为什么说科研成果不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科技应用文写作(即时练习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科技应用文写作(即时练习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需​科​目​考​试​:​科​技​应​用​文​写​作​(​即​时​练​习​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我们的科研成果卖不出去& &编者按:两会在即,“科技成果转化”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社会对科研界的批评之声也会经常听到。中国科研的现状是,科研论文不少,但被引用次数不多;专利申请不少,但具有转让价值的专利很少。我们的科研领域集中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人群,但为什么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却没有企业感兴趣?原因就在于科研与企业的需求脱节。科研成果锁在深闺,还没有成为人人喜欢的金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除了远大的科学理想之外,或多或少心里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在社会上得到应用,就好像我们每次写学术论文时在前言里提到的那样,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甚至故意不带“前景”二字。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自己的科研工作看起来是那么的创新、那么的高大上,却没有企业感兴趣,总入不了企业的法眼。我们为什么选择科研这条路?是远大理想,还是找口饭吃?目标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其实并非企业不识货,而是我们的科研体制唯SCI论文是举,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工作,怎么能让企业感兴趣呢?即便有企业感兴趣,也只是凑巧罢了。我们的科研成果没有针对企业需求,所以出来的成果越来越不接地气。科研成果就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看着漂亮却遥遥无期我本人的科研工作,说实话离实际应用也是暂时还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也和千千万万科研人一样,梦想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能够得以应用,成果得以转化,但无奈根本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前些日子,借着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学术年会的平台,我参加了一次到江苏省沿海某市的科研成果对接会。去之前,我是揣着三个问题去的,会后也有了一些基本的答案。一、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怎么对接?从上海出发,经过一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该市。原以为只是企业与科学家进行简单的讨论会,但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的接待规格非常高,该市主要领导亲自出席,市科技局、人事局、经济发展局都是一把手出席,说明地方领导非常重视科技发展、非常重视这次对接的。参加科研成果对接的企业有40多家。首先我们参观了两家科技企业,然后参观了他们的科技创新园。与不少北方城市的科技创新园不同,这里没有各种撑面子的大企业,大部分是民营的小微企业、创业公司,而且据说短短几年就培育出了两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让我感受到了南方民营企业的活力。对接会开始之前是当地市领导介绍本地支持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的一些工作业绩与政策宣传,青促会会员也代表中国科学院做了两个成果展示报告。然后,就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了——科研成果对接。对接的形式比较简洁,中国科学院代表坐一侧,企业代表坐一侧,然后依次发言。中国科学院的代表主要介绍自己从事哪些研究工作,有哪些比较接近成熟的技术;企业的代表则是讲自己的企业现在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交流过程中可以随时打断、提问和交流。如果相互感兴趣的话,会后还可以再详细沟通细节。这种交流方式的效果非常不错,科学家与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企业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科研工作者也可以了解到企业真正的需求。搞个展览会,摆摆展品,这样的科技成果对接效果并不理想二、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具体到什么程度?大部分企业对科研成果提出的需求都很直接明了,也非常具体,比如有人说加工相机镜头的玻璃,总消除不了应力,有没有什么新技术可以解决;有人提出自己需要绝缘导热且可以压制成型的材料。企业这种提需求的方式非常简洁明了,让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标也非常明确,科研工作的意义更加直接。更让人高兴的是我本人正在研究的一种新材料引起了两家企业的兴趣,会后进行了详细沟通,虽然我们的科研成果离他们企业的应用要求还远,但也算给今后相关的科研工作找到了新的思路。三、科研项目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和企业对接上?科研项目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能和企业对接上,这也是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到地方与企业进行交流的主要目的,希望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科研人员要到市场一线了解企业需求,而不是派个人应付一下如果企业和市场对我们做的科研成果没有需求,我们的科研做得再好,文章发得再多,成果也是没有办法转化的。所以参加有企业的对接会,不能局限于推销自己现有的科研成果,更应该关注该领域的企业目前有什么急切需求,今后有哪些新的研究要求,长远发展下去还可能会产生哪些远景需求?参加成果对接会后,根据企业和市场反馈的科研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工作重点才是参加对接会的真正目的。以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基础研究,其主要的成果当然是通过学术论文发表,然后经受同行的评审和质疑。但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如果不能针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这样的科研无疑偏离了方向,因此,应用类研究的考核应该早日摒弃论文指标。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什么这么低?这个问题还远没有答案作者:吕宝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原文载于《中国科学报》,编者加图并有改动《科学青年》用温度让人温暖用深度让人思考用态度让人信服科学青年(YIPACA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YIPACAS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热门文章最新文章YIPACAS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当前位置:&&& &
非著名副教授”韩春雨何以斩获一流科研成果
18:07:29 点击 251 次
 韩春雨火了。然而,这位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能迅速成为“网红”,却大大出乎他本人的意料。
  韩春雨火了。然而,这位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能迅速成为“网红”,却大大出乎他本人的意料。  近期,韩春雨团队的科研成果,被英国《自然》杂志刊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他本人也被国内外科学家的邮件和电话“轰炸”。然而,网友似乎更关注他身上的“标签”和经历――非海归背景、非名校任教、非行政领导,沉寂十年&#823&#823这样一个“三非”科学家,如何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  不多见的副教授专属实验室  “我们的科研成果在学术圈引起反响,我能预料到。但社会上这么关注和轰动,还真没有料到。”在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3楼,韩春雨坐在一间实验室里的茶座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一身运动装扮,看起来像一名大学生。  韩春雨确实籍籍无名多年。他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师从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曾发表过一篇相当不错的论文。这被他称作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的“敲门砖”。  2006年,韩春雨被河北科技大学引进。“我一来就是副教授待遇,那会儿还没评职称。”他被学校“低职高聘”,享受校聘重点三级岗的教授津贴,还先后获得数十万元经费支持,还有18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这实验室看着简陋,却让好几个同行羡慕。”韩春雨说,副教授有专属实验室,在全国高校都不多见。  韩春雨认为,受到如此待遇,是因为学校看中他的科研潜力。以国际公认的SCI标准,科研论文的高分起码要5分以上,而韩春雨的博士论文高达7分。“当时确实我的SCI分数是最高的。”  不过,2006年至今,韩春雨在此次成果之前,未发表过任何重要论文。可学校却并未将他“扫地出门”,也几乎从未给过他发论文、评职称等压力。韩春雨认为,学校并非全国著名,却是一座“正在崛起的高校”“很适合搞科研”。  虽然没有论文,但韩春雨有科研经费,可以申请国家级课题研究。他参与过国家转基因领域的重大科研专项。今年5月,韩春雨的科研团队发明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被英国《自然?生物技术》刊载,在国内外引发巨大轰动。  有专家评论说,尽管这种技术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其潜力有望超过近来被看作诺贝尔奖热门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
坎贝尔表示,有理由让人相信,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这项新技术有多种优势。韩春雨也因此“一飞冲天”。  不赞同“十年磨一剑”的评价  有评论认为,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是我国首个“中国创造”的尖端生物技术,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这项技术让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简单操作,可大幅降低基因编辑门槛,未来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准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者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不过,韩春雨向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赞同网上对他“十年磨一剑”的形容。十年间,他已“磨了好几把剑”;他有两次“跟风”的科研项目,但中途都被其他科学家“截胡”,研究设想被他人抢先发表。这在“英雄所见略同”的科研领域,并不鲜见。而韩春雨却另下决心。  他发现,自己的实验室与国内外顶尖实验室相比有差距,按既定路径其研究速度难以赶超。于是,他决心做原创,要“比国外同行更原创,实现弯道超车。”经过两年多研究,他终于取得了一流的独创性成果――NgAgo-gDNA。此外,他手里还有两项科研成果有待发表。  取得世界性的研究成果,韩春雨仍然保持着冷静。他认为,NgAgo-gDNA技术与美国科学家的CRISPR-Cas9在技术上各有特点。这一项技术是否有什么不足,还有待同行广泛使用起来检验,他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完善。在科研上,他依然看重“跟随”。“跟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没有跟随就没有原创,但不能一味或者盲目跟随,要在跟随中提升、总结,最终实现原创。”韩春雨说,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让他离“国际科研大咖”并不遥远。  韩春雨说,十年来他能够坚持、不忘初心,是自己“从不打无准备之战”。“我一直在做可控的事。”他说,不评职称和不发论文这类看似不利的事,“我都有信心化解。”  坚守“科学家”身份  韩春雨一家人,住在58平方米的房屋内,这是他主动申请调换的。学校原来给他安排了130多平方米的住房,但他选择了现在这个离实验室更近的“蜗居”――骑自行车只需5分钟。  在他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里,一张掉漆而略显斑驳的茶桌,摆在屋子中间,桌上是不太精致的茶具,还有一把烧水壶&#823&#823这些与实验室“混搭”在一起。实验间隙,韩春雨常和团队成员一边喝茶放松,一边碰撞思想,“让自己静下来,自由思考很重要。”韩春雨说。  不经意成为“网红”后,对享受在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安静工作的他来说,频繁的采访让他“略有烦恼”。  即使十年来从未发表过轰动性的论文,韩春雨依然坚守自己“科学家”的身份。“我常说科学家要有自我修养。什么是自我修养,就是对自己的坚守,对自己的要求&#823&#823要求自己放弃一些东西,而不是别人告诉你或要求你。”韩春雨说。  韩春雨并不认为科学家都是“苦呵呵”的人。他兴趣很多:喝茶、养鱼、养盆栽、谈古琴、运动健身&#823&#823他还非常喜欢读《论语》,“孔子也是很有性格的人。”他说,这部古籍给自己带来诸多启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是实践,要知行合一,就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反复探索。”  韩春雨认为,科研是发现、设想、再用实验证明自己此前的猜想,而成功就是“你预想和猜测的东西最后都实现了”。“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位新晋的“网红”科学家说。
欲即时了解仪器资讯,请安装或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仪器信息网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来源:经济参考报]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热评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
本届展会吸引了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848家企业参展,其中有200余家企业为首次亮相。
“当时听到自己的名字,我也吃了一惊。当时脑中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奖被中国人拿到
包括3个省(市)15家企业生产的15批次可见分光光度计产品,经检验,全部合格。
.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京ICP证030950号科研和创新不是一回事(10/7124)
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
李凯的回答略显直白:“不行。”
他以运转了28年的“863计划”为例:近年来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20亿美元,但是在高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却找不到一个通过承担863项目产生核心知识产权并且占领国际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
“如果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863计划是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是,如果从科研创新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它是失败的。”李凯说。他的评价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生颠覆性技术;第二,是否在某个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头羊地位;第三,是否通过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出很高的毛利。
有人认为李凯定的标准太高,但李凯不同意:“这是世界工业界公认的标准,不是我的标准。”
去年,为了纪念《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出版100期,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海外理事,李凯系统梳理了这个思考多年的问题,应邀写了一篇长文《促进中国高科技科研创新的想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尖锐地指出当前教育和科研制度的弊端,尤其是科研制度将科研和创新混为一谈。
虽然知道直言不讳地道出这样的结论会让一些人不快,可李凯依然坚持做《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因为“在科学与工程领域,想要成功,首先要实事求是”。
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成功跨界经历,李凯对科研与创新的联系有深入的思考和亲身的体会。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李凯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你不实事求是,就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你要想真正前进,发现新知识、创新,必须实事求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你要衡量做得有多好,要同一领域的评价,而不是政府来评或者领域外的人来评。”
科研和创新不是一回事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增加科研投入。2013年,中国的科研支出达2580亿美元,虽然占GDP的比例还低于欧美、日韩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但科研投入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比美国少36%。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占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6.5%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36.5%。与此同时,中国也跃升为世界论文第一大国。
一个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高科技创新的投入有多大效果?
“如果向国际高科技界询问这个问题,大多数会回答:并不有效。”李凯说,根据科技部披露的数据,2011年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份额中,82%由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生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基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相当多的学者已经学会了如何把钱换成“纸”,也就是书面的论文,但是还不太擅长如何把书面的论文,也就是“纸”转换成金钱。
为什么政府在高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效果很差?为什么论文第一大国掌握不了“纸变钱”的游戏规则?在李凯看来,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科研与创新合二为一的政策,并对所资助的研究性项目提出不切实际的商业成功要求。
“从表面上来看,科研与创新合二为一的政策对政府和宣传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其实这是混淆了科研与创新的基本概念。”李凯对第一个原因阐释道。
以发明即时贴闻名世界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尔森博士曾经对两者给出明确的定义:“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
“如果把金钱转化成金钱,就去华尔街,不需要找科研人员。”李凯直言。
李凯认为,将科研资助与创新资助混为一体所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
第一个明显问题是此举会带来两种激烈的冲突。李凯举例,一个受到资助的团队必须发表新知识来衡量他们的研究是否成功,但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以实现商业成功。这在知识产权保护还较弱的环境下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个冲突是大学会变成营利机构。当一所大学拥有了公司,它将成为产业界的竞争者。这样的利益冲突偏离了大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
李凯认为,第二个明显的问题是要在2~3年内既要产出成功的科研成果又要实现成功的创新产品是不现实的。
“即使不考虑发表论文,哪怕是拥有了一支有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工程师团队,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已经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这支团队是由没有产品开发经验的研究生新生组成的。”李凯说。
这样的后果就是——很多团队转向做“反向工程”或“山寨”产品,却没有创造核心知识产权;很多聪明的研究人员开展影响力不大的研究项目,开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很多发表的论文或者只有一些小的改进,或者根本没有新的想法。
然而,为了继续获得未来的经费支持,不仅每个团队都必须宣传自己的项目是成功的,而且经费管理机构也必须宣传他们资助的大多数项目是成功的。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863计划’资助了28年后,所资助的项目仍然是在‘追赶’而不是做真正的创新。”李凯说。
政府不要扮演风投的角色
对科研进行5年规划的方式,导致资助的研究方向与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变化出现大量脱节,是李凯认为的导致政府对科研高投入却效率不高的第二个原因。
也曾经有国内的科技部门主管官员向李凯咨询:我们要做5年规划,您在信息科学方面有什么建议?
李凯直言:脱离5年计划。“针对未来5年
设立的项目,大多数方向很快会过时,这会在国家层面上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极大浪费。”他实事求是地告诉这位官员,“任何人不知道信息技术类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不如拿一部分钱支持5年计划,更大的一部分钱支持不是5年计划的项目。这样支持的项目才有可能产生推动型的科研成果。”
“当政府经费管理机构确定科研与创新方向时,他们认为这些方向将会对中国经济有利。但是,因为没有产品开发与管理的经验,他们也不了解市场需求。同样,一些权威科学家建议设立某些方向,多数科学家自己也没有创业经历,也不了解市场需求。”李凯说。
在李凯看来,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计划的决策大多是由技术驱动的,而那些大型成功企业的决策是由市场主导的。”
美国也曾经有过这方面失败的案例。美国政府设立一个叫“SBIR”的计划用来为技术转化提供种子资金支持。这个计划年度预算相当大,但成功的案例很少。科研与创新混为一体的一个弊端是“要求政府经费资助机构充当风险投资公司角色,但他们并没有遴选创业公司的经验”。
李凯认为,对政府而言,“应该投资在科研上,而不应当扮演风投的角色。”(源自千人智库,EWW150106HSS)
一键分享:
科研与创新分离的优点大于缺点
当然,科研与创新分离也有缺点。资助研究的政府机构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研究成果商业化和创造就业机会的结果。但是,李凯说,科研与创新分离的优点大于缺点。
首先,这能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影响力巨大的新技术新发现,而不必担心商业化;其次,将科研与创新分离,创业人员与投资者也更可能成功;另外,因为他们没有短期成果的压力,政府的经费资助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来资助有大影响力的想法和潜在的颠覆性想法。
李凯个人经历就验证了这一点。2001年,他选择“no paid leave”(即我们常说的停薪留职),暂时离开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学生也没带,就来到位于西海岸的硅谷创业。因为知道自己擅长技术而不擅长管理,所以他与几个合伙人从一开始就积极寻找了一名合适的CEO,并在摸清市场需求后,再找一批很好的人来做技术。
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李凯还记得,做一个小的演示,用五千到一万行程序代码就可以解决了;2004年,第一个产品推出来的时候,需要30多万行程序代码;2011年,一个产品的程序已经是500多万行代码了。
“谁来写两个数量级中间的东西?”李凯问,“只能是找最好的人。”而早在2004年,李凯公司的创新已经“颠覆了这个市场”。
“如果我当时还坚持在普林斯顿大学,一边做科研,一边做公司搞创新,就是我们常说的脚踩两只船:可能一艘船比较快,就会掉到河里了;如果两边都做,只能让两边走得都不快。”李凯说。
慢慢来不是创新的态度
要取得科研和创新的成功,也必须改革现有的衡量标准。
李凯到国内的一些学校访问,发现他们在介绍自己的科研成绩时喜欢用同一个指标:科研经费。
一所高校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在介绍学院发展时说:现在院里很好,科研经费超过亿元。
李凯忍不住问:你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是什么?对方说不出来。李凯直言:我认为拿的钱越少,做出的成果越多越好。研究与创业类似,都应该追求用最少的钱做出有价值的工作,在硅谷一个只会拉风投而不能把企业做大的CEO没人愿意雇佣。他们说,你说的很对。只过了5分钟,对方又开始说某位教授做得有多好,拿了多少经费。
文章也是国内高校介绍科研成果时一个常常挂在口头的指标。李凯忍不住自嘲: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定,博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文章的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毕业。
李凯的建议是:政府不要设定统一的衡量标准来约束所有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下放权力给大学和研究所,要相信他们的判断力,并让他们自行制定合适的衡量标准。
李凯有些着急:“863计划执行到现在已经有28年了,你可以说中国的事情要慢慢来,可是还需要多慢?慢慢来的态度就不是创新的,创新就要颠覆以前的事情。成功不是在一个受保护的市场里,而是在国际市场上。”
“我相信如果这样的改革能实施,我们将会看到高校与研究机构培养出大批有天赋的科研人员和有才能的企业家。”李凯说。
李凯还不理解中国的社会框架结构
&&&&&& 李凯似乎理解了科研在原理探索阶段和趋向实用技术阶段的经济意义-投入型和产出型,但他理解的是美国经济模式下的运作方式,他连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结构还没有搞懂,所以他的观点对于中国的实际只是纸上谈兵的意义。
&&&&&& 中国必须诞生自己的社会经济模式了,如果不在危机中创生自己的社会经济模式,在苏式思维及似是而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搬硬套一个西方的模式,中国就还是继续学习,做西方的“差学生”。
支持你的观点!
引用:原帖由 科学文化 于
11:04 发表
支持你的观点! 如何合二为一呢?
用市场定义创新,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立足现实&&追求梦想
妞的衙老子
中国应该创新
珠穆朗玛2013
放开手让企业自主搞科研,创新
创新应该先玉市场前几步
引用:原帖由 科学文化 于
12:29 发表
放开手让企业自主搞科研,创新 话倒是应该如此说,可是你知道事实如何吗?事实上很多民营企业根本不愿意创新,至于科研嘛看情况。中国不需要创新,也是很多民企、国企说的,这就是实况。至于科研,中国40%以上的科研经费用于搞关系。也就是国家不是没有拨款让人搞科研。但是实际情况如此。坦白说,要创新的话,答案之一就是要敢于承担后果,不怕失败。所以创新的话重点是企业家能放开包袱。至于科研,重点是科研要不能搞关系,靠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研修的最终目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