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利益为重要资金驱动力力之一的当下,如果没有

新闻资产价值:
上传时间:
新闻资产评估模型
News Asset Evaluation Model
当下经济如何做到“以进促稳,进中求好”?
摘要:如何进一步理解过去中央所提出的“进、稳、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刘志彪(长江产经研究院):如我们上期的讨论,大多数群友尤其是群内的企业家们,都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或已经筑底,有的甚至认为已经进入企稳回升的阶段或轨道。在新的经济运行态势下,如何进一步理解过去中央所提出的&进、稳、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首先我觉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为了方便讨论,需要对&进、稳、好&三者的标准进行界定。
&稳&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和状态稳定;
&进&,按照中央权威人士的说法,就是主动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好&的判断标准,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四大特征,即如果增长速度加快了,结构转型升级明显了,动力机制转换了,经济金融风险降低了,我们就说它&好&了,反之亦然。
过去一些年,由于经济运行急速呈L型下坠,因此如何稳增长、&稳中求进&,一直是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里,&稳&字是摆在第一位的,&稳&住增长是一切其他工作的前提,在此前提实现的情况下,才可能去谈&进&的问题。显然,&进&是排在第二位才需要考虑的目标。
在新的经济运行态势下,只有进一步地&进&,才能实现&稳&的目标,&进&是&稳&的根基,因此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应该变为&以进促稳,进中求好&。这个时候抓经济工作,就像骑自行车,只有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始终保持平衡、稳定,才谈得上结构调整和取得好的收益。
过去的一段时期中,大家对&稳&的基础有所担忧,认为仍然依靠的是老办法,即基建投资拉动和房地产市场火爆所致,而不全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发力。一些老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没有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基础的、上中游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快过猛,实体经济成本降低不多但一些新的成本因素又在增加,如限载令下的物流费用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较大导致进口成本剧烈波动等。因此,实现&进&的任务艰巨,还需要时间。
目前,&进&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还挑不起经济增长的大梁,但是中国经济的希望在此。因此,非常希望大家依据个人经验、体会和认识,重点就如何通过促进经济分化,尽快形成发展新动能问题发表高见。
陈柳(江苏省社科院):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关于培育新动能的培育。
(1)从经济增速上看,当前培育新动能并不能使得经济增速回到较高水平,除非重大技术革命。当前新动能从体量上无法替代房地产、政府基建、钢铁等重化工业时代以建筑业为代表的传统动能,并且新商业模式对旧商业模式之间往往是替代关系,所以我们从现象上看到很多新消费,但是从消费数据上看消费增长基本不怎么变化。对经济复苏的判断,W型的上升是可能的,但要服从经济中长期L型走势的大判断;
(2)按季度观察新动能时间太短,官方报道说近一个季度以来新动能造成分化,恐怕不是,现在的分化主要是上游产能收缩不均造成的价格变化不均,新动能培育起码要从二、三年的时间跨度看。
地方政府当前培育新动能的模式,以我的观察,仍以载体建设和培育为主。先进地区以孵化载体培育新产业和孵化创业企业,比如物联网等;县城或中小城市,还是以进一步整合好开发区土地资源吸引工业项目。这种模式也是地方政府为数不多的选择方式,我觉得还是基本有效的:科技创业政府不推一把更难成长,县城一级的工业企业小作坊比重还很高。问题是,与政府大量投入相比,总体上培育成功的科技创新企业比例还很低、开发区工业项目还显得不足、不少政府标准工业厂房还空着。现实中,企业赚不到钱,政府有点推不动。
在&进&上下功夫,培育新动能,如果从一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要研究如何提高新动能、实体经济的回报率。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领域的确民营资本还进不去,竞争性领域赛道太拥挤,竞争过于激烈,传统行业企业的工艺提升、技术诀窍一般保持不了三个月。
从多个方面提高企业回报预期:
1.挤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是有道理的,现在都说人力成本贵,房价也是一个因素,人要住房子,工资肯定要跟上;
2.虽然现在行政体制改革、放管服上进展很大,但是金融体制改革等关键经济领域改革进展不是很大,服务业等需要进一步开放;
3. 竞争性领域的竞争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挖人进行模仿,不尊重知识产权,这一点需要从法制角度规范,否则大家都赚不到钱。
何雨(江苏省社科院):&进&,可以理解为要主动作为,&稳&说的是旧动能,而&好&说的是新动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旧动能,迈向中高端,也属于&好&。&稳&与&好&是主动作为的目标。作为目标,&稳&,意味着基础还不牢;&好&,意味着要的不是低水平的&稳&,而是有较高质量的&稳&。在&稳&与&好&的目标中,暂时是&稳&为先,&好&次之。具体到政策中,&稳增长&,依然是首要的,但是紧迫性有所降低;&调结构&,紧随其后,重要性开始上升。
总体来看,我倾向于增速基本稳住。故,尽管依然稳字当头,但其迫切性大幅下降。这为经济向好创造了一个良好基础。因此,应积极利用这一时机,全力&以进促好&。由于此问题面广量大,我只想到一点,就是建设&民资友好型&社会。通过优化民资环境,提高民资积极性,发挥市场主体在&以进促好&上的能动性与主动性。理由:1.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下降;2.国资重要性有国家背书;3.民资长期处于制度与政策歧视环境中;4.近年来民资投资意愿下降严重;5.由于势单力薄,民资更需政策扶持,才能做好&以进促好&;6.营改增,让民资处于适应期,特别是金三新玩法,很多民资还不适应;7.国务院七大重点人群增收计划,明显有为资方减负痕迹。
1.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非禁即可;
2.加大中小微减税力度;
3.针对性扶持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与模式更新;
4.增加中小微企业用工自主性,尽量让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工资与福利;
5.减少对中小微企业的非业务干扰。
王洪亮(南京审计大学):我理解,&稳&强调社会稳定、政治稳定,&进&强调经济发展、经济改革。
关键技术和共享理念是新动力、新动能的关键所在。
(1)进一步提升信息高速公路,加快5G技术的研发。
(2)加快大飞机发动机技术研发。
(3)放开更多空域为民航所用。
(4)只要是公共空间,不管商业中心的商场、大学的教室、政府的办公室、企业的车间全部安装24小时摄像,数据实时监控。公众免费查看任何一个地点的实时情况。做到信息尽可能充分。公众可以监督公务员工作,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政府可以看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准确了解经济生产变化。
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我的理解,&稳&是因为前面遇到了比较严重的、不稳定的环境而采取的被动措施,
一是稳总量,试图避免大起大落,因此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要稳;
二是稳需求,在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试图实现稳定;
三是稳供给,在供给侧也是稳定压倒结构调整。
现在,经济形势略有好转,一些先行指标有向好的趋势,因此,在此阶段,要主动作为,这就是&进&,主动出击,调整结构,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
孙国民(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明年中国经济如何&以进促稳,进中求好&问题:辩证看待进与稳、进与好的关系。
(1) 对&以进促稳&的解读:&稳&是2016年经济趋稳向好迹象的延续,是有基础的稳,也是2016年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稳,避免出现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进&是通过稳中求进、进中促稳的方式来维护来之不易的经济稳定增长迹象,既是一种经济发展上的策略,也说明筑底企稳的动力不够强劲,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长动力,以进促稳、以进带稳,是为上策。
(2) 对&进中求好&的解读:进是追求,稳是基础、是底线,好是目标、是精益求精、力争上游。要在稳中求进、进中促稳、进中求好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而这个经济质量的&好&来源于新动力的加快培育、形成和早出成效,来源于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源于深化改革强化制度供给,来源于企业家精神推动的创业创新,来源于开放包容的新增长模式,来源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持久转型升级。
从&三驾马车&牵引动力看,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特别是设备改造投资、新动能加快形成的产业投资、科技创新补短板投资、重大生产力布局投资、民生改善补短板投资等要发挥作用,继续通过创新公私合营运模式及放宽民企投资领域,鼓励、引导和激发民间资本参与社会投资。
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消费模式,启动和激活社会消费。加强供给侧和需求端管理和衔接,引导供给侧高质量、高标准服务消费需求;创新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引导消费需求升级,通过&旅游+&、生态休闲体验游、大型国际赛事举办、文化动漫创意产品创作、高端高档娱乐节目推陈出新等带动消费增长。
三是全力以赴推动外贸出口增长。要承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发挥&后g20&效应,在稳住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所作为;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园区发展,探索采购型贸易试点,确保全年外贸出口保持较好的增长幅度,如在人民币贬值条件下,力争保持外贸增长高于个百分点。
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以进促稳,进中求好&就是以改革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改革措施要符合5个理念。除了常常提到的供给侧等改革之外,我强调通过改革可获得3个动力:消费动力,激发民众的消费欲望;激发地方政府追求发展的竞争动力,犹如九十年代争抢FDI那样;激发创新动力,比如把&双创&深入推进。
苏晓东(东源节能环保):我认为,一方面去产能,另一方面要增加产能;即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优质产能。如果10年、20年后往回看,就会发现当前这个阶段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绝佳窗口期。企业必须要加大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我们已经打算明年在浦口建设研发中心,投资2000万元。
近两年来,中国的央企群体更多的业务部门、一线部门或者新兴产业板块开始&南迁&,而广州成了主要的目的地。究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客观原因,即广州在地理经济学上的独特战略价值。广州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珠三角的行政和地理中心,也是中国经济辐射东南亚、南亚以及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央企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产能、技术和资本输出,广州作为支点,理所当然。二是主观因素,即广州通过近两年的结构性改革,创造了优越的营商环境。以南沙自贸区的建设为支点,推动经济领域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让央企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宋凌炎(江苏精诚&精缦毛毯):中国经济过去一段时间的L低谷新常态,造成很大一部分人失去信心,乃至很多企业本来可以有所作为或者可以抓住机遇的却保持观望,不进则退。据了解大多企业外贸订单已经订到明天的计划。但是价格并不高,制造型企业应该以&稳&为基础,只有稳步发展的时候才有精力考虑产品创新和部分设备改造升级。中国是个制造大国,教育科技有很好功底,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好,对抗危机很容易。
适当做一些调控,鼓励稳中求进,目前缺乏的是信心,增强大家的信心很关键。目前制造企业有回暖现象,但是回暖现象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否可控以及市场需求。
施康(香港中文大学):双轨制是中国早期改革成功的法宝,至今有其生命力。昨天在北京开会,看到一个数据:阿里百度和腾讯,总资产规模1万亿,资产收益率8%,这个代表最高水平,与此相比,5大国有行业(煤炭电力铁路等)总资产50万亿,资产收益率0.8%。
产业政策是抗生素,中国是泛滥了,但该用还是要用的,关键是什么时候用,用多少。具体一些比较好。
陈志龙(财经作家):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预期管理,首先要稳住汇率,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面临国内高通胀和外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有限的外汇储备捉襟见肘,出口形势非常困难,许多人建议人民币贬值以刺激出口。当时副总理给多部门行政首长批复或写信,坚持人民币不能贬,他说&外汇储备是政治储备&,中央的改革要求和方向是清晰的、明确的,执行部门在具体操作层面,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如果再像去年那样在某个市场犯下血流成河的颠覆性错误,用朱总理的话说&将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动摇国本,那将犯下不可饶恕的历史性错误,这个问题上输不起!
孙月平(江苏省委党校):响应刘老师号召,稳、进、好的重点:1.&稳&,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要稳在6.5%之上;二是宏观政策要稳健,但财政政策应更积极一些;三是防风险、稳大局,目前我最担心的是这一条,跟基层干部交流,可发现地方的税收、债务、房地产、过剩产能等方面泡沫极为严重,且相互关联,这方面的数据水分极大,一旦捅破,经济硬着陆难以避免。
2.&进&,一是新旧动力转换,培育创新第一动力,二是国企、财税、金融、农地等重大改革,三是对外开放空间拓展,包括一带一路等。
3.&好&,一是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二是生态环境优化,三是民生方面的优化,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刘东皇(江苏理工学院):&以进促稳,进中求好&,稳是基础,进是手段,好是目标。尽管当前中国经济企稳迹象显现,但仍需&稳&字当头。
&稳&首先是速度稳定,应努力保持增长速度在6.5-7%的运行区间;其次是政策应避免朝令夕改,应着眼于长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然后是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要稳,比如汇率、利率、物价水平等密切关系到每一个经济活动的变量,给企业及消费者以良好的预期。
&进&作为促稳和求好手段,意味着我们应以积极心态引领经济新常态。具体可以大致理解为:在稳的预期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以大国心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好&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以创新和互联网+双轮驱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为&好&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好&是新常态下我们追求的目标,主要表现为速度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运行风险下降等等。
田伯平(江苏省社科院):如果经济稳住了不再下滑,那么主要政策目标应该引导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如果还没有稳住,近期政策目标应该放在促进稳定上。我的观点:当前经济稳得勉强,&进&的条件不足,还是要先稳住,给大家以信心,否则进没有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当前经济的深度调整实际上也是产业重构和模式再造的过程,与此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是不是也需要改造?鉴于当前宏观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政策应着眼于调整的全过程,而不是短期波动,以加快完成调整为目标,对地方的考核也应如此,放松速度指标,重点是转型指标。
孙军(淮海工学院):目前来看,稳的力量愈发薄弱,表现在:(1)人民币贬值加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外汇净流出2.1万亿,按照货币乘数为4算的话,流出超过8万亿,全年10万亿不成问题,在M2总量150万亿多的话,这不是个小数目,若是控不住这个趋势,楼市将会出现剧烈波动;
(2)投资效率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值,按照目前通过基建拉经济的增长模式,效率还将继续走低,这对于杠杆的上升和债务的累积是个极大考验;
(3)根据我的粗略测算,在维持经济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形下,刺激型的经济政策所付出的代价应该至少2倍于改革情形下的代价,这种代价显然不可持续;
(4)目前的去产能、汇率贬值以及投机形成的价格上冲看似是好事,但对于下游企业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这种模式仅是周期性的,容易形成滞胀,时间一长必将恢复原样。
因此,靠稳是无法持续的,&以进促稳&是必须的,也是紧急的。个人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需求侧改革。这主要表现为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加速,这实际上应该也是下一步中国稳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来看,仅居民还有加杠杆的能力,这一重要驱动力一定要运用好。
(2)供给侧改革。这主要应该体现在制度供给上,其中的关键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央地新的激励体制的建设、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
(3)在经济增长模式尚未转型成功的条件下,一味的保增长速度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建议适当降低增速,例如6%左右,这样刺激型政策所付出的代价略小,债务危机的压力也自然会减少,若经济改革成功,上冲的动力会增强,这叫以退为进。
(4)严格保护私人产权,严格控制泡沫,增强民资动力和希望。
最近所谓的好实际上是去产能之后的一个正常反应。但又赶上了人民币的快速贬值和去产能之后的投机,所以这个正常反应变得有点异常,不同于以往。非常值得重视,这说明常规治理模式已经开始失效。
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高,制造业乏力,在房地产又被抑制的情况下,大量的资产或者套利流往国外,或者进行去产能之后的投机行为。而货币流失贬值形成的进口价格上升又进一步推动了投机行为,使得价格猛涨。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要理解&以进促稳,进中求好&,关键在于对&进、稳、好&三字的解读。中国汉语表达的智慧在于往往反话正说,视消极为积极。这恰恰说明当前中国经济格局是在衰退,这种衰退已影响稳定大局,这种衰退影响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格局。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我们才可以寻求破解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的困局。
首先,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衰退,L型衰退是否已筑底成功?个人判断,中国经济还在探底过程,表现在企业活力不足,开工率低,人民币贬值迅速。
其次,如何&以进防退,以进求稳&?一是继续释放制度红利。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开放行业限制,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制度创新的机遇。如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兴起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推进相关产业管制制度的改革。以制度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可靠的持久动力引擎。二是要注重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战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产业升级,提升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竞争力,必须实施创新战略,以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创新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企业的投入,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制度化的稳定环境促进创新。
最后,如何&进中求好&。对&好&的判断标准: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人均收入进一步增长;三是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针对这些标准,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王辉龙(南京党校):现在&进&的关键点还是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增强整体经济活力。
一是允许和鼓励地方根据资源禀赋确定发展战略。在符合环保条件的前提下,自行确定发展工业1.0、2.0、3.0还是4.0,或者服务业。
二是政府专注于重大专项的发明,创新交给企业和市场。市场主体的错位、缺位、虚位是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是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更加灵活一些。只要不是主观故意的寻租和滥权,尽量减少问责;对不同地区,考核指标可分类设置。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经济分化严重,还是应该鼓励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比如今年对商品房去库存的处理就很好,冒进的十几个大城市就压一压,其他地区依然执行原来的政策,产业政策也应该如此。
另外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少一些&大力推进&、&进一步加强&这样的字眼,改成&支持&或&限制&这样的词语,告诉各地什么会得到扶持,什么会受到打压,让各地自主做出选择。这样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城镇化&等必须贯彻的表述要好得多,也能有效防止一哄而上,脱离实际。
周斌(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我觉得这个话题很好,但分析应该有大有小,大的方面是为了&稳&,小的方面是&进&和&好&。
第一,对于&稳&来讲,这个必须政府出面调控,是为了&进&和&好&保驾护航。现在国家搞自贸区、综合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等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试验区,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阈值相关的&大数据&、&互联网+&等经济增长新手段的鼓励,可以看出来是国家努力想找到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手段,这些尝试目前来看,还在努力寻找中,但还没有对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性的变革,而且抓手的&度&还不够大到能够支撑经济未来的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所以&稳&是必须的。我觉得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关键方向:强基础(更多更好更广的各类软性硬性基础资源的建立和壮大);强人才(这里面不仅仅是教育,而且人才的激活和利用机制,至少大学生的价值要有很好的实现机制,而不能有大学生就业难、高薪难与社会其他行业收入低等问题);强合作(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应该建立国内外强大的合作体系,应该建立主导的经济共同体,激活各种资源)。
第二&进&:我理解的&进&,就是接地气的&进&,解决各个经济体的各方面的问题,大到区域:比如山西的煤矿问题、目前制造业遇到的盈利不高的问题、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问题、国有企业如何激活壮大问题等,并且不能仅仅是研究,要快速解决。这些必要时国家或政府要拿出资源和魄力解决,并且要有只要不犯法可以适当犯错的宽阔胸怀,同时&进&更重要的就是体现市场经济,能用市场解决的尽量用市场解决,这样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三也是最后&好&,这个我理解就是&社会主义&的综合体现,整体不能无序的发展,国家对于&好&能体现的都要加大投入,这方面可能短期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甚至于都是反向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肯定是积极有效的,如环境问题、农民工幸福和谐问题、城镇化与人口就业问题等等,这些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前面有专家讲的短期可能效益少或负向,但长期看会是我们真正的&制度红利&。
杨锐(苏州大学):稳、进抑或好,都是对经济增长状态的现象描述,经济增长才是核心。经济增长终究归为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从产品维度看经济增长,其与三个方面有关:
1.在于新产品的不断生产。这里的&新&包括对市场来说是全新的产品(如特斯拉、3d打印、全新服务等等)和对企业自身来说是全新产品。
2.新产品的产业化离不开企业家的努力。企业家比普通人有更强烈的意愿去追求财富、权力和名声,而追求它们都需要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或配置生产性的创新活动,或配置到创新性的寻租活动。企业家手中的资本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一旦行业间的利润分布差异被非竞争性力量扩大,企业家的才能无疑会被配置到短期可积累财富的行业。
3.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空间是城市,同时,它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需要相互支持,尤其是一个城市与比它还落后的城市之间,需要在人才、市场、技术、资本、产业转移等方面建立实实在在的城市层面的合作框架,如此,城市通过即时创新和城市间联系,实现内部的自我成长。
1.国家层面利用体制在资源配置上的最强优势,遏制那些不利于生产领域创新活动发生的高利润产业。很显然,如果行业间是自由竞争的,行业间利润差距不会非常大。反之,就是政策性力量让利润的行业分布畸形。为让企业家能够把其才能再配置到生产领域,需要政策干预,改变那些立足于体制、政策套利而获得高利润进而吸附社会资本和企业才能的行业发展规则。
2.省层面启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城市间合作政策。从国家层面,产业政策可以实现一些举国上下的共同目标,但是产业政策很难通过城市来实现其目标。因为产业政策的效果会被省、市的政治架构给分割,被官员的逐级政治跟随所削弱。其次,经济增长主要是在城市这个空间里发生的,如果脱离这个产业空间去谈增长,不落地。为此,可以从省层面启动城市间(省内、国内、国外)在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本、产业转移五个方面的合作机制、方案等。
3.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经济增长的动能一直是创新,没有别的。如果是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会是哪些行业?从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角度,没有人知道哪个新行业会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那些存在的所谓判断都是事后判断。
总的观点:把产业政策调整向城市间合作政策。扼制高利润行业的非竞争性发展。稳住企业家、聚焦企业家,他们才是创造、生产产品的最终实现者。
何金耿(医创星):产业升级、新动能培育中,政府角色还是少不了的。最近,我与医生团队、中科院筹建医疗专利孵化器,整合行业资源,挖掘真正的金子孵化成医疗产品。深入下去,发现政府以培育创新载体方式培育创新还是不错的,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真正有技术、想创新的人。
汪德华(中国社科院财经院):1、&以进促稳,进中求好&的目标很好。我的理解是要区分&进&、&稳&、&好&适用的范围不同。&进&应当指的是特定领域、特定部门和产业的&进&;&稳&、&好&应当是结果,稳主要体现为以经济增长速度稳定为代表宏观变量企稳,&好&指的是一些结构类宏观指标向好,企业效益向好,生态环境变好。因此,&以进求稳,进中求好&目标的提出,是在企业家信心略有恢复,若干宏观指标有所好转的大判断之下,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不再是不惜代价采取各种手段求稳,而是强调抓住牛鼻子,解决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中的问题,这些领域和部门的进,就能达到宏观上、结果上的&稳&和&好&。这是一种经济政策制定方法论上的调整。
2、特定领域和特定部门,我想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出口部门,应综合利用各项政策,确保出口增长。中国经济增速超出国际平均水平,从宏观上看必然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两大利器,重庆的案例是很好的说明。中国现在的国情,也有条件利用好这两大利器。
二是一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行业,应着力使相关政策落地,特别是一些审批、监管政策的修正和放松。中央已经出台多项政策促进若干朝阳产业的发展,但从现实情况看其落地不易。以我近期调研的养老产业来看,已有多项政策要求用电、用水、用气享受居民价格,但调研情况看,基层大多无法落地,只是说说而已。社区养老产业还有个怪异的消防前置审批,目前已造成几乎90%的养老企业是非法状态。种种状况说明,很多有前景的产业,依然被枷锁拴住,急需解除。
三是产业支持的财政制度要加速改革。产业政策争议很多,但中国产业支持的财政资金已经在那了,短期内也无法削减,因此要在用好上下功夫。近些年来这一领域也有很多改革措施,但体制转换恰恰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近些年来力推的PPP、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为例,实际落地率大概都在10%左右,提升的空间很大。
四是应使实际财政赤字率不下降,维持一定的力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大家都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不能垮,我想现实情况并非是房地产投资支撑作用有多强,而是房地产引致的城市基建支撑作用很强。比较好的方案是要稳住房价,降低企业成本,同时维持财政刺激力度,支持城市基建。
五是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正确方向。
任保全(常州大学商学院):针对最近两周本智库所探讨的新热点新问题,我思考了许久。自己思考和总结了一些拙见,请专家们批评指教。
1、针对促进经济分化,发展新动能过程中,要避免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1)推进区域分化,培育适合地区间差异化发展的新动能。
当前,一部分地区经济下滑过快,而另一些地区却异军突起。在促进经济分化,发展新动能过程中,要避免一种误区:即各地区发展新动能,就是各地区都要发展新兴产业。实际上,由于中国地区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结构、市场化进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地区的新动能培育应有不同的定位。对于东部发达省市而言,高科技和高端服务业领域的新兴产业是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而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那些东部发达省市准备外迁的部分产业,可能恰好是能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应鼓励适宜的产业进行内迁,避免东中西部在发展新动能产业上出现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进而导致新动能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高端产业发展的低端化现象。
(2)推进行业分化,培育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动能。
当前,新兴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传统行业增长乏力甚至产能过剩严重。在促进行业分化,发展新动能过程中,也要避免一种误区:发展新动能,就是要摒弃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显然,培育新兴产业是&进&,而清理僵尸企业和淘汰过剩产能,实际上也是&进&。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重要性。一是,许多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二是,通过兼并重组,以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不但可以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而且也能使传统产业成为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2、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如何促进经济分化和发展新动能。
(1)培育需求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分化和发展新动能。
从消费者需求市场角度看,一方面,要培育更为挑剔的消费者,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档次、质量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庞大稳定的中产阶层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该努力培育中国庞大的中产阶层。但是,当中国逐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要注意避免又陷入&中产收入陷阱&,一定程度上中产阶层需要社会的保护。
从产业(企业)发展需求角度看,一方面,要加大新动能产业所需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充电桩的配套建设;另一方面,加快与新动能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分化和专业化,从而满足不同新动能产业的发展需求。
(2)创新供给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分化和发展新动能。
一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努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实现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就业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等由&乡&到&城&的重大转变,而且为交通、电信、医疗、金融和环境保护等产业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二是,大力推进双创的发展,构建双创平台体系,实现&筑台育种&和&筑台引技&,升级双创人才工程,实现&筑巢育鹰&和&筑巢引凤&,提升双创金融服务,实现&开源蓄资&和&建池引资&;
三是,促进产融结合和产业金融的发展,金融在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创新金融支持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理念,例如,通过绿色金融、(互联网)普惠金融等金融方式,促进经济分化和发展新动能。
3、对经济有没有见底问题的一些思考
针对经济有没有见底的问题,首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下行态势,一方面,是中国的国内外大环境所导致的被动调整,另一方面,也包括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动调整。其中,主动调整就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显然,可能比中国经济有没有见底的问题,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中国经济金融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中国可否长痛不如短痛,以短期所付出的代价,换取长期更好的发展。这也有利于推动&以进促稳,进中求好&目标的实现。
林学军(暨南大学):我国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7%,我国经济的问题在哪里,如何保持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认为主要压力有三个:总需求扩张不足、宏观政策空间有限、改革推进有压力。
我个人认为:扩大总需求不能再搞房地产。虽然房地产行业确实能带动许多产业,给政府创造丰厚的财政收入,但是,在当前房地产供给过剩,炒房投机过热的情况下,一定要刹住房价涨势过高的势头。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过度投机,将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甚至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那么如何扩大内需,我认为
一是可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林毅夫认为投资基础设施,短期可创造就业、增加需求,长期来说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重点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可以加强国家的主要经济动脉的建设,为将来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二是我们可以扩大环境保护、污染处理的投资力度。引导绿色投资,绿色就业,治理荒山、沙漠,修筑污水处理设施,增加治污、防污的设备和人员投入。
三是增加新兴产业的投入。例如:扩大太阳能设备的科研、生产、运用,增加电动汽车的研制、生产、市场推广,把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如充电桩建设好。
四是可以扩大养老产业的投资,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方面的投资可以是政府引导,民间投资,政府扶上马,退出资金,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
国民经济的另一架马车是对外经济。当前国际需求疲软,确实给我国进出口带来困难。但我们可以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扩大对外投资。当前,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应当努力开拓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机会。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旧,我们有投资机会。而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资金约8千亿美元,非洲国家约5千亿美元,全世界总需求约2万亿美元。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这为我国资本输出、商品输出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前另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快速突破6.7、6.8、6.9三个重要关口,这个事件必须引起警惕。过去我国一直在吸引资本流入,现在的问题不是说资本流入不够大,而是我们的资本流出面临一个拐点,2014年开始,我国流出资本与流入资本几乎相等,过去的私人部门从几乎不对外投资,到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资本流出抵消了资本流入,导致了净流出态势,这也许是近来人民币汇率急跌的主要原因。加上人民币加入SDR篮子,需要按照IMF的规则,汇率由市场自主决定,我国中央银行以前对汇率的干预,现在就要遵守市场规则了。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努力吸引外资,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取决于国内的资本回报率,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另外,发展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扩大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拓宽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以港交所推出的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合约为例,截至2016年6月底,人民币期货合约持仓量增至27819张,较2015年底大幅增长32%,名义金额总计28亿美元。上半年,人民币期货合约日均交易名义金额达到2.19亿美元。离岸市场金融产品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解决部分投资需求,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也可给监管主体增加市场化的调控工具。最后,可以让商业银行代理中央银行进行市场干预,进行必要的市场操作。当然,如果人民币汇率突破一定的底线,例如破7,则央行一定要出手维护汇率的稳定。这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张月友(南京财经大学):对稳进好的认识,&进&指新动能,&好&指民生好,专家们对这两者的大致观点比较统一,目前分歧大的是&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人默认的&稳&的时间纬度不一致。
讨论稳,第一要讨论时间。按照前期讨论中刘老师的意思,是讨论中短期企稳,尤其是短期。那么,宏观短期有多短?按照基期长度为40个月,按照中国财政预算长度为一年,按照农业再生产和二三产业工作合同变动长度大约为8个月到2年不等。但无论什么纬度,把预测目标定到2020年是没有问题的。
讨论稳,第二要解决稳的标准问题。是经济增长稳,还是国内经济稳?还是稳增长、保就业、控物价、外部平衡等国内外兼顾?先说国内经济:何谓经济增长稳?保住经济新常态6%的中高速增长下限可作为标准。何谓保就业?每年新增就业人员1千万的年度目标不变可作为标准。何谓控物价?守住合理区间上限3%可作为标准。
最后就是对照标准做出判断。从中国经济量(PMI连续两月进入扩张区间)价(PPI告别连续54个月的通缩,已经连续两月正增长/CPI已经由通缩发展到有温和通胀的苗头)关系判断,经济增速在未来4年中跌破6%的概率不大。随着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和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今年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的目标,未来三四年就业也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从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走势和国内制造业产能、以及农牧业生产情况和货币政策看,中国也不具备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供需和宏观政策基础。再说外部平衡:随着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国对外经济已经由&双顺差&的被动全球化过度到&贸易顺差,资本逆差&的主动全球化时代。客观说,中国外部经济波动、不确定性和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在加大,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中国经济的世界比重已经由90年代的不足2%增加到2015年超过了15%,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过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难说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会恶化到不可控的地步。
史先诚(江苏金融办):进的前提是稳,进的目标是好。
首先是判断当前经济运行质态所面临的&稳、进、好&之间的关系。目前,经济有企稳趋势,但并不稳定,经济增速是靠政府强力维稳在支撑。对于这一点,有学者反对政府行政干预,我对此持相反立场,不能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听之任之,在经济不稳之时还任由市场力量自由发挥,就如同在飞机下坠过程中,还完全任由飞机无人驾驶。前期,民间投资缺乏信心,急剧下行,没有政府和国企在支撑,目前信心焉存?所以,我的观点是当前依然稳字当头,而且要通过&以进促稳、进中求好&,来替换稳对政府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政策工具的依赖。
第二,&稳&的重点。一是对宏观把控能力的自信,要稳住阵脚,用领导的话讲,就是要&有定力&,对宏观指标短期波动、经济增速即使再降一点,不需要一惊一乍的。二是要稳政策预期,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全面,按五大发展理念培育新动能、新产业。三是要稳金融环境,坚决抑制高杠杆融资,严厉打击洗钱、非法集资、地下金融,加快给予类金融企业合法身份,落实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把类金融真正管起来,通过合法化、纳入监管化解类金融风险,为实体投资的&进&创造条件。坚决稳住汇率。通过&进&来化解银行业风险。四是稳房地产,坚决抑制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防止行政干预后的反弹逾期自我实现,争取逐步降低房价,为年轻人安居乐业创造条件。五是稳社会基层的组织、党建、选举、自我管理等,坚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反贪腐,让每个人体会到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严肃性,增进社会公众公平正义可获得感。
第三,&进&的方向和&好&的标准。推进转型升级,加大财政对创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理论研发的投入和引导力度,全面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大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及财政对金融的引导力度,围绕创新创意创业下功夫,打造创业成功者的创新收益机制,大力推进创投风投、资本市场IPO、再融资、投资基金,规范发展股权和产品众筹。好,除产业结构、动能转换、发展模式等指标外,重点在于形成社会对创新文化、工匠精神、精益质量、优质环保卫生产品的追求,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让高收入阶层不愿再急于向境外转移资产,让年轻人乐于创新创业,改变当前急于挣快钱的制度环境。
第四,政府改革和制度红利。从淡化GDP考核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角度,政府应该逐步朝中型政府规模调整,加大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执行力度,压缩县级以上政府等各类行政机构财政给养人员,提高县区政府对社会公众基层服务能力。制造业制度红利即将面临天花板,服务业制度红利空间巨大,但服务业制度红利的释放与政府对服务业行政管理能力密切相关,没有后者的提高,前者较难释放。出台实施网络安全法就是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供的一个重要标志。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看新闻
扫描二维码,下载九派新闻客户端
热门评论条
*邮箱/手机:
邀请注册码:
*邮箱/手机:
获取邀请码
请选择菜单
*兴趣爱好:
请选择菜单 请选择菜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驱动力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