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景物描开头)形如亭台楼阁的成语

江西凉亭厂家都有哪些?来自:
日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文章相关帖子--江西凉亭厂家都有哪些?【图文】好开头好结尾及黄昏景物描写摘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好开头好结尾及黄昏景物描写摘抄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89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形容亭台楼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形容亭台楼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官邸& 公馆& 私邸& 宅院& 茅舍& 古董& 文物& 书斋& 书房
卧室& 斗室& 字画& 茅屋& 瓦房& 平房& 楼房& 别墅& 大厦
大楼& 大厅& 礼堂& 住宅& 宅院& 居室& 楼台& 角楼& 鼓楼
公房& 工房& 厂房& 宿舍& 校舍& 围墙& 餐厅& 卧房& 寝室
堂屋& 饭堂& 舞厅& 书房& 厨房& 病房& 暖房& 过道& 旁门
边门& 后门& 窗台& 敌楼& 长城& 城堡& 竹楼& 曲廊廊 凉亭& 书亭
吊脚楼& 岳阳楼& 黄鹤楼& 鹤雀楼& 腾王阁& 天一阁& 文渊阁
文澜阁& 醉翁亭& 翠微亭& 望江楼& 镇海楼& 妙高台& 拜将台
烽火台& 护窗板& 更衣室& 办公室& 实验室& 医务室& 衣帽间
琼楼玉宇& 富丽堂皇& 仙山琼阁& 深宅大院&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现代建筑& 古代建筑& 壮丽宏伟& 幢幢楼房
高楼大厦& 房屋错落& 鳞次栉比& 残垣断壁& 富丽豪华
金碧辉煌& 金光灿灿& 耀眼夺目& 巍然屹立& 朴素大方
典雅美观& 气魄雄伟& 规模巨大& 图案别致& 古色古香
民族风格& 造型别致& 布局巧妙& 结构精巧& 装饰一新
勾心斗角& 雕栏玉砌& 飞檐斗拱& 贴金镶玉& 历史悠久
著称于世& 中西合璧那是一座很古老的木房,每一根柱子都可以说明它久远的年代,也许小屋也曾经有过属于它的辉煌岁月,但现在,它是苍老了,在烟熏火燎中目全非。
  茶棚子是茅草搭的,几根柏木撑着,四面透风,背后还有一条清洌洌的小河。
  英风阁青砖青瓦,石基飞檐,古色古香。四角微微翘起,像大鹏展翅,即将凌空,这大概是为了显示项羽非凡的抱负,然而又掺糅了深深遗憾的色彩:虽然“翼然”,但终究飞不起来。
  华钨、冶金两座大厦,挺立在夜色之中,像两个巍蛾的巨人。
  有一座庞大的古院,依山而建,面临着纯净而潺潺漫流的酿泉水,庄严朴素。
  雨里的教学楼像童话世界里的魔鬼宫殿,一下又一下在闪电耀眼的白光里小心翼翼地展露它的一角。
  那座古色古香的鸿鹄楼就在眼前,朱红色的雕梁,古朴大方。
  小小的山村茅屋,被雪盖得严严实实的,活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模型。
  青城凉亭之多,虽不能称“五步一亭,十步一阁”,但凡你想歇歇脚时,石径旁总有一座清掠古朴的凉学在等着你。
  在池旁的听寒亭中,我似乎真听到一丝凉气飘来,顿觉异常清爽,简直飘然若仙,仿佛到了仙池一般。
  荷塘托着小亭,微风吹着杨柳,夕阳红霞,轻波荡漾。假如说这是一幅出世超凡的画,这小亭就是画中一颗最亮的明珠……那下面……喚,是座草绿色的书亭,紧紧地依偎在老柳的怀中,像一位多情娇羞的少女。
  啊!葫芦架,野菊花,凉席棚,石桌凳,好一个救命的小茶亭
  那古色古香的回澜阁,在灯光辉映下,宛如美女手心托着的水晶宫殿。
  金山山顶上耸立着一座宝塔,它像一根巨柱挺立在树木簇拥的金山山顶,这就是慈寿塔。它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建筑,共有七层,各层飞檐的角上各挂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铃铛,习习的凉风吹过,铃铛就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打破古老园林的寂静。
  走出点春堂,沿“曲径通幽”小路,穿过月亮门,来到三、四丈高的大假山前,山上有一座精致典雅的亭子,取名“望江亭”。
  颐和园中最大的亭子就是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廓如亭”。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这个八角重檐的亭子,也称“八方亭”,它由里外三层二十四根巨形圆柱支撑,整个建筑结构辉宏,气势雄伟。
  最奇特的当数"敷华亭”。它的外形一般,四角重檐,周围有门窗,四面有石柱。它的奇在于: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更奇的是,还有一个四角单檐的小木亭位于其中,正面木板上还画着一只大钟。真是亭中有亭,可算难得的奇观了。
  这座古观象台的大门朝南,进门不远,向西一拐,就来到了一个小院。小院正面是紫微殿,两侧是东西厢房。它们如今已经改为三间展览室,分别陈列着古代历法、仪器等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其中有一架天文望远镜,黄铜作筒,上面镌着精确的刻度,两端镶着明亮的玻璃片,相当精致。
  爱晚亭,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谷,小亭矗立在枫林掩映的石矶上,伟岸端庄,亭额上“爱晚亭”三个烫金大字,是1952年重建此亭时,毛泽东同志题写的。
  慢慢的,看越来越弱的夕阳抽回它的红纱,大楼魁梧、伟岸的轮廓显现在夜色中。
  图书馆主楼共有四层。远远望去,她披着乳白色的上衣,楼檐一圈绿色的玻璃瓦,恰似给她戴上了一串翠绿的项链。
  在距潭10米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八角楼阁,像泊在这桃花潭上的一艘精致的游船。
  登到半山,松荫之中却有一座两层的古亭,黄色的琉璃瓦,白色的雕梁,檐上挂着的小铃不时发出“叮叮”的轻响,既具雍容华贵的结构,又具古朴典雅的韵味!
  小亭位于古城扬州西门街东首。它是一座八面三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楼底层,于东西南北四面辟有拱门,每面与街道相连;楼的二三两层,周以窗栏格扇,建有挑角飞檐~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座小亭!
  无梁殿建于明代,高22米,宽50.4米,纵深37.8米。从殿基到屋顶,全部用大方砖砌成,不用一钉一木,也无梁柱,实为我国古建筑的一大奇观。
  当您逛动物园时,不妨也顺便去台北圆山大饭店逛逛,那是一幅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有黄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与雕花的屋梁,是外国贵宾来台湾度假的好地方。
  据史料记载,这亭应是“瘦诗亭”,但现在找不到三个字了。走进亭子,便有一石碑赫然出现在眼前。碑有两三米高。上刻“唐普州司仓参军贾浪仙神位”12个字。碑左右各有一稍矮的石碑,刻有诗文,大多是后人祭奠贾公的。亭的正上左面有一石卧碑,上刻“吏隐诗仙”四个大字。
  亭子,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点景建筑。仅在颐和园内,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它们有单檐、重檐之分,还有四方、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式。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在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把这些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
  颐和园中最大的亭子就是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廓如亭。正像这个名字一样,它宽阔、雄伟,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它的面积达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这个八角重檐的亭子也称八方亭,它主要由里外3层24根巨形圆柱支撑,圆柱周长达1.5米,最外层的8个圆柱中还夹16根方柱,这就更显得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在佛香阁旁的小小亭子,四角单檐,四面有窗,高和宽都只有1米多,全园中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小的亭子了。这个亭子当然不能进入,也许是装经文法书的地方。它小巧玲珑,着实逗人喜爱呢。
  铜亭表面呈青褐色,坐落在汉白玉雕的台基上。它的顶是四角重檐,每角挂一个小铜钟,四面是菱花扇门,所以铜亭也称宝井阁。铜亭高不过7米多,却重达207吨,就是亭中的铜供桌,几个大力士也休想抬起。古代的工匠以他们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使铜亭的柱、梁、门、窗花纹都和木制的一般,这真是巧夺天工的创造o最别致的亭子——荟亭。这亭子实为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的亭子,也称双亭,从山上俯视,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亭连着亭,就像两个并肩携手的仙女就要飘飘离去,确实是与众不同,别具风米。
  穿过几个错落的天井,在最里面的山角下,一座高大挺拔的亭子赫然在目,这便是当年智仙和尚为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了。这座亭子上顶为歇山式,吻兽伏脊,飞檐翘角;16根立柱,周围设有木栏,南北二门,周框浮刻花纹;亭内八幅晚清浮雕“八仙过海”,显然是经后代修葺所为。亭边山崖上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个斗大篆字。山崖上几株参天的醉翁榆更给这里增加几分古朴庄穆的气氛。坐在亭内,欧阳修朗朗的笑声仿佛还在山谷回荡。
  八境台作为赣州城的标志,坐落在城东北隅古代城墙上,章、贡二水在此台下汇合成赣江。八境台与章贡台、白鹤楼、阜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峰山遥相呼应,被合称为“虔城八景”。八境台也因能一览八景而得名。
  八境台原称石楼,始建于北宋。据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嘉祐年间,“知军孔宗瀚鉴于江水岁岁环城,故以石筑城,并建楼于城上。”在这以后的900多年中,八境台历经沧桑,屡毁屡建。
  现在的八境台是1987年由国家拨款重修起来的,是钢筋混凝土仿清式建筑物。气势磅礴,光彩夺目;登台远眺,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因此,八境台成为赣州城名闻遐迩的游览区。八境台有3层,高约20米,红色圆柱,翠绿碧瓦,层层飞檐,四面如一;台形长方,台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瓦铺盖,并安置有“双龙护栏”。阳光下,八境台更显得金碧辉煌,美仑美奂。层层飞檐翘角向上,似腾龙之尾,又似翻卷的浪花。飞檐上脊有“鱼尾”、“龙头”,下梁除了“龙头”,还有常见的“麒麟四象”等,造型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正门上方挂着由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八境台”的镏金匾。
  房子的确很破。黑黑的旧式窗棂,斑驳的土墙,黑乎乎的屋顶,还有那一推便“吱扭吱扭”的黑木门。
  鼓楼在东晋前凉时期建成,当时为福禄城(酒泉城)的东城门,距今已1600多年。至明朝洪武年间,酒泉城扩建,它便移至城中心。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过整修,就成为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鼓楼。
  鼓楼,原名樵楼。到清朝,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击鼓报时,更名为“鼓楼”。鼓楼通高24.66米,用青砖砌成楼基,周长112米,呈正方形,上小下大。楼基之上造三层木楼,也呈正方形。一楼内径9.5?9.6米,—^二楼内径递减。楼顶尚尚耸起,整体看去,像埃及金字塔。
  鼓楼的楼基,开有通道四达的砖券门。四个砖券门楣上部有凸出壁面的砖雕仿木彩建,其下各有一幅神瑞图,东西南北分别是“二”
  龙戏珠”、“河图洛书”、“丹凤朝阳”、“八仙庆寿”,画面毕具情态,耐人寻味的神话传说给人以联想。画面下部题写门额,东为“东迎华岳”,西为“西达伊吾”,南题“南望祁连”,北书“北通沙漠”。
  文昌阁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高约有两三丈,长宽各有一丈多,分平台和楼阁两部分。
  平台用一块块长条巨石和方砖砌成。每隔五六层方砖便有一溜长石,美观整齐。
  平台正中间就是楼阁。楼阁四周是用青石板铺的路,有二尺多宽,供游人行走。支撑阁顶的是16根红漆圆木柱,虽然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漆痕斑斑,但隐约还能显示出当年那光彩夺目的风韵。阁顶红、黄、绿三色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金碧辉煌,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晶莹发亮,流光溢彩。檐是飞角重檐,琉璃瓦上刻着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飞禽走兽;第二层檐装有雕花木饰,正面雕刻着洗脸盆大小的莲花,这些莲花大小一样,形状相同,花瓣一片片微卷着,花的上部和下部刻的是细小而密集的叶纹,这些莲花和叶纹都是用金彩描绘的,工艺十分精美。阁的四个飞檐上是四个高昂的龙头,龙角高高翘起,龙眼圆睁,龙口中含一颗绿莹莹的珠子,四条龙好像要带着文昌阁腾飞而起似的。龙身是用彩色琉璃瓦砌成的,一直连到阁脊,使得整个文昌阁匀称平衡。阁脊的设计更是新颖别致,独具匠心。脊两头是两条张牙舞爪、昂首翘尾的龙,阁脊正中间有一头金黄色的长毛雄狮,它那四条有力的腿支撑在阁脊上,狮身上隐隐地放着一朵莲花,莲花上是一个宝莲帽。
  坐落在容县公园内的经略台真武阁,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之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罕见的一颗明珠。”
  真武阁共三层,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全阁用了近3000条铁力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体。400多年来,经历了五次地震,三次大风,仍安然无恙。不少国内外游客都为它“奇,W慕名前来,一饱眼福。
  踏上经略台,远远就看见“真武阁”三个大字挂在二楼檐柱中间。走进第一层,抬头便看见左边有“天南奇观”四个红色大字,这是华南工学院教授、古建筑学家龙庆忠先生的题词。右边有“天南杰构”的横匾。只见底层宽敞明亮,20根墨褐色大圆木柱如铁质,柱与柱之间以梁枋联结,各施斗拱四个,上承楞木,就像巨人的手支撑着整座楼阁。
  沿着东北角的楼梯上到二楼,中间有四根内柱,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差三分不着楼板。这是全阁结构中最奇特、最精巧的部分。为什么柱脚能够悬空而不着楼面呢?
  原来是在悬空柱上,分上下两层用18根枋子(拱板)穿过桅柱(即底层内柱的上部),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斗拱,拱头承托外面宽阔屋檐,拱尾托起悬空柱本身,以檐柱为支点挑起二楼四根内柱,这四根内柱依靠杠杆作用,像天平一样维持着整个建筑的平衡。
  许多著名建筑学家都为它的奇巧而惊叹!
  贵阳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巍然屹立着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楼,这就是素有“贵阳城徽”之称的甲秀楼。
  甲秀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楼的创建者、贵州巡抚江东之,当年在南明河中修筑南堤,是为了蓄积河水,让百姓享受渔利,而楼阁则是南堤上的附属建筑物而已。甲秀楼建成后,成为贵阳地区一大景观,而江东之本人也十分欣喜。“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便是他留下的至今传诵不衰的名句。
  甲秀楼坐东朝西,高约20米,三层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底层平面略呈正方形,砌有石阶外有12根石柱托着屋檐,四周还有雕花石栏环护。整座楼飞甍刻角,雕梁画栋,以周围景物和水中倒影为衬托,十分秀丽雄奇。
  光岳楼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当时东昌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重修城垣时,为“远眺料敌与严更漏”,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该楼,因此最初叫做“余木楼”,后来又叫“古楼”、“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东昌,看此楼高大壮观,天下罕见,觉得落成百年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实属遗憾,便同当时的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议,决定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命名为“光岳楼”。
  光岳楼是宋元赂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主楼全系木结构,梁柱檩橼都是靠阴阳卯榫结合,环环紧扣,井井有条,没有一根铁钉,至今己600多年,仍坚实牢固,其展开的翼角如凤凰展翅,争艳斗胜,显示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术。它是我国现存的明代楼阁最古老最闻大的一^座。
  钟楼始建于明朝第一个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地址在今西大街的迎祥观,经历了198年,明朝第14个皇帝朱翊钧万历十年扩建西安时,将它移到今址,与鼓楼相对峙。
  钟楼由地面到楼顶高36米,基座呈正方形,高8.6米,宽35.5米,总面积有1377.4米。全部是用青砖制成,未用一根铁钉;二是斗拱形式;三是以重檐殿顶为主。
  松林书院是我国不多见的保存完整的书院之一,宋朝称为“矮松园”。宋仁宗年间,宰相王曾未宦时曾读书于此。明成化五年,知府李昂改建为书院。明正德十年(1515年)改名为“松林书院”。万历八年(1580年),大学士张居正废天下书院,院中松树悉被砍伐,仅留房舍。清康熙二十年(1691年),又易植柏树,保存至今。
  上党门由台基、门楼和钟、鼓楼构成。门楼坐北朝南,耸立在青石筑成的台基上,是典型的富有民族风格的门庭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大红立柱,书写着“上党门”三个雄浑大字的巨匾,高悬于门额,蓝底金字,古朴庄重。门前雄锯着一对石狮。门内东侧,一个巨大的石龟驮着3米多高的石碑,碑文为明嘉靖十二年春三月镌刻的《新开潞安府治记》。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端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河北省秦皇岛东北。关城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关内外交通咽喉,军事要塞。古人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可谓名符其实。
  钟、鼓楼高数十米,楼身分为两层,双重飞檐。下层外有顶柱,里为砖砌雕窗。两楼檐角卷翘,似有凌空欲飞之势。檐角下挂有铜铃,微风过时,丁当作响,清脆悦耳。东西两楼高檐下各悬一匾:一曰“风驰”,一曰“云动”,取其“与天为党”的高耸和雷厉风行之意。整个建筑呈青黛色,凝重中见庄严,古朴间显肃穆,一派府衙的庄严。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门,亦名镇东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城墙高13.6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悬有木质巨匾,上书“天下第一关”5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传说为明代进士肖显所书。第一关城楼内外,陈列着明代守城的各种武器,式样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崇祯年间铸造的两门500斤重的大炮“神威大将军”,至今还威武地“守卫,在城楼两侧,神采不减当年。
  西秦会馆是记载着自贡盐业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
  通观西秦会馆的整体布局,可看出它沿袭了中国古典建筑常用的对称布局,沿一条长68米的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献技、大观和福海诸楼;其余的大丈夫抱厅、参天奎阁、中殿与正殿,则由南向北因地布置,各具风采。中轴线的两侧,依次排列着金镛、贲鼓二阁,并以客廊、神疱、内轩等建筑相衬,形成有纵深、层次变化而又统一协调的院落群体。
  在桥头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六边形双檐飞翅的建筑,这就是有名的回澜阁。朱红色的阁柱,金黄色的琉璃瓦檐,显得富丽堂皇。高高的阁檐上雕刻着吞云吐雾的长龙和轻歌曼舞的彩凤,在阳光下璀璨耀眼。阁内经常陈列着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供游人观赏。
  一家店铺用竹竿挑出一面旗幌,蓝底上绣着黄色的“秀古斋”三个字样。店中摆着一个半人高的案桌。桌的一侧摆放着一个刻有花鸟虫鱼的瓷盆,盆中栽着一株挺拔俊逸的龟背竹,临着龟背竹的东面墙上挂着一幅画。环顾四周,才知这是一家出售古画的店铺。
  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上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这座“桥”设计得很巧妙,把南楼、东楼以及和南楼并排的实验楼连在一起,走起来很方便。这三座楼的位置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东楼是顶点,“天桥”便成了底边的中线。东面的实验楼有四层,一层是图书馆,二、三、四层分别是化学、物理、生物的实验室。一进实验室,便有一种宁静、整齐而带点神秘的感觉。处于顶点位置的东楼是一座“行政楼”:一楼是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二楼是各科教研室;三楼是电化教室,每个教室都配有四五台电视机,我们经常在这里听辅导课。
  亭子小巧清新,有十六根木柱,四角各有四根,形成了一个方形。木柱与亭檐间,有一个雕龙小木柱斜撑着,木柱的下方还各有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狮戏球的木雕。亭角向四方微翘,雕龙凿凤,玲珑可爱。
  自然,美不在醉翁亭,却在于欧阳修的杰作《醉翁亭记》。
  海角亭是合浦有名的古代建筑,位于现在的廉州中学内。高约10米,250步见方,由主亭和门楼组成。最近,经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一新,堪称金碧辉煌,仪态万千。
  门楼是主亭的附属建筑,高五米余,红白相映,门楼顶上的四个翘角,都是凤凰头,正对着天空,似乎要凌空飞翔。飞檐下的一幅横批“海天胜境”四个笔力雄健的大红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穿过门楼,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正亭的后面,竖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古海角亭”四个大红字。大院里,古树覆荫,郁郁葱葱。主亭共有两层,上下飞金涌碧,溢彩流红。其间画栋飞檐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是绚丽夺目。仰望主亭顶上,镶嵌着海洋图景:海水后浪推前浪,汹涌澎湃;卷起的浪尖像一双大手,当中托着一个大红葫芦;葫芦两边守卫着两条大鳌鱼。飞檐下,主亭上层12个花样美观的青色大木窗相对着。木窗下面,红墙耀眼,琉璃碧瓦闪烁,四周窗棂别致。整个亭子,是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亭子和不远处造型古雅的钟楼相辉映:好一幅美丽的图画!
  绕过枫林见一亭叫“日迟亭”。亭柱上写着“洞天春远日行迟”的诗句。原来这亭子在半山腰上,坐在亭中透过树梢往东可见日出,往西可见日落,侧耳就闻涧水叮咚如弹琴,仿佛进入仙界,使人流连忘返,难怪叫“日迟亭”,原来连红日也流连这情景了。
  一进村子,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座整齐的竹楼。它的建造极为别致:远看屋顶,像古代文人戴的纶巾。爸爸告诉我说,这叫“孔明冠”。孔明就是三国时有名的丞相诸葛亮。他是我国古代尽心尽力帮助少数民族的一个好人。传说我们佤族的房子,就是模仿他的帽子样盖的。村内的房+,是建筑在一根根木桩上的。它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禾什物。楼前还有个晒台,可以在上面晒东西,也可以在上面玩。也许,由于我们的村子是坐落在一处斜坡上的缘故吧,家家的门几乎都是朝一个方向——东方开放的。每当太阳升上东山,家家房子里就会充满阳光,使人感到温暖敞亮。
  漫步在外滩彩色的行人广场上,在接近延安东路的一端,老远就能看到一座庞然大物,高高地、直直地耸立着,巍然不动,恰如一个威严的老人。这便是老天文台。走近,细细端详老人的外貌,立即感受到浓郁的异乡建筑风格。它身高42米,头上竖立着一*根长约10米的风柱标,告诉着人们当年肩负的使命。台身呈圆柱形,粗壮而结实,恰如老人健朗的身躯。台身典雅的色泽,更透出一股古老的气息。站在台底,犹如依偎在仁慈长者的身边,倍感亲切。朝台顶望去,身体渐渐收缩,好似宝塔,却没有宝塔的拘谨,又显得洒脱、飘逸。而那几扇花纹别致的暗红铁窗,则更显出天文台的清新。听说,老天文台是上海仅有的两座阿塔努布式建筑中的一座呢!难怪它的建筑风格如此与众不同!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三层红楼。它呈“U”字型,其优点是造型美观、大方,每间教室都能最大限度地采光——设计师们真是独具匠心哪!
  *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原址在长江边,历史上曾经屡毁屡建。新的黄鹤楼是1984年重新修建起来的。
  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从三国鼎立时期始建算起,距今已有1760多年。这次重建的黄鹤楼以清式为原本,是一座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的仿古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登楼远眺,一览楚天风云,尽收江城美景。
  黄鹤楼的主体建筑有5层,共高51米。黄瓦红柱,钻尖顶。层层飞檐,四面如一。屋顶安置着一座金色的“宝顶”,楼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铺盖,不仅顺应了“桔皮黄鹤”的故事,也与蓝天相辉映,灿烂辉煌,别具一格。角下有风铃和角梁饰,每个翘角都向上,有凌空飞腾之势。翘角处上有屋脊“鱼尾”,下有角梁“龙头”,造型生动多姿。四面角梁的前端分别悬挂着“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和“楚天极目”四块镏金大匾。
  主楼台基用花岗石贴面铺地,洁白的花式栏杆环绕着台座,台前铜制的“黄鹤归来”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楼的四周种植了苍松、古槐、翠柏、香樟、紫竹,并堆石造景。整个黄鹤楼古朴秀丽。
  突然,一座己经很少见的、低矮的土坯房犹如白鹤中的乌鸦,鲜明地扑入我的视野。在鳞次栉比的红墙绿瓦中,它显得那样寒伧。
  这是一间样式古老的平房,黑漆的柱子,雪白的墙壁。正像鲁迅小说所描写的那样,当街有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后面有三个营业员在忙碌着:一个开票,两个拿货。他们背后架子上的货还真不少,放着许多装潢得五光十色的酒,有著名的绍兴加饭、状元红、善酿、香雪,还有玫瑰酒和五加皮……大概有二、三十种,我相信肯定比孔乙己那时多得多了。玻璃柜台里,放着许多下酒物,我低下头去看了一番,有盐煮毛豆、油炒花生、臭豆腐干、油煎小鱼、松花皮蛋、卤精肉、白斩鸡等等,还有我很少看到的虾儿。距离柜台三四公尺的里间,放着六张刷得雪白的方桌,每张桌子的四周都放着长条凳。我想起来了,这种凳在《阿Q正传》里是提到过的。
  青城的凉亭别具一格。就地取材,用不加修整的树干精心搭起,顶上铺满树皮,便是一座凉亭了。大些的凉亭,结构较复杂,有的是重檐的,有的是楼阁式的,不管哪种样式,都给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风格。不仅如此,它们还有一个个赏心悦目的题名,诸如“然,,、“凝翠”、“卧之”、“清虚”等等,这更增添了不少雅趣。它们点缀在石径旁、山岩上、密林中,总是那么恰到好处,与幽幽的山潇潇的雨和休憩的游人,构成一种和谐的美。如果说颐和园的亭子是雍容华丽的贵妇,那青城的凉亭就不啻为古朴清秀的村姑。看似简陋,但唯其如此,才富有这般幽雅的情趣。“何陋之有”呢?
  振风塔,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1570年。为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重楼式建筑。塔高70多米。这么高的塔,坐落在迎江而建的古寺——迎江寺内,为“镇寺塔”。它不但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更是我们安庆人民的骄傲!
  然而400多年来,振风塔虽然经历了大自然的侵蚀,仍傲然屹立,但是却受不住人为的破坏,它被糟踏得残破不堪,几乎毁于.....
  1978年,人民政府重修了振风塔,一色青琉璃瓦,层层飞檐,翘角凌空。每层檐角悬着铜铃,每每自江面徐来一阵清风,就“丁当、丁当”响个不停,十分悦耳,仰视塔顶,古塔似擎天宝柱,直插云霄,昂首挺立在长江北岸,不愧为长江沿岸的著名古塔。因此,振风塔享有“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盛誉。
  塔的结构很奇特,用现代文字形容:就是全塔用螺旋式阶梯。塔内还有大大小小的砖雕佛像共600余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欣赏这鬼斧神工的艺术品,使人自心底发出赞叹。
  登上顶层,身在高处,天地豁然开朗,举手似可扪天,不仅可以俯视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更可极目远眺。看,东北面,大经山;山下九里十八湾,便是铁塔林立的安庆石化总厂,看吧!现代的油塔正与古老的振风塔遥遥相呼应,相互媲美……利川市凉雾区西河村三组,有一栋造型奇特、装饰华丽的民居。这栋民居分正屋3大间,面阔15米,进深8米,高近10米,南北两头有厢房。建筑主体结构除屋基台阶为长条石砌筑外,余皆木质。九柱穿斗式排列,7柱立地,悬山式瓦顶。全部门窗20余块雕刻着花草果木、八仙人物和各种戏文故事图案,其技艺玲珑剔透,色彩斑斓夺目。进入中堂,两根中柱上镌刻着楹联,红漆底金字。联云:
  东阁试寒轻美仑美奂新开甲第南枝当日暖爰居爰处旧有家风侧柱一副楹联,是祝贺婚礼的,阴刻正楷黑漆底金字。联云:享平等自由但愿才子佳人莫把新婚夺少慕守无双第一遂要文章经济有光前德振家声中堂正面保留着神龛(kan),神龛之上赫然悬挂着两块巨匾。一块额曰华堂钟秀”,是民国丙子年(1936年)同族亲友祝贺“华堂”落成的,另一块额曰“大道造端”,是民国30年(1941年)为“黄府令郎花烛志庆”的。两块匾额斗大的金字,使屋宇更显富丽堂皇。
  中堂和厢房,皆陈列着传统的八仙桌、太师椅、状元凳等木质家具,还有石雕、石磨、火塘等民间用物。整个院落不失为一座内容丰富的民俗博物馆。
  高高耸立着的古老的城墙,像一个威严的巨人,守卫着这颗明珠——玄武湖。它那布满弹痕的身躯上,长出了绿色的野藤,使这个久经战火的武士,又充满了生命力。墙围着水,水倒映着墙,组成了一幅明快、庄重的画面。
  在我们甘肃省张掖县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木塔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到现在己经1400年了,是我国闻名中外的历史文物。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出使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名叫沙哈鲁,在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可见,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木塔就己享有盛名了。
  木塔的塔基是一座大约十五米见方、一米高的大台。塔的外形是一个正八面体,内径大约三米。塔高三十一米,共分九层,由下而上,一层小于一层。塔顶呈伞形。
  除塔身是用砖砌成的以外,木塔从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木架。塔底由二十根粗大结实的木柱支撑着。从第三层开始,每层四周匀称地支撑着八根木柱。另外,每层还有八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
  木塔里面是空的,三层以上,东西设有假门。最底一层的墙上,书写着工整的文字,雕刻着飞禽走兽的图案。每层的八个角上,还各有一个用细木雕成的龙头,张着大口,含着圆珠。整座木塔,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
  走出解放街,跨出南门堵洪桥,便能望见西施亭。那精巧别致、临江而立的险势,迎空翘伸的亭角,使过往行人莫不投以景仰的目光,有的则停下脚步,欣然观赏起来。
  亭身呈六边形,高大约5米,直径足有3米。由亭顶、亭角、亭柱、亭座、亭栏、亭基六个部分构成。精美多姿,真有巧夺天工之感。亭顶呈葫芦状,像古代勇士的头盔,六只亭角,像一根根展翅欲飞的天鹅长颈,朝六个方向凌空昂伸,亭角的末端又向下一弯,犹如天鹅头上的橙黄色喙子,朝江面觅食似的。每两只角兜成一个面,每个面的檐口皆成弧形,上面搁着一根根银灰色竹节模样的筒瓦,覆盖着亭子。左右各七根,逐一短缩,唯中央一根与亭顶相连,因此,从亭顶开始,形成六只夹角,活像六把色彩悦目的纸扇。亭檐下面六块翠绿色的檐条,相互榫接,构成一体。檐面上画有“双龙戏珠,,、“双凤争花”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图案画。檐条与每个柱子榫接处,还有六只褐红色的“牛腿”,支撑着伸向空中的亭角。亭子里有六根粗圆的朱红色水泥柱子,柱子间有四块石头座板,每块长约1.4米,宽0.3米。座板下面各有接近椭圆形的装饰洞孔,使亭座不致单调、呆板,益增壮观。亭子的地面用七块特制石板拼成,呈多边形,可容纳23人。六根柱子的四周,用翠绿色圆钢管围成栏杆,供游人扶用。
  走进亭子,往上看,每根檐条的腹面画着图画。第一幅是《浣纱》,画出了西施少年时的形象。第二幅是《送别》,当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为了雪洗国耻,采用范:蠡的计策,西施为成全保国大事,毅然赴吴。画的就是送别的场面。第三幅《赏月》,是画西施到了吴国,在深宫中望着月亮思念故国的情景。第四幅是《抚琴遥望故土》,画西施坐在花亭旁边弹琴追念生我养我的家乡之态。第五幅是《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画的是当年越王打败吴国后,范S弃官为隐士,同西施一起泛舟五湖的情景。最后一幅,画的就是“西施亭”胜状。游客欲知西施亭的渊源,视画六幅,便知大略。
  水库南边、溢洪道东端的“青年亭”,是国内外游客参观水库时必到的地方。亭上有郭沫若同志亲手题写的“青年亭”三个行草字,刻在花岗石上,镶嵌在亭子的西面。沿水泥台阶拾级而上,到一百二十七级处,是圆形的亭座;周围是圆形栏杆,内外种着两圈,内层是白玉兰,外层是青松。这里树荫如盖,气候宜人,踏着螺旋形的阶梯向上,走四十余级台阶,便到了亭的顶层;在这里极目南方,但见小山连绵,远处是田野、村庄,一望无际。放眼北望,云水相接,莽莽苍苍,令人心旷神怡。难怪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到这里参观游览呢!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亭有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新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是清乾隆皇帝为进士岳麓书院罗典所撰。相传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一年深秋,正是满山红叶如火时,清朝诗人袁枚来游岳麓山,他步入红叶亭,见“枫叶酡颜如醉”,忽忆起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脱口而出红叶亭何不改爱晚亭?”这话后来传到罗典耳里,遂改红叶亭为爱晚亭。爱晚亭旁有两口水塘,接纳青枫峡流泻的山泉,塘中碧波粼粼,塘畔垂柳依依;到了深秋季节,金风染红了枫叶,十分壮观。
  岳阳楼楼高二十米,三檐,三层,盔顶。四根笔直的楠木大柱从底到顶,承荷着全楼的大部分重力,十二根圆柱作内围支撑二楼,外围再绕以二十四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未用一根铆钉,不用一块砖石,全用木料构成。三层十二角,高脊巍峨,飞檐刺空,琉瓦生辉;十二个飞檐,龙凤呈祥,似欲腾空飞去。楼顶酷似将军的头盔,故名盔顶。
  当你走进傣族村寨,那建造独特的傣家竹楼便跃入眼帘。竹楼由几十根木柱支撑,楼下没有墙壁,专门用来栓牲畜或放木料的。楼板大多用木板、竹笆铺成,顶盖緬瓦,房顶左右两侧用等边三角形的竹席封住。最引人注目的是房的六个瓦檐,上面都有个奇形怪状的角,都以光滑的木板做成,最高的左右两个角的边像两朵相反方向的水花,其余四个角像古代一种叫矛的武器的顶端。
  竹楼上一般分两间,以竹笆隔开。里面是卧室;外间很大,是厨房与待客的地方。房中间有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用泥土填成的火塘,支着一个铁三角架,上面摆着一口锅,一侧放着装油盐的砂罐和装竹筷的筷筒,这便是他们的炊具。
  黄鹤楼主体建筑共五层,黄瓦红柱,层层飞檐,勾心斗角,四面如一;楼形正方缺隅,楼顶置一座“宝顶”,人用黄色琉璃瓦铺盖,与蓝天相辉映,灿烂辉煌,风格绮丽。翘角下有风铃及角梁饰,造型生动,呈腾空欲飞之态。四面角梁前端分别悬挂“黄鹤楼”、“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楚天极目”四块镏金大匾。台基以花岗石贴面铺地,洁白的雕花栏杆环绕台座,台前铜制“黄鹤归来”造型精致,栩栩如生。
  楼内装饰古色古香,除藻井、天花、彩画、花罩等传统装饰以外,大厅墙面上还镌刻着以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文活动、兴废沿革、楚天风光为题材的大型壁画,红柱上还悬挂着古往今来文化名流撰写的楹联。
  跨过几十级阶梯,登上了居庸关城头的平台,从平台往北稍往上走一段,又来到一个岗亭似的平台——北高峰下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向左右望去,一条长长的青灰色砖砌的城墙沿着高高低低的山峰延伸过去,望不到尽头,像一条银色带子飘落在碧绿的地毯上。
  人说南局峰的锋火台是八达岭最局的地方。沿着砖铺的斜路往上走,坡度不大。一个烽火台过去了,坡度变大了,路比前几段长得多,陡得多,弯腰、弓背、使劲、咬牙,终于登上最高的烽火台。极目远眺,人们像许多豆粒般大小的黑点在蠕动,长城像一条白色的长龙腾跃于绿色的浪花之间。
  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座座轩榭。不是死板地矗立,而似乎是有生命的,活泼地躺在小塘的西隅。色彩并不似江南水乡的单一,也不是故宫建筑中的金碧辉煌,而是其二者的结合。檐下淡淡的广漆,墙壁上洁白素淡的颜料,使人忘却了这是北方,时值深秋,使人想起了苏州的早晨。檐上的红绿色彩,加上深邃的图案,和谐、有机地融在一层建筑上,给人以热闹、活跃的感觉。
  一抬眼,高大的黄鹤楼主体便映在眼前了。此楼共五层,形体壮丽,建筑精美。金黄色琉璃瓦飞檐显得格外辉煌。我围着黄鹤楼转了一圈,发现了楼和五楼的檐下,东南西北各有一匾,匾上题有金漆大字。正面上书:黄鹤楼,下书:气吞云梦;北面上题:北斗平临,下题:云横派;东面上书:楚天极目,下书:浪下三吴;南面上题:南维高拱,下题:势连衡岳。
  带着一种神秘感,我们走进了底层大厅。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墙上一幅巨型壁画,高九米,宽六米。由756块彩陶板镶嵌而成,名曰《白云黄鹤》。画面上黄鹤楼居中矗立,上有黄鹤飞舞,下有郁郁山林和滚滚江涛,悠悠白云缭绕在水天之间,真可谓巧夺天工!
  大厅里迎面两根立柱,直通到顶,上悬七米楹联,右书: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左书: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正厅上高悬着两个绘有松鹤图案的大型六角巨型宫灯,配着四周屏风上的雕刻绘画,气氛热烈,富丽堂皇。
  我们边走边看来到二楼,见陈列的东西不多,便直奔三楼而去。三楼有唐宋诗人的壁画及许多艺术品。我不禁朗诵起崔颢的名篇《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石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面是一幢年岁已久远的高大的古式建筑,红墙绿瓦,似乎显示着它们旧时的显贵、荣耀。随着岁月的迁移,墙上斑驳的痕迹,又无情地淘尽了它的富贵之气。可是古典韵味,泛滥着雅致的气息,却是我喜爱的。
  从外面看,木格的窗棂、雕刻精美的屋檐和落尽红漆的木门,真有一种洗净铅华的味道。也许繁华中的朴实、富贵中的清贫才是最可贵的。经常等到太阳落山,看美丽的夕阳,披着一位垂暮的老人,站在晚霞中感叹“夕阳下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太白楼由一对石狮护卫的正门上挂着“唐李公青莲祠”的横匾。进门,是一个不大的庭院,四周墙上嵌着几块石碑。当我拾级而上到了正房里,不禁为这楼阁的雅致而赞叹了。这里布置着精雕细刻的木器,墙壁上挂着名家的书法作品,突出的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如亭台楼阁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