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描绘系统的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第五章 系统设计
[][][][][第五章][][][][]
本章主要内容
1系统设计概述
2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系统详细设计
5系统设计说明书
本章练习题
本章学习内容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全面掌握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方法、常用工具、阶段成果,以及本阶段在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学习要求:要求应考者深刻理解系统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主要图形工具,深刻理解并掌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特别是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掌握系统详细设计中各部分的设计的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特别是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理解系统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掌握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要求。
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系统设计工作的依据。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系统设计工作的特点。
系统设计阶段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活动以及特点。
系统设计工作的依据。
目的与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系统设计的依据
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主要依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系统分析的成果
2.现行技术
3.现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制度
4.用户的需求
系统的运行环境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主要包括:
1.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详细设计
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定
“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系统设计工作的特点
略,请各位同学自行总结。
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流程图的作用。
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的原则和方法。
分层和输入――处理――输出(HIPO)技术的内容和作用。
HIPO技术中分层和IPO图绘制的原则和方法。
控制结构图的作用。
绘制控制结构图的基本符号。
控制结构图绘制的方法和原则。
系统流程图的作用,HIPO技术的内容和作用,控制结构图的作用以及基本符号。
系统流程图绘制的原则和方法。
结构化设计的原则,控制结构图绘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HIPO技术中的分层和IPO图绘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以下简称SD)
基本思想:模块化,即将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大小适当、功能明确、彼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的组成部分(模块)。
任务:根据数据流程图来建立系统结构图,用控制结构图来描述系统分层次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之间的通信与控制关系。
控制结构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模块――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功能单元。
SD方法是从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结构的系统观点出发,基于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原则,主要研究了将系统分解为不同模块的方法与技术,分析系统分解时产生的各种影响,提出了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具体标准,还给出了从表达用户要求的数据流程导出模块结构图的规则。
系统流程图
绘制系统流程图时的主要根据如下:
1.信息处理的步骤和内容
2.每一步所涉及的物理过程
3.各步骤之间的物理和逻辑关系
系统流程图的符号请参照教材相关内容。
(分层和输入处理输出)技术
HIPO(Hierarchy plus
Input/Process/Output)技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HIPO分层图:用此图表示自顶向下分解所得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
IPO图(输入―处理―输出图):此图描述分层图中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绘制HIPO层次图:
例:存在这样一个医院病历管理系统,其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1.能够对当前的病历记录进行查询;
2.能够对当前的病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3.能够对当前的病历记录进行数据处理;
4.能够对当前的病历记录进行报表打印。
5.在对当前的病历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求能够完成:
6.添加病历记录、删除指定病历记录与更新病历记录操作;
7.在删除指定病历信息时,需要输入删除该病历纪录的原因。
首先绘制出第一轮HIPO层次图:
可以从题设很清楚看到,对于这样一个医院的病历管理系统,其应该具备以下几种数据处理过程:
1.病历记录查询
2.病历记录统计
3.病历记录数据处理
4.病历报表打印
那么将总模块分解为4个模块,得到第一轮HIPO分层图,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绘制第二轮HIPO分层图。从题设可以看到,对于“病例记录数据处理”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分解,那么,该模块还可以分解为以下3种类型的处理过程:
1.添加病历纪录
2.删除病历纪录
3.更新病历纪录
其中,“删除病历纪录”还需要进一步分解,要删除就要说明删除该病历的原因。由此得到第二轮HIPO分层图,如下所示:
接下来讲的是IPO图,IPO图实际上是一张图形化的表格。它描述分层图中每一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关系、处理内容、本模块的内部数据和模块间的调用关系,是系统设计的重要成果,是系统实施阶段编制程序设计任务书和进行程序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
请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IPO图是否就是HIPO图的图形化表格?
2.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为了减少工作量是否可以将绘制IPO图的步骤省略?
在进行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时,是先进行HIPO图的绘制还是先进行IPO图的绘制?
首先IPO图是HIPO图的图形化表格,但其存在的必要性是有客观依据的!对于一个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很容易的从HIPO图中看出模块间的相互调用关系,输入,输入等。但信息系统开发的灵魂是面向用户的!必须保证用户与代码编写人员可以明确直观的理解,所以IPO图是不可替代的。这正类似于上一章所讲的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之间的关系一样。
下面是一张IPO图:
控制结构图
HIPO分层图表示了系统的模块层次结构,但它只能一般地看到各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模块间的具体通讯与控制关系、数据流在模块之间的流动状况,分层图没有明确描述。
在系统设计中,为了保证系统的可行性、可读性、可修改性,要求各模块之间的耦合(即数据联系)尽可能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在模块之间流动,尽量防止和减少因一个模块的问题对其他模块工作的影响,这都要求对模块之间懂得控制和通讯关系给以系统的明确描述。
描述模块的层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控制通讯联系的工具是系统结构图。
控制结构图也被称为模块结构图或者系统结构图,不仅表示一个系统功能模块的结构关系,还表示了模块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流等信息的传递关系。
系统结构图和HIPO分层图一样,用方块表示模块。模块之间用箭线联结,箭头指示方向为被调用的模块。调用关系分为直接调用(无条件调用)、选择调用(判断调用)和重复调用(循环调用)三种。分别如下图所示:
那么用来表示模块间通讯的方法为:
绘制系统结构图的出发点仍是数据流程图。但是如果已经具备了HIPO分层图,则在此基础上加注模块间的控制与通讯标志就成了系统结构图。
如下图所示: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内容。
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原则。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的实质。
系统设计中模块的概念。
软件系统模块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模块间耦合的各种形式及采用的原则。
模块内部组合的各种形式及其优劣比较。
由数据流图到模块结构图的变换策略。
数据存储总体设计的内容。
数据存储总体设计原则。
计算机系统方案选择的原则。
总体结构设计的内容及实质,模块间耦合的各种形式及采用原则,模块间组合的各种形式及其比较,由数据流图到模块结构图的变换策略,数据存储总体设计的内容。
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选择原则,系统中模块的概念。
软件系统模块化分的原则与方法,数据存储总体设计的原则,计算机系统方案选择的原则。
系统的总体布局
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而系统的总体布局是指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以及数据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选择。
从信息资源管理的集中程度来看主要有:
集中式分布&
(centralized& systems)
分布式系统&
(distributed& systems)
从信息处理的方式来看主要有:
批处理方式&&
processing)
联机处理方式&
(on―line processing)
关于集中式和分布式各自的特点、缺点请参照第一章相关内容。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原则
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整个系统合理的划分成各个功能模块,正确处理模块之间与模块内部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调用关系和数据联系,定义个模块的内部结构等等。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原则:
1.分解-协调原则
2.信息隐蔽,抽象的原则
3.自顶向下的原则
4.一致性原则
5.面向用户的原则
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是这样一组程序语句,它包括了以下一些内容:
1.输入与输出:正常情况下,从调用者获得输入信息,经过本身的加工后,将输出返回给调用者。
2.逻辑功能:描述了模块能够做什么,具备什么功能,怎样将输入信息加工成输出信息。
3.内部信息:模块执行的指令和在运行时需要的属于模块自己的数据。
4.运行环境:模块的运行环境说明了模块的调用与被调用的关系。
模块化:简单的说就是把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然后将这些模块汇集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用以完成指定功能的一种方法。
模块化独立性:具有独立功能而且和其他模块之间没有过多的相互作用的模块,我们称之为独立的模块。所谓两个彼此完全独立的模块,是指其中任意一个模块在运行时,与另一个模块存在完全无关。当然,独立只是一个抽象的、相对的概念。既然各个模块隶属于一个系统,那它们之间就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某种联系,从而才使得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模块独立性的重要性:
1.具有独立性的系统比较容易开发,这是由于能够分割功能,而且结构可以简化。
2.模块独立性越好,模块空间的相互影响时间就越少。当系统中某一模块出错时,产生连锁反应的概率就越低,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3.独立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这是因为错误的传播范围小,比较容易定位,而且对一个模块进行修改和维护时,不必担心其他模块内部是否会受到影响。
因此,使用两个定性标准来衡量模块独立程度:
1.块间耦合(简称耦合):度量不同模块彼此间相互依赖的紧密程度。
块内组合(也称为聚合):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部分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模块间的耦合形式如下:
1.数据耦合:两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只是通过数据交换即得以实现。相互之间只存在数据来往,最理想的耦合。
2.控制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除了传递数据之外还传递控制信息。调用模块通过控制信息来控制被调用模块的内部处理过程。
3.公共耦合:两个模块彼此之间通过一个公共的数据区域传递信息时,则称为公共耦合或公共数据域耦合。
4.内容耦合:一个模块与另外一个模块的内部属性有关系。使模块的独立性、系统的可修改性和可维护性最差,所以应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这四种耦合可以参照下表:
可以得到下列原则:
1.模块间尽量使用数据耦合
2.必要时才使用控制耦合
3.对公共耦合应限制耦合的模块数
4.坚决不使用内容耦合
模块内的组合形式如下:
1.偶然组合:一个模块所要完成的各动作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即使有某种联系,也仅仅是非常松散的。
2.逻辑组合: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在逻辑上有相似的处理动作,但功能上、用途上却彼此无关。
3.时间组合: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处理动作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完成。
4.过程组合:一个模块内各个组成部分所要完成的动作彼此间没什么关系,但必须按照特定的次序(控制流)执行。
5.通信组合: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完成的动作都使用了同一个输入数据或产生同一个输出数据。
6.顺序组合: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前一处理动作的输出是后一部分处理动作的输入。
7.功能组合:一个模块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部为执行一个功能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7种组合关系可以参照下表:
从这里可以得到模块设计的第一条准则:尽可能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尽可能提高模块内部的组合程度。
系统的深度与宽度
系统的深度表示系统结构中的控制层数;宽度表示控制的总分布,即同一层次的模块总数的最大数。
一般而言,深度和宽度分别标志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比例应该合适,深度过大,系统分割的过分细化;宽度过大,系统管理上会比较困难。
模块的扇入和扇出原则
模块的扇出(Fan_Out)表达了一个模块对它的直属下级模块的控制范围。模块的扇出系数是指其直属下级模块的个数。
模块的扇入(Fan_In)表达了一个模块与其直属上级模块的关系。模块的扇入系数是指其直接上级模块的个数。
模块的直属下级模块越多,表明它要控制许多模块,所要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它的内聚性可能越低。所以要尽量把一个模块的扇出系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模块的扇入系数越大,表明它要被多个上级模块所调用,其公用性很强,说明模块分解得较好,在系统维护时能够减少对同一功能的修改。
模块的控制范围和作用范围
模块的控制范围:指它可以调用的所有下层合其本身所组成的集合。
模块的作用范围:指该模块中所包含的判断处理所影响到的所有其它模块的集合。
模块的控制范围和作用范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系统中模块关系的复杂性和系统的可修改性和可维护性。
由此我们得到模块设计的第二个准则:对于任何一个模块,其作用范围应当是它的控制范围的一个子集。
补充知识:如果遇到作用范围不是控制范围的子集情况,如何改进?
1.在整个系统结构中向上移动判断点的位置,扩大模块的控制范围。
2.将具有判断功能的模块合并到它的上层调用模块当中去,从而提高判断点的位置。
在系统结构层次中,将受到某判断模块影响而又不在其控制范围内的模块下移,使它处于判断模块的控制范围之内。
从数据流图中导出模块结构图
数据流程图的典型结构: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
变换型结构是一种线状结构,它可以比较明显地分成输入、中心加工和输出三部分。
事物型结构中通常都可以确定一个处理逻辑为系统的事务中心,该事务中心应该具有以下四种逻辑功能:
1.获得原始的事务纪录。
2.分析每一个事务,从而确定它的类型。
3.为这个事务选择相应的逻辑处理路径。
4.确保每一个事务能够得到完全的处理。
以变换为中心的分析
基本思想:以数据流图为基础,首先找出变换中心,确定模块结构图的顶层模块,然后,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逐步细化,最后得到一个满足数据流图所表达用户要求的模块结构。
以事务为中心的分析
为了识别进入系统的事务属于哪一种类型,必须在事务纪录中有一个类型识别标志,对每一种类型的事务分别有专门的模块予以处理,这种模块称为“事务”模块,它的直接下级模块称为“动作”模块。根据事务类型标志起调度作用的模块称为“事务中心”模块,它为进入系统的事务选择相应的“事务”模块。
具体步骤请参考教材相关内容。
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
略过,请各位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相应章节。
计算机系统方案的选择
计算机系统方案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择依据
2.功能要求
3.市场考虑
4.系统的配置
5.培训要求
系统详细设计
代码的概念和在信息系统中的用途。
代码的类型。
代码设计的主要原则。
数据库设计
系统详细设计中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关系数据模型规范化的原则。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输出设计的内容。
数据输出的方法和手段。
数据输出方式选择的原则。
输入设计的内容。
数据输入的方法与手段。
数据输入方式选择的原则。
人机对话方式选择的原则。
图形用户界面的优点和设计原则。
处理过程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处理过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领会系统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
系统说明书
系统设计说明书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要求。
代码的概念和用途,代码的类型,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用户界面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输出设计的内容,输出设计的方法和手段,输入设计的内容,数据输入的方法和手段,图形用户界面的优点和设计原则。
关系数据模型规范化的原则,系统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要求,系统设计说明书的作用。
代码设计的主要原则,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输出方式选择的原则,数据输入方式选择的原则,人机对话方式选择的原则,处理过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代码:就是用来表征客观事物的实体类别,以及属性的一个或一组易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特定符号或记号,它可以是字符、数字、某些特殊符号或它们的组合。
代码的作用:
1.识别作用:用来标识和确定某个具体的对象,便于计算机识别。
2.统计和检索作用:当按对象的属性或类别进行编码时,易于优化对象的统计和检索。
3.对象状态的描述作用:代码可以用来标明事务所出的状态,便于对象的动态管理。
设计代码的原则:
1.适应性:考虑适合计算机处理。
2.合理性:代码结构与所描述对象体系相匹配。
3.简明性:尽可能简单、明了,以降低误码率,提高工作效率。
4.系统性:可以分组,有一定的分组规则,保证代码具有通用和一贯性。
5.稳定性:代码的定义和描述具有相对稳定性,避免过多改动。
6.可扩充性:留有一定的后备余量,适应发展的需要。
7.标准化:尽量采用以标准化的编码,系统内部使用的应该统一。
便于识别和记忆:为同时适应计算机和人使用,代码不仅要有逻辑含义,还应该便于识别和记忆。
代码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顺序码(无含义码)
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
将顺序的自然数和字母赋予编码对象。
通常非系统化的编码对象采用此代码。
优点:代码简短,易于管理,易于添加,对编码对象的顺序无特殊要求。
缺点:代码本身不给出有关编码的其他信息。
无序码(无含义码):将无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编码对象。此种代码无任何规律,是靠机器的随机程序编写的。
系列顺序码(有含义码)
用连续的数字代码编码对象的码,通常从1
没有逻辑含义做基础,一般不能说明信息的任何特征,使用比较方便。
块码是有序码的特例。
数值化字母顺序码(有含义码)
按照编码对象名称的字母顺序编写的代码。
将所有的编码对象按其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然后分别赋予不断增加的数字码。
优点:编码对象容易归类,容易维持并可起到代码索引的作用,便于检索。
缺点:编制标准时,需要一次性的给新的分类编码对象留有足够空位,有时为了保证新增加的分类编码对象的排列次序,而原有空位又不多时,需要重新编码,因此相对来说,这种编码使用寿命较短,给类目密集的程度不均匀。
层次码(有含义码)
适用于线性分类体系,按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
将代码分为若干层次,并与分类对象的层次相对应,代码至左自右表示的层次由高到低,代码的左端为最高位层次代码,右端为最低层次代码。
每个层次均可采用顺序码或者序列顺序码。
优点:能明确地表示分类对象的类别;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代码结构简单;容量大,便于机器汇总。
缺点:代码结构弹性较差,当层次较多的时候,代码位数较长。
特征组合码(有含义码)
常用于面分类体系。
将分类对象按其属性或特征分成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按其规律分别进行编码。
“面”与“面”之间的代码没有层次关系,也没有隶属关系。
优点:代码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适于机器处理。
缺点:代码容量利用率低,不便于求和、汇总。
复合码(有含义码)
应用较广的有含义码。
常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整的、独立的代码组成。
分类部分表示分类编码对象的属性或特征的层次属性关系。标识部分起分类编码对象注册号的作用,常采用顺序码或系列顺序码。
优点:代码结构具有很大的柔性,易于扩大代码容量和调整对象的所属类别,同时,代码的标识部分可以用于不同的信息系统,因此便于若干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缺点:代码总长较长。
补充知识:
设计代码的步骤:
1.明确代码目的
2.确定代码对象
3.决定代码使用范围和期限。
4.分析代码对象的特性,包括代码使用频率、变更周期、追加删除情况及处理要求等。
5.决定代码结构。
6.对每一种代码编写代码设计书。
7.汇集全部的代码设计书编制成代码本,并建立相应的代码管理制度,以便于代码的使用与维护。
代码的校验
校验码又称为编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为了保证正确的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中原代码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校验码(一位或两位),附加在原代码后面,使其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检查出以下错误:
1.移位错误――1234纪录为1243。
2.双重移位错误――1234纪录为1423。
3.抄写错误――1234纪录为1235。
4.其它错误――1234纪录为2234。
校验码的生成过程:
1.对原代码的每一位加权求和。
2.以模除加权和得余数。
3.得到校验码。
下面举例说明:
例:假如存在原代码为12345,设定权因子为13579,模为9,那么计算出校验码为?
计算加权和:………………………(1)
计算余数:
 ………………………………………………(2)
计算校验码:……………………………………………………(3)
得到带校验码的代码:123454…………………………… ……………(4)
这样就完成了代码校验码的生成过程。
接下来就是代码的校验过程,是前一过程的逆过程。
下面举例说明:
例:假如存在待校验代码为123459,设定权因子为13579,模为9,那么校验该校验码为。
计算加权和:
 ………………(1)
请各位同学注意,这里待校验代码的最后一位乘以的是1(对待最后一位校验码均是如此),这是在校验过程中比较特殊的地方。
计算余数:
…………………………………………………(2)
根据余数是否为0来判断待校验代码是否错误!
如果为0,则说明该代码一般是正确的;而不为0,则说明该代码肯定错误。
请各位同学注意这句话的表述,当余数为0的时候是不能判定该代码一定正确!因为通过上述的计算过程可以很容易看出,存在多个代码同时满足余数为0的条件,这就说明对于代码的校验,侧重点在于代码是否错误。
结论:该代码输入错误!………………………………………………………………(3)
数据库设计
核心问题是如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一个数据模式,使其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符合用户的要求,即能正确地反映用户的工作环境,该环境包括用户需处理的所有“数据”,并支持用户需进行的所有“加工”。
2.与所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相匹配。
3.数据组织合理,应易操作,易维护,易理解。
因此涉及到了数据库理论里面的范式,分别叙述如下:
在规范化理论中,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所谓规范化是指在一个数据结构中没有重复出现的组项。任何一个规范化的关系都自动称为第一规范化形式(First
Normal Form),简称为第一范式(1NF)。
这里面涉及到了函数依赖(function
dependence)的概念。
在关系中无法找到一个或几个属性可以共同作为唯一标识的主码(也叫主关键字),以使其他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它而确定。
这里面涉及到了“传递依赖”(transitive
dependence)的概念。
其过程就是要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传递依赖性,变为第三范式(3NF)。
概括一下以上的规范化过程:先对二维表消去组合项与重复组项化为第一范式;再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非完全函数依赖性而变为第二范式;再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传递依赖性就化为第三范式了。用第三范式的关系来定义数据会比直接用二维表所定义的数据库要好得多。关系理论中还讨论了其他范式,如BC范式(BCNF),第四范式(4NF),第五范式(5NF),这里就不做介绍了,可参看有关资料。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用户需求分析
2.基本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3.中间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4.与应用程序的接口
用户界面设计
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的内容请参照教材相关章节。
对话设计原则如下:
1.对话要清晰、简洁、明了,不能有二义性。
2.对话要适合操作人员的水平,并且容易学习、掌握。
3.对话本身应该具有指导操作人员如何操作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对话应该能够反映用户的观点,尽可能的考虑用户的业务用语和习惯。
5.当操作人员输入的内容有错时,系统应将错误信息的细节显示出来给操作人员,并能指导其改正错误。
6.需要保密的对话应提供保密措施。
7.必须很快的反映用户的输入状态(尤其是出错的状况),不能让用户犹豫和等待。
8.对话应该适合于用户的环境和具体情况,允许具有不同经验的用户在不同的速度下进行操作。
处理过程设计
一共有13种基本方式:传递、核对、变换、分类(排序)、合并、存储、更新、检索、抽出、分配、生成、计算、表现。
1.传递:即数据输入。
2.核对:即将两个文件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核对。
3.变换:主要指介质的变换,就是输入或输出介质的转换处理。
4.分类(即排序):是根据数据项目中包含和指定的关键字,将文件项目整理成逻辑序列的一种处理。
5.合并:是一种在同类文件中进行的一种处理方式,它把两个以上文件中的同类数据合并在一个文件中进行处理。
6.更新:是把原文件的数据及时给以追加、删除和置换以成新数据的处理过程。
7.存储:即将数据存储于内存或外存之中.
8.检索:就是查找,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顺序查找、随机查找。
9.抽出:将原文件中有关的数据取出,作为新文件中的数据内容。
10.分配:把文件按照分配条件,分配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件的处理过程。
11.生成,是将不同性质的文件的数据,按需要配合成新文件数据的处理过程。
12.计算:如统计、成本核算、加、减、乘、除、等。
13.表现,即通过输出工具输出文件的格式,主要是输出报表等。
系统设计说明书
角度:系统总体
对象:系统建设中各主要技术方面的设计
着重点:阐述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意义: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工作从技术和指导思想上提供必要的保证。
具体要求:全面、准确和清楚地阐述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具体采取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应的环境要求,另外,系统建设的标准化问题也是系统说明书中应阐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具体内容请各位同学参照教材的具体内容。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请注意与第4章最后的系统设计书相互对比结合起来学习,注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现在,已经学习完了第五章的内容,请试着做一个小结,下面的内容可能对各位同学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1.系统分析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2.系统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结构化设计方法,其主要思想和基础各是什么?
4.请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例如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的实际情况,绘制出其HIPO分层图及相关的IPO图。
5.在第4题的基础上,绘制出其系统结构图。
6.系统总体结构布局如何划分?
7.什么是模块?什么是模块化?
8.什么是块间耦合、块内组合,其各自的形式都有哪些,如何定义,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9.什么是系统的深度和宽度?
10.什么是模块的扇出与扇入?
11.什么是模块的作用范围、控制范围,两者的关系应该如何?
12.模块设计的准则包括哪些?
13.请分别简述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的方法和原则(变换型和事务型)。
14.什么是代码?代码的作用和设计原则是什么?
15.请简述层次码和特征组合码的区别。
16.身份证号属于哪一种代码分类?
17.代码的校验码如何生成,以及如何校验?请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检验。
18.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什么?
19.对话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20.请简述系统设计说明书与系统说明书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练习题
12345934577&
A.&&&&&&&&&
C.&&&&&&&&&
34577512345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LANWAN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 B& 18. B&&
A,C,D,E&&&&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系统体系结构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