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几个铁路局赵继忠

您现在的位置: >>
工作医院:
擅长疾病:脑静脉血栓|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
神经外科.TOP10DR
赵继忠简介
&&&&& 赵继宗,196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1年,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现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副总编、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临床神经外科等杂志编委、美国Surgical Neurology编委、德国Neurosurgical Review编委。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23名,硕士生53名。
  目前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
参加国家“七.五”、“八.五”科研攻关。担任国家“九.五”和“十.五”“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1985年以来共荣获奖励十余项,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破裂的基础研究”等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颅内巨大动脉瘤、巨大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的深入研究”、“脑动脉瘤病理发生的临床基础研究”、“动脉瘤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等荣获卫生部、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三等奖1次,以及北京市卫生局科技一等奖3次。
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普及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4年被评为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颅脑肿瘤外科学》《微创神经外科学》《颅脑外伤》、《颅内动脉瘤》等专著及电子出版物9部,参编《实用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术学》、《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及《外科学》(第五版)等专著,并参加了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院校五年制、七年制教材和博士生外科学教材神经外科部分的编写。
同专业Top10Dr当前位置 &&
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赵姓始祖及分布
贡献个词条
参加个小组
【源】⑴赵氏,本作肖(Zhào)氏,嬴姓。相传为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少昊之子与帝颛顼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女华生皋陶;皋陶为舜之大理,生于曲阜。曲阜,偃地,舜因赐姓曰偃。子伯益(一作伯翳、柏翳。又称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嬴姓。伯益娶舜女,生大廉。大廉五代孙仲衍事夏,为鸟俗氏;仲衍六代孙蜚廉(飞廉)生恶来、季勝。恶来,是为秦始祖。季勝生孟增,周成王赐名皋狼,生衡父。衡父子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举兵反。穆王得报,急乘舆回京。造父驾御,日行千里,驰回镐京,徐兵退,造父以功赐以赵城(今属山西洪洞),后为赵氏。造父七代孙奄父,助周宣王中兴,赵姓初兴。奄父子叔带,去周如晋,为晋文侯御,始建赵氏于晋;六代孙赵夙,伐霍有功,受邑于耿;其弟赵衰,从公子重耳亡于外十九年。重耳返国,立为文公,衰为原大夫;衰子赵盾,晋襄公、成公执政;盾子朔,遭屠岸贾之害,赵氏灭。朔遗腹子武,得韩厥、程婴助,景公时复田邑,平公时为正卿。朔曾孙鞅(赵简子)专朝政,逐范氏、中行氏于齐。鞅子毋恤(赵襄子),联韩、魏,灭知氏,三家分晋。赵,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代王赵嘉降秦,赵亡。秦以嘉子公辅主西戎,世居陇西天水(今甘肃通渭西北)。⑵秦之先祖非子,恶来六代孙,造父族孙也。其父大骆携之见造父,造父喜之,留居赵城。非子感造父恩,以赵为氏。裔孙秦王政生于赵,亦以赵为氏。⑶汉代越族姓。公元前207年,赵佗建南越国,历五世九十三年国亡。赵氏子孙融入越族。⑷匈奴族姓。汉有赵安稽(?-前107),本匈奴王,后降汉封昌武侯。又赵信(?-前107),本匈奴相,降汉封翕侯。后归降匈奴,封次王。⑸汉、三国时叟族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⑹两晋、南北朝羌族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后融入汉族,是为。⑺南北朝时氐族姓,后融入汉族,是为。⑻南北朝时僚族(史称獠族)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⑼五溪蛮()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五溪蛮,土家族先民。⑽唐时南诏国南蛮姓。南蛮,白族先民。⑾唐时牂牁蛮姓。源出不详。牂牁蛮,苗族先民。⑿宋时广源州蛮姓(《中华姓氏通书·赵姓》)。源出不详。广源州蛮,壮族先民。⒀宋谋劫徽、钦二帝归宋,不克而死,开禧中赐其后姓赵氏。⒁宋时有辽人,仕辽为光禄卿。因与辽皇室不睦,向宋进联金灭辽之议,以功赐姓名曰赵良嗣。⒂宋太宗赐党项人李继捧姓名曰赵保忠,为定难军节度使;赐李继迁姓名曰赵保吉,为银州观察使。继迁之孙李元昊,尝赐赵姓,后叛宋仍复李姓。⒃辽人木邻赤附宋,赐姓名曰赵旺,授右武大夫骁卫上将军、福州团练使。⒄南宋淳祐中有,本姓李,右丞相()爱其勇纳之,更姓赵。⒅宋时犹太人来华定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市)者,其后取汉姓者有赵姓。后裔已融入汉族(《开封一赐乐业教考》)。⒆宋代河西吐蕃首领唃厮啰(997-1065),吐蕃第十代赞普朗达玛(gLang-dar-ma,?-842)之子俄松(Vod-srung)裔孙。其子瞎毡,宋授澄州团练使。瞎毡之子木征(穆辰)、董谷、结吴延征、瞎吴叱、巴毡角、巴毡抹,分别赐姓名曰赵思忠、赵继忠、赵济忠、赵绍忠、赵醇忠、赵存忠。木征之子邦辟勿丁咓、盖咓赐姓名曰赵怀义、赵秉义;唃厮啰兄扎实庸龙曾孙陇拶,宋青唐吐蕃首领。元符二年(1099年)授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知府,封武威郡公,赐姓名曰赵怀德。其弟益麻党征(尼玛丹津)封陇右郡王,赐姓名曰赵怀恩(《宋代西北吐蕃研究》)。⒇女真族斡準氏、黄掴氏,汉姓为赵。金亡后或改赵姓。元有女真人朮要甲,时人讹呼为赵家。元世祖赐姓名曰,累官至参议陕西省事。元代汪古部人姓。汪古部,分布在阴山(天山)以北,沙陀突厥之后。宋代称白鞑靼。(21)明初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刘灌,洪武中迁河南新密,安厝于大隗镇南观音堂之西偏迤。为免役差,外分张、王、李、赵、裴五门,共为六姓,散居四方,各立居宅茔域。(22)明初赐蒙古人把秃姓名曰赵忠美(《明外族赐姓考录》)。(23)蒙古族汉姓。甘肃渭源县桧柏新城蒙古族赵姓,先世吐蕃族。宋代河西吐蕃首领唃厮啰之孙巴毡抹(赵思忠)之后。赵思忠裔孙,明初以功授临洮卫土官指挥同知(治今甘肃临洮县城东桧柏庄)。其后子孙世袭临洮卫指挥使土司,清初移治今甘肃渭源县桧柏新城。民国初废官。子孙今为蒙古族(《宋代西北吐蕃研究》《中国土司制度)。蒙古族赵姓,或出卓特氏、扎剌儿(扎剌亦儿)氏、札赉特氏、召拉沁氏、扎高德氏、召蒙岱氏、林明客氏、赖哈图德(赖哈图惕)氏、交淖得氏、海高勒沁(额日勒沁)氏、嘎树努德氏、昭诺勒德氏、敖勒高努德(敖勒古努惕)氏、伊尔根觉罗氏、渣特生赵尔氏、扎温讷木尔氏、扎温诺鲁惕氏、扎高讷古勒德氏之后 (《蒙古族大辞典》《蒙古姓氏》《试论蒙古族百家姓》《京旗的满族(续)》《蒙郭勒金姓氏及村名考》《奈曼旗蒙古族姓氏浅解》《察哈尔蒙古族姓氏》;《赤峰市志》1998;《鄂托克旗志》,1993;《科尔沁左翼后旗志》1993;《伊金霍洛旗志》;1997;《西乌珠穆沁旗志》,2003;《镶黄旗志》,1999;《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1998;《凤城市志》,1997;《成都满族蒙古族志》1993)。(24)回族姓。元宪帝时左丞相伯颜之后。伯颜,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all& Shams& al-Dīn,)之孙,陕西行省平章政事纳速剌丁(Nāsir al-Dīn& ,?-1292)之子明远,宪帝赐姓赵,世居山东青州(《中国回族姓氏溯源》)。(25)藏族汉姓。元灭宋,宋恭帝赵■降元。后入吐蕃为僧,更名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曾任西藏萨迦寺总主持。公元1323年赵■为元廷所杀,其后人留居西藏,融入藏族(《中国姓氏通书·赵姓》);甘肃岷县及青海乐都县藏族赵姓,明陕西(清属甘肃)岷州土副千户、岷州麻龙里(住牧在今清甘肃岷县西北)土百户及青海西宁卫土指挥同知(治所今乐都县北赵家湾)赵氏之后(《中国土司制度》);四川省石棉县藏族赵姓,本姓解外、泡握、沙史(《石棉县志》,1999)。(25)苗族姓。部分源自唐代牂牁蛮赵氏。贵州威宁等地苗族赵姓,本姓卯展、孟腊(《贵州省志·民族志》《苗族历史与文化》)。(26)彝族汉姓。云南昭通彝族赵姓,本姓纳举(《昭通市志》,2000);四川西昌彝族赵姓,本属吉地氏族(《西昌市志》,1996);四川德昌彝族赵姓,本属俄母氏族(《德昌县志》,1998);四川米易彝族赵姓,本属尼肯氏族(《米易县志》,1999)。其他地区彝族赵姓,源出不详。(25)壮族姓。宋皇祐间,侬智高(约)起兵反宋,兵败被杀,果化、养利、思诚、镇远、龙州等地族人投顺宋室改姓赵氏(《中国人的姓名·壮族》)。(26)布依族姓(《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人的姓名·布依族》)。源出不详。(27)朝鲜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源出不详。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28)满族姓。其先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八旗满洲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阿哈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呼伦觉罗氏、察拉觉罗氏、通颜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哈尔哈觉罗氏、格林觉罗氏、雅哈觉罗氏、舒善觉罗氏、嘉穆瑚觉罗氏、伊拉拉觉罗氏、觉罗氏、喜塔喇氏、觉尔察氏、鄂卓氏、刁落氏、董鄂(栋鄂)氏、佟佳氏、喜拉氏、鄂岳氏、那拉氏、完颜氏、蒙鄂络氏、希卜鲁氏、兆佳氏、特济氏、赫宜氏、扎拉氏、兆尔佳(赵尔佳)氏、喜塔喇氏、赵罗特氏、赵禹特氏、伊拉里氏、巴雅拉氏、吴鲁哩氏、钮祜禄氏、兆佳吉勒氏、乌喇纳喇氏、塔察觉尔察氏、大氏,八旗蒙古扎拉尔氏、林明克氏、卓特氏、渣特生赵尔氏,八旗满洲汉军与“高丽旗人”赵氏(《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京旗的满族(续)》;《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黑龙江志稿》,1992)。(29)侗族姓(《新晃侗族自治县志》,1993)。源出不详。(30)瑤族民间文献《过山榜》盘瑶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蒋、雷)之一。背篓瑶、山子瑶、红头瑤亦有之。为广西瑤族第一大姓(《中国人的姓名·瑶族》)。云南金平瑤族赵姓,本姓勒鸠氏、勒鸣氏、勒楼氏(《云南苗族瑤族社会历史调查》);富宁瑤族赵姓,本姓勒纠氏(即勒鸠氏)(《云南苗族瑤族社会历史调查》)。(31)白族姓。相传其先三国时为白人酋长,蜀相诸葛亮赐姓。为唐时洱河蛮四大姓(赵、杨、李、董)之一([唐]樊绰:《蛮书》)。至今仍为白族第一大姓(《中国人的姓名·白族》)。(32)土家族(《中华姓氏大辞典》)。源出不详。(33)傣族(《梁河县志》,1993)。源出不详。(34)哈尼族汉姓。其先明云南箇旧厅溪处甸长官司(治今红河县东之溪处)土副长官,弘治间始以赵为姓(《中国土司制度》)。(35)傈僳族姓(《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源出不详。(36)佤族汉姓。本姓赛琐(赛索、赛朔、赛梭、赛叟)、赛朔穷芒、赛朔来所特、果恩苦阿、果恩邛、涅夏、阿芒、康窝、塞纽、杨龙(《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37)台湾高山族一支平埔人姓。清康熙、雍正间参加岁科应试时自取姓氏。又赛夏人亦有赵姓,或姓兰氏(《台湾省通志》,1970)。(38)东乡族姓。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东乡族》)。(39)纳西族姓。其先汉族(《瑞丽市志》,1996)。(40)景颇族汉姓。本姓准瓦(《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梅準瓦(《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争端(《瑞丽市志》,1996)。(41)仫佬族一支木佬人姓。木佬人,生活在贵州黔东南、黔南二州北部,其语言与仫佬语异。(42)羌族姓。源出不详。(43)布朗族姓。其先契丹人(《云南契丹后裔调查报告》)。(44)撒拉族姓(《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2001)。源出不详。(45)仡佬族姓(《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源出不详。(46)锡伯族汉姓。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觉罗氏、富察拉氏、伊头氏(《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姓氏改汉姓对照》;《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47)阿昌族汉姓。本姓喇义(腊义)氏(《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48)鄂伦春族汉姓。本属毛考依尔氏族(《鄂伦春族调查》)。(49)俄罗斯汉姓(邓波:《俄罗斯族》)。源出不详。(50)德昂族汉姓。本姓居荣聂拉氏(《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变】⑴春秋、战国时赵氏之别有恭叔氏、叔带氏、邯郸氏、武成氏、主父氏、赵阳氏、冬日氏、訾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季婴氏、马服氏、马適氏、马矢氏、马氏、楼氏、婴氏、屏氏、衰氏、主氏、眭氏、并氏、代氏、临氏。⑵汉淮南王舅赵兼受封周阳侯。其子由,为河东尉,因父封为周阳氏。⑶宋英州刺史开赵山,本名赵开山,沂州土豪也。绍兴末,金兵入寇,朝廷遣兵入胶西,开山引兵会之,因改姓开名赵山,示欲开赵氏中兴之业也(《朝野杂记》)。⑷宋亡,宋宗室一支改宋姓,迁奉贤(今属上海市)。⑸宋亡,宋孝公子避元兵追杀,逃至山东文登,改丛姓。【望】天水郡、南阳郡、金城郡、下邳郡、颍川郡、平原郡、涿郡、燉煌郡、扶风郡、新安郡。【堂】天水堂、南阳堂、金城堂、下邳堂、颍川堂、半部堂、琴鹤堂、琴宏堂、永思堂、沐恩堂、孝思堂、孝义堂、穀诒堂、萃涣堂、创基堂、永厚堂、绵远堂、追远堂、宋遗堂、惇叙堂、畏爱堂、爱日堂、爱敬堂、思敬堂、敬彝堂、敬睦堂、敦睦堂、敦本堂、崇礼堂、乐善堂、积善堂、德仁堂、祚德堂、明德堂、明宗堂、显忠堂、忠恕堂、三盛堂、著存堂、嘉会堂、怀永堂、诚有堂、勤业堂、棣华堂、廉节堂、宝玉堂、衍庆堂、庆源堂、日生堂、成文堂、文杏堂、顺和堂、裕後堂、清献堂等。【布】⑴赵姓为中国第12大姓。全国赵姓人口现约有18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06%。约36%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约38%分布在黑龙江、江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七省(袁义达,2006)。⑵蒙古族赵姓,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察布、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札赉特、奈曼旗、鄂托克旗、敖汉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伊金霍洛旗、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察哈尔右翼后旗,辽宁阜新(县)、凤城,四川成都,云南通海,甘肃临洮、渭源等地有之。⑶回族赵姓,北京市,河北石家庄、涿州、大厂,内蒙古呼和浩特、敖汉旗,辽宁沈阳、海城、黑山、凤城、通辽、丹东、东港,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桦甸,上海市,安徽蚌埠、寿县、宿县,山东青州、德州、泰安、临沂、宁阳、陵县,河南郑州、开封(市)、襄城、禹城、许昌(县)、周口、南召、兰考、遂平、上蔡、荥阳(市),四川康定、松潘,云南昆明、大理,陕西镇安、西昌,甘肃天水,青海化隆等地有之。⑷藏族赵姓,四川石棉、甘肃岷县、青海乐都等地有之。⑸苗族赵姓,湖南邵阳(市)、新晃,贵州凯里、普定、黔西、威宁、松桃,铜仁,云南富宁、雷山等地有之。⑹彝族赵姓,四川西昌、德昌、米易,贵州毕节、黔西、清镇,云南昭通、宾川、鲁甸、弥勒、屏边、文山、永仁、宁洱、巧家、红河、富宁、石林、麻栗坡等地有之。⑺布依族赵姓,贵州毕节、三都、黔西、都匀、平塘等地有之。⑻满族赵姓,东北地区,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石家庄、沧州、易县、乐亭、围场,上海市,江苏徐州,安徽合肥,山东济南,江西南昌,湖北武汉,甘肃兰州、武威等地有之。⑼侗族赵姓,湖南新晃、贵州錦屏、云南玉屏等地有之。⑽瑤族赵姓,广西富川、恭城、巴马、都安、金秀,云南金平、富宁,湖南江华等地有之。⑾白族赵姓,云南昆明、大理、安宁、剑川、德钦等地有之。⑿哈尼族赵姓,云南红河等地有之。⒀傣族赵姓,云南澜沧、梁河、腾冲等地有之。⒁佤族赵姓,云南西盟、沧源、澜沧、连山、梁河、永德等地有之。⒂纳西族赵姓,云南丽江等地有之。⒃东乡族赵姓,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临夏(市)等地有之。⒄景颇族赵姓,云南瑞丽等地有之。⒅羌族赵姓,四川汶川等地有之。⒆布朗族赵姓,云南施甸有之。⒇撒拉族赵姓,青海循化等地有之。(21)仡佬族赵姓,贵州毕节、岑巩、清镇、水城,以及云南富宁等地有之。(22)锡伯族赵姓,新疆察布查尔、霍城及辽宁沈阳、辽阳(市)、大连、锦州、丹东、鞍山、营口、盘锦、凤城、义县、北镇等地有之;黑龙江省锡伯族亦有此姓。(23)阿昌族汉姓,云南梁河、潞西、龙陵等地有之。(24)俄罗斯赵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之。江苏南通俄罗斯族亦有此姓。(25)德昂族赵姓,云南泸西、梁河等地有之。(26)鄂伦春族赵姓,黑龙江逊克等地有之。(27)其他民族赵姓,分布不详。【人】⑴赵勝,战国时赵平原君,赵武灵王子。⑵赵佗,秦时人。公元前207年建南越国。⑶赵熊杰,西魏时氐族酋长,五城郡人。公元553年率新、潼、始三州民反魏,众至二万余人。⑷赵曳夫,南诏国南蛮人。唐开元二十九年封归昌王。⑸赵国珍,唐代宗时工部尚书,牂牁蛮酋之裔。⑹赵善政,五代后唐天成间大天兴国王,白族。⑺赵光胤(?-925),公元976年建宋王朝,是为北宋太祖。⑻赵世延(),元平章政事,汪古部人。⑼赵汝濂(),明嘉靖五年进士、右副都御史,云南大理人,白族。⑽赵映乘(1619-?),清顺治三年进士、康熙中湖广下江防道,犹太人后裔;弟映斗,云南宜良知县。⑾赵辉璧(1787-?),白族学者、诗人,清道光六年进士、山西临县知县,云南洱源人。⑿赵荣正(1830-?)清嘉同、光中壮族名儒、暨南书院主讲,广西龙津(今龙州)人。⒀赵理,清嘉庆中云南箇旧厅溪处(治今红河县东之溪处)哈尼族土司。1817年领导哈尼族人民反清起义,兵败被俘,英勇就义。⒁赵银棠(1904-?),云南丽江人,现代纳西族女作家。⒂赵尚志(),著名抗日英雄,辽宁朝阳人,满族。曽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⒃赵延年(1921-& ),河南南召人,回族。曾任国家民委副主任。⒄赵南起(1926-& ),吉林永吉人,朝鲜族。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⒅赵恩登,锡伯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医生、白内障复明研究室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⒆赵家周,贵州龙陵人,阿昌族。贵州龙陵县国税局龙山分局副局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按】《潜夫论》帝尧之后有赵氏,《潜夫论笺》订为随氏。
发表日期:12-03-27 17:53:09
回复: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赵姓始祖及分布
贡献个词条
参加个小组
&《东莱赵氏家乘》卷一《赵氏源流再考》也称:“粤稽赵氏源流类书所载,佥云出伯益裔孙赢姓之后,故后世之追本求源者,俱以造父为始。据《路史·国姓衍庆纪原》、《百家谍。风俗传》与类书所载迥不相侔。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有夏之季,赵梁见于正史,有殷之初,赵殷官为牧师,又有弘正真君赵道,隐得道于商初。赵之得姓至宋初已历四千余岁。……盖吾赵氏不止始于造父也,明矣。”&&& 这两种说法,已难以考明其真假。但后来赵氏大都以造父为始祖。何光岳在《秦赵源流考》一书中认为,“夏商之赵梁、赵隐,乃伯劳氏即伯赵氏之后,为鸟夷的一支。后造父封于赵地而为赵氏。今赵氏皆祖造父,无为梁、隐之后者”。&&& (三) 赵姓的演变与分布&&& 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 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今河北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的代安阳君分支。&&& 代安阳君赵章受封为君后,不服武灵王传王位给弟弟赵何(赵惠文王),于是举兵作乱,与其弟争夺王位,为国相赵戎率兵镇压,其宗族皆灭。这样,赵国灭亡之前,只有居邯郸的赵王宗族和居山东武城的平原君赵胜族人。&&&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下邯郸,杀赵姓族人甚众,并俘赵王迁,将其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邯郸大宗由此而衰。居山东武城的赵胜家族,也“与赵俱亡”。这样,赵国时的二大宗族,随着赵国的灭亡而消散四方。公元前222年,秦军进攻赵国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代王赵嘉投降。赵嘉的儿子辅被秦始皇任为西域的行政长官,居住在甘肃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北)。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推行怀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西戎人,深得他们的爱戴,尊称他为“赵王”。赵公辅的后代就定居在天水,很快繁衍成人1:21众多的大族,成为当地的望族。&&& 自汉至唐,天水赵氏历代仕宦不绝,封侯拜相者多人,任官为吏者不计其数。据《汉书·功臣侯表》和《恩泽侯表》所载,汉代之时,赵姓之中,封侯的有三十多人,其中近一半人出白天水赵公辅家族。如营平侯赵充国,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其子赵印为汉中郎将。其后还有赵融,为东汉大鸿胪;赵昂为益州刺史,奉敦煌太守。南北朝时,赵知礼为南朝陈国的石卫将军。赵融的十世孙赵温和赵逸兄弟俩,同为北魏显贵。&&& 降至隋唐,天水赵氏家族之中的族人更是赫赫有名。隋朝时,赵芳为蒲州刺史,其长子赵元恪为扬州总管司马,其次子赵元楷为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唐朝时,赵氏官拜宰相的有四人,名为赵仁本、赵憬、赵彦昭、赵宗儒。这四位赵姓宰相之中,赵仁本、赵憬、赵彦昭三位宰相都为天水赵氏家族之人。&&& 在西北,天水赵氏又衍生出扶风(今陕西凤翔县)赵氏、酒泉(今属甘肃)赵氏、敦煌(今甘肃敦煌县西)赵氏或张掖赵氏、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赵氏等,并在当地形成望族。&&& 天水赵氏家族还像一簇庞大的蒲公英,将自己的种子不断撒向全国各地,繁衍出众多的、遍布华夏各地的望族。&&& 如西汉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把赵姓迁往中原,东汉太傅赵意就出自这一支;另一支迁居南阳穰(今河南邓县),唐代宰相赵宗儒即出自这一支。南阳赵氏一直到唐宋时仍为当地的望族。南阳赵氏又衍生了平原赵氏。赵意在东汉时曾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太守,他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地,赵难的重孙赵隐(后改名彦深)成为北齐重臣,子孙在北齐至唐时显赫一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原赵氏胜过南阳赵氏。&&& 在这一时期,从天水迁出的还有:新安(今河南新安县)赵氏、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赵氏、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赵氏、中山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赵氏等。&&& 北魏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洛阳,又由洛阳迁往武川镇(今内蒙古武西)。赵达任北魏的吏部尚书,举家离开南安迁往洛阳。在北魏时,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从良家子镇守武镇,举家自洛阳迁徙至武川。&&& 天水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于代(今河北代县)。赵襄本天水南安人,任北魏中山郡守,任职期满在这里落户。另外,天水赵氏的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 因此,在宋代以前,天下赵氏大都以天水为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纪事》称:“天水,赵之望也。”&&& 除天水赵氏外,被流放到房陵的赵王迁的后裔到西汉时,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首先从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形成涿郡赵氏。后来从涿郡中分立河问郡,蠡吾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被称为河间赵氏。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家族。&&& 涿郡赵氏又衍生出颍川赵氏。赵广汉曾任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太守,他的后代有一部分迁居颍,在唐代以后形成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望族。&&& 另外,在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在今广东、广西和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建立了南越国,存在了九十多年,不但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里,而且把赵姓势力推进到岭南。&&& 三国时,赵姓有几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真定常山人赵云,后在蜀政权任职,在成都落户;洛阳人赵达精通术数之学,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时,他推算到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在此能够避乱,就渡江到东吴。南阳人赵咨也为躲避战乱迁居江南。赵达和赵咨都在东吴任职,东吴最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市),这两支赵氏亦当定居于建业或建业附近。&&& 东晋时,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赵伦之家族,自下邳迁居建康(今南京市);南朝时,天水陇西赵氏迁居江南,赵知礼任梁侯官令。&&& 唐初,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陈政、陈光远奉命平定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他们的部下多是中原人,固始人赵瑞等以府兵队正身份人闽,把赵姓又推进到今福建。唐末五代时期,洛阳人赵光裔兄弟三人在南汉政权任职,举家迁居广州;开封人赵廷隐因效命后蜀,自开封落户于四川成都。&&& 公元960年,“涿郡赵氏得天下”,建立了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创造了赵姓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并代替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赵宋皇族除十八位皇帝外,还拥有众多的王公贵族和公主郡主县主等。《宋史·宗室世系》收录的宋朝皇室一世至十二世的男性子孙就达十二万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十二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就更多了。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宋都汴京,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势必要分流,同时随着宗室子弟担任官职,自然就离开京城,迁居各地。其中许多在当地形成望族。&&& 自宋朝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其迁徙过程和线索已难以详述。元至清代,在各地形成望族的主要有:湖州(今浙江吴兴)赵孟顺家族、冠氏(山东冠县)赵天锡家族、临洮(今甘肃岷县)赵阿哥潘家族、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瑁家族、颍川(今河南许昌)赵宏伟家族、博山(今山东淄博)赵执信家族、益都(今山东青州)赵秉忠家族、常熟(今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掖县(今山东莱州)赵焕家族、成都赵世延家族、武进(今江苏常州)赵申乔家族、归安(今浙江吴兴)赵景贤家族、休宁(今安徽休宁)赵吉士家族、贵州贵阳赵国澍家族、管城(今河南郑州)赵毓家族、惠州(今广东惠州)赵炳家族、宁夏(今宁夏银川)赵良栋家族……&&& (四) 异流同源&&& 一个姓氏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史。“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在其数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既有外姓入赵姓者,也有赵姓改为他姓者。赵姓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 外姓人赵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赐姓赵氏”&&& 以宋朝赐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改赵氏为最多。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赐党项族首领李继捧为赵姓,更名为赵保忠,为定难军节度使。其弟李继迁,于淳化二年(991)也被赐赵姓,名赵保吉,为银州观察使。淳化五年(994),宋太宗曾削去赵保吉所赐姓名,但真宗即位后,又恢复其赐姓。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以夷人木征为荣州(今日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以青唐戎人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 (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于瓦,赐姓名赵怀义,为廓州团练使,并任湟州(青海湟中县)知府。宋皇还赐党项族李元吴为赵姓,赐宇文虚中为赵姓。前者因叛宋而除去赵姓,后者则无后裔继宗。又有马植,原为辽朝光禄卿,燕(今河部)人,"世为辽国大族",因与辽皇室不睦,遂向宋朝进联金灭辽之议,有功而赐姓赵,名赵良嗣。北宋仁宗时,广西广源州蛮侬智高起义,被狄青率兵平定,侬氏宗族大部分投顺宋朝,被赐姓为赵氏,为今日壮族侬人的赵姓祖先。《元史·赵阿哥潘传》云:“赵阿哥潘,土波思乌思臧掇氏”,即吐蕃人,先辈归附宋朝,赐姓赵氏,世居临洮(今甘肃岷县)。&&& 2.“讹传入姓”&&& 讹传为赵姓的主要有元朝女真族术要甲姓。因术要甲音似赵家,故讹传为赵姓。《元史·赵良弼传》云:"良弼字辅之,女直(真)人也。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950又《按竺迩传》云:“按竺迩,雍古族(蒙古族),其先居云中塞上,……外族术要甲家,讹言赵家,因姓赵氏。”其孙《赵世延传》中也说:“祖按竺迩,幼孤,鞠于大父术要甲,伪为赵家,因氏为赵。”&&& 3.“冒姓赵氏”&&& 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所灭,赵国的部分并非赵氏的平民被分散到各地,为不忘亡国之恨,时时刻刻牢记故国,“皆以国为氏”后梁的孔循先是冒姓朱氏,后又冒姓赵。南宋灭亡后,许多逃到福建等地的宋朝子民,纷纷冒姓赵氏,以示对赵宋皇朝的纪念。&&& 4.清军入关后为了便于对汉人统治而改为赵姓&&& 清兵入关灭明朝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拼死反抗,康熙三年(1664),诏谕“定更复姓名之例”,将清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对立,增进民族融合。其后有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等。又改清汉军正南旗人一支为赵姓,其后有清末赵尔巽、赵尔丰等。又自辛亥革命后,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多改为刘、金、赵三大姓,爱新觉罗氏改为赵姓是满族主要赵姓之一。&&& 另有为赵氏收为养子的,改姓赵,其子孙遂入赵氏家族。如宋朝赵邦承本姓李,赵南仲爱其勇纳之,更姓赵(见《宋稗类钞》)。五代时赵延寿本刘氏,为后梁大将赵德钧所获,养为子,遂姓赵(见《旧五代史》和《辽史》)。当然,赵姓也有改为他姓的。福建漳浦有个赵家堡,堡里的人全都姓“黄”,他们自称是赵宋王朝皇室后裔,是宋亡之后避难来此,筑城自卫,并改姓“黄”。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后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子孙遂以“马”为氏,后衍为大族,今日为第十九大姓,人口近三千万。民间还有"秦兄赵弟"一说。这也是有历史根据的。因为“秦”、“赵”本同出自“赢”姓,皆为赢姓伯益之后,故《史记·赵世家》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后来赢姓中的一支分封在赵地,于是又有了“秦”、“赵”二氏。《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国公子异人在赵国都城邯郸为人质,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异人在邯郸喜得一子,取名为“赵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赢政。异人本姓赢,之所以让他的儿子叫赵政,就是因为秦国国君的祖先和赵国国君的祖先出自原始赢姓部落,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正由于上述的原因,民间有“赵黄马秦,一脉亲”的说法。&&& 另外,赵姓还有改为“李”、“宋”、“周阳”、“宇文”、“乙弗”、“吴”等姓的。如上文提到的后梁大将赵德钧,在投降后唐后,曾一度被李存勖赐姓“李”;南宋赵氏皇族的一支,在南宋亡后,迁徙到山东成武,改姓“宋”;西汉时赵兼被封为周阳侯,其子孙“遂改赵姓而为周阳”;南北朝时,北周骠骑大将军赵昶,因战功卓著,被周明帝赐姓宇文氏;西魏车骑大将军赵肃,曾被魏文帝赐姓乙弗氏;福建晋江安海赵宋皇族后裔跟外公姓吴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赵”姓这一姓氏。如西汉时北方匈奴族中有赵安稽、赵信等人。赵安稽以匈奴王降汉,被封为昌武侯;赵信以匈奴相国降汉,被封为翕侯。在南方越族中有赵光等人,赵光原自认姓秦,自名秦王,又号苍梧王,西汉时被封为随桃侯,并改姓赵,今岭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为赵光的后裔。&&& 唐五代时,南方有西赵蛮、东赵蛮。《旧唐书·西赵蛮》载:其“首领赵氏,世为酋长。有万户余。贞观三年,遣使入朝。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以首领赵磨为刺史”。赵磨,《新唐书》作“赵酋摩”。五代之时,白族人赵善政建立了大天兴国,至明清时,白族赵氏涌现出了许多文人学士,如赵汝濂于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其诗文颇有盛名。又有赵炳龙于明崇祯七年(1633)中进士一甲二名榜眼,明亡后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后隐居肇庆郊外向湖村,著有《居易轩诗文钞》、《宝岩居词》等传于世。赵淳于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语言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赵廷枢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仁诸县知事,后归故里定居,著有《所园诗集》四卷传于世。赵辉璧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县和山西临县知县,著有《古香书屋诗钞》、《读诗管见》等,为同朝学子所称赞。另外,壮族、瑶族中亦有赵氏。壮族中以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和广西龙州的赵荣正、赵荣章最为著名。赵克广为嘉庆年间贡生,掌宁江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弟子遍布左江上游,为世人赞誉,著有《碧萝月轩诗稿》二卷。赵荣正为拔贡出身,主讲龙州暨南书院十八年,名传四方,著有《霞披书屋吟稿》一卷,流传甚广;族人赵荣章,长期任广西提督文案,著有《守山诗钞》二卷。瑶族中有赵瑞封家族,在宋代以后分布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和自治区……&&& 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其来历说法不一,但大多是汉族赵氏与其通婚,而渐变为少数民族赵氏。“赵”姓作为汉民族的一个大姓,其姓氏文化流传到各地少数民族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白族赵氏,其祖先即是在汉朝从山西河东郡蒲州迁来的,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白族四大姓之一 (另三姓为王、杨、李) ……
发表日期:12-03-29 13:29:48
来都来了,回个贴吧!
正文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几个叫毛泽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