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可以做全国职业导师带徒培养计划计划中的导师带徒培养计划?

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一)
探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系列报道(一)
(原载《中国教育报》日至29日王振岭)
外译现象:由一组数字引发的思考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升格于2003年,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2003年,学院刚刚升格,迎接她的却是一场异常艰难的生存考验:由于是一所新升格院校,其社会知名度、社会认可度还等于“0”,再加上人们对“民办”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当年该院在河北招生,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是500人,高考后,河北省定的专科提档线是300分,线上报考该院的考生只有406人,通过降分,开学仅报到入学300人。
2006年,该院首届学生毕业即受到社会空前的欢迎,就业率达到100%,供需比例达1:24,2006年国家下达该院招生指标2100人,而第一志愿报考该院的上线考生达到了5893人,录取分数最低420分,比当年河北提档线高出50分,目前该院在校生已突破5200人。应该说,短短的3年,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石家庄外语翻译学院实现了如此超常规的发展?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
一位“超常规”的院长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建中,现年43岁,1982年于承德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承德丰宁县凤山完小少先大队辅导员,先后获“全国红领巾小建设工作辅导艺术奖”、“河北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他辅导的6名辅导员分别获“省、地、县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凤山完小少先大队获“全国红领巾小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助残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省、地、县四级红旗少先大队”等光荣称号。
1988年承德地区教委把凤山完小开展的以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具体内容、深入开展双学活动的经验向全区转发推广。
1993年任承德团市委学校部副部长、学少部部长兼权益部长。
期间,他本人先后获“全国学赖宁活动优秀辅导员”、省新长征突击手、省优秀团务工作者、河北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丰宁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河北省学雷锋标兵”。
1993至1996年,孙建中连续四年被评为承德团市委模范工作者及市级优秀公务员,并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团省委授予“河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模范干部”,被团省委授予“河北省优秀团务工作者”,1996年被承德市委、市政府嘉奖。
1993年组织全市中学生参加“全国两史一情”知识竞赛,获中央宣传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组织工作优胜奖”。
1996年组织大中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被团中央、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先进集体”。
1996年在全国少先队基础建设达标创优工作中承德团市委获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同年承德团市委获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他在中小学开展的“14岁青年仪式、16岁成人预备队、18岁成人仪式以及大中学校毕业生文明离校行动、扶植农村中学毕业生走上致富路”系列活动,被团中央学校部和团省委学校部给以充分肯定,并把14、16、18岁系列教育形式写进了96年团中央学校部工作要点。由他独创的14岁青年仪式填补了全国“共青团、少先队”衔接工作的空白。
他自行提出并设计的“三有三无”活动被省委通过《省委信息》转发全省,他设计并提出的“531社区援助模式”、“救助特困生三·一道路”,受到了团省委的充分肯定并写进了团省委96年工作总结。
1997年,任团省委直属的一所高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副院长,使在校生由原来的近百人增加到近千人。
2002年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
2003年荣获河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年荣获河北省“民办非企业先进个人”称号。
2005、2006连续两年荣获“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记者之所以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回顾孙建中的个人经历,是想从中找到他之所以能带领学院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原因。按常规,这样一所大学的院长,一定会是一位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对高等教育有很深研究的专家学者,但事实却大大出乎意料:孙建中大部分的经历在小学、共青团,确切的说,他更是一位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的专家。但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与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校长相比,他少了很多禁锢,少了很多框框,他的很多想法,按照常规,也许不会被人们理解,但往往就是这些想法,一次次创造出了“超常规”的结果。
一套“超常规”的“角色论”
孙建中提出:“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从业教育或岗位教育,因此,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要想培养‘准职业人’,首先需要把传统的教师队伍改变为‘职业人’队伍,从而让&‘职业人’来培养‘准职业人’,并且使培养‘准职业人’的各个环节都带有明显职业特点,从而实现让职业院校真正发挥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
2003年,外译对自己的任课师资队伍状况和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发现任课师资队伍中:
一部分是由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构成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学校主要接受的是学科体系教育,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但对技术应用的经验了解很少,来到学院后,他们依然仿照自己老师培养“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角色上把自己定位成普通高校的教师,认为传授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经验以及专业技能是每个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自行摸索的事,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主动到相关行业积累实践经验的积极性,导致其教学方法不适应学院的教学要求;
一部分是由高校聘入的教师,进入学院后,在角色上他们仍然把自己定位成普通高校的教师,按照他们已经具有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已经形成的一套适应普通高校教学的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和稳定的、成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不去主动增加生产实践经验和阅历,导致对职业技能的表达传授能力较差,对学院培养“准职业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适应;
一部分是由各行业聘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阅历,具有一定的知识及技能表达传授能力,可是来到学院后,在角色上他们仍然把自己定位成只传授技能的经验型“老师傅”,不去主动学习适宜学生学习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习惯于工作岗位中的组织表达方式,导致学生不适应;
一部分是由国外聘入的外籍教师,他们把不同国家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带进学院,丰富了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他们进入学院后,没有及时调整角色定位,还按照自己在本国接受教育或从事教育工作的的一套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结果,一是导致不能适应学院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二是其行为习惯、教学研究及备课方式等方面不能很快与学院、国内教师及学生融合。
上述这种现象的结症无一例外,都指向教师在进入高职院校后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这使孙建中慢慢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决定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固然很重要,教师自我的角色定位更重要。
角色,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演员对剧中人物的认识和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效果和成败。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这个特定的舞台上,有两个角色起决定作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怎么定位,角色塑造得是不是成功,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
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有很大不同,在普通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大多是从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某一个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学生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人格初步形成的大学生,那么在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什么,我们来看看石家庄外语翻译学院的认识。
关于对学生的角色定位,早在2004年,在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办学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孙建中就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提出并确立了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直接嬗变为“准职业人”培养规划,称谓上改“专业”为以行业岗位性质为原则划分的“职业”。由此可以看出,该院把学生的角色定位成“准职业人”。
关于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孙建中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职业院校培养‘准职业人’的专家型‘职业人’”,并赋予其这样四个特定的含义:
一是让教师成为行业岗位中的职业人,他们承担着为某一行业培养适用人才即行业“准职业人”的责任,要求学生(准职业人)掌握的技能,教师首先要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这个行业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
二是让教师成为职业指导岗位上的职业人,作为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准职业人”,教师必须成为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能以行业岗位为背景,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
三是让教师成为高职教学岗位上的职业人,善于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行业背景的”知识技能包”并提供给“准职业人”,以便于“准职业人”在具有行业背景的仿真环境中无限接近“职业人”,让教师成为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与技巧与“准职业人”共同开发技能、人格和知识等项目的“工程师”。
四是让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后,还要让教师成为“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环境里的职业人,也就是说,教师毕竟是教师,本身是一类特殊的职业,具有不同于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技师”等一般职业人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承担着以“职业人”的综合职业素养来教育和影响&“准职业人”的责任”,要求教师认同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熟悉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特点,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简单说,就是要求教师成为既掌握行业岗位技能,能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又具有高职教学能力,还适应“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环境、具有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职业人,即最终成为兼备“行业岗位能力+职业指导能力+高职教学能力+成熟的高职理念”的“四师型”、“专家式”职业人。
针对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这个人才培养理念,该院以重新构建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突破口对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让教师成为行业岗位中的职业人
这里所说的“行业岗位”,特指学生完成学校设置的某一个专业的学习后,即将进入的相应行业就业的工作岗位。提出这个命题,就是让教师在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之前,自己先是这个岗位上的&“执业”能手,按照实际的岗位要求传授学生“执业本领”,从而实现“让职业人来培养‘准职业人’”的目的。
孙建中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完全成为她所教授的“职业”即行业中的职业人,这绝不同于传统的“双师型”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技师”,因为技师面对的是物;而作为教师的“职业人”,其最终,是要面对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能力看,技师只需要把原材料变成优质合格的产品,而作为教师的“职业人”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职业人”,不但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学会。这样看来,作为教师的“职业人”,应该是教师与技师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为了培养和建立这样一个教师群体,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制定了一套让教师成为行业岗位中的“职业人”的规格标准&
1、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是行业岗位工作中的能手,即重点对学生行业知识、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有发明的底蕴、又有技术改造能力的基础;
2、能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能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3、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
4、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即能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5、有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既要进行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
6、在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懂得行业岗位管理规律,能指导学生参与行业管理;
7、善于接受来自行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善于捕捉来自岗位上的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行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8、兼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标准看起来虽然只有短短的8条,但每一条都指向行业岗位中的职业人基本素养的形成。
把教师分成四个部分
外译的课程类型总体上分为五大类:基础知识课、职业知识课、职业指导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实践课。相应地,该院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职业指导课”渗透到每门课程之中,各类型的教师都参与讲授):基础知识课教师,职业知识课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
该院让不同类型的教师担任不同性质的课程:
基础知识课由学院自有教师(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研究生构成)或高校聘入的教师讲授,课程采取建立课程组、形成课程链的授课形式:把同一个系列的基础知识课变为课程组,如中文底蕴课程组,分为“古典名著赏析、经典诗词赏析、近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修辞学、交谈艺术、辩论技巧”等六个小课程,形成一个课程链,同时安排在一个学期,几周上完一个小课,对学完的这个小课考试后,马上进入课程链中下一个小课。这一改变,不但为实践教学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同时为实际教学从技术、学术、思想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专业知识课的要求是能充分满足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这类课程该院让由行业聘入的高层管理人员教授;专业技能课其内容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类课程该院让由行业聘入的中层管理人员教授;职业实践课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实际操作性,这类课程该院倾向于聘请行业岗位上负责具体的、实际操作工作的一般员工担任。
一段时间,外译的基础课教师和实践课、技能课教师是互相分开备课和办公的,而且技能课、实践课教师则偏重于实际操作技能,忽视对理论的研究;从事基础知识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学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技能不懂或知之甚少,缺乏实际经验,认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是实训教师的事,与他无关。于是,基本上不考虑或者根本不安排本门课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从而理论脱离实际。结果学生因为看不到或感受不到理论课对其所学专业技能的指导或应用作用,产生“不学习理论,照样可以很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学习基础知识对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意义不大”的错误思想。因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基础知识课和专业知识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为改变这种状况,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采取了四条措施:1、基础知识课、相关的专业知识课与职业实践课、技能课共同组建教研室、共同开展教研活动;2、专业技能课和职业实践课全部聘请行业精英任课,并逐步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比重;3、教学安排上采取职业实践课贯穿学期始终,专业知识课穿插其中的办法,不单独安排时间孤立地讲专业理论,既不忽视理论指导,又突出了实践教学;4、让基础知识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转变观念,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的内容提出或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操作课题,理论课解决不了的,直接交给技能课或实践课去解决,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套超常规的师资引入标准
在师资的选择上,外译首先看重经验和职业技能,其次才是学历。规定在校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是个人行为,如果教师本人认为有必要,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更高一级的学历,学院不做学历上的硬性要求,只是根据应聘教师的自身条件对应聘任教师岗位。让我们将外译在师资引进方面的做法与一些常规做法作一下比较:
我们看到过许多学校招聘教师的资料,归纳起来:一是要高学历;二是要科研能力,明确提出科研成果的等级要求;三是要高职称。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引进教师时的一些倾向性:1、教师有更多的实战经验,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更多生动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2、倾向于有不同背景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加入,尽可能拓宽引入教师的渠道;3、在师资培养方面,倾向于应用性,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4、凡是在某一职业技术上达到某种专业水准的就可以从事比其低层次的教育工作,如取得高级翻译资格证的人员可以为取得初级翻译资格证的学生授课。
先来看看该院引进外语教师的的程序:
1、学生代表与应聘者进行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形式为多名学生同时与几名应聘者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的老师。
2、应聘者相互测试,直接竞争。
3、职业人精神测试:学院专门成立“职业人精神”测试小组,对应聘者进行测试。
再来看看该院引进专业课教师的的条件及程序:
引入人才需具备的条件:
1、曾在某一行业领域工作两年以上的基层员工,成绩得到行业公认;
2、市级以上学会、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3、在省内外同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企业家、行业主管、教育家和领导人;
4、能够在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知名人士;
5、对学院建设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6、能对课程建设和职业研究提出建议的行业专家;
7、能为学院改革、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咨询和建议的行业领导。
将二者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把教师的职业德馨、职业技能比专业水平看得还要重。
让老总走进校园
外译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对在校专职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些行业专家们具有丰富经验和技能,而且能把行业经营、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各单位、企业的老总、资深经理人、行业精英,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无比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部分人能将其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学校里的一些专业课教师所不能及的。目前,该院已与300多名行业精英建立了这种关系,占到了外译教师队伍的60%以上,这保证了来自行业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行业与学院结合得更加紧密。此外,学院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一般聘请行业雇员担任指导教师。
为老总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为了明确来自行业中的人员进入学院后的职责,使这部分教师找到较强的归属感,外译对招聘到学院的行业人员按照其行业特点、行业类型、个人工作背景等,分别聘为“学院顾问”、“‘准职业人’培养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客座讲师”等并制定了相应的聘任条件:
学院顾问:1、学术造诣较深,在某一领域做出较大贡献,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2、能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或技术开发等各项工作提供指导或帮助;3、能够在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知名人士。例如:
刘多田,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省政府外事经济顾问,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中日关系研究;
袁俊生,研究员,原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刘筱秋,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河北省旅游协会副会长、中共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准职业人’培养委员会委员委员:1、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技能;2、在本专业领域工作五年以上,有较丰富的专业经验;3、能正确掌握和预见本专业发展趋势。4、能对各专业的建设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指导;5、能对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行咨询。例如:
武魁元,原河北省贸易促进委员会联络部部长、高级经济师;
孙景印,教授,曾随中国医疗队进驻扎伊尔做随行翻译、1987年后在河北省国际经济技术公司任翻译、随团到过多个国家做随行技术翻译并长期承担法语教学工作;
候华民,副教授,曾担任教育部驻也门共和国教育专家组成员、伊拉克驻华使馆、利比亚驻华使馆翻译、大使秘书并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发表多篇论文、自编“阿拉伯语序言、学习阿拉伯语的十大理由”等多部教学书籍;
客座教授:1、曾在某一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得到本行业公认的专家学者;2、省级以上学会、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3、在省内外同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或领导人;4、对学院建设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例如:
刘久胜,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和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任俄语教师、1994年7月到俄罗斯国立伊尔库茨克经济大学教授汉语并出版过多部翻译著作;
吕曼忆,&1992年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市国资委下属单位任俄语翻译、曾多次率团前往独联体开展工作、现任河北省翻译协会理事;
张改芹,通晓西班牙语、俄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原巴西河北燕山公司总裁;
翟建英,经济师,先后在总参三部、河北省交通厅和河北省进出口公司任翻译,多次赴韩国考察和洽谈业务,94年在韩国工作一年,多年从事职业韩语翻译、韩语研究及韩国留学生教学工作;
李兰欣,在部队从事近十年的韩国语翻译工作,后在省招商局从事对韩招商工作,在此期间,不断进行韩语翻译(文字翻译,口头翻译)韩语教学等相关韩语方面的工作,并多次赴韩国进行实地考察。在我院任教期间,不断同韩国友人,网上搜寻韩国最新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等相关信息。并传授给学生,深受学生一致好评。
刘秋拴,石家庄对外文化教育合作中心主任、科技日语协会理事长;
邢春,高级政工师,在河北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有三十多年对日外事工作经验,多次随省级领导出国考察担任翻译工作;
张红立,河北青年旅行社副总经理,有多年英语导游经验,任外事系英语导游专业老师,教授导游基础课程;
客座讲师:1、在某一行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得到本行业公认的专家学者;2、市级以上学会、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3、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家、经理人或领导人;4、能够在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的知名人士。
让教师学会当“老总”---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
外译向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并达到更高一层。
为此,外译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
1、加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抽出十天时间深入行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由行业人员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积累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2、让教师脱产或半脱产进入行业实践,任合作单位管理部门的经理、顾问等职;
3、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员到学院讲授有关行业知识,请行业技师到学院示范专业技能操作;
4、依托院属“河北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个系设立以培训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为目的分公司,如英语系建立了英语翻译中心;西语系建立了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法语和阿拉伯语翻译中心;日语系建立了日语翻译中心;外事服务系建立了旅游公司、广告公司、礼宾服务公司、法律事务所和经济人事务所;教育系建立了家教服务中心等,这些分公司全部吸收相关专业教师为公司负责人或员工,锻炼其实战本领。
如:该院英语导游专业的刘蕾老师,是“河北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旅游分公司的导游员、旅游局认证的“英语导游员”。在教授“带团技巧”课程的上一个学期,为了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旅游动态,她利用周六时间到合作旅行社顶岗实习,重点练习带团的有关技巧,这学期讲授“带团技巧”时,刘老师很自然地把来自旅游一线的带团方面的常识带到了课堂。
再比如:该专业讲授“导游服务规范”的教师郭洪是北京天地旅行社总经理、全国十佳导游员,由于郭老师直接来自旅游行业,有着极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把很多原汁原味的案例带进课堂并进行模拟教学,使导游行业的“准职业人”们在旅游业“大师”的的带领下提前接触行业,实现了该院“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并达到更高一层”的目标。
让“老总”把操作室搬进课堂
这种模式,让老总可以更自如的把他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以实际操作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例如:来自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的主持人黄杰,2005年来到外译外事系任教。黄老师利用直播设备进行全真模拟,经过一段实践的培养,黄老师逐渐熟悉了课堂教学,能够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播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9月,该院外事系04级播音主持专业有9名同学在到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实习,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全部与该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经验介绍类的讲座在外译也经常开展,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不能来校长期授课的行业精英。
老师当老总,把学生当作员工,布置课题与学生共同完成
例如,该院韩语系英语导游专业教授《导游业务》的全国优秀导游员周朝瑞老师,最初,他曾尝试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室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后来发现,这种办法一是不能提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学完一个环节的课程后,仍然不能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
针对这种情况,该院提出了“让教师在学校继续作‘老总’,把学生当作员工,布置课题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思路。
来看一节该院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后周老师的《导游业务》课:
周老师不再过分依赖教材,而是以《导游业务》为蓝本,将课程直接嬗变为“模拟导游”:首先确定“正定隆兴寺”为这堂课的课堂背景,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旅游公司职员和游客,周老师做旅游公司“老总”,公司下设多个部门,分别负责策划本次带团。扮演游客的学生或打电话咨询该公司客服人员,或者直接走到前台咨询其工作人员,从组团,到带团出行,到发生特殊情况应急处理等等,周老师都从中进行专业指导,整个过程充分模拟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且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充分的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能训练。
这种以直观模拟方式代替传统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真正完成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锤炼,并在此基础之上,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铸就了其职业道德。
让“老总”召开“圆桌会议”
例如刘雁老师在讲授“穿衣打扮”这一课时,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圆桌会议室,提出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全部用英文讨论。一个议题是“谈谈穿着与‘懒惰’”,另一个议题是“谈谈你喜欢的教师类型与教师的穿着”。
争论在热烈的氛围和全班同学友善的欢声笑语中进行。在此期间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均等的机会畅所欲言,整堂课成了一场慷慨激昂的大讨论。
两个议题讨论结束,刘老师分别作了因势利导的点评和对语言知识点的指导。刘老师说:采用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临场应变的能力,使得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运用语言的自然性。
教师齐动手,建立“学习包”储备库
该院强调: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按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院要求每一位教师以讲义的形式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学习指南",在此基础上,学院集中将各类学习包归类整合,建立了“学习包”储备库,该储备库由学院“准职业人”培养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学院领导、教学骨干三部分人员组成)进行审核和管理,在该院,这个“学习包”储备库的开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让教师列出某一个职业岗位所需各种的能力,形成该岗位总的能力需求模块。
2、根据岗位总的能力需求模块,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包括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小模块;
3、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把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进行实际操作步骤的划分,根据完成每个操作步骤的需要,从认知、素质、操作要领及态度几个方面确定出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由这些单元得出该职业或岗位的学习大纲和内容;
4、对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完善和规范,编写成小册子——学习包,最终分类整合这些学习包,形成“学习包”储备库。
以“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为例,看看该院的“学习包”建设情况。
他们首先列出了该课程总的岗位能力需求模块: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能力、行动技能;交流技能;客户管理技能;对市场(客户)的专有知识;信息获得和收集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持技能;理解技能。
之后,列出了具体职业或岗位工作描述表:
如“销售代表”的岗位工作描述为:与客户联络的能力;与客户沟通的能力;&配合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展演和咨询的能力;拟订商务计划的能力;进行商务谈判的能力;售后协调的能力;挖掘潜在客户的能力;制作销售所涉及的各种表格的能力等。&
“销售主管”的岗位工作描述为:对外沟通的能力;对产品进行展演的能力;讲演的能力;配合技术人员进行售前技术咨询的能力;作实施计划建议书的能力;进行商务谈判的能力;监督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的能力;对销售人员进行管理的能力等。&
第三步,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进行了实际操作步骤的划分:
如针对“市场开发”确定了如下实际操作步骤&:收集信息,了解其在客户需求及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信息处理、分析,确定市场目标;与潜在客户联系。&
针对“维持市场份额”发确定了如下实际操作步骤:跟踪客户需求,努力提高市场份额;了解竞争对手情况;了解客户产品信息;了解行业动态、行业研发情况及现有市场的情况。
针对“完成订单”确定了如下实际操作步骤:接受订单,交付销售内勤;跟踪客户信息制定投产计划;监督生产,保证供货;每周制定发货计划,交销售内勤;把发货信息输入电脑,向客户催款。
针对“信息反馈”确定了如下实际操作步骤:内部信息反馈,将交货投产的有关情况交质量小组;外部信息反馈,处理客户产品质量的问题以及正常的信息沟通。&
该院采取让教师直接参与建设“学习包”储备库的办法,一是强化了其做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二是在分解、整理岗位能力模块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行业岗位能力。
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职业、就业指导师
孙建中认为:作为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准职业人”,教师必须成为合格的“职业指导师”。
为帮助学生在进入行业岗位前就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竞争意识、成才意识,该院让教师按照来自行业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制作“职业分类卡”,适时从职业的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同时为教师提供这样几个蓝本:《职业能力》、《财富与成功》、《生涯选择》、《职业精神》、《创新思维》,让教师据此以活动组织、案例讨论、对话答疑、现场模拟等互动形式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实施指导。
该院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的独特做法是:让每位专业教师都熟悉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要,并将指导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还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前就了解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让学生走出校门前成为“准职业人”。
教学实例:
主讲人:刘晓凤
刘老师利用心理咨询实践课的间隙,让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把全班四十个人分成四个小组,每十个人手拉手站成一圈,同时让同学们记住自己左右手各拉的是哪个同学的哪只手,然后,刘老师下达指令让具有相同特征的同学互换位置,几个指令过后,刘老师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按照活动前拉手的情况将手拉起来,结果,除一个小组外其它三个小组都打成了一个死死的结。
这时候,刘老师提出了一个提问:在我们的集体遇到困难时,是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还是经过商讨后制定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再实施呢?&
同学们开始议论……
刘老师总结:一项任务很难靠某一个人完成,而要靠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团队不仅能够完善和扩大个人的能力,还能够帮助成员加强相互理解和沟通。将来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会接到领导大量的指令,所以更需要我们与同事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果各想各的,就会像刚才的三个小组一样,工作中永远存在一些解不开的小疙瘩。
让教师成为高职教学岗位上的职业人
在教学方面,该院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对行业岗位能力的分解整合,把课程改造成&“知识技能包”,并按照“知识技能包”实施教学,使教学过程带有明显职业性;首先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让教师为学生提供有行业背景的学习情境
让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具真实性、科学性,又极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考核评价上,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
课堂实例一:
主讲人:王晓新,航空公司空乘管理人员
在一间被布置成机舱环境的教室,王老师只拿了一本包含了大量实训项目的讲义。王老师首先将讲义中列出的在空乘服务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情景以及对应急方案的建议交待或提示给大家,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抽取不同的训练项目,轮流扮演乘客和航空乘务人员,在演练过程中,王老师不断拨正大家不正确的姿势、语言和做法,并随时提示大家:“你做得很好,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案,你们可以按照你的想法再演示一遍”。整个过程,同学们一直保持了高涨的激情,优雅的举止、到位的体态、流畅的谈吐和丝丝入扣的表演。
王老师说:我的讲义都是我培训我们内部员工的一些内容和我与空乘人员座谈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办法,都很实用。
课堂实例二:
主讲人:杨立法
课程内容:基础口译
开场:目前,第十五届亚运会正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昨天我们口译练习了几则有关亚运会的消息,今天又有消息传来,那么是什么呢?现在假设我们正在转播室里向全球转播亚运会实况,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听下面几段录音,按照昨天的分组情况,各组指派一名同学把这则消息口译成英文,组内其他同学作补充。
三段录音译完,杨老师就口译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纠正,谈了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是让学生听几段英语录音,口译成汉语,完成后杨老师同样进行了讲解:如刚才有位同学把“47位运动员了”听成“一位47岁的马术运动员”,因此口译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要根据上下文理解等。
借亚运会举办之机,让学生充当亚运会的翻译和转播人员,既在行业背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模拟训练,又拓宽同学们在体育方面的词汇。
教师教授专业课不再过分依赖课本&
每一门课程都要有固定的课本,学院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的规定,教师也习惯于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外译发现,这种传统的做法导致教师不能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从而将这种反应快速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学生也无法及时地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
为此,他们作出了这样一个超常规的规定: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的权利下放给授课教师,专业课不再过分依赖统一的课本,学院只提供一套职业能力分析表,作为原则性、指导性的教学提纲,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师的任务,让教师具有高度的课程设计自主权,让教师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其课程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以此推动教师对自身的课程做不断的改进。这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更为紧密成为可能。
课堂实例一:
主讲人:张改芹
上课后,将学生带到楼下操场,没有书本,没有纸笔。一边指一边教授学生看到的事物,首先是单词,大楼、校园、花草、阳光、土地、教学楼、宿舍楼,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单词。其次是句子,校园犄角旮旯打扫得是否干净,校园里人员有多少,楼后花园里的花是否漂亮,花各是什么颜色的,有几座教学楼、宿舍楼,全校有几个系,每个系在教学楼的几层楼等等。这样学生兴致很高,觉得很新鲜,记得也比在课堂要牢、要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见实物就反映出来的是西班牙语,不仅使学生在思维上逐步摆脱“翻译”外语的影响,而且锻炼了当众怕羞不敢开口的毛病。
课堂实例二:
主讲人:李晓亮
李老师事先把准备好的12个锦囊(锦囊里放有有趣的英语短文)放到校园一些隐蔽的地方,然后把30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带到校园。给每个小组发12张纸,每一张纸用英文描述一个锦囊的寻找过程,分值高的锦囊对应的英语最难,并且寻找的过程也最辛苦,锦囊的寻找过程中还包括了很多常识性的知识和智力性的常识,由于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寻找方式,所以当有的小组的目标相同时,只有那些速度快,英语翻译水平高且合作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小组才有可能得到锦囊,因此在锦囊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多的策略。最后看哪个小组找到的锦囊最多。
这样一个活动下来,从整体上来看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会明显的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激情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增强,那些得到锦囊的同学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过程的艰辛,没有得到锦囊的同学会感受到竞争的残酷,可以说一举多得。
主讲人:张素芳
前一周,张老师为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任务:把全班32个人分为五个小组,要求各组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不同的知名企业、采访该企业一位成功人士,一方面挖掘所深入的企业走向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把对企业的调查体会译成西班牙语,由个人完成,不能翻译的,可寻求小组内同学的帮助;一方面由小组共同根据所深入的企业的发展情况提炼出一个课题或案例;第三方面是了解企业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个人经历,把对采访中所涉及到的重要情节编排成话剧,由小组协作完成。
第二周,张老师安排了五个学时,第一个学时在教室,当堂任意点名学生上台用西班牙语讲述深入企业后的一些体会,每人限时3分钟,张老师对期间出现的语言上的错误给与当场纠正,第二、三学时把教室布置成商务谈判室,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课题或案例进行西班牙语研讨或辩论;最后两个学时安排在该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安排五个小组分别上台进行西班牙语话剧表演,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有故事、有情节,人物刻画也非常鲜明,看得出同学们已经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和较深厚的功底,每一组演完,张老师都会上台点评。
张老师说:“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成功企业、一个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秘诀,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方面极大增强了同学们外语听说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让教师树立“教学”就是“服务”的观念
在教学方面,该院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顾客”来看待,按照&“顾客”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完成学业的方式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二度选择专业、教师或考试形式等,变以老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主。
把用人单位当作“用户”来看待,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设计培养过程,其做法是:让行业人员与学院一起组成“准职业人”培养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开发知识包;让行业专家到学院任课;发动行业参与学院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过程的实施、评估结果的鉴定。这些措施确保了该院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行业的需求。
教学实例:
主讲人:吕曼忆
这是一节关于科技产品翻译的课程,吕老师把同学们带到一个工厂,让学生分别扮演国外参观团成员,翻译、导游等角色,到不同的厂区参观,各小组自带录音机、MP3等把全程的会话录下来,由于此前吕老师就要求同学们提前到该工厂摸了底,因此整个过程进展得非常顺利。
吕老师说:“我们安排学生参观,不是请企业人员出来讲解和介绍,而是让学生独自完成整个参观过程,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让教师把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型团体”
该院特别强调教师应把班级看作一个学习型团体,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团体工作的过程。课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媒体广泛搜集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课上,首先把讲课权交给学生,如有学生自告奋勇,可代替老师讲解本节内容。在老师或学生讲解后,大家针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这个学习型团体的引导者,扮演了这样几个角色:(1)团体气氛的催化者。营造温暖、安全的团体气氛,使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善于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并以善意的方式给予反馈。(2)成员冲突的协调者。在团体活动中,特别是在团体进入工作期以后,学生已融入到团体中,大家的讨论趋于白热化,经常讨论的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忘记了对事不对人的团队规则,导致了成员间的冲突。所以在这个学习型团队中,教师还扮演了一个冲突的协调者;(3)团体工作的观察者。教师在团体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三眼人,除了和学生一样参加团体之外,教师还有一只眼睛在观察团体气氛和每个人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
让“老总”学会当“老师”
对于一部分来自行业的“职业人”,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针对这部分人,外译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1、对他们进行师范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
2、变学科系统讲授为岗位案例描述:要求他们将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直接给学生叙述行业岗位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教学实例:
主讲人:王维力,优秀导游员
授课内容:导游词讲解——从游客的角度选择讲解技巧
很多人问我,怎样里练好导游讲解,我每次都是从游客的看法这个角度来回答这类问题。你要是想抓住游客的注意力,首先你得明白游客们想听些什么,想听怎样的讲解。
许多新导游觉得最重要的是背好景区材料,把它们背的烂熟,张口就来,不会停顿,这就表示他是一个合格的导游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想象一下假如你自己是一个游客,你看到上车来一位导游,他一开口就在背书,你会觉得还不如自己拿本书来看效果更好。导游讲解是一种讲话,你得做得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你会眉飞色舞地给朋友讲你知道而朋友不知道的事情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好,这一点明白之后,你还得知道怎样才能讲得眉飞色舞,最重要的条件,一是熟,二是自己也惊叹于这件事。如果你自己心里就一点都不以这件事感到惊奇,那你讲出来一定也不会让人家觉得惊异。那么有些景点有令人惊叹的事,有些景点没有,怎么办?我们知道有一句老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普通的女人,由于爱她,也能看出来像西施一样的惊艳,所以一个景点,由于爱它,也可有一样的效果。更何况能当景点的本来就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了,它必有很可爱的地方。
所以说导游要讲解好,还要有对这个景区有热爱,爱了之后就会去探索关于它的每一点资讯、每一点故事、每一点惊人之处,然后用你全部的热情,眉飞色舞地给讲出来,那你的讲解就已成功了一半了。
讲解要成功的另一半是讲解技巧,一说到技巧,有些新导游就会觉得它是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东西,其实有那么几条挺简单易操作的规律。第一就是你讲什么都要和客人家乡或他熟悉的东西对比着讲。你对一个人讲一大堆他不熟悉的东西他会越听越累,但你提到他家乡的东西、他熟悉的东西,他一定会精神。比如你讲一座大桥,全长有多长,耗了多少钱,建了多少时间,等等,这些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枯燥的,但如果你找出一条客人家乡比较著名的桥,告诉他比那桥长一倍,比它建得快三倍,比那条桥用的钱还少,这样他就会很惊讶了,他的注意力就回来了,他就真的听进去了。
要做到这一点,你得在出团前有所准备,你必须先了解客人来自哪里,他的家乡、或他的工作等情况,然后还要找到相关的资料。导游虽说号称“杂家”,应该什么都会一点,但一个人,特别是新导游,哪里会有那么广博的知识呢?不要紧,现在有了互联网,什么都能搜到,非常方便,而且信息广、资料精,上到历史上的哪些天出现过日全蚀,下到珊瑚有多少种分类,什么都查的到。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你出色地带好了这个团,而且你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样工作上几年,你就真的成了“杂家”、“博家”了。
另外,导游最好多记一些方方面面的笑话,随时随地在讲解过程中插入一个相关的笑话,那样就会使讲解生动有趣得多,有一次我讲到当地的山路比较险,就插入这样一个笑话:有一次,司机向当地一位居民打听:“请问,此地哪里可以找到汽车配件?”,村民答到:“往前走,过了那个急转弯处有个峡谷,那下边什么型号的零件都有”。
有一次我带团去香港,由于飞机晚点,旅客有些不耐烦,我就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肥仔在铁路上做了多年的买卖,这天偶然发现一列火车准时到了站。他连忙跑道列车员跟前说:“请吸烟,我祝贺你!我在这条铁路上跑了15年,这还是第一次见火车正点到站。”“留着你的烟”列车员说,“这是昨天的列车!”
如此常常穿插幽默和机智,团队的整个旅程都在一片笑声中度过,就算客人有些意见都会算了。
好了,最后,你什么都掌握了,但就是没有掌握客人的生理情况,讲解可能还是会惨败。比如客人是乘长途火车而来,夜里都没睡好,你却在那里兴致勃勃地给他们大讲特讲,即使你讲得很不错,但他们生理上的困盹还是可能打败一切精彩的讲解,他们的鼾声会还打击你的自信。这时候你要知道,你不是输在讲解上,而是失败在关心人上。
当好一个导游,不但要有对景点的热情,还要有对游客的热情。这个热情不单单是指你为他们讲解好的热情,还包括对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关怀。有些都有人为我把该讲的都讲了就完成了任务,这种观点可要不得。你讲了,客人没听进去,和没讲过一样,你的任务其实就是没完成。要当好一个导游,必须要有对人的热爱精神,你千方百计想的是怎样让他们这一趟来的值。
有一次我带团去广西,由于赶时间,凌晨六点就要感到一个景点,上车后,大家都还想睡觉,我就对大家说:“我知道大家都很困,有些人想睡,实在想睡的就睡。但各位大老远的来到这里,我还是有好多东西要讲给大家听,不过我会小声点,免得要睡觉的团有投诉我吵死了。”众人大笑。
&“高职外语教学法”研究室
在外译,有一个“高职外语教育教学法”研究室,成员由四部分组成:外语专业带头人、校内外语专业骨干教师、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有过外语学习、工作或出国经历的专家和学者、外语专业在校学生代表。研究室专门针对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型外语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外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为该院外语教师快速成长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专家型职业人”奠定了基础。下面介绍几个该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情况。
外语教学从“四步走”到“一步到位”——让教师实施“语言自然学习法”
该院客座教授刘多田认为:中国人学习外语遵循着这样一条四步走的模式:单词——语法——句式——语言,其中语法是衡量外语规范与否的重要指标,而直接用于交流的“语言”则被放在了学习外语的最后一个环节。一个现实情况却是先有语言,尔后有语法,语法是根据语言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它不能调整一切语言现象,因为语言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有些新生语言不符合语法,但却适用于交流,如很多英文缩写,他们不符合语法规范,却由于简单、实用而被大家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此外,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也使陈旧的语法现象陷入“刚刚学会就已经过时”的尴尬境地。
刘教授说:“将来肯定还要总结这类语言现象,形成新的语法。所以我认为是语法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语言一定要适应语法的调整,这根鞋要适应脚的大小却不能因为鞋子而把脚截短是一个意思。
一味地关注语法而忽略对‘语言现象’本身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学生在校园说外语头头是道,实际生活中却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或说不出一些活生生的话来,变成了哑巴和聋子,根本无法融入现实社会。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将来并不倾向于搞学术研究,用是其第一生命,因此,以营造语言环境,直接用语言教授语言的‘一步走’式教学方法很实际。”
孙建中说:一个刚学习说话的幼儿,不可能你先教他懂语法、句式;幼儿没上学之前,虽然什么都会说了,但是不一定能把说的话写出来,幼儿学单词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去学习语言,让“语言”在交流中“成长”。
为此,该院提出“语言自然学习法”和“语言肌肉记忆法”的命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说多模仿,在肌肉记忆中形成语感。同时利用每天清晨7:20——8:10这段时间增设一节晨读课,以最低会说10句新外语为要求,在外籍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多种方式让同学们大声说外语,具体形式为:各组通过上网、查阅相关报纸、收看外文电视节目等途径研究确定一段时期内的晨读对话交流主题,遵循“反复齐读并记忆所搜集的素材、分角色脱稿进行模拟场景式对话、按照素材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对对话主题进行自造句辩论、小组间有选择性的互换主题、小组间对抗”五个步骤,形成了人人敢于大声说外语的格局。
酒后吐“真言”——让教师着重训练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
在一次“高职外语教学法”研究会上,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该院客座教授刘筱秋饶有兴致的讲了这样一个他自己的经历:
“我到俄罗斯的第三年,俄语听、说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一般性交流应该没有任何障碍了。一次与一位莫斯科友人小聚,席间多喝了几杯,醉意朦胧中我们聊了很多。第二天见到这位友人时,他非常兴奋的告诉我:‘老朋友,你来俄罗斯这么长时间,昨天晚上你喝醉酒后说的俄语最地道,最流畅。’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细想那天晚上的交谈,借着酒劲,我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总感觉有很多话想急于说出来,于是顾不得哪句话是不是符合语法要求,哪句话应该由哪个单词表达更贴切,只是一味的说出想表达的意思,‘得意而忘形’,换来了真正的外语表达——抓住了语言的‘意’,语言本身的&‘形’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应该就是‘外语思维’的妙处”。
在外译,外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按照汉语——外语或者外语——汉语的思维习惯进行交流,一般都会因为思路受到阻碍或受到局限而变得比较生硬,交流就是传情达意,语言仅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交往中,应该把语言的交流性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过分关注语言本身。
教学上,外译对教师也有一个要求:采取多种手法和形式,着重训练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
郭士魁老师对笔者说:英语口语课普遍存在学生参与课堂意识差,学习进步不明显的现象,所以在口语课上,我提倡“开口就是胜利,上台就是成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我还通过背台词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和外语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
让学生做“盲人”,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孙建中认为:反复刺激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听能使人对声音敏感,读能使人对文字敏感,说能使人形成惯性,学习一门语言,“听”是基础。
关于“听”是基础这个说法,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该院客座教授刘筱秋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奉命到俄罗斯筹建石家庄外办驻俄罗斯办事处,因为是筹建,一切都得从头做起,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我大学期间学的是俄语,因此出现这个困难是我始料未及的。
可以说,去俄罗斯之前,我就在语言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对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也有一定估计。记得刚到莫斯科,走出火车站的时候,我向一位当地老者打听合适的旅馆,我倒是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老者也表示听得懂,但是我却无论如何也听不懂老者的话,以至于老者颇为疑惑:‘你外语说的很好,为什么听不懂我说的话呢’?无奈,我们只能把要表达的思想写下来进行交流。
俄罗斯之行给我很大的启示,之所以我能清楚的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因为之前做了准备或者说在‘说’这个环节上我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或句式表达,而‘听’则失去了这种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是一种纯粹的适应性行为,因此对外语母语语境的不适应必将导致无法听懂真正的‘外语’”。
在以“盲人理论”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方面,外译的主要做法是:
创造以听觉获取信息的机会和氛围,强制学生以听觉获取信息。一是听力课尽量不板书,教师对生词、语法及其他语言现象的解释一律运用外语或双语以口头方式进行,只有对不容易说清的问题和比较性的解释以及总结性的知识传授的知识进行适量的板书,以强化信息传递;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读一段外语或听一段原声影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需要交流的时候再睁开。这些办法有效避免了同学们“倾向于多用视觉获取信息,外语学习往往停留在能读会写,而其听说的能力与所获取的知识量相去甚远”的弊端。
像答记者问一样开展口语教学
通常,在口语教学中有多种练习法,如:口语课文的领读通讲、课堂教师提问、重点词及短语的造句练习、课文朗读和重点常用句子的背诵、二人或多人的对话练习等。
但该院独辟蹊径,提出:像答记者问一样开展口语教学,即设计一个“多人问、一人答”的交际场景。
课堂实例:
主讲人:武魁元
课前准备:小组先商定题目,各参与者分别把问题写在自己的提示本上,被问者收集所有问题,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提示本上。
课上,把3-5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围成一个圈,几人依次提问,每人每次一个问题,一人被提问,轮番进行。被提问者接受2-3&轮问题后,依次进行角色轮换。四人以上的小组,设一人记录问、答双方的错误,记录员也参与轮流。
练习时间较长的,每三轮停一次。围绕发音、语调和表达,互相纠正错误,并对本次练习进行评估,有争议的,或查或问。
武教授表示:口语的学习和练习,按照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采取这样的顺序:口语教材的领读、通讲—阅读、朗读--造句(彻底理解词句的意思)--背诵(模仿录音)--教师问答(学生表达困难较多时)--对话(已可表达,但尚不熟练)--“答记者问”(已可表达,比较熟练),我把最后这种方法称为“轰炸式”口语练习法。“轰炸式”练习法是对话练习的延伸和强化,不仅问、答、听同时存在,而且通过自行创造语言环境和学习气氛,强化训练听说能力。经实践证明,多人活动形成的气氛对参与者的精神状态及反应速度可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让教师注重对学生母语底蕴的培养——由一个不懂外语的著名翻译家想到的
孙建中在“高职外语教学法”研究会上,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上世纪初,我国翻译界曾经出现“林鲁之争”,译著等身的大翻译家林纾主张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根据原著主旨,凭借翻译者深厚的母语底蕴和母语国家文化积淀,依据汉语语言习惯和中国民俗风情,实施意译;鲁迅则认为翻译要完全忠实于原著,不能走味,主张硬译。
这里有个现象很有趣:作为翻译家,林纾本人却不懂任何外语。他每次翻译作品,都是让“翻译员”将原著大意一遍遍反复讲给他听,他再根据原著的主要情节、思想以及融在其中的情感指向,用中文重新创作。以这种独特的手法进行“翻译”的林纾译著等身且每一部作品都深受大家喜爱,流传至今;而鲁迅以硬译的手法译出的《铁流》等两部作品影响不大。
林纾不懂外语,却成了世人公认的翻译名家,而一位懂外语的大文学家却因为主张硬译,终究没有译出一部为大家所喜爱的作品,令人深思。对此,孙建中认为具备深厚的母语底蕴并且善于运用到翻译创作或翻译实践中,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翻译”。
因此,该院不但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母语底蕴的培养,还制定了一个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特长+母语底蕴+专业技能+行业实践+必备技能。从这个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该院把对“母语底蕴”的培养放到了一个特别突出的位置。
让教师成为外语语境的营造者——外语听、说能力不是教出来而是熏陶出来的
外译认为:在以用为本的高职院校,练习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关键是营造一个外语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家的交流全部使用外语,可以这样认为,语言不是教出来而是熏陶出来的。
在外译,虽然语种很多,依然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了一个全院性的外语语言氛围:教师在课上全部用外语讲课和交流;学生与教师打招呼或谈心必须使用外语,否则教师将拒绝与其交谈;在教师监督和协助下,同学间交流一律使用外语,不同语种的,学生自己在本校请翻译协助交流;评选外语办公室、评选外语班级、评选外语宿舍……总之整个校园不能出现汉语,形成了“校园里使用汉语就是违纪”的局面。
让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的职业人
前面我们记述了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是如何培养教师成为行业中的职业人和成为高职教学岗位上的职业人的做法,但教师毕竟是教师,有其特定的更高层次的角色要求,要具有较成熟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下面再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培养教师成为“高职院校职业人”的一些做法。
让教师找到“自我”
“自我”,即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高职院校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多师型,如我愿提出的“四师型”:兼备“行业岗位能力+职业指导能力+高职教学能力+成熟的高职理念”,但作为教师,他们往往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因而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迷惘感,作为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找到“自我”。
在一次高职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说了这样一番话,引起了学院领导的反思。他说:“我们学校是高职院校,又是新创办,我们对自己是不是高校教师感到很迷惘,总感觉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角色意识模糊,在学校,我们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还要担当领导者、表率者、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等角色。而这些角色有时是矛盾的,如教师既要充当学生家长的校内监护人又要充当教员,既要树立威信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等等,回到家里教师又要转换成另一种角色,这往往使得我们疲于应付、心力交瘁。此外,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要求成为&“多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以前的“一言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更新知识,力求把最前沿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使我们担心无法胜任而产生焦虑。但是,我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我们往往在众说纷纭中不知如何是好,致使我们的角色扮演无所适从。”
外译的领导者对这种现状进行分析后,给了教师这样一个可以自我选择的权力:为加强教师自我选择的意识,在多种要求难以调和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比较和权衡,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模式,在符合一个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以不必非得按照社会或学校对教师提出得各项要求做到面面俱到。
此外,该院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实行民主的行政管理,给教师较大的学术和专业自主权,为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决策提供机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增强其责任和归属感;2、大量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和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其不断追求专业的发展;3、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性化的人文环境,注意引导教师把个人的工作目标与整个院校的发展方向相结合,既满足其成就需要,又能促使学校的预期目标转化为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
目前,外译教师能够根据学院的基本要求和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经验,采取自己认为正确可行的,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在让教师找到自我的同时,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角色论争的前提下,同样形成了一种“不拘一格、百家争鸣”的教育教学局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导师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