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清华大学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大陆招生有什么历史渊源

同名不同校:台湾清华、中山大学与大陆有何渊源
[摘要]由于国民党当局在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中丧失民心,其在大陆败退时,全国没有一所大学随其迁往台湾。迁台之初,国民党当局对发展台湾高等教育并不热心,更无意推动大陆高校在台“复校”。4月8日,海峡两岸的西安、上海、北京、成都和新竹的五所“交通大学”,将共同迎来120周年校庆。连结海峡两岸的“交大”,背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悲欢离合。而除了交大以外,在台湾地区,还有不少高校以“复校”名义建立,它们与大陆地区的大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连结。“政中清交”:最早在台“复校”的公立大学日据时代,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兴办了一些高等学校。光复后经过接管重组,台湾全省高等教育,仅有一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及三所学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省立农学院、省立工学院)。由于国民党当局在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中丧失民心,其在大陆败退时,全国没有一所大学随其迁往台湾。鉴于内战中高校学潮四起,以及基于很快就要“反攻大陆”的考量,迁台之初,国民党当局对发展台湾高等教育并不热心,更无意推动大陆高校在台“复校”。朝鲜停战和一江山战役结束后,海峡两岸进入对峙阶段。而经过土地改革、金融整顿、利用美援、发展工业等一系列举措,台湾社会经济逐步稳定。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出于种种现实考虑,逐渐允许乃至主动推进大陆时期高校在台“复校”。这一时期,台湾“恢复”了四所公立大学,即政治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第一所“复校”的公立大学是1954年的政治大学。时任“教育部长”张其昀向“行政院”提案:“建设台湾,光复大陆,必须储备各项专才,而政治干部,尤为复国建国之中坚分子。拟先在台恢复设置国立政治大学,以应急需。”此案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政大很快于11月24日开学,校址位于台北南郊景美溪畔的木栅,“复校”之初仅有研究部,设行政、公民教育和新闻三个研究所。张其昀(),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曾在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到台,曾任台湾“教育部长”,积极推动大陆高校在台“复校”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政治大学得以率先打破台当局有关大陆高校一律不予在台“复校”的规定,与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政大前身本为国民党党校,至1947年方才改为国立政治大学。1949年初,政大迁往重庆,重庆解放时,部分师生又随蒋介石前往成都参军。在台当局看来,政大“在国家大乱中,每能表现出疾风劲草之精神”(《国立政治大学校史稿》),因此同意其“复校”。政治大学中正图书馆1955年,清华大学成为第二所在台“复校”大学,原北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续任校长。清大得以“复校”,与台湾当局发展军事科技,特别是秘密策划研制核武器有密切关系。“复校”之议,最早由蒋介石在1955年的一次“国防会议”上提出。大学选址新竹东郊赤土崎,“复校”之初仅设有一个“原子科学研究所”,“复校”的军事动机十分明确。此外,“复校”进展顺利,也与清华基金会的雄厚财力有密切关系。1955年,台美签署“原子能和平用途合作协定”,美国开始援助台湾当局发展民用核能及从事相关研究。在美国的推动和协助下,台湾首座核反应堆于1961年在新竹清大校园内建成。虽然名为“民用”,但台湾当局对于发展原子能研究和推动清大原子炉建设工程如此热心,显然是怀有发展核武器的打算。新竹清华大学校门及原子炉落成纪念邮票紧接着,交通大学部分校友于1958年也成功“复校”,校址紧邻新竹清大。交大“复校”的最初目的和学科类型,也与军事科技有着密切关系。“复校”之初,新竹交大仅设一个“电子研究所”,重点研究当时新型的电子科技。与清大一样,表面上宣称发展新兴前沿科技,实际上电子科技发展程度直接关系雷达、导弹等先进武器的研制水平,因而交大设立“电子研究所”,也得到了台湾当局的支持。新竹交通大学校门和校徽1962年,旅台中央大学校友经过不断努力,亦得以在台“复校”。“中央”大学“复校”之初,亦仅设“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迁址桃园中坜,同年“恢复”大学部,但因仅有与地球物理相关的科系,校名也暂称“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台湾“中央”大学校门“中央”大学的“复校”过程,较之政大、清大、交大三校更显曲折延宕,其中来自台湾当局的主动因素较小,校友的持续推动是成功“复校”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从“复校”之初先行设立“地球物理研究所”来看,与清大、交大相类似,“中央”大学的“复校”,仍与军事科学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四所公立大学在台“复校”,其目的并不单纯是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而是台当局推行“反攻大陆”政策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海岛福音:在华外国教会大学在台“复校”晚清以来,外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兴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在国民政府时代,中国共有十三所基督教大学和三所天主教大学。此外,全国还有许多教会兴办的中小学校。1949年前后,所有教会大学均未随国民党迁台,但外国在华教会组织和人员,以及教会学校部分师生校友则有一些陆续前来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也陆续有了一些教会学校得以“复校”。最早在台“复校”的是私立东吴大学。东吴大学原位于苏州城内,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华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英文名为“Soochow University”。1951年,东吴在台校友倡议“复校”,成立校董会,并先行成立了“东吴补习学校”。1954年,经台当局“教育部”核准,“恢复”东吴大学法学院。1957年学校开始在台北北郊士林外双溪建设新校园,至1969年正式“恢复”完全大学建制的私立东吴大学,而英文名也继续沿用“苏州大学”。东吴大学旧址(今苏州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校门1951年,中国大陆原有基督教大学纷纷被接管重组,并完全切断了和外国的联系,总部设于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UBCCC)也中断了对大陆的服务,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港台地区。当年在台的各大陆教会大学校友向UBCCC提出申请,计划在台湾联合创办一所新的教会大学,以继承大陆时期十三所基督教大学的精神和学脉。这一倡议得到了UBCCC的支持,1953年,新大学定名“东海大学”,并选定台中西郊大度山为校址。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亲自到台中主持了新校舍开工仪式。日,东海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学上课。东海大学校园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等著名建筑师担纲设计,以中国传统庭院组合为蓝本,融合了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风格,加之以浓密的林荫道,成为令人神往的大学美景,其校园也因此被誉为台湾最美的大学。校园核心区的路思义教堂,也以其极具先锋气质的设计风格,成为台中乃至整个台湾的重要地标性景观建筑。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大陆时期的三所天主教大学中,仅有辅仁大学在台“复校”。在台辅大校友于1956年成立了校友会,积极筹划“复校”。时任“教育部长”张其昀对于辅大“复校”也十分支持,曾亲临校友会成立大会,并在致辞中明确表示支持“复校”。而“复校”最终得以成功,与梵蒂冈教廷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北京辅仁大学旧址和台湾辅仁大学1957年台湾当局“外交部长”访问教廷,曾向教廷明确提出辅仁大学校友有在台“复校”之意,教廷方面表示赞同。辅大在台校友在校友会的组织下,数年间不断努力,“虽然那时希望渺茫,但是校友会奔走呼吁,始终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历经两载,终于获得罗马梵蒂冈对辅大复校做了原则上的决定。”(《学府纪闻•私立辅仁大学》)1959年,罗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于斌主教为辅仁大学校长。次年“教育部”核准辅大“复校”,1961年哲学研究所首先招生。1963年校方选定台北县新庄镇营盘里为新校址,并正式设立文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大学部由此正式成立。与东海大学同在台中的静宜大学,也是一所与大陆时期教会学校有着密切历史渊源的台湾天主教大学。1920年,美国修女盖夏姆姆(中文名“陆静宜”)来到河南开封传教,1932年在城内创办了私立静宜女中。该校办学卓有成效,成为1930年代河南省内著名的优秀中学。1951年,该校改名开封新生女中,1956年定名开封第八中学,并延续至今。1948年,盖夏姆姆来台,次年即在台中创办了“天主教英语学校”。1956年,该校向“教育部”立案,正式成立“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此后该校稳步发展,1963年升格为静宜女子文理学院,1987年迁至台中沙鹿,1989年升格为“静宜女子大学”,1993年开始招收男生,并定名“静宜大学”。台湾静宜大学校门后“复校”时代:藕断丝连的两岸同名高校从1970年代末开始,由于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的变化,大陆高校在台“复校”运动渐趋停止。虽然1980年代台湾又出现了两所与大陆时期高校同名的公立大学,但其与早前“政中清交”四校的“复校”,已有了明显的区别。广州中山大学曾经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立高等学府,其在台校友数十年间也一直在努力推动“复校”,但因种种原因,“复校”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这其中既有经费困难的因素,也有1970年代以后台湾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复校”热潮需要降温的考虑。至1980年,“国立中山大学”终于获准成立,校址选定高雄西子湾。不过此时,高雄中山大学已不再强调是大陆时期广州中山大学的“复校”,而是以纪念孙中山的名义在台湾组建的新大学。校方在校史沿革中虽仍提及大陆时期广州中山大学的历史,但对于1980年的高雄建校,已称“在台建校”而非“复校”。其校史也仅从1980年算起,校徽也是重新设计的新图案,没有沿用广州时期的老校徽。高雄中山大学校门不过,高雄中山大学在校园文化上,仍有诸多传承自大陆时期的元素。如该校校歌,仍基本沿用了大陆时期老校歌,只是将首句“白云山高,珠江水长”改为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校训也依旧沿用了大陆时期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86年,台湾嘉义成立了“国立中正大学”。设立此校的主要考虑,是中南部地方人士鉴于云嘉南地区缺乏高等教育资源,而不断向台当局申请在嘉义设立一所“国立”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成立于1949年的“国立中正大学旅台校友会”,也积极奔走,为大陆时期江西中正大学在台“复校”而努力。1981年,中正大学旅台校友会加入“嘉义地区设立国立中正大学促进会”,两股力量合二为一,共同为在嘉义设立中正大学而努力。嘉义中正大学校门尽管如此,嘉义中正大学也并不视本校为江西中正大学在台的“复校”。与高雄中山大学相比,嘉义中正大学对于江西中正大学的校史切割更加明确,校方特别强调除嘉义建校过程中,旅台大陆中正大学校友会曾给予大力协助外,两校完全属于不同学校,前后并无任何传承关系。从2010年开始,嘉义中正大学校方也不再承认大陆时期江西中正大学校友为本校校友。此外,在新北市淡水区的“圣约翰科技大学”,也与民国时期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有一些历史渊源。该校成立于1965年,最初名为“新埔工业专科学校”,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圣玛利亚女校的在台校友联合创办的。该校至2003年改名“圣约翰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该校校徽图案,也是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老校徽为原型设计。但该校校史,也并不溯及上海圣约翰,而是以1967年新埔工专成立为校史起点。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徽和台湾圣约翰科技大学校徽与此类似的还有位于南投埔里的暨南国际大学。暨南大学在台“复校”的提议,最早在1984年提出。1990年在台北成立了“国立暨南大学筹备处”。但至1995年正式建校时,已不再强调“复校”,校名也加上了“国际”二字,以区别于广州暨南大学。 (文/刘文祥) 暨南国际大学靠近日月潭,群山环抱,风景如画,是台湾海拔最高的大学转自澎湃新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junji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好, []|
两岸清华一加一大于三 访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
  新华网台湾新竹4月23日电 (记者 查文晔 颜昊)2011年是创校百年暨在台建校55周年,同根同源的北京清华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将在24日同庆百岁生日。这不仅是清华人的盛事,更是两岸教育界的佳话。在校庆前夕,新华社驻台记者专程来到风景如画的新竹清华校园采访陈力俊校长,听他畅谈自己的清华情缘与两岸清华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
  1+13 盼两岸清华加强合作
  建校初期,新竹清华重点发展原子能科学,随后扩展至其他理工学科。近20多年来,学校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电机资讯和科学管理等学科,现已成为文、理、工等学科领域均衡发展的著名学府。据2010年英国《泰晤士报》教育特刊的世界大学排名,新竹清华大学名列第107名,超越台湾大学,为台湾之最。
  2009年,两岸清华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备忘录。去年9月,两校建立“两岸清华联合实验室”,支持双方教师共同提出的前瞻性研究计划,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
  陈力俊说,两岸清华近年来接触很频繁。在一些重点领域,如纳米技术、生物医药、能源和科技管理等多个领域,每年都举办研讨会,在京台两地轮流召开。“两校科研都有很好的基础,合作的话将起到‘1+1
  3’的效果,让两校更上层楼。”
  他表示,两岸清华都把对方当作一家人,“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我们之间的感情和别的学校感觉不一样。这种情况,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份宝贵财产”。
  日前,两校达成双学位合作共识,计划每年提供10个()
名额,供学生到两校研习,撰写两篇论文,通过的话就能拿到两岸清华硕士“双学位”。
  大陆学生很优秀 应该多让陆生来台
  从2000年开始,北京清华与新竹清华互派学生进行暑期访问,拉开两校学生制度化交流的序幕。陈力俊说,两岸清华的学生都很优秀,但两岸发展轨迹不同,学生的表现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在新竹清华的大陆交换生表现很好,学习欲很强,喜欢发问,“成绩一定是名列前茅”;台湾学生则比较多元,课外很活泼,课堂上不太喜欢发问。“双方都有可以互补的地方,应该互相学习。”
  谈及台湾当局开放岛内高校招收大陆学生的政策,陈力俊说,脚步还是慢了一些。“不过万事起头难,有开始总比没有好。”新竹清华希望招收大陆最好的学生,“但是台湾限制太多。如果限制那么多,就很难吸引优秀的学生。”
  他认为,台湾对陆生设置种种限制,还规定毕业后不能在台工作,这些规定不合理。“现在全世界都在争取人才,在激烈竞争下要用很优厚的条件才能招到好学生。现在陆生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学习完了也不能留在这边发展。这样如何能让他们放心地做好生涯规划?”
  按照新竹清华的计划,今年将招收24名硕士生与7名博士生共31名大陆学生。陈力俊说,新竹清华有40多个院所,平均下来一个院所还分不到一名陆生,招生名额“太少了”。
  他希望10年内能实现北京清华帮助新竹清华在大陆招生。“如果北京清华招1000名学生,同时帮新竹清华招100名,这些学生在大陆是‘顶尖的顶尖’,不但能提供新竹清华优质生源,还能激励台湾学生。”
  “教我如何不想他” 清华人永远感念母校
  陈力俊说,梁启超先生勉励清华学子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一句对人、一句对事,后来成为两岸清华共同的校训。“这种精神在清华校园里是根深蒂固的,细数清华校友中的风流人物,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精神。”
  提起清华人对母校的情感,陈力俊十分自豪。去年,新竹清华发起成立“百人会”,发动每个入会的校友捐出100万元新台币。截至目前,校友捐款十分踊跃,募款金额远超预期。由他们捐款的多功能体育馆、绿色低碳能源教研大楼等都在日前奠基。
  陈力俊说:“我从一个居住在新竹清华隔壁、经常借道清华的邻居少年,到在清华连续任教30年的老师,再有幸成为百年华诞之际的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个人如果有一点小成就的话,都是清华大学所赐。”
  谈到未来,他充满信心:“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世纪,两岸清华应把握历史契机,携手共进,将清华打造成为人才荟萃、‘诺贝尔奖学者摩肩接踵’的世界顶尖大学,再创下一个精彩的百年。”
  (查文晔 颜昊)
推荐微博: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教育视频高清大片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推荐标签: |  |  | 
您的位置:&&& &&&&& &&&&& &&正文
赴台陆生找工作遇窘境 台湾清华大学遭疑是“山寨”
北京清华大学校园一景。(图片取自清华大学网站)
  中国台湾网7月28日消息 2011年4月开始台湾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大学、硕士及博士,在台当局“三限六不”(限校、限量、限领域及不加分、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可考照、不可在台就业等)政策下,首批赴台攻读研究所的大陆学生今年陆续进入毕业季。“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赴台大陆学生在回大陆找工作,被面试官问得哑口无言。
  综合两岸媒体报道,手持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学位的任翰达,今年4月到北京某招聘现场,“单挑”10位面试官,遇到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在台湾读大学和大陆有什么区别?怎么会选择台湾?”他颇费番口舌解释,试图向面试官证明自己所读学校是台湾最好的大学。
  另一位毕业自台大的女生,为了争取两家大陆招聘单位的面试,不得不在课业仍繁重的时期就开始折腾。其中一家的面试就进行了3次,她每次得从台湾飞回去大陆一趟。去年11月内,她往返两岸飞了10次,“机票钱都得自己承担”。
  据报道,赴台大陆学生中大部分选择今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仅和大陆的同龄人一样遭遇就业“寒冬”,还面临台湾“陆生政策”歧视所导致的未卜命运。“(台湾学历)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般优越,也暂无明显劣势:我们的状况叫做一切待定。”回到大陆参加过数场面试的方佩(化名)说道。
  方佩透露,面试时说到自己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面试官的反应是“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另外,有毕业生提到台大,被面试官反问“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
  顺利找到工作的陆生朱昀说,“在厦门,台大名气还是挺大的,很多人都知道。但其他学校就不行。比如台湾清华大学,也是很好的学校,但是在大陆,即使是厦门,也没多少公司会知道台湾也有一个清华大学。台湾学校在大陆的认可度确实是一个问题”。
  陆生王钦则指出,一般台湾本土公司只倾向招台湾学生,而台企在大陆的公司则倾向招大陆学生,赴台陆生只得“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声张”,就像经历试验的小白鼠。
  不过,方佩认为,即使回到阔别两年的家乡,她也面临类似尴尬,还被家人质疑学历认证的未来价值,不过她并不感到后悔,“都还在摸索,不经历就不会结果啊”。(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 责任编辑:何建峰 ]【人物】吴国祯:两岸清华二十载 - 清华大学新闻网
&&&&总浏览数:&&
&最新新闻列表
&&&&&&&内容
吴国祯:两岸清华二十载
  吴国祯,台湾台北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77年6月参加工作,1983年11月加入台盟,1995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台湾同学会会长、全国台联副会长。历任第六、七、八届台盟中央副主席,2012年12月再次当选为台盟中央副主席。
  1977年6月,对于出生在台湾的吴国祯来说,是一个特殊的人生节点&&&在两岸交往渠道还没有畅通的时候,他毅然返回大陆,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归国路:金门、美国、大陆
  1970年,刚刚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的吴国祯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兵役生活,登上了离大陆最近 的 岛屿&&&金门。第一次离开台湾本岛的吴国祯有种很微妙的感觉:&那时还能听到炮击的声音。虽然已事隔40年,但是我记忆中炮击的声音至今仍然很清晰。那是一种非常凄凉的声音。在部队里,我还和从大陆去台湾的老兵相处过,他们远离家乡,我对他们很同情。从金门看大陆,潮涨潮落之间海面就如同湖面。如果天气好,风光是很美的。我当时就想,如果没有战争,这么好的风光让大家享受该有多好。&
  这种渴望一直蕴藏在吴国祯的心里,直至在美国留学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1970年底,台湾报纸披露美国总统尼克松要将原由美军管制的冲绳的管辖权交还日本,并将钓鱼岛海域划入&归还区域&。为了保卫中国的神圣领土,旅居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的台湾、香港留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这个口号提出的第二年,结束兵役的吴国祯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并加入到&保钓&运动中。
  在美国,他们这些赞成新中国、共产党的所谓 &左派&台湾学生被看作&异类&。&那时候我们会读在台湾从来没有见过的书,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品、经典的马列著作,也包括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等等。&吴国祯回忆说,&那时,大陆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想了解大陆,一些人就开始到大陆访问,重新架起了两岸交流的渠道。可这在当时的台湾是犯死罪的。去了大陆,你就准备好这辈子没有回台湾的路了。所以说,那时我们的决心是很大的。&
  1977年,吴国祯毅然回到大陆,成了一名&教书匠&。
  两岸情:纵览渊源、铭记历史
  回国后,吴国祯相继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任教,并从1978年开始参与到为国家发展和祖国统一建言献策的工作中来,先后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担任委员和代表。而他最为关注的,还是如何加深两岸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从公车上书到辛亥革命,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留下了大量的史迹。这些史迹生动地说明了两岸关系的深层次脉络。&无论身在何地,吴国祯总是惦记着寻找&两岸一家&的佐证。
  在北京,他调研过在京的涉台文物,为有关文物的保存以及对它们在对台工作方面的利用提出建议。在台湾,他参观台南延平郡王祠时,仔细阅读康熙皇帝统一台湾后颁发的圣旨,其中赦免郑氏家族&叛乱&罪的内容让他心情为之一振。即使是平时阅读新闻,他也总能从海量的信息中发现与台湾相关的消息:&前几年,我见到文物拍卖公司拍卖 《1748年巡台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览手绘台湾全岛地图》。那是乾隆十三年巡台御史白瀛进呈乾隆皇帝的台湾地图本。这个文物的价值在于它明白无误地说明了 &台湾是祖国一部分&的史实。&
  2008年和2009年,吴国祯连续两年在&两会&中递交提案,建议在国家博物馆建立长期的台湾史实展,将藏于清宫的涉台文献、国民政府在重庆准备接收台湾工作的文书等展示出来。&如果能让台湾访客参观这些反映两岸关系的动人史实,必然能撼动他们的心怀。这个展示也必然是两岸独特且唯一的参观点。&提到这个展览,吴国祯心怀期待。
  作为&保钓&运动的亲历者,将海外台湾留学生在&保钓&运动时留下的刊物、资料和文献留存下来,成为近几年吴国祯一直在努力的工作。2007年初,美国休斯顿大学退休教授周本初有意将自己保存的&保钓&资料捐赠给祖国。作为共同参与&保钓&运动的&老保钓&,吴国祯也很珍视这批资料,他通过学校统战部联络清华大学图书馆,希望这批资料能在清华&安家&。很快,他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回应,日,这批珍贵的&保钓&资料&落户&清华大学图书馆。
  此后,吴国祯不断与海内外的朋友联络,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文献,并集中存放于清华。截至2011年12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接收&保钓&特藏捐赠144人次,录入资料13000多件,完成&保钓&历史人士口述访谈70余人,已成为&保钓&资料收集最为齐备的单位,一些学生在做与此段历史有关的论文时都要到清华查阅资料。同时,也开始有台湾访客、特别是年轻的台湾学子来清华图书馆参观。
  &这场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海外的五四运动&的历史文献的保存总算是有了初步的规模。这是台湾历史的一部分,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传承载体。&吴国祯对这批资料终于得以收集、整理感到非常宽慰。
  2012年,中日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日趋尖锐化,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保钓&资料成为专家学者捍卫我国领土主权的重要资料来源。
清华缘:两岸血脉相连的&孩子&
  1966年至1970年,吴国祯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读书,1995年起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在两岸清华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已超过20年,清华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上新竹清华大学时,梅校长已去世。但是,他所提倡的校风余荫还在&&&入校开始就要先学会唱校歌。清华的校歌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一致的。我以为,这八个字的校训足以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座右铭。清华育我,校训的影响最为深刻。&
  美好的学生时代至今让吴国祯记忆犹新。那时,新竹清华大学的藏书非常丰富,令他目不暇接。大学四年,学化学的他阅读了大量物理方面的图书,使他可以通过物理视角看待化学课题,也为他后来将学术研究范围从化学拓展到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两岸交往的日渐增多,吴国祯回到台湾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过去的几年中,凡是有机会回到台湾,我都会回到育我的新竹清华母校。在那里,我还见到一些从大陆清华去的学生。事实上,两岸清华学子在美国的校友会从来就是在一起的,大家不论来自海峡的哪边,都是清华人!&
  2011年,两岸清华共迎百年华诞。作为与两岸清华血脉相连的&孩子&,吴国祯感慨万千,并作文纪念。文中他写道:&自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走入了一个新时代,而清华大学正是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进程而发展的。我想,百年来,清华学子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多以&自强不息&自勉,以&厚德载物&的理想,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足迹。其间,随着梅校长的迁移,这个历史也传承延伸到台湾。回顾自己的过往,我能受此美德的沐浴,自立自强,并能有机缘来到大陆清华任教,度过充实的人生岁月,我尤感幸运。&&
&&& 来源:新清华&第1906期
(http://news.)
[更新: 16:31:19]
[阅读:人次]
清华大学官方微信
清华大学官方微博
校报《新清华》微信
清华电视台微信
│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news@Copyright
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Best vie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