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里诗文大意

一水双崖千万萦,有天无地只心惊。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
一水雙崖千萬縈,有天無地隻心驚。無人打殺杜鵑子,雨外飛來頭上聲。
yíng , yǒu
jīng 。 wú
zǐ , yǔ
(小提示:如果您想查询《峡山寺竹枝词五首》相关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么,可以在页面右上角的“诗词检索”中输入您要查询的诗句,回车即可查到该诗句的上句或下句。注意上半句和下半句输入时不要留有空格和标点符号!)
杨万里的其他作品鉴赏其他同名作品鉴赏同朝代其他作品鉴赏竹枝词概说
竹枝词概说
竹枝词概说曾建开
摘 要:最早的文人竹枝词可追溯到中唐诗人顾况的《竹枝曲》,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对竹枝词诗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清初朱彝尊的棹歌则把竹枝词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竹枝词诗体的特殊风貌表现在它具有题材上的指向性、语言上的鲜活性、艺术上的倾向性。作者在总结竹枝词的常用修辞手法时,首次提出了“呼应修辞手法”的概念。文中还对当代搜集、研究、创作竹枝词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认为民国时期的竹枝词搜集、研究工作尚是一个薄弱环节。
关键词:竹枝词 源流 特殊风貌 搜集 研究 创作
一、《竹枝词》的源流  
  《竹枝词》原称竹枝,本是巴渝地区的一种民歌,亦称为《竹枝歌》。为什么这种民歌叫做《竹枝》呢?我们可以从皇甫松创作的六首《竹枝》中获知其原因: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在上面这首《竹枝》中,每句的前四字下注“竹枝”二字,后三字下注“女儿”二字。“莲”和“穿”
协韵,而“竹枝”、“女儿”则是和声。也就是说,赛歌会上当某人唱竹枝歌时,其余与他同一组的人在每唱完第四字后和第七字后集体作和声,大致相当于劳动号子中的“嗨哟嗬哟”之类的加强声势的声音。
  《竹枝》每首有四句的,也有每首两句的,每句七字,皇甫松这首即是两句的。因两句一首的《竹枝》表达的意思太有限,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竹枝词》绝大多数都是四句一首的,今人似再也没有人写两句一首的《竹枝词》了。
  《竹枝》早在盛唐时期它就已经在局部地区流行、传唱。唐代冯贽《云仙杂记·竹枝曲》云:“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又杜甫诗《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曰:“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
唐代不少诗人的诗作中也时常提到竹枝歌,中唐诗人顾况就写有《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一诗,其中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之词。唐代诗人张籍曾有诗记述云:“向南渐觉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而从白居易“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诗句中可知,《竹枝》是一种可用芦管伴奏的民歌。 
  《全唐诗》卷二八及卷二六七载有顾况《竹枝曲》:
&&&&&&&&&&&&&&&&&&&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据近人任半塘先生《竹枝考》,顾况为唐肃宗至德(公元756年)进士,所作较刘禹锡之九篇约早七十年。顾况作的《竹枝曲》是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竹枝”。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新唐书·刘禹锡传》又有这样的记述:“宪宗立,(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连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朗州即今湖南常德。“竹枝”出于郎州之说是不准确的。                 
  刘禹锡谪居夔州时,见当地人“持竹踏歌”唱竹枝词,认为歌词鄙俗,便按当地民间歌谣改作新词,写成竹枝词九首,后又创作两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以崭新的形式盛行于当时。在《竹枝词序》中,他先描写了竹枝歌舞的情景,认为其“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然后解释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白居易也写过四首《竹枝词》,但其流传以及对后世文坛的影响远不及他的好友刘禹锡所作的十一首。而后来“新词几曲,光芒大白,于文学史上另辟境界,其功绩诚不可没焉。”
这无疑对竹枝词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自此之后,历代文人多有仿制《竹枝词》的,而真正属于民间的竹枝歌反而少见于文字记载了。  
  “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段天顺:《漫话竹枝词》)由于文人的介入,《竹枝》这种民歌歌词逐渐由口头文学走向了案头文学;也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创作的《竹枝词》才得以保存和流传。                        
  实际上,许多文人都喜爱清新而带有乡土味的民歌,因而仿制竹枝一类民歌的作品历代层出不穷,著名诗人如明代的杨慎等人都写过竹枝词。棹歌也是其中一种。据无名氏所作《鸳鸯湖棹歌及棹歌体》一文记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龚佳育幕府,创作《鸳鸯湖棹歌》百首,自序言:“甲寅岁暮,旅食潞河,言归未遂,爰忆土风,成绝句百首。语无伦次,以其多言舟楫之事,题曰‘鸳鸯湖棹歌’,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冀同里诸君子见而和之云尔。”朱彝尊所作《棹歌》熔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描写的虽然只是嘉兴地区的风情,但提供的社会生活领域却相当广阔,特别是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嘉禾平原的现实,历来被认为“可补方志所未备者”,在艺术上代表了朱氏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周作人在《关于竹枝词》一文中,称竹枝词在“元明之间所作亦不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鸳鸯湖棹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盛行于世,实始于此”。由于棹歌源出于民间,为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谣,因此《棹歌》在创作上很注意汲取、采纳形象生动的民间口语,并运用了“双关”、“谐音”等民歌创作手法,琅琅上口,易于记诵,雅俗共赏,是对刘禹锡革新民歌竹枝词的继承和发展,为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缕清风。                            
  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发表之后,掀起了一股运用民歌创作手法的“棹歌体诗歌”热潮,清代仅作百首以上棹歌体作者就有谭吉璁、朱麟应、徐昭、张千里等二十余家。这些诗的诗注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在平湖,就有陆增的《鹦鹉湖棹歌》、周光瑞的《盐溪渔唱》、释源衍的《当湖百咏》、陆拱斗的《当湖竹枝词》、冯应泰的《东湖棹歌》、王文海的《乍浦竹枝词》、卢奕春的《乍浦纪事诗》、俞金鼎的《泖水乡歌》等数十种。                 
  清初,康熙年间的诗人王世祯(),对竹枝词情有独钟。他每到一地都要写几首竹枝词,如《都下竹枝词》、《汉嘉竹枝词》、《江阳竹枝词》、《西陵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邓尉竹枝词》等等。在诗词理论上主“神韵”说,主张诗歌要“兴会神到”,讲究含蓄蕴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讲自己诗风渊源时的诗中写道:“曾听巴渝里社词,三闾哀怨此中遗。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见竹枝词对他诗风的影响。王世祯在康熙时期主掌诗坛数十年,号渔洋山人,门生满天下,他主倡的诗风在清一代很有影响。清代描写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可谓遍地开花,乾隆年间,连曾任江西萍乡县知县的山西人胥绳武也在任上留下了吟咏当地风土人情的九首萍乡竹枝词。到了清末,这种风气尤炽,逐渐发展成一个特殊的流派了。清代文人吟咏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竹枝词,其中纪事竹枝词发展成为一道新的风景。如罗煚(音jiǒng)的《壬寅夏纪事竹枝词》十六首和无名氏的《京口夷乱竹枝词》五十四首、《扬州竹枝词》二十首等,以鸦片战争为题材的内容,是极为珍贵的近代史料。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侵略者日益加剧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渗透,丘逢甲()的《台湾竹枝词》一百首中记述了台湾岛鸦片充斥、教堂林立的情形,揭露了殖民主义对人们身心的危害。清道光二十二年,查禁鸦片烟的林则徐远谪新疆伊犁,他因此亦创作有《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清末著名人物梁启超,亦涉足竹枝词的创作。“明清两代,地域风土意识愈益强化,遂有全面歌咏一地风土的《竹枝词》专集出现,明代如文震亨有《秣陵竹枝词》三十五首,清代以李邺嗣《鄮(maò)东竹枝词》为首,百首以上的专集现知就有六十多家!张芝田《梅州竹枝词》四百首,厉秀芳《真州竹枝词》四百十二首,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五百三十二首,而金长福等《海陵竹枝词》竞多达八百首。若搜集齐各种典籍所载的《竹枝词》,总数将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数字。”(蒋寅:《丘良任先生与<竹枝词>研究》。                         
  辛亥革命后,番禺人罗汉于1915年创作了一百七十三首反映汉口风土、民情的竹枝词。1919年,长沙《大公报》上刊载了八首竹枝词,其中有《扯麻糖》、《洋行》、《天花》、《卖黄莉芽》、《送财神》、《打土地》、《划旱龙船》、《三棒鼓》等(见蒋圣培:《竹枝词里话湘俗》)。1938年l1月12日深夜,国民党在所谓“坚壁清野”的幌子下,下令纵火长沙,将三十多万人的文化古城付之一炬。长沙城垣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空前惨重损失。这就是历史上称为“文夕”大火的事件。当时长沙新闻界的名记者黄性一亲历其难,他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写了十八首竹枝词体裁的绝句,题为《长沙火劫词》,颇富史料价值。李木庵《延安新竹枝词》十七首,记述了抗战时期延安新的社会风貌。四川刘师亮在《随刊》杂志上发表过嘲讽军阀与时弊的竹枝词,数量颇众,在当时影响不小。
二、《竹枝词》的独特风貌  
  《竹枝词》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传统诗词中喜闻乐见的体裁样式,是它具有独特的风貌。但是不少读者甚至少数创作《竹枝词》的诗人,对《竹枝词》与七绝的区别,仍感到迷惘。有的诗作者就很随意地将自己的某首七绝冠以《竹枝词》的名称拿去发表。从外观上看,它与七绝的确没有太多的区别,也是七言四句压平韵,而且许多《竹枝词》合乎七绝的平仄律。那么,这种体裁与七绝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清代王士禛《师友诗传录》一书载其对于竹枝词的论述:“竹枝泛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这就是说,竹枝词与一般绝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和风格方面,竹枝词的题材以反映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以风趣、幽默、诙谐为主,当然竹枝词还有其它一些特点。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竹枝词的独特风貌:
(一)题材上的指向性——风土人情。 
  所谓风土人情,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俗习惯等的总称,举凡节庆信仰、婚丧祭祀、男女相思、劳作休闲、山川形胜、气候物产等等都包括在其中。反映地方风土人情是竹枝词的长项,竹枝词应该有乡土气息或者说是民间气息,没有乡土气息,就不成为竹枝词。竹枝词在内容上应该是“平民关心的,关爱的,喜欢的”。《竹枝》最初是表现农民的生活,准确一点说是表现巴渝地区山民的生活,以后发展到了表现渔民生活、牧民生活、市井平民生活以及游历与描写山川形胜,乃至某些政局变迁事件(如反映义和团运动、鸦片战争之类)。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它所反映的仍然是社会下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以及地方风俗文化,如果当代竹枝词丧失了这一特色,那它就会与近体诗的七绝完全混淆,也就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诗体存在的价值。
  近体诗中虽然偶尔也有反映泼水节、摆手舞,观灯之类的民俗内容,但与竹枝词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历代竹枝词中,数量最多的便是风土人情题材的作品。凡是这一题材范围内的内容,大到各种节日与耕作渔樵放牧,小到补锅补鞋卖茶叶蛋包水饺,竹枝词几乎无所不包。一些民俗学家最看重的就是这种题材的竹枝,它记录了某个地区的劳作方式或传统生活习俗,可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从中梳理出很多重要的佐证来。如:         
  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花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笛去烧畬。”反映的是唐代三峡地区民间烧畬的劳作。                         
  “采风问俗到潘州,一路牵连话
‘漂流’。料得此邦多礼节,采薪娘子也包头。”(《高州竹枝词》,佚名作)描述的是高州一带女子包头的风俗。                  
  “北风刷就一湖冰,戳落钢钎溅玉凌。凿个捞鱼窟窿井,白鲢红鲤抢投罾。”(温瑞:《北国竹枝词·之一》)凿冰下罾捕鱼,这是北方才会有的景观。                
  “村闺出嫁待钳眉,亲嫂不帮还有谁?丝线除毛容放亮,登临花轿了相思。”
(曾建开:《民俗竹枝词·出嫁开光》)开光,湘赣两省不少地方都有这种风俗。指旧时新娘出嫁前,须让人用两根细丝线替她将脸上的汗毛夹除干净,使之容光焕发愈发显得漂亮,眉毛也得修整一番使成细长娥眉。夹除,萍乡地区叫“钳”,或写作“缠”。
   “锣鼓喧天爆竹浓,乃古妹几死命冲。大人忙问跑咋个?项里及看耍缩龙。”(龙成前:《芦溪缩龙》。【方言注释】“乃古妹几”:意为男孩女孩。“咋个”:意为“什么”。“项里”:意为“我们”。“及”:意为“去”)。这首竹枝词不仅记录了江西芦溪节日耍缩龙的习俗,而且作者使用了当地方言,这些方言部分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语音状况,其本身也属于风土民情的范围。        
  中国地域广袤,方言众多,有句俗话:“十里路上九样音”,虽说有夸张成分,却形象地说明了我国语言地域上的差异,竹枝词对丰富多彩的语言习俗往往也有反映。如:“莫笑娉婷学老成,农家有女自聪明。市场菜少唔忧卖,开价天高冇(maò)得倾。”(张志斌:《南山竹枝词》)作者发表时附有小注:“唔忧卖:不愁卖不出去。冇得倾:粤语,即没有价钱可讲。”这里的南山指的是深圳的南山区,作者是深圳市蛇口区税务局干部。又如萍乡作者李远实的两首竹枝词:“自从改革起苍黄,饭碗如今不姓钢。坐毙一锤将项打,西方不亮有东方。”(《下岗》);“老友相逢把话聊,不谈工作不牢骚。唉呀只要身心好,你胖招呼血脂高。”(《老友相逢》)。前一首中的“坐毙”、“项”,后一首中的“招呼”,都是江西萍乡方言。(坐毙:指对某件事情的发展后果思想上已经有了承受的准备。项:萍乡方言读若“航”音,第三声。“我”的意思。招呼:在萍乡方言中为“要注意”、“要预防”的意思。);武汉沙月的《汉口方言竹枝词·岔倒搞》:“湖泊千座两江飘,水用资源武汉骄。冲厕洗衣岔倒搞,不知节水为哪条?”作者自注:“岔倒搞,念作chǎ
gǎo,意思是没有节制。武汉水多,很多人用水不知节水,水的浪费情况严重。”                     
  描写山川形胜的竹枝词起源于巴蜀,刘禹锡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竹枝词的主要题材之一。明杨慎有一首竹枝词为:“夔州城府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明沈懋嘉在他的《当湖竹枝词》中,也对“东湖十景”作了精彩的描绘,如《三寺雨钟》:“撑船采菱歌懊侬,深深菱荡翠烟浓。日斜风起人归去,三寺声声打暮钟。”又如清代山西人胥绳武任江西萍乡县知县时做的竹枝词:“湘东水长好撑篙,渡口船排半里遥。各取小红旗子挂,客来争问买鱼苗。”湘东位于湖南以东,是萍乡的西大门。湘东河是渌水的上游,当时湘东渡口是赣西通向湖南湖北的水运起点。    
  时至今日,这类竹枝词仍处处可见。如:“玉带垂虹跨碧流,晴波潋滟日华浮。洪城景色添新媚,煦暖和风系客舟。”(郭退虏:《南昌玉带河竹枝词·之一》);“三月春风柳浪生,东湖处处丽人行。黄家湾里闻啼鸟,一路歌声到楚城。”(涂运桥:《武汉东湖竹枝词》)等等。             
  至于表现男女相思方面的题材,在当代竹枝词中亦占有相当比例。因为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不时涉及这方面的题材,限于篇幅,故本节内不再举例说明。
(二)语言上的鲜活性--灵动风趣   
  竹枝词的语言是鲜明的、生动的,“风趣、幽默、诙谐”是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又一特点。          
  描述儿童生活的竹枝词,语言往往显得风趣。如“三岁囡囡也效颦,飞针走线色欣欣。纤纤十指娇模样,错补新衣阿母嗔。”(段惠民:《竹枝·童趣》);“袋篓箱包两手提,夫人刷卡步轻移。丫丫忽指收银处:我想玩玩游戏机。”(张少林:《竹枝词·节日记趣之购物》)。“学习雷锋七岁时,总无事迹动心思。眼馋欲上光荣榜,偷爸零钱交老师。”(李长瑞:《做好事》)。有些竹枝词则记述儿童生活中的某一个场面,也生动有趣,如:“雷山脚下剡溪长,放牧归来趁晚凉。裸浴儿童爱玩闹,水花惊走小新娘。”(袁启恒:《里山竹枝词》)。                 
  针对社会上某些陋习或官场腐败现象的竹枝词,往往也写得诙谐生动。如:“风水先生总吃香,造坟起屋选山场。他言若是真有用,早已自家出帝王。”(曾明星:《竹枝词四首·风水迷信》):“有了金钱事事行,求官赎罪买前程。阎王若是也开业,多少富翁获永生。”(袁美林:《乙亥竹枝词》)。两首竹枝词中都用了一个假设句,用风趣的语言对当今社会上迷信风水的陋习、买官卖官、以钱乱法等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在情恋题材的竹枝词中,也有许多风趣的语言。       
  《西湖竹枝词》有一首写男女恋情的:“ 又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
将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逗情的心态写得十分生动,极有风趣。      
  “山哥水妹喜同船,一晃三摇哥胆寒。妹借江风传戏语:我当哥的救生圈!”(田昌令:《哥妹戏小船》);“两手牵心月下行,相思湖畔语轻轻。路边花草伸长耳,未料风儿已抢听。”(谢玉婵:《偷听》)。这两首竹枝词,前一首中“戏语”相当风趣,山哥不识水性,自然只有让水妹当他的救生圈了;后一首用花、草、风都满生好奇心,用“花草伸长耳”、“风儿抢听”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来烘托两位青年人的悄悄话,既显得语言风趣灵动,又出人意料。             
  再看这首:“对门岭上一丘田,妹唱歌声顺风传。情哥听得心发痒,下田插秧肩并肩。”(彭坚:《大安竹枝词》)词中四句很像是电视剧中的四个镜头,在情节上有开始,有发展,有结局,真个是“入景入情入画,有声有色有诗”。
“心发痒”是“心动”的通俗说法。“情哥听得心发痒”说得很直率也很诙谐,“下田插秧肩并肩”很果断、干脆。爱情源于生活,劳动中孕育出了爱情。                   
  民俗竹枝中的一些作品,也有语言很风趣的。“竹子拍拍韵律开,阿哥阿妹跳起来。香腮虽美切休看,夹住脚儿恐难抬。”(丁金霞:《题竹竿舞》)。                     
  在现代生活题材的诗中这类风趣的语言同样有用武之地:“空中巴士上天桥,大圣停云忘上朝。筋斗一翻来比试,眨巴猴眼捻毫毛。”(沙月:《轻轨竹枝词·之二》);“小凳一溜摆一排,钟情地上看脏鞋。一经发现目标到,蜂拥上前扯过来。”(沙月:《擦鞋嫂竹枝词·擦鞋排档》)。“加班电话紧催急,车辆人员俱到齐。现场又传新指示,上司顺访再延期。”(张少林:《竹枝词·节日记趣之加班》)。           
  总之,竹枝词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语言风趣幽默,清新灵动。语言的鲜活性,成为体现竹枝词这种文体的主要风貌之一。
(三)艺术上的倾向性――民歌风格。    
  最早的《竹枝》是能唱的民歌。《刘梦得文集》卷九所载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歌,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民歌诗风或朴实,或清新,或含蓄,或直率,无古奥之语,多用谐音、双关、顶真、夸张、呼应、比兴等修辞手法。刘禹锡所作《竹枝词》,是他学习民间《竹枝》后的结晶。他汲取了民歌的艺术精华,把文人的艺术修养注入《竹枝词》中。历代竹枝词传承了民歌清新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一道雅俗共赏的精神大餐。下面谈谈竹枝词中几种常用修辞的运用:  
  双关手法的运用:双关是指词语、句子除表面意思外,还关涉、隐含另外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诗的意境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双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谐音双关。以谐音现象来达到双关的常用字有“莲”(与“爱怜”的“怜”双关)、
“藕”(与“配偶”的“偶”双关)、“梨”(与“分离”的“离”双关)、“霜”(与“成双成对”的“双”双关)、“晴”(与“情感”的“情”双关)、“丝”(与“相思”的“思”双关)。由于民歌中的恋歌相当多,所以谐音字大都与“情”有关。         
  例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写的这首描写男女爱情的竹枝词历来脍炙人口。这首词采撷了巴土民歌的精华,我们可从土家族流传已久的情歌中,找到它的原始形态。土家族情歌有一首是这样唱的:“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这两者相比,虽然看似形式一样,内容相近,但仔细品味起来,自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又如,当代童福生写的《蔗棚言情竹枝词·之二十八》:“小小园地一扇墙,苦瓜丝瓜种两旁。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想郎。”这两首竹枝词都使用了民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修辞手法。刘禹锡的那首先用“东边日头西边雨”加以铺垫,将少女希望意中人对自己“有情”的这一微妙心理含蓄地唱了出来。这是利用词中的“晴”与“情”两字的读音相同来双关,使人由晴雨之晴联想到情恋之情。童福生的这首则是利用“丝瓜”之“丝”与“相思”之“思”的谐音来双关,把“郎”的相思之苦,“姐”的相思之切巧妙地表现出来。而这一切却又是以“小小园地一扇墙,苦瓜丝瓜种两旁”为起兴、“见瓜思人”的构思来完成的。                     
  竹枝词谐音双关当然也不完全都是关“情”的内容,也有与“情”无关的,问题在于作者要有心去构思。像这首:“冠小身轻爱唱歌,半天蹲点泡鸡窝。只生一个单黄蛋,振翅高呼‘嘎嘎多’。”(曾建开:《母鸡生蛋》)萍乡方言中将蛋称为“嘎嘎”,而“嘎嘎多”是模写母鸡生完蛋后的鸣叫声。这首竹枝词中以“冠”与“官”谐音双关,以母鸡的“蹲点”(即“泡鸡窝”)与干部下基层挂点工作的“蹲点”同词语双关,辛辣而形象地讽刺了某些党政机关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工作漂浮、夸大政绩的官僚主义作风。           
  另一种是句意双关。如:“不信权威不敬神,竹枝声里唱情真。弄舟何惧潮头站,自是风波浪里人!”(徐长清:《有感》);“朝朝横帚扫残星,夜夜华灯待扫明。大院侯门最难扫,浊流腐气总盈盈。”(田昌令:《街道清洁工》);《有感》中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江中弄潮的大无畏气慨,我们只要结合它的首句“不信权威不敬神”来理解,便知道实际上说的是作者在社会生活中讲正气、敢于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街道清洁工》中“浊流腐气总盈盈”表面上是说侯门大院里的垃圾的难闻气味,实质上则是指的某些官僚的腐败现象。
  顶真手法的运用:顶真,也作顶针。它是指在诗歌中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例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歌中的“白云”与“白云”、“长随君”与“长随君”、“君”与“君”、“湘水”与“湘水”等四处都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各地几乎都有一些用顶真手法写成的歌谣流传民间。江西萍乡地区就曾流行这样一首童谣:“瘌痢古瘌剥皮,上山打野鸡。野鸡又打不到,瘌痢古学剃脑。剃脑又剃不光,瘌痢古学装香。装香又点不着,瘌痢古学挖勺……”这首童谣比较长,它运用了一连串的顶真技巧,既显得诙谐有趣,而且又便于记忆。在历代的竹枝词创作中,同样有不少使用顶真手法的例子。元代周巽的竹枝词:“滟滪堆前十二滩,滩声破胆落奔湍。巴人缓步牵江去,楚客齐歌行路难。”词中一二句中的两个“滩”字、当代竹枝词“乘舟侧卧听蛙鸣,隔岸喜传柳笛声。婉转撩人三分醉,醉我七分吹笛人。”(温华根:《夜游东风水库》)中三四句之间的两个“醉”字、“桥头暮色苍茫里,谁把清箫独自吹?吹到夜阑星斗落,风寒露冷未知归。”(何建洋:《萍乡风物竹枝词》)中二三句之间的两个“吹”字、“郎在溪头浣绩麻,侬在溪边撒落花。落花随水似侬意,粘上绩麻到侬家。”(姚茂初:《浣绩麻》)中二三句之间的两个“落花”、“山有仙汤好煮茶,茶乡儿女竞风华。华笺流布阳春韵,韵到平常百姓家。”(王义钫:《茶乡竹枝词》)中所有句与句之间都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茶”、“华”、“韵”等字。                     
  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是指在文艺创作中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某些特点的一种修辞手段。赖盛庭有一首《竹枝词·深圳见闻》:“有巢儿女斗婵娟,建起高楼耸九天。仙女从今休浪笑,应知民宅在窗前。”他在创作时通过大胆的想象,把深圳的民宅描写成高入云天,已经耸立在月宫仙女的窗前了。这首诗通过运用艺术上的夸张,将深圳人的豪气、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表现出来了。这比那些直说这房子怎么怎么高,深圳怎么怎么好的作品自然更具有美的意境,更能够能给它的读者以艺术上的享受。当代竹枝词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还有不少,如袁岳岗的《新疆竹枝词》:“天山雪岭接棉田,雪与棉花一样妍。笑杀新来川妹子,棉花开上九重天。”因雪花与棉花都是同一颜色,故“棉花开上九重天”的夸张显得很自然。又如吴晃这首竹枝词:“客家靓妹好歌声,赛过黄鹂树上鸣。一串山歌飘落水,三年还漾满江情。”(《客家妹子》)诗中通过将“一串”与“三年”的对比,运用夸张手法把客家妹子清亮甜美歌声的感染力渲染得很足。             
  竹枝词的民歌风格还表现在它的作者熟练运用通俗的比喻、句与句之间的呼应、比兴等手法来完成意境的营造。      
  比喻手法的运用:如:“情窦初开走老关,新打镰刀难拐弯。心里犹如打战鼓,面上好比火烧山。”(王庆国:《初恋》)这首竹枝词一连用了三个民间熟语作比喻,来描述情窦初开的少女第一次上意中人家时的娇羞心理状态。其中第二句俗语“新打镰刀难拐弯”
用的是暗喻,而“打战鼓”、“火烧山”用的是明喻。非竹枝词的诗中虽然也常用比喻修辞手法,但是像这种使用俗语和熟语入诗作比喻却是极其罕见的。
  呼应手法的运用:呼应是指利用同一词语或用同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汇在诗中的反复出现,或安排不同主体的互相联系或照应。呼应往往与词汇的重复、词语的对比等形式交错出现,这也是民歌创作中的常见技巧。请看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词中的“红花”与“花红”、“春水”与“水流”交替出现,两两相呼应;第三与第四句则用“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作对比。又如清代学者朱彝尊创作的《鸳鸯湖棹歌》:“秋水寻常没钓矶,秋林随意敞柴扉。八月田中黄雀啄,九月田中黄雀肥。”一二句中的“秋水”与“秋林”、三四句中的“八月”与
“九月”、“黄雀”与“黄雀”,均属两两呼应,且呼应中有对比。“似郎年少妾殷勤,水色山光死不分。外湖水是里湖水,南峰云挽北峰云。”(《西湖竹枝词》)词中别出心裁地用水色和山光的互相依存、互相辉映的自然景色来比喻爱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它也是通过“里湖”与“外湖”、“北峰”
与“南峰”的呼应来完成构思的。          
  呼应修辞手法在当代人的竹枝词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如:“玉女峰前哥开山,袁河岸边妹摆摊。山高水长情意好,手机传情山水间。”(王定增:《竹枝词·之三》);“萍草青青萍水清,萍乡老表最精明。北面正造工业带,东面又筑安源城。”(朱焕龙:《竹枝词·之一》);“郎在山上打山歌,妹在塘中赶鸭婆。郎是妹心云一朵,妹是郎心一支荷。”(刘政生:《竹枝词·之一》);“金秋十月霜满天,茶桃累累红半边。姐像茶桃郎像叶,茶桃茶叶两心牵。”(刘政生:《竹枝词·之十一》);“老牛辛苦力耕耘,到头吃粗马吃精。世间难免不平事,不平多了不太平。”(刘炳继:《泉田竹枝词》)。王定增的那首,前两句中将“哥开山”与“妹摆摊”进行对比,末句“山水间”与前一句中的“山高水长”相呼应。朱焕龙的那首首句中用“萍水清”与前面的“萍草青青”相呼应;而第二句中又以“萍乡”与首句相呼应。刘政生的《竹枝词·之一》中两次用
“妹” 与“郎” 相呼应,在呼应中又有对比,这是不同人物主体之间的呼应;他的《竹枝词·之十一》中“茶桃”
一词在后三句里出现了三次,在重复与呼应中产生了回环往复的美感。刘炳继的《泉田竹枝词》中,末句的“不平”与前一句的“不平事”相呼应,同时末句中的“不太平”又与句首的“不平”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世间不平事的“难免”到“不平多了不太平”,说明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发人警醒与深思,收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以上几例都是典型的民歌手法。在近体诗中,避重字犹如避瘟疫一般,而在民歌中重字重词却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重字重词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便会使整首诗生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兴手法的运用:对于什么是
“兴”,古人众说纷纭,多数人取朱熹的说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近人朱自清说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综合各家的解说,可以说兴一般兼有发端(即开始。“兴”的本义是“起”)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骏马须配好雕鞍,阿哥帅气我心欢。见他身边妹一串,半熟葡萄甜又酸。”(曾建开:《伊犁竹枝词·之五》);“要吃鲜果双手栽,要走大路双手开。阿哥有心能致富,先要动手干起来。”(刘政生:《竹枝词·之十五》);“柴靠青山菜靠园,南山竹子靠发鞭。鳏寡老人靠政府,燕子作窠靠屋檐。”(刘萍高:《竹枝词·之一》);“青山依旧对孤村,三月桃花独占春。对镜娇妆朵朵好,抬头不见赏花人。”(伍三平:《桃花》)。《伊犁竹枝词·之五》首句以“骏马须配好雕鞍”起兴(先言他物),用“雕鞍”配“骏马”的关系来隐指阿妹“我”与阿哥的关系,为后面描写一群姑娘争相亲近“我”的意中人阿哥时“我”的既得意又有些醋意的心理活动作铺垫。
“骏马须配好雕鞍”一语也切合新疆牧民的生活环境。刘政生《竹枝词·之十五》中以“要吃鲜果双手栽,要走大路双手开”起兴,用浅显朴素的比喻来说明一个要享受就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的道理,为后面的劝说“阿哥有心能致富,先要动手干起来。”增强了说服力。刘萍高的《竹枝词·之一》,以“柴靠青山菜靠园,南山竹子靠发鞭”起兴,来说明只有政府才是鳏寡老人的根本依靠。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还用了“燕子作窠靠屋檐”来继续加以补充,这就有点像修辞学里讲的“博喻”了。竹枝词《桃花》则以“三月桃花独占春”起兴,用桃花的美艳来隐喻对镜自赏的美貌年轻未婚女性,为描述这女子对于意中人偏偏此时却没来找她而感到惆怅的心理作了铺垫。
  竹枝词的语言不完全是平民语言,但也不完全是文人语言;我认为它的语言是文人向民歌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是仿民歌而稍高于民歌的语言。竹枝词这种体裁是民歌与七绝的结合部,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体裁。作为文人,想要写出和民歌一模一样的语言是困难的,因为文人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文人的气质,文学修养不一样,生活圈子不一样,语言习惯不一样,想做到语言上完全相像是学不来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谁要想写作竹枝词,不学习民歌语言与修辞却又是写不好的。
  以上论述了竹枝词的三个特征。另外竹枝词还有两个明显不同于七绝的地方:      
  其一,竹枝词可直接引用民谚民谣,或将这些民谚民谣经过提炼后入诗。如:“劝君莫学胡长青,贪财贪色慕虚荣。利剑一挥呜呼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罗庆成:《劝君》)这首竹枝词末句就是直接采用民间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入词的。又如:“谣书红纸保儿郎,路口村头贴上墙。‘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曾建开:《民俗竹枝词·“叫儿郎”广告》)张贴“叫儿郎广告”,是民间旧传的一种用来治疗小孩惊吓哭闹的民俗。小儿长期哭闹,家无宁日,于是请人用毛笔在红纸上书写十余张“叫儿郎广告”,在路口、村头的墙上、树杆上或电线杆上四处张贴,如果过路的人看到后将这广告歌谣念上几遍,据说家中的小儿便不会再整夜哭闹了。那红纸上面的歌谣谣辞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叫儿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用红纸书写是为了吸引路人的眼球。“月下侧闻短笛声,近询弄管是孤丁。一人吃饱全家饱,入夜难捱寂寞情。”(田昌令:《夜闻笛声》);“一人吃饱全家饱”一语显然是将俗语“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改造过来的。刘藜光写有《竹枝词·莫效猴儿》一组,其中每一首结句都是用了一句熟语,用得却是恰到好处,语言很是幽默俏皮。这里引用其中三首:“人生百年过匆匆,进取贪求莫混同。莫效猴儿扳玉米,到头却是一场空。” “江河湖海有低潮,人到耆年锐气消。莫效猴儿追落月,这山望着那山高。” “显微镜下看功劳,蚊子居然变巨雕。莫效猴儿拿大顶,尾巴翘得比天高。”                                                          
  其二,竹枝词格律较近体七绝宽松。严格说起来,竹枝词在平仄方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格律,因为历史上竹枝词句式都是以不合七绝平仄律的居多,所谓竹枝词“以民歌拗格为常体,以七绝为别体”的结论,也只是与七绝的比较而言的。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压平声韵的竹枝词除了“七字四句、第三句末用仄声字、大体上压韵”外,在格律上没有其他要求。正因为这样,即使是不懂得近体诗格律的人也能够创作竹枝词,这样就便于学诗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所以创作竹枝词是初学作诗者通向近体诗创作的一条极好门径。实际上人们读一首竹枝词,首先不是欣赏它的什么格律,而是欣赏它的意境,即有没有诗味。唐代竹枝词的鼻祖刘禹锡做的十一首竹枝词,仅有一首完全合七绝格律。当然,我们也用不着反对用七绝的格律来做竹枝词,但是一味强调非得用七绝平仄律来做竹枝词,则是有悖于向民歌学习的初衷、抹杀了竹枝词与七绝在体式上的根本区别。一些地方竹枝词中,大量使用地方方言,平水韵中有些是平声的字,可能有些地区却读成仄声,也有相反的情形。遇见这种情况,套平水韵韵部是行不通的。所以其他地方的读者读这类竹枝词就认为不合七绝平仄了,甚至出韵了。在压韵上,竹枝词允许用地区方言读音压韵,这在近体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当代搜集、出版、研究、创作竹枝词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搜集、研究竹枝词的专家不乏其人,这里仅举影响较大的几位为例。1962年8月,北京出版社曾出版由路工编写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但后来便没了下文。1987年,广东中山大学的李廷锦教授与广东省教育学院的李畅友教授合编,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历代竹枝词选》。同年,航羽辑录的《历代竹枝词选》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雷梦水是北京的一位目录版本学家,他从历代诗集中搜集到的竹枝词数量非常可观。他与潘超等合编的全六册本《中华竹枝词》,于1997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竹枝词》一书从专集、诗文集和方志等历史文献中,汇集从唐朝到民国初年一千二百多位作者的竹枝词两万一千多首。作品内容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港、澳),通俗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名胜古迹、人民生活、风俗民情、物产和历史沿革。曾任安徽大学教授的丘良任,退休后定居在北京,他在北京图书馆抄录到了一千多种竹枝词,计两万余首。丘良任先生并不限于只做搜集整理竹枝词的工作,他自己也创作了不少竹枝词。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丘先生写了《竹枝词与中华各族民俗》、《竹枝词与研究》、《略论竹枝词特点及其研究价值》等文章,用《竹枝词》中保留的古史和民俗资料与古籍相印证,为古史和民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学者任半塘先生作《竹枝考》,他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格为常体”,“以七绝为别体”。1992年,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翁圣峰发表硕士论文《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全文共分七章,试图探本寻源,辨清竹枝词与诗、词、曲的关系,以及从雅俗观念的不同角度分析清代台湾竹枝词的性质,并分别探讨其与七言绝句、比兴观念等问题的关系。北京市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先后发表了《漫话竹枝词》、《竹枝词与时代精神》等论文。四川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墙峻峰撰写了《唐代的文人竹枝词》的论文。200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的史学教授王子今发表《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的论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忠振撰写的《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一文,对《历代竹枝词》(由王利器先生倡导辑录,主要编纂者王慎之女士、王子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一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晓霭撰写了《<竹枝>歌唱在宋代的变化与<竹枝歌>体》。湖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吴艳荣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上发表了《近三十年竹枝词评述》,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国竹枝词研究状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其它作者有关竹枝词研究的论文亦常散见于一些书刊或网站论坛。近二十余年,各种地方性的竹枝词选本亦时有出版,如林孔翼辑录的《成都竹枝词》、徐明庭辑录的《武汉竹枝词》、顾炳权辑录的《上海历代竹枝词选》、王广福等编注的《中国三峡竹枝词》、李孝友笺注的《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笺》、笔者辑录的《楚萍竹枝词》等。民国时期的竹枝词当不在少数,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非常有限,只看到一些零碎的资料,也未见民国竹枝词的专集出版,专门的研究文章也难以看到。在这一研究领域尚属薄弱环节,还有待于有关专家们的努力发掘。武汉有一位网名叫“沙月”的女子,她专事搜集武汉竹枝词作品和有关竹枝词的文章,而且也创作竹枝词。她将这些竹枝词作品和有关文章都存放在自己建的《竹枝词广场》博客里面。                         
  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历代竹枝词无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然而繁荣当代竹枝词的创作,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与社会学的价值。当代竹枝词的创作活动从未停止过,在当今出版的各种诗词集中,亦时可见到它的踪影。不少作者乐此不疲,创作出了大量的竹枝新作,上百首者也并非罕见。一些有识之士在诗词刊物上辟有专栏。如:1980年龙门阵》创刊,即辟有《山歌闻竹枝》的专栏,用竹枝词反映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变化。《北京诗苑》开辟了一个《竹枝词》栏目,几年来刊发数百首新竹枝,涌现出一批竹枝佳作。2004年10月,武汉《长江日报·城市周刊》设立了一个《新武汉竹枝词》的栏目,并向读者发了征稿启事。2006年《萍乡诗词》亦开辟了《竹枝词》专栏。利用宽带网络的便捷优势繁荣当代竹枝词的创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在笔者与湖北长阳的徐长清积极倡导下,中华诗词论坛于2005年5月间开设了一个《竹枝新唱》版面,吸引了不少的竹枝词爱好者前往弄潮。其他如诗文天下论坛,清江论坛,雅龙论坛、九天文化网论坛,诗昆论坛、东湖社区清江文坛、巢网论坛等网络媒体上,都活跃着一批竹枝词作者。              
   当代竹枝词作者甚众,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增添了一大批竹枝词创作新人。仅以萍乡为例,直到2005年3月前,全市仅有三人写过竹枝词。而在2005年一年之内,竹枝词作者即已增至六十八位,竹枝词作品总数有近千首,其作者上至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下至退休人员、教师、医生、农民,真可谓“异军突起”。由于《楚萍竹枝词》一书在好几个网站论坛上征稿,也使一大批论坛诗人加盟到竹枝词创作队伍中来了。这次征稿活动,对全国竹枝词创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现有资料看,当代竹枝词创作比较活跃的地区有北京、武汉、成都、上海、重庆、江苏扬州、江西萍乡等地。这些地区都活跃着一批竹枝词作者的身影。当代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竹枝词作者有:丘良任、缪英、梁鉴江、张文廉、张道理、徐明庭、薄松涛、段天顺等。当代竹枝词作品除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外,一大批熟悉电脑操作的竹枝词作者在网络文学论坛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相互进行切磋交流,使一批作者的竹枝词创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崭露头角,有的作者竹枝词作品颇丰。   
  时代的变迁,是孕育竹枝词作品诞生的土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著名水电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著的《春梦秋云录》里就有一篇散文名《新安江上竹枝歌》。文中由四十多首竹枝词组成,诗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现了当时(六十年代初)我国最大的新安江水电工程修建的全过程。汤杰的《扬州文革竹枝词》中则记载了1966年
6月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伊始,扬州部分大、中学校学生走上街头破“四旧”,致使文物古迹、园林名胜、寺庙道观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湖南的谢文耀亦作有《文革竹枝词》一组。“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使得当代竹枝词的创作题材和内容有了新的拓展空间。除了传统的竹枝词题材外,社区竹枝词、新农村竹枝词、校园竹枝词、体育竹枝词、环保竹枝词、抗洪竹枝词、航天竹枝词、下岗竹枝词、工业园竹枝词、交通竹枝词、移民竹枝词、反腐败竹枝词等一系列新的竹枝词题材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可以预见,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还会有前人所没有写过的竹枝词题材产生。展现在广大当代竹枝词作者、爱好者们面前的,将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
日完稿于芦溪
发表评论:
馆藏&6793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