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右腑部偶然有麻木感是何因

174被浏览147124分享邀请回答516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6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偶然搜到几篇没有看过的文章,何绍奇先生的 - 中医基础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3668|回复: 4
偶然搜到几篇没有看过的文章,何绍奇先生的
阅读权限5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发上来给大家一起看:)还有一个纪念何绍奇先生的blog,/index.php
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 6.唇色青淡或青黑。
?? 7.痛喜揉按。
??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 四、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
?? 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对喉蛾、血证这样的病证,阳证固多,阴证亦复不少,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 此外,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 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证治举隅(原文节录)
??1.喉蛾(扁桃体炎):喉蛾一证,有少阴君火为病者,或外挟风热,其证心烦,小便短赤,口渴引冷,挟风热则见发热、头痛,治当清热祛风,如导赤散、甘桔汤,重则黄连解毒汤。有脾胃积热,其人必过食厚味,多烦渴引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疼痛等,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之类;有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致者,其人必胁痛,烦躁口苦,面青,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之类。
??因肾气不藏,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等方,皆可令服。
??近来市习,一见喉症,往往用吹喉散、冰硼散一派寒凉之品,阳证无妨,阴证有碍,认证贵明,须当仔细。
??2.鼻衄: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由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血,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
??3.疮科: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判之为准。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冷恶热,大便坚实,小便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
??阴证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清水,流清脓,黄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语、声音、脉息、起居动静,一切无神,口必不渴,或渴喜热饮,舌必青滑,大小便自利,其治或以桂枝汤加香附、麦芽、附子,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疮溃而脓不稠,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阴寒最盛者,可用回阳饮、白通汤或黄芪甜酒炖七孔猪蹄、羊肉生姜汤等。
??4.痿躄: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六、治验选录
??《医法圆通》所载治验无多,且都散见于原文中,从未见有人引用,因此如同浑金朴玉,阅之,弥觉可珍,爰选录四则,以飨读者:
??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
??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蔻、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
??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剂小便通,而诸证立失。
?? 予恒见中年老妇,每多两手膀痛而不能举,究其所病之由,多起于少年天癸至时,不知保养,洗衣浆裳,常用冷水,以至寒凉伤及经络,不即为害,迨至中年老时正气已衰,兼受一点寒邪引动,而痛斯作矣。予每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桂尖、附子、葱、酒,治之多效。
??七、对郑钦安的评价
?? 郑钦安为清代独具风格的医家,享誉巴蜀,其认证用方,专在“阴阳”上下功夫,对阴证证治,颇多发挥,尤以善用干姜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实医林一代怪杰。
?? 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其所论阴证特征,可供临床者参考,以备一格。
?? 他批评的市习,一见什么病,就用什么病的套方套药,而不问阴阳,不辨证侯,这样的毛病,是医生的通病,我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蹈此覆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他区别于明清贵阳贱阴论医家的地方。
??至其用方多是举例,言其大概而已,读者但师其意可也,不可拘泥。
香港访药记
承于涛老弟相邀:周六,他们带学生去西贡采药,要我也去。并且说,他已经取得统筹主任卫明同意,卫明让柯兰老师也去,以便照顾我。我自五十岁以后,由于缺乏运动,体力渐弱,但自信还不到需人照顾的时候。当然,“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头是没有了。
& & 汽车穿过市街,不一会就看见海了,再越过一个小山坡,就是此行的目的地——焦坑。这里距西贡区还有几公里。
& & 时值深秋,在南国却感觉不到一丝儿肃杀之气,林木还是那么郁郁葱葱,渔港人家的墙头,一簇簇缀满深红色花朵的九重葛开得一塌糊涂。“上山了”!发命令的总指挥是邬家林教授。25年前,他和我一同考入中医研究院,年龄长我五岁,但精神体力却比我好得多。他是专攻中药的,我得多多向他请教。他说的“山”,不过一个小土坡而已。一行数十人,簇拥着老邬,拾级而上,我则尾随其后,左顾右盼,走走停停,所以不觉得累,顶多走了一华里,就下山了。山下还有一个小小的中草药园,种植着二百多种中药,供人参观。
& & 这一次出行,真长了不少见识。如有“南芪”之称的“五爪龙”即“五指毛桃”;中华跌打丸方子中的“丢了棒”;具清热解毒作用的“地胆头”、“山大刀”等,都是我第一次认识的。在去年的非典之役中,邓铁涛老前辈就大胆采用“五爪龙”扶正,我曾在《非典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赞扬过这样的创新精神,但什么是“五爪龙”,是不是“绞股兰”的别名?当时我还真弄不清楚。在下山的途中,听老邬的学生们说到螃蜞菊。这药我也只是见过有关报道,武汉曾用它制成注射液治疗脑炎,但没有见过是什么样。老邬听了,用四川话对我说:“没见过?那我赠你一朵哇!”这是一种茎上开黄色花、药片几乎贴地而生的菊科植物。柯兰也教我认识了“五色梅”,小小的花朵居然有粉红、深红、橙红、黄色几种颜色。于涛说这种花在他的家乡云南,房前屋后,多的是,这也是一种草药,花及根都入药,有清热解毒和祛风湿的作用。我请柯兰为它拍了一张照片,相信洗印放大以后,会很好看。正在此时,我忽然发觉脚下有什么东西在动,忍不住叫了一声。原来是一只地鳖虫,在草丛中跑得飞快。一位小姑娘闻声而来,套一只塑料袋在手,敏捷地一抓,地鳖虫便成了这位大学生的俘虏。
& & 归途中,我想到: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包括草药在内的植物资源是不丰富的,但港人珍惜之、保持之,并充分地利用之,既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又具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这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也正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除了老邬赠我的那一枝“螃蜞菊”外,我没有采过这里的一药一茎,而拙文也题作“访药”,而不是“采药”。 (何绍奇)
之我见 何绍奇
一、肺炎不尽属温病
  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陈平伯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但发生在冬季的,则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有春温。我理解风温、冬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别是肺炎初起,也有表现为虽然发热,甚至是高热,而恶寒无汗,咳嗽胸憋,脉象浮紧而数,舌淡苔白;老人肺炎,常不发热,自汗出,恶风寒,精神萎糜,胸闷而喘,也为临床所常见。前者为风寒袭表,肺气失宣,可用麻黄汤或葱豉桔梗汤,后者则俨然《伤寒论》太阳篇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二、肺炎多属伏邪
  前人在实践中观察到,同属温病却有轻重的不同,有的由卫而气而营而血,“如天然节奏然”;有的一开始就高热神昏,伤阴动血,于是就有“新感”、“伏邪”的说法。以感而即发,由表及里,病情渐次按卫气营血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归属“新感”,属于“暴感”一门。以甫病就见里热内炽,或气营同病的归属于“伏邪”。
  伏邪者,邪伏于内之谓。古人限于时代条件,对所伏之邪,多指为寒,即所谓“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这就是“伏寒成温说。”至于邪伏何处?有说少阴的,有说肌肤的,有说骨髓的,有说少阳的,有说募原的,实际上温病不必定是因寒邪内伏,变化成温;对邪伏部位的推测,无非是发病之后的表现,如少阴属肾,肾主藏精、主水,故甫病即阴伤、舌绛、神昏、动风痉厥者则推测其邪是伏藏于少阴;甫病即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即谓邪伏于少阳……。关于伏邪的成因及邪伏的部位,正确与否,还可以讨论,但是伏邪温病却是客观存在的,其热多因新感而诱发、引动,这就不能和新感温病“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轻气”……同一个治法,叶天士已经明确地指出过伏邪温病“不与暴感门同法”。而今日所见之肺炎,又确以伏邪温病为多。如果看不清这一点,还是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时时轻扬法那一套,显然就是病重药轻,势必因延误失治而使病邪鸱张,酿成燎原之势。
  同理,伤寒也存在伏邪的问题。太少合病,三阳合病,就是新感伏邪并存的例子,如无伏邪,那有一受风寒,表未解而里热就盛的道理。
  如前所述,古人多以温病(春温)为冬令受寒,感而不即发,伏藏体内至春乃发,我们今天不要受这些说法的拘束。证之实际,所伏之邪即是温毒(古有此说,不是硬套西医病毒的意思,如清人杨玉衡说他的增损双解散,“专治温毒……投无不效”),此外还多有兼挟,如肠胃积滞之热、痰热、痰浊、湿热、水饮,也当属广义的“伏邪”。伏邪不是凭空构想而来,而是以临床见证为依据的。
  三、新感伏邪还有虚实之异
  新感为暴受外邪,故一般多属实证;伏邪则因病邪久踞体内,已经耗伤人体正气。特别是津液之伤,无论伤寒或温病都是值得注意的,前人说热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高鼓峰、陈修园也提出过“存津液为伤寒论之第一奥旨”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肺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顾护正气,攻邪时要掌握好分寸,务使药证相当,不要一味寒凉,诛伐无过。在临床上,“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的例子是不少的。
  四、肺炎初起治法
  肺炎初起的病理特点,一是表闭,二是热变最速。表闭又有热闭、寒闭的不同。
  热闭:风热之邪袭肺,或新感引动伏邪,除发热、口渴、咽痛、咳嗽、吐白黏痰、舌红、脉数等肺胃蕴热症状外,尚有恶风、无汗或微汗不畅等表卫郁闭的表现,治宜在清泄肺热的同时,宣肺开闭,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g,石膏30g,杏仁10g,甘草3g)。此方用麻黄,目的不在于发汗而在宣肺。我用麻黄与石膏的比例,约为1:10;张锡纯以薄荷、蝉衣易麻黄,以牛蒡子易杏仁的方法,也可以考虑,总以透达宣散为原则,但我的经验,仍不如用麻杏石甘汤为佳。里热重者可加连翘、鸭跖草、金银花,咳嗽有痰加牛蒡子、鱼腥草、前胡、栝楼皮,咽痛加七叶一枝花(蚤休)、僵蚕。此外,一枝黄花既能透表,又能清热,用于肺炎初起,最为合拍,常用量10~15g。也可用鲜芦根、鲜竹叶、鲜茅根煎汤代茶,清热生津而不碍解表。
  寒闭:多为表阳为暴寒所折,而里无蕴热者,此多见于冬季或初春乍暖还寒之时,其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气喘,咯痰,乏力,有的还兼见头痛、身痛、胸痛,但口不渴,舌不红,脉浮紧而数。其治当及时用辛温开闭,常用三拗汤(麻黄6g,杏仁10g,甘草3g)。无汗身痛加葱白、荆芥、防风、苏叶解表;痰多胸闷喘憋加枳壳、桔梗、栝楼皮、前胡、杏仁、半夏疏畅肺气,往往1剂即可收汗出热退之效。因无里热,故一切苦寒、甘寒清热解毒药俱不可用。特别是素体阳虚,内蕴湿痰水饮者,这些药俱当视为禁列。不要一说是肺炎就这病毒、那细菌的,不问表里寒热,便投以大剂清热解毒药。我有个学生,治一病人,发热畏寒,无汗咳嗽,咯风泡稀痰,喉间痰鸣,即开小青龙汤3付。病人一透视,说是肺炎,我的学生吓得不行,要追回处方,又找不着病人了。结果几天后来复诊,不仅症状大减,再透视也没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西医的东西该学还得学,但别把中医丢了去学。
  表寒既盛,里热又炽,不汗出而高热头痛,身痛,烦躁,胸痛,痰中带血,口渴,舌红,脉弦紧滑数者,虽同是外寒里热,用麻杏石甘汤就嫌力量不足,当用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石膏45g,甘草5g,大枣4枚,生姜15g),此方即麻杏石甘汤加桂枝、姜、枣,麻桂同用解表散寒之力大大增强,且麻黄石膏用量都加大了,解表清里之力亦大增,然此方只适用于体壮病实之人,即用也不可过剂,一、二服后,汗出,不再寒战,高热顿挫,便当易方,毋使过汗伤正。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老人、虚弱人、妇女和儿童。即用,则药物用量宜减。
  无论寒闭、热闭,都要考虑到肺炎热变最速的问题。表闭一经解除,即须密切注视病情变化,若热退身凉,咳减喘平,这时只要用二陈汤或六君子汤调理数日即可告愈,如果病邪由表入里,或表邪去而伏邪炽,那就急当清里了。
  五、肺炎中期治法
  肺闭已解,热虽减而不退,或退而复炽,见咳嗽,气喘,咯痰,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痰热结于胸肺,肺失肃降,又兼胃热,治宜清热涤痰,常用小陷胸汤(黄连6~10g,半夏10~15g,栝楼20g)合千金苇茎汤(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芦根60g)为基本方。高热不退,加石膏、知母、鸭跖草以及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虎杖之类。
  患者胸痛,胃脘部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者,用小陷胸汤非常有效。栝楼兼有润肠通便之功,肺与大肠为表里,故腑气一通,肺热即随之而减。里实便秘、液干热结者,可合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但要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伤正。此外,还要考虑顾护津液的问题,邪盛之时,泻邪才是最有效的扶正,但一定要掌握好用药的分寸,不要“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六、肺炎的变证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伤寒多有变证”(即六经传变,如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传三阴),“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我以为叶氏在这里说的“温热”,不是指所有的温病,而是专指隶属于风温门的肺炎而言。
  1.肺炎和其它温病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病位始终在肺,所以说“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但是,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由于心肺同居上焦,因肺热炽盛,或误治(如病属温热而用大剂辛温解表),助热劫津,极易酿成邪入心营,而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甚则身热如烙,肢冷如冰(热厥),同时并见肺热之痰咳喘憋,脉细数而滑,其治宜清肺泻热,清营透表,肺气心营两相兼顾,常用药如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栝楼、地龙、金银花、蚤休、大青叶、生地、玄参、水牛角、丹参、丹皮、赤芍、竹叶、鱼腥草等,此方合玉女煎、清营汤并结合现代用药经验而成。痰多可加竹沥、石菖蒲;肝风内动、手足搐搦者,加羚羊粉、僵蚕等。病情重笃者,配合吞服安宫牛黄丸,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然而最严重的是肺炎过程中合并心衰,正虚邪陷,内闭外脱。内闭是指病邪深锢,外脱是指正气不支。温热学家主张用人参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确属宝贵经验。我最近治一位90岁高龄老人,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而致心衰,前后用野山人参数两,安宫牛黄丸二十余丸,始挽回颓势。心阴虚衰用生脉饮,心阳虚衰用参附龙牡汤,心阴心阳两衰者,章次公先生主张用全真益气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附子、白术、怀牛膝),盖正气溃而欲脱,不得不有此“留人治病”之策,然到此地步时医者已是焦头烂额之客了。
  2.肺居上焦,胃居中焦,因此无论外邪入里,还是伏热由内发外,肺胃热炽都很常见。证见大热,汗出,口渴饮冷,咳喘胸憋,脉洪大,舌红,宜两清肺胃,常用大剂量芦根、白花蛇舌草、鸭跖草、鱼腥草合石膏、知母、金银花、栝楼、连翘、金荞麦、千金苇茎汤等。
  3.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炎初起既可见肺热灼津而致大便干结,也可因肺热炽盛下移大肠而致腹泻。前者宜在宣透清热药基础上加栝楼、紫菀,高热持续不退、腹胀、不大便者可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泻热;后者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肺与大肠两清之。以上都可以见到咳嗽,气急,不可用通套的止咳方药,应退其热,舒畅其气机,肺复宣肃之常则咳喘自止。
  4.若痰热羁留不解,证见发热持续,时高时低,畏热,胸闷,心烦,脘痞,食少,小便黄,舌红苔黄白相间而腻,多为平素中虚有痰,湿热之邪与之相合,以至邪留三焦,或过服苦寒泄热之剂凉遏而致。治宜分消上下,舒展气化,常用三仁汤、温胆汤、栀子豉汤加减,药如杏仁、白蔻、薏苡仁、竹叶、法半夏、茯苓、滑石、芦根、栝楼皮、郁金、通草、枳壳、桔梗、栀子、淡豆豉、葎草。
  七、肺炎后期治法
  肺炎后期,是指高热已退,咳喘减轻,但高热虽退余邪尚且留恋,咳嗽气急虽减而未已。同时还因发热持续而气阴两伤,证见低热,汗出,口渴,心烦,面赤,咳逆上气,咯痰不爽,舌红苔少,脉细数,是为正虚邪恋,治宜益气养阴,清化痰热,常用竹叶石膏汤(生晒参或西洋参6g,麦冬12g,石膏15g,法半夏10g,甘草3g,大枣4枚,淡竹叶6g,粳米20g)酌加栝楼皮、紫菀、枇杷叶、冬瓜仁之类为基本方。热去羸弱,食少,咽干则仿叶氏养胃汤法,药如玉竹、沙参、麦冬、莲子、桑叶、甘草、谷芽、糯稻根须、石斛以清养肺胃之阴。
  也有热退喘平,仅余咳嗽,咯痰,呕逆不食,口不渴,舌不红,苔微腻,脉濡弱者,则宜调肺胃,化痰浊,药如二陈汤(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3g,乌梅一个,生姜一片),酌加健脾助运药,如太子参、茯苓、谷芽、建曲、山楂、薏苡仁、枇杷叶之类。
  八、关于肺炎新方药
  近30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治疗肺炎的新方药,如重庆方(虎杖、威灵仙、败酱草、鱼腥草),上海一方(鱼腥草、虎杖、半枝莲、金荞麦根、白花蛇舌草),上海二方(半枝莲、鸭跖草、金荞麦根、虎杖、百部),上海三方(白毛夏枯草、鱼腥草、半枝莲、虎杖、金荞麦根),北京一方(败酱草、蒲公英、虎杖、半枝莲),北京二方(即肺炎泄热汤:大黄、玄明粉、甘草、玄参),北京三方(即清肺液:大黄、黄芩、赤芍)等。
  这些处方,多是中西医结合学者们研制的,没有君臣佐使,也不用辨证,大多有与抗菌素治疗的对照,证明其疗效不在抗菌素之下,这可以称做“专病专方”,也可以视之为“植物抗生素”。做学问允许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只要确实有效就行,有了疗效再来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也不迟。我治疗肺炎,也参考这些处方的用药,但我的认识和实践是把这些方药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来,不拒绝,也不照搬,而是使这些方药的使用合于中医之理。对哪味药能抑菌、抗病毒,哪味药能提高免疫力,我不感兴趣(当然,不反对别人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效而无弊。例如肺炎初起表闭者,特别是外寒很明显者,我一般都不用这些药,因为病情不同,也就是矛盾的性质不同,不同的病情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再如病虽入里,但表现为湿热、痰热胶结,三焦气化枢机不利,治宜疏利,展气化以轻清,不宜苦寒泻热,其实这种情况下就是泻热也退不了热,反而会产生变故。但是,病在肺胃之里,邪热内炽,这些方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何况这些药也有一些特殊之处,例如白花蛇舌草,我用于治疗阑尾炎,单用一味(60~90g)水煎服就很有效果,用小剂量(30g)泡水代茶,治疗粉刺痤疮,疗效也不错,此药虽属苦寒之品,但饮之却不怎么苦。又如虎杖,不仅可清热通便,还有活血、化痰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疗肺炎中期较理想的一味药。
  九、肺炎的预防方
  基于肺炎多为热邪温毒内伏的认识,我推荐青果白萝卜汤(古称“青龙白虎汤”):藏青果6~10g(砸碎),加白萝卜一根(约半斤),煮30分钟,去渣,得两杯,早晚各服一杯(约150ml),连用7~14天。藏青果苦寒微甘,白萝卜甘寒,二味合用,可清热解毒,通利肠胃,老幼均宜。此方我在农村、工地都做过大锅药,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有一定帮助,无毒副作用,花钱也不多。
绍奇谈医:临病翻书
  看了病,当着病人的面翻医书,是不好的,这会造成病人的疑虑,以至不愿吃这位医生开的药。人们会问:这样子做医生,平时都干什么去了?实际上,医生(哪怕是专家级的)要记的东西是记不完的,例如,有时想到一张好方子,提起笔来,却写不下去,或只记得方名,或只记得其中的几味药。这恐怕是每一位医生都遇到过的尴尬事儿。
  中国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中医沈钟圭先生,是一位学验俱丰的医林耆宿,据说他就常常当着病人的面翻书,把病人都吓跑了。他的书斋,也取名叫“健忘斋”。蒲辅周老的女儿志祥对我说:有一次,她皮肤痒,去请沈老看,沈老就抱了一大摞书来找方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和姜春华老师的一次闲谈中提及此事,姜老说:这很好,说明沈老是老实人,记不得就记不得,实事求是。不像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滑头,先对付一张不痛不痒的方子叫病人先吃着,回过头去再翻书。
[ 本帖最后由 xiexiecn 于
01:00 编辑 ]
看了何绍奇老师的经验确实是实在
为人师表,中医楷模
何绍奇老是中医的楷模,现在的有些所谓的名医对比真没话说,这也是国家体制的问题。何老学术辉煌,遭遇奇特!
何绍奇老是中医的楷模,现在的有些所谓的名医对比真没话说,这也是国家体制的问题。何老学术辉煌,遭遇奇特!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人肺腑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