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什么是剩余价值

如何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范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如何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范畴
【摘要】:剩余价值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核,也是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剩余价值范畴的理解是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为此,在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从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以及质与量统一的角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讲授剩余价值范畴,引导大学生把剩余价值范畴与剥削区分开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014.39【正文快照】:
剩余价值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又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是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讲剩余价值范畴时,都是就资本主义谈资本主义,未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问题做出科学的阐述。目前,我国出版的供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敏;;[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张传文,张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文丰安;;[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丰子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刘曙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刘喜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刘晓英;[J];北方论丛;2000年05期
吴高君;[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陈西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陈新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鹏颖;;[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罗天强;李晓乐;;[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盛国荣;;[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于春玲;卢立峰;;[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张野;;[A];高校信息理论研究[C];1997年
钟瑛;;[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吴金瓯;;[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席酉民;王亚刚;;[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刘志阳;;[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刘国清;;[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金龙;[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帕哈尔丁·伊沙米丁;[D];新疆大学;2001年
吴建华;[D];厦门大学;2001年
费多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冯颜利;[D];苏州大学;2002年
陈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吕耀明;[D];厦门大学;2002年
赵建国;[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胡斌武;[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卫玲;[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澜波;[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丁立栋;[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胡林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尹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刘宁;[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朱晓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李保民;[D];河南大学;2001年
李晓娟;[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黄春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刘伯雅;[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东升;[J];学术论坛;1993年03期
李黎明;;[J];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芶家喜,郝万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肖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1期
卫兴华;;[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王传荣;[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杨忠良;;[J];科技风;2009年24期
郑绍增;[J];江汉论坛;1984年04期
王碧波;;[J];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顾海良;[J];江淮论坛;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远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白永秀;马小勇;;[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于金富;;[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吴宇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李洁;朱富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侯廷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梁东黎;;[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吴栋;王力;;[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张存刚;;[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艾春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记者吕莎 通讯员张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西北大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卢山冰?黄孟芳
禹剑峰;[N];光明日报;2008年
晓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厦门大学教授;[N];北京日报;2002年
潘启雯 王宙 通讯员于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N];北京日报;2009年
胡培兆;[N];人民日报;2009年
胡培兆;[N];光明日报;2004年
逄锦聚;[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慧玲;[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梅华;[D];兰州大学;2010年
李丹;[D];复旦大学;2011年
朱志军;[D];西南大学;2008年
叶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张贞;[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杨洁;[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江涛;[D];西北大学;2009年
李慧明;[D];吉林大学;2011年
徐祥军;[D];河南大学;2009年
纪超凡;[D];兰州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21世纪经济学教材:政治经济学原理 - 石晶莹 主编 - 缺书网
微信号:queshu_com
21世纪经济学教材:政治经济学原理比价列表暂无65折当当缺货2个月京东缺货N个月暂无亚马逊缺货N个月暂无博库缺货N个月北发缺货将
收入 拥有 收入我的书库 (一次添加一个标签)内容提要/《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学习指导版,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不以人的享受而以财富作为经济活动的目的,从而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全无视了人。在他看来,政治经济学应从政府事业的角度看,把人们的福利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也因此,他反对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依靠国家政策来调节社会生活。穆勒第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他认为,个人进行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的,消费决定生产。在交换经济中,消费决定生产表现为社会需求先于并决定供给。由于人的消费依存于他所分配到的收入,因此,收入最终决定着。他指出,生产决定收入,但生产出的产品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变为收入,收入决定支出,支出决定消费,如果支出不能购买全部生产物,就会出现过剩生产物。所以,收入虽由生产决定,但它却决定着下一次再生产,也即最终决定着生产。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追求,生产者应用,相互竞争,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而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小生产者和工人,即广大劳动者收入不足,收入不足导致消费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越益狭窄,生产和收入比例遭严重破坏,产品实现问题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的爆发。穆勒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性的论述是他的科学贡献。但他仅把它归为不足,并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消费不足,并不能真正揭示经济危机的原因。由于他的眼界限制,他不能找到消除资本主义弊端的正确道路。他虽不想回到中世纪状态中,但他仅能在过去的社会中找寻其理想社会的原则,因而他要求用宗法和行会原则组织社会经济,以节制资本主义,建立符合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
作者简介/《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9世纪英国著名
《政治经济学原理》作者经济学家和哲学家。(JamesMill,)的长子。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比较繁荣发展的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英帝国作为当时头号工业强国和殖民大国的地位。英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自然是在激化,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一定程度的传播,对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一种冲击。但总的来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历史发展的时期,各种反对派均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为一种折衷与调和的经济学体系提供了温床,使其成为必要和可能。约翰·穆勒的以折衷调和为特征的经济学应运而生。
约翰·穆勒是李嘉图学说体系的追随者,而他接受李嘉图学说竟然始自年少之时,这完全得自他的父亲詹姆斯·穆勒的教诲。这位父亲本人就是李嘉图的密友和经济学上的学生,并对李嘉图学说的传播和最终的解体起过很大作用。他对儿子约翰·穆勒的教育尤其严格,儿子的聪明好学也着实令父亲对他深为器重。在父亲的教育下,小穆勒3岁开始学8岁开始学拉丁文,并开始接触与,9岁开始阅读古希腊文学与历史作品,10岁读完古希腊哲学家和的原著,12岁开始学习逻辑,熟读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尤其有重要意义的是,13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阅读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接着又阅读了的。自学过程中,经常同父亲在散步时就政治经济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交谈,他将这些学习和谈话的内容写成笔记,据他说,他父亲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25年)即是以他的笔记和其他资料整理而成的。父亲的教育成为小穆勒接受当时最先进的经济学的最初的来源。
基本观点/《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原理》中,穆勒将经济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范畴内,研究了生产和分配的原理。穆勒相信,是必要的,有利于解放有用的社会能量。然而,虽然国家不应该存在太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摆脱所有的责任。穆勒平衡了一个时期以来的科学研究,并将经济原理和他的实践联系起来。
书目结构/《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编 生产第01章 论第02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第03章 论非生产性劳动第04章 论资本第05章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第06章 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第07章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第08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第09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第10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第11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第12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第13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第二编 分配第01章 论所有制第02章 续论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原理》翻译版第03章 论获得产品分配的各阶级第04章 论竞争和习惯第05章 论第06章 论自耕农第07章 续论自耕农第08章 论分益佃农第09章 论投标佃农第10章 废除投标佃农制度的方法第11章 论工资第12章 论补偿低工资的一般方法第13章 再论补偿低工资的方法第14章 论工资因职业而异第15章 论利润第16章 论地租
◎第三编交换第01章 论价值第02章 论需求和供给,以及它们与价值的关系第03章 论及其与的关系第04章 对生产费用的最后分析第05章 论地租与价值的关系第06章 价值理论概要第07章 论货币第08章 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第09章 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费用第10章 论复本位制及辅币第11章 论作为的替代物的信用第12章 信用对价格的影响第13章 论不兑现纸币第14章 论供给过剩第15章 论价值的尺度第16章 论价值的若干特殊情形第17章 论国际贸易第18章 论国际价值第19章 论作为输入品的货币第20章 论国兑第21章 论贵金属在世界的分配第22章 通货对汇兑和对外贸易的影响第23章 论利率第24章 论可兑换纸币的调节第25章 论各国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第26章 论交换对分配的影响
◎第四编 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第01章 财富增长状态的一般特征第02章 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价值和价格的影响第03章 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地租、利润以及工资的影响第04章 论利润降至最低限度的趋势第05章 利润降至最低点的趋势带来的种种后果第06章 论静止状态第07章 论劳动阶级可能的未来 
◎第五编 论政府的影响第01章 论政府的一般职能第02章 论课税的一般原则第03章 论直接税第04章 论货物税第05章 论其他一些税第06章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较第07章 论国债第08章 论政府的一般职能及其经济影响第09章 论政府的一般职能及其经济影响(续)第10章 论以错误理论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第11章 论自由放任或不干预原则的依据和所受到的限制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穆勒首先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他继承了前人的基本观点,即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的生产和的学科,而财富则是具有效用和交换价值的物品。然而,穆勒关于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的性质的看法与前人相比有所不同。他认为,财富的生产规律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的,这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对这些性质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和人的本性,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生产规律不同,分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制度,因为某一社会中财富分配的方式取决于通行于该社会的法令或习惯。但是,虽说政府或国家有权决定应该有什么样的制度,可他们却不能任意确定这些制度起作用的方式,它们对财富分配拥有的权力依赖于哪些条件,社会所接受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如何影响分配的,这些同任何自然规律一样是科学研究的主题。”上述看法为他后来提出对分配制度的改良奠定了基础。穆勒的生产理论大体上包含三部分内容:(1);(2)“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的理论,论述的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3)“生产增长规律”,论述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规律。关于生产要素,穆勒继承前人的观点,也把它们归纳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但他比前人更详尽地、在更一般的形式上论述了各种要素(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存在方式、性质和条件。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转化形式,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包括级、和三种形式。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农产品的价格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有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由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由对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绝对地租: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发生变化,一是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的扣除,二是克扣农业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地租: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原因是对这些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工业资本家由于开采矿藏而向矿山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由于建造、、等租用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特别导言/《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o斯图亚特o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
《政治经济学原理》作者学术界享有的持久地位,稳如磐石,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著作为数甚少。固然,亚当o斯密更具有启发性,更富于独创性,李嘉图更有条理性,可事实依然是,穆勒知道如何总结这三个人的发现,知道如何把这些发现首尾一致地联结在一起,使普通人对其有所了解。他的伟大不在于为后人发现了真理,而在于充分表达出了当时人们所信赖的那些真理。不管整个经济理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穆勒的著作都将永远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它所记录的那些经济理论曾推动了19世纪前半叶政治形势的发展。不管我们认为它有关人类行为的分析正确与否,它都无疑是一份价值极高的历史文件。也许穆勒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描述是不全面的乃至错误的,但毫无疑问,他非常精彩和真实地描述了19世纪中叶知识阶层的行为方式。为穆勒的这本书写导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叙述一下它是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写出来的。因为,正如时代或的戏剧,其灵感来自观众,其人物反映了和的精神那样,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学则从19世纪英国公众那里获得其感并反映了当时政治家的精神,这些政治家在19世纪上半叶已为商业英帝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贡献/《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家把《原理》称为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一本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的圣经。直至19世纪末年,这本书一直是英、美等讲英语国家的大学课程的基础教科书。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所谓“边际主义革命”对这本书中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挑战,严重地动摇了它的权威地位。但只是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后,它的地位才完全为后者所代替。穆勒自认为《原理》只是祖述和经济理论的著作。在本书导言中,他说,他的目的只是在于写一本适应现在时代更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的“现代”。对于李嘉图,穆勒认为他只是对李嘉图的学说作一些补充或引申。虽然《原理》的确祖述了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但恰恰是在结合现代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对旧理论加以补充、引申时,穆勒提出了许多他自己的意见。然而,他们却也不能不承认穆勒的意见实际上是折衷主义的综合物。在《原理》中,混合了斯密和李嘉图古典的和以后种种反古典的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调和折衷主义是公认的穆勒《原理》的特征。追随者认为,这一特征标志着《原理》作为一承前启后的著作,总结了从亚当o斯密起到19世纪中叶大半个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批判者则认为,穆勒的调和折衷主义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破产的宣告。追随者和批判者在论证穆勒的折衷主义特征时,似乎都忽略了《原理》中也应该作为折衷主义一部分内容的、结合理论分析和政策结论二者矛盾的调和论。也许只是为简便起见,我们都称这本书为《政治经济学原理》,而略去实际上很重要的“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的副标题。而恰恰是这个副标题意味着穆勒在写本书时力图把经济学从李嘉图以次的英国经济学家们的教条精神中拯救出来;在经济理论分析中注入大量的对人类的关注和容忍的精神;从而对他先前所服膺的边沁的功利主义和以之为社会哲学基础的李嘉图经济学,作了修正。这一新立场部分是受浪漫主义者的影响,但更多地源于英法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原理》是在这一转变之后的产物。《原理》中就出现了接受对现行制度的某些改革的主张,甚至容忍这些改革所可能带来的政府对于私人经济行为的干预。这种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新看法自然形成英国经济界主流的传统。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穆勒之所以自认为《原理》只期待着成为一本“现代《国富论》”的含义和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可以看作穆勒《原理》的后继者的论断。我们甚至可以说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和策略思想,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这个经济思想传统仍然存留于今日的英国经济学界。因此,在今日,《原理》不但是一本有历史意义的书,而且由于在一种思想体系传统的发展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它对于了解眼前国外经济学界的发展还具有某种启迪的作用。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原理》
1:.cn/s/blog_44fd26e4010001hb.html2: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113345.html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00:48
贡献光荣榜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原话)商品《资本论》的解释是卖出流通的劳动产品.可见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说劳动创造价值是一种逻辑错误.劳动价值论指的价值,是与钱所计量的原子有关的概念.并不是每个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有用性,与每个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冲突.因此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并非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相对价值理论,而是说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的权力,并非什么具体财富,是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并非是物质的自然属性.正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提到,物质的自然属性是在哪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包含人类劳动)只能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改变.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财富(物质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剩余价值,就是交换中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它代表的是权力,而不是具体财富.假如工人给资本家生产1块蛋糕需要1小时,当工人作为消费者时需要超出1小时的时间才能交换回蛋糕,超出的生产蛋糕的1小时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它不涉及具体的财富,只涉及人支配人的劳动的权力,因此剩余价值是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的.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这种权力,说成是具体财富.如异质被卖出的的1磅牛肉可能与卖出的1吨牛屎的价值(交换价值)相同,但牛肉与牛屎的“有用性”是异质的,可见价值不是什么“具体的有用性”,而是牛肉和牛屎相同耗费的人支配人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因此从真正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所谓的“生产总值”(GDP)是压根不存在的,它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应该称为“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为的社会关系总和,意味着金钱(资本)权力在交换体系中所能支配的所有劳动力,与具体财富、科技等无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为最大化的支配人的行为(权力)而生产,金钱游戏就是如此.正如利润(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代表的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支配形式.因此马克思才把追求利润的企业称为阶级斗争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就如同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距离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样.价值量增加并非什么功劳,在使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价值增加相反是一种罪过,资本因吞噬劳动,把其奴役成价值,因此资本有罪.《资本论》通过资本之间存在积累式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把利润与物质生产效率、技术等关系完全排除,证明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私有产权能促进利润,但利润确与真正的物质生产效率无关.如:物质生产效率不同或者效率提高不同步的不同行业确存在着平均利润率.在《资本论》的论述中,市场经济并非什么以技术为主的竞争,而是以积累为主的竞争,积累为主的竞争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均衡,它不会优化配置资源,只是一种社会支配秩序均衡.如你可以1秒钟之内把上千亿资金转帐到几千公里以外,确不可能在一年之中生产出上万台机器,资本可要比“僵化的生产涵数”和“僵化的最优配置资源”灵活得多.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不会慢慢等待“僵化的最优资源配置”,他们必须快速扩张,只要其利润率低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他们的企业随就有被收购和破产的危机.因此他们只要发明此领域资本的利润率低于其它行业,就会出售此领域的资产,或者购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或者直接涨价与高利润率行业对抗,从而重新改变货币(资本)与劳动力交换比例,达到以平均利润率(剥削率)为重心的均衡.
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剥削率太低,意味着他有失掉资本家地位的危险,而普通人确需要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资本主义不是不让人有高物质消耗,而是要人们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这样资本自然赚到钱,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就是人们的这种雇佣劳动.正如《资本论》里预言会出现借贷消耗,各种逼迫人们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的形式.正如以前需要5年劳动时间能交换的住房,现在确需要10年或者20年,一份工作的时间不够,就用二份或者多份工作时间去交换,这样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GDP(雇佣劳动总和)就得到增长,资本游戏就继续,当每个人交换预到生理极限,那么经济危机就开始.
因此《资本论》揭示和批判的正是追求利润的经济制度,认为需要根除追求利润的经济制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课程学习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
(一)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 “经济”一词的涵义
人类一开始就有了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但经济作为一个概念,却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经济”这个名词的含义十分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涵义。如果把“经济”一词只理解为其中的某一种涵义,而忽略了其他涵义,这是不全面的;这种偏狭的理解,会引起某些认识上的混乱,甚至导致实践上是失败。
2、 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大概是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和庄园经济的范围内。至于国家财政、商业、货币流通等,当时人们经常将其放在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来研究。
在17世纪初,才出现了“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这个名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城市国家”和“经济学”两个词。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和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不是自然经济,而商品经济,经济问题已经超越了家庭经济的范围。
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他写了一本《献给国王和王太后陛下的政治经济学》(1615)。他之所以要把他的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就是想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越出自然经济的范围,不是家务或家庭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可见,“政治经济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经济”。
3、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
在蒙克莱田之后,各派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例如,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1817年发表了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西斯蒙第181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资本论》的副标题也叫《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政治经济学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直至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后,这一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政治经济学被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政治经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也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建的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首先,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时,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这种客观物质经济条件的成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要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剥削的加深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代表先进生产方式要求的无产阶级需要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从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
再次,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的新发现、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方面,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要求;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进一步说明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据。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建立在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尤其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主要如德国古典哲学、和说所取得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绝对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即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作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经济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继列宁之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毛泽东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邓小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这是我们特别应该珍视的。
世纪之交,我们当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重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反复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也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要生活,就需要有生活资料。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生活资料,样样都是生产得来的。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就要灭亡。
(2)物质资料生产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除了生产活动外,还要进行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包括我们的国防与军事活动,一刻都脱离不了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 物质资料生产的构成要素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人们的生产活动首先是一个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由以下要素组成:
|      (主观因素)
  |生产资料  (客观因素)
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缺少一个,生产都不能进行。只有三个要素密切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
3、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所以生产过程是一个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到结束,经历了四个阶段,称为生产过程四环节。
直接生产过程: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
分配过程:社会对产品的分配过程。
交换过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或劳动产品的过程。
消费过程:人们消费物质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的过程。
生产过程也称为社会生产总过程或再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4、 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社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1) 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指人们适应自然、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能力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善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在生产力中,不管是人的因素还是物的因素,都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着。当科学技术被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所以说,“科学是生产力”,或更高一点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例如:原始社会,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技能微弱,人们单身无法去向自然力量和猛兽做斗争。这样低下的生产力,就决定了当时人们必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劳动果实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活跃的因素,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时,生产关系就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突破或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力量。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甚至导致生产力的被破坏和暂时的倒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曾经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因此在历史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它旧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致每隔一定时期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
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这种情况人们都普遍有所认识。
另一种是超越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过去人们对这种情况注意不够认为既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不会出现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一大二公三纯”、“穷过渡”、“大跃进”等,在生产关系领域里“不断革命”,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害。
可见,无论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还是超越于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力破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善,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规律,是一条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和发生,它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新旧生产关系的更迭,决定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不断上升演进的全部历史进程。
但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它的作用往往要通过剧烈的阶级斗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在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规律是通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觉地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来实现。
(三)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 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因为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其研究范围内。
这两对矛盾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主要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要受到前者的制约,而前一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
2、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应重视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要研究生产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经济规律的根本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途径,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利益。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是否有科学性,取决于它能否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统一。
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的方向完全一致,它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趋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一)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辩证法,因而又称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示经济过程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二)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 科学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及其他
逻辑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渐上长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过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来把握其规律。运用逻辑的进程正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
此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要运用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某些方法以及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方法。
古汉语中的经济
古汉语中的“经济”指的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实际上是现在所讲的“政治”,与近代所指的财政经济不是一回事。
近代汉语中的经济
19世纪下半叶我国才从日本那里知道“经济”一词的近代用法;当时“经济”、“理财”、“生计”等各种译法相持不下,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在孙中山的肯定下,才算把“经济”这种译法确定下来。
现代汉语中的经济
现在所说的“经济”其涵义是什么?大体上说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涵义:
(1)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种活动
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中的“经济”都是指这种涵义。
(2) 节约、精打细算、算帐等
即人们在生产、流通中如何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问题。
(3) 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通常所说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里所讲的经济就是指生产关系。
早期重商主义者完全忽视市场,他们把认为资本运动中增加的货币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财富主,张禁止金银出口。为了增加本国金银,除了开采本国的金银矿外,还实行“少买多卖”的对外贸易原则来增加本国的财富。
晚期重商主义者重视发展对外贸易,主张从国外进口原料在本国加工成制成品,再进行出口,以赚取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虽然已把市场包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但却是把它作为流通的中间环节来看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最初的理论考察,但是这种考察仅限于流通领域,因此它只为经济学说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准备了条件。
经济学的史前阶段
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他写了一本叫做《经济论》的书,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第一次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经济学就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好自己的财产。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问题确实主要是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和庄园经济的范围内。因此,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理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学说。直至15世纪末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优势,代表商业资本家利益和要求的经济学说――产生了。重商主义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是为适应15、16
世纪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对货币积累、扩大市场需要而产生的,它着重从资本的流通领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最初的理论考察,但是这种考察仅限于流通领域,因此它只为经济学说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并取得“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形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开始和重要阶段。它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完成于十九世纪初,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由确立到成长的时期。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威廉•配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所参科学上能作出贡献。它的主要功绩就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不自觉地觉察到剩余价值,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些具体形态。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批判,在分析批判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但是,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他们不可能从本质上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在他们的经济学说中除包含一定的科学成分之外,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两大阶级的矛盾趋于尖锐化时期产生的。它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非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从19世纪30年代起,已经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
他们从资产阶级的偏见出发,歪曲或否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发展其庸俗成分,攻击进步的、科学的经济学说,掩盖阶级矛盾,否认社会的发展规律。
他们只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不去研究这些外部的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实质。他们的研究方法只是把这些表面现象记录下来,加以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庞杂的混乱的不成体系的体系。
他们出于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需要,把一些社会经济现象,完全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来加以解释和说明。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发展起来以后,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敲响了,“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习意。”庸俗政治经济学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暴露了自己的这种丑恶面目。
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化的最初代表。
近代和现代庸俗学派(马歇尔、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在很多方面抛开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带有辩护性质。
总体上看,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或多或少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但其中包含的关于经济运行规律=运行方式的解释和经济管理的具体知识、关于经济过程和经济机制的某些分析方法,包括数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的运用等方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可资可鉴的。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理论体系。它产生有19世纪产业革命已在西欧主要国家展开小资产阶级剧烈分化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斯蒙第、蒲鲁东。他们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无情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但又主张复古倒退,把中世纪宗法式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理想化为人类幸福生活的新境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开历史倒车,当然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论述。
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病的揭露与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这种揭露和批判戳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谓资本主义是自然的、永恒的、无限美好的理想社会制度的廉洁的虚伪性,有助于使劳动群众消除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高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建和传播,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就日益显出其空想性和反动性。
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分为三个时期。十六至十七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罪恶,最初描绘了一个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合理分配的理想社会;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明显地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义的色彩;到了十九世纪初,空想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对未来的社会制度作了天才的具体描绘,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这些学说是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理论表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对改造社会的迫切要求。在当时曾经起过积极的、进步的作用。他们的学说包含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为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可能超出时代所的限制,未能了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也看不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创造者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向上,否定阶级斗争,反对用革命手段来改造社会,幻想用和平手段来达到消灭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目的。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者受着时代的局限,所以他们的理论是不成熟的。因此,他们所设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的理论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应用”。作为一门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接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创立的。它的产生是政治经济学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真正阐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劳动者的劳动
指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参与生产活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构成了人的劳动力。
人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也就是劳动的时候,必须消耗体力和脑力,所以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
劳动对象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由劳动加工的对象。可分为两类:未加工的自然物(地下矿藏、原始森林的树木……)和经加工的原材料(生铁……)。
例如,农民进行生产的种子、矿工开采的煤层和矿石、以及一些加工过的物质资料。(插图:待定)
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筑物、道路等,是能够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从原始人用的石刀、石斧到现代化的机床、机器人都是劳动资料。(插图:待定)
区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依据:按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的东西在一个场合是劳动对象,另一个场合是劳动资料(插图:待定,如“牛”)。
生产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数量和结构,只有生产出各种物质资料,才能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对象,否则,如果没有生产出产品,也谈不上分配、交换和消费的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出的物质资料越来越多,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的数量、品种和规格也就越多,质量也就越高。
其次,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比如,生产方式决定着分配方式,社会成员以什么方式分配社会产品,是由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决定了产品只能平均分配;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也有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分配”。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与一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生产的发展。
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当交换的范围扩大、交换顺畅时,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当交换进程受阻、交换渠道不畅时,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只有生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消费是生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消费的不断增长,才能创造出新的更多的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反之
,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科学技术被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生产力。当前人们提出的知识经济,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形象表达。
但是,科学技术不能在生产力中成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它必须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还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提高其质量,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各个方面,如组织管理等等也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将共同有力地促进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系统中基本要素、科学技术要素、组织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
可见,科学技术与组织管理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起着 “倍增器” 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里所讲的经济现象不是指偶然发生或个别的经济现象,而是指那些经常重复发生的经济现象。
某种经济现象是一定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一定的经济规律则通过某种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质。体现在:
其一,产生条件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条件的存在和消失是客观的,由此而产生或消失的经济规律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改变它、废除它,也不能创造经济规律。只要某种经济条件存在,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当某种经济条件消失之后,在这种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也必然随之消失。
其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既然经济规律是产生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以只要这种经济条件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不管我们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认识,它都按本身固有的要求起作用,强制地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这种基本趋势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抗拒的。当人们认识到它,并且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如果人们违背了经济规律办事,也将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又不同于自然规律,最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特点上:
一是经济规律总是同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规律无论是天体运行、还是地理环境的变迁,都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实现着;经济规律既然是人们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所以它总是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没有经济规律。
二是绝大多数经济规律都具有历史暂时性
自然规律大都长期不变,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则只在某一社会阶段产生并发生作用,当这种经济条件消失后,这种经济规律也就随着而消失。
三是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仅受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还受到利益关系的限制。
在阶级社会中,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
经济规律的类型
按照经济规律形成的条件和发生作用的历史范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这种经济规律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共有的经济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是互有联系的。
人类历史上有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经过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发展阶段,都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普遍规律。
(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有商品交换关系的几个社会之中。所以我们说价值规律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事实上,价值规律至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仍然在起着重要作用。
(3)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这种经济规律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它随着这个阶段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这个阶段的消亡而消失。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就属于这类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这一社会阶段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互有区别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内,,。
科学地认识这一规律并且揭示出它在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找到人类社会历史上各种生产关系存在的客观依据,才能说明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根本原因,才能正确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和优越的程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决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权、军队)以及和它们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 和哲学的观点则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这两者又形成了一对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改变了,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反之,一个新的上层建筑没有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也就不能生存。(生产关系同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犹如一栋高楼的地基和地基上的层层楼房的关系,盖房子要先打好地基,才能在这基础上建起层层高楼,这二者的概念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这种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作用。新的先进的上层建筑是摧毁旧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巩固新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旧的腐朽的上层建筑则是维护过时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和发展、延缓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