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试述承气汤证的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伤寒论讲义_百度百科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契机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与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是其特征。《伤寒论》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成就与影响极大的重要医学著作。因而此书列入中医四大经典医著之一。
伤寒论讲义图书信息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 元
伤寒论讲义内容简介
《伤寒论讲义》以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内容断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计10篇,398条,113方。每章标题下加“导学”内容,主要介绍本章需要掌握、理解、应用的知识。每节内容一般分【原文】、【词解】、【释义】、【方解】、【析疑】、【医案选录】部分。【释义】力求精练,突出重点。【析疑】展示各家观点,或引发争鸣,或引而不发,力求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诠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医案选录】限选1~2案,第1案与原文原方相应,第2案为异病同治和拓展方用。
伤寒论讲义图书目录
一、《伤寒论》的概况述要
(一)成书与沿革
(二)篇目与体例
(三)伤寒与温病
1-伤寒的基本概念
2.伤寒与温病之争
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二)六经辨证的源流
(三)六经辨证的体系
(四)六经辨证的特色
(五)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二)太阳伤寒证
(三)太阳温病证
三、辨病发阴阳
四、太阳病传变
五、太阳病愈期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
(二)桂枝汤禁例
(三)太阳中风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桂枝去芍药汤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二、太阳伤寒证
(一)麻黄汤证
(二)麻黄汤禁例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2.葛根加半夏汤证
3.大青龙汤证
4.小青龙汤证
三、表郁轻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治纲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虚证实证
(四)辨表里先后
(五)辨标本缓急
二、证候分类
1.栀子豉汤类证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4.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6.热入血室证
1.心阳虚证
2.阳虚兼水气证
4.肾阳虚证
5.阴阳两虚证
(三)蓄水证
(四)蓄血证
(五)结胸证
1.结胸辨证
2.热实结胸证
3.寒实结胸证
4.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4.旋覆代赭汤证
5.大柴胡汤证
6.五苓散证
7.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七)上热下寒证
(八)欲愈候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饮停胸胁证
二、水停阳郁证
三、胸膈痰实证
附:备考原文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分类
三、阳明病传变
四、阳明病外候
五、阳明病主脉
六、阳明病愈期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白虎汤证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
二、阳明病实证
(一)正阳阳明证
1.调胃承气汤证
2.小承气汤证
3.大承气汤证
4.承气汤证辨证
5.承气汤禁例
(二)太阳阳明证
(三)少阳阳明证
三、阳明中风证
四、阳明中寒证
第三节 阳明病兼证
一、兼表虚证
二、兼表实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二、虚烦证
三、蓄水证
四、血(热)证
第五节 阳明病疑似证
第六节 阳明病预后
附:备考原文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附:备考原文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病变证
第四节 少阴病疑似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附:备考原文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录一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几点说明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 条文索引
附录四 方剂索引&&&&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数字版版权归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所有,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本数字版发表作品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杂志社、编委会和编辑部的意见。
试论《伤寒论》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当前位置:
《伤寒论》:三承气汤再认识时间: 来源: 作者:梁华龙
o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o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
o“三承气汤”并非阳明腑实专用方,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
对于《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三方,笔者略有管见,兹简陈如下。
“三承气汤”释
《伤寒论》大承气汤中,大黄属寒下药物,芒硝属软坚药物,而枳实、厚朴可以下气;以大黄清热泻下,芒硝软坚泻下,枳实、厚朴降气泻下,诸药配伍,起到泄热、软坚、通腑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属刺激性泻下药,芒硝属容积性泻下药,枳实、厚朴则属于调节性泻下药。大黄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尤其是大黄酸,能刺激胃肠蠕动幅度增大变快;芒硝中的十水合硫酸钠则在肠道中形成高渗状态,使肠道外的水分向肠道内集中,增加了肠道容积;枳实具有使胃肠收缩兴奋、节律有力的作用,厚朴则具有明显、持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两者结合,可调节肠道的排储功能。肠道内水分增多,干结的大便濡润变软,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幅度变大,就有利于燥屎的下排,而枳实、厚朴则可使肠道蠕动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节律和幅度上,不至于过高或偏低。
临床运用大承气汤,既要掌握其使用指征,还要掌握其使用的时间节点及火候。使用指征如“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必待“屎定鞕,乃可攻之”;时间节点如“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攻下的火候如“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总之,就是要做到适合、适时、适度、适当。
小承气汤的使用特色: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矢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这3点特色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內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
调胃承气汤证在《伤寒论o太阳病脉证并治》各篇中,共出现过5次,分析这5条原文,多是误治后出现的一些变证,属于实热在胃,并非有燥屎结滞在大肠。
“承气”释
关于承气汤的命名,古今多数医家以五行学说的“亢则害,承乃制”来做解释,即如果某一脏腑之气过于亢盛,就由其接下来我克或者克我之脏腑对其进行制约,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事实上,承气汤以清泻药物泻下肠道实热或燥屎跟五行的生克制化没有任何关系,笔者认为,倒是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的“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可谓几近本意。
从承气汤证的病理来看,是邪热燥屎结滞于大肠,而大肠无论经络走行、所处部位、器官顺序还是功能特点,都在胃的下游,且承气汤证的燥屎也是结滞于胃之下游大肠——虽然原文中有“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的说法,但很明显这个燥屎是在大肠,胃中是断然不会有燥屎的。
六腑之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既然已将糟粕下传到了大肠,但因邪热燥屎致大肠不能继续传导下行,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中断,故此时需人为地帮助大肠,完成承接胃气下降的功能,使传导之职得以延续。
故所谓“承气”,即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这也是“调胃承气汤”之所以加上“调胃”二字的奥妙所在。
承气汤是为了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而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调胃承气汤证则是邪热在胃,它既不是无形邪热在气分的白虎汤证,也不是有形燥屎內结的大承气汤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邪热尚在胃,将要下传大肠而尚未传变,将欲形成燥屎而尚未形成之际,此时,大肠不能承顺胃气而正常通降,尤须清除胃热以防邪热下传,故方名“调胃承气汤”。“调胃”二字,已经明确显示其病在胃而非在大肠,之所以“承气”,仍是秉承既病防变、提前截断的治疗思想。
“三承气汤证”辨
阳明病的三个承气汤证,是胃家邪热亢盛到大肠燥屎內结的一个系统过程。
邪热在胃,汗出、蒸蒸发热,烦躁、腹胀满,若不及时清除热邪,便会使邪热进一步加重而耗伤津液,并传至大肠,此时,宜尽快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截断病情发展;过燥热在大肠,潮热、谵语、腹痛,甚则喘冒直视、循衣摸床,说明燥屎已成,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而热邪从胃到大肠是否形成了燥屎,虽然出现了潮热、谵语、腹满,但尚不能确定腑实燥屎确已形成,则可用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肠燥屎,小承气汤介于两者之间,在未确定燥屎形成的诊断时,用于试探性治疗,这就是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三承气汤的关键。
后世总结大承气汤证为“痞、满、燥、实、坚”,小承气汤证为“痞、满、实”,调胃承气汤证为“燥、实、坚”。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一则不便临床掌握使用,二则不尽符合三汤证实际情况,三则笼统不够确切。
其中,关于调胃承气汤证的“燥、实、坚”的说法,尤其不符合原文原意,也不符合临床实际。
从病情和症状来看,调胃承气汤根本没有“坚”的征象,只是后人根据方中药物功能推导出来,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调胃承气汤和白虎汤都是治疗邪热盛实的方剂,其区别在哪呢?
白虎汤治疗邪热在气分,是全身性的;调胃承气汤治疗邪热在胃中,是局部性的。白虎汤是清散热邪,使邪热从上从外发散,因其热邪在气分,弥漫于经中,弥漫的要随其势而发散;调胃承气汤则是清泻热邪,使热邪从下而泄,因其邪热在胃中,局限于胃腑,故局限的要顺其势而通行。
必须说明的是,阳明腑实证有三承气汤证,但三承气汤绝非阳明腑实的专用方——虽然承气汤能够有效地治疗阳明腑实证,但不能认为凡用承气汤都是阳明腑实。笔者认为,只要是内热亢盛,腑气不降,则不管病在何脏何腑,皆可用之。(责任编辑:高继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配伍题调胃承气汤证为()
A.腹满痛,心烦谵语,潮热,手足缛缓钩觯忝兀龀脸
B.潮热,心烦谵语,腹大满不通,脉滑而疾
C.阳明病,大便初硬后溏,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
D.腹满便秘,心烦谵语,蒸蒸发热
E.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腹满痛,心烦谵语,潮热,手足缛缓钩觯忝兀龀脸
B.潮热,心烦谵语,腹大满不通,脉滑而疾
C.阳明病,大便初硬后溏,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
D.腹满便秘,心烦谵语,蒸蒸发热
E.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A.阳虚外感禁汗
B.阴虚外感禁汗
C.气血阴阳两虚外感禁汗
D.阴亏下焦蓄热禁汗
E.温病禁汗
A.阳虚外感禁汗
B.阴虚外感禁汗
C.气血阴阳两虚外感禁汗
D.阴亏下焦蓄热禁汗
E.温病禁汗
C.牡蛎泽泻散
D.桂枝人参汤
C.牡蛎泽泻散
D.桂枝人参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