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经济“脱实入虚”究竟是坏事变好事的例子还是好事

股票/基金&
& 详细视频
楼市虚火驱动脱实入虚 逆转关键或在央行
分享给站外好友
&视频地址: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html代码:
主&持&人: 嘉宾:管涛徐阳邓海清
  和讯网:今年以来关于脱虚入实的话题讨论比较多,中央层面也在驱赶资金想脱虚入实,成为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方向,一行三会今年都出台了主要措施。海清老师,现在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以及它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邓海清:这个问题分从大的角度来讲和从小的角度来讲,大的角度来说资本都是逐利的,脱虚入实还是脱实入虚,主要看哪个领域能提供高的回报率,资金就愿意往哪里去。  脱实入虚实际上就是反映了一个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不行了,一直在下降,从2012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工业通缩阶段,在工业通缩时实体经济的利率在不断地下降,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资金自然要从实体经济转到虚拟里面来。  虚拟经济的利润回报比较高,从2008年之后全球来看,虚拟经济的回报率都比较高,它背后的原因跟2008年之后的QE政策有很大关系,QE这个政策说白了,它本质上就是央行新一轮的扩张,央行新一轮扩张转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这个钱又给了有信用的人,谁有信用?有钱的人才有信用,地方政府才有信用。  这个钱实际上是一个债务循环的转,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QE不会结束,与其把这个钱投入实体经济去循环,去转,还不如玩一个旁氏骗局的游戏,我就靠着赚资本利得,而不是投资回报来获取自己的收益。  现在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都有这么一个特点,推高存量市场的价格去获取资本利得,开发商拿一块地,再去建一个地重新去搞一个楼盘获取收益,真的还不如把现在存量的房地产提个价来赚的钱多。  这个局面的出现一定有一个前提条件,央行的放水后面会持续不断地来,这个可以把存量资产价格炒高的一个前提条件。现在脱实入虚或者其它的情况,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未来这个背景真正要得到逆转也是取决于这方面。  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工业通缩得到了缓解,就像现在的去杠杆,去产能,带来了大宗商品的止跌回升盈利的改善,使得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有回暖,这个是根本之道。  另一方面,如果QE开始进入结束,流动性拐点,那就意味着在存量资产价格里玩旁氏骗局,来获取资本利得的玩法就无法具有可持续性。现在我们为什么会看存量资产里面的,无论是股票、房地产,这种价格的拐点基本上是会离我们越来越近的。  和讯网:海清老师,现在这个房价过高是不是脱实入虚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邓海清:这个不仅是实体资金的脱实入虚,最近在网上传的,一个上市公司亏损的一塌糊涂,最后靠什么留住了上市公司的地位?靠着卖一套房,就把这个公司以前的经营业绩全部给补回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讲,炒房作为主营业务收入比自己去做实体经济循环实现利润要快得多,利润回报率高得多。  第二,很多微观个体也是一样的,再勤奋的员工一年拿到的工资和奖金都不如家里有一套房的,一年房价上涨带来的回报率这么高,这也会使得大量就业的群体家里有房的,特别是有两套房的,随便怎么算算都觉得工作是件特别没有意思的事情,也不要在实体公司里面辛辛苦苦地卖命工作了。  就业人员上也会脱实入虚,还不如回家去打游戏,或者炒炒房,做做房产中介来的更快。  和讯网: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公告,中央脱虚入实要加楼市的虚火,现在来看银行的贷款还是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在中央的政策层面上您觉得这个火能降下去吗?  邓海清:中国的房地产政策绝对是中国最复杂,牵涉利益面最大,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中国从2005年第一次房地产调控到现在,几乎每一次调控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中央有政策出台,一定会对房价有一个抑制,对于房价的疯狂可以有一个抑制。  从这十几年来看,房价基本的走势我自己认为,目前的财政体制,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还是按照原来的这套模式之外,中国的问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中国房地产问题很多人认为是土地财政的问题,未来房地产会下跌,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的因素。  我自己有一个跟市场上非常不一样的看法,中国房地产的问题是中国两个政策的背离导致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就像现在的政策一样,三四线城市是冰的要命,一线城市跟二线热点城市火的要上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格局?这个跟中国城镇化的模式和相关配套有关系,最近张维迎教授跟林毅夫教授拼命地争关于中国产业化政策的问题,我觉得中国核心的问题倒不是产业政策的问题,中国核心的问题是产业政策跟社会政策不配套的问题。  很简单,中国的产业政策执行的是大城镇化政策,所有的产业,所有的资源都是往大城市集中的,中国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保、医疗,其它的户籍制度政策执行的是小城镇化政策,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要把人口控制进大城市,要让他们留在小城市。  那这里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你在产业政策里执行的是一个大城镇化的政策,要建设东京,要建设首尔,建设纽约大城市政策,你的社会政策里面完全执行欧洲,或者其它国家小城镇化的政策,这个导致了一个结果是什么?大城市的房价飞上天,三四线城市的房子,虽然说有人,但是这些人都是候鸟。年轻时候工作是在其它城市,工作完之后回来养老过下半生,才会回到三四线城市,这是中国城镇化的一个很典型的特点。  最近复旦大学陆敏(音)教授关于大小城镇,大城市化、小城市化之争,大城市化的路线也没错,小城市化的路线也没错,关于中国的问题出现在产业政策跟社会政策里面,一个执行小城镇化,一个执行大城镇化,两者之间导致了中国现在所有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真正的根源是在这里。  和讯网:徐阳老师,前段时间有一个观点说资金已经开始脱需上市,银行新增贷款最大部分流入房地产,这个是否矛盾?  徐阳:现在这个时点来讲,脱需上市是一个美好的期待,政府在宏观层面,在政策层面不断去引导资金能够进入到实体,但是目前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比如说房价的高涨,房价的博弈你已经看到了,有些地方的房价今年涨幅达到了50%以上,相比较去做实业,它的收益高的多得多。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美元资产的配置价值很高,今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3%-5%,投资美元资产的收益是5%,算下来比你去持有房地产,今年的房地产依然投资回报率要弱很多。房地产这块的收益实在是太高了,可能会出现一些资金从虚入实过程中的暂缓,或者是受到一些阻挠  
日主持人:嘉
宾:管涛徐阳邓海清
日主持人:嘉
宾:管涛徐阳邓海清
日主持人:嘉
宾:管涛徐阳邓海清
日主持人:嘉
宾:管涛徐阳邓海清
日主持人:贾昆嘉
宾:肖飒邓建鹏
排行榜本周本月Academics & Research
观察员文章:也谈脱实入虚
更新时间  9:07:38 点击次数 38 次 
前两天,时寒冰的一篇《中国的脱实入虚与美国的脱虚入实》文章在网上引起热议,引来众多网友评论,文中对我国的脱实入虚状况过分担忧,认为可能造成经济的严冬,大有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论调。笔者认为我国脱实入虚现状确实不可小觑,但总体状况可控,只要采取措施得当,仍能继续保持较稳健的增长。为此,笔者将针对目前我国的脱实入虚现状方面加以探讨。
我国的脱实入虚现状确实不可小觑,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房地产市场: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额102503亿元(约合14859亿美元),同比增长37.5%。根据国外统计网站tradingeconomics数据显示,2015年韩国GDP为13778.7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澳大利亚、俄罗斯,分别为13395.4亿美元、13260.2亿美元。前11月我国约合14859亿美元的商品房销售额,在绝对数值上,已位于韩国澳洲俄罗斯GDP之上,由此可见房价的虚高。
我国房价的上涨,始于2003年左右,当年国务院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从而拉开了房价持续上涨的序幕。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让做实业的艳羡不已,很多企业老板加入炒房大军,赚的盆满钵满。但经过持续多年的政府支持、调控、再支持、再调控等数轮政策,房价整体并没有大幅下降,反而很多一二线城市泡沫严重,三四线城市库存大量,国家是时候要从长远考虑房地产政策制度了,以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爆发类似“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泡沫”经典泡沫。
二、金融市场:
以下分析近期几个比较典型的脱实入虚事件:
国海代持债券违约事件:12月份中旬爆发的国海代持债券违约事件,源于国海证券与各金融机构签署债券代持的部分协议为“萝卜章”,由已离职的2个国海前员工与相关金融机构签定。代持债券相当于杠杆融资投资债券,债券市场不好的时候风险暴露,这个事件也暴露了部分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置信用、规则不顾,引发债券市场大调整,从而造成一次可能引发金融机构挤兑的事件。后来由于证监会介入并全力组织涉事各方协调才暂时化解了危机,后续如何进展和演化,还需进一步观察。
险资操纵股票事件:宝能系前海人寿、恒大系恒大人寿在巨大股票涨幅的收益诱惑下,对部分优质蓝筹股票相继进行投机性炒作,快进快出,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已于12月初进驻调查,部分已公开的信息说明保险资金投资股票杠杆率尤其是万能险投资股票的杠杆率也很高,如出现炒作的股票大跌情况,同样会对保险公司保费造成重大损失,从而损害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利益。因此保监会在12月5日针对前海人寿万能险账户管理整改不到位,对其采取了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12月9日公告暂停恒大人寿委托股票投资业务。就在今天28日,笔者注意到网上新闻报道保监会方面称对业务整改不到位的、东吴人寿等2家公司采取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三个月内禁止申报产品的监管措施;同时,保监会将对全部9家已报送万能险整改报告的公司,派驻检查组进行现场核查,根据核查情况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2015年的杠杆股灾事件:该事件众所周知,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由大牛转大熊、大涨转大跌事件,期间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大发配资生意财,但苦了进行配资的炒作者。这场始于证监会发动,又由证监会进行严厉打击配资最终造成严重股灾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股灾,不得不由国务院层面安排进行救市,在大幅下跌后救市最终化解了泡沫,避免了一场危机。
现货市场:2011年到2015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现货交易平台,杠杆率20-50倍不等,可交易的品种有石油现货、白银现货、黄金现货等。这些交易平台存在大量与客户对赌、虚拟盘交易等完全不合规不合法事件,造成大量投资者沉迷其中亏损巨大。最近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第六次会员大会发表讲话中明确:“大庆新华石油交易中心搞了三年多赚了几十亿,他们赚的钱本来属于期货公司的合法利润,被他们以违规隐蔽非法形式赚取。”对此,刘士余建议,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对期货公司所在地发生“变相期货”等现货交易机构而没有举报的,要对期货公司会员评价上实施减分,对其通道交易费用要加倍增收。
邮币卡市场:笔者一位朋友曾参与邮币卡市场交易,去年在股灾后火爆程度不亚股票牛市,但今年5月底急转直下,造成笔者朋友大量亏损。一枚小小的邮票,发行价几毛,可以炒至两三百元,现在又跌至三四十元,目前价格也仍是巨大泡沫,期待解套更是遥遥无期。
虚拟货币市场:在比特币大涨的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下,国内很多城市又出现了各种虚拟货币,笔者家乡城市出现了“吉祥币”,其实质类似金融传销,代理方先宣传今年国庆节要上线交易系统进行交易,但到目前为止上线交易时间一变再变仍未上线,大量的看不清本质的投资者花重金投入的本金估计又要被这些来自香港的金融骗子公司洗劫了。这些虚拟币让投资者投入大量现金购买,宣称和比特币一样是合法化,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为止国家未合法化任何一种虚拟货币。
综合以上金融市场事件,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者在利用杠杆后,可以把泡沫不断吹大,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让大量资金脱实入虚,造成整体经济中很多货币大量空转,对发展实体经济非常不利。
综上所述,从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的这些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明显得出:国内现在这种靠加杠杆、炒虚泡沫、获得巨额收益但确损害了大量不专业的个人投资者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很多国民投机心理严重,不思实业兴国,而是投机倒把,脱实入虚,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稳定。
笔者认为虽然脱实入虚现象严重,但总体风险可控,主要是因为:我国2015年全年GDP为亿美元,2016年按增长6.5%测算,体量足够大,房地产销售额按前11月数据推算16年全年占据了15%左右,其他金融市场的体量除股票市场足够大外,其余不足为惧,况且股票市场已基本稳定。我们除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外,还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世界上最齐全分门别类最细致的全产业链制造业、互联网新兴产业等,这些在国家抑制资产泡沫的过程中应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支撑。因此笔者认为总体风险可控。
目前出现的脱虚入实积极信号主要有中央高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刚刚结束的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结合文中提到的最近证监会主席讲话、保监会一系列决定公告等,无不是在抑制资产泡沫,严控脱实入虚,这些迹象和政策都表明,国家已非常重视脱实入虚的严重现状,政府整体思路已转变,旨在扭转脱实入虚,转向脱虚入实,这样经济发展才会更健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研究所联系。
技术支持:专家:防止资金“脱实入虚”需持续挤泡沫|中国经济|民间|企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周子勋:下半年中国经济需要格外关注两大动能
  ◎周子勋
  时至8月,三季度以及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如何?率先发布的官方及民间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喜忧参半,表明国内制造业前景仍难言乐观——喜的是,7月财新PMI从上月的48.6%升至50.6%,系17个月来首次超过荣枯线50%。忧的是,7月官方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微低于临界点。
  官方数据与财呈现出相背离的态势,原因在于财新PMI数据与官方数据侧重于大型企业有所不同,主要关注中小企业。分析人士提醒说,财新数据一个月的反弹并不能证明中国经济已经企稳,下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撑不能松懈。预计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一是保证支出力度,二是落实减税降费;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略偏宽松,着力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投资增量必须要引向实体经济
   回头看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毫无疑问,民间企业投融资意愿不强,资金严重“脱实入虚”,是当前中国经济动力方面的主要问题。
  先说民间投资。在中国保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时,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的民间投资下滑,着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按年仅增长9%,其中民间投资更是大幅放缓至2.8%,其中6月份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按年倒退0.1%)。与之相应的,则是国企投资的快速增长,上半年按年增速达到了23.5%。
  民间投资下滑的直接原因有多种:一是市场不好,民间投资担心风险,都处于观望状态;二是债务普遍偏高,信用环境恶化,许多投资者不敢投;三是针对民企的融资环境出现收缩;四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居多,他们一向很难获得信贷或其他融资方式;五是政策环境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民企的市场空间比以往收窄。
  比如央视新闻中最近看到一个例子,由于钢铁价格回暖,某地的小钢铁厂悄悄开工,从各地以废钢铁生产“地条钢”,再跨省销往其他省份的农村地区市场。后经曝光后,该民营小钢厂立刻被拆掉。虽然这是一个治理负面典型的案例,但客观上也显示出,民营资本现在找盈利空间比过去更难一些。
  归结而言,导致民间投资下滑的关键原因是“双萎缩”——市场环境萎缩和融资环境系统性萎缩。
  对民间投资下滑问题,国务院已多次开过会、发过文件,但情况仍然未现明显好转。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组成7个督导组,分赴北京、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青海7个省(市)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导。国务院派出督导组赴各地调查,肯定能查出一堆问题,但民间投资下滑是一系列因素的结果,发现问题并不代表就能立刻解决问题。如何寻求突破才是关键。
  据透露,下一阶段,我国将从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出台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具体政策,应对当前民间投资下滑的问题。
  不可否认,从稳定经济增长的思路来看,下半年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都不能少。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新确定的,一方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坚定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供给水平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同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而扩大总需求的手段离不开投资,尤其是在经济艰难转型时要维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扩张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其作用不可或缺。但是,释放的投资增量必须要引向实体经济。
  ●防止资金“脱实入虚”需持续挤泡沫
   这其实就会引出第二个问题:资金“脱实入虚”。由于前些年的投资泡沫,有名无实的低效资产和庞大的不良债务积累到中国的资产负债表,市场担心现在不处理僵尸企业,中国经济就有可能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
  有分析人士梳理了多家银行的年报,发现“信贷资产呈进一步萎缩趋势”在中小银行的这一表现更为明显。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有的甚至不足30%。
  由于优质信贷资产难觅,银行不得不把大量的资金配置到其他相对安全的资产中去,比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信托受益权项目,以及银行同业发行的理财产品和债券市场上评级较高的债券,由此逐渐形成一个金融闭环,“货币空转”现象越发明显。
  国内银行业很早就提出,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使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但实际情况是不但未能出现明显的改善,反而在某些领域出现更趋严重的态势。
  此前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至少3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受到各级政府干预所导致的;还有30%的不良贷款是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所形成的。由此可见,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对银行造成的伤害极深。如果这种格局不改变,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国企存在的市场风险,将更多传染给银行,势必增加爆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自“超日债”违约打破刚性兑付以来,目前共有16家企业发行的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金额超400亿元。今年以来已有10家企业发行的1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为169亿元。央企、国企的债券违约占比近六成,远超民营企业。
  截至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存续规模为9.3万亿元,今年迎来集中兑付高峰期,约有4.45万亿元需到期兑付,下半年债券市场将面临较大的兑付压力和再融资压力。
  正如学者所言,中国经济当前最大的困难和风险是庞大的债务扩张和信贷扩张所引起各种风险。截至6月底,我国非金融类公司的负债总额已经达到了114万亿元,信贷增长不仅导致货币信贷的效果越来越低(创造1元的GDP大约需要5元的信用来推动),还带来严重的银行系统风险(二季度末不良贷款率达到1.81%)。
  正因为如此,上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抑制资产泡沫”更是被首度列入重点。
  日前,央行旗下的中国《金融时报》响应中央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的要求,刊文列举的四个方面风险(高杠杆及债务违约、资产泡沫化、银行不良资产持续攀升、股市和汇市波动),也凸显了监管层对当前金融市场风险的担忧所在。其中,资产泡沫化严重的房地产市场被认为是中央“抑制资产泡沫”的重点对象。未来,围绕住房按揭利率、首付比例、土地价格乃至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何种力度的政策,将成为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而在化解金融资产泡沫方面,还有一个重点工作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这是在政治局会议文件“降成本”一段提出的。李克强总理日前在与世行行长等人士举行的“1+6圆桌对话会”上,提出“多措并举积极稳妥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这被认为是促使企业既“去杠杆”又“降成本”的重要政策指向。
  可以预见,围绕这方面工作,中央将在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降低宏观税费负担、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压力等方面出台更多政策措施,令企业更具活力。
  此外,围绕高杠杆及债务违约问题,财政部长楼继伟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政府财政不会轻易兜底,“部分企业债务高,发生违约,但没有爆发系统性风险,政府需要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防止一些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发生风险。”
  这或许透露了中央政府的一个政策思路:未来将容许更多国企债务违约事件发生,这有利于打破市场的“刚性兑付”思维惯性、培育市场的风险意识、建立更加成熟的债券市场。可以预见,下半年将有更多违约事件曝光,市场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总之,在中国经济“脱实入虚”、需要持续“去杠杆、挤泡沫”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政策将会兼顾扩大需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平衡。
  诚如专家所言,尽管在经济转型和资本过剩的双重背景下,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但其导致的经济过度虚拟化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负面影响。而房地产业除了带动地方政府税收和相关下游产业的投资外,对提高生产率几乎没有太大贡献。从阻止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脱节、改善经济分化产业分化的角度看,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抑制金融房地产业过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为中国经济时报社社评理论部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思阳
今年我们讲转型,讲升级,对企业界来讲,发生的最好的时间点是什么呢?需求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买东西的时候,企业转型就很容易,如果东西卖不掉的情况下,让老板转型,转到哪儿去呢?
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虽然有其新兴行业的特殊性,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凡是抑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市场集中都应接受反垄断审查,并以实际行动证明没有损害公众利益。
因为我们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20岁至29岁的刚需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之后,支撑我们总需求能够比较旺盛、处于扩张状态的基本周期失去了,这个问题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客观存在。
全球绿色金融的崛起,得益于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的高速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在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领导者。限制脱实入虚应让市场自己选择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责任编辑:
财经关键词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货币“脱实入虚”再度来袭?企业主又来吐槽:不如买房
做智能停车场创业的、做互联网的,最终都去炒房了
  8月29日,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体以310亿元刷新了全国地王纪录成为焦点。据媒体报道称,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先后涌现两百多宗地王。
  地王频出背后,是居民对买房持续的热情。央行最新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中,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
  此外,央行发布的另一项金融数据也引发了市场的热议,7月份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增速之间形成的“剪刀差”再度扩大。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解释是,大量的货币发行出来以后并没有能够迅速地拉动经济,这些钱一直停留在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上,从而形成M1和M2的逆剪刀差。随后发改委官网也撰文指出尽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
  多年前由温州炒房团掀起的全国炒房热导致的实业“失血”似乎在重新上演。
  中国的钱去哪儿了?中国是否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新京报记者寻访温州、北京、东北等多地企业家、银行、居民,企业持币观望背后,是投资回报率不高、方向感的缺乏。与企业贷款负增长相反的是,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有分析认为,这显示出经济内生需求不足且地产泡沫加大,今后信贷增长压力仍大。
  “房产投资比做实业赚钱快”
  “现在很少为了扩大生产而去贷款,行业不景气,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不敢贸然贷款”,北京南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敏告诉新京报记者。
  尽管在智能停车场行业打拼5年有余,与拿到风投补贴的创业公司相比,翟敏只能做智能停车烧钱大战的旁观者,尽管凭借较早进入行业的经验扎实做业务,但公司经营状况却不可避免出现下滑。
  温州一位做打火机制造起家的企业家黄发静也表示,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企业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活下去,此外,从前热衷于搞多元化投资的企业现在也逐渐停止了盲目投资的步伐,如今的房地产、股市波动都很大,加之处于新旧行业交替期,很多企业对投资缺乏方向感,更多持观望态度。
  数据也在佐证翟敏、黄发静们的感受。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份4636亿元新增贷款中,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而非金融企业贷款减少26亿元。
  央行负责人对此现象指出,从企业部门贷款看,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特别是“去产能”、“去杠杆”背景下,企业总体信贷需求没有住户部门那么旺盛,但同时盛松成也提到,不宜过度解读个别月份的贷款数据。
  经济下行之际,翟敏尝试过各种投资方式。“辛辛苦苦做实业,利润不过10%,跟无意中买房赚4倍的收益没办法比较”,翟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她从2000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十几年来无意中购买了几套房产,房产投资赚钱虽然也有风险,但要比做实业赚钱快又容易。
  如今的翟敏偶尔也会去看房,寻找合适的房源来做投资。这背后是作为小企业主脆弱的安全感。这几年,随着主业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创业公司补贴的冲击,翟敏四处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投入到互联网金融、股票、基金的资产最终都血本无归。“对普通小企业主,普通百姓来说,还是买房握在手里最安全,最差也就是涨得慢,但至少保本”。
  “银行的钱出不去趴在账户上”
  企业贷款意愿不足背后,银行也过得并不轻松。
  “很多时候,银行的钱出不去,只能趴在账户上”,辽宁本溪市一家国有银行从事对公贷款的工作人员顾鑫(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政策上的行业指引限制资金流入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银行不良率在攀升,导致了银行对于部分行业的惜贷现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同比上升0.31个百分点,较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
  “银行的好日子早已过去。”顾鑫所在的本溪,有“煤铁之城”之称,经济转型之前当地经济主要靠钢铁公司支撑,而如今,在去产能的指挥棒下,昔日的贷款大户钢铁企业,如今作为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额度严重压缩。
  顾鑫举例说,以往做一家钢铁大户就能完成全年任务。而如今,钢铁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没有那么多,贷款额度会压缩,可能从原来的每年贷200亿压缩60亿,这60亿可能放到铁路、高速公路、农副产品等民生相关的行业。
  对于非金融企业贷款的减少,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认为,非金融企业减少贷款,有三种可能:一是银行资金紧张,无款可贷;二是银行有钱但惜贷;三是银行有钱但企业不愿意借钱。
  刘胜军认为,银行流动性并不紧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2011年底创下21.5%的历史高位以来,目前已六次下调,降至17.5%。由于2015年以来连续降准降息,货币政策更趋宽松。银行“不差钱”的直接体现就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水平的回落。目前,该利率已从2013年“钱荒”时的9%回落到3%左右的水平。
  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明确指出,“现在银行间利率已到2%左右,是多年来较低水平,银行超额储备率也在上升,说明流动性并不短缺,短缺的是投资信心。”
  既然银行不差钱,银行的钱出不去,更多的是企业不愿借债或者银行不愿放贷。一般而言,企业不愿借债是因为投资回报率低于贷款利率。从当前情况来看,这是一个现实的原因。毕竟,中国现存的严重产能过剩压低了投资回报率,刘胜军援引来自中国经济数据库中摩根士丹利研究的数据,目前投资回报率从10%以上回落到6%左右。
  “确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上银行不良率攀升的大背景下,地方一些银行会出现惜贷、抽贷的情况”,顾鑫告诉新京报记者,所谓惜贷就是银行出于不良率等顾虑不愿把钱借给企业,而抽贷则是在还未到协议规定的还款期限期间,银行认为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了,要提前收回贷款。
  居民房贷成新增贷款主力
  一边是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主和对过剩行业惜贷的银行,一边是热衷于高价拿地的房地产商和疯狂买房的居民。
  “我除了继续做好实业之外,其实一直在看房,北京的住房用地有限,身边朋友买的房子不到一年时间里,从460万涨到600万,差不多是30%的净利,跟辛苦做实业的收益根本没法比”,北京一位经营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企业主鲁丽(化名)说。
  鲁丽仅仅是北京房地产投资客的一个缩影。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房贷成为新增贷款的主力。
  4773亿,这是央行公布的数据中7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的数额。 新增的4773亿居民中长期贷款背后,是一线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回温。
  中信固收团队指出,新增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为4773亿元,占比水平创历史新高,居民中长期贷款是购房的主要资金来源,这显示出经济内生需求不足且地产泡沫加大,随着房市全面降温、地产增速下滑明显,信贷增长压力仍大。
  针对贷款投向结构问题,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住户部门贷款看,今年增长确实比较突出,当然主要与不少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有关,前7个月平均每月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接近4000亿元。
  “有时候炒房比做几年生意都合适,好房源要碰机会,视而不见真的过去了”,如今的鲁丽有意重新关注楼市,作为中国最会赚钱的商人群体,鲁丽还是觉得,回忆过去所有投资方式,房地产依然是最能保值、最正确的投资方式。
  对于近期频频刷存在感的地产开发商而言,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在市场火爆期,手中有钱的开发商,必须花出去,这跟将买菜钱换成股票的股民心理相似。对于开发商资金面的变化,他援引数据称,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361亿元, 同比增长5.3%。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9881亿元,同比增长15.3%。“显而易见,开发商的融资绝对值与增速,双双远高于花钱的绝对值和增速,开发商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于是急着要换回面粉,扩大再生产。”
  杨红旭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货币发放量处于适度宽松状态,而房地产行业景气度较高,导致资金流向房地产。7月份信贷数据佐证了这一点,此外,近两年房地产贷款增速超过整体贷款增速。”
  房贷被视为银行优质资产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升值2倍,我就卖了房,带上600万回家养老”,在恒大地产某售楼处,前来签约购房的80后、90后热闹地讨论着购房这一话题。
  根据恒大公布的7月未经审核的运营数据,恒大7月合约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430.1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205.0%,较去年同期增长37.2%。这样的速度远远超出中国GDP上半年6.7%的增速。
  恒大在8月9日公告中透露,将2016年度销售目标上调至3000亿,较之前的2000亿目标增长50%。这一数据比宁夏2015年全年的GDP还要多。
  如此规模的销售背后,是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而杠杆的提高,成为这一轮房市热潮的起点之一。“新房首付只要20%,用5倍杠杆享受今后的房价上涨红利”,一位房地产中介告诉记者。
  银行正成为支撑狂飙楼市的“钱袋子”。除了央行信贷数据,各大银行的财报也在传递着房贷增长的信号。
  8月25日、26日,建行、农行分别公布上半年业绩。作为传统的个人房贷供给大户,建行今年上半年在个人房贷投入上领跑。数据显示,随着房地产销售的火热,建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和新增均保持同业首位,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4077.82亿元,同比增幅14.7%。上半年农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超3110亿元,同比增幅16.11%。
  不过,相比之下,公司类贷款的投放则显得非常冷清,甚至出现同比增速大幅放缓的迹象。数据显示,上半年建行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仅新增627.96亿元,增幅1.09%;农行则较上年末新增1175.58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少增超2000亿元。
  与贷款给中小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相比,房贷确实算是银行贷款的优质资产。一位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尤其是一手房几乎没有不良率出现,只要不烂尾,后期销售顺利,那么对银行来说不存在太大风险”。
  专家建议警惕高杠杆风险
  “我和父母在京的两套房账面资产过千万,但其实毫无幸福感”,在北京工作的郑思远告诉新京报记者。在郑思远看来,两套房都用于自住,每月要还房贷,房价一直在涨,但刚需住房又不能卖。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日本的居民房贷余额均开始回落,只有中国持续上升,并于2014年超过日本。对此近期已经有多位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发出警告。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在最近的公开演讲中再次提到中国居民杠杆率的问题。
  巴曙松给出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杠杆率近年来增长非常快,从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2016年这个数字估计会超过43%,到44%。每一轮房价的上涨,都伴随着居民杠杆率持续提升。
  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增长非常快,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在2015年底的居民房贷收入比已经高达0.46,已经超过日本的泡沫时期的水平,而且目前仍在飞速上升,如果房贷增速维持在25%到30%的水平,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房贷收入比会达到美国次贷危机时期的水平。
  “经济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但谁也不知道泡沫什么时候破”,郑思远这样告诉新京报记者。不少购房者都有和郑思远类似的忧虑,但看着不断上涨的房价,入市者依然踊跃。
  房贷猛增与多个热门城市为遏制地价、房价快速走高酝酿重启“限购”成为近期的热点,新华社昨日发文,忧虑高杠杆风险是否能得到遏制,认为“限贷”与“限购”一道的调控政策“势必将对猛增的房贷特别是炒房背后的房贷需求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将平衡抑制资产泡沫和房地产去库存之间的关系”。
  上海似乎已有苗头。据外媒报道,上海市考虑收紧房地产政策。上海市住建委昨日回应称,近期本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虽有上升,但交易秩序正常,总体保持平稳。关于近期社会上有关购房信贷新政的传言,市住建委明确表示,没有研究过此类政策。 新京报记者 刘素宏
  【声音】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
  货币政策已经走到极限
  新京报:7月份M1同比增长25.4%,是2010年6月以来最高,M1与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发改委也撰文称,货币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很多都进入了金融属性很强的商品。对此你怎么看?
  林采宜:实际上,货币进入金融领域(而不是实体经济)这个现象不是今年的事情,而且最近五年来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
  现在的情况是,人民银行不断降准降息已经大概3年了,M2扩张的很快,但是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从融资难的角度上来说,央行的宽松变成了商业银行间的宽松,同业资金的规模上涨得非常快,大部分的钱进入到了金融这个池子周转,导致(银行间)同业资金的规模膨胀程度远远高于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扩张程度。
  融资贵的问题上,央行的基准利率一降再降,但决定企业贷款利率的是两块,一块是基准利率,一块是风险溢价,而风险溢价最近一段时间在不断上升。因为宏观经济不好,整个GDP都是下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溢价的上升冲销了基准利率下行的影响,所以企业的实际融资利率并没有下降。
  新京报:那么你认为货币“脱实入虚”这个现象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所缓解吗?
  林采宜:我觉得短时间内很难缓解。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可能剩下的选择不会太多,财政政策会在未来占主导作用?
  林采宜: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已经走到极限,有面临“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因为货币政策解决的是周期性问题,而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所以这就相当于你得了关节炎来用感冒药,不管用。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要保证流动性合理适度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中国面临流动性陷阱,你怎样看?
  鲁政委:成熟经济体所谓流动性陷阱的一个背景是已经负利率,但贷款还是出不去,很像凯恩斯教科书中讲的,利率变成水平线,利率不因货币供给量增加而下跌,现实表现是持有货币,但不花钱。
  而对比中国的情况,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多短板,有用钱的需求;国有企业也有用钱的需求。不花钱和花钱没效率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的状况和成熟经济体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还不一样。
  新京报:如果没有流动性陷阱,那如何解释M1偏高?为什么有那么多钱躺在账上?
  鲁政委:前几年,我们一直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并用了降息降准、逆回购、PSL(抵押补充贷款)、地方债置换,对中小企业定向措施等等手段。现在企业手中有钱留在账上,恰好说明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起到成效。企业有闲钱在账上也是正常的,把拿到的钱一下子都花去反而不正常。企业目前正在修复资产负债表,并且现在利率低,企业的钱留在账上的机会成本低。
  另外一点,从技术角度分析,M1偏高主要受大规模地方债置换影响,去年3万亿、今年6万亿,过去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地方债置换,而在地方债置换的过程中,可以大致理解为企业之前的贷款直接转换为银行存款,大部分可能以活期存款的形式留在企业账上,也增加了M1。而从居民角度讲,买房交易也会产生大量的活期存款,另外,现在银行紧俏、互联网理财规范后利率低导致交易没有之前踊跃,这些都导致存款增加,也就是M1增加。
  新京报:针对目前的情况,降息降准会成为下一步的主要手段吗?
  鲁政委:下一步不一定降息降准。央行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降息降准再回笼资金,也不意味着额外的宽松,何必那么在意降息降准?保证流动性合理适度就可以。(记者 刘素宏 宓迪)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坏事变好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