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60道找规律数学题题,选什么,怎么做的?

国际当前位置:&>&>正文
数学学霸做题是怎样思考的?
作者:高中说 来源:
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没有思路,那王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学霸看到题目是怎么想的呢?为啥他们看到题目就有思路呢? 其实最先想到的是:这道题我有没有见过。 然后'...
  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没有思路,那王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学霸看到题目是怎么想的呢?为啥他们看到题目就有思路呢?
  其实最先想到的是:这道题我有没有见过。
  然后是有没有见过类似的题目。然后将考题和见过的那道题目关联一下。
  如果都是否定的,那么才会转到波利亚或者其他人所说的流程中的,什么转化条件啊之类的。
  我原来也一直以为“数学思维”啊什么的,当然这个东西确实很有用,但后来才发现,做得快、用来解决80%的考试题目的,说到底就是因为见过。
  数学不好的人,一个是见过,但没有记住,太多人都是这样的。
  另一个,是没有“抽离出模型”。
  所以,“穿着黑色西服的张三”和“穿着黄色马甲的张三”,在他们看来是两个人,但在数学好的人看来是一个人。
  以上说的是高考之前的数学。
  大学以后,尤其是读数学系的人,不清楚。
  我又心血来潮了。
  这个“见过”是瞬间完成的,对于绝大部分题目都可以一瞬间完成,所以一般不察觉,我原来也不察觉,直到后来有人问我:“我也按照你所说的,什么条件转化之类的,为啥我做不出来呢?(或者为啥我还是想不出来咋做呢?)”
  然后我就分析思路的过程,发现:
  (1)对于大部分题目,可能有个4、50%吧,比例是我大概估计一下的,其实因为做过太多类似的题目,所以直接就瞬间解掉了。
  比如高考的第一道选择题,集合题,你要谈什么“数学思维”吗?
  所以,做过、见过类似的题目,这个是根基。
  解题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
  所以,看到题目的第一瞬间,一定是“是否见过这道题”或“是否见过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个思路太快,所以被忽略了。
  (2)有30%的题目,大概是“可以通过转化,很快归到已经做过的类似题目”上。
  我想起一个笑话,说有个数学家失业了,去当消防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然后总管考他:“如果有个房子着火了,按照什么步骤去灭火?”这个数学家很流利的回答出来了。
  总管很满意,就开了个玩笑,问数学家:“那么如果你看到一个没有着火的房子呢?”
  数学家说:“那我就把它点着了,这样就转化成一个已知的问题了。”
  虽然是笑话,但我觉得,其实解题的时候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这样。
  这些题目,虽然表面有一些不同,但很容易用“模型”进行控制。
  不过是绕了个弯而已。
  而学得好的人,是这样的思维的:转化一步,“啪”就到了自己熟悉的题目上了。
  学得差的人,是这样的:转化一步,不认识;再转化一步,还是不认识;再转化一步……
  在实战中,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往往已经开始走错方向了,甚至开始往回走了。
  (3)最后大概有20%的比例的题目,可能是真考察数学思维的。但我觉得高考试卷中,真正的比例要比20%小。
  比如解析几何的题目,只要不出在压轴题,我觉得是考计算能力和熟练度的,和数学思维也没啥关系。
  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以及最后的压轴题,也只是有一定的概率会出到所谓的考察“数学思维”而已,50%?比例说不准。
  比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2的16题,简单到1、2分钟就可以做出来了,毛数学思维,直接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把答案写对了就可以了。
  那么,最后算下来,我估计,大概有10%的题目是真需要动脑子去想的,这个时候各种思维都有可能用上,什么转化、图形结合乱码七糟的。
  最后就是这个问题了:如何定义数学学得好的人?
  数学家?高考状元?数学满分者?数学天才(高斯)?
  放在情境中,我认为自己还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当然,你要限定上面这几类人,我就不吭声了。
  然后就是我本科学的不是数学专业,所以虽然我感觉应该差不多,但我不敢乱说,所以只能说至少高考前是这样的。
  最后,我再看了一下波利亚的那个思维流程,其实他和我说的是一回事啊。
  他把“审题”放在了前面,然后就是“看有没有见过(类似题目)”。
  如果说到“数学好的人和数学一般的人在思维上的差异”,我觉得是“抽离模型”的差异。
  数学好的人,直接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应该是比较强的。
  附一个常规性的解题思路(只针对高考前)
  (1)“三方面凑”,指的是“条件”、“结论”、“知识点”(该考点的公式等)
  (2)到了最后一步,我这种水平的人就只能是看运气能不能解出来了。有时候灵光一闪就想到了,有时候想上几个小时也想不出来。
  虽然会使用一些技巧,但也基本上是看天的了。
  PS:到达这一步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忘掉时间”的状态,不知不觉之间,很可能就几个小时过去了。所以我很少做这种事情。(生而有涯,学而无涯,以有涯追无涯,狗带)
  (3)绝大部分题目,其实根本到不了最后这一个阶段。
  包括有些所谓的“压轴题”,用一些常规的转化和技巧就解出来了。
  而这些,都是平时的时候训练、归纳总结出来的。
  高考是要拿分的,不能指望到时候的“灵光一闪”。
  (4)我的意思就是说:学得好的人,在解题的时候,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仍然是“见过没有”,只不过太快了,平时意识不到。
  (5)好吧好吧,一家之言,觉得不对你就忽略过去好了
  扩展阅读: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还是没考好?
  高二不做这几件事,高三哭都没用!
  这七句话,支撑了衡水中学学生三年的疯狂!
  高考9科哪里最易丢分?阅卷老师一一告诉你!
1.【今日看点】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今日看点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今日看点",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今日看点】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今日看点编辑修改或补充。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这道选择题怎么做???_高等数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5,383贴子:
这道选择题怎么做???收藏
牛津,剑桥,LSE,帝国理工等英国名校外教1对1授课,数学,物理,英语,经济等二十多种学科全覆盖,alevel高数专业辅导机构,桥吧国际教育中心.TEL:400-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2:32:12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这道数学题怎么做急急急急啊,马上要交作业了啊!”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这道数学题怎么做急急急急啊,马上要交作业了啊!”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a.baidu.baidu://a.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f28e22b22cc/a6efce1b9d16fdfa4f265d7eb58f8c5495ee7bdc://a<img onerror="this.src='/images/nopicend.jpg'" alt="点击图片看大图" onLoad="DrawImage(this)"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class="ikqb_img" src="http.hiphotos.jpg" esrc="/zhidao/wh%3D450%2C600/sign=9d697cbb0ff41bd5da06e0f064eaadfd/a6efce1b9d16fdfa4f265d7eb58f8c5495ee7bdc.hiphotos
,具体解决方案如下:学网
解决方案1:通过观察可以得到N个点的直线数为
(N-1)+(N-1)时的直线条数这样就是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 (n^2-n)/2当有n个点可以画(n^2-n)/2解决方案2:
能[n×(n-1)]除以2
解决方案3:
线条数=[n×(n-1)]除以2
解决方案4:
排列组合里的组合C(n,2)
解决方案5:
可画出n*(n-1)/2
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169;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这两道数学题你会做吗?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活用一次议程解数字趣题
曾记得在小学里,学习了分数运算之后,数学教师李老师曾提问:“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两个数的积,有可能吗?”当时,大家都举手,并回答:“有可能”,比如:0+0=0×0,2+2=2×2,李老师接着又问:除了这两个等式外,还有没有别的两个数,使等式成立?当时,大家都想不出来,真是找不到别的数了。这时,李老师却举出了不少例子:如31+32=31×32;51+54=51×54;52+53=52
×53;83+85=83×85……于是大家都跟着李老师一起又凑出了很多有趣的等式。接着李老师将我们凑出的这些等式中,总结出一条有趣的规律:“有两个假分数,其中分子相同,且两个分母的和等于分子,这样的两个假分数的和就等于它们的积。”当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同时,又举了一些就大数字的实例。并且把这条规律铭记在心。课后,大家都感到李老师真了不起。
现在,我们学了代数,用字母表示数,并且学了一元一次议程等知识,可以探讨这条规律的正确性。
设x,y两个数,满足x+y=x×y①,于是有y(x-1)=x,故当x≠1时,y=xx-1,代入①式得:x+
xx-1=x×xx-1(其中x≠1)时②
现设x=ba(≠1),于是xx-1=ba÷(ba-1)=ba×ab-a=ab-a,代入②式得:ba+ab-a=ba×
ab-a(其中a≠b)③由此可知,当正整数a,b,且b>a时,等式③当然成立,可见,李老师教我们的这个规律是完全正确的。不仅如此,等式③还推广了李老师说的规律:因为等式③中的条件,只要a≠b时,等式③总成立。
(1)当ba是真分数时,等式③仍成立。比如
+22-3=23×22-3,即23+(-2)=23×(-2);-23+-2-2-3=-23×-2-2-3,即-23+25=-23×25;
(2)当ba是任意一个不等于1的分式时,等式③仍成立,比如x2+fx+hcx+d+
x2+fx+hx2+(f-c)x+(h-d)=x2+fx+hcx+d×
x2+fx+hx2+(f-c)x+(h-d),又如cx+d姨ex+f姨+
cx+d姨ex+d姨-ex+f姨=cx+d姨ex+f姨×
cx+d姨ex+d姨-ex+f姨,这就是说,任意两个不相等的代数式f(x)与g(x)(≠0),总有等式:f(x)g(x)+
f(x)f(x)-g(x)=f(x)g(x)×f(x)f(x)-g(x)③
在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充分利用字母代表数,甚至代表一些代数式,可以类比联想,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和挖掘题中丰富而有趣的内涵,从而获得非常一般性的规律。事实上,这正是培养我们学好数学的基础功的一个良好途径。您说对吗?
妙解文字算式谜题
学+数字思维体操算式(1)
80体操算式(2)
8021算式(3)
203操算式(4)
[责任编辑:yfs001]
光明网版权所有这道数学题怎么做?困扰我3天了,太复杂了!-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这道数学题怎么做?困扰我3天了,太复杂了!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7:46:03 责任编辑:鲁晓倩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这道数学题怎么做?困扰我3天了,太复杂了!”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这道数学题怎么做?困扰我3天了,太复杂了!”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
函数y=(mx2+4x+m+2)的负1/4次方+(x2-mx+1)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我最想知道是如何做的了,同学给我直接说了答案我又不懂~诶
,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mx^2+4x+m+2&-1+√5 或者 m&0恒成立令y=mx^2+4x+m+2那么显然这是一个抛物线要想mx^2+4x+m+2始终大于0那么抛物线就要在x轴上方所以抛物线开口一定向上,否则(mx2+4x+m+2)的负1/0m&-1-√5由于m&gt,就意味着不管x取什么值;4次方要想有意义;0同时抛物线不能跟x轴有交点;=0所以呢方程y=mx^2+4x+m+2应该没有实数根那么 4^2-4m(m+2)&lt,那么(mx2+4x+m+2)必须大于0定义域是全体实数,总存在那么一个或多个或无限个x使,mx^2+4x+m+2&0所以最后m&gt,m&gt解决方案2:
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即是说x取任何值时,y均为意义,则此题可由y函数有意义着手,易知,对y,当且仅当(mx2+4x+m+2)恒大于0时,y才有意义,由此,则此题变为了:m取值范围是多少时,能使函数z=(mx2+4x+m+2)恒大于0。这样的话,x取任何值(mx2+4x+m+2)均大于0,就是y均有意义,则定义域为全体实数。那么如何求m呢?观察函数z=mx2+4x+m+2,可知,m为x2的系数,则要分m是否为0,显然,m若为0,则函数z不可能恒大于0,故而m不能为0,易知函数z开口有向上,向下两种,若向下,即m小于0,则必定在x轴下有函数曲线,即存在x使z小于0(草纸画大致函数图,一看便知),故m应大于0,再看z=mx2+4x+m+2,可知此时当且仅当方程mx2+4x+m+2=0无实根时(即与x轴无交点时),z恒大于0(一画图便知),有方程mx2+4x+m+2=0算得判别式应小于0,即m2+2m-4应大于0,解此不等式,得m取值范围,与m大于0取交集即可。。。
解决方案3:
说定义域为全体实数,就是问你,m为多少时,mx2+4x+m+2恒大于等零;提取m的m(x2+4x/m+1+2/m)=m[(x+2/m)^2-4/m^2+1+m/2];讨论当m&0,y=(x+2/m)^2-4/m^2+1+m/2的最小值也要大于等于零;当m&0时,y=(x+2/m)^2-4/m^2+1+m/2的最大值也要小于等于零;最后合并区间就可以了
解决方案4:
定义域为全体实数,说明1/4方下面的东西永远&0就是说,mx2+4x+m+2永远大于零,那一定是一个与X轴没交点,而且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M&0,△&016-4m*(m+2)&0得M&根号5-1
解决方案5:
m&-1+根号5
2个回答1个回答2个回答1个回答5个回答24个回答5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169;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道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