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生学习政治的"厌学"情绪

中国&神童&期盼中国式资优教育 怎样减少&伤仲永&
  原标题:中国神童期盼中国式资优教育 怎样减少伤仲永
  “超常儿童”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很小,而其中能接受科学的、适合“超常儿童”教育的人则少之又少。
  去年,有媒体报道一个4岁的小女孩,不仅能背诵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而且连“四书”也能背得滚瓜烂熟,据说早在她1岁零4个月,就能背《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
  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测试,不过如此超强的记忆力足以证明这个女孩有“超常”之处,不过,由于父母缺少专业的知识,也只能让她继续背更多的东西。
  “伤仲永”的事例并不少见,不少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小学、中学连续跳级,但往往“跳着跳着”就不再“神”了。
  有观点认为人类大脑的潜能接近于无限,“多用脑”可以开发大脑。专家却指出,掠夺式地使用大脑,无异于自我摧残。过度用脑,拔苗助长,并不是在开发大脑,反而会造成脑早衰。即使是“神童”也不例外。
  面对社会上对“超常儿童”的种种评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们也感到了压力。
  这份压力一方面来自社会上对“超常儿童”及“超常教育”的误解,同时也有一份“尽快把科学的观念传播出去的压力”,施建农说。
  “超常儿童”是特殊儿童
  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就通过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因此,很多国家把“超常儿童”教育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施建农介绍,因为他一直从事“超常儿童”的研究,因此经常有机会了解国外在这个领域的情况。两年前在一次会议上,施建农听到一个美国同行抱怨“不受重视”,“其实,据我了解,当年全美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用在‘超常儿童’上的所有费用为5亿多美元。”施建农说。
  但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专门针对“超常儿童”的相关条款。我国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不包括“超常儿童”。
  “超常儿童”教育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是造成当前各种乱象的重要原因。
  “而且,这对‘超常儿童’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施建农说。
  在这种情况下,“超常儿童”只能与普通儿童一起进行学习。
  由于“超常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特点,比如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喜欢提问等,在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下,他们可能用15分钟时间就学完了45分钟的课堂内容,剩下的时间里他们的行为就有可能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而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原标题:中国神童期盼中国式资优教育 怎样减少伤仲永
  智力超常也不能被挤压
  正因为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就给一些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大多数培训机构在忽悠家长时都打着“早期开发”的旗号,“‘超常儿童’确实需要早期教育,但不是他们那种教育方法。”施建农说。
  陈先生在一个机构有关“超常儿童”培训的说明会上提了一个问题:“‘育民’、‘育才’‘超常班’的孩子后来发展的怎么样?”说明会的演讲者以这个问题“太敏感”而拒绝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
  媒体上常常有小“神童”从大学退学的报道。仔细分析这些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孩子都在很小的时候表现出了超人的智商,有的两岁就能认几百个字,有的6岁就能进行复杂计算,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身边的人太过重视他们“过人”的一面,有的甚至“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做”。
  这是一种“挤压”式的教育,似乎只有别人用十二年完成的学业他们用八年甚至更少时间完成,才能称得上“神童”。
  而一些学校进行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也会采取压缩学制的办法。比如北京八中的少儿班要用4年完成8年的学业。
  “‘超常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体,他首先要身体健康,他还得是一个社会人。”施建农说。
  几年前,记者在北京八中采访时了解到,少年班孩子的体育课比其他班孩子还要多,除此之外,还经常到户外划船、游泳、爬山、溜冰,甚至还有自行车远足。
  中科院心理所在育才设立实验班后,更是尝试着不再缩短学制,而是充实这些孩子的课程。
  除国家规定课程外,实验班增添了开发孩子潜质的课程,如口语、书法、棋类等。同时,普通学校的学生每周上五天课,实验班的学生上四天,每周专门设立了“综合社会实践课”, 课程包括爬山训练、感受饥饿和劳累、体验挫折等,把原来只限于课堂的课程更多地搬到自然中完成,让学生在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超常儿童’实验班招收了那些非超常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将是一种伤害,”施建农说,实验班的课程完全是按照“超常儿童”的特点设计的,比如,四天完成普通学生五天的课程,普通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将会感到极大的压力,同时也会有很强的挫败感。这不仅不利于他们正常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他们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
  家长应调整心态选择相信现实
  虽然,“超常儿童”实验班提供的是只适合“超常儿童”的教育,但是,越来越多的“超常班”的出现加剧了更多孩子的应试压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真正分清“超常儿童”实验班或“早培班”与其他实验班的区别。似乎只要上了一个“实验班”,孩子的将来就有了保障。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这种盲目状态是家长自身焦虑的一种体现,是在社会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体现:似乎只有出人头地生活才有保障。
  施建农认为,盲目追求名牌学校追求重点班的前提是:人人都是一样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选择同一标准下的“好”学校和“好”班级。
  施建农介绍,上世纪时,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当时的学校里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使得很多在其他方面,比如空间智能、肢体智能比较优秀的孩子就会缺少成就感。而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正好应对这样的问题,让教育发现不同孩子的不同长处,使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成长。
  “这样的理论到中国来就变了,本来寻找长处的理论,变成了寻找短处的理论。”施建农说。不少家长由此找到为孩子“拾遗补缺”的依据,同时,一些机构也找到了继续忽悠家长的工具。
  “每个家长面前都摆着两个东西:‘事实’和‘愿望’。”施建农说,真正理解孩子之间是不同的,就会选择相信“事实”,而那些不面对现实总是选择相信自己内心愿望的家长就更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左右。因此,社会上出现的“考神童”热,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没有“超常班”也会有其他的什么班。
  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少教育专家会这样说:“请注意,不要在春天的时候摇晃一棵苹果树。”对于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本报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陈奕)
(中国青年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哪个不是抑郁症的表现?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表现为多种多样,但对于老师来说,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学生的厌学情绪的表现有上课不专心、无故缺席、顶撞老师等.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挖掘厌学情绪的根源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市太星小学校,哈尔滨,150001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如何克服厌学情绪”主题班会教案
&& “如何克服厌学情绪”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如何克服厌学情绪”主题班会教案
本文由公文易网()编辑 tk 精心整理,可为2017年写作与“情绪,主题班会,教案”有关的文章提供参考,需要更多范文资料请进
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资料,或从右侧的搜索框重新搜索,会有更多发现。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2.帮助学生寻找去除厌学情绪的良方,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学好各门功课。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以实际行动克服厌学情绪。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上节课《顶纸棒游戏的启示》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对学习不但已充满信心,而且还懂得了在学习中如何找窍门。(列举班中一、二个同学有进步的事例)但是,同学们应当知道,学习生活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千变万化,在如何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个新的课题《克服厌学情绪》,下面请观看小品《123456》。
2.六位同学轮流上台表演六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3.教师针对小品内容引入本节课讨论内容:刚才的小品中,有几种学习态度?哪些是属于病态的?现在我们就来做小医生,找出小品中有病的学习态度。
第一种: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学习不必用功。
第二种:家庭压力大,学得很累,害怕读书。
第三种:因多次失败而讨厌学习,破罐破摔。
4.各位小医生,除了小品中几种有病的学习态度以外,在我们的班中,大家还发现有哪些有病的学习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讨厌做作业(边做边玩,完不成作业)
②怕难题(漏做作业)
③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怕说错了让人笑)
④不愿读、写英语(读英语没啥用处)
⑤作文马虎应付(贪玩、不肯多看课外书)
5.下面,就请各位小医生为学习中的各种“病人”开“处方”,共同研究克服厌学情绪的“良方”。
6.四人小组讨论:给厌学者开处方。
7.各小组汇报“处方”,教师引导归纳:
①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要用到知识,有的人没文化能赚钱是碰运气,但现实生活中成功的事业都不是靠运气得来的。
②当学习成绩下降时,可主动向家长说明原因,以求得家长的谅解和帮助。“天下父母心”,家长是会支持你的。
③失败了不要气馁,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④学好知识是每个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习有信心就会有兴趣。
⑤碰到难题时,请记住: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只要肯登攀,一定会胜利。
⑥将来要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不学好英语就无法开展工作。
⑦上课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是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你。怕什么,胜利属于勇敢者。
⑧作文是语文科的综合知识,只要你多与好书交朋友,再加上自己的勤奋,说不定你将来就是一个文学家。
8.教师启发,请厌学者结合实际谈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厌学的危害性。只要我们今后努力克服厌学情绪,下定决心,不怕困难,胜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以下文章能为您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搜索:
您还可以返回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日 责任编辑:tk)
栏目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编辑:qianping
  如何解决孩子厌学问题
  厌学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失败感、无能感、自卑、乏味感),从而萌发逃避心态。其实,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1、期望值过高,过分的看中分数
  许多家长都十分看中学生的分数,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不足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期望值过高,过重的学习负担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
  2、破罐子破摔,无所谓
  家庭环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家长本身对孩子学习就不报很大希望,消极的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目标,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目性,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有的孩子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习。因此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只是机械的应付,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导致孩子的自信心降低。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孩子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会造成精神苦闷,就会觉得学习不下去,产生错误的自身定位,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5、人际交往问题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同伴关系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孩子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
  有些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较差,不能正常的与同学进行交往。经常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的处理,最后导致讨厌同学和学校。
  6、厌其师而倦其道
  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教师急于求成,过高的要求学生完成暂时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负重感,对学习失去耐心,开始厌学;或者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说了些过头的话,做出了某些过激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过分的看中分数,使学生感到厌烦。
  如何帮学生克服厌学情绪?
  (1)家长应该热爱孩子,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对厌学的孩子,切不可批字当头,罚字当头。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
  (2)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与孩子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
  (3)作为家长要帮助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
  (4)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我们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5)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我们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
  总之,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相关推荐
[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243490" data-title="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data-image="">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