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午门作用有两个午门的高度是多少米

有问题 @ 爱问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故宫午门都谁可以走?为何皇帝总说推出午门斩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见到“推出午门斩首”的台词,经过民间流传,午门成了处决死刑犯的场所,然而经过文史工作者的考证,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1  这要从午门的来历说起。午门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即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    “午门”一名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呢?  元末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开始修筑宫殿,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这是“午门”之名第一次出现。后来朱元璋称帝后,又大修南京皇宫,决定把皇宫的正门称作午门,直到明永乐帝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在北京修建紫禁城,一切仿照南京皇宫建制,皇宫的南门,也沿袭南京皇宫称“午门”,此后,直到清代,始终没变。    午门整座城门成“凹”字形,取古代宫门双阙之意,左右两侧向前突出部分“凹”,为双阙.双阕是天子专用。午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5.6米。城台正中是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两侧各有通脊连檐的明廊各13间,明廊南北,各有一座四角攒尖鎏金宝顶的崇楼。  午门坐北朝南,正门三间,东西两侧另开有阙左门和阙右门,城台下左右两侧开东西向的掖门洞。午门整体从南面向北面看是正门三间,从北往南看是五间,这种叫“明三暗五”。  这样一来,午门看上去是五个城楼,所以人们又叫它“五凤楼”。      在古代,讲究以高为贵,金銮殿的建筑高度达35.05米午门是建在14.7米高的城垣之上的楼阁,总体高度达35.6米,简直可与金銮殿试比高。  午门的建筑规制是很高的,大门毕竟是帝王家的第一道脸面。但建筑物建高了也有坏处,比如容易遭受雷击,发生火灾的时候救火的难度也大。  据《明史》记载,紫禁城曾13次遭受雷击,其中有三次是击中午门。    2  皇帝家的大门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走的。午门在明清两代为宫廷禁地,擅入者要严加治罪。作为进出紫禁城的南大门,午门城台的五个门洞,对于进出者的身份和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    中间门洞平常只有皇帝能走,此外,皇帝大婚时,明媒正娶的皇后进入紫禁城时,可以走一次。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出宫时可走一次。两侧的门洞官员可走,在举行大朝礼时或随皇帝出入紫禁城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走东门洞,宗室王公走右门洞。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分东西班次,从左右掖门进出。    朝廷举行殿试时,参加考试的考生,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进紫禁城,双数走右掖门进紫禁城。  举行传胪大典时(科举制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按单双数,从左右掖门进出紫禁城。  3  午门随便走不得,可见其地位之高。在古代,午门有什么用途呢?明清时期,皇家的一些正式典礼在这里举办,每年腊月初一,举行“颁朔”典礼,主要是将第二年的黄历昭告天下。的遇有重大战役的大军凯旋归来,要在此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献俘礼是为了安抚民心,显示国威,皇帝亲自参加,康熙雍正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仪式。    此外,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还要午门口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除了以上正式典礼,还有一些民俗礼在午门举行,在明代,每年端午节,群臣在无门外享用朝廷发给的粽子和酒。《菽园杂记》所记:“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敷行而出。”  4  由以上午门的功用可见其地位规制很高,很难与“斩首死人”联系在一起,民间广为流传的“推出午门外斩首”的说法难道是假的?其实,就是假的。  “推出午门外斩首”推出者谁?  午门不可能随便进,普通百姓是进不去的,更何况要推出斩首,此外,普通百姓的所犯罪行,一般由地方官府衙门审理,怎么可能让皇帝劳心费神呢?    ▲古代真实行刑照片  既然不是普通百姓,那么从午门外推出的就是官员了,但是, 明清官员犯罪在午门外斩首的,并无明确史料记载。相反,帝王弑杀朝臣大都选择在闹事口。明代的刑场多设在热闹的街市,明初洪武年间宰相胡惟庸在街市被斩首。明末抗清将领熊廷弼、袁崇焕也是被斩于市,地点在今北京西四一带。清代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如戊戌变法中遇害的谭嗣同等六君子皆在此问斩。古代执行死刑,将尸体暴露街头,称为“弃市”,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古代真实行刑照片  有的犯十恶不赦之大罪的人即使被斩首了,官方也不允许家人收尸,这种血腥不吉利的场面,皇帝怎么可能会将刑场设在自己家的大门口呢?这可是犯了风水大忌。  再者,午门是宫城四门中最豪华最壮观的门,军事大礼“受俘礼”,农事大礼“颁朔”礼在此举办,皇帝是不可能将关乎社稷民生的“午门”设为刑场的,因此,“推出午门外斩首”必然是错误的。    那么这种说法在民间为什么广为流传呢?  有人说是以讹传讹,那这“讹”是什么呢?民间之所以将午门与刑场联系起来,与明朝的“廷杖”制度有关,而廷杖就在午门执行。廷杖,是指皇帝责罚大臣,犯错的大臣被扒了裤子打屁股,开始是垫上垫子,只是象征性的打,后来脱去衣裤拷打,确有许多大臣承受不了,死于廷杖下。    明代,最为人熟知也最严酷的廷杖有两次。一在正德十四年,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群臣上谏劝阻,惹得皇帝大怒。结果舒芬、黄巩等146位大臣受廷杖,有11人被当场被打死。另一次是嘉靖三年,  初登大宝的皇帝朱厚熜,欲追封其生父兴献王为帝,群臣为争大礼,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    可见,这些大臣被“推出午门”是史实,毙命午门外也并非虚造,民间由此附会出“推出午门斩首”的传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封建时期,维护皇权的刑讯体制是很完备的。皇帝要处置某位犯下重罪的大臣,是不能草率下令“推出午门斩首”的。即便当场判定其死罪,也不会立即拖出去外砍头,期间要经过刑法机构严格的审讯,方能定罪。因此,民间 “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很可能是有意神化帝王的权威而杜撰出的来的。    去故宫必经午门,相信这段“午门”疑案,会让你重新认识午门,带着故事去旅行  ▲▼▲▼▲▼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北京城门_百度百科
北京城门引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皇城其他三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北京城门城门总述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
外城七门:、、、、、、
皇城四门:、、、
龙脉口四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
近代城门:、、、
北京城门内城九门
北京城门概述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内九”指的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北京城门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
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宝市、大栅栏等区域,而正阳门是指正阳门城楼和箭楼的统称。处在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与。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台正中辟有,门内设。城楼高两层,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三滴水结构。城楼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41米),进深三间(21米)。上下均有回廊。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南设有箭楼,占地2147平方米,砖砌壁垒式建筑。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南侧面宽七间,宽62米,进深12米;楼高26米,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楼设四层箭孔,每层13个(内城其余八门箭楼为每层12个箭孔),东西各设4层箭孔,每层4孔。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宽108米,深85米,东西设有两座闸楼,于闸楼下开券门,门内也有千斤闸。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
北京城门崇文门
崇文门,元称,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
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名遍响。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收的酒税,在崇文门指定了十八家,由它们统一收售,统一纳税,俗称&十八家酒店&。酒税是很重的,一般酿酒小作坊,为了维持生计,往往在夜间胸前挂着装满酒的猪尿脖,偷偷爬过城墙,以避交高税。这就是&背私酒&的。背私酒是非常辛苦和危险的。他们用脊背贴着城墙,用双脚和双手紧紧蹬着和扒着每行城砖微凸出的地方,一点一点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绳子把身体系下去。封建统治者的严重剥削,逼得人民九死一生地去谋取生路。所以当时称崇文税局是&鬼门关。
明末以来,崇文门外是比较热闹的,大小商贩,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滢,河上架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种着树木花草。绿柳迎风,红花邀月,秀丽非常。后来护城河水日渐淤塞,清政府及又不加倍浚,往日胜景,一去不返。崇文门到的交通,则改为骑驴;驴识道,不乱走,不用人牵,到目的地自有驴将行人接去,绝无差误。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前夕。
北京城门宣武门
宣武门建于明代,初称顺城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为内城南门之一。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
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汇处一带。
宣武门,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 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宣武门外为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进,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北京城门东直门
东直门城楼形制同,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
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20年代初期,在瓮城内从正东向正西方向拍摄的东直门城楼门洞。门额上镶嵌的“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门洞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东直门位于现在的北京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的西侧,原为元大都东垣中门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九年城楼曾引发火灾,火灾后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在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于箭楼后部两侧建“之”字形砖蹬道。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于1958年拆除。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东直门地铁站和。
北京城门西直门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
名的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在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是的姐妹门,为西直门总设计师,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天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率大军攻占北京城,为了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整修和义门及附近城墙,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命太监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
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史书中曾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大风毁坏西直门城楼的记载,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门至之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后因中日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1950年西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曾修缮。1969年修建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朝和义门瓮城门,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西直门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城台内侧左、右宽5米,城楼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15.6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东北角建。
北京城门朝阳门
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
粮车“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朝阳门形制与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经过一次拆除,1956年彻底拆除,成为历史的一个影子。除此之外,还有同名电影名称为朝阳门。
东面的两座城门被该称朝阳门和。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次。但是,现在的老人们仍有叫她齐化门的,有时也被讹称“奇货门”,大概是以前打南方来的奇珍异宝都要从次过的原因吧。走粮车。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 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
元至元四年(1267),下令“筑新城,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东之右日齐化,东之左日光熙……” (《顺天府志》),文中位于“东之右”的“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
建成之初的齐化门与它的后世相比,不免显得简陋,仅有城楼,筑楼材质也仅为夯土而已。的游记可做佐证,“(大都城)环以土墙”,他还进一步描述了与城门相连的城墙的形状,“域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城头仅厚三步”(《》),可见当时城墙的形状是比较明显的梯形。
“至正十九年(1359)冬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顺天府志》),齐化门才和其他十门一起,开始由单体建筑向着建筑群的方向发展。明取代元,
齐化门得以保存旧名,并获得几次修缮,最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明正统年间。工程从正统二年(1437)正月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朝阳门在清代也曾多次被修缮,但城门形制仍未有太大特殊之处,《北京的城门与城墙))的作者瑞典人喜仁龙称朝阳门城楼结构普通,形制与其相对的平则门(今)城楼相同,仅在细部存在着差异。唯一的特点就是宽度较其他城楼要大,各尺寸数据也较平则门略大。
北京城门阜成门
位于中部。元代为大都城平则门所在地,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
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修筑新城,至元二十二年完工,共设11座城门,西、东、南城垣各3座,城北垣2座,西城垣中间1座为平则门。城门内为通往大内宫殿方向的平则门街,街北侧有西成坊、福田坊、集庆坊及大圣寿寺(今妙应寺),街南侧有坊、咸宜坊、安富坊。
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城河吊桥。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 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城,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城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对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阜城门是明、清两代自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70年代修建环城地下铁路,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
&阜城门&后来演化为地片名,泛指阜城门桥附近,即阜城门南、,阜城门内外大街一带。东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东南属丰盛街道办事处,西属阜外街道办事处。其中阜城门南、北大街原址为北京内城墙及护城河。
北京城门安定门
安定门,元称。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城楼。清咸丰十年(1860年),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并于10月13日攻陷进而控制北京城。瓮城及闸楼于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拆除。1956年拆除箭楼。1969年拆除城楼。
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建
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
“安定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 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北京城门德胜门
北京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
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
此后,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1982年设立文保所,并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现箭楼上长年举办历史展。
德胜门自古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在德胜门是高速路的起点,连接着北京的北部地区;因为附近有地铁车辆工厂,积水潭地铁站成为北京最早开通的地铁换乘大站。
当年德胜门城墙外面、护城河之间是有铁路的。这铁路还依稀存在于许多人的儿时记忆里,因为火车挡道,有时候会耽误去幼儿园的车。拆铁路应该是“文革”以前的事,拆城墙则是1969年的冬天。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它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素有“军门”之称。明代北征、清代康熙皇帝平定、乾隆皇帝镇压大、叛乱都是出师德胜门。
明清两代,德胜门正面迎击来自北方的军事入侵,是北京城最重要的城防阵地。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
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
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北京城门外城七门
北京城门概述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外七”是指外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东城墙上的是、;南城墙上的、、;西城墙上的和。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
北京城门永定门
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
 永定门位于北京,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
始建于明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门城楼又重修过一次,并提高了其规制,加高城台、城楼层顶,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
北京城门左安门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这座偏远的东垣“村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据《》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但这种图景却让学者喜仁龙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呢?”
北京城门右安门
右安门曾经是的外城门。外城有七门:、、、、、右安门、。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现无存。 位于丰台区境域的东部,距区政府 9公里。东以为界,与相邻,南至,与西罗园、相连,西至菜户营 与接壤,北至护城河,与区隔河相望。街道与花园乡、右安门乡、西地界交叉,农居混杂,属于典型的。
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观念。  右安门原是一门一楼。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圆形,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右安门以南,接近南三环的地方过去曾经是金中都的景风门。右安门由于正对内城的,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右安门位于宣武、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成了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北京城门广安门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
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与,为皇帝去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清代,当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钜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广安门明代称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北京城门广渠门
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广渠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一般城池的瓮城作为战备要地,里面没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广渠门的瓮城里面有几家店铺。
在瓮城里面两侧各有四五家店铺,形成一条小型商业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记得路南有一家中药铺、一家纸店,还有一家山货店。四周均是城墙,前边有箭楼的城门,后边有城楼的城门,城门关闭后,这个地方很是幽静,也很安全,幼年时每走过这里,都要在这里游玩很长时间,舍不得离开,心想如能住在里边该有多好,很羡慕住在里边的人。现在想来这个地方也很危险,如遇火警,。城外关厢只有一个粮食集市,东南乡的农民把自家产的粮食拿到这里来卖,逢集的日子比较热闹,城内有一家老字号的裕顺斋糕点铺,它的炸排叉全市有名,很多酒馆都从这里批发排叉,卖给顾客作为下酒菜。
北京城门东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东南端角楼旁边,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
东便门角楼
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在当时的形势下,统治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北京城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
北京城门西便门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在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同时保留7处断面遗迹,即“”,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修建环线地铁,拆除附近的部分城墙。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和东便门遗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门遗址修复过程中没有收集旧城砖,而是使用新城砖修复城楼,所以西便门遗址看起来远比东便门遗址整齐的多。西便门城楼遗址位于西二环路南段,驾车行驶于二环路上就可以看到城楼和城墙。
北京城门皇城四门
北京城门概述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皇城四”指的是四门——、、、,这四扇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北京城门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
意,是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总高33.7米,最下面是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的设计者是江苏吴县人,他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清代末年,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入,天安门也遭到了蹂躏。1900年,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此后,天安门城楼上长满蒿草,荒凉破败下来。
日,天安门终于获得了新生。率领党、政、军和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城楼也就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她记录了中华民族不惧流血和牺牲,争取独立自由的勇气和坚强;写下了新中国诞生的光辉一页,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
北京城门地安门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的北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东称,西称,北称地安门(明称门),俗称,亦称后门.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为便利交通,分别于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拆除。50年代将地安门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管界;西属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域。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
北京城门东安门
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以西,河在墙外,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兵变时烧毁,年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2001年东城区政府斥资全部搬迁东黄城根居民,拆平后建成一处宽约30米的带状,又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的准确位置。根据文献记载城墙的尺寸,并参考现存南皇城墙的做法,在北段恢复了一段长约25米的墙体。同时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进行展示,共有:门南北两段
北京城门西安门
北京西安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民国时拆除两侧城墙。1950年毁于火,有楠木模型存世。原城门周围有北京水准原点旧址、、礼王府等文物古迹。
北京城门龙脉口四门
北京城门概述
除了著名的皇城四门,皇城的龙脉口上还有其他四扇大门,分别是、、、长安右门
北京城门中华门
皇城正门。为砖石结构宫门式建筑,基础为汉白玉须弥座,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阔五楹,正中辟三
门阙,汉白玉门槛。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门上镶嵌汉白玉石匾,上有青金石琢磨的“大清门”三字,背面为“大明门”三字。辛亥革命后,1912年将此门改名为中华门,改悬蓝地金字“中华门”木匾。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专家的建议下,于1954年被拆除。现址为。
大清门匾是石头作的,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后,选定了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题写“中华门”匾额,挂于檐下。大清门匾由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
北京城门端门
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长达两华里。同时端门和城楼上钟鼓齐鸣,以显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端门城楼是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1999年端门城楼经过文物搬迁沪漆彩画等修缮,面貌茸然一新(端门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中保护最好的古建筑之一),正式向游人开放。现城楼大殿陈列有《百位帝王展》《名人书画展》等。
北京城门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位于天安门前的东侧,因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顶,,基础为石须弥座。与长安右门东西相对,为通往内城东部的孔道之一。 该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明清殿试后,将写有中进士者姓名的,接出午门,在鼓乐御杖引导下,经天安门,东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蓬内。举子们一旦金榜题名,犹如鱼跃龙门,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称&青龙门&,以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或谓&孔圣门&,意由孔圣之学而登此&龙门&。旧时,文武百官须在长安左门外下马下桥步行而入。
北京城门长安右门
位于天安门右前方。规制与长安左门相似。明清时在此门内的西千步廊勾决死刑犯人,因此又被称为“白”或“虎门”。为扩建长安街,1952年拆除。
北京城门宫城四门
北京城门概述
宫城辟四门,为、、、。
北京城门午门
午门前有、(皇城正门,明代称)、(明代称),其后有(明代
称奉天门,后改称,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是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考中、、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9间,60.05m,5间,25.00m,。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北京城门神武门
神武门是的北门,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负责管理,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宫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时,“故宫博物院”匾悬挂于此,并设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明清时此门外还有北上门,1950年代拆除 。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5间,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下层单翘单昂,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地面铺墁。神武门面对是。
北京城门东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南北流向,上架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清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与其他三门不同的是,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皇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只有东边的东华门门钉为纵九横八,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年间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北京城门西华门
西华门是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西华门西向,与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基座围以栏杆。城楼5间,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太后、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北京城门近代城门
北京城门概述
近代城门的建造要迟于其他城门,历史相对较短,多为民国及民国以后建造。主要的现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北京城门和平门
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和平门初名“”,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新华门。时期此门曾改名为门,后改回。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北京城门建国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而是在民国时期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后,为了出入方便,将位于东边老城墙扒开的缺口取名叫启明门。1945年抗战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改启明门为建国门,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续至今。
北京城门复兴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将位于城市西边老城墙扒开的口子,当时取名为长安门意为长治久安,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沿用至今。
北京城门水关门
是清末(1905)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为便利“使馆界”人员进出之用。照片为水关门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摄的南侧面。经历“庚子之变”后,担心因“事件”再次成为“困兽”,“使馆界”的出水孔道——正阳门东水关被改造成了“门”,便于出入登临赴天津的火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宫午门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