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位位置图近强硬痛头痛是什么原因

大众医药网 - 医学知识 - 大杼
????? ????
- 足太阳膀胱经穴
  BL11 大杼 Daa  hu
  [别名] 大腧。
  [释名] 杼,指梭(织布工具)。脊椎两侧有横突隆出,形如织梭,古称“杼骨”。穴近第一胸椎,故名。又居背俞之首,故别名大腧。《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莳注:“大腧者,大杼也。”
  [出处] 《灵枢?刺节真邪》。
<img src="01101.gif" align="right"
  [位置] 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开1.5寸处。
  《灵枢?背腧》:“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皆挟脊相去三寸处”;《针灸甲乙经》:“在项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陷中”;《针灸集成》:“在距中行陶道二寸,微底二分。”
  [局部解剖]
  肌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胸腔内为肺脏)。
  神经:第一或第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后支外侧支。
  血管:第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类别] 骨会。《针灸大成》:“袁氏曰:肩能负重,以骨会大杼也。”
  交会穴:足太阳、手太阳之会;《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之脉之会。《外台秘要》作:足太阳、手少阳之会。《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足太阳、少阳之会。《针灸聚英》作: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循经考穴编》作:督脉别络,手足少阳、足太阳之会。
  [功效] 祛风、清热、平气逆、舒筋骨。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寒热、颈项痛不可以俯仰,腰背痛,肩背痛、喉痹、咳嗽、胸满、气喘、疟疾、瘛S、伤风汗不出、身热、膝痛不可屈伸、腹痛、腰脊急强、癫疾、胸中烦急、腠理不密易感风寒、骨髓冷痛、骨蒸潮热。
  近人报道:支气管炎、感冒、发热、胸膜炎、肺炎、癫H、背肌风湿痛、椎神经综合症、骨结核、中暑、颈椎病压痛点。
  [方例]
  胸中郁郁:大杼、心俞。
  风痹痿厥:大杼、曲泉。
  骨髓冷痛:大杼、绝骨、复溜、申脉、厉兑、肾俞。
  湿温:大杼、间使、列缺、合谷、中脘、三阴交。
  肌肉风湿症(背肌):大杼、身柱、肩中俞、肩外俞、肺俞、心俞、膈俞。
  感冒:大杼、风池、风门、肺俞。
  [刺灸法] 向下方或脊旁斜刺0.5~0.8寸。不可过深,以免误入胸腔损伤肺脏。艾炷灸3~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所有针刺大杼穴缓解膝关节疼痛
我的图书馆
针刺大杼穴缓解膝关节疼痛
【穴性特点】“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大椎骨两侧有横突隆起,形似织杼,古称杼骨,本穴在杼骨端故名大杼。本穴为手足太阳、少阳经的交会穴,能宣通太阳、少阳经气,有清热解表,宣肺定喘之功,可用于头痛及项背肌肉强痛等。《医宗金鉴》中记载大杼主“遍身发热,疟疾,咳嗽多痰”。《针灸甲乙经》则认为:“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瘈疭,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抒主之。”大杼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骨会穴,有强筋壮骨之效。《难经》疏曰:“骨病治此。”可用于一切骨病,尤其对于颈项、脊椎骨病疗效颇佳。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大杼可调整肺功能,影响血钙的代谢,增加肺通气量和血钙含量。近年来有报道针刺大杼穴并刺络拔罐对于膝关节疼痛症疗效理想。【操作技法】大杼穴位于背部,当第1胸椎脊突下,陶道穴旁开1.5寸。由于其深处是胸膜腔和肺,因此直刺不宜超过1.5寸。通常向脊柱方向斜刺1~2寸,亦可艾灸。治疗膝关节疼痛采用刺络拔罐法,能加强大杼穴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
 来源:&&   |
  【关键词】& 穴,肩中俞;,穴,大杼;,;,针刺深度;,针刺方向
  摘要: 目的 探讨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针刺深度、角度的关系。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46具,男性30具,女性16具,采用钢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进行研究。结果 肩中俞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颈夹肌、竖脊肌、胸膜上膜、胸膜顶;大杼穴向下直刺的解剖结构依次是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肋提肌、肋间内膜、肋胸膜。向下直刺的平均危险深度:肩中俞为60.60 mm,大杼穴为55.93 mm.结论&&&&&&& 肩中俞和大杼穴向下直刺的深度应控制在&42 mm.
  关键词: 穴,肩中俞; 穴,大杼; 解剖学; 针刺深度; 针刺方向
  Safe Depth for Needling “Jianzhongshu” and “Dazhu” Point
  Xie Yongcai, Chen Yue, Wu Binghuang, Zhang Wenguang, Zhang Jiadong 1.Depar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anatomic structure and safe needling depth and angle of “Jianzhongshu” and “Dazhu” point.& Methods Fortysix adult corpses were selected.&&&&&&& Among them, 30 were ma1e and 16 female. Layer anatomy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anatomic structure and suitable needleinsertion depth.& Results The anatomic structures of “Jianzhongshu” for perpendicular insertion downward were skin, superficial fascia, trapezius, rhomboideus, splenius cervicis, erector spinae, suprapleural membrane and cupula of pleura in order.The anatomic structures of “Dazhu” were skin, superficial fascia, trapezius, rhomboideus, upper posterior serratus, splenius cervicis, erector spinae, levator ribs, internal intercostal membrane and costal pleura in order.&&&&&&& The mean dangerous depth for perpendicular insertion downward was 60.60 mm of “Jianzhongshu” and 55.93 mm of “Dazhu”。&&&&&&& Conclusion For safe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pth for perpendicular needling of “Jianzhongshu” and “Dazhu” is within 42 mm in adult.
  KEY WORDS:& point SI15,Jianzhongshu; point BL11,Dazhu; anatomy; needling depth; needing direction
  肩中俞与大杼穴为肩背部的穴位,是针灸应用频率较高、疗效较好的腧穴。由于该穴位置的特殊性,临床医生在操作中若针刺角度及深度控制不当,容易引起针刺意外[13].笔者对肩中俞与大杼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进行解剖学观测,以期为及科研人员提供肩中俞与大杼穴安全针刺的层次结构、深度及角度,避免针刺意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46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体,男性30具(60侧),女性16具(32侧),共92侧。
  1.2 方法
  (1)解剖打开胸腔:先于胸骨角平面切开胸前壁至两侧腋前线附近,用咬骨钳离断胸骨和肋骨。沿两侧腋前线纵向打开胸前壁,暴露胸腔,切断肺根,取出双肺。(2)定穴及穿刺:根据《经穴部位标准》,肩中俞定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大杼穴定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模拟临床针灸进针,采用沾染墨汁的小号克氏针于肩中俞及大杼穴处穿刺,直至针头刚好刺破壁胸膜,并刺染穴位深处各层结构。(3)测量:用血管钳于皮肤处夹住克氏针拔出,采用分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 mm)测量穿刺针皮肤至壁胸膜的距离,即该腧穴的危险深度。穿刺角度用量角器(精确度为1 °)测量。(4)层次解剖:逐层解剖并观察穴区解剖学结构。层次解剖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外科手术刀、镊子和手术放大镜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深度及角度
  在打开胸腔的标本上,于肩中俞、大杼穴处向下直刺,测得穿刺针皮肤至壁胸膜的距离,即肩中俞、大杼穴的危险深度(表1)。男女性数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男女性针刺引起危险的深度接近。但标准差较大,说明数据离散度较大,即个体之间深度差异大,针刺时要高度注意。表1肩中俞、大杼穴的危险深度(略)
  在通过肩中俞的横切面上,于肩中俞处逐渐加大穿刺针穿刺方向与矢状面的角度(向内侧夹角为α,向外侧夹角为β)进行斜刺。向内下斜刺,当α角&25 °;向外下斜刺,当β角&15 °时,针尖均未刺及壁胸膜。在通过大杼穴的横切面上,于大杼穴处进行斜刺,向内下斜刺,当α角&15 °;向外下斜刺,当β角&30 °时,针尖均未伤及壁胸膜。
  2.2 肩中俞与大杼穴的层次解剖
  2.2.1& 肩中俞处由浅至深依次是:(1)皮肤;(2)浅筋膜:内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和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神经及皮下静脉;(3)斜方肌;(4)菱形肌;(5)颈夹肌:该肌外缘与肩胛提肌交角处有肩胛背动脉和肩胛背神经经过,向下直刺时针体经过其内侧;(6)竖脊肌:皮肤至竖脊肌深面的深度为(42.35±7.30)mm;(7)胸膜上膜(又称Sibson筋膜):为腱性组织膜,从第七颈椎横突、第一肋颈和第一胸椎体连于胸膜顶之间;(8)胸膜顶:为高出锁骨内侧半上方的壁胸膜,其深面是肺尖。
  2.2.2 大杼穴处由浅至深依次是:(1)皮肤;(2)浅筋膜:内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皮神经分布;(3)斜方肌;(4)菱形肌;该肌深面有肩胛背动脉和肩胛背神经及其分支分布,向下直刺时针体位于其内侧;(5)上后锯肌;(6)颈夹肌;(7)竖脊肌:皮肤至竖脊肌深面的深度为(42.05±5.80) mm;(8)肋提肌;(9)肋间内膜;(10)壁胸膜:其内为胸膜腔和肺,如针刺穿过壁胸膜,就可刺中肺,引起气胸。
  3 讨论
  3.1 导致针刺意外的结构因素
  针刺肩中俞、大杼穴引起针刺意外的结构因素主要是穴区深面的胸膜腔、肺,正常胸膜腔呈负压,当针刺太深刺及胸膜腔、肺,肺内空气逸出,胸膜腔负压变成正压,即为气胸。气胸压迫肺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2 针刺意外的预防
  为避免发生针刺意外,首先穴位定位一定要准确,其次要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关于肩中俞与大杼穴的针刺方向,经典书籍均认为向内下斜刺较安全。据笔者解剖观测,肩中俞向内下斜刺,当针体与矢状面夹角α在&25 °时,深刺有可能伤及壁胸膜、肺,导致气胸,应引起注意;如α角&25 °,针体经过胸膜顶的后内侧,针尖刺及椎弓或黄韧带可有明显阻力感;如向外下斜刺,当针体与矢状面夹角β&15 °时,针体经过胸膜顶的后外侧,也较安全。大杼穴向内下斜刺,针体与矢状面夹角α&15 °或向外下斜刺,针体与矢状面夹角β&30 °,无引起危险的重要结构,均较安全。如向下直刺,则应严格控制进针深度。笔者测得皮肤至竖脊肌深面的深度:肩中俞处为(42.35±7.30)mm,大杼穴处为(42.05±5.80)mm.笔者认为针刺肩中俞、大杼穴以不穿透竖脊肌较为安全,中等身材的成年人,肩中俞和大杼穴向下直刺的深度控制在&42 mm较安全。但要注意个体差异,如果是瘦小之人和小孩,危险深度还要小,针刺时要高度注意。由于研究的材料为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测得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参考文献:
  [1] 伦新,荣莉。 针灸意外案例选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马丽,张纯娟。 针刺导致气胸的临床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 ):40.
  [3]韩明,李月川,丁强。 针刺治疗后并发气胸32例临床分析[J]. 天津中医, ):2829.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36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12288;&#12288;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是因为什么
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是因为什么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是因为什么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191
问题分析: 大杼穴,风门穴疼痛多与胸胁胀满,疼痛,颈肩背痛有关;由于风邪侵袭腠理所致意见建议:建议局部热敷,或针刺旁穴,缓解大杼穴或风门穴的疼痛,疏散风邪
问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是因为什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中医综合
&&已帮助用户:605
病情分析: 根据上述症状考虑是因肾精亏虚不能濡养督脉,外邪乘虚而入,邪气痹阻经络筋骨而引起的。意见建议:建议滋补肾阴,祛风活血,消瘀止痛。生地,葛根,金银花,云苓,牛膝,独活,威灵仙,王不留,川芎,红花,川断。
问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是因为什么呀?
职称:医师
专长:针灸减肥、
&&已帮助用户:32515
病情分析: 这些穴位多是膀胱经上的穴位,膀胱经主身体一身之表证,这些部位的疼痛多见于肌肉劳损及曾经肌肉筋骨受凉的病症,意见建议:导致此处酸胀疼痛,这病不是很严重,可以到中医院针灸科行针灸治疗并用神灯烘烤,治疗一段时间疼痛会好起来。
问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是因为什么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中医科相关疾病
&&已帮助用户:1181
病情分析: 大杼穴位和风门穴位疼痛,一般是由于感受风寒侵袭引起的。意见建议:适当增添衣服,避免风寒的侵袭,也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上述两个穴位,可以缓解疼痛。
问脚踝跟电了一样抽疼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综合
&&已帮助用户:26596
病情分析: 这种情况要考虑劳累,活动大,局部软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可能。要注意适当休息意见建议:,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可进行局部的热敷,可口服舒筋活血片,消炎痛,洛索洛芬等药物进行治疗。
问您好我老婆右后风门穴位和肺俞附近很疼痛不知道什么引...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心脑血管,胃肠疾病
&&已帮助用户:24243
病情分析: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多考虑可能是由于近期劳累以及饮食生活等因素而导致的肺部疾病发生,进而就容易导致风门等部位疼痛。意见建议:针对目前的情况,建议可以通过针灸,艾灸的方法以及时缓解症状。另外近期要注意多休息,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劳累。
问主要是颈部疼,在大杼风门附近疼痛难忍。以前没有类似疼痛!...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外科疾病肛肠外科普外科等
&&已帮助用户:177623
问题分析:这种情况颈部疼痛常因为损伤炎症或颈椎病等引起,可以外科检查明确,必要时拍片检查,不要长期低头上网意见建议:建议饮食清淡注意休息,局部热敷按摩理疗,不要长期低头上网,应用消痛贴膏,颈痛颗粒等药物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疼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疾病调理:
当前位置: >
头痛,颈椎病,肩痛,背痛,腰痛,膝痛等常见病痛的最强穴位按摩图
头痛,颈椎病,肩痛,背痛,腰痛,膝痛等常见病痛的最强穴位按摩图
所谓穴位,是中医的经络理论中促进气血畅通的治疗点。只要在某一穴位上进行刺激,就可以使人体中的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使退行性的神经更加活跃,过敏的神经也得到抑制,激素的分泌就趋于正常,人体各部位的疼痛就会消失。
全身总共有30多个穴位,分布于全身12条经络。现在选出最强穴位,每一穴位针对一种症状,只要用自己的手指或是用圆珠笔杆加以按压,就可以促进保健与治疗的效果。
(1)头痛:用右手拇指或中指点按头顶上方的百会穴。
(2)颈椎病:用右手中指或食指点按大椎穴,处于第颈椎棘突下面凹陷外。
(3)肩痛:用拇指点按双脚外侧踩骨下面凹陷处的申脉穴。
(4)背痛:用食指点按双手手背小指根部下面的后溪穴。
(5)腰痛:用拇指点按背部大肠俞,处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膝痛:用拇指点按膝部骸骨与骸韧带外侧凹陷处的犊鼻穴。
上一篇: 下一篇:
扩展阅读:
本文地址:
wenwen111 评论:
泡酒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
哈迪 评论:
人人都会得颈椎病。
绿草阳光 评论:
有可能是肾的问题。
Q仔 评论:
头痛的毛病可不好治。
老实巴交 评论:
有时缓解头痛的穴位在足部。
[ 穴位养生 ]栏目最多关注
您可能会喜欢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灸大杼穴股骨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