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拼音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典故

辛弃疾《破阵子o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相关试题及答案
(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
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
(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3)&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可怜&&&
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醉里挑灯
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2)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3)词中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末酬的抑郁、愤慨的诗句是:可怜白发生!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8、典故:①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②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9、[名句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这是词中回忆往昔军中生活的名句。首句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金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梦回吹角连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 &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军威赫赫的场面。
10、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首句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词人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
11、赏析&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各敌人撕杀,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12、赏析&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
答:&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以这五字作结,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
13、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14、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5、①、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含义,并从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壮词: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②、此词借酒后梦境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③、读了此词,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豪放词代表人物;南宋爱国词人;兼具文采和武略;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等)
1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7、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8、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1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18、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当前位置:>>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注释|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由创作,被选入《》。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醉里:醉酒之中。
  2 挑灯:点灯。 看剑:是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3 梦回:梦醒。
  4 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
  5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6 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
  7 分:分配。
  8 麾下:指部下。麾:军旗
  9 炙:烤肉。
  10 八百里:牛名。《晋书&王济传》、《世说新语&汰侈》都记载八百里驳(b&),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11 五十弦:本指瑟,古时最早的瑟为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12 翻:演奏。
  13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14 沙场:战场。
  15 秋:秋季,秋天。
  16 点兵:检阅军队。
  17 作:象,如。
  18 了却:完结,完成。
  19 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20 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
  21 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22 赢得:博得。
  23 生前:活着的时候。
  24 身后:死后。
  25 可怜:可惜。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huī]下&,即部下。&炙&[zh&],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河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作者介绍】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齐名,号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宋词英译】
My Encouragement to A Friend About To Leave for the Front
(to the tune of Pozhenzi)
By Xin Qiji
Half drunk, I pluck the wick of the oiled lamp,
Making light brighter to inspect my sword.
What calls to my mind is the former camp,
Wherein resound many a bugle call.
Roast beef are handed
Fifty-strings strike up frontier martial air.
What a maneuver array in bleak fall!
The horses gallop lik
The arrows twang and thwack like thunder-blast&
If only I could settle th& king&s concern
And win a good fame for ever to last.
It&s too bad, my hair has turned grey, alack!
【词牌简介】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词牌名。原曲调已散失。原乐曲出处为唐时龟兹部所作《秦王破阵乐》之节选。五代两宋时期的李煜、、辛弃疾等多位著名词人为之填词,多流传于后世。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中仄,仄平中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
------分隔线----------------------------
宋词三百首相关文章
《高阳台?西湖春感》由张炎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
《清平乐?村居》犹如一幅真实而美丽的农家图画。这样动人的意境,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题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吹风筝。
杳无霄汉上,仰攀日月行。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川动,神扶万栱倾。灵光一向贵,长此镇吴京。
以上为随机展示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 作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分类标签:
【注释】: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引自"语文大观园".cn/yuwen/[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①陈同甫:陈亮(),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simp/history/5/55/55b/55b07/55b07051.htm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 ,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 ,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①词作于辛、陈唱和《贺新郎》之后,具体日期不详,权附于此。或谓此词写于绍熙四年(1193)秋。是年陈亮考中进士,被光宗赵?亲擢为第一。时稼轩正在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作此壮词以寄,愿与陈亮共勉。  《艺蘅馆词选》:“无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此词构思布局卓然创格。起句写现实,挑灯看剑,然豪中已含悲意,为结句伏笔。“梦回”以下,倒叙梦境,结句峰回路转,梦回现实,一声浩叹,无限悲愤。前宾后主,化“雄壮”为“悲壮”。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结句转笔换意,自成一段,从而打破上下片的结构定格。  ②“醉里”两句:夜醉入梦,梦醒似乎犹闻连营吹角之声。以下即借梦境而写理想之境。梦回:梦醒。按:一说“梦中回到”,似与诗词习惯用法不合。  ③“八百里”两句:工对。承“吹角连营”,写奏乐啖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八百里:牛名。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駮(同“驳”,花牛)”。与王恺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于是杀牛作炙。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约(李)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dàn,吃)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分:分享。麾(hūi挥)下:部下。炙(zhì至):烤肉。五十弦:指瑟,古瑟用五十弦。此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雄浑悲壮的军乐。  ④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⑤“马作”两句:写鏖战场景。作:像。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危,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见《三国志·蜀声·先主传》注引《世语》。霹雳:雷声,此喻射箭时的弓弦声。《南史·曹景宗传》说,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  ⑥“了却”两句:抒发宏伟抱负。天下事:指恢复中原。赢得:博得。  ⑦“可怜”句:叹壮志未酬,白发先生。按:如此词亦定于淳熙十六年,则陈亮四十七岁,稼轩五十岁。-----------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阵子拼音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