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转化为白话文文言文翻译器明天我要成为你同桌。

一段现代文转成半文言文半白话文 求高手 以身相许
一段现代文转成半文言文半白话文 求高手 以身相许在物理化学中,经常出现两种元素在混合后所生成的新元素,其特性可能会和二者之一,更有甚者和两者同时毫无联系.这在人的思维花火产生的过程中,亦为常见.然而,想象是无拘无束的.它取材广至整个浩瀚宇宙.想象力,即使是取材于丑陋粗鄙,也能绘织出美丽高雅,因为美既是它唯一的追求,也是它注定的试金石.然而,一般说来,相结合的材料的丰富度及其效果大小——是否能挖掘出可结合,而又有结合意义的新奇事物——和成品的纯粹化学作用般的组合形式以及比例协和度,这些是在我们评估想象的过程中需要考量的细节.正是因为想象的高度和谐性,难免流于平凡乏味,所以常为不懂门道的人所贬低.我们会常发问:“为什么这些组合之前想象不出来呢?”(还没做完作业的同学,搜到后不要参考哦.雷同不得,老师火眼金睛.)这是爱伦坡关于imagination 和fancy 区分的评论性文章.这段主要是讲想象是把两种或几种事物结合,但是以一种和谐的有理可循的,并最终能生出美感的形式.而fancy追求的是事物的组合无规可循,越离奇越好.英语原文:But, as often analogously happens in physical chemistry, so not unfrequently does it occur in this chemistry of the intellect, that the admixture of two elements will result in a something that shall have nothing of the quality of one of them — or even nothing of the qualities of either. The range of Imagination is [[,]] therefore, unlimited. Its materials extend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Even out of deformities it fabricates that Beauty which is at once its sole object and its inevitable test. But, in general, the richness or force of the matters combined — the facility of discovering combinable novelties worth combining — and the absolute "chemical combination" and proportion of the completed mass — are the particulars to be regarded in our estimate of Imagination. It is this thorough harmony of an imaginative work which so often causes it to be under-valued by the undiscriminating, through the character of obviousness which is superinduced. We are apt to find ourselves asking "why is it that these combinations have never been imagined before ?"不需要很古的味道,只需要稍稍夹点文言文的味道,部分字句删减,重组排列,润色即可.英文的意思我基本拿稳了,只是表达到中文可能有点力不从心.
于物理化学中,时现两种元素相混而成之新元素,其特性许是和二者之一,更有甚者而与两者毫无联系.此于人之思维花火产生过程中,亦应为常见.然,想象无拘无束.其取材之广可至混沌宇宙.想象力,便是取材于丑陋糠糟,亦可绘织而出华美悠然,既因美为其唯一追求,亦为它注定之试金石.虽然,如是说来,相结合之材的丰富度及其效果大小——可否掘出可结合,而又有结合意义之新事物——与成品之纯粹化学作用一般的组合形式及其比例协和度,此皆在吾等评估想象之过程中所需考量的细节.此正因想象之高度与谐性,亦难免流于平凡乏味,堕于空有繁饰而实则意味枯竭干涩.所以常为不懂门道的人所贬低.吾等尝问:“何以此类组合于前未能想象呢?” 咿呀~不知我这水平是否能帮到你呢?文艺略有不通还请见量— v —
与《一段现代文转成半文言文半白话文 求高手 以身相许》相关的作业问题
倘来日,吾生将终,回首前尘,凄楚之情当如潮袭心间.
时值深秋,金风送爽,清凉宜人.愚兄拟趁此佳季,随三五友朋旅行出游若干时日,归期尚难定也.兄在外之时,家中诸事无论巨细,托付之吾弟费心料理.弟临事认真,难免倍添辛劳矣,谨预致慰忱!又,兄与祝家闺爱相知有日,前已论及婚嫁;旅外期间,若伊家因姻事有所磋商,亦烦劳弟于百忙中予以便宜处置.吾弟敏于应对,长于接物,当不负兄之所托也
逃未可避,战未可败;独未必哀,得未必久,人生如戏,时不由人,是莺燕歌舞?是哀哀戚戚?由心而已.
昭德光者,必有生浩荡正气沛然而馨朗.慕私欲者则度日阴惘,华鬓虚衰而憔悴.德私之差,立于存心所居,盈亏之叹,始于奋求将往.夫存心奋求之属,志也.志乃成物之要进道之本,乃胜难之根福泽之基.若人有志,则五岳如丘,青云可往.是故君子欲伸仁义于天下事,诚不以守行则终老憾其望矣.老大您这个现代诗语法用古文是翻译不了的,即使一字一句
乍入,或(有的人)阅之,或易(买)之.嗜书贪如春蚕.吾独向隅(角落)捧书而阅之,不语.或(有时)有响声者,翻书也.吾阅直至晌,皆乐于书也!
吾师好悟,善助我于学,乐助我于人。恩师之德,此生铭记。我的我的老师喜欢思考,擅长帮助我学习,愿意教我做人道理。老师的德行,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谢济元,漳平永福人也.年近六旬,躯短体羸,肤玄目炯.年少时尝习悬壶之技,后入成均以习夷文.离庠乃务于传道,授业数十载.性乖,初识多以其语繁,携性于堂,后乃觉彼欲倾囊以授弟子,常发妙语以博弟子一颦. 再问: 那个截图的能改改吗曾云:旧时有港人治洋文执牛耳者尝著一书遗世人,旨在解世人习洋文之惑,其书可谓大益,当世负盛名之洋
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 同学:刚才老师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有些理解错了,现在再为你解答一遍,这次是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 (原创) 余缘京平高速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余甚虑,复前行。 不顷,余至舍。见此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缘此为春日,故千亩桃林若一缕丝
晨起,睡意未尽,及张眼视时,已过辰时,惊而起,原与同窗约巳时会于馆。乃不及用膳,遽赴约。及馆,仅见一人至,悔甚。同窗渐集,共奔其一人舍。游戏取乐竟日,言笑甚欢。夕至,集宴所,饮馔之奉,穷极丰盛,其乐无穷。
只有把字翻译为古字的字体管家
悟性温和,无擅长处也,好广.
把要翻译的话写出来呗. 再问: 求QQ 明天需要你的帮忙!
1.诸葛武侯,吾之至敬者也.2.非他人哉,唯在下耳.
这需要你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否则难度太大,即使勉强译出,转译的文言文也晦色难懂或文白相杂.简单地说,有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后翻译无需太多技巧,水到渠成!
其务臻美 再问: 首先谢谢你的回答,最靠谱。但是还是有点牵强,不像一句话.......可以利用你的聪明才智再润色下么?拜托啦~~~~~~O(∩_∩)O~
1、你铸剑怎么可以这么慢?转换:汝铸剑何以如此怠哉?2、当世无双的剑啊!不可以再让干将为别人铸剑!转换:绝世之剑也!干将安能又替他铸之!3、莫邪,快说,你们把雄剑藏在哪里?转换:莫邪,速语,汝将雄剑藏何处?4、那个小孩是谁?他好像要杀我!转换:彼童何乎?彼欲杀吾!5、好一个忠义之士,将我的难题解决了!转换:诚乃一忠义之
二君自重,公场显智,非智也.
勿以其烦吾乎请高手帮我把这段白话翻译成文言文_百度知道
请高手帮我把这段白话翻译成文言文
注意自己的仪表,改善自己的作风,来投身于工作,回报于人民,报效于祖国。p.s.请高手帮我翻译一下,可以改变稍许原意我在这里学到许多,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今后会把学到的东西善加利用
吾于此颇有所得,正衣冠,甚言行,常日三省吾身。大丈夫当以其所得,行其事,得其所。悯民之所哀,感国之大兴。不擅文言
采纳率:45%
只会翻译古文,还真没写过古文,有点难~~
1楼的不错,稍加修改:吾于此颇有所得,晓正吾之衣冠,善吾之作风,规吾之行为吾定将此获用之以报国,以利民。都不擅长文言哈哈
楼上的画蛇添足,反而不如一楼的~~
吾于此颇有所得,晓正吾之衣冠,善吾之作风,规吾之行为 吾定将此获用之以报国,以利民。
其他5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919年。北京大学礼堂。&br&&br&胡适站在礼堂中央的台子上,向同学们宣讲白话文之于文言文的好处。&br&&br&台下一女同学举手提问:“我有个问题。文言文中,形容一个人高兴地流下眼泪只用‘喜极而泣’这个成语就可以,白话文要形容就麻烦得多。”&br&&br&胡适微微一笑:“这位同学所说的‘喜极而泣’是四个字,而我只用两个字就可以。”&br&&br&女:“什么?”&br&&br&胡:“笑尿。”&br&&br&台下响起了如雷的掌声。&br&&br&&br&女同学不甘心,又问道:“那形容一个人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只用‘泣涕涟涟’四个字就可以,您行吗?”&br&&br&胡:“泪奔。”&br&&br&台下的掌声经久不绝。&br&&br&&br&女同学用难以置信的眼光打量了胡适很久,才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或者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我可以用‘呆若木鸡’,您呢?”&br&&br&胡:“懵逼。”&br&&br&台下的掌声之间,已隐约现出了雀跃和喝彩的声音。&br&&br&&br&那女同学涨红了脸,提出了她的最后一个问题:“您口才这么好,又那么帅,我可以用‘英姿勃发’来形容您,您怎么说?”&br&&br&胡适犹豫了一小会,随即答到:“屌爆了。”&br&&br&所有人都激动地站了起来,台下潮水一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北大的每一个角落。&br&&br&————————————————————————————————————&br&有些人吧,就是搞不懂我真正的态度,愣是把这段子踩了下去。宋周敦颐曾说过:文以载道,弗饰也。也不看看我的名字叫啥,哼!(傲娇脸)
1919年。北京大学礼堂。 胡适站在礼堂中央的台子上,向同学们宣讲白话文之于文言文的好处。 台下一女同学举手提问:“我有个问题。文言文中,形容一个人高兴地流下眼泪只用‘喜极而泣’这个成语就可以,白话文要形容就麻烦得多。” 胡适微微一笑:“这位同…
当然有。&br&白话批折和白话圣旨是两回事。白话批折只是简单的回复,不一定有具体的事物指向,经常有表状态“朕知道了”“好事好事”一类,白话圣旨是发公文的正式谕令,且不是口谕(口谕有特定的词,为”宣“),含有必需完成的命令下达。(此处是把制,诏,诰,敕,谕等一起说了)&br&&br&&b&朱元璋的白话圣旨曾于明朝初年直接下发于户部&/b&&br&原文:&br&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br&&br&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
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
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
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br&&br&&b&除朱元璋之外,他儿子成祖朱棣也挺爱白话圣旨的&/b&,前面还加“奉天承运”,告诉你必需是圣旨,不得怀疑。&br&常例有:&br&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br&  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
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
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br&  永乐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钤敕命之宝。” &br&&br& 永乐四年诏:&br&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天下,那汉每好意
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笼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向慕朝庭,俺见这好意思,与了名分。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敕里写得仔细回去,着他做昭信
校尉、必里卫指挥司百户,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的,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毋怠。”
&br&&br&&b&我最爱的是永乐十年这道圣旨:&/b&&br&&br&皇帝谕官员军民夫匠人等:武当天下名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历代都有宫观,元末被乱兵焚尽。至我朝真武阐扬灵化,阴佑国家,福庇生民,
十分显应。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那时节已发诚心,要就北京建立宫观,因为内难未平,未曾满得我心愿。及即位之初,思想武
当正是真武显化去处,即欲兴工创造,缘军民方得休息,是以延缓到今。如今起倩)此军民,去那里创建宫观,报答神惠。上资荐扬皇考、皇妣,下
为天下生灵祈福。用工夫不多,至容易不难。特命隆平侯张信、附马都尉沐昕等把总提调,管工官员人等,务在抚恤军民夫匠,用工之时要爱惜他的气力,体念他的
勤劳。关与粮食,休着他受饥寒。有病着官医每(注:通“们”)用心调治。都不许生事扰害,违了的,都拿将来,重罪不饶。军民夫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许奸
懒。若是肯齐心出气力呵,神明也护佑,工程也易得完成。这件事,不是因人说了才兴工,也不因人说便住了工。若自己从来无诚心呵,虽有人劝,着片瓦工夫也不
去做;若从来有诚心要做呵,一年竖一根栋、起一条梁,逐些儿积累,也务要做了。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
休息。故谕。&br&&br&&b&“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
休息” 多可爱的圣旨啊。&/b&这算是文白参半。&br&&br&有人说,&b&因为这是发给贩夫走卒的圣旨,所以写得很通俗易懂,那么请看看这个发给大学生的&/b&——同样出自朱元璋,这圣旨现在还在北京国子监的某块石碑上刻着呢&br&&br&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人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
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明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br&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br&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br&&br&&b&元代由于正式文字为蒙文,发给汉人的圣旨也常用白话文以方便阅读。&/b&&br&例如北京崇国寺的圣旨碑上有如此记载——&br&&br&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br&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使臣每根底,宣谕的圣旨。成吉思皇帝,窝阔台皇帝,薛禅皇
帝,完泽笃皇帝,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格坚皇帝,忽都笃皇帝,亦怜真班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甚么差发休当,告天祈福祝寿者说来。如
今依在先圣旨体例,不拣甚么差发休当,告天祈福祝寿者么道。大都里有的南北两崇国寺、天寿寺、香河隆安寺、三河延福寺、顺州龙云寺、遵化般若寺等寺院里住
持佛日普明净慧大师孤峰讲主学吉祥众和尚每根底为头执把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寺院里房舍,使臣休安下者。铺马只应休着者。税粮商税休纳者。但属寺家的水
土、园林、碾磨、店铺、解典库、浴堂、人口头疋,不拣甚么,不拣是谁,休倚气力夺要者。这佛日普明净慧大师孤峰讲主学吉祥为头和尚每,依着在先老讲主体例
里行者。别了的和尚每有呵,遣赴出寺者。更这学吉祥等和尚每,倚有圣旨么道,无体例勾当休做者,若做呵,他每不恂那。圣旨。至正十四年七月十四日,上都有
时分写来。 &br&&br&“不拣甚么差发休当”“无体例勾当休做者”这些,都是当时的口语,因此一直也被视作白话圣旨。&br&&br&&b&当然,最昭示基情的还是这个:&/b&&br&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
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五日。
当然有。 白话批折和白话圣旨是两回事。白话批折只是简单的回复,不一定有具体的事物指向,经常有表状态“朕知道了”“好事好事”一类,白话圣旨是发公文的正式谕令,且不是口谕(口谕有特定的词,为”宣“),含有必需完成的命令下达。(此处是把制,诏,…
&p&白话文一直都有,属于市井之中寻常人的口语。推行白话文,实际上是推行的文人书面语的白话,使得政府公文、教科书、法律、新闻报纸等书面用语易于理解,便于传播,不要只能让少数人掌握。&/p&&p&即便如此,古人讲课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也并非用文言文说话,只是记录时被“转”成了文言。以宋朝大儒朱熹为例,朱熹在解答问题的时候,用的就是宋朝的白话文,现在理解起来也十分容易。&/p&&p&譬如关于“如何评价现如今的教育”,朱熹如此回答:&/p&&blockquote&某尝言,今教导之法,皆失真,无一个人晓得。说道理底,尽说错了,说从别处去。做文章底,也只学做那不好底文章;做诗底,也不识好诗;以至说禅底,也不是他元来佛祖底禅;修养者,也非老庄之道。无有是者。&/blockquote&&p&猛一看好像很文言,实际上,这里的“底”,就是现在“的/滴”的意思。&/p&&p&于是这一则回答就变成了这样:&/p&&blockquote&&b&某尝言,今教导之法,皆失真,没一个人晓得。说道理滴,尽说错了,说从别处去。做文章滴,也只学做那不好滴文章;做诗滴,也不识好诗;以至说禅滴,也不是他原来佛祖滴禅;修养者,也非老庄之道。无有是者。&/b&&/blockquote&&p&学生问:静坐久了,邪念不免发动,咋办?&/p&&p&朱熹回答:&/p&&blockquote&也须看一念是要做甚么事!若是好事,合当做底事,须去干了。或此事思量未透,须着思量教了。若是不好底事,便不要做。&/blockquote&&p&还是转换一下:&/p&&blockquote&&b&也须看一念是要做什么事!若是好事,合当做滴事,须去干了。或此事思量未透,须着思量教了。若是不好滴事,便不要做。&/b&&/blockquote&&p&到清代,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人,大家平时说话更好理解,譬如《老残游记》:&/p&&blockquote&德夫人向慧生、老残道:“您见那山涧里一片红吗?刚才听逸云师兄说,那就是经石峪,在一块大磐石上,北齐人刻的一部《金刚经》,我们下去瞧瞧好不好啊?”慧生说:“哪!”&/blockquote&&p&只是口头的些微细节有差异,转换一下就是:&/p&&blockquote&德夫人向慧生、老残道:“&b&您见那山涧里一片红吗?刚才听逸云师兄说,那就是经石峪,在一块大磐石上,北齐人刻的一部《金刚经》,我们下去瞧瞧吼不吼啊?&/b&”慧生说:“&b&嗯哪!&/b&”&/blockquote&&p&网络是面向大众的。&/p&&p&不要以为知乎就很特别,白话文不兑水都很难火,更别说文言文。&/p&
白话文一直都有,属于市井之中寻常人的口语。推行白话文,实际上是推行的文人书面语的白话,使得政府公文、教科书、法律、新闻报纸等书面用语易于理解,便于传播,不要只能让少数人掌握。即便如此,古人讲课或回答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也并非用文言文说话,只…
谢邀。&br&&br&语言文字的基本用途是表达,表达清楚了才有审美及其他要求。&br&为了让&b&每个人(而非只读书人)都可以自由、清晰、方便又明白地读写表达&/b&。&br&因此,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br&&br&&br&文言文者,用来写文章的文字。&br&&b&文言文与口语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是关键。&/b&&br&&br&有人会觉得这是数典忘祖,悖逆了祖宗。其实文言文变白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代人自己,千年以来,也调整着语言和行文方式。&br&我见过某些只读过高中课本的诸位,觉得韩愈和司马迁写的都是文言文,都是一路;五四运动后,不那么写了。&br&其实古人自己写作的语言也常变化的。大趋势上,他们也在越来越接近口语呢。&br&&br&&blockquote&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blockquote&——《尚书》。&br&这是文言文。说的啥?第一眼看上去蒙圈吧?&br&&br&&blockquote&秋.楚子侵陳.遂侵宋.晉趙盾帥師救陳宋.會于棐林.以伐鄭也.楚蒍賈救鄭.遇于北林.囚晉解揚.晉人乃還.晉欲求成於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blockquote&——《左传》。&br&这也是文言文,嗯,似乎依稀看得懂了呢?&br&&br&&blockquote&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blockquote&——《史记》&br&这还是文言文。哎,好像没什么难懂的呀。&br&&br&&blockquote&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blockquote&——《师说》&br&这依然是文言文。哎呀,好像很容易嘛。&br&&br&&blockquote&一日,口囁嚅動,閒客驚喜,走報公子曰:「月生開言矣!」鬨然以為祥瑞,急走伺之,面赬,尋又止,公子力請再三,澀出二字曰:「家去。」&/blockquote&——《陶庵梦忆》&br&这还是文言文。什么嘛,一点难度都没有!&br&&br&&b&所以了,文言文自己,也是在变的。&/b&&br&韩愈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是模仿上古文献书面语。《世说新语》里,是两汉魏晋下来的书面语。&br&何况古代人,并不都用文言。宋朝话本《清平山堂话本》里,有这种:&br&&blockquote&當時是宋神宗朝間,東京有一才子,天下聞名,姓柳,雙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稱為「柳七官人」。年方二十五歲,生得丰姿灑落,人材出眾。&/blockquote&这个和《水浒》、《红楼》之类,也没啥差别了吧?&br&&br&&b&哪怕古人,也不追求一味艰涩呢。也在追求更流畅的表达写作方式呢。&/b&&br&&br&&br&&br&所以要改成如今的模样,很简单。&br&甲午战争前后的说法:&br&&blockquote&“以文言而道俗情,則為未學者所厭;以俗語而入文字,又為讀書者所嗤。俗語、文言分為兩事,使筆如舌,戛戛其難。&br&——何啟 胡禮垣,《新政論議》”&/blockquote&&br&文言文来说世俗的事,没上过学的人不爽;用俗语进文言,读书人也不爽。&br&&b&俗语和文言不统一,写字就很难明白如话了。&/b&&br&说白了:文言和白话不统一,则识字者也没法写靠谱的文章。嘴里一回事,笔下一回事。&br&所以要推广白话文。&br&&br&如此,&b&每个能说话,又识字的人,都能按照口头说话的方式来写字了&/b&。&br&&br&&br&今时今日,文言并没被禁止,要写,也可以。我之前还开过这个玩笑呢:&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果没有干扰,岳飞能打拼到哪一步? - 张佳玮的回答 - 知乎&/a&&br&&blockquote&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当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其志在直捣黄龙也。而秦桧用谗,英雄束手,惜哉!幸秦桧寿短、世忠节长,乃得存飞,终于采石一战,英雄复用,收拾山河,重朝帝阙,归二帝,复旧都,此亦折而不挠,天命有归也。&/blockquote&这种段子,随手写着玩都可以。&br&但如果白话文不普及,要求我随时写文章都这调子,我也不会太舒服。&br&因为我日常说话和听人说话,不是这样的。&br&&b&文言和口语的割裂,太不方便了。自然有大师可以随意切换,但普通老百姓呢?&/b&&br&&br&&br&文言文的大宗师苏轼说他的文章要求:&br&&blockquote&“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blockquote&自然就是好。&br&如何达到自然呢?苏轼这么认为:词达,就好。&br&&blockquote&“求物之妙,如係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於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blockquote&口与手都了然于心,表述清楚,就是词达。&br&所以古人夸苏轼好,不是他多华丽,而是他用笔如舌,表达清晰。&br&语言文字的基本用途是表达啊。&br&&br&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也就是希望:&br&&b&每个人都能用笔如舌,自由表达,清晰又明白。&/b&&br&&b&这样,读写表达的门槛,降低了。&/b&&br&&br&不是说文言文不好,但在手口统一、言辞通达方面,确实不如白话文吧?
谢邀。 语言文字的基本用途是表达,表达清楚了才有审美及其他要求。 为了让每个人(而非只读书人)都可以自由、清晰、方便又明白地读写表达。 因此,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文言文者,用来写文章的文字。 文言文与口语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是关键。 有人会觉得…
张献忠曾经创作过白话文圣旨。&br&FBI warning: 以下内容非常适合12岁以下儿童观赏,18岁以上成人请在配偶、性伴侣、炮友的陪同下观看。&br&&br&《冊皇后詔》:「皇后何必儀注,只要喒老子毬頭硬,養得他快活,便是一塊皇后矣,欽此」 &br&&br&当然另外一篇也是文采逼人:&br&《諭劉進忠詔》:「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喒老子呌你不要往漢中去,你強要往漢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許多兵馬。驢毬子,入你媽的屄,欽此」
张献忠曾经创作过白话文圣旨。 FBI warning: 以下内容非常适合12岁以下儿童观赏,18岁以上成人请在配偶、性伴侣、炮友的陪同下观看。 《冊皇后詔》:「皇后何必儀注,只要喒老子毬頭硬,養得他快活,便是一塊皇后矣,欽此」 当然另外一篇也是文采逼人: 《…
八股文中也有些写得很好的。八股文本身不是问题,只考八股文才是问题所在。&br&&br&说实话,八股文写作的难度是所有文体中最大的一种,要写一篇好的八股文,确实需要长达十数年的古典文学训练不可。古代的科举制度从明代开始只考八股文,并且只准使用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最开始是出于考试规范化的考虑。明清的几百年间,对于八股取士的利弊已经有了很多讨论,甚至一些皇帝也认为八股文与政务实无关系,康熙帝曾经就想废除八股文,召集大臣讨论,但大家都想不出废了八股文以后有什么更好的办法。&br&&br&现代教育早已经不是八股文教育。既然如此,也就不必要担心学生把毕生精力都浪费在写八股文中了。所以我觉得八股文和诗词曲赋先秦唐宋散文一样,作为一种文体,让学生们见识下是什么样子的,体会汉语之美,未尝没有好处。
八股文中也有些写得很好的。八股文本身不是问题,只考八股文才是问题所在。 说实话,八股文写作的难度是所有文体中最大的一种,要写一篇好的八股文,确实需要长达十数年的古典文学训练不可。古代的科举制度从明代开始只考八股文,并且只准使用朱熹的四书集…
短信时代,尤其是跨运营商短信加价时代,呵呵以及颜文字是很难火起来的。因为70字必须尽量多说内容,为了省钱。&br&微信飞信QQ之类的东西,那片儿汤话就越来越多了。&br&&br&还有胶片机时代,摄影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也不会随便乱拍。但是数码时代,啪啪啪啪,反正回去删呗。也不要钱。&br&&br&文言文也是这样,言简意赅,因为竹简和帛书都不是寻常之物。盐铁之议,几群人讨论,那要白话记下来,根本没法流传吧。&br&&br&都不要说竹简和帛书时代或者更恐怖的金文铸鼎时代(这个太恐怖。。。)。&br&你看明清时代,一个永乐大典,一个四库全书,纸时代这玩意鸿篇巨制还非常恐怖呢!&br&&br&必须简练!没办法。&br&当然,一部分是传统,路径依赖。&br&&br&=======================================&br&金文时代,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仅仅有32行,499字,貌似是最多文字的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b8c4f91abc_b.jpg& data-rawwidth=&378& data-rawheight=&3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8&&&/figure&&br&&br&竹简时代,传说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b&两个人才抬得动&/b&。&br&但是没说这个要写多少字的。&br&秦简:&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0e3a23a3f29f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7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所以看起来似乎一片竹简20来字(这大概是高估)而已。所以三千片竹简也就是6w字而已。现在六万字算鸟?&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b325f3f0a933ea9c9070e8_b.jpg& data-rawwidth=&1728& data-rawheight=&30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b325f3f0a933ea9c9070e8_r.jpg&&&/figure&&br&史记,三十万字。纸质就一册而已。竹简大概能放半间房的。&b&也许是要十个人才能抬动&/b&。但是纸册我一个人拿十本问题不大。&br&(看过这版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版没有注释没有译文,只是省略了表的部分,&b&字数大体和原著差不多&/b&。为什么不用道德经这样有出土帛书的举例?就是因为道德经市面上几乎没有无注释无译文的版本。。。字数没有参考性)&br&&br&&br&&b&===========我这答案没啥干货,就是配了几张图================&/b&&br&&b&===========大家错爱了,评论区的朋友提示,竹简是写不是刻======&/b&&br&&b&===========果然还是犯了大错误的,现在注明这段!============&/b&&br&&br&还有一点,早期的竹简是刻的!!!&br&我昨天刻了仨字一小时(丑啊,不要在意。。。)当然,阴阳刻法不同,刀笔吏也熟练,而且刻的材质目的不同,参考性比较低。但是石头上那个阴刻有参考性,&b&一个字总要分钟级别的吧&/b&。现在打字差不多一分钟数十上百是有的。。。差距巨大。&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ab4d5212299ecaa2729cad8c9682a29_b.jpg& data-rawwidth=&1353& data-rawheight=&8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ab4d5212299ecaa2729cad8c9682a29_r.jpg&&&/figure&但是肯定也是很累的啊。莫说刻字,你现在去用钢笔大量写字,写个万八千的,肯定片儿汤话少了。&br&所以刻字的人本能就是:&b&一!定!要!短!&/b&&br&&br&&b&==================不删除了,引以为戒=========================&br&&/b&&br&纸质就好了么?不是这样的。&br&好书是要雕版的,活字质量一般不太好。&br&但是雕版很累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d79b4c1de_b.jpg& data-rawwidth=&1728& data-rawheight=&30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d79b4c1de_r.jpg&&&/figure&有配图,套印的话,更麻烦。这是一页哦!一本书多少页?翻翻手边的看看。。。&br&&br&&br&什么?你说手抄?&br&&blockquote&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blockquote&人孩子容易么。手写文书很累的。现在大部分人打字,都不觉得有什么。回头试试手写论文!!!&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af60d701e40d0d190e04d_b.jpg& data-rawwidth=&3072& data-rawheight=&1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7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af60d701e40d0d190e04d_r.jpg&&&/figure&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草稿&br&&br&&br&&br&&b&总而言之,一定要短!&br&&/b&当然,后来有因循的因素,一者,古人都是这么写的;二者,也为了能看懂以前的文献。所以就不改的好。反正他们不用学英语。。。&br&但是现在,书面语和口头语还是有区别。涉及电脑上输入法检字——生僻字很难找,颜文字和表情却不能口语表达&br&&br&手写还好些,不过是速度和体力付出。&br&&br&所以,我说,&b&时至今日,书面语口头语,或者加一个,聊天软件语,也有差别的。不小。&/b&&br&现在的时代我觉得是半只脚迈进信息化,但是还差得远。。。&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ff2792438dac9fe46b1a39cc02908f7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ff2792438dac9fe46b1a39cc02908f7_r.jpg&&&/figure&&br&&br&&b&要问什么时候完全统一?&br&&/b&&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7ca5eed08ea60d73b1e9f06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figure&
短信时代,尤其是跨运营商短信加价时代,呵呵以及颜文字是很难火起来的。因为70字必须尽量多说内容,为了省钱。 微信飞信QQ之类的东西,那片儿汤话就越来越多了。 还有胶片机时代,摄影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也不会随便乱拍。但是数码时代,啪啪啪啪,反正…
&p&题主既然希望大家对文章提出指点,就不吐槽你的中心论点了。在此,从纯粹的文字角度,给你提出该文章的可行修改方案,依法施为,文章质量应当提升甚多——如果您的政治理论也有所进步的话。&/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05bae0a150f9f1cb7aa4b1_b.pn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05bae0a150f9f1cb7aa4b1_r.png&&&/figure&&br&&p&开头以秦汉明三朝开国帝王为依据,得出战争优先于和平这一观点,牵强无力且暴露了作者积累单薄的缺陷。建议用当代通行套路对开头进行修改,譬如,引述某些反战人士的不当言论并进行最大程度的扭曲,作为抨击的箭垛子,以此得出和平不如战争这一结论。在此借鉴下某近代著名政治家的言论。&/p&&blockquote&有白须秃叟,鹑衣百结,瘦骨支离,扶织机而言曰:“君何必曰战,亦有和平而已矣。倘横暴之辈侵我疆土,当令我天竺之儿郎,列行伍,弃兵甲,赴白刃而无悔。使我辈尸积如山,血流成渠,彼知我不战之心,见我涂炭之酷,必生恻隐之心,弃屠刀而退也。何必操戈披甲,与禽兽争锋邪?”&/blockquote&&br&&p&将和平人士污名化之后,再用你原文中的论据批驳上文的极端言论,合理化论点的同时,也使之前的论据不显突兀。切记,陈述论据的时候务必写得生动而有气势,以此挑动读者情绪,使其忽略文章不合理部分。&/p&&blockquote&昔秦皇吞二周、亡诸侯、南取百越、北拒匈奴者,以礼乐邪,以甲兵邪?汉祖起丰沛,灭强秦,平项籍而斩韩彭者,马上取之邪,榻上取之邪?洪武帝逐胡虏,立纲纪,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者,控弦执矢而得之,谈玄语虚而得之?是故非战不足以定一统,非战不足以诛强暴,非战不足以济生民也。&/blockquot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5c0dcf2b0a3bd76f56887b4fedad3c4_b.png& data-rawwidth=&586& data-rawheight=&1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5c0dcf2b0a3bd76f56887b4fedad3c4_r.png&&&/figure&&br&&p&第二段删除有关“经济发展”损害战争能力的论断,如果文章同时反对经济发展和支持战争,会使得文章支持者大幅减少。建议将攻击重点放在享乐主义上,并改变行文顺序,先说明周边国家不怀好意的现状,重点描述可能对中国造成的损害,然后再描述下当代人的享乐主义,描述要尽量荒诞极端,通过对比论证当代奢靡之风对国家的损害。&/p&&blockquote&今南蛮猢狲,侵我国土;东瀛丑鹤,裂我海疆。雪域熊罴,假厚貌以掩不轨;美洲鹰鸷,饰仁义而肆贪毒。强邻环守,互为羽翼,损我体肤,窥我腹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市井之民,怡然自安,以求胜之心求利禄,以逐北之志逐艳色,不以天下国家为事。呜呼,外有不测之患,内有淫靡之毒,国危矣!&/blockquot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9a4a1f5830eef725c04ff6c22b9db67_b.pn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9a4a1f5830eef725c04ff6c22b9db67_r.png&&&/figure&&br&&p&三四五六段语义相近可归为一段,同第二段一样,删去去当前政策的评论(别作死),将抨击重点放在当代淫靡作风(即你所说的约炮)和享乐上。可以扩展原文中对《少年中国说》的引用,以此论证当代人的不堪。&/p&&blockquote&昔闻少年中国之论,语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呜呼,今日之少年,能称红日初升之誉乎?好掌上之博戏,厌庠序之典籍,少年之智安在?见微劳而避匿,安斗室而不出,少年之富何寻?朝拥美妾,暮揽嬖女,劳形销骨,何以自强?逐优伶之美色,事爱豆而如神,迷志忘身,安能独立?&/blockquot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37eed679cf99f7a2f7e2ce98d1b5084_b.png& data-rawwidth=&607& data-rawheight=&1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37eed679cf99f7a2f7e2ce98d1b5084_r.png&&&/figure&&br&&p&六七段关于大国小国的讨论,老实说我一句没看懂。而我要是看不懂原文,是没办法给它洗地的……&/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fe9a93bcc38b84507bc7_b.png&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fe9a93bcc38b84507bc7_r.png&&&/figure&&br&&p&结尾部分槽点极多,建议尽数修改以免读者生厌。取消90后这一称谓,改用少年之类的常用语——别给九零后招黑;删去“国必乱”“国必裂”等论断,改用“国危矣”等模糊用词——过于笃定的极端结论会被人窥测出积累的不足;删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俗语——毁掉了全文的逼格。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自我洗白,说明自己并非厌恶和平而是担心战败后果,以避免持中立态度的读者对文章产生反感。&/p&&blockquote&叟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子欲起暴乱之衅,坏太平之基,离散天下之子女乎?”余曰:“非也非也,岂不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乎?余非欲起战端、伤生民,但愿国有守御之备,民有奋战之心,兵甲足用,不为外敌所侮也。然观今日之少年也,好逸恶劳者俯拾即是,贪色逐利者如云如荼,求豪杰如邹容刘胡兰辈,不可得矣。此儿女子所共知,环饲之强敌岂不知哉?国危矣!若视而不见,危而不扶,实恐余有生之日,复见百年前事也!故曰‘我主战’,以警昏聩之少年,且助国家之守备也。”&/blockquote&&br&&p&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我匆匆写完的草稿,如果题主希望文章得到较好的评价,最好广泛查阅古代的政论文章,了解其常见写法与行文技巧,学到更多的典故与专业术语。并多方了解当代时政,学习当代人对时政的不同见解以及对社会不良风气的评价。然后字斟句酌,完成一篇精益求精的文章。&/p&&br&&p&最后,如果大家学不会文章的写法,那么我希望读者们至少能记住一件事,那就是文人说的话一句也不要信……&/p&
题主既然希望大家对文章提出指点,就不吐槽你的中心论点了。在此,从纯粹的文字角度,给你提出该文章的可行修改方案,依法施为,文章质量应当提升甚多——如果您的政治理论也有所进步的话。 开头以秦汉明三朝开国帝王为依据,得出战争优先于和平这一观点,…
张中行写过一本书叫《文言与白话》。并不厚,也不难读。讲得还是很清楚的。&br&&br&我觉得:书面文字不去追随口头语言的变迁,而要维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是个伟大的理念。&br&我们现在只要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就可以看懂从先秦到明清的大部分典籍文字。一个生长于海南岛的古代读书人,虽然一句北方话也听不懂,却可以通过文言与北方的另一个读书人交流。&br&这都是源于那个理念,是那个理念,让文言成为一种可以轻松跨越时代、地域限制的语文体系。
张中行写过一本书叫《文言与白话》。并不厚,也不难读。讲得还是很清楚的。 我觉得:书面文字不去追随口头语言的变迁,而要维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是个伟大的理念。 我们现在只要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就可以看懂从先秦到明清的大部分典籍文字。一个生长于海南岛…
这个问题很好玩,是我特别愿意思考的一类语言问题。这种潜伏在日常习惯里的语言现象,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写作其实很有助益。我结合之前涉猎的语言知识,并现场查阅了一点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如下:&br&&br&--------------------------------------------------------------------------&br&这不叫重复双字词,从古至今,汉语中一直都有这种“同义复合词”存在,属于“并列式复合词”的范畴。在“并列式复合词”下面分为“同义复合词”和“偏义复合词”两类。复合词里除了“动宾式”和“主谓式”这两种外,几乎都有语义的冗余成分。而这种冗余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br&&br&复合词这玩意儿是高中老师就教过的东西。我记得课本上提到一次这方面的知识,好像不在文言文部分下,展开不多。当然,我读书晚,91年出生的,不知道70后80后是怎样,早期的课本里不涉及这类知识也说不定。那时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基本上能够辨析出一般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可以了,上海高考也无考点。其中,同义复词就是你举的那一类,偏义复词则是指“短长“、”出入“、”褒贬“、“是非”这类。后者在使用中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偏向哪一个含义,属于复词的范畴,并非并列式的词组。&br&&br&既然题主问及这种现象的渊薮,那么我们就必须要从古汉语中寻找答案了。举几个古语中的同义复合词吧。。。&br&&br&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欲“——《赠汪伦》&br&&br&比如”出郭相扶将“的”扶将“——《木兰辞》(有知友指出,这里的“将”是虚词。确实“将”有做虚词讲的时候,比如“杀将过去”,但这时候它和前面的动词构成的词组是不及物的。“相扶将”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而“将”确实有“扶”的含义,在《广雅》和《说文》中都有记载,所以“扶将”更应该看作是同义复合词)&br&&br&比如”其魂魄犹能凭依人以为淫厉”的“凭依”和“魂魄”——《论衡》&br&&br&不知大家是否觉得这些语句也臃肿?要不咱把这些复合词都改成单字词试试?&br&&br&“李白乘舟欲行”、“出郭相扶”、“其魂犹能凭人以为淫厉”。。好像味道都变了点儿,有的读着还行,有的读着就别扭了。。这里先给各位一个感性认识,下面我们说干货。。&br&&br&早先有人将同义复词描述为“平行二字上下同义”,太长,便又有叫“连文”,叫“复语”的。&br&&br&准确地说,同义复词是两个同义词并列使用,构成的一个语义单位之间为并列关系的新词。这两个同义单字词,本身各自有各自丰富多样的语义,或者这两个语义所指相近但又略有差异,而因为二者只在某一义项上相同,便在组合之后舍去了其他义项;或者略去了那细微的差异,凸显出一个更加明确的含义。&br&&br&下图很直观地阐释了同义复词的构成逻辑。&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c1fee2eabd831c2748907f_b.jpg& data-rawwidth=&135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c1fee2eabd831c2748907f_r.jpg&&&/figure&(像&资质&“幽隐”这样一直使用到今天的词,想必一般人不太会用题主的拆词方式去拆,因为这些词生成时所蕴含的单字含义已经被我们遗忘了,但在研究古文时你会发现,这些词和“奔跑”“游泳”其实是一样的。而且充斥于任何时期的汉语之中。)&br&&br&&br&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依次回答题主的问题&br&&br&&b&1.为什么中文会有这种现象?&/b&&br&&br&“同义复合”是汉语造词法中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一个方法,照我的理解,同义复词的功能很多:&br&&br&&b&1.确定词义。&/b&单音词本身含有的信息量太大,太模糊,为了明确其含义,在其前或其后增加另一个近义词,将这一相近的义项明确,排除不相近的义项,前后互为诂训,便于理解。&br&&br&&b&2.扩大词义。&/b&不少单音词的含义过于具体,需要被提炼成一个抽象概念。比如”牙“和”齿“,最早分别指位于口腔不同位置的牙齿,组合起来,泛指所有的牙齿;再比如”衣“和”履”,一个是身上穿的,一个是脚上穿的,合成“衣履”,便在逻辑上抽离出其中共通的要素,组合起来,泛指人身上所有的穿戴(“穿戴”这个词本身也是同义复词。。汉语中越是这种抽象的大概念,越是只能用同义复词来表述,比如“宇宙”、“栋梁”等等)。。&br&&br&&b&3.美化节奏。&/b&语言的节奏对双音节词汇是偏爱的。一方面偶句、排比句,要求工整对仗强化语势;另一方面,双音节词在诵读时更有顿挫感和律动感。汉语在这一方面的演化呈现为复音化现象。同义复词的大量涌现正暗合了复音化现象。&br&&br&&b&4.变换词性。&/b&古汉语的单音词词性变换相当自由,比如“衣”可以是名词,可以是使动词,也可以是被动词。但是有些词则没办法这样自由的转换。比如“种”和“植”。我们不会说“树木之种”或者说“树木之植”而是说“树木之种植”。这时候,“种”和“植”组合在一起,具有了名词词性。“种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了。再比如之前说到的”穿戴“一词。&br&&br&&b&5.同步词义。&/b&有时,同义复合词的出现可以使同义的两个词在词义上的变化同步。比如”年“和”岁“。前者可做时间单位,也可做年景收成讲;后者亦然;合起来构成”年岁“后也有这两种含义。再比如”迫“和”切“。前者可做时间紧迫讲,也可做距离逼近讲;后者亦然;合起来构成”迫切“后也有这两种含义。&br&&br&&b&同义复合词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因为汉语的使用对这五种功能都有需求。下面我们分开来讲这些需求。&/b&&br&&br&&b&首先说”词义的明确“&/b&&br&&br&古汉语发展的时间相当漫长,有时候词和词在时间上的距离很遥远,只是我们现在感受不到罢了(反正都不太认识,2000年前的和3000年前的对我来说又有啥区别?)但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同一个义项可以完全由两个流行于不同时代的字来指代,这两个字对处于特定时期的人来说,感觉上可能完全就是两种语言环境下的东西。比如“幼”和“冲”。司马迁在使用”幼冲“这个词的时候,”幼“是一种汉代普遍采用的表达方式,对于汉朝人来说,相当于我们的现代汉语,而”冲“则已经沦为仅被少数知识精英掌握的词汇,和汉代的日常语言习惯相距甚远,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汉语。司马迁一方面为了照顾普通读者,让文章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又为了传承上古时期的语言材料,照顾精英阶层的审美习惯,因此将这二者结合使用,互为诂训,便于理解。这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说一些文白夹杂的话——全说文言文没几个人听得懂,全说大白话又显得自己没水平。&br&&br&除了时间上的差异外,语言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一些方言也会以此形式和主流用语结合成新的同义复词。比如”歌讴“。我们现在都做”讴歌“。但殊不知,最初”讴“只是一种方言,和”歌“同义。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主流用语不断吸纳这些地方词汇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在使用这些新鲜词汇的时候,为了照顾其他地域的读者,便和主流用词结合使用,互为诂训,便于理解。这其实也类似于我们现在普通话和方言夹杂着使用的情况。&br&&br&除了上述对语义差异的规避外,同义复合还可以把两个单字词的冗余义项过滤掉,避免误解。比如我们说”人之资“,有可能是说人的品质,也有可能是说人的财物,会有误解;但如果我们说”人之资质“,那么只可能指人的品质,不会有任何误解。在”资质“这个词中,资为质作诂,质为资作训,明确了含义,类似于一种直接插入在正文中的注释,可以当做是我们现在用括号里的词去解释括号前的词。但是这一并列用法并不会像突然出现的括号那样,破坏语言本身的流畅性,也不破坏诵读时的韵律感,甚至还有提升。&br&&br&这样一说,是不是就明白很多了?这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语言现象——人们为了让更多人听明白自己表达内容,在语言形式上追求多元化,却在语义上追求准确化( &a data-hash=&0c708d923f8fbcdd4951d9& href=&//www.zhihu.com/people/0c708d923f8fbcdd4951d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赟 Maigo& data-tip=&p$b$0c708d923f8fbcdd4951d9& data-hovercard=&p$b$0c708d923f8fbcdd4951d9&&@王赟 Maigo&/a& 所提到的单字词的音节简化,从另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供了阐释这一现象的思路)。人们在这样使用词汇的过程中养成了习惯,甚至发现这样交流其实更加方便,避免了许多由于文字晦涩模糊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同时还保留了汉语优雅的气质,何乐而不为?这些词就逐渐形成固定搭配,延续至今了。而这种构词法则也得到了传承,到了现代依旧被我们使用着。&br&&br&&b&其次再说“词义的扩大”&/b&&br&&br&需要扩大的词义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义项。抽象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是泛指,一种则是延伸。泛指就是把原本只指代某一个事物、动作或者感情的义项,上升为指一类。比如“怨怒”,“怨”是在心底的不满,而“怒”则是表现出来的情绪爆发,合在一起指一切不满的情绪。延伸则是把原本指代某一具体概念的义项,合在一起通过联想和通感,衍生成为另外一个范畴内的概念。比如“栋梁”,“栋”是竖着的,“梁”是横着的,合在一起就是整个木框架结构,进而延伸为支撑一个国家、社会或者团体发展的重要人才。&br&&br&这其实是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最初人们的词汇中只有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概念,这些概念都相当具体的,就好像我们会具体到造出各种带三点水的字给每一条河命名一样。江、河、汉、湘都属于这类字。但随着人们的视野变大,观察的事物变多,发现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共性,慢慢就会从共性之中提炼出一个新的概念,这时便给”水“字增加了一个义项来指代一切的河流。但是有时候,和这些新产生的抽象概念相关的单字词,要么现有的义项太多了,要么现有的义项太偏了,不适合用来指代这一新的概念;而新造一个单字词,又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难以推行。因此,便使用现有的单字词进行组合。”江河“这一词,便可以被理解为,帮”水“这个词减压。水本身的含义太多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义项多到一定程度,就极其容易引起误解。比如”祸水“,很容易让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人以为是某一条叫做”祸“的河。当大家都接受”江河“的设定,忽略了”水“的设定后,这种误解就会减少了。&br&&br&而其实,”江“起初只指长江,”河“起初只指黄河。像”江河“、“牙齿”这类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完全重合的同义复词,在从前,构成它们的两个单字词其实是有不小的差异的,指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具体事物。就说题主所举的几个例子。”奔跑“最初作”奔走“,是两种不同速度的跑,合在一起便泛指所有的跑;”游泳“,一个是在水面游,一个则是在水底游,合在一起便泛指所有泅水的动作。这些从文言文中继承下来的词汇,其实有很复杂的背景,不可能简单地解读为两个完全同义的词汇的叠加。(感觉又是高中的知识呢o(╯□╰)o。。)&br&&br&&b&接着是”文字的节奏感“&/b&&br&&br&之前我说,双音节词在诵读时更有顿挫感和律动感。这一点很好体会。&br&&br&我写这么两个句子大家读读看。&br&“其质蕙”&br&“其人资质蕙若”&br&&br&后者的顿挫感和律动感显然更强一些。而我这里把“质”扩充为“资质”,把“蕙”扩充为“蕙若”,都是同义复合的用法。这种现象,和多数音乐每小节均为偶数拍同理。当然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增强语句的节奏感。比如偶句和排比:“其质蕙,其心兰,其性若。”而当我们使用偶句和排比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短句只能由双音节词表达,那么其他短句也必须由双音节词表达,这就又逼迫你不得不把原来的单音词替换掉了。&br&&br&节奏感这个东西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类的语言最初很粗糙,节奏感很弱。你想象一下猴子的叫声,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语言,我们的语言就是从那种感觉一点点演化过来的。语言对节奏感的需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点点增强的。越是古老的文字资料里,对节奏的要求也就越弱,也就会越少见到双音节词。这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br&&br&同义复词正是一种将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的简单方式,随着汉语发展,使用得越来越多。所以题主你觉得《汉书》里单字词比现在多,很正常。但是,如果和《史记》比,《汉书》里的双字词则要多得多。我没做过统计,我只举两个例子。&br&&br&《史记·高祖本纪》:“士卒皆歌思东归。”&br&《汉书》:“士卒皆歌讴思东归。”&br&&br&《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br&《汉书》:“汉王之出关至陕,填抚关外父老。”&br&&br&这些段落里,《汉书》显然是对着《史记》或者《史记》所征引的文献直接进行誊录的,但是它偏偏要把原文中的一些其实非常易于理解的单字词改成双字词,采用同义复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总是会对语言节奏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是汉语韵律学从蒙昧到确立体系的时期。从文体上很能体现这一变化。从先秦的散文,到汉代的赋,再到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这一发展历程中对韵律的追求几乎是从0到了正无穷。而恰恰也是在南北朝时期我们有了第一个成体系的声调理论。在这之后,人们才开始反思骈文这种过分追求形式上节奏感的作文方式其实很病态,限制了语言的自由发展,便又有了唐代的新古文运动,并把这种只关乎节奏的游戏精力放到了填词作赋当中去了。然后,当诗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一系列的发展后,对韵律和节奏美的追求竟又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变得十分僵化,禁锢了想象力,到了现代则又被哗啦一下推倒了。&br&&br&你看,这种趋势其实就像女人爱高跟鞋,明知过分高了便会让人各种不舒服,但是就是忍不住要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人类对形式的追求是无止尽的。我本身是学设计的,设计这个领域内也是这样。虽然现代主义破除了形式主义,但是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简约风格,又已经被现在这个社会当做某种形式过分追求,而又忽略了设计的实质内容——解决功能问题了。&br&&br&我觉得,单音词和双音词并无什么高低贵贱之差,差别仅在于你行文时对自己的要求。一句话里,该用“天”,还是该用“天空”,全看你如何理解汉语的节奏感了。你说“蓝蓝的天”可以,说“蓝蓝的天空”也可以,说“蓝的天”也没错,说“蓝的天空”也挺好,说“蓝天”也行,唯独说“蓝天空”就觉得自己特火星。汉语就是这么麻烦,有的时候,多一个“的”,少一个“的”,就好像在听来自两个星球的语言。。&br&&br&当然,这里不得不提一点。汉语的单字音节有一个简化过程。早期的某些单字,其本身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这在现今的一些方言中还有遗存。然而这种双音节的单字究竟在古汉语中占多少比例,我并不清楚。也许我举的那一例——“其质蕙”,其中三个字都是双音节的呢。。如果最早时这种双音节单字占的比例较大,到后来又减小,那么我这一小节的讨论可能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所以,任何一个领域内量化的基础调查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呀o(╯□╰)o。。)&br&&br&&b&最后我们说“词性的变换”&/b&&br&——这好像是很多人做同义复词研究时一直都忽视的一点。&br&&br&一个概念出现,必然伴随着与这个概念相关的一系列衍伸含义。比如说到“跑”,我们不得不说“跑的姿势”、“跑的状态”、“跑的距离”等等。。西文里有词性和语态的变化,可以把每一种衍伸含义都涉及(实在没有,咱就再创造一种词根嘛)。当然其实更多的含义还是用这个词本身来指代的,那么多词根也会死人的!比如“跑的距离”、“跑的姿势”都是用“run”。但中文里,若你不想用词组,那么所有的衍伸义都只能用原词直接指代。。有些时候挺好,挺方便,挺简洁,但有些时候,这真的不合适。。&br&&br&就比如前面举的“种”和“植”的例子。“种”不合适,是因为“种”作为动词时,已经是“种”作为一个名词的衍伸义了,这个名词含义就是“谷物的种子”(古文的种一开始只指谷种,后来才衍伸开去的),如果再把这个词衍伸成“种植”这一动词性概念的名词性概念,简直是胡来好嘛!扭麻花一点儿也不好玩。这就好像规定1+1=1,然后一直1+1=1下去了。会让人疯掉的!而“植”这个词,也是一样,其原始含义是“竖着的木头柱子”,而我们现在所普遍使用的“植”的名词性含义——植物、植被,则是其原始含义的衍伸义“栽培出一棵可以竖着的木头柱子的过程”(也就是植树)的衍伸义。看见没,如果一个词的含义A衍伸成含义A+,再衍伸成和含义A一个词性的含义A++,那么A++就很容易把A顶掉。如果乱用单字词的衍伸义,这些含义就会顶来顶去,会一塌糊涂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又必须得用这些衍伸义,怎么办?&br&&br&这个时候,同义复合词就恰恰可以完美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前文所言,同义复合之后,单字词其他的义项都被消除了,只剩下一个单独的义项。这个时候再在这个义项基础上进行衍伸义的开发,就不会面对上述尴尬了。&br&&br&说到这里,大家是否能略微体会一点,为何这种复合构词法几乎是汉语独有了么?而且,汉语还格外依赖这种构词法。。因为汉语不是通过增加语法范畴(词性、词级、语态、时态之类)来规范表达形式的,而是通过语序、节奏、句读、虚词、句式来规范表达形式的。汉语的几种复词构词法正是对语序和节奏的一种特殊规范。。按我的理解, 这是一种相当精炼高级的体系架构。。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看,它让语言编码的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把大量的逻辑结构直观化为形式结构,让普通人只需“识字”便可以几乎没有障碍的阅读大量文献;而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它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高度统一在了一起,让形式美和表达的准确性互不妨碍,并且实现了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体验。。但也有另一个弊端,作文能力更多要靠悟,也就是形象思维能力。。&br&&br&其实,如果把同义复词现象的问题上升为汉语复音化现象的问题,要思考的就不只这一点点了。这类论文一查一大片,自从这一问题被提出,近百年过去了大家还在不断提出新观点。从符号学到信息科学,每个时期都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方法,产生新的认识。而,我所谈及的东西,也只是在某几个层面上而已。若从语音学的角度切入,则必然又是另一种分析了。&br&&br&&br&&b&2.这种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br&&br&应该很早很早。。。至少在《书》中就有“矜夸”“怨咨”这样的同义复词了。。但读起来,明显感觉比《左传》要少很多。。&br&&br&如果真要追本溯源,那就要研究金文甲骨文了!!无力~&br&&br&&b&3.这种构词方式是否降低了中文的信息量,而且导致现代汉语比以前臃肿很多?&/b&&br&&br&首先,语言所表达的总体信息量只能是在增加的。需要研究的是每个语言单位所表达的信息量的变化。汉语单字的音节信息在不断简化,但是单字的语义信息却在不断增加,此消彼长,总量该如何度量,需要的就是信息学知识了。无法从纯语言学的角度回答。&br&&br&其次,如果“臃肿”的含义是“信息的冗余”的话,那么现代汉语确实比以前臃肿。但是以这种构词方式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汉语复音化进程是用来概括说明这种臃肿现象的,并不是造成这种臃肿现象的原因。也就是说,信息的冗余是汉语复音化的一个特征,而不是结果。而这个特征是值得肯定的。语义学家曾论证过冗余规则的积极性。具体不展开说了(展开说我又要去查书o(╯□╰)o。。)&br&&br&&b&4.在 汉书 的文体中,绝大部分用的都是单字词,不但意思传达方面与今文相比几乎没有损失,读起来也更简介流畅&/b&&br&&br&&br&首先,古文在“意思传达方面与今文相比几乎没有损失”,这是不可能的。照我之前说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意思的准确度和概念的抽象性。而这两者恰恰是一个社会孕育出现代文明最重要的语言基础。没有抽象思维和准确清晰的概念阐释,现代科学是不可能生存的。&br&&br&其次,简洁是简洁,但不一定流畅。大部分骈文比现在的应试作文要简洁多了(尽管这二者都不算简洁),但是读起来肯定不如应试作文流畅。而且流不流畅,和你对这门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相关。当你古文好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骈文好像也很流畅呢。。
这个问题很好玩,是我特别愿意思考的一类语言问题。这种潜伏在日常习惯里的语言现象,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写作其实很有助益。我结合之前涉猎的语言知识,并现场查阅了一点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些梳理。如下: -------------------------------------…
&b&要想熟练掌握文言写作,惟有多看多写,持之以恒,慢慢体会,并无偷懒的办法。&/b&&br&&br&但楼主若希望速成以求在小学生中间装逼的话,我倒是有一些流氓文人常用的取巧方法。&br&&br&&b&第一步,要熟记高中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常用文言句子,并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量,用较为生僻的字句逐字替换掉原句中字句。举个宋代人《新唐书》的例子吧&/b&&br&原文:&br&迅雷不及掩耳&br&翻译版:&br&震霆不暇掩聪&br&&br&&br&&b&第二步,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文字中运用大家熟知的典故,以求提高逼格。举个“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为例&/b&&br&&br&图穷匕现,震霆不暇掩聪。&br&&br&&br&&b&第三歩,要对文言常用的骈偶有基本常识,简单地运用下对仗和四六体,可以瞬间将文字仿真度提高一个层次。&/b&&br&&br&图穷匕现,震霆不暇掩聪;峰移洞开,鸟道亦能直入。&br&&br&&br&&b&第四步,试着描述下看起来高大上的名物制度,铺陈其高贵美好,以求迷惑层次不深的读者。&/b&&br&&br&秦王解随和之宝,褪阿缟之衣,含羞向壁,谓荆轲曰:“荆卿可前”。于是荆轲奉东瀛之秘图,携径寸之雄剑,肉袒而升御床。图穷匕现,震霆不暇掩聪;峰移洞开,鸟道亦能直入。&br&&br&&br&&b&第五步,多用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以求遮掩自己叙事方面的不足,顺带着多凑凑字数。&/b&&br&&br&秦王解随和之宝,褪阿缟之衣,含羞向壁,谓荆轲曰:“荆卿可前”。于是荆轲奉东瀛之秘图,携径寸之雄剑,肉袒而升御床。图穷匕现,震霆不暇掩聪;峰移洞开,鸟道亦能直入。香汗雨下,枕席皆湿;鸳鸯交鸣,声透羽帐。舞阳色变而股栗,无且瞠目而心摇。云收雨散,已过早朝之期;月落日生,并入温柔之梦。&br&&br&&br&&b&第六步,文末加一些诗句,强行提升文章格调,顺便点题(此诗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b&&br&&br&&br&秦王解随和之宝,褪阿缟之衣,含羞向壁,谓荆轲曰:“荆卿可前”。于是荆轲奉东瀛之秘图,携径寸之雄剑,肉袒而升御床。图穷匕现,震霆不暇掩聪;峰移洞开,鸟道亦能直入。香汗雨下,枕席皆湿;鸳鸯交鸣,声透羽帐。舞阳色变而股栗,无且瞠目而心摇。云收雨散,已过早朝之期;月落日出,并入温柔之梦。&br&秦人无名氏善属文,闻斯传奇,为诗云尔:&br&荆轲刺秦王,两只毛腿肩上扛。&br&臻首轻抬玉股进,香汗润浸象牙床。&br&九浅一深玉箫急,胯下秦王眼流翔。&br&殿中群臣罔不顾,座旁舞阳更何遑。&br&渐离筑歌犹在耳,易水丹心付燕王。 &br&嬴政玉体横陈时,已报燕师入咸阳。&br&&br&如此一来,一篇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言文字就能新鲜出炉了,不用客气,叫我红领巾。
要想熟练掌握文言写作,惟有多看多写,持之以恒,慢慢体会,并无偷懒的办法。 但楼主若希望速成以求在小学生中间装逼的话,我倒是有一些流氓文人常用的取巧方法。 第一步,要熟记高中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常用文言句子,并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量,用较为生僻的字…
&p&我亲爱的题主你可能有些误解?&/p&&p&可能在你看来,白话文运动用白话文干掉了古文,所以咱们现在文言合一,写起东西来也更接近口语。如果没有这白话文运动,那么现在自然还是文言文大行其道,大家难免要说一套写一套?&/p&&p&其实不是这样的。&/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51b341e826b48ae6879310dde823022b& data-hash=&51b341e826b48ae6879310dde823022b& data-hovercard=&p$b$51b341e826b48ae6879310dde823022b&&@豆子&/a& 大大已经科普了古人口语是怎么转换成书面语的,不过即使是书面语,大多数时候也是很口语化的。比如几乎快被大家讲烂了的康熙皇帝御批:&/p&&blockquote& 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金鸡絮(按:原为满文)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 嘱, 万 嘱,万嘱。&/blockquote&&p&嗯,这个是康熙五十一年,苏州织造李煦奏曹寅病重,代请赐药,折后的朱批。&/p&&p&瞧瞧人家这关系……&/p&&p&还有一个经常被我拿出来做例子的典故:&/p&&p&大元灭了以后,朱元璋来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说我想见见孔子后人衍圣公。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受过元仁宗大恩,决定保持气节,于是称病不去,朱元璋下了道旨意:“称疾则不可”。&/p&&p&没办法,最后还是去了,见到洪武大帝之后两个人发生了一段对话,后来还被刻成碑文。估计是孔克坚心里不是很舒坦的缘故,这段碑文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记述了朱元璋当时的话语,朱元璋的口音简直都要从文字里蹦出来了……是一段极为难得的史料&/p&&blockquote&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br&
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br&
“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br&
对曰:“臣五十三岁也。”&br&
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br&
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br&
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br&
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1bbbf630abb7fb3dd863da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1bbbf630abb7fb3dd863da_r.jpg&&&/figure&&p&&br&&/p&&p&用安徽话读有惊喜。&/p&&p&&br&&/p&&p&不过那为什么大家都更熟悉那种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呢?这个就得从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说起来了,这等白话文一般难以算得上文章,更算不上好文章,自然不能流芳百世。古人立功立德立言,文章千古事,自然不肯让这种大白话毁了名声,因此各家文集中难得一见。今天留下来的一些古代白话文文章,不是小说,就是剧本,正经文章自然还是以文言文为主。古代文字保存不易,没法收录到集子里,自然就消泯了。&/p&&p&然而大家的文集中不屑于收录这种白话文文章,不代表别人就不收录这种文章了。许多文章通过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还是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政府公告。&/p&&p&比如康熙写了个《圣谕十六条》——你可以理解为“康熙思想”——雍正为了宣传圣谕,又写了个《圣谕广训》——你可以理解为继承了康熙思想的雍正理论,虽然不太贴切——写的时候自然要用文言文写,可既然是要教化万民,那免不了就要有人专门解读,不然大老粗们读不懂圣祖训示,该多尴尬?于是雍正在《圣谕广训》里是这么说的:&/p&&blockquote&我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法祖尊
亲,孝思不匮,钦定《孝经衍义》一书,
衍释经文,义理详贯,无非孝治天下之意, 故圣谕十六条首以孝弟开其端。联丕承鸿 业,追维往训,推广立教之思,先申孝弟之义,用是与尔兵民人等宣示之。&/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86d4abd877cb0a45ff0b49aebf5cd4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86d4abd877cb0a45ff0b49aebf5cd40_r.jpg&&&/figure&&p&然而发下去的普及本里,是这么说的:
&/p&&blockquote& 万岁爷意思说:我圣祖仁皇帝坐了六十一年的天下,最敬重的是祖宗,亲自做成《孝经衍义》这一部书,无非是要普天下人
都尽孝道的意思,所以圣谕十六条,头一件就说个孝弟。如今万岁爷坐了位,想着圣祖 教人的意思,做出《廷谕广训》十六篇来,先把这孝弟的道理讲给你们众百姓听&/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37d66b3ed1d995f33ba7e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37d66b3ed1d995f33ba7e_r.jpg&&&/figure&&p&&br&&/p&&p&所以假如推行白话文没有成功,现在知乎上大多数的回答应该也还是白话文。只不过部分答主为了凸显逼格,会自觉运用文言文答题,下面再来一波翻译罢了。&/p&&p&&br&&/p&&p&以上。&/p&
我亲爱的题主你可能有些误解?可能在你看来,白话文运动用白话文干掉了古文,所以咱们现在文言合一,写起东西来也更接近口语。如果没有这白话文运动,那么现在自然还是文言文大行其道,大家难免要说一套写一套?其实不是这样的。 大大已经科普了古人口…
-&br&自問自答。&br&&br&我覺得,要釐清幾大問題:&br&&br&&b&一、「文言文」難以閱讀?&/b&&br&&br&在我的理解中,「文言文」,就是「用來寫作的文字」「書面文字」,這種文字是脫離「日常說話」而存在的,只能以「書面文字」的形式體現。&br&&br&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br&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br&&br&兩句對話,若以白話文進行,則寫出來的方式是:&br&&br&孟子覲見梁惠王,國王說了:老人家呀,不遠千里而來,是將有利於我齊國的嗎?&br&孟子答道:國王呀,為什麼一定要說這「利益」二字呢?我不過帶來了「仁義」二字而矣。&br&&br&讀「文言文」,就有損於這段對話的理解和認識嗎?我不以為然,我覺得,讀「文言文」,其實和一個中國人,讀英文小說一樣,他只是運用了和「日常對話」不同的另一套邏輯思路,在理解同一件事情罷了。&br&&br&要形容「文言文」,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人,當他們閱讀「港式(粵語)中文」時,和閱讀普通的中文,其實也就是腦袋裏打開一個開關,用第二套認知習慣和辦法,來作閱讀。&br&&br&這套辦法不難,比如文言文,一點不難,難只難在你有沒有掌握它而已。&br&&br&其實,說穿了,也就跟你一個中國人,閱讀英文小說是一回事。&br&&br&&b&二、「文言文」不利於外國文明的引進?&/b&&br&&br&有人說,文言文是不精確的文字,不能作新知的引進。這句話,讓我震驚到了極點。&br&&br&不說別的,我就試舉一例好了,唐朝,翻譯佛經的運動。玄奘也好,鳩摩羅什也罷,這些千百年前偉大翻譯家給中國人帶來的佛經翻譯,難道不能說明一切?&br&&br&要按趙朴初老先生意見,去除掉印度佛教,給中國文化留下的影響,中國人連話都不會說了。&br&&br&難道我們中國人說話,都說起梵文來了?不是的,而是大量接受,並運用了翻譯家,給中文帶來的嶄新語言和文字。這些翻譯大師們要有取捨的,是殫精竭慮的,比如 karma ,他們有時翻為「因果&br&」,有時翻為「業」,但 Praj?ā,就大多用音譯,翻成「般若」(雖然翻作智慧也行,但,智慧二字,和般若,有極大的差距)。取決運用,哪一個不是深思熟慮出來的?&br&&br&是音譯,還是意譯,是新造詞,還是在原來的中文中,找詞組。舉此為例,我要說的是,甚幸萬幸,這些大師們,是從典籍裏找援引,而不是從日常對話中,搬來詞組。&br&&br&把 karma ,翻成「上輩子作的壞事」。&br&&br&我們常說現在中國白話文,運用了許許多多日本人明治維新時的翻譯成果(&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1964&/span&&span class=&invisible&&2843/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但事實上,日本人也是從中國人的文言文典籍裏,找材料。&br&&br&比如孫文原來自稱是造反,後來第一次廣州起義事敗,逃到日本橫濱,在橫濱港口買的日報上,看到「中國革命黨」五字,大為欣喜,自此改口自稱「革命」二字。&br&&br&革命 ,revolution,日本人為什麼不用平假名、片假名音譯,而用了這個詞?只因,尚書、易經都有這個字眼,「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br&&br&誰說文言文,不利於外國文明引進了?&br&&br&要舉例,白話文的惡例才是不勝眉舉。民主,翻成「德謨克拉西」「德先生」。科學,翻成「賽因斯」「賽先生」。難道就是上好的翻譯?&br&&br&不知精確在哪?&br&&br&ps:有人說,文言文譯不了科學著作。科學我不懂,就截個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吧:&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a2ba974ade7_b.jpg& data-rawwidth=&915& data-rawheight=&6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a2ba974ade7_r.jpg&&&/figure&&br&&b&三、難道要復興文言文?捨棄白話文?&/b&&br&&br&我的意見在此(&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2034&/span&&span class=&invisible&&0550/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文言文,按理說,可以是中國文化的基石,是每個中國知識份子都應該掌握的技能,只要有這個意識在,就跟電腦時代,你必需會打字,必需會用word,excel,你必需會開車,你必需會英文一樣。&br&&br&我們不能把「理解文言文」當作是一件不必要的事,若不能「理解文言文」,則就是與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積累斷絕。&br&&br&回復「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更是「掌握一定寫作文言文的能力」,這點,不說別人,連我都沒有作到,有人認為很難,其實按南懷瑾的說法,這些都是私塾鄉校,啟蒙的課程,小學四五年級前就能夠完成的學習。&br&&br&我們不會,是因為現代的學校教育,沒有給我們這樣的教育內容,是的,連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已任的台灣,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真正大量接觸古文,已是高中。根本不及入手,實為可惜。&br&&br&文言文,簡單一句話,就是中華文化的寶藏。不是負擔。&br&&br&&b&四、文言文難道沒有缺點?&/b&&br&&br&當然有的,胡適的「改良文學芻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79542.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aike.baidu.com/view/79&/span&&span class=&invisible&&542.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說的很好了,但,裏面的缺點,不代表,文言文一定是這副模樣。莫忘記,「改良文學芻議」,就是用文言文寫就,裏面自身,體現了文言文的缺點了嗎?&br&&br&就像@王建雄同學批評的「文言文,全國能掌握的,只是一小部份人」,我認為,那是明朝八股,科舉取仕的餘孽,八股文,駢體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模式,而不是文言文的全部。&br&&br&清朝的桐城派,不就是古文的復興?&br&&blockquote&桃鼐,登泰山記,(第一段)&br&&br&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blockquote&請看上面截引,哪裏難讀了?哪邊又有用典的問題了?&br&&br&說文章寫作的弊病,從「師說」開始,唐朝的韓愈,號召振興古文,讓文言文的寫作,回復其樸實真摰的面貌,過了千百年,我們都忘了「文言文」最根本的價值,就是簡練實誠,反而把駢體文的矯揉造作,當作是文言文的毛病。&br&&br&這根本是一種曲解。&br&&br&&b&五、古文不是白話文的敵人。&/b&&br&&br&說結論吧:&br&&br&我是說「假使」,假使「文言文」沒被打死打殘,讓「文言文」持續數千年未曾終止的發展,難道「文言文」不得另起顛峰高度?「文言文」,難道不能改正自身的問題,而像唐朝一樣,「再起八代之衰」?&br&&br&很多人反古文的邏輯,都錯在同一點上:&br&&br&「復興古文」,「重拾文言文」,怎麼能就變成「對白話文的背叛和反動」?&br&&br&兩者並存數百數千年了,至少西游、三國、水滸、紅樓,都有白話文的部份,從來也沒有高下之分,誰以誰為敵。可是呢?到了現在?&br&&br&到了現在,竟然變成「簡體以繁體為敵」,「白話以古文為敵」,其實都是政治污染的產物。&br&&br&最後,請再讀一次「師說」吧,中國數千年來,讀書人必背的一堂課文,&br&請拿胡適的「改良文學芻議」,看「師說」一文,犯了哪條?
&br&&blockquote&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r&&br&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r&&br&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r&&br&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br&&br&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r&&br&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r&&br&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r&&br&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br&&br&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lockquote&
- 自問自答。 我覺得,要釐清幾大問題: 一、「文言文」難以閱讀? 在我的理解中,「文言文」,就是「用來寫作的文字」「書面文字」,這種文字是脫離「日常說話」而存在的,只能以「書面文字」的形式體現。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
文白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欧洲的拉丁语和民族语言,如阿拉伯的 Fu??ā 和各地方言。&br&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汉字是语素文字,因此你在阅读古典文献的时候,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间复杂的语音流变、词汇流变甚至语法流变(有人认为上古汉语很可能有性数格变化)被汉字完全挡住了,词还是那些词,只是语法有些差异。而欧洲和阿拉伯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语音和词汇的变化如数体现在了文字上,所以你不会认为拉丁语是「文言法语」「文言意大利语」,而认为是独立的语言。
文白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欧洲的拉丁语和民族语言,如阿拉伯的 Fu??ā 和各地方言。 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汉字是语素文字,因此你在阅读古典文献的时候,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间复杂的语音流变、词汇流变甚至语法流变(有人认为上古汉语很可能有性…
并不是白话文拉低了汉语的水平,只是国语歌词常见平铺直叙,多数直抒胸臆,或者不够走心,还有些太标新立异罢了。&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有哪些三观错误,逻辑混乱,有语病,差劲的流行歌曲歌词? - 流行音乐&/a&&br&&br&&br&&br&&br&粤语歌词同样有很多读不通,想不明白或者逻辑有漏洞的地方,但很多时候不是故意写成这样(专门题材或别出新裁含义的除外),更多是为了“协音”。&br&&br&&br&&b&负面例子:&/b&&br&&ul&&li&常识错误&br&&/li&&/ul&《&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song%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过客别墅&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墙脚有数段陷落&br&是上任住户撞破&br&门柄有&b&淡&/b&daam6 &b&绿&/b&luk6 &b&铁锈&/b&&br&旋转着旧梦像老歌&/blockquote&(铁锈是红棕色的啊,铜锈才是淡绿色,如果想保持第六声,直接“淡daam6 淡daam6 铁锈”也好啊!)&br&&br&&ul&&li&逻辑不清&br&&/li&&/ul&《&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song%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生命树&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在这天阳光将我唤醒新一天到访&br&然後自然进睡&/blockquote&(亲,你是上夜班的吗?)&br&&br&&ul&&li&无厘头&br&&/li&&/ul&《&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song%3Fid%3D1883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樱花树下&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如有天置地门外 乘电车跨过大海&/blockquote&(乘搭电车渡海,这里应该有个梗,也许是类似《千与千寻》小千和无脸人乘火车渡过大海的情景,恕无法理解得更透彻。)&b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话文文言文翻译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