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赤芍中药灸甘草功效与作用作用

当前位置: >
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禁忌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已溃者慎服。
赤芍为芍药的一种。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考证详见&&条。梁《名医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采根暴干。”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赤芍的功效与作用(一)赤芍的营养价值主要含芍药苷类和酚类成分。芍药苷类:赤芍的成分与白芍大致相同。都主含芍药苷,但量上有差异。《中国药典》规定芍药苷含量不得少于2%。赤芍还含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苷元、没食子酰芍药苷。丹皮酚类: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其他:赤芍还含苷、苯甲酸、β一谷甾醇、鞣质、挥发油等成分。炮制作用: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生赤芍以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温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炒赤芍:炒后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胜,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多用于闭经或,跌打损伤。(二)赤芍的功效【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目赤,胬肉。《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药品化义》:泻肝火。(三)赤芍的作用抗血栓形成作用。赤芍煎剂15-20g(生药)/kg给大鼠灌胃,使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延长,长度缩短,重量减轻;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表明对血凝有显著抑制作用。降血脂作用。赤芍浸膏片5g(生药)/kg,每日服1次,连用10-15星期,使高脂血兔的血浆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显著降低。抗动脉硬化。赤芍抗动脉硬化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蛋白组分比值、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减少钙沉积于动脉壁,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TXA2/PGI2平衡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而增加动脉壁内cAMP浓度等有关。保肝作用。赤芍注射液3.3mg/ml,1.67mg/ml和0.7mg/ml,对体外培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对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有良好影响。抑制体液免疫。可显著抑制溶血素生成,其醇提物对小鼠脾脏结形成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解痉和抗胃溃疡。芍药苷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能抑制胃、肠、子宫等平滑肌痉挛。芍药苷和丹皮酚能显著抑制大鼠应激性溃疡和胃酸分泌。调节T淋巴细胞。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对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小鼠,赤芍对淋转无影响,但可使抑制性T细胞(TS)的异常增高平抑至正常水平,表明能抑制Ts功能。抗变态反应。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赤芍正丁醇提物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显著增强,并使肝重量明显增加。但赤芍水提物和醇提物无明显影响。抗炎。芍药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以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扩冠。有直接的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增加犬的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保心。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明显抑制ST-T波的异常。赤芍可缓解烫伤后大鼠的心功能损害。降低肺动脉高压和门静脉高压。对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均有良好的缓解效果。此作用优于嗪,表现为肺血管扩张,肺血运改善,肺动脉压下降,心排出量增加,心肺功能均得到改善。对犬急性实验性门静脉高压,赤芍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其压力。对肿瘤的影响。实验表明,水提物可显著促进艾氏腹水癌和W256鼠腹水的形成,明显缩短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赤芍水提物可显著促进荷瘤小鼠体内Lewis肺癌及肉瘤S180细胞的肺转移。其他作用。赤芍成分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能明显抑制硫酸亚铁和维生素C等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可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正常。草芍药煎剂灌胃,可使家兔血糖暂时升高,窄叶芍药水-醇提取物有显著镇静和一定的镇痛作用,还能提高胃液的酸度,和消化功能。方选录治疗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药100克100克(以蜜拌合涂炙令尽 锉)。上药 捣筛为散 每服15克 以淡浆水一中盏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计时候稍热服。(《太平圣惠方》赤芍药散)治疗血痢腹痛:赤芍药、黄柏(去粗皮 炙)、地榆各50克。上三味捣筛 每服15克 以浆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治疗五淋:赤芍药50克一个(面裹煨)。上为末 每服5克 水煎 空心服。(《博济方》)治疗急性乳腺炎:赤芍50——100克 生10克。水煎服。如发热加 另用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疗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子、赤芍药。上等份 为末 盐一捻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服 食前。(《太平圣惠方》如神散)治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白、赤芍药、吴、甘草各一两,三两(去芦)。上六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各-服。(《博济方》赤芍药散)胫腓神经炎:50g &酒赤芍30g 15g水煎服,有良效。夜半腿疼方:、、桑枝、、、子、、茯苓、赤芍、甘草、、、、麦芽、水煎。习惯性:柴胡15g 槟榔15g 6g 赤芍6g 黄芩6g 厚朴6g 1.5g 6g 3g 水煎服。顽固性荨麻疹:白藓皮30g 24g 24g 15g 蝉衣12g 牡丹皮12g 赤芍9g 9g 9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3次服。对血热夹湿者有效。颈椎病:9g 15g 桂枝6g 9g 白芷9g 白芍15g 赤芍15g 当归15g 鸡血藤30g 地龙9g 大枣3枚 甘草6g,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热入血分症,热伤血络症:30g,24g,赤芍12g,牡丹皮9g上药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方中赤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于热盛出血者尤宜。痈疡肿毒初起: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各6g,25g,9g。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方中赤芍活血散瘀。治血痢腹痛:赤芍药、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一两。上三味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博济方》)治急性乳腺炎:赤芍一至二两,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赤芍的副作用赤芍的副作用有没有,赤芍除具有治瘀滞经闭,腹痛,胁痛,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等功效外,赤芍也是具有一定的毒性,具体副作用来说,有句古话是药三分毒,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此药。“赤芍较白芍味苦重, 但能泻而无补。”(《药品化义》)血虚者慎服。《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相关阅读:
146680&阅读
143397&阅读
141465&阅读
135101&阅读
130279&阅读
最新热点:
大家正在看什么
571047人看过
431569人看过
416771人看过
371901人看过
301793人看过
276772人看过
273345人看过
270507人看过
237554人看过
235902人看过
209402人看过
207308人看过
183001人看过
172373人看过
169236人看过&&所属分类 &&
桂枝又叫柳桂,桂枝的功效是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桂枝的作用是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桂枝用药禁忌是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桂枝。&桂枝&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的功效: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 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桂枝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桂枝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甘;性温,归膀胱经;心经;肺经。桂枝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1、桂枝治寒凝血滞诸痛证。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桂枝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2、桂枝治风寒感冒。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桂枝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3、桂枝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4、桂枝治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5、桂枝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6、桂枝治心悸。桂枝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7、桂枝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桂枝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桂枝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桂枝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桂枝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8、桂枝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桂枝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桂枝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 桂枝应用  1、桂枝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2、桂枝治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桂枝150克(去皮)100克 十二枚(擘)药30克 生姜150克(切)胶饴一升.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纳饴 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小建中汤)   3、桂枝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4、桂枝治太阳病发汗后 大汗出 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猪苓十八铢(去皮) 80克 十八铢 十八铢 桂枝25克(去皮).上五味 捣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5、桂枝治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6、桂枝治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茯苓四两 桂枝150克(去皮) 白术100克 甘草100克(炙).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7、桂枝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8、桂枝治妇人宿有百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百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百不去故也,当下其百: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9、桂枝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桂枝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11、桂枝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12、桂枝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桂枝的禁忌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桂枝。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大剂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桂枝用药禁忌: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桂枝。 桂枝甘草汤  功效:补心气,温心阳,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g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10剂)   方义: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  桂枝附子汤1   功效: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处方:桂枝(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三个) 甘草(二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桂枝附子汤2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组成:桂枝三两4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生姜三两45g(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15g(炮)   用法: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量: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 附子(3―6克)   来源:《伤寒论)。 桂枝绿茶  功效:发汗解肌;抗菌抗病毒,利尿,治风寒表证所致腰背肢节酸痛。   材料:桂枝3g、绿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桂枝散药方1   功效;主治因惊伤肝,胁骨疼痛不已。   组成:枳壳30克(小者,去瓤,麸炒黄) 桂枝(去皮,不见火)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生姜、大枣汤调下。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七。 桂枝散药方2   功效:解表清热,主治热病二日,头痛壮热,无汗烦躁。   组成:桂枝15克 葛根15克 麻黄22克(去根、节) 石膏30克 赤芍药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葱白16.5厘米,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原方组成:半斤桂枝三两(去皮)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桂枝酒  功效:治肝虚寒,卒然哑不出声,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失便利,厉风所损。   配方:桂枝、芎、独活、牛膝、薯蓣、甘草各三两,附子二两、防风、茯苓、天雄、茵芋、杜仲、白术、蒴根各四两,干姜五两,大枣四十枚,踯躅、猪椒叶根皮各一升。   制法:上十八口父咀,以酒四斗渍七日。   用法:服四合,日二,加至五六合。每二钱温酒调下。或用辣桂一分,大黄、当归各半分,每三钱生姜、紫苏煎服,取下黑物即安。或末有药,仓卒且服米醋一小盏,亦散瘀血。   说明:《普济方》附子用二两,大枣四十铢,无猪椒叶根皮,用猪椒、桑白皮各一升。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桂枝丸  功效:利胸膈,进饮食,充肌肤,主治诸气,心疼腹痛;宿酒。   组成:3个(大者),牵牛3两(一半麸炒,一半生用),官桂3两(去皮),青皮2两(去白),陈皮2两(去白),干姜2两(炮)。   用法:每服15丸,茶、酒任下。如妇人心腹痛,即醋汤送下,男子用茴香汤送下。若宿酒后服妙。   制法:上为细末,煮醋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来源:《博济》卷二。 桂枝橘皮汤   功效:温调营卫,主治行痹,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头重鼻塞,恶风微汗,一身痛无定处。   组成:桂枝尖1钱(蜜炙),生白芍1钱半,鲜生姜1钱,广陈皮1钱半(炒),清炙草6分,大红枣2枚(去核)。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桂枝白术汤   功效:主治感风而发热疟。   处方:嫩桂枝1钱,杭青皮1钱,真广皮1钱,白云苓1钱,正川芎5分,香白芷5分,芽桔梗5分,尖槟榔5分,法半夏1钱2分,漂白术6分,家苏叶7分。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于未发前2时服。   来源:《幼幼集成》卷三&
&&&&&&&&桂枝&&桂枝&&桂枝&&桂枝&&桂枝&&桂枝
下载次数:0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声明: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暂无同义词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最近编辑者
浏览次数: 93615 次
编辑次数: 1次→ 中药配方的功能
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枚白
中药配方的功能
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枚白
女 | 0个月
健康咨询描述:
中药配方的功能
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枚白鲜皮、黄连、苍术、白术、杏仁、山楂、茯苓、白芷、生姜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4615称赞:76
&&&&&&指导意见:&&&&&&你好建议你不要乱使用药物,请问你是治疗什么疾病?否则是有一定副作用的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杏林医话汇编
桂枝芍药知母汤今用
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运用】& & 一、风湿热痹& & 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 按语: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 二、寒痹& & 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 &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经方发挥》1982:79)& &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正虚的治疗。& & 三、鹤膝风& & 易华堂医案:周奠章,年二旬。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温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择用桂芍知母汤。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 处方:桂枝12克,生自芍9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 次方:生白芍18克,炙甘草9克。 & &‘& & 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1年版)& & 按语:本案当以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赢瘦等风湿侵入筋骨之症为主证,虽兼手战、遗精,不可误认为虚也,实为实证中见赢状也。对此,易氏有精辟之论,“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可谓认证准确,一语中的,其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并合以次用、外用方,循皆有序,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之嫌,临床值得效法。& & 四、肩凝证(肩周炎)& & 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展80。、前屈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遂来求治。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30剂,疼痛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椎棘突。(江西中医药1991;(4&:30)& & 按语:(原按)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疗效较佳。& & 五、腿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 & 尹铁汉医案:许某,女,33岁,73年10月14日初诊:右腿疼痛,行走困难已两周,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右腿后外侧剧烈疼痛,足不敢触地,不能伸屈,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经络痹阻。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剂。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0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附子10克,2剂水煎服,服后避风。& & 10月17日复诊:疼痛减半,行动已不蹒跚,脉象弦缓。效不更方,再续进2剂。随访:服药后已全愈,一直在家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7;(4&:26)& & 按语:此患者过去在豆腐房工作,风寒湿邪浸渍为病使然,以湿邪为重,故痛有定处,重着不移,所幸病未深久,故按历节病施治,四剂全愈。 &&& & 六、痿证(马尾神经炎)& & 张其昌医案:文某某,男,38岁。日初诊。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素罹骨节疼痛。一年前跋涉中突遇骤雨,翌晨寒战发热,腰痛如折,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经某某医学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马尾神经炎”。住院治疗45天后,病情好转,惟双下肢仍麻木疫痛,软弱无力,须持杖而行,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近一年来,服滋补肝肾之中药三百余剂,疗效甚微。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下肢肌肉萎缩。脉象浮滑而促,时有歇止,不能自还。舌苔黄白厚腻。自诉形寒畏冷双下肢间有灼热感。证属风寒湿邪久羁体内,有郁而化热之势。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清郁热。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20克(先煎),白芍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7剂。& & 二诊:每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汗后全身轻舒,下肢疼痛已缓,可持杖行走。脉沉弦滑,已无间歇,舌苔黄白,滞腻已化。仍守原方加减。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白芍2Q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15克,薏米20克,石斛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0剂,隔日一剂。嘱增加下肢运动,以促气血运行。& & 三诊:患者已可弃杖行走,双下肢已无麻木胀痛感,但行走尚难任远。脉象缓而无力,舌淡苔薄白。久羁之邪,业已驱尽,而气血未充,法当益气血,通经络,健筋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木瓜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10剂,隔日1剂。3个月后随访,诸证悉除,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5;(12&:II)& & 按语:本例病人长期从事野外勘测,跋涉于山林湖泽之间,受水湿雾露浸淫,风寒湿邪羁留于肌肉筋骨之间,阻塞经隧,脉络不通,遂致下肢痿软不用。张老抓住脉滑数而促,舌苔黄白厚腻,形寒而下肢灼热等症,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守方30余剂而获全功。七、流注(深部组织炎)& & 马继松医案:袁某某,女,38岁,工人。素体胖壮,喜食甘肥。一周前感右腿弯部酸痛木胀,五日后局部漫肿,皮色如常,按之痛甚,微感寒热。西医诊为深部组织炎,予抗菌素治疗两日,寒热虽退,它证如前,故转我院治疗。刻下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滑。漾漾欲恶,身懒肢沉。经色紫黯,白带如涕。系湿瘀与寒痰互阻客于经络,蕴久则酿脓。当急予温通消散:生麻黄、桂枝、赤芍、知母、防风、白术、白芥子、银花、花粉、当归、姜夏、云苓,连服5剂,诸证霍然。(陕西中医1983;&2&:16)& & 按语:(原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揆脉度证,该患者实系脾虚痰湿挟瘀作崇,故单用抗菌素少效,改投本方加活血化痰药后,使气血流通,痰消瘀化,肿块炎证即荡然无存。& &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 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于1977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入我院治疗。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追访3年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50)& & 按语:(原按)此病由于术后诱发,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乃作。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尤以气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表里之湿可去,知母、芍药清热和营,和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寒湿热俱减加活血祛瘀药物疏通经脉,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体会,脉搏的快慢是预卜其病进退的标准,脉搏快是阳热甚,慢则易使气血凝滞,快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若脉搏慢者可重用附子,桂枝、麻黄。 &&& & 九、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 唐祖宣医案:刘某,男,38岁,于日诊治。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证见: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此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治当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阅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中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试投此方,以观动静。方用:桂枝、白芍、知母各18 I克,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克,麻黄、甘草各9克,白术、生姜各12克,薏仁、黄芪各30克。& & 上方服4剂后,疼痛减轻,病有转机,守前方继服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没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 & 按语:(原按)风寒湿之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拘急疼痛。本方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加苍术,黄柏,薏仁加强除湿之力,黄芪尤有妙用,既能助桂枝温阳化气,又能配附子温阳固表,寒重于湿,应加大桂枝、附子用量,共奏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 & 十、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 & 尹铁汉医案:陈某某,男,39岁,工人。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检查: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心电图检查: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而诊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黑龙江中医药1987;(4):27)& & 按语: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 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 马继松医案:马某某,女,48岁,农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已近十年,每届冬寒必发。昨日因外出冒风,晚间又食肥甘较多,入夜遂感咳闷不己,甚则喉间漉漉有声。观其形体胖壮,痰白稠而易出,颇畏风寒,厌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听诊两肺多布湿罗音,知肥人多湿多痰,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立法: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5克,白术、白芍、桂枝、厚朴、炒菜菔子、杏仁、姜夏、苏子、白芥子各10克,知母3克。3帖后,症遂安,改胃苓二陈汤调理。(陕西中医1982;(3&:15~16)& & 按语:(原按)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虽化痰涤饮,敛肺止咳之功稍逊,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开不伤气,补不滞气,正治而兼活法,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 十二、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 & 马继松医案:朴某某,男,3岁。出生后一直人工喂养,故体质瘦弱。三天前发热,咳嗽,鼻塞喷嚏,经注射青、链霉素,并给服退热片,遍体大汗,热稍退,但烦燥,复去求医,遭大雨遂归。今晨小儿面色苍白.咳呛不畅,神萎气急,腹泻肢冷,身上有黯淡不红之疹点,疑为麻疹,故急来我科。察舌淡嫩、苔白干,指纹淡紫,已过命关,抚之肌肤津润而冷。化验白细胞11800/mm。,中性77%。听诊心音低钝,140次/分,两肺细湿罗音颇多。透视见两肺有多量云絮状阴影,知已成麻疹并发肺炎。输液并用链霉素外。另处中药:予炙麻黄2克,桂枝、知母、附片、五味子各3克,赤芍、前胡、炙草,麦冬各5克,云苓、山药、潞党各10克,姜3片,1剂,连煎两次,灌暖瓶内,代茶频饮,留院观察。& 翌日咳呛渐减,肢暖汗收,疹点色转红艳,仍用西药,续与原方1剂。三诊:神情大振,咳、泻均止,己思纳谷,听诊基本正常。减知母,附片、前胡、赤芍,加白术、白芍各5克,香谷芽、地骨皮各10克。携方3剂欣喜返家。(陕西中医1982;&3&:15)& & 按语:(原按)患儿素体较差,复因大汗时突受雨淋,以致疹毒内陷,并发肺炎。《麻疹活人书》云:“麻疹之色,最喜通红,……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去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肺炎虽多为阳、热、实症,但因疹色淡白内隐,故予附、桂补心阳,配赤芍以畅血行。麻黄宣肺平喘,前胡、知母、云苓、山药、炙草止咳润肺生津。生脉散不仅可加强附、桂之作用,且正可通过大补气阴而托邪外出,且五味子又可防止麻、桂等的过分发散,故获效较快。痹症(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1& & & 李*玲,女,34岁。081223& & & 左侧肩部疼痛两个月,近二十天逐渐加重,影响睡眠,行MRI检查报告单:& & 表现:颈椎曲度变直并略向后屈,各椎体前缘见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各椎间盘信号降低,c5-6、c6-7 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硬膜囊受压。c5-6椎管前后径约8.0mm,c6-7椎管前后径约9.4mm。c3-4、c4-5椎间盘轻度后突,硬膜囊前缘见浅压痕。T5-3黄韧带肥厚,硬膜囊后缘见压迹,椎管内未见其它占位。& & 诊断:1.c5-6、c6-7椎间盘突出并相应水平椎管狭窄。& & & & & 2.c3-4、c4-5椎间盘轻度突出。& & & & & 3.c2-3黄韧带肥厚。& & & & & 4.颈椎退行性病变。& & 自述以前夜间时时汗出,疼痛尚轻,近日无汗,疼痛加重,二便可,无头晕,入暮偶泛恶。& & 脉沉弦细,舌淡白嫩苔白腻。六纲:少阴伤寒+阳明微热方证: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40 & &白芍30 & & &知母30 & &制附子40& & & & 生白术50 &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 & & 麻黄20& & & & & & & & & & & & & & & & & & 四剂;二诊:疼痛略减。& & & 脉沉细,舌淡白紫嫩苔白腻。& & & 原方加重附子用量。& 处方:桂枝40 & &白芍30 & & &知母30 & &制附子50& & & & & & 生白术50 & &炙甘草20 &防风20 &生姜50& & & & & & & 麻黄20& & & & & & & & & & & & & & & & & & 四剂;三诊:疼痛大减,已可安睡。& & 脉沉细,舌淡紫苔薄白腻。& & & 上方续进四剂。四诊: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近日夜汗,眠差,头痛,胃部不适,唇干,不欲饮。& & 脉沉弦,舌淡白嫩苔白腻。& & 按:患者本来就具有少阴中风型体质(夜汗肢痛),复因感受寒邪,寒性收引,寒性凝滞,所以汗窍闭而痹痛增。经用温散法温阳发表,寒邪已去,而中风之体质本虚,发散太过,毛窍洞开,反复伤及津液,影响了营卫气血的转化。表虚则易汗;卫气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卫气本就不足,又加发散伤津耗液,入阴的就不足,津气营血转化不利则失眠;汗出伤津液则防御无力,邪气仍然滞留上焦表位则头痛;津液荣气亏虚,温煦濡润不及,导致“胃中干”则胃部不适,唇干;由于此症非为阳明邪热导致的实热证,还只是表位上的津液的不足,所以不欲饮。六纲:少阴中风,过伤津液方证:桂枝加附子汤 吴茱萸汤处方:桂枝加附子汤 吴茱萸汤合方& & & 桂枝30 & & &白芍30 & & &炙甘草20 & & &生姜30& & & & 大枣30 & & &制附子30 &吴茱萸20 & &白人参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剂;五诊:肩痛基本痊愈,汗症已愈,眠可,头已不痛,唇已不干。& & & 脉沉,舌淡红嫩苔薄白。& & & 原方续进四剂,巩固疗效。桂枝芍药知母汤里有个甘酸的配伍,也有酸苦的配伍,这个组方框架和酸枣仁汤相类,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虽明言虚烦,其实里面不但有太阴的饮,还存在着阳明虚热的上扰,这两个方证都是涵盖了太阴少阴阳明,饮、虚热虚烦、(关于滞,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必然证,在酸枣仁汤是个或然存在的兼证);所以当本案出现了因为疼痛而影响的虚烦不得眠的时候,就会合用到一些阳明法,用到知母等阳明药,还有如白芍有治疗滞、饮伤及营血的功效,除了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外还有如枳实芍药散,桂枝加芍药汤,当归芍药散等,有利血痹的功效,但是细分析起来,这个利血痹也是归属阳明的攻法类。桂枝芍药知母汤[一两五克] &加稀莶草 &透骨草附子改为制川草乌 各 20克[ 先煎一小时]胡建华胡老治关节痛 &一生只用一方 &就是本方加减 &得奇效 &用本方治疗很多多多关节痛,疗效满意!本文转载自.cn/s/blog_5f856c9a0101bei4.html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6:23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灸甘草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