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力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中国出现经济

当前位置: >
如何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时间:日02:42来源:新金融观察报原标题:如何抵御经济下行压力
  些关键性工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突破口在哪里?  张文魁:我在这本书里分析了由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轨道。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我们的研究,就是当前我国企业效率分化非常严重、经济资源错配非常恶劣,但大家可能会问:这个情况以前难道没有吗?那时为什么没有严重地拖累经济增速?这就涉及到不同阶段的效率来源和经济增速来源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策略大致正确的情况下,当我们处于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时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外延追赶方式来实现大发展,因为此时效率来源主要是经济资源的动员和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以及从工业部门的一些曾经的主导产业转向另外一些新兴主导产业,经济增速来源主要是资源的投入和外来拷贝并适当改良型技术进步。我把这样的增长轨道称为外延追赶型增长或者外延失衡型增长,因为这种增长会出现一些有意的明显失衡策略或无意的明显失衡后果,如资本形成率很高、重工业比重很高、非工业人口收入太低等等。  但我的分析表明,我国外延追赶工业化已接近收尾阶段,尽管工业化本身还未完成且还有很大升级空间。到了这个阶段,效率来源主要是经济资源在企业间重配而不是在产业间重配,经济增速来源主要是内生创新型技术进步和对资源错配的纠正、对失衡的纠正。基于这些研究,我才提出要转向内生平衡增速的新轨道。  从外延追赶增长轨道转向内生平衡增长轨道,实质上是增长秩序的重构。如仅从学术角度来说,主要就是要重视通过资源的企业间重配、通过内生技术创新等途径来重振全要素生产率,因为要素投入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那种加速度的状态了,而随着过去那些主导工业的支撑作用的明显减弱,就要防止掉入全要素生产率陷阱。现在,我国经济就面临这样的尴尬状况。从政策角度而言,关键性的工作就是要真刀真枪地实施一揽子结构性改革。一揽子结构性改革,主要应该包括要素配置领域的改革、企业领域的改革、财政和政府领域的改革。推进这三大领域的改革,在提升效率、缓解失衡方面的效果最为显著。当然,这三大领域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实际上要素领域改革与企业领域改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我看来,突破口在于企业领域改革和政府领域改革。  国企改革  重要的是动作,不是文字  新金融:“供给侧改革”似乎成了近一年来中国经济最热门的词汇。你表示,国企改革才是货真价实的供给侧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动作缓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认为推进和加深国企改革,当下应做的破冰之举是什么?  张文魁:供给侧改革要避免成为语言游戏,现在那么多书和文章在说供给侧改革,反正我不是越看越明白。经济工作、改革工作是实打实的事情,并不需要追求语言的新颖性和华丽性,如果说学者琢磨语言词汇还可以理解的话,实务工作者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刷存在感和高端感,而是要做具体事情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些实际问题很多是老问题,用新语言来包装并不能解决问题。供给侧是什么?主要就是企业,生产要素大都要汇集到企业这里来嘛。企业改革主要还是国企改革,我们的研究还有其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显示,国企板块效率更低得到的资源更多,其实很多人在现实中也能直接感受到这一点。现在大家都在说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以及负债率过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国企的机制有关。一些国企的产能过剩化、债务坏账化、经营僵尸化,并不是新问题,而是反复出现的老问题,以前花很多精力和资金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十几年又来一次,就是因为国企的机制没有根本转变。有些民企也有产能过剩化、经营僵尸化、债务坏账化的问题,但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基本得到解决。国企十几年前搞过一轮大规模债转股和剥离不良债务,当时说是最后一次,现在不又来了吗?  国企改革要取得突破,并不需要不断地发文件,最重要的是动作,而不是文字。特别是股权结构改革,应有实质性进展。  新金融:你表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全球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年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你认为经济学家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张文魁: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确定性年代,第二个十年进入不确定年度,这是一个重要判断。当中国经济处于外延追赶阶段时,所面对的很多是较确定性的因素,如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路径是比较明确的,企业管理运营的基本方式方法是比较明确的,哪些时段会出现哪些消费浪潮和哪些主导产业也是比较明确的,甚至某类政策会产生什么效果也是比较明确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确定性。而现在一些基本面发生了改变,所面对的很多是不太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责任应该是辨清方向,而不是跟风凑热闹。学者需要坐一坐冷板凳,多做基础研究,少提具体建议。对一些问题做深度研究很有好处,譬如现在大家说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说得最多,一个行业是钢铁行业,但深入研究一下这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发现它在十来年前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比较快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只要快速投资、购买大型设备和装置,就意味着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因为销售不是问题、产能利用率不是问题,而现在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的,大量投资、大型装置反而成为拖累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销路成了问题、产能利用率成了问题。这样一个转折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延追赶式工业化路径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有了这样的分析,就能够辨析清楚很多问题。  经济下行  你我能做些什么  新金融:经济发展的减速,开始逐渐影响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的薪酬降低,有的增加工作内容。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以帮助老百姓来抵御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压力?  张文魁:经济增速下滑的确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这时政府的政策就特别重要,但政策在此时又容易出错。譬如就业政策和薪酬政策,政府是禁止企业裁员、减薪?还是采取别的政策,如鼓励创业和人员流动,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并吸引更多投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帮助人员转岗,减轻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税负,完善社保体系等。最根本的就是要想办法改善企业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出清竞争失败者,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境。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也还可以做更多事,如减税方面还可做得更多更到位。  我国宏观税负按宽口径来算,还是较高的,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并非高福利国家也无意走高福利国家的道路,当前的税负就很高了。我国的公共部门过于庞大,财政资金养那么多人,公共部门还要消耗那么多运行资金,都是靠各种税费支撑的。至少应消减这些部门的预算,就可以获得普遍性减税的空间。现在的减税是结构性减税,不但实施成本高,对企业的减负效果也不明显,应考虑将增值税税率减掉2个百分点,这比结构性减税的实施成本低得多、减负效果好得多。对居民的个人所得税也应该作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工薪的征税应该有所降低以让普通老百姓得到一些实惠,当然也要通过收入监控系统建设等措施来堵塞其他收入逃税的漏洞。  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个承诺,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真正让利,特别是需要减税减费。  新金融:政府对创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你在《重构增长秩序》中表示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分散试错型创新。能否详细解释一下“分散试错型创新”?  张文魁:现在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非常好,民间的“双创”热情也比较高。特别是“互联网+”或“+互联网”领域,创业创新都比较活跃。“十三五”规划也把创新确定为核心发展理念之一。不过也应意识到,内生平衡增长轨道上的创新,与外延追赶失衡增长轨道上的创新有所不同,在新轨道运行,更依赖于分散试错型创新,因为你以前主要可以追赶别人的技术并作一些消化、改良,而现在这个空间和这个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分散试错型创新,就不是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国家评选项目和评定人才、国家组织大量院士搞大规模会战的那种,而是要让大、中、小企业都尽可能成为主角,让风险资本和金融市场尽可能参与,让企业和市场来选择人才、识别人才、激励人才,让全球供应链和全球研发机制发挥作用。  分散试错型创新,要求政府对创新和对人才都要放松管制,而互联网的出现、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但本身就是创新,而且也有利于突破政府管制,如果这种态势能够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前景不悲观。
本文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hxf 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金融经济》2015年16期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一个经济体在经济起飞之后,由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或低速增长是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先后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和2011年加入WTO后进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速度由2010年的10.5%下滑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7%。本文以此为着手点,在对中国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得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调控理念的转变、产能过剩、外贸出口压力大、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下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24【正文快照】:
一、中国经济现状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低速增长状态,在人们对后续经济发展以“悲观”和“无奈”为主基调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强刺激计划,避免了与世界经济的同步下行。但是以2012年为转折点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由以前的高速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本刊编辑部;;[J];宁波通讯;2012年11期
李义平;;[J];财会研究;2012年14期
《财经界》宏观经济课题组;;[J];财经界;2012年08期
艾铁鹰;;[J];环境经济;2012年09期
;[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年10期
屈宏斌;马晓萍;;[J];债券;2014年04期
袁元;;[J];瞭望;2009年17期
李义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2年08期
孙红宇;;[J];今日工程机械;2012年15期
宋立;;[J];中国投资;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文玲;;[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蕾;[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周开斌;[N];湖北日报;2012年
记者 钱敏;[N];中国化工报;2011年
刘晓慧;[N];中国矿业报;2014年
范思立;[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贾渊培;[N];中国能源报;2012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形势跟踪课题组;[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宣宇 李彦森;[N];中国证券报;2013年
李杨;[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美尔雅期货
林海生;[N];通信信息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沈水生:关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因素的探讨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点热评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就业仍严峻_网易财经
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就业仍严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比农业和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慢于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降低,反过来又会制约到总体的就业增长。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产能,一部分产业工人将面临成为新的失业群体的问题。由于这些产业工人学历较低,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很难适应产业转型后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从而较难在新兴产业中就业。所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的失业问题将是一个新的经济课题。2015年我国就业趋势预测(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继续保持稳定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维持宽松局面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预计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三)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将继续下降自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止到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达到了27.16万对,已批准的有24.13万对。然而,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妇约有1100万对,上述申请的夫妇不足所有符合条件夫妇的2.5%。由此可见,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但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改变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趋势,长期效果也不乐观。预计2015年这一比例将继续缓慢下降,劳动力的供给仍将减少。(四)重点人群就业问题突出在总体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首先是高校毕业生群体,预计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可能达到750万人左右;其次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工人数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些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再次是农民工就业人数依然庞大,截止到2014年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预计2015年将继续有所增长。(五)劳动力就业的质量将得到提升未来我国劳动力就业的质量将会逐步得到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现在处于低端就业市场上的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项技能的农民工、普通工人或者简单体力劳动者。未来随着他们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新的具有更高学历层次的就业人群进入市场,整体的就业质量势必将提高。另一方面,诸如《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深入落实、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以及就业保障的增强,都将促使劳动力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对策建议(一)持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全方位支持就业创业第一,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动摇,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第二,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全国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二)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要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要重点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有免费培训机会。要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三)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创造层次丰富、需求多样的就业机会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既要助推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劳动者的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也要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发挥“雁阵模型”作用,推进产业区域间梯度转移,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四)适时果断调整生育政策,科学动态评估人口变化通过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研究,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根据政策调整之后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评估人口生育率和总人口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当前的人口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以便能及时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延缓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五)积极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资源潜力首先,要动态了解掌握化解产能过剩等工作涉及的职工人数和就业需求,细化完善职工安置方案,并密切跟踪动态变化。其次,要主动将就业扶持政策送到企业,为转岗职工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政策促就业的实效。再次,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转移和接续工作,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执笔:陈彬)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