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听到大脑发出的声音?。我听见响了。是不是可以怎么才断定是白驳风不是大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范文一: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耳廓的作用。3.知道如何保护耳朵。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教学准备】塑料泡沫小球、纸屏、小鼓、鼓槌、 耳朵的模型、 课件【教学过程】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请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依靠物体的振动师:那声音又是依靠什么向外传播的呢?生:依靠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向外传播的。师:听一听下面声音,猜猜是什么声音?生:公鸡叫师:你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本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书: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实验。(一位同学敲小鼓,其余同学观看现象)(此实验能让学生清楚的看见物体振动后所发出的声波,带动纸屏、小球的振动,从而让学生明白声音在人耳朵内的传播过程和方法。)生:当鼓声响起时,泡沫小球会随着纸屏的振动而跳动。师:小结:其实,我们的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纸屏振动带动小球跳动的原理一样,下面就请同学们看课本P34,回答耳朵由哪些结构构成?生: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听小骨、耳蜗 、 听神经师:知道了耳朵结构的组成以后,带领学生观看耳朵的结构模式图,请同学们猜猜声音的传播路径。生: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耳蜗 → 听神经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声音很小)同学们能听清楚吗?你会怎么办呢?生:把声音调大师:带领学生捂住耳朵,不让耳廓收集声波生:声音变小了师:五指并拢,放到耳廓的后面,以增大耳廓。生:声音变大了师:动手制作喇叭形的“助听器”,让开口小的一端对准外耳道,进一步增大耳廓,感受声音的变化生:声音变得更大了。师:我们通过改变耳廓的大小来体验了声音的变化的活动,有谁能总结出耳廓的作用?(此活动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发现问题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生:耳廓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师:下面我们再来听听下面的声音。(播放声音)感觉怎么样?生:刺耳,不舒服师: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刺耳的声音?(利用生活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带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汽车鸣笛声,焊接声······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刺耳声,我们他、把他们叫做噪音。噪音就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35.,并分组讨论噪音的危害,并想办法来减少噪音污染。生:噪音可引起人类生病,影响工作、学习、睡眠。我们可以从控制噪音的来源,关闭门窗,植树造林来降低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戴上护耳用具等来较少噪音。师:生活中也有好多的听力有障碍的人,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呢?生:提高讲话的声音,凑近他们的耳朵讲话,建议他们戴上助推器等。师:那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保护耳朵的呢?生:1 不挖耳朵。2 听见较强声音时要捂住耳朵闭着嘴巴或直接张开嘴巴。3不要让水流进耳朵。4 远离噪声。师:人类和大多数的动物,都是依靠耳朵听声音的,(展示鱼的图片)它有耳朵吗?那你知道它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生:讨论、交流师:“侧线”可以感知水流的变化及声音的传播。师:课后请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研究,探究他们是如何 “听”声音的?(让学生们课后去研究,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呢?生:知道了耳朵的结构:知道声音在耳朵内的传播过程;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学会了如何辨别噪音,并懂得了其危害和防治方法;学会了保护耳朵的方法等。;板书设计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神经反思:《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敲鼓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引入本节课,一起来研究耳朵的构造和声音传播的途径,明白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发现耳廓的大小对声音的影响;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刺耳声音”,让学生认识噪音,并讨论其危害和如何较少噪声污染的问题,“听力受损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最后,我以鱼为例,让同学们课后去观察没有耳朵的动物是如何“听”声音的?再一次将本活动的主题延伸到课外,以巩固教学成果。原文地址: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耳廓的作用。3.知道如何保护耳朵。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教学准备】塑料泡沫小球、纸屏、小鼓、鼓槌、 耳朵的模型、 课件【教学过程】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请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依靠物体的振动师:那声音又是依靠什么向外传播的呢?生:依靠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向外传播的。师:听一听下面声音,猜猜是什么声音?生:公鸡叫师:你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本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书: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实验。(一位同学敲小鼓,其余同学观看现象)(此实验能让学生清楚的看见物体振动后所发出的声波,带动纸屏、小球的振动,从而让学生明白声音在人耳朵内的传播过程和方法。)生:当鼓声响起时,泡沫小球会随着纸屏的振动而跳动。师:小结:其实,我们的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纸屏振动带动小球跳动的原理一样,下面就请同学们看课本P34,回答耳朵由哪些结构构成?生: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听小骨、耳蜗 、 听神经师:知道了耳朵结构的组成以后,带领学生观看耳朵的结构模式图,请同学们猜猜声音的传播路径。生: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耳蜗 → 听神经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声音很小)同学们能听清楚吗?你会怎么办呢?生:把声音调大师:带领学生捂住耳朵,不让耳廓收集声波生:声音变小了师:五指并拢,放到耳廓的后面,以增大耳廓。生:声音变大了师:动手制作喇叭形的“助听器”,让开口小的一端对准外耳道,进一步增大耳廓,感受声音的变化生:声音变得更大了。师:我们通过改变耳廓的大小来体验了声音的变化的活动,有谁能总结出耳廓的作用?(此活动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发现问题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生:耳廓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师:下面我们再来听听下面的声音。(播放声音)感觉怎么样?生:刺耳,不舒服师: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刺耳的声音?(利用生活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带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生:汽车鸣笛声,焊接声······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刺耳声,我们他、把他们叫做噪音。噪音就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35.,并分组讨论噪音的危害,并想办法来减少噪音污染。生:噪音可引起人类生病,影响工作、学习、睡眠。我们可以从控制噪音的来源,关闭门窗,植树造林来降低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戴上护耳用具等来较少噪音。师:生活中也有好多的听力有障碍的人,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呢?生:提高讲话的声音,凑近他们的耳朵讲话,建议他们戴上助推器等。师:那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保护耳朵的呢?生:1 不挖耳朵。2 听见较强声音时要捂住耳朵闭着嘴巴或直接张开嘴巴。3不要让水流进耳朵。4 远离噪声。师:人类和大多数的动物,都是依靠耳朵听声音的,(展示鱼的图片)它有耳朵吗?那你知道它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生:讨论、交流师:“侧线”可以感知水流的变化及声音的传播。师:课后请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研究,探究他们是如何 “听”声音的?(让学生们课后去研究,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呢?生:知道了耳朵的结构:知道声音在耳朵内的传播过程;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学会了如何辨别噪音,并懂得了其危害和防治方法;学会了保护耳朵的方法等。;板书设计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神经反思:《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敲鼓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引入本节课,一起来研究耳朵的构造和声音传播的途径,明白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发现耳廓的大小对声音的影响;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刺耳声音”,让学生认识噪音,并讨论其危害和如何较少噪声污染的问题,“听力受损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最后,我以鱼为例,让同学们课后去观察没有耳朵的动物是如何“听”声音的?再一次将本活动的主题延伸到课外,以巩固教学成果。
范文二: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人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2.通过观察人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2. 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及传播条件。难点:声音的传播。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和讨论、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依靠声音我们才能正常文流信息,就像现在我们上课,主要依靠的就是声音。下面给同学们30秒时间,发出自己想听到的声音,注意;音量小一些,不要影响其他班的学习。师:大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那么你发出的声音是依靠什么发出的呢?不同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声音为人类服务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板书课题,引人新课( 二)新课教学活动I:观察振动发声师: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将音叉插人水中,溅起水花.(2)在播放音乐的收录机的扬声器中放人一些碎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一边做,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并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物体停止振动,物体还会发出声音么?下面请大家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感觉一下,当你发声和不发声时声带的振动有无变化。师: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师: 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把发声的音叉插人水中来观察其振动情况而不是直接观察?2.蜜蜂、蚊子、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依靠什么振动发声的?生I:我们不宜直接用肉眼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振动情况,所以把发声的音又插人水中,通过观察溅起的水花判断出发声的音又在振动,现象较为明显。生2:蜜蜂、蚊子是通过翅膀的振动发声;二胡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笛子是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师:实验中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水的振动,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即将一个量的变化转化为另一个且的变化。它是我们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1.水滴滴人平静的水面,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2.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3.模拟音又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播的过程.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使学对声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师板书: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传递声音的疏密相间的波动叫做声波。 师:把可乐瓶底去掉,蒙上橡皮膜后,将瓶口对酒精灯的火焰,敲击橡皮膜使其发声,指导学生观火焰的振荡情况,加深学生对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 的理解。师板书:回声是在传播过程中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一行师: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或距离小于17米)时,回声和原声就会混在一起,可以加强原声.在修建剧院、礼堂时就考虑到这一问题,从而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饱满.师: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被听到,还可以被“看到”。利用示波器老师把不同声音信号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不同波形、加深学生对声波的认识。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到远处的?生: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进行传播。师: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下面我们就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活动2:传声实验A.真空能传声吗师:将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拨通手机,手机发出铃声.我们看到屏幕发光,清楚地听到铃声。师:用抽气机逐渐抽取瓶中空气,当抽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依然看到屏幕发光,但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几乎听不见了.拔掉抽气机,让空气重新进人瓶中,此时,我们在看到屏幕发光的同时,又听到了清晰的铃声。师:1.在整个实验中,手机一直在发声吗?你的依据是什么?2.随着瓶中空气越来越少,我们听到的铃声有何变化?它说明了什么?
生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屏幕始终在发光,说明手机一直在发声。生2:随着瓶中空气越来越少,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它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B.固体、液体可以传声吗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1.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站在旁边的老师用力拍掌,金鱼受惊。2.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用力叩牙齿,自己听到的声音很响,但旁边的同学却听不到。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声的介质。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效果比在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好。3.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三)教学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节内容,汇报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就重点、难点作出强调.(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预习第一节剩余部分。2.课堂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第1,2题。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师:1.什么是声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回声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真空可以传声吗?师: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但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声音传播的快慢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声音传播有多快”。
( 二)新课教学师:1.什么是声速?2.声音传播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3.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每秒传播的速度是多少?生1.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生2.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慢,在液体中传播得较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更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生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40m,参照课本图2一11,师生共同阅读,老师适时点拨,图解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一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一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橙骨一耳蜗一听觉神经)。(三)典型例题例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答案:B例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答案:振动例3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听到的是空气传的敲击声。
例4我们看到闪电之后5s,听到了雷声,请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有多远?解s=vt=340 m/sX5 s=1700 m.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涉及到回声的话,要考虑声音所走过的路程是实际距离的两倍。用声呐探测水中鱼群的位置,声音从发出到回收到,实际走过的路程是距离的两倍。(四)教学小结由学生自己汇报: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预习第二节内容。2《.基础训练》 2.1节。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分两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时间安排较为恰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文中的活动适当地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深切,兴趣浓厚,并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范文三:§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2、三维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二、说教法、学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四、说课堂教学设计㈠引入新课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㈡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③用手搅动水;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⑥风吹树叶哗哗响,,,,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2、声音的传播——声波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3、声音的传播条件⑴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猜想和假说: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传播。进行实验: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另一端;②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③用空气、木杆、金属棒、塑料棒、书本等物体传递振动的音叉声音的效果;④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气体中好。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探讨: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进行相互间的交谈的?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声速?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更快。③知道在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④讨论:a、百米赛跑中,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b、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⑤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可在课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一个测定声音速度的探究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⑴通过“当喇叭发声时,肥皂液膜会发声振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⑵用多媒体介绍人耳的构造,根据人耳的构造,讨论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此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图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听觉神经。㈢小结根据黑板上简单的板书内容,让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有关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范文四:铜都双语学校物理跨界大课堂登山型创感学道八年级
日期 9月17日
编号 W201课题§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课型设置【自研·互动45分钟+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了解我们人耳是怎样听见声音的。二【定向导学·互动展示】【三层级巩固达标训练】(15min)基础题:1.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铃,就听不到铃声了,是因为
。 2. 声音从空气中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变大、不变、变小)。发展题:3.用金属敲打钢管的一端,耳朵贴近钢管的另一端听,会先后听到两次响声,其中第一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朵的,第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朵的,这说明
,如果把这个实验拿到月球上去做,耳朵贴在钢管的另一端会听见
次响声。4.中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在宿营,士兵枕着中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播声音,且比空气中传播声音的速度
。5.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提高题:6.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7.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43.2m/s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求此时汽车距山崖多远?(设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8.人在峡谷中呼喊之后,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5s,则反射声音的峭壁距呼喊者
m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则人若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要
m 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范文五: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练习1、.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有声源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有正常的听觉器官
D.以上三者缺一不可2、在一个玻璃罩内放一响铃,现将罩内的空气逐渐抽掉,则声音会 (
)A.保持不变
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
D.完全消失3、下列各组物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D. 铁棒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以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5、人的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因为
)A.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
B.声音是由液体和固体传来的C.声音是由无线电波传来的D.声音可能是由气体、液体、固体传播来的,也可能是由无线电波传来的6、用左手握住一支铅笔,放在眼前约10 cm处,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然后把左手中的铅笔用牙咬住,再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人听到的敲击声,声音较大的是(
)A.用左手拿住时
B.用牙齿咬住时C.一样大
D.无法判断7、邮局电话亭是用玻璃制成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能很好地吸收声音
B.不能传播声音C.能很好地反射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8、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 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B.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C. 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鸣膜的鸟鸣声是靠从而引起我们就听到了鸟鸣声。10、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人耳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再把信号通过
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11、声音通过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到方式叫做______。助听器利用了______的原理,使部分因耳障碍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12、发射火炮时,附近房子的玻璃窗会发出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而产生的.13、将机械手表放在桌面上,你写作业时听不到手表的声音,若侧着头将耳朵轻轻地贴近桌面,就能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填“气体”、“固体”或“液体”)更容易传声.14、月球的周围是真空的,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15、锣发声的时候,当用手按住锣面时,锣声消失,这是因为锣面的________.16、在图中所示的活动中,当不断地将罩内的空气向外抽时,闹钟的声音将________,瓶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直至变为相对真空时,此人将________闹钟的响声.17、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________的振动;蟋蟀的叫声靠的是左右翅________发生的振动.18、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比看到枪冒烟就开始计的成绩(
)A.少记2.94s
B.多记0.294s C.少记0.294s
D.无法计算19、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发射回波所用时间是4s,已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问:这处海底深度是多少?20、 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对面的山崖驶去,在距离山崖某处汽车鸣笛,6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鸣笛时汽车与山崖的距离。21、下面是初二(3)班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 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分别用其实材料完成上述步骤。提问: ①小明是通过
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②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 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
范文六: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生:
老师:李老师
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前章温故?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学习科学探究,善于科学探究,方能学好物理。本章知新?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差异【探究】?声音的利用与控制【自学与社会调查】新课教授一、 新课引入通过播放音频引入课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三个内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人怎样听见声音二、 新课教学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尺子发声时尺子振动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人发声时喉咙在振动,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活动:学生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问:音叉是不是声源?敲击音叉发声,用手紧握,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我们说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没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所以说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声源,没有发声的音叉不是声源 2、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方式a)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 b)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结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2)声音的传播条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那么声音是否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呢?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例如在空气中,现在听老师讲课,就是靠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么?a、b、 水中击石,缸外听音 隔墙敲墙,隔墙听音以上现象说明除了气体、液体也可以传声.(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挖地道的声音)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回忆课上实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 结论: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回忆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一般情况下,闹钟铃声不能完全消失:因为抽气机不能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仍可听到微小的铃声,如果能够抽尽,无法听见铃声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影片中太空爆炸的场景能否听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250C的水中,声速1500m每秒;钢铁中,5200m每秒;结论: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固体v声>液体v声>气体v声3.人怎样听见声音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4.声音的显示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听见,而且可以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三、小结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方式:声波(2)显示:话筒、示波器(3)条件:真空不能传声.(4)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v = 340m/s
(150C空气)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四、布置作业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生:
老师:李老师
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前章温故?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学习科学探究,善于科学探究,方能学好物理。本章知新?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差异【探究】?声音的利用与控制【自学与社会调查】新课教授一、 新课引入通过播放音频引入课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三个内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人怎样听见声音二、 新课教学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尺子发声时尺子振动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人发声时喉咙在振动,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活动:学生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问:音叉是不是声源?敲击音叉发声,用手紧握,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我们说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没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所以说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声源,没有发声的音叉不是声源 2、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方式a)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 b)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结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2)声音的传播条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那么声音是否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呢?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例如在空气中,现在听老师讲课,就是靠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么?a、b、 水中击石,缸外听音 隔墙敲墙,隔墙听音以上现象说明除了气体、液体也可以传声.(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挖地道的声音)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回忆课上实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 结论: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回忆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一般情况下,闹钟铃声不能完全消失:因为抽气机不能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仍可听到微小的铃声,如果能够抽尽,无法听见铃声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影片中太空爆炸的场景能否听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250C的水中,声速1500m每秒;钢铁中,5200m每秒;结论: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固体v声>液体v声>气体v声3.人怎样听见声音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4.声音的显示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听见,而且可以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三、小结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方式:声波(2)显示:话筒、示波器(3)条件:真空不能传声.(4)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v = 340m/s
(150C空气)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四、布置作业
范文七:“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例与设计复习巩固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三条结论人耳的结构我们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学生可能有难以解决的表情低成本实验复习提问:多媒体辅助,增强效果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感到气球振动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学生回答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用贝多芬的故事来激励学生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学生举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方法1、用音叉听声音(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学生做实验,加(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以感受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低成本实验,让所有学生参与,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
人教网“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与设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案例与设计
人教网“声的利用”教学案例与设计
范文八:《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1、能对耳朵的内部构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的听觉器官的构造和作用。难点: 了解人的听觉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教具、学具】: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耳朵模型、火柴、塑料薄膜、棉线。2、学生准备:纸筒、镜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图:学生在校园里,上课铃声响了,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到耳朵里。让学生产生疑问:“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引导学生观察耳结构模型。(呈现耳的结构模型图并以资料卡的形式出现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实验探究声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提示学生针对“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提出自己的猜想。
(无论学生对问题答案猜想得是否正确,只要有理有据教师即予以激励性评价)2、学生做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2)汇报讨论结果。(及时肯定学生的猜想,以便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实验。)(3)师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并对表格的填写作以说明。(2)请各组同学将自己猜测的内容填上去。(3)各组通过实验验证,并如实记录实验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情况,相机点拨。(4)小组讨论交流,填写结论。三、师生互动交流,评价质疑,归纳总结出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1、各组汇报交流:你们是用怎样实验的?薄膜完整时,出现了什么现象?薄膜破损时,又有什么现象?你认为: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其他组互相交流、评价。)2、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验证和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实验时观察非常的仔细认真,思考问题也非常的缜密。在验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薄膜完整时火柴棒会随着声音跳动,由此可见,声音传到鼓膜时引起了鼓膜的振动。对照试验我们总结一下耳朵各个部位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小结)。【设计意图:真正的把模拟实验和耳朵的各个部位对照起来,让实验启到实验的作用。】 3.指导学生了解怎样保护听觉器官(1)分析:听觉器官的各种构造,如果受到损害,会出现什么情况?要求学生做出分析:①耳廓──影响收集声波;②鼓膜──影响把声波转换成振动信号;③耳蜗──影响把振动信号变成神经信号;④听神经──影响把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教师总结概括。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知道了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那么,哪些情况可能伤害听觉器官?怎样保护?①挖耳朵──保护措施;②巨大的声音──保护措施;③鼻炎和咽炎及其保护措施。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哪些动物的耳廓很大很长,这对动物有什么作用?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教学生了解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内部构造是不能直接看见的,最终还是由老师把别人研究的结果告诉学生,我们教学所作的一切努力,只是在于不轻易告诉学生,不让他们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知道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内部构造是看不见的,但是耳朵的作用,是学生知道但并没有意识到的2、使用建议。实验材料可因地制宜,但要选择学生便于准备,且实验效果明显的材料。王纯
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上郭小学
范文九:新元中学初 三 备课人 课题名称 孙梅红级部物理 学科备课专用纸 日期 2009 、9、24 总课时排序 新授课 审查人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 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神经性耳聋与非神经性耳聋的区别是非神经性的可借助骨传导听到声音也可用助 听器。 操作后解决下一问题 用录音机将自已说话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会觉得与自已的声音不同,为什么? 【当堂练习】 《练习册》P40 、1——7 【反思评价】本节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学生交流 【检测与评价】 1.从生物课上我们知道,耳聋分为____耳聋和____耳聋两种;前者____治愈, 后者____治愈。 (填“能”或“不能” ) 2.实验表明骨___ _(填“能”或“不能” )传导声音。 3.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塞紧,让其他同学在身后不同的位置讲话,试一试你能否 准确地判断出讲话人的位置,不再塞耳,再试一次。把你感觉到的区别写在下面。 课型使用人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听到声音的过程;骨传导的原理 【教学资源】音叉、木棒(或铅笔)立体声收音机、助听器 【学习过程】 【知识准备】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常温下(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什么有关? 如何设计实验说明发声体是在振动? 如何设计实验说明液体能传声?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学习新知】 -一、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 34 页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课本并回顾初一生物课所学的知识说出人耳的构造。 2、学生能听到教师的讲话声需要哪些条件? 3、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4、耳聋的种类有哪几种? 5、什么叫骨传导? 6、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创作音乐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7、什么叫双耳效应?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二、交流展示、点拨归纳 交流展示 点拨归纳 有可听声的声源、有足够的响度、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感知声音的听见通道。4.当我们咀嚼干面包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音,但是在我们旁边的朋友 也正在大嚼同样的干面包时,我们却听不到什么显著的声音。这位朋友是怎样避免 发出噪音的呢?
范文十: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猜我在做什么?(老师做各种动作)你们是怎样知道的?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周围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我们的科学之旅,探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也许你会说当然是通过耳朵了,那如果我们的耳朵坏掉了,那还能听到声音吗?答案是可以!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好好学习我们这节课吧!二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正常人都是靠耳朵听声音的,那么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请大家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通过上图了解人耳的构造!明白各部分用途和功能!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人通过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首先声源处得发生振动,声源振动,所以发出声音,然后通过空气这个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然后引起了鼓膜的振动,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这个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我们知道,有些耳聋是可以治疗的而有些是不可以治疗的。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听觉神经没有损坏的话,只要我们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听到声音,但是如果是听觉神经受到损坏的话,那就是永久性的耳聋了!知识点粗练习: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2、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部分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A
听觉神经 如果我们听觉系统出现问题了那就永远都感知不到声音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试试看。互动实验:让学生自己双手堵住耳朵,然后把下巴抵在桌子上,老师敲桌子,看看学生能否听到敲桌子的声音?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想一想,我们已经把耳朵堵住了,那为什么还能听到声音?难道下巴也可以听到声音吗?原来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其过程就是:声源振动,传递给头骨颌骨,通过头骨和颌骨直接传到听觉神经,然后听觉神经再传递给大脑,引起听觉。知识点粗练习:1、声音通过(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2、人说话是靠(
)的振动来发声,人能听到自己的说话声主要是通过(
)传到听觉神经。3、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
)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我们人的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把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生体的方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因为人有两耳,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不同,那么声音传到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应用:家庭影院等让学生试着利用双耳效应解释单声道和立体声是怎么回事。知识点粗练习:1、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
)。2、高居树上的猫头鹰的两只耳朵是不对称的,一只耳朵比另一只耳朵低,树下的动物发出的声响先到达较下方的耳朵,再到达较上方的耳朵。猫头鹰是根据(
)确定“晚餐”的位置,从而能够依靠这种不对称的耳朵在夜间捕猎食物的。三
随堂练习一.填空题1.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鸣膜的
发声的,鸟鸣声是靠
传到耳朵,从而引起
的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鸟鸣声。2.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人耳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3.声音通过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到方式叫做______。助听器利用了______的原理,使部分因耳障碍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4.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____________产生声音,_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____________的振动三个阶段。5.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1)
。6.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用一根棒来听取钢琴的演奏,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当琴弦发出声音时,振动就经__________传至内耳。7.间谍在偷听隔壁房间的主人说话时,总是把一个坚硬的物体放在耳朵边,使其听得更真切一些,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有声源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有正常的听觉器官
D.以上三者缺一不可2.用左手握住一支铅笔,放在眼前约10 cm处,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然后把左手中的铅笔用牙咬住,再用另一支铅笔敲击它。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人听到的敲击声,声音较大的是(
)A.用左手拿住时
B.用牙齿咬住时C.一样大
D.无法判断3.邮局电话亭是用玻璃制成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能很好地吸收声音
B.不能传播声音C.能很好地反射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只有鼓膜损坏,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B.如果只有听小骨损坏,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C.如果只有听觉神经损坏,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俗称燕子泥。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
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
D.以上都对7.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C.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判断更准确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8.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 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B.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C. 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10.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若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则会看到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11.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12.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13.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可出现的情况是:(
)A.完全失去听觉B.对听觉没有影响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14.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他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失明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D.是一种巧合15.把铅笔放在嘴里(不要碰到牙齿),轻轻的敲击一下,听一下声音,然后再用牙咬住铅笔,用手指轻轻的敲击一下,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并说明为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断定生殖疱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