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书法家大都写天字行草写法

您现在所处位置: >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钱念孙
&&&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当下书坛,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多如牛毛;号称&书家&者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如今书坛,多种书体竟相媲美,各展其姿,各臻其妙。比较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均不乏登堂入室、出类拔萃者;而在狂草书领域,涉足者虽众,真正成功者却寥若晨星。
东晋&王羲之《大道帖》
唐&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北宋&米芾《临沂使君帖》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 先学楷书再学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当下书坛,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进入&淡然无欲,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的境界,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本文所谈的草书,不是通常所说的行草、小草,而是狂草、大草。
  说到当代草书(主要指狂草书),我们当然不能绕过于右任、林散之、沈鹏三位大家。客观地说,于右任的功绩主要在于倡导标准草书,并在实践中以碑入草,熔章草、今草于一炉,创造性地开拓了&碑草&这一新的草书范型。他的草书重在单字结体,造形苍劲洒脱,雄放浑厚,用笔圆熟中见生辣,结字古朴中见巧妙,虽然字势飞动、神清意朗,但缺乏整体连绵奔腾之势,多半属&独草&连篇的草书之作,离狂草之境界尚有不小距离。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他以画入书,融隶入草,作品洋溢书卷气和俊逸风韵,尤其在墨法和笔法上多有独到探索,开草书未有之新境界,然就字法和整体气势论,似未臻狂草书纵横奔放、盘旋飞舞之高境。沈鹏是仍健在的公认草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他的草书以奇崛苍茫、拗折郁勃胜,处处行笔,又处处留笔,起落含蓄,跌宕多姿,在汪洋恣肆、奇诡变幻中,避免了一般草书家易犯的浮滑流弊。但从书史高度看,如何处理好整体气象雄浑与局部笔法精妙的矛盾,仍是他迈向狂草书佳境需要跨过的沟坎。作为近百年来出类拔萃的草书及狂草书大家,于右任、林散之、沈鹏尚有如此遗憾和不足,其他涉猎狂草书而可观者,自然更是难觅踪影。
  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好狂草书?简略说来,以下三点似可注意。 
  由楷而行而草的学书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法度规则,与狂草书创作颇多抵牾
  我们的书法教育,不论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还是言传身教的师徒授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学习书法,应先学楷书或行楷,再学行书、草书。这样,从我们向书法殿堂大门蹒跚迈步起,就逐渐习惯和掌握了楷书或行楷的书写规则,由笔顺到结字到运笔,似乎都得按照&永字八法&之类的技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其实,这恰恰是阻挡我们进入草书,特别是狂草书堂奥的障碍。何以如此?关键在于草书与楷书虽然都是中国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两种书体无论从演变源流看,还是从书写技法看,都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书写要求,其间缺乏必然的承继关系。
  从演变源流看,通常所言的楷书,或者说一直被推为典范的楷书,主要指唐楷,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为代表,定型和兴盛于唐代。后人学楷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学唐楷,以至蔚成风气并沿袭至今。通常所说的草书,一般指脱胎于章草的今草,它在汉代末年就呱呱坠地并已独具自己的形态,东汉张芝《冠军帖》堪称惊艳亮相,其后经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发展,至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书达到高峰。这就是说,草书早在东汉已经成型,并成为书法艺术中颇受推崇的一种书体;而被奉为规范的楷书却姗姗来迟,直到唐代才粉墨登场。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草书,这种几成铁律的学习秩序,无疑隐含着一个大家公认的前提,即楷书是草书的基础,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草书。这种学习程序,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因为草书的衣钵并非来源于唐代楷书,恰恰相反,唐楷的诞生却与草书将汉字繁复写法简约化密切相关。
  从书写技法看,楷书主要孳乳于汉隶,它与汉隶在字体结构上差异不大,笔势上颇有不同。比较明显的是,楷书将汉隶的波势挑法改为勾撇,把汉隶波动的笔画改为相对平稳,变汉隶字势向外伸展为向里集中,以及汉隶呈扁方形而楷书略呈竖长形等等。这导致楷书具有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范、疏密匀称、端庄工整等特点。草书(今草)主要孕育于章草,虽然章草也由汉隶衍变而来,但在由隶书而变章草,特别是由章草而变今草的过程中,不论是字体结构还是笔势写法等,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不仅使草书与汉隶和章草拉开了距离,更与同样由汉隶滋生的楷书(唐楷)迥然有别。草书,尤其是狂草,体势放纵,挥洒自如,忽大忽小,奔腾激越&&其笔势连绵环绕,龙腾虎跃;其结体简省多变,诡谲难测;其整篇牵连宛转,气脉贯通,以奇异鸣高,以博变为能,正如萧衍所言:&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
  要而言之,尽管唐楷所总结出来一套汉字造型和书写规范难能可贵,遵循其法则我们可以写出美观的楷书,但这套法则却不能也无法简单地应用于草书。楷书和草书虽然都由汉字的点画组成,可楷书的点画是独立的,而草书的点画是连贯的;虽然楷书和草书都有使转,可楷书的使转只能是点画间不露墨迹的一种暗示,而草书的使转却真正体现在点画间乃至字与字间的线条牵带连接上;虽然楷书和草书都讲究布局,可楷书的布局注重方正划一和工整端庄,而草书的布局却注重欹侧跌宕和变化中求和谐。这种差异决定了楷书与草书的不同运笔和书写要求!我们很难将楷书技法应用到草书上,楷书笔法不仅无法让草书真正达到草书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草书运笔的发挥,尤其是达到狂草书使转飞动的境界,楷书的技法直接就会导致这种使转僵滞呆板。
  当然,以上所言并非否定学书可从或应从楷书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学书从楷书入手对于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有益乃至必须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楷书与草书是两种没有多少直接血缘关系的各自独立的书体,在结体、用笔和布局等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我们作草书时,不能甚至忌讳把多年辛勤习楷经验简单带入。一些擅长楷书的书家,行书亦可称善,唯独苦练草书而难上水准,究其缘由,似与没有洞悉此点有关。
  狂草书杰作往往产生于&无意于佳乃佳&的超意识状态,今人很难达此境界
  就艺术性而言,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态,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实用的纯艺术书体。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即说:&草书是&解散楷体&(隶体)并变通其用笔而重新组合起来的字体,再加上点画勾连环绕,把许多字变得面目全非,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它,所以草书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并不很大;不过,草书作为书法品式的一种,它的艺术价值却很高。草书(特别是今草和狂草),体势放纵,变化多端,字的大小、正斜、轻重以及笔顺等,很大程度上可以冲破它以前各种字体的束缚,因而书家得以熔篆、隶、真、行于一炉,结合这些字体的表现手法来增加写草书的技巧,在广阔的领域里纵横驰骋,极尽变化之能事,使自己的情采和风格得以充分表现。&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为隆重庆祝香港回归 20 周年,回顾我国自 1841 ...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
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简称名人书画院)决定20...
师友作品精选 苏士澍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刘利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
合作伙伴:沈鹏飘逸情感写草书 真我个性成书法大家-我的中国心-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沈鹏飘逸情感写草书 真我个性成书法大家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习题详情
16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0%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小题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C.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D&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试题分析:D项后半句在原文中无此意,属无中生有。原文中只提到“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小题2】试题分析:A项“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尾句是说“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小题3】试题分析:“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的说法过于武断绝对,且“唐人碑版的书法”也并不全指皇帝、大官所写,“无名书家的作品”也在此列。
社科文的阅读考查,其侧重点往往在信息的筛选和分析综合上。因此,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选择,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篇文章,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小题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____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C.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小题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____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C.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的“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字行草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