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科学中,人们总想追求最好的,极佳,,的这种思想,“最,,,的”这种心理的专有名的心理学家词是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心理效应精选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心理效应精选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3:48:1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心理效应精选
官方公共微信50本社会学的图书,分5个类别展现。
50本经典社会学著作
发布: 15:55:07
50本经典社会学著作
很多学生感到自己被迫接触到很多社会科学的理论,是因为社会科学本身就非常宽泛,而且是跨学科课程。本着反映社会科学的“社会性”原则,下面的就挑选了一些社会学家的经典作品,来反映社会学的方方面面。 因为时间和空间有限,这个单子只是这些经典中的一部分,也并不是说没有列出的书就不值得一读。 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度阅读某一特定话题里所有有关的书籍。
疯狂的穷人&On Behalf of the Insane Poor(1843)多罗西亚·迪克斯 Dorothea Dix:当精神病人们(尤其那些低收入者)还在努力争取社会上的一席立足之地时,护士多罗西亚.迪克斯在宛如人间地狱难民窟的见闻,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Rules of the Sociological Method (1895) 艾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eim:&作为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的所有作品都几乎值得一读。这本书对于研究方法和模式的叙述尤其值得称道。
共产党宣言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48) 佛理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 Friedrich Engels and Karl Marx: 不管你同不同意共产主义的理论原则或者实践方式,这部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经济条约还在深远影响着人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5) 马克思·韦伯 Max Weber: 虽然书名是这么起的,韦伯并没有主要论述新教伦理。相反,这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研究了社会和宗教的关系。
萨摩亚的成年人 Coming of Age in Samoa (1928) 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作为人类学家,米德在研究萨摩亚原著居民时,得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社会、历史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发现,为成年期和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千脸英雄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1949) 乔瑟夫·坎普贝尔 Joseph Campbell: 这本社会学著作是文学和人类学方面的权威,它深刻剖析了宗教和民间故事,以及不同时代、地点的人物英雄的共性。
孤单的人群 The Lonely Crowd (1950) 瑞尔·迪尼,南森·格莱兹和大卫·里兹曼 Reuel Denney, Nathan Glazer and Dacid Riesman: 虽然一些研究和它们的研究方向随着美国文化的变化有所变迁,但是这本书为自我研究和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些颠覆传统和进取的思想。
社会学的想象力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1959) C.怀特·米尔斯 C. Wright Mills: 米尔斯深入发掘了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和最终目标,对社会学做出了惊人的洞察——也为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面的挑战。
疯癫与文明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1) 米希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这本无可争议的启发之作,描述了中世纪时期到现代社会如何对待精神病人的,从他们边缘化这些群体,一直到社会如何自我调节来接受这一群体的。
非主流 Stigma (1963) 艾尔文·高夫曼 Erving Goffman:几乎每个社会里,那些没有跟随主流文化的人,都会被边缘化,不论人们这样对待他们是否公正。 本书经典的社会学著作,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原因和做法。
社会构建的现实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1966) 彼得·L·博格和托马斯·朗克曼 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 社会构建,这个概念,仍然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学生,想了解个人,群体和他们对现实的影像之间的深远关系,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两个作者是如何对这一问题作出思考的。
比较宗教学
宗教体验的方方面面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902) 威廉·詹姆斯 William·James: 虽然这本书更偏向于心理学和哲学,但是对各派宗教的关系,教徒,j教会和教派感兴趣的学生,应当重视这一本书。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1912) 艾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 书中精辟的解析了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也分析了这些信仰和仪式如何影响它们周围的世界。
宗教社会学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1921) 马克思·韦伯 Max Weber: 正如它的题目所说,这本书主要解释了信念在构建人类社会中或好或坏的角色。
世界的宗教 The World's Religions (1958) 休斯顿·史密斯 Huston Smith: 这本书书名原为人类的宗教,一般都被认为是比较宗教学当中最有深度的著作之一。
我们的宗教 Our Religions (1994) 阿文德·沙玛 Arvind Sharma: 这本比较宗教学中的重头戏著作,详细描述了世界的七大宗教体系,深入分析了各宗教里吸引了教徒的主要信条。
世界的智慧 The World's Wisdom (1995) 菲利普·诺瓦克 Philip Novak: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若是想了解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关注一下这本采集了世界各地智慧的神圣文字。
善良之心 The Good Heart (1998) 达赖喇嘛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从他1994年的讲座开始,达赖喇嘛提供了他自己对耶稣宣讲的理解和阐释,从而引发了一段非常有趣的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信仰比较。
上帝之战 The Battle for God (2000) 卡伦·阿姆斯丹 Karen Armstrong: 这本书探讨了三大阿拉伯信仰,解释了当其他边缘教派用原教旨主义和暴力,来掌控剩下的人群时,三大信仰之间的默契和共同。
当宗教变成邪教 When Religion Becomes Evil (2002) 查尔斯·吉姆波 Charles Kimball: 维克森林大学的教授和牧师查尔斯·吉姆波描述了一个宗教(或宗教的一部分)将转化为邪教的5大警示,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宗教开始原教旨主义化。
上帝不止一个 God is Not One (2010) 斯蒂芬·普拉斯洛 Stephen Prothero: 将学术理论和个人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位波士顿大学的教师探索了世界上的八大宗教,并且阐述了他们之间产生冲突的不同之处。
枪炮,病菌与钢铁 Guns, germs, and Steel (1998) 贾德·戴蒙 Jared Diamond: 社会学爱好者,学生和专家,如果对研究历史,人类学,地理和政治(以及其他一些话题)感兴趣的话,应该会非常享受阅读这本获得普里兹文学奖的作品。
独自打保龄 Bowling Alone (2000) 罗伯特·普曼 Robert D. Putnam: 虽然时间见证了一些罗伯特·普曼的发现和研究偏离现实, 但是他对美国人逐渐远离文明中心和邻舍交往的观察十分独到,也深具影响力。
文化反堵 Culture Jam (2000) 凯尔·拉桑 Kalle Lasn: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研究亚文化和了解中心的主流文化是一样重要的。广告克星基金会(Adbusters) 的联合创始人凯尔·拉桑像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的文化反堵现象,来反映日渐明显的消费主义情结和操纵性的商业广告。
感性的身体 Sexing the Body (2000) 安妮·法斯托-丝达琳 Anne Fausto-Sterling: 当代性学家做出了很多研究,来论证性别的区分实际上是社会上的区分而不是生理上的。很多科学家,比如说安妮·法斯托-丝达琳,希望为社会的边缘群体找到他们的出路。
白纸一张 The Blank Slate (2002) 史蒂芬·平科尔 Steven Pinker: 所有的社会学学生都非常了解白板这个概念,但是史蒂芬·平克相信把它当作是一个思考模式会有非常有趣的发现和结果。
群体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 (2004) 詹姆斯·索诺维尔基 James Surowiecki: 虽然“大众心理”有近乎疯狂的趋向,这名记者争辩说,研究这一现象会得到一些非常有用的结果。
魔鬼经济学 Freakonomics (2005) 史蒂芬·J·都伯纳和史蒂文·D·列维特 Stephen J.Dubner and Steven D. Levitt: 尽管融合了经济学和大众文化,一些社会学家在追寻与涂尔干,福柯,和韦伯不同的理论时,会发现魔鬼经济学正是他们要寻找的。
路西法效应 The Lucifer Effect (2007)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研究了及其复杂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以及它们迫使那些平常和好心的人达到精神边缘,并最终产生暴力行为的过程。
男人之地&Guyland (2008) 迈克·基默尔 Michael Kimmel: 美国的成年男孩的成长史,都伴随着一些破坏社会规则,和关系到接受程度和任意的”男性暴力“行为,他们要么是实施者要么就是被欺负的对象。这本书就讨论了这些危险想法背后的社会学,以及制止这些想法的办法。
统计的角落&Tally's Corner (1967) 艾略特·李勃 Elliott Liebow: 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研究美国非洲黑人的贫困, 人类学和城市化。这本书应该放在社会学专业的教学大纲上,和所有社会学专业老师和学生的书架上。
来到美国 Coming to America (1999) 罗杰·丹尼尔斯 Roger Daniels: 现在书已经出到了第二版,来到美国发掘了到美国淘金的移民们的独特经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有凄惨的结局。
不同的镜像 A Different Mirror (1993) 罗纳德·塔塔基 Ronald Tataki: 书里的故事和不同角度把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都融合成了重要的一课,体现了美国丰富的多文化遗产。
别人的孩子 Other People's Children (1995) 丽莎·德皮特 Lisa Delpit: 这本书介绍了公立学校,利用了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边缘化那些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孩子,这些学校更趋向于把这些孩子用一个模式对待,而不是看到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书中还说明了学校的这些做法,也影响了孩子们的将来。
种族规则 Race Rules (1996) 迈克·艾瑞克·戴森 Michael Eric Dyson: 这本杂文集探讨了美国种族分歧背后的必要问题,尽管这些问题非常难以回答,而且将伴随着美国进入千禧年。
哭泣的土地 The Earth Shall Weep (1998) 詹姆斯·威尔森 James Wilson: 书中描述了被欧洲殖民者蹂躏过后,美国原住居民的悲惨经历,同时也为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学术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亚裔美国梦 Asian American Dreams (2001) 海伦·滋雅 Helen Zia: 一半是回忆录,一半是记者的记述,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亚裔美国梦的画卷,描述了这些人在学校和主流社会中的边缘化生活。
帝国的收获 Harvest of Empire (2001) 黄·龚兹勒斯 Juan Gonzales: 这本书深入描述了拉美裔美国人,包括了他们复杂的历史,现在生活和对他们未来的展望,是民俗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极佳介绍书。
不平等的童年 Unequal Childhoods (2003) 安妮特·劳拉 Annette Lareau:只用仔细观察一下美国的公立学校系统,就可以发现这里还存在很多等级和种族不平等的例子。在公立学校,这些隔阂只会越来越严重,并且沉重的影响了周围的社区。
”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 ”Why are All the Black Kids Sitting Together in the Cafeteria?" (2003) 贝佛利·丹尼尔·塔图姆 Bevertly Daniel Tatum: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年轻一代是如何形成的,并且解释了他们如何建造自己的民族身份,书中特写了那些在美国白人为主的学校里接受教育的美籍非洲孩子。
为女权辩护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1792) 玛丽·沃森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oft: 这是最早的女权主义的作品之一,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建立了基础——文中主要提倡的是女性应该和男性在社会上享有同样的权利。
第二性 The Second Sex (1949) 西蒙妮·碧波 Simone de Beauvoir: 女权运动在美国兴盛起来之前, 这位法国存在主义者就提出了各种边缘化和“异类化”都强加到了女性头上。
女性的奥秘 The Frminine Mstique (1963) 贝蒂·弗莱丹 Betty Friedan: 这本书几乎单手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贝蒂·弗莱丹探讨了美国家庭主妇的生活,并且强烈为女性平等而辩护。
女宦官 The Female Eunuch (1970) 格梅尼·吉尔 Germaine Greer: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赞同激进女权主义者,比如格梅尔·吉尔和安吉拉·Y·戴维斯,喜欢研究社会政治运动的社会学家会觉得这些作品非常引人入胜。
女性,种族和阶级 Women Race & Class (1983) 安吉拉·Y·戴维斯 Angela Y. Davis:基于在美国最动荡社会时期的经历, 这位了不起的,极具争议性女社会活动家,讨论了书名中的每个问题。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Feminist Theory:From Margin to Center (1984) 贝尔·胡克斯 Bell Hooks: 贝尔·胡克用他的书传达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有力信息,那就是尽管平等运动致力于讨伐各种边缘化的行为,但是还是导致了运动中的一些成员被贬边缘化。
美丽的秘密 The Beauty Myth (1991) 纳奥米·沃尔夫 Naomi Wolf: 女权主义反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女性美丽和身体线条的物化和沉迷,这本书就详细追溯了这一问题的历史根源,并且进行了详细论述。
宣言A&ManifestA (2000) 詹妮弗·保嘉登尼和艾米·理查德 Jennifer Baumgardner and Amy Richards: 作为新一代的女权主义者,两位作者开始引领下一代有意识的女性——还有学习女权主义的社会学家——都会在书中找到非常有用的信息和受到很大激励。
女权沙文主义猪 Female Chauvinist Pigs (2005) 爱丽尔·李维 Ariel Levy: 书里讨论了女性运动中最模糊不清的边角问题,就是一些妇女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来影响男性,然而还是把这种行为当作一种权利。
纯净的神话 The Purity Myth (2009) 杰西卡·瓦伦蒂 Jessica Valenti: 莎伊·杰西卡·瓦伦蒂分析了社会和媒体对女性性方面问题的看法和偏见都使年轻女性们裹足不前——如果不仅仅是对她们直接造成伤害的话。
原文来源:
原文标题:
原文地址: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发表于: 12:30:44
的确都是名著啊
发表于: 14:09:03
不少已经是公版书了。
您已经赞过此文了。最新心理学书籍(畅销)书籍
琼·埃里克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5
阿诺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5
阿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5
哈利特·巴塞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5
大卫·塞尔旺-施莱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5
茱莉亚·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4
Margot Waddell中国轻工 2017-5
AVID TAYLOR中国轻工 2017-5
威廉·格拉瑟江西人民 2017-6
Friedman华东师范 2017-4
恩里科·特雷维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4
克里斯蒂娃三联书店 2016-12
西蒙·布莱克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1
金伯莉·麦克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彼得·盖伊商务印书馆 2015-8
简-大卫·纳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列·谢·维果茨基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6-6
爱利克·埃里克森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4
苏珊·博格尔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苏珊·博格尔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John Teasdale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3
香农·科拉柯夫斯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1
罗伯特·斯滕伯格世界图书出版北京公司 2017-2
Robin Dunba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
瑞·罗杰斯·米切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
苏珊·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3
苏珊·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3
苏珊·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3
津德尔·西格尔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3
戴维·伯恩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2
哈丽雅特·勒纳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3
哈丽雅特·勒纳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3
哈丽雅特·勒纳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3
刘建岭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6-11
马克·刘易斯北京联合出版 2017-4
杨韶刚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3
安妮·费舍尔华东师范 2017-3
张晓斌华中师范 2016-12
拉里·E.博伊特勒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2
约翰·比奈尔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3
马丁·M.安东尼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10
罗伯特·伍伯丁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10
保罗·汉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10
路易吉·鲍斯考勒华东师范 2017-3
斯科特·考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7-3
訾非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3
汉斯-赫尔穆特·德克尔-福格特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7-2
乔淼北师大出版社 2017
葛列众华东师范 2017-3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3
张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12
贝里·布雷泽尔顿南海出版公司 2014-9
刘琪,杨雄上海社科 2017-1
弗朗西斯·詹森北京联合 2017-2
T.洛夫迪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6-12
墨菲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9
汇智书源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1
查尔斯·费尼霍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1
克里斯汀娜·布莱勒北京联合 2017-01
买晓琴中国科技 2016-11
苏珊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6-11
霍大同,谷建岭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6-11
韦恩·韦登机械工业出版社
迈克尔·D.斯宾格勒上海社科 2017-01
保罗·威尔金斯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10
葛鲁嘉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11
琳达·布兰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116-12
陈羿君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9
托马斯·H.奥格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12
伯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10
伯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10
Ewan Gillo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9
简-大卫·纳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1
杰弗里科特勒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2016-12
马丁·安东尼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2016-12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2
莫瑞史丹东方出版社 1998-09
肯尼斯‧格根心灵工坊 2016-11
河合隼雄心灵工坊 2016-12
格洛丽亚·莫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1
格洛丽亚·莫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1
伊恩·莱斯利人大出版社 2016-12
斯蒂芬·海斯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11
詹姆斯·P.特罗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2
荣格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2
托马斯·哈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12
斯蒂芬·平克中信出版社 2015-7
厄内斯特·贝克尔人民出版社 2015-9
宋兴川厦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6-11
格雷戈里·希科克浙江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12
史蒂芬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12
温尼科特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11
温尼科特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11
保罗·威廉姆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11
玛丽-多米尼克·艾米上海社科 2016-11
王向群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12
卢多维克·吉凯尔上海社科 2016-11
罗贝尔·库尔图瓦上海社科 2016-11
卢西亚·罗莫上海社科 2016-11
贾美香中国轻工 2016-10
当前只有一页
最新心理学书籍(畅销)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我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历代的思想家有过不少涉及心理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开始得较迟,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统的发掘。就现在的研究来看,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主客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几个主要范畴和重要特色。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历代的思想家有过不少涉及心理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典籍之中。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开始得较迟,迄今尚未得到充分和系统的发掘。就现在的研究来看,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和主客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几个主要范畴和重要特色。
  人贵论& 认为世界万物之中以人最为可贵、作用最大的一种观点。它与“人为万物之灵”的涵义相通,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绵延至今的可贵传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总是把人和禽兽明确区分开来。战国时期的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他既看到了人与动物、植物以至于无生物的联系,也指出了人与动物等的根本区别。汉代董仲舒认为人“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汉代王充指出,人之所以可贵,在于他有知识、有智慧。他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又说:“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辨崇》)宋代朱熹、清代戴震也有类似的论述。  中国学者一向把人与天、地并列,称天、地、人为“三才”.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在《泰誓》篇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是中国思想家一直宣称的“人为万物之灵”的最早表述,是人贵论的另一种说法。春秋时思想家老子也认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所谓“四大”指的是道、天、地和人.他肯定人与天地同为一“大”,在天地间有优越的位置。儒家经典《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唐代哲学家刘禹锡则更进一层指出天人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在《天论》中提出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更发展了人贵论的观点。(见人贵论)
  形神论&关于心身关系的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精神和形体的关系的问题受到诸子百家的注意。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身体具备了,心理才会产生;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同时也是说,有了一定的形体,才会有一定的心理机能。魏晋之际的哲学家杨泉提出“人死之后,无遗魂矣”的论断。汉代桓潭以烛火为喻,说明形神关系:“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新论》)。王充发展了桓潭的学说,更详尽地论证了心理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的道理。他认为精神是血脉所产生的,“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论衡·论死》)。这种看法还有唯物二元论的形神论的缺点。南北朝时的思想家范缜继承了荀子的传统,提出了“形质神用”(《神灭论》)的观点,肯定“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确立了完善的唯物一元论的心身关系的理论。他还提出人的心理“有方”(有空间位置)的看法,使形神论的心理学意义更为明确。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形神论思想家虽然大多数都认为心理是由心脏(甚至五脏)产生的,但也有少数人指出了心理与人脑的依存关系。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初步觉察到脑对人的病理、心理变化的作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作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清初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天方性理》一书中,肯定人脑有统摄各种感知和脏腑器官的功能;同时还提出了人脑功能定位的猜想,嗣后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提出了“脑髓说”,进一步作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科学论断,纠正了长达千余年的“灵机发于心”的错误观点。(见形神论)
  天人论& 关于人和天的关系的学说。人和天的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所关心并论述过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有对立的两种。一种看法是唯心论的天人论,把天看作人化的天,认为它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思想感情,能祸福人,能主宰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这种思想可以用作愚民的工具,封建帝王所御用的学者就宣扬这种非科学思想。中国汉初的董仲舒是这种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唯心论的天人论和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完全无关,与心理学思想有关的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这种天人关系论认为天并不是别的什么,只是种种自然事物所构成的大自然。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不断与之交往,人脱离开环境,不仅不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连存在也不可能。显然,这样的天和天人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因为没有大自然也就没有人,也就不会有人在生活实践中必然要和大自然交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例如荀子在他的《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就是他的有名的“戡天”思想。成书于汉代初期的《淮南子》也论及作为大自然的天和人的关系,指出人能利用、驾驭并改造大自然以取得生活资料并进行生产,又指出大自然的天既不对人赐予什么,因而也不对人夺取什么。唐代的刘禹锡则更进一层指出了天人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把天人论提到较高的科学水平。他在《天论》中指出:“大凡人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他还指出,当人对自然界缺乏认识而无力驾驭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神道或迷信思想。他又说天无意志,故人尽可以去制胜它。在他看来,自然界的变化无穷就是由于自然界事物的交相胜、交相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整个自然界的交相胜、交相用。这也就是人产生复杂而得到高度发展的心理活动的一种主要原因。刘禹锡还强调天人关系是指群体的人或整个社会和大自然的关系。如就单独个人说天人关系,那是难说的。这些都是相当精辟的见解。  由此可见,要从心理方面去了解人,尤其是社会中的人,不能忽视天人关系的问题。传统心理学重视人和社会的关系,甚至有一种看法认为心理学只是一门社会科学。这固然有对的一面,但它未免忽视了人和自然的重要关系。
  性习论&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清初的王夫之对此作过解释: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也”的命题,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发生了持久的影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与这个命题的意思相同,传说也是孔子说的。在秦汉之际,“习与性成”的理论相当流行,后日渐衰微,到了明清之际,这个理论又受到了重视。明代王廷相的心理学思想显然主要是从“习与性成”的理论出发的。王夫之把“习与性成”的理论作了较详细的阐明,并用以纠正孟子的先验论,但却有所偏差,即他同时又企图用“继善成性”说来维护孟子的性善论。他又把"习成"理解为“生成”,这也是不对的。  性习论确认性有两种:一种是由生长而来的性,可以称为生性,亦即人的自然本性;另一种是人出生以后由学习而来的性,可以称为习性。人的生性只有很少的几种,习性则是大量的,并且其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而生性与习性的关系问题,颇近似于人的心理发展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关系问题。性习论比较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方面,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他明确地肯定人的心理乃是“性伪合”亦即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王安石、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也在强调习性的同时,并未忽视生性的作用。(见习与性成)
  知行论& 说明知和行的关系理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一个十分受重视的问题。传说商代初期的伊尹告诫商王太甲说:“弗虑胡获,弗为胡成?”意思是不考虑怎能弄明白,不去做怎能成事呢?到了孔子,他重视学习,更重视行。墨子也很重视行,认为言论的是非有三个标准,其中之一是见之于行的实效。战国后期的荀子在知行学说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一种知和行的统一说,把行动和认识结合起来了。到了汉代前期的唯心论者董仲舒,他较早提出了知先于行的这一形而上学的看法,无视于行对知的作用。唐代的柳宗元认为来源于大自然的人的心理实质有两方面:人从自然得到一种“刚健”的气和一种“纯粹”的气,前者就是意志,即行;后者就是认识,即知。除了这两端外就没有别的了,人要能发挥这两方面就行了。这一见解是很有创新意义的。此后知行理论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首先是宋代的主观唯心论理论家,他们都主张知先行后。例如程颐在《遗书》中说,“须是知了方行得”(卷十八),又说“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卷二十五)对于知行问题,客观唯心论者朱熹讲得较多。他继承了程颐的学说,但有可贵的发展。他认为知先于行,但知和行统一在一起:“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他把知和行的关系说得较确切,把知行学说推进了一步,接触到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提到明代的主观唯心论者王守仁。他以他的知行合一说而著称。但知行合一的看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抹杀了知和行的实质区分,完全不合科学。比王守仁稍后的是王廷相,他揭露了知识能力的先验论错误。他说的行也称为“履事”、“习事”、“实历”或“练事”,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实践。他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与薛君采书》)王廷相主张知行并重,叫做“知行兼举”。知行兼举的说法是对知行分离的看法的一种批判,也是对知行合一的说法的纠正。中国古代对知行论的科学发展最有贡献的是清初的王夫之。他的知行理论更接近辩证法。王夫之尖锐地批判了过去一切重知轻行的不正确说法,强调行和知同样重要,指出行终究是主要的,且容易受到忽视。他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千圣复起,不易之言也。……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言决矣?而孰与易之乎?”(《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这说明他完全赞同知不难而行难这句话,但并不把知和行强分先后而认为行是较为重要的。他又进一步指出知和行是不相离的。但他还有一些看法,如说“知能(行)同功而成德业”(《周易外传·系辞二》)和"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则不无问题。前者是把知和行同等看待,实则行归根是主要的。后者认为行可兼知,则未免抹杀了二者的实质区分。(见知行论)
  情二端论& 关于情绪的分类学说。中国古代有六情论、七情论和情二端论。六情论认为情主要有喜、怒、哀、乐、爱、恶等6种,汉代的《白虎通》便主张此说。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但用词及其排列稍有不同。荀子的主张大致相同。《礼记》又有哀、乐、喜、怒、爱、敬等六情的说法。七情论也有种种大同小异的变式,有一种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荀子·正名》),另一种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再一种是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第一、二两种说法比六情论多一个“欲”,但不同的情都可表现为欲,因而欲并不是一种独特的情。第二种七情论用“惧”代换了六情论的“乐”,也不恰当。第三种七情论显得庞杂混乱,其中的“思”根本不是一种情,更不足取。所以,七情论的种种说法都难于成立。六情论则比较合乎道理。人的情绪的表现原是变化多样的,很难一定说有几种。  在六情论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又有一种见解,指出情的根本形式不外两种,即好(爱)和恶(憎),称为情感的两大端。《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韩非子·八经》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保位权》中也说:“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民无所恶,君无以畏也。”这都是指出人有好恶两种最基本的情。情二端论说明了人的情感虽有种种不同的形式,但都不外乎是好(或“爱”)和恶这两端或两极的变化。这是一种较合理的见解。因为实际上情感对有关对象的态度总不外乎是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感发生时有机体(如内脏)的相应变化也不外乎是增强(兴奋)和减弱(抑制)两种。所以,情感应当是两两成对的。中国古代的六情论就正好由三对情感所构成,而其中的一对又是最基本的。这些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关于情感的独特见解。
  主客论& 中国古代关于心是由形自生或凭空产生,还是由客观事物作用于形而产生的观点。早在先秦时代,许多唯物主义论思想家就明确地提出,有了形体之后,还必须与外物相“接”、相“合”、相“遇”、相“交”、相“感”,才能产生认识、产生心理。墨家认为,人要有所认识,不仅要有认识器官(材),而且还必须与外物相接、相遇,并能把它反映出来。荀子更提出了“精合感应”的命题,认为心理、精神是由外物的刺激所引起的人对外物的反应。所以就心物关系来说,荀子的心理学思想也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后来的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物是客观存在的,心必须感外物而后生。他的两句名言是:“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语录》下)“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录》上)他还进一步指出,人的心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当在“感万物不一”之中去找原因,即所谓“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正蒙·太和篇》)。明代王廷相明确提出了“动者,缘外而起”的命题,认为人的心理只有在与外物接触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生和发展。清代的王夫之认为,只有“合外物”才能“生其心”,只有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张子正蒙注》卷一)。他还进一步具体阐发了张载的“心所以万殊”的论点,认为人们在情、识、意方面的个别差异,乃是“物之相感”的不同所致。又认为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时(时间)、位(空间)和环境.其心理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戴震也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外物引起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在客观事物,而不在人的自身,所谓“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孟子字义疏证·理》)。又说:“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孟子字义疏证·才》)“夫事至而应矣,心也。”(《孟子字义疏证·理》)他还提出一种“符节说”,认为耳、目、鼻、口等感觉的产生,必须与相应的声、色、臭、味等刺激相吻合,就好像符节一样;否则就不会有相应的感觉。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宝库中,包含着丰富和珍贵的心理学思想。对于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还仅仅处于探索和发掘的阶段。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反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全貌。
&&&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分支
〔摘要〕中国古代的应用心理思想十分丰富。本文首先介绍了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分支,即教育心理思想、社会心理思想、司法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军事心理思想、医学心理思想、健康心理思想。然后对其重要成就和贡献作了分析,即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发扬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深化了对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总结经验的研究方法。
&&&&& 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涉及到各个活动领域,形成了不少分支,即教育心理思想、社会心理思想、司法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军事心理思想、医学心理思想、健康心理思想等七个方面。兹依次分别略作介绍如下:
&&&一 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分支
&&&& 1 教育心理思想
&&&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教育传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创办学校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进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历史进程中,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注意到了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并在自己的教育言论和教育实践中反映了出来,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思想。据研究,它涉及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即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等。在基本观点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提出了三对六种观点,即生知说和学知说、内求说和外铄说、气禀论和性习论。学习心理思想方面,主要考察了学习的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学习过程的阶段、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等。德育心理思想方面,主要探讨了德育的意义、德育的过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差异心理思想方面,考察的问题有个别差异的涵义、智力和能力的个别差异、气质和性格的个别差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等。教师心理思想方面,探讨的问题有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的心理品质、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鉴定等。在心理测验思想方面,涉及到心理测验的意义、心理测验的一般方法、心理测验的具体方法等[1]。
&&& 2 社会心理思想
&&&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为了解决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伦理的种种问题,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论述到不少社会心理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古代汗牛充栋的文献中,就蕴含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心理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心理思想,它考察的问题有民本心理思想、德治与法治的心理依据、官吏的心理品质等。情欲心理思想,它探索的问题有情欲的基本涵义、情欲的特点与规律、对待情欲的态度等。赏罚心理思想,它主要包括赏罚的性质、赏罚的心理依据、赏罚的功能、赏罚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管理心理思想,它主要涉及管理的心理基础、管理过程的心理分析、群体心理现象及其特点、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人际关系心理思想,它考察的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人际关系的基本心理成分、几种主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等。个体社会化心理思想,它主要包括社会化的理论依据、社会化过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效社会化的原则和方法等[2]。
&&&3 司法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都涉及司法心理思想问题。它包括犯罪心理思想、侦察心理思想、审判心理思想、法律心理思想等。关于犯罪心理思想,主要研究犯罪心理的原因、几种主要的犯罪行为及其形成过程、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等。关于侦察心理思想,主要考察侦察过程及其心理依据、侦察犯罪的心理战术、侦察人员的心理品质等。在审判心理思想方面,探索的问题有审判过程及其心理依据、审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审判人员的心理品质等。在法律心理思想方面,论述的问题有制订法律的心理依据、执法过程及其心理分析、司法人员的心理品质等[3]。
&&&4 文艺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不仅有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还有大量的文艺理论著作。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蕴含有十分丰富的文艺心理思想。它主要反映在四个基本的方面:(1)艺术思维论。中国古代没有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一词,但许多古代文艺著作所提出的某些术语,却都与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有关,如神思、应感、妙悟、兴会等都是。它着重考察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的关系问题。(2)艺术情感论。它主要探讨情感与创作过程的关系问题。
&&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主要的有:“言志”说、“缘情”说、“舒泄”说、“吟咏情性”说、“感激发愤”说等。(3)艺术个性论。它着重研究个性与创作风格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如“文气”论、“童心”说、“体性”论、“才识胆力”说等。(4)文艺鉴赏心理思想。它探讨的问题有:文艺鉴赏与个性特征、文艺鉴赏与实际经验、文艺鉴赏与品德作风、文艺鉴赏与观察准则等。此外,文艺心理思想的研究,还包括绘画心理思想、音乐心理思想等[4]。
&&&5 军事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家辈出,军事著作亦汗牛充栋。在历代兵家著作的军事理论中,即蕴藏有相当丰富的军事心理思想。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将领心理品质。如《孙子兵法》认为统帅三军的将领必须具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五种品质,嗣后历代的一些思想家、军事家也提出了与之大同而小异的一些要求。(2)治军心理问题。其总的原则是:文武兼备,恩威并重;其具体方法有:重视教育和训练,强调赏罚要严明,认真加强心理训练,注重搞好将士关系等。(3)士气心理分析。认为激励我军士气、瓦解敌军士气是作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考察了激励我军士气的原则和方法、瓦解敌军士气的原则和方法。(4)战术心理因素。主要有:主动,要因势利导,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灵活,要按照敌军将士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巧诈,实含有心理战术之意[5]。
&&&6 医学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拥有极其丰富的医学遗产,其中医学文献,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中医学名家,亦可以说是世代相传。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心理思想。根据中医文献来看,它探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心理生理、心理病因、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在心理生理方面,主要有“心主神明”论、“脏象五志”论、“脑为君主之官”论、“脑为元神之府”论等。关于心理病因,祖国医学强调七情异常引起阴阳失调、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而患病。在心理诊断方面,主要是考察了中医传统诊断方法望、闻、问、切中的心理因素问题。关于心理治疗,主要是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治疗的方法,如情志相胜、移情易性、劝说开导、暗示解惑、顺情从欲、气功引导等[6]。
&&&7 健康心理思想
&&&中国古代无“健康心理”或“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术语,但早已有之的“养生”一词却蕴含有此种思想。“养生”又称“摄生”,它含有养身(养形、摄身、摄形)和养心(养神、摄心、摄神)两个方面,前者犹今之保持身体健康,讲究生理卫生;后者犹今之保持心理健康,讲究心理卫生。中国古代健康心理思想是循着三条途径而发展的:第一条是哲学思想家的健康心理思想;第二条是医学思想家的健康心理思想;第三条是养生家的健康心理思想。其探讨的问题主要有:健康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形与神俱,形神兼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即清静养神、调理情志、节欲保精、修身养性、适应年龄、顺应自然等。古代的心理防治思想,主要有二,在防止产生心理疾病方面,主要是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在治疗已有心理治病方面,我国古代医学思想家创造了一些颇有实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的可归纳为心疗、意疗和情疗三大类[7]。&&&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除上述七大分支外,还涉及到儿童发展心理思想、体育运动心理思想、气功心理思想等几个方面。
&&&& 二、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成就
&&&1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不仅是各领域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与基本原则来指导各自的实践活动。比如,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学知论与性习论这两根理论支柱。前者承认人的知识乃至智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生而知之,人与生俱有的智能潜能还只是其发展的可能性;后者肯定人的本性乃至于道德品质都是在先天本性(生性、自然本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习染(即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和形成起来的,任何人的习性(社会本性)都不可能生而有之,任何人也不可能生来就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道德品质。这两根理论支柱为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又如,文艺心理思想的“言志”论与“缘情”论,既提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功能,也反映了文艺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言志”论认为文艺创作受人的思想、志意的支配,并且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志意而创作的;“缘情”论明确肯定了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文艺由情感产生、是情感的表现。军事心理思想提出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命题,乃是指导军事活动的基本原则,而全部的军事心理思想也都以这一原则为基础而展开的。医学心理思想与健康心理思想都是以形与神俱、形神兼备和“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两条理论观点或基本原则为指导的。二者表明,在医疗实践与养生活动中,都要考虑到形体与心理相互影响的关系;必须把养身与养心统一起来;应用注意“治未病”(预防)与“治已病”的结合,但要以“治未病”为主。人本论则是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共同的理论观点或基本原则。关于这一点,我们将作为另一项成就来加以分析。这里要强调指出,上述所有的理论观点与基本原则,不仅指导了中国应用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对现代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发扬了重视人、“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
&&&在拙着《明清心理思想研究》一书中,我曾提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一项重要成就和贡献,就是形成了一条重视人、“人为贵”的人本主义传统[8]。我认为,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则进一步发扬了这一优良的思想传统。这是不难理解的。众所周知,这一思想传统同现代人本主义的观点基本一致,其中心的涵义是:一切活动和工作,都必须以人为本,即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尊重、理解、关心、相信每一个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并强调发挥人的智能,培养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具体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传统,因而也就发扬了这一思想传统。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分支的应用心理学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开展的,即它们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在全过程中始终重视并发挥人的心理作用,最终也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比如,在社会心理思想与军事心理思想中,都特别强调“同人心”,主张军政爱民,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医学心理思想和健康心理思想更是直接为人的健康、幸福服务的,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在医疗与养生中的作用;中国古代所萌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便足以说明这一点。总之,从人出发,以人为归宿乃是心理学的真谛之所在,不重视人、不以人为本就没有必要研究人的心理。而可贵的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特别是应用心理学思想,在这方面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经验。
&&&3 深化了对人的心理的具体特点与特殊规律的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普通心理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并且“综合整个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来看,可以整理出一个普通心理思想的结构体系,这就是:基本观点(心身观、心物观)、知虑心理思想、情欲心理思想、志意心理思想、智能心理思想、性习心理思想[8]。但普通心理思想仅揭示出人的心理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在各领域的实际活动中,人的心理都会积极参与,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具体特点与特殊规律,而这些不同的具体特点与特殊规律,便是通过各分支的应用心理学思想所揭示出来的。例如,教育心理思想所揭示的便有:学习过程的实质和规律,知、情、意、行统一的品德结构和德育过程,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等。文艺心理思想所揭示的,主要是艺术思维、艺术情感、艺术个性的特点与规律,而这同一般思维、情感、个性的特点与规律是不同的。其它如社会心理、司法心理、军事心理、医学心理等;虽然都要以心理的一般特点与规律为基础,但它们彼此又具有不同的具体特点与规律,而这些具体特点与特殊规律,也有不少已被相应的几个分支应用心理学思想揭示了出来,恕不一一列举。必须指出,中国古代普通心理思想所揭示的心理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指导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研究;而中国古代应用心理思想所揭示人的心理的具体特点与规律,又进一步丰富了普通心理思想的内容。
&&&4 提供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应用心理学思想的方法
&&&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运用了心理学思想的某些观点与原理,如前面已经提出,各分支应用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运用了人性论思想:教育心理思想根据知虑心理思想的一般原理,确立了学习过程与德育过程的结构与阶段;文艺心理思想对艺术思维、艺术情感、艺术个性的探讨,也是以思维、情感、个性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依据的;医学心理思想所确立的种种心理治疗方法如心疗、情疗、意疗等,也不可能脱离人的心、情、意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这种运用心理学思想关于人的心理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去探索应用心理学思想的方法,便是演绎法。但是,单纯依靠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不可能完全揭示出各领域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的具体特点与特殊规律;还必须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才有可能作到这一点。应用心理学思想所运用的归纳法,其具体的形式就是总结经验。这里要指出的是,总结经验法乃是各分支应用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为我们提供具有科学形态的各分支应用心理学思想的理论与材料。总之,中国古代应用心理学思想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归纳(总结经验)为主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对现代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可能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杨鑫辉,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 [3]艾永明、朱永新,刑罚与教化―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4]刘伟林,中国文艺心理学史,三环出版社,1989。&&& [5]燕国材,先秦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8。&&& [6]王米渠,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7]燕国材,中国健康心理思想,见:张人骏主编,健康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8]燕国材,明清心理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
内容提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哲学心理学遗产对全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曾有重大贡献。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早已记载着许多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本文从以下诸方面分析论证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三,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和范围;四,心理学研究的现实任务;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六,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 太极图 黑格尔哲学 莱布尼茨 刘邵&&&&&&&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哲学心理学遗产,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兴盛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未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的著作中就已经记载着许多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这些思想还陆续通过商人和传教士传入欧洲和西亚各国。但这些思想和关于人的心理现象的论述并没有被我国当代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青年一代很好地理解,以至有些人把古代中国的心理学思想看成唯心的超自然玄学,认为充满神秘主义,不可捉摸。如对“太极图”、《易经》及《道德经》的论述,就否定了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想,以至影响部分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看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心理学研究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主观世界,如意识、心理,即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辩证唯物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虽然由于当时科学知识的局限,误以心为思维器官,但却是把思维看成某种物质本体所产生的。他反对把心理看成超然于人体之外或宇宙之外的精神。我国古代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名实之辩,魏晋隋唐的有无和形神之辩,以及宋元明清的理气、心理之辩,都是牵涉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著名讨论的争辩,有很多直观、朴素、客观和自然的见解。
&&&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在辩证统一的联系系统中客观存在着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因而决定着他的心理意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就其本质来看都属于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人的心理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有组织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就其社会根源来看,心理又是在悠久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的社会劳动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魏源、谭嗣同和梁启超等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早在战国后期中国思想家荀子便较为明确地区别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说明了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 三、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和范围
&&&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哲学中包涵着心理学思想,而1860年后,在欧洲德国,费希纳、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兴起,才是现代心理学的开始。就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来说,自有人类文化以来,便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绵延至今。
&&&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在整个科学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德洛夫院士认为,当今学术界有2500门学科,只有心理学与所有的科学知识,以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有关系。心理活动规律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和每门科学发展的始终。因而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必然会接触到古代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黑格尔曾关注和研究过中国古代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生前就曾比较过“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共同之点”。《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自亲,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里所描写的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国。毛泽东也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分珍贵的遗产”。同时他还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可见,我们通过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探讨,来分析那些属于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所由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宏扬祖国传统文化遗产,促进马克思理论与国际心理学发展的目的。
&&& 四、心理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精神生活的过程。”我国人民历代社会精神生活的社会、学术观点和理论都必须从历代社会物质生活及其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因为这些思想、观点、理论都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古代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任务相结合,确定我们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集中精力研究具有基础性、现实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这应该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 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和系统综合性原则。我们只有按照人、事、物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去探索分析,而不能凭主观臆测或想象,才可能根据观察分析得到的具体情况和足以表明某种心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以及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去实地考察客观存在与心理,心理行为以及心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既可以分析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可以揭示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没有分析便不可能有综合;不综合便会使分析的结果零散,割裂。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我们只能用系统的分析综合原则去研究和认识人的心理。
  六、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方法很多,现在只择其主要的来谈谈:
&&&  1、观察法。这是我国古今研究人的心理的主要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很多思想家和学者根据一定的理论、计划和目的对官员和平民作了不少直接的或间接的观察。从人的外部条件探索其心理因素,再进而找出其行为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水平及其规律。孔子说,“其心正,眸子嘹焉;其心不正,眸子牦焉。人焉瘦哉,人才焉瘦哉”就是直接观察。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又如诸葛亮在《心书》中论说的“观人性的七种方法”等,都是间接观察法。
&&  2、测验法。公元245年,三国刘邵的《人物志》在间接观察(“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的基础上,又总结了“九徵”、“八观”、“七缪”等,对人的情、性、志气与神貌的关系加以测量分析。刘邵概括心理观察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他还利用周围的人、事、物和环境的变化来诱导出人的变化,以测量人的心志与情操等。我国古代的九连环、五巧板与七巧板等又是非语言和文字方式而进行的智力测验的一种,这是从宋代以来便流行于我国民间的测验方式。其它如作品分析、个案调查、朝廷考试等都是我国古代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历代皇帝深知:“为将之道,在能用兵;为君之道,不在能用兵,在能用用兵之人”。
&&& 以上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些我国古代研究人的心理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有些还是民间的。它们虽然不如今天实验设计那么科学和细致,但其历史效应及唯物辩证的观点仍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学习和运用的。
馆藏&2429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要追求不要苛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