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椎动脉闭塞怎么办引起的偏头痛有哪些特效药物

→ 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管供血不足,左椎动脉血管痉
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管供血不足,左椎动脉血管痉
悬赏50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我老婆经常头晕,胸闷,偶尔头痛,前几天去中医检查,中医说是气血两亏,吃了7副中药后效果不明显,后做了脑彩超检查,医生诊断为"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管供血不足,左椎动脉血管痉挛.请问这病严重吗?用什么方法治疗效果好?平时应注意些什么?这种病会引发其它疾病吗?本次发病及持续时间:10天第一次问题补充:( 11:35:39)1.做了脑彩超了,诊断是脑血管痉挛,那还用查颈椎和美尼尔吗?2.医界奇人,请说一下具体什么药疗效好,解痉,扩张血管药物一般是药名?另外活血药是指什么样的?我想肯定不是跌打损伤那种活血化淤的药物吧?另外请告诉一下这种病严重了会导致什么病症?谢谢!!!
俺想问问医生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带状疱疹和鼻炎专科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你好:你爱人是脑血管的病变.一般好治疗的.主要是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和头痛等症状.这病不严重但要正确治疗.1.用解痉药.2.扩张血管药.3.活血药.一般10天就可以治愈.以后不用在用药.满意点采纳.平是饮食有节,定时适量: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晚餐不要太晚,以清淡为宜。如果晚餐时间太晚,再吃一些难以消化的油腻食物,会使胆固醇在血管内壁上沉积,诱发脑血栓。同时,一般情况下,人在晚上活动量少,能量消耗也少,若晚餐吃得太多,可使人肥胖,从而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导致脑血栓的形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应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动物脑子、鱼子、鳗鱼、鱿鱼等高胆固醇含量食物,以免加重脑血管内壁的损伤。?  人体的膳食营养结构讲得是平衡,提倡兼收并蓄,以广泛吸收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据现代科研证实,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有辅助作用。多吃海带及海藻类植物,可以防止脂类物质在动脉内壁上沉积;大蒜和洋葱也有良好的降低血脂作用。所以,坚持食杂,比饮食挑剔更对脑血管有利。?  过多的摄入糖分,可使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明显增高,从而加重脑动脉硬化。所以,脑血管病人应严格控制高糖饮食。?  辛辣食物可以增进食欲,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吃这类食品。因为,辛辣食品能升阳助热、耗液伤阴,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及大便的排出。?(2)忌烟酒及兴奋性饮料:吸烟能刺激外周血管收缩,不利于控制血压,并且刺激动脉内壁,加重动脉硬化。所以,脑血管病人应忌烟。
chengr7916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建议做颈椎检查,到耳鼻喉科检查排除梅尼埃
&&&&&&TCD检查是不能确定血管痉挛的,这种检查的假阳性率很高,您应该做相关检查,如果一定要排除血管痉挛,就需要做血管造影检查
疾病百科| 头痛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
温馨提示:膳食清淡、慎用补虚之品,宜食有助于疏风散邪的食物。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上的疼痛。病因较复杂,可由颅内病变,颅外头颈部病变,头颈部以外躯体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引起。...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头部疼痛、情绪低落、恶心呕吐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药物疗法
参考价格:12
参考价格:21.8
参考价格:19.8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散风清热,泻火止痛。本品用于风热上攻﹑肺...
参考价格:¥1.4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本品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
参考价格:¥5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您当前的位置: & 用药方案
专家为您推荐偏头痛的用药方案
治疗偏头痛最有效的药品组合
生产企业: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
使用优点:1.清肝泻火,现在的偏头痛大部分是因为肝胆火旺导致的,该药可以清肝胆火,直达病所2.副作用小3.服用方便4.与同类药物相比,价格便宜。
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使用优点:1.睡前服用,服用方便;2.止痛效果明显,可以避免因为偏头痛导致的睡眠不足;3.与同类药物相比,价格便宜。
专家解说此方案适用于: 适用于肝火亢盛导致的偏头痛症状。
1综合优点:两者配合使用,西比灵治标,能有效迅速缓解症状,龙胆泻肝丸治本,降肝火可以从根本上治疗偏头晕,二者合用标本兼治,效果肯定,而且副作用小,价格便宜。能有效的控制和缓解肝火上亢导致的偏头痛症状。
2用药时间:1.龙胆泻肝丸一般是三餐后半小时服用
2.西比灵是睡前服用
3用药周期:一般3-7天症状可以有很大缓解
4注意事项:1.西比灵服用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抑郁症状,一旦有此副作用,要立即停药
2.服药期间要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3.孕妇和儿童不适合
4.服药期间要注意忌烟酒,辛辣油腻食物
更多用药方案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用药方案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适应症状:本品是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因为是肠溶胶囊,药物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口服比较方便。
生产企业:山西津华晖星制药有限公司
适应症状:本品是消炎药物,对于溃疡引起的内部严重有修复作用,缓释片相对来说减慢了药物的排泄时间,使作用更持久,更容易达到病灶。本品是大众消炎药,比较容易购买。
生产企业:南京亿华药业有限公司
如果以上方案未能解决您 的困惑,请提交自己的病例库,让专家为您提供更全面的用药方案!
求用药方案
患者性别男女患者年龄
所患疾病最多50个字
症状、不适最多50个字
医院诊断最多50个字
医生所开药物最多50个字
希望得到的帮助最多50个字
过敏药物最多50个字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金永健大夫本人发表
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 颈动脉右侧椎动脉内径1.5mm,峰值速度约...
状态:就诊前
请提供相关影像资料.
金永健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金永健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金永健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金永健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金永健大夫通知分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疾病名称: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
希望得到的帮助:去医院就诊应挂什么科?脑血管科还是神经内科?
病情描述:2016年9月初,出现头晕状况,服中药后得到改善。
日,经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血压高,为80-165.加服得高宁后,现为80-135.
疾病名称: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
病情描述:
检查及化验:
日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硬化伴硬化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起始处闭塞可能,椎中段极细血流通过,侧枝循环进入?建议进一步检查
治疗情况:
输液:三维B和脑蛋白
疾病名称:左侧颈动脉斑块,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性大&&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男,71岁,日县级医院颈动脉彩超检查,超声所见: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径、走向正常,内膜光滑,内-中膜无明显增厚,左...
疾病名称:左侧颈动脉斑块,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性大&&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男,71岁,日县级医院颈动脉彩超检查,超声所见: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径、走向正常,内膜光滑,内-中膜无明显增厚,左...
疾病名称:左侧颈动脉斑块,右侧椎动脉闭塞可能性大&&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男,71岁,日县级医院颈动脉彩超检查,超声所见: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径、走向正常,内膜光滑,内-中膜无明显增厚,左...
疾病名称:右侧椎动脉闭塞能手术吗&&
病情描述:出现炫晕经过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动脉造影查出,右侧椎动脉闭塞,我想问一下我这样子能手术吗?可以放支架吗
疾病名称:颈动脉斑块&&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患者男,71岁,日县级医院颈动脉彩超检查,超声所见: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径、走向正常,内膜光滑,内-中膜无明显增厚,左...
疾病名称:右侧椎动脉闭塞&&
检查及化验:检查及化验:
超声所见:双侧总动脉管径对称,右侧内膜0.10cm,各段流速正常。
双侧球啊管径正常,内膜增厚,双侧流正常。
双侧颈内动脉管径对称,右侧流速88/26cm/s,左侧速83...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金永健大夫的信息
联合血管旁路手术治疗烟雾病(烟雾综合症),偏头痛,脑出血烟雾病,大脑烟雾病,颈动脉狭窄,脑梗塞,脑供血不...
金永健,男, 1966 年出生,留日医学博士,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航空总医院脑血管病神经外科主任。
专业特长...
金永健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神经外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上海华山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
北京天坛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抱歉!页面暂时无法访问......临床常遇一种咽喉部干痒则咳患者,久治不愈,或曰喉源性咳嗽,或曰气道高敏感,或曰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或以西药酮替芬加博利康尼无效···或以中药或喉科六味散,或止嗽散亦无效···
总之症状以咽喉素干燥,易发钻心瘙痒或呛入唾液和细小食物颗粒后则干咳不已,甚者状如百日咳。多发生于中年妇女,笔者历经蹉跎,终于寻得效方:防风10薄荷10桔梗10杏仁10生甘草6连翘15天花粉10净蝉衣10~30僵蚕10钩藤15~30百部15南天竹子10麻黄3~10当归10毛冬青30水煎服。
验之临床,大有效验。
张妪,58岁,素有哮喘,现咽痒干咳不止半年多,舌暗,大便稍干,岛城医院诊治排除肿瘤,服药无算唯咳不见效,处:防风10薄荷10桔梗10桃仁10连翘15天花粉10当归15净蝉衣15僵蚕10钩藤15百部15南天竹子10生麻黄10毛冬青30水煎服3剂。
复诊,咽干痒已微,咳嗽自减大半,上方继服3剂,复诊愈,嘱其切勿停服西药抗哮喘者。其夫大赞:半年咳嗽六剂即安,看来医生治不好病就是不对方子!笔者自嘲:瞎猫碰上死耗子也是有的!医患皆大笑。
&&&&&&&&按:《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称此证侯为风扰肺系证,方用白牛宣肺汤《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治之,可惜没有查到该方组成,但参阅了《长江医话》湖南郴州名医吕敬江氏《留心与创新》一文--清燥饮:防风薄荷连翘桔梗杏仁天花粉生甘草,在此基础上加净蝉衣僵蚕,又请教业师徐敬才教授,再加钩藤效更佳。又参阅咳喘专著《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丁光迪氏用当归,姜春华氏用百部南天竹子,《黎炳南儿科经验集》中用毛冬青,《邵长荣肺科经验集》中用蝉衣诸经验,终成此方,用药虽杂,但以取效为目的。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及董氏針灸(三)
-- 兼談《楊維傑針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5.陰陽思維
&陰陽是中醫的基礎思維,無所不在的滲入中醫所有領域,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不能避免談陰陽,本人應用陰陽思維詮釋董氏奇穴之應用,有下列要點:
5-1、穴位突凹與陰陽:肌肉鼓出来的部位為陽,能調陽、調气,並且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作用,其氣向上、向外,這就很好解說董氏奇穴駟馬、手三里、肩中等穴,之所以能治氣病、陽病、皮膚病,並能治白帶、多尿、易倦等;鼻翼穴之所以善治疲勞,乃因其為陽中之陽。肌肉凹陷的地方為陰,多以調血為主,其氣向下、向內,如內關、曲陵、火主等穴,故善治血分、陰分病。
5-2、體位左右與陰陽:這個牽涉到左右升降及針序與療效。如右側之五十肩可針同側之腿部穴位如腎關、足五金等,而左側之五十肩針同側則效不如針對側腿部穴位。
5-3、穴位表裡與陰陽:表裡經取穴法在十四經應用很多,在董氏奇穴應用亦多,僅舉一一部位幾個穴為例:如食指上之小間穴能治屬肺的支氣管炎、吐黃痰、支氣管擴張。指駟馬穴能治皮膚病,這都是大腸與肺表裡的應用。又如小指小腸經上的火膝穴能治痰迷心竅之精神病,是心與小腸表裡的應用。
5-4、穴位功能與陰陽:董氏奇穴手掌部位每一手指陰陽兩面都有穴位,這是與十四經之最大不同,我個人據陰陽分析主要是與功能有關。先從肺經和大腸經的陰陽關係看,病症上也密切相關,所謂喉痺即扁桃腺炎,衂即鼻出血:均係肺部氣管上的病,皆可以肺經主治之,但在陽明大腸經中亦有多穴可治(如商陽點刺)
,從而可知這些病多是屬於陽病的。所以位於食指上在陽面的董氏指五金、指駟馬能治療在上的病(皮膚病)及陽腑大腸的病,在陰面的五間(大小外浮中間)穴治療臟腑別通在下的肝臟的病變。其餘穴位之排列皆與功能有關。
又在功能方面,屬陽的穴位主通利,屬陰的穴位主收斂。例如腸門治療腹瀉;火串(支溝)、其門皆主治便秘。按照左陽右陰,陰有收斂抑制作用,左侧為陽主排泄、通利、促進等作用,所以治療急性腹瀉,我常用右側腸門穴;通便則選左側之火串為好。
5-5、穴位對應與陰陽:穴位的對應有左右前後上下的對應,及體位的對應。詳見對應篇章。
5-6、針灸治療與陰陽: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以上治下以下治上,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就是以陰治陽以陽治陰,這樣有著陰陽平衡的意義。以上治下以下治上,還有交濟的意義。例如右側坐骨神經痛針左側靈骨大白,左肩痛針右腎關或右陽陵,療效甚好等等,不勝枚舉。
6、三才思維:
&三才思維模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一部分,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可以三才思想發揮應用到極致,這裡僅談談三才在董氏奇穴的應用。
6-1、區位三才:穴位分天地人治療上中下病。人体每個局部都可分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診治頭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診治脾胃、肝膽疾病,下部診治腎與膀胱下肢疾病。每一部亦皆有倒象,
6-2、穴位三才:在董氏奇穴中有許多穴位是按天地人三才命名及排列的。例如前臂有天士、地士、人士三穴;後臂有天宗、人宗、地宗三穴;小腿有天皇、人皇、地皇三穴。有些穴位雖然不是以三才命名,但穴位呈上中下排列亦可謂為三才。例如土水穴有三個穴位,其上中下三穴亦為三才。四花上中下之上中下三穴亦為三才。其他駟馬上中下、通關通山通天、通腎通胃通背、天黃明黃其黃等都可以說有著天地人三才的形式。
6-3、针深三才:針深分天地人治遠近之病。以天、地、人劃分针刺深度,針刺至淺部天部,多治局部之病,尤其是新病,因多只有陽氣損傷,刺之瀉陽邪就不必深刺。針刺至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針刺至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中部人部多可治軀幹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遠處四肢之病或較深之內臟病或久病,
6-4、手法三才:手法分天地人瀉實補虛。除了手掌及肉少的穴位只分上、下两部外,應用董氏奇穴時多可采三刺法。進針深度分天地人(淺中深)三部,在於治療效果達到地方的遠近,而手法也分天地人(淺中深)三部,則有補虛瀉實的治療意義,這種三刺法也可以說是三才刺。
《靈樞經‧官針篇》說:「所謂三刺,…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這是說所謂三刺,有淺中深三種不同的刺法,首先是淺刺到皮膚,可疏瀉衛分淺表的陽邪;再刺較深可以疏瀉營分的陰邪,最後刺入極深,就可以通導穀氣,達到補虛瀉實之效。《靈樞經‧終始篇》也說:「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
6-5、配穴三才:配穴分上中下整體調整。如在上中下三部同時取同一五行屬性的穴位同時進針,謂之三部「同氣」,能收到整體調整之作用,效果更強。
7、五行時空思維
五行思想是中醫的中心思想與方法,董氏奇穴自不例外,五行思想觀念應用在針灸方面,最實際最直接最靈活的就是五輸穴。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與隸屬該經的臟腑組織器官聯繫並發生作用。董氏奇穴分布在四肢的穴位與五輸穴密切相關,很多董氏奇穴的作用可用五輸穴銓解,也可用五輸穴發揮。
&五輸穴的應用最重要的是五輸穴的時間觀與空間觀。下面就來看看:
7-1、五輸穴的空間觀與奇穴
穴位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五輸主治應用綱要,我認為最主要的為《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及《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說的:「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以及《難經六十八難》說的:「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根據上述幾條可以對其空間應用歸類分析如下:
井穴對應於一、頭頂。二、陰竅。三、心下。據此井穴空間觀來看董氏奇穴,如火膝穴在小指井穴旁,治療痰迷心竅之精神病甚效。大間、小間、外間、浮間接近井穴,治療疝氣及尿道疾病有效,都與此有關。
滎穴對應於一、五官面目鼻喉(詳見談太極全息與對應一章)。二、外經。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而善治外感病、五官病。例如董氏奇穴之三叉三為感冒及五官病要穴效穴;手解治暈針(病變於色者取之滎,暈針時臉色慘白)及身癢;眼黃穴治眼黃;木穴治眼鼻病及手皮膚病(外經病)
都與此有關。
俞穴對應於一、五官。二、身體關節。三、半表半裡(少陽陽明合病或兼病),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據此俞穴空間觀思路,而將董氏奇穴之大白用治頭痛、面痛、肩痛、坐骨神經痛;中白治偏頭痛、肩痛、腰痛;火主治鼻病、喉痛、膝痛;門金治頭痛、鼻塞等,都是此一理論的發揮。
經穴對應於一、發音有關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齒。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據此經穴空間觀,董氏奇穴手五金、手千金、足五金、足千金之位置,皆在經穴之上,合穴之下,是以皆能治喉嚨病。
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臟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臟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其空間對應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的對應;屬木的穴位可治筋: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
7-2、五輸穴的時間觀與奇穴
在時間觀方面,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慢性、時間時甚、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井穴治病最急,善於治療中風及暈厥等疾病;滎穴治病次急,雖急,但較中風等神治病為次急之證,董氏奇穴三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滎穴附近,皆係新得之病,但較中風為緩。一般不留久,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與滎穴之間,治中風後遺症一般也不留久,這就是時間觀思路的應用發揮。
俞穴主治『陣發性』及『急緩之間』病,亦善治時間時甚病,此類病最為常見,因此俞穴在臨床應用最多,並不限於疼痛。根據此思路,董氏奇穴大白、腕順一、中白、火主、門金等穴位置皆與俞穴有關,穴性類同。
經穴所治之時間性與絡穴有相近之處。經穴主治之病以慢性居多,董氏奇穴在經穴與合穴範圍內之穴位甚多,如手上之三門穴、三其穴、四火穴、三士穴、二金穴;小腿之四花穴群,三重穴,下三皇等。
合穴之主治以臟腑病為主,多為慢性病,對於慢性病一般以久留針為主,經脈有瘀血者亦多在合穴刺血。
7-3、五輸穴的象數觀與奇穴
&五輸穴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等用法,屬木之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屬火之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
7-3-1同氣相求
由於五行屬性之連係,穴性屬木者,都能治療該經與肝及風及筋有關之疾病。穴屬火都能治療該經與心及火及血液有關之疾病。穴屬土,都能治療該經與脾及濕及肉有關之疾病。其他依此類推,例如:
屬木之穴:門金(緊鄰陷谷)為土經木穴,余常用之於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對於瀉泄腹痛,偏正頭痛,月經疼痛均極有效;腕順一
(緊鄰後溪穴)為太陽經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對於太陽經所行有關「筋」之病變皆能治之,例如頸項強硬、彎腰不便、腿彎難伸等皆有療效;大白(緊鄰三間)為大腸之木穴,腹瀉肩脅痛之場合可用,
屬土之穴:水相(太溪)為腎經土穴,對於腎病而有脾胃症狀如嘔吐、瀉泄等均有效,火主
(緊鄰太沖)為木之土穴,亦為調理肝脾要穴。
& & 屬水之穴:天皇
(陰陵泉)為土經水穴,補土制水作用極強,所以能利尿治水濕腫滿;曲陵
(尺澤)為金之水穴,能治本經火熱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
臨床例子真是多不勝舉。五輸穴可以說就是經絡的全息點,五行反應五臟,因此才能以之治療五臟病變。與五輸相符或相鄰的董氏奇穴,也有著相同的作用。
7-4、五行在奇穴之其他應用
除前述外,一些奇穴與十四經位置相同者,也可把五輸穴同位置穴的作用搬過來,我就把我個人的經驗特效主治及作用,置放於奇穴之中,這方面占了很大的份量,如中渚之於中白、太衝之於火主、陰陵泉之於天皇、限谷之於門金
另一種為五行之發揮擴展,如木火穴在木火之間、靈骨(近陽谿屬火)大白(近三間屬木)在木穴與火穴之間就有相同治療作用,都善治半身不隨。腎關在金水之間,有金水之性,加上在脾經經路上,含土金水三性,善治土金水之病。
8、平補平瀉三法
我在1975年九月出版的「針灸經緯」的序中,提到「本書⋯⋯⋯承老師⋯⋯」,這本書是老師看過的,其中記述了「⋯⋯⋯平補平瀉的三種手法⋯⋯,」這是我已應用四十年的針法。內容有董老師常用之「動氣」、「倒馬」及我個人創用的「牽引針法」。
8-1:倒馬針法:
「倒馬」一詞最先在董老師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董氏正經奇穴》中並未見及,只有在兩處提到回馬針:在34頁「後椎穴」說:『兩穴通常同時用針,即所謂回馬針,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頁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即所謂回馬針),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針」。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馬字樣。在我1975年出版的《針灸經緯》中,正式提出倒馬針法形諸文字具體敘述,當時董老師尚健在,經老師認同後開始大力推廣。倒馬針法係董師所創用之一種特殊針法,係利用兩針或三針並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奇穴與十四經穴均可利用此一針法,此一針法亦常與動氣針法結合使用,療效顯著。
8-2:動氣針法:即針後令病人疼痛處活動活動,看有無改善,再決定繼續捻針或換針。本人將此種手法為老師定名為動氣針法,首刊於1975年版(針灸經緯),老師亦甚贊同此名,遂沿用至今。動氣針法簡單實用,且在不明虛實證狀前亦可使用。究其作用原理,可以這樣認為:每一穴皆可治療十數種病或更多,需知每個穴位皆能治療許多病,若不施以動氣針法,則作用四處流散,甚麼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由於動氣活動患處時精神集中患處,所謂「動引其氣」,穴位之治療作用集中於活動之患處,效果當然很好,但必須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動或易於按摩,因此必須在遠隔穴位施針,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針。
8-3「牽引針法」係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復根據動氣針法的基礎研究創出的一種針法。這種針法對於痛癢麻症,療效尤佳。這種針法施用簡單,效果良好,例如左肘痛,可在右側曲後刺一針,再在左側靈骨刺一針,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腎關取穴,再針右側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蓋痛,可取右側內關,再取左側太沖,可立止膝痛。
牽引針法應用時,一針在上,一針在下,實寓有「交濟」之意,由於上下相通,作用更強;又由於一針在健側,一針在患側遠瑞,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論是治療針或牽引針,皆有治療作用,也可以說是「雙重治療」,基於這些原因,療效當然很好。
牽引針法,也可以與倒馬針法合用,效果亦佳。
將此三種針法定名為平補平瀉,之後在這方面又發展出三才手法,穴分天地人瀉實補虛,見前述之三才部分。
9、經絡辨證思維
&《董氏正經奇穴學》之「正經」與十四經關係密切,十四經與臟腑相連,當然十四經與臟腑也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解說奇穴首先當然是應用十四經思路,十四經穴中循經取穴是針灸辨證取穴的最基本原則與方法。而運用董氏奇穴大致亦不例外,
9-1循經取穴思路與董氏奇穴
9-1-1本經取穴:如正筋、正宗之治療頸項,即合於太極對應(詳見七七部位正筋之說明)又與膀胱經有關,治療頸項病當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與膀胱經;其門、其正、其角之治痔瘡與大腸經;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病與肝經;下三皇(包含三陰交穴在內)之治泌尿、脾胃、婦科病與脾肝腎經;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氣喘感冒與肺經有關;門金之治腸胃病變與胃經有關……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這些皆足以說明運用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經為基礎來運用的,
9-1-2表裡經取穴法:例如取在手陽明經的奇穴指五金、指千金、木穴治療肺所主之皮膚病甚效。又如小間穴在食指大腸經邊,大腸與肺表裡,故能治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還能治支氣管擴張。
木穴董師原書主治只寫「肝火旺,脾氣燥」,但我發揮以之治療手掌皺裂,手皮膚病尤具特效,治療鼻涕多很有效,治感冒流涕可止於頃刻。所以治鼻病甚效,其原理即是根據經絡思路,該穴在大腸經之食指,與肺經表裡亦有關。全身這樣的用例不勝枚舉。
9-1-3同名經取穴法:通經取穴法,又稱「同名經取穴法」。也稱六經相通取穴法,是接經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經絡療法的一種,所謂的六經相通,即手太陰通足太陰,手陽明通足陽明,手少陰通足少陰,手太陽通足太陽,手厥陰通足厥陰,手少陽通足少陽的手足三陰三陽相通。
余以同名經相通理論用董氏奇穴主治病也很多,例如:
手太陽之腕順一二治足太陽膀胱經之腰痛。在手太陰之土水穴治足太陰脾虛之瀉泄。在手厥陰之膽穴治足厥陰肝氣之病:如心悸、膽怯,也可治夜哭等膽虛之證;用肺經之五虎穴治療腳趾痛,是基於肺與脾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脾主四肢,手指腳趾對應。用小節穴治療腳踝痛,也是基於肺與脾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治內踝痛,再加上臟腑別通,肺與膀胱通證療外踝痛,如此則內外踝皆治。
9-2、「經脈病」與董氏竒穴
&「是主所生病」是有別於臟像病的另一種治療系統,擴大了治療的視野。一般六條陽經之是主所生病在臨床較為常用。六陽經並不是簡單的主六腑所生病
而是選用一個意義較廣的字來概括有關病症。「是主所生病」原來用於概括十四經經絡病,但我用來解說奇穴與十四經之關係,並解說奇穴之應用,也十分實用。
9-2-1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津 」是指向外分泌的液體 ,包括汗液、涕唾等。而 " 液
"則主要停留於內部骨節、腦髓、孔竅等處 ,起潤滑及滋養作用。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
所述病症有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等 ,其涉及部位為口齒、鼻、眼、咽喉 ,這些都是手陽明經循行所過 ,皆為" 津 "
所敷布之處。張景岳注說 :" 大腸與肺為表裏 , 肺主氣 , 而津液由於氣化 , 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 , 皆津液所生之病 ,
而主在大腸也。 "張隱庵注說:" 大腸傳導水穀 , 變化精微 , 故主所生津液 , 病則津液竭而火熱盛 ,
故為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諸症。"。董氏竒穴木穴能治療目乾、目多淚、鼻乾、鼻多涕,皆是大腸主津的應用。
9-2-2、手太陽經主 " 液 " 所生病。《內經》所述病症有耳聾 , 目黃, 頰腫 , 頸、額、
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等。《靈樞&口問》說: "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耳、目、關節的病症與 " 液 " 的不能 " 灌精濡空竅
"有關 ,也可說是 " 液竭 " 所致。
位於小腸經上的幾個董氏奇穴眼黃穴治目黃;腕順二及腸門、肝門皆治肝病(包括眼黃),腕順一、二也是治耳鳴要穴。心門穴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膝蓋因滑囊液不足所致之疼痛甚效。
9-2-3足少陽經主"骨"所生病。懸鐘為骨會即位於少陽經上,懸鐘亦能治療多種骨痛。九里(風市)穴能治療全身骨痛,而我個人最常用九里(風市)穴治療頸椎腰椎骨刺甚效,這都是少陽主骨的應用。
& &其他足太陽主"筋"所生病;手少陽經主 " 氣 "
所生病;足陽明胃經主"血"所生病都能找到奇穴的治例,並加以合理解說。
9-3、十二經別與董氏奇穴
以臟腑別通可以解說董氏奇穴的穴位應用,臟腑別通有不少是透過經別相通的,在我的講座中已講述的很清楚,這裡再簡單提出來看看,例如:
9-3-1.肝與大腸通:
(a)大腸經治咽喉:例如商陽、指五金指千金治療咽喉腫痛:商陽穴屬大腸經,治療外感及實證咽喉腫痛效果甚佳。奇穴指五金、指千金在食指上與大腸經有關,但大腸經脈並未與咽喉發生直接聯繫,一般認為主治機制主要是因肺與大腸相表裏,表裏經互治之故。事實上手陽明經別"上循喉嚨",這就說明大腸經經別與咽喉有直接聯繫,用經別學說解釋少商治療咽喉腫痛的作用機制更為直接。肝經上入吭嗓,與大腸經在喉嚨相通。
(b)大腸經治乳癰及頭暈:曲池治療乳癰:曲池屬於陽明大腸經,大腸經並不與乳房發生直接聯繫。曲池用為治療乳癰的主穴之一,係因為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曲池穴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或說大腸與肝別通,乳頭屬肝所主,但這只是作用機制的一方面。從經別來看,手陽明經別"循膺乳",說明大腸經經別與乳房有直接聯繫,這樣,以曲池穴治療乳癰有著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意義。
9-3-2.胃與包絡通:
(a)胃經治心臟病。足三里常用來治心臟病:我常用足三里來治療心臟病,療效極為突出,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該經不與心發生聯繫,但其經別則"上通於心",所以可直接作用於心,用足三里可調心氣而治療心臟病。
9-3-3.例如心與膽通:
(a)風市治療心悸及癢症(心與膽通)
風市穴能治療心悸及養症療效甚佳。雖然膽經與心沒有直接聯繫,但其經別"上貫心",風市屬膽經,因此治療心悸癢症是通過膽經經別與心通的關係而實現的。
& & 其它別通可以依此自己找出,這裡就不多述。
9-4、標本、根結、氣街與董氏奇穴
標本、根結、氣街是針灸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在針灸要穴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竇漢卿《標幽賦》云:“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說明了根結、標本、氣街理論的重要性。“五輸穴”的道理用《靈樞&經脈》十二經循環相街理論難以得到全面解釋,但如用標本、根結向心循行流注理論則可得到較滿意的解釋。
一些董氏奇穴可以用標本、根結、氣街得到合理解說。略舉幾例如下:
9-4-1根結:肝經不與心直接連係,但肝經結於玉英,絡於膻中。膻中為心臟所在之位。我常以太沖或奇穴火主治療心臟病變甚為有效。
9-4-2氣街:氣街理論說明了承山以下及踝部上下範圍穴位的重要性。十四經穴足經之經穴絡穴多在此範圍,髓會懸鐘”也在此處,奇經之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都起於此處,董氏奇穴之甚多穴位如正筋穴、正宗穴、水相穴、三重穴、足千金、都在此範圍。
10.易理卦象思維
&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皆一樣能以易理活用及發揮,易理之應用除前述的太極、陰陽、三才、五行之外,還包括了卦象河洛的應用。
董氏奇穴有些穴位的命名,可以從掛象思路中找到答案,例如手掌部之土水穴及水金穴即是以掛象命名的。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間,艮卦屬土,坎卦屬水,因此本穴名之為土水穴,本穴位於肺經,因此實為土金水穴。
又如唇下的奇穴為何取名為水金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一方面也是從易理卦象來考慮,水金穴位於面部乾卦坎卦之間,坎卦屬水,乾卦屬金,因此本穴名之為水金穴,本穴有大腸經及胃經循行經過,大腸經屬金,胃經屬土,因此實際亦為土金水穴。含土金水三性之穴位皆有極佳之理氣作用,都是治療咳喘之特效要穴。
有些穴位的應用也與掛象有關,例如手掌的腕順一穴言明「女人用之效更大,」這是什麼意思呢?只有從卦象思路找答案,因為本穴所在部位正當坤卦及兌掛之間,兩卦皆為陰卦,坤主老女,兌主少女。而女人之小指對於腎虧之診斷有一定意義,因此本穴用於女人效果更大。
董氏奇穴也有幾個穴奇命名及作用與《河洛》的成數思路有關,這裡舉兩個例子說明。就以二角明及六完穴來看。二角明穴的「二」,二者火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角」者木音也,穴位在中指井(屬木)滎穴(屬火)之間,即木火穴之間,穴性亦含木火,為了與木火穴區別,乃有此木火通明之名。至於六完穴,有止血的作用,因為可以入血分,則需注意氣分的病就不宜用。從生成數來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完穴之「六」即取其為水穴之意也,所以能止血者,因為水滅火也,水色黑,止血藥物多為黑色或炒成炭色,黑者水之象也。水性寒,所以哮喘、肺病、痰多、體弱不宜也。
易理卦象用以銓解一一二二部位穴位之作用極為實用。可以快速理解董氏奇穴之一一部位何以每個指頭陰陽兩面皆有穴位,對於作用也能明確快速掌握。董老師之掌診與易理卦象密切相關,藉易理卦象能正確把握掌診,用於診斷。
(四)小結
  從以上針灸思路十要看來,基本上融匯了內經、難經、針灸大成、易經等經典,及十四經針灸之精華配合數十年經驗,始得以研創這些理論以解說十四經穴及董氏奇穴,在十四經的銓解方面,當然不只這十要,內容更多。上述十要(奇穴十翼),也有醫師認為,應將陰陽思維及三才思維合二為一成陰陽三才思維一項,另加入系統刺血針法,也是十項,但更為周全。這裡就再來看看系統刺血針法。
在刺血方面,個人經過系統整理,形成獨特的系統刺血法。我個人研究刺血係隨董師而起,現今臨床應用者亦率多以董師之穴位及刺法為主。余臨床四十萬人次,以刺血治療重病,頑疾甚多,益覺刺血療效之實際及可貴。剌血各家都有,董氏奇穴刺血穴位散在董氏正經奇穴書中,沒有刺法及原理。維傑整理敍理並根據對經典的研究,及融合自己應用十四經穴及其他奇穴之刺血經驗,發揮建構了一套完整的奇穴刺血學。系統論述了絡刺工具、刺血的取穴特點及方式、作用功能、部位選擇、適應範圍、施針準備事項、出血量、治療間隔、施針注意事項,應用禁忌、不良後果、常見疾病之刺血治療、常用部位及適應症等。並創研了點刺、鑽刺、散刺、挑刺、銼刺等刺血方法,疼痛少而出血快、療效高。從原理、手法、系統治療,皆有完整之建構及解説,並補充及發揮了一些穴道的用法主治,使董氏奇穴之刺血成為一門系統刺血學。
個人深入研究刺血,並區分為多種治法,使利用奇穴為主之刺血更靈活,例如在太陽穴〈風襲高位〉刺血能去風活血;在耳背刺血能清火活血;在背部〈陽之所在〉刺血能溫陽活血;在委中刺血能利濕活血,在四花中、外〈豐隆穴附近〉刺血能化痰活血,在十二井穴刺血能開竅活血;其刺血療法之靈活,也真是不勝枚舉。
(文長待續)
維傑附按:有人問及我與幾個師兄弟的排行次序,這裡簡答一下:
我並不喜歡談論在老師處學習之經過,那已是老掉牙的故事,因為有師弟常談,也就有人問,有時不勝其煩。雖然董老師去世後墓碑上寫了弟子們的排行,我也將其附在書上,但很多人仍然不知,屢屢提問,這裡簡答一下:當年我由師妹田彩雲及師弟田志洪的母親(田媽媽與家母有數十年深厚交情)介紹隨董老師學習一段時間後,正式拜師時,由於家父與王全民義父王化義二十餘年老交情,找其當介紹人(就如同自由戀愛結婚,仍要有介紹人一樣),其義父說:我們全民也來學可以嗎?父親跟董老師說項,全民找了女友湯維正(後來成為其妻)一起,連同田彩雲田志洪五人一起拜師。我學習較早所以為他們幾位的師兄。
&&&郭嘯天則與家弟楊劍同時在董老師處學習,兩人感情甚篤,後來家弟服兵役中斷學習,退伍後雖老師去世未繼續學習,但與嘯天師弟仍常往還聯繫。以上這些更詳細的將寫在《董門針灸四十年回憶》中。
70至80年代賴金雄師兄常來我的診所相聚,並與我的學生聊天,他在台北開診所時找了我的幾個學生:張順晶、林石峰、游士勳去幫忙,賴師兄的遺著也是他們幾位幫忙整理的。90年代我與嘯天師弟常一起吃早餐,然後分別回去上診,後來我擔任學會理事長,他還是常務理事。所以我一些早中期建構的理論都與賴師兄及嘯天師弟討論過,因此2012年我寫完楊維傑針灸思路,嘯天很快就給我寫了序。
董門及董氏針灸憶往(即將刊出之摘要)
進入董門四十多年了,正式教授董世奇穴也已經四十年了,而今董氏奇穴風行世界,成為針灸顯學,真有無限的欣慰與感慨。這裡簡單摘要一下個人四十多年來與董氏奇穴有關的重大事件,及與師兄弟們的互動情況。
個人學習董氏奇穴,是由師妹田彩雲的媽媽介紹認識董老師的,此一事實不能抹殺,所謂飲水思源,我一直心存感恩。關於我拜師日期,袁師兄的紀錄與我的記事本有出入,當年就發現了錯誤,但這不影響我發揚董氏奇穴的事實;其實老師墓誌銘上的排名也不正確,排在我後面所認識的蕭傑文(曾隨老師前往高棉治療龍諾)、莊耿輝,都應該是師兄,所以以老師發的畢業證書才算數。我重新找了舊的紀錄,原來我拜師比此前說的早很多,通常我上課時會將證書連同與老師的合照放在介紹個人學習歷史的投影片中,讓學員們看。我的畢業證書的日期是‥‥。
& & 當年學校的政大新聞
(參見《政大校聞》中華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十七日第二版)
就有報導自1971年起我就在政治大學以奇穴為人針灸(當時尚未實施醫師法)的新聞。1972時,課外活動中心主任及總教官讓我在學生活動中心樓上為同學看病,每天中午經常看診很多的人。晚上在南京西路位元堂國藥號駐診,後來又到泰生堂駐診。沒有選課時就往董老師診所跑,星期天上午不能錯過,老師的病人很多。1973年應許多同學的要求,創立政大國醫社,因為總教官及人事主任都是被我針灸過的,從聯署到逐層審核蓋章,不到兩個小時就核准了,打破了申請社團的紀錄。之後三十年國醫社一直是政大最優秀的社團,培育了不少傑出的中醫人才,也以此場所發揚了董氏奇穴。
1971年至1976年間,由於哥哥及妹夫的關係,每當暑假及寒假都會到部隊義診,每週目標一個營,每天可看至少七八十人次。感謝這些阿兵哥,幫我累積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加上開學上課時在學校的經驗,才使我能在1975年寫出了被韓國譽為二十世紀最好的針灸書--針灸經緯。
有人曾問起,台灣針灸名醫周左宇前輩曾告訴外界説:維傑是董老師的乾兒子,答案當然不是的。不過董老師曾到過寒舍多次,與家父相談甚歡,談起其表弟與家父為南京中央國術舘青島分舘(當年全國只有一個青島分館,一則因山東人習武之風盛行,一則當時青島市長沈鴻烈自己亦嗜好武術)同學,當時練武者皆是互相拜把兄弟的,所以私下董老師叫我稱其『表叔』,不少醫師知道此事。
1973年二月起我開始教授董氏奇穴,當年三個班的學習者各有XX醫學大學校長的夫人,還有現任監察委員以及現在仍常來往的廖尚真醫師。‥‥。此前董老師還發給了我在景昌針灸診所擔任助理醫師的證明,我放在幾本針灸著作中,一般都看得到。其實這些並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為老師為社會作了點什麼。‥‥。
(即將詳細刊出。敬請期待)
lonekisser按:我在聽講座時,看過楊大師秀給我們看過跟王全民放在網上一樣的畢業證書,好像是1971年的。
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及董氏針灸(四)
--兼談《楊維傑針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肆、從基本面學習研究
學習針灸的基本面就是一般的尋找穴位及基本手法如深淺、留針、針序、針量等,含有空間性及時間性,還有學習的態度等。這裡面有大要,也有細節。看似簡單,也必須花點功夫。這裡從幾點來談談。
一、先從空間性看起
空間性包括了與十四經的關係、針刺深淺、區位取穴等。
(一)、尋找穴位可以根據十四經穴作參考。
劉渡舟老師說:經絡學說是中醫偉大的組成部分,有了經絡學說,臟腑學說就活了,要不,臟腑怎麼結合呢…?沒有了經絡,就沒有了一個傳導的、聯繫的、互為影響的、物質的東西,那就不是中醫的理論了。
董氏奇穴稱為正經奇穴,很多穴與十四經穴有關,甚或與十四經的穴位相同,以十四經穴位做為參考,較易尋找穴位。有說董氏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相同者,那是因為對十四經及奇穴皆認識不清,沒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舉下面幾個穴作例即易理解:
例如火串穴相當於三焦經支溝穴,《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說火串穴部位:在手背腕橫紋後三寸,兩筋骨間陷中。再看支溝穴位置:《金鑒》: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大成》: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據一般書之【體表定位】陽池穴上三寸。如此則火串穴與三焦經支溝穴位置相同。
又如火腑海穴相當於手三里穴,火腑海穴直觀上並不在手三里,因取穴方法之故,而與手三里相符。火腑海穴部位《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說:在火山穴後兩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手三里之位置《針灸大成》說: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金鑑》說:從上廉穴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火腑海穴與手三里穴董老師及《針灸大成》《金鑑》都說「按之肉起,銳肉之端」。「肉起」表示該處肉多,肉多之處便能調治脾胃,有補氣作用;「銳肉之端,」表示本穴與筋有關,這關係到體應針法(五體針法)的應用與發揮,在針灸答問中有說明。
再如火主穴相當於肝經太衝穴,火主穴部位《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說:在火硬穴上一寸。火硬穴部位在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五分。再看行間穴位置,《金鑒》:從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針灸大成》:足大指縫間,動脈應手陷中。再看太沖穴位置:《金鑒》:從行間上行二寸許,足跗間動脈應手陷中。《針灸大成》: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這裡說火硬穴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五分,火主穴在火硬穴上一寸,也就是距蹠骨與趾骨關一寸半。太沖穴位置在足大指本節後或云一寸半。如此則火主穴相當於肝經太衝穴。如果說火主是火硬穴上一寸。火硬穴,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五分。則火主當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一寸半,是《針灸大成》的太衝,但老師針火主,一般是貼骨針,則距離大指本節後兩寸,還是《針灸大成》的太衝,也是《金鑒》:的太衝「脈應手陷中」也應證了火主穴以脈治脈以脈治心的應用,所以此穴老師用於治療心臟病變。
&&&門金即胃經陷谷。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不再多舉。
(二)、奇穴之一一部位的取穴另有要領
&《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所述取穴法,因時間語彙之不同,有些不易明白。例如浮間穴之部位: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外間穴部位: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木穴取穴:當掌面食指之內側,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上穴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下穴距第二節橫紋六分六,共二穴。
一一部位的穴位幾乎都以這種老式定位法定位,所謂三分三系三分之一,六分六系三分之二。在我的書中一一部位都有解說,亦即所謂的五線三點法,用該法極易尋找穴位。
一一部位的五虎穴按老師的寫法,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節之橈側。取穴:當大指掌面第一節之外側,每二分一穴,共五穴。若沒有圖解,絕對找不到穴位。必須在有師承的指導下才可能有少數人知道,我在《董氏奇穴學講座》有照片圖解,極為清楚,沒有師承亦能找到穴道。
(三)、針刺深淺不能刻板
針刺深度不能刻板,一般寫書者深怕讀者自己亂加深度或份量,寫的時候都比較謹慎小心,董老師亦如此,就以一一部位來看,木穴、脾腫穴、心常穴、木炎穴、三眼穴、復原穴、眼黃穴,寫的都是針半分深,這麼淺的深度,針體根本站不起來。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手術則寫針深二分。與前述穴位之針半分,比起來顯然不切實際,一般人針半分,小兒反而針二分。所以針深不能死板。
董氏奇穴針刺深淺主要是看治療疾病部位之遠近,及穴位之所在,不盡然皆深刺,而是當深則深當淺則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這是一般情況,在選穴處治方面還應依循下列幾項原則。(1)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臟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盲點刺出血即為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別,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已舉例說明,其要旨為治近宜淺,治遠宜遠。(2)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療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顏面較淺部位之穴道針刺,對久病重病則以小腿大腿部位較深之穴位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3)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4)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三稜針輕淺點刺為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臥針平刺為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採;治近宜淺,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為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寧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繫,並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為董師所樂用。
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為度。針刺得氣與深淺有關,有些人針同一穴位有效,有些人針同一穴位無效,有時重點往往在深淺,針感得氣點的確定很重要,在人體針刺到一定深度產生針感,針尖通過這一點後,針感即消失;在起針時,也是在針尖通過該點時再度產生針感,這就要多臨床多體驗,例如靈骨大白的有效針感點,多在人部之前後。
(四)、區位取穴--效果所及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面一個大部位
董氏奇穴之精髓在倒馬,倒馬取穴可以說是一種區位取穴,與單一穴點取穴不同。兩穴可連成綫,可成為帶,可包圍成區,可成整體太極。治療範圍就不是一個點,而是帶、區、大範圍。由於倒馬針法,董氏奇穴的效果所及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面一個大部位,所以往往效果比十四經穴快而好。我們就以臨床常會遇到的落枕來看,落枕時頭部、肩部、上背同時疼痛,頸部轉動不便。如果用十四經穴治療,可根據《靈樞經》第二十六篇《雜病篇》所說「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就是說頸痛不能前後轉動,應刺足太陽膀胱經,頸項疼痛不能回顧,即不能左右轉動,應刺手太陽小腸經之穴位。歌絕多取承槳穴為主,有前後對應以任治督的味道。
&此外落枕時肩井部位也不舒適,這牽涉到少陽經,因此也常有人用少陽經的懸鐘穴治療落枕,但都不能一次完整的治癒落枕,一個小小的落枕竟牽涉了好幾條經絡,可是董氏奇穴的重子、重仙卻能一次很快地解決。這種雙穴夾區治多經,治多部位的特點,在董氏奇穴經常可見。這個用太極觀就很容易理解及發揮其應用。
再舉坐骨神經痛為例,一般人治坐骨神經痛常用局部之環跳、承扶、秩邊、風市等穴並沿經絡加針,如太陽經走向之疼痛加委中、承山、崑崙,少陽經之走向疼痛加陽陵泉、懸鐘、邱墟等。用針既多,效果亦不彰。如太陽經及少陽經同時發病,則兩條經之穴位都針,用針往往超過十餘針,效果還是不見得好。有些坐骨神經痛還向鼠蹊部及大腿內側陰經反射,如果要再加針那就更多了。
&&&這種牽涉到多經絡大部位的病痛,應用董氏奇穴最好;用針既少,效果又快。這時如僅針對側手上的靈骨、大白兩穴可立即達到止痛的效果,不論是太陽經、少陽經或厥陰經走向的坐骨神經痛都能立刻見效,而且是在遠處扎針,既方便又安全,雖然針法如此簡單,但蘊理極深。這就是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之差異所在。
& (五)、浮動取穴—是倒馬的變局,並非不定穴
有少數幾個穴位,在我的書籍不同版本中有上下或前後一寸的出入,有些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對於董奇穴只有粗淺認識的人(甚至教奇穴的人士)認為有矛盾,但外國醫師經過前後對比應用,認識到這才是關鍵之所在,他們從我的著作中看到:老師用天皇我用腎關穴治五十肩;我用天皇董老師用腎關皆治前頭痛,我用火菊(相當脾經公孫)老師用火連(相當脾經太白)皆治前頭痛,我用承山穴老師用搏球穴皆治背痛等等,位置相距都在一寸至寸半之間,作用功能卻一樣,這就說明了區位間附近穴位有相同的作用。又如腸門穴可在腕骨後三寸取穴,也可在碗豆骨後三寸取穴。手腕後三至四寸間的穴位作用基本相同,例如二白支溝及董氏奇穴之其門其正都能治療肛門病,所治療之部位基本相同。
又如董師之光明穴或定位在交信,或定位在復溜,貼筋貼骨都有特殊意義及作用,以色列醫師認為這都與倒馬及體應有關,也認為我所以會如此取穴,可能因董老師也是如此取穴之故。確然如此,董老師取穴都是隔衣進針,幾乎不量測穴位,這是師兄弟共知的事,一些穴位老師針入後,我用手指測量過後再作比較,發現同一個穴位老師常在上下或前後取穴。
&&&古書穴位大多定位為整數五分、一寸、寸半、二寸,董老師則定位則為三分四分或一寸三分,其實兩者常是一個穴位,如太衝穴《針灸大成》說: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又說:或云一寸半,本身就有兩種取穴,則一寸半至二寸區間,都是有效範圍,陷谷與奇穴之門金也有這種現象,已如前述。又如背俞穴取穴距離脊椎有寸半(針灸大成)及兩寸(醫宗金鑑)之別,作用卻一樣。
下三皇不是取一穴,人皇取穴或在三陰交或在三陰交上下,重點在於區位取穴,董氏奇穴倒馬針之意義及精華就在此。兩點連成線包圍成區,治療的是帶與區,範圍更大,而且常是兩個有效針組合,形成雙治療。
董氏奇穴下三皇、光明穴的定位及與三陰交復溜交信的關係,是研究董氏奇穴必須了解的前提,浮動取穴(人皇或為現行之三陰交或在三陰交上一寸取穴。董氏光明穴則或取復溜或取交信),印證了董老師的高明,對於古法取穴有深層認識(董老師並不是每個穴都浮動取穴)。
董師之光明穴或取交信或取復溜,與貼筋貼骨治證之不同的體應有關,實則也與此兩穴取穴歷代諸書頗有分歧有關。董師之人皇與三陰交作用及位置相仿,但常以浮動上下取穴,亦與三陰交穴取穴歷代諸書分歧有關。
在我的部落格日之文章已有詳細說明,這裡再簡單提要:
從復溜穴之位置來看。縱觀文獻所載復溜穴位置,有各種說法:
& &1.有在內踝上二寸動脈中者:
(《靈樞&本輸》《甲乙經》《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太平聖惠方》《針灸資生經》)
& &2.在內踝後除踝二寸者: (《類經圖翼》)
& &3.在內踝上除踝一寸者: (《神應經》)
& &4.前傍骨是交信者: (《針灸問對》)
& &5.前傍骨是復溜者:
(《針灸聚英》《類經圖翼》《循經考穴編》《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
可謂眾說紛云。言「前傍骨是復溜者」,反較「前傍骨是交信者」更多,與現今一般書多言交信在復溜之前大異其趣。
再從三陰交之位置來看。
張景岳之《類經圖翼》說:「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醫宗金鑒》所載此三陰交穴之位置:「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如此三陰交有「內踝上除踝三寸」及「內踝踝尖上三寸」之別,兩本書之三陰交差了一寸。
試再以《醫宗金鑒》所載之三陰交穴及復溜穴之位置來比較看看,它說:
「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從照海行足內踝後,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溜穴也。」由此觀之,其所述三陰交在踝尖上三寸(即除踝二寸),復溜在除踝上二寸(即踝尖上三寸〉許,據此復溜穴與三陰交穴實或同一水平,
今再以張景岳之《類經圖翼》所載復溜,交信為例,探測其所述位置,它說:「復溜在內踝後上除踝二寸,前傍骨是復溜」。交信穴「在內踝上二寸(未言除踝)、少陰前、太陰後,後傍筋。」二穴一說在踝上,一說在踝後上。由踝尖至踝之後緣一般有七八分至一寸之距離,但卻說二穴均謂在脛骨之旁,其理難通,
如此:言在踝後上之復溜穴反在前,言在踝上之交信穴卻在後,豈不自相矛盾。同時其云復溜在除踝二寸,交信在踝上二寸,果如斯言,則交信當在復溜之下一寸處,又怎能說「前傍骨是復溜,後傍筋是交信呢?
由此觀之,有三項與現在一般書籍不同之處:1.復溜穴與三陰交穴在同一水平;2.復溜穴在三陰交之微上方。3.交信在復溜之後。」
由於存在上述分歧,因此董老師取人皇穴,或為現行之三陰交或在三陰交上一寸取穴。董氏光明穴則或取復溜或取交信,則係根據體應作用而取穴。在復溜及交信範圍內針刺,皆能作用於眼目,故稱董氏光明穴。
至於不定穴則是還在摸索的穴位,或還未取名的穴位,如木火穴,後來就變成定穴,又如重子重仙原是反應穴,從最初看青筋暗影針刺取穴,後來演變成固定穴位。
& & (六)浮動取穴,有些有深層意義。
下三皇之地皇穴也是浮動取穴,&
三皇之上穴一般以天皇副穴爲主,位置很確定,然后取人皇。地皇亦浮動取穴,或在人皇上三寸,或在腎關下三寸。是一組脾肝腎皆治的集合穴。能治之病症病種極多。一般認為偏哪裡治哪些病,偏於補腎則從腎關向下三寸取地皇,偏於補肝脾則從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這種講法只對了一部分。地皇浮動取穴有更深意義,這與肝脾兩經的交叉有關,我們知道「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脾肝兩經在上踝八寸互相交叉,肝經向後,脾經向前。從腎關向下三寸取地皇,則距離內踝8.5寸,從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則距離內踝七寸,恰好包圍了肝脾兩經交叉範圍一寸半的區間,治療範圍就能把肝脾都包圍在內。浮動之間所夾穴位的確有特別意義。
二、再從時間性談談
& & 這點也很重要,也不能忽略。
(一)、針灸的治療時間、間隔與頻度
& & 這是時間與治病的關係,可從下面幾點來看:
1.初診時間:所謂早治早癒,慢來慢癒。例如落枕及閃腰或其他扭傷,當天來診治往往一次即癒,拖個幾天來那就可能要針兩次才癒。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療程較短。慢性病一般療程較長,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快能治癒的,原則上功能性的病變要比器質性的病變耗時較少,較快痊癒。比如中風,一般超過半年就是晚期,顏面神經麻痺初發一個月內不難治療,過了三個月就很難快速治癒。
針刺頻度:即治療間隔時間,基本上連續刺激效果較強,發病早期即治,患者連續治療數次,根本不需服藥便能迅速治癒,現在的病患往往一週只能來一次,縱然配合藥物都要較長時間。例如顏面神經麻痺口眼歪斜,剛罹患之時,如果連續每天針刺,不必服藥,絕大多數病患五六天內就能治癒,一般人若每週只針兩次而已,縱然兼服湯藥,有可能仍需四至六周始能全癒。又如三叉神經痛等之類的劇痛病症,就宜連續刺激如澆水滅火一樣,否則針則痛止,隔兩日又發,連續針刺可一鼓作氣滅火熄風,才能迅速徹底短期治癒不再復發。《靈樞經‧終始篇》有審脈而日一取之,二日一取,日二取之等不同。據經驗表明:多數疾病隔日針一次療效較佳。
即以當年老師治療龍諾之病例來看,可以說是連續未間斷,龍諾1971年中風--吳惠平1971年五月六月兩次前往高棉治療。老師日-26日。日-4月16日-23天。1972年6月
、1972年8月(至此應已治療一百多天)
在老師第四五次之間(-29日)吳惠平又前往針灸過一次。龍諾可以說很早就開始治療,而且每次連續二三十天的治療,所以有效。但也可以說沒有連續,因為在下一次續診的接續時間拖太長,也算不得有連續,所以病未痊癒。但是很多醫生反映按照董老師治療中風的取穴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就是因為連續而未中斷,是針刺頻度影響了療效。
另外小兒因體質關係,所謂:刺小兒如探湯,日再可也。小兒因肌膚淺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靜而久留,一日可多針一次以補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3.治病臨診的時間:根據疾病的所屬經絡及氣血盛衰,針對性的治療療效較高。例如在太陽穴刺血能治療許多病變,最好在中午氣血在頭面上時刺之。治失眠在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陽入陰之時,療效既快且高。治療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時,正當手足太陽經循行時,療效最好。此外還有根據經絡流注、氣血盛衰、生理時鐘等擇時施術針刺之法,都對於療效的提高有所助益。
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將針留置於穴位內,以加強及持續針感及其作用,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針,留針時間長短,必須因人、因病、因時、因穴及視「氣」而定。
(1)因人而異:根據體質、年齡不同而決定留針與否及時間長短。
(2)因病而異:根據病程、病位、病性而定。
(3)因時而異:根據天時季節而定,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裡,應深刺而留針。
(4)因穴而異:穴位淺、氣浮在外宜淺針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
董老師一般留針四十五分鐘,為什麼留針四十五分鐘,因為董老師治慢性病居多,如果是治療較急之病,除木火穴及解穴有特殊留針時間外,其他則以刺血為之,上海中醫雜誌1981有一期對合谷痛閾的研究,指出留針四十分至五十分療效最高,證明了老師留針四十五分的正確與先知。
針刺先後順序稱為針序,中藥有先煎後下之分,針灸亦有先刺後刺之別,凡選用兩穴以上,就有一個先針後針的先後次序問題。《玉龍歌》《席弘賦》《肘後歌》及《長桑君天星秘訣》都很重視針刺的先後次序。倒馬針或先針中間一針,或從上至下,也有一個針序的問題。
為何要注意針序,從經驗得知,第一針的功效常有影響全局的作用,而選穴的精簡熟練亦是經由對針序的了解而漸次深入的。先針的穴位常可影響後針的效果,據研究先針一針於穴道上,再針於他處的穴道上,則其氣皆往先前扎的穴道上走,此即個人研創之牽引針的原理。
針序大致有下述幾點作用及效果:1.顯明治療主次之不同2.顯明主應穴之不同3.能使醫師更深入理解穴性,及其相生相輔相剋牽制等作用,而能應用穴位更精煉。4.可依作用及反應強弱先針主穴,再針輔穴,若病患懼痛,亦不至因不能全針而影響療效。5.協調氣血,避免氣血錯亂。
董師針刺常遵古法「先針無病為之主,後針有病為之應」,右邊有病則先針無病的左邊,左上有病則先扎右下,右上有病則先扎左下(個人亦先針治療針,之後再扎牽引針。)。好幾個症狀一起呈現,則先針主症,後針次要症。多經的穴位一起使用時,則應注意其是否有剋應問題。
此外倒馬針法表現了另一種古法針灸痕跡:五輸穴一般向心相生,倒馬針法針序則相反,則生中有剋。當年老師治一坐骨神經痛病患,考我針何處?
我說大白靈骨,被老師立刻糾正針靈骨大白。針序的原則與應用,內容極為豐富,以後再詳加討論。
有人問董師有什麼手法?主要是動氣及倒馬,不需特殊手法。當年隨老師學習,總覺針某些穴,不用手法或手法太簡單,而懷疑其效果,當時不明其理,日後經驗愈豐體會日多,方知其高明之處,正在不法之法。
有些穴位是根據「象」來的,亦即反應點治療,就不需要特別的感傳,我們知道某些穴位與特定器官特定部位有相關效應,這種情形經常可見。下針配合病患痛處活動,即有瞬間快速效果,是一種超級反射,有謂可能是超越經絡傳導的反射。例如治療背痛,以董氏奇穴重子重仙穴治療,幾乎是針入氣至,不需任何感傳,始悟及針此彼「應」之法。董老師不用補瀉手法,而用結合意氣的動氣針法,以病人自己的意氣為主(病患專注並活動患處),而非醫者的氣(但醫者也要專注於穴位及持針,醫師平心靜氣即可),意氣結合,以意領氣,配合穴位與病處的反應(重子重仙穴選穴本來即是針對病痛反應而來的),「意」「氣」「應」三結合,發揮了快速而顯著的效果。治療時千萬不可再運用任何特別手法,若用人為的人工感傳或導氣,反而破壞了自然快速反射呼應的效果,反而是低層次的針灸手段了。
在許多董氏奇穴中的穴位都是如此的,例如靈骨穴也是如此,不論單刺靈骨,或從其他角度刺入靈骨,都會有很強的感覺,只要稍微動氣配合,痛處立即舒適。
此外倒馬針強調的是通接經氣。同一條經絡上鄰近兩針並用,早在金朝(1232年)
《竇太師流注指要賦》後附的接經法就曾提出,強調的是能通接經氣,董氏奇穴的倒馬針法與其類同。倒馬針法之倒同導,不需要用特別導氣手法,也有通接經氣作用,
三、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的態度及注意事項
& & 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還要注意下列幾項。
(一)、董氏奇穴建構過程以五行為主,學好五行有利發揮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以五行為主旨的理由,在針灸答問2008年5月最新題目(第二回),2009年3月最新題目(第十回),2010年7月號第十六回針灸答問及討論中我皆多次提及。五行是中醫及經穴學的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倒馬針及牽引針皆與五行有密切關係。打開董氏奇穴針灸學,可以發現五行幾乎無所不在。已在本文前段提及,其他手腳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與五行(輸)穴有密切關係。五輸穴有其時間對應,也有空間對應,活用五輸穴的時空用法,可以把五輸穴五行用的很靈活,也能因此把董氏奇穴用的很靈活。瞭解五輸穴的時間對應後,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針,自然就明白了。
董氏奇穴有不少自創者,例如:夾承漿及中承漿穴後來改名為水金水通穴。還有與十四經或其他奇穴相重者,如土水穴、火串穴、火腑海穴、火主穴、門金穴等,這些穴與十四經位置類同者,多以五行命名,這些穴與老師其他以五行命名的穴相互輝映,說明了老師奇穴系統的建構過程是回歸五行,以五行為主,證明了董氏奇穴以五行為主旨。
倒馬也是一種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奧妙之處,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馬,這個只要把五輸穴之五行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研究治療學要配合原理深入
研究治療學,看所列的治療大綱只是表層片面,還要深入看每個治療選穴下的解說。也有人提出過一些治療,可是沒有解說,有少數可參考,也有些似是而非,可能只有一半效果。在我2003年的《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中對於治療選穴的原理解說得非常淸楚,即以治療頭痛來看:我說:治頭痛用側三里、側下三里加腎關,留針四十五分鐘。在我於日首次刊出(第一回)的「針灸答問」第三題就有解釋用針理由,我的《治療學》解說更清楚。
莊育民先生則說治療頭痛,用側三里、下三里,留針三十分鐘,這在空間及時間都是不夠的,應該加取腎關穴,需知側三里、側下三里在少陽經,僅能治少陽經之偏頭痛,加入腎關則大不同,腎關位於脾經,脾與陽明胃經表裡可治前頭痛。脾與小腸經臟腑別通,能治後頭痛,如此則整個頭痛皆能治。由於側三里、下三里及腎關兩者皆近於膝部合穴,皆善治臟腑病慢性病,全頭痛大多為久病,治久病宜久留針,故宜留針四十五分鐘,老師治病基本多留針四十五分鐘,若只留針三十分鐘是不夠的,取穴不同,留針不同,忽略細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效用就要大打折扣。為什麼四花中(陽明經)三重(髓會及三陽之會,腎主腦)可治頭痛。病以刺血為主(以治瘀血頭痛為主)。這些在我的《治療學》都有詳細解說:包括深度、留針時間、取穴原理、毫針或刺血、配穴等,可以配合原理深入,則治療學才能學的好。
(三) 董氏奇穴不是神話,有所不足。學習董氏奇穴不可忽略十四經穴
有人認為學好奇穴就不必學十四經,這是一個很錯誤的想法,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中體認,中醫及十四經穴的基礎越好,奇穴就可學的更好。那些學不好奇穴的人,基本上十四經也學的不好。須知奇穴是中醫的一環,對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臟象、辯證當然要有一定的基礎後才比較容易學上手。董師的十四經穴基礎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早期董師以針十四經為主。董老師在六零年代後期始完全公開應用奇穴,因此有些師兄十四經非常好,但並不會奇穴,即以我在美國的師兄陳國靖來說,在董師門生上排第六名(入門學生一共七十三名),他的十四經非常好,替許多名人及外國總統看過病,但他表示對於奇穴則完全不會,這是因為他早期隨老師學習後即出國在外開業。
這也應證了董老師應用十四經穴也是非常熟練的,學過十四經對深入學好奇穴是很有幫助的,學好奇穴也能促進十四經穴進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老師亦常用十四經穴治病,非全用奇穴,而且比例不小。上述之時間觀空間觀的理論皆源於十四經,唯有以十四經之思路出發,才能合理銓解奇穴,並發揮奇穴。
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相輔而行,就如溫病之於傷寒,可補十四經之不足。同樣的奇穴也有不足之處,需要十四經相輔。我在《中風重症(昏迷)治療心得及經驗》的文章中舉述了我在台灣四大醫院(台大醫院、長庚醫院、榮民總院、中山醫院)加護病房急救甦醒的四個病例,沒有一個是用奇穴治癒的,都用了十四經穴,再如治療精神病多例,雖然奇穴有一個火膝穴,但力量顯然不足,我也都是運用如孫真人十三鬼穴的幾個穴來治療。有些病用奇穴雖也能治療,但不一定比十四經方便,而且也未必比十四經療效好。例如後頭痛,董氏奇穴以1.沖霄放血,立止疼痛。2.針正筋、正宗效果亦佳。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後頭痛尤佳。但都不若以膀胱經俞穴束骨穴治療來的方便及快速。
(四)董氏奇穴取穴多為倒馬,很少單獨取穴,善於變通,亦可取單穴。
&奇穴取用多為倒馬,屬於區位取穴,常兩三針一起應用,甚或六針一起運用,例如治疝氣成方是:「外間、大間、小間、中間四穴同時用針為主治疝氣之特效針」。在某方面來說。欠於精簡,但治療區位較大。此為有利処,亦為不足處,由於很少單獨取穴,單穴較少,幾十年來,我一直提倡一穴療法,基本上百分之七十的一針是以十四經為主。就以治療疝氣來說,十四經穴以大敦為主,再加一穴即甚效,只是董師在手上取穴較為方便。不是說奇穴就不可以取單穴,這要知道變通,要有相當臨床經驗後,才能由繁入簡,例如木穴雖寫明為兩穴,但四十年來我一般只用下穴,效果亦極好。五虎穴寫明為五個穴,但我經過多年臨床篩檢,也分出了每個穴的主治;又如重子重仙老師說兩穴同時下針,為治背痛之特效針,我也區分兩穴中每一穴的治療特點,這些經驗都已寫在書上。
甚至對於大腿六針齊下的,若非大區位治療,也可精簡。尤其是背後刺血穴位,如治療膝痛常用三金穴刺血,若知悉原理,僅刺中間金吉穴一針即特效,蓋此穴在第四椎旁開三寸相當於膏肓穴,膏肓穴在厥陰俞旁邊,刺之就如同我針厥陰經之內關,治療膝痛極效,而刺血效更顯更速。又如下腰之雙河穴,說是六穴奇用刺血,搞通原理,也是刺一針出血即有效。
(五)應將學習研究董氏奇穴,當作學術,而非偏方。
應該用什麼態度學習奇穴,我個人認為應該把董氏奇穴當作一種學術而非偏方,董氏奇穴已成為一個龐大的體係。當作學術研究就可以從其中的應用得到啟示,不但奇穴可用的更好,進而可使十四經穴的應用也隨之進步。
目前還有些地方仍處在追求速食偏方的時代,有一些人學習董氏奇穴追求的是;是不是還有些新穴位書上沒有公布出來,是不是還有些效用沒有寫出來,只追求一穴速效,只追求知道更多穴位,不喜歡聽原理,不希望了解原理。這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則是教授奇穴的人把奇穴帶偏了,或許因為教授董氏奇穴的人也談不出什麼原理。還有一點則與網站發達也有關係,很少人會在網站上談大道理,但談小驗方則很方便也易被人接受。講原理及深層理論的少之又少,對奇穴學術的提升並無大益。
學習奇穴除了把奇穴當作學術研究外,也應對穴位的效用多驗證,治療疑難雜症仍須根據中醫原理辯證運用,如此臨床與理論互相並進,水平才能提高。有些人自己不會用穴道(這包括位置角度深度等方面),就怪書本,例如聽說有人針靈骨大白治坐骨神經痛無效,稍為一問,原來是針的深度不夠,也有些人甚至針的角度不對,糾正調整後每個人就都說特效了。此外有時治某些病還是需要辯證選穴的。
(六)、學習老師的研究創新精神,效法老師的仁心醫德,重視義氣。&
老師臨床四十年,其中包括對軍公教及貧困民眾之義診,即達十萬人次,曾數度榮膺好人好事代表。當年高魁元先生為老師著作寫序,曾說:「董博士宅心仁厚,德澤廣被,即我軍中袍澤,受其惠者已不知凡幾。方今之世,術德兼備如董博士者,世所罕見,殊值欽佩。」所言確為事實,足見董師行善聲名之遠播。
老師本身亦為善於思考者,每見其於病床針刺病人完畢即進入診室,獨坐靜思良久方出,常告以又悟出某穴如何如何。雖然沒有正式授課,但每次到診所看老師針治病人,常聽老師說;這個病人我扎某某穴試試,這就寓有『教』及『傳』的意味,也寓涵著老師不斷精進時時創新的精神。
&老師平日門診收費極為低廉,貧窮者非但免費,有時還出錢叫計程車送病患回家。受老師之影響,董門學生行醫者收費皆為同行中較低者。我個人受老師影響,長年以來常是一成患者免費,有些人則打折,並且定期義診,先是在台灣山地、漁村、離島,以後到西藏高原、緬北高原、中亞義診,除自己負擔所有費用帶隊,還捐款捐藥。與別人只比義診之多寡,比購書藏書讀書之多寡,不比財富多少。
老師極重義氣,家父從小習武,亦教我們要講義氣,我自小練武教拳,也極重義氣,受人滴水之恩不忘湧泉相報,對老師的感恩化作對師兄弟的照顧,許多人都可做見證(詳見下篇《董門及董氏針灸憶往》。尤其在四十年前,不計一切發揚老師的奇穴,當時甚至被被視為荒誕怪異,當年大陸要出版我寫的幾本書,我把董氏奇穴擺在第一位,而不是自己最叫座較好的其他書,出版社認為太偏門,要自己出錢買書號。而今奇穴傳遍中國及世界成為顯學,心中實有無限安慰。
學醫行醫最主要的是要正派,作一個時時為病人著想,不怕看大病看難病。正直而有道義勇氣的醫生,也許這才是跟隨老師學習的最好回報。
五、從啟發面學習研究(待續)
针左侧肩中穴,右侧水曲穴,每天午时针一次,留针20分钟
生北芪220 石斛90 川牛膝90 远志90
桑枝30 银花30(后下)
水五斤,煲成半斤,晚上睡前一次喝完,覆被取微汗
觧石语老师
后下银花煮沸几分钟?
刘毅(解语石)(:11:34
网友 19:11:49
刘毅(解语石)(:11:59
这药要用大锅煲,煲一个半小时的
刘毅(解语石)(:17:14
用水5000毫升,先煎前五味,煎至1000毫升,加入金银花,再煎至300毫升时,去渣取液,临睡前空腹顿服
【转载】伤寒论答问杨维杰主答+伤寒论辨解&&
17:43:57|&&分类: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转载自舍得
一、伤寒论的六经与经络有关系吗?&答:当然有关,可以说伤寒论的六经即是经络,这应是仲景本意。《伤寒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又说「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这就说明《伤寒论》是以《内经》的医学思想为指导中心的。&&&&&&&&&
早在晋代,皇甫谧《甲乙经》中即已提出「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更是明确地把《伤寒论》三阴三阳证称作六经病证,以经络解说伤寒病机,其后,《外台秘要》《圣剂总录》等巨著皆承此说,自汉魏晋唐,以迄宋代,把伤寒三阴三阳病症解作经络受病,并无异议。&&&&&&
《素问.热论》说的三阴三阳证,原指经络脏府病症而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证显然继承了《热论》之说。伤寒太阳病的「头项强痛」、腰痛、骨节疼痛」;「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热结膀胱」;阳明病的「胃家实」和「口干鼻燥」;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胸胁苦满」,…皆与热论所载病症相符,即可知《伤寒论》和《素问﹒&热病》之间的传承关系。&&
看看《灵枢.经脉》的经络病与伤寒论的症状,也可以发现,两者的密切关系,例如《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是主筋所生病者,…狂、癫、发黄、鼽、衂、项背腰尻…痛。这与伤寒论太阳病头项强痛、衂血、蓄血如狂、发黄」等症相符。其他各经亦大致相符。&&&&&&&&
此外,仲景的治疗也足以印证其经
??络的含义,试问若六经不是经络.那么针在何处?灸在何处?!六经与经络之相吻合于此可见。伤寒论的三阴三阳论若非经络,那么其中之针灸该用什么解说?!&清初伤寒论大家柯琴,于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中,在「一身之病,俱受六经范围」的思想指导下。处处以经络解释分析病情,虽然柯氏在《六经正义》中说过「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等语,但对照前面以经络解说六经之病,其所指者应是指整体经络系统而言,而非仅指经络循行路线之「线」而已,这应该还包括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柯氏真不愧为深明经络之义者。同理,明清医家如方有执、程应旄、张志聪等论三阴三阳或言「部」、或言「界」、或言气化」,究其实质皆未背离经络藏府。(详见杨维杰《谈伤寒论之六经与经络》)&二、开阖枢与三阴三阳之关系如何?少阴为枢,还是厥阴为枢?&答;《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阴三阳中之太阴及太阳在最外为开,也就是说包括手足太阳之膀胱经及小肠经,包括手足太阴之肺经及脾经为开。每当寒邪伤人,最先伤阳,即伤最外之太阳,寒为阴邪易从下起,先伤足太阳,故伤寒论叙证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当热邪伤人,最先伤阴,热为阳邪多从上而来,先伤手太阴肺经。外邪先伤太阳太阴,即因太阳太阴为「开」之故。少阳及少阴皆为转枢之位,少阳在表里之间其证以寒热往来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例如小柴胡汤为少阳正证,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汤及偏里之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等。少阴亦有寒化热化之证,如寒化之四逆汤,真武汤等,热化之黄连阿胶汤等。阳明及厥阴皆有闭合之意,故为阖。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每当提及开阖枢,总有一个疑点会被提出讨论,就是关于究竟是「少阴为枢」或「厥阴为枢」的问题。内经并无「厥阴为枢」之文句,后世以厥阴与少阳表里,且厥阴亦有寒热往复之症状,而强以厥阴为枢,殊属不合。本答问将在下条从经络排列次序加以比较分析,当不致再有疑问,为了加强说明,再就少阴与厥阴的位置略加解说分析,当可更加清晰确定。&&&&&&&&
从条文及症状看,少阴心肾阳虚确是生死关头,从其死证条文较多,不难理解少阴之危,但若细看,厥阴死证条文更多于少阴,而厥阴病更危于少阴病,少阴病寒化危证常见合并厥阴的昏痉等症,如「伤寒脉微而厥(少阴阳虚)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出现厥阴昏厥)此名脏厥。」,可见厥阴应是在少阴之后。又从温病条辨看「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条下吴鞠通自注「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明白指出了少阴在前,厥阴在后,少阴影响厥阴。这样少阴为枢就不是问题了。&下面再以图解说明: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见下图),便可发现开阖枢两两相连。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
若将脚掌弯卷起来,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见图〉&三、伤寒论六经次第的传变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还是太阳少阳阳明?&答:关于伤寒六经之传变次序,一般认为系太阳→传阳明→传少阳,但从事实来看却不是如此,这是一个必须澄清的观念,个人根据原文及临床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
仲景的六经传变规律,源于《内经》,但却有别于《内经》。仲景的六经传变规律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内经》不尽相同。《内经?热论》六经传变一般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机械性相传。仲景的六经传变规律则有多种途径。如太阳既可传少阳,也可传阳明,还可直接传入三阴。在传变的具体顺序上,仲景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阳明与少阳的顺序上。《内经》的顺序是阳明传少阳,而《伤寒论》中三阳病的传经次序,则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少阳病传阳明,而没有阳明传少阳。《伤寒论》原文三百九十八条中,可
??以找到少阳传阳明的条文,而阳明传少阳则原文无处可见,从几例来看。&1.例一(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条并未说明第二日是先少阳还是先阳明。&2.例二(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条是说少阳证,服用小柴胡汤候出现口渴,表示邪气入里化热,转属阳明病,应按阳明病的辨证进行治疗。这一条说明了少阳可传阳明。&3.例三(265):「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语。此属胃」。这条亦属少阳传阳明的明证&4.例四(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明确提出「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这也是太阳传少阳。&5.例五(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此条说明阳明一般不复传他经,其中当然也包括不传少阳。&&&&&&&&
上举原文五例说明(1)太阳病可传少阳,也可传阳明。(2)少阳病可传阳明。(3)病至阳明不再传经。(4)没有条文证明阳明病传少阳。&疾病的传变应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其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而少阳在半表半里即太阳和阳明之间。因而传经次序应是先少阳,然后再深传至阳明。(至于阳明病转化为少阳病,病由内里返归至半表半里,这是疾病向愈而不属传经)如戴元礼说:「太阳在表,少阳在表里之间,阳明在里,自外渐入内,次第正当如此。果如伤寒论中所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岂可第二日在里,第三日方半表半里乎?」丹波亦说:「其次第一为太阳,二为少阳,并说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证,…今先立于阳明者,他人知传变之序而已」,也都认为是太阳而少阳而阳明。&&&&&&
下面亦以图解说明: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顺时钟方向旋转,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次序。依此图以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四、为何南方应用附子量反而较北方大?&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地理气候对人体气血会产生重要影响。同一病症因地域不同,治疗即因而有所差异。治病必须顾及地域及体质差异。同为胃脘痞满,北方多因内寒所致,多以理中辈治疗,南方则多因湿热居多,反以半夏泻心汤证为多;又如北方人中风多为体胖气
??虚多痰多瘀所致;南方人则为肝阳上亢肝火上冲居多。&至于为何南方人生病附子用量反较北方为大,《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西北气候寒凉,人多食热,连夏天都在吃羊肉,复因春夏秋三季较短,寒凉之气覆人时间较长,皮肤腠理致密而少开泄。阳气不易外发,郁而为内热,故北方人,病多外寒而内热。东南方气候炎热,温热之气蒸于人体,腠理开泄,阳气外越,复加人多喜食寒凉,内多虚寒之气,故南方人,病多内寒而外热。因而北方人得外感麻桂用量大于南方;南方人得内寒时附子用量大于北方,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及香港人得病时附子时常用至一两或好几两之原因。香港名医潭述渠之《名医心得录》及《谭氏南游医案》中之上百病例,四逆汤、真武汤等方中之附子动辄用至十两以上,其病例皆为星马南洋之商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火神派与之相比,岂不小巫见大巫乎。&五、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答:
(一)桂枝汤能发汗,但并不属于发汗剂。1.为什么说桂枝汤是发汗剂&&&
柯韵伯在《伤寒附翼》里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很多人即据之以为发汗剂。&&&
《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方后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6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上述几条,都说明桂枝汤之运用在于发汗。因而认为桂枝汤是发汗剂。&2.为什么说桂枝汤不是发汗剂&&&&&&&&
但有更多理由足以说明桂枝汤不是发汗剂,个人将其归为几点:&??(1)虚证不能发汗&&&&&&&&
桂枝汤证是由于表虚汗出不彻,所以需要解肌微汗。一般来说虚证不能发汗,有汗便是表虚,表虚又怎能发汗?表虚若再发汗,岂不更虚,以桂枝甘草汤为例,它用于治发汗过多的心悸证,若桂枝是发汗的,又怎能用之?复汗岂不更伤心阳?既然能用,就足见桂枝汤不是发汗剂。&(2)本有自汗岂能发汗&&&
原文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设若桂枝汤为发汗剂,那么病人常有自汗而不愈,再发汗岂不更加伤阳或伤阴吗?再看桂枝汤的禁忌:『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更能说明其不是发汗剂。必须是在有汗的状况下服桂枝汤,就更验证了桂枝汤不是发汗剂。&(3)啜热稀粥始得有汗&&&&&&&
大论12条强调桂枝汤服法:『…服己须爽,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桂枝汤本无发汗之功,之所以能发汗,全靠服药后啜热粥和温覆一时许的辅助条件,并须温覆取汗。若桂枝汤真有发汗之功,又何需再啜热粥及温覆方能取汗呢?&
(4)微似有汗不是发汗
仲景在服桂枝汤后嘱咐:『微似有汗者益佳』,所谓『微似有汗』,与『微汗』并不相同,而是微觉潮润似有汗而无汗之意。方有执说:『微似』二字,最为紧耍,有影无形之谓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微似有汗者益佳』后仲景并谆谆告诫,『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证明本方是欲其发散而不是欲其发汗。&(5)桂枝之用不在发汗&&&
邹润安《本经疏证》总结
??桂枝之用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中并未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右椎动脉闭塞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