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的心情短语本诗套用典故说明二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精品解析】2016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开学测试题分类之古诗词赏析&&共用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古诗词赏析一、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1.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答案】1.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答“壮志难酬”也行);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答到“孤独寂寞”即可”)2.(本题满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可得满分)①寓情于景(答借景抒情也对):诗人借“草深”“鸣蛙”两个意象传达出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草深”二字以景写“幽”,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③“鸣蛙”二字,以声衬“幽”。(答“反衬”,“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皆可)④“草深”、“鸣蛙”两词都暗点题目“幽居初夏”的“幽”字和“夏”字。⑤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解析】1.试题分析: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学生选准角度,赏析合理即可。二、阅读王勃的《山中①》一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②晚,山山黄叶飞。【注释】①此诗为王勃客居巴蜀时所作。②高风:秋风。3.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4.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A.恬淡超脱B.壮志难酬C.忧国忧民D.旅思乡愁5.请对“山山黄叶飞”一句作简要赏析。【答案】3.C4.D5.示例:“山山”运用叠词,表明每座山峰、每条沟壑都是如此,既强调了深秋的萧瑟景象,又景中含情,传神地把绵绵不绝的羁旅乡愁烘托出来。(也可抓住“黄叶”赏析,2分)【解析】3.试题分析:阅读诗句,抓住其中描写景物的文字判断季节,然后比较。诗中“黄叶飞”一词是写秋景,C句中“落木萧萧下”也是写秋景。4.试题分析:抓住诗中“悲已滞”“念将归”两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此比照各选项,即可知D为答案。5.试题分析:赏析诗句,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答案】6.家国之恨身世之悲7.A【解析】6.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个人、家国之情融于一体。7.试题分析:A中描写角度和顺叙应是由近到远。四、阅读下面古诗。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8.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9.这首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自选角度赏析这两句诗。【答案】8.从诗的题目看,使至塞上,写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从内容看,“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都是写塞外风光和军中生活的,因此这是一首边塞诗。9.示例一:这两句诗写出了大漠特有的奇异风光,“大漠”“落日”“长河”画面感强。示例二:这两句诗描绘了壮观奇丽的塞外风光,广阔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万里黄河波涛滚滚,一轮落日显得分外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直”对“圆”,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心胸开阔。【解析】8.试题分析:从文题和内容中找到与“边塞”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关的字词说明即可。9.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句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和将士的生活来分析其表现景物特点和烘托将士形象的作用。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0.诗题中有“早春”二字,针对它,诗中描述了哪三种景物?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本诗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B.“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描绘出春天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C.第三句中着一“好”字,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D.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答案】10.小雨、“草色”、“烟柳”。11.B【解析】10.试题分析:从诗句中直接找出描写早春景色的词语即可。11.试题分析:题解诗歌内容,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B错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写是的早春,写近看春草很稀疏,而不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12.这是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作品,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3.诗的每一节开头都用了“我不去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4.“只要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一诗句含有很深的哲理,你能说说其中的内涵吗?15.从诗的第二节可以看出,玫瑰象征爱情。你还能再列举两种花的象征意义吗?16.从诗的内容来看,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2.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13.这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又构成了段落排比,内容上彼此呼应,旋律上回环往复,韵味无穷。14.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为了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不管过程顺利还是曲折,结局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由世人评说,自己却无怨无悔。(大意对即可)15.示例:茉莉花:象征优美;勿忘我:象征浓情厚意;紫罗兰:象征永恒的美或青春永驻;香水百合:纯洁、富贵、婚礼的祝福。……16.“我”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执着地追求,并且不畏艰难困苦(勇敢顽强),热爱生命的人。(写出三层即可给满)【解析】12.试题分析: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这两方面来分析,然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13.试题分析:这是对反复修辞手法作用的考查。开头都用了“我不去想”,四个段落构成排比段,内容上彼此呼应,旋律上回环往复,韵味无穷。14.试题分析:“只要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中“地平线”指的是“美好的理想”,后一句话则是说要不停的为了理想而奋斗。这一诗句是说只要是为了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不管过程顺利还是曲折,结局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由世人评说,自己却无怨无悔。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由“玫瑰象征爱情“可以联想到许多花的象征意义,如“康乃馨象征母爱”“百合:纯洁、富贵、婚礼的祝福”等。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诗人性格的理解。仔细阅读全诗,从前三节诗的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可以表现出诗人是一个热爱生命、有远大理想的人,并为了实现理想而执着地追求,不畏艰难困苦的人。七、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山行[宋]叶茵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17.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18.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7.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不识18.《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解析】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仔细分析阅读,结合题干部分提示“《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注意把握关键词语“不识”即可。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词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题型。这类题型如何答好呢?一是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抓住两个重点:①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②能把握住古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八、阅读古诗,完成后面问题。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______。20.选出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浩荡”,“浩浩荡荡”之意,表明诗人与官场决裂的气势。“吟鞭东指即天涯”是说当自己出了北京城门,便从此与朝廷隔绝,也就如远至天涯。B.“落红”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这句表明诗人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C.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即景抒情。D.前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形象生动而含蕴沉着。【答案】19.卸甲归田的惆怅,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意对即可)20.A【解析】19.试题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诗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更有忠心报国服务人民的信念。20.试题分析:A中“浩荡”,“浩浩荡荡”之意,表明诗人与官场决裂的气势。说法有误,这里应是指“离愁之多”。
亲!请或新用户?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2&(“情感”强化练)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自己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4.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修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答:&&&&&&&&&&&&&&&&&&&&&&&&&&&&&&&&&&&&&&&&&&&&&&&&&&&&&&&&&&&&&&&&&&&&&&&&&&&& 
&&&&&&&&&&&&&&&&&&&&&&&&&&&&&&&&&&&&&&&&&&&&&&&&&&&&&&&&&&&&&&&&&&&&&&&&&&&& 
&&&&&&&&&&&&&&&&&&&&&&&&&&&&&&&&&&&&&&&&&&&&&&&&&&&&&&&&&&&&&&&&&&&&&&&&&&&& 
解析:末句虽然是运用了“燕”这个意象,但其前面有个细节性的修饰语“双”,主人公的“单”与“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歌情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学会“多面功”(多角度、多层面答题)
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结合本诗的注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与打击,表达出一种愤激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恶风”“黄流”暗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二、把好“两关”,确保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思路不跑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之一。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天津卷、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浙江卷等多套高考卷都涉及了该考点。
表达技巧是作者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比拟、借代、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用典、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象征、烘托、渲染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主要有这样几种命题形式:1.判断表达技巧的类型;2.分析表达技巧的用法;3.比较表达技巧的异同;4.赏析、评价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典例] (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 
&&&&&&&&&&&&&&&&&&&&&&&&&&&&&&&&&&&&&&&&&&&&&&&&&&&&&&&&&&&&&&&&&&&&&&&&&&&& 
&&&&&&&&&&&&&&&&&&&&&&&&&&&&&&&&&&&&&&&&&&&&&&&&&&&&&&&&&&&&&&&&&&&&&&&&&&&&
&&&&&&&&&&&&&&&&&&&&&&&&&&&&&&&&&&&&&&&&&&&&&&&&&&&&&&&&&&&&&&&&&&&&&&&&&&&&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评分细则] 能准确指出其描写角度差异的,得2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且分析恰当的,得3分。
[现场阅卷]
[我来评分] 0分
[名师评卷] 此考生没有审清题干要求“描写角度”,题干要求需要从描写手法入手回答,此考生却从描写的内容及情感方面回答,所以得0分。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再掌握此方向的答题角度,然后准确概括出描写角度、描写手法的差异即可。
(一)审题关
——抓关键审题干,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在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根据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同时,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这就需要先了解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2015年安徽卷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015年湖北卷
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2015年浙江卷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2014年浙江卷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虚实”“描写”“抒情手法”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2015年天津卷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015年全国卷Ⅱ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014年重庆卷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含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上面这两类设题角度题干要求的信息都非常明显,但也有一部分是把答题的思考方向隐含在题干中,需要细心审辨,下面笔者就以高考题为例,来审读答题思考方向。
题干类似情况
全国卷Ⅱ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颔联巧在哪里:在整首诗中的巧妙之处,即为构思之巧妙。
构思巧妙:
开篇——引出下文、总领全诗、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过渡;
结尾——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尾句技巧”
“布局巧妙”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写景”中“写”为描写,“景”为景物,从描写景物角度答题。
描写景物的技巧:
描写角度——远近高低;
描写方式——听觉、视觉、嗅觉等;
描写方法——正侧、动静、虚实、点面等。
“怎样写”“描绘”“描写”
全国卷Ⅱ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什么方法表现感情:表现情感即为抒发情感的手法。
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情感展现特殊”
“景”与“情”
全国卷Ⅱ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咏梅诗:梅为主体,其他意象为烘托或渲染,或象征手法,为表现手法的考查。
表现手法:
对比、反衬、烘托、渲染、联想、想象等。
“写环境的作用”“其他意象作用”
(二)答题关
——把握3个思考切入点,确保答题内容不跑偏
根据高考设题角度及题干的提示方向,能大体找到解题方向,但还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备考经验,总结出表达技巧题的3个思考切入点,考生用此方法做题,既快又准,十拿九稳。
1.从情和景的角度入手
这是古诗词鉴赏最常考的考查点,也是最基本的切入点。
(1)从情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或者是托物言志等。
(2)从景物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以及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例如,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细节描写,是虚实结合还是动静结合,甚或是白描等。
具体做法是迅速再现相关知识并结合诗词内容加以分析比较,快速排除后留下最明显的作为预备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 
&&&&&&&&&&&&&&&&&&&&&&&&&&&&&&&&&&&&&&&&&&&&&&&&&&&&&&&&&&&&&&&&&&&&&&&&&&&& 
&&&&&&&&&&&&&&&&&&&&&&&&&&&&&&&&&&&&&&&&&&&&&&&&&&&&&&&&&&&&&&&&&&&&&&&&&&&&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具体地讲,一是要分清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二是要看是否运用烘托(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三是要分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看有无运用对比(对照)等表现手法,四是要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看有无象征意义(主要是咏物诗)。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注]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 
&&&&&&&&&&&&&&&&&&&&&&&&&&&&&&&&&&&&&&&&&&&&&&&&&&&&&&&&&&&&&&&&&&&&&&&&&&&& 
&&&&&&&&&&&&&&&&&&&&&&&&&&&&&&&&&&&&&&&&&&&&&&&&&&&&&&&&&&&&&&&&&&&&&&&&&&&& 
参考答案: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3.从联与联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入手
古代诗歌两联或两句在内容上往往构成对比、对仗或衬托关系——有时是一动一静,有时是一虚一实。
3.(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 
&&&&&&&&&&&&&&&&&&&&&&&&&&&&&&&&&&&&&&&&&&&&&&&&&&&&&&&&&&&&&&&&&&&&&&&&&&&& 
&&&&&&&&&&&&&&&&&&&&&&&&&&&&&&&&&&&&&&&&&&&&&&&&&&&&&&&&&&&&&&&&&&&&&&&&&&&&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判断这两句诗构成什么关系。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参考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三、明确“三点”,面对比较鉴赏题不畏难
我们在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2015年的全国卷Ⅰ、湖南卷、浙江卷都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对此,考生应不断地研究、训练诗歌比较鉴赏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而且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 
[参考答案]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评分细则] 答出两首诗歌描写塞外风光角度的区别,得2分,简要分析得3分。
[现场阅卷]
[我来评分] 4分
[名师评卷] 这道题设问的是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直接、间接。也可以称之为正面和侧面,本考生知道是“描写角度”,然后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两首诗。题干是“不同”,所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侧面可以不说,因为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所以扣1分。
(一)明确比较鉴赏题的3大特点
——思想上不惧怕
1.衔接教材,深化运用。一种是课内诗歌和课外诗歌的比较。如2015年全国卷Ⅰ,拿一首我们较熟悉的课内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一首我们较陌生的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进行比较,使得考生更容易在对照中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全方位的立体的鉴赏结论。这种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好地衔接了教材和高考,沟通了课堂与课外,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教和学变得更加有序化,更加梯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对语文课堂不够重视的现象。
2.课外比较,迁移运用。另外一种就是两首课外诗歌的比较。如2014年天津卷《暮春》和《暮春山景》:“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无需看诗歌内容,只需看看试题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试题在选材上的特点:即它们是按照诗歌的题材来选材的,或同是写景诗,或同是咏物诗,或同是送别诗,或同是怀古诗,或同是山水田园诗。(一般情况下是这样选材的,个别情况例外)而这些诗歌的类别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虽然考试的素材取材于课外,但我们是可以通过努力得法于课堂之上的。
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纵观高考的比较鉴赏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大的比较角度:比较其同,比较其异和比较异同。
(二)明确解答比较鉴赏题的3个注意点
——做题上有办法
1.注意通读所给的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注意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异同。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三)明确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题型上别无他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 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答:&&&&&&&&&&&&&&&&&&&&&&&&&&&&&&&&&&&&&&&&&&&&&&&&&&&&&&&&&&&&&&&&&&&&&&&&&&&& 
&&&&&&&&&&&&&&&&&&&&&&&&&&&&&&&&&&&&&&&&&&&&&&&&&&&&&&&&&&&&&&&&&&&&&&&&&&&& 
&&&&&&&&&&&&&&&&&&&&&&&&&&&&&&&&&&&&&&&&&&&&&&&&&&&&&&&&&&&&&&&&&&&&&&&&&&&& 
参考答案: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答:&&&&&&&&&&&&&&&&&&&&&&&&&&&&&&&&&&&&&&&&&&&&&&&&&&&&&&&&&&&&&&&&&&&&&&&&&&&& 
&&&&&&&&&&&&&&&&&&&&&&&&&&&&&&&&&&&&&&&&&&&&&&&&&&&&&&&&&&&&&&&&&&&&&&&&&&&& 
&&&&&&&&&&&&&&&&&&&&&&&&&&&&&&&&&&&&&&&&&&&&&&&&&&&&&&&&&&&&&&&&&&&&&&&&&&&& 
&&&&&&&&&&&&&&&&&&&&&&&&&&&&&&&&&&&&&&&&&&&&&&&&&&&&&&&&&&&&&&&&&&&&&&&&&&&& 
解析:“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参考答案: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之能事。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在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 
&&&&&&&&&&&&&&&&&&&&&&&&&&&&&&&&&&&&&&&&&&&&&&&&&&&&&&&&&&&&&&&&&&&&&&&&&&&& 
&&&&&&&&&&&&&&&&&&&&&&&&&&&&&&&&&&&&&&&&&&&&&&&&&&&&&&&&&&&&&&&&&&&&&&&&&&&& 
&&&&&&&&&&&&&&&&&&&&&&&&&&&&&&&&&&&&&&&&&&&&&&&&&&&&&&&&&&&&&&&&&&&&&&&&&&&& 
参考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①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 
&&&&&&&&&&&&&&&&&&&&&&&&&&&&&&&&&&&&&&&&&&&&&&&&&&&&&&&&&&&&&&&&&&&&&&&&&&&& 
&&&&&&&&&&&&&&&&&&&&&&&&&&&&&&&&&&&&&&&&&&&&&&&&&&&&&&&&&&&&&&&&&&&&&&&&&&&& 
&&&&&&&&&&&&&&&&&&&&&&&&&&&&&&&&&&&&&&&&&&&&&&&&&&&&&&&&&&&&&&&&&&&&&&&&&&&& 
&&&&&&&&&&&&&&&&&&&&&&&&&&&&&&&&&&&&&&&&&&&&&&&&&&&&&&&&&&&&&&&&&&&&&&&&&&&& 
解析: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参考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可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理解。第一首“忘采叶”说明思妇因看到柳、桑这些景物,想起远在边关的丈夫而忘记了采叶;“梦渔阳”讲因受到景物的触发而梦到丈夫,故属于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第二首“忧”“泪”“衣到无”等都直接体现出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故属于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2
(“情感”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明)高启霜
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雁”字在诗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结构上说,照应题目;二是从内容上说,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流露感情,而是用“总是秋”说自己看到的都是秋,并没有明说“秋”是什么,而“秋”这一具体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又自然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念奴娇 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 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
(1)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5分)
★(2)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盘”说明地势之险要,通过设问的方式,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表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词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渡太湖登马迹山
(清)赵翼[注]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 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分)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分析诗人的写作思路,可以在概括诗歌各诗句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阐述了离家仅有廿里的马迹山,直到自己老了才开始攀登。其中的关键词“才”“始”“廿里”“垂老”,表现了作者没有及早去攀登的遗憾之情。
参考答案:(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
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
[注] 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
(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列举本诗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条讲述,要结合诗句的内容,点出这一手法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等。
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2)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任选三种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浪 淘 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参考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 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n):烧火做饭。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含意?(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这表现杜甫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杜甫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可知,杜甫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作者通过这首诗,写自己的空囊,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境况和诗人自身的思想、遭遇。
参考答案:(1)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
(2)前四句表达了世道艰难,诗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展现了“暮日”“雁”“塞角”“泾河”等意象,表现了一幅西北边陲天寒地冻、塞角呜咽的荒凉图景。分析意象可以从感官和动静两个角度来入手。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如“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凄苦、人生不如意的愁绪。
参考答案:(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冰,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 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意,而其中的“天”具有了人的情感动作“憎”“故下”,由此可以判断出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写这一景象暗示了当时寒冷的气候,以及自己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本题要结合词的内容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自己怀乡思人,二是自己的家人感念漂泊在外的游子。
参考答案:(1)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的景象。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毗陵(常州)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并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沉沉”表现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心情,“白云”写出了作者回首时只见白云不见友人的留恋和感伤。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秋夜沉沉”“阴虫切切”是实写送别友人的环境,“明日”“白云”是作者想象的景象,只见白云,不见友人,饱含感伤、留恋,是虚写。
参考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实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词人在本词上阕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5分)
(2)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按照要求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首先要点出使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词句加以分析;最后点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叠字的连用,就可以结合“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来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可从表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思考:表象可以从景物的特点入手,本质则要具体分析这几个意象传达的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1)(示例一)情景交融。“云淡淡雨萧萧”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二)想象。作者遥想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示例三)比喻。把眉比作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示例四)叠字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萧萧”状雨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2)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宋)周 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清)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5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周诗三、四句将蝴蝶人格化,它沉醉花丛,流连不去,借此表达了诗人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5分)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明确“春山”“烟波”使用了象征手法,然后分析它们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如“春山叠”象征着家乡的遥远,“烟波隔”象征着回乡之路被阻隔。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全词来看,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从结构上,连接上下两阕;从内容上,承接上阕的景与下阕的抒情。第二问,古语有“愁断肠”的说法,此处的“肠千结”也是表现了作者的哀愁,有个人的乡思、身世的感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
参考答案:(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此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家身世、壮志难酬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作者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宿 府①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 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ɡ):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6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自语”与“谁看”可想到视听结合起来;由“角声”与两联的具体意境可想到以动衬静;由“角声悲自语”可想到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该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注释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与注释③“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再结合诗句“音书绝”“行路难”,就可品味出作者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的原因了。
参考答案:(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③拟人:将角声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黄公绍  
年年社日①停针线②。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日。②停针线:古代习俗,春社日妇女停止做针线活。
(1)下阕首句“春衫著破谁针线”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6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把上下阕的首句联系起来分析,搞清两个“针线”的含义,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则是动词,用针线缝补。这样即可正确理解该句的意思,然后由物及人,揭示其感情,并略加分析,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到实处。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这是较易看出来的表现手法。而词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妻子: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这是想象之景,是虚写,更能突显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1)意思是春衫已经穿破,谁来为我缝补呢?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想念妻子的感情。这句话与上阕首句“年年社日停针线”相呼应,“年年”“著破”表明夫妻分离时间长,游子由穿破的春衫想起缝制春衫的妻子,不禁悲从中来,泪沾春衫。
(2)①反衬,用双飞的燕子反衬夫妻分离的哀愁。②虚写,漂泊在外的词人,想象家中的情形——社日妻子停止做针线活,看见双飞的燕子,而想念远行在外的自己。自己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更显思念之深。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6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5分)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分析表层含意时,可以结合着“老柏树”“春风”两个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老柏树四季常青的风姿表现出来;在分析深层含意时,就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来组织答案。把老柏树的象征意义或者以物喻人的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反复品读,整体感悟诗的意境,找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这首诗先描写世人喜爱牡丹,再写老柏树的四季常青的风姿,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可以采用“这首诗用描写……来反衬……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之情”这一模式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①就老柏树自身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②就观赏者而言,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去关注它。
(2)主要是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6分)
解析:(1)“窗外芭蕉”与“窗里人”本无关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于联想的作用,“窗里人”便以为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此种苦涩之情,令人伤痛不已。
(2)两首词都善于借凄清景物抒发离别的思念之情(借哀景写哀情);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离别之人的愁苦心境;运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想象离别后的心理感受)加深离别的悲伤程度。
参考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江行赠雁①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②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 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②缯(zēnɡ)缴(zhu&):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做分析。(6分)
★(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做分析。(5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两首诗虽然都写雁,但是因为借助雁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因而刻画描写的雁的形象也不同。如欧诗表现了大雁不怕辛苦地远飞而时刻面临危险的特点,杜诗表现了大雁自由自在、畅快飞翔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江行赠雁》一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他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这些经历长途艰辛的鸟儿太疲倦了,羽翼已衰微。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雁十分相似,于是借征雁表现自己的孤寂与悲愤。《归雁》的一、二句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那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
参考答案:(1)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的征雁。“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现雁的自由自在、畅行无阻。
(2)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①晴放纸鸢②。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 ①悭:缺少,没有。②纸鸢:风筝。
(1)理解《偶成》这首诗的关键是哪一句?为什么?(5分)
★(2)两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各是什么?中心思想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1)第三句。(1分)这一句是反问句,在前两句委婉地讽刺之后突然直接表明态度:城里人怎么知道雨对农耕的好处?这一句引出下面对“却恨悭晴放纸鸢”的斥责,表明了诗人对朱门大族只知享乐、不顾民生疾苦的批判。(4分)
(2)①第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中人与农人对雨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诗人的情感。第二首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萧萧”竹声比喻百姓的“疾苦声”,来表达诗人对大中丞的劝谏。(4分)
②相同点:都表现了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不同点:第一首谴责了城中那些只知玩乐、不知农时的人,第二首表达了做好父母官的心声。(2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①初开晓更清。
(宋)郑思肖②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1)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什么样的品格?又分别突出了菊花什么特点?试作简析。(6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试做赏析。(5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两首诗共同赞美了菊花。白诗通过“蕉折”“荷倾”与“菊花”做对比,反衬出菊花傲霜独立、耐寒的特点。郑诗则以拟人修辞写菊花于凛凛朔风中抱香枝头的耐寒、不屈的品格。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标题为“咏菊”,而诗中前两句提及芭蕉、荷花,意在反衬菊花的品性。郑诗中将菊花写为“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里的“宁可”“抱香死”赋予菊花以人的品格性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傲霜独立、耐寒的品格。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
(2)白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地重游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