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医生您好,您的子宫内膜增厚中药处方方药量各是多少呀?

转帖:民间大医——赵德赞 - 曹东义 -
中医药论坛 - ZHONGYIYAO.NET
&(实名注册,交流更贴心)
& 转帖:民间大医——赵德赞
积分62194&
民间大医——赵德赞
记者有幸在10多年前,就开始见证河北永年县民间中医赵德赞先生的诊疗过程。从他身上所体现的一切,彷佛就是扁鹊再现。
1952年出生的他,由于家庭的中医环境,少年时期对家中珍藏的中医书籍开始认真阅读,15岁正式拜师学艺。为了实现继承祖先高超医术成为大医的梦想,凡是听说哪儿有好中医,他就一定想法登门拜访。特别是七十年代他在峰峰煤矿工作期间,在当地的南响堂寺,受到一位隐居高僧的点拨教化,使他对所学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八十年代,他又靠自学考试获取了山东医科大学的毕业文凭。至此之后,在他身上具备了祖传师承、高人指点、科班学习三大优势,再加之他本人极高的悟性和勤奋,使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本土文化培养起来的中医。
赵医生知道自己若想成为一名真正能治大病的中医,必须从练好脉诊开始。于是,为了集中精力锤炼和检验一种原汁原味专切颈动脉、人迎脉的古代切脉方式。他在1978年毅然丢掉铁饭碗,在家人的支持下,一个人在家乡河北永年县城开了间“中医赵不问门诊”。他对所有第一次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不问其身体状况,除了先切寸关尺脉看舌苔外,再专门切他自己研究悟出的这两种古代脉诊脉象,他便当场讲清楚来人身体内部五脏六腑的运行情况和身体反映出来的现象,甚至其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这六口,让其对照大医院的诊断书和自己的身体找感觉。如果对症,就给开出药方到别的药店买药,他只诊脉不售药,患者认为诊断准确就随意丢诊费,不对症就尽管走人的看病原则。在这种近似苛刻的条件磨练下,不仅让他的诊脉技术大有长进,还使他通过这样的诊脉实践,发明创造出了世界上首部中医人体七项遗传基因,他就这样,诊所一开就是14年,其间他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病例、整理总结诸多宝贵的经验。
赵医生祖传的一本临症笔记《医案心得录》,记载的英神普救丸药方,共13味基本中药,在这13味中药的基础上,只换药引子就可治愈各种妇科病。他根据当代人因生活、饮食违反自然规律,多数呈现阴盛阳衰、五脏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牢记老祖宗倡导的人体气、血、津液三大要素,紧紧围绕五行生克原则展开诊断治疗,将其改为更换不同的药引子之后,就能征服人世间噎、膈、瘟疫等各种疾病的药方。他总结出其中遗传基因的表达,根据患者不同的遗传基因表达与不同病症辨证施治,基于13味基本药物适时更换相应的药引子,确定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用药方向,从而组成自己独特的治疗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标本兼治。治疗时,他巧妙地运用最佳的方剂配伍,追随药物凝聚和承载的自然信息,挖掘中草药蕴藏的药性潜力,藉助中医治病必先除根等原理,调动人体天然抗力,使患者的防御动力主器官肺、解毒主器官肝、免疫主器官脾、过滤主器官肾,恢复它们天然的良性互补循环。从而实现消除各种肿瘤、血液病等疑难绝症。让动静脉中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消融、椎间盘突出的骨质部分,在大自然热胀冷缩规律的作用下,恢复成健康状态。
赵医生认为:大自然中凡有一病相生,就一定有相克的药物。即便是经过手术、放化疗之后(不超过5次),或者被大医院判为救治无望的病人,仍然有半数患者有治愈的希望。
至此,他还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发现整理出了世界上首部《中医人体七项遗传基因》,使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些完全用中医语言阐释的基因内容,涵盖了世间所有人的身体健康变化信息。无论是谁,只要经他切脉后,不仅能获知该人身体内部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四肢百骸的生理反映,对病人患病部位、疾病形成根源、临症表像、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甚至连病人直系血亲,如其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亲人的某些身体的遗传基因等,他都能清晰明了地一一诊断清楚。甚至对西医无法得知的中、早期肿瘤都有清晰的表述。古代五行生克理论,在他身上运用的神奇自然,听他讲述患者疾病发生的根源与过程,直观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堂自然科学讲座。患者结合自己身体的反应,不仅听得懂、看得明白,而且个个都能心服口服。
赵老师的《中医人体七项遗传基因》是:1、先天肺热阻力型;2、先天肝肾阴虚型;3、先天隔肌膜胀厚型;4、先天血热毒型;5、先天贲门阻力胀厚型;6、先天肝脾阻力胀大型;7、先天五脏异位异数型。
在他36年成千上万的病案中,至今无一例医疗事故。1998年他曾受聘国防大学中医疑难病专科副主任医师、央视健康之路专家义诊、北京电力大学、首都国际航空公司均留下他的医疗足迹。
赵医生用药一直坚持不用动物药、不用毒性药、不用泻药的“三不用”原则。而且,治疗胃癌不用胃药,治疗任何疾病使用的所有中药都不伤胃。为患者配制的药物,全部为中草药中的根、枝、茎、叶、花、果五种类型药。
赵医生通过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研究还大胆地作出判断:世界上无论人体什么地方都可能发生癌症,唯独心脏不会患癌。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心脏病都是假像而非真因。心脏就好比是个磨,磨不转时应该检查动力部份。即便真有人患上心脏病,他出生不久也就死亡了。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绝大多数人的肾病也是一种假像。
赵医生根据患者脉象,将君、臣、佐、使四种功效的药物,配伍成忽高忽低、如同醉拳,取名醉八仙汤头加减,变换各种药引子,其中某位药量大者可达2000g,量小者3g,用药量一副高达五、六公斤。为避开多数患者体质经不住峻猛药性的攻击,采用稳、准、狠的汤药方剂,在病人的密切配合下,旨在让忌口形成的身体内部环境;坚持服药环境的室温在22度以上;高温热饮整天频饮等布成阴雨连绵阵,使病人形成的出汗、大小便(大便每天最多可达三、四十次,越排越有劲,药停排泄停,与拉肚子有本质不同),对各种疑难绝症有较高的疗效。此法看似无常实有根,真正达到排毒、排酸、排垃圾之目的,有效预防了阴竭阳脱,极大地改变了病人的气血流变。籍此可除掉人体百分之九十的疾病(因为百分之九十的病,都与气血流变有关系)。
多年临床证实:病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基因,与上代人的疾病、七情五味嗜好有着密切关联。鉴于目前人群的患病趋向,赵医生认为:很多人并不缺乏营养,而膏粱厚味、营养偏盛恰恰是造成疾病的根源。大多数人宜清淡寡味、多饮汤水、少荤多素、戒烟酒就可以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五、六十年代小米汤、棒子面粥都不管饱,生完小孩后的妈妈奶水多的都止不住,到了讲营养搭配的今天,百分之六十的产妇却没有了奶水,这严酷的现实,充分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他接诊的病人,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各大医院定为不治之症后,经他切脉正在等死的各种肿瘤、血液病等疑难杂症患者,经他切脉并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后的患者,治愈后生存在二、三十年以上的鲜活病例,是西医治疗方式无法达到的境界。
& & 赵医生坚持对两种情况的患者不予诊治。一、凡是不能密切配合治疗、严格按照中医对不同病情有相关禁忌要求的患者。二、凡是手术后放、化疗5次以上者。
& & 人患病就是因为体内的阴阳失去平衡,倘若再饥不择食地选择对体内正气有严重伤害的治疗方案,导致过量的毒素渗入体内,岂不是舍本逐末、饮鸩止渴!?
他的中医赵不问门诊,从不备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更不靠整天开门售药,不做任何形式广告宣传,仅用切脉诊断和病人口口相传,叩门就医者涉及全国28个省区。
在此,赵医生盼望更多有识之士,在不幸遭遇大病的厄运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老祖先数千年传下来的,完全符合大自然规律的治疗方案。到那时,病人的治疗难度会降低、治愈概率会提高、经济负担会减少。这种利用传统医学的优势,能给更多人带来健康和欢笑的事情,将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振兴中医的根本出路。
由此,我们坚信:真正的中医,植根于民间。像赵医生这样出类拔萃的民间大医一定还有很多,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价值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发现、他们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事业后继无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获得彻底解决,我们再奢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将是一句空话。(记者 王卫星)
2015年香港世界道家文化暨国际中医高峰论坛发起单位:
& && && & 中国自然文化研究会、《东方》出版社、《东方》杂志社
地址:香港九龙城沙浦道83号& &
电话:&&邮箱:
& && &联系人:王卫星
…… …… ……
提示: 您需要【】或【】才可以浏览更多内容。
评分坛友同时说:
ymy111 说:我燕赵大地真是人杰地灵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民间大医——赵德赞记者有幸在10多年前,就开始见证河北永年县民间中医赵德赞先生的诊疗过程。从他身上所体 ...
引用 1# | 曹东义 发表于
不仅能获知该人身体内部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四肢百骸的生理反映,对病人患病部位、疾病形成根源、临症表像、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甚至连病人直系血亲,如其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亲人的某些身体的遗传基因等,他都能清晰明了地一一诊断清楚。甚至对西医无法得知的中、早期肿瘤都有清晰的表述。古代五行生克理论,在他身上运用的神奇自然,听他讲述患者疾病发生的根源与过程,直观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堂自然科学讲座。患者结合自己身体的反应,不仅听得懂、看得明白,而且个个都能心服口服。-----这就是被中医专家批为流毒的太素脉
扫平文化复兴之路:《自然之道的象数学原理》易医720气数分型
回复 1# 曹东义
佩服之至!这才是真正的中医,而反观国家院校培养出的中医,只是勉强称作中医而已!看中医中药发展规划,提出到某某年,要培养多少名中医,即便是培养出了,考证合格,也是废物中医,中看不中用的蜡枪头,有什么用。学生花费了父母的血汗钱和自己的宝贵青春时光,学到的本事不是真本事,毕业后还要去拜师学、自学,那些肉食者却看不到这些真相。真是国家的悲哀!人民的悲哀!论坛管事的人,还不让对教材非议,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手机微信同号:&&
微博:/hyts2014
民间大医——赵德赞记者有幸在10多年前,就开始见证河北永年县民间中医赵德赞先生的诊疗过程。从他身上所体 ...
引用 1# | 曹东义 发表于
对所有第一次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不问其身体状况,除了先切寸关尺脉看舌苔外,再专门切他自己研究悟出的这两种古代脉诊脉象,他便当场讲清楚来人身体内部五脏六腑的运行情况和身体反映出来的现象------曹老师近期贴的文章很给力。给了某些专家几个响亮的耳光
专家批判刘力红
(刘力红)博士最引以为荣的还不是这些人,而是几位医林高手。特别是他有一位师父的师父,人称“田八味”,见其书第31-33页。
这位神医,日诊3、4百人,经常只靠切脉处方,而且疗效卓著。有是理吗?&br /&仲景书各篇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莫非神医根本不用辨证吗?只切脉即可处方吗?博士导论伤寒,导出这种谬论来,不是把仲景导倒了吗!&br /&博士也基本上可以单靠切脉处方了,见其书33页。于是,只好引用几句先贤的严厉批评。&br /&杨则民说:“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
强烈建议中医教材邀请民间学者参与,不能总有又红又专的夜郎国的专家把持
扫平文化复兴之路:《自然之道的象数学原理》易医720气数分型
对所有第一次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不问其身体状况,除了先切寸关尺脉看舌苔外,再专门切他自己研究悟出的这两 ...
引用 4# | ymy111 发表于
金陵医派的创始人张简斋日诊三百,诊所里总是人满为患,他同时给三个病人看病:左右手分别替乙、丙两人切脉,身旁坐着两个侍诊门生代写处方,口中则报出前一位甲病人的药方让侍诊门生抄录,最后处方则由他亲自审正。他一天门诊收入大约相当当时ZF一个科长近一年的薪金。
扫平文化复兴之路:《自然之道的象数学原理》易医720气数分型
金陵医派的创始人张简斋日诊三百,诊所里总是人满为患,他同时给三个病人看病:左右手分别替乙、丙两人切脉 ...
引用 5# | ymy111 发表于
邹伟俊回忆张简斋的文章
1972年4月,我经皖省组织上的安排,又回南京,正式跟随先祖父学中医。记得在这年夏天与先祖父纳凉时,他常常与我讲张简斋先生昔年在重庆行医时的许多往事,以及他俩之间的交情。我这才知道,先祖父生平还私淑于简老,他俩在医道上也有师承关系。当时,我与先祖父都为简老的生平医道被埋没而嘘唏不已,并直觉到这于中医界乃是一种不祥之兆。其实,简老生平医道的被埋没也就是意味着近百年来中医界所遭受的厄运,乃是吾国中医界的苦难缩影。考张简斋,乃是著名的金陵大医家,当代金陵医派的奠基人。但他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现实,怎么说也是吾国中医界的不幸啊。简老医道的命运太坎坷了!吾国中医界的命运也太坎坷了!为此,我也一直想认真写一写简老那如烟而去的往事,聊以寄托一种人生的哀思。到如今,算来简老逝世六十周年了,所以我就以压抑的心情写出了这一篇文字,亦借以缅怀一下已故的中医先辈。
张简斋(公元年),字师勤,祖藉安徽桐城,但在简斋出生时,张氏迁居南京已有数代,前辈皆行医。简斋生于清季,年少时就博闻强记,十六岁时曾参加科举,为前清末代贡生(拔贡)。简斋十七岁时便在其父张厚之的指点下专攻岐黄术,已有志于用医道济世利民。简斋二十五岁时,清廷下令废除科举,于是他更加潜心承继家传医道,已无意于功名。简斋刚过而立之年,便目睹了江山改朝换代。奈他年过不惑时,还未能医运亨通,求诊者尚寥寥无几,当时举家食粥,家境甚为清贫。
1925年春夏之交,南京温病流行。当时的时医习用清凉方药作对治,皆效不显著。简斋见状则另辟蹊径,采用小柴胡汤法以求和治之,又以辛温宣散之法取效者甚众,使不少温病患者立起沉疴。从此简斋一举成名,时来运转。到了1920年代末,逾不惑之年的张简斋已蜚声中华医坛了,家境也日见小康。当时世称医术高超的“南京二张”,其中之一便是张简斋(另一位是张栋梁)。后来医坛又称“南张北施”为当时中华医林之尊,其中的“南张”便是指张简斋,“北施”则指北京名医施今墨。1933年,张简斋曾以二剂药治愈过国民ZF林森的隐症,林森便恭亲书写“当世医宗”一匾相赠。1942年,林森在重庆病危时依然相信张简斋的医道,曾延请简老诊治(当时简老诊后未开处方,认为病已无可救药了)。1941年夏天,简老还在重庆治愈过宋美龄的胃疾。1943年,时任抗日远征军司令长官的陈诚因胃病复发,亦曾延请简老乘飞机赴昆明诊治,一周内便将陈诚的胃病治愈,然后速速返渝。1945年,简老又曾以三剂中药治愈过行政院长宋子文的腰痛症,本来渺视中医的宋子文就此也不好意思再瞧不起中医了。抗战胜利后,张简斋还在南京治愈过董必武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症。1947年中共代表团从南京北撤回延安前夕,周恩来与邓颖超还特地赴城南鞍辔坊的张氏寓所,与简老话别辞行。
张简斋精通《内经》医理,博采中医各家之长,而于清朝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尤有心得。张兼通临床各科,而尤善治疗杂感和疑难杂症(包括妇科)。因其门诊病人太多,他不得不同时给三个病人看病:左右手分别替乙、丙两人切脉,身旁坐着两个侍诊门生代写处方,口中则报出前一位甲病人的药方让侍诊门生抄录,最后处方则由他亲自审正。如此居然手到病知,药到病除,简老因此被时人称之为医林奇才。
& & 1934年,五十四岁的张简斋偕同南京著名医家随翰英、张栋梁、郭受天、杨伯雅等南京中医界名流捐款筹办成立私立南京国医传习所,以求仿孟河医家丁甘仁,培养中医后继人材。后经南京市长石瑛的批准,将南京保泰街北极阁下的三皇庙东西一带的十七亩地产(地处中央国医馆旁)作为该传习所的产权,并请陈立夫、焦易堂为董事长。当时教职员工已达二十人,招得学生百馀人。所授课程有:国医基础课(由郭受天执教)、儿科(由随翰英执教)、处科(由张栋梁执教)等(还教授一些西医课程),张简斋亦亲自执教。该校规定学生毕业前,须到上述这些名中医的私人诊所去临症实习,经考核后方能毕业。同时,中央国医馆的前辈们又积极集资筹建中央国医院。他们一度壮志凌云,为中医生存危机年代作出努力的奋斗精神可歌可泣。奈不久日寇大举侵华,抗战爆发,一时壮志难酬也。
&&张简斋在中年时期不幸染上阿芙蓉瘾。早在1935年,宪兵司令谷正伧曾向最高当局请示,蒋介石为此而批了“全一人活万人命”七字,表示特许。其实,这是当时中国最高当局对简老的人生评价,也是全社会对简老的一种特殊尊重。当时简老还特地请人将此七个字刻在烟具上。奈自后烟瘾之魔也一直暗随他终生,让他只能与世上众生有七十年尘缘。
抗战初期,年近花甲的张简斋决定离开南京沧陷区,以示民族气节。简老因此于1937年12月上旬南京失守前夕携全家渡江北走。奈不幸在皖滁州遭到土匪绑架,全家又在匪窟历二月,家财则被抢掠一空。后张氏全家脱险后,由当时的国民ZF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派车接往武汉暂住。简老在武汉暂住期间,陈立夫先生在其回忆录《成败之鉴》中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回忆文字:“民国二十六年,我有一位同事在汉口天主堂医院,患腹膜炎症,发高热。医生束手,诊只有六个钟头可以维持生命。刚巧名医张简斋来访,我就一把拖他去医院。他说尚一线希望,开了方,煎了药。我就用热水瓶带给他吃,居然热度降了下来。我去医院,医生很奇怪!我向他报告经过,并向他道歉说:‘我不该将中药带进医院,不过救命如救火,死马当作活马医罢了!’你们猜猜这位医生怎么说?他说:‘这不是中医的效果,是上帝不要他罢了!’呜呼!世界上竟有如此不重事实的医生,成见之深竟至如此者。”陈立夫先生又回忆他在1943年视察青海时患上了痢疾,当时西医用药过量,导致病情恶化。后陈立夫飞返重庆后急请简老中药治疗,数剂即愈。陈立夫之兄陈果夫先生在辛亥年武昌起义时患上了肺咯血症,后不幸积成劳症,张简斋曾与之精心调治,用中药止住了陈果夫的咯血症。1948年秋,陈果夫在南京时肺病又发,左胸侧溃洞流脓,请当的中西医界名医会诊,其中的中医就请了张简斋(西医请的是当时中央大学医院院长戚寿南)。陈果夫后来还能在台湾存活到五十年代初,张简斋为其所作的带病延年之法实是功不可没,陈果夫因而倚之如恩星。陈氏兄弟该是深知简老医学功力的当代见证人了。
张简斋在武汉住了半年左右,后于1938年秋季从武汉抵达重庆。当时日寇飞机对重庆频繁轰炸,简老家也数度迁移,一度曾避居重庆南温泉乡一带,举家惊恐不安也达数年之久。直到1941年,简老才在离重庆市中心校场口不远的石灰市地带安定了下来,继续开设国医诊所悬壶济世。当时简老诊所依然像在南京一样的门庭若市。在重庆时,有一次蒋经国对重庆青年干训班学员讲话时说过这么一段话:“人只怕没有真才实学,如有了真正的本领,是不怕人家不知道的。譬如张简斋医生,你如果要坐黄包车去看病,只要说一句到张简斋那里,用不着说地点,车夫就会飞快地把你拉到他门口。”(在三十年代的南京,问路边穿开挡裤的儿童,都会不约而同地指说张的住所在“鞍辔坊”)。1945年冬,美国《生活》杂志驻重庆特派记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曾带一个女秘书赴张宅专程采访张简斋,并写了一篇专稿,开头便说“现在重庆最忙的人,不是TV宋(宋子文),也不是陈诚,而是一个医生张简斋。”在这篇专访稿上还报导了当时张简斋对中医学术的看法:“中医学理论是哲学科学,立论气化、天地人三才、自然阴阳五行生克逆顺,非不明生理,是天人相应合而立论的。中医治疗具体分折,按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盛衰虚实邪正进行辨证用药,论治是有法则的,这和西医看病不同。中医学本用哲理辨证,有法有方,故中国国医学术是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本位化的,是保持传统的。”因此,当时国内不少以中医科学化自居的人常常指摘张简斋是复古派,保守派。我也曾留意过施今墨先生(北施)的医论,发现此老竟是一位追求中医科学化时尚,后来也提倡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名流。而张简斋(南张)却是在中医科学化的时尚面前无动于衷的名医。南张北施虽齐名,其实医风大相径庭。我也注意到,后来北施命运颇佳,被列在北京四大名医中。但颇有好运的北施能代表中医的传统吗?看来,也只有南张保存着传统中医的最后一脉了。
面对时贤们的极端指摘,张简斋却不以为然,他在重庆一如既往地积极促进中医学术的继承工作,并于1939年被中医界推选为重庆市国医公会理事长、中国国医学会理事长。当时张简斋的诊所与吾先祖父邹云翔的诊所相距并不远,吾先祖父亦叹服其医道,曾手抄过数百例张简斋医案,自谓私淑张氏医道也。奈这批医案皆因在抗战后船难而沉没于山峡江底,不能重见天日矣。记得先祖父曾于1970年代初向我介绍张简斋昔年在重庆时的一则轶事:1940年5月3日、4日,日寇轰炸重庆。当时张简斋的石灰市诊所有防空设施,故未疏散到乡间。吾先祖父则疏散到离重庆市区七十馀里的歇马场乡间。当时某官员亦避难此间,因罹木僵病,全身僵直,卧床不能动弹。其家属便请吾先祖父前往诊治。先祖父诊毕,开了药方,并告其家属云,此为督脉经病,督脉属肾阳,肾阳为阴寒所遏,寒阻血凝,络脉失和,宜温通督脉,驱散阴寒,兼活血和瘀渗湿为治,约三剂可起。方用附片、炒杜仲、制狗脊、川续断、枸杞子、潼沙苑蒺藜、鹿角片、炙龟板、阿胶珠、 鲁豆衣、薏米等味中药。其家属审视药方后,顿时脸有喜色,表示对此方极有兴趣,并谓其夫所患此木僵病已是再次复发。1938年第一次发病时,曾经张简斋一剂即起。她又随即出示昔年张氏所开方。其方亦开十二味左右,仅二味使药与吾先祖父方有异,馀皆相同,而张氏方中的附子却用至一两。先祖父当时阅后深为折服,并说,简老诊病精当,方子确实高明,其用附子一两,通阳力大,故能一药而起。今吾用附子五钱,故须三剂而愈(后果然三剂而愈)。昔年先祖父在世时曾多次向我介绍张简斋于重庆时用升气的柴胡治愈便秘症之例。当时简老曾答吾先祖父之质疑,指出治病必明升、降、开、合之道,指出便秘若因气机失升而用柴胡升之,何其不可?记得1983年冬,重庆名老中医张锡君曾向我介绍过一则医例:抗战期间,重庆一富人于夏秋间因饮食不慎而患菌痢,日圊近百次,里急后重。起初病家延张锡君医师诊疗。张锡君通中西医二术,考虑菌痢既已能确定,炎症无疑,而后重则宜通下,立即用清热消炎通滞之剂证治。奈药后不应,病家急请重其剂,但仍乏效。张锡君于是便介绍张简斋出诊。简老用荆防败毒散合小柴胡汤复方治之,以轻剂升清之法治之。而且柴胡只用三分,荆芥亦仅用至五分。此方居然一剂即获大效,病家泄痢减至每日行二、三十次矣。后简老出诊四次而治愈。张锡君曾问简老,何以如此轻剂而能见效,前投重剂却反不效?简老谓此症为清气失升之象,惟有用轻剂升清才能愈,何必重剂?简老医道之精深,医术之高超,于此已可见一斑矣。
& & 当时设在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西医院,而对中医却是渺视的。有一次,一个住院病人病危,医院准备送其进太平间。后来病者的家属在无奈情况下提出:“你们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请张简斋医师来了。”于是张简斋被病家请去用中医医术抢救,后来居然起死回生。这件事当时弄得中央医院无可奈何,十分尴尬。确实,当时的西医很高傲,瞧不起中医,但当时的病家却很相信张简斋这位中医,很尊重张简斋。
& & 1940年,由当时的行政院长孔祥熙发起,在重庆柏苓餐厅为张简斋办六十寿宴。开席之日,冠盖盈门,车水马龙,盛极一时。当时寿宴上那篇祝寿骈体文几乎包罗了以行政院长孔祥熙为首的全部军政上层人物。著名的“圣裔奉祀官”孔德成也亲笔书撰了一幅“灵飞经”字体的祝寿颂文,盛况一时成为重庆的佳话。当时的苦难中国显然都在盼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医星健康长寿,希望中医绵绵不绝。1944年冬,张简斋又在重庆家宅内贺其六十四寿辰。当时国民ZF军政要员程潜送了他一幅寿联,其中有“国无良相,唯公独尊”之句。昔年先祖父曾与我述及此,而且总是感慨万千,谓良医有良相之才。观古今,盛世则良相显于世,衰世则良相隐于医,乱世则良医隐于野也。考古今历史,岂非就是一部良相隐显之史,亦岂非就是一部良医隐显之史乎?
& & 在重庆时,张简斋每天的门诊量多达百馀人之多,故其门诊收入也颇丰,大约是重庆战时中央部会机构中的十个科长月薪之总和。张出诊时,对有交情的显贵一般是不收诊金的,但逢年过节时,这些显贵们馈送张简斋的厚礼也颇为可观。但张绝非好礼之徒。他对一些赤贫者,却长期实行免费看病,还每天送十个号,由设在重庆最热闹的都邮街“社会服务处”向贫病者分发。有时,张简斋还在他的处方笺上批明贫病者免费送药,其药费皆由药店每月到他家中结算。张简斋常常训诲弟子与家人:“积善之家庆有馀。医生济世救人,以德为先。”在南京时,每当岁末年尾,张简斋也总要带上全家子弟,随同他到奇望街口一带,散发米票、零钱。夏天则施药茶水。张平时施衣施材,对慈善事业都能慷慨解囊。就此一德,就值得当今医生的感叹。当时国共两党在政治见解上是对立的,但张简斋依然去梅园新村为中共方面的董必武治愈了气管炎症,为此也多少让蒋介石有些不快。其实,在张简斋眼中只须保持中医的治病救人品质,政治上的是非观念是并不认真的。为此,中共高层的周恩来先生也甚钦佩张简斋,在重庆时就曾数次去石灰市诊所登门访晤,后来离开梅园新村前也曾前往简老的南京鞍辔坊故居话别。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翌年五月初,六十六岁的张简斋由其儿子张祖淼陪同,乘飞机先行返回他那阔别已久的南京,结束了人生八年的流亡生涯。自后简老依然在他那城南的鞍辔坊一号旧居悬壶应诊,也继续在南京故地举办国医传习所,希望中医能绵绵不绝于世。但这时的张简斋也常常用老庄思想告诫弟子们说:“君子不为天下先。”1947年冬,张简斋的夫人陈氏因肺炎而先行去世(终年六十三岁)。陈氏生性忠厚,待下宽和,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旧式妇女,良有一子一女。翌年春,简老又自撰了一幅对联:“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并请陈立夫书写后悬于客堂,作为暮年的自勉。显然,他当时对自已的人生,对中医的前景都已有所了悟,暮年他也只求顺乎自然,不再去作丝毫的勉强了。当时简老每天的门诊人数也常有百馀人,而他每天的生活规律也还是与在重庆时一样的与众不同:中午起床,吃点心(即早餐)与抽烟,然后看门诊,一直看到晚上十时。这就他一天的主要工作量。张的“午餐”时间实际上已在傍晚了,而且又常在医案上吃完这顿延后的午餐。这顿“午餐”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不过是四碟小菜,二两面条而已,其生活简朴如是。张在晚上十时结束门诊工作后,便上楼吃晚饭与抽烟,约二小时后,至夜半十二时便又开始出诊工作。关于出诊,他一般预约好出诊对象,按远近路线依次上门看病。出诊毕,已快天亮,便悄然回家歇息,有时甚至和衣而睡。像这样时钟般的医疗生涯一直持续到一九四八年。这时他已六十八岁了。那年十二月初,台城的柳树都已枯黄,已近古稀的简老在儿子张祖淼及外孙婿廖作琦的护送下,无奈地赶往下关火车站,乘火车离开了南京,前往上海。这是简老第二次离开他的祖居,又一次的远离古金陵这个六朝帝王之都。
简老到了沪上后,上海闻人杜月笙与寿景伟等都热心为他刊登广告,介绍简老继续在林森路(今淮海路)悬壶应诊。奈好景不长。到了1949年春天,简老又无奈地南走,赶往香港这块半洋半土的陌生之地,勉强在香港皇后大道悬壶应诊。这时,大江南北的民众忽然失去了他们心目中的一位神医,南京与重庆的弟子们也只好遥思着这位恩师。后来周恩来曾托人致意,请其回大陆,陈立夫也请他赴台定居。但不知何故,他皆一一婉谢。自后,张简斋再也没有返回南京故里,再也没有见到自已的故居鞍辔坊一号诊所的那些青砖黑瓦。
张简斋是位儒医,是个文人,生平也喜欢与当时文人笔墨往来。于右任曾于1948年集宋人陆游诗句“风云未展匡时路,天地能知许国心”书赠张简斋。这年秋,国内著名词曲家卢前又曾集李煜、范仲淹二人名句,写成楹联赠送张简斋:“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他们好像都在无心的预测着简老的人生结局。考简老生平目睹过二次人世间的江山兴亡。早年,他见过一次沧海变桑田。暮年,他又见到了一次桑田变沧海。1950年7月,张简斋忽患伤风感冒,后内陷,转为肺炎。这位已经充满无限人生感慨的金陵大医家就此一病不起,在香港溘然长逝,二十世纪最后一颗中医界的亮星也就此悄然陨落。从此,中国永久地失去了“南张”。之后,张简斋的医道及赫赫医迹也随之销声匿迹,国内的中医也更加灾难深重了。简老作古后不数年,国内的中医界又开始遭受中西医结合势力的强力冲击,继续被西医改造,显得更加的魔难重重。显然,“南张”陨落之后,维持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医古塔也随之倾倒了。自后国内中医界再也没有兴旺过。叹简老一生二次离乡别井,最后居然客死他乡。我想,这一定是造化给中国人显示着一种象征,用来预示中医的前途茫茫,将要进入山穷水尽之境。
1950年代以后,国内中医界的处境确实越来越艰难。文革结束后,海峡两岸老一辈人又纷纷思念着昔日的一代医星张简斋。到了1979年,先祖父也已经成了八旬老人。记得这年1月,先祖父认真地向江苏省中医学会提交了一个《动议》,希望抢救包括张简斋在内的江苏省内所有被埋没着的中医遗产,他在这份《动议》上写着这样文字:“南京有三卿(隋仲卿、朱子卿、伍俊卿),在100年前擅名当时,还有王筱石。在一百年后有二张(张栋梁、张简斋),当大汉奸汪精卫扼杀我们中医的时代,二张用中医药治病,疗效卓著,力撑危局,深得群众信仰。以上六人定有论著或医案,应当访问,(简老在重庆行医时与余在重庆中央国医馆共事过,以师礼事之,后闻得简老有弟子陶某在重庆行医时代出了一本医案,余未见之。其在南京行医时有医案,其弟子张筱川老中医留有该书,余曾借阅抄录过,将来可整理出版)”这大概就是简老作古后国内第一次提出要求抢救简老医道的呼声了。后来,国内报刊上又渐渐露出了张简斋的名字。显然,世人已都在盼望抢救简老的宝贵医道。据与简老亲近过的学生回忆,简老在抗战胜利后,一度也曾想要整理自已的晚年医案,奈总因当时学生们之间出现诸多磨擦,加上简老昔年诊务过于繁忙,无暇亲自整理这些医案,故而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使他生前没有医著传世。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幸运的是,先祖父于1950年代中期从简老门人张筱川先生处借抄了541例简老晚年医案,而且悄然珍藏到文革之后。1970年代初,我跟随先祖父学中医期间,先祖父曾谆谆嘱咐我要认真学习简老医道,还要我日后整理好这份医案。其实,这份幸存下来的医案,都是简老从重庆返回南京后临症实录,那时简老的医术已入化境,炉火纯青矣,其珍贵也就可想而知。
扫平文化复兴之路:《自然之道的象数学原理》易医720气数分型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处方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