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无水小河干里的水不就流到小河里去了吗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换个说法

关于小河的诗句_描写小河的诗大全
“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波平。”李先芳《由商丘入永城途中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三月轻风麦浪生,
  黄河岸上晚波平。
  村原处处垂杨柳,
  一路青青到永城。
  三月的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上到处长着绿油油是麦苗,一阵微风吹来,麦苗随风起伏,形成一片绿色的波浪,站在黄河岸上看到傍晚的河水非常平静。村庄和原野上到处轻拂着绿色垂杨柳,从商丘到永城,一路上所见到的都是一片青绿色。
【赏析一】
  三月里的黄河两岸,一片麦海,微风吹来,绿浪起伏。
  傍晚,走在黄河岸上,只见河面风平浪静。
  乡村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青枝垂地的杨柳。
  青青的麦苗、青青的杨柳,满眼皆青,伴着我从商丘一直到永城!
  小诗恬淡自然,一种热爱自然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悄然溢出。
【赏析二】
  李先芳才华横溢,以诗作著称于世,名籍齐鲁,为嘉靖名士,曾与历城李攀龙、临清谢榛、考丰吴继岳等当代名家一起倡导诗社,又与昆山俞允文、卢柟、孝丰吴维岳、顺德欧大任合称&广五子&。
【赏析三】
  李先芳,号北山,祖籍湖北监利,其祖迁居濮州李庄(今李进士堂村)。先芳生而早慧,美风姿,20岁中举,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翌年任新喻知县。
【赏析四】
  李先芳通晓音律,尤精于琵琶,就连当时的琵琶名家查八十都折服于他。李先芳爱好广泛,对医学、道教、佛教研究均有一定造诣。
【赏析五】
  二十九年(1550)升为户部主事,不久改任刑部曹郎,累官至尚宝司丞、陛少卿。后因得罪权要,降为亳州同知、宁国府同知。万历初年辞官回归故里。他急公好义,热心乡里事业,联络郡人名士祝尧焕、孙忠翰、苏濂、桑绍良等,编修《濮州志》,万历十八年(1590)志成,先芳为之序,自号&北山野史&。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王绩《赠程处士》原文翻译与赏析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一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
  礼乐拘箝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赏析一】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萧疏旷达,气格遒健,借&赠程处士&而一吐胸中块垒,兼引程处士为同调。
  此诗抒写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观念,故取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萧疏旷达,气格遒健。
【赏析二】
  王绩,在唐代诗人中远不如他侄孙王勃更广为人知。但后世公认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王绩在隋朝做过没有实权的小官,后因嗜酒误事,连九品小官也做不成了。改朝换代后,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被任命为门下省待诏。其弟王静问他当待诏感觉如何?王绩愁眉苦脸地说:&当侍诏很没有意思,要不是给良酒三升,我早不干了。&原来,按当时的规定侍诏一天可给三升酒。王绩的上司陈叔达听到此事,特意照顾他,给加到一斗,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王绩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于是要求任太乐丞。官场人士一般都求升职晋级,而王绩求官的动机却不在官而在酒。后来焦氏夫妇相继去世,王绩干脆弃官还乡,专心研究酿酒技术,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可惜这两本书都失传了。
  据称王绩只读三本书:《周易》、《老子》、《庄子》,其他书一概不读。王绩的哥哥王通是大儒,在黄河至汾河间,聚徒讲学,名传四方。而王绩却不拘礼法,对儒学那套繁文缛节嗤之以鼻。正如本首诗中所说:&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王绩丢官后,乡间愚民嘲笑他。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有两匹马,一匹&朱鬣白毳,龙骼凤臆,骤驰如舞&,于是主人喜欢它,天天让它拉车,狂奔,最终活活累死;另一匹却&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主人生气,将它弃之荒野,倒得以&终年而肥&。这番理论明显是深得老庄精髓的。所谓&巧者劳而智者忧&,&有用&没有&无用&好,王绩算是身体力行者。
  佛经云:&众生扰扰,其苦无量&。&百年长扰扰&,何为&扰扰&?就是那些烦心的尘俗之事,就是谋职谋财,求名逐利。凡俗之士,谁不是&世中扰扰之人&?之后,笔锋一转:万事悉悠悠。总能从容看待这纷扰的诸般琐事,悠然以对。&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日落拦不住,就随意让它落,河水留不住,就任意让它流,皱纹上了额头,白霜染上了双鬓,这是自然的过程,不用强求,也不用烦恼。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读孔孟书,知周公礼&,王绩对周孔二人直呼其名,如唤奴呼仆,说他们为诗书礼乐所桎梏,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讽刺极为尖刻。在那个时代,敢说这样的话是极为叛逆、狂诞的。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在物质生活极度丰裕的今天,有些人是出有宝马,食有鲍鱼,物质上比古人强了不知多少倍,却未必快乐。而读罢王绩这首诗,心胸为之一阔,如饮醇酒,不觉而醉,欣然忘忧。
【赏析三】
  在隋、唐两代都曾出仕的王绩,早年曾有襟怀抱负。自谓&弱龄有奇调,无事不兼修&,&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但在隋唐之际的乱世,他所期待的诏书始终没有到来,&觅封侯&更谈何容易。中年逢丧乱后,便绝意仕进,归隐田庐,过他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的生活去了。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何况是人呢?为什么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曾求为太乐丞。《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如&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田家三首》),&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山中叙志》),&散诞时须酒,萧条懒向书&(《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等。其诗题中亦多&酒&字,如《尝春酒》《独酌》《题酒店壁》《看酿酒》等。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赏析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隋大业(605&&616)中,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去职。唐初,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曾为太乐丞。不久,即弃官而去。
  他早年有用世志,遭逢乱世,曾三度出仕,都因失意而归隐。寄情于酒,著《五斗先生传》及《醉乡记》等文以见意。其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抒写闲适自得之情;于故为旷达之中,往往流露出抑郁之感。思想虽较狭隘,缺乏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诗风清新朴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的诗&意境高古&,&气格道健&,&皆能滁初唐排偶板滞之习&(卷一四九),这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其中诗约一百二十馀首。
【赏析五】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或&任情&)人生的思想感情。
  首联写人生百年世事纷繁,表达对世事的厌倦;颔联以日出日落之随意、河水流淌之任情反衬人生的不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颈联指责&礼乐&囚禁&姬旦&,&诗书&缚住&孔丘&,表达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最后一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其忘怀世俗、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赏析一】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人,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七岁开始吟诗,一生写诗无数,流传万古。
  杜甫的优秀诗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揭露了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展现了大地主统治集团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他善于把广阔的社会生活加以艺术的概括,形象地反映重大的政治题材,又善于作细节的描绘,语言凝炼有力。
  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甫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系《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这是一组文艺批评诗,主要针对当时讥诮前贤的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王杨卢骆,是指初唐四杰,王勃(650--676)其诗突破当时文坛盛行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杨炯(650--693?)其诗写得气势轩昂,风格豪健,但多数题材诗未能尽脱绮艳文风;卢照邻(约636--695)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致取胜;骆宾王(约626--684)擅长七言歌行,多悲愤之作。杜甫认为这四位诗人的作品代表当时的诗体,是初唐的诗歌风格。&当时体&指的是当时的文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哂,音引,就是嗤笑的意思。这句诗是说,当时的人以轻薄之言对四杰之诗妄加讥笑个不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是指&轻薄为文&的那些人。不废,是犹不害、不伤之意。这里&江河&喻四杰。这两是说,那些潮笑轻薄四杰的人,只是一时的聒噪不休,终究是身死与非议一应烟消云散,完全不损于四杰的声名,正象江河的流水一样万古长流。
  品读完这首诗篇,掩卷细想,觉得此诗哲理性特强。
  对有价之物贬议的&风云&人物,是随着身死而昙花一现,而真正有价之物,是不受外界的贬议而贬值的,万古长流。
【赏析二】
  原诗中有&王杨卢骆&:指初唐的四个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初唐四杰&。当时体:指初唐时的文体。轻薄:肤浅的人。哂:讥笑。尔曹:你们这一伙人,指讥笑四诗人的人们。原诗意思是:王、杨、卢、骆四位诗人的文体是当时的风尚,某些轻薄的人写文章讥笑他们,喋喋不休。你们这些讥笑别人的人早已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而四位诗人的诗,却像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一样,流传久远,绝不因为你们的诽谤而受到什么影响。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两句诗,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赏析三】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务远的习气而写的。
  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赏析四】
  &四杰&之名最早见于与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的《祭杜学士审言文》:&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王也才参卿于西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哀其栖山而卧疾,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人也不幸而则亡,名兮可大而不死。&这个评价既不是依年齿,又不完全是以诗文成就论高下,但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说法。《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
  四杰诗名虽在其生前已显,但杜甫此诗的推重无疑是很有力度的。诗的后两句比喻恰切有力,深为人们称诵。
【赏析五】
  这是杜甫专门论诗的组诗《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唐代随着文化艺术的高潮,诗歌由古体逐渐形成了近体,即律诗和绝句。当时,在这方面,王勃、杨烔、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有一些轻薄的文人,却自以为是,对他们进行讥笑和挖苦。杜甫对这些轻薄文人的举动,很看不惯,用十分尖锐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讽刺。
  一二两句,用叙事的方法,先讲四杰的功绩,就在于开创了&当时体&。二句用&哂未休&三字,写出轻薄人的讥议。三四两句,就此议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既有感染t力,又有说服力。这些带哲理意味的句子,是诗人的激情和才华相互交织的结晶。所以,向为后人诵不绝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与赏析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赏析一】
  这是1192年陆游退休在山阴(现在浙江省绍兴县)故乡时写的诗。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
  写这首诗時,作者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赏析二】
  诗人写这首诗时已回乡定居四年,当时68岁。这首诗强烈地反映出诗人盼望尽快收复失去的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愿望,流露了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悲愤心情。
  开头两句用夸张语言极力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更衬托出痛失祖国大好河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转为抒情,表达了在敌人统治下百姓苦难深重、悲痛万分,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与不满。这首诗有写景,有抒情,洋溢着爱国热情。
【赏析三】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赏析四】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赏析五】
  前两句是写景,描写祖国北方的壮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和&五千仞&是夸张的语言,赞叹黄河的长远和华山的高耸。&东入海&写出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的磅礴气势;&上摩天&表现了华山巍峨高峻直刺云天的壮美雄姿。
  后两句是在写景的基础上抒情,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多年来,在金兵的铁蹄下,沦陷区百姓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难,眼泪都流干了。&泪尽&二字,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南方,盼望朝廷军队前来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所等来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苦难的深重。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彻底失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诗的前两句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后两句悲凉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与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一】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赏析二】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陕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借此机会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诗人赴边途中所作。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先交待了为什么写这首诗,以及写作这首诗的地点。&问边&,是本次出使的目的,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塞上戍边将士。&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失意和不快的情绪。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借以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诗人心中的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是因为负有使命,总之,诗人本次出使,固然是心境不佳,没有什么好的心绪。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群雁北归旧地繁衍生息,是其生存规律使然,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自然不同。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在写景,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弘大,气象浑厚。这一联由两个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诗人置身于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副黄沙莽莽,苍天无际的浩瀚。昂首远望,不见草木,断绝行旅,但见长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为这边塞荒漠骤然增添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时值傍晚,诗人俯瞰婉蜒的黄河故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奇观。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境界,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从行文角度看,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发内心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都给人一种自然天成之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赏析三】
  现在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我近来隐约感受到了我处境的尴尬,似乎朝廷有意要将我排挤,终于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这使我分外激动,但是另一方面我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并且最终发生了,唐玄宗命命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名义上这是出使边塞,实际上却是我远离朝廷的开始,于是我踏上了漫漫黄沙之路。
  在我的前方等待我的将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漫天飞舞的狂沙如同金子般洒落在人烟稀少的土地上。前方的路很遥远,等待的征尘很漫长,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广漠的黄沙。一辆轻车载上我的激情和热情,我就将出发去那神圣的西北边塞,慰问我的战士,感受保家卫国的光荣。我愿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带着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负着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从关中平原翻山越岭,经过尽艰辛的跋涉,一步步的走出唐关汉塞。真可谓踏破无数木屐,走遍万里行程。茫茫的边塞展现给我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画面啊!置身于广袤的土地上。映入我眼殓的只有两个镜头:大漠古烟和长河落日。烟何来&直&,我时常感慨人的渺小,如今身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漠,种种感慨更是油然而生。望不到尽头,穿不透边际的沙漠上,惟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袅袅升起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也分外孤单,似乎有直入云霄的气势。落日何谓&圆&,从天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划过这寂静孤傲的大漠,恰似绵长的马群咆哮而过,留下一蹄烟云。泛黄的天空,孤伤心情,伴随着一轮塞外的圆日,仰首长望,日永远都是圆的,而此时此刻的太阳映照着茫茫黄沙,时刻撞击着我的忧郁和悲伤,显得是那样圆而又圆的那样落寞。为何这一轮圆日尽是夕阳西下而非旭日东升呢?莫非如同我此刻的心情?虽说身为人臣,君让往西,臣不敢赴东。然而我却是带着遭受排挤的苦闷奔赴边塞的,前途茫茫,敢问路在何方?待到萧关,从侯骑口中打听到大军统帅已亲临前线,战事已推进一步,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我的心情开始狂喜同时又指责自己,是排挤又如何呢?我不是亲耳听到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了吗?
  不管路在何方,我将用满腔热情赞美祖国的河山,歌颂这茫茫黄沙飞舞,闪耀着金子般光芒的土地。
【赏析四】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赏析五】
  王维的山水诗活泼清新,富于优美情调。他的《汉江临泛》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他也善于写作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不过这首《使至塞上》与一般的边塞诗不同,少了一丝凄凉,多的只是作者内心幽微的感觉罢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征蓬&和&归雁&,说明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古代的许多诗人也曾用过这两样事物自比,表达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它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失意情绪。
  后两句则是以传神的语言,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观的景象,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一丝悲凉的意味,一个&孤&字,暗示了大漠的荒寂,所以这缕狼烟在大漠中特别显眼;一个&直&字,暗示了大漠的死气沉沉,甚至于连一丝风都没有。后面的一句的亮点主要是落日。加深了大漠的苍凉。
  最后一句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说明了他们休息的时间很少,整日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环境里生活,只能&晓战随金鼓,消眠抱玉鞍。&所以作者在他的另一首《少年行》中这样赞美他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河有水小河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