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下与长远考虑 英文的考虑分布?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当前位置: >>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最新国家热点问题申论范文
【背景材料】 2011 年 3 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 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用百折不挠的意志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 各项工作新局面。 【题目】 以“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出了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治国真谛。以史为鉴,在今天,各级领导干部 能否在各项工作中求真实干、狠抓落实,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能否落到 实处,更决定着党和国家的长远命运。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 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特别是中央对重大决策、 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 任务的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 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 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贯彻胡主席关 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 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 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 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 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 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 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及其全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 度。 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一方面,要以基层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各项 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眼睛向 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 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 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 难和风险。各级领导干部唯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落到实处,我们才能 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背景材料】 公务道德是促进公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一系列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2011 年来, “庸政”、“懒政”现象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 的难题,各地掀起了治庸风暴。武汉市以“打造全国发 展软环境最优城市”为目标的“治庸问责”行动,剑指吃、拿、卡、要等 50 种损害发展环境行为,以及 得过 且过、业绩平庸等 10 种“庸病”。并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电话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 散漫官,还专门设置一个办事机构,称之为“治庸办”。 【题目】 请围绕“政府问责”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范文】 政府问责制被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也成为领导干部表决心抓落实的关键词。虽然老百姓听到 的“问责”不少,而实际见到的“问责”并不多,甚至出现了像邵立勇、鲍俊凯等官员被高调问责后,却 低调复出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政府问责制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使政府问责制度受到了舆 论上的质疑。 政府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的不规范性使得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 国对与行政问责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条例,使得问责制度不能依法进行。另一方面,绩效评估和问责 制度缺乏群众的监督和评价,官员的任免群众完全参与不了,只能通过舆论的压力,这些都导致了问 责制度的无序和混乱,影响了正常的政府秩序及职能。 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 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针对当前我国存在 的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混乱无序的状况,为了实现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必须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 做起: 首先,合理配置和划分权力、明确职责。权责对等是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领导干部必须 为其权力的行使及其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直接影响其所在地区、部门 或单位的形象,因此,也必须为其言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及其后果负责。领导干部还负有对其管辖范 围保平安、对其所领导的下属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制约的责任,因此,还应该对其管辖范围内或其 下属发生的问题或事件负责。 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由公民到政府的真正有效的问责制度,并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去。要 使问责制度常态化,并成为悬在每个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让官员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民 本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心有忌惮,减少乱作为、不作为。同时也要防止大量被问责官员风头过后移 地为官的制度化安排,让问责制在构建官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中发挥作用。 最后,加强信息公开和健全监督是落实党政官员问责的关键。官员问责是一种内部监督和责任追 究制度,而让问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各界包括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缺位。真正的问责制 不应当是强化官僚制,而是要强化官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与责任。对人民负责首先意味着让人民知道 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一切。如果公众不知情,就无法知道谁对公众负责,谁没有对公众负责,无法追 究失职行为。只有政府透明、政务公开,才能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负责任的政府应当加 强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才能使问责不成为“内部解决问题”的姑息行为。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问责制,昭示着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型和变迁,通过责任机制的约束和具体责 任的追究,唤起政府官员对自身权力来源、权力行使的宗旨和如何行使手中权力的深刻认识和反省, 并内化于政府日常工作中, 转化为对人民负责的自觉行动。 通过完善问责制度, 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政体改革,更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背景材料】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 2200 立方米,仅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 30%左右。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及经济发 展状况极不匹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发、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 最近,不少城市相继上调了水价。各地上调水价,主要原因是成本增加。按照通常的思路,成本 增加,产品的价格当然也要跟着涨,否则经营方将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没人会做赔本的买卖。但同 时也有专家指出,对于的确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在定价时要格外地慎重,不仅要对其经营方出具的成 本先多打几个问号,更要统筹兼顾社会利益,甚至有必要定出一个对企业有些“苛刻”的价位以督促其 改进经营管理,避免政府被企业“绑架”,不自觉地成为其代言人。 【题目】 有人说:“如果现在还不珍惜,最后一滴水将与血液等价”。参考给定资料,以“水的价格”为题, 写一篇文章。 【范文】 水的价格 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边是干旱缺水的紧迫现状,一边却是污染浪费的岌岌之势,低廉的水价似 乎已使很多人淡忘了我国的水情之危。而为了抑制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的态势,提升人们珍惜水资 源的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水价的上调实为必要之举。 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干旱缺水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一直长期存在。即 使是在这种条件下,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仍十分严重。如无锡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致使百万市民 无法正常引用自来水;又如横石水在上坝被污染成了“死亡之河”等等。正是由于近年来部分城市水源 污染的日益严重,导致大范围调水工程增多,增加了调水成本和污水净化及处理成本,从而使自来水 的价格面临上升压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就是水价构成不 合理。过低的水价无法反映出水资源稀缺的程度和水环境治理的成本。是的,大凡物以稀为贵!过低 的水价似乎总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觉,让人们觉得可饮之水多而无忧,从而使得惜水之情越发懈怠。而 水价之涨正如警钟一鸣,把人们又重新拉回到现实之中,让人意识到水之贵,更重要的是意识到水之 缺! 另一方面,在发挥水价上调积极一面的同时,政府也要切实的考虑到群众的意见和反应。因为水 价的上涨毕竟是关乎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件事,正如胡总书记提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水价上调自 然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要确保建立必要的沟通渠道,实现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首先政 府应该规范、透明地履行价格听证程序,与群众做好交流沟通,对群众做到问有所答、疑有所解;其 次是做好水价上调意义、节水宣传等辅助工作,广泛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让群众认识到水资源 的稀缺程度、水成本提高的实情以及近年来的污染状况;最后可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做法, 如法国采用的“国有民营”模式,政府角色定位于行业的监督者和协调者,发挥供水企业的优势作用, 使水价最终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为了不使一滴水与血液等价,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如今水价的上调可谓意义颇深。我们在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此才是水价上涨的真正寓意所在。 背景链接 8 月 2 日,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正式公布,今后春节、清明节、五一节、 国庆节四个重大节假日及连休日,全国收费公路免收 7 座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根据实施方案,免费 通行的车辆范围为行驶收费公路的 7 座以下(含 7 座)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 车。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 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零时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 24 时 结束。012 年 9 月 30 日零点,是我国公路收费史上具有一定节点意义的时刻:从此时起,持续 8 天, 7 座以下小型客车开始免费通行! 相关评论 1、一些学者认为,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执行国家免费通行政策,带来的却是无妄之灾,不仅收入 减少,而且增加了拥堵。重大节假日非但不应该实行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反而应该充分利用价 格调节手段,尽可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对于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应当 进行系统分析,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更不能彻底否定政府出台这项政策的良好初衷,把一个便民 措施看作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形象工程。 2、也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评论到:就经济规律而言,当价格信号失去作用,必然导致对资源的 滥用。高速公路长假期间免费通行却导致大拥堵,看上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甚至声言,此项 惠民政策完全是一个愚蠢透顶的决定,因为天下绝对没有“免费的午餐”。类似于高速公路免费这样所 谓的“免费午餐”,在得到便宜的同时,付出的却是高昂的时间成本以及出行拥堵,甚至,还有公路建 设延缓的后果。 深度解析 针对这一问题,山东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sdgwy.org/)就此进行深度解析,以期帮助广大 备考人员掌握解题技巧,科学备考。 1、理性看待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高速公路通行费,是调整和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收费公 路专项清理工作的重要成果。对那些选择在节假日自驾游的人们来说,是比较利好的消息,一定程度 上降低了出行成本,降低了费用负担;另外,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也是政府改进公共服务, 便民惠民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政府服务于民的宗旨,真正践行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承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告诉公路通行费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会 给高速公路公司等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会给部分企业的盈利提出挑战。 此外, 高速公路免收小型客车费用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 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开私家车在节假日期间外出,也给告诉公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交通拥堵,甚 至会耽误很多旅客的行程,带来了很大的不便。2、对策建议 国家出台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政策,本意是惠民利民,因此在政策之后, 更应该在执行层面加大监管,及时收集民众的反馈信息,使得这项政策真正收到成效。 小型客车的车主应该理性看待政策的出台,不应该盲目制定出游的计划,给节假日拥挤不堪的交 通情况增加新的负担,出游效果也可能不甚理想。申论范文:道德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 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 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 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 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却屡屡出现,社会上一 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高度重 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当前,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 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 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 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 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 德以劝善, 法以诛恶。 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 由虚变实, 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 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 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惟有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 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 务, 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 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 躬行实践, 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加强道德榜 样的宣传,取中华传统道德之精华,去其糟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会取得长 足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之花必将灿烂绽放,国家必将长治久安。 背景材料】 农村农业生产的两个背景,其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人管理。谈到堰塘时,村民们说“大 塘搞小,小塘搞无。”“堰塘就像是平底锅,装不了什么水”,“堰塘里,除了草,就是淤泥,哪里能存 水”,小组长的取消和集体统筹用水方式的解体导致现在的村民种田用水时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一派 混乱,抢水和偷水现象时有发生。 村支书提到,“村子里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是在 1962 年至 1970 年间集中建设的, 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基本上没有在进行过什么水利建设。后来干脆连水利设施的岁修都没有了”。 其二是,现在留在农村种田的基本上都是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绝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 进城打工了。以湖北 G 村为例,承担全村农业生产的村民 80%以上为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G 村 6 组,50 岁以下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农民共有四人。 【题目】 在税费改革之后,多个区域的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的现象了。请以“土地抛荒”为主题写篇文章。 【范文】 在税费改革之后,多个区域的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水源条件不好。通过我们的走访,农民提到“抛荒最早是出现在水源条件不好的地块上,水 源条件差,人都懒得去种”。通过对比不同村民小组的土地抛荒面积,我们也可以知道水源条件与土 地抛荒的直接关系。G 村的 6、7、8 三个村民小组居住在同一湾子里,但是由于区位差异,7 组和 8 组靠近天然的河港, 因而土地抛荒面积就小, 6 组则因为水源条件较差而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抛荒。 而 6 组村民中,有一半的农户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该小组总体土地抛荒面积约 60 亩。 二、田间道路不便或是田块距离居住地较远不便于耕作。因为主要是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因此 体力不足就使得老年人倾向于放弃水源条件差和道路不便的地块。不少老年讲到,“要是能通板车, 我们就可以多种些,要是不通的话,还是肩挑背扛的,我们干不动,造业啊”。可以参加劳动的一个 家庭中的两个老年人一般会选择种 2-3 亩田地,就要能够维持其基本生活就可以了。 三、村民觉得种不种地是自己的权利,自己可以进行选择。土地承包期限的模糊化给予了村民土 地类私有化的暗示,这种暗示让村民觉得对自己的土地拥有绝对的权利,而没有什么义务。“反正国 家也不从土地上收什么了,村干部也管不着村民是否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了,那还不是看村民自己 的想法。有门路的都不种地了,现在还种地的基本都是没本事的。以前,每年到农业生产的时候,村 干部都要督促村里的农业生产,也统计种地面积、种植作物类型和产量,这些年都见不着村干部做这 些事情了。”如今的村民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土地会被调整和调换了――村民都知道中央政府关于土地 的政策不允许村干部调整土地了。正是这种对政策的把握和体会,村民自己在承包土地上的权力意识 和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这种情况就是村民任意处置自己土地的一个基础和前提。 四、老年人说,“农业收益低,年轻人不出去打工有么子办法”。经过与多位村民计算农业生产的 经济账目,我们发现种植一亩水稻的净收益为 500―700 元。这样的收益对于年轻人来讲也就是不到 一周的打工收入,相比之下,年轻人外出务工的选择也并没有什么错。农业生产的弱势性质同样无法 脱离市场经济对效率与效益目标追求。 五、“原来种地都往外拿钱,不种地的话,农民都会觉得亏了;现在是不种地,也给钱,你说农 民有不种地的,不是少了顾虑了。”这是村里陈会计讲的。以往农业税费的收取实际上是让农民更加 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收入, 而税费改革则去掉了这样一种约束机制。 我在跟一位农民聊天时, 他说道: “不种地就不应该拿粮食综合补贴的,我们政府应该设置抛荒税,多好的地就这么荒了,真是心疼。” 如何遏止土地抛荒? 我们认识了土地抛荒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来应对土地抛荒了。我们认为,要解决土 地抛荒问题,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落到实处: 首先,要改善和整修村庄内的农田水利设施。经过我们的实地统计,全村共有大小堰塘 30 余处, 而其中每个村民小组都有 1 到 2 个当家堰。 不必将所有的堰塘进行重新修建, 而只要将每个小组的当 家堰进行修缮就能够各个小组的农业生产需求了。修理当家堰,要有政府的投资,但是也不能全部由 政府投资。我们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堰塘的修整,每个当家堰只需要政府投入 5、6 万元就 可以进行彻底的修整了,缺口的 3、4 万元则可以由村民自行筹集。许多村干部都表示说,“只要国家 能投入一部分,我们自己也都可以筹集一部分。村内种地的和本村出去的在外地工作的人都会出钱 的。”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益,还可以调查农民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让当家堰的 受益农户自发地选择自己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制,这样就可以保障水利设施持续有效地运转下去了。 这些方面在全国家不少地方都是有现成经验可以学习的。 其次,要修建农田机耕道,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建议可以将纷乱众多的狭窄的田埂进行 合并,将其作为机耕道。或者是,由田块相连的农户自行商量和规划机耕道的位置与占地调整问题。 因为农民对机耕道建设的呼声很高,所以协调起来是很方便的,在大量土地抛荒的情况下,少量的占 用土地也不会引起复杂的利益协调问题。机耕道的建设将可以直接减轻老年人种田过程中的体力劳 动,还可以扩大机械耕种的面积。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让原本因为体力不支而无法耕种的土地重新得以 耕种,而且也增进了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若是有机械的帮助,老年人可以耕种更多 的土地,也就有更多的收入,他们的生活也就更加有保障了。机耕道的建设也可以减少老年人劳动过 程中的意外受伤事件。去年插秧时节,村会计 80 多岁的岳父,在前往田间插秧的路上摔倒,造成老 人髋骨骨裂,医药费花销达 800 余元,还在家中休养了将近 4 个月而无法劳动,家中的生活一时就 更加困难了。 再次,提倡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种田能手耕种更多的土地并采用适 当方式对种田能手进行奖励。目前村庄里自发地捡拾其他农户土地进行耕作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捡 拾是农户与农户之间自发协调的结果。捡拾耕种的行为缓解了土地抛荒的蔓延,但是还不足以让土地 抛荒增长的趋势扭转,而让我们看到扭转这种趋势的希望则潜藏在种田能手的身上。 G 村 6 组的原小组长张道凤,就是这样一个种田能手。其家中有土地 5 亩,而目前的耕种田地面 积达到了 42 亩,多出的那些田地都是他从其他农户那里捡拾来耕种的。他说,“要不是水源条件,我 还想中更多的地,那么多荒地不是都闲着么”。只要能够改善水源条件,像这样的种田能手会更多地 出现的。为了鼓励这样的种田能手的出现和发展,我们不仅要改善水源条件,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同 时也要对这样的种田能手给予信贷支持和奖励扶持。信贷支持可以帮助其购买农用机械,奖励扶持则 可以让其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多的投入并满怀希望。可以对年粮食产量在万斤以上的农户进行奖励,如 每年 500 元,虽然钱不多,但是意义很大。 最后,在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利的同时,也要教育农民意识到土地经营的义务与责任。这方面需 要村干部加强对农地耕种情况的监管,同时也要督促在外务工的村民将进行的土地转交其他农户耕 种。为了配合这一工作的展开,可以对主动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进行奖励,或是实物形式的,或是名 誉性的,都可以。 尽管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续 7 年的增长和增产, 但是这种增长态势的保持却是十分艰难 的。粮食安全问题容不得我们有一点的麻痹大意,在面对粮食生产可喜情形的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发 现和排除威胁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此才可以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 扼制土地抛荒的蔓延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工作, 是维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性 工作, 是实现农村平稳持续发展的全局性工作, 故此, 我们要下大力气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产和增产。 因而,加快堰塘和机耕道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种田能手的自发性土地流转与经营就成为了 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稳定工程,这些工作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背景材料】 6 月 26 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表示,在 1999 年至 2010 年之间,北大校友中诞生了 79 位亿万富豪,连续三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该俱乐部由北京大学校友 会连同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等八位北大校友共同发起,旨 在搭建“富而有道”的企业家平台。 在大学问题和问题大学日益严重的当下,周其凤校长此番言论很容易引起质疑和批评。大多数人 认为大学应该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和良好道德风尚,大学如此高调宣扬“造富排行榜”,是否 会引导学生追求“拜金主义”?北大因其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培养出众多企业精英,是不是也可侧面反映 出我们的高校培养学生模式的多样化呢?但是其他高校并没有取得如此辉煌成绩是由于自身的问题 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呢?事件背后带给我们的反思也许应该超越事件本身, 不如淡定看待这条新 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反思上会更可取吧。 【题目】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表示,在 1999 年至 2010 年之间,北 大校友中诞生了 79 位亿万富豪,连续三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对于周校长此番言论你有何看法? 【范文】 对于周校长的这番言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从周校长的发言中我们看到北京大学培养出了众多企 业精英,在各自行业为社会做出经济贡献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这番高调言论也会一定程度上误导学 生,并且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制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对于北大取得的成就应当给予肯定,因为北大不仅培养出胡适、茅盾等文学大师,而且在 改革开放的今天也培养出来众多的商业精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这也反映出北大“思 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校训,表达出北大培养学生模式的多样化,充分释放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加以 引导才会造就各行各业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周校长该番言论是在企业俱乐部成立仪式 上发表的,是希望鼓励更多的优秀校友能够在自身收获财富的同时为社会多做奉献。 第二,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北大校长如此高调宣扬造富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宣扬了“学而优则富” 的思想,可能引发一些学生错误价值观的树立。 而从更深一层次看,北大育人的累累硕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而 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会对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之所以产生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点,家长和学生对于名校的过高推崇,学生希望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 期望全部寄托于环境,而忽视自身的锻炼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点,学校之间缺乏互帮互助,缺乏交流。学校作为公共资源应当为整个国家和人民服务,是 合作的关系而不应该是竞争的,然而学校不仅向教育主管部门争抢教育资金,而且争抢优秀教师和优 秀学生,这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第三点,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并且教育资源分配政策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于名校资金和政 策更多的倾斜从根本上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针对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原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点,家长和学生应当一定程度上转变就业观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而不应当过于依赖学校的名气,因为“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二点,学校之间应当加强交流,达到每个学校通过交流都能正确的定位自己。高校不仅要追求 建成综合性大学能设立多少专业,更应当根据本校特点建立自己更多的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 敢于创新,多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才能保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色教育资源。 第三点,国家应当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支出在国家 GDP 中所占 比例还很低,要想真正发展成人才强国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进一步完 善教育资源相关的分配政策,这样不仅使名校办的更好,更应该引导普通高校特色建设,形成“百花 齐放”的格局。【背景材料】 2011 年 12 月,江苏省暨南京市“12309”检察民生服务热线开通仪式日在南京市检察院举行。江 苏省、南京市纪委、公安、法院、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人员出席开通仪式。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徐 安宣布热线正式开通, 并启动标志开通的水晶球。 “12309”检察民生服务热线的宗旨是“立足检察职能、 服务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工作理念是“有限的职责、全心的服务”。服务范围主 要有六个方面:受理控告举报、提供法律咨询、提供司法帮助、开展法制宣传、分析社情民意、进行 检务公开。 江苏省检察院“12309”职务犯罪举报电话在全国率先开通试行。电话开通两年多来,该省三级检 察机关一共收到群众来电 2.4 万余件,其中举报控告类 2400 余件,大都反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中 的贪污受贿问题。为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畅通“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的绿色通 道,江苏省检察院决定把“12309”职务犯罪举报电话升级为“12309”检察民生服务热线。 【题目】 以“改善民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以民生为本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共识和一个政党的战略高度。 对此, 中央新政都涉及到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的问题上,使民生从政策深度上发生了变化。问题是;法制制度不能配套,就会使民生环节 出现薄弱状态,让民生处于失控状态和不平衡之中。 显然,改善民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风向标。中央从扩大内需,保 证增长、上调个税起征点、扩大就业面积、调控房价等一份份保障民生的制度,一系列解决民生环节 存在薄弱状态的举措,为科学发展勾画出一幅充满和谐意景的图景,彰显了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弥 补了民生缺失的历史性欠帐,民生推动社会在多元化发展中进入一个充满民生情愫和元素的时代。 民生是什么?显然,这应该是一个怎样执政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应从细微处体现民众中的意见 倾向和需求变化。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关键是;我们应该以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为集聚民意的旗帜,用此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一个时代 的共同理想。 民生是什么?诚然,这应该是一个社会建立公平正义秩序的基本要义。这个要义要以人为本,以 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更要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保障大多数人的生活权力、工作权益及学习权利。这 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这个环节将成为保障民生的基本框架。 社会进步,总要以产生相关的制度作保障。而社会进步的因素最简单的步骤是总结社会经验,归 纳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结构,解决社会矛盾。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曾经历了计划经济,现在正用市 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转型跨越。 市场经济的根本还在于国家作经济的主导,这不仅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制度所决定,更是关 系到一个国家主权的问题。 面对有所失控的房价, 国家已从保障民生的高度, 从统筹处理速度、 结构、 物价三者关系的宏观层面, 作出系列调控措施, 使宏观调控的力度、 节奏、 重点趋于科学发展状态中。 但是,保障民生也存在弱点环节,一些问题处于失范的薄弱状态。诸如一些地方和房地产商勾结 谋利,一些地方对矿山的私采滥挖治理不力或官商联合犯罪。还有一些地方将发给老百姓的爱心煤变 成黑心煤……纵观这些问题,已侵犯了百姓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已使保障民生的举措进入尴尬状 态。 这就在于我们要从法制建设的高度改善民生,每出台一项惠及民生的举措,就要为这项举措出台 一部法律制度作保障,不能因法制漏洞而让保障民生失之偏颇。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缩短贫富差距,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最大的 民生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对此,我们要针对时代特征,出台系列新的保障 民生的法律制度,让中央新政不仅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也要让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广大人民群众 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住自身的切身利益。【背景材料】 2011 年 12 月 5 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打工的 4 名农民工因急于赶往火车站返家,无奈接受遵义 10 路公交车司乘人员开出的“议价”车票:原本 1 元坐全程的票价,因为他们提了四个大旅行包,车票 变成了 30 块钱。此事被微博网友称为“史上最贵公交车”,并引来多位遵义市民自发代为讨要说法。 2011 年底,关于农民工讨薪问题呈现了两个画面:一是某县一个工地,3 名男子讨薪未果爬上 塔吊准备跳楼,最终被消防员救下;二是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的田绍清等 21 名农民工被欠薪 6.9 万 元久拖不结,河南省高院院长一经过问,欠款者立时兑现。 【题目】 请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权。在我国,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 权益,有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权益, 有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 休假权等;政治性权益,有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农民工劳动权益屡遭侵害:第一表现就是就业受限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劳动力市 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 会,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粗、险”的工作。随着近年来城市下岗工人的增多,城市就业 压力加大,对原来不愿意做的一些工作,现在城市人也开始加入竞争的行列中来,一些城市又从保护 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第二表现在于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表 现在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虽然从事的与城市人同样的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报酬,二是加班不给 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 三是拖欠甚至拒付工资; 第三表现是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文化生活没有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普遍没有保障。这些不公平的遭遇都源于城乡二元体制 下社保政策不够完善。而看电视、打扑克是农民工的主要休闲方式,城市一些文体设施门槛较高,未 能向他们免费开放; 第四表现是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缺乏劳动保护。 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农民工工作的安全隐患多,职业病 发病率较高。因此产生的工伤、职业病都是农民工权利遭侵害的频发环节,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难 点。 农民工政治权益难以实现:第一政治权利不能实现。由于长年在外,有的地方村委会选举有 60% 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回乡参加过选举。第二是人格及人身自由受到侵害。每当遇到劳务纠纷时,农民工 成为被侮辱的对象,辱骂、搜身、挨打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用工单位为了防止农民工中途辞职、偷 拿东西,随意扣押身份证及工资,限制离开厂区及经营场所。 农民工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一来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城市里公办学校需要缴纳 高额的借读费,农民工很难承担;二来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农民工普遍反映劳动超时现 象严重,不少个体、私营及涉外企业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即使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放过,法律规定 的加班时限及报酬对这些企业来说形同虚设。 近年来,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以及各地政府采取了多种 措施保障农民工权益,农民工的各项保障也得到了改善。虽然如此,地方上一些企业、工地包工头仍 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屡屡侵犯农民工权益,农民工的其他各项公民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和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淡薄有直接的关系。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 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也没有主动维权的意识,当权益遭到侵犯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有的农 民工想维权,但不知道怎么去维护。 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市场及社会因素有关。从劳动力市场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 状况决定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廉价地位。从社会因素看,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是处于不利地位 的。加上有些农民工因为自己是农民,在心理上已经默认自己的工资比城市工人低,对住房、医疗、 子女受教育等待遇便不做过多奢望。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和制度不完善也有关系。 一方面现行的劳动法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仍然存在 盲点;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企业与农民工的关系时,过于迁就企业的利益。同时有些地方有 关执法人员对农民工表现出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维护还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关。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确立,城市市民 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而农民工往往不在保险对象之列。农民工不仅随时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而 且由于没有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 农民工一旦失业只有选择回老家。 记者了解到, 城市里的各种保障, 包括失业、培训、养老等基本上都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员。 农民工维权,当务之急一方面司法机构需要尽快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加强对拖欠工资的 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需要执行得力,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使命,绝不手 软,以示惩戒。只有切实落实这些措施,才能釜底抽薪解决根本。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必须更新陈旧的观念,对农民工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在政治和法律上,要给予农民 工公正待遇,打破沿袭多年的“城乡分割”的观念与传统。对一些贡献突出的农民工,要创造条件提高 他们的政治地位,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工会代表。 其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可以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一次 全面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例如,在农民工权益保障法规方面, 我们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工有和城市工人享 有同样的权利。 再次,地方政府要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相 互配合,共同构筑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制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突出的民营企业和重 点行业如建筑、服务行业的劳动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跟踪服 务,加强与输入地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做好农民工的维权服务。 最后,建立工会组织,形成相应的制约机制。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由于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缺乏一个进行有效沟通平台。 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工作为 个体太分散,缺乏自己的维权组织。成立企业工会并加强对企业工会的管理、引导,则可以更好地发 挥企业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方面的作用。这个平台主要是政府、工会对企业的监督、协调、制约。 【背景材料】 河北省现有中小企业 16 万多家,其营业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 60%以上,已经成为推动河北经 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随着欧洲和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以及外需的减少和人民币的持续 不断升值,河北省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此种形势下,制定有效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对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金融政策环境支持力度不够。2011 年,在国家实施紧缩性的 货币政策情况下,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很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资 金短缺现象。首先,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资金面临整体偏紧的情况下,中小企 业能够从银行取得的资金很少,中小企业通常将研发资金转入流动资金,以解决短期资金的缺口。其 次,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通常发放的是抵押贷款,需要企业提供担保物,担保物更多是企业的固定资 产,所以中小企业往往首先将资金投入了固定资产建设中。最后,由于民间融资成本高,造成中小企 业财务成本上升,这也影响了创新资金的投入。 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堪忧。首先是法制环境对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由于对新产品的知识产 权保护不力,对假冒产品打击不严,造成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主动性不足,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战略的实施。国家虽然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但是实际上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其次是河北省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存在问题。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采用多头管理,各个部门 之间合作不够,难以协调;政府对创新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审批手续较为繁琐,且管理费用高。 【题目】 请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创新成果少,产品科技含量低,不能在河北省经济 中发挥更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河北省有一些中 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传统的家族企业具有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高效性等优势。但是家族式管理 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排斥竞争的, 其固有缺陷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注重短期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 这些都阻碍了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抑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缺乏管理创新经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随着市场和经营环境成熟度的提高,创新的趋势己由单 项创新发展到综合创新, 个体创新发展到群体创新。 中小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管理活动, 涉及研发、 制造、营销、战略等各个环节,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率的好坏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成败。创新管理是企业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创新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导致了其创 新能力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河北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科技创新人才大量集中在科研院校和事业单位,其余 科技创新人才也大部分在大型企业中,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很少。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缺乏,导致 了企业创新战略难以实施。 缺乏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还可以留住 企业现有人才,不断吸引外部人才。中小企业没有系统化激励机制,不懂员工的真正需要,奖惩存在 很大的随意性,管理者仅凭个人的好恶和伦理道德作出决定,较少考虑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这给员工造成很大困扰,难以调动其研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可能产生选择短期 利益的计划和战略,而放弃有利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创新计划,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 技术的对外依赖性较强。河北省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率很低,没有本企业的专业技术特 色。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支持,导致整体产业层次不高,企业发展和竞争 出现同质化,价格战难以避免。对于中小企业引进的技术,如果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并且提高自身的创 新能力,企业最后只能陷入被动引进技术的不利局面。这也是大多数河北省中小企业成长缓慢的重要 原因。 难以承受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为了抓住市场机会获取高额利润进行技术创新,这需要很大的投 入,但同时也承担了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企业全新的突破性的技术研发,技术方向难以把握,开发 难度很大,中小企业很难承受这些风险。技术创新需要外部资源支持,如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中 小企业很难获得这些外部资源。所以只能进行有限的技术创新,最后放弃产品升级的企业战略。 促进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和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中小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 资难的问题。可以设立民营性质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需要资本金的数量不大,也可以吸收本地 市场的闲散资金,打破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通过竞争充分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可以设立信用互助社,提高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与风险共担的能力,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质。同时,加 快建设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政府担保、企业共保和再担保的多层次的担保体系。通 过完善立法,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提 高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 合理构建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家族式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通常是依靠个人的聪明和直觉,但是随 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所以中小企业应该聘请管理专家对企业进行管理,逐步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中小企业向现代公司过渡。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执法的监督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 打击故意侵权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侵权行为,及时、公正地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侵权案件;曝光典 型的侵权案件,加强舆论监督。政府支持并鼓励行业性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性组织的成立,在知识产权 保护方面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提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中小企业应该明确知识产权是企业 长期战略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 应建设知识产权的评估制度, 设定企业分配的制度要考虑知识产权和技术所占的比重,保障技术的创新。 加强员工培训,创建创新团队。中小企业应该注重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利 用薪酬、股权、职位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创新团队,它主要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 等组成。创新团队能够不断获取知识、开发知识,为中小企业攻克技术创新环节的难关。 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应结合河北省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布局河北省产业集群。必 须明确河北省产业定位,各类工业园区都要朝专业化方向调整,使产业定位最终落到行业定位上。实 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强化技术创新,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 区域集群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支持和服务 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优化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河北省应制定并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优 化河北省中小企业的经营条件,强化为企业服务是根本的理念,治理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严肃查处 侵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乱收费等现象,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扶 持力度, 对那些符合“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的中小企业加大财政资金的补贴力度, 扶持企业技术创新。 【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23 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 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 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一股不正常的低俗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前有大秀身材的“芙蓉姐姐”,近有其貌 不扬却开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凤姐”、坐火车仅穿内裤的“卧铺哥”,另外还有“熨斗哥”等。上述 网络红人,他们当中几乎都是通过“献丑”出位。比如号称“第一姐”的凤姐,就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 吸引眼球。这名只有 1.46 米高的超市收银员,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且曾经说过:“我 9 岁时开始博览 群书,20 岁的时候到达顶峰,600 年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而 2010 年以来,在社会上议论 比较大的还是各类相亲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制作方、主持人、嘉宾之间,还是在观众、社会大众及管 理者之间,围绕相亲类电视节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争议。而一些拜金的语言,比如,“宁肯坐在宝 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更大的争议。 【题目】 请以“整顿低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文化与价值,应重视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包 容和承载着一个个具有主观性和利己性的观点。这也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既得利益者为了最大限 度获取利润和虚无的名声,形成了低俗文化的推广团队。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因此,对于当下饱受争议的,如一夜走红的伪娘,与日本苍井空同台演 出的芙蓉姐姐、凤姐,以及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女等“公众人物”,我们似乎没有批判她们的理由,且 还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多元,才能更好地检验和谐 社会的承载力。 然而,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社会的需要,更不代表它有什么社会价值。低俗文化严重影响青少 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健康形象,被无限放大的扭曲的价值导向,终将会把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引向歧 途。作为成年人都感到迷失、迷茫和矛盾的事,那些尚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很有可能会一头扎 在媚俗文化中不可自拔地接受所谓的“主流”。这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情,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多元化引发的观念碰撞比较激烈,而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还在建立之中。越是在这个时候,大众媒体承担的责任就越重,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不能 赢了收视丢了责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恒定不 变的原则。任何文化产品, 不论形式如何出新, 内容如何丰富, 最终都要有益于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有益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果一个文化产品缺乏应有的社会效益,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就失去存在 的依据,就会沦为不折不扣的文化糟粕。这样的糟粕即使能赢得一时的“青睐”,最终也会为人所唾弃。 事实证明,任何文化产品只有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着意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活力,也才能赢得 长久的经济效益。 其实,伪娘也好,凤姐也罢,或是遭人唾弃与受人追捧的拜金女,她们本来没有错,但当被策划 包装后拙劣、出格的表演,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她们作为残缺的个体被无限放大,低俗 的卖点也被无限传播。 这不是具有普适性的主流价值观, 更不该强势占据媒体影响和引导主流价值观。 这与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 展,是背道而驰的。这恰恰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也是责任媒体应该划清界限的地方。 抵制低俗文化,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是政府的职能,媒体的操守,更应该是我们每一 个公民自觉的行为。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建社会主流价值,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需要 我们的共同努力。 【背景链接】 2012 年 5 月,连州一位镇民带着两个身体不舒服的小孩去体检,意外地发现,体检的孩子均血 铅超标,这也揭开了连州火电厂血铅污染的序幕。听闻体检消息的村民们纷纷前往医院体检,意外变 成了残酷的现实――随意抽查的 25 个人中,有 20 个人血铅超标。这是继 2011 年铅蓄电池行业血铅 污染不断发生之后又一起血铅中毒的污染事件。 我国是全球铅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近几年频发的血铅事件已使公众“谈铅色变”。由此可见, 我国针对铅污染的健康管理问题重重。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分析如下原因: 其一,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铅污染危害人民健康。引发每个血铅案例的原因都不一样,但铅污 染肯定是最重要的途径。很多铅污染事件发生,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特别铅锌蓄电池等企业的布 局。这些企业要有卫生防护距离,比如几百米范围内不能建居民区。但是往往这周围还是住人了。 其二,企业管理不善。主要是一些在国家监管范围之外的中小企业不遵守相关的排放标准,导致 周围居民遭殃。 其三,环境监测和健康管理是“两张皮”。铅污染监管需要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合作,而我国 这两个部门的工作有时缺乏有效协调。尽管环保部门有定期监测,但没把排放情况和人体健康联系起 来,这样就限制了监控的效果。 其四, 节能减排方面的力度比较大, 但是在控制环境健康风险方面却很难给以很高的评价。 因为, 节能减排并不主要针对我们所关心的铅等重金属污染, 所监测的各项指标和我们切身感受的环境问题 离得比较远,检了半天,也不知道我们喝的水是不是安全的;花了很多钱,也不能确保我们的空气是 健康清洁的。 [影响] 铅锌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这些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包括空气、土壤、水, 然后会直接影响到作物。污染后的作物会含有超标的重金属,人食用后,时间长了也可能会产生健康 问题。另外,大气中的铅也可能通过呼吸途径影响身体健康。 [措施] 对于如何控制铅污染,我们认为: 首先,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来控制。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环保措施一定要做到位,排放一定要 达标,环评要严格把关,比如在卫生防护范围之内是不能安排居民居住的。开采过程中,要综合环境 健康因素,使我们的环境管理由质量管理向风险管理阶段发展。 其次,加强环境健康预警意识。政府往往头痛医头,没有环境健康预警的意识,在预警方面,从 设备到人员都是非常缺乏的。因此政府应注重培养选拔相关人才,强化政府职能。 第三,进行招商引资、产业布局,要考虑到环境健康风险。有些矿尽量不要开采,能少开采就少 开采。 第四,政府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自身的防范意识。 【背景材料】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我国共有 118 个资源型城市,约占 全国城市数量的 18%,在保障全社会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分必要。随着低碳 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越来越清晰,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经济,2011 年, 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发布了国内首个《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工信部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的 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争取到 2015 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 16%”。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承担责任,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地制 宜探索低碳转型之路,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 炼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 为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题目】 请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资源型城市依靠自然资源禀赋而实现一定规模的经济地域集聚,这类城市经济的特点是:资源型 产业主导、高能耗、产业结构缺乏弹性,因此往往也是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很大的区域经济体。但是, 恰恰是这类城市更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一, 经济增长短期要求与低碳经济长期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是人们即时经济行为的总和, 具有短期性的根本特征。低碳经济所能带来的效益一般具有长期性,根本原因在于技术限制和其自身 的外部性特征。这样一种长短的匹配,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自然限制,导致实践中经常是“保增长” 而缓低碳。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处于当今国际和国内产业体系中附加值比较低的位置,其短期高速经济 增长的要求更为急迫,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二,产业结构和技术锁定效应叠加。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 “落叶松”效应,即限制其他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二是衍生效应,即强化和拓展与其直接相关衍生产 业的发展空间,从而锁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资源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资源支撑型的,技术 主要从外部引进,没有原创性技术创新底蕴,使得发展低碳经济不但缺乏自主技术供给的支撑,而且 传统主导产业技术往往形成一种锁定效应,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第三, 知行错位和制度缺口并存。 由于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在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在竞争的压力下,发展低碳经济往往被认为是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而产生知行错位问题。 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 系统的产业和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碳统计、人才培养制度等基本处于空白或初始阶段,政府的低碳 经济规划、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尚处于筹划之中。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制度的缺失 进一步加剧了知行错位问题,而知行错位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相关制度的确立。 第四,行为主体的转换难题。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政府单方主导,社会资本和居 民的力量缺乏。作为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载体之一的节能减排,政府是直接推动者,而作为受益 者和“本应主体”的居民、企业等则成为了被节能和被减排的对象,因此积极性不高。与低碳经济发展 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这些国家通过居民的直接参与和企业的主体介入从而推动低碳产业的 发展。 第五,系统性要求与节点突破之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制度 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互相联系的手段来支撑,系统性综合推进才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 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乃至城市层面发展低碳经济都要遵守这一规律。但是, 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试点积累经验阶段, 并且实践中经常把低碳经济作为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环 境保护或循环经济的升级版,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也侧重于节点突破的试验。这样就容易造 成某一单一节点走入死胡同的局面。 资源型城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采用综合驱动的发展模式。国内实践往往通过侧重发展某一个低碳经济组成系统来发展低 碳经济,特别是偏好产业驱动。这样一种模式往往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传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概念, 而不能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国外的成功经验则显示,应该采用综合驱动的模式,即把低碳经济作为一 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和消费需求转变等综 合系统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自主技术供给则是核心 动力的根基。 要通过机制创新从根本上推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自主技术供给, 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 (1)建平台。按低碳经济理念整合现有的各类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支持系统,延伸和扩大其职能, 形成一个综合支持系统,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2)设基金。整合节能减排基金和科技专项基金等 设立碳基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3)开融资渠道。利用地方产权市场模拟风险投资机制,为低碳 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化融资渠道。 第三,低碳的产业化与产业的低碳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转换,要努力实现低碳的产业化和产业的 低碳化。低碳的产业化是指把本地有基础或有优势的低碳技术产业化,包括引进的低碳技术和原生的 低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和产业规划设计等技术,就可以通过发展相关服务业而得以产业化。产 业的低碳化,即在发展战略新兴低碳产业的过程中,突出发展与低碳经济有关并且与本地产业结构直 接相关以及本地有技术基础的产业,以此来“低碳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第四,区域、国际合作创新新能源开发方式。低碳经济的外部性会产生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这 就决定了每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都要进行外部协调,整合外部力量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 开发方面,除了现有的独立、本地发展的方式外,还应该考虑以区域、国际合作方式创新新能源开发 模式。 重点在区域内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依靠区域合作, 以资本输出等形式, 通过战略合作方式、 飞地能源方式等来开发新能源。同时,要打通国际通道,借助已经形成的国际机制――国际排放贸易 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发展新能源,特别是要借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合 作机制以及碳金融等的外部力量助推新能源开发。【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 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强调, 搞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他指出要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 是新任职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展示新面貌新形象。作为领导干 部特别市新任领导干部,要什么样的政绩呢?什么才是正确的政绩观呢? 【申论模拟题】 请以“正确的政绩观”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申论范文】 善表达是一项软实力 在一次有关群众工作的小型座谈会上,主持人一再提醒发言的干部要用真实可信的数据说话,讲 鲜活生动的例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切身的感受,但一场会下来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连篇累牍的 官话、套话、空话,弄得参加会议的人头晕目眩、连连叫苦。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干部履职尽责的客观需要。不论是研究问题、部署工作,还是推进工作 落实,特别是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讲话。但曾几何时,一些干部习惯于打官腔、说 官话,不但在公众场所官腔官调,离了稿子不会说,即使是几个人的座谈会也是拿着稿子一念到底, 不打官腔不张嘴,生硬呆板。干部“不会说话”,不仅不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无助于工作的有效 开展,也有损于干部本人的公众形象。 讲话,似乎每个人都会,但要讲得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就不那么容易了。背后考量的,除了沟 通能力,更有思想水平、人格魅力。某种程度上,语言表达能力是干部需要具备的一种“软实力”。事 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价一位领导干部,“会不会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语言表达能力, 不只关乎表达技巧,更关系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作风。提升这种“软实力”,并非就是练好口 才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软实力”需要“硬功夫”打底。因为语言的力量,最终还是源于实践的启 发、思想的功底、责任的升华。 一些干部之所以表达能力不强,讲话讲不到点子上,缺乏感染力,群众不爱听,一个重要原因是 对问题不了解,工作不扎实,心里没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对于握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干部来说, 既要认真向实践学习,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又要认真向群众学习,甘当 群众的“小学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情况明了,胸中有数据,手中有典型, 不但有话可说,谈笑风生、娓娓道来,而且能说得出有效管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话。 有些干部说话办事,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权衡利弊,生怕对自己的前途、利益有一丝一毫 潜在的风险,计较多了,就会对迫切的现实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愿说话,不敢担责, 只想打官腔糊弄过去。“为官避事平生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只有敢抓敢管、敢于 负责,敢于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才会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得罪人,直面困难和问题,说真话、实 话和管用的话。敢说敢做、务求实效,说的话群众才愿意听,并且听得懂、记得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一些人仍然不懂得创新和解放表达,改善交流方式, 说话温和、 平等、 谦虚,还是习惯命令、指示、训导等老一套,照本宣科、我说你听。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 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表达、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如果要讲出富有 时代气息的鲜活话语,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减少应酬,排除干扰,使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爱 好和习惯,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惟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背景材料】 2011 年 12 月 12 日至 14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并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 项主要任务:第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二,坚持不懈抓好“三农” 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第四,深化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 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这是日前 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重要部署。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是 2012 年经济工作的一 项主要任务。 【题目】 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 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 对提供就业岗位、 改善人民生活、 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 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 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中国经济要做到“稳 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 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 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 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 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 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 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 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 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 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 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 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 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 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 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 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背景材料】 五年一度的全国环保大会召开之际, 国务院在 12 月 20 日公布了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保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城乡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质大幅提高; 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等目标。同时,《规划》在多方面给予明确保障,提出要 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落实脱硫脱硝电价优惠、 将环保纳入地方政绩考核,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等。 【题目】 目前,低碳经济作为崇尚环保和能源节约的一个热门话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以“低碳经济”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环境与能源是当今时代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 能源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产生,以寻求新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为途径,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石油短缺等 等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来讲,“低碳经济”是与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建设全面和谐稳定的社会相一致的。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有必要,有动力,将 “低碳经济”纳入发展国计民生的规划之中。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的推行与发展还面临着困难。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缺油”的国家,煤炭是我国能源最主要的来源,也就是说客观的 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高碳”的国家。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碳” 的产业形式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须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恰好与之相悖。两者的矛盾如果处理 不好,牺牲高增长的经济,或者牺牲生态环境,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其次,“低碳经济”是与开发利用新型多样的能源形式,提高现有“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 放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像英美等国那 样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开发推行高新技术,如此的成本是我们现在负担不起的,“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具 体环境下,应该有新的内涵。 最后, 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刚刚进入小康, 人民群众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还不甚了解, “低 碳经济”在我国能有多大的市场, 还需要谨慎的调查研究。 如果没有市场, 那么无论如何大力推进, “低 碳经济”终归会失败。 对于以上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低碳经济”不是一日之功,不可操之过急。“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就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 理”的道路,最终是为了节约经济发展的总成本。“高碳”为主“低碳”为辅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所有走的 道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长期的,有规划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 展应该是坚持不懈,有条不紊的进行,既要避免影响发展,又要最终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广大的地区生产方式落后,能源利用效率底,从而 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高碳排放。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监督不严,如果国家还大量存 在煤炭浪费消耗,那么无论怎么推行“低碳”都将是徒劳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应该加上一层禁止浪费 煤炭的含义。 第三,国家应该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合理性。 以“低碳”为荣,以“高碳”作为落后愚昧的标志,只有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低碳”商品的地位,“低碳经济” 才能打开市场,只有人民有了减排的意识,“低碳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总之,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总体经济路线;结合各地 区具体的客观条件,逐步改变我国“高碳”的能源结构,才能完全发挥“低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特色, 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材料】 在十年前的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2011 年 12 月 11 日,胡锦涛总书记 在中国入世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所言,入世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 进入了历史新阶段”。的确,十年以来,中国的 GDP 从全球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中国也成为全球 贸易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是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题目】 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写篇文章。 【范文】 今年 12 月 11 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满十周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央面对国内外 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十年的成功实践充 分证明,中央的这一决策完全正确。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 遇,既认真履行承诺,又充分享受权利,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 入世总体上利大于弊。同时,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立足互利共赢,与其他国家分享繁荣,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并积极承担应尽责任,在多边经贸体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得到世贸组织 成员的普遍认可和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入世十年,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结合、开放市 场与维护经济安全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相结合、寻求自身发展与促进共同发展相结合。十年 应对,影响深远,启示深刻,我们开阔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的视野,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认识,坚定了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活力与担当。这十年, 国内相关产业经受住了考验,扩大开放的基础更牢固、条件更成熟,人民群众要开放不要封闭的意愿 更强烈,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开放不可怕, 竞争不可怕。 入世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成就说明,开放带来挑战, 竞争增加压力, 但是,只要我们应对得当,措施得力,就可以在全球化大潮中趋利避害,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发展壮 大,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主动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只有开放 兼容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推进自身改革,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中国 30 多 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当前,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从外部看,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 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同时世界经济风险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 义抬头,国际环境愈趋复杂。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 约束加剧,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随着内外 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也日益凸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取得实 质性突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顺应主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 机遇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扩大对外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视野和胸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 明成果,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通过扩大开放来推动市场化改革, 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对外开放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开放也是改革,我们 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倍加珍惜与维护对外开放的成果,以纪念入世十 周年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 完善更加适应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经济增 长和繁荣做出新贡献。【背景链接】 2012 年 7 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 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城市 参加高考,即所谓“异地高考”的改革终于正式启动。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这一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众所周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向 城镇的流动和集中,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异地高考”困 境突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制度变革的严重滞后。流动人口无疑享有宪法赋予的平等权利,然而,迄 今为止我国包括卫生、教育、养老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都是建立在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 之上,是在没有人口流动的时代形成的。 因而,“异地高考”难题的破解,主要是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按户籍人口配置的管理制 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的改善和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功夫在教育之外”。根本解决的方案是在促进 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中, 使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入籍”成为新市民。 这一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需要公安、人口、城市规划等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原因] 推行“异地高考”不能仅靠地方自觉,这是因为: 其一,地方政府态度未必积极。外来考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分享”流入地户籍考生上大学、 上好大学的机会,势必遭到很多户籍居民的反对,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 推行“异地高考”上不太可能有积极性、自觉性,需要“自上而下”统一推动。 其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问题,应全面考虑。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涉及高考考试方式、 录取方式的调整,涉及高考招生名额的分配,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这些都需要教育部及相 关部门在全国层面通盘考虑,“异地高考”应该是国家层面的教改,不宜由各地各行其是。 [措施] 异地升学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必然产生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存在的问题。它当然不只是教育问 题, 同时也涉及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 涉及到城市管理、 社会保障, 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和户籍制度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其 真实的担忧是对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对此,需要建立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思维,打破画地为牢、不切 实际的计划经济思维。 一方面需要认识人口流动趋势的长期性,在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和城市带的概念中认识 未来城市发展,主要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减少、分散城市功能来调控核心区的人口。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准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使城市在价值理念和管理水平上 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程度。这样,“异地高考”改革就有可能成为撬动城市综合改革的一个 重要契机。 【背景链接】 所谓网络求助是指网民或者公司团体通过在网络上咨询各类问题、 寻找商机渠道、 或者爆料新闻, 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类问题,达到获利、获得网民支持、关注弱势群体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实际情 况。网络维权的特征在于其虚拟性、隐匿性。 比起传统的求助方式,网络求助有以下几种特点:及时性,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帮助;低成 本性,尤其是指企业不用通过咨询机构来获得信息,降低咨询成本;见效快,短时间让大量的人群了 解到事件情况,迅速树立起强大的口碑效应。 【申论模拟题】 请以“网络求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申论范文】 “网络求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的情势下网民凭借网络技术和手段向社会寻求帮助的一种新的 求助方式。随着我国网民数量在较短时间内呈几何数量增长,“网络求助”由此也逐渐演变为当代人求 知求助求利的手段。 “网络求助”现象具有复杂性,但冷静思考,我们仍然可以辨析出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首先,“网络求助”有道德合理性。“网络求助”中的“网络救助”行为,符合中国社会传统中的救济思 想及其道义性,“网络救助”本质上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从“网络求助”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 传统互助精神的闪光,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扬和继承。 其次,“网络求助”是对网络的一种善用。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促进了彼此 疏离的社会成员以及族群之间的粘连。“网络求助”的帮扶行为无疑利用了这一特性,彰显了人性中美 好宝贵的道德情愫,成为一幅动人的景致。这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再次,“网络求助”满足了快速施救的要求。网络具有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 展信息的覆盖面,为快速救助提供了前提。这种强烈的传播时效性,容易在最佳时间施救,做到“雪 中送炭”。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及时沟通的方式符合当前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 最后,“网络求助”是弥补其他求助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就传统意义上的求助而言,求助信息的 传播渠道、辐射面过于狭窄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加以弥补。同时,这种求助与帮扶已经不是熟人 社会内小范围的互助,更不是靠行政组织系统所完成的,从而使参与范围得以极大扩展,使参与者更 加广泛,也增强了救助的可能。 目前,“合理”的网络求助还未被人们广泛接受,其原因在于此种现象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考察一种行为的合理性,我们首先应当考察一个人是不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起码的条件就要 看这种责任的社会内容是不是可以严格确定。如果这种责任只是随意所赋予,而不是具有严格的客观 规定性,那就只能是一种虚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区,在线者通常彼此不熟不知,这个社区其实是 一个纯粹意义上的陌生人社会。并且,在线者通常是作为网络上的符号(ID)现身,不具备让彼此担 负实质责任的约束条件。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范围里,道德的直接调控力量比较微薄。因此,在线者经 常会遭遇道德困境。对于“网络求助”中的救助者更是如此。 对于求助者而言,他(她)的困境体现在发布信息的诚信上。求助者只有做到发布的信息完全真 实,才能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尊重。反观众多的“网络求助”事件,求助者为获取更快的帮助利用网络 的虚拟性,以若干网络 ID 出现,编造或夸大事实,滥用道德诉求,恣意“利用”网民的同情心,导致网 络行为失范。如果求助者的求助动机不纯,或者夸大事实真相,无疑会使救助失灵。这违背了诚信的 道德要求,也与一个文明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标准相去甚远,更是对救助者的极大伤害。 “网络求助”操作的有限性: 首先, 救助主体确定难。 在一些“网络求助”事件中, 由于信息失真, 导致行为失范, 泄愤攻击等“网 络暴力”现象大量出现。究其本质,就是救助主体难以确定。在救助过程中,通常是一些热心网民在 操办具体事宜,因此,它属于典型的民间救助行为。这样的民间救助行为不具有规范性,而存在很多 不确定因素,求助者对救助者的信任程度和救助效果都有问题。也许组织形式例如非政府组织的介入 可以帮助明确救助主体, 但从网络求助行为的特征看, 求助者的主要意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