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山草尼玛字体粗先生的字到底是美还是丑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的是一个所谓的书法“怪才”发表言论:‘书法要写成字非字非画亦字亦画的境界,这样的这样才是当代书法的创新。’
结果网上一大片谩骂,更有部分人在指责,其实要我说,当今社会这样的书法骗子还是很多是,尤其是头顶很多大帽子,尤其是这位,打着中书协的名义,在到处忽悠人。
看来一下他的简历,还真的是大吃一惊啊:
张焉如,男,1968年9月生,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碑、贴篆刻全能,尤擅楷书和行草。洛阳市书法家协会、新安县委、政府每年必重奖的实力派青年书家之一,新安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洛阳书坛“四小龙”之一。
这样的称谓跟江湖打打杀杀的有什么区别?简直就是混混吗?
再看他的作品:
百度资料显示,这货曾经在一次书法展上,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中国书协副主席、学院派书法领军人物陈振濂分别以书面形式向张焉如书法学术研讨会发来了贺信,对张焉如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勇于创造的改革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试问张海主席,试问以上几个名家,这样的书法就是创新吗?
难道我们传统文化艺术就必须要经过这样的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常规的道理?
难道我们的书法圈,一定要这样的人来存在,存在就存在了,难道还要你作为中书协的前任主席的张海先生来这样赞赏?
我想不通,也想不明白,甚至感觉深深的悲哀,为这样打这中书协的名义经常忽悠的人而感到羞耻?
张海先生,你难道不觉得么?
针对这样的残次品,中国美院教授张爱国博士这种胡编乱造的书法称之为“造像书”,他说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书法,“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脸上写着惊喜、好奇和激动。”
亲爱的张教授,能告诉我,你的激动从何而来?你的惊喜从何而来?你的好奇从何而来?能告诉我传统历史渊源么?
能给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样的书法作品,他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他的文化价值在哪么?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得到你们如此高度的评价,难道仅仅因为你们都认识,而且关系很好?难道你们还有那些说不清的利益输送,导致你们必须要这样说话?
是吗?能不能告诉我?
你怎么看?欢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谢谢。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质疑其它文章
什么叫“书法”?我敢说99%的人会翻出古人论书法那些陈词滥调来说事。就好像问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他立马想到孔子儒家学说一样。其实很片面。中国人的思想往往过于因循守旧居多,历来就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对书画艺术的理解也是这样,看到什么流派吃香就一蜂窝
文/质疑早上,朋友发来两张书法作品的图片,问我这样的书法作品值得收藏吗?还说是陕西法门是旁边一个教书法的大师的作品。一看书法作品,我告诉他:“不行,要当作收藏品,实在还不够,价值太低,不值得收藏。”理由如下:纵观两幅作品的全篇,布局简单,落款很具有初学
1、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
于右任书孙中山《总理遗嘱》释文: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
文/质疑小时候,我以为书法家是满腹经纶的文化学者,可长大后,我见到的书法家都是斗大的字识不了不箩筐的文盲;小时候,我以为书法是《兰亭序》、《倪宽赞》、《观音殿记》等这样的 ,结果我长大后,见到的书法家作品竟然是乱七八糟的所谓的“丑书”,而且平民老百姓根
超写实油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逼真”,甚至达到歁骗眼睛的效果。超写实油画对艺术家的要求颇多,油画创作是非常耗时的,因为再耐心上对于艺术家们是个考验,一幅精美的写实油画作品可能要花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写
文/质疑毫无疑问,有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当下的中国人民,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现在大部分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了。这并不是当下我们的知识缺乏、审美观念落后、文化底蕴低下,而是现在的书法家是越来越不写人字了,越来越把书法写的不像人写的,还美其名曰:这是西方艺
一直以来,人们对康有为书法的认识是夸大的。康有为是以碑入书的书家,他崇碑贬贴。他的书法的优点是用碑写贴,篆书用笔。以贴学的形式弘扬碑学。事实上,他的书法根本,依旧是来自于贴学的精神。他对碑学的深入远不及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不难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的书
文/质疑在中国书法界,作为“丑书”代表人物的曾翔同志,因为大力倡导“吼书”而近期有所火爆。笔者看了后,身心发凉,这那是写书法,简直是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最大侮辱和糟蹋。曾翔带有“行为性”的榜书书法创作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很大争议,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抨击曾翔
1、王禔(),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七十岁后自号持默志人,又号屈瓢,别署罗刹江民。室名麋研斋。王禔出身名门,其祖父王言为嘉庆戊寅举人;其父王同,字同伯,号肖兰,晚号吕庐志人,同治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艺术一直绵延不断,而且随时代的发展日趋丰富和完善,书法大家也不断涌现。就是到了普遍的汉字书写电脑化的今天,仍有很多人在学习和练习书法,还有不少人专门
蔡京、秦桧、严嵩虽堪称书法大家,但因他们的奸邪而被废字,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蔡京,福建人,为宋徽宗时的“六贼”之首,他与内廷供奉官童贯相互勾结,要挟宋徽宗,将大宋王朝推向灾难的深渊。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当
文/质疑昨天和以朋友聊天,聊到书法家的事情,朋友牌桌冒出一句话:“书法家算个屁啊,在西安这种十三朝古都,一板砖拍下去,随便就能砸出一个书法家出来。”朋友的这话看着好笑,其实不无道理。眼下在全国书法界,有一个比较突出又可笑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也不知道是真的
卫夫人《近奉帖》卫夫人《古名姬帖》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
文/质疑书法圈里有个常用语,叫“恶俗”,究竟什么是恶俗,我也一直没搞明白。都是写字,挺多写不好就是了,怎么就能与“恶”“俗”联上了。后来才慢慢开始有所了解,“俗”的含义比较多,“恶”嘛,就是在“俗”的路子上走的更加过分,是个语气词,强调俗的深度。一般的
(中国书法空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淘宝售价120元)文/质疑昨天午饭过后,和以朋友聊天,朋友说到在淘宝上100元能买到很多名家书法作品。小编当时还不信,打开淘宝一看,大吃一惊。(淘宝截图)满屏都是一百多元的书法作品,而且大部分都出自所谓的书法名家
1、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
文/质疑熟悉我黑猫的人都知道,我是搞文化出身的,所以对马一浮先生,对他的了解,大部分来自后人所编撰的《马一浮全集》,也就说马一浮先生在民国时代,是真正的文化人。但说起他的书法,笔者也做过部分研究。可以说,马一浮是一代大家,也是一名真正的文化书法家。真草
文/质疑小编早就说过,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是假装很懂书法的。这不,只要是随便发一个关于书法的视频或者文章,总会有一大批人进来喷。最近小编通过观察,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对江湖书法的喷这类人都能理解,不但他们不说,就连书法界的很多人,都对江湖书法很深恶痛
1、近现代书法大家白蕉的扇面作品欣赏。【黑猫工作室整理】2、白蕉()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馥,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字远[转载][转]张海先生的字到底是美还是丑
张海先生的字到底是美还是丑
创新与作旧
——兼谈张海的“创造力”突破
在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诸门类中,书法审美太过贴近现实,贴近大众。因而其美丑、优劣是最难造假的,也难以长久地进行消费乔装,以博取名利。
书法所使用的工具简单:纸、笔、砚、墨或墨汁,而且书写的是千百万中国人都认得的汉字。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书法吸引着无数后来者,从童稚少年到白发老者。而且,书法史上,前辈已经完成了他们辉煌的业绩,有过许多经典和名作,能作为参照系。在书法审美上,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不为过。
原本,当代一些书法家的“成就”可以不必讨论。大浪淘沙,时光的筛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对有些名人的吹捧,廉价的颂扬溢美之词,人们亦早习以为常。当然,汲汲于名利者,角逐于官场,获利于市场的人,着眼的是当下,“盆满钵满”,那会在乎身后留下什么名。
人们渴望“更好”的书法。有学院侏儒的妄自尊大,有商业媒体的急功近利。有话语权的人教导你,专家博导教导你,明明奇丑古怪的,都是好字,是杰作。看不明白、有不同意见便是外行,水平太低,所以欣赏不了。果真如此吗?这类“创新”否能担当书法复兴的大任?
迷雾重重,这就有廓清的必要; 美丑不辨,有深入讨论和批评的必要。
先从书协主席张海的一幅作品说起。
《书法导报》日,刊发了张海的一幅字,上面是八个字的对联,“退一步想,留几分心”。是作为《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的代表作面世的。张海还附有自解:“结构不工而工,章法不贯而贯,自觉点画有新意。”以指导人们欣赏。
这幅作品究竟是否如他自诩的那样良好?
首都师大教授曹利华和乔何在《误把划痕当笔意——观张海书法作品》①
中做了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张海此作用笔和章法都大有问题。抛筋露骨,乃书法之大忌。“如钩趯处浮薄,收笔处虚尖飘忽”,还有两处长长拉下,“由于用力均,笔尖分叉,中锋和副毫失调,于是出现了划痕”。
说白了,实际就是笔毫出现难看的“大开叉”。
强调笔法,意义在于去弊病、避丑陋、利形构、发心神。颜真卿评书法家张旭说:“用毛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笔画才能沉厚而不轻浮。”真草用笔,都如画沙,点画明媚,那用笔之道就达到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引自《中晚唐五代书论》)如按此要求分析,可以看出张海作品的点画笔法上都有问题,自然也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至于“步”、“几”、“分”三个字中笔画出现扎眼“大开叉”,“划痕”总长度接近这幅对联的一半,其实,这是运笔转折不合笔法,不能控敛笔毫造成的,即“上荣下枯”,“左荣右枯”。如此笔墨线条中空的“大开叉”,只有在画家侧笔画竹,枯笔画缠绕纠结的藤萝时,才会看到。“抛筋露骨”和“飘忽轻浮”,这是一幅作品笔法魂核的残伤。
的确,以往我们见过甚多书作,在纵笔挥运中难免留有此病。笔形之弊多矣,但把“病态”与败笔当成飘逸,这倒是发明。
这使我想起,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名作《祭侄文稿》。书写时作者沉浸在无比悲愤中,来不及时时蘸墨,且用笔迅疾,书中多现渴笔枯笔,且有多处擦痕与涂改。但笔画之中,隐隐有一丝墨线相连,有人用“脉血贯通”喻之。其实这正是中锋运笔,心正笔直之故也。何曾有这种“大开叉”的败笔?
张海这幅作品后还有孟会祥写的“编者赏析”,称赞“非功夫才情副在笔端,胜券在握,谁敢措手?”①
确实口气挺大,横刀立马,有舍我其谁之慨。这就有误导观众和读者、过度吹捧之嫌。看来有增强书法理论与学术品格的必要。
想一想,当下浮躁的社会中,还有什么“措手”不敢的?!
在张扬个性和主体意识,标榜创新的背景下,一批尚不知传统为何物,又企望一蹴而就建立个人面目的青年书家,是比较容易获致“成功”之路。不是有过“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吗?不过,结果只能让天下人偷着乐。当然张海不至于这样肤浅。
据说张海先生楷、隶、行、草四体皆能,成就最高的是隶书。
有人评论推介:“就点画形态而论,张海的隶书几乎删尽了蚕头燕尾,而大量加入行草书甚至魏碑楷书的成分;就运笔过程而言,张海的隶书绝无矫揉而一任恣纵,大书深刻,力透纸背;就气象境界而论,张海蠲除隶书装饰意味,而张扬隶书天真烂漫,观之如山呼海啸,令人热血沸腾。”①
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地方师专理化系毕业后,张海先生长期在小学任教。80年代后进入书法界,先在地方书法协会中任职,此后职务不断升迁,从省到全国,有人称他书法上“几十年辛勤耕耘,练就了一副铮铮铁骨”。②
他对专业书法协会的努力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对隶书自初创到成熟的演变过程略作回顾,就大致明白张海创造的是何种“隶书”。
隶书出现以前,主要是大篆、小篆。战国时代,开始出现潦草书写的文字。秦汉交替之际,隶书是当时社会上趋于方折潦草一类“俗”体书的代称。据文字训诂,“隶”字带有“徒隶”、“隶属”、“辅佐”等多种意思,徒隶即下层的小官吏——也许与其产生渊源有关。一种说法是狱吏程邈犯罪后关在云阳监狱里,在狱中减篆书笔画,改圆转为方折,以趋简易,“益大、小篆为隶书三千”(曹利华、乔何:《批评的批评——走近书法经典》)。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创作与自娱,而是着眼于应用推广。程邈所做的也只是对民间俗书进行规范化而已,否则一个人闭门造车,很难被大家所接受。
无论是青川战国木椟牍,还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城西出土的秦代“睡虎秦简”,用笔已经摆脱了篆书的形态,富有变化,收笔已露磔意。
西汉时期的隶书,带有篆书、秦隶的遗意,笔画平直少波磔撇捺,因而显得简约高古。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后期,隶书便趋于工整精巧,结体扁平,布白匀称,笔画逐渐丰富多变,并出现了隶书特有的波磔分明的笔画,一波三折,形成了隶书的规模,即当时所谓的“隶楷”,即现在所说的隶书。可以说,其隶书的字形神态是在四百多年中渐渐演变和美化的。
“蚕头燕尾”即是波磔的俗称。定型后,容易落入俗套,装饰味浓、写得难看。
张海的做法简单:“几乎删尽”隶书的波磔。
不说一波三折,“删尽波磔”之后,在张海的“隶书”中,看不到西汉时期或高古的秦隶或篆书的笔意。怪不得有人说张海的隶书像是用“鸭嘴笔”写出来的。
他的“隶书”,起笔、提顿、转折、收笔,显然有许多唐楷,甚至是民间初习字者写楷书的成分。一画之后,收笔重顿下,磔意全无。因此看起来隶不隶、楷不楷的。这表形俗格,笔疏构解也算是一种独创吧,只是有多少价值,那就不得而知了。
书法有许多对立矛盾的现象,要做到对立矛盾的统一殊为不易。如“不合笔法则“野”,无“野”无以破程式禁锢;
不合笔法则形体不立不纯,不纯则难入高等境格;无定法限制可境地广阔,弃传统便无根基,形无所适”朱贵泉:《临池摭录》,所言极是。书技高超者,总以严限之内求得最大变化为上,而非舍本求末的涂鸦、硬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便是神与怪的区别。
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家,历史上对书家评价不一的并不鲜见,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有行家看了张海的隶书摇头,认为既未登汉台,也不入晋人堂奥。有人还断言张海的字不得法,不懂用笔的要领。在此种情形下,“一任恣纵”去实现创造力,会造成什么样的面貌书风?大概是可想而知的。有评论者说:“张海书法缺少的正是晋韵风范,与宋意更是相去甚远,所谓‘张扬隶书的天真烂漫,观之如山呼海啸,令人热血沸腾,’是万万感受不到的。”①
有评论者认为张海的隶书从“汉简”中化出,是否真的如此?只要看云梦秦代竹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即可知面目。
一般地说,“自汉隶代篆之后,中国文字逐步打通了从记事走向任心,从象形走向表意,从书写走向书法,从实用走向书写的道路。汉隶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质的飞跃,但当时汉隶本身的实用性还仍然大于其审美性,还不能看做是成熟的书法艺术”(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这话虽有偏颇,但仍有一定道理。总体而言,汉隶中艺术上最不成熟、参差不齐的可能便是汉简。正因为不成熟,简椟多为草隶,也孕育着后来发展成为隶书的最生动飘逸、张扬任性的艺术因素。遥想当时在竹木简面狭小的限制下,民间书家仍能匠心独运,随意挥洒,写出错落有致、精妙的多姿文字。
从秦汉到东汉隶书的深化成熟定型,并非一人所为,那是经众多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隶书和篆书一样,经过了时光的淘洗,作为一种书体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而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因其具有的智慧和艺术性,维持着低限度的生命。其前是篆籀之笔,其后为行楷之法,随影随形的则为章草和草书。这些都如水之清,如月之明,无疑惑焉。
攻隶书有成就的书家,大多在学汉碑隶书时兼采汉简,一般以汉碑隶书筑基立骨,以汉简隶书求变求韵。即使取法汉简的人,大抵也有很深的汉碑隶书根基。随意而不随便,潇洒而不轻浮。看似不经意,然一切皆在隶书法理之中。
当下书家的隶书,若无魏晋六朝以上汉碑的功底,能从成千上万枚简椟、从残存的几千年前的所谓民间书法中,学到2000年前无名书家偶尔显现的灵光和神韵吗?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全盘照搬按某一帖子,依葫芦依瓢可得形似。枯木逢春,老干新花,能从简椟精品中得一二笔意亦有可能。若要从中再“化出”成一种新字型,实则难——因为时过境迁,已经演化、成熟过一次了。书之变化,源于凝重深厚之本,出于高伟志气,而成于澹泊萧远,其三者缺一不可。
可惜当今书坛太少真诚和真言,而恶俗的吹捧泛滥。
《美术报》一位记者曾就张海的书法展写的一篇题为《张海:长江之歌的咏叹》,称“攀登着最高处,所有关注张海的书法展的视线都向往着书法的最高处,所有实践着书法理想的书法家都没有放弃可以达到书法最高处的种种努力……20世纪、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书坛的表格上一定会端端正正写着张海的名字,他要插上翅膀,不断扇起书法的热度”。我想张海先生对这种恶俗的吹捧一定不会感到“受用”,因为它立即招致了批评。《中国文化报》“回音壁”点评认为:“无端充满亢奋式的滥情和叠床架屋的藻饰,太有才了。展览名‘为创造力的实现’已令人莫名其妙,《张海:长江之歌的咏叹》更令读者添堵——说它是吹捧的范文,我看合适。”
不说“百花齐放”或“百家争鸣”。这篇报道并非造假,有符合事实的地方,比如说站在官方书法协会的最高处,在中国书法行政领导的表格上,一定会有张海的名字,这是可以肯定的。否则,对书法艺术来说,还有如珠峰一样的最高处和表格一类的东西吗?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命题。书法创新更是多解的探索,充满了对传统的叛逆与悖论。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则无疑有书法界领袖的“地位与影响”,职务的升迁,身价置换成就了大师,张海信心满怀写文章号召:“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以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书法工作者的神圣职责”。①
张海号召:“21世纪的书法艺术在时代精神、创作观念、审美格局和表现手法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要出现这一时代的经典之作和书坛大家”。“经典之作具备开创性和划时代性,符合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变革,开辟了一种新的技法体系和风格模式,具备原创性和开掘价值等品格。”②
书法大家和划时代的书风,能靠“一年一个样、三样大变样”的大跃进式速成打造出来吗?
就像现代城市中人喜欢野菜和纯天然的植物一样,偏好柴鸡蛋、笨鸡蛋、野鸭蛋一般,青睐无污染无添加剂的洋奶粉一样,书法“创新”也花样百出,满脸绉纹偏作“三毛”、“红孩儿”式的“天真烂漫”、不好好用笔而描画古代石匠瓦工的刀痕斧迹、用西方绘画的审美重构涂抹……最有可能的是,只是借“陈年老土”野蛮生长荆棘杂草,假“民窑”烧制假古董。还有,挟洋自重,以现代思潮、现代审美自许。
如果看看天津书家张伯翔扭怩作态的所谓“魏碑”,沃兴华夸张变形、野丑怪诞的“民间书法”,周俊杰的“写意化”隶书和行草书,邱振中的肢解汉字换种改良的“抽象字形画”,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当代的书法家们,在从事何种创新与作旧了。
今天,保护与传承书法这个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已属不易。恕我直言,我至今不知这种“经典之作”以及以“书法”冠名的开山大家是否已经出现,哪些书家可以进入这一方阵?“开掘价值”,究竟是“开掘”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还是要在一些面目异样可疑的作品中,找出其艺术的含金量呢?
需要正本清源。
好的书法,应该有以下特点:首先,要符合基本笔法,如全无笔法,可能连书法都谈不上。其次是结构要平衡,包括字的结构和间距,甚至是通篇的布局,要看起来舒服美观,落笔一点决定一个字的结构,写一字就决定通篇的结构和风格。第三是体现书写的风格、感情的融入等等。
古人讲书法是“心画”,心里的线条、点画,想到的就能写出来,心手合一,这是很高的境界——除了基本技法以外,还与一个人的学养、思想、审美和文化精神有关。
唐太宗在《笔意》中说:“学书之难,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这是很高的要求。对于学书者来说,一步一步,先形质后神采,如此往复回环,形质不断提升,神采附丽于笔墨之上,才能飞扬。&
基本笔法决定书法的形质,或是基础。对初学者,或入了旁门左道的人来说,如作品的形质极差,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都有疑问,自然神采也就无从谈起了。
今天书坛和书画市场的大泡沫,必有破灭的一天无疑。
这种急功近利的书法作品,真是贻笑大方,不管作者有多少头衔光环,可能甚至连书法史上的匆匆过客都可能算不上。
笔墨上的情致、书法上的识见,是一天天一年年学习领悟出来的。当下只畅销廉价的大话、假话、奉承话,我固执己见,说了实情,可能会让一些人笑容尽敛,败了高雅的兴致。但真话,还不能不说。
&&&&&&&&&&&&&&&&&&&&&&&&&&&&&&&&&&&&&&&&&&&&&&&&&&&&&&&&&&&&&&&&
摘自当代书法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转]张海先生的字到底是美还是丑
张海先生的字到底是美还是丑
创新与作旧
——兼谈张海的“创造力”突破
在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诸门类中,书法审美太过贴近现实,贴近大众。因而其美丑、优劣是最难造假的,也难以长久地进行消费乔装,以博取名利。
书法所使用的工具简单:纸、笔、砚、墨或墨汁,而且书写的是千百万中国人都认得的汉字。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书法吸引着无数后来者,从童稚少年到白发老者。而且,书法史上,前辈已经完成了他们辉煌的业绩,有过许多经典和名作,能作为参照系。在书法审美上,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不为过。
原本,当代一些书法家的“成就”可以不必讨论。大浪淘沙,时光的筛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对有些名人的吹捧,廉价的颂扬溢美之词,人们亦早习以为常。当然,汲汲于名利者,角逐于官场,获利于市场的人,着眼的是当下,“盆满钵满”,那会在乎身后留下什么名。
人们渴望“更好”的书法。有学院侏儒的妄自尊大,有商业媒体的急功近利。有话语权的人教导你,专家博导教导你,明明奇丑古怪的,都是好字,是杰作。看不明白、有不同意见便是外行,水平太低,所以欣赏不了。果真如此吗?这类“创新”否能担当书法复兴的大任?
迷雾重重,这就有廓清的必要; 美丑不辨,有深入讨论和批评的必要。
先从书协主席张海的一幅作品说起。
《书法导报》日,刊发了张海的一幅字,上面是八个字的对联,“退一步想,留几分心”。是作为《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的代表作面世的。张海还附有自解:“结构不工而工,章法不贯而贯,自觉点画有新意。”以指导人们欣赏。
这幅作品究竟是否如他自诩的那样良好?
首都师大教授曹利华和乔何在《误把划痕当笔意——观张海书法作品》①
中做了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张海此作用笔和章法都大有问题。抛筋露骨,乃书法之大忌。“如钩趯处浮薄,收笔处虚尖飘忽”,还有两处长长拉下,“由于用力均,笔尖分叉,中锋和副毫失调,于是出现了划痕”。
说白了,实际就是笔毫出现难看的“大开叉”。
强调笔法,意义在于去弊病、避丑陋、利形构、发心神。颜真卿评书法家张旭说:“用毛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笔画才能沉厚而不轻浮。”真草用笔,都如画沙,点画明媚,那用笔之道就达到了。(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转引自《中晚唐五代书论》)如按此要求分析,可以看出张海作品的点画笔法上都有问题,自然也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至于“步”、“几”、“分”三个字中笔画出现扎眼“大开叉”,“划痕”总长度接近这幅对联的一半,其实,这是运笔转折不合笔法,不能控敛笔毫造成的,即“上荣下枯”,“左荣右枯”。如此笔墨线条中空的“大开叉”,只有在画家侧笔画竹,枯笔画缠绕纠结的藤萝时,才会看到。“抛筋露骨”和“飘忽轻浮”,这是一幅作品笔法魂核的残伤。
的确,以往我们见过甚多书作,在纵笔挥运中难免留有此病。笔形之弊多矣,但把“病态”与败笔当成飘逸,这倒是发明。
这使我想起,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名作《祭侄文稿》。书写时作者沉浸在无比悲愤中,来不及时时蘸墨,且用笔迅疾,书中多现渴笔枯笔,且有多处擦痕与涂改。但笔画之中,隐隐有一丝墨线相连,有人用“脉血贯通”喻之。其实这正是中锋运笔,心正笔直之故也。何曾有这种“大开叉”的败笔?
张海这幅作品后还有孟会祥写的“编者赏析”,称赞“非功夫才情副在笔端,胜券在握,谁敢措手?”①
确实口气挺大,横刀立马,有舍我其谁之慨。这就有误导观众和读者、过度吹捧之嫌。看来有增强书法理论与学术品格的必要。
想一想,当下浮躁的社会中,还有什么“措手”不敢的?!
在张扬个性和主体意识,标榜创新的背景下,一批尚不知传统为何物,又企望一蹴而就建立个人面目的青年书家,是比较容易获致“成功”之路。不是有过“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吗?不过,结果只能让天下人偷着乐。当然张海不至于这样肤浅。
据说张海先生楷、隶、行、草四体皆能,成就最高的是隶书。
有人评论推介:“就点画形态而论,张海的隶书几乎删尽了蚕头燕尾,而大量加入行草书甚至魏碑楷书的成分;就运笔过程而言,张海的隶书绝无矫揉而一任恣纵,大书深刻,力透纸背;就气象境界而论,张海蠲除隶书装饰意味,而张扬隶书天真烂漫,观之如山呼海啸,令人热血沸腾。”①
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地方师专理化系毕业后,张海先生长期在小学任教。80年代后进入书法界,先在地方书法协会中任职,此后职务不断升迁,从省到全国,有人称他书法上“几十年辛勤耕耘,练就了一副铮铮铁骨”。②
他对专业书法协会的努力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对隶书自初创到成熟的演变过程略作回顾,就大致明白张海创造的是何种“隶书”。
隶书出现以前,主要是大篆、小篆。战国时代,开始出现潦草书写的文字。秦汉交替之际,隶书是当时社会上趋于方折潦草一类“俗”体书的代称。据文字训诂,“隶”字带有“徒隶”、“隶属”、“辅佐”等多种意思,徒隶即下层的小官吏——也许与其产生渊源有关。一种说法是狱吏程邈犯罪后关在云阳监狱里,在狱中减篆书笔画,改圆转为方折,以趋简易,“益大、小篆为隶书三千”(曹利华、乔何:《批评的批评——走近书法经典》)。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创作与自娱,而是着眼于应用推广。程邈所做的也只是对民间俗书进行规范化而已,否则一个人闭门造车,很难被大家所接受。
无论是青川战国木椟牍,还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城西出土的秦代“睡虎秦简”,用笔已经摆脱了篆书的形态,富有变化,收笔已露磔意。
西汉时期的隶书,带有篆书、秦隶的遗意,笔画平直少波磔撇捺,因而显得简约高古。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后期,隶书便趋于工整精巧,结体扁平,布白匀称,笔画逐渐丰富多变,并出现了隶书特有的波磔分明的笔画,一波三折,形成了隶书的规模,即当时所谓的“隶楷”,即现在所说的隶书。可以说,其隶书的字形神态是在四百多年中渐渐演变和美化的。
“蚕头燕尾”即是波磔的俗称。定型后,容易落入俗套,装饰味浓、写得难看。
张海的做法简单:“几乎删尽”隶书的波磔。
不说一波三折,“删尽波磔”之后,在张海的“隶书”中,看不到西汉时期或高古的秦隶或篆书的笔意。怪不得有人说张海的隶书像是用“鸭嘴笔”写出来的。
他的“隶书”,起笔、提顿、转折、收笔,显然有许多唐楷,甚至是民间初习字者写楷书的成分。一画之后,收笔重顿下,磔意全无。因此看起来隶不隶、楷不楷的。这表形俗格,笔疏构解也算是一种独创吧,只是有多少价值,那就不得而知了。
书法有许多对立矛盾的现象,要做到对立矛盾的统一殊为不易。如“不合笔法则“野”,无“野”无以破程式禁锢;
不合笔法则形体不立不纯,不纯则难入高等境格;无定法限制可境地广阔,弃传统便无根基,形无所适”朱贵泉:《临池摭录》,所言极是。书技高超者,总以严限之内求得最大变化为上,而非舍本求末的涂鸦、硬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便是神与怪的区别。
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家,历史上对书家评价不一的并不鲜见,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有行家看了张海的隶书摇头,认为既未登汉台,也不入晋人堂奥。有人还断言张海的字不得法,不懂用笔的要领。在此种情形下,“一任恣纵”去实现创造力,会造成什么样的面貌书风?大概是可想而知的。有评论者说:“张海书法缺少的正是晋韵风范,与宋意更是相去甚远,所谓‘张扬隶书的天真烂漫,观之如山呼海啸,令人热血沸腾,’是万万感受不到的。”①
有评论者认为张海的隶书从“汉简”中化出,是否真的如此?只要看云梦秦代竹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即可知面目。
一般地说,“自汉隶代篆之后,中国文字逐步打通了从记事走向任心,从象形走向表意,从书写走向书法,从实用走向书写的道路。汉隶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质的飞跃,但当时汉隶本身的实用性还仍然大于其审美性,还不能看做是成熟的书法艺术”(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这话虽有偏颇,但仍有一定道理。总体而言,汉隶中艺术上最不成熟、参差不齐的可能便是汉简。正因为不成熟,简椟多为草隶,也孕育着后来发展成为隶书的最生动飘逸、张扬任性的艺术因素。遥想当时在竹木简面狭小的限制下,民间书家仍能匠心独运,随意挥洒,写出错落有致、精妙的多姿文字。
从秦汉到东汉隶书的深化成熟定型,并非一人所为,那是经众多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隶书和篆书一样,经过了时光的淘洗,作为一种书体现在基本已经退出了历史,而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因其具有的智慧和艺术性,维持着低限度的生命。其前是篆籀之笔,其后为行楷之法,随影随形的则为章草和草书。这些都如水之清,如月之明,无疑惑焉。
攻隶书有成就的书家,大多在学汉碑隶书时兼采汉简,一般以汉碑隶书筑基立骨,以汉简隶书求变求韵。即使取法汉简的人,大抵也有很深的汉碑隶书根基。随意而不随便,潇洒而不轻浮。看似不经意,然一切皆在隶书法理之中。
当下书家的隶书,若无魏晋六朝以上汉碑的功底,能从成千上万枚简椟、从残存的几千年前的所谓民间书法中,学到2000年前无名书家偶尔显现的灵光和神韵吗?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全盘照搬按某一帖子,依葫芦依瓢可得形似。枯木逢春,老干新花,能从简椟精品中得一二笔意亦有可能。若要从中再“化出”成一种新字型,实则难——因为时过境迁,已经演化、成熟过一次了。书之变化,源于凝重深厚之本,出于高伟志气,而成于澹泊萧远,其三者缺一不可。
可惜当今书坛太少真诚和真言,而恶俗的吹捧泛滥。
《美术报》一位记者曾就张海的书法展写的一篇题为《张海:长江之歌的咏叹》,称“攀登着最高处,所有关注张海的书法展的视线都向往着书法的最高处,所有实践着书法理想的书法家都没有放弃可以达到书法最高处的种种努力……20世纪、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书坛的表格上一定会端端正正写着张海的名字,他要插上翅膀,不断扇起书法的热度”。我想张海先生对这种恶俗的吹捧一定不会感到“受用”,因为它立即招致了批评。《中国文化报》“回音壁”点评认为:“无端充满亢奋式的滥情和叠床架屋的藻饰,太有才了。展览名‘为创造力的实现’已令人莫名其妙,《张海:长江之歌的咏叹》更令读者添堵——说它是吹捧的范文,我看合适。”
不说“百花齐放”或“百家争鸣”。这篇报道并非造假,有符合事实的地方,比如说站在官方书法协会的最高处,在中国书法行政领导的表格上,一定会有张海的名字,这是可以肯定的。否则,对书法艺术来说,还有如珠峰一样的最高处和表格一类的东西吗?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的命题。书法创新更是多解的探索,充满了对传统的叛逆与悖论。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则无疑有书法界领袖的“地位与影响”,职务的升迁,身价置换成就了大师,张海信心满怀写文章号召:“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以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书法工作者的神圣职责”。①
张海号召:“21世纪的书法艺术在时代精神、创作观念、审美格局和表现手法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要出现这一时代的经典之作和书坛大家”。“经典之作具备开创性和划时代性,符合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变革,开辟了一种新的技法体系和风格模式,具备原创性和开掘价值等品格。”②
书法大家和划时代的书风,能靠“一年一个样、三样大变样”的大跃进式速成打造出来吗?
就像现代城市中人喜欢野菜和纯天然的植物一样,偏好柴鸡蛋、笨鸡蛋、野鸭蛋一般,青睐无污染无添加剂的洋奶粉一样,书法“创新”也花样百出,满脸绉纹偏作“三毛”、“红孩儿”式的“天真烂漫”、不好好用笔而描画古代石匠瓦工的刀痕斧迹、用西方绘画的审美重构涂抹……最有可能的是,只是借“陈年老土”野蛮生长荆棘杂草,假“民窑”烧制假古董。还有,挟洋自重,以现代思潮、现代审美自许。
如果看看天津书家张伯翔扭怩作态的所谓“魏碑”,沃兴华夸张变形、野丑怪诞的“民间书法”,周俊杰的“写意化”隶书和行草书,邱振中的肢解汉字换种改良的“抽象字形画”,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当代的书法家们,在从事何种创新与作旧了。
今天,保护与传承书法这个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已属不易。恕我直言,我至今不知这种“经典之作”以及以“书法”冠名的开山大家是否已经出现,哪些书家可以进入这一方阵?“开掘价值”,究竟是“开掘”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还是要在一些面目异样可疑的作品中,找出其艺术的含金量呢?
需要正本清源。
好的书法,应该有以下特点:首先,要符合基本笔法,如全无笔法,可能连书法都谈不上。其次是结构要平衡,包括字的结构和间距,甚至是通篇的布局,要看起来舒服美观,落笔一点决定一个字的结构,写一字就决定通篇的结构和风格。第三是体现书写的风格、感情的融入等等。
古人讲书法是“心画”,心里的线条、点画,想到的就能写出来,心手合一,这是很高的境界——除了基本技法以外,还与一个人的学养、思想、审美和文化精神有关。
唐太宗在《笔意》中说:“学书之难,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这是很高的要求。对于学书者来说,一步一步,先形质后神采,如此往复回环,形质不断提升,神采附丽于笔墨之上,才能飞扬。&
基本笔法决定书法的形质,或是基础。对初学者,或入了旁门左道的人来说,如作品的形质极差,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都有疑问,自然神采也就无从谈起了。
今天书坛和书画市场的大泡沫,必有破灭的一天无疑。
这种急功近利的书法作品,真是贻笑大方,不管作者有多少头衔光环,可能甚至连书法史上的匆匆过客都可能算不上。
笔墨上的情致、书法上的识见,是一天天一年年学习领悟出来的。当下只畅销廉价的大话、假话、奉承话,我固执己见,说了实情,可能会让一些人笑容尽敛,败了高雅的兴致。但真话,还不能不说。
&&&&&&&&&&&&&&&&&&&&&&&&&&&&&&&&&&&&&&&&&&&&&&&&&&&&&&&&&&&&&&&&
摘自当代书法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海山锐线繁体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