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白细月包高吃羟基尿片能降下来吗,我老公16年得的白血病,化疗6次还有幼稚细胞现在白细胞低会得白血病吗高75

我是一名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个月的患者,化疗后在服用羟基尿期间,血小板降到2.2万,白细胞升到2万,咨询一下医生,我能服用立效血宝胶囊否?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仇惠英大夫本人发表
希望医生给个看法
状态:就诊前
使用付费咨询服务
患者h***购买了大夫
次咨询服务
状态:就诊前
医生你好,我的牙齿最近松动了一直有隐血,跟我这个病有关吗,是不是我的病情在进展了,最近检查了血常规白细胞2万1左右,淋巴细胞15左右,血小板跟血红蛋白都正常
仇惠英大夫通知通知:各位患友你们好,看病 医学上讲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离开医院后病情变化的及时反馈追踪,有助于医生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或者治疗方案,考虑到有些情况治疗周期比较长,治疗连贯性要求也高,为了更好的随访照顾和帮助到各位,大家有问题,可以在留言的界面直接点击“家庭医生”进行咨询,这个端口咨询次数不会限制,沟通起来更方便,也帮大家节省费用,我会尽量抽时间给大家指导,但是因为白天工作很忙,时间精力也很有限,如果回复不及时,也请各位多多体谅!
使用家庭医生的步骤:微信搜索 “好大夫”公众号---点击“我的医生”--点开”家庭医生“就可以了 ,不会使用的患者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操作,希望能帮到大家,紧急问题还是要去医院就诊,祝大家生活愉快!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仇惠英大夫的信息
各种血液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血液科副主任
江苏省白血病协作组秘书
年赴日本兵库医科大学...
仇惠英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血液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
副主任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
天津血液病医院我儿子20天前右手,20天时间内,孩子已经拍了6张片子了,其实是12次(每次都是2个角度,要拍2张)。
请教:这样的频率算过高吗?拍X光片过多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会容易得白血病吗?应该吃什么能减少损害?
不胜感激!
英国研究人员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称,相关信息常用来诊断疾病的X射线扫描、CT检查可能是导致一部分人罹患癌症的原因。在X光、CT检查比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这两种检查造成的(相关报道见都市快报2月1日第1版)。事实上,X光、CT检查中的辐射线对人体有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更关心的问题是,做这样的医学检查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X光、CT检查致癌几率有多少可能遭遇辐射的情况
尽管X射线中含有有害辐射,但当患者的表面症状不足以确诊疾病,或者需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程度时,就需要采用X光和CT检查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用X光检查骨折是最常见的,此外它还能观察到肺、肝、肾、脾等内脏异常情况;肋骨、锁骨、胸椎等骨骼肿瘤;还能发现胃溃疡以及肠胃炎引起的黏膜肿胀、肿瘤等。CT检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X光片拍摄的是人体的平面图像,因此体内器官会显示前后重叠的状态;而CT则采取断层摄影的办法,就像把面包切成薄片一样,从不同点位对身体被检查部位拍摄不同的照片,从而解决了...
英国研究人员发表最新研究报告称,相关信息常用来诊断疾病的X射线扫描、CT检查可能是导致一部分人罹患癌症的原因。在X光、CT检查比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这两种检查造成的(相关报道见都市快报2月1日第1版)。事实上,X光、CT检查中的辐射线对人体有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更关心的问题是,做这样的医学检查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X光、CT检查致癌几率有多少可能遭遇辐射的情况
尽管X射线中含有有害辐射,但当患者的表面症状不足以确诊疾病,或者需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程度时,就需要采用X光和CT检查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用X光检查骨折是最常见的,此外它还能观察到肺、肝、肾、脾等内脏异常情况;肋骨、锁骨、胸椎等骨骼肿瘤;还能发现胃溃疡以及肠胃炎引起的黏膜肿胀、肿瘤等。CT检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X光片拍摄的是人体的平面图像,因此体内器官会显示前后重叠的状态;而CT则采取断层摄影的办法,就像把面包切成薄片一样,从不同点位对身体被检查部位拍摄不同的照片,从而解决了一部分重叠问题。一般来说,骨折等疾病用X光片就可看清楚,但涉及颅内肿瘤、肝脏肿瘤等结构较为复杂的病变时则需要CT出手。
X射线和CT如何致病
医学X光和CT检查是目前人们可能接触到的最大的人造辐射源,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DNA,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国际知名的放射科专家约翰·高夫曼的研究发现,X光会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美国每年经确诊为乳腺癌的18万例病人中,大约有2/3的患者病因与医用X光有关。还有研究表明,X射线会破坏红细胞,可能会诱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英国牛津大学的伯林顿·德·冈萨雷斯教授说:“在男性身上,与X射线相关危险性最高的疾病是膀胱癌,部分原因是许多不同种类的X光都会照射到膀胱。而女性患肺癌和结肠癌的危险比较高。”
假设病例———一个肋骨骨折病人的致癌风险
一名骨折患者究竟需要做多少次X光检查?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夏冰这样推算:诊断时一次(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则要加做一次CT,同样要遭遇一次X射线辐射)、手术后检查骨骼复位情况一次(关节复位病人需要在手术中加做一次)、手术后一个月复查一次、术后三个月复查一次。这是基本的检查次数,多则6次,少则4次,以后则按照骨折患者康复情况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级医院转诊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码做到10次以上。
假设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做了6次检查,那么他又将面临多大的致癌风险?拍摄一张X光胸片,当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时其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小时(毫西弗特为计量辐射度的单位),约为0.045毫西弗特/秒。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拍摄一张胸片大约需要0.5秒,这就意味着患者要承受约为0.023毫西弗特的辐射量。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以此推算,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将增加约为3.8/千万的危险。
而对其他医学检查来说,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检查要接受的辐射量为0.01毫西弗特,腹部为0.54毫西弗特,骨盆为0.66毫西弗特,腰椎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为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
可以肯定的是,能够省略的辐射检查应该省略。
■自我防范宝典安全距离———两米以外
人们不必因为辐射而拒绝必要的X光和CT检查,但浙江放射学会主任委员、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章士正教授还是提醒患者家属,没有特别需要陪护的患者,家属不必一起跟去做检查,这样受辐射完全不必要。
但是,也不必为此连医院放射科的区域都不敢进。拍胸片时,X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小时,距此两米处则为80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1/2000,此时的致癌几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在距离中心点6米外的辐射为1.5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五百万分之一,致癌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脆弱人群———孕妇、新生儿
尽管在孕期做X光、CT检查并不会绝对导致胎儿畸形,但杭州市医学会临床放射和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市一医院放射科主任陈文辉还是建议孕妇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检查,尤其是怀孕头三个月的准妈妈。因为此时是胎儿重要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X光可能使这些尚未发育定型的细胞组织产生突变,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也会增高。
还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如果因头部受损伤做CT检查,对以后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影响,而对空间识别能力则没什么影响。
敏感部位———性腺
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线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章士正教授说,国外医院这点做得比较好,在为病人的下腹部做X光或CT检查时,都会用铅套或其他防护将性腺遮盖,以提高保险系数。但国内的大多数医院还没有这种保护措施。
责任岗位———医生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20年中,被调查的日本等15个国家X射线检查都呈上升趋势,而至少有30%是不必要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郑钧正教授也指出,医务人员不能因为患者和受检者仅仅是来医院检查一次而忽略对他们的防护;受检者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合理的医疗照射。
■多吃海带
说到饮食保健,已经入行20年的陈辉主任摇着头,连说了两遍“没有”,然后又有些迟疑地补充道:“多吃点海带等含碘的东西可能有用,它可以吸收一部分射线。”
■最新螺旋CT在邵逸夫医院启用
下周,全亚洲最新型号的16层螺旋CT将在邵逸夫医院正式启用。这台耗资90万美元的新型CT在全球医院只安装了8台,它能在0.37秒内完成对需要检查部位整整一圈的扫描,并获得16张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像。这两天,章士正教授正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如何发挥新CT的最大威力。入行近40年,他已算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接受新的技术革新了。
1975年,CT检查正式运用于临床。此后不久,作为中国第一代CT人,章士正教授赴德国半年,学习这种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当时,已经有近80年历史的X光检查,已经不再是当初拍一张片子就要半小时的原始仪器;而在此后的不到30年时间里,CT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第一代CT机完成一次扫描需用4-5分钟;而用两个X射线管组成的第二代CT机产品,每次扫描仅需用30—120秒;第三代CT机产品用多个X射线管组成,用2.5秒就完成一次扫描;到了第四代CT机,扫描时间减少到只需1秒钟。而此后诞生的各种新型CT机则都将时间控制在1秒钟之内。同样地,X光检查的速度也在迅速提高,如今一张普通胸透成像只要0.1秒,其他部位一般为0.5秒。
X光和CT检查成像,从最初的胶片投影、后来的计算机成像,已经走向最为时尚的数字时代。现代的X光、CT检查机崇尚灵敏的数字化接受器。章教授很有信心地说:“敏感的接受器和飞速提高的成像速度,对患者来说就意味着更少的辐射、更安全的检查。”
其他答案(共21个回答)
不会得白血病,因为医疗放射诊断使用的X线如放射、CT是利用的电生成原理,瞬间释放照射成像,射线剂量小和接受时间短对人体细胞的损害在绝对安全范围,称之为无放射源性射线,有放射源性射线在医疗上的使用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物理特性大剂量在可控制范围内大量杀伤癌细胞,如钴60,碘131、镭等,这是一个危险的但还是一个可控制的层级,第三级别是无意识接触到放射源包括上面提到的元素外还有核废料,铀、切尔若贝利核污染,及核爆炸,这是肯定大量接受射线,产生疾病(不独白血病)致人死地。因此你的孩子大可放心,想一想X线放射技师每天要照好多张片子,但很少有人患白血病。
X光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手段在国内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辐射对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认为其危害微乎其微,为了治病也习惯于暴露在X光射线之下。
然而,专家指出,X射线检查对人体有损伤,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越大,因此国家卫生部早在2002年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应对受检者进行必要的防护。但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在违规操作,“病人无任何防护进行X射线检查”似乎已成惯例,而鲜有人意识到其中的危害,事实上大多数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卫生部有这个规定存在。
【周末报报道】 X光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手段在国内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辐射对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认为其危害微乎其微,为了治病也习惯于暴露在X光射线之下。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主任技师杜国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最新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座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在X光、CT检查比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这两种检查造成的。
有专家指出,X射线检查对人体有损伤,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越大,因此国家卫生部早在2002年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应对受检者进行必要的防护。但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在违规操作,“病人无任何防护进行X射线检查”似乎已成惯例,而鲜有人意识到其中的危害,事实上大多数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卫生部有这个规定存在。
医院态度:病人穿防护服还怎么检查?
记者查阅了《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诊断、治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控制实施方案,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应当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然而记者在医院遇到的真实情况却是:放射科的医生将患者领至仪器前面,要求患者胸部紧贴仪器站好,然后医生走出房间,关上厚实的防护门,进入被铅玻璃隔开的有安全保障的房间里操作仪器,留下没有佩戴任何防护装备的患者接受X射线照射。
记者以患者的身份打电话到几家大医院的放射科询问防护措施的事情。一家中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在接到电话后愣了一下,似乎对记者所提的问题表示惊讶。之后她劝记者放心:“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照射X光,并没有多大危害,这在医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来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护衣的。况且现在的仪器比以前先进了,对射线光束的控制很精确,不会照射到非检查部位。只有孕妇才会对其腹部进行遮盖。”而另一家大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则对记者的提问感到可笑,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规定”,认为“照X光必须身体紧贴仪器,如果穿了防护服,还怎么检查?”
国内胸透使用率为发达国家300多倍
记者通过调查证实了医院的违规操作确实普遍存在,看来,大多数人对于X光的危害的确相当漠视。
那么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一座千万人口城市每年有350人因照射X光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数据,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记者就此专门请教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放射防护科的科长于宁乐医生。
“其实放射学检查致癌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具有随机性效应,不一定摊到谁的头上。”于宁乐向记者解释,“350人致癌这个结果是用人口乘上一定的比率得出的。对于个体而言,因辐射致癌的几率是随机的,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但是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患病率的增高是可以肯定的。”
普通人最常接触到的辐射源就是X射线检查与CT检查。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DNA,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X射线会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还有研究表明,X射线会破坏红细胞,可能会诱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尽管X射线中含有有害辐射,但是作为一种必须的医疗手段,X射线检查在国内依然广泛使用。尤其当患者的表面症状不足以确诊疾病时候,就需要采用X光和CT检查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用X光检查骨折是最常见的,此外它还能观察到肺、肝、肾、脾等内脏异常情况;能发现肋骨、锁骨、胸椎等骨骼肿瘤;还能发现胃溃疡以及肠胃炎引起的黏膜肿胀、肿瘤等。CT检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
于宁乐告诉记者,我国以前对于X射线检查是没有限制的,近些年来,在有关专家的呼吁下,国家开始重视医疗辐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没有被很好地实施。相比之下,国外在这方面要走在中国前面。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线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医生如果有疏漏,都很可能因此被吊销放射执照。美国、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淘汰胸透检查,在为数不多的使用国家中,英国的使用频率也仅为0.2%,而我国则高达61.8%!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主任技师杜国生在披露X光危害时提到两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2004年,北京一家医院曾因为向澳大利亚发送未加防护拍得的X光片,受到澳大利亚检疫部门的警告。而一位外籍孩子在国内医院就诊拍X光片检查时,他跳下床拒拍,他认为在他们国家做拍片检查时,都给病人围上铅围裙。中外对受检者保护的观念差距可见一斑。
那么X射线检查的危害具体有多大呢?有专家曾经以最需要用X光检查的骨科手术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接受照射的剂量。患者需要接受X射线检查的次数为:诊断时一次(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则要加做一次CT)、手术后检查骨骼复位情况一次(关节复位病人需要在手术中加做一次)、手术后一个月复查一次、术后三个月复查一次。这是基本的检查次数,多则6次,少则4次,以后则按照骨折患者康复情况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级医院转诊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码做到10 次以上。
拍摄一张X光胸片,当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时其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计量辐射度的单位)/小时,约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为例,拍摄一张胸片大约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线检查,患者要承受约为0.023毫西弗特的辐射量。按照六次X射线检查,一个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后总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以此推算,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将增加约为千万分之三点八的危险。
而对其他医学检查来说,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检查要接受的辐射量为0.01毫西弗特,腹部为0.54毫西弗特,骨盆为0.66毫西弗特,腰椎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为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
孕妇儿童在辐射高危人群之列
尽管大部分的医院在对普通病人进行X光照射的时候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但是对于孕妇,还是有所顾忌的,对其腹部进行遮盖。于医生建议孕妇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检查,尤其是怀孕头三个月的孕妇。因为此时是胎儿重要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X光可能使这些尚未发育定型的细胞组织产生突变,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也会增高。还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如果因头部受损伤做CT检查,对以后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影响,而对空间识别能力则没什么影响。
除了孕妇之外,儿童也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之一。从放射生物学理论分析,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细胞分裂活跃,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龄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数的X光照射,危害就会慢慢累积,造成身体细胞不可弥补的损害,将来诱发癌症等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国家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严禁从事与放射工作有关的职业。
如果说患方只是偶尔接触X射线的话,那么作为医方的放射科医务人员受到辐射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尽管他们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卫生部法监司公共卫生处负责人表示,卫生部曾对国内 15个省市的医院进行监测,记录显示,医疗界人员接受辐射的程度居各行业之首,医学辐射是目前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医务人员由于接触射线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短,他们受辐射的强度比传统核工业的工作人员还要高。
医务人员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烧伤、坏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体浑浊继发的白内障;长期低剂量的辐射,发病则一般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能发生白血病、其他肿瘤、胎儿的畸变等。然而对于医疗辐射的危害,很多医生自己都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虽然医院也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医务工作者会因为麻烦而不愿使用。不少在X光机下进行骨科手术和手法复位的医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脱光,这表明辐射已经对身体产生危害了。
标准形同虚设 胸透遭到滥用
导致X射线辐射危害比率上升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其实问题并非出在缺少标准!”于宁乐认为,我国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已与国际接轨,并无什么两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标准却常常形同虚设,拍胸片享受到屏蔽保护的患者寥寥无几。更有甚者,有时体检时,医生为节约时间,甚至要求几个体检者同时进入拍片室,一人拍片其他人未加任何防护地在一旁等候。“医院可能认为患者是偶尔来做一次X光检测,即使没有防护,危害也不大。但实际上,医务人员并不能因为受检者仅仅是来医院检查一次而忽略对他们的防护。”
“还要严格控制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于宁乐指出,接受辐射剂量的大小取决于放射科医师,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学检查,则完全由临床医生决定。有些医院的医务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滥用X射线检查,本来病人完全没有必要接受X射线照射的,结果医生为了多收医疗费,无端让病人接受照射。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时刻站在患者的立场为患者着想,能用B超检查的尽量别用X射线检查;非用不可的,也应该选择辐射剂量相对较小的X光片,而避免使用X光透视。
生活中明显滥用X射线检查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孩子的入学检查、学生升学检查、从业检查、单位体检,没有一项能离开了X光胸透。而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颁布的《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规定:“X射线诊断的筛选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我国和国际的儿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也明确规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规检查作为幼儿和青少年的常规检查项目,如每年的体检。”但在我国,尤其是生活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里的人群,“胸透”已经成为了体检的“保留节目”,而这种做法在国外早已被摒弃。
“患者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合理的医疗照射。”于宁乐担忧,目前患者当中缺乏防护意识的人比比皆是,有些患者甚至自己当起了自己的医生,在缺乏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地主动为自己选择X射线检查。还有就是患者的家属,没有特别需要陪护的患者,家属不必一起跟去做检查,这样受辐射是完全不必要的。
不过,人们也不必因为担心辐射而拒绝必要的X光和CT检查,更不必为此连医院放射科的区域都不敢进。拍胸片时,X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小时,距此两米处则为80微西弗特(1毫西弗特=1000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1/2000,此时的致癌几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在距离中心点6米外的辐射为1.5 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五百万分之一,致癌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表现为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周围血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异常,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失控制的异常增生。浸润并损害各种组织,产生不同症状。根据白血病的病程及细胞形态学可将白血病分为:
(1)急性白血病 病情发展迅速,骨髓及周围血中主要是异常原始和幼稚细胞。其自然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急性白血病又分: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B.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包括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单)。
(2)慢性白血病病程较长,骨髓及血中主要是较成熟的异常细胞,其次为幼稚细胞。自然病程多在一年以上。慢性白血病主要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3)特殊类型白血病如低增生性白血病、绿色瘤或粒细胞肉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等。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已将其列入重点防治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占恶性肿瘤总发病数的5%左右,发病以儿童和青年居多,在我国各年龄组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的人群中则占第一位。观察白血病年龄别发病率曲线,发现在5岁以下及15—20岁间有两个小高峰,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高峰年龄在60岁以后。但各型白血病发病年龄不尽相同。根据调查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大城市高于农村,油田和污染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男性赂高于女性。就各型白血病来看急性多于慢性。根据我国年调查资料,各型白血病的发病率以急非淋最高,其次为急淋、慢粒,慢淋和特殊类型最低。
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有关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此外尚有遗传因素、放射、化学毒物和药物等因素。某些染色体的异常与白血病的发生也有直接关系,染色体的断裂和易位可使癌基因激活或位置发生移动,染色体内基因结构的改变可直接引起细胞发生突变。免疫功能的降低,也有助于白血病的发生。
40年代以前,白血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诊断后除了输血等支持疗法外,一般无其他特殊治疗。进入70年代,在综合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细胞生长因子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医治疗等有计划地科学综合疗法,使患者缓解率明显提高,缓解期、生存期,特别是无症状存活期延长,相当一部分病人长期存活,甚至治愈。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可达90%以上,5年生存率超过50%,其中约40%以上已得到治愈。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已达g0%以上,3年以上生存率已达20%以上。加上部分病例缓解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更为白血病的根治提供了希望,现代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应用一定会给白血病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请参考下面这篇文章哦。
从技术角度讲,学习成绩不理想只有一个原因:不会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是我们很关心也很重视的一个目的和希望,如何实现这一点,首先让我们对学习行为做一下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构成学习行为的两方面是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环节是针对“点”的事情,秩序是针对“线”的事情,通过“点”和“线“的完美结合来解决各个学习单元的问题。而学习方法就是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的不同组合,换句话说,把握好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就可以得到有效率和效果的学习方法。很显然,做一件事情没有科学的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让我们去想象一下“如何炒一盘可口的土豆丝”,显而易见,保证正确烹饪的程序和完美的烹饪环节是成功的关键。大家都知道,如果炒菜的顺序不对,比如先放土豆后放油,那最后的味道真是不敢想象,即便炒菜的先后程序没有错,但要是土豆丝切的大小不匀或是忘了放盐,或者盐放的多了或少了,那么这道菜最终的味道也是不敢恭维的!
  我们不仅关心的是如何设计合理的学习秩序,也同样关注如何有效地完成学习环节。而学习习惯则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常会有的意识和行为,也是一种形成了固有的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模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从一顿早餐说起
  母亲要给孩子和丈夫准备一份简单的早餐。她的打算是这样的,早餐的内容是煮鸡蛋、馒头、小菜和米粥。当她进了厨房,先把馒头放在笼子里和水一起热上,然后淘米;在等水开的时候,把切好的蔬菜凉拌了放入盘里;水开了以后,把米放进锅里。差不多粥熬了一半的时候,把洗干净的鸡蛋放入粥里。就这样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一份简单的早餐就做好了。
  另外一个主妇也要准备这样的早餐,不过她是先淘了米,然后热水,等水开了后,再把米放到锅里,等粥熬好以后,才开始切菜,等凉菜拌好后,就又开始热水蒸馒头,等馒头蒸热后,又把鸡蛋煮上。…不用我说,您一定知道这份早餐来的是多么不容易。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还没有特意强调时间的危机感,只是说明了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操作顺序不同,工作效率也不同。而当时间成为关键因素的话,那么后果可能就是不能完成。
  可以看出来,不同的设计,将导致结果和效率的不同,为什么许多上了初一的学生面对比小学更多的功课时,往往会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就是由于没有具备很好地安排管理学习的能力而造成的。所以,秩序不仅是决定是否能够正确实现目标的基础,也是保证是否高效率地完成目标的决定因素。
  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和方法才能达到目标,而目标是否可以完好实现一定是通过工作程序和工作环节来保证的。所以炒一盘好菜需要方法,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需要方法。决定学习方法的好与坏就要看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是否科学、合理。
  一个合理的学习秩序是不仅是达到学习目标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而学习秩序设计的不理想,则完全可能不能实现目标。
  还拿那顿早餐为例,如果米没有淘净,稀饭会不干净,影响食欲;如果蔬菜没有切开,这会很难下口。如果学习环节有一块出现问题,那么就直接导致不可预计的灾难,通常学习环节主环节有听课、作业、复习等。
  由主环节派生的环节是从属环节,由听课而产生的从属环节是预习环节,通常我们将其放在听课之前;由作业而产生了回忆及检查环节;由复习而产生的总结归纳环节。
  而无论是主环节还是从属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类的行为的形成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顺序来出现,就像一道完美的菜肴不仅需要适当的烹饪时间和正确的顺序,而且需要合适的配料。对于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讲究、重视方法和秩序,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和做一道小菜一样容易做好。所以面对学习这个问题,我们更可以说:学好亦如烹小鲜。
  我们将在随后的章节中对如何做好每个学习环节及安排好学习秩序做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如果您和您的孩子能够按照本书的要求做到的话,我想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指日可待了。
  如何做好每个学习环节和科学地安排学习秩序就是学习方法,而对学习方法产生根本影响的因素是学习品质。而学习品质的优劣需要通过学习行为、学习方法来表现,学习品质的养成则受生活品质的影响和作用最大。
  良好的生活品质训练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对生活和学习正确的认识,积极向上健康的态度,充满责任心和爱心,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这些都为学习习惯和作风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习的科学正确认识有助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能力对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100%的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于生活品质、学习品质、个性因素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而主要责任人就是家长!
  对生活品质、学习品质、个性因素影响最大并起决定性和关键性的因素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其次才是环境因素。虽然家长在这方面一般是无能为力的,但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相比要小得多。
  所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不仅要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对影响学习方法的三大因素做分析和研究。但如何保证这一切的顺利进行,需要家长认真思索是由于自己的什么不足而造成这些方面的缺陷和失败。
  我们前面谈过,构成学习行为的两方面是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正是由于学习环节或秩序操作不当,才使孩子在相同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家庭条件,以及没有明显差距的智商的情况下,而学习成绩却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关键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能根据学习本身的要求和规律正确地进行,所以导致了时间的浪费,效率的降低,这就是学习成绩不佳的最根本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本来抱着很努力的态度地去学习,这种缺乏方法的努力最终当然不会给他所希望的成绩,所以逐渐使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再加上家长不当的干预,对学习势必产生焦虑、厌恶和反感,使学生对学习的感情愈发感觉痛苦和烦恼。这样的情绪始自学习,但却蔓延到生活的各个部分。由于学习的不理想转化为对生活的失望和痛苦,是很多学生心态的典型表现。所以,不会学习,意味着不会生活。不会学习,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家长,首先应该知道在指导孩子学习前,自己是否对学习有足够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应该明白只有把握好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才可以得到有效率和效果的学习方法。本章谈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的环节,以及如何安排学习秩序。希望这些概念可以真正地植入你的思想中,只要认识到了并按照要求做到了,相信会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有一个飞跃的。在此,我们希望家长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更好有针对性地调整孩子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当然,如果孩子有兴趣的话,最好也建议孩子阅读。
  我们认为,一个学生通常的学习环节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主要环节指作业环节、预习环节、复习环节、考试环节等。从属环节包括改错环节、检查环节、回忆环节等。如何保证学习效率就需要合理地把以上环节安排得当,也就是学习秩序的问题。
  请家长注意对照本章内容,找出孩子在哪些环节做的不合适,以便改正。根据我们工作的经验,只要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通常只要三十天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一个月一次也已经太多了,还一个月几次,因为X光射线会杀伤人体的白细胞,对人体有害,仅供参考
大家都知道,拍片的X线对人体有害。过多的拍片对人体的危害,就等同于接受过多的X线的危害。
那么,到底多长时间拍片一次合适呢?我觉得,最好还是听取你的主治医师的...
 应该说X线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对细胞有杀伤破坏作用。过量的照射可引起生命危险。但是,一般诊断检查时,如一两次胸透,照一两次X线片,剂量较少(在安全剂量之内)...
新生儿照X光在医学上允许的时间内一般是不会有影响的如果照的时间过长容易影响造血功能
现在的仪器很好的,没那么容易得白血病,我的宝宝也拍过,不要在担心,宝宝看病是关键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血病白细胞高还是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