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神舟11号返回地面5号在返回接近地面时,依靠降落伞减速,那么降落伞共有几道顺序展开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日,我国发射了“神州”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飞船顺利升空,在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于11月21日安全招录.为保护飞船,飞船返回接近地面时张开降落伞减速,但临近地面是速度仍达到15m/s,为实现软着陆,在返回舱离地面15米时启动5个反推力小火箭,若返回舱重8t,则每支火箭的平均推力为多少?g取10m/s^2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软着陆"---着陆是速度为0 通过15M的距离把速度从15M/S减到0 S=at*t/2 算得a=7.5 a=f/m f=am=7.5*8*N[f为和力] 设5个的总推力为F,f=F-MG F=f+MG=*000N 每只火箭的推力==400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制造的东西就是不行,连实验都只能做中端的,高端的只有美国才能做,这就是中美之间的差距。
中国制造的东西就是不行,连实验都只能做中端的,高端的只有美国才能做,这就是中美之间的差距。
&img src=&/ba2a7964f7ddeaa08e8fa3_b.jpg& data-rawheight=&1048&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ba2a7964f7ddeaa08e8fa3_r.jpg&&&br&你是不是外面有球了?
你是不是外面有球了?
&p&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就按400km高度计吧,绕行速度7.66km/s。&/p&&p&这个高度上,逃逸速度10.8km/s。&/p&&p&M82A1使用NM173 AP-S穿甲弹时,子弹初速915m/s。&/p&&p&显然,无论你朝那个方向射击,子弹都远不足以脱离地球的引力范围,只会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下去,最终在稀薄的暖层大气的作用下缓慢降低高度、烧毁。&/p&&p&于是,可能威胁到空间站的微陨石,又增加了一粒。&/p&&br&&p&============更新============&/p&&p&好吧……子弹最大速度7.66km/s + 0.915km/s & 10.8km/s,这样可以了吧……&/p&&p&============再更新============&/p&&p&有很多同学坚持觉得真空中子弹初速远远不止915m/s……这不科学……如果短短的几十厘米的空气阻力就能让子弹速度显著降低,那子弹也打不出多远了。几千个大气压的膛压下,只要枪管没被堵死,空气阻力不会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弹道学的教材不难搜,一般根据膛压估算初速的时候,会考虑膛线的挤进压力,但是弹头前方的空气阻力,往往是非常次要的一项,次要到……我就没找到任何计算数值……&/p&&p&===================================================&/p&&p&有同学又说了,那你还是没证据咯?我就是说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大。&/p&&p&ok, 咱绕个弯来估算。首先,在整个弹丸推进的过程中,&b&膛压作为唯一的推动力,一定是大于所有阻力的总和的&/b&——包括枪管的阻力和空气阻力之和,否则的话枪管做这么长携带又不方便岂不是脑子有包?然后枪弹的膛压变化是这样的(这是个试验模型,膛压较低,只用来说明变化趋势):&/p&&img src=&/v2-edb48ca3e_b.jpg& data-rawwidth=&457& data-rawheight=&2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7& data-original=&/v2-edb48ca3e_r.jpg&&&p&注意17ms处的那个陡降,即是弹丸出膛的时刻。也就是说,空气阻力一路上升,直到出膛前一刻,再加上膛线的阻力,仍明显小于膛压。显然,这数量级和膛压相比,也差得多了点。至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显著的影响到子弹的初速。&/p&&p&=======================================================&/p&&p&以及,这个高度是否有阻力的问题,空间站其实要定期开动反推提升轨道的,不然早掉下来鸟:&/p&&p&日,国际空间站的平均轨道高度由401.1km提升至403.9km&/p&&p&日,国际空间站的平均轨道高度由403.1km提升至404.3km。&/p&&p&日,国际空间站的平均轨道高度由402.8km提升至404.6km。&/p&&p&日,国际空间站的平均轨道高度由403.9km提升至405.4km。&/p&&p&日,国际空间站的平均轨道高度由403.7km提升至404.5km。&/p&&p&可以估算,空间站一天往下掉几十米,一小时掉几米。&/p&&p&子弹的密度较大,如果不进入更低的轨道的话,掉落会比空间站慢。&/p&&p&而空间站虽然整体几十米,但是中间空隙蛮多的,各个舱段直径大致在4米左右。&/p&&p&所以,子弹转一圈(一个多小时或者更长)回来,会不会击中空间站,还是看运气咯。&/p&&p&=======================================================&/p&&p&以及以及,氧气的问题……严格说吧,大部分子弹的推进药,其实是分解反应,类似这种:&/p&&p&2(C6H7O11N3)n→3nN2↑+7nH2O↑+3nCO2↑+9nCO↑&/p&
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就按400km高度计吧,绕行速度7.66km/s。这个高度上,逃逸速度10.8km/s。M82A1使用NM173 AP-S穿甲弹时,子弹初速915m/s。显然,无论你朝那个方向射击,子弹都远不足以脱离地球的引力范围,只会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下去,最终在稀薄的暖…
1、登上火箭发射架电梯前,要回头跟媒体挥手致意,这时候笑容要自然,保持姿势三四秒等下面的人拍好照片就回过头不急不慢走进电梯。&br&2、准备发射前要自觉绑好安全带,关掉手机,不要等空姐来提醒才做,而且全程不要解掉安全带,到座位上就闭上眼睡觉,不要像个大乡里进城似的朝舷窗张望,也不要拿出个笔记本电脑打dota撸代码。&br&3、不要吃火箭上的火箭餐,任何已经多次乘搭火箭而且对饮食和生活有所追求的人都不会想去吃那种脱水食物充饥,最多只能问空姐要一杯白开水。&br&4、进入轨道后立刻马上进入失重状态,这时候没见过世面的宇航员都会飘到舷窗处惊呼地球多美丽,甚至掏出单反拍照发推,而你作为一个多次乘搭火箭来往国际空间站的老宇航员,自然不会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大乡里那样东张西望。你淡定自若地通过对讲机给地面报告了基本状态就要有条不紊地准备进入转移轨道,前往空间站。&br&5、进入转移轨道前在收费站靠边停船取卡,你要把握好距离,如果跟收费员和卡机离得太远或者太近会显得你是刚拿驾照的新手,最好保持二三十公分的距离,拿到卡片后就慢慢关上舷窗,挂入D挡启动发动机准备变轨。&br&6、首先你要将在轨线速度慢慢沿着匝道将航速提高到60KM/H,到达虚线交汇处,看倒后镜确定后方飞船的间隔安全,然后踩油门提速直至90KM/H-100KM/H,并入转移轨道。&br&7、到达空间站时需要减速对接,你要缓缓把飞船开到其中一个闸口前,停稳后慢慢摇下舷窗,把卡片和大钞递出去,然后接到找零都扔到杂物柜里,不要逐张零钞都整理好塞进钱包,否则后面等待对接的货运飞船等得不耐烦就鸣笛警告了。&br&8、走进空间站后通常舱内会拍录像,你不要害怕镜头,要微笑挥手致意,保持笑容三四秒等记者和粉丝都能拍到最好的照片。&br&9、不要乱去评论其他国家的舱室怎么怎么不好,比方说俄罗斯舱的怎么这么响,日本舱头顶那个装货的小疙瘩意义何在,欧美日这边的灯光怎么这么刺眼,这样会显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教养。&br&10、别像那些三四线小县城来的村炮一般见识,整天拿个单反拍地球,或者自拍录视频发推,没见过世面,而你毕竟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宇航员理应见的多了,理应淡泊虚名,更关注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br&11、不要学中国的费俊龙那样翻跟头,这样会给人熊孩子小儿多动症的印象,踢坏了设备如果赔不起也有失逼格。&br&12、不要学加拿大人克里斯大叔那样吃个饭不仅要拍照发推,还要录视频传Y站,也只有加拿大这种落后的城乡结合国的娘们才喜欢这么干,你是见过世面的男人当然不会干这些事。&br&13、第一次操作Canadarm可以参考你在蓝翔毕业前学过的挖掘机操作技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给其他组员一种天分极高的印象,但也不要太过高调。&br&14、回程时记得跟留守的组员道别,道别后就不要回头了,动画里那些帅气的男主角转身后绝对不会回头,哪怕身后是核爆。&br&15、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记得下车看看轮子里有没有小狗小猫之类的,作为一个有爱心的男人,要关心和爱护小动物。&br&16、当飞船返回舱进入黑障区,会发生通信中断的现象,这时候你千万不要慌张,可以小小抱怨一句,比如“又断线了,早知道就买去小米4?”&br&17、当返回舱着陆后,俄罗斯人会把你抬出来,这样在镜头前也不雅观,你要优雅地自己走出来,对工作人员微笑致意,不要忘了给小费,有人来拍照要记住插袋。&br&18、安顿好一切之后,可以上豆瓣简单写个游记,就像平日去趟旅游那样简单。
1、登上火箭发射架电梯前,要回头跟媒体挥手致意,这时候笑容要自然,保持姿势三四秒等下面的人拍好照片就回过头不急不慢走进电梯。 2、准备发射前要自觉绑好安全带,关掉手机,不要等空姐来提醒才做,而且全程不要解掉安全带,到座位上就闭上眼睡觉,不要…
谢邀,占坑,不知从何答起,有空以后慢更&br&&br&【已更新,要看正文直接往后拉吧,前面纯属娱乐】&br&&br&先说观点:&br&&br&你看国内媒体太多产生了错觉(国内无良或者欠专业媒体太多,实在想了解可以去航空航天港之类的地方爬楼),美帝的好奇号和未来的韦伯望远镜不知道比咱们高到哪里去了,即便已退役的航天飞机这个科技树若干年以后技术成熟了不无重点的可能,现在捧着神舟沾沾自喜的,到时候等着边重爬科技树边哭吧……&br&&br&顺便凭感觉粗略打个分吧。&br&&br&近地轨道:理想分数100,美国40,俄罗斯25,中国8(空间站建完+10), 欧洲6,日本约5,SpaceX5(考虑载荷研发情况,此处经修正,感谢指出),印度3.5(考虑未来载人航天的可能会适当加分),伊朗1,其余朝鲜什么的被四舍五入了&br&月球探测:理想分数100,美国30,俄罗斯10,中国5(嫦娥5号结束+3),欧洲5,日本4,印度2,其余不计&br&火星探测:理想分数100,美国10,俄罗斯2,欧洲2,印度0.5 其余0分&br&远/巨/小行星探测(金星水星一并算吧):理想分数100,美国5,欧洲3,俄罗斯2.5,日本1.5,中国0.3&br&极远行星/柯伊伯天体带探测:理想分数100,美国0.8(新视野号到了酌情加点吧),其余0分&br&奥尔特云探测:理想分数100,全0&br&比邻星探测:呵呵&br&&br&(注:理想分数标准:绕落回啊绕落回,探登驻啊探登驻,没达到《阿凡达》里面RDA对潘多拉的开发程度叫什么驻啊,好歹也有《月球》那种基地样子吧)&br&&br&!!!!!!学渣何苦为难学渣,没及格的都统统给我回去重修!!!!!!&br&&br&—————————————————————————————&br&&br&【正文开始】&br&&br&主要谈谈中国环境下的私人航天发展问题,个人观点,以前发过,欢迎指正。&br&&br&&br&&br&&br&&br&航天私营化,即便体制允许,国内也没有堪此大任的企业,不单单是技术问题。&br&国内很少有Elon Musk这样的人,看看互联网行业那帮只想着骗融资吵噱头的所谓科技企业和硅谷的区别就知道了(硅谷很多互联网企业有技术情节,航天情节,甚至火星情节,比如微软的联合创始人艾伦·保罗,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谷歌的拉里·佩奇甚至说如果可以,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捐给Musk的火星计划,甚至乔布斯也认为1969年的登月让整整一代美国青年从大麻中走出,开始沉思有意义的事,间接推动了后来的IT浪潮)&br&再看国内, 翎客航天用甚至不及国外业余爱好团队的小型探空火箭夸下LEO10吨(此处可能存在争议,待验证,也许是媒体传的)的海口,而国内很多媒体也热衷于大肆渲染炒作众多90后创业者的“传奇”人生。&br&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离SpaceX无论技术积淀还是思想境界都相差甚远,用互联网思维造汽车尚且都觉得不安全,何况火箭。&br&我说过,当下的环境,当下的技术水平,需要一部分人,航天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是为了航天。&br&因而无论国内怎么揣测Musk火星画饼的商业意图,龙乐豪载人登月的如意算盘,我宁愿选择相信,因为那正是我希望看到的。&br&&br&&br&&br&&br&&br&我一直在想,于航天而言,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br&这肯定不是一个奇点临近的时代,甚至还谈不上萌芽时代,今天仰望星空的航天工作者,大抵是18世纪某个不起眼的拿着对数尺绕着纸带线的数学分析师,看到查尔斯巴比奇复杂而精致的差分机,幻想着如果规模造得足够大,我们就能进行更复杂的计算了。&br&在这个时代,没有基本的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没有足够的离散数学基础与图灵完备理论,齿轮和转轴,给予了这个时代的有关蒸汽朋克的最伟大的科学幻想与技术追求。&br&今天的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并不是机械的,也没有大到气势恢宏的最初科技审美,诚然信息行业的先驱们没有猜到两百年后的iPhone,甚至还走错了科技树的道路。&br&然而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想他们依旧会走上这条路,在那个时代,计算是不值钱的,更无从谈起信息的价值,无名或有名的先驱们大多为了所谓计算数学的美而甘于一生的贫困……我敬仰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于后世有什么用,也非因为他们才使我今天能够刷着知乎打着这些话,而在于他们的选择本身。&br&今天,无数互联网企业现在浪潮之巅上风口吹猪,我庆幸于有人卖掉了paypal创建了SpaceX,走上了这条和两个世纪前的数学计算一样甚至高风险而无收益的路,也庆幸依旧有人投身于各个科研院所科工集团,拿着微薄的收入,沉下心来仰望星空,做着星辰大海的梦。&br&于航天而言,这是个混沌的时代,混沌者自有它的混沌,固步自封,跟风造势,清心寡欲,鸿鹄之志……甚至,单纯论技术方面,我们琢磨着发动机的效率,箭体材料的结构,甚至幻想着国际合作建造更大的空间站和载人火星任务,这些,和两百年前的机械差分机一样,也许都不重要。&br&两个世纪以后,今天的这一切即便并不能为未来的航天活动提供一丝半点的好处,我依旧敬仰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成就,而是他们的选择。&br&回望历史,在技术漫长的积累阶段,推动其发展的先烈们,不但未从技术的研发中得到经济的回报,甚至不乏有人为此穷困潦倒,幸而当中有小一部分的人,看天的时候忘了看钱,技术的积累才得以没有断掉。&br&而之后,技术成熟到有利可图之时,绝大部分人蜂蛹而至,享受着前人几个世纪的红利。&br&说到这里,你们会发现,我依旧在谈没有意义的情怀,一是因为我尚还年轻到剩点情怀,二是因为规律本身。&br&&br&&br&不单单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即便Musk也只能给自己和员工画饼。&br&更重要的,效率和待遇,决定性因素远不在于单纯的体制,而是技术本身。&br&在这个时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无法保障可靠的待遇。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技术的无奈。&br&航天不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航天,于个人,于企业,于国家,皆然如此。&br&&br&有生之年,我想做一件看上去和航天有点关系的事。&br&&br&有一天,电影中的幻想变为现实,我希望,航天巨头集团的CEO们,在开辟新的行星矿场后,在建造新的太空酒店后,在新的或许无关现有技术的飞船走下生产线后,在纳斯达克敲钟时……&br&&br&为混沌时代沉默的先驱们立一块碑……
谢邀,占坑,不知从何答起,有空以后慢更 【已更新,要看正文直接往后拉吧,前面纯属娱乐】 先说观点: 你看国内媒体太多产生了错觉(国内无良或者欠专业媒体太多,实在想了解可以去航空航天港之类的地方爬楼),美帝的好奇号和未来的韦伯望远镜不知道比咱们高…
从理论上讲,火箭的发射成本里面,燃料的费用非常低,相比单次猎鹰九号5400万美元的发射费用,它的燃料费只有20万美元,所以如果能回收单看数据自然大大节约了成本。但从实际意义上讲,不可能节约到99%的状态,甚至在现有的技术上都不一定能节约成本。&br&&br&一个例子是著名的航天飞机计划,本来所有的设计就是希望航天飞机能反复回收利用节约成本,但事后证明美国的这个计划并不是完全成功。a. 首先系统必须做的极度复杂,应对航天飞机的发射与控制,这样无疑增大了各种系统的风险。航天里最简单的永远是效率最高的,这是铁律,也是为什么其他国家几乎都是一次性发射飞船;b. 其次航天飞机着陆之后重复使用的难度大大加大,需要大量维护费用,比如飞机表面所有涂层极其昂贵,发动机的维护更是天价,不亚于再换一台新的。所以相较而言,航天飞机的性价比一点都不高,但无奈美国在同时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有效计划,只能硬着头皮花大把的预算继续使用。后来的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毁灭,则直接导致了这个项目逐渐下马。苏联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做好之后,基本没有用过,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可回收空天飞行器不太值得。&br&&img src=&/623e4c60fe38c765c8bd57_b.jpg& data-rawwidth=&442&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2& data-original=&/623e4c60fe38c765c8bd57_r.jpg&&&b&航天飞机&/b&&br&&br&&img src=&/bafd01edebef038c52def_b.jp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3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bafd01edebef038c52def_r.jpg&&&br&可以看到美国的航天飞机花费单次花费为近&b&15亿美元&/b&!完爆其他的所有航天任务,例如著名的火星探测、深空的旅行者计划,所以重复不见得便宜。不过目前Space-X这个真心很便宜了,只不过纠结于它是否也会像航天飞机一样,下面会有分析。&br&&br&另外在航空方面也有B-2和SR-71两款著名的飞机作为例子,技术上各种酷炫,但极其昂贵的造价和飞行完的维护费用,真的也只有美国扛得住了。比如说,如果B-2不是去扔一颗战略的核弹,基本上它飞一次花掉的钱比扔下去的导弹炸弹都值钱。&br&&img src=&/c7f8b36cef97e5b84ed39ca96297f8be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1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br&&b&B2轰炸机&/b&&br&&img src=&/89ee2fb47bdc23278d75bd_b.jpg& data-rawwidth=&284& data-rawheight=&17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4&&&b&SR71侦察机&/b&&br&&br&针对猎鹰这种火箭,如果想回收也有很多其他问题:&br&a.为了回收,要增加额外的各种控制和导航空间,导致火箭的设计难度大大提高 &br&b.火箭为了保全,需要留下不少燃料作为后续的“刹车”减速。这对整个推进系统的设计尤其是燃料推送系统的要求极高,要增加很多冗余设计,风险较大。&br&c.火箭发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推重比,相当于有效载荷(卫星或飞船)所占比例越高越好,但如果考虑回收,相当于额外的一些燃料和系统设计会占掉有效载荷的空间,导致发射效率降低。或者是为了达到同样的发射能力,需要更大的火箭设计。&br&d.类似航天飞机,回收过后的维护尤其对一级发动机的维护,恐怕成本不亚于直接换一个新的了。e.节约成本从本质上讲是当发射频率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有意义,比如欧洲,一年恐怕就发射个位数的火箭,就算用可回收火箭,使用频率不够,也会使运营与维护成本占火箭发射总费用的比例极大增加。 从这些方面说,不会很大程度节约成本,或者只是成本略微降低。&br&&br&中国、俄罗斯、欧洲都是依赖于一次性使用,俄罗斯基本上全是冷战留下的洲际导弹改装,比较便宜,但目前在国际发射市场的名誉极差,掉了很多星。中国性价比较高,单次发射6000万美元左右,主要因为咱们的火箭在大批量生产(直接取决于发射频率),所以单款火箭的研发成本在批量生产后会被逐渐摊平,价格降低。欧洲的火箭质量确实更好,但因为造价高(制造批量很小),基本是咱们价格的5倍以上。&br&&br&&b&&u&那么猎鹰的优势在于:&/u&&/b&&br&a.黑科技,就好比B-2和SR-71,虽然很贵,确实是杀手锏。猎鹰本质上也是一枚洲际导弹,一个可以回收的导弹你懂得,也是一个在大气层里可以做大规模机动的顶级杀伤武器了。能做到几乎静态回收,也就鲜有反导武器能对付了。&br&b.Space-X毕竟是一家要盈利的商业公司,他们做猎鹰的研发费用只有三亿美元,基本上都比其他主流(欧洲和俄罗斯和美国其他火箭)成本低了一个数量级。所以对于美国军方,成本很低,2008年与space-X签了12次发射合同,火箭+飞船,总共才16亿美元。所以为什么不投资一次让他们试验这种可能会duang一下的黑科技呢? &br&c. 猎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试验平台,相当于超高动态飞行器的复杂控制,能验证很多最新的技术。加上航天飞机带来的空天飞机试验背景(题主可以搜一下各种美国的X系列),永远不知道结合在一起会拿出什么黑科技来。&br&&br&所以总体看来,能不能节省99%成本不是最核心的,技术成熟后(20年)如果有足够的发射频率有可能大规模节省成本。但其他意义不是现在这点投资能衡量的,这个项目成本很低,但验证的技术都很高大上,属于性价比特别高的一个项目,估计要远超航天飞机。&br&&br&&b&&u&第二个问题,&/u&&/b&&br&前面说了,咱们的价格,比如长征三号乙是6000万美元。这是个很大的优势,便宜又非常可靠,所以在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尤其商业方面有很大拓展空间。&br&&br&&b&&u&第三个问题,&/u&&/b&&br&猎鹰目前的成本是飞船加火箭约1.3亿美元,火箭万美元,飞船送货价格万美元。&br&&br&&b&&u&题外话:&/u&&/b&&br&我国目前火箭最大的瓶颈是推送能力,目前最大低轨(小于1000 KM)推送能力依然不如猎鹰-9。今年Space-X宣布了猎鹰重型火箭,低轨运载能力在45吨,如果增加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能增加到53吨或以上。咱们还没有到能试验这种技术的水平。目前SPACE-X的回收水准已经到了10米以内,把一个5倍马赫速度下来的火箭控制到这种程度,着实不易啊也眼看就要成功了。火箭方面,我们还有不少的路要走。&br&&br&天朝加油,航天汪需要继续奋斗!&br&&br&希望这些回答了您的问题!&br&&br&下面是尽量回复评论里的问题,就不一一@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br&===================================================================&br&@&a href=&/people/alex-jian& class=&internal&&文正&/a&&b&提问为什么需要垂直落在海上平台?为什么不用直升机低速捕捉?&/b&&br&&img src=&/5d6c0ede22d1b4ffe3ec36cf00cef6b6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1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b&&u&首先,为什么在海上?&/u&&/b&&br&a. 火箭本身的调整也是有极限的,它不可能直直地朝着一个固定的回收点飞去。而且每次飞行任务也不一定完全重复,例如不同的轨道、不同的分离状态,所以弄在海上平台,平台本身也可以提前移动到最理想的位置上,欢迎火箭的归来。&br&b. 失败的火箭发射,一旦轨迹出了问题往地面打去就是一枚洲际导弹,落到城市自然影响力不必多说。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射场有基本的规定,尽力回避人类聚集区。而对于NASA这种用了很多海边发射场(比如卡纳尔维拉尔角)的,火箭的轨迹是严格不许进入大陆区域的,只能往海面发射(这也回答了下面有人问关于为什么不落到沙漠的)。下图是个典型的案例,对于一个靠海的发射场,轨迹的选择。&br&&img src=&/0bb731d606aa0e75859bad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2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0bb731d606aa0e75859bad_r.jpg&&&br&c. 安全问题,海上毕竟容错率较高,没有人住在这里,就算中途失败也不会落在陆地上造成危害。&br&d. 运回来的优势太大了,轻轻松松拖回来,比落在某块陆地上难度小很多。&br&&br&&b&&u&第二,为什么要垂直?&/u&&/b&&br&很专业的问题,&br&a. 猎鹰的一级火箭带有4条长达21米的碳素纤维及蜂窝铝合金着陆腿,可以理解为四条腿,缓冲作用,站着肯定最好。万一倒了,因为火箭很重,还是有一定的相对速度,摔坏了或者碰坏了都得不偿失,而且基本都会爆炸的(几次失败都是倒了就爆了)。&br&b. &b&火箭的发动机都在底部,喷射方向沿着火箭躯壳方向&/b&,当垂直落地时喷出的能量得到最大利用。否则以任何其他角度来落地,如何使相对速度(比如水平速度)逼近于0?对于一个几乎没有气动调整能力的火箭壳体而言,不可能啊!&br&c. 如果是其他方式,不管什么原因,都有可能滚/滑进海里,发动机进水、剩余燃料外泄、火箭迅速沉入海底,都导致回收没有意义了。&br&&br&&u&&b&第三,为什么不用直升机抓获?&/b&&/u&&br&我只能说太天真了啊!&br&a. 得用多大的直升机抓起这个庞然大物呢?&br&最牛逼的俄罗斯米-26改装版本极限能带26吨,美国最牛的支奴干改装版本极限15吨,如果是有效的吊重质量就更小了,吊起猎鹰将将够用或者不可能(不知道一级回收回来的到底多重,不过猎鹰9空重大概在60吨左右)。&br&b. 在空中抓住它可能么?答案是必然不可能啊,这就不用解释了!&br&c. 在它落地后呢?已经落好了,用船拖回来即可,还用啥直升机?&br&d. 直升机也不便宜啊,为了回收一个火箭的躯壳部分,用一架支奴干这种直升机(也4000万美元量级),随便出点差错,值得么?&br&&br&哈哈,所以目前的方案确实已经基本最优了。&br&&br&@&a href=&/people/zhao-xue-bing-83& class=&internal&&赵雪冰&/a&&b&&u&问有了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之后是不是可以制造笋式火箭了?&/u&&/b&&br&从理论上讲,如果能尽快的抛掉多余的重量(壳体)部分,对于提高火箭的最终输送能力是直接有帮助的。但也不仅仅是一个推进剂技术能解决的,还有很多火箭制造技术和系统安全工程等问题,不可否认,是一个需要全面研究才能真正执行的大系统。&br&&br&@&a href=&/people/hu-xiao-23-94& class=&internal&&胡晓&/a&&b&&u&问为什么一级可回收就不能被反导了?没有必然联系吧&/u&&/b&&br&你说的很对,但我的意思是这项技术意味着如果火箭一旦变成洲际导弹(只是把有效载荷的航天器换成战斗部而已),他们的火箭将拥有非常复杂的变轨能力,这对目前的所有反导系统都将是个噩梦。&br&&br&@&a href=&/people/wang-luan-18& class=&internal&&Wang Luan&/a&&b&&u&问现在几次失败基本上都是已经垂直降落接近地面的时候突然失控,能不能让它落进一个网里?或者像垂直发射系统一样让它落回一个有缓冲的发射井里?&/u&&/b&&br&我在帖子最下面已经回答过了,目前的垂直回收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技术了。落进网里的方案我个人觉得也比较靠谱,但不知道为什么没做。至于回到发射井里,就非常不靠谱了。因为火箭为了安全起见(不落入内陆城市),一般都会朝大洋发射。而且控制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火箭分离位置、发射轨迹、甚至当天气象情况,如果用固定的发射井,肯定不如可以移动的海上平台来的划算。&br&@&a href=&/people/fan-hui-71& class=&internal&&范辉&/a& 也提出了一个铁架子的方案,我也觉得靠谱,和用网的效果类似。但我个人觉得,如果垂直回收能做到的话,这些都是未来可以直接降低成本的更佳方案。相当于美国人先做成最难得,未来根据实际情况再做优化。&br&&br&@&a href=&/people/yang-fei-88-57-91& class=&internal&&杨飞&/a&&b&&u&问为什么不能在上面加一个降落伞来减速?&/u&&/b&&br&使用降落伞回收会非常受大气影响,导致火箭的降落地点不能固定下来。而海上平台虽然可以移动,但至少在执行某次任务的时候,它相对于火箭是个固定的点,任务开始前已经固定在海上了,所以当天的气象情况很容易干扰降落伞。另外,降落伞在某些阶段也必须扔掉(载人飞船落地后降落伞也必须自动脱落,否则飞船就给带着到处跑了),否则会在最后阶段有极大干扰。所以最后还是需要发动机工作来减速。综合下来,不如完全不用,只依赖发动机工作。&br&&br&@&a href=&/people/zhu-zhi-xiong-9& class=&internal&&朱志雄&/a&&b&&u&问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也是可以回收的 为啥降落伞减速加直接落海里都可以 猎鹰要用这么复杂的方法回收?&/u&&/b&&br&回收的最有意义的其实是火箭发动机,极其昂贵,并非一些不太重要的结构。比如战斗机一般都会挂着副油箱起飞,战斗前不管是否里面有油都会强行抛掉,主要是副油箱和里面的油真心不值钱。所以space-x也是主要回收下面这一级和里面的火箭,其他的也不关注了。&br&&br&@&a href=&/people/samaritanus& class=&internal&&Jan Skrzetuski&/a&&b&&u&苏联的航天飞机基本没用过是因为暴风雪号在1988年首飞后三年苏联就解体了,并非苏联航天飞机不实用。&/u&&/b&&br&这位朋友说的很对,但是即便苏联没有解体:第一,他们如果负担高昂的航天飞机生产和发射成本(参照美国),他们的国力也不见得支撑的下去;第二,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飞船,既然有更优的选择,航天飞机依然会被冷落。
从理论上讲,火箭的发射成本里面,燃料的费用非常低,相比单次猎鹰九号5400万美元的发射费用,它的燃料费只有20万美元,所以如果能回收单看数据自然大大节约了成本。但从实际意义上讲,不可能节约到99%的状态,甚至在现有的技术上都不一定能节约成本。 一个…
事实上,原著里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br&&br&---&br&&br&&br&“Is there any spending limit to this rescue operation?” another reporter asked. “Some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ask how much is too much.”&br&&br&&It's not about the bottom line,& Annie said, prepared for the question. &It's about a human life in immediate danger. But if you want to look at it financially, consider the value of Mark Watney's extended mission. His prolonged mission and fight for survival are giving us more knowledge about Mars than the rest of the Ares program combined.&&br&&br&“这次营救计划的支出有上限吗?”,另一位记者提问说,“我们听到一些声音,质疑继续这样投入是否值得。”&br&&br&“这不是一个有关底线的问题”,安妮答道,显然对此问题早有准备,“而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生命正等待我们营救的问题。如果大家一定要从经济角度看待这件事,那么请考虑一下马克·怀特尼此次超长任务的价值。马克这次意外的超长期工作任务,他在火星上艰苦求生的经历,对于我们认识火星所带来的帮助,可能超过其余几次所有 Ares 项目之和。”&br&&br&----&br&&br&个人觉得挺有说服力的。
事实上,原著里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 “Is there any spending limit to this rescue operation?” another reporter asked. “Some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ask how much is too much.” "It's not about the bottom line," Annie said, prepar…
补充部分图片,对一些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并感谢评论区知友 &a data-hash=&b72e4daef2cf0bf6409a& href=&///people/b72e4daef2cf0bf6409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ks magi& data-hovercard=&p$b$b72e4daef2cf0bf6409a&&@ks magi&/a&, &a data-hash=&62e33f5ddc329cc7723087cfa5811dc8& href=&///people/62e33f5ddc329cc7723087cfa5811dc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遥天初& data-hovercard=&p$b$62e33f5ddc329cc7723087cfa5811dc8&&@遥天初&/a&, @ 王威等的指正。&br&==============================================================&br&
题主所说的太空垃圾,准确的提法叫“&b&空间碎片&/b&”。问题中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有什么影响,二是各国的态度。&br&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两个方面,拟从以下几个部分回答:&br&
1,空间碎片的来源&br&
2,空间碎片的现状&br&
3,空间碎片的危害&br&
4,空间碎片的应对策略&br&
5,各国的态度&br&&br&&b&
1,空间碎片的来源&/b&&br&
空间碎片是指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或正在再入大气层的一切人造的但已经失效的物体及其部件。这个概念有点拗口,对于大众来说,可简单理解为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失效航天器或其碎块。&br&&img src=&/6fac6f4c7e1c939b9b948a_b.png& data-rawwidth=&785& data-rawheight=&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5& data-original=&/6fac6f4c7e1c939b9b948a_r.png&&
空间碎片的主要来源包括:&br&
1)废弃的航天器,如燃料耗尽或已失去控制的卫星,火箭的上面级等;&br&
2)航天器因故意或意外解体形成的碎块;&br&
3)操作性碎片,如航天员出舱活动时不慎丢掉的螺钉、工具、手套等;&br&
4)前苏联RORSATs卫星冷凝剂泄漏的NaK液滴;&br&
5)固体火箭发动机喷射物中的三氧化二铝粒子;&br&
6)美国为发展全球通讯曾经在轨道上播撒的大量铜针。&br&&img src=&/c9b53dd4b29adcce06b361f057e0608c_b.png& data-rawwidth=&828&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8& data-original=&/c9b53dd4b29adcce06b361f057e0608c_r.png&&
空间碎片的主要来源&br&&b&
2,空间碎片的现状&/b&&br&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人类开启太空活动以来,空间碎片数量逐年增加,空间环境日益恶化,图3直观地显示了空间碎片环境的演化。&br&&img src=&/996bf5dddd148ccafeab516_b.png& data-rawwidth=&746&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6& data-original=&/996bf5dddd148ccafeab516_r.png&&
空间碎片环境演化过程&br&
目前已经探测并能够跟踪的空间碎片(10cm以上)大约有17000多个,而无法准确跟踪的厘米甚至毫米级碎片数以亿计,如图4。&br&&img src=&/4b55f281c8ecdb_b.png& data-rawwidth=&782&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2& data-original=&/4b55f281c8ecdb_r.png&&
编目空间目标的数量&br&
空间碎片绝大部分位于地球低轨道,其中800km高度轨道上分布密度最大,高轨道较少,如图5。&br&&img src=&/505d3a2e3cbda0908638_b.png& data-rawwidth=&708&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8& data-original=&/505d3a2e3cbda0908638_r.png&&
空间碎片的轨道分布&br&&br&&b&
3,空间碎片的危害&/b&&br&
空间碎片的危害最主要的就是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卫星、空间站等)造成撞击损伤甚至撞击解体。&br&
空间碎片在轨道上与航天器的平均相对运行速度大约10km/s,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哪怕只是毫米级的碎片撞击都可能使航天器外壳被击穿,造成辐射器管路工质泄露(从而航天器热防护性能下降),或内部关键部件损坏,或空间站压力泄露危及航天员安全。如果是大碎片撞击,直接就导致航天器四分五裂,参考地心引力的画面。&br&
典型危害案例:&br&
1)美国航天飞机每次执行任务回来后都能在表面发现不少撞击坑,其弦窗玻璃因碎片撞击损伤而更换;&br&
2)曾经法国樱桃色号卫星因遭受空间碎片撞击其重力梯度杆导致发生翻滚失控;&br&
3)2009年俄罗斯报废的cosmos2251军事卫星与美国铱星公司在役的iridium33卫星发生撞击,两者都发生解体,从而又增加了上千个空间碎片。&br&&img src=&/8ce1b705d9_b.jpg& data-rawwidth=&897& data-rawheight=&1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7& data-original=&/8ce1b705d9_r.jpg&&&br&图6
美国航天飞机STS-7任务后舷窗玻璃上的碎片撞击坑&br&&img src=&/03ecb03ae0bc3d17c4a058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3ecb03ae0bc3d17c4a0580_r.jpg&&图7
哈勃望远镜维修时发现的碎片撞击坑&br&&img src=&/eba1559ac6ccde3717d5_b.jpg& data-rawwidth=&1193& data-rawheight=&6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3& data-original=&/eba1559ac6ccde3717d5_r.jpg&&图8
电影《地心引力》中空间站被碎片撞击解体画面&br&&br&&b&
4,空间碎片的应对策略&/b&&br&
主要包括防护、规避、减缓、清除四个方面。&br&&b&
防护&/b&:主要针对厘米级以下碎片,在高价值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外壳增加防护层,使其能够抵御小碎片的撞击而不至于被击穿。防护层主要采用质量轻而强度好的材料,如铠夫拉纤维布,金属丝网等,采用多层间隔组合的形式安置于航天器外壳,主要起到粉碎来袭碎片并拦截其二次碎片的作用以保护航天器壳体。&br&&img src=&/d058d5fa0da741d73c92f_b.png& data-rawwidth=&644& data-rawheight=&5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4& data-original=&/d058d5fa0da741d73c92f_r.png&&
典型的多层防护结构&br&&img src=&/f110d7cb0e4f6d82bdd2cd93a3009ec8_b.png& data-rawwidth=&1111& data-rawheight=&7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1& data-original=&/f110d7cb0e4f6d82bdd2cd93a3009ec8_r.png&&
国际空间站碎片防护结构示意图&br&
(每种颜色代表一种防护结构,空间站上总共安装了约500个防护结构)&br&&br&&b&
规避&/b&:对于厘米级以上碎片,目前的防护层是无法有效防护的,因此对此类碎片主要 采取主动规避,即在探测到碎片来袭前启动航天器助推装置使其临时改变轨道,惹不起就躲的意思。&br&&b&
减缓&/b&:意思就是说在火箭设计及航天任务规划时,就必须考虑到上了天之后抛弃掉的火箭上面级如何才能不变成碎片,比如设计使其在一定年限后自动离轨掉下来,不要在轨道上呆成僵尸害人害己。目前,各航天大国基本都制定了相关的碎片减缓准则,联合国也有相应的碎片减缓要求。&br&&b&
清除&/b&:意思就是怎么把目前轨道上的碎片搞掉,不管是采用机械臂把它抓走也好,或者采用激光把它烧掉也好,还有提出来在轨道上抛个鱼网捕捉碎片的。这方面技术目前还处于概念或早期研究阶段,没有实用化。&br&&img src=&/ed08dc6dcb9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d08dc6dcb91_r.jpg&&&br&图11
空间碎片抓取&br&&img src=&/dec6853abf0b70a_b.jp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dec6853abf0b70a_r.jpg&&图12
利用绳网捕捉空间碎片&br&&br&&b&
5,各国的态度&/b&&br&
主流是合作,偶尔有撕逼。&br&&b&
合作&/b&:各航天大国基本都认同空间碎片已经对航天活动造成严重威胁,有必要携手应对。为此,大家一起成立了一个国际合作组织叫“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每年开会,定期通报各自的航天发射活动,通报各种空间碎片态势,交流各种碎片监测、预警、防护、减缓技术等。此外,联合国有一个叫“外空活动委员会”,每年也要开会,制定一些国际规则顺便撕逼。&br&&b&
撕逼&/b&:就是你指责我的航天器产生的碎片撞到你的卫星啦,我指责你不顾国际道义随意打爆了个卫星产生大量碎片搞得大家都不好啦等等。这个主要发生在联合国层面的会议上,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为了某种目的向对方施加压力,实际效果基本为零,就是打打口水仗,超级大国基本无视。&br&&br&&b&附主要参考资料:&/b&&br&1、IADC WG3. Protection mannual. &a href=&///?target=http%3A//www.iadc-online.org/Documents/IADC-04-03_Protection_Manual_v7.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iadc-online.org/Documen&/span&&span class=&invisible&&ts/IADC-04-03_Protection_Manual_v7.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IADC Steering Group. Space Debris-IADC Assesment Report for 2011. &a href=&///?target=http%3A//www.iadc-online.org/Documents/IADC-C%2520IADC%2520Annual%2520Report%2520for%.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iadc-online.org/Documen&/span&&span class=&invisible&&ts/IADC-IADC%20Annual%20Report%20for%202011.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3、NASA 空间碎片办公室网站&a href=&///?target=https%3A//ares.jsc.nasa.gov/orbital_debri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RES: Orbital Debris&i class=&icon-external&&&/i&&/a&&br&4、NASA 空间碎片季刊&a href=&///?target=https%3A//orbitaldebris.jsc.nasa.gov/quarterly-news/newsletter.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orbitaldebris.jsc.nasa.gov&/span&&span class=&invisible&&/quarterly-news/newsletter.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5、J C Liou. The Orbital Debris Problem and the Challenges for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a href=&///?target=http%3A//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trs.nasa.gov/archive/n&/span&&span class=&invisible&&asa/casi.ntrs.nasa.gov/.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补充部分图片,对一些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并感谢评论区知友 , , @ 王威等的指正。 ============================================================== 题主所说的太空垃圾,准确的提法叫“空间碎片”。问题中关注两个…
无力吐槽。&br&&br&梗1:&br&某工厂为了检验生产线上的包装是不是空的,花费200万巨资设计制造了精密的传感器感应装置,最后一农民说用一个风力大的电风扇使劲吹不就可以检验了吗?&br&&br&梗2:美国宇航员为墨水笔在太空无法使用的的问题困然,于是花好几亿造出太空圆珠笔后,一个小男孩说,用铅笔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br&&br&&br&这种梗的核心就是:小聪明打败科技。&br&&br&以前我也觉得,卧槽,好牛逼啊,不服不行。&br&&br&这种梗在传达一种思想:在小聪明面前,科技有时是笨拙可笑的,所以人头脑灵活点子多很重要。&br&&br&后来仔细返回来想想,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科技的进步无论如何都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的,小聪明通常只可以适用于某一种情况,而科技的成果却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电风扇也许对吹空盒子在行,但换了其他的要求估计就白瞎了,而这个精密的传感器装置很明显对于其他的情况很可能也适用。爱耍小聪明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愿意脚踏实地的人太少了。&br&&br&我们应该赞叹科技,而不是自以为聪明地嘲笑科技。
无力吐槽。 梗1: 某工厂为了检验生产线上的包装是不是空的,花费200万巨资设计制造了精密的传感器感应装置,最后一农民说用一个风力大的电风扇使劲吹不就可以检验了吗? 梗2:美国宇航员为墨水笔在太空无法使用的的问题困然,于是花好几亿造出太空圆珠笔后…
怪哉怪哉,我说中国提前美国把信息攻防提升了一个维度,在佩服中国战略眼光和科学投入和研发力度的同时,我咋就成了美国狗了?&br&&br&原答案:因为美国一直在研究攻城利器量子计算机,一旦成功,现有的一切加密技术都将变成窗户纸一捅就破,中国不得不抓紧使用守城神器量子通信技术,把密级提升一个维度。&br&取名叫“墨子”说什么是因为科技鼻祖,其实还不是因为墨子善守城吗?揣着明白装糊涂。
怪哉怪哉,我说中国提前美国把信息攻防提升了一个维度,在佩服中国战略眼光和科学投入和研发力度的同时,我咋就成了美国狗了? 原答案:因为美国一直在研究攻城利器量子计算机,一旦成功,现有的一切加密技术都将变成窗户纸一捅就破,中国不得不抓紧使用守…
赤兔……&br&\\\\\\\\\\\\\\\\\\\\\\\\\\\\\\\\\\\\\\\\\\\\\\\\\\\\\\\\\\\\\\\\\\\\\\\\\\\\\\\\\\\\\\\\\\\\\\\\\\\\\\\\\\\\\\\\\\\\\\\\\\\\\\\\\\\\\\\\\\\\&br&O(∩_∩)O哈哈~,没想到这个会得到这么多赞,受宠若惊了~羞羞哒~知乎人们!我爱你们!!!
赤兔…… \\\\\\\\\\\\\\\\\\\\\\\\\\\\\\\\\\\\\\\\\\\\\\\\\\\\\\\\\\\\\\\\\\\\\\\\\\\\\\\\\\\\\\\\\\\\\\\\\\\\\\\\\\\\\\\\\\\\\\\\\\\\\\\\\\\\\\\\\\\\ O(∩_∩)O哈哈~,没想到这个会得到这么多赞,受宠若惊了~羞羞哒~知乎人们!我爱你们!!!
不比较不行。&br&&br&美国1958年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可以转发地面广播。中国1970年发射的东方红1号只能放不能收。&br&&br&美国1962年首次把人送上地球轨道,中国2003年。&br&&br&美国1969年首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并成功返回,中国目前没有,后面的事也没中国什么事了,不用比了。&br&&br&阿波罗计划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用煤油燃料发动机的土星五号火箭,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把共计120吨的三个太空舱和三名宇航员加速到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成功送上月球。之后又从月球表面起飞,完成月球轨道对接,并最终返回地球。阿波罗计划共计飞行7次,12人次成功登录月球表面,带回近四百公斤的岩石样本。&br&&br&1971年发射水手9号探测器,经过5个半月的飞行进入火星轨道。这是人类第一艘环绕地球以外行星的探测器。水手9号成功测绘火星表面70%的地形,为以后的火星勘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br&1973年发射美国的第一架空间站——天空实验室,仅一年多时间,9名宇航员到访天空实验室。其间进行了多次出舱活动。&br&&br&1977年相继发射两颗深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和2号,是人类首次造访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器。它们承载着代表人类文明的声音和图像向外太空飞去。去年收到信号表明这两颗探测器均已到达太阳系边界,正逐渐离开太阳系,飞往更加遥远的星空。&br&&br&1978年发射先驱者金星1号探测器,经过6个多月的飞行,成功进入金星轨道。随后它对金星大气进行了长达244天的观测,考察了金星的云层、大气和电离层,研究了金星表面的磁场,探测了金星大气和太阳风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使用船载雷达测绘了金星表面地形图。&br&&br&1980年代,航天任务的重心开使偏向地球应用。美国数十次发射航天飞机将大量卫星和探测器送上地球轨道,这些卫星构成了今天使用的GPS系统,气象系统、通迅系统等。并且完成地球全表面的高精度测绘。&br&&br&1989年,人类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遥远的星空,美国向木星发射伽利略号探测器,经过6年的长途跋涉,历经46亿多公里抵达木星,并进入环绕木星的轨道,对木星的表面进行拍摄并对大气构成进行分析。&br&&br&同年,发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经过15个月的航行,成功进入金星轨道。在环绕期间多次变轨,利用携带的高精度雷达和相机等设备,完成了金星表面98%的地形的高精度测绘。它是迄今最先进最为成功的金星探测器。&br&&br&1990年,美国人把目标直指太阳,发射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研究太阳风、太阳极区以及星际磁场等人类从来不知道的事。探测器首先用了两年接近木星,借助木星的引力调整到太阳极轨上,开始向太阳的高纬度地区飞行。1994年尤利西斯号第一次接近太阳南极,并于同年到达太阳南纬最高点80.2度。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测太阳的极区。&br&&br&人类绝不会止步于对太阳系的探索。1990年,人类的眼睛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在浩瀚的宇宙苍穹上打开了一扇天窗。&br&&br&1996年,火星全球探勘者号发射升空,完成了火星全部表面的高精度测绘,并发回了大量火星地表构造、岩石的高清照片。为后面的火星着陆探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r&&br&同年,火星探路者发射升空,次年成功降落火星表面,是第一次行驶于地月系以外的星球上的人类探测设备。&br&&br&1997年,美国和欧洲合作的卡西尼—惠更斯号土星探测器发射升空,7年后的2004年抵达木星,并进入环绕轨道。2005年,惠更斯号分离,并成功降落在土卫六上并发回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降落在其它行星的卫星上。&br&&br&2004年,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发射升空。经过长达6年半的飞行,并利用多次变轨和重力抛射等方法,于2011年成功进入水星轨道。由于进入水星轨道非常困难,在6年半的航行中曾三次飞掠水星。这是人类第一个环绕水星的探测器,已完成水星大部分表面的高精度测绘,至今仍在工作并不断发回数据。&br&&br&2005年,深度撞击号成功发射,并于同年成功击中坦普尔彗星,这是人类第一次如此详细的对彗星进行研究。&br&&br&2006年,新视野号探测器发射深空,他的目标是太阳系最遥远的星球——冥王星。目前已经飞越天王星,并正以接近每秒14公里的速度接近冥王星,预计2015年抵达,并于随后向太阳系边界——柯伊博带进发。&br&&br&2011年,发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携带大量先进科学探测设备。它的飞行速度极快,仅用数个小时就飞越月球轨道,并将以14.4公里每秒的速度接近木星,计划于2016年进入木星极地轨道。&br&&br&还有很多壮举,篇幅关系不能一一列出。中国要具备载人登月的能力还得20年,有所保留地说中美太空技术相差30年。
不比较不行。 美国1958年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可以转发地面广播。中国1970年发射的东方红1号只能放不能收。 美国1962年首次把人送上地球轨道,中国2003年。 美国1969年首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并成功返回,中国目前没有,后面的事也没中国什么事了,不用比了。…
后膛枪后无革命,法兰西笑了。&br&无线电后无革命,西班牙笑了。&br&&br&马克沁后无革命,苏维埃笑了&br&&br&负重轮后无革命,土八路笑了。&br&&br&核武器后无革命,格瓦拉笑了。&br&&br&互联网后无革命,茉莉花笑了。&br&现在是到无人机了吗?&br&后面我都替你们想好了,&br&歼星舰后无革命?&br&死星之后无革命?&br&&br&&br&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为了活出人样!&br&你不给老子活路的时候,管你是谁也要拉下马!&br&&br&&br&所以,如果不想让人革命,其实只需要拿出一点点&br&分给大家就可以了,一切革命都将熄火。&br&而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br&他们,并没有。
后膛枪后无革命,法兰西笑了。 无线电后无革命,西班牙笑了。 马克沁后无革命,苏维埃笑了 负重轮后无革命,土八路笑了。 核武器后无革命,格瓦拉笑了。 互联网后无革命,茉莉花笑了。 现在是到无人机了吗? 后面我都替你们想好了, 歼星舰后无革命? 死星…
&p&实现的前提是必须严谨合理,否则未来不可能办到。而太空旅客的飞船设计的一点都不合理,使用了核聚变却不用聚变产生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喷射推进,而是拿核聚变发电再驱动离子推进器。现实中理论上最好的离子推进器,喷气速度最多300千米/秒,实际制造出的实验室里试验喷气最快的离子推进器喷气速度为70千米/秒到90千米/秒。而NASA认真研究的核聚变推进系统,喷气速度大约在每秒1200千米/秒(氘-氚燃料)到3100千米/秒(氘-氦3燃料)以上。同时离子推进器还存在电极侵蚀问题,制约了寿命。&/p&&p&核聚变的能量去发电又经历了转换的损失,大约会损失2/3,而离子推进器也不是百分百利用电力,也会有30%左右的浪费。同时离子推进器需要电子束来中和飞船的电荷,避免那些电荷给飞船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太空旅客影片中我没看到中和用的电子束。下图红圈里是霍尔推进器的电荷中和器,霍尔推进器从广义上算离子推进器,已经广泛使用了,从探测器到商业卫星都能见到其身影。&/p&&br&&img src=&/v2-d0be076c2b009de8cbbd16_b.jp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5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v2-d0be076c2b009de8cbbd16_r.jpg&&&br&&p&推动这么大的飞船,功率至少得上百G瓦(1吉瓦=1000兆瓦),同时太空旅客飞船的核聚变又发生在飞船内部,不像核脉冲推进在外部。这就需要很强的散热系统以避免飞船被烧毁,需要的散热器面积就非常巨大,可能需要几十万平米的巨型散热器阵列,而影片里我没看见。太空旅客里的飞船设计的并不严谨合理,本身的设计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图红圈里是国际空间站的散热器,各位可以参考感受一下。关于真空中的热传导,是依靠热辐射,不明白的翻出中学物理课本重温。&/p&&br&&img src=&/v2-3ddbb038ac38cc65b566e65_b.jpg& data-rawwidth=&1148&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8& data-original=&/v2-3ddbb038ac38cc65b566e65_r.jpg&&&br&&p&影视里的亚光速恒星际飞船我觉得阿凡达的冒险星号设计最合理,不和现有科学技术冲突,是反物质+激光帆推进,各方面考虑齐全,包括极其重要的散热(下图里发暗红光的部分)。&/p&&br&&img src=&/v2-d8ec176c8d7f0af987f10e4f8e8e51e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v2-d8ec176c8d7f0af987f10e4f8e8e51ed_r.jpg&&&br&&p&另外核聚变推进和离子推进都不属于无工质推进,核聚变推进的工质是反应产生的氦,可能还有用来辅助冷却同时增强推力的液氢。而离子推进器的工质则通常是氙,也有用碘、锌、氪、铋等的。&/p&&p&有人提到NASA的那个无工质微波引擎,觉得很强能解决问题,其实没那么乐观。因为即使确认实验结果无误可行,那同等电力输入下,无工质推进器效能只有霍尔推进器的1/50,推力太低了,见下图。&/p&&br&&img src=&/v2-4cf94df129d684c643c874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4cf94df129d684c643c874_r.png&&&p&这意味着什么呢?欧洲航天局使用霍尔推进器的智慧一号月球探测器,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去月球。慢慢加速爬升轨道用了一年多时间,如果用无工质推进器那就要超过50年了,省了点推进剂换来几十倍的耗时,我想没人会接受用五十年时间单程去月球的飞船。也许有人说加大能源供应以提升推力,国际空间站那么大的光伏发电阵列最大输出功率120千瓦,而无工质推进器是每千瓦电力产生1.2毫牛顿,也就是说用国际空间站那么庞大的太阳能阵列也只不过产生120毫牛顿的推力,约等于15克不到的推力,太微弱、加速太慢了。作为对照,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轨道机动系统(OMS)使用的AJ-10系列引擎推力超过43千牛顿。也许有人会说上反应堆,反应堆本身还有屏蔽、发电系统、散热系统等等的质量都不轻,加大了飞船质量进一步恶化了已经着急的推重比、加速度。所以无工质只能用作修正太阳光压的影响等用途,根本不能用于星际飞行。&/p&&br&&p&实现亚光速星际飞行还需要多久?目前可控核聚变已经实现,其实在家也能组装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静电惯性约束 Inertial electrostatic confinement ),国外中学生就组装出过,技术不难,自己去搜
Fusor 就知道了。
&/p&&h2&下图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静电惯性约束聚变堆的运行记录。链接→ &a href=&///?target=http%3A//iec.neep.wisc.edu/results.ph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ertial Electrostatic Confinement Project&i class=&icon-external&&&/i&&/a&&/h2&&img src=&/v2-224ff49db6ad68d693d377_b.jpg& data-rawwidth=&760& data-rawheight=&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0& data-original=&/v2-224ff49db6ad68d693d377_r.jpg&&&p&注意产生了大量&b&中子(neutrons)&/b&,这证明真正发生了聚变反应,如果有人觉得威斯康辛大学造假捏造数据,那我也没办法了。高中生的那个Fusor跟上面的原理一样,不过个头小不少、功率低不少,一样探测到反应产生的中子。&/p&&br&&img src=&/v2-80d41b119c338192bdb2ed_b.jpg& data-rawwidth=&648& data-rawheight=&1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8& data-original=&/v2-80d41b119c338192bdb2ed_r.jpg&&&br&&p&&i&某些人看到不理解、难以置信的东西不是先去查证学习思考,而是直接乱喷胡骂,这没有基本的修养更不用说科学精神了,这是知乎、更是国家教育的悲哀。&/i&&/p&&p&&b&不能因为从没听说过的、看起来不可思议就认为那肯定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假的,这跟井底之蛙还有闭关锁国一、夜郎自大有什么区别?世界很精彩,自然很神奇,有太多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是现象远远超乎人类主观的想象,并不是你盘腿坐下冥思苦想就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必须遵循科学精神,有开放、平和、理性、好奇的心态才能进步。&/b&&/p&&br&&p&现在的关键是可控核聚变的能量输出小于点火消耗,也就是说虽然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但只吃电不发电,&b&好比是开店生意做起来了但还纯亏损不产生利润赚不了钱。&/b&实现跟实用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意义差别很大。&i&当前的可控核聚变只能用来制造中子辐射不能用来发电。&/i&用来对机械例如石油管路进行透视探伤,不少中子发生器就是基于低功率可控核聚变。在这里顺便说一下&i&反物质&/i&其实也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医院里的&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i&就是。&/p&&p&不可控核聚变(氢弹核爆)倒是输出大于点火能量,也能用来推动飞船前进——这叫核脉冲推进技术,美国空军和NASA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研究过,进行过缩比试验证明工程技术上可行没问题,然而经费被砍加上显而易见的政治原因(用一系列核弹把飞船送上天会产生放射性污染)最后夭折。&/p&&p&然而核脉冲推进技术是目前最实际可行的恒星际航行技术,喷气速度高、推力大,加上是在飞船外部反应(爆炸),对飞船散热系统要求低,当然需要足够强的减振系统。飞船可以轻易的建的很巨大,你只需要增加核弹当量、加固飞船底板、增加引爆距离等就能解决。是星际方舟的首选,至于能源可以用成熟的裂变堆。使用月球、小行星上的资源建造几十万吨到数百万吨级的星际移民方舟。&/p&&br&&img src=&/v2-b8fedeb1ce94_b.jpg& data-rawwidth=&365& data-rawheight=&4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5&&&p&上图是当年美国空军的4000吨级猎户座核脉冲飞船示意图,当年打算装一堆核弹头用来在必要时轰炸苏联,平时在月球轨道附近执勤,一次执勤6个月,从地面直接起飞。&/p&&p&下图是核脉冲推进原理示意图,注意左上角的secret,当年是秘密研制后来才解密。&/p&&img src=&/v2-23e427a974eef1f702356_b.jpg& data-rawwidth=&625&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v2-23e427a974eef1f702356_r.jpg&&&br&&img src=&/v2-91ad1ef60d0ee8457bcc0f3da98da0ec_b.jpg& data-rawwidth=&884&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4& data-original=&/v2-91ad1ef60d0ee8457bcc0f3da98da0ec_r.jpg&&&p&恒星际核脉冲飞船想象图,作者Christian Darkin/Anachronistic&/p&&br&&img src=&/v2-edb66f445cd19af43eeb2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v2-edb66f445cd19af43eeb2_r.jpg&&&p&上图是当时提出的未来恒星际核脉冲飞船的草图,简单的加了中文注释,注意是草图只表示大体布局。速度可达光速的1/30,也就是每秒10000千米。&/p&&p&关于护盾的话我觉得可以用激光拦截和磁场控制高温等离子体阻挡等来解决。&/p&&p&有人提到抵达目的地的减速问题,减速有两种方法:&/p&&p&第一种是出发时多带推进剂,然后飞船掉头用主引擎减速。这不难理解,就是会大大增加飞船的质量,让出发加速更慢。&/p&&p&第二种是用强大的人工磁场作用于稀薄的星际介质,形成面积可达10000平方千米的巨型磁漏斗,如同减速伞一样产生制动的阻力,让飞船逐渐的慢下来,同时还能搜集构成星际介质的氢、氦,这样不消耗推进剂反而能补充。这也是巴萨德星际冲压发动机(Bussard ramjet)的原理,巴萨德星际冲压发动机曾被认为能用作恒星际飞行,源源不断的搜集星际介质中的氢来持续补充燃料、持续加速。然而有科学家计算发现用磁场搜集星际介质产生的阻力大于引擎推力,所以只能用来减速而不能用来加速。下面两张图仅供示意参考,因为明显是用来加速而不是减速。&/p&&br&&br&&img src=&/b62e075fcaa3c429a9c532d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b62e075fcaa3c429a9c532d_r.jpg&&&br&&img src=&/v2-96c42ff9ba44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96c42ff9ba44b_r.jpg&&&br&&br&&p&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近年来发展飞快,我相信那不是问题。&/p&&p&生态系统方面,要想完整的把地球的生态系统搬上船不现实,但是建立个物种有限加上适当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我觉得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特别是日益进步的基因技术能改造出适合于太空航行的作物,甚至是人或者其他生物。&/p&&p&冬眠技术方面,NASA已经有研究,然而目前的冬眠技术更像是让人变成植物人那样的昏迷麻木状态,只能用来节约粮食、水、氧气等,不能延长人的寿命。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世代船来解决,但这又涉及人文、道德、社会科学等问题,复杂性不亚于科技上的难题,我就不予评论了,因为要维持一个世代繁衍的小社会。我觉得如果顺利而且需求迫切,100年就能让亚光速恒星际飞船启航,当然外形肯定跟太空旅客里的完全不同。&/p&&br&&p&最后加上业余爱好者在家组装的小型静电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照片,是美国高中生组装的,当然这东西无法发电,反应产生的能量远比点火输入能量小,功率也很小,只能作为中子发生器玩,也是因为功率很小就不需要什么屏蔽,我想杀虫都困难,但的确实现了可控核聚变反应。不能说只有天河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而手机里的CPU就不是计算机。&/p&&br&&img src=&/v2-2d6bbbae2b_b.jpg& data-rawwidth=&4032& data-rawheight=&3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032& data-original=&/v2-2d6bbbae2b_r.jpg&&&h2&有的人不理解可控核聚变已经实现,但还无法产出能量。认为我是扯淡不懂,分不清核聚变、核裂变。这个让我想起我小学时和同学的争论,同学们坚持认为,生物只分动物和植物,不明白不相信除了动物界、植物界外还有真菌、原生生物等其他界的生物,嘲笑我脑子不正常。最后谁对谁错,稍有点常识的人都可想而知了。&/h2&&h2&当然这方面媒体有责任,这方面的报道出了偏差,如同很多人分不清内存和储存空间一样。&/h2&
实现的前提是必须严谨合理,否则未来不可能办到。而太空旅客的飞船设计的一点都不合理,使用了核聚变却不用聚变产生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喷射推进,而是拿核聚变发电再驱动离子推进器。现实中理论上最好的离子推进器,喷气速度最多300千米/秒,实际制造出的实验…
&p&中星9A是通讯卫星,所处的轨道就是高度为35786千米、位于赤道上空、轨道周期恰好等于地球自转一天的特殊轨道,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同步轨道,所以的确需要爬这么高。老铁媒体说的没毛病。&/p&&p&但也没有火箭能直接一次性飞到这么高啊,一般正常的流程是:火箭飞到近地轨道(距离地面几百千米高度的小圆),从近地轨道进入同步转移轨道(近地几百千米远地36000千米左右的大椭圆),最后从同步转移轨道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球稳定在35786千米的大圆)。&/p&&p&而由于太阳、月球引力、太阳光压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地球同步轨道也不稳定,每隔一段时间卫星就要自己调整一下。所以&b&所有的通讯卫星都会携带很多燃料&/b&来隔三差五调整轨道,基本上携带的燃料量决定了通讯卫星的寿命。&/p&&p&一般火箭的使命是将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也有火箭的上面级或最后一级可以把卫星直接送到地球同步轨道的。&/p&&p&这次火箭发射入轨出了问题,就出在进入同步转移轨道这一部分了,火箭没法直接把卫星送入理想的轨道。于是卫星就得提前消耗自己的燃料,一步一步自己往里挪了,当然这个代价就是飞到地球同步轨道之后寿命要变短。&/p&&p&这个意义该怎么看呢?&/p&&br&&p&&b&讲枯燥的知识不好玩,咱们换个通俗的说法吧,&/b&&/p&&br&&p&这就好比是你(通讯卫星)想带着孩子(卫星上的载荷)爬华山(地球同步轨道),第一步得坐车(火箭一级)到山脚下(近地轨道),然后乘坐缆车(火箭第二级/上面级之类的依火箭而定)经过缆车线路(同步转移轨道)到山顶(同步轨道)。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省时省力大家也玩得开心。&/p&&p&结果到了山脚下别人告诉你缆车坏了,我擦,这咋办,总不能让孩子失望啊,孩子还不会走路,你只能背着他吭哧吭哧沿着山路一步一步走上去了。费了半天劲终于到了山顶,孩子也很高兴,但你都累得不行了,而且天黑之前还得赶回去,所以本来计划玩5个小时的现在可能2个小时就必须要下山了。&/p&&br&&p&&b&你说这简单么?&/b&&/p&&p&&b&当然不简单啊&/b&&/p&&p&因为临时改了步行,你可没做攻略,现在得完全靠自己清楚地知道改走哪条线路(轨道设计)上这座几千米高的山,为了节省体力(最优轨道转移方案)得合理分配,在每个地方转弯每个地方走多远(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得一清二楚,因为要考虑时间因素还要尽量省时间(节省燃料),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p&&p&而且,你还得有个孩子(牛逼的卫星载荷)、还得有辆私家车(火箭)、掏得起缆车票钱(高端火箭)、你还得有时间精力陪他(有牛逼的工程师和航天工业),能做到这几个的也不容易啊。比如,首先你得有个女朋友吧,哈哈哈哈!&/p&&br&&p&&b&但在职业登山者看来,这也很简单啊!&/b&&/p&&p&你一个健康大男人(航天大国),还能没两条腿往上自己去爬山路的能力?换句话说,连华山都爬不上去,丢人不丢人?而且你丫都自己爬过珠穆朗玛峰(嫦娥二号飞到过日地拉格朗日二点,距离地球是150万公里)了,爬个华山稀松平常好么?&/p&&p&但如果你爬上了华山就往死里吹牛,发个好友圈说征服了全世界,当然就是装逼过度了,你那些一起爬过珠穆朗玛峰的小伙伴们(美国、俄罗斯、欧洲)怎么看你?大家每年都会这样徒步爬上好几次(火箭入轨出问题),就你牛的上天了?&/p&&p&媒体现在过分吹星坚强,大概就是这样的节奏。&/p&&br&&br&&br&&p&因此,能爬珠峰的能力,这才是你最核心的技能,当然这技能也不是突然就有的,当初辛辛苦苦去健身房控制饮食跑个马拉松的时候,都是一天一天积累出来的。外行(媒体和吃瓜群众)看热闹,内行人(各个航天大国)可都是看在眼里的。&/p&&p&如今爬个华山,就是检验基本功嘛!&/p&
中星9A是通讯卫星,所处的轨道就是高度为35786千米、位于赤道上空、轨道周期恰好等于地球自转一天的特殊轨道,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同步轨道,所以的确需要爬这么高。老铁媒体说的没毛病。但也没有火箭能直接一次性飞到这么高啊,一般正常的流程是:火箭飞到近…
应该是基因工程之后无革命论。&br&&br&在此之前,技术进步和文法家(祭祀)对权力的分割加上不断地有限的边防战争可以导致周和宋这样的时代只出现盗跖或者茶商军这样的有限暴动,当然我东晋在南方通过类似手段也基本上搞成了,孙恩的暴动是威胁不到整体的。&br&&br&其他的在欧洲也很常见,欧洲历史上由于地方权力和教权对权利大厦的分割,导致无法出现波及整体的武装暴动,所以我还是要给那些不懂社会科学的文盲上课,即想要不出现被革命推翻,最好的方法并不是通过秦隋元和苏联神国的方式强力集权和摧毁地方势力,而是尽量让地方割据力量去当代理人和鼓励愚民进行有限的暴力反抗。&br&&br&这又要提到黄老之术的精髓:如果不要有波及全国的大起义,最好的方式是不断地鼓励小规模的反抗斗争而不是消灭反抗斗争。&br&&br&所以无人机神国在政治学的框架内会适得其反——强大的中央集权如果彻底消灭了地方势力的反抗,那么意味着这个体系的容错率极低,戍卒一叫,函谷一崩,立马被按在地上摩擦。&br&&br&但是,伟大的牢不萌主席啊,生物工程是可以做到的!请看蜜蜂和蚂蚁!&br&&br&当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直接通过生物技术把所有人变成苦力和电池,革命就彻底解决了呀!&br&&br&但是这样的政权有没有战斗力呢?大自然微微一笑,给你造出了胡峰和奴隶主蚂蚁。。。。&br&&br&前者可以对蜜蜂这种完全数字化的物种构成一边倒的屠杀,因为你没有容错率,没有意外,所以你的行为是百分之百可以预测的,碰上了一波就死,这也是三体人那种高度集权始终是宇宙里的弱智存在的政治学根源。&br&&br&后者就更简单了,奴隶主蚂蚁直接争夺普通蚂蚁社会的蚁后(银河二号)并输入自己的数据,这下好了,被篡改后的蚁后生出来的小工蚁天生就是奴隶主蚂蚁的奴隶,奴性强到什么程度呢?厄,这种蚂蚁不靠奴隶喂饭,会饿死。。。。&br&&br&那么让我总结一下生物学现象+政治哲学现象+历史学论述背后的元叙事吧:&br&&br&1,没有容错率(可预测性百分之百)的任何体制都只有美学价值。&br&&br&2,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其混沌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可以被预测,再强大的社会也只是野蛮人眼中的客体,所以孔子说了,君子不器。&br&&br&3. 无限消灭不确定性和追求万物数学化和可预测是科学家的执着,但这种东西本质上是人类自己的懒惰和浪漫。&br&&br&4,秦汉帝国,苏联帝国,还有无人机神国,这些集权政治无论其塑造者的出发点是什么,客观上,都是赋予人民造反的特权,都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我们是这种政治文化的受益者。&br&&br&一句话:不要妄图消灭波动性(革命),要学会在不断的,永恒的动荡世界和波动性中谋取利益。&br&&br&如果你妄图消灭波动性,那么,你会被百分之百地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用完了之后嘛。。。嘿嘿,请思考墨家为什么消失。&br&&br&这也是历史上所有伟大工匠的最终下场。&br&&br&这个美丽的话题到此可以结束啦,喵~指望制造出一种模型然后去勇闯新世界?新世界默默地看着你。&br&&br&——————————&br&&br&我补充一句元叙事。&br&&br&兵法和道术是反直觉的。&br&&br&你觉得努力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能消灭革命,没有消灭革命是因为我不够努力,其实事实反而是,如果你懒一点,让他们闹一闹,让革命者和地方势力彼此消耗,反而你没事。&br&&br&这是道术的反直觉。&br&&br&你觉得哨兵是面对敌人的第一线,要给哨兵最好的装备,最优厚的配置,才能让哨兵更好地发现敌人的接近,但事实上,兵法中哨兵的装备是最差的,为啥?因为装备好,他就容易打瞌睡,打瞌睡,就被干掉了。&br&&br&这是兵法的反直觉。&br&&br&跟随趋势只能当散户,线性思维只能被利用,一根筋自古到今描述的都是白痴。&br&&br&好啦,好自为之吧。
应该是基因工程之后无革命论。 在此之前,技术进步和文法家(祭祀)对权力的分割加上不断地有限的边防战争可以导致周和宋这样的时代只出现盗跖或者茶商军这样的有限暴动,当然我东晋在南方通过类似手段也基本上搞成了,孙恩的暴动是威胁不到整体的。 其他的…
声明:这个答案讲讲其他的,可能偏题。&br&&br&大疆营销很成功,然而大疆的技术全面领先3DR。很多人觉得大疆的技术没什么,下面谈谈这是认知偏差。&br&&br&大疆的产品很贵。&br&&br&这是很多人在对无人机不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感觉,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你让我花一台iPhone7的钱买一个能拍照的小飞机,确实挺贵的。&br&&br&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iPhone作为手机是挺贵的,但是反过来讲,iPhone也值这个价,要是不值,它一定会被友商吊打,最后降价。&br&&br&&b&总结一下:&/b&&br&&b&一台iPhone卖6000,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挺贵的,但是许多消费者也认为iPhone值这个价;&/b&&br&&b&一台无人机卖6000,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挺贵的,但是许多消费者认为大疆的产品不值这个价。&/b&&br&&br&我们来看看这是为什么。&br&&br&先举个例子:一台普通智能手机卖2000,一台iPhone卖6000,难道iPhone的功能比普通手机多3倍吗?显然不是,iPhone能玩微信,微博,各种各样的App,2000块的手机大部分也能搞定,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功能是普通手机不能做到而iPhone能做到的。如果一个人对数码产品完全不了解,他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问:凭什么iPhone那么贵?&br&&br&这时候,懂数码的你就会从体验,生态圈,SOC参数等方面告诉他,iPhone好为什么比普通手机贵那么多。&br&&br&&b&现在,大多数人不会奇怪为什么功能差不多的智能手机,有的卖2000,有的卖6000。&/b&&br&&b&因为这一切发生在智能手机很普及的情况下,这让人们具备了数码产品的基本常识。&/b&&br&&br&但&b&对于未普及的无人机,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没办法分辨几百块的玩具和几千块的航拍无人机在技术上的区别,因为人们没有相应的机械设计常识,传感器常识,嵌入式常识和自动化常识。&/b&&br&&br&他们觉得一块电池接上四个电机,插四个螺旋桨就能飞,这简直就跟吃饭一样平常;再挂个相机就能拍照,这也没什么技术含量,这跟本就不会比做个App难多少,技术门槛太低了,厂商完全就是在圈钱。&br&&br&同时,人们缺乏相关经验,就只能挪用之前的经验来判断当前的无人机产品,今年手机CPU性能比去年翻一倍,所以无人机性能肯定也比去年翻一倍,不然就是企业不思进取。&br&&br&这种情况下,你会看到这么一个情况:EE相关,硬件相关专业的从业者,航模玩家们普遍认为大疆的研发能力极强,而普通人觉得大疆死贵,而且还不够好。&br&&br&我甚至在知乎上看见有人一本正经的说,&b&3000块买个续航两小时的航拍无人机才可以接受&/b&。实际上,这句话等同于“&b&用5000块买个智能手机,要求续航一个月&/b&。”我相信以大多数人对智能手机的了解,这就是一句梦话。&br&&br&请注意,我并不是在嘲讽那个“3000块”,而是以目前的电池技术,花30个亿也搞不到一架和Phantom尺寸差不多又能续航2小时的航拍无人机。&br&&br&这就印证了前面的观点,当人们对一个专业事物评判而又缺乏相关经验的时候,会产生极大的认知偏差,甚至闹笑话。&br&&br&&br&&b&总结下工程师眼里和普通人眼里的无人机技术:&/b&&br&&ul&&li&一架无人机稳稳地悬停在风中。&br&&/li&&/ul&&br&工程师:瞧这稳定性,瞧这鲁棒性,UKF算法比互补滤波难调多了,但谁让它更精确呢?而且扩展也方便。这不仅仅融合了6轴IMU数据,还融合了指南针和GPS,以及视觉传感器的数据,最终做了一套组合导航,这样即使在5m/s的风中也可以像三脚架一样稳稳的定住。&br&&br&普通人:停在空中不是很正常吗?这有什么技术含量?&br&&br&&ul&&li&无人机拍摄了一段稳定的录像画面。&br&&/li&&/ul&&br&工程师:看看这云台,设计时考虑了三轴正交皆穿过云台相机重心,不仅可以使云台运动时更平滑,还能消耗最小的动力,更加省电。云台控制板上独立的IMU和控制算法,每秒1000次循环,可以做到极度精细的控制,最终可以让相机完全无视飞行器的高频震动和大幅度摇晃,最终镜头看起来像在水中游动一样丝滑。&br&&br&普通人:飞行器挂个相机不就能做到吗?这有什么技术含量?&br&&br&&ul&&li&飞行器5公里距离内实现了720P清晰度的图像传输&br&&/li&&/ul&&br&工程师:我们既受到无线电波段的限制,又要考虑来自地面基站,各类WiFi和手机的信号干扰,一般人不会知道,航拍无人机的活动范围一般接近地面,而近地面的无线电干扰比民航高度的无线电干扰多几百倍。电磁环境比波音空客这些大飞机的飞行环境糟糕不少倍。虽然使用WiFi 作为底层协议栈也可以使用,但是干扰和延迟,以及误码率,功耗都非常不理想,所以需要自行设计通信协议。&br&因为使用了2.4G Hz 通信,不同于普通的手机平板等传统无线设备,无人机每秒数十米的速度,相当于跨越几十个波长,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必须考虑,且在城市中飞行,信号可以直接到达或多次在建筑表面反射到达,信号到达时间的不同步形成的干扰又必须消除。另外还需要设计天线形状,保证带宽和接收功率。&br&&br&普通人:5公里算什么?现在手机这么发达,我都能跟一千公里外的人视频聊天。&br&&br&&ul&&li&折叠无人机设计。&br&&/li&&/ul&&br&工程师:知不知道折叠的机臂设计成从下方翻过来,而不能从上方?一般的无人机在进行力学分析时,可以简单当成一个刚体,加了转轴后,由于加工不可能保证绝对的精确,转轴锁死机臂后依然有一个公差,机臂就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震动(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无人机已经不是一个理想刚体,无人机使用负反馈闭环控制,这一点点公差会因为在控制算法的累积下,导致飞行器在空中产生甩鞭效应?&br&&br&普通人:不就是加几个转轴吗?&br&&br&&ul&&li&无人机避障&/li&&/ul&工程师:飞行器加上各类视觉传感器后会让控制算法的策略更加复杂,双目视觉可以做短距离的三维重建,理论上很容易做避障。但开发时的测试用例是有限的,而产品要用到全球各个角落,实际情况是无限的。双目三维重建能看到树枝电线这类细小物体吗?面对强光弱光怎么办?面对水面的反射怎么办?纹理细节不足以重建环境怎么办?研发之后,要是智能避障功能让用户的无人机撞上各种细小物体,那还不如不做这个功能;依靠双目视觉建立的临时坐标系如何与飞控IMU的相对坐标系以及GPS的绝对坐标系融合?融合策略是什么?谁的优先级高?双目视觉的数据显示飞行器没有运动,而IMU显示飞行器加速运动,GPS显示飞行器的位置到处闪烁,这时候相信哪个传感器?是否开启智能返航?&br&&br&普通人:加几个摄像头不就看到周围的情况了嘛?毕竟机器视觉也那么发达了&br&&br&&b&最后放上亚当斯科技三定律:&/b&&br&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br&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br&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br&&br&最后补充一句,如果你过你随便问一个人这个问题:“为什么飞行器用四个螺旋桨可以在空中保持平衡?”得到的答案多半都是这样:“保持平衡不是很正常吗?就跟船浮在水面上一样。”
声明:这个答案讲讲其他的,可能偏题。 大疆营销很成功,然而大疆的技术全面领先3DR。很多人觉得大疆的技术没什么,下面谈谈这是认知偏差。 大疆的产品很贵。 这是很多人在对无人机不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感觉,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你让我花一台iPhone7的钱买…
泻药!碰巧这个问题跟本人的工作有些关系,不得不怒答!请各位路过的专家欢迎批评指正。&br&PS:看到不少同学对罗罗和劳斯莱斯的关系比较感兴趣,特在后文予以解释,谢谢关注。同时强烈抗议知乎在修改功能中没有自动保存功能!&br&------------------&br&航空发动机厂商的历史就不再赘述了,这里主要谈谈全球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格局和主要厂商的技术发展路线。&br&先来看一张图&br&&img src=&/04187bbb00d1ceff64c071990ffb3fb2_b.jpg& data-rawwidth=&819& data-rawheight=&4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9& data-original=&/04187bbb00d1ceff64c071990ffb3fb2_r.jpg&&上图是世界商用航空的发动机市场占有率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占有率是按数量统计的,由于不同等级的发动机价格差异极大,所以上图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格局。&br&&br&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讲,航空发动机的整机生产商可以分为两个梯队。&br&&b&第一梯队:&/b&&br&具有完全自主研发能力,产品线覆盖民用、军用多个领域,产品型号众多,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引用一个很俗的话:航空工业是世界工业领域的皇冠,而航空发动机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门槛非常高,研制难度非常大;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航空发动机对资金要求更高,新型号研发的风险极大,正所谓的不成功便成仁。&br&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竞争对手之间总能在死磕的背后悄悄牵手成为合作伙伴,这样看似貌合神离的伙伴依然能拿下巨额订单。&br&&br&&b&主要公司:&/b&&br&&ul&&li&&b&通用电气公司(GE)&/b&,GE的航空发动机谱系极为广泛,覆盖了商用航空、通用航空和大量军用飞机,波音、空客、巴航工业、庞巴迪和我国的C919上都能看到GE的身影,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比较重要的型号,详细资料可以参考GE航空官网&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ircraft Engine&i class=&icon-external&&&/i&&/a&&/li&&/ul&&b&GE90 &/b& 波音的”主心骨“——波音777的动力,是当时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发动机,现在我国三大航逐渐接收的777-300er远程飞机都是由GE90-115B提供的动力,如果你坐国航飞机去北美,可以留意一下这个翅膀下的大家伙。&br&&img src=&/5084743edc209ea37eac90b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84743edc209ea37eac90b_r.jpg&&&br&&b&GE9X &/b&波音777的下一代唯一可选动力系统,在777X上号称比现款降低10%的油耗。&br&&img src=&/4747ccbdd46edc0358a8dac402ce3261_b.jpg& data-rawwidth=&2850& data-rawheight=&3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50& data-original=&/4747ccbdd46edc0358a8dac402ce3261_r.jpg&&&b&GEnx &/b&波音787的动力系统,可以在发动机尾部的看到标志性的锯齿形排气系统,南航和海航的787都是这款发动机,不过去年发动机碰到了高空结冰的问题,也让航空公司和制造商比较头疼。&br&&img src=&/7b4b46b06540ccf7dc89e0cb2d228ac3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7b4b46b06540ccf7dc89e0cb2d228ac3_r.jpg&&&br&&b&CF34 &/b&广泛用于各个型号的支线飞机和公务机,包括巴航工业的E-190和我国ARJ21,不过由于巴航工业的新一代E2飞机,单选了普惠产品,GE的CF34发动机前景堪忧。&br&&img src=&/3414fbdfd3bb71c7f2ea5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3414fbdfd3bb71c7f2ea5_r.jpg&&&br&&b&F404&/b&,当前美国舰载机的主力F-18系列飞机,都是由F404提供的动力。大名鼎鼎的B2隐身轰炸机也是GE的发动机。&br&&img src=&/5c3a0cd5e99f9ef33c58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c3a0cd5e99f9ef33c580_r.jpg&&&br&此外,GE还广泛参与了通用航空领域,包括为前不久刚首飞的国产公务机领世300提供动力。&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_243979.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全复合材料涡桨公务机“领世300”首飞成功&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ul&&li&&b&普惠公司(P&W)&/b&&/li&&/ul&普惠从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起家,与美国航空工业一起成长,军用领域一直保持强大竞争力,民用领域几起几落,随着齿轮传动技术的提出,市场份额和野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舟飞船降落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