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质红苔黄腻暗红胖,苔薄腻,尖有瘀点,脉弦细,是什么意思

我一个朋友,男,24,人成天感觉全身无力,疲惫,手凉,腰膝无力,发软,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其它:睡觉,食欲还可算正常。
请问:从中医上讲这是什么问题?请详细点!谢谢了!
气虚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精神不振,语言低微,四肢发凉,自汗怕动。舌苔薄白。
阴虚则内热,舌质红
其中气虚占主要病因,但是总体症状不严重。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红之一证,此一证让人误为阴虚(阴气不足),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试想人之阳气,如...
笔者你好!
如你所述,在下有如下观点:
人有阴阳二气。阳气主动,如同一台机器之动力,需要能量。换言之,人亦如是,阳气足则不会有全身无力,疲惫,腰膝无力而发软。阴气主静(如果阳气主热,那么阴气就主寒了),阴阳寒热互为消长,阳气不足,阴气则相对较盛,故而有如上手凉、舌苔薄白、脉弦细之情状!不过最惑人之处,是你红之一证,此一证让人误为阴虚(阴气不足),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试想人之阳气,如同真龙,潜伏于下(肾阳是也),若阳气不足,则不能制在下之阴气,则阴气上腾,阴气比作水,就如天之乌云,那么肾中那点真阳之气也会随之而上腾,故而所表现出的症状是舌质红(其实是虚火上炎),就如龙能施布雨一样,它要怎样施雨呢?肯定是飞到天上(此天上指人之上部)去才能这样是吧!
总结下来,仁兄如此情状,为先天肾阳不足,真阳不能潜伏,心肾不交,治以补下焦之阳,纳气归肾为主!!
就临床而言,脉细有两层意思:一是虚证,即气虚;二是实证,即湿盛。
根据你提供的舌脉来看,考虑是气虚湿盛的证候,是个虚实夹杂。舌质淡,脉细弱,是气虚表现,苔白腻,...
人的正常脉象应该是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胃气),柔和有力(有神气),沉取应指有力(有根).脉象也会根据人体形态而论,如果你体形瘦,...
脉象:脉位端直而长,形如琴弦者。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浮弦为支饮(胸膈中有水饮),沉弦为疼痛,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脉还有大小单双的区...
正常人舌质的色泽,淡红而润。 如果舌质鲜红,以红色为主,称为红舌;如果舌红而颜色深暗,则较红色更进一层,就称为绛舌。 绛舌在出现之前,多经过红舌的阶段,二者的临...
病情分析:
脉沉细是气阴不足的表现。中医是讲究整体观念的。所以不能只凭脉象来确诊的,必须要结合四诊才能下确诊的。
指导意见:
建议你把具体情况说说或是换一个中医...
舌苔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
舌苔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
舌苔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
舌苔是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中医中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是什么意思。
中医中的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是什么意思。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我白细胞低,常觉全身无力,心慌耳鸣,肌肉酸疼,心烦,不愿说话,经常感到劳累
舌质暗红,苔薄黄是有瘀热有关系脉弦细体虚肝强引起的。可能是肝盛脾虚有关系可用健脾益气,调血柔肝治疗。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askT4PX3:谢谢
副主任医师&
你的这种情况要考虑有病毒性感冒的,病毒感染可以有白细胞的下降,还可以有乏力,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的,还可以有发热的,需要到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和咽部的人工检查看看的,如果检查支持病毒性感冒所致,可以用羚羊感冒片和扑感敏冲剂治疗的。
疾病百科&·&耳鸣
耳鸣是听觉功能的紊乱现象,也是听分析器对适宜的和不适宜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耳鸣有间歇性,也有持续性。有单一频率窄带噪音或白噪音等多种表现。耳鸣原因很多,常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听力损失的伴随症状。耳鸣一般可分为中枢性及周围性两大类。周围性耳鸣根据是否被别人听见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前者多见,后者少见。耳鸣又可根据其特征分为持续性耳鸣与节律性耳鸣。持续性耳鸣可有单一频率或多频率声调的混合,多为主观性耳鸣。节律性耳鸣多与血管跳动一致,偶尔与呼吸一致,耳鸣的频率较低。如为肌肉收缩引起,则耳鸣的频率较高。节律性耳鸣,多为客观性耳鸣。&
精选问题 查看更多&&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最终版_甜梦文库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最终版
22 个专业 95 个病种 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一○年
总 目 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1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41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 47 精神科中医诊疗方案????????????????? 57 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73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87 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147 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159 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193 外科中医诊疗方案??????????????????219 风湿科中医诊疗方案?????????????????253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291 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311 血液病科中医诊疗方案????????????????323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339 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365 传染科中医诊疗方案?????????????????381 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399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429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465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499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521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脑 病 科 中医诊疗方案目 录中风病 (脑梗死) 急性期诊疗方案????????????3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10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15 眩晕诊疗方案????????????????????21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25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30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36― 1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 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 。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 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 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 CT 或 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 CT 或 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 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 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 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 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 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 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s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 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 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 ①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 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 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 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珠珀猴枣散等。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 3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茹、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 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 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 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 ①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 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 9g、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4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3.常见变证的治疗 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 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 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厚朴、枳实、沉香粉冲服以 通腑泄热,和胃降逆。 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炒刀豆、青皮、 枳壳、旋覆花包、制半夏、枇杷叶、莱菔子,鲜姜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有气虚者,可加 生晒参。 (2)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 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 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如 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元气败脱证: 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 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 (1)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 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2)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 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5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 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 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3.针灸方法 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肩k、 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 太溪;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 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复 视、语言障碍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 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醒 脑开窍针刺法、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项针 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 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 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 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k、手三里、合谷;下 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太 冲、合谷;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 0.5-1 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操作 1 分 钟;再刺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 0.3-0.5 寸,用重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 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 45°角,进针 1-1.5 寸,使针尖刺到三阴 交穴,用提插补法,使下肢抽动 3 次。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 1 寸心经上取穴,避开 腋毛,直刺 1-1.5 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抽动 3 次为度;尺泽屈肘成 120 度角, 直刺 1 寸, 提插泻法, 使前臂和手指抽动 3 次; 委中采用仰卧直退抬高取穴, 直刺 0.5-1 寸,用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 3 次。风池、完骨、天柱均针向喉结,进针 2-2.5 寸,采用 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1 分钟,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 1-1.5 寸, 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展开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 1.5-2 寸,― 6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2 毫升。丘墟透照海穴约 1.5-2 寸,局部 酸胀为度。每日针刺 2 次,十天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 3-5 个疗程。 (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 0.40?50mm 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 入约 1-1.5 寸, 针尖稍向内下方, 施以每分钟 100 转捻转手法各约 15 秒, 留针 30 分钟, 期间行针 3 次后出针。 再取颈部廉泉、 外金津玉液, 用 60mm 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 1-1.5 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 0.3 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 15 秒后出针, 不留针。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 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 (3)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 适应症:中风失语症。 操作方法:CT 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 28―30 号 1 ―1.5 寸不锈钢毫针,围针平刺,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得气 后以 180~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1―2 分钟,留针 30 分钟,中间行针 1 次。配穴哑门、 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注意事项: 饥饿、 疲劳、 紧张时不宜针刺;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 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 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 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四)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 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 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 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五)熏洗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 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 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 1~2 次或隔日 1 次。 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7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 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 则与方法等。 (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八)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 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九)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 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 Glasgow 昏迷量表(GC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 Barthel 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病残 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 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 (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GCS 量表、NIHSS 量表等进行评价。 2.入院 15~20 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NIHSS 量表、Barthel 指数等 评价。― 8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 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 。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010 年) 。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 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 CT 或 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 CT 或 MRI 有责任 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 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 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 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9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s白,气短乏力, 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 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 、生石决明(先煎) 、川牛膝、黄芩、山栀、 夏枯草等。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 、生地、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芍、 竹茹、川牛膝、丹参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牛黄清心丸等。 2.痰瘀阻络证 治法: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 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欣麦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 ①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 、芒硝(冲服) 、胆南星、瓜蒌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 、芒硝(冲服) 、枳实、厚朴等。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 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 、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 、生牡蛎(先煎) 、代赭石(先煎) 、龟板(先― 10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煎) 、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 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 灸法和拔罐等。 2.针灸方法 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肩k、 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 太溪等。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 便秘、尿失禁、尿潴留、血管性痴呆、肩-手综合征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 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 摩或热敷;肩-手综合征可加针肩k、肩s、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 络拔罐;语言―言语障碍可加针风池、翳风、廉泉、哑门、金津、玉液、通里等。 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头穴 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 痉挛瘫痪技术、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 等。 (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病痉挛瘫痪 适应症: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 操作方法:①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k、天井、 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②手 法:弱化手法;强化手法。 注意事项: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 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 0.40?50mm 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 11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入约 1-1.5 寸, 针尖稍向内下方, 施以每分钟 100 转捻转手法各约 15 秒, 留针 30 分钟, 期间行针 3 次后出针。 再取颈部廉泉、 外金津玉液, 用 60mm 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 1-1.5 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 0.3 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 15 秒后出针, 不留针。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 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 (3)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 适应症:中风失语症。 操作方法:CT 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 28―30 号 1―1.5 寸不锈钢毫针,围针平刺,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得气 后以 180~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1―2 分钟,留针 30 分钟,中间行针 1 次。配穴哑门、 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注意事项: 饥饿、 疲劳, 紧张时不宜针刺;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 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 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辨证属于热证者,选 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四)熏洗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 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 有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 1~2 次或隔日 1 次。 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配合治疗。 (五)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 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 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 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 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 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12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七)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 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八)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 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作业治疗、语言康复 训练等多项内容。 (九)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 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 Barthel 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 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病残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赖性。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 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 (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NIHSS 量表、Barthel 指数等进行 评价。 2.入院 15~20 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NIHSS 量表、Barthel 指数、 改良 Rankin 量表等评价。― 13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草案) 》 (2002 年) 。 1.血管性痴呆 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 DSM-Ⅳ-R 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 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 2 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 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 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 CT、MRI 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 底前脑) ,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 3 个月内,并持续 6 个月以上; 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 ;②人格相对 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 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 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1.3 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 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1.4 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 (1)意识障碍; (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14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 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按照 CDR 量表=1 分为轻度,CDR 量表=2 分为中度,CDR 量表=3 分为重度。 3.血管源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 :参照 Rock-wood 诊断标准。 3. 1 患者有获得性认知障碍, 根据病史推断比以前的认知水平有所下降并得到认知 检查的证实。 3.2 临床特点提示为血管源性病因,并至少要满足以下中的两项: (1)急性起病; (2)阶梯式恶化; (3)波动性病程; (4)有自动恢复期; (5)起 病或加重与卒中或低灌注有关(例如:心律失常,术中低血压) ; ( 6)局灶性神经系统 症状; (7)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8)总体认知检查正常,但个别项目受损。 3.3 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血管源性,包括: (1)一处或多处皮质或皮质下卒中或出血; (2)腔隙性梗死; (3)白质缺血性改 变。 3.4VCI 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痴呆形式并存。 3.5VCI 可以符合或不符合(基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的) 痴呆诊断标准。混合性痴呆的典型表现是一名患者既有 AD 表现又有临床和/或影像学 缺血病灶表现。 3.6VCI 可以呈现以下影像模式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1)多发性皮质性卒中; (2)多发性皮质下卒中; (3)单个关键部位卒中; ( 4) 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5)未见病灶。 3.7 认知损害的严重程度视疾病对患者功能的影响而定,必须个体化,反映与病前 相比的变化程度; (1)极轻度:患者接受治疗或通过设备辅助代偿认识损害;或者认知损害使患者 不能从事复杂的职业或精细的爱好; (2)轻度:原来能完成的复杂的需要工具的自我照 料活动(如:开车、结账、打电话、服药)变得难以完成; (3)中度:不能完成中等难 度的自我照料活动,如洗澡、散步、做家务、做饭、购物或外出行走; (4)重度:不能 完成基本的自我照料活动,如上厕所、穿衣、进餐、搬动物体、梳头。 如果患者符合以上条件, 但未达到痴呆, 则诊断为 V-CIND; 如果患者符合以上条件, 而且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则诊断为 VD;如果患者病程提示 AD,但又有局灶性症状和― 15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体征,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脑缺血,则诊断为 Mixed AD/VD;但如果有 AD 型痴呆的患者仅 仅有血管性危险因素,则不能诊断为 Mixed AD/VD。 (二)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多忘善误、神思不聚、持筹握算差、如昏似慧、多疑 寡断、言辞颠倒、言语重复、言辞贫乏、神情呆滞、表情淡漠、忧愁思虑、庶事皆废、 思维、反应迟钝、忽哭忽笑、举动不经、头晕昏沉或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颧红盗汗, 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秘结,舌体偏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或薄,脉细 弦或细数。 2.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神情呆滞,善忘迟钝,嗜卧懒动,头昏沉或头重如裹, 神疲,倦怠流涎,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肢体瘫软,手足不温,纳呆,夜尿频或尿失 禁,尿后余沥不尽,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暗红,或有瘀点, 苔腻或水滑,脉沉。 3.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表情呆滞,心绪不宁,躁扰不宁,在病情波动或外感、 劳累等诱因下,原有智能障碍核心症状波动加重。伴见口干口臭,口苦口渴,面红尿赤, 便干便难,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厚,苔腻,脉弦或弦滑数。 4.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记忆丧失,失认失算,神情呆滞,双目无神,语声低 怯或终日不语,齿枯,发焦,倦怠嗜卧,不知饥饱,面容憔悴,咳声无力,气急喘促、 动则尤甚,骨痿无力,步履蹒跚,举动不灵,生活不能自理,甚或卧床,舌红,少苔或 无苔,多裂纹,脉沉细弱或脉虚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何首乌、 肉苁蓉、牡丹皮、茯苓、知母、黄柏、荷叶、地龙。 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灯盏花素片、华佗再造丸等。 2.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还少丹合归脾汤加减。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小 茴香、杜仲、怀牛膝、茯苓、山药、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大枣。 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人参归脾丸、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华佗再造丸等。 3.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16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治法: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胆南星、黄连、制半夏、竹茹、黄芩、石菖 蒲、枳实、川芎、栀子、三七粉(冲服) 。 中成药:病情波动、加重时可静脉输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碟子注射 液等中成药,也可口服牛黄清心丸、安脑丸、安宫牛黄丸、复方苁蓉益智胶囊等。 4.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推荐方药:补肾益髓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紫河车、龟板胶(烊化) 、续断、 骨碎补、补骨脂、远志、石菖蒲。 中成药: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安神补脑液、银杏叶片或银杏叶胶囊、华佗再造丸等。 (二)针灸疗法 (1)治法: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治疗。 (2)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颞三针、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 里、外关。 (3)配穴:少冲、隐白、厉兑、至阴、丰隆、大敦、绝骨等。 (4)取穴及操作 ①取穴 颞三针: “颞三针”位于头颞部。其中第一针通过率谷穴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 少阳之会,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第二针通过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的悬厘穴及足太阳、 少阳之会的曲鬓穴;第三针位于天冲穴附近,该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②针刺操作 头穴:平刺,针刺得气后以 180~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2 分钟,分别在进针后第 10 分钟、第 20 分钟行针 2 次,共留针 30 分钟。 ③疗程:每日 1 次,每周针 5 次。 (三)康复疗法 一旦病人被确诊为痴呆,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尽早全面进行康复训练,即认知功 能训练与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和集中力训练、视觉障碍 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作业训练、睡眠训练等。 (四)推拿疗法 有神经损害局灶体征的患者,可选用不同推拿手法,同时让患者进行各种改善运动 功能的锻炼。― 17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 : 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①临床缓解:用药前、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 ; ②显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 ③有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 ; ④无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 2.临床总体印象、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标准: 2.1 临床总体印象-变化量表: ①未评,记 0 分。 ②显著进步,记 1 分。 ③进步,记 2 分。 ④稍进步,记 3 分。 ⑤无变化,记 4 分。 ⑥稍恶化,记 5 分。 ⑦恶化,记 6 分。 ⑧严重恶化,记 7 分。 2.2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 : 包括 10 项内容,每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的程度分为 0,5,10,15 分四 个等级,总分为 100 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少。 3.认知功能评价(ADAS―cog)量表 ADAS 分为认知(ADAS-Cog)和非认知(ADAS-Ncog)两部分。认知部分由 12 个条目 组成,评定认知缺陷,评分范围为 0(无错误或无损害)~70 分(严重损害) 。非认知 部分由 7 个条目组成,均由测试者参考访谈信息进行临床评定。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均 从 0(无损害或未出现症状)~5 分(严重而持久的症状) 。 (二)评价方法 1.有效性 (1)主要疗效指标 中医症状:采用痴呆核心症状、周边症状及舌脉观察量表。 患者本人及亲密看护者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内容。 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画钟测验(CDT) ,ADAS―cog 评价。― 18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次要疗效指标 非认知特征:采用神经精神指数(NPI)问卷。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 。 总体印象:采用基于临床医生访谈时总体印象改变(CIBIC-plus) 。 2.疗效评定指标 (1)终点指标评定:痴呆恶化率,并发症及并发症导致住院次数,心、脑血管病 相关事件发生率。 (2)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 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3)中医症状评定标准 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 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19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眩晕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 病证部分》 (2008 年) ,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 二版,2008 年) 。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 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 变形、复视等) 、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 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 CT、MRI 或 MRA 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 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20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 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 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 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 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s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 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 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 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 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 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 、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 大枣。 5.气血亏虚证― 21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 、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 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 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 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 、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 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 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五)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 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 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22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 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症状 头晕目眩 分级量化标准 □0 分:无头晕目眩;□ 2 分: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 分:视物旋转, 如坐舟船;□6 分: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0 分:无恶心、呕吐;□ 1 分: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及进食;□ 2 分: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 3 分:频繁严重恶心呕吐, 需卧床休息。 □0 分:无耳鸣耳聋;□1 分:偶尔出现;□2 分:频繁出现,轻度听力 下降;□3 分: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0 分:无倦怠乏力;□1 分:乏力,偶有倦怠;□2 分:时有嗜卧,乏 力倦怠;□3 分: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0 分:无汗出;□1 分: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 分:皮肤潮湿,动 则汗出;□3 分: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0 分:无发作;□1 分:偶尔出现;□2 分:经常出现;□3 分:持续 存在。恶心、呕吐耳鸣耳聋 倦怠乏力 汗出异常 发作频率― 23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 指南》 (2008 年) 。 (1)临床表现 ①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和体征:帕金森综合征;运动障碍(扭转 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 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 ;精神症状。 ②肝脏损害临床表现: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或 失代偿)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 ③角膜 K-F 环阳性 (2)肝病史和/或阳性家族史。 (3)辅助检查 ①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血清铜蓝蛋白<200mg/L 或血清铜氧化酶<0.2 活力单 位。24 小时尿铜:24 小时尿铜排出量>100ug;肝铜量:正常&40-55μ g/g(肝干重) , 患者&250μ g(肝干重) 。 ②血、 尿常规: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有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其血常规可出现血小板、 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减少;尿常规镜下可见血尿、微量蛋白尿等。 ③肝脏检查:可有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或)白蛋白降低;肝脏 B 超常显示 肝实质光点增粗甚至结节状改变;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为脂肪增生和炎症,以后为肝硬化 改变。 ④脑影像学检查:患者 MRI 可表现为豆状核(尤其壳核) 、尾状核、中脑和脑桥、 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 T1 加权像低信号和 T2 加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和尾状核在 T2 加 权像显示高低混杂信号,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蕴证:手足颤抖,言语含糊,行走困难,启步艰难,肢僵挛缩,口涎不 止,口苦或臭,头目昏眩,纳谷不香,腹胀痞满,尿赤便结,鼻衄齿衄,黄疸水臌,舌 质偏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4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痰瘀互结证:言语謇涩,肢体抖动,屈伸不利,表情呆板,反应迟钝,泛恶流 涎,胸脘痞满,纳呆便秘,胁下积块,触按疼痛,肌肤甲错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苔薄腻, 脉弦滑。 3.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反应迟钝,表情呆滞,或性情异常,急躁易怒,哭笑失 常,肢体抖动,步态不稳,语言含糊,饮水呛咳,头昏且胀,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脘 闷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4.肝肾阴亏证:肢体抖动,手舞足蹈,膝挛趾收,躯体扭转,步履蹒跚,酸楚频 作,呆傻愚笨,言语含糊,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舌 干红,少苔,脉弦细数。 5.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纳呆便溏,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神倦,四肢不 温,面色(白光)白,遍身不泽,口淡不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利尿。 推荐方药:肝豆汤、生大黄、黄连、黄芩、半枝莲、穿心莲、萆Z。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瘀,活血散结。 推荐方药:肝豆灵汤、郁金、陈皮、黄连、大黄、莪术、丹参、姜黄、金钱草、泽 泻。 3.肝气郁结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黄芩、枳壳、莪术、香附、郁金。 4.肝肾阴亏证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牛膝、狗脊、玄 参、丹皮、半枝莲。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推荐方药:济生肾气汤加减。干地黄、山茱萸、山药、制附子、肉桂、泽泻、茯苓、 丹皮、川牛膝、车前子、白术、生大黄、半枝莲。― 25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二)针刺治疗 1.基本穴位:选风府、哑门、至阳三穴,得气后出针。头部以四神聪,加百会而取之。 双上肢以外关、合谷、中渚、后溪而取之。双下肢以悬钟、三阴交、太冲、申脉而取之。 2.辨证取穴:震颤、痉挛、强直,取百会、支沟、曲池。精神、智力障碍,取上星、 人中、神门。流涎、吞咽困难,取廉泉、合谷、列缺。留针 45 分钟。 (三)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驱铜及阻止铜吸收的药物治疗;震颤、肌张力障碍、 手足徐动症、舞蹈样动作、精神障碍等对症治疗;肝脏损害的保肝治疗以及脑损害的脑 保护治疗。参照《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 年) 。 (四)推拿治疗 根据肢体强直,肌张力障碍程度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以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 活动度、缓解强直和被动运动等。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叩击法、擦法等。 (五)康复训练 1.言语训练:构语障碍患者,从单音节开始训练,每天学习 1~2 个音节,对暂时 发不出音节者,要先易后难,逐渐练习。能讲简单词句者,应鼓励并耐心训练患者多用 语言与他人交流,口答问话,还可采用朗诵书报来训练发声。 2.吞咽障碍训练 空咽法:指导患者闭口,用鼻深吸一口气后完全屏住呼吸,做吞咽动作,吞咽后立 即咳嗽 2~3 次。 发音法:面对镜子进行紧闭口唇训练,口唇前突发“Wu”音,再向两侧旁拉发“Yi” 音。 冷刺激法:用冰喉镜或冰金属勺柄刺激上腭底部以诱发吞咽反射。 3.肢体功能训练:尽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训练。上肢为主的扭转痉挛者,可在他 人帮助下用手、肘起坐,在靠背椅上训练坐位平衡;抓持餐具(匙、叉)将食物送进口 内,进行就餐训练,鼓励患者咀嚼并吞咽软食,完成吃饭的各种动作。以下肢为主的扭 转痉挛者,需逐步训练站立和步行,足下垂患者穿木制鞋,将足固定在功能位。对较轻、 能坐起的患者可训练坐位平衡并坐着完成日常自我生活活动。鼓励患者扶杖或在别人搀 扶下行走;对能独立行走者,可做上肢摆动和下蹲运动;对轻度肢体功能障碍者,可循 序进行木板地、水泥地、碎石路上行走训练,在他人帮助下做单腿站立、单腿跳、慢步 跑等运动。 (六)护理 1.饮食 避免进食含铜量较高的食物:动物的肝脏和血液、贝壳类(虾、蛤、蟹等) 、螺类、― 26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薯类、菠菜、茄子、蕈类、菌藻类、干菜类、软体动物、豆类(豌豆、蚕豆、扁豆、大 豆等) 、坚果类(玉米、花生、核桃等) 、巧克力、可可以及某些中药如龙骨、牡蛎、蜈 蚣、全蝎等。尽量少食含铜量较高的食物:小米、荞麦面、糙米等。宜食含铜量低的食 物:精米、白面、瘦肉、禽肉、禽蛋、淡水鱼、苹果、桃子、梨等。给予高蛋白、高热 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粗 糙食物。 2.情志 肝豆状核变性最常见的情志异常是焦虑和抑郁。有焦虑的患者须给予安慰、同情、 关心和理解,解除其焦虑状态。对抑郁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予以心理治疗,并加 强防护,防止发生意外。 3.生活 患者应保持起居有节,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避免各种诱因加重本病,如 感染、外伤等。对舞蹈-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的患者,应协助 其穿衣、洗脸、漱口、取物、喂饭、洗澡等。穿衣时先穿肌张力增高严重侧的患肢,脱 衣时相反。穿脱衣裤时,动作要轻稳,切忌强拉硬拽,避免造成病理性骨折。流涎严重 者可在上下齿间咬填一洁净软布,经常给患者用温水洗面,洗净口角残留唾液和食物残 渣。 4.姿态 肌肉过度僵直关节挛缩的患者,可先对其四肢肌肉和关节进行按摩,再将挛缩关节 用夹板固定在功能位。也可将双足在热水中浸泡同时进行按摩,使挛缩的踝关节肌肉、 韧带放松,然后穿上木鞋固定,纠正足下垂或马蹄内翻足。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第 1 版,安徽科技出版社,1995。 显效:临床神经症状、体征改善 II 级(含 II 级)以上者。 好转:病情改善 I 级者。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恶化:治疗后加重或恶化者。 (二)评价方法 参照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第 1 版,安徽科技出版社,1995。 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依据改良 Goldstein 临床分级进行评定: 0 级:无明显神经症状(震颤、肌强直、共济失调、构音困难等) ,肝肾功能正常;― 27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1 级:轻微神经症状,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2 级:中度神经症状,肝肾功能异常,但病人尚能从事一般性工作,生活尚能自理; 3 级:较严重神经症状,病人仅可勉强地短距离行走、写字、穿衣、进食,不能从事 日常工作,肝肾功能明显异常; 4 级:严重神经症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和(或)有严重肝肾机能衰竭如肝 硬化腹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肾病综合征等。 5 级:植物人状态或肝昏迷。不能言语,四肢重度挛缩畸形,无主动动作;或高度 腹水,严重肝功能损害。― 28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技出版 社,2009 年) 。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 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 CT、MRI 检查、脑脊液、 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 、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 (2004 年)第二版(ICHD-Ⅱ) 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 A、至少 5 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 B-D。 B、每次疼痛持续 4-72 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 常活动受限或停止) ;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 爬楼梯) 。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 A、至少 2 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 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 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 ;② 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 /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 ; ③ 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 逐渐发展历时≥5 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 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 5 分钟且≤60 分钟。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 B-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 29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60 分钟以内出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3)偏头痛其他类型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 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 沉滑。 3.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 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s白,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 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 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 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 (2)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 大枣。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活、 鸡血藤、白芷、细辛、防风、泽泻、薏苡仁。 (4)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 30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芪、鸡血藤。 (5)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玄参、龟板、白芍、茵陈、生麦芽、代赭石、 天冬、甘草、川楝子、生龙骨、生牡蛎。 2.对于病程长、证候要素较多如同时具有风、瘀、痰湿等证的偏头痛患者可选用 正天丸等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可辨证配合选用中成药。可在头痛缓解后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维持治疗,如正天 丸(胶囊) 、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 、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 、养血清 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偏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天麻注射液、丹参 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三)其他治法 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 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 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 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 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3.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1)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 标出阿是穴,使用 0.30mm 直径,长 40mm 的不锈钢毫针,以 10~15 度的角度进针, 缓慢边捻转边向阿是穴透刺;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 180~360 度,使软组织轻轻 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 250~500 次/分的震颤法 1 分钟,轻轻回转 针柄 180~360 度,留针 5 分钟;如此反复操作 5 次后出针。 注意事项: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1 分钟以防出血。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头部 局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 2~3 组穴位。― 31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 1-2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3)浅针疗法 取百会、合谷(双侧) 、上星、神庭、太阳(双侧) 、列缺,宜先补后泻。久病者, 宜补多泻少。若偏头痛,加风池(双侧) 、丝竹空(双侧) 、足三里(双侧) ,用平补平 泻;痰多,加尺泽(双侧) ,用平补平泻;风邪外感,加外关(双侧) 、风府、大椎,用 泻法;湿盛,加脾俞(双侧) ,用补法,小肠俞(双侧) ,用泻法。每日 1 次,10 次为一 疗程,疗程间隔 1 星期。 (4)火针疗法:取阿是穴(痛点) 。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烧红烧透后, 对准阿是穴,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 2 次, 5 次为一疗程。点刺头部痛点注意速度宜快,避免烧燃头发。 4.根据病情可选择塞鼻法,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 许药末塞鼻。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如用川芎、白芷、制 远志各 50g,冰片 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也可采用搐鼻法,将 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5.相关中医诊疗设备 光电治疗仪、疼痛治疗仪可辅助止痛。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 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 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注意做好 健康宣教工作。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发作期疗效评价参照以下标准(参考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2006 年《EFNS 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 、2009 年《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 ) : (1)治愈:用药 24 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 48 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2)有效:用药 24 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 48 小时内并― 32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维持疼痛减轻。 (3)无效:用药 72 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 2.预防性治疗的疗效评价按以下标准:利用头痛日记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 4 周平 均发作次数、每 4 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 疗前积分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 显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 <95%。 有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70%。 无 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二)评价方法 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 1.症状记分法 (1)主症 头痛发作次数:0 分:无发作。 3 分:每月发作 2 次以下(≤2 次) 。 6 分:每月发作 3-4 次。 9 分:每月发作 5 次以上(≥5 次) 。 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 48 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 头痛持续时间:0 分:无发作。 3 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 小时。 6 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 小时≤2 天。 9 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 天。 头痛程度分级:0 分:不痛。 3 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 1-3.5。 6 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3.5 且≤6.5。 9 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6.5-10。 伴随症状: 0 分:无。 1 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 1 项。 2 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 2 项。 3 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 3 项。 (2)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 0 分,有症状为 1 分。计算以上积分 之和。 2.数字疼痛量表测定法― 33 ―?100%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数字疼痛分级法(NRS?? ??: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 ?。?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 ??(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 ?)?6.6-10为重度?? ?。???头痛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无疼痛?? ??无法忍受的疼痛???― ?― 34??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 (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 1.诊断标准 (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锥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 ,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 (6)脑血管病 (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 1 及 2-6 中任 2 项者可确诊。 2.鉴别诊断 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 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假性延髓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 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 断。 (二)功能分级(参照日本大西幸子所著《摄食DD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 1.吞咽功能状态分级 4 级:吞咽运动正常。 3 级:饮水时有呛咳,进食尚好。 2 级:饮水经常呛咳(每次可饮 3 小勺以内,每勺约 2m1) ,进食缓慢。 1 级:饮水困难(饮 5 勺水有 3 次呛咳) ,需靠鼻饲流食为主。 0 级:吞咽运动丧失,完全依靠鼻饲流食。 2.言语功能状态分级 4 级:言语流利,音量正常,内容明确,交流能力完全。 3 级:言语较流利,音量小,内容明确,交流能力较全。 2 级:言语不流利,音量弱,内容较明确,交流能力不完全。 1 级:言语断续,听不清,内容不明确,交流能力丧失。― 35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0 级:无言语动作。 二、治疗方案 (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针刺治疗 1.应用时机:针刺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近部取穴。 3.针刺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根据临床实际选择适宜 的针刺方法。 (1)项针疗法 主穴:双风池、双翳明、双供血、治呛、吞咽、发音 配穴:舌中、廉泉、外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腧穴速刺不留针,项部腧穴针刺后留针 30 分钟。风 池、 翳明、 供血, 针尖稍向内下方, 刺入 1-1.5 寸。 廉泉、 外金津玉液, 向舌根刺入 1.2-1.5 寸。治呛、吞咽直刺 0.3 寸。发音直刺 0.2 寸。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 1 次,针刺 6 天,休息 1 天,7 天为一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 电针:风池、供血。电针治疗仪采用疏波(2Hz) ,电流量达到头部前后抖动,以患 者耐受为度。 (2)醒脑开窍针刺法 取穴:风池、翳风或完骨、三阴交、内关、水沟 针刺方法:风池、翳风或完骨穴,均针向喉结,震颤徐入 2.5 寸,小幅度、高频率 捻转 1 分钟,以咽喉部麻胀感为宜。三阴交,直刺 1.0-1.5 寸,行提插补法 1 分钟。水 沟,行雀啄刺,使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 1 分钟。首次治疗先刺 水沟、内关,以后可 2-3 日针刺 1 次。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 1 次,针刺 6 天,休 息 1 天,7 天为一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 (3)头体针结合疗法 取穴: 头针取穴: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 1 线、顶旁 2 线。 体针取穴:风池、翳风、廉泉、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 头针操作:沿头皮 l5°角斜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 30 毫米左右,采用提插手 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每穴行针时间约 30 秒,可两针同时操作。― 36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肢体,得气后留针,连接电针治疗仪,低频,以患者耐受 为度,留针 30 分钟,每天 2 次,上午针患侧,下午针健侧。 体针操作:取风池、翳风(针尖对准喉结方向进针 2.5 寸) 、廉泉、金津、玉液, 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30 分钟。采用相同的腧穴及操作,每天上午、 下午各针刺治疗 1 次,针刺 6 天,休息 1 天,7 天为一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 注意事项: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慎用本法。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 吞咽功能治疗仪及智能通络治疗仪 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 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等。 (四)康复训练 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及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五)护理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 交叉感染。 (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 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3)作健康卫生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 极配合。 新入院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 3 次, 连测三日, 改为每日 1 次, 若体温 37.5℃ 以上者,每日 3 次,体温 38℃以上每日 4 次。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每周体重一次, 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4)及时了解病情,书写护理病历,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5)24 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6)重症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 并床头交接班。 (7)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感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8)做好卫生宣教和指导合理饮食。 (9)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37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对症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日本大西幸子所著《摄食DD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四级: 痊愈:提高功能分级三级以上(至少一项) ,或症状体征消失者。 显效:提高功能分级二级者(至少一项) 。 有效:提高功能分级一级者(至少一项) 。 无效:对功能分级无改变者。 (二)评价时间 可在患者入院第 1 天、第 2 天、第 3-7 天、第 8-14 天、第 21 天。 附录:腧穴定位及针刺方法: 风池 定位: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针刺方法:针尖微向下,向喉结方向刺入 1.5 寸。 翳明 定位:在项部,翳风穴后 1 寸。 针刺方法:直刺向咽喉部,达 1.5 寸。 供血 定位:风池穴下 1.5 寸,平下口唇处。 针刺方法:直刺约 1-1.5 寸,刺向对侧口唇处。 舌中 定位:舌体上面正中处。 针刺方法:向下刺向舌根方向约 0.5 寸。 廉泉 定位: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针刺方法:向舌根方向斜刺 1.2 寸。 外金津玉液 定位:廉泉旁开 0.5 寸。 针刺方法: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 1.2 寸。 治呛 定位:在舌骨与甲状软骨上切迹之间。 针刺方法:向舌根部刺约 0.5 寸。― 38 ―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发音 定位:喉结下 0.5 寸,正中线旁开 0.2 寸,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 针刺方法:针刺时向外侧稍斜,约 0.3-0.4 寸深。 吞咽 定位: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 0.5 寸凹陷中。 针刺方法:向外推开颈总动脉,针刺向外侧约 3 分。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 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 39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急 诊 科 中医诊疗方案目 录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z???????43― 40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41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 (1)诊断要点 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 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 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年) 。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 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 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 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 (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42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连翘、生甘草、生 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 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推荐方药: (1)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 穗、银花、桔梗、桑叶。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生姜、桔梗、 银花、生甘草。 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推荐方药: (1)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 厚朴、桔梗、甘草。 (2)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夏、六一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 、暑热感冒颗粒等。 4.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 推荐方药:柴胡、黄芩、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跖草、生甘草。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 (二)退热治疗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 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刮 20 下左右,至局 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 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3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血必净注射液等。 (四)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 500~1000ml。 (五)护理 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鲜桔汁。 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 5-10 分钟即可。 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解热时间:服药 72h 内(1 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 3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 温不再上升超过 37.2℃的时间。 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 4h 内体温下降 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 12 小时、鼻咽 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评价方法 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 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 1h、2h、3h 和 4h 体温。服药后第 2 天 8:00、 12:00、16:00 和 20:00 体温,第 3 天 8:00、12:00、16:00 和 20:00 体温,服药 后 72h 体温及服药 72h 外随诊体温。― 44 ―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45 ―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心血管科 中医诊疗方案目 录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49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53― 46 ―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 47 ―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 与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年) 。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 (ACC/AHA/ESC 制定, 2006 年) 。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 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 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 象 。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 P 波,其后常有完全性 代偿间期,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 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 2 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 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 2 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 早搏;连续 3 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 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 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 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 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 次/min,DCG 示<30 次/h;― 48 ―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 次/min,DCG 示>30 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 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 0无 1 少见(≤1 次/h) 2 偶发 (1-9 次/h) 3 常见 (10-29 次/h) 4 频发(≥30 次/h)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 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 弱结代。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 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 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49 ―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 A 单形、单源 B 多形、多源 C 连发、成对(2 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 次连发) D 非持续性室速(6-30 次连发) E 持续性室速(≥30 次连发)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 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 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先煎) 、炙甘草。 中成药: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 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安神补心胶囊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 、 桂枝、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 4.痰瘀互阻证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 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 5.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 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 6.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 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 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 2~3 个穴位。 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 阳虚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根苔厚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