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运用的是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吗

4.8×106J;这些能量相当于0.06m3的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2)此次通电使水温从25℃上升到45℃,水箱中的水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6J;(3)电热水器的热效率是87.5%.
科目:初中物理
(2010?海珠区一模)自行车在设计上,为了减小摩擦的有(  )A.自行车车轮上的花纹B.自行车脚踏板上的花纹C.用橡胶制作自行车的刹车皮D.自行车轮轴内的小滚珠
科目:初中物理
(2010?海珠区一模)为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小刚用两种规格的四个铅球在平整的沙地上从静止开始释放(如图所示),请根据小刚甲、乙、丙、丁的四个实验,回答:(1)本实验,我们通过观察沙地中的什么现象,来判断甲、乙两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小的不同?现象是:铅球在沙坑中凹陷程度;(2)四个实验中能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的是甲实验和丙实验;(3)四个实验中能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有关的情景是甲实验和乙实验;(4)若要乙和丁的重力势能大小相同,合理的做法是:丁球要放在比乙球更高的位置(或者乙球放在比丁球更低的位置).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看到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a7be5ca20f& data-title=&@南希亚& data-hash=&ca7be5ca20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ca7be5ca20f& data-hovercard=&p$b$ca7be5ca20f&&@南希亚&/a& 的答案排&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ec4c1794& data-title=&@野合菌& data-hash=&ec4c1794&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ec4c1794& data-hovercard=&p$b$ec4c1794&&@野合菌&/a&前面那么多,我只能想到House of Cards里面说的一句话:&br&&br&the public opinion doesn't have a law degree (law, finance, economics, engineering...whatever)&br&&br&野合同学的论点不是每一点都完全正确,但至少是在用数据说话用行业事实说话来分析问题,南同学这篇里面以偏盖全,用popular economics的观点一棒子扫倒了全球那么多经济学家和实业家工程师,我这种金融二道贩子都看不过去了。。。&br&&br&你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是因为世界上多少优秀的政治家和学者,几十万上百万能源行业的工程师和实业工人天天在努力工作,保证加油站泵里有油,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寒冷时候能够供暖,出行时候有完备的交通系统,还要保证减少碳排放避免全球性灾难。你看一本畅销经济科普读物,查点百度资料乱用一气,大笔一挥就把问题解决了?纸上谈兵也得有点限度。&br&&br&既然你觉得这个问题是个屁,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我就在我本来答案下面给你讲点知识。&br&&strong&-------------------------------------------------------------------------------------------------------------------------------------------------&/strong&&br&&strong&石油枯竭是个伪命题,正确的问题是peak oil&/strong&&br&米国教授Hubbert在50年代提出的peak oil theory是所有关于石油枯竭的话题的起始,老人家通过历史数据和统计算法成功预测了美国本土石油在70-80年代产量冒顶,之后进入产量下滑。推到全球老人家预测大概2000年全球石油产出到达顶峰,之后走上痛苦的下坡曲线,2050年以后成为长尾巴。&br&&br&这个理论的大批粉之后一直在继续宣扬和完善这个理论,过几年就会更新一次预测,实际情况是忽略一些年份小波动,世界石油储量和产量过去30年都在增长。当然不能说Hubbert错了,只能说技术进步和一个行业人的勘探生产努力让人类仍在爬这个钟型曲线的上坡,各家预测也都把peak oil推到了几十年以后。&br&&br&&strong&为什么油好像越采越多?&/strong&&br&引入几个概念先:&br&&br&&u&储量(reserve) / 资源量(resources) / OOIP (Original-Oil-In-Place)&/u&:地里有多少油,这些都是地质模型计算出来,结合各国证券监管和行业惯例制定的分类(别问我地质模型怎么回事儿知乎那么多工程师大牛呢)。简单来讲,一个油田底下有的油不可能全采出来(同理不懂),100桶OOIP,有开采潜力的resource可能有40bbl,能计作reserve的可能只有20bbl,能计作美国SEC承认的1P Reserve可能只有10bbl。&br&&u&产量(production)&/u&:简单,bbl/d&br&&u&R/P ratio&/u&:reserve to production ratio,小明家油田有储量100桶,去年生产了10桶,按去年产量他家R/P ratio = 10,也就是粗略计算还能采10年。&br&&br&上游石油行业就是找油,采油,卖油,再找,再采。。。现在全球的R/P ratio大概是50几年,就是说如果现在所有公司都不勘探了,只采已发现的,且全球需求量不变,全球的油大概还能用50年。过去30年的情况就是每年都能找到比采出更多的油,通过技术进步(远洋开采,重油,页岩等等)把以前找不到采不出的地方翻出来,又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已知储量的提取效率,从OOIP里采出更多油。&br&&br&&strong&所以没啥可担心的洗洗睡吧?&/strong&&br&错,值得担心的问题是边际成本的激增。&br&&br&石油产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把树上挂下来最低的果子都摘了,现在只能不断增加梯子的长度。中东为什么这么富,不单因为储量大,更重要的是极端易于开采,单位成本甚至低到每桶个位数美元。中东最大的巨无霸油田大多在60-70年代开始开采,到现在已经开始进入中老年。传统油田衰竭是事实和大趋势,包括中东,包括英国北海,包括天朝。近些年全球石油巨头都在努力的发展深海、页岩、重油,甚至开始勘探极地,都是因为好挖的油在快速枯竭。新型油田边际成本$80-120/bbl,知道为什么国际油价在这个水平晃了这么多年了吧。&br&&br&国际石油巨头们现有储量确实可观,但每年的产出里便宜的油越来越少,成本高的油越来越多,新型地质条件的勘探是非常昂贵的游戏,新型油田的开采建设是周期长投资巨大的差事,加上这些公司的股东多年习惯的高额股息,和油价波动影响新项目的投资决策,大石油巨头过去10年光维持产量就已经身心俱疲了,提高产量是越来越昂贵和越来越遥远的目标。&br&&br&从全球维度来说,勘探努力+技术进步在和需求增长/老油田枯竭赛跑,peak oil确实还没来到,但真的是越来越近了。&br&&br&&strong&石油是刚需阿刚需&/strong&&br&说“我们用新能源就好了”和“石油没了找个别的油用不就得了”的同学们:全球原油需求大概2/3是运输,运输中大概2/3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开车坐车上班。这不是刚需什么是?地球人民每天醒来上班,一年要用掉4个沙特的产量,除非人类一夜长翅膀会飞,短期到中期石油是必须的。&br&&br&另一点是世界工业的布局和基础架构,从煤为主燃料到石油制品为主燃料,人类大概用了70-100年。世界上所有的炼油厂,输油管道,加油站,内燃发动机,汽车行业,一夜之间换一种基础资源是不现实的。即使明天小明发明了无污染永动燃料,推广到代替现有的工业系统也是一代人以上的工程。&br&&br&天朝的石油需求增长是所有能源经济学家都爱谈的话题,本土产量有限且快速衰竭是促使三大油不断在海外大手笔收购的唯一动因,这是朝廷的国家战略选择。中海油 $15bn收购加拿大Nexen,够大手笔了吧,Nexen的产量如果全进口到中国(which won't happen),不到全年需求的0.5%。(战略选择不是唯一可选项,取决于对未来国际形势的估计,比如二战美国断了日本的油让战争机器直接熄火,但战后这么多年日本靠进口也没影响本国经济,不展开了头疼)。&br&&br&&strong&杂七杂八&/strong&&br&深海勘探有多贵?最先进的深海平台一天租用费大概$800k,勘探一口井6个月起根据地质情况各异,知道的某个南美洲井延期了几个月,总花费 $200m+,干的,一分钱回报都没有。这种井每年全球会挖几百,虽然现在地层扫描技术先进如阿凡达,也基本是买彩票的干活。&br&&br&野合同学那个新发现储量的图2000年左右那有个大柱子是Kashagan,哈萨克斯坦人民曾经欢欣鼓舞的发现,浅海巨型油田。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巨大的总让我觉得自己输错单位的财务模型。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世界上现行最大的人类工程项目,世界石油巨头基本都有一股,哈国政府千不该万不该把operatorship给了意大利人(ENI),最早预计的2005开始产油,前几天说大概还需要再两年。。。现在的operator是Shell和Exxon,中石油也入了股的。&br&&br&最近行业讨论最多的就是北美的页岩革命,很多评论家预测美国和加拿大会成为下一个中东,美国这帮傻呵呵的货在地理和自然资源上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啊。。。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如果到那一天美国不需要中东石油了,也就不需要中东驻军和那么多航空母舰编队了,中东的治安空白谁来填补?天朝印度日本这些现在占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和平红利玩命进口中东油的货们,谁打算造几个航母编队维持一下国际秩序去?&br&-------------------------------------------------------------------------------------------------------------------------------------------------&br&下面开始以我有限的知识反驳一下南同学的诸多荒唐论点论据,时间有限不会每一点都列出来,只把最刺眼的几个列出来。很多东西只要大家google下或者在wiki都可以找到。&br&&br&&strong&&罗素认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就最终会毁灭英国&&/strong&&br&连Bertrand Russell都黑,下面是罗素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来自&Education and a Good Life&&br&&strong&&em&&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it is now possible, owing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ts byproducts, to create a world where everybody shall have a reasonable chance of happiness.&&/em&&/strong&&br&&em&&得益于工业革命和它的副产品,在历史上(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合理的机会获得幸福的世界&&/em&&br&烦请引一下另一句的原出处。&br&&br&&strong&“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基于几十年前的知识作出的预测怎么可能正确“&/strong&&br&Club of Rome发布于1972年的&Limits of Growth&可以说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开山祖师,它的主旨不是说世界资源“马上就要完蛋了”,而是用科学模型推算,根据已知的人口增长率和地球自然资源限度,指导人类尽快思考自身行为和发展模式,形成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人口资源压力造成的大规模工业化滑坡和国家解体。原书预言的“维持现状”情景世界出现资源危机的时间是21世纪中叶到后半叶。很不幸他们不是扯淡,年的多篇研究证实过去30年世界发展的工业产量,粮食产量和污染都和原本预测高度吻合,人类确实在沿着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前进。&br&这本书影响了一代政治家和国际社会,联合国的诸多可持续发展政策匀来源于此。当时罗马俱乐部的成员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科学家,已逝者安息。现在这个俱乐部的一些有名气的成员罗列如下:&br&阿尔戈尔,安南,大卫洛克菲勒,克林顿,比尔盖茨,吉米卡特,索罗斯,布莱尔,基辛格等等。&br&&br&&strong&中东对美国石油禁运&/strong&&br&正确的说法是70年代能源危机。首先这和全球石油枯竭根本是两个概念,只是部分中东国家对美国禁运,世界石油供应在全球层面上离”枯竭“还差得远。&br&即使这样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导致了1973-75的美国经济萧条期,全美GDP萎缩3.2%,高通胀高失业率的萧条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打击,国债利息达到两位数,失业率在历史上只低于08年的金融危机。同时美国经济衰退造成世界性的经济波动,如英国GDP衰减3.9%。&br&&br&&strong&“之后美国的石油消耗大大减少”&/strong&&br&80年代石油危机中美国最低的石油消耗是一天1.5亿桶,1995年是1.8,2005年是2.1,金融危机后现在稳定在1.9左右。&br&石油危机对人类社会世界格局没影响?那美国大队长过去50年在中东的军事布局,两场伊拉克战争,世界最大的航母编队,和与自己民主精神差距那么大的邪恶沙特结盟,都是玩呢?&br&&br&&strong&朝鲜&/strong&&br&如果你认为朝鲜是幸福的理想社会,我没什么可辩驳的。&br&&br&&strong&石油发电?&/strong&&br&笑死了我了。。。石油不能用来发电,石油经提炼和石油化工后生产出塑料、沥青、汽油、柴油、航空燃油、润滑油等等产品,燃油发电只是电力系统里比例极小的一种调峰技术。&br&&br&&strong&石油和煤一贵马上转风能/新能源&/strong&&br&关于新能源现有技术为何暂时难堪大用我在另两处答过&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清洁能源市场是怎样冷却下来的?&/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风/太阳/核/水/地热/生物/潮汐能在我国民用发展前景排序及优劣对比?能源装置未来的趋势是巨型化+微型化吗?&/a&&br&简单来说你把全国插满风电机也不能解决一小部分电力需求。风能太阳能是间歇性资源,不是随用随有你知道么?&br&&br&&strong&煤滚出英国/欧洲,国内煤价便宜所以没有能源问题&/strong&&br&英国今天一天煤电提供了全国35%的供电需求,德国关停了核电站能顶上来的不是新能源而是褐煤发电。煤是欧洲现在单位成本最低的电力来源,能占到全欧发电1/3强,算上东欧这个比例更高。&br&欧洲的煤电确实在退出历史舞台,预计在2023年会基本关停,但注意这是欧盟领先于世界的排放监管标准硬性规定下线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合理的决策,但固执的欧洲人希望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政策中占一席之地,通过今天的努力保证后代的环境。&br&你知道为什么国内煤价便宜么?因为世界煤价便宜。为什么世界煤价便宜?因为美国发电中煤的比例近年锐减,多余产能分摊到世界市场所致。为什么美国用的煤少了?页岩气革命,页岩中产出的天然气价格更低,碳排放也更低,美国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和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行业因为页岩革命将享有未来十几二十年对欧洲和亚洲的成本优势。&br&&br&&strong&运输啊,储存啊这些问题,都已经被技术解决了:直流输电与压缩空气储能&/strong&&br&空气储能是科幻么?工业规模的电力储存是世界性课题,现有和目前在发展的技术没有可能在工业级规模上经济地储存电力的可能。别把一个两个实验性技术和全球庞大的产业现状划等号。&br&你以为电网建特高压全国联网是打个响指的事儿?乐高积木么?&br&&br&&strong&无知才是真正的威胁&/strong&&br&Right back at you&br&&br&工作繁重打字不易,谢谢点赞的大家,希望对你们有一点帮助。能源是一个复杂而伟大的行业,实业者们一路加油,我们多多努力为你们融资,让灯一直亮着吧。&br&&br&&strong&&em&Nothing in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em&&/strong&&br&——Martin Luther King, Jr.
的答案排前面那么多,我只能想到House of Cards里面说的一句话: the public opinion doesn't have a law degree (law, finance, economics, engineering...whatever) 野合同学的论点不是每一点都完全正确,但至少是在用数据说话用行业…
朋友圈着实是谣言集散地。&br&&br&任何一个开车的,自己去加油碰见过卸油的车主,都会听到加油员小妹小弟跟你说,这把枪锁了,在卸油。你换一把枪去。同时按照操作流程,卸油之后有规定的时间,不是立马就解锁加油了的。&br&&br&管底有水,是真的。油罐都埋在地下,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罐子壁冷凝之后会产生液态水沉积。&br&如果你有机会去站房里面看看液位仪就知道了,油温 油高 水高 都有实时数据。&br&&br&手机里拍的图找不到了,百度来一张跟我们两桶油的差不多的液位仪图片。&br&&img src=&/fe9e9360deabef8e46d03_b.jpg& data-rawwidth=&791&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1& data-original=&/fe9e9360deabef8e46d03_r.jpg&&&br&&br&说油品里有杂质的,难道滤清器是假的么。。。。现在的滤清器都是4微米级别的。。。。
朋友圈着实是谣言集散地。 任何一个开车的,自己去加油碰见过卸油的车主,都会听到加油员小妹小弟跟你说,这把枪锁了,在卸油。你换一把枪去。同时按照操作流程,卸油之后有规定的时间,不是立马就解锁加油了的。 管底有水,是真的。油罐都埋在地下,温度低…
&p&恐怕,你是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了,&b&因为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b&&/p&&p&我们从小接受了各种对人类前途充满担忧的信息,石油枯竭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石油是通常意义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b&但与常识相反的是,有限的石油恰恰是用不完的。&/b&&/p&&p&&b&坏消息简史&/b&&/p&&p&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接受过石油还有多少年用完的信息。正如总有人预言机器将导致人失业,&b&石油要用完的预言也更新了无数次。&/b&&/p&&p&1914年,美国矿务局预测,本国的石油储量只能用10年;1926年,联邦石油保护部门估计美国石油的供应量只能再维持7年;1939年,内政部说石油能用13年,12年后改口说还能再用13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卡特总统说,&b&“下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用完。”&/b&&/p&&br&&img src=&/v2-4fe4e389de13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4fe4e389de13_r.jpg&&&ul&&li&&i&过去一百年来,有新油田,也有新战争。图为伊拉克石油重镇被ISIS点燃 / 视觉中国&/i&&/li&&/ul&&p&最著名的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可谓是制造悲观情绪的集大成者, 它就人口、资源、气候等关乎人类未来的众多宏大问题做了论述,&b&核心结论是人类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否则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b&&/p&&p&因此《增长的极限》也就是关于人类前途各种谬论的集大成者,你可以随便挑一个方面反驳。由于《增长的极限》影响如此之大,你靠批驳它没准就能有饭吃,&b&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朱利安·林肯·西蒙在1981年就出了一本书《没有极限的增长》批驳它。&/b&&/p&&p&就石油而言,《增长的极限》认为当时全世界剩下的石油将在1990年用完,可惜这类预测总是以静态的思维考虑问题。&b&事实上,在人类普遍使用石油作为燃料前,人们恐慌的是另一种化石燃料将要用完——煤炭,蒸汽机的燃料。&/b&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斯坦利·杰文斯预测本国煤炭资源10年内将耗尽,引发煤炭恐慌,为此第二年英国首相格拉斯顿还成立了煤炭供应委员会。&/p&&br&&img src=&/v2-830ae2a9cb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830ae2a9cb_r.jpg&&&ul&&li&&i&日,英国花了300年,关掉了最后一处煤矿 / 视觉中国 &/i&&/li&&/ul&&p&只是至少到目前,所有这些预测都落空了。严格地说,其中有些预测可能并不算错,&b&它说的多少年用完可能指的是当时已探明的储量。&/b&但在两个层面上,它毫无意义。首先传播上人们会忽略这些细节,&b&“已探明储量还能用50年”在传播中一定会被理解成“全部石油还能用50年”。&/b&&/p&&p&其次人们不需要知道今天已探明的储量还能用多久,因为明天发现一块新油田这个数字就变了。1970年全世界已探明储量是5500亿桶,从年这20年间全世界用掉了6000亿桶,&b&而1990年时还有9000亿桶已探明储量未开发。&/b&&/p&&p&英国石油公司的报告也显示,过去20年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又上升了50%,从1995年的1.1万亿桶,上升到了2015年的1.7万亿桶,&b&实在是绰绰有余。&/b&&/p&&br&&img src=&/v2-5dd8b03d849c170f40f4_b.png& data-rawwidth=&1465& data-rawheight=&7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65& data-original=&/v2-5dd8b03d849c170f40f4_r.png&&&ul&&li&&i&年,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分布情况 / BP&/i&&/li&&/ul&&p&更何况,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人类从不会开采完,1970年那探明的5500亿桶,并没有在随后20年后都被用掉。&b&石油公司总是对一块油田开采到一小半,就去挖新油田,因为一块油田,总是到后来越来越难挖。&/b&&/p&&p&&b&页岩油革命&/b&&/p&&p&油田最容易开采的部分是靠自然的压力就能喷涌出来的,通常占到一块油田储量的10%左右,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往地下注水等这种人工加压的方式,将石油采上来。&/p&&p&越往后,石油越粘稠,管道运输、脱水处理等能耗极高,因此就放弃开采了。目前的技术,油田的采收率大概在40%多,&b&也就是说探明储量的油田,人类目前大概只开采40%的储量。&/b&&/p&&p&事实上,因为技术不太先进,中国油田的采收率更低,只有28%~35%,70%左右的储量还留在地下。有新油田挖,或者直接买富油地区产的石油更便宜,为什么要自己花更高的成本开采那剩下的70%储量。&/p&&br&&img src=&/v2-3a0be4df61f124ef983939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3a0be4df61f124ef983939_r.jpg&&&ul&&li&日,大港油田。队员扛着设备在还没有完全融化的池塘里穿行 / 视觉中国&/li&&/ul&&p&不过,油价在08年金融危机缓和后一路冲高,而美国天然气价格又在2010年下跌,于是很多原先的美国页岩气开发公司直接转向了页岩油市场。&/p&&p&页岩油属于非常规石油,开采成本比常规石油高,&b&但飙高的油价让开采页岩油都有利可图,&/b&而大量企业和资本的进入,又带来技术的革新,进一步降低开采的成本。美国页岩油的日产量在2009年是25万桶,到2015年就猛增到了500万桶,占到美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p&&br&&img src=&/v2-5af8f45807ed7dbd594f85977ddb8656_b.png&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7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v2-5af8f45807ed7dbd594f85977ddb8656_r.png&&&ul&&li&&i&页岩油开采示意图 / wikimedia&/i&&/li&&/ul&&p&为了阻击美国页岩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大幅增产,石油价格从2014年中期开始暴跌,价格战确实让不少美国页岩油公司破产。但OPEC远远低估了这些页岩油公司的技术进步潜力。以美国巴肯页岩层(Bakken Region)的页岩油为例,尽管钻机数量从2012年6月顶峰的218台下降到了2017年5月的44台,但原油日产量却从当时的28.6万桶上升到了今天的114.9万桶。&/p&&p&&b&即使是在世道艰难的年,很多页岩油公司也毫不担心自己的生存。&/b&《金融时报》报道,自然资源公司(Natural Resources)称,2015年到2016年二季度,他们生产每桶油的成本降低了26%;德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则称,他们的成本降低了40%。有的成本降低来自于供应链价格的降低,有的则完全来自于钻井设备的内部创新。&/p&&p&依欧格资源公司(EOG Resources)利用先进的批量钻井技术,在同一勘探点同时进行多口井的钻井和固井作业,以节省资金;2015年到2016年二季度,大陆资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在俄克拉荷马州钻井的所用时间已经减少了44%。&/p&&br&&img src=&/v2-274d4fb4ffefbee5f32f22f377bd0e5c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274d4fb4ffefbee5f32f22f377bd0e5c_r.jpg&&&ul&&li&&i&日,在巴肯页岩层工作的钻井工人 / 视觉中国&/i&&/li&&/ul&&p&而在美国德州鹰福特页岩层(Eagle Ford Region)开采页岩油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Norsk Statoil),也在OPEC的石油价格战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2015年5月时,他们把钻一口井的成本从450万美元压低到350万美元,并将钻井时间从21天降低到17天。&/p&&p&&b&除此之外,资本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有完善的金融工具,一些企业能通过信贷融资得以支撑。&/b&仅仅是2016年,华尔街就为美国石油公司提供了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主要用于二叠纪盆地收购资产并进行页岩油开采。因此要通过价格战拖垮美国大部分页岩油公司,必将是一场持久战,而长期的低价让OPEC自身也吃不消,事实上,在石油价格战中受创最重的是俄罗斯、委内瑞拉等非OPEC产油国的经济。&/p&&p&2014年底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就在电视直播中做了教科书般的解读,称石油价格战是美国主使的阴谋,意在摧毁俄罗斯,当然也针对委内瑞拉,&b&“想破坏我们的革命,让我们的经济崩溃”。&/b&&/p&&br&&img src=&/v2-ecdd254f0ed1d47c92cb751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ecdd254f0ed1d47c92cb751_r.jpg&&&ul&&li&&i&日,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经济危机下人们生存靠排队 / 视觉中国&/i&&/li&&/ul&&p&眼看价格战短期内无法完全奏效,2016年12月,OPEC达成减产协议,希望提振石油价格,日,OPEC和俄罗斯等非OPEC产油国决定延长减产协议九个月。&/p&&p&&b&没人用得起最后一桶石油&/b&&/p&&p&别说页岩油要跟常规石油竞争,天然气、电能、核能,也许还有可燃冰和其他待发掘的新能源,都可以在特定领域替代石油,更别说被石油替代的上一代化石能源——煤炭,都等着石油腾出位置,&b&而石油之所以占据这个位置,只是因为目前在这些领域,石油是更经济的能源。&/b&&/p&&p&不需要等到只剩最后一桶,石油就会变得不那么经济,如果石油真像预言家说的只剩十几年就用完,石油公司就会惜售,大幅提价,很可惜石油公司不会迎来这么美好的一天,&b&在石油还剩很多时,人类就会使用其他替代能源。&/b&&/p&&br&&img src=&/v2-d34f95de9b6d942c06e19c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d34f95de9b6d942c06e19c_r.jpg&&&ul&&li&&i&日,美国运输页岩气的轮船抵达北欧 / 视觉中国&/i&&/li&&/ul&&p&老话说得好:&b&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b&事情总是这样,比如当木柴价格上涨,人们就使用煤炭替代木柴。&/p&&p&英国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且比世界很多地方埋得更浅,2000年前罗马人就在英国挖掘和使用煤炭,但长期以来,煤炭在英国一直居于次要地位,主要用于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木柴是主要的家用燃料。&/p&&p&在1540后的一百年里,英国的木柴价格上涨了近三倍,而煤炭价格几乎没有涨,&b&于是17世纪中叶,便宜的煤炭才主宰英国的家用燃料市场。&/b&&/p&&p&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则让煤炭得到更大规模的使用,一百多年后内燃机的发明则又让蒸汽机失去了位置,柴油、汽油等石油制品是内燃机的燃料。一战前,英国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非常明智地力推用柴油替代煤炭,作为海军舰船的燃料。&/p&&p&船可以烧煤,其实汽车也不一定非要烧油,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缺少石油,很多城市运行煤气包公交车,车顶顶着一个煤气包,刚加气鼓鼓的,越开越扁,类似今天很多城市的油改气出租车,在后备箱加装天然气钢瓶,只不过煤气包看着比钢瓶土了一些。&/p&&br&&img src=&/v2-b0d1dd1de0c9f3bbf40ef4d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b0d1dd1de0c9f3bbf40ef4d_r.jpg&&&ul&&li&&i&2014年6月,朝鲜,由于汽油缺乏而通过烧柴火运行的卡车 / 视觉中国&/i&&/li&&/ul&&p&但即使是内燃机,在铁路运输上,也被电动机取代,高铁动车都是用电,市内公交这样的固定线路也可以通过架设电线,开行电车。不过私家车要使用电能,只能自带电池了,特斯拉电动汽车基本实现了用电力替代汽油,只在市内开一开的话。&/p&&p&目前的电池技术决定电动汽车不能完全替代燃油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而且燃油在储能上的优势明显,电池充电要几个小时,加油只要几分钟。&/p&&p&芝加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估算,如果按照目前电池每千瓦时约325美元的价格来计算,那么在2020年的油价要高于每桶350美元,电动车的成本才具有竞争力。&b&所以特斯拉目前只是富人的玩具,不具实用性,还是直接烧油更经济,毕竟石油目前多到用不完。&/b&&/p&&br&&img src=&/v2-16ae6682b4cdf6890340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1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16ae6682b4cdf6890340_r.jpg&&&ul&&li&&i&日,北京,亚洲最大特斯拉超级充电站投入使用 / 视觉中国&/i&&/li&&/ul&&p&&b&未来的可预料和不可预料&/b&&/p&&p&科学家们正寄希望于锂电池之后的下一代电池,《经济学人》报道,美国能源部的阿贡国家实验室正进行的研究,试图让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5倍(更小、更轻),同时将成本降低五分之一。&/p&&p&当然,即便电池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人们也有时间把充电桩建得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对未来前景最没想象力的估计),&b&因为石油不会突然就没了,除非这个国家作死,被全世界经济制裁,而它自己又不产油。&/b&&/p&&p&听起来最悲观的情况也不过是,油价逐渐高涨会逼着人类适应其他能源,就像木柴涨价导致人们使用煤炭一样。&/p&&p&不管替代能源会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石油不会用完,要么人类逐渐放弃使用石油,要么找到人工合成石油制品的好办法。办法不是没有,只是目前不太经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就搞过煤制油示范计划,搞了十多年,补贴了不少钱,最终还是由艾森豪威尔总统停掉了这浪费钱的项目。&/p&&br&&img src=&/v2-62e51c76f4e086012cfd0f0c716036ee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62e51c76f4e086012cfd0f0c716036ee_r.jpg&&&ul&&li&&i&日,中国南海“可燃冰”作业平台 / 视觉中国&/i&&/li&&/ul&&p&也许未来偶然发明了新动力装置,发现了新能源,不等石油缓慢的涨价,人类就减少了石油的使用。&/p&&p&前文提到写《没有极限的增长》的经济学家朱利安·林肯·西蒙,不屑环保主义者的各种危言耸听,在1980年公开宣称排除通货膨胀因素,矿产资源价格未来几年不会上涨,并愿赌1万美元。坚信资源短缺不可避免的生物学家埃利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决定“抢在其他贪婪之徒参与进来之前”,接下西蒙的赌局,赌5种矿产资源的价格。&b&十年后,埃利希按约支付赌金。&/b&&/p&&p&在《增长的极限》面世四年后,罗马俱乐部否认与该报告有干系,并开始积极地谈论经济增长。20年后,到了1992年,它的作者旧话重提,在承认报告中预言的趋势已被证明无一与现实相符的同时,告诫世人仍保持忧思。而那时,该报告已经卖出了400万本。&/p&&p&&b&忧思是没问题的,但人类从不限于想法上,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环保目标,人类恐怕付出了很大不必要的代价,&/b&用玉米制造乙醇汽油,与人争食,提高了粮食价格。为了推动绿色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欧洲人甚至重新烧起了木柴,今天欧洲可再生资源的65%就是通过燃烧木屑颗粒发电获得。&/p&&br&&img src=&/v2-1bce91c9be5ff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1bce91c9be5ff_r.jpg&&&ul&&li&&i&日,美国内华达莫哈韦沙漠。太阳能还不普及,是因为它不够经济 / 视觉中国 &/i&&/li&&/ul&&p&&b&如果几百年前有环保主义者,他们一定很诧异他们当今的同行。&/b&比起木柴,石油制品实在是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它避免人类为能源去大规模砍伐森林,且对捕鲸业(获取鲸油)造成致命打击。&b&绿色和平组织每一家办事处,都应该挂上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画像。&/b&&/p&&br&&p&&b&微信搜索关注“浪潮工作室”,带你了解更多有关石油工业的新鲜知识!&/b&&/p&&p&&a href=&///?target=http%3A///r/6zo1LZzEaMEXrdhO92-5&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6zo1LZz&/span&&span class=&invisible&&EaMEXrdhO92-5&/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恐怕,你是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了,因为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们从小接受了各种对人类前途充满担忧的信息,石油枯竭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石油是通常意义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但与常识相反的是,有限的石油恰恰是用不完的。坏消息简史我们每个…
&h2&&b&你见过很多岩石,但你见过燃烧的泥/页岩吗?&/b&&/h2&&p&一块质地松脆,颜色发黑,密度不高的岩石,竟然可以直接用明火点燃,是不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想象?&/p&&img src=&/v2-680ecb6a5a369130dbaca7_b.png& data-rawwidth=&882&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2& data-original=&/v2-680ecb6a5a369130dbaca7_r.png&&&br&&img src=&/v2-f40ecbf5f19_b.png& data-rawwidth=&712&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2& data-original=&/v2-f40ecbf5f19_r.png&&&p&(疏松的质地是泥岩/页岩的共性,能够燃烧则是因为它含有各种各样的复杂有机物,有时被称为页岩油)&/p&&p&悠长的岁月,在无数代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上,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沧海桑田。就在那不见天日的湖泊或大海深处,细小的沉积物颗粒正日复一日的堆积在水底——水底的淤泥,说的就是它们。&/p&&p&-----------&/p&&h2&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淤泥那么臭?&/h2&&p&又是四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最适合牵着姑娘的手,沿河看柳或者湖边小坐。正是北方枯水的季节,大大小小的水洼里,青蛙们正准备找个对象干他一炮,然后在下一个小长假,让你看见一池子的蝌蚪。景色虽然不错,阳光也总是暖暖的,但却总能够闻到一丝令人不悦的味道。&/p&&p&一股不同于尸体腐烂的味道,能让人联想起臭水沟和鱼塘捕鱼的陈腐气息——这样的生活经验你肯定有——没有的话你该去试试挖藕。&/p&&img src=&/v2-ef22f81b10f984ddff2463_b.png& data-rawwidth=&734& data-rawheight=&4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4& data-original=&/v2-ef22f81b10f984ddff2463_r.png&&&p&(某高校组织的挖藕大赛,重点是水塘&b&底部富含有机质的黑色淤泥&/b&)&/p&&p&那些随着枯水季节露出来的泥地,虽然变得干燥长满了草,时不时还能看见一两条眼神空洞的死鱼。&b&这些表面发褐的土地,翻开来看确是黑色不行,闻起来更是令人作呕&/b&。&/p&&p&这就是生命逝去的味道:上一年死去的动植物尸骸,化作细小的有机残渣隐藏在淤泥里,微生物开始享用它们的大餐,偶尔打出几个饱嗝让你恶心的能吐出隔夜饭。&/p&&p&如果用石油地质专业的术语,这叫&b&未熟&/b&的&b&生物成因天然气,富含甲烷,也含有其他烃类及非烃类——说白了就是沼气&/b&。对,就在你家后面的荷花池里,正在缓慢发生着有机质生成油气的第一步。是不是没有想到?&/p&&p&------------&/p&&h2&闭上眼睛,想象一场落在海洋深处的“雪”&/h2&&p&海洋科学领域优秀答主梅洋汤曾在回答里说,她在乘坐深潜器缓缓沉到海底后,舷窗外除了一篇幽暗的深蓝,还有纷扬降落的&b&海雪&/b&。&/p&&blockquote&……什么也看不到,比较无聊的下潜了快两小时。真是黑,非常黑!一直到了海底 2000 多米的地方,pilot 才把潜水器周围的强力探照灯打开。周围顿时一片明亮!&b&看外面有很多海雪飘下来,在灯光照射下很像冬天在下雪&/b&。周围特别安静…… &/blockquote&&p&当然,这不是真正的雪花,而是来自上方2000米海水中的生物残渣。&/p&&img src=&/v2-d9e6bd05933_b.pn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v2-d9e6bd05933_r.png&&&p&(大抵是这样的场面吧,上图引自@梅洋汤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海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活着什么生物?是不是黑得什么也看不见,静得什么声音都听不见? - 知乎&/a&)&/p&&img src=&/v2-c9ee4c175f6df827a63baaa6fd8ca975_b.png& data-rawwidth=&986&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6& data-original=&/v2-c9ee4c175f6df827a63baaa6fd8ca975_r.png&&&p&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搏杀场。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猎杀与捕食,破碎的肉块骨渣连同死去的浮游生物一起,缓缓沉降到海床上。如果考虑到&b&海洋生物的进食&/b&作用,并&b&生物残渣沉降量&/b&的角度来说,&b&越深的深海越不利于堆积有机质,反而是远离海岸线的大陆架远端最为有利。&/b&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说有利烃源岩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前三角洲”、“浅海陆棚”、“半深海”挂在嘴边,而并不经常提到真正的深海——但并不是说那里没有,只是没有前面多。&/p&&p&“海雪”落到海床上以后,会成为底栖生物和微生物的大餐。然而,这场大餐虽然美味,却也暗含杀机——荷花池里,生物作用(腐烂)形成的沼气、硫化氢等气体会自然释放,但在压强巨大的海底,&b&一些有害气体却会逐渐积累。&/b&&/p&&img src=&/v2-a194ef2d2bee_b.png& data-rawwidth=&805&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5& data-original=&/v2-a194ef2d2bee_r.png&&&p&(墨西哥 Cenote Angelita水下河,富含硫化氢的水层位于上层淡水和下层盐水之间(雾状水层),这是高度安静的水体中,底部生物腐烂释放的硫化氢溶解在水中形成)&/p&&p&享用着这最后的晚餐,消耗着水底本就不多的氧气,然后被高度富集的硫化氢杀害——这样,&b&海底/湖底的淤泥会很自然的倾向于出现富含硫化氢的还缺氧原环境。&/b&&/p&&p&硫化氢的毒害作用、缺氧环境会导致好氧微生物的幸存种类大大减少,而淤泥逐渐埋深愈发紧实的过程也会慢慢的杀死耐硫化氢微生物,&b&最终创造出利于有机物保存的沉积物环境。&/b&&/p&&p&硫化氢杀死大部分微生物的同时,还顺便创作着艺术——&/p&&img src=&/v2-efd5cec7ae612a8ca128c4b_b.pn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v2-efd5cec7ae612a8ca128c4b_r.png&&&br&&img src=&/v2-e847f8f6ae7bc43d37217c_b.pn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42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p&(国内收藏界广受喜爱的“铁胆石”,是深水环境下硫化氢与分散铁质发生反应,形成硫化亚铁(黄铁矿),在条件适合时聚集形成结核)&/p&&p&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b&经常在烃源岩地层或者煤系地层里发现黄铁矿结核&/b&的原因。为什么铁胆石经常出现在灰黑色泥页岩地层里?为什么在煤矿里会经常充斥着臭鸡蛋味的原因——科学与生活就这样不经意的结合在一起,需要的只是能够发现的眼睛。&/p&&p&------------&/p&&h2&从淤泥到石油的漫长旅程,从地壳的沉降开始&/h2&&p&Homo Sapiens这个物种的生命太过短暂,于是该物种的许多个体对于巨大时间尺度的事件无法理解。如果他们能够快进着看地球的历史,才发现他们以为的天长地久其实只是一厢情愿。&/p&&p&许多人或许对地壳在水平方向的运动有所了解——板块漂移;但是对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往往只了解一半:板块相撞,发生造山运动抬升高原与山脉的那一半。&b&这不被人们了解的另一半,是垂直沉降。&/b&&/p&&p&&b&只有垂直沉降,才让一片海域或一个湖泊沉积成千上万米厚的沉积物,然而水深只有沉积物厚度的零头,或者地表保持平原的状态。&/b&&/p&&img src=&/v2-fea08bf56eada29eff32a75cb6e7856a_b.png& data-rawwidth=&854& data-rawheight=&5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4& data-original=&/v2-fea08bf56eada29eff32a75cb6e7856a_r.png&&&blockquote&关于地质沉降的更多内容,参见我的两个回答——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假如人类现在灭亡,几亿年后能留下什么痕迹证明人类曾经存在过且达到了高度文明? - 知乎&/a&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泰山是如何形成的? - 知乎&/a&&/blockquote&&p&人们总是习惯了看头顶的蓝天,看远方的白云,很少有人愿意俯下身看看脚下的大地。可当我们真的借助科学手段探索这片土地,却发现它有着不输于蓝天和远方的精彩。它埋藏了古老的海洋,消亡的湖泊;它从一个小洼地演化为一个巨型湖泊,然后填满泥砂变成平原;它从古代的崇山峻岭逐渐演化为汪洋一片,然后又从海面下崛起变成陆地。&/p&&p&&b&沧海桑田,并不仅仅是海平面高一点或者低一点&/b&,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地壳的大规模垂直升降过程,以及随着这个过程一起保存在地层里的有机物。&/p&&p&--------&/p&&h2&&b&眺望贝加尔湖,思考它的“深度”&/b&&/h2&&p&现如今,贝加尔湖的古老基底(下图的Basement/prerift)依旧在&b&地壳拉张的作用下&/b&快速沉降——这个快速,是&b&指每年0.03-0.3mm【1】,根据不同位置而变化。&/b&&/p&&p&对于人类来说,这个速率让人无法察觉。可如果用这个速率乘以贝加尔湖的年龄:2500万年至3000万年的话,沉降量是多少呢?&/p&&p&最大值大概是0.3mm*30,000,000=9,000,000mm=9km,最小值把小数点往前拨一位,900m。&/p&&img src=&/v2-b0d699d3fe7e1f25c472bc_b.pn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v2-b0d699d3fe7e1f25c472bc_r.png&&&p&这也就意味着,贝加尔湖形成之初堆积的&b&沉积物及其中的有机质&/b&,现在可能位于最深9000米的地下。&b&有谁知道中国最深的石油钻井有多深?不到8500m。&/b&&/p&&p&&b&众所周知,地下越深处,温度和压力也越大。&/b&淤泥会在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变成泥岩,那么其中的&b&有机物会在温度的作用下变成什么呢?&/b&&/p&&p&-------------&/p&&h2&&b&将地层放进高压锅:高温高压生成油气&/b&&/h2&&p&&b&复杂高分子有机物会在温度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发生热解反应和裂解反应&/b&,这是一个高中阶段就应该了解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包括文科生——&b&所以如果有人不了解,那是你忘了。&/b&&/p&&img src=&/v2-fa67c1931fadbd295e85b98_b.png& data-rawwidth=&353& data-rawheight=&4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p&(烃源岩中的有机物随着温度升高发生热解和裂解,逐渐释放&b&小分子有机物&/b&的过程。【2】)&/p&&p&介绍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两个实验。&/p&&p&第一个叫做“&b&干酪根分离试验”,&/b&它从泥页岩/其他烃源岩中分离出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非极性有机溶剂的高分子复杂有机物——&b&这种东西我们称其为kerogen,干酪根&/b&。最终&b&测定提取出来的有机质与岩石样品质量的比值&/b&,从而鉴定烃源岩的优良程度。实验流程如下:&a href=&///?target=http%3A///p-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BT
沉积岩中干酪根分离方法&i class=&icon-external&&&/i&&/a&&/p&&p&第二个实验叫“&b&黄金管热模拟生烃实验&/b&”,这个实验通过人工对富含有机质(残余干酪根)的泥岩(烃源岩)粉末进行加压加温,&b&然后鉴定其在各个温度阶段释放的产物和产量&/b&。未找到可下载的国标,但这里有个去年年初的新闻:&a href=&///?target=http%3A//www./xwzx/zhxw/gzdhs/705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黄金管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公布实施----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i class=&icon-external&&&/i&&/a&。实验过程:&a href=&///?target=http%3A///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述评&i class=&icon-external&&&/i&&/a&&/p&&p&黄金管实验的相关论文非常多,随便举一例:&/p&&img src=&/v2-623f354d37bbfa2cc218af0_b.png& data-rawwidth=&974&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4& data-original=&/v2-623f354d37bbfa2cc218af0_r.png&&&br&&img src=&/v2-201e5fc5bcffabb268a4_b.png& data-rawwidth=&946&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6& data-original=&/v2-201e5fc5bcffabb268a4_r.png&&&p&(图片引自【3】。这里的温度和升温曲线是实验室状态,压力50MPa。地质条件下会有所差别。)&/p&&p&&b&干酪根是一种可以从烃源岩中提取出来的物质;&/b&&/p&&p&&b&这种物质通过加压加温试验可以人为产生多种轻重烃类,形成似油气的物质;&/b&&/p&&p&&b&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具有截然不同的生烃特性;&/b&&/p&&p&&b&这就是油气有机成因的证据,实验室得到的。&/b&&/p&&p&&b&--------------------------&/b&&/p&&p&&b&----------------------------------------&/b&&/p&&h2&&b&海绵一样的岩石,我们叫它储集岩&/b&&/h2&&p&学习地质以后的改变之一,就是看待岩石的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坚若磐石”这四个字从此以后只能针对某些岩石类型,但对有一些岩石,用&b&“海绵”&/b&来形容更为贴切。&/p&&p&一块&b&普通的砂岩看起来&/b&是这样:&/p&&img src=&/v2-d6ca154d07a65d29e02bad2db5c717b5_b.pn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5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v2-d6ca154d07a65d29e02bad2db5c717b5_r.png&&&p&在&b&偏光显微镜&/b&下看,有可能会是这样:&/p&&img src=&/v2-cb355c9321afdc953d9be40e70c0654f_b.pn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v2-cb355c9321afdc953d9be40e70c0654f_r.png&&&br&&img src=&/v2-de7acd9a0f1fd9e8e3e823_b.png& data-rawwidth=&682& data-rawheight=&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2& data-original=&/v2-de7acd9a0f1fd9e8e3e823_r.png&&&p&(红色和蓝色是压注进砂岩的树脂,这些树脂占据了砂岩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p&&p&在&b&扫描电镜&/b&下一般是这样子:&/p&&img src=&/v2-d4b81f0e8e52ab1d7d3eda47b9b78acb_b.pn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v2-d4b81f0e8e52ab1d7d3eda47b9b78acb_r.png&&&p&(大块的脏兮兮的矿物颗粒,和颗粒之间黑色深邃的孔隙)&/p&&p&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在一些看似坚固的岩石中,实际上存在着复杂的孔隙结构。一些空间想象力不错的同志大约已经形成了一副沉积岩中孔隙结构的三维效果,理论上差不多会是下面这样:&/p&&img src=&/v2-067b053fec4f_b.png& data-rawwidth=&321& data-rawheight=&2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1&&&p&地下岩石的这些空隙里,显然充满了水,或者油气——&b&这才是油气在地下的主要面目(次要面目要考虑岩石的裂缝、地层中稍大一些的洞穴)&/b&。&/p&&p&但对于更加致密的泥/页岩,孔隙的总体积要远远比砂岩小。&/p&&p&-------------------&/p&&h2&&b&离开摇篮,走向未知:油气的初次运移&/b&&/h2&&p&当一个人类族群受到逐渐增大的环境压力,且群落内个体数量不断增大的双重压力作用时,小群体的离开与出走会成为常态。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套用到烃源岩里的油气。&/p&&p&不断埋深的烃源岩层,受到各种来自外界的压力:比如上覆地层巨大的压力;在它内部,不断生成的油气(还有一些矿物释放的水)也在慢慢占据本就不多的孔隙空间,形成内在压力。&/p&&p&这些有机油气需要有个去处。作为孔隙较少的致密岩石,烃源岩内&b&“缺乏收纳空间”&/b&,&b&不断形成&/b&的油气会在&b&“后浪挤前浪”&/b&的&b&排烃压力、地层压力&/b&和自身&b&内部愈演愈烈的超压&/b&作用下向烃源岩外排出。&/p&&img src=&/v2-3fac1c746ac27eeeb11d9aab366e3404_b.png& data-rawwidth=&467& data-rawheight=&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v2-3fac1c746ac27eeeb11d9aab366e3404_r.png&&&p&(只要是能够离开烃源岩的方向,都是走出摇篮的道路,无论向上还是向下)&/p&&p&-------------------&/p&&h2&油比水轻,气更轻——向上,向上,向上:油气的二次运移。&/h2&&p&浮力让一切都&b&试图&/b&向上运动,包括油气。&b&自由任性的向上缓慢流动才是地下油气世界的真实面目&/b&。直到遇到阻碍流不动为止——这样的阻碍,&b&往往来自致密缺孔的岩石&/b&。它可以是覆盖全盆地的厚层泥岩,可以是蒸发岩,可以是封闭性断层,还可以是致密的上涌岩浆岩。&/p&&p&&b&一整个盆地范围(想想华北平原有多大?)&/b&内的烃源岩源源不断的&b&形成并排出&/b&油气,这些油气在地层里&b&四处缓慢流动&/b&,寻找着一切能让自己驻足的地方——这些吸引油气停留的地方,往往是&b&渗透性岩石与非渗透岩石巧妙结合&/b&,被&b&构造运动和地层形态精密控制&/b&的地区——我们称呼它为圈闭(trap,字面意为陷阱)。&/p&&img src=&/v2-d7_b.png& data-rawwidth=&973& data-rawheight=&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3& data-original=&/v2-d7_r.png&&&p&(综合体现一个盆地内,深部烃源岩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排烃)、二次运移进入圈闭的示意图)&/p&&img src=&/v2-30dd606f86a57adbb90ab20_b.png& data-rawwidth=&899& data-rawheight=&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9& data-original=&/v2-30dd606f86a57adbb90ab20_r.png&&&p&(对流体开放的断层也是很好的二次运移通道)&/p&&img src=&/v2-b4e4f5f1c1fadb95c9c7e8_b.jpg& data-rawwidth=&836& data-rawheight=&9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6& data-original=&/v2-b4e4f5f1c1fadb95c9c7e8_r.jpg&&&p&(一些常见的圈闭类型。shale作为烃源岩,limestone和sandstone都是良好的储集层;在不能继续上浮的角落里聚集形成油藏,许多个这样的油藏经过开采就是大油田。)&/p&&h2&&b&这就是所谓“超大规模油田”的来历&/b&&/h2&&p&“超大规模”看起来很唬人,但其实就是几个大号的圈闭而已,&b&比起整个盆地来说,太微不足道&/b&。&/p&&p&----------------------------&/p&&h2&总结:&/h2&&p&油气的有机成因学说,是经过&b&实验提出理论&/b&、&b&理论指导勘探&/b&、&b&勘探成功案例不断完善理论&/b&的极富生命力的学说。自从它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指导了无数的油田获得勘探成功。&/p&&ol&&li&有机物残骸分散沉降在水底软泥里,被水底微生物消耗一部分后,被水底自发形成的缺氧还原环境保存下来;&b&【有机质的来源与保存】&/b&&/li&&li&水底软泥逐渐演化为泥/页岩,有机质则经过热演化逐步成为复杂干酪根;&b&【从基本生物残骸转变为性质稳定的干酪根】&/b&&/li&&li&长期缓慢沉降的地壳,能够在庞大的面积内,年复一年的积累富含有机物的软泥,并成为地层中体积巨大的泥/页岩(烃源岩)层;&b&【地层沉降形成大范围厚层烃源岩】&/b&&/li&&li&干酪根在不断增大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开始依次发生热解和裂解反应,释放大量油状烃类物质,这一过程得到了充分的实验室证实;&b&【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油气】&/b&&/li&&li&地质沉降过程的继续,伴随着沉积体系的沧桑巨变,不同性质的地层渐次形成;&b&【沉积盆地内形成多种岩石类型,提供丰富的生储盖组合】&/b&&/li&&li&烃源岩逐渐生烃,在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将烃类物质排出;&b&【初次运移,或称排烃,将烃类物质从烃源岩里释放到周围储集层中】&/b&&/li&&li&主要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气在储集层里发生运移,直到无法继续上浮为止;&b&【二次运移,直到遇到具有特殊构造形态、特殊储盖组合的圈闭】&/b&&/li&&li&这些圈闭里的油气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幸存下来,活到了19世纪中后期,被人类逐渐发现;&b&【一个个沉积盆地内装满油气的圈闭被发现,一个个大油田拔地而起】&/b&&/li&&li&随着勘探手段和地质认识的不断进步,许多过去被忽略的、未发现的油藏终于又被揭露出来啊,石油峰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b&【我辈石油人的骄傲与自豪,希望与夕阳。】&/b&&/li&&/ol&&p&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类消耗油气的速率远大于自然界逐渐生成的速率。油气在经济意义上的枯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新能源的发展与逐步取代油气,势在必行。&/p&&p&&b&-----------------------------------------&/b&&/p&&h2&&b&关于近期社交平台热议的无机成因的评价:&/b&&/h2&&p&油气的无机成因学说,它源自于19世纪后期,并且获得了&b&无机成因天然气田&/b&的勘探验证。但这个学说的问题在于,&b&它尚未指导一个油田取得勘探成功,反倒失败了不少探井。&/b&&/p&&p&&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法宝。&/b&不管有关研究者多么坚持,提出多么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来丰富无机成因理论,但事实却是残酷的:&b&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无机成因能够形成更重的液态烃的任何证据,实验室里没有,勘探实践里也没有。&/b&正如@赵公子斐 在另一篇回答里提到的(&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石油枯竭骗局?“三百年惊天大骗局: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生物变成的!”》这篇文章? - 知乎&/a&),松辽盆地昌德气藏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个有充分地球化学证据,生产烷烃气体为主的无机成因的,天然气藏。&/p&&p&&b&石油工业并不排斥无机成因理论作为现代油气综合成因理论体系的一个良好补充&/b&,毕竟能够发现更多油气是一件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情。但是,&b&任何理论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在详实的科学论证与勘探成功上。&/b&&/p&&p&&b&无机成因论恰恰在这两点上令人难以信服。&/b&&/p&&p&实际上,在中国石油地质科学界,有关的学术交锋由来已久。在10多年前,就发生过一场无论是层次、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令人侧目的学术大讨si论bi。讨论的双方都是国内油气勘探一线有多年工作和科研经历的专家,观点对立之尖锐,言辞之犀利严肃,在学术界的讨论中都是罕见的。&/p&&p&讨论的结果,其实是持无机论者要么是&b&用错证据&/b&,要么是&b&对地质证据的理解出现偏差&/b&,要么是使用了一些&b&没有证据的言辞,&/b&要么是&b&持无机论者的理论还存在漏洞&/b&。&/p&&p&孰高孰低,我作为后学之辈不便评价,有兴趣者一读便知。&/p&&p&------------------&/p&&blockquote&黄第藩, 梁狄刚.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J].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10. (&b&此文将我国学术界的几位代表性的无机成因者驳了个遍,有兴趣者一定要看看&/b&)
李庆忠. 生油理论值得重新审视——答黄第藩, 梁狄刚《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 一文[J].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3-16.
张景廉, 张虎权, 卫平生. 再谈油气成因和拓宽勘探领域问题[J]. 天然气地球科学, ): 143-147.
王兰生. 对目前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几点看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 772-774.
张景廉. 关于油气成因的辩论——与王兰生先生商榷[J].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24-128.
王兰生. 再论国内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答张景廉先生[J].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54-256. &/blockquote&&h2&---------------&/h2&&h2&火山岩油藏与上生下储是怎么回事?&/h2&&p&在一些关于无机成因的资料里,总会看到语焉不详的提到一些火山岩油藏,然后试图引导大家将油气成因引导至岩浆的方向。但他们并没有告诉你们的是,这些火山岩油藏&b&要么是发育在沉积盆地的基底,亿万年的风化早已让它千疮百孔&/b&,然后在一些高点让油气不再上浮驻足停留;要么是&b&发育在沉积盆地里的岩浆侵入体,构造活动让它变得支离破碎&/b&,然后周围的油气也可以自然汇聚于此。&/p&&img src=&/v2-161e0038beeea119c0b92_b.png& data-rawwidth=&1215& data-rawheight=&7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15& data-original=&/v2-161e0038beeea119c0b92_r.png&&&p&(基底花岗岩潜山里的原油。岩心是花岗岩,原油赋存在花岗岩的裂隙、孔洞里)&/p&&img src=&/v2-2cb5ca90ebee2553059bae6d6d06c5a8_b.png& data-rawwidth=&893& data-rawheight=&8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3& data-original=&/v2-2cb5ca90ebee2553059bae6d6d06c5a8_r.png&&&p&(花岗岩裂缝里的一小条砂岩,这是在花岗岩风化裂隙内发育的沉积岩)&/p&&img src=&/v2-b9dceecabc4d7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9dceecabc4d7_r.png&&&p&你能想象黄山/泰山/庐山逐渐沉降,慢慢形成一个大湖,沉积了砂泥岩并最终形成油气。&b&在排烃压力的作用下,向下突破后向上汇聚;或者油气从“山脚”的烃源岩里形成后向上运移&/b&,并储存在这些花岗岩风化层的破碎孔洞中吗?&/p&&img src=&/v2-212311bbef503bce1aa7897_b.png& data-rawwidth=&421&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1& data-original=&/v2-212311bbef503bce1aa7897_r.png&&&p&(到底是上生下储为主,还是下生上储占优?火山岩里的油藏真的能作为无机成因原油的证据吗?这恐怕还有得说道吧!)&/p&&p&----------------------------------------&/p&&h2&写在后面的话:&/h2&&p&最近有一篇从今日头条传播出来的文章,用“&b&五亿年前的恐龙&/b&”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语言,大谈特谈石油有机成因不靠谱和“&b&没有科学实证&/b&”,表示有机成因学说“&b&是精心编制的谎言&/b&”。然而,任何石油工作者都一眼就看明白,那篇文章的作者完全是个没有地质知识的家伙,写出这样的文字真是令人发笑——说好的五亿年前的恐龙呢?&/p&&p&&b&严肃的学术讨论我们是欢迎的。&/b&&/p&&p&但是用这种看似合乎情理,实则文词间漏洞百出,用&b&塑造受压迫形象&/b&甚至&b&鼓吹西方学术阴谋&/b&的伎俩,描绘一幅&b&西方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画面,&/b&煽动广大行业外群众参与到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学术争论里来,实在令人摇头。&/p&&p&这种引导民粹势力扰乱学术氛围的行为,恕某不齿。&/p&&blockquote&&b&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谬至极。&/b&&/blockquote&&p&以我之见,这句话应该写成下面这样:&/p&&blockquote&&b&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b&&/blockquote&&h2&&b&——这简直是荒谬至极。&/b&&/h2&&p&部分参考资料:&/p&&p&【1】 Colman S M, Karabanov E B, Nelson III C H. Quaternary sedimentation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Lake Baikal, Siberia, based on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coring[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 941-956. &/p&&p&【2】 Seewald J S.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in petroleum-producing sedimentary basins[J]. Nature, 64): 327-333. &/p&&p&【3】 何坤, 张水昌, 王晓梅, 等. 松辽盆地白垩系湖相 Ⅰ 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42-49. &/p&&p&------------&/p&&p&如有转载需求,请私信联系付费事宜。本篇转载费标准100元/千字。原创不易,感谢支持。&/p&
你见过很多岩石,但你见过燃烧的泥/页岩吗?一块质地松脆,颜色发黑,密度不高的岩石,竟然可以直接用明火点燃,是不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疏松的质地是泥岩/页岩的共性,能够燃烧则是因为它含有各种各样的复杂有机物,有时被称为页岩油)悠长的岁月,…
简单告诉你95/98的故事:&br&&br&燃油品质过低一直困扰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锰添加剂等。我们以锰添加剂为例,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提升燃油抗爆性的添加剂,但是这种添加剂会在整个燃烧室和排气通道沉积,损坏气门,火花塞,氧传感器,三元催化等,这种致密坚硬对整个燃烧室和排气系统相关部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除了更换零件毫无解决办法,进而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风险。&br&&br&因此,在燃料升级时,负责制定标准的某委员会,制订了限制锰添加剂得决策,但是几桶油认为,限制锰添加剂就意味着需要更好的添加剂来维持抗爆性,而他们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要求将牌号降低。这样就可以基本保持成本接近。理由之一是国外的汽油牌号也不高。&br&&br&可是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灰色地带:1、国内的牌号设置采用的是RON(研究法辛烷值),我们的97相当于是MON法的87左右;2、国内成品油即使连这个都达不到,根据内部对全国主要加油站的调查,97号汽油即使在正规的加油站,最低可能加到93;而93最低在88/89左右。因为国内的炼油水平太低,只能通过大量的廉价高污染的添加剂来提升,而添加剂本身添加的多少、均匀性和稳定性对于实际品质的波动影响太大了。除了这些,还有杂质、胶质等等各种情况。&br&&br&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当意见稿出来的时候,汽车行业对这种做法很不认同,很多人都多次提出降低牌号无助于节能汽车的开发,特别是高压缩比的低燃油耗汽车的发展。但是由于某标准委员会基本上被几桶油所直接影响,所以最终,第五版依然以降低牌号来释放。&br&&br&释放是释放了,各大合资企业也不得不按照新的牌号来进行标定开发,制作“中国版”的标定,比如说某日系车中国版的压缩比直接下调了1。但是这些做法根本不解决问题,理由就是:&br&&br&1、大量更加劣质的加油站令牌号的公差其实很大,大家一下子不知道这个游戏规则怎么玩了。其实来说,93/97的体系大家已经熟悉了很久了。比如说我们开发一款93燃油的车子,其实各大有自主标定或者有权开发中国版标定的主机厂,不会脑残到真的用RON93的做标定,或者至少不会完全按照RON93标,而是会至少最后会采用RON89的进行测试确认。(当然,不排除个别国家比较死脑筋,认为法律规定了什么就应该是什么,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都是增压发动机,为什么有的品牌因为爆震失效的多,有的品牌好像还好,这其中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以及如何应对中国国情的策略,有很大的影响。)。这背后,事实上是长达十多年的全国燃油品质普查。而变成92/95之后,牌号低了,添加剂成本高了,剂量变化了,大家一下子不知道怎么玩了。所以对于主机厂来说,在信息更新之前,只能按照过去的做法作试验,然而市场上的实际做法千奇百怪。所以这是第一个不匹配/&br&2、随着进口车渠道的变化,大量国外车辆到国内水土不服的情况更加突出。随着汽车市场的开放,包括什么平行进口等新的渠道名词的出现,正规的进口车辆也越来越多,而这些车辆是按照高品质燃油标定的。到了国内水土不服,这种情况也是可以预见的。&br&&br&所以总结来说,92/95这种降低牌号+中国各地燃油品质的普遍低劣,实际导致了发动机,特别是高压缩比发动机与增压发动机,在行使中更容易出发爆震,一旦发生爆震,发动机就会采用退点火提前角的方式来缓解,从而导致燃烧不充分、燃油经济性差、排放恶化等一系列问题。&br&&br&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推销添加剂,有一种特别劣质的添加剂/燃油宝,其宣传是:加强燃油抗爆性,保护发动机,提升动力,节省燃油。这种添加剂,其实就是锰添加剂。&br&&br&我认为,开发和销售这种添加剂的公司和个人,只配四个字: 不得好死!我本人对公开评价这四个字,负法律责任,我宁可坐牢,也绝不道歉。&br&&br&二十年前,全球业界就已经确认,锰添加剂有害整车,有害环境,更可怕的是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我们抗争了整整20年,终于在燃油标准中将这种添加剂彻底的清除出去,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亚于无铅汽油。然而还是有这样的企业和个人,将这种添加剂以更加粗糙的制作方法,更加恶劣的模式,并配以欺骗性的文字和宣传,利用中国的现状,推销给消费者来使用。其实际的添加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四阶段燃油还要高。在这个新年来临之际,我祝福所有开发和销售这些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全家都不得好死。&br&&br&我们回到这个主题,由此出现了RON98这种较高牌号的燃油。其实高牌号燃油一直都有,主要用在两个方面:&br&1、主机厂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用油。在内燃机开发过程中,早期其实需要高挥发性、高牌号、高清洁度的汽油来支持前期性能开发,一般就会采用RON102和RON98这两种牌号,其中RON102的价格大概是正常汽油的8-10倍,RON98大概是1.2-3倍左右。这就是其他一些回答中某些石油公司的员工称在某些共同开发中体现了燃油效果等等的来源。&br&2、豪华车。其实在北京等地一直都有RON100以上的汽油在出售,主要是为了跑车还有超跑提供的。(但是其实我们有对部分北京的网点进行过暗访抽查,发现各个车主以3-5倍的价格加到的,其实是名不副实的汽油)。&br&&br&所以我们现在去加油站,现在有这么一个可笑的说法,甚至还出现在人民网等的宣传之中: &br&&br&RON98是更清洁更好的汽油,压缩比超过9.5的适合98#汽油,压缩比小于9.5的适用95#汽油。&br&&br&95,9.5,这简直就是骗骗吃瓜群众的数学游戏。那么压缩比13的是不是应该去添加130号汽油呢?&br&&br&中国最搞笑的地方就在这里: 当有关部门做错一件事情,然后被发现的时候,有关部门不是通过改正来解决,而是在维持这件做错事情的同时,又打了十个补丁,并以小孩子都能看得出来荒谬的逻辑尝试来说服你。而最可笑的是,就算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个逻辑很荒谬,可是他就是这样告诉你道理是这个道理,而你什么都做不了。&br&&br&所以我们回过来解答这个问题:&br&&br&原来加97号汽油的换成98号是不是要好点?&br&&br&1、理论来说不会,实际来说会。其逻辑是:对于大部分的车辆来说,97#的标定其实可以处理低至93#的燃油,所以95#的燃油其实加入到97#牌号目标的车子中,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中国人最怕就是但是),由于97#牌号的汽油在实际的市场上可能做到93#,而标注牌号95#的汽油到底做到多少谁也不知道,如果我们合理的推测一下,可能会到91#。如果你的汽车是中高档增压直喷发动机,或进口的高压缩比整车,建议你确实可以考虑加98#燃油。&br&&br&2、你可以选择在加入95#汽油的同时定期加一些抗爆燃油宝,但是这种添加剂是一种慢性毒药,他毒害你的发动机,你的整车,你的环境和你健康。我可以告诉你这种方法,但是真诚的希望你能拒绝。(本段特指前面提到不得好死类的燃油宝)&br&&br&3、真正应当的做法,是彻底的取消95#汽油,在保持第五阶段燃油标准的硫含量、锰含量、烯烃含量大幅度降低的同时,维持93#RON/97#RON,如果国有企业认为成本太高,需要纳税人补贴几百亿才会这么干,那么放开成品油市场,让水深火热中的国外汽油企业来参与国内汽油的价格/品质竞争,我相信,分分钟教会这些企业怎么做人。&br&&br&以上。&br&&br&有些人说,现在早已经不用mmt了。这种回答其实我没法细说什么,难道我要告诉你某些即使标榜自己是使用其他添加剂的低档燃油宝/添加剂,实际为了改善这些环保添加剂会轻微导致汽油动力不足,而偷偷在补充MMT么?我觉得懂的看我这句话就该懂了吧。你们可以自己到相关交易网站直接搜索mmt,比如阿里巴巴等,看看有多少化工厂在以吨为单位提供mmt。&br&&br&我不否认有环保的燃油宝,正如前面我也说了,我特指某些低劣的企业。不过抗爆性燃油宝本身,不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么?你的车是家用车,又不是赛车,要靠抗爆性添加剂,你的燃油得差到什么程度。&br&&br&---------------------------更新的分割线-----------------&br&&br&我不是一个喜欢看回复的人,也懒得来撕,我把在张文川回答下随口对于部分石油公司攻击我逢国必反言论的吐槽的答复附在下面。张文川的普查结果只是一部分,而我手上的报告还有胶质、杂质的分析,各个地区的抽检分布结果。&br&&br&关于认为中国油品什么都是好的的说法,那么我从业8年,作为工程方参加售后质量分析研讨交流会议也是很多年了,也直接与国家质检总局及其经常选取的咨询机构的老师也有过交流,汽车的圈子很小,欧美系日韩系由于油品问题爆发的地区性质量问题爆发那都是一把一把地,某德系知名品牌原产国四十万销量爆震导致某零部件开裂事故率几乎是0,新车发动机原装进口版总共销售6个月共计5万台,某零部件开裂60多台,而且还集中爆发在两湖和山东等6个省,国产化中国版标定并进行了坏油校核之后,市场事故率再次降低到0。海南地区2012年夏季又发现燃油中出现大量胶质影响了整个燃油喷射系统,整个海南中字头基本加不到好油。我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现在的95号汽油,换成加98号是不是更好?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a&&br&&img src=&/v2-efc126d92a9efb02d5a5baa28d980959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5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v2-efc126d92a9efb02d5a5baa28d980959_r.jpg&&
简单告诉你95/98的故事: 燃油品质过低一直困扰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锰添加剂等。我们以锰添加剂为例,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提升燃油抗爆性的添加剂,但是这种添加剂会在整个燃烧室和排气通道沉积,损坏气门,火花塞,氧传感器,三元催化等,这种致密坚硬对整个…
&b&答主被评论区拉回来更新了&/b&(评论区磁力max,一颗赛艇)&br&&b&-----------------&/b&&br&看了评论区,不少朋友纠结于开采成本的制约。确实,以目前的油价,大规模开发是稳赔不赚的买卖。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当前不具备良好的商业价值;另一面是对指导未来油气勘探有深远的地质意义,对带动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的油气勘探有很好的借鉴价值,这也是本篇回答的核心:&b&不谈商业价值和开发成本,只谈地质意义和指导勘探意义。&/b&&br&-----------------&br&还记得我考研那年,专业课考试(石油地质学)的一道论述题,大意是“我国南方海相地层非常发育,但受后期构造活动破坏严重,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如何指导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我还记得我写了满满一张A4纸大小的试卷,洋洋洒洒一大堆。&br&&br&一晃好几年过去了,终于,终于,终于,我的同行们在华南的山地-丘陵地区发现了大气田。&b&萦绕在中国石油人心头上最大的一个梦想,终于他妈的成真了!&/b&&br&&br&本科学有机地球化学的时候,老师在谈到华南丘陵地区的海相地层时,总是流露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石灰岩里有机质丰度低啊,中国学者们愁的很。于是把生烃下限一降,二降,再降,都降到令人摇头的程度,但还是指导不了油气勘探。老师后来用了“怪圈”来形容这个现象——指标定高了,南方全都没什么生烃能力;指标定低点,结果构造太复杂,破坏严重,还是没有油气。最后还被洋人们笑话,说是在瞎整,“闭门造车”。泥页岩里有机质多倒是多,但还是因为构造破坏严重啊,存不住油。&br&&br&说多了都是泪,这份无力感,仅次于当年大庆发现以前“贫油国”的帽子。&br&当年有多无力,现在就有多兴奋。&br&很抱歉我答非所问了,但是老子开心!&br&&b&伟大的中国石油人万岁!伟大的中国地质工作者万岁!&/b&&br&&b&---------------------&/b&&br&答主被自己的情怀感动的不要不要的,不过没想到没有看到其他人做出更专业精彩的解读。&b&很多业外的朋友表示虽然被答主的情怀有所感染,然而因为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一颗赛艇的地方,总有点茫茫然的味道&/b&。好吧,那我就来同大家简单聊聊这次发现的&b&重大意义&/b&。&br&&br&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中国地调局官方写出的几个创新点,并尽量浅显的逐条解读——&br&&blockquote&(一)开辟油气勘查新区&br&在二叠系栖霞组、志留系石牛栏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奥陶系宝塔组,获得了“四层楼”式天然气、页岩气重大突破。既是&b&南方复杂构造区首次取得的天然气重大突破&/b&,也是&b&四川盆地外页岩气的重大发现&/b&,开辟了油气勘查新区,有望形成新的工业气田。&br&(二)发现油气新层系&br&&b&首次发现石牛栏组、宝塔组两个油气新层系&/b&。石牛栏组经压裂测试获得每日10万立方米产量。宝塔组钻遇13米厚高压气层,放喷火焰高达20米,显示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此外,栖霞组钻遇油气厚达147米,是四川盆地外首次发现的新层系。&br&(三)发现油气新类型&br&新发现的&b&石牛栏组含气层岩性为钙质泥岩和泥晶灰岩薄互层&/b&,是我国&b&首次发现的海相致密天然气藏,为新类型&/b&。含气层累计厚68米,经压裂测试,获得每日超过10万立方米的稳定天然气产量。&br&(四)提出油气高产富集新理论&br& 创新提出了深水陆棚相页岩、稳定的构造保存、地层超压“三位一体”的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b&实现了由传统的盆地找油气向造山带找油气&/b&、由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找油气的两个历史性转变。&br&(五)创建油气成藏新模式&br&创建了“逆断层封堵向斜成藏、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油气成藏模式,对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找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br&【引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安页1井重大突破专题网页:&a href=&///?target=http%3A//www./ztlanmu/impst/anye/index.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安页1井重大突破】&i class=&icon-external&&&/i&&/a&【供相关业内人员了解更多细节之用】&/blockquote&显然,这写的都不是人话……我是指,&b&这么写新闻稿,没学过五六年石油地质学的人压根看不懂&/b&。对,本科生都很够呛,&b&差评&/b&。【&u&相比之下,看看人家NASA的科研创新介绍,针对业内学生、普通青少年和媒体界有完全不同的表述,国内这方面还差得远呐!!!&/u&】&br&&br&简单厘清一下,可以梳理出这么几条主要创新:&br&(1)在&b&南方复杂构造区&/b&获得油气发现,实现了&b&从盆地找油向造山带找油&/b&的跨越,直接扩大了&b&勘探区域范围——&u&一个气田就是终点吗?未必!&/u&&/b&&br&(2)在国内首次发现海相致密天然气,&b&扩大了国内油气藏种类的队伍,&/b&扩大了&b&勘探目标范围——&u&餐厅的菜单里又多了一道菜,而且大致知道了长相,以后可以照着点。&/u&&/b&&br&(3)在一些新的地质层位发现天然气,扩大了相关区域的&b&勘探层位范围&/b&。——&u&&b&以后可以优先勘探相关层位,有的放矢会比较省事,节约勘探成本,利国利民。&/b&&/u&&br&(4)取得了一些理论创新,为相关学科建设作出了突破——&b&&u&又可以培养一大批博士硕士了,一颗赛艇啊,23333&/u&&/b&&br&&br&&br&这里面,&b&最令人激动的是第一条&/b&。就像评论区有朋友提到这次发现的量似乎并不大,但马上有同行指出,这根本不是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那么我就来斗胆说道说道。讲得不好,各位同行海涵。&br&----------------------------------&br&一切要从贫油国这个侮辱性的帽子说起。众所周知,在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洋大人曾高傲的宣称,中国就是一贫油国。&b&凭什么这么说?&/b&&br&&br&他们的论据是,中国的海相地层(发育在海洋里的地层)并不太发育,就算有,也多暴露在山区丘陵地区,是构造运动破坏油气藏的地区;或者位于地下很深的地方,有也钻不出来(钻井技术制约);地层年代普遍古老,在时间和热的作用下,就算有过油,也都没有了。&b&陆相地层(发育在陆上沉降区内的地层)?陆相地层有毛的油气。——&/b&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这其实就是生油理论认识的问题。按照当时的生油理论,日本专家和美国勘探家普遍认为中国没什么油。&br&&br&后来的历史证明,洋大人们错了——&b&中国科学家创造性的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并指导了一大批国内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还利用这一理论武器,在海外油气勘探市场攻城略地&/b&(瞟了一眼早上偷懒没怎么干的海外某油田的项目……)。虽然老外们也逐渐接受并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也发现了一些油田。但毕竟中国石油人运用的更加纯熟,所以在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有资格坐头把交椅的。【不要脸状】&br&&br&然而,然而,中国的海相地层油气也确实不多。除了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新疆塔河油田,塔中气田、哈拉哈塘油田,四川普光、龙岗、罗家寨等气田,陕西靖边气田外,中国还真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海相大油气田啦。这些油气田有一些共性:&b&地层发育时代普遍古老&/b&(震旦到二叠,约8亿至2.5亿年前),&b&油少气多&/b&(石油会逐渐演化成气),&b&埋深普遍大&/b&,&b&位于三大盆地的深部&/b&(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普遍在m深)。&br&&br&说起中国那些陆相油田啊,那就更在沉积盆地里啦。哪些地方是沉积盆地?黄土高原加上其他中国看起来是平坦的地方。&br&&img src=&/fc4ca86e233499bce194f4_b.png& data-rawwidth=&783& data-rawheight=&5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3& data-original=&/fc4ca86e233499bce194f4_r.png&&&br&图上浅绿色地区,是我国主要&b&中-新生代&/b&含油气沉积盆地范围,&b&囊括了中国绝大部分油气田&/b&。安页1井大概在图中的小红点处,它所在的浅蓝色区域,是地表发育古生界地层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b&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长江以南、四川-横断山以东、珠江口以北、大海以西的一大片国土,没有发现什么油气。&/b&&br&&br&之所以&b&长期以来不在非中新生代盆地区大举勘探,主要基于这样的担忧:山太多。&/b&无论是大型山脉还是喀斯特丘陵,凡是被称作山的地方都大抵经过长期复杂的构造运动。一次次的构造运动,在造就雄伟山峦的同时,它就&b&像搅拌机一样扭曲破坏着一个区域的地层&/b&。这种扭曲、破坏、抬升的作用对于油气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b&它会轻易的使古代形成的油气藏消失殆尽&/b&。&br&&br&那么,这样的地质背景,到底值不值得投入重金去勘探呢?&br&在安页1井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是有疑虑的。&br&&br&可是,假如不勘探,又是不甘心的——因为广大的华南丘陵地区,地表的古生界和元古界海相地层非常非常多。&br&&img src=&/45bb473a01bd8a3d8c17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45bb473a01bd8a3d8c17_r.jpg&&&img src=&/856d6a620ecfb51aeec4a2_b.jpg& data-rawwidth=&1156& data-rawheight=&8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6& data-original=&/856d6a620ecfb51aeec4a2_r.jpg&&这张简化版的地质图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中生界(主要发育海相地层)、其他地区的古生界和元古界(主要发育海相地层)构成了非常大的国土面积,而其中一大部分,恰恰位于各式各样的山区、丘陵、高原。也许有些地区受岩浆活动破坏显著(比如华南那些红色的花岗岩裸露区),但其他一些岩浆岩不那么活跃的地区呢?是不是大有可为呢?&br&&br&这就是此次安页1井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b&是的,这些地方也可以值得勘探!&/b&&br&&br&&b&要知道,世界上那些巨型油气田,大多是发育在大范围海相地层中的&/b&。中国有这么多零散的古代海相地层,却因为构造运动形成的&b&古老造山带&/b&,成为人们不敢涉足的领域。&br&&blockquote&&b&实现了由传统的盆地找油气向造山带找油气&/b&、由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找油气的两个&b&历史性转变。&br&&/b&&/blockquote&中国地质调查局用&b&历史性转变&/b&来评价此次发现,我以为是非常恰当的。这种&b&重大的思路转变&/b&,堪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新里程碑。这标志着,从此以后,我们寻找油气可以不再局限于某些个平原和盆地里,可以将视线投往那些巍峨的群山,壮丽的丘陵,可以向山地吹响进军的号角。&br&&br&&b&这是一片全新的战场,但我们斗志昂扬。&/b&(此处应该有音乐,我为祖国献石油什么的……)&br&&br&其他石油地质理论上的突破,我就不多介绍了——总之是扩大了勘探领域,让我们今后可能找到更多的原油。&br&&br&中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早已突破60%,我们的油气是不安全的。为了实现更多的油气安全,就必须发现更多的油气田。&b&安页1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更多油气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就是安页1井带来的最大意义。&/b&
答主被评论区拉回来更新了(评论区磁力max,一颗赛艇) ----------------- 看了评论区,不少朋友纠结于开采成本的制约。确实,以目前的油价,大规模开发是稳赔不赚的买卖。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当前不具备良好的商业价值;另一面是对指导…
改不了。&br&仅仅是婆罗洲油田恢复生产,日本就动用了全国7000名石化工人中的5000人。&br&穷逼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玩不起大石化的,抢来的浅层优质婆罗洲石油都搞不好,你和我说他们挖大庆不会赔死到最后被迫在更糟糕的时间点对美开战?&br&大庆。&br&深层,酸油,重油,高石蜡化。&br&婆罗洲&br&浅层,甜油,轻油,无石蜡化。&br&这就像你告诉我能考中考考250分的人&br&要去考高考400分一样。&br&在二战,不得不承认,中日本质上是咸鱼大战,比起欧洲战场的战斗力差的太远。&br&能挖大庆油田的工业是个什么水平呢?&br&单从工业基础来看,1962年中国能把1936年日本打出屎来。&br&专门挂出来黑一下,还“二战中日本一直没窘迫到战列舰出不了门”&br&特么这个出门遛弯一般意义上指的是战斗巡航。这种巡航可不是大战舰自己上就完了。&br&稍微给点参考,菊水特攻的时候,大和的全体成员都领到了回程的船票。&br&因为即使大和不战沉,大和的油也只有单程存油了。这你随便翻中文英文日文哪本战史结论都是一样的,无耻如日本右翼也编不出日本二战里战列舰随便开着玩的说法。
改不了。 仅仅是婆罗洲油田恢复生产,日本就动用了全国7000名石化工人中的5000人。 穷逼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玩不起大石化的,抢来的浅层优质婆罗洲石油都搞不好,你和我说他们挖大庆不会赔死到最后被迫在更糟糕的时间点对美开战? 大庆。 深层,酸油,重油,高…
石油一线员工。&br&&br&大家还是散了吧,这种事情没法说。你们用着高价油,我们拿着低工资,发生这种事情呐,我也不想嘛,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你饿不饿?我下面给你吃啊?&br&&br&我站出来说话呢就是想告诉大家,作为油企,这个锅,我们真心不想背,冤有头 债有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么大利益里面到底是谁拿走了我们和你们的钱,大家要明辨是非啊。&br&&br&油价这么低的环境里,我们油企真的是在亏损营业,而且还不能减产,不能招人,还要完成既定生产目标。但是呢,成品油销售这块业务,我们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械能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