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右边上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元不能动作的重度残疾人,请问我要学什么手艺合适呢?

残疾人康复培训资料(PPT)_学霸学习网
残疾人康复培训资料(PPT)
第一章 残疾人与康复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残疾的基本知识 一、残疾的基本概念 残疾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或丧 失,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无法履行其日常生活和社 会功能。为了便于理解,根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残损、残疾、残联分类》 标准,将残疾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残损 残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人的生理、心理和解剖结构某个部位受到损害。包括:智 力、心理、语言、视力、内脏、骨骼残损及畸形等。这是残疾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步。 它既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残疾或直接导致残联,也有可能是永久的或暂时的,即日趋严重或 好转的可能是并存的。 (二)残疾 残疾是指由于残损或某些疾病而导致人体某些功能的减弱或丧失,以至不能以正常的主 要从事某种活动。包括:行为、听力语言、运动及各种活动残疾等。这是残疾发生、发展 的第二步,它可能会发展为残联。但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治疗,也可使残疾得到 康复。 (三)残障 残障是指由于残损或残疾而导致个人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活动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 正常发挥。包括:识别残障(无法辨别人、地、时)、躯体残障(无法活动、生 活不能自理)、运动残障、职业残障.、社交活动残障、经济自给残障等。这是残疾发 生、发展的不良结局。这时,社会、家庭和环境对残障的影响很大,良好的“社会一 家庭”支持系统和合理的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残障的程度,反之则会加重。因此,残障 的康复和社会支持是不容忽视的。 举例翻:丢旅位高典年患著发生脑卒中一,侧从而导琴右侧偏瘫抖严蚕语言障碍, 其残损是指因脑卒中导致大脑组织受损;其残疾是指说话、行走、右手及体力等功能 下降;其残障则表现为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部分或完全丧失。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残疾的表述是按照一般残疾发生、发展的过程加以描述的, 但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要经过三个阶段。比如,有时残损可以直接导致残障,而影响 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从残疾预防的角度看,这个定义有其优势,它 指出残疾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少过粗中,每一项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都有 积极的意义,都有使残疾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可能。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标准,将身体功能 和结构的分类与活动和参与的分类结合起来,以满足开展预防和确定患者的需要。强 调残疾不仅仅是个人的特性,而且是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合体。;我疾的特点是个 体健康状况、个人因素及其生活环境的外在因素之间复杂联系的结果。因此,康复是 一种社会集体行动,要求改造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我国残疾分类标准L (一)视力残疾标准 1.视力残疾的定义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至影响其日常 失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2.视力残疾的分级[注1 (1)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如仅有 单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4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畴。 (2)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 (3)视野半径<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 (二》听力残疾标准‘ 1.听力残疾的定义 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 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2.听力残疾的分级 听力残疾一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91 dB HL,在无助听设备 帮助下,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 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二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一90 dB HL之间,在无助听 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三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 dB HL之间,在无助 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听力残疾四级: 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一60 dB HL之间,在无助听 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三)言语残疾标准 1.言语残疾的定义 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 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3岁以下不定残。) 言语残疾包括: (1)失语 是指由于大脑言语区域以及相关部位损伤所导致的获得性言语功能丧失或受 损。 (2)运动性构音障碍是指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导致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不会说 话、说话费力、发声和发音不清等。 (3)器官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是指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其代表 为鳄裂以及舌或领面部术后。主要表现为不能说话、鼻音过重、发音不清等。 (4)发声障碍(嗓音障碍)是指由于呼吸及喉存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失声、发声困难、 声音嘶哑等。 (5)儿童言语发育迟滞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 主要表现不会说话、说话晚、发音不清等。 (6)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是指由于听觉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不会说 话或者发音不清。 (7)口吃是指言语的流畅性障碍。常表现为在说话的过程中拖长音、、重复、语塞并 伴有面部及其他行为变化等。 2.言语残疾的分级 言语残疾一级: 无任何言语功能或语音清晰度姿10%,言语表达能力等级测试未达到一级测试水平,不 能进行任何言语交流。 言语残疾二级: 具有一定的发声及言语能力。语音清晰度在11-%一25%之间,言语表达能力未达到二 级测试水平。 言语残疾三级: 可以进行部分言语交流。语音清晰度在26% -45%之间,言语表达能力等级测试未达到 兰级测试水平。 言语残疾四级: 能进行简单会话,但用较长句或长篇表达困难。语音清晰度在46%一65%之间,言语表 达能力等级未达到四级测试水平。 (四)肢体残疾标准 1.肢体残疾的定义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 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肢体残疾包括: (1)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 (2)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3)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2.肢体残疾的分级 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 (2)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3)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4)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 (5)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 (6)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 (7)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 (8)四肢在末部位缺失; (9)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偏瘫或截瘫,残肢保留少许功能(不能独立行走); (2)双上臂或双前臂缺失; (3)双大腿缺失;. (4)单全上肢和单大腿缺失; (5)单全下肢和单上臂缺失; (6)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一级中的情况); (7)二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双小腿缺失; (2)单前臂及其以上缺失; (3)单大腿及其以上缺失; (4)双手拇指或双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 (5)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二级中的情况); (6)一肢功能重度璋碍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单小腿缺失; (2)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在5厘米以上爪含5厘米); (3)脊柱强(僵)直; (4)脊柱畸形,驼背畸形大于70度或侧凸大于45度; (5))单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 (6)单侧拇指全缺失; (7)单足跄拓关节以上缺失;、 (8)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 (9)侏儒症(身高不超过130厘米的成年人); (10)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两肢功能轻度障碍;’、 (11)类似上述的其他肢体功能障碍。该 (五)智力残疾标准 1.智力残疾的定义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 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 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 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 或智力明显衰退。 2.智力残疾的分级(六)精神残疾标准 1.精神残疾的定义 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病人的认知、情感和行 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2.精神残疾的分级 18岁以上的精神障碍患者根据WHO一DAS分数和下述的适应行为表现,18岁 以下者依据下述的适应行为的表现,把精神残疾划分为四级: 精神残疾一级: WHO - DAS值在)116分,适应行为严重障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视自己 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与人交往,无法从事工作,不能学习新事物。需要 环境提供全面、广泛的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他人监护。 精神残疾二级: WHO - DAS值在106-115分之间,适应行为重度障碍;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基本不与人交往,只与照顾者简单交往,能理解简单照顾者的指令,、有一定学 习能力。监护下能从事简单劳动。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偶尔被动参与社交活 动;需要环境提供广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三级 WHO - DAS值在96一105分之间,适应行为中度障碍;生活上不溉全自理,可 以与人进行简单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独立从事简单劳动,能学习新事 物,但学习能力明显比一般人差。被动参与社交活动,偶尔能主动参与社交活 动;需要环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需 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精神残疾四级: WHO - DAS值在52-95分之间,适应行为轻度障碍;生活一上基本 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时忽略个人卫生。1能与人交往,能 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较差,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学 习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尔需要环境提 供支持,一般情况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七)多重残疾 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残疾为多重残疾。多重残疾应指出其残疾的类 别。多重残疾分级按所属残疾中最重类别残疾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八)我国残疾人分类统计表注:以上数据是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结合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得出。 三、致残的主要原因 (一)遗传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任何生物亲代与子代以 及子代之间比 较相似,就是遗传性的表现。遗传与变异是生物不可缺 少的一种生命现象。遗传保证 了各种不同生物体的稳定,变异导致生 物的不断进化。人类的变异大多数属于正常范 围,如果变异程度超过 正常范围,即为病理现象,就是遗传性疾病,即遗传病。遗传 病悬导 致先天残疾的重要原因,能够导致残疾的遗传病并不多,以下为常见 的十类: (1)致盲遗传病如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 (2)致聋遗传病如先天性耳聋 (3)运动障碍遗传病如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抗维生 素D拘楼病、重症肌无力 (4)神经精神系统遗传病如小头畸形、脊柱裂、瘫痛、精神分裂 (5)内分泌系统遗传病如呆小病(克汀病) (6)血液系统遗传病如血友病A、地中海贫血 (7)先天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雪症、白化病 (8)一自血管系统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 (9)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如先天性肇丸或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 (10)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如先天愚型 (二)疾病 包括上面提到的十种遗传病,中风、颅脑损伤、脑瘫、脊髓损伤、脊髓灰质 炎、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癫痛、骨关节损伤、关节炎、地方性碘缺 乏病、麻风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肺疾患、尘肺、糖尿病等。 (三)中毒 包括食源性化学中毒(如甲醛中毒导致的双目永久性失明),药物中毒(如 链霉素中毒引起的耳聋),农药中毒(如四肢肌肉性萎缩),煤气中毒(严重 的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出现偏瘫、失语、失明和继发性癫痛)等。 (四)意外伤害 包括交通意外、生产事故、烧伤、烫伤、中毒、化学品灼伤、运动创伤等。 (五)有害环境 包括物理有害环境,如光学致盲(如激光致盲)、声学致残(噪声性耳聋)、 电学致残(高压电致残)等;化学有害环境,如慢性钡、铅中毒导致肢体瘫 痪、、智力低下,〔中毒见上述(三)]生物有害环境,如寄生虫环境(如脑 囊虫病引发的癫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乙脑)等。 四、残疾的预防: (一)概念 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残疾原因的基础上,_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 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二)分级衡 残疾预防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是指预防致残性伤害和疾病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免疫接种目的是取得相应的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如急性脊髓灰质炎、麻 疹、风疹、乙脑等致残性传染病的免疫力。 (2)预防性咨询及指导目的是掌握预防相应的致残性伤病的知识和方法,指 导自我预防或群体预防,如婚前医学、优生优育、预防先天性残疾、营养、运 动等咨询,预防非感染性慢性病。 (3)预防性保健如围产期保健、保证婴儿健康发育和顺利出生,预防先天性 残疾。 (4)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如避免吸烟、酗酒、肥胖或超重;控 制致伤致残的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的危险源,预防多种非感染性伤 害和疾病。 (5)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限制几烟酒、作息规律,预 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6)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保持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避免心理、行 为过激反应,预防抑郁、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 (7)安全防护照顾幼儿有人看管照顾,高龄或病弱老人有人扶持,预防意外 伤害。 (8)遵守安全规则,养成安全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乘车使用安全带,乘摩 托车戴头盔,避免酒后驾驶,预防车祸及其他伤害。 (9)维护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安全环境(消除或减少暴力、设置安全设施、具 备防火、防污染、防噪音保障)及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的安全环境,预防意 外伤害。 2、二级预防是指发生伤病后防止出现残疾,可采取以下措施: (1)疾病早期筛查如筛检血压、血糖、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听力、视力等, 如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儿童精神障碍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有关疾病,以便早期干预,如早期查出心血管疾 病、代谢障碍,及时治疗。 (3)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禁酒、控制体重、控制血脂、减轻精神压力、补 充必要营养(对营养不良者),控制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的发展。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实行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劳逸结合、作息规律,控 制心脑血管病等发展。 (5)早期医疗干预如药物治疗、护理、手术(如对麻风采取联合化疗),促 进伤病痊愈或好转,预防合并症。 (6)早期康复治疗如功能训练、心理辅导、体位处理(防止关节挛缩、褥疮) 促进身心功能恢复,防止功能受限,预防合并症(残损)。 3、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采取措施预防残障,可采取以下措施: (1)康复功能训练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改善功能预防 或减轻残疾。 (2)使用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功能用品用具如假腿,下肢、脊柱矫形器,助 听 器,眼镜,坐垫等,预防畸形,改善功能,改善视听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 (3)使用步行用具如腋杖、拐、助行车、轮椅,辅助步行。 (4)进行康复咨询预防进一步恶化,提高自我康复能力。 (5)支持性医疗、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汝口脊髓损伤者采取医疗护理措 施,预防泌尿道感染、褥疮等,改善机体状况,减轻残疾。 (6)手术治疗矫形器、替代性和补偿性手术,如镜或膝关节全置换术,改 善下肢功能。 第二节康复的基本知识 一、康复的概念 康复是指采用医学、工程、心理、教育、职业和社会等各种手段,使残疾 人的身体、感官、智能、精神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功能达到最佳水平,以增强 自理能力,融人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二、康翻的对象 (一)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 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一定义与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 (二)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 庞大群体。 (三)慢性非传染性病人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 卒中,恶性肿瘤;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骨关节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 遗传性疾病;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肥 胖症等。这些慢性病长期困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 活质量。 三、康复的领域之 康复的领域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方面。 《一》医疗康复应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伤病者和残疾人进行康复诊断、功 能评估及康复治疗护理,促进身心康复。医疗康复也包括使用各种临床康复 手段。 (二)教育康复使残疾人(首先是学龄残疾儿童和一青少年)在教育上达到康复的 目标,即能够人学接受教育;同时也指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促进全面康复。 (三)职业康复使青年和中年残疾人在就业和职业工作上能够达到康复的目标;包括 就业前的职业能力的评定和训练,帮助就业上岗或自谋生计,以及就业后在职业工作 上的评估和支持。 (四)社会康复使残疾人在享受公民的社会权益和在社会生活上能达到康复的目标, 也就是能够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在上学、就业、医疗、住房、交通、政治经 济生活、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不受歧视,并能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职责。此外,社 会康复也引导和帮助残疾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促进全面康复。 四、康复的途径 康复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机构康复、社区康复、-L门服务、信息服务。 (一)机构康复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术,对病伤残者开展康复医疗、 功能训练、心理疏导、辅助用具服务、职业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康复,一般在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 (二)社区康复主要利用区(县)、街道(乡)和居(村)隶属卫生、民政、教育、 残联等部门和社会的人力、物力、政策、信息、文化等资源,并积极发挥残疾人 及其亲友的作用,为病伤残者就近就便提供训练指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残疾人 亲友培训、用品用具及咨询转介等多种康复训练与服务。‘ (三)上门服务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依托机 构和社区的人力、知识和技术等康复资源,为病伤残者提供上门的康复服务。 (四)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多种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设施和技术,把康复知 识和技术发送到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为病伤残者提供服务。 五、康复的基本原则 (一)功能训练着眼于保存和恢复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运动、感知、心理、语 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重视功能的检查和评估,采 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尽可能满足残疾人和功能缺陷者对功能康复的需求。 《二)全面康复从生理上(身体上)、心理上(精神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 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康复的对象不仅是有功能障碍的器官尊肢体,更重要的是 整个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全面康复也就是整体康复,也是在医疗康复、教育康复、 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领域全面地得到康复。 (三)融入社会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残疾使残疾者暂时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 康复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残疾者通过功能的改善和环境条件的改善而能重返社会、融人 社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成员,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 有能力参加社会生活,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标志。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 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 有病或衰弱。”人们为了能参加社会生活和履行社会职责,必须具备以下六方面 的基本能力:意识清楚,有辨人、辨时、辨向的能力;个人生活能自理;可以 行动(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轮椅);可进行家务或消遣性作业;可进行 社交活动;有就业能力,以求经济上能自给。康复工作就是为了帮助患者恢复 以上能力,促使患者重新与社会相结合。 (四)提高生活质f生活质量反映了残疾人或伤病者对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能力 水平和个人感受,主要反映在健康状况、职业和工作状况、经济状况、婚姻、 家庭及居住环境状况、业余休闲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状况、个 人对生活的心理感受等。通过康复治疗带动全面康复,其结果必然在不同程度 上对上述有关生活质量的诸多因素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章 社区康复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社区的基本知识 社区康复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是相对传统康复途径的一种新的 康复服务理念,即统筹利用康复资源,充分发挥康复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主 动性,在城乡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和其他需要康复的 人,提供就地就便的全面康复服务,其经济、有效、可行,适合于在世界各 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广。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社区康复试 点,至今已近二十年,人们对社区这一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专业词的理解也不 断实际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各 项工作都正在向社区延伸,因此了解社区的概念及在实践中的界定,对社区 康复纳人社区建设规划,融人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服务等各项业务范畴,推 动社区康复工作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一词在希腊语中指“友谊”或“团契”之意。社区一词传人我国是在20世纪 30年代,仅作为一个学术名词而已。多年来,社会学家与实际工作者将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广义的社区内涵和社区康复中的社区内涵两种定义。 (一)广义的社区内涵 从广义上讲,普遍认为“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 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作为社会的一部 分,对于社会在整体上达到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凡 符合以上几条件的都可称之为社区。从地域L可大可小;从人群上可多可少; 从功能卜可繁可简;从范围上可城 市、可农村;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可一级、多级……。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 社区是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结合,社区人群多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 社区意识,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结成了相互关系,并利用国家政府机构对社区 的支持,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力量发展社区,使之发展得更完善。 (二)社区康复中的社区内涵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 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再次明确了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这里的“社 区”广义地讲就是基层,具体地讲就是距残疾人最近的区域,以使残疾人能够得到有 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康复服务。根据我国行政管理特点,社区康复工作 依托自上而下的网络实施,即以区、县为指导,街道、乡镇为平台,居(村)、家 庭为基础。县、区是国家康复服务任务下达的行政区,承担组织管理、综合协调、 督导检查、统计汇总等任务;街道、乡镇也是一级政府,便于协调工作、统筹资源、 贴近残疾人,是直接服务和指导居(村),使康复服务覆盖面从地域上和人数上扩 大的最关键的核心行政区;居(村)(包括新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随着改革的 深人,更具功能性,与社区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居(村)民委员会最了解辖区 残疾人和其他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实际困难和家庭情况,能组织人力,提供因人 而异、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内容,因此是落实各项康复服务的基础;而 家庭则是绝大部分残疾人和康复对象所在之处,一方面他们需要普及康复基本知识、 提高自我康复意识,靠残疾人自身和家人帮助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也需要 得到“不出门”的康复服务,这对于残疾较重的残疾人更为重要。因此,对社区康复 中的社区,不应机械地去界定,更重要的是不断理解其内涵。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一个社区的构成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 (一)地域(社区区位) 一定的地域即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这里所说的地理空间,不是单纯的自然地理 区,而是指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这两方面的结合。在一个地理空间中,可同时存在 多个社区。如北京市,在地图上占据一定的地理区域,同时又包括许多城乡社区, 如街道、乡镇等。 (二)人群(社区人口) 一定的人群即社区拥有一定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人的群体。社区的存在离不 开社区中人的存在,社区中不同的人的构成,就形成了不同社区的不同人的群体。 如 城市社区人群具有与农村社区人群不同的特征;城市社区人群范围大、联结强度低、 人口分布密度大、人际关系持久性低、文化层次相对高等。 (三)文化维系力(社区文化) 一定的文化维系力即社区人群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及其他活动中,由于 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要、共同的问题等,而产生了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 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这就是社区的文化维系力。不同社区有着 不同的文化。如城市社区文化的特点是具有较多的机构组织及规章制度,较明显的 世俗化,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加追求实用、实际。城市社区的物质生活及文化 生活均较丰富,生活节奏快,工作规律性强等。 (四)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社会活动) 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是社区的核心。不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经济 活动都是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但是由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 因而人们在城市社区的工业生产活动中和人们在农村社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建立 起来的相互关系也就不同。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活动和日常生活活 动中形成各种关系并相互作用,这样就产生了不同形态的社区。城市社区相对地较 农村社区人口集中、成分复杂、社会活动频繁、生活方式多样化、群体和组织结构 较复杂、家庭规模及职能逐步缩小,政治、思想、文化相对发达等。 三、社区的分类 纵观社区发展过程,社区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经农村公社、古代城市、发展 到当代大城市。社会学家依照不同的原则,对社区进行了分类研究。这里介绍按照 空问的特征进行社区分类的情况,见下表: 按空间特征进行的社区分类表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其在地图上有明确的标示,在法律上有明文规定。自然 社区即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定居区。以上两种类型的社区有时是重合的, 如 大城市既包含有城市社区,也包含有乡镇社区、街道社区等。专能社区即人们从事 某种专门活动而形成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聚集区,表中未例举的如矿山、学校、 部队等都属于专能社区。精神社区即空间上无共居地,但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信 仰、成员感等,如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就可称之为一个精神社区。 四、社区的功能 一般说来,社区有五种重要功能: (一)满足生活需求功能社区有一套’l几产、分配以及销售的体系,提供给社区 内成员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二)社会化功能社区有一套社会化的体系,将社区内最重要的价值观及行为 模式,由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社区内学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都有其社会化的功能。 (三)社会控制功能社区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用以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以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用以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 《四)社会参与功能社区有一套社会参与的体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相互往来与 互动,并提高社区的价值整合。, (五)社会互助功能社区有一套互助体系,使社区内一群人互相帮助、互相支 援。 第二节 社区康复的基本知识 一、社区康复的定义 随着社区康复在全球的不断深人开展,其定义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各国结 合实际情况对社区康复的定义及内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 织,曾多次对社区康复定义进行修订,以适应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全球社区康复发 展现状。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在社区的层次上采取的康 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 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二)联合国三大组织的定义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 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了新的定义:“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 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 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 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康复的《2004 联合意见书》中阐明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 等、减少贫困和社会包容的一种战略。社区康复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 和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职业、社会机构和其他 机构共同努力贯彻执行。 (三)我国社区康复的定义 根据国际上对社区康复所下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和社区康复实践,目前我国 对社区康复所下的定义为: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政府领 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支持,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参与,采取 社会化方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面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 生活的目标。 二、社区康复的特点 (一)战略位置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的一项战略,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 服务”的基本策略,应纳人社区建设规划中。 (二)管理方式政府领导、多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同时充分发挥 非政府组织、社会和个人力量,形成社会化的管理方式。 (三)服务层面城乡基层社区。根据社区内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社区经济发 展和康复资源的状况等,因地制宜地制定社区康复服务规划,在社区和家庭为康 复对象提供就地、就近、便利的康复服务。 《四)服务对象残疾人是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对象。此外,慢性病人、老年人 等需要康复服务的人群也是社区康复服务的对象。 (五)病伤残者的角色社区康复服务强调病伤残者作为主动参与的一方,而不 是被动接受治疗的一方。他们及其亲友应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专动积极 开展康复训练。 (六)技术支持有技术资源中心和专家指导组的指导,采取实用的康复技术, 有各部门、各专业共同组成的转介服务系统,以实现病伤残者的全面康复。 (七)效果与效益资金投人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良好。 (八)康复训练训练场所就地、就近;训练方法简单易行;训练器材因陋就 简;训练时间经常、持久。 三、社区康复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社区康复的产生和发展 “康复”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初始阶段的康复仅仅是为残疾人在一些小型的康 复机构中提供护理照顾、救助服务,残疾人有可能终生在这些机构中度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较完整的康复概念,现代康复疗法也逐渐系统化,对 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大都在医疗和康复机构中进行。出现了美国的科技型、西欧 诸国的福利型、日本的集科技与福利为一体的复合型共三种康复模式。这种方式 的康复服务虽然可以解决较复杂的残疾问题,但费用较高,周转率低、覆盖面 小,更为不利的是,残疾人长期被限制在康复机构里,不能参加正常的家庭生活 与社会活动,严重阻碍了残疾人重返社会。20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发现 定位在家庭与社区水平的康复服务可弥补机构式康复的许多不足。如英国通过全 民健康服务系统,由全科医生负责所辖卫生区域中残疾人康复的服务方式,获得 了较好的效果。 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种新的、有效的、经济的康复服务途径,即社区 康复,以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使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也能享有康复服务。 1978年阿拉木图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确定了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应包括保健、 预防、治疗和康复,要求在社区层次上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居民提供人群的保健 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加强了对社区康复专业技术管理,初步规划出社区康复 模式,由海兰德博士等人完成了《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手册初稿,并在9个国 家试点使用。 1981年联合国确定国际残疾人节,社区康复进一步得到重视。为促进全球领 域的合作,制定了残疾人十年(年)社区康复全球发展规划,同年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为社区康复下了定义。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全面管理社区康复并得到联合国众多组织支持。国际劳 工组织制定了农村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对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一体化 教育”项目;联合国难民事务署高级专员办事处在难民营中开展社区康;联合国 儿童基金会开展残疾儿童社区康复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社区参加预防项 目;同年《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手册经改编译成15种文字。之 1985年英国伦敦大学开设“社区康复计划与管理”课程,全球性培训、地区性培 训工作迅速开展,有些国家还专门设立了社区康复专业学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 达地区建立了不少社区康复培训中心。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对全球社区康复发展进行了评估,专题报告中指 出,“社 区康复虽在全球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仍然落后于保健、预防和治疗的发展 水平”。 1993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职的海兰德博士出版了《偏见与尊严―社区康 复介绍》一书,指出“社区康复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没有一个现成的蓝图”。 同年该署图尔强博士开发了一套对康复项目进行监测和结果分析的计算机软件评 估系统,突出了社区康复评估中应注意的相关性、达标性、影响性和持续性。 1994年联合国发表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同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进一步 明确了社区康复目标、概念和实施方法。指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 疾人康复并享受均等机会和融人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 人自己及其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 力”;“社区康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务实’、‘灵活’、‘支持’、‘协作”’。 1999年“偏见与尊严―社区康复介绍”一书再版,更新的观念对全球残疾发生情 况、康复需求情况、社区康复的定义、管理框架、技术要素、监测评估以及未来 发展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明确了社区康 复的定义和内涵。 纵观社区康复发展史,可以看出,社区康复以城乡社区为基地,以解决广大残 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以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作为保障,以实用康复技术为 411练手段,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与,已形成了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近年 来,社区康复作为社区发展的一项战略,已进人了一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新阶 段。 (二)我国社区康复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康复服务的 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康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 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在我国以上三种康复对象的人数超 过2亿,如再加上一些急性伤病的患者和手术前后的患者,需要康复服务的人数 还不止于此,而且他们中大多数生活在农村。 然而,我国现有的康复服务体系几难以适应这一庞大康复服务群体的需要。加 上康复人才的缺乏,机构式康复的高费用和康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相当数 量的康复对象得不到就地、就近、经济有效的直接康复服务。为改变这一落后的 康复服务现状,我国1986年正式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十余年来,我国的社区 康复实黔不断顺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改革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已取得了较 大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正在探索由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等相 关领域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与方法。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 的社区康复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年)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和菲律宾举办了“现代康复原则、计划与管理”研 讨班,为我国培训了十余名社区康复骨干;同年我国专业人员将世界卫生组织编 写的《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手册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年底,国家卫生部在山 东、吉林、广东、内蒙古四省(区)城乡开展了社区康复试点,其中广州中山医 科大学在广州市金花街道进行的试点成效突出,影响广泛,试点在社会发动、组 织管理、技术支持、医疗康复训练以及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大 胆探索,取得了具有示范性的经验。 与此同时,国家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在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系 列的服务中包含了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特别是促进残疾人在职业康复和社会康 复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就认识到了社区康复是使我国绝大多数残疾人享 有康复服务的最好途径,并与各部门积极协作,对社区康复试点地区进行了考 察,召开了社区康复研讨会,并培训社区康复专门人才。1988年开始实施“中国 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开展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 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即抢救性的三项康复。五年工作纲要时期,超额完成了各项 任务指标,同时奠定了开展社区康复的基础。 2.试点阶段(年) 国家制定了“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 要”等国家计划。明确规定了在此期间要逐步推广社区康复,把康复医疗落实到 基层,康复医疗机构作为技术指导中心,既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医疗,又承担 培训人才和科研任务,同时指导社区康复工作。“八五”期间要求,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都要进行社区康复试点,已经搞了试点的要进一步扩大试点,并及时总结 经验。 “社区康复实施方案”作为一项独立方案纳人“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中。 “八五”期间在全国62个县(区)进行了社区康复示范工作,示范地区残疾人康复 服务覆盖率超过75%,社区康复工作内容除“老三康”外,还增加了低视力康复、 精神病防治康复、智力残疾预防和康复、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等。试点工作 在建立社区康复工作体系、确定服务内容、开展人才培训和社区康复评估等方面 都取得了经验。 国家民政部在“八五”期间,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社会福利机构为基地,以社 会支持为背景开展了社区康复,使福利机构由过去的封闭型、救济型、供养型发 展成为开放型、福利型和康复型。 特别指出的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使社区 康复有了法律保障。 3.社会化方式初步推广阶段 自“九五”(年)年开始,中国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进人了采取社 会化方式推进的阶段。 “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康复工作目标是:完善社会化的康复服 务体系,以社区和家庭为重点,广泛开展康复训练,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 务;同时实行一批重点工程,使3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开发供应 一批急需、适用的特殊用品和辅助用具,帮助他们补偿功能,增加能力。“康 复训练与社区康复服务‘九五’实施方案”明确规定系统训练肢体残疾者10万名、 聋儿6万名、智力残疾儿童6万名,并使120万名重性精神病人得到综合康复。 “九五”期间为社区康复社会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进人“十五”(年),社区康复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将社 区康复工作纳人社区建设规划;融人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服务和特殊教育等部 门业务,并开拓了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年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盲人定 向行走训练服务和麻风畸残康复等业务领域。 4.发展新阶段 2002年,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 “人人享有康L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将“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把康复服务引人家 庭”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2004年召开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会 议,明确提出,推进社区康复,夯实服务基础,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的奋斗方向”。2005年,中国残联、卫生部、民政部联合先后出台了《关于印 发(进一步将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各地康复工作开展。 2006年,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联六部门共同制 定了《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审方案》,要求各地认真做好《中国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年)》的使用和评审工 作。《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将社区康复实施方案再次调整为各 项康复工作的龙头方案,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社区康复工作成效 1.残疾人社区康复纳人国家计划 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纲要,制定了配套实施方 案。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对社区康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将相应工作纳人本地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措施,加大投人。中央及地方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城 市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及改革农村卫生事业的相关工作时也逐步将 残疾人社区康复纳人其中,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国 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成功实施以及各地政策的成功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 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之路。 2.初步建立社会化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国家和地方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 责社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实施,形成了社区康复的组织管理网络;国 家成立了残 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组,制定技术标准,编写培训教材,培训技术骨干,并深 人地方指导工作,推广实用技术,省、、市、区(县)相应建立技术指导组,确 定专业机构为当地技术指导中心,面向基层培训人员,传授训练方法,普及康复 知识,形成了技术指导网络;各地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 位、工疗站、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就 地就便的康复服务,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务网络。三个网络的形成,搭建了社会化 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 作机制。 3.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逐步规范 各地积极按照国家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统一要求开展工作,社区康复工作逐步 规范。地方各级残联牵头,结合工作需要,制定了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技术 指导中心、康复站以及社区居(村)委会的康复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并对执行 情况进行考核,推进了社区康复工作的制度化建设。社区康复工作流程及内容也 更加明确,各地按规范流程培训调查人员,开展人户与社会调查,为有康复需求 的残疾人建档立卡,作好服务记录。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市辖区 (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居(村)委会三个层面的社区康复工作检查评 估标准,2005年还制定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明确评估内容、 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和评分办法,按分类指导原则,确定不同地区的达标标准, 为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目标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 4.残疾人受益面不断扩大,康复意识不断增强 经过努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 和残疾人的参与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社区康复实施面不断扩大,截止到 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康复服务机构和场所一万九千多个,基层社区康复服务 能力得到提高。残疾人康复意识不断增强,受益残疾人不断增多,康复训练质量 逐步提高,连续超额完成国家社区康复工作任务。康复服务工作实施面市辖区和 县(市)分别达到621个和1086个,全国已有1075万残疾人在各种形式的康复工 作中得到不同程度康复,社区康复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回顾近二十年社区康复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 ―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坚持“低投入、广覆盖”,推广适宜康复技术,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 求。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组织开展残疾人 社区康复工作。 四、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 社区康复服务在国际上己开展30余年,呈现出多种模式发展趋势。不论采 取何种模式,都应遵循社区康复服务的基本原则,其最终目标应是:使所有 的康复对象享受康复服务,使残疾人与健全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 (一)社会化 康复对象通过社区康复服务,不仅要实现功能训练、全面康复,而且还要 实现融人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多部门、多组织、多种 人员和力量的共同参与。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发展的一 部分。社区康复服务只有坚持社会化的工作原则,才能使这项社会系统工程 顺利实施。 所谓社会化的工作原则是相对于封闭、孤立、一家包揽的工作方式而提出 的,具体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 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残疾人及其亲友的参与,共同 推进工作的原则。社区康复服务自始至终均应遵循这一原则。 社会化工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成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卫生、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参加的社区康复服 务协调组织,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采取措施,统筹安排,督导检查,使社 区康复服务计划顺利、健康实施。 2.相关职能部门将社区康复服务的有关内容纳人本部门的行业职能和业务 领域之中,共同承担社区康复服务计划的落实。 3.整合和利用康复资源,在设施、设备、网络、人力、财力、政策和信息 等方面,打破部门界限和行业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 的服务。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和动员社会团体、中介组 织、慈善机构、民间组织、志愿者、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服 务,在资金、技术、科研、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5.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残疾人和其 他康复对象提供热忱服务。 (二)社区为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太众教育、 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出现了社区化发展的趋势,如: 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即向社区大众直接提供各种 服务。改革开放方针的施行和中华民族邻里互助的美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康 复服务的社区化发展。 以社区为本,就是社区康复服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必须 立足于 社区内部的力量,使社区康复服务做到社区组织、社区参与、社区支持、社区受 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 每个社区的康复对象构成不同,需求也不同。有些地区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 高,有些地区流行病造成的慢性病人增多,每个社区的残疾人构成情况均存在着 差异。因此,只有根据社区内康复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的社区康复服务计划,才 是切实可行的。 2.社区政府应当把社区康复服务纳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两个文明建设 之中政府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关的社区康 复服务工作,使社区康复服务成为在社区政府领导下的、社区有关职能部门各司 其职的政府行为。 3.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一体化 社区康复服务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多种资源的合理布局、充分 使用。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这是使社区康复持久发展的主 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实践证明,大多数依赖于国外或社区外支持开展的社区康复 服务项目,都因为未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资源,而当项目结束、外援撤出后,社 区康复服务也逐渐萎缩,甚至停滞。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资源,才能 使社区康复服务持续发展下去。 4.社区残疾人及其亲友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残疾人要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康复训练。残疾人亲友 要及时反映家中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帮助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另一方面残疾人及 其亲友也可以参加社区助残志愿者和康复员队伍,为社区中的其他残疾人和康复 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相关服务。 5.根据本社区病伤残的发生及康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各异的多民 族国家,每个社区具有不同的疾病、损伤、残疾情况和康复需求,应根据社区中 常见的、危害严重的致病、致残因一素,有针对性地开展诊断、治疗、预防、保 健、康复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使社区大众防病、防残和康复的意 识不断增强,社区人群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三)低成本、广班盖 1.什么是低成本、广覆盖 低成本、广覆盖是我国卫生工作改革的一个原则,也是社区康复服务应遵循的 原则,是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使大多数服务对象能够享有服务, 即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具体地说,在社区康复服务中,以较少的投入,保障 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使大多数康复对象享有基本的康复服务。 2.坚持“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的意义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盲目追求康复机构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 而是要加强康复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康复服务质量,走低水平、广覆盖、低投人、 高效益的道路。据国外统计,机构式康复人均费用约为100美元,仅覆盖了20%的康 复对象;而社区康复服务人均费用仅9美元,却覆盖了80%的康复对象。据国内统 计,以脑瘫儿童康复为例,由于床位有限,加之大多数脑瘫儿童受经济、交通、陪护 等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到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少数能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的,三个月 为一个疗程,费用近万元。社区康复服务可以就地就便,甚至于在家庭中开展训练, 不受疗程的限制,可以长期进行,且经济投人仅数百元就可以满足训练的设备要求。 (四)因地制宜 社区康复服务既适合于发达国家,也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其目的是使大多数的康 复对象享有全方位的康复服务。由于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康复技术 及资源、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 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区的社区康复服务方法,才能解决当地的康复问题。如在经济发 达地区的社区康复服务可以兼顾到经济效益,为康复对象提供的各项康复服务可以是 有偿的;在设施设备方面,多具有专门的训练场所,设置有现代化的康复评定、康复 治疗和康复训练等设备;在训练地点方面,以专业人员、全科医生、护士在康复机构 中直接为康复对象提供服务为主,以家庭指导康复训练为辅;采取的是现代康复技 术,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语言疗法、现代康复工程等。在经济欠发达 地区是以“低成本、广覆盖”为主,即以成本核算、收支相抵的低偿或无偿方式提供服 务;在设施方面,利用现有场所或采取一室多用的方式提供康复服务;在设备方面, 以自制的简便训练器具为主;在训练地点上,采取以家庭训练为重点,在康复人员的 指导下,以康复对象进行自我训练为主;主要应用的是当地传统的或简单的康复技术。 (五)技术实用 要想使大多数康复对象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使大多数康复人员、康复对象本人及 其亲友掌握康复技术,这就要求康复技术必须易懂、易学、易会,因此康复技术应注 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化: 1、现代复杂康复技术向简单、实用化方向转化。 2、机构康复技术向基层社区、家庭方向转化。 3、城市康复技术向广大农村方向转化。 4、外来的康复技术向适用于本地的传统康复技术转化。 (六)康复对象主动参与 社区康复服务与传统的机构式康复服务的区别之一是康复对象角色的改变 其由被动参与、接受服务的角色,成为主动积极参与的一方,参与康复计划的制 定,目标的确定,训练的开展以及回归社会等全部康复活动。康复对象的主动参 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康复对象要树立自我康复意识。 2.康复对象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3.康复对象要参与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4.康复对象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自食其力,贡献社会。 五、社区康复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社区康复工作需要多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和其他康复 对象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康复服务,取决于各项计划和服务是否能切实落实。做 好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关键在于把握好各项工作环节和衔接,有序地开展工作。 工作流程大体为: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制定工作计划。培训人员。调查社区康 复资源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组织实施。检查评估。 (一)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 社区康复工作需要建立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工 作机制,依靠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组织实施、 1.明确部门职责、实行目标管理 (1)卫生部门 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 “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六位”是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 划生育技术六项服务,这“一体”是整体的意思,“六位一体”的服务就是把“六项” 服务作为整体为患者考虑,这个整体能满足患者的完整需要。培训人员,提高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水平;普及康复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提 供业务指导和基层服务;抓好早期发现,预防残疾。2005年中国残联和卫生部 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明 确了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和工作内容等。 (2)民政部门 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人社区服务工作计划;开辟场所直接提供服务或转介 服务;制定优惠政策,补助贫困康复对象;组织志愿者康复助残。姿 (3)教育部门 开展在学校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培训人员,普及知识,教育家长。 (4)计生委 发挥工作网络和基层工作队伍的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鉴定; 普及知识,预防先天残疾。 (5)妇联 参与残疾妇女、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组织康复助残活动;普及知识,宣传教育。 (6)残联 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技术指导组,督导检查,统计汇总, 推广经验,管理经费;组织康复需求调查;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贯彻落实《全 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巧年)》,开展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 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加强残联康复机构建设;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人自我 康复意识。 2.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1)组织管理 ―加强政府领导,完善省、市、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将残疾人“人人享 有康复服务”目标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制定康 复保障措施,组织制定并实施社区康复计划。 ―街道、乡镇残联协调有关单位,统筹考虑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康复资源,因地制 宜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社区康复员,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 复服务。 (2)技术指导 ―调整和充实各级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组,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推广实用技术、培 训人员和评估康复效果等方面发挥作用。 ―建立和完善省级、地(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扩展康复 业务,扩大服务领域,发挥技术示范和指导作用。 ―整合当地康复资源,县(区)建立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 站,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发挥普及知识、人员培训、社区家庭指导、咨询转介等服 务作用。 (3)社区服务 ―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范围,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同时,发挥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设 施、福利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工疗站、残疾人活动场所的作用,建立适应各 类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康复站,形成社区服务网。以社区和家庭内重点,为残疾人提 供康复服务。 (二)制定工作计划 各级政府都应以国家社区康复计划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工作计 划,明确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实施进度、统计检查及经费保障等。为确保工作计划 的落实,还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检查工作进度,解 决发现问题,为下一年工作打好基础。 在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听 取各方意见,认真研究问题,反复修改文稿,形成共识,推动工作开展。 (三)建立工作队伍 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需要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基层康复人员、志愿工作者、 残疾人及其亲友密切配合。 管理人员主要有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技术指导中心和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负 责人员、街道、乡镇社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主任、社 区康复协调员等。 技术指导人员是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科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人力资源,主要有技术指 导组成员,承担训练和服务任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经培训的相关部门业务人 员。 基层康复人员主要指街、乡社区和村卫生中心站的医务人员、学校教师、民政、教 育、计生、妇联等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 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织热心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工作者、残疾人及其亲友积极 参与社区康复工作,对残疾儿童要特别强调父母的参与和配合。 (四)培训人员 社区康复人员的培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采取正确培训的方式进行,为保证培训 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要根据当地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等实际情况 制定。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 与教材以及考核办法等。 2.开展分类培训 一社区康复工作的培训对象为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和基层康复人员等。由于他 们承担的任务和职责不同,因此应选择适宜的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 (1)管理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康复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管理方法、 工作流程等,同时要了解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康复训练的有关基飞知识,使其能胜任组 织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并能及时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 (2)康复指导人员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分别确定。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残疾人康复 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要求等。对康复训练指导人员还应通过培 训使其掌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的使用 以及训练器具的应用等知识。 (3)基层康复员主要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 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同时还要培训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 简易康复训练器具的制作及咨询转介等知识,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 训练与服务。 3.建立培训工作档案 建立培训工作档案是实现培训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培训工作楼案 包括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培训班登记、学员考勤、考核结果、教学效果评估和培 训后学员在岗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在培训中还要注意选择好适宜的人员作为师资承担教学工作;培训内容 与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加强课堂管理;组织学员考核和教学评估,以不断改进培训 工作。 (五)调查社区康复资源和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而进行的调查,是社区康复服务整体工作中最重要的一 环,它可为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是保证社区康复服务科学、 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明确调查目的,加强调查管理,完善调查内容,进 行调查人员的培训,并将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社区康复资源调查 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地区,要了解和掌握当地现有的康复资源,包括隶属各部 门和社会兴办的医院、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幼儿园、心理咨询部门、福利院所和 用品用具等单位的数量、分布、业务范围、设备设施、技术人员等情况,以有效利 用资源,满足残疾人和其他康复对象对康复训练和服务的实际需要。 2.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 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因此,掌握他们的状况以及家庭、社会对 其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调查内容包括4部分: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监护人姓名以及婚姻状况、文化 程度、主要生活来源、医疗保障等情况。 (2)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致残原因、生活自理程度等。 (3)康复需求、包括在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心理服务、知识普及以 及全面康复所需要的转介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建立 康复服务档案,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制定社区康复计划、动态调整康复服务内容的 客观依据。 (六)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 对需要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应: 1.进行初次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计划 由康复人员在训练前对康复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各项功能检查,以及必要的 专项会诊和检查,确定康复对象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自理、学习、劳动、社会生活等 能力,并以此为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 2.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 社区中提供的康复训练项目不是对每一位康复对象都适用,应当因人而异地选择 一种或几种康复训练项目,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指导进行康复训练 由基层康复员指导和帮助康复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记录。训练时要充分调动 残疾人和康复对象的主动积极性,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还应力求使训练项目活泼、 新颖,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少到多,循序渐进。通常可把一个繁杂动作 分解成若干个简单动作,分阶段完成。 4.定期的康复评定 对康复训练的定期评定是康复训练中很重要的一步。通过评定,了解训练项目是 否适合、是否有效、康复对象对训练的态度等。根据评定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必 要时对康复计划予以修改。 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应采取实用、易操作的方法对康复对象进行康复训练效果的 评估,同时还应强调,康复训练的评估,主要依据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上学、 劳动、交往以及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变化程度。 5.选用及制作训练器材 根据社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康复对象的训练需要购置或制作康复器材,如平行 杠、阶梯、沙袋、滑轮拉力器等。 6.辅助用具的信息、供应、维修等服务 假肢可恢复残缺肢体原有的形态或功能。矫形器能从多方面减轻四肢或躯干的功‘ 能障碍。在社区条件下,制作有效、普及型假肢、矫形器、自助具等是可行的。如 本社区无条件供应各类残疾人所需要的辅助用品用具,康复指导人员应提供有关方 面的产品和供应信息。 提供综合性康复服务还包括: 康复医疗服务、心理支持服务、知识普及服务以及咨询、转介服务等。 (七)进行检查评估 1.什么是社区康复评估、 评估也可称为评价、评定。社区康复的评估是指参照一定的标准,以检查社区康 复服务规划目标、策略、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康复对象的康复效果为依据,对社 区康复服务的各项工作和康复对象进行客观、科学的鉴定。它包括目标评估、实施 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三部分内容。 评估的核心是对社区康复服务活动的相关性、有效性、效率、影响、持久性进行 评估。相关性即审评项目活动是否与项目的目的和方向一致。如:是否坚持为社区所 有残疾人服务的方向,是否为绝大多数残疾人和康复对象提供了康复服务等;有效性 即审评项目活动是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实现了目标,取得了成绩。如:康复服务覆盖 面,康复效果的好坏;效率即审评项目活动是否以最少的投人取得最大产出效果,有 效利用了现有资源;影响即审评项目活动对社区产生的影响,诸如对社会环境、经济 发展、康复技术、康复机构、残疾人生活质量等的影响;持久性即计划完成后,是否 还能可持续发展。 2.评估方法 (1)自我评估指项目计划管理者、执行者及服务对象对自身工作及康复效果的 评估。 (2)相互评价指不同计划项目之间、不同康复对象之间进行的交流性评估。 (3)上级评估指项目计划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康复服务上级指导者对项目及康复 对象的评估。 (4)外界评估指国外、社区外的组织、团体、个人对项目及康复对象的评估。 3.评估原则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存在着的 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而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更不能弄虚作假。 (2)整体评估社区康复服务是一个涉及多专业领域、多部门、多种人员参与的 社会系统工程,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和层次性。因此对社区康复服务的评 估应从多方位的角度而避免从局部的、片面的角度进行。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指对评价内容用评分的办法进行量 的测定。社区康复服务评估项目应尽量以“量”的形式表示,以使评估结果具有明确 的表达性和可比性。但定量分析也有局限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量化的, 因此还需对评估项目做出定性的描述,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的评估更有利 于反映社区康复服务的本质和全貌。 (4)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社区康复服务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如记录、 总结、统计数据等都是评估可利用的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还需结合深人细致的 实地调查,采取访问、座谈会、问卷、观察、个案调查等方法,以使社区康复服务的 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 4.评估时间 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社区康复服务规划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分阶 段逐步完成。因此各阶段的评估既可为本阶段工作做出鉴定,又可改进下阶段工作, 为最终实现总目标提供借鉴和依据。(图3) ‘(1)月评估即每月对康复对象的训练情况及社区康复工作进行依次评估。 (2)阶段评估即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的评估。“阶段”时间的长短可灵活掌握。或 3个月,或半年,要视康复工作进展状况而定。 (3)中期评估项目中期评估必不可少,可称为成败和是否有效的关键期,可发 现执行计划的成绩与问题,以决定下半程的计划和行动措施。 (4)终期评估即项目结束之际进行的评估,它应是最重要、最详尽、最全面的 一次评估。 (5)远期评估有些评估指标,如残疾发生率的变化、各种致残性疾病患病率的 变化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社区康复的影响。另外,要想得知社区康复服务是 否获得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进行远期评估。5.评估内容 社区康复评估包括对组织管理的评估、实施情况的评估、康复对象康复效果评估 和社会效果的评估四方面内容。由于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国家、省、市、区县、街道 (乡镇)、居委会(村委会)等不同行政层次,也涉及到政府相关部门、社区以及康复 对象,因此社区康复的评估工作具有全面性、复杂性和社会性。根据我国社区康复实 践,评估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居(村) ①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有专(兼)职人员(即社区康复协调员)管理社 区康复工作,要求职责明确,有工作制度和工作记录。 ②对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要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动态掌握。 ③根据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组织相关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并如实做好记 录。 ④依托社区、村卫生站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要求有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备有所需的康复知识普及读物。 、⑤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康复站填写并保存《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 (2)街道(乡镇) ①日常工作有残协专人负责,有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 ②组织相关人员深人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残疾人家庭进行残疾人康 复需求调查,有调查工作安排,调查人员名单,掌握辖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量、 分布和对康复服务的需求等情况。 ③充分利用街道和乡镇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为残疾人切实提供康复服务,开 展康复训练。要求承担社区康复任务的机构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服务内容,并至 少有一名经培训胜任工作的专(兼)职康复人员。 ④普及康复知识,传授训练方法,街道(乡镇)残联和承担社区康复的机构备有 所需读物。 (3)市辖区、县(市) ①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人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制定“社区康复工作实施 方案,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工作,解决问题,有会议记录。 ②发挥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作用,有专人负责,有工作汁划、工作制度和 相关部门职责。 ③成立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组,配合工作任务,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 训,知识普及,提供服务,有成员名单和工作情况记录。 ④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确定相应机构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对外挂牌,有 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直接开展对外服务。 ⑤组织和指导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工作,掌握辖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 量、分布和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情况。 ⑥根据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规范使用康复训练档案,普及康复知识,推广 实用训练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以集中、分散、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 (八)社区康复站工作要求 1.制定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包括: (1)采取康复站站长负责制,为本社区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 (2)按照社区制定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并做好工作记录。? (3)在上级残联的指导下,对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做到底数清、 情况明。 (4)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 持、知识普及、辅助用具、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 (5)完整、真实、按时填写《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 (6)结合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做好残疾儿童的发现随报、早期干预等工作。 (7)配合社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残疾人康复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定期 举办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知识讲座、培训,提高其参与意识。 2.有专兼职康复人员 选择热心为残疾人服务、热爱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人员(如有医学知识基础则更 好)作为培训对象,使其掌握残疾与康复的基本知识、康复训练基本技术表康复训 练器具适用对象及使用方法,掌握在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基本技 能,与其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内容和服务期限,确保接受培训人员能够为残 疾人提供服务。 3.有固定的训练场所 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星光计划活动室、残疾人活动场所等。 4:组织残疾人在社区、家庭开展训练,做好记录 认真做好服务记录是保障残疾人切实得到康复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提供康 复服务的人员,每次服务后要填写日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落实情况 和遇到的情况及解决办法,并在服务人员栏内签名。每年底应对康复服务的情 况进行评估,小结对残疾人全年得到康复服务的情况、服务效果以及残疾人对 康复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并根据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要求提出意见。评估工作 在街道(乡镇)残联指导下,由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体组织进行。 5.对配发的器具进行登记造册、维护保养 做好项目目录中所列出的功率自行车、分指板、套圈、股四头肌训练椅、站 立架、训练床、沙袋组合、沙磨台及附件、肋木和肩梯、轮椅、助行架、四脚 手杖、球类运动训练架、滚筒、OT桌、腋杖、手功能训练组合箱、躁关节矫正 训练器、木钉板的登记造册和维护保养。采取集中或家庭租赁等方式,提高器 具使用率。 6.建立规范化社区康复工作档案。 第三节康复服务 一、康复服务的基本概念 康复服务是指在政府领导下,通过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 与,充分利用现有的康复资源,针对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而提供的经济、有 效、及时、方便的综合性服务,旨在帮助广大残疾人改善参与社会生活的自身 条件,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 二犷康复服务的主要内容 康复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残疾 人及其亲友培训、辅助用具服务和咨询、转介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橇。 (一)康复医疗服务 根据残疾人的功能障碍状况、康复需求及家庭经济条件,依托康复医疗机构、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有条件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采取直 接服务、 家庭病床和入户指导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低偿或无偿的诊断、功能评定、康 复治疗、康复护理和转诊服务等。 (二)训练指导服务 在康复医疗机构、基层康复站或残疾人家庭,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 制订训练计划、传授训练方法、指导使用矫形器和制作简易训练器具、评估训 练效果。 (三)心理疏导服务 通过了解、分析、劝说、鼓励和指导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残 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 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四)知识普及服务’ 为残疾人及其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 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五)辅助用具服务 根据各类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信息、选购、租赁、使用指导和维修 等服务。 (六)咨询、转介服务 掌握当地康复资源,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辅助用 具以及在全面康复领域等方面的不同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有 针对性的咨询转介,做好登记,进行跟踪服务。 2005年,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人 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人城乡基层卫生服 务,依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有条件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开展以下工作: 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知识等 需求,纳人居民健康档案; 2.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及基层卫生机构的职能、条件,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 区康复服务 (1)为偏瘫、截瘫、脑瘫、小少L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林功能障碍 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 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做好训练纪录,进行效果评估; (2)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采取家庭治疗、 定期门诊等方式,依托社区内工疗、农疗和娱疗站等机构,对康复期的精神病 人进行治 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服药,监护随访病人,规范填写表卡,预防病情复 发,对重度急性期和复发的病人及时转诊。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 面对自身残疾,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积 极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3)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早期发 现低视力者,开具转介证明,转介到相应的眼科专科诊疗单位,及时随诊,掌握 诊疗情况,指导患者到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就医;将白内障患者转介到条件具备的 医疗单位,接受相关咨询、治疗; (4)对聋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监测聋儿病情发展、变化, 指导聋儿使用助听器,协助康复服务专门机构指导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并 接受相关咨询; (5)做好儿童生长发育测评,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进行智 力和生长发育测评,指导家长开展训练,做好记录,进行评估。 3.将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的普及纳人居民健康教育,举办培训班、发放普及读 物、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4.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辅助用具的信息、选购、适配、家庭租赁、使用指 导以及简易康复训练器具制作等服务。 5.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 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 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一2岁婴幼儿实行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 残。 三、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根据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 和实际条件,采取集中、分散、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 务。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有: (一)机构康复服务 为福利院、敬老院、残疾儿童寄托所、康复机构等单位较集中的残疾人提供服 务。 《二)延伸服务 医疗单位、康复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向周边地区残疾人提供有计戈蜘辐射服 务,如家庭病床、包户服务等。 (三)残疾人工作者经常性服务 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是残疾人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残疾人 的康复需求,及时有效地提供直接或转介服务。 (四)融入其他部门的服务 利用卫生、民政、教育计生、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开展的活动,为残疾人提供 康复服务。 (五)利用社会公益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通过“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碘缺乏日”等活动提供康 复服务。 (六}组织人员不定期上门服务 组织小分队、指导小组深人社区、家庭,为残疾人提供灵活多样的康复服务。 (七)利用传媒提供的康复服务 利用电视、广播、热线电话、杂志、报刊墙报、宣传读物、音像制品等多种渠 道,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第三章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指针对残疾人功能障碍的情况,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 础,家庭为依托,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促 进功能的恢复或重建和发展,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训练要采取按需训练、循证训练、技术适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 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与日常生活或工作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经过实践和 科研证明有效为依据,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从单项到多项,选择优先康复训练项目进行训练。 做好康复训练功能评估,规范开展训练。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 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发掘潜能,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训练项目和判 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期评估:在训练计划的中期,对训练对象进行 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 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第一节偏瘫的康复训练 一、什么是偏瘫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 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残疾,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 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二、康复基本知识 (一)常见障碍 1.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的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困难或不灵活。脑卒中早期,瘫 痪的上下肢往往不能活动,其他人帮助患者活动时会感到患者的肢体很松软(医 学上称为软瘫或弛缓性瘫痪)。随着时间的推移,瘫痪的肢体可出现稍稍的活 动,但往往也变得愈来愈僵硬(医学上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扳不动,或者时 有抖动(医学上称为痉挛),又称为硬瘫或痉挛性瘫痪。 2.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瘫肢体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 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因此,在给患者用热水洗脚时水温不应该 过高,用热水袋取暖时应该用毛巾包好,以避免烫伤。 3.语言一言语障碍 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 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某几种情况:、 (1)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医学上称构音障碍。 (2)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医学上称为表达 性失语。 (3)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譬如说“张嘴喝水”,患者并不张口,只有将茶杯 送到其嘴边时才能张口。医学上称为感觉性失语。 (4)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医学上称为混合性失语。 (5)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医学上称为失写症 或称书写障碍。 (6)患者看着字不会读。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7)患者叫不出物品的名称,如拿一茶杯放在其面前,问他:,’这是什么?”他 往往会说:“这是喝水用的。”但就是叫不出“茶杯”的名称。医学上称为命名性失 语,或称命名障碍。 语言一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 4.认知障碍 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知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医学上称为时间定向障碍。 (2)辨别不清自己当时所处的地点。医学上称为地点定向障碍。 (3)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医学上称为人物定字障碍。 (4)反应淡漠、精力不集中。医学上称为注意障碍。 (5)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医学上称为记忆障碍。 训练中要针对患者的认知障碍反复多教几遍,一次教的内容不要太多,以3-5个 字或词为宜。障碍严重的患者需要请医生治疗。 5.情绪障碍 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 稳定。凡遇情绪障碍的患者,应多加体贴和关心,有条件时请专科医生给予心理 和药物治疗。 6.能力下降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 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 (2)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 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 下楼梯。 (4)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 (5)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说话困难,或者说话不清楚,不能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6)丧失工作能力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 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帼障碍 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凡遇 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 做可减轻吞咽因难。 8.常见的并发症 脑卒中后的并发症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一手综合征,肺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1)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 处于软瘫期时。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 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 ③上肢负重训练。 (2)肩一手综合征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 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 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 肩一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问屈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跳印度舞下肢动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