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者劳,知智者忧而能者劳,小人过后也必能是什么意思

拙者劳,知者忧,小人过后也必能是什么意思-土地公问答
拙者劳,知者忧,小人过后也必能是什么意思
拙者劳,知者忧,小人过后也必能是什么意思
拙者劳,知者忧,必能意思
自《庄·列御寇》原文:巧者劳知者忧能者所求饱食遨游泛若系舟虚遨游者巧者劳知者忧能者所求饱食遨游泛若系舟意思:技巧劳累聪明忧虑没本事没追求吃饱四处闲逛像没固定船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的意思是,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出自《庄子·列御寇》。吃饱了四处闲逛,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有技巧的人劳累。”“巧者劳而知者忧,原文是
热心网友 &6-12 03:31
••
猜你感兴趣本类最新08-2808-2808-2808-2808-28&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 常阅读,多交友!当前位置: >>
广科经济思想史复习资料
[1]理性经济人假定----------西方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 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 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2] 理性经济人假定-代表人物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 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 ” 其次是马克思关于&理性经济人&的论述。 “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这是被马克思一再批判 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最基本的一个概念。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的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过程,从而揭示了资 本运动的本质。庸俗经济学研究资本家如何赚钱。资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 化。资本的神秘的自行增值能力和抽象的理性经济人概念都是为了掩盖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的。 [3]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 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 相对不足的资源与 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所谓的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 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简而言之,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 ,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或人才的“价格的不断攀升” 。 稀 缺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物品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 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 在西方经济学中: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规律。在经济 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就是稀缺。稀缺是指这 样一个状态:相对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 【4】重商主义: 历史背景 1、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慢慢被商业资本主义取代 2、中世纪兴起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 3、贸易日益繁荣,货币的使用范围扩 大 4、西半球金矿的发现促进了贸易量的增长,也激发了贵金属理论的产生 5、地理大发现拓展了贸易范围 6、在“拥有土地的贵族”眼中“可 鄙的商人”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7、民族国家正在兴起,最强大的国家都在攫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主要信条 1、金银是财富的最佳形式,一国的财富等同于它拥有的金银块的数量,一国的贸易顺差是必要的。2、民族主义,一国促进出 口可积累财富都是以牺牲邻国的利益为代价,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攫取殖民地,主导贸易规则;强大的海军和商人舰队是必需的。 3、 “对商 品的恐惧”――重视出口而不愿意进口,对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料免征关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制成品和原料实行保护,严格限制原材料进口。 4、殖民地化和殖民地贸易垄断,重商主义者主张殖民扩张,并且殖民地只能从宗主国进口制成品,向宗主国出口原材料。 5、反对国内自由 贸易,尽可能获得垄断特许权和排他的贸易特权。6、要实现重商主义的目标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7、数量众多且努力工作的人口是 非常重要的,充足的劳动力不仅可以产出更多的产品,而且可以降低工资水平从而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当孩子们 4 岁的时候就要在适合他 们年龄、体力和能力的制造业作坊里工作。对谁有利:重商主义的信条显然对商业资本家、国王和政府官员有利。它尤其有利于那些最有实 力、地位稳固且拥有最优惠的垄断地位与特权的人。 如何成为有效理论:1、主义处于中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自给自足经济与现代货币信用经济之间的过渡时期,是有一定意义的。 2、速增长 需要更多的货币参与流通,而银行业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创造这么多的货币。3、的海和东印度群岛地区不接受纸币,而英国与这些地区之间 的贸易需要国际间的贵金属流动。金银在国际支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属的流入使得征税更加容易了。哪些信条有长期贡献:1、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2、地影响了人们对待商人的态度 3、所提倡的民族主义至今犹存 4、特权的贸易公司(现代公司的前身)通过引进新产品、 为产品提供销路、刺激资本投资改造了欧洲的经济组织。 【5】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 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包括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economic liberalism) :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 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1] 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 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20 世纪 70 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 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特别是市场 经济中一切活动的前提;交换和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充分 的效率;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外贸政策。新自由主义是坚决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新自 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 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经济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中的经济部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发展于启蒙时代,亚当?斯密被视为第一个阐述此思想的学者。私有财产和个 人契约组成了自由主义的基础。经济自由主义支持政府除去市场的限制,并认为国家有提供公共财的合法地位。最初,经济自由主义是用来 对抗,支持封建特权、贵族传统和君主为了他们本身利益而运转国家经济的人士,而这些到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被大量废除。 【6】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与魁奈的经济表 (1)马克思再生产模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两个基本原理:1、有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2、有关外延型再生产和内涵型再生 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的内容:这一理论研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从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 现。按照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的原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社会总产品也是如此。因此,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两大部类, 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前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含义。 I(v+m)=IIc 是简单再生产的实 现条件。这一公式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要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 简单再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 I(v+△v+m/x)=II(c+△c)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一公式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 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包括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 需要(包括新增劳动力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扩大再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 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实质上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因此,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明了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的 再生产理论从总量角度分析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为“简单再生产” 和“扩大再生产” 两个模型:前者是没有积累的再生产, 后 者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除资本家消费外的)用于积累并投资的再生产。 但是, 社会总产品从其使用性质上看分为 “生产资料” 和 “生活资料” 两部分, 二者必须相适应。再生产模型是“静态模型” , 其中, 简单再生产模型揭示经济以不变的“0”速度增长, 扩大再生产模型以固定不 变的“常量”速度增长。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发展 的自我内在张力,以及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 (2)魁奈的经济表: 《经济表》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假设: (1)认为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而小农经济则忽略不计; (2 ) 把社会划分为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三个主要阶级,三个阶级间无数买卖行为都合成一次总的交换,货币只在三个阶级之 间流通,各阶级内部的流通则舍掉; (3)社会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 (4)价格不变; (5)对国外市场略而不谈,即不考虑对外贸易因素。 魁 奈《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总的收成,是农业在上一年所生产的总产品。也就是说流通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才开始的,是从生产的成果或者 说是收获出发,而其基础就是商资本的循环。魁奈的《经济表》的重要意义还体现为以下几点:(一)《经济表》中运用了抽象法,抽象掉了考 察和探索中不必要的因素,而对本质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从而使阐述的主要问题得出明晰清楚的结论。(二)《经济表》以每年从 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即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实际上已正确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的基础。 (三) 《经济表》把各阶级的收入来 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消费,以及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四) 《经 济表》所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作是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 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的,从而总结了重商主义政策把国家致富之路放在流通领域的教训,重新提出以生产领域作为富国 的根基。 (五) 《经济表》再次论证了土地所有者阶级是不事生产、不劳而获的阶级,因而可以就此引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土地所有者阶 级终日游手好闲,却以收地租的方式占有了纯产品,那末他们就应该担负国家的全部税收。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则应被免除纳税的义务, 以便更好地维持再生产过程。不仅如此,国家还应该取消对他们的干预政策,放弃工业法规,废除行会制度,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进行对外 贸易。 【7】马克思和魁奈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异同: 相同 第一, 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范围的。第二, 都是从简单再生产分析开始的。第三, 都是运用抽象法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 流通进行分析的。四, 都是以社会总资本作为考察对象的。第五, 都是以商品资本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 第一, 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不同。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所作的分析, 是以“ 纯产品” 理论为前提条件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 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基础的。第二, 魁奈从引进社会资本再生产的 外部条件, 说明背离简单再生产的若千情况。第一种情况, 从消费倾向入手, 分析简单再生产如何变成扩大再生产( 或缩小再生产〕 。第二种情 况, 从农产品市场政策的变化, 引起谷物价格的变动, 分析简单再生产如何变成扩大再生产( 或缩小再产)。 第三种情况, 从赋税政策的变化, 引 起租地农业家收益的减少, 从而使农业生产规模缩小。第三, 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问题上的新贡献. 首先, 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划 分为两大部类。其次, 解决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困难所在是不变资本的实现问题。再次, 分析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及其 表现形式。 斯密革命:时代背景 1、经济领域:工厂手工业,产业革命前夕 2、思想领域: 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 3、启蒙运动: 。斯 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一、经济增长理论 1、国民收入决定于:资本积累、 分工。 关于资本积累: 劳动*资本*自然, 20 世纪 40 年代的发展 经济学,当代中国的实践,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关于分工:1、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1)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2) 节约劳动时间;3)机械的发明也是起源于分工。2、分工源于人类交换的需要;3、分工程度受制于交换能力或市场范围。4、分工使人变得 愚蠢。二、国际贸易理论 1、自由贸易 2、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三、国家理论 1、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2、尽可能保 护社会上的每个人,使其免遭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3、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世界银行: 《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 政府职能的界定:第一层次:基本职能。公共物品;救济穷人;第二层次:中型功能。外部效应管理;制定垄断行业的法规;提供社会保障。 第三层次:积极职能。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 “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或者说一场革命。 ”――[英]特伦斯.W. 哈奇森: 《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P.18 革命性体现在:1)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即把政治经济学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马克思) ;2)确立了新的财富观;3)第一次 宣称,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但有人认为,在斯密那里并没有“劳动价值论” ) 。 凯恩斯革命:在大萧条的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学家也对自己所信奉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产生了怀疑。这时,凯恩斯登场了。他的《就业、 货币和利息通论》选择在 1936 年出版真是恰逢其时。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向古典思想发起挑战:因为价格是粘性的――价格不能迅速调整 以适应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所以市场不会自动出清,失业与衰退会长久地存在,没有任何自动机制可以保证经济会迅速复苏,除非政府进行 干预。凯恩斯的研究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观念,开启了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因此被称为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 (危机动摇信念,人们 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怀疑,资本主义崩溃过程逐渐加速。在这种存亡危急的时刻,西方经济学家被迫对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反省和批判,并 企求新的理论来解释严峻的危机现实,以得出挽救资本主义的可行办法。于是时势造英雄,凯恩斯没有错过机会,他的理论伴随的宏观经济 学说就应运而生了。 )凯恩斯革命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首先,凯恩斯认为由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在新古 典经济学体系里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总是能自动创造需求。其次,工资存在刚性,不可能像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描 述的那样迅速变动,因此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最后的结论是市场无法自动调节,所以出现大萧条,因此主张国家干预市场。凯恩斯革 命的真正底蕴,是同古典经济分析理论观的教条的彻底决裂,以总量水平的总供给均衡分析取代古典传统的总量恒等分析,因此以有效需求 原则取代萨伊定律与瓦尔拉定理。 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既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聚集需求水平,又认为聚集的有效需求取决于对消费商品和投资商品的需求。就个人消 费来说, “量入为出” ,消费水平依赖于收入水平,消费额总是占收入额的一定比例,这种比例称为“消费倾向” 。一般地说,这种比例或倾向 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开支会增加得比比收入速度慢。一个重要结论:当聚集的实际国民收入增加时,据聚集的消 费水平也增加,但不会象国民收入增加得那么快。这包含的意思就是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国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金额)小于 1。消费的速 度不及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多余的钱当然是用于储蓄。于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储蓄绝对额也增加。很明显,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 之间出现了―个裂缝,如果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发生过剩,有效需求就会出现不足的现象。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就会减少国民收入水平。 边际革命:基本内容 边际革命包含着两项重要内容,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在杰文斯看来,价值由 “最后效 用”决定,门格尔认为价值由“最小重要的用途”决定,瓦尔拉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这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代表作中虽 然没有使用“边际效用”这一概念,但他们都认为价值是由物品的最终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以物的最终效用去 衡量价值,可谓“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种理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因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主观主义 的价值学说。从这一点上说,它是不科学的。但必须指出: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使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消费领域,因为 物的效用只有进入消费领域后才能评价。作用:经济学的研究进入消费领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过了三、四百年的发展, 竞争加剧,生产矛盾比较突出,而市场问题集中呈现在供求关系上,供求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和欲望,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不从人们的消费 和欲望出发。门格尔曾经指出: “一切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人类的欲望本性。没有欲望,就没有经济活动,就没有社会经济和以它为基 础的科学。对欲望的研究是经济学的关键” 。所以借助于边际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价值,推动着 经济学的研究。边际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也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但是这一方法开始还不为更多的 人所接受,甚至门格尔对在经济理论中使用数学的方法都表示怀疑。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科学,不可能用数学方法 去“精确”测定,只能用演绎法或归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研究的实践,特别是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 一方法,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去观察经济问题。 “稀缺论”认为,财富的增长,人类福利的增进不是经济增长的自由展现,而是经济资源的最 优配置;不是一切增量投入都是可取的,只有把增量投入与增量产出联系起来分析才是可取的。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在以后的经济研究中, 经济学家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边际消费倾向等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所以,边际分析 的广泛使用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变革。 古典经济的综合: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发生在 1848 年,以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约翰?穆勒在综 合各派经济学的基础上,特别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 《逻辑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定义》在西方经济学方 法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他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少牺牲获取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 ( 2)他 根据“经济人”概念,认为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所采用的方法是演绎法(3)他提出了趋势法则的概念,即由于干扰因素 的影响,或由于经济理论本身的不够完善,所做的判断和预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精确性,而只能按照预测和判断的方向指出一个趋势。西方 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发生在 1890 年,以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萨缪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48 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的出版被 认为是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大综合。萨缪尔森认为,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双重主题,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 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率 的资源配置的学问。在此基础上,萨缪尔森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经济问题归结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产生背景:战后, 凯恩斯主义的广泛流行使得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方经济学出现了显著的矛盾战后西方经济的相对繁荣,也使主要针对解决经济萧条经济问题的 凯恩斯经济学面临修正的必要在新古典综合派看来,传统微观经济学不仅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新古典经济学试图将传 统的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新古典综合体系的特点:㈠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综合 在宏观上 接受凯恩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并遵循宏观理论为微观理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的思路,把两个体系综合在一起。㈡宏观经济理论中新 古典和凯恩斯的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在总需求的分析方面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告诉,在总供给分析方面,短期的采用了凯恩斯的观点,长期 的采用新古典学派的观点。㈢各派宏观经济理论的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把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以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 派为代表)加以综合。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内容:一、希克斯-汉森模型二、收入-价格模型三、乘数原因和加速原理四、经济增长理论五、新 古典综合派的消费理论六、滞涨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1、所谓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 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能避 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仍然是适用的。2、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要解决 资本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对需求进行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供给进行分析。3、新古典综合派还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称为混合经济。萨 缪尔森指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是既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经济,市场价格机制和国家经济干预的有机结合是 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此为新古典综合的现实基础。根据新古典综合派观点,混合经济包括两个部分:国家管理的公共经济部门和市场 机制发挥作用的私有经济部门。国家调节是为了预防和对付经济衰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为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 率。 [4] ------- 赵炳琴 《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手段》 , 《改革与理论》1998 年第 2 期 可见,新经济自由主义只是相当于凯恩斯主义过度的政府干预,主张更多的自由竞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它并没有忽视政府干预 的积极作用。像其他西方经济思潮一样,新经济自由主义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性。例如,它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这 似乎因果倒置,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强调政府干预是以“市场失灵”为出发点的。又如,新经济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先 决条件,因而,它极力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使企业和个人失去活动自由,经济缺乏活 力。显然,这是缺乏理论依据的。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在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失效后才广为流传的,这并不意 味着新经济自由主义比凯恩斯主义高明多少,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来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性,谋求经济持续增长,从而维护资本主 义私有制的工具。 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太史公自序》 曰: “布衣匹夫之人, 不害于政, 不妨百姓, 取之于时而息财富, 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 ” 。这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全文主要是为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 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作传。通过介绍他们的言论、事迹、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重要经济 地区的特产商品、有名的商业城市和商业活动、各地的生产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叙述他们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经济思想,以便 “后世得以观择” 。 太史公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 有不追求富足的。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 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这集中反映了他反对“重本抑末” ,主张农工商虞并重,强调工 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肯定工商业者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突出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最终决定着人 们的社会地位,而经济的发展则关乎到国家盛衰等经济思想和物质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迁就能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认识到生产 交易和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王俊豪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 《学术论坛》1994?2 综观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理论发展和经济实践,客观的说,它所强调的消除经济体系中的各种扭曲,建立完善的、充分有弹性的市场 经济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以及清除国际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障碍,实现经济 全球化等内容都有相当的和合理性。但是新自由主义过分演绎了自由放任,过分热衷于私有化,过分排斥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正因 为新自由主义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中的困境,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新兴国家还是转轨国家,都 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修正和批评。 ------- 黄希惠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的演变及实践探悉》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年第 3 期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具有相同的阶级属性,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基本 立场上具有一致性。然而,具有相同阶级属性的不同学说和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不 应抽象的议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是非功过,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阶段批断它们的成败得失。历史是实在事物自身的运动过程, 理论逻辑是人们的头脑对实在事物的运动过程的反映。只有把特定的学说和主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考察,才能准确地评定它们的特定 历史地位。 [5]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理论的演化 回顾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国家干预理论的发展过程、背景和条件,对于正确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制定经 济政策,将不无裨益。 一、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鼻祖,也是后来一切自由主义、包括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鼻祖,讨论市场经济理论,讨论 新自由主义,不能不论及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 1776 年出版了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这部著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影响十 分深远。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发轫于他的哲学倾向。英国学者罗杰?巴克豪斯在他的《现代经济分析史》中指出,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是广泛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 从哲学层面看,斯密信奉自然秩序,这是那个时代时髦的哲学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然秩序,这种秩序要比人 类人为地创造出的秩序优越得多,自然规律优于人造规律。在斯密以前,重农学派(一个人为只有农业才真正创造财富的学派)就坚持自然 秩序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规律所统治的,而自然规律永远不是统治者的独断法律所能改变的。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述自然秩 序,即使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其各个因素之间潜藏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规律。斯密与重农学派过从甚密。斯密在其《国 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中把自然秩序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国富论》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自然秩序”的思想。 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斯密反对以任何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 ,扮演 “守夜人”角色的自由市场经济。 斯密具体规定了国家的职能、或公共产品的范围。这些公共产品是:公共安全。斯密说, “君主的义务,首先在于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 使之不受其他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二是法律秩序。斯密说,”君主的第二个义务,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任何人的欺辱和压迫,换 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三是其它公共产品。斯密说, “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 程。这类机关和工程,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质来说,设由个人或少数人办理,那所得的利润均不能偿其所费。所 以这种事业,不能期望个人或少数人出来创办或维持” 。斯密这里所讲的实际上是现代经济学所讲的公共产品。除了上述的国家安全、法律秩 序之外,还包括主要为便利社会商业,促进人民教育的公共设施和工程。 同样是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会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 “看不见的手”是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枢纽性概念,他 认为“看不见的手”是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佳机制。斯密指出,人们在投资时,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 要达到的目的。他说: “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 判断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要好得多” 。斯密特别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说,如果某一部门投资太多,利润的降低会纠正这种错误的分配。 “用不着法律的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合适于全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 不同的用途” 。由于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曾经是主流的市场经济思想。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初的市场经济的思想和经济体制确实促进了经济的长足 发展。 42.试述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1)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2)效用与需求的决定;效用、基数效用;边际效用与价格;需求曲线(3)生产 成本与供给的决定;生产成本、供给、供给典线(4)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不均衡――价格调整――均衡(5)对马歇尔 均衡价格理论的简单评论。 43、论述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要求扩大政府职能。他在这里所说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政府调节消 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是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是刺激消费。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 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不过,凯恩斯强调,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该着重于投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用来刺 激消费和投资。凯恩斯认为,在这些政策中,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 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财政赤字有益。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 的通货膨胀无害。尽管他在早期的著作中承认通货膨胀的危害性,可是在《通论》中却主张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来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利润, 压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把温和的通货膨胀看作是防止或缓和经济危机的手段。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充分就 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在战后 50~60 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 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减,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 70 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 胀” ,即停滞膨胀。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有一定的实用性。为了寻找和确定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主要可控变量,以便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提 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指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才 能保持宏观经济 6 的稳定和发展。对西方国家政府来说,凯恩斯经济学政策主张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凯恩斯经 济学的借鉴意义也在于此。 [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概说: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全人类在经济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研究在一 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1.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2.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3.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4.一个矛盾是 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5.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从 1843 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地、深入的研究经济理论,为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贡献了毕生的精 力。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而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主要为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其他形式的经济危机,虽然从另外一些角度也进行了说明,但却 始终没有把这一所有形式的金融经济危机系统地进行“理论化的分类” 。主要原因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践,还没有发展到当今世界 已全球化,复杂阶段的“过剩市场经济” 。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当时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对此,有位我国经济人士在 2008 年世界金融 危机正处于高潮时期,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金融经济危机此起彼伏的实践中,系统地对世界各种金融经济危机 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概括。个人看后蛮受启发,特介绍给各位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们。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通过理性思考、分类,把金融经济危机划分并延伸:为四大类,九个类别 的金融经济危机表现形式。 四大基本类型危机: 一.是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的危机,也即商品之生产和产能“过剩或是短缺”的危机。 1.生产和产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2.生产和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的危机,也即货币生产“过剩、短缺销毁、分配的不均衡”引发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贫富两极 分化”的危机。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危机,也即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社会危机。 三是市场经济之商品“交换”的危机,即交换和运能“过剩或是短缺”的危机。 1.货币生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2.货币生产“短缺或是销毁”引发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 3.交换和运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4.交换和运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四是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的危机,即消费和消费手段“过剩或是短缺”的危机。 1. 消费和消费手段“过剩”的经济危机。 2.消费和消费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 39.简述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1)西斯蒙第在经济思想史上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2)西斯蒙第将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关键是消费需求的不足;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盾的发展 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3)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 4)收入不足的原因是资本 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收入形成和生产的不同时性。 人的消费直接依存于他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所得到的收入。 但由于一切财产和一切劳动完全分离和阶级的两极分化,随着生产的扩大,社会收入不但不能相应地增加反而缩小。随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 势,人们收入的萎缩,国内市场日益缩小。在国外市场被瓜分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国外市场也越来越小。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 商品的滞销都将成为不可克服的困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大机器 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遭到破产,丧失了收人,从而降低了消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生产者之间受自由竞 争支配,资本家为了击败竞争者,占领市场,纷纷采用大量生产、低价售卖的政策,为此,必然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削减工人工资,工资的 下降使工人消费日益萎缩。因此,一方面,在追求利润、采用机器和企业不断集中下,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公平的 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占国民大多数的劳动生产者收人不足, 这将使国内市场越来越狭窄,使生产和收人之间的比例遭到 严重破坏,产品的实现受到严重的障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 义内在矛盾的结果。缺陷:他不了解社会总产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不了解除了个人消费还有生产消费。他 仅仅强调个人消费及生活资料实现问题, 而忘记了生产消费及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这样就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他用生产与消费 的矛盾来解释危机, 并未揭示危机的实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 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建议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与之相符的体制,曾经促使最先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国家的经济长足发展。然而到了 1929 年,由美 国开始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1933 年 3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对惊涛骇浪般的经济危机走马上任。形势迫使罗斯福一反传统的自由 放任,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政府干预的新政。新政的具体作法很多,其基本内容是:整顿和重建紊乱的金融机构和制度,通过扩张性的财 政政策,由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并刺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通过国家权力机构用奖励和津贴的办法,甚至包括缩减耕地 面积等,缓解农业生产的萧条;对于农民和小农户,减少他们因抵押贷款过期仍无法偿还而遭受的部分财产损失。 纵观罗斯福着重于需求管理的反萧条的措施,其基本特征是:⑴鼓舞民众信心。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过一句十分精彩而著名的话: “我 们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 , 后来在实践中他不断重复这句话; ⑵一反自由放任, 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 包括直接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 ⑶摒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政策,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⑷扩大信贷,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⑸向 国外转移经济危机,包括宣布美元贬值,组织美元集团等。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之后,经济确实开始复苏,尽管速度比 较缓慢。用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来医治失业等加强需求管理的思想,在大萧条期间已为人知,胡佛总统就曾经作过尝试。罗 斯福新政这一思想和作法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凯恩斯精辟的理论概括和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 急措施,而不会成为此后各国政府长时间的经济政策选择。 那么,面对危机凯恩斯到底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凯恩斯在 1936 年 1 月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一反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的传统,认为消费是第一位的,认为一切生 产之最后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他发问道,如果不消费、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出发,他认为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即货币购买能力不足,或者说消费不足,具体由以下三个心理法则决定: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 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富人的消费已 经达到了一定的消费层次,其收入主要是用来投资和积累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着眼于长期收入前 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消费倾 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预期挣不到钱就不敢花钱。 第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最末一个单位的投资中获得的利润 (即预期利润率)会下降。 在萧条期间,人们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并因此不敢投资。在凯恩斯看来,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是导致萧条的关健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消费倾 向,影响着消费和灵活偏好。 第三是灵活偏好,即在萧条期间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可以灵活使用的货币。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信心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是由交易或 购买的动机、谨慎的动机、投机的动机决定的,说明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消费,不敢使用自己的储蓄。 基于上述对导致危机的原因的看法,凯恩斯认为靠市场自发调节很难恢复经济,于是他一反传统的自有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要积极地 干预经济。他认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相当重要。信心之崩溃,对未来经济生活打击甚大,治理经济萧条最主要的是振奋人们对未来经 济发展的信心。于是,凯恩斯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是应当更多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萧条期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信心不 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收效甚微。二是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以期发挥乘数效应,即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 业岗位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可以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闲置的生产要素带 动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供给大于需求,就不用担心发生通货膨胀。四是鉴于收入低的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凯恩斯主张通过收 入的重新分配,具体可以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五是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 密切的联系,全方位振奋人们的信心。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曾经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并带来了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三、面对滞胀,经济理论向经济自由主义复旧:货币主义与供给学派 然而, 凯恩斯经济理论所倡导的政策并非一帆风顺, 到了上一世纪的 70 年代滞胀发生了, 即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上升, 通货膨胀上去了, 经济却没有实实在在的发展。1976 年 9 月 28 日,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拉汉在工党大会的一次讲演中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习惯设想,你可以花 钱摆脱一场衰退,以及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就业。我坦白地告诉你们,那个主意不复存在了,而且在它曾经存在的时候,它能起的作用 也是靠将更大剂量的膨胀注入经济,然后第二步接着是更高水平的失业。那就是过去 20 年的历史” 。 实际上, 当凯恩斯经济理论所推崇的经济政策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人注意到了它潜在的危险。 有学者在对凯恩斯与众不同的评论中指出,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会造成“在印刷机和工会之间的竞赛” 。 对于凯恩斯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必须有新的解释和新的政策主张,于是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代表――货币主义以及供给学 派。 为了解释经济生活中的滞胀现象,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一个枢纽性的概念:自然失业率。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 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也可以理解为在正常经济运行 中不可抗拒的、作为经济健康运行的润滑剂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主要是摩擦性的,结构性的。针对美国自然失业率的明显上升,他认为有 两大原因: “第一,妇女、十几岁的少年和部分时间工作的工人,已成为劳动力的渐增部分。在就业中,这些人比其他工人流动性更大,较频 繁地在工作岗位之间转移。结果,它们趋向于经历较高的平衡失业率。第二,较多类别的工人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和对失业人员的其它帮助形 式,并且在期限和金额上都已变得更加慷慨。失去工作的工人寻找其它工作的压力减少了,将趋向于等待更长时间,希望被招回到他们以前 的就业岗位,这个希望一般能够实现,并且对他们考虑的可选择的工作能够更加挑剔” 。 其次,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理论及政策设计的关健性的错误在于接受一个刚性的绝对工资水平和一个接近刚性的绝对物价水平。弗里德 曼讨论了凯恩斯理论赖以存在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的,该曲线认为物价水平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 系) ,发现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即此消彼长的阶段。第二阶段,由于“自然 失业率”的存在,由于人们已经根据通货膨胀的过程调整了自己的预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不存在了。无论通货膨胀有多高,失业 率都不变,成了难以消灭的“硬核” 。第三个阶段,如果政府实行错误的干预政策,自由市场机制受到干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变成了互相 加剧的关系。弗里德曼的结论是:在短期内,失业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具有替代关系,但在长期内这种关系却会消失,那时就业 水平与通货膨胀就没有关系了,再要实行扩张政策,结果只能是滞胀。 基于上述分析,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就业的不是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 而是通货膨胀的不稳定和易变性。 例如, 通货膨胀每年递增都在 20% 左右,政府不进行干涉,20%的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和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并存。但如果通货膨胀今年是 10%,后年又变成了 30%,结果就 完全不同了。通货膨胀的速度越不稳定,失业人口就越多。他们确信:⑴国家对经济的干涉没有什么好处;⑵这些干涉的破坏作用大于其调 整作用;⑶国家最好不要插手制订经济政策。弗里德曼主张单一规制,即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 预期的经济增长基本一致的水平,例如每年增加 4%―5%。弗里德曼通过单一的货币政策,充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回到斯密的传统― ―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曼的经济政策主张,曾经使不少国家成功控制了通货膨胀。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将货币学派的理论付诸 实施,奉行了一整套完整的货币政策;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苏计划”中,也把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瑞士、 日本等被认为“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国家也自称是实践了弗里德曼的思想,弗里德曼成了反通货膨胀的旗手。 面对滞胀,不仅出现了货币主义,还出现了供给学派。上一世纪 80 年代初的美国经济给供给学派提供了一种机遇,使得这样一个尚在发 展中的学派,异乎寻常地受到了当时美国政府的垂青,成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主要理论根据,其代表人物拉弗也成为自三十年代凯恩斯以 来最迅速地施展了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家。著名的“拉弗曲线”揭示:如果税率太高,例如 100%,政府实际上收不到税,因为当把所有收入当 作税收上交的时候人们会不愿意生产。当然,在税率是零的时候政府也收不到税。拉弗认为,税率在 100%和 50%之间适当地降低税率,可 以扩大税基,政府可以收到更多的税。于是,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给人们以更大的刺激,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更多地投资、更好地发 明创造、更勇于承担风险、更敢于消费。供给学派认为,人们的这些行为,会切实地提高生产效率、切实地增强经济实力、降低通货膨胀, 并且由于经济发展而能够增加就业。供给学派是从供给、从微观层面解决问题的。 四、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哲学经济学 一旦讲到经济自由主义,就不能不论及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自由主义的重要 代表人物。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哲学思想的层面上,哈耶克推崇一切自然的东西,反对人为设计的东西。他说,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许多规章制度,已经在没有计划 和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并且正在发挥作用。例如,国家的建立是偶然的,它确实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那些 自由人的自发联合所制造的事物,往往比他们个人的头脑所理解的东西更加伟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这一伟大发现不仅成为我们理解经济生 活,而且也是我们理解绝大多数真正社会现象的基础。 在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哈耶克还区分了不同的知识类型。哈耶克认为,一个组织所能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社会科学所涉及的知识(信 息)分散在一种社会制度的所有方面,只有允许单个行为者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各自的目标时,这些知识才能被充分利用。哈耶克还区 分了专家所掌握的知识和大众所掌握的知识。他说,”也许可以承认,就科学知识而言,一群经适当挑选的专家也许能掌握现存全部最好的知 识,尽管这样作不过是把困难转嫁到了挑选专家这一问题上” ,但这绝非知识的全部,还有大量不为专家掌握,而为广大老百姓所掌握的、与 市场变动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基于此,由于专家、甚或“圣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哈耶克第一不赞成数学推导,不主张对数理 模型的迷信。第二,不赞成计划经济。 哈耶克所以不赞成计划经济,原因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大量信息是无法统计的。建立在必需的统计资料基础上的中央计划工作按其性质来 说无法直接考虑各种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于是必须找出一种近似于“现场人员”的操作办法。然而,现场人员的知识依然有限,并且 由于权限问题还要层层汇报,且报喜不报忧。 与计划经济不同,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可以光荣地完成这种传递信息的重任。哈耶克说,价格机制是利用信息发挥作用的经 济,或者换句话说,个人参与者只须知道很少的东西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事实上,活动于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人们,也不需要知道更多的情 况。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在这样一个无时不在变化的世界中,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外界相处的尽善尽美,使他们的利润总能在同一不 变的水平,价格机制的功能也是能够促使人们叹为观止了。哈耶克的这些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亚当?斯 密是一种正面的阐述,哈耶克则是在批评计划经济的过程中阐述这一思想的。 从上述认识出发,哈耶克推崇市场的自发调节,既反对货币手段,也反对财政政策。哈耶克所以反对政府把货币供给作为调节经济的手 段,是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掩盖了相对价格的真实变化,会形成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同时,哈耶克也坚决反对刺激消费需求, 提供公共工程和维持价格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他看来,价格机制会自动调整、熨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五、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经济学教科书的普遍认识 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的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教科书普遍认为市场机制有其积极的功能,但也存在着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因而需要 政府的宏观调控。 据考察,由于“市场失灵” ,政府需要实行干预的领域大体如下:⑴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产出, 存在着一定的时滞,调节过程往往会发生“蛛网原理”所描述的波动。这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例如农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为 了减少经济波动,除了要在市场制度的范围内寻求改进的办法外,国家还可以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经济计划,为微观决策提供指 导。⑵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和外汇收支总额,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这些宏观总量的 确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场自身所能决定的,它们只能由有关的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⑶当所谓的外部性存在 时,即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它人受益或受损,而没有计入产品的价格或成本时,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 破坏,此时需要政府干预。⑷在规模经济意义显著的行业,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垄断妨碍了竞争和效率。除了经济因素引起的垄断外, 还有行政性垄断。因此,反垄断和公平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⑸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对此市场难以有效解决, 需要政府干预,通过实施正确的税收政策和收入政策来维护分配的公正性。⑹一个经济体的动态比较优势由于带有发展性,因而不能象静态 的比较优势那样在市场上自然地表现出来,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创造条件、使这种优势得以发挥,就显得特别重要。 六、面对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法国学者亨利?勒帕日所著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介绍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之后曾经预言凯恩斯主义将就此结束。然而,一 旦碰到了经济萧条,人们会近似于条件反射似地重新拿起凯恩斯的经济学武器。面对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几乎都实施了凯恩斯 主义的政策,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极力荐言亚洲各国应采取凯恩斯的政策。面对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 性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保罗?克鲁德曼甚至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所谓的谨慎,实际上就是“冒险” 。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凯 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6]生产过剩 什么是过剩经济?理论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并无统一的界定。要对过剩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首先要弄清楚均衡、非均衡、失衡等几 个与过剩经济内涵有密切关系的概念。在经济学里对均衡作系统而严密分析的当属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他建立了一个完美的市场均 衡理论体系,即后人命名的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瓦尔拉斯均衡,主要是指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任何交易的实现都以均衡价格为前提。一旦供给和需求发生 相对变化,出现数量缺口,迅速变化的价格又会随时将其加以调整。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总能及时地出清,各经济主体能够在自己所希望的 数量上进行生产和交换,不可能存在超额供给和超额需求,从而整个经济系统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尽管瓦尔拉斯均衡在理论上十分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现象” 。这是因为瓦尔拉斯理论的建立是以一系列 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者很难达到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例如,在瓦尔拉斯看来,价格调节是保持供求均衡的唯一因素。这种理论实际上暗 含着一个假定,即如果我们同意经济运行总能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就必须承认价格会以瞬时变化的速度,来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使其由 非均衡迅速达到均衡。然而现实经济证明,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信息传递与获得的不完全性,相对于供给和需求,不仅 资源转移存在一定刚性,而且价格也存在较强刚性。 凯恩斯是逆瓦尔拉斯均衡潮流而动的第一位西方经济学者,他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存在自动保持均衡的机 制。阿罗、帕廷金、格鲁斯曼、贝纳西等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批评了瓦尔拉斯均衡,并逐渐形成一系列非瓦尔拉斯均衡思想:第一,由于 现实市场不存在“拍卖人” ,价格就不可能是导致市场出清即市场均衡的唯一因素,市场出清是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 市场的购买和销售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两对不同的经济范畴,前者作为交易的结果,彼此保持数量上的恒等,而后者则为“每个行为人 在交易发生前传递给市场的一个信号” ,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第三,由于价格具有一定的刚性,决定了供需缺口不可能通过价格瞬时 变化来加以调节,即使一部分产品价格具有伸缩性,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市场同时出清。 特别要注意的是,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是非瓦尔拉斯均衡的缩写。就定义而言,它是指市场不完善和价格无法对供需进行自行调节 的情况下,各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被调整到彼此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由此可见,非均衡不是一种不均 衡状态,而是一种均衡状态。只不过它不是瓦尔拉斯理想状态即供需数量对等条件下的均衡,而是在现实生活经常出现的供需在一定幅度内 相互偏离条件下的均衡。 应该指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即使出现数量缺口,也可能是一种均衡状态,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两种不 同的经济现象,彼此之间只存在相互适应的条件,而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因此从测算角度看,总供需之间总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差额。供 需绝对相等的瓦尔拉斯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第二,国民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承受住总供需之间的 数量缺口。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过剩的产品以库存的形式储存下来,留在下期使用。只有这种差额超出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数量区间 或临界点时,才会发生经济失衡的现象。 在表现形式上,失衡与非均衡有其相似之处,即总供需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口,然而 它们彼此却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现象。 失衡代表着一种不均衡状态,而非均衡代表着一种均衡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状态都是过剩经济,只有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幅度达到一定程度,超出国民经 济承受范围的失衡状态才是过剩经济。根据前面的论述,过剩经济并不是国民经济的非均衡状态,而是国民经济的失衡状态。之所以这样界 定过剩经济的内涵,理由是:既然供需绝对相等的瓦尔拉斯理想状态不存在,不难理解现实经济运行只要供需相互偏离在一定幅度内就被看 作是正常的或健康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不对宏观上的供求关系加以调节,因而也就不存在过剩经济一说。 [编辑]过剩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常性的产品过剩,是过剩经济的基本特征。经常性的产品过剩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内容。一个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 消费者的需求,反映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受制于他的经济运行机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一种过剩,但它不是商品的 过剩,而是分配的过剩,或者说分配的不公。它们的运行机制完全不相同。市场经济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通货平等。按照通常的说法,商 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的特性是认钱不认人。经常性的商品过剩,把商品跟金钱的关系调了个,变成为金钱不认过剩经济,于是商品遭受冷 落。这就是市场决定论。 为什么会出现经常性商品过剩,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决定的。市场经济的生产计划服从于社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具有不稳 定和模糊性两大特点,生产竞争者彼此之间又实行严格的商业保密,互相不通声气。在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资本。资本的特性是好 动,资本的目的在于赚钱,资本赚钱的手段就是生产。只要有钱可赚,资本就会活跃起来,上窜下跳,生产得越多越好。于是你也生产我也 生产,大家一起来生产,难免不出现拥挤和重叠,最终导致过剩,这就是投资中心论。 经常性的商品过剩后果如何?微观上分析,任何一种商品过剩都是一种资金、资源、劳动的浪费,好象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弊端, 深 入分析,结论刚好相反。第一,这种过剩充分满足了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第二,过剩造成的浪费是资金追逐利润的成本, 属于社会生产的平均成本的组成部分。从整体而言,市场经济不是提高了社会生产成本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从宏观而言,经济在过剩中发 展,通过短缺一过剩的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生活滚滚向前。 [编辑]过剩经济现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过剩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它反映该阶段发展的程度和达到的高度。 现阶段过剩经济大体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经济领域不断拓展。人类的经济生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从落后到科学,朝向这一前进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 加快了经济领域拓展的步伐,大大拓宽了经济生活领域。现在, 已经开始把体育、文化、教育、科学这些领域都纳入了自己活动的范围,使 之带上商业的色彩。产业是经济领域不断拓展的产物,细分产业是经济研究深入和细化的结果。迄今为止,我们分出了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 业、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这是 80 年代的划分。现在,这种划分已经很难概括经济领域的新拓展, 不能准 确反映生产与消费的内容、性质和特点。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出现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第四产业包括商业化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和正 在并即将完成商业化的教育、科技产业。他是完全不同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内容的新的产业群, 。它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丰富 了生活情趣。第五产业是一种为一、二、三、四产业提供手段的综合性产业,包括传媒、广告、网络等。因为从必须和发展方向看,它完全 不同于其他产业,应当单独划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进一步拓展,还会有第六、第七甚至更多的产业产生。那时,我们的生活 会更加丰富多彩。 2、商品的非价值膨胀。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附加于商品之中的种种非物质成分, 比如品牌、 广告、包装运输等满足了消费者方方面面的使用价值需求。从而掩盖了它的真实商品价值的经济生活现象。比如你到商店里购买一种保健营 养品,就算蜂王浆之类吧。你看到它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它的种种效果,成为市场中的真正名牌;到了商店,取出商品,你看那包装,美 仑美奂,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爽心悦目;购回家中,慢慢打将开来,一层又一层,精致十分;表面一层是包装盒,然后是泡沫圈,接下来 是橡胶软垫,然后是说明书,最后才是小包装盒里面的两瓶蜂王浆,净重一市斤,价格 150 元。这种商品的散装价只有 10 元,可是你不买, 你花 150 元买享受,买放心。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商品的价值膨胀,现在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处不见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包 含的深层经济意义,将在后续中分析。此处要表述的只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它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标志,一种反映。标志着我们的 时代已经开始进入不是初级消费的时代,而是享受消费的时代。果真如此,真要感谢带给我们享受的这个发展的社会。 3、世界经济一体化。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但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得不简单一提。如果说 30 年前, 世界经济的独立性特征还相对突出,那时, 独立的计划经济还在苦苦支撑,闭关自守还是不少国家的经济路线,经济发达与落后的冲突因为 政治上的闭关锁国还不能激起波浪的话,那么到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不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冲击。经济发展的飓风,那 是海妖的歌声。改革开放成为计划经济国家的潮流,发展成为落后国家的期望。宗教信仰不同也罢,政治制度相异也罢,文化背景冲突也罢, 都无碍于经济的交往。可以说,经济活动撞开了所有国家的大门,在发展的总目标下,加快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8]本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文。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 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它是 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序文则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1、 《老子》曰: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 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翻译:《老子》一书中说: “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 (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 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 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 (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批判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指出其理想行不通,从反面说明货殖之事的必要。 ) 2、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 《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 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翻译: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 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 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 们的精神淳化。所以, (掌权者对于人民) ,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 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指出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高,应当任其自然,予以满足,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必要。文章立中有破,破中求立,边破边立, 十分有力。 ) 3、夫山西饶材、竹、谷、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 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 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 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翻译: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 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 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 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 ,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 的所需) ,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 。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 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 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 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指出各地物产极为丰富,农、虞、工、商各有作用,发展生产,互通有无,完全符合自然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阐明货殖之事 极为必要。 ) 4、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 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 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翻译:《周书》上说: “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 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 ”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 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贫富的形成,没有入能给予 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只是聪明的人能使财富有余,愚蠢的人只能使财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 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 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向这里集中。所以,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 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此后,齐国中经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调整物价的九个官府,而齐桓公因此能够称霸天 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会诸侯,匡正了整个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筑了三归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财富却胜于列国的君王。从 此,齐国又富强起来,一直持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期。 (引古书,叙史实,肯定齐国的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大作用。 ) 5、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 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艘嬲茫嗽蚩臀匏远焕帧R牡乙嫔酢Q柙唬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故曰: “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翻译: 所以说: “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 ”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 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 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 “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 死于市井。 ”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 “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 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说明人们富足礼义方可维持,进一步阐述了货殖之事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人之常情是求富患贫,以货殖谋利,当然是可以的。 ) 6、 《老子》曰: 《老子》 :又称《道德经》 、 《老子五千文》 ,为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末周史官老聃(dān)著。以下引文见《老 子》下篇第八十章(王弼注本),文字稍有出入。 “至治之极, 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至,极。治,与“乱”相对,指政治清明。 之:至,到,动词。极:极点。 邻国相望, 相邻国家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 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 甘:用于意动, 以??为甘。下文的“美” 、 “安” 、 “乐” ,用法皆同。 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所谓“至治” ,即指其理想的 “小国寡民”之世,乌托邦式的原始“乐园” ,人们自给自足, “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就不知货殖为何事。 必用此为务, 用:采用。 为务:当做要务。务,事业,工作。 n(wǎn)近世涂民耳目, 近世:即近代。n,同“晚”。一说:“n”,通“挽”,“n近世”, 挽回近世的风俗。涂:涂塞,闭塞,使之不识不知。 则几(jī)无行矣。 则:就。几:几乎,近乎。无行:不可行,行不通。文章开 篇生树靶子,引《老子》谬论而破之,为确立申说自己的论点扫除障碍。 7、太史公曰: 太史公:即太史令,史官名,此处为司马迁自称。 夫(fú)神农以前, 夫:助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 神农:一说即炎帝,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帝王,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吾不知已。 已:同“矣” 。针对老子的“至治之极”而言, 说其“不知” ,实谓“乌有”也。言辞委婉,柔中蕴刚。 至若《诗》 《书》所述虞(yú)、夏以来, 至若:至如,至于,连词,承接上文, 表示另提一事。 《诗》 :即《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 《书》 :即《尚书》 ,亦称《书经》 ,中国上古历史 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是其领袖。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之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传至桀,为商汤所灭。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极:尽量享受之意,动词。声色: 指歌舞和女色。好:美好。 口欲穷刍(chú)豢(huàn)之味, 穷:这里是“遍尝” , “吃够”之意,动词。刍豢:泛指牲畜的肉。吃草的叫 “刍” ,如牛、羊;吃粮食的叫“豢” ,如猪、狗。 身安逸乐, 安逸乐:安于安闲快乐的生活。 而心夸矜(jīn)势能之荣, 夸矜: 夸耀。矜,自以为贤能。势能:权势和才能。 使俗之渐(jiān)民久矣。 意谓使这个习俗深入民心很久了。渐,逐渐浸渍,逐渐沾染, 动词。言社会向前发展,人的生活要求愈来愈高,与老子的“至治”理想尖锐对立。 虽户说以眇(miào)论, 虽:即使,连词。户说: 挨家劝说。户:名词作状语。眇论;指老子的言论。眇,通“妙” ,精微,奥妙。 终不能化。 化:变化,改变。与上段末句“几无 行矣”呼应,言老子的那一套与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不为人们所接受。 故善者因之, 善者:最好的办法。因之:让他们照原样发 展。因,循,顺着。 其次利道之, 利道:向有利的方向引导。道,同“导” 。 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 整齐之:意谓制定 规章,使他们遵守,从而规规矩矩。 最下者与之争。 争:指争利。说明应当顺应形势发展,不得干预限制人们的要求。 8、夫山西饶材、竹、b(g?)、r(1ú)、旄(máo)、玉石; 山西:指太行山以西地区,包括今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地。饶:丰富,富 有,作动词。材:木料,木材。b:木名,即构或楮(ch?),树皮可造纸。r:野麻,可以织布。旄:旄牛尾,可做旗帜上的装饰。 山东 多鱼、盐、漆、丝、声色;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之地。声色:当时统治者把歌舞和女色也看作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 江 南出楠(nán)、梓(zǐ)、姜、桂、金、锡、连、丹沙、犀(xī)、玳(dài)瑁(mào)、珠玑(jī)、齿、革;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楠:常绿乔木, 木材为建筑和制器具的良材。梓:落叶乔木,木材轻软耐朽,供建筑及制家具、乐器等用。桂:即“木犀” ,花极芳香,为珍贵的观赏芳香植 物。连:同“链” ,铅矿。丹沙:即丹砂,亦称辰砂,俗称朱砂,可炼汞,制颜料,中医学上可入药。犀:亦称“犀牛” ,肉可食,皮可制鞭、 盾,角为名贵药材。此处当指犀的制品。玳瑁:海中动物,似龟,甲壳可制珍贵的装饰品。玑:不圆的珠子。齿:兽牙,如象牙等。革:皮 革。 龙门、碣(ji?)石北多马、牛、羊、旃(zhān)裘(qiú)、筋(jīn)角; 龙门:山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及陕西省韩城县东北。碣石: 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旃裘:古代西北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旃,通“毡” 。筋角:兽筋和兽角,用以制造弓弩的材料。言四方 之产,极其丰富。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意谓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地域,到处出产在山间,(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此 言铜、铁,处处皆有。行文至此忽用一比喻倒句,与上文句式有变,不仅比喻形象生动,而且笔法灵活奇妙。 此其大较也。 此:指 代上文所叙各种产品的分布,作主语。大较:大概,大略。总括一笔,收束上文意思。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中国:此指中原。 谣 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谣俗:风俗。因歌谣可以反映民间的风俗,故以谣俗代指风俗。谣,风谣;俗,习俗。被服:衣服。奉生: 养生。奉:侍奉。具:用具,东西。承上启下,言四方丰富的物产为人民所喜好需要。 故待农而食之, 所以,要靠农夫(耕种)才能 吃得着它们。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虞而出之, 虞:虞人,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此处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出之,把它们开采 出来。 工而成之, 成之:把它们做成器物。 商而通之。 通之:使它们流通。文意推进一层,言农、虞、工、商各有作用, 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必须发展生产,互通有无。一笔归落到货殖之事,极为自然。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宁有??哉:难道 有??吗?宁,难道,副词,表反问。发征:征发,征调。期会:限期会集。反宕上文,言货殖之事不是人为的干预所能产生的。 人 各任其能, 任:放任,此处有尽量发挥的意思。 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物贱极必贵,贵极必贱,所以 贱是贵的征兆,贵是贱的征兆。征,征兆,预先出现的苗头。 各劝其业, 劝:勤勉。 乐其事,若水之趋下, 若:象。趋: 奔赴,流向。 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出之:拿出各种物资。进一步说明,人为“得所欲” ,生财求利,故货殖 之事,若水之趋下,不可止也。与上段“使俗之渐民久矣”呼应。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y?)? 岂非??邪:难道不是??吗。 用否定的句式来表示反诘语气,在于强调肯定的意思。邪,同“耶” 。道:指客观规律,经济法则。自然:自,副词,自然。然,代词,指代 上文所说的社会经济自动调节和得到发展的情况。验:验证。进一步强调货殖之事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以反诘归结全段,笔势雄健,论辩 有力。 指出各地物产极为丰富,农、虞、工、商各有作用,发展生产,互通有无,完全符合自然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阐明货殖之事极 为必要。 9、 《周书》曰: 《周书》 :周朝的文诰。下面引文,今本《尚书》中未见,此篇已失传。 “农不出则乏(fá)其食, 乏:缺少。 工不出则乏其事, 事:器物,用具。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kuì)少。 ” 三宝:指上文说的食、事、财三项。绝:断绝, 不流通。匮:缺乏。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而:用法同“则” 。辟:开辟。引经据典,收农、工、商、虞之作用并举,意在言明货 殖之事不可少。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通“源” 。承上而言,货殖亦为“衣食之原”之一。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xiǎ n)。 饶:(财富)多。鲜:(财富)少。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富:用于使动,使??富。“大”与“小” , “饶”与“鲜” ,两两对 比,鲜明强烈; “富国” 、 “富家” ,更见货殖之事的重要。此四字,为通篇文眼之所在。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莫:没有谁,代词。 夺予:夺走或赐与。之:代词,指代人们,是“夺予”的宾语,前置。 而巧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 拙:笨,不灵巧。“巧者” 与“拙者” , “有余”与“不足” ,亦对比强烈。反宕上文,言货殖亦非易事,而在于人。下引史实说明。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 太公望: 即姜尚,因其先祖封于吕,从其封地为姓,也称吕尚,名望。因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有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营丘:在今山 东省昌乐县东南。 地(xì)卤(l?), 缆保和恋睾泄嗟难渭畛煞郑皇室烁帧馈⒙保憾际窍搪钡氐囊馑肌 人民寡,于是 太公劝其女功, 劝:鼓励。女功:即女工,旧指妇女所作的纺绩、刺绣、缝纫等事。这里用作动词,指纺织。 极技巧,通鱼盐,则 人物归之, 通:指贩运。人物:人和货物。 (qiǎng)至而辐凑。 至:象绳子穿着的钱似地接连而来。,本指穿钱的绳子, 引申为穿好的钱。辐凑:指四方人物来归,象辐之集中于毂(g?;车轮中心的圆木)一般。辐,车辐,车轮中间的直木,一头集中插在车毂上, 一头分布插在车辋(wǎng;车轮的外周)上。凑,集聚。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dai)之间敛(liǎn)袂(m?i)而往朝焉。 冠带衣履:(齐国 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天下:用作谓语,指遍销全国。海岱之间:指东海和泰山中间的诸侯国。岱,泰山的别称。敛袂:整敛衣 袖(表示肃敬)。先言太公在恶劣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大兴货殖之事而逐渐富强。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 管子:管仲,春秋初期政 治家,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 。他在齐进行改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力 大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修之:重整太公的事业。修,整治。 设轻重九府, 轻重:指在各地贮积货币来调节谷价贵贱的办法。 九府:周代掌管钱币的官府,即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 则桓(huán)公以霸, 则:连词,就,于 是。桓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 685-前 643 年在位。以:介词,因(此),宾语省略。霸:称霸,成为霸主。动词。 九合诸侯, 九合:多次会合。九,泛指多,而非实数。 一匡(kuāng)天下; 一:全部,副词。匡:纠正。 而管氏亦有三归, 三归:台观名。相传管仲曾为自己修筑了游赏的台观。说明其财产超过一般的大臣。 位在陪臣, 陪臣:指诸侯国的大夫。诸侯国的 国君对天子称臣,诸侯国的大夫对国君称臣,所以对天子自称陪臣。 富于列国之君。 于:比,介词。列国:犹言各国,此指当时的 诸侯之国。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是以:因此,连词。至:持续到。威:齐威王田因齐。宣:齐宣王田辟疆。再言管仲在齐 中衰的情况下,重整太公的政策,大兴货殖之事而振兴齐国,使齐称霸天下,使已富于列国。 引古书,叙史实,肯定齐国的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大作用。 10、故曰: 以下所引二句,见《管子?牧民》 。 “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 廪:粮仓。实:充实,充足。 衣食足而知荣辱。 ”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有:富有。无:贫穷。以管子之说引出论点,指出人民富足方有礼义。 故君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合同短期化让人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