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更有利于简述群体规范的形成成员间合作的形成

论团队精神与企业凝聚力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论团队精神与企业凝聚力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论团队精神与企业凝聚力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论团队精神与企业凝聚力【关键词】团队精神、企业、凝聚力【摘要】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团队精神的影响因素,团队精神的培养方法,小结。【引言】团队精神是任何一个集体成功的法宝,只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更好的。此就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让人们对团队精神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团结向上,取得更好的。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难成大事;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主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难以强大。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员变得更好。&-----迈克尔。乔丹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在的指挥和带领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今社会,企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团队力量的发挥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因此,弘扬团队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团队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体现着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的魅力、核心竞争力所在。团队精神的奥妙之处在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团队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团队工作注入强大的能量,从而使整个团队拧成一股劲,形成一个团结共进、众志成城、步调一致的团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团队精神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体现着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的魅力、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扬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立足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要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始终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一支充满协作精神的高绩效团队,是企业决策层的重要管理目标之一。要建设一支高绩效的团队,有几个要素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人员的选择是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人是构成团队的最核心的力量。第二,团队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第三,要明确团队者的权限以及团队组织的基本结构,这些是保证团队健康成长的要素。一、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团结、协作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无数的个人精神,凝聚成一种团队精神,企业才能兴旺发达,基业长青。团队精神是看不见的堡垒。大海航船,难免会遭到激流与逆风的袭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运营同样会有不测的风云,比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公司骨干力量的突然出走……都会给企业重重的一击。基于此,每个公司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建设,以增强公司的抵抗力,保持公司可持续发展。在这当中,公司团队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1、两个单个的人团结起来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他们分别单独创造的效益之和。企业的凝聚力可以通过对企业成员的劝导、激发每一个企业员工的产生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积极性。2、企业凝聚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一个好的领导之下,可以使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可以产生有一种作用力,使它得以规范化,这种作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企业成员,使他们的合力方向朝向企业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3、企业凝聚力与企业团队精神是一致的团队精神就是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实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二、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几个因素企业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企业成员本身的心理、行为,又包括企业外界对企业的影响。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凝聚力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1、企业成员的相容性企业成员的相容性即企业成员的相互接纳程度,表现为各企业成员的同质性与互补性。企业成员之间的爱好、兴趣、目标、信念等具有同质性,而性格、知识则具有互补性。同质性的多少与互补性的大小,关系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2、企业成员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假如要让一个薪水很少的人经常参加娱乐活动,一般很难,他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多挣钱上,以首先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在5个层次的需要中,社交需要也叫归属需要,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成员的5层需要均有关联。&3、企业领导的行为与方式领导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内部不团结,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成员。[莲 山~]而一个精诚团结、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领导群对企业成员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企业成员的内部团结,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企业规范企业规范是企业每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的统一成员行为观念的标准体系。企业规范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动力,它能够理顺每个成员的个体目标,使之与企业目标一致。如果缺乏企业规范或有规不依,则企业的凝聚力就难以形成。5、外部环境。境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否则就会被淘汰。面对众多的压力,多数的企业成员都会有一种紧迫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团结起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凝聚力。外界环境变化了,企业凝聚力也会随之变化。企业领导只有善于利用外部环境,才能使企业凝聚力长久不衰,不断增强。第一,&& 群体规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群体比小群体的凝聚力低,也更难保持凝聚力。原因很简单,在小群体中,群体成员有更多的直接的相互交往的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有更多的情感联系。另外,小群体成员少,异质性就小,成员间的分歧和矛盾就少。而大群体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因此,小群体比大群体更容易有凝聚力。6、 群体的成功:如果一个群体成功地实现了某些重要的目标,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那么这种共有的成功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是群体成员间彼此更满意,也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如果一个群体总是达不到目标或完不成任务,群体的凝聚力则会大大降低。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是指诸如名族、文化背景、兴趣、需要、价值观、态度及人格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一般来讲,成员间相似性大的群体凝聚力高。在这里对凝聚力影响最大的是群体成员在态度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性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凝聚力。8、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凝聚力有不同影响。一般而言,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比制型及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成员间感情更深厚,相互交往更多,因此凝聚力更高。& 三、新形势下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方法 做为一个团队,不论是哪一领域的优秀团队,都不会靠一个人去实现企业的成功与发展,而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会有智囊团――优秀的团队。而在这个团队中,我们应该建立优秀的激励体制和竞争机制,它能保证我们成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忘我舍我的精神,使团队中每个人的精力、兴奋、热情、努力、活力、开支等都毫无保留地激发,为我们整个团队的发展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1、一个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企业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统帅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拿破仑曾经说过:“绵羊统帅的狮子军团永远无法战胜狮子统帅的绵羊军团!” 出色的领导往往具有超凡的领导能力和号召力,领导能力和号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在无形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大家以高涨的工作热情为企业效力,不计个人得失,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团队精神的基本要素。卓越的领导一般具有超前的眼光和企业家过人的魄力,善于倾听,敢于承担,有着较强的协调条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易于取得员工的认可与信任,从而在团队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团队优势得以发挥。
2、作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企业,其所拥有的员工最好要具备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凝聚力"就是企业所需的集合力,它使所有的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有一种极大的认同,需要所有的员工对企业的事业有一种主动的参与直至将其作为个人事业的一部分。很显然,企业与员工是企业凝聚力的两大载体,只有将这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立好企业的凝聚力。&3、员工应具备守信道德品质,娴熟的处事及沟通技巧,与他人协作的态度,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知识企业员工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认同企业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中,降低企业内耗。如果不能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每个人都有能力,但方向不一致,最后产生的企业合力就很小,在市场竞争中将会显得很脆弱。试想,在企业面临危难之时,如果企业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没有员工的共同参与,这种力挽狂澜的壮举是很难出现的。而对于联想的员工来说,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是息息相关,企业员工认同与企业共同发展,在企业面临关键的时刻,齐心协力共渡难关。4、制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实施人性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职业管理。& 从尊重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帮助员工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实施人性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职业管理方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第一、为企业员工规划一个共同的远景展望。企业远景,就是企业的发展和前途,是企业行为的根本目标,是员工信心的基础来源。企业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将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确保把员工的积极性激活,才能真正实现员工为企业的前程为自己的前程,团结一致、全力以赴的工作! 第5、团队有它的核心力量,也就是领导阶层。模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是团队的先锋头羊、策划军师、指挥元帅,领导的一言一行甚至一笑一颦都可能对团队产生影响。经营企业如同治理国家,君圣则国兴,主庸则家败。作为团队领导,首先把管理的目光投向自己,不间断的规范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以身作则,树表率、立威信、讲亲和、在团队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环境。企业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团队力量的流失,这就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套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企业的培训应该联系企业文化,着眼于细微之处,融会于工作之中,从做人到做事,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培养员工的归宿感、使命感。而员工的全面成长,也将为企业发展蓄备强大后续动力,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6、确立团队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导航器,才能让团队每个成员知道他们应干什么,才能让团队每个成员同心协力完成共同的目标。当然,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仅不会让员工产生工作的激情,甚至还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中国知名企业海尔,便是张瑞敏从最基础的“十三条制度”上发展起来的,而十三条制度解决的都是海尔当时最现实最基础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共同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7、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沟通是合作的基础,不进行充分的沟通,难以使成员间达成默契、形成共识,从而导致彼此之间产生感情裂痕,使团队成员无法合作,影响企业发展,可见沟通是团队合作的润滑剂。一个好的团队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畅通的渠道,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团队成员在沟通中建立相互信任、帮助的模式,让团队成员观点在沟通中一致,进而价值观一致,最终行动一致。8、拥有适当的激励机制。适当的激励是防止员工的消极态度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剂良药。给予员工激励,管理者首先要了解员工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处于不同层次的员工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企业要尽可能地满足员工各种合理的愿望,避免员工产生消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对每一个人作出最合适的安排。在注重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注重精神奖励,在员工心中薪酬不仅仅是一定数目的钞票,他更代表了身份、地位、个人能力的高低、成就的大小,所以适时的给员工一定的奖励,以肯定他们的付出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实干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9、引入良性竞争机制。竞争能激起一个人无尽的智慧,促使团队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潜能,并与其他成员形成优势互补,使团队的实力大大增强。竞争,尤其是竞争中的“鲇鱼效应”,可以使团体焕发新的活力与创造力。但竞争与合作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竞争要求合作,而合作促进竞争。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团队中,各成员互爱互勉,互利互惠,有利于竞争本身所需的信息的互相交流,知识、经验的传播和互相借鉴,正如一名人所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各自就有两个思想了。那么,通过合作,团队就拥有了更多的思想,团队的力量就会大大增强。
&& 当然,还要防止团队内部恶性竞争,这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员工间相互排斥等不良后果,就失去了团队的意义。&& 另外,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强有力的企业,一个优秀、高效的团队,一定有一套完善、成功的规章制度,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保护每个成员的利益,使团队成员朝着团结共进,增强团队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团结就是力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核心是"人",如果能够把许多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共同指向同一方向,那这个企业就成功了一半。凝聚,凝结聚合之谓也,向心粘联不离散。凝聚,企业群体团结不离分的内在心理氛围和行为导向。企业凝聚力就是企业群体稳定存在的吸引心理,它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依存、接受群体纪律的约束,自觉抗斥外界干扰不向外游离。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群体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发展壮大,越做越强。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当前位置: &&
小组合作的十二个问题
1&&&&& 2;3& 45&&&&& 6?&&&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支撑1社会互赖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又叫社会互赖理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温对上述观点进第一,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社会互赖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消极互赖(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在没有互赖(个人努力)存在的情境下,会出现无互动现象,即个体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彼此独立作业。明确地指出课堂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个人单干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没有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影响他人目标的实现。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群体动力理论; 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把握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完成任务。实际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和潜在发展水平(成人引导或与其他能力较强同学合力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就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进一步指出,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只符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这是无效的。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且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教学应当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朝着更高层次的水平迈进,俗称“跳一跳,摘桃子”。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要引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应当通过成人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儿童通过合作,会表现出比单独活动更丰富和高级的行为,彼此取长补短,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都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合作学习是深入开发学生自身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3、& 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一个人的自尊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心理变态者主要是由于他有一种被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缘故。如果他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病人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弱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罗杰斯在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当然,“完人”或“动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的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生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生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生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中间的每一个因素有时候均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那么,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哪些呢?罗杰斯认为主要包括:(1)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2)尊重、关注和接纳: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3)移情性理解: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生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总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不过,罗杰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是言过其实的。& 对于教学设计,杨成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认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与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自我实现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他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时的动力。因此,自我实现应成为教学的惟一目标。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由于先进的媒体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条件的不同进行灵活地运用和调整,具有学习的自由性和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自由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现代教学已不是简单零碎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自我实现的体现。2、教学过程——自由发展罗杰斯提出让学生自由发展,并要学生“学会自由”。他对“自由”有特殊的理解,认为它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内在的“个人对自己是一个显示过程的认识”,“是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这样一种品质”。他说:“一个人是一条流程,而不是固定的和静态的实体;是一条流动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团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泄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他说:“一个人是一条流程,而不是固定的和静态的实体;是一条流动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材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泄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强调教师把书教好,以教好作为学好的前提。事实上,真正要把教学搞好,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好,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这正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教学过程――自由发展。要学好,必须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而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自由地选择所学的知识,再也不要受教师的控制。同时,以现代化传播手段为媒体是当代学习活动的重要特点,它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观,而且使学生从大量琐碎的基础性活动中解脱出来,学习过程中操作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同步发展。再者,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科技成果相结合的学习资源将会很快地把学生送到学科知识的前沿,外在因素所占的优势将能极大地弥补学生个人方面的局限性。教育技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等几个环节顺序连续地组成的。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教育技术合理地强调了学习产出而不是教学的中间过程,认为学习不限于只能在学校中进行,学生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他就能以他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其中更强调个别化学习和非正规学校教育,这也正和现代社会发展情况相吻合,也正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教学过程,学生有充分自由发展的条件。3、教学原则——真诚、信任和理解为了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实现,罗杰斯从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出发,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1)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2)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3)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地实现“自我”。教育技术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学习策略和自己学习的能力,这对教师的作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了移情外,还必须做到:(1)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应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的教材。(2)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理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3)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4)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5)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美德的价值观。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他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移情的话,就将格外有力地增添课堂气氛。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技术正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和渠道,利用教育技术,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育技术改变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传统教学过程。它把远方的东西放到了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把时间延长,把空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缩短,把空间缩小。它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以便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教师与学生要彼此真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教学原则,通过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实现。4、教学方法——非指导性在早期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动状态,充当着拿鞭子的角色。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师必然要从教学过程中逐渐解放出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小,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能使他的学生不依赖他的指导独立学习。我国2000多年前的《学记》的作者,剖析了当时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再三强调“善喻”的主张,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善学、乐学;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得新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18世纪法国的卢梭曾明确提出“教会学生学习的原则”;19世纪德国的第斯多惠则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国的叶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如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一样,罗杰斯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着的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他说:“这种学习的发起,不依赖教师的教学艺术、广博的知识和授课计划,而依赖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这就是人本主义教育家所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催化剂,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是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而不是自我戒防。教育技术领域是比较早就把自己关注的重点由“教”转向“学”的。西方有名名言叫“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说明学习方法比实际知识更重要。教育技术所说的会学,一方面是指学生要能从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出发,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计划,树立明确的目标;一方面是指学生要善于根据确立的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策略和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学习者能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因此,教育技术要求教育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而展开。同时,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加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和创新。因此教育技术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正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教学方法——非指导性。结束语: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侧面9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等》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由此掀起了心理学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代表着未来心理学发展的新走向。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G. R. Rogers)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罗杰斯反对行为主义对学习实质的看法,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因为具有不同经验的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他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而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决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是认知成份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论十分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为此需要教师:(1).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他们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2).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教师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同时也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419465 102030507590 30%50,3090&5、认知精致理论; 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学习中的精制是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举例来说,对一个讲座写个小结或纲要就是一个较好的学习辅助手段,这就比只记个笔记要好,因为做小结或拟纲要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找出材料的要点。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更有利于指导者。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韦伯的研究发现,在合作活动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学生。这项研究和丹赛罗的研究表明,倾听详细解释的学生比单独工作的学生学得多,但作为解释者的学生学得更多。6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课程功能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结构更加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更加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更加重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更加重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等。归结到一点,新课程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付诸实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个核心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这个改革的“战场”就是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提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要研究目标。然而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忽视现代教学设计方法的引领,使得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盲目地追求形式,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堂教学设计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瓶颈。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只有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才会符合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也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效。“五星教学原理”正是这种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合的现代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五星教学原理”是由美国 Utah州立大学授、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归纳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形成的一种教学原理。这个教学原理是由浙江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盛群力教授等最近编译。 虽然梅里尔博士的“五星教学原理”是诸理论之集大成者,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但他也仅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和假设,目前在国内、外尚无应用于教学设计之中。所以我们借助他的理论,申报了 2004年浙江省规划研究课题,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研究,并对大量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教学设计现状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计零碎而缺乏整体性 2、学生学习因没有明确任务而缺乏目的性 3、提出的问题或太大或太小,缺乏序列性,不利于问题解决 4、忽视学生行为的分析,学生学习的介入水平受到影响 以上四种教学设计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效果;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这些现象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也促使我们努力研究新型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 我们运用“五星教学原理”理论对教学设计现状进行了剖析,并 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提炼出了解决上述这些设计现状问题,并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五星教学原理”。“五星教学原理”又叫“首要教学原理”,是由美国 Utah州立大学授、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归纳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形成的一种教学原理。这个教学原理原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是由浙江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盛群力教授等最近编译。它是归纳了一些著名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Jonassen)、做中学(Schank)、学习四组件(Mocarthy)等的观点,是集各种理论之精华者。他阐述的教学原理为五项首要原理:(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梅里尔博士认为实施“首要教学原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效能。“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有效教学的阶段是围绕以问题为中心的四个阶段,见下图一所示: 图一:有效教学的阶段 2、教学基本程序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为: 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分解成问题和任务序列 →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 解决问题四个主要循环阶段: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对应教师指导循环圈:帮助→指导→辅导→鼓励 对应学生学习循环圈:准备→理解→尝试→反思 A、在激活阶段,教师通过激活原有知识结构和提供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或通过教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识,即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B、在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准备的知识结构加以联系,理解新知识。 C、在应用阶段,教师辅导学习者进行应用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尝试。 D、在整合阶段,教师鼓励学习者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反思和创新。 3、“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操作要点 (1)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完整任务 。一堂课可以有几个问题,但最中心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而且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解决问题。比如在“余数的妙用”这个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说:“ 元宵节到了,我们学校想给红领巾一条街的两边挂上彩灯,准备按一黄、二绿、三红的顺序挂,你知道第 196盏是什么颜色的灯吗?”,这是一个中心问题,然后转化为“去知道196盏灯的颜色”这个具体任务。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猜测、探索,然后在各种方法中提炼出运用余数的知识能很快、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通过中心问题,转化为任务来进行,学生在积极的介入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出现二个动物在围一块菜地,提出“你有什么办法,让围出来的面积最大?”这一中心问题,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围面积”这个任务,解决这个问题,在活动和思考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样,要比提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更具有任务性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2)问题要分解成问题序列,层层推进,循序渐进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的问题不是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笼统的大问题。它需要分解成一些问题序列,层层推进,通过序列问题的解答最终解决复杂问题。如上面例子中“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教学,提出“你有什么办法,让围出来的面积最大?”,转化为“围面积”这个任务。然后分解成问题序列:估计、猜测→用小棒摆、算,用线划、算等方法尝试→用其他的例子来比较,说明是不是最大→得出规律。从最初的猜测,到实践,到比较论证,这就是一个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问题序列。通过师生互动,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台阶,一层一层最后引向解决复杂的问题。 (3)增加四个介入层面的趣味性、针对性,让学生努力介入到解决问题之中 很多现在流行的教学是教给人一些指令和零散的行动,并且假定学习者会把这些零散的东西拼凑起来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或问题。这些只可能让学生介入到动作和操作之中,而没有介入到任务和问题中,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影响教学效果。“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认为学会完成每一个完整的任务涉及 4种水平的教学:一是问题;二是解决该问题所要求的任务;三是组成这一任务的各种操作行为;四是组成某一操作行为的各种动作。从层次来看,动作最为基本,由动作组成操作,由操作完成任务,由任务来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提出中心问题,把问题分解成问题序列,并按问题、任务、操作和动作的顺序对学生的介入行为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策略让学生努力介入所有四种水平的业绩表现之中――问题水平、任务水平、操作行为水平和动作水平。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会投入,而且在任务、操作和具体动作上,也有兴趣,会投入。事实上,“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教师就要从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用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策略,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指向问题的解决,充分介入到解决问题的各个层面和过程之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四个教学阶段 解决序列问题时的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圈,即在每个序列问题解决时可以有这四个阶段,但在具体操作时具有灵活性。有时解决一个序列问题需要四个阶段,有时解决所有序列问题前只要一个激活阶段,而解决序列问题中只要展示和应用阶段,或只要展示阶段;同样应用阶段也可以在几个问题解决后一起进行,而整合阶段则往往在序列问题解决以后,在解决中心问题的同时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 (5)解决问题四个阶段的一般实施策略 A、激活阶段实施策略 激活阶段要引导学习者依据相关的原有经验或提供相关经验,回忆用来组织新知识的结构,促进学习。包括: 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让学生展示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了解有关联的图式。图式是人大脑里存在的知识单位,过去知识的分门别类,形成一种认识结构。 要提供原有经验。当学生觉得已经部分懂了将要教的东西,提供原有经验。方法,“图式激活”,如采用“先行组织者”方式等。 提供相关经验。当学习内容非常陌生时,提供相关经验。如学习方法,有关联的背景材料,较简单的相关学习内容等。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排除干扰因素,如负迁移。 B、展示阶段实施策略 展示阶段要充分展示、论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信息,并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和运用各种媒体,促进学习。包括: 要了解内容,新知呈现要突出重点,要运用多种视角,展示教学信息的各个方面; 要了解内容和学生,要根据内容和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要根据内容和学生来选择不同的指导方式; 善于运用媒体。 C、应用阶段实施策略 应用阶段要帮助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与目标一致的、不同的变式问题,并渐减指导,促进学习。包括: 重视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运用多种练习方法(变式练习)如迁移练习、发散型练习、对比型练习、变式练习、发展型练习、综合型练习等; 运用解决不同的问题; 及时反馈,渐减指导。 D、整合阶段实施策略 整合阶段要鼓励学习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展示表现,并对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进行反思,质疑和辨析其知识技能,能够创造、发明、探索新事物和有个性特色地运用新知识技能,促进学习。包括: 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反思的能力; 要增加应用的开放性,让学生综合应用,发散创新。 4、“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特点和有效性分析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有别于“主题”教学,以及“问题解决”教学,虽然都有问题,也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但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具有任务的特点,而其他二者没有,同时围绕问题的四个循环阶段也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最主要特点。 通过对“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分析,我们得出它具有以下几个体现有效性的特点: (1)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运用已有图式,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在追求平衡中,进行意义建构来实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中最重要的环节。“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提供了具有任务特点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贯穿于完成一个由“中心问题”转化的任务解决中,不但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2)解决可分解成问题序列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分解成问题序列,可以分解难度,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掌握知识;同时这种循序渐进的解决过程,使思考性逐渐增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四个循环阶段,从四种介入水平的提高入手,提高了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通过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阶段的策略运用,让教师从问题、任务、操作和动作四个层面来提高趣味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了有效性,更有目的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所以从上述四个特点,我们知道“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是符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和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法。 三、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和要求 1、“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过程 确定教学需要→学生、学习内容和目标分析→确定学习内容→确 定学习目标→设计问题、任务(包括分解)→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评价 2、“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的要求 ( 1)确定教学需要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是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要确定我们要解决什么教学问题,我们能否解决这些教学问题? ( 2)学生、学习内容和目标分析 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 动作技能水平等;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等。学习内容分析既要分析静态的知识类型,又要动态地联系前后知识分析结构体系、内在顺序和关联。要分析学生可以掌握哪些教学内容,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以及解决每个问题序列的任务水平中的行为特征。既要根据学生特征分析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分析学习者能达到的学习程度。 ( 3)确定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确定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也要考虑学生知识构建时 的整体性。 ( 4)确定学习目标 要根据教学需求、学习内容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新课程要 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要准确定位,阐述合理。 ( 5)设计问题、任务(包括分解) 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接近学生 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 ( 6)设计教学策略 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特征来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 特别是问题序列解决的先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教学活动;确定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信息传递的方式等;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策略;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适合的媒体和认知工具选择等学习环境的设计。 ( 7)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即进行实践教学,通过 对教学系统开发中的每一步进行评定,得到教学计划实施的数据、资料等反馈信息,以了解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可用性、有效性等。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如有不足之处,则需对前期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评价方法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用“五星教学 原理”的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经过实践检验,我们编制了新课程有效教学评价表,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评价表见下表) 新课程有效教学评价表 学科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课题 &执教者 &评价者 &学 生 ︹ 60 分 ︺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优 良 中 差 得分 1、学习方式(20分) 学生参与面广,有充分参与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方式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猜想论证、争论研究、创新答辩等。 17 ~ 20 13 ~ 16 9 ~ 12 9以下 &2、学习水平(20分) 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到各学习环节,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思维活跃,积极交流。不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7 ~ 20 13 ~ 16 9 ~ 12 9以下 &3、学习效果(20分) 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各层面的学生在原学习水平上得到提高。 增强了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17 ~ 20 13 ~ 16 9 ~ 12 9以下 &教 师 ︹ 40 分 ︺ 4、课堂“生态”营造(10分)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运用适当的评价语言和手段,适度的竞争,能营造民主、平等、互动、积极向上的学习化环境。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9 ~ 10 7 ~ 8 5 ~ 6 5以下 &5、教学策略(20分)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明确的任务,问题序列分解合理,解决有针对性、有趣,学生乐于参加的。 能激活原有的经验或提供相关学习经验,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基础。 直观、递进、多角度地展示新知识,并提供适当指导。 设计变式问题,渐减指导,提供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技能。 创设问题解决情境,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运用知识技能,并让学生表现、反思和创新。 17 ~ 20 13 ~ 16 9 ~ 12 9以下 &6、技术运用(10分) 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过程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 & 9 ~ 10 7 ~ 8 5 ~ 6 5以下 & 总分 & 评价表的主要特点: 重视评价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媒体传递等内容。 从学生和教师二个维度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方面,主要评价 学生活动参与程序和问题解决介入水平,以及目标达成度;教师方面,主要评价教师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媒体的运用等。 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是我们借助现代新颖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设计所进行的研究,这必将会对“五星教学原理”理论的完善,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具有深远的意义。&&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中,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是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最本质的特征。而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则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结构教学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而相对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这从三者的特点比较就一目了然:学生间的学习关系有三种:竞争性的学习、合作性的学习、个人化的学习。构建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间产生对抗的作用,学习者之间的目标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别人的胜利则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交互方式。构建个人化的学习环境则学生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其特点是学习者彼此独立的学习,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各自的努力与目标间的关系,而其他学习者的成败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交互方式。构建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会产生促进性的相互作用,其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它将之纳入教学过程之中,使三者兼容互补,相得益彰。很显然,要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相互促进作用,首先必须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积极互赖的真正的合作团队。这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 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提出的五因素理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它们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人的责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小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五因素有机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实施并取得长期的成功。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 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三、 &&& &&&46782468 &&&24
1、1(a)(b)2345266104)AB6ABC6AABBCCABCABCAABBCCABBCAABBCCABBC1&&& &&&& “”“”&&& ●&&& ●&&& ●&&& ●&&& &2&&&&1&&& &&& &&& &&& &&& 2&&& .&&& 3&&& &&& 4&&& &&& &&& & & 1&&& 11&&& &&& &&& (1)&&& (2)&(3)(4)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内容、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具体操作如下:1、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进行小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2、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进行小组合作&3、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4、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小组合作&“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5、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处(中等难度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内容,合作时机和内容如果把握得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会学,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如果时机不当就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目的,希望广大课改教师继续边实验,边总结,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1)小组活动学生规则。A.学生必须遵守班机规则和组内规则,如果不遵守课堂规则,破坏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发警告单。B.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C.学生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尊重他人,避免三心二意,东张西望,随意谈话等不良行为。D.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每周或更长时间)轮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及时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E.小组竞争。各班建立竞赛栏,实施小组竞赛,包括大组之间的竞赛,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内的竞赛。F.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员和监督管理员的作用。G.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尖子生参与,要对发言特别踊跃的学生进行次数限制,如每节课发言不超过两次,使学生慎重选择发言时机,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2)教师活动规则A.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做学生最亲近的朋友。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少用空话、废话,尽量避免假问题,要有激情,语言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B.教师善于捕捉组织小组活动的契机,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C.在学生交流学习感受的过程中,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即使学生的观点错了,也要运用语言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D.教师巡视。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关注学生参与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E.教师注意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提问时注意调控各个小组参与的机会,如可以让统一编号的学生回答统一问题。&&& & 1.&&&2.&&&3.&&& 4.5.12411414&&&6.“”7.&&& “”&&&& 1.“”“”&&& 2.&&& 3.&&& 4.3500“”&&& 5.3&&& 6.22&:&&& &&& 1.“”&&& 2.&&& 3.&&& 42&&& 510.22&&& 6.115&&&:&&& &&& 12&&& 23&&& 3.&&& 4.1&&& 5.200&&& &&& 1.&&& 2.&&& 3 “”“”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1、倾听他人发言:①听取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②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③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来;④听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用礼貌用语,如“是否请你”或“你是不是可以”;⑤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2、讨论问题:①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②谈看法要有依据,能说清理由;③语言表达力求清楚明白;④别人提出疑问时,要耐心解释,态度友好。3、互帮互助:①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对被帮助同学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②帮助同学时,要向同学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学请教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4、反思与质疑:①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②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③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或看法。5、自律自控:①服从组长安排;②小组讨论时,有序发言,声音要适当,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不讲与学习无关的内容;③服从组内大多数人的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但应到课后再跟老师和同学交换意见。6、小组讨论的要求:⑴、小组讨论的规则是:在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需要解决,先是一帮一,两人间的讨论,如还有困难,再扩展为4人或5人间的讨论。如遇到较难的问题记录下来,班级讨论。&⑵、小组讨论的形式有:&&&&& A.自由发言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 B. 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 C.一帮一讨论式:当部分学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疑惑,而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方式。7、小组成员的发言:&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是对该问题的不同角度发表意见,但不能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若有些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站起来,只是简单的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的参与是无效的.要求每人一周内至少主动发言不少于3次(老师点名不算),学科组长、课代表做好记录。8、小组合作学习八项规范:坐正立直、秩序井然;高效自学、积极发言;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团结互助、共同发展。&9、小组合作学习八种技能: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互学、学会展示、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1(1) (2)(3)(4)(5)a,bc2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组长的组织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控制性行为:分工、约束、督促;二是协调性行为:协调、疏通、解决争端;三是建构性行为:组织讨论、分析、汇总小组意见。前两类行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有序、持续开展起来,后一类行为促进了组员们完成合作学习。一是分工、约束、督促 && (1)要有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遇到困难谁帮谁,谁带谁。(2)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课堂的纪录是要你们小组长来管理的,而且要敢管,当老师讲或学生讲评分析时小组长一定要本组的同学认真听。(3)上课前要督促好上课准备的东西书本练习本等,学案完成的情况,落实到位,课外学生课堂完成不了的当天补完,做错的更正,课上完后布置的学案或练习要提醒本组的学生认真完成。&二是协调性行为(1)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带头谦让,又要谦让他人。(2)带动其他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3)小组长带头帮助学困生,中等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4)组长布置任务时,不要以命令的口气,要心平气和,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三、组织讨论、分析、汇总小组意见(1)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2)小组长在合作时要懂得尊重别人,一要学会积极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二是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三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3)小组长要学会中心发言,能清楚表达本组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要使每一个学生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交流沟通,初步感受合作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培训组长花絮】 组长纪律管理培训会议记录 师:各位小组长,之前老师说过,我们的管理要大胆,更要细致。你们8个小组长的工作我认真的观察了几天,发现各有不同。有的组长自身做得很好,对组员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有的组长很注重团结组员和组员的关系融洽;有的组长关心同学的学习共同进步。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你们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比方:有的组长不敢管理同学,同学上课没有认真参与讨论,他不管;有的组长不愿意发言讲话,心里想什么你的组员不清楚;有的组长自己的学习态度上不认真,得不到同学的认可等等。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该怎么样管理组员。 生:老师,某某同学太难管理了,他不听话,我们几个人都不愿意理他。他说连他妈都管理不好他,我们几个人基本上都不想和他一个组了。 生:是啊,我们组也有这样的人。 师:管理好组员,当个组长还真是不容易,老师非常理解大家,我觉得,要管理好一个小组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自身要带头。尤其是在学业和纪律上要给组员做榜样。你自己都不行,同学肯定不能服你。大家说是不是? (2).&&&& 要有管理的意识。比如:准备上课,你首先要关注自己的组员有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再比如:老师让大家讨论,你首先要组织大家有序的发言,之后还要组织大家进行交流,选代表,准备组与组之间交流。 (3).&&&& 要敢于管理。不要怕,要大胆地去管理,如果同学不服管理,那么你可以找老师帮助你,但一定要去管理,树立起你在小组中的位置。 (4 ).&&&& 要想办法,不能蛮干。可以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管理,学习差的组员要指定人员去帮助,成绩上不去,自然就没有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不服管,如果帮助这些同学把成绩及时的提高上去,那么他自然也就愿意参与到你们这个团队中来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的组员,争取让小组形成团结的力量,共同进步。 (5).&&&& 组长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之间要交流管理办法,相互学习,看人家是怎么管理组员的。 生:我们按照老师指导的去做。 师:遇到困难及时找老师。 必要的合作技能是合作顺利进行、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卡耐基大学曾对10,000个名人案例记录做过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巧”只占成功因素的20%,其余80%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交往技能应该同认知、情感态度等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教授合作技能的最佳时机就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学生会有更迫切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技能作用的机会和情境。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专心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2、帮助与求助  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处理冲突  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冲突可以被建设性地解决,也可以被破坏性地解决。要求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加强学习小组各成员的培训。小组长确定之后,如何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就得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团队。因此,合作学习小组要有核心小组,各科要有学科代表,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团队间建立帮助小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要在实验中,每个队员都要自觉参与,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变成自己的自发行动:(1)自觉准备学习用具;(2)自觉接受小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3)自觉地完成学案中最基本的学习任务;(4)自觉地与同学合作交流;(5)自觉地进行反思。&小组技能七字歌(小学低年级适用)小组讨论声音小,开口之前要想好。别人发言认真听,意见不同我不吵。他人不回我帮忙,为组争光集体好。无论对错要谦虚,团结互助往前跑。学习纪律是保证,谁去破坏都不好。学习用品摆整齐,讲究卫生很重要。如有疑问找伙伴,伙伴不会找组长。组长不会问老师,仔细听讲勤动脑。课堂我们是一家,合作学习人人夸。
小组建设培训材料一&如何培训小组长和小组  1. 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1) 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   (2)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3) 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4) 小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公布、总结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5) 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主自习,根据 A 、 B 、 C 分层完成训练学案,并及时收齐上交;    (6) 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检查成长日记、学习档案等。   2 .突出抓好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科研小组建设。    老师要对高效学习小组在学习中的发动机作用上再提高认识,在小组建设、小组长培训上下真功夫。要重视学习小组小组文化的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要利用学习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发展;要培养好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长是学习小组的动力机,要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小组长在小组学习中的带头作用、领导作用、组织作用、检查督促作用;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把评价主体让给学生,创新小组内部之间的评价和小组之间的评价,要在合作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3 .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习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第三,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自助餐应注意的问题:有例题,有规律,方法总结有针对性,习题有答案;量上由小见大;对学习效果要有检查评价。这实际上锻炼了组长的自学能力。第四,帮助常务学习小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常务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五,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属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4. 小组成员培训    ①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让学困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②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③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④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创造更大的舆论空间。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拓展考虑:可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学科科研小组。学科科研小组主要是有学科班长 ( 即课代表 ) 牵头组织的针对各个学科进行研究、调查学生本学科学习情况并通过小组研究,对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同老师一起搞好本学科学习的小组。要注意发挥其作用,高效科研小组让教师教学“分身有术”,任课教师要深入科研小组内部,每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通过小组反馈,了解学情,融洽感情,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革除低效和浪费,通过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为真正的课堂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深入研究指导学生搞好分层讨论、分层达标。   坚持小组讨论“先一对一分层,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 AA 、 BB 、 CC 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对分层讨论中不会的问题和小组讨论不出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要坚持“ A 教 B , B 教 C , A 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学困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4212 5ABCAABa\bAB123&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地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刚开始学生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有难度的,他们会觉得头绪杂乱。由无序变为有序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到各小组中,教师可每次参加一个组,全程参与,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而大多数的教师往往是走到哪个小组跟前,就指导哪个小组,这样的指导就过于随意,缺乏目的性。总之,教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同时做好顾问、参谋与合作者的角色。 &&&1 2 3 4 5 6
有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确定小组规模、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分工、促进建立互赖、协调各小组的活动、作出评价和引导……全程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着重发挥以下组织和指引作用:  1、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合作应选择恰当的任务和时机。一般而言,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是多维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使学生感到独自无法完成或较难完成,从而产生合作的需求。这样还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价值,增强以后合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学习任务较简单,或任务本身更适合学生独立学习,则不必采用合作学习,避免为合作而合作。  2、参与和观察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学生合作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员群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