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老师布置了小学生什么时候放暑假的作业,要求做一张读书小影。这个怎么做啊?

(电影不是饭)
(Nimo时光民宿)
第三方登录:1940年代暑假 小学生7点前要起床读书(3) - 潇湘晨报网
1940年代暑假 小学生7点前要起床读书(3)
  作息计划
  小学生7点之前读课文
  早餐半小时
  那么民国时放暑假有暑假作业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而且,还挺多呢。
  记者查阅了由湖南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在民国时期,各个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假期作业的成绩还计入学生考查档案,作为奖励评分标准。
  暑假作业以课题和日记为主。课题是根据学生平日所学布置的学科作业,主要包括修身、读书、算数、地理、历史、理科、作文、习字、画图、唱歌、体操和手工等。
  而日记则像一个假期杀手,不论年纪,每日都得按时完成。例如,湖南益阳县龙洲高小就规定假期作业要写生活日记,规定天天写,随时抽阅,在假期中要求更严,或指出内容重点,收假时交阅。
  网上流传着一张民国时期小学六年下期用的《假期作业课本》的照片,这本厚达197页的大部头由1947年商务印书馆发行。小学生的暑假不过50天,要做一本近200页的假期课本,平均每天做4页,任务其实也真够重的了。
  既然时间短、任务重,该怎么完成呢?别着急,先看看当时的教育专家们怎么说。在这本课本的序言部分,有一篇总共4页,长达8则的《中高级儿童假期作业指导》,从&为什么要做假期作业?&到&怎样支配时间?&再到暑期寄语,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体贴入微。
  先来看看当时是怎样做思想工作的吧:&我们在学校里和老师们同学们在一起,多么快乐啊!现在天气热了,许多人在一间教室里读书工作,不免妨碍身体的健康,所以才有这五个多星期的暑假。可是放了暑假,不是乘凉玩耍讲故事,就算了事,而把功课都放弃了。要知道我们做一件事情,疏忽一天,就是离成功的日期远一天。所以我们要做一些规定的假期作业。&这就是把丑话说在前面,不仅告诉你为什么要放暑假,重点还是为什么要做暑假作业,不让大家把功课都放弃了。
  这份指导书还另有一份表格,具体指导同学们的日程安排:7点之前读课文,半小时吃早餐,7点半开始做算术题,然后自由活动。9点开始做社会题,9点45分做卫生题,做完题后,还要写字写到10点45分。一上午的任务确实不轻啊。而下午则是自然、美术和健康运动,应该就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部分了。
关键字推荐
潇湘晨报APP
新闻 广告 发行
24小时热线 96360
ICP备案号:湘ICP备号-2
湖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湘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湘)字3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97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中华游氏网|游氏网|游姓网|游氏论坛|华夏游氏网|游氏宗亲网|游氏家谱网|游氏寻根网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1)小说故事《女人花》1~17
作者:游小影(集合帖)
修改稿:《女人花》(小说故事)作者:游小影& & &附注: &&&&&小说故事《女人花》是笔者的文学习作,写的是冯宅游氏大夫第不同时期女人的故事。她们的故事是取之于历史素& &材(我父亲游季康撰写的《立雪堂大夫第家乘》一书里的有关记载进行扩写),这些素材大多是来自于真实人物的传说& &以及生活的积累,而后笔者再进行构思描写,故称之为“小说故事”。& & &(1)&&&&&&&这里本是一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四季花果飘香的郊外原野。现在正逐渐被喧闹的街道,楼房小区以及工厂吞& &没了。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描绘的“凤岗里三十六宅,走得你眼翻脉乱”。&&&&& 原来的古道石径都在花果树丛中缭绕,在这样的林荫小道里穿行,犹如走进迷魂阵。如果不是本地村民或熟客,十& &之八九会迷路。这里的乡间人家掩映在花果的璀璨海洋中,外观结构大致相同,自然村落都以各家的姓氏冠于宅前命名& &,姓刘的乡村称之为“刘宅”、姓高的称之为“高宅”......大小三十六个村庄的小道交叉环绕,来自闽江的大小河流& &也在各村庄之间流淌,还有许多的山岭蜿蜒盘旋。游人看到的满目花果争奇斗艳,总会情不自禁的采撷,女人把花儿簪& &在发髻边,藏在衣兜里或拿在手上观赏,不时的嗅嗅。行客放眼看简直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从树上落下熟透了的果子& &,游客可以充饥止渴。若是迷了路,可以跟随着蜜蜂蝴蝶寻到附近的人家。这里的人们很好客,会热情的招待来客,吃& &饱喝足后会让客人带上时新的水果、捎上花束,再叫家里的小孩给来人带路。&&&&&&& 在这三十六宅中,有一个冯氏居住的乡村,自然是冯宅了。冯宅里有一大户人家即冯探花的府第,人丁兴旺。虽& &地处郊野,却也经常舟车往返,门前人马喧喧。天有不测风云,在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倭寇登陆,四处烧杀掠夺。这个& &美丽的地方未能幸免,方圆几个村落都横遭践踏。冯宅一夜之间火光冲天,血流满地,尸横遍野。探花府里百多口的人& &都遇难,唯有一个妙龄丫环到村外的小河边取水,半路上见此情景,吓得掉头就跑,来到河边隐匿在冯主桥的条石桥墩& &空隙里,躲过了这场的灾难。第二天拂晓贼寇退走,还有残余的硝烟夹杂着血腥味弥漫......冯家的小丫鬟受了惊吓,& &长久的泡在河水里又冷又饿,不知不觉竟昏昏沉沉......&&&&&&& 这时远处来了几个肩挑小贩,顺着石板小道来到河边准备进村。他们是长乐的小生意人,把海边渔民腌制的海鲜& &“土苗”挑到这里卖。那时因交通不便,渔民经常把剩余的小鱼虾、各种的小螺子泡在盐水里,再雇人挑到各地去卖。& &本地人有个习惯,早餐喜欢吃稀粥就咸菜或腌制品,于是他们成了这一带的常客,探花府是他们的老主顾。长乐游姓几& &位老乡翻山越岭走得累了,眼看要到探花府了,想就近休息一会儿再进村。这几个人里有个叫游宗海的小伙子,随手拿& &条毛巾到河边去洗洗脸,在他蹲下时忽然发现桥墩里有个姑娘,觉得好奇怪就招呼她,可是那丫鬟还不敢出来,等他问& &明缘由后几个人一起把丫鬟搀扶出来,不断的安慰她。他们挑着担带着她一起来到村里,眼前的情景真是惨不忍睹,不& &但小丫环失声痛哭,这几个男子汉也是怒火满腔,泪流满面。他们二话不说,一起动手把遇难者的尸体掩埋,埋在离冯& &主桥岸上不远的一个菜园子里,从此人们把这个园子称作“墓园里”。说起来也怪,从那以后这墓园里年年都开满了一& &种叫石竹的花,因为根茎象大蒜,也称作石蒜。这花开得血红血红的,一片连着一片,象熊熊燃烧的火焰。本地人因为& &它的形状像螃蟹,据说又是东洋的花种,更是倭寇的罪状,又把它们叫做“螃蟹花”。传说是死难者冤魂不散所致。&&&&&&&他们打扫清理好府第就先安顿下来。游宗海有三个哥哥,他是最小的。因为家境贫寒,虽然长得英俊,人又勤劳& &善良,可是还是无力成家。丫环虽然年轻俊俏,心灵手巧,却也无依无靠。在几位乡人的筹划下,征得男家父兄的同意& &,这两位年轻人结为夫妻,定居在冯宅,他们在这儿繁衍了子孙后代。因为始祖是贩卖土苗的,后人尊他为“土苗公”& &,冯氏丫鬟尊为始祖婆。后来这个乡村名虽然没有更改依然是冯宅,可是生活在这里的都是游氏“土苗公”的后裔,“& &土苗公”是当时游氏体系的三公之一,乃是自成体系。始祖婆便是这个传奇故事里的重要女性。& & &(2)&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嘉靖年间。宗海夫妇伉俪情深,夫妻俩辛勤劳作。在里亲外戚的帮助下,田园打理& &得有条不紊,家庭红红火火。冯孺人虽说是冯府的“义女”,却也缠着一双小足,这三寸金莲朝朝暮暮在家里家外姗姗& &而行。一边操持着家务,养育着子女;一边帮助男人种菜栽花锄草。四季的花果多,请了帮工还忙不过来。他们的长子& &文汉、次子文武皆已娶妻生子。文汉爱干田园的活,又以长子位尊理家,是父亲的得力助手。次子喜欢经商,多在祖家& &长乐以及附近乡村来来往往,为人精明,多有盈利。冯孺人就带着她的二个媳妇忙活,她们除了田园干活,还得做针线& &。雨天、大冷天不下地,也没得闲,白天把收成的果实拾掇拾掇,把那些花儿朵儿烘烘焙焙入袋装箱;夜晚兼做刺绣、& &缝补、纺纱织布。隔三差五的还要砻谷、舂米,忙着一日三餐,再则就掌着剃刀给男人剃须、给小孩剃发......非常辛& &苦。从冯孺人做起成为后辈女人的楷模典范。冯宅大夫第的女人能文能武,能嫁入大夫第的少女要有德容兼备、吃苦耐& &劳作为标准。因此多是邻近乡村的女子,知根知底的。她们不是太太、少奶奶,用当今的话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 &人”,方能在长达数百年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相夫教子,牌匾生辉。牌匾下的子孙都是她们呕心沥血的结晶。此是后话& &。&&&&& 冯孺人出自探花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老三文儒年少、体弱多病,冯氏孺人心疼他正& &好让他从文,便在家里请了个私塾先生教习。期望能在乡试时考个秀才,光耀门楣。现在家境好了,万事顺心,她始终& &不能忘怀那一场劫难的死里逃生,喜结良缘。因之一生从善,乐于助人。让后代努力耕读、树立好的家风,要有自己的& &府第;要办学、立祠堂是她的梦想。她唯一的千金文婉真是掌上明珠,不但长得秀美而且聪慧。因为从小受着父母以及& &兄嫂的宠爱,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生性娇嗔、活泼可爱。此时年已及笄,还能随心所欲的带着侄儿侄女在花果园里嬉& &戏采摘,在书房旁听老先生说书,她三哥说不上的对子,她却能马上对出,吓得老先生摘下眼镜对着她瞧,不知该说什& &么好。小哥哥常生病,文婉怕他太累,会趁着老先生下课休息时悄悄地溜进书房替代作文,字迹也能模仿,几可乱真。& &老先生心存疑问,为何文儒近日长进了不少?于是留心观察,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连呼奇女子也......&&&&&一日黄昏,下地的人们都扛着锄头、牵着牛走在回家的路上。文婉领着几个侄儿侄女在屋边田畔采水栀花,看见从& &田埂上摇摇晃晃的走来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她停下手上的活看得仔细:这是一个从外地来的逃荒人,虽然面黄肌瘦,破& &衣烂衫,却是长得眉清目秀。她相信自己的眼力,他准是一个好小伙。于是文婉把他带进家门,让他洗干净换上小哥哥& &的衣服,再带他去厨房吃饭。那几个小鬼头早已跑到奶奶那里,报告这件事。冯氏孺人慌忙过来看看,一看就心疼不已& &,和他交谈了一会儿,才知道他名叫杜若,出身于书香门第,因黄河决堤家破人亡,独自流浪到这里。从此书房里多了& &个人,文儒有个伴也很高兴。他们做完了功课就和文婉一起聊天,一起到天井观星月,一起捉萤火虫......像一家人一& &样。这样快快乐乐的过了几年,眼看要乡试了,二位公子闭门攻书,老先生也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功夫不负有心人,哥& &俩都中了秀才。这在乡间可是大喜事,况且又是双喜临门。冯孺人高兴的搭个小戏台,请戏班子唱了三天戏,热情招待& &邻乡的来客。一家人看着杜若和文婉相亲相爱,就成全他们,让他们在年内完婚,小两口非常恩爱,大家都沉浸在幸福& &之中。&&&&&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又到了雨季,江水猛涨。连日下了几场雨,江边的珠兰花树(珠兰、木兰、白玉兰、茉莉、水& &栀等都是制作香料的花)比较矮小,容易被水淹没,如果没来得及采下花来,被洪水浸泡后就全部报废了。于是大家都& &冒着雨,半截身子泡在水里抢着采摘。文婉看到家人日夜劳作,还没吃上饭,赶紧给父兄送点饮食,到了江边趟水过去& &,一失足就被洪水卷走了......这个晴天霹雳,把大家都震懵了,一家人别说有多伤心了,杜若像疯了似的向江边奔去& &,家人好容易才把他拽了回来。可是他从此象失魂的人,整日迷迷糊糊,任人们怎么劝说,总也打不起精神,这样大约& &过了半年,有一天他终于失踪了,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有人说在鼓山的寺庙里见到他,已落发为僧。一家人赶忙去那里& &寻找,可是没有找到...... & & &(3)&&&&&&&土苗公夫妇痛失爱女快婿之后,亲友们为了抚慰他们,赶忙四处出动为老三文儒说亲。他们立意要找一位与小姐& &相似的闺秀,来抚平他们的伤痛。这方圆几里的女子访遍了,都没有如意的。这时恰好冯孺人的远亲表姨妈带着闺女投& &亲来了,说是老家河南闹了灾荒,孤女寡母无依无靠,百般无奈只得到这儿投靠。母女俩虽然没有很好的装束,可也神& &清气爽。那闺女就叫可心,真是个玉人儿,楚楚动人。大家都说这真是天作之合,冯孺人高兴的抿不拢嘴,就择个吉日& &给他俩完婚。新儿媳很得二老的欢心,小两口出双入对,家里又重新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举& &子考试的日期也迫近了,文儒一心想着能中举光耀门楣,尽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可心非常爱自己的丈夫,没事总是拿着& &针线陪读在夫君身边,夜夜到更深方吹烛就寝,天不亮又开始晨读。文儒身子本来就弱,这么一折腾就病倒了,任抓尽& &单方总也不见起色,一家人又惊慌失措,可心更是背着人偷偷地掉眼泪。这样没过多久文儒终于撒手西去了,可怜的可& &心哭成了泪人儿。她年轻守寡,膝下又无一男半女,还有个老娘要奉养。大家都劝她拿一笔钱回她娘家改嫁算了,可是& &她说什么也不同意,愿意陪着她的母亲在这夫家和公婆大伯二伯一起过日子。于是有的长辈就主张从老二那里过继一个& &儿子给她顶门户。这一来冯孺人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化悲痛为力量,把自己的积蓄和两个儿子的余钱一起凑合着在冯& &宅建了“游氏支祠”堂号“立雪堂”。始祖不但立了祖宗的牌位予以祭祀,还让本家的晚辈以及亲友的子孙入学读书,& &他们总算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这个心愿。&&&&& 冯孺人临终还留下遗言,要子孙努力耕读,自立门户,光宗耀祖。她的这个遗愿到了第十世孙才逐步达成。大概是& &在乾隆中叶吧,冯宅的游尔雪是“凤岗里五巨富”之一,他在冯宅乡中心起盖一栋五柱双落透土木结构瓦房,称之“大& &厝里”,还在本乡朝北交界处种了百多株的松柏树作御风屏障,成了冯宅乡的风水树。之后,乡里的传书公也盖了一座& &大厝。游守宝公是十世祖长房之长,他有二男传福、传寿,此时正当而立之年,也颇有家业。他们父子选择乡外的原野& &建一栋五柱四扇三土木结构的瓦房,竣工于嘉庆末年称之“洋中厝”。后来守宝公的长孙家銓业农兼商,把长年的积蓄& &在乡边买园,盖了泰山庙供祀泰山爷,从此这儿香客络绎不绝,过年过节唱戏、舞龙、耍狮子......热闹非凡,洋中厝& &逐步走向兴旺。&&&&&长房第十三世长孙在榜公(家銓公之长子)也有三兄弟,他居长是凤岗的绅士,主持凤岗育婴堂慈善事业。旌有金& &匾“存心保赤”悬于前落大厅正中;老二在道捐从五品“奉直大夫”官衔,置一匾额白板黑字,颜其庐为“大夫第”高& &悬于前落正门额枋。自此,洋中厝荣称为“大夫第”。在光绪中叶,二位兄长和三弟在善公又兴工盖起与前落同样屋型& &的后厝,前后接龙成双落透后,使之颇具规模。这栋大夫第大院古香古色,全长约四十四米,前后大房八间,都铺了楼& &坪,洪水来了,可以在上面食宿。厢房十四间,书院房四间,客室四间,总面积一千平方米。东南朝向,冬暖夏凉。厅& &堂回廊大理石铺就,厅堂门组装讲究前后彩屏柱各有一副覆竹(版)黑漆镌刻金字,前厝联句题:立修齐志;读圣贤书& &。后厝题: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前后厅大宫灯高悬青铜为架下垂流苏,红木家具太师椅茶几;楠木组装横案,黄& &杨木案裙上的浮雕是八仙过海,祖先牌位神龛等应有尽有,极具官家气派。厅堂多用来接待宾客、祭祀、喜事丧& &事......前后天井各有两个大盆鱼缸,每只缸可容水千斤,既可养鱼观赏又可以蓄水防范于未然。前门天井外路边是一& &个花园,后院屋外是一个大后花园。房屋前部左侧盖一所横式小屋,分设烘焙间和咸菜房。在房屋与风景树林之间搭盖& &一座平房,用作雇工临时宿舍以及放置农具。&&&&& 大夫第房屋周围栽种几十株龙眼荔枝树,防风遮阴。树下由妇人小孩套种上兰栀等矮小花树,田畔周边种满了玫瑰& &、茉莉、月季、夜来香......不但风景美丽、赏花食果,而且还增加了经济收入,真是别有洞天啊。& &(4)&&&&&&&始祖第十二世孙家铨公娶凤岗里石边头乡的大户人家闺女马氏孺人,育有三男。家铨的长子在榜的配偶王孺人是& &凤岗下道村书香人家的千金,身材高挑、气质不凡。她的性格豪爽,知书识礼、遇事很有见地,处事果断。作为大夫第& &十三世长房媳妇真是难得。她上敬公婆、下抚子女,对她的两位小叔子以及两个林氏妯娌很友好,言行得体,很有大家& &风范。后期她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振飞才16岁因病早逝,长子和次子都成家了。她对儿媳和女儿都一视同仁很慈爱,又& &不失之尊严。王孺人青年时辅助公婆理家,后来配合其夫在榜主持家政,后期大约在光绪戊戌年间,因家族男性成员逐& &渐减少,就由她主政。从她嫁入大夫第算起这几十年是兴盛时期,自太祖守宝公盖屋后已六传,历经清道光、同治、光& &绪三朝至此一百二十六载,都是由长房掌管家业,过封建大家庭的生活。一大家子几十口人,还有一些雇工,一起吃大& &锅饭。虽然有二位妯娌配合她管理,但一日三餐、田园书院、还有在榜的慈善事业以及各种的俗事杂乱无章,操持起来& &也不是很容易的,哪件都不省心。&&&&&&&王孺人乐施好善,大夫第名气日增。与之联姻的比比皆是,以至有世代婚姻相通之好,有父交子往之谊......高& &宅乡是冯宅乡的紧邻,两乡之间日常往返不绝,亲朋好友愈结愈多。王氏孺人妯娌三人,在高宅乡有好几位结拜姐妹。& &有一日,有位高宅的姐妹带来了一个少儿,这孩子聪明伶俐,样子十分可爱。王孺人见了很喜欢他,经过交谈才知道他& &名叫高稔字耕愚,因家境贫寒一边读书一边放牛。王孺人心疼他,给了他一份见面礼。没过多久,她把高稔接到大夫第& &让他在书院攻读。从此高稔经常出入大夫第,这里的学习条件好,再则他天资聪颖,勤读善写,功课突飞猛进。大家都& &很赏识他,二房在道以文牍擅长,是“从五品奉直大夫”对他尤为赏识,赞不绝口。次年高稔少年得志中了秀才,书法& &已驰名凤岗里,在道举荐他为本地的大户人家写“四大幅”;刘宅的“刘氏宗祠”匾额也是他此时留下的手迹。过了几& &年又中了举人,时值在榜公次子振鸿结婚,前后厝所有的结婚楹联都是他书写的。他的书法铁画银钩,百赏不厌。时人& &和后人都很羡慕,苦心模仿。说来奇怪,任是仿写不来。楹联因年间久远而剥蚀,回廊壁上、厅堂门楣等易受风雨侵蚀& &的地方都更换过了,惟有前厅堂的小后厅几对楹联保存良好。笔者幼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经常赏看,因为小后& &厅宁静温馨风雨不欺,那楹联用油漆漆过的经久不褪,还很鲜艳,真是新奇。六十年代文革,大夫第的大多数文物被当& &做“四旧”铲除了,楹联也未能幸免。此后的生人就无缘得见了。&&&&& 高稔中举后又赶上恩科,要赴京会试博取功名。可是他平时读书没什么经济收入,生计还得靠大夫第接济,如何有& &钱入京?况且这不是一笔小费,求借也很艰难。他自己开不了口,因之寝食不安。他母亲百般无奈,怕他愁出病来,就& &到大夫第找王孺人求助。王孺人立即和丈夫在榜、小叔在道、在善协商。大家都很惜才,一致认为要成全他。就把此事& &交给王孺人去把握,王孺人三妯娌私议后决定各拿出私房一百块银元,这样凑齐了三百块龙洋。因虑之高稔很清高,就& &说借给他盘缠以解燃眉之急。龙洋(光绪十四五年间广东开铸的龙案大洋)三百块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能凑齐不是轻而& &易举的事,说明大夫第的女人不仅三从四德,且以善为本,惜才重谊。她们虽是妇道人家,却能慧眼识珠堪赞难得!&&&&& 高稔进京赴试果然中了“朝元”(清制新进仕分三等,前十名的试卷要进呈皇帝,由皇帝亲选第一等第一名为“朝& &元”)朝元荣归故里祭拜,一行人马吹吹打打、鸣锣放炮到了大夫第,好不热闹!三妯娌受到朝元公的礼拜真是不简单& &啊!高稔的感恩之心在当时也得到了乡邻的极高评价。这时,从闽江口运来了两根鎏金的灯柱,说是御赐。灯柱的中部& &还有很精致的装潢,上面写着“紫薇鸾驾”据说还是慈禧的手笔。大夫第的女人为他人做了善事的同时,也为大夫第门& &楣增光不少!到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高稔任秘书,举家迁居北京府邸。民国十年(1921& &年)大夫第第十四世孙振华(在道长男)因家事进京,在高府住一段时间,童年的好友相聚其乐融融可想而知。往事悠& &悠,时光匆匆,俱往矣!& &(5)&&&&&&&在榜公三兄弟里老三在善最保守,也最沉默寡言。他为人厚道、勤劳,不善理事。他的元配林孺人是凤岗里横江& &渡港头村一个读书人的闺秀。中等个头,较之两妯娌略显得丰腴些。性格很随和、善解人意。作为大夫第三房的老幺之& &妻再好不过了。她能安于本分,听从公婆、服从两个伯母的支配和使唤。在善一天说不上几句话,可她却能心领神会,& &两个人情投意合。长辈夸她有旺夫相。她在大夫第风平浪静的生活了十几年,唯一不顺心的是年过三十还未有一男半女& &。这在封建家庭问题可大了,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是在善像没事的人一样,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长辈急& &也没用,看他不吭不声的两口子和和睦睦,也不好说什么,只有再等等看看。可是林孺人心里真不好过,又不便和她丈& &夫说,三妯娌情同姐妹无话不说的,她们一起做针线的时候她把这心里话说给两个伯母听。&&&&& 大伯母王孺人的第三个儿子振飞16岁早逝,后来承嗣了老二振鸿的三子在名下。她的长子振镕在23岁的那年也因病& &去世,又承嗣了老二振鸿的长子。虽然振鸿的林孺人有六个儿子,那是后话,但目前仅留一子在身边,再没有可以出继& &的了。因此两个伯母也无可奈何,只拿些好话安慰她说:“也许就会有的,只是生的迟些罢了,就像老话说的45还会孵& &呢!”妯娌三个正说笑着,恰好那些结拜的姐妹因为农闲也来串门,这下可热闹了,家长里短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一& &个姐妹说她的娘家(今闽侯上街)有个刘姓的子弟。原先家中也颇有钱财,因为吸食了鸦片家里一败涂地,他的妻子陈& &氏是山里的女子,长得水灵灵的,据说山村女孩喝了山泉水得天独厚就像一朵朵的山茶花。这陈氏善良老实,为夫家生& &了一个男孩,此时方断乳,丈夫却要把她卖了来养活孩子。说到这里,林孺人心里一动,王孺人看出了她的心事,就试& &探着说要不要把她买回来?林孺人点点头,于是那几个好事的姐妹就去在榜、在道兄弟面前说去了。此时在善外出联系& &盖屋材料的事宜恰好不在家,因为他性格内向,被他知道了反而不好办事。于是大家趁热打铁,决定先把人迎进家门再& &说。次日,大夫第派人去上街刘某处办好手续即备轿迎回陈氏孺人。&&&&&&&古时的女子出嫁后从夫,命运哪能由自己掌握?何况陈氏娘家没钱没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卖。临走和三& &岁的幼子离别恸断心肠,陈氏哭得快昏过去了,由几个男人把她搀进轿子里。一路上哭哭啼啼,痛不欲生。轿子到了大& &夫第,天井和走廊里都站满了人,都是来迎接她的。陈氏走出轿子,颤颤巍巍掩面而泣,大家都为之一震,相貌甚是齐& &整,也都替她惋惜,好端端的妇道人家竟遭此厄运。正叹息着,林孺人和王、林两个伯母佣她入内宅,好言安慰,给她& &端茶送水甚是贴心。陈氏看着她们在忙乎,稍稍心安些,也不再抽泣了。这样过了一些日子,陈氏熟悉了这个生活环境& &,和三位孺人也合得来。特别是在善的林孺人对她很友好,在生活上默默地照料她。生活虽然这样的融洽,可是她心里& &老记挂着孩子,脸上始终没露出一丝笑容。在善办好公事回来了,得便时林孺人对他说了这事,先时他不情愿,林孺人& &再三劝说,后来也就默然......一年后,老天不负苦心人,陈氏孺人生下一子,举家欢庆。在这些日子里,林孺人再三& &的抚慰陈氏。陈氏上街山里的娘家兄弟上省城,也到大夫第来看她们,因为两地相隔六十华里,且交通不便,林孺人当& &做自己家的兄弟招待他们客居多日。热情款待之余,互相都有礼物往来。陈家兄弟称林孺人为大姐,双方情同手足胜似& &一家。&&&&& 陈氏因为生活的环境好了,也因为有了幼子,心情会好些,人也显得更鲜亮了,可惜还是没有笑容,大家也知道她& &心里的苦,惦记着她的大儿子......因此凡事都迁就她、照顾她。这时,正是福橘收成季节,大男小女都在桔子园里忙& &活,因为她的孩子才两个多月要哺乳,照顾她让她在家里看家,煮些点心给下地的人们送去。这天,因为孩子啼哭好容& &易才哄他睡下,这才料理了点心送去。果园就在附近,虽说离家不远,可是点心还是送迟了些。干活的人都知道她带小& &孩不容易,也没说什么,只是在善对她说了句话后,她变脸变色的跑回家啼哭。后来林孺人一直追问,才知道丈夫大概& &对她戏说:现在要盖后厝,我正缺钱,你做事再这么慢吞吞的,非把你再卖去不可来吓唬她。这本属于夫妻间的戏谑,& &可这是她的心病啊,憨憨的丈夫不知自己闯了祸,还很得意呢!&&&&& 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说的人都忘了,听的人越发的闷闷不乐。这些日子也太忙了,又是柑橘收成又是盖后厝,& &谁也没太在意。这天在善负责木石材料接收的船载着材料驶进闸兜,很快会到前门不远的浦道头。船家派人来通知,这& &时陈孺人正在屋内哄小儿入睡,那人大呼小叫的喊着林孺人,在善怕吵了小孩,就压低声音告诉他小声点,林孺人去桔& &子园了有什么事?不要这么大声叫,等下屋里的听到......谁知这些天陈孺人神智已经有些恍惚,她蹑手蹑脚到房门边& &听他们说些什么,只听到他们悄悄说什么橘子、什么船到钱给了,不要大声屋里会听见......以为自己又要被卖了,因& &为她在娘家未出嫁前的小名就叫橘子,前些日子在善又吓唬她,所以她认定自己又要被卖了,为了逃避这种的命运,趁& &着在善去接收材料,林孺人去园子照顾收成之机,背上熟睡的儿子,用襁褓裹着到厨房悬梁自尽。林孺人不放心家里那& &两母子,正从果园回来,老远就听见小孩呱呱的哭声,她觉得大事不好,一路小跑进入厨房一看,吓得跌倒在地。其他& &人也随之赶来,看到的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母子俩都高高地吊在厨房的梁上,孩子的哭声很微弱了。大胆的男人雇工赶& &忙去把母子俩卸下来,陈氏孺人已经没了气息,出世才八十天的小孩幸好及时发现尚无大碍,可是他这么幼小就失去了& &亲娘。& &(中)&6.&&&&&&&陈孺人背着幼儿上吊自尽这个悲剧发生在清光绪辛卯年末(1891年),不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四乡五邻,不但大& &夫第上上下下几十人无限悲痛,邻里乡亲也纷纷垂泪,替年轻的陈氏惋惜(时年29岁),也为嗷嗷待哺的乳儿心疼。在& &善匆忙跑回家一看,蹲在地上抱头痛哭,无端一句气话或是戏说,竟枉丧有功人命一条啊!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怎么& &捶胸顿足,死者长已矣!眼前之急就是怎么安内抚外,家里正是盖屋用钱之际,又添了这件事真是雪上加霜。当家的长& &房也无可奈何,不久前为买陈氏花了一笔钱,现在丧葬只得从简。按传统规矩在祖坟下方的山脚买块地安葬。(因为是& &偏房,又是二婚命运可想而知。幸好有这骨血承继,才得以优待的)。她的山里娘家也来人了,大家好言相劝,好生安& &抚。山里人很淳朴,也很通情达理,弄清出事原因纯属于误会,也不添乱,只希望小外甥能得到很好的抚养。林孺人虽& &然很生丈夫的气,可是看到他都抬不起头,又不忍心多指责,只是抱着小孩儿不停的抹眼泪。暗地里又悄悄的给山里舅& &家一些费用,表示不足以弥补自己的歉疚。风波不生全凭大姐之为人,自此也一如既往,山里兄弟到省城照样来看望大& &姐和小外甥。&&&&& 为了小儿振江(在善长子,字大波,又名振纲)林孺人请了乳娘帮奶(乡里奶水多的妇人只喂他奶,拿些报酬。请& &了长房常年的住家雇工六凤州赵依和的胞妹来带他,这个女孩此时十岁,林孺人看她很乖巧,就和长房王孺人商量后同& &意给自己家当义女。按大夫第的排行称她为六姑。十五岁时六姑以义女的待遇从大夫第嫁出,夫家是台屿乡的陈姓大户& &人家。在善因为遭受这些打击,没少被兄嫂数落,经济上的负担也更重了。他原本性格就内向,经不起折腾,病倒了。& &从此,身体一直不好,终于在清光绪庚子二十六年去世(1900年)享年五十一岁。此时林孺人年近半百,振江才八岁,& &母子俩相依为命,这个儿子成了她的命根子。她守着一点家业,白天去菜园果园干活,颠着小脚;晚上等儿子睡下了在& &烛光下做着针线。她自己的娘家上辈人很少了,侄儿辈也少走动,倒是这山里的舅家常来常往,为她分忧。他们合计着& &节约过日子,一定要好好培养振江。因大夫第设有书院,有很好的攻读条件,况且振江非常的聪明,据他的同学以及叔& &伯兄弟们的回忆,记载说他平时懈怠读书,紧急时稍微阅看即能背诵理解。他很孝顺嫡母,小小的年纪便明白嫡母是他& &唯一的亲人了。林孺人更不用说,陈氏和丈夫留下的这个小孩就是她的一切了。因为是独苗急于传宗接代,又因为还是& &长房大伯在当家,凡事有人做主,急着给儿子定亲事。振江这时才十四虚岁,和舅家通气后大家一致同意给他说亲。以& &前儿女亲事讲究门当户对,当然是要聘大家的闺秀了;再则振江年幼,要有个年长的女子可以照顾体贴他。俗话说:女& &大三,正相当;身材不能太高大,怕对比强烈振江不乐意。因此费了好一番功夫,好容易才看上了陈桥村的一个陈姓大& &户人家的长女陈氏三妹。陈三妹上有二位姐姐(异母同父),下有一个同母同父的胞弟(哑巴),姐弟俩的嫡母(生母& &)早逝。此时异母所出的那二位姐姐都出嫁了,三妹便像母亲一样的照顾哑巴小弟弟,很受邻里的赞赏。陈三妹先有了& &这个好名声,再加上长得清秀、娇小玲珑,很快就得到了大夫第长辈的认可,这亲事就定下来了。&&&&& 振江生性淘气,又被母亲娇惯着,听说给他定亲很不以为然。大家都说他太小不懂事,因为他是在年末出生的,实& &际年龄才十三岁。可是他天资聪慧,实际上也懂得一些人伦。于是他对长辈说:你们都说很好,要让我自己瞧瞧才能算& &数的。林孺人很听从他的意愿(古训是妇女夫死从子),就借着去女家相亲之机带上他,远远的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到了迎亲的时候,趁着大家忙碌,一不注意他就钻进彩轿里,放下了轿帘子。轿夫也没在意,风风火火的到了陈桥村,& &他猫在轿子里,新娘上轿来了,遮着盖头,也看不见他。就这样一路吹吹打打花轿进了门。一家人可忙乎了,偏又找不& &到新郎官,急得火烧眉毛。花轿停在天井,喜娘去把新娘子扶出来,一掀轿帘子,怎么有一对儿?小男孩猫着腰面向里& &坐缩着头,新娘子面朝外坐盖头盖着脸,端端正正的一动也不动。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顿时哄堂大笑,笑& &声、鞭炮声为这喜事增添了许多乐趣......多年以后,大夫第的前人还把这件事作为今古奇观向后辈传说。与振江相处& &的一伙同学常常取笑他当新郎连轿子都不会坐,竟然给坐反了!惟有林孺人很揪心,高兴不起来。因为她很迷信,觉得& &小两口成亲先就这么对面坐,方向相反了不吉利,应该要并排坐才好的。但是她怎么能说的出来?只是自个儿心里觉得& &很不是滋味......& &&& & 7.&&&&&&&再说长房的在榜公,他的长子振镕在1887年病逝,年方23岁。振镕的妻子是凤岗石边头村大户马家的闺秀,22岁& &的妙龄便失去了夫君。能当上大夫第长房媳妇自然是百里挑一了,她尚存一张照片:苗条的身材、白净的皮肤、鸭蛋脸& &、精致的五官,是个很端庄典雅的少妇。年纪轻轻居孀,未有儿女。她坚守节操,不愿再嫁。振镕的三弟振飞16岁就病& &逝了,长辈们后来把老二振鸿(在榜次子,字大鹏)的三子联庆承嗣与他。振鸿的妻子是台屿村的陈氏孺人,比马氏小& &了五岁,她们俩妯娌情同姐妹。陈孺人把自己的长子联钊出继给她,联钊字毓奇、又名莲秋。马氏把嗣子视同己出,非& &常细心的教养。陈孺人的次子联锦又名瀚波、字伏侯,兄弟间只相差二三岁,也都在一起学习、生活。此时大夫第在字& &排行三个房头的子弟有好几位,都知书识礼,联钊和联锦尤为出色。他俩言行守正,举止持重,在凤岗里素负盛名。联& &钊以童生岁试录取进学,进学的生员俗称秀才。此时大厝落成好开樽,登门祝贺的亲友不少。当时清廷正在整军经武,& &联锦即瀚波被录取于南京军事学堂。1909年联钊科试录取得中福建法政学堂制科第一期第五十二名,由福建提学使奏奖& &“中式举人”。捷报:贵府老爷游毓奇中式,指日高陞(旧制中秀才称相公,中举人有为官的资格故称作老爷)。而后& &立一块“文魁”匾额,上题:钦命一品顶戴闽浙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松寿为。落款:大清宣统已酉元年,乡试中式& &第五十二名游毓奇立。匾额高悬于后落厝正门额枋。马氏劳苦功高,族长赞她品德高尚、可敬可钦,以“贞妇典范”予& &以褒扬。&&&&&&&毓奇在学时加入福建同盟支会,宣统二年与台屿村陈氏瑞玉结婚。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八月的& &武昌起义福建响应,毓奇也参加了革命党人林斯琛、彭寿松与孙道仁商定的九月十九日起义。孙道仁为总督,许崇智为& &前敌总指挥,十九日拂晓起事,午后结束。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尽;驻防将军朴寿化装潜逃被俘,次日斩首于九曲亭,& &福州光复。1912年岁次改元民国,联钊任侯官县首届参议,兼署凤岗局行政,是凤岗名士之一。瀚波1914年毕业于保定& &军校,选入北京模范团(团长为袁世凯,他为排长),1917年带原职原薪入陆军大学深造,暑假回家与岭后村陈贞桴先& &生三女儿舜英结婚,婚礼是大夫第开天辟地的第一个西洋式的婚礼。1919年瀚波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相当于前& &清武进士功名,后任本校骑术助教,后改派湖北萧耀南部、北京陆锦部、郑州孙岳部,皆中校军衔。历西北冯玉祥部上& &校参谋、山西陆军军校中校战术教官、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一旅中校联络员,参与北化战役,翌年代军部少将联络& &员。此后,长期任山西军校战术教官,授陆军骑兵中校。卢沟桥事变,太原失守,资遣回籍。这期间,两兄弟引荐了好& &几位的弟侄、亲友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入各种团体学习。大夫第此时十分兴旺,两兄弟为冯宅游氏增光不少。他们的& &父亲振鸿上承在榜的慈善事业,下又因子而贵,是当时凤岗里的名流,尊为太老。人们把大夫第又称振鸿厝;水道头定& &名振鸿道;1924年瀚波任第十三混成旅中校参谋长时振鸿公赴北京照料他的家眷,1928年客卒于北京。在那时大夫第子& &弟改称牌匾下子孙。彼时为媒者络绎不绝,有的闺女因为是平足,为了嫁入大夫第,十二岁了还特意去缠足,多少苦楚& &。有的年幼因身材长得高大就虚报年纪求得婚姻......&&&&&&& 家銓公的次子在道,以奉直大夫养尊处优。他的林孺人也很有远见,让自己的长子振华学医,次子振炎掌管家业& &,三子振丰经商,四子振彬去邵武“聚亨店”当学徒,学有所成。也曾被推举为旅邵同乡会会长、解放后任邵武市工商& &主任、县政协委员。振华擅长楷书,尤通医术,来看病的都称他为钟湘先生。(这一带名医高手钟华钟贵老前辈)其知& &名度不亚于他们。振华妻林孺人(与婆婆在道妻林孺人系姑侄辈,同是雁滨村)为人温和宽厚,待人至诚,对婆婆林氏& &、孀居承嗣的大伯母以及几位妯娌之间都能友好相处,是这一代妇女的楷模,后生无不敬重。&&&&& 在善的林孺人半百之人,因为孤儿寡母分家后要维持生计(1899年在榜去世,王孺人主政到1905年因体力不支,人& &口也越来越多,大夫第以三个房头分家各自过,大家庭生活自此结束,历经了一百二十六载),因此主张守住产业,上& &不欠钱粮,下不短私债,勤俭持家。因此振江不再续读,娶妻后生子维持家庭,生活也无所虑。她话语不多,常说的是& &这句话:尔为官、彼亦为官,能有许多横案(办公桌)供尔等坐!勤俭度日,纵添几口又何妨?1906年她的元孙元官出& &世,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明白自己单丁子单薄,急需繁衍人口,壮大自己的队伍,所以她无力求官,就求人丁兴& &旺。这三妯娌各有各的打算,都能脚踩实地,做出成绩。大夫第的女人,实在是不亚于男人的。& & &8.&&&&& 振鸿公的次子联锦、官章瀚波,民国三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民国八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先后任骑术& &教官、战术教官;各部的中校参谋、历西北冯玉祥部上校参谋......参与北伐后长期任山西军校战术教官,授陆军骑兵& &中校。除了寒暑假、探亲假等回家团聚,几乎过的都是戎马生涯。&&&&&&&陈氏舜英育有三男两女,先时还得侍奉公婆,后来时局动荡(八年抗战、内战不断)瀚波南征北战居无定所,大& &夫第分家后各家要自己掌管家业,再被子女拖累也无法随军。丈夫不在身边,肩上压着一副重担,里里外外非常的操劳& &。她为人谨慎且贤惠,夫妻感情很好。瀚波每想到这一点就心存感激和内疚,只能尽量在回家的时间帮帮她,平时生活& &节俭些多寄些薪水回家安抚她。可这个愿望也很难实现,长期的兵荒马乱,交通隔断,倒给舜英增添了许多的牵挂,弱& &小的身躯终于被压垮了。缠缠绵绵病了一段时间还勉强支撑着,后来挺不住了,只好去请了一个福州的女佣人来照料家& &事。大的女孩出嫁了,小的女孩瑞芳才十一二岁,聪明勤劳,体贴母亲爱护兄弟,她也用她的弱小身躯分担家务,起早& &摸黑。舜英的长子瑞祥乳名大宝出差外地,时年不过十七八岁。二宝三宝少不更事。舜英缠绵于病榻就靠着瑞芳悉心照& &料、女佣料理家务。此时雪上加霜,1941年三月日军在连江、长乐两地登陆,二十五日(阳历4.21)福州沦陷。大夫第& &仅剩两家人看家,其余都疏散邵武。一路颠簸病体难支,山区的气候、生活环境不适,再加上担心着丈夫的生命安危,& &病越发沉重,大口大口的吐血,可谓呕心沥血了。眼看自己快不行了,她把子女佣人叫到床边交代遗言。她觉得自己才& &45岁就要离开很无奈,放心不下的是这些年幼的儿女和战场上的丈夫,她在征得女佣同意后让她代替自己挑起这个家。& &一切都打点停当,舜英在当年农历七月底去世。女佣人是福州市内萧门赖氏名妹皋,寡居无依靠才出来帮佣,时年27岁& &。后来瀚波让她改名继舜,作为继室。&&&&&&&次年,瀚波的大儿子大宝在邵武执行公务时被邵武三溪的村民击毙,年方19岁。次女瑞芳自母亲去世后因操劳和& &悲伤也得了肺病,1945年流离到南平病殒年仅17岁。继舜比瀚波整整小了22岁,在家候着瀚波的消息,可是这个年代到& &处兵荒马乱,哪有踪迹?于是她在忍不住的情况下抱着她刚出生不久的小儿瑞顺去找瀚波,说是赴洋口谋生,从此音讯& &皆无,不知所终,这事发生在1946年。同年五月他们的长女瑞瑜在夫家病逝,享年27岁。二宝在1948年流离到台湾去了& &,在台湾娶了本地宜兰人苏氏从此定居台湾。瀚波共有六个子女最后仅留一个三宝在身边了。&&&& &&&&&&&在善因为是幺子,中年以后才得子振江。因此长房的联钊、联锦兄弟姐妹以及二房在道的几个子女,虽说是联字& &辈和振江的年纪都相差不了很多,就瀚波来说仅比他小一岁。因为林孺人的主张,不愿意让他求仕途而离开家,他小小& &的年纪就娶妻,在光绪甲申年(1904年)振江婚礼,林孺人的娘家港头和陈氏孺人的山里亲戚皆光临祝贺。1906年的八& &月林孺人的长孙元官满月,山里舅公把珍藏多年的一颗特大老虎牙,用银镶嵌了一只“麟鱼锁”,作为外孙弥月的吉祥& &物,道是:佩戴他可镇邪长命。此后大夫第有喜丧事等舅家也都有来走动。&&&&&&&&&陈氏三妹过门后很得林孺人的疼爱,振江也喜欢她。陈氏三妹很争气,至1912年就拥有了三个男孩。长房的联钊& &在这一年生了个长男,联锦因为连续读军校,为了仕途晚婚。在善的林孺人很满意,她自己没生育特喜欢小孩,日子虽& &然过得很辛苦,看到三个孙子绕膝,那个高兴劲甭提了。振江遵母命谨守家业,虽天赋聪明却为之弃学,转为研究星象& &命理和医学。林孺人婆媳相处得和睦、她身体康健;陈三妹虽然娇小玲珑又是三寸金莲,可是体力好能吃苦耐劳。婆媳& &俩把里里外外打理得有条不紊,振江只专心他的星象医理自得其乐。可以说很顺意了,可是林孺人担心的事情终于慢慢& &露了端倪,儿子和儿媳从老三出生后渐渐的合不来了,时不时的会产生磨擦。原因是婆媳俩忙得团团转,家务、纺织、& &喂养孩子、还得管理菜园和果园,水田的活不多也要请人帮忙,因为振江不善农事袖手旁观很悠哉,三妹因此气恼他。& &振江从小娇惯没吃什么苦,凡事有他的嫡母做主,起初三妹把他当弟弟护着,他也很听话。可现如今他不但长大了又当& &了爸爸,拿出了大丈夫的气派可又不善于谋生,三妹自然有意见了。但以前的女人讲的是三从四德,何况是大夫第的女& &人?三妹怕婆婆知道惹她生气,所以只是在心里闹着别扭。&&&&&&&林孺人先是不很在意,但过了好几年,她一直盼望的老四怎么迟迟不来呢?古时的人家生七八个儿女是常事,这& &才三个还远远不够,于是把他宝贝儿子叫来询问明白了大致,把他训了一通后,心里打算着要让她的儿子做些实事。便& &和几个主事的长房、二房的侄辈商量,决定让振江在大夫第书院教书。振江本来就很聪明,这下可来劲了,不再到处游& &走像模像样的当起私塾的老师。不久以后给老人添了一个女孩,取名莲芳。虽是多子多福,可得个女孙也很不错,林孺& &人很疼爱她。在1926年陈氏三妹又生下一子取名季康,乳名秀官,字游漩;又名游牧。在高兴之余,潜伏的危机也渐露& &,振江与三妹因为家事从不满引起误会,又因为误会产生怨恨,最终导致夫妻反目。振江远走他乡,飘泊南洋,此是后& &话。林孺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地里和掌事的族人商议后,决定年内给长孙元官娶亲。 &&&&&&&&&&&& & &9.&&&&&&&且说二房在道公的四子振丰娶了史厝里史氏孺人,小两口情投意合。可是俗话说恩爱夫妻难到头,天有不测风云& &,没曾想振丰竟在25岁青春华年(1908年)抛下了史孺人与伊阴阳两隔了。史孺人也未育有子女,她立意向长房振镕的& &马孺人学习,承嗣了振丰长兄振华的次子毓桢为继子,从小抱过来抚养视同己出,母子俩苦守苦熬。可是毓桢不像联钊& &那样喜欢读书,生性活泼顽皮。史孺人也不强求,学了几年私塾就让他去当学徒。去当学徒以后,他很羡慕瀚波堂兄一& &心想习武。习武也得考试,于是他便又拿起书来认认真真的学。1924年瀚波任第十三混成旅中校参谋长,在他的要求下& &介绍堂弟毓桢入该旅学兵连学习。1925年毓桢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干部学校”,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 &年春,军阀混战,西北军在南口败绩,毓桢和离队的三十几个学员一起奔走北平,由其中的一个名叫周嘉贻的同学向北& &平的党组织报告,因此会见了他的老师李大钊前辈。他通过同学认识了李老师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毓桢离家后,史孺人孤孤单单像似丢了魂。因为她又牵挂儿子,又担心未婚媳妇林望平的家境差,(林家原本也是& &大户人家,她的父母都嗜鸦片)会让女孩受委屈或发生意外。大家都很可怜同情史孺人,建议她是否把小女孩接过来,& &一可以做伴;二可避免意外的事故。振华公很支持,亲自策划在前落厅堂设置扩大人家斋,此时林孺人拜托振华让振江& &来教学,不但大夫第好几个叔伯兄弟侄子都在学,也收了乡里邻村亲友子弟,济济一堂。振江很得意,即日上斋授课,& &特邀石边头亲家(林望平父亲)来做客参观,席间肆意编排,说是舍侄毓桢来信要接望平来大夫第和婆婆做伴,又可以& &在这里读书,日后很有好处。林氏亲家想想也是,既然已定亲,未婚女婿也不在家,一来可解史氏寂寞,二来学了文化& &和毓桢能匹配岂不美哉,当即一口答应了。第二天大夫第来了第一位平足的未婚媳妇到书斋就读、到游府陪伴婆婆。这& &位十三岁的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很是伶俐。她非常体贴婆婆、读书也很聪明,而且从不说要回家去。史氏乐的合不拢& &嘴,对望平也倍加的怜爱。&&&&&&&&&&& 毓桢和李大钊前辈联系上了以后,经组织同意赴粤参加大革命,以后又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再由第四军政治& &部江董琴主任介绍在本军参谋处工作,在参谋长叶剑英同志领导下,随师返粤参加广州起义,被编在赤卫队。赤卫队所& &部归张太雷同志指挥。1928年由杨正英同志介绍,充任黄埔军校学生队队长。在广州辗转了三年一直到1931年。这期间& &因为组织突然遭到破坏,与上级的联系中断了,毓桢明白其中定有变故,即时离粤返闽。毓桢的长子1929年出生,此时& &大革命处于低潮,党组织常常遭到破坏,毓桢夫妇为幼儿拖累,望平恨这个孩子生不逢时,给他取乳名“恨生”,顾名& &思义,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恨生长大后入学读书毓桢才为他取了学名叫少侠。&&&&& 1931年四月,朱、毛率红军自赣入闽,歼灭白军刘和鼎五十六师,趁胜追击至将乐、顺昌,回师建宁建立革命根据& &地。1932年九月周恩来代政委、朱总司令率红军自广昌向建宁、黎川、泰宁进军。一军团直指黎川,敌驻军许克祥闻风& &而逃,红军主力进入建宁县,五军团向闽西挺进。主力军在建宁以及附近几县建立苏维埃政权......蒋介石调动五十万& &兵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军奉命反围剿。冯宅外出谋生的人开始陆续返回。一日,祠堂前驻下许多人马,原来是东南作& &战军改番号为“红东方军”,准备攻克宁化、清流......冯宅人口猛增,大夫第也甚是拥挤,联昌立即在前落左书院尾& &搭盖一平易住房应急。晚餐后大家都聚到一起听驻军说普通话,觉得很新奇,还要他们用普通话叫自己的名字,然后各& &自捧腹大笑。不久队伍开走了,其所过之处据说是为反围剿筹集军费。十月,十九路军老上级陈铭枢策动“福建事变”& &,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以李济深为主席。蒋介石调动大批嫡系部队入闽“讨伐”,蔡廷锴将军率十九& &路军主力于十一月二十八日撤离福州,昼夜抢渡乌龙江南下漳平。有部分来不及抢渡之官兵,身着崭新灰色军服,一件& &长棉大衣,肩后垂一顶漆有“十九路军”黑色笠帽,向沿江的百姓讨路费、换民服,也有六七个躲到大夫第,主人招待& &食宿赠送盘缠、给予服装,数日后由叔康护送到洪山桥作别。&&&&&&&&&&& 毓桢回家后没多久,和福建的郑乃之同志联系上了以后与张英、潘作桢、刘突军等人一起加入了十九路军,参加了& &“一二八”淞沪抗日,后随军入闽,参与了倒蒋运动。后来十九路军“闽变”失败,部队撤走,毓桢他们就转入了地下& &工作。1934年早春,小郭(刘突军)、郑乃之、潘作桢前来毓桢家做客,他们和毓桢同系十九路军中之共产党人。这次& &聚会,是奉组织指示拟在冯宅创办小学,作为掩护革命工作之据点。潘先生留驻毓桢家。入秋,冯宅游氏支祠里开办“& &凤泽小学”,毓桢当校长,委刘、郑、潘为本校老师。课本选用陈铭枢在福州成立时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不读旧& &书籍。这一年是犬年,大夫第三房头叔伯兄弟共出世了七个男童戏称“七犬”。正月初四按乡例迎天后娘娘,凡是添丁& &之户需摆宴迎接,谓之“接喜”。大夫第设宴之多,破冯宅历史记录。元宵后,初具规模的凤泽小学开学就读,生源激& &增,本家就有八位小孩入学,年龄最小的剪着刘海发,穿着开裆裤,外衫内还羁着红肚兜,上学下学鱼贯而行,族人都& &道:洋中厝“学生哥”又多又俊。不久,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之枢(即陈拱北)被铺叛变,刘突军被逮捕,刘突军机智& &勇敢,被捕后想方设法逃出,毓桢闻讯匆忙隐蔽。潘作桢其时正在冯宅小学(冯宅的游氏支祠“凤泽小学)参加地下党& &召开的秘密会议,学校被包围了,经过了一番战斗,死伤了一部分同志,潘作桢老师不幸被捕,入狱后遭枪杀。郑乃之& &在群众掩护下潜入粤隐匿,游毓桢则远避于山东(鲁)。&&&&&&&1935年毓桢到武汉抗日救亡投入197师1140团任副团长、团长。“八一三”全面抗战参加上海南翔作战,旋回湖北& &大别山区,从事编练新团的工作。在这期间,由他的军校同学王梓木同志介绍他到武汉晋见了董必武同志,毓桢向董老& &提出请求,要去延安学习。董老开导他说在国统区工作,同样是为了革命,于是他坚持地下工作。1940年毓桢由陈希周& &同志推荐在七十军李觉部任军干部教育。这期间张英、郑乃之等先后前来协助工作。不久陈希周同志在福建被暗杀,七& &十军内共产党支部同时遭受严重的打击,军长立即召见毓桢,向他出示上峰批捕潜伏军内的共产党员名单。毓桢能够临& &危不惧、随机应变,想方设法让潜伏军内的共产党人安全疏散。如果不是李觉的“泄密”,如果不是毓桢的机智果敢,& &潜伏的共产党人就会全部牺牲的。1944年福州沦陷以后,旋日伪维持会政权成立福州秩序稍定,避难的家人和乡亲陆续& &回来,毓桢就设小型织布局于前后落厅堂作为幌子实则开展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望平带家小离邵回乡,协助丈夫参加& &地下党掩护工作。林望平为人聪慧理智、有见识,先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再是一个很能干的知识女性。抗战期间旅& &居邵武暗地里都在和毓桢互相联系为革命奔波,所以颇有名气,邵武人称她是游家女人“三杰”之一&&&& &&&&&&&1946年春,省委书记曾镜冰与王一平、苏华来乡下传达任务,望平与苏华对外假称是亲戚,接苏华到大夫第客居& &,人们称苏华为“阿姐”,她俩做了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大量掩护工作。她们胆略过人,实在令人钦佩。毓桢夫妇参加& &革命的同时,还不忘宣传共产党的路线和光辉思想,动员发展了大夫第的成员以及亲属投入地下工作。比如毓桢介绍他& &姑妈(四姑)的次子承团表弟、振江公的长子联源(元官),次子叔康(敏官)先由瀚波介绍考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 &十七期,赴湖南武岗分校学习,后来和毓桢一起工作,他的妻子琴韵也长期协助配合掩护。叔康又介绍了胞弟季康(游& &牧)参加秘密工作,此是后话待续。八年抗战,大夫第经受了战乱的洗礼,厅堂所有的红木家具以及防洪水架、插屏门& &都毁坏殆尽,厝边的好几棵大果树也枯朽了。可是在这八年里大夫第也磨练出了不少的人才。&&&&&&&&&&&&&& & (10)&&&&&&& 二房在道的三子振琰娶潘厝弄 林氏孺人育有二子一女,女孩幼年送给岩洲刘姓鞠养,大家都叫她岩洲妹。次子 & &联登在逃难时旅居邵武,1942年卒葬邵武,年27岁未娶妻 ,承嗣胞兄联德次子。联德的妻子浦上村陈氏玉娇比联德整整& &小了十岁,她的父母为了让她嫁入大夫第虚报了她的年龄(多报五岁)。陈玉娇性情娴静,平时很少和妯娌们说笑,都& &只听人家说话,默不作声。古时女人都称自己为“奴家”,大夫第的男人自称“阿奴”以示礼重。此旧习沿袭至抗战前& &夕乃止。女性称奴持续到解放后,而陈玉娇是大夫第妇女里唯一称奴到1990年临终,始终没有改口称我的人。别看她不& &言不语,与人无争,干活是个能手。1930年凤岗一带的妇女都以织带子作为常年的女红收入。陈玉娇是织带能手,婆媳& &俩靠织带的工钱收入一年当家绰绰有余。因此时间就是金钱,起早贪黑的织,甚至漏夜。陈玉娇一心一意织带以至忘了& &回娘家。母亲身体不好思念她,她只匆匆去探看也不留宿就急着回来赶着织带,外人都以为她的婆婆严谨以致如此。她& &住在后落厝,只有去河里挑水洗衣等才会在前落看到她的身影,厅堂前回廊坐满了人在高谈阔论,看到她就招呼她来说& &说话休息休息,可是她只是停下来搭个话就回去后落厝了,她总是说有这些时间说话,奴可以把家里的许多事都做好的& &。她家后院空地接近菜园后花园种了几棵白玉兰树,非常高大,在花树里白玉兰树堪称冠军。屋后种了几棵,夏天非常& &凉爽(后厝西照阳光充足夏天挺热)。花开季节两落厝都弥漫着花香,白玉兰一年开花两次,春天开的是春花,秋天开& &的是秋花,含苞的花朵很值钱、开放的次之,散落的花瓣、叶子捡起来也可以卖钱,所以很多乡村都有栽种。这白玉兰& &树虽然高大,枝桠碗口粗、质地却很脆,风大时也会被吹折。因为它易折所以经常出事故。摘花的要用竹梯纵横架在花& &树上,梯子捆紧在枝桠上,竹竿选够长的大大的两根,再把竹片或硬木片嵌在两根竹竿之间,距离均匀,每层长与宽都& &不会超过二尺,为的是轻便,梯子太重不但移动不方便也会使树受伤害。竖着的梯子供人一级级攀登,上下、左右采摘& &,还随身带根小竹竿做的钩子可以勾远些的花枝,腰上绑着花篮。横在树上的梯供摘者穿越走动。上树的人必须身轻、& &手脚灵便,胆大心细,不是一般人都会干的活。到了春秋两季经常都有人从梯上或树上摔下来,因为以前没有安全带保& &护,上树摘花很危险。轻的摔成残废,重的当场毙命,甚至脑浆四溅惨不忍睹。我少时看到的她已是年过半百,还一天& &到晚不停的忙碌着,总不舍得让她的丈夫儿子多干活。大夫第仅有她这个媳妇能上树摘花,五十几岁了勇气和灵巧也不& &减当年。她让她的小儿子在花树下拾落下的花瓣和花叶,接她递下来的花篮,作跑腿使唤。让她的丈夫傍晚把这一天的& &收获拿去卖,再买回鱼肉、日用品,她始终不让俩父子上树。我小时也爱爬树摘花儿果儿,可是我只能登上竹梯第十级& &采几朵花下来赏玩或插在发辫上,再也登不上去了。因为站久了脚底生疼、头晕目眩,因此我很佩服她。&&&&&&&再说振江公四子季康(游牧)在1926年出生(民国丙寅年),陈三妹那时已是年近四十的妇女。旧时的女人到这& &个年龄已是高龄产妇,因先天不足、奶水不足,季康特别瘦小。振江会看星象,为了季康的健康平安,再三交代母亲和& &妻子要延长他的哺乳期,不能剃去他的胎发,以此弥补这些不足。因为联源长子已经成家,振江觉得老母和妻儿有了依& &靠,遂把家事交给元官把持、当家,自己告别了家乡亲友出外谋生,省得在家和三妹赌气。这元官的媳妇是“亲保亲”& &,系林孺人的娘家嫡侄女介绍,这个侄女是元官媳妇王玉梅的婶婶。双方门当户对、沾亲带故、自然很快就成就了这个& &美满的姻缘。林孺人和陈三妹吃够了缠足的苦楚,决计给元官找一个平足的媳妇,恰好王玉梅自小平足、她长得端端正& &正、神采奕奕、身体强健。她在娘家能干贤德是出了名的,父母一心要为她找个好婆家,到了20岁才结婚。因此她的体& &质非常好,她不但是大夫第第一个平足的新娘(林望平是第一个来家就读的平足未婚媳妇),而且是家里家外一把手。& &高堂上有太婆、婆婆,下有小叔、小姑等十几口人吃大锅饭她要料理;园里的活甚至是水田的活她都能承担。林孺人再& &也不用愁田里的活人手不够,王玉梅细活粗活样样干得出色。做家务是轻轻松松,做针线活时那针脚的细密、绣的花的& &精致,都让人赞叹不已。园里的锄草、栽种、收成不在话下;难得是拔秧、插秧可神了,拔的秧不但拔得快、洗得干净& &、还分得均匀捆得巧;插秧时简直如蜻蜓点水,步伐架势没得说,插得又快又整齐。她插过的秧长的特别快、特别好,& &人们一眼就能认得出来。割稻、挑谷不亚于男人,有速度有质量。她不为自己能干而怠慢长辈、疏远小叔小姑,待人接& &物大气又得体。林孺人认为这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得到一个这么好的孙媳妇。王玉梅辛勤耐劳的同时也让她在大夫第、& &在第三房中奠定了自己的基础,树立了自己作为长媳的威信。1928年王玉梅生下了第一个女孩,取名瑞英。瑞英只比最& &小的叔叔季康小了两岁。王玉梅年轻体健,奶水多的瑞英吃不完,为了干活方便,她把多余的奶汁挤掉。林孺人看到了& &慌忙去拿了杯子装来给季康喝,这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佳话。王玉梅共生育了四男三女,除了二女儿送人、长子& &夭折外其余个个成才。现代人把女人比作半边天,王玉梅何止顶起了一半?她是面面周到、无不丰收的。振江的孙女出& &世,虽说是女的,可也是古时人们传颂的36岁牵孙过桥的人呢。&&&&&&& 振江挣了些钱回来交给她的母亲,交代了一些话,就带着他的三子敏官(叔康、也叫联发)去了南洋。1927年快& &过年了,他打发三子带了二十块大洋回家给家里过年用,并附了一张书信(这封信保存至今,家乘里有复制)。信的主& &要内容是问候母亲大人,说明养育之恩不能回报,身在南洋的他不能侍奉大人晨昏,请原谅他的不肖。再说到三妹不顾& &二十多年夫妻情分,和他反目。又说到听家乡来人说三妹把季康的胎发也剃去了,夫妻不和为什么虐及幼子?再三交代& &的话怎么可以置之不顾而付之东流?本想元官娶了亲后三妹对他的态度会有所转变,谁知还越发不把他当一回事,而母& &亲又一日都离不开三妹,让他这个堂堂男儿难有立足之地.....以后夫妇关系如果有转机,他又能挣到钱的话,说不定会& &回来探亲。如果还是照样,他会成为番僧的。提到这次敏官带回的大洋是长支三个月的工资,因为半年都生病的原因。& &以后家事元官会把持好,余下的一些产业也够度日。另一乡亲传话给他说母亲大人牵挂他,问为何没有平安信?因为不& &肖每次提笔总生愁绪,致使无法成书,不是不懂每月应有一封信向大人请安。接着他说交代了这些话以后,不用再和他& &说家事,儿不愿闻。书难尽言、补报于来生。&&&&&&&年后,敏官立即又漂洋过海独自去南岛找父亲(敏官是1912年生人,此时十五岁)。十五岁的男孩孤身从南洋往& &返两趟,当时交通阻碍能平安无事也不寻常。他见到父亲时,父亲已奄奄一息了,振江于1928年正月初六去世。敏官料& &理丧事,把父亲葬在槟城坎市公墓。(过去海上坐船来回,船家不允许旅客带骨骸之类的东西上船,说是不吉利会招来& &灾难,所以很忌讳,上船要检查的。)谁也想不到这个从小没娘、可怜的孩子没做成番僧,倒以38岁的年龄客死他国,& &乃一恸事憾事!而叔康年仅十五岁能在异国他乡料理好这一切,平平安安返回,不能不说他从小就是个能人,也实属难& &得啊。& & &下&11.&&&&&&&“大夫第”第三房振江公(系笔者祖父)虽天赋聪慧、过目能诵,却遵母命谨守家业,弃所学转为研究星命、医& &理。后为塾师多时,因失意兼之家事烦恼远涉重洋栖身马来西亚,以研究的星命医理谋生。不久后病逝马来西亚港口之& &槟城。振江公去世后,家事由长子联源(元官)夫妇主政,林、陈俩孺人辅之。次子仲康(春官)出外学做生意,三子& &叔康(敏官)自由职业,四子季康(游牧)出世后就没了父亲,年尚幼小。&&&&&&&元官夫妇同龄(1906年出生)因为妻子能干又贤惠,他的家庭生活比较幸福。他生性乐观,时有偷闲取逸,玉梅& &也不在乎他。他自得其乐,晚饭后到处去聊天;闲暇时还喜欢到河边去垂钓。特别是夏天月夜,他更是起劲,手摇着大& &蒲扇,在洋中厝和乡里的石板古道上往返。最开心的就是和乡里的族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谈古论今、怡然自得,因此& &他的人缘很好。抗战初期他被族人选充冯宅乡保长,后又为金岗乡副乡长。抗战胜利后,进步人士管长镛任林森县县长& &,毓桢任凤岗乡乡长,叔康任乡队附,联源任保长。他们先后从事外围革命活动,做地下掩护工作。后期,毓桢表弟马& &承团以亲戚间走动来往也协助工作,他们为掩护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初期,联源由毓桢介绍,受省公安厅委托& &,成为“市江滨旅社”副经理,此职任到旅社奉命移交止。其间联源上有祖母、母亲打理家务,田园又有王玉梅勤作,& &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外交上。与他交往的朋友三三两两出入大夫第,久而久之玉梅和家人也习以为常。&&&&&&& 有一次田里急需人手,玉梅只好把他拖来帮助除草。家乡的水田插秧后长了草,人必须趴在秧行间边用双手抓捞& &野草边屈膝前行。恰好几个小孩学校放假也一起下田。大家只穿着短裤在水田里捞草爬行。联源这天有事要办,眼看是& &走不成了,只好下田。可他的心里七上八下,根本没好好干活。连最小的孩子都从秧行里捞到了对面田埂,他还在田里& &磨蹭。小孩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不敢出声。这时,联源发现河对岸有个人走过,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装得煞有介事的& &样子,赶紧直起腰张大喉咙朝着对岸大声喊:某某你也去了?是不是太迟了,你等等我,我马上就来啦~说完话,两条泥& &腿也来不及洗,外裤抓在手上拼命地往远处跑去。因为他经常这样戏谑蒙人,小孩子们早已心知肚明,于是哄的一声笑& &起来。玉梅干活非常细致专心,无暇顾及丈夫,这时被小孩的笑声惊动,回头一看,元官已经跑远了。还有谁比她更知& &道丈夫的脾气?她心里很明白他又找借口溜了。她对小孩说:赶快干你们的活,别理他。他会做什么?尽在这里添烦添& &乱。有时玉梅也生他的气,说他这个大男人连个小孩都不如。元官经常和夫人耍这些花招,给后人留下很多的笑谈。 &&&&&&&四十年代的艰难岁月走过来很不容易,王玉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了子女茁壮成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 &间兼做针黹,为了家旦夕都在劳累中度过。解放后,参加互助组、初级社农业生产,时为多面手老农。王玉梅人老心不& &老,干起重活不输于彪形青壮,抢收抢种样样不落人后的。王玉梅大伯母于1989年农历七月因病去世,享年84岁。&&&&&&&元官玉梅是我的大伯父、大伯母,我小时侯得到他们的很多疼爱与庇护。儿时的我最爱在依伯身边打转,看他钓& &鱼,自己也学钓鱼。整天缠着他要他讲故事,百听不厌。为了我爱听故事,依伯把《聊斋故事》翻个遍,然后和我约定& &一次讲一首。他喜欢躺着看书讲故事,夏天躺在走廊的凉椅上乘凉,几个小孩围着要他讲故事,有的给他捶腿脚、有的& &帮他捶手臂、有的躲在他身后帮他捶背,以此作为讲故事的“交易”,一群小孩嘻嘻哈哈好不热闹。玉梅说元官正经事& &不想做,净当孩子头。到了五十年代末联源伯得了鼻咽癌,因为治病的原因他基本都休养在家。这时,他的故事快讲光& &了,我也不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于是他只好七拼八凑来实现他的“一天一首”承诺。他的病我那时还太小不怎么懂& &,可是知道不敢一直去打扰他,要让依伯多休息。他的病到了晚期,因为电疗他的面部耳颈部皮肤都发黑脱皮。那时的& &人不怎么明白癌症的病理,有的小孩怕传染不敢接近。我一点都不会害怕,只记得心里好难过,一边用小手轻轻地剥去& &他的那些快脱落的皮,一边问依伯疼不疼?他说他的时间不多了,不能再为我讲故事了,他准备在第二天晚上再讲最后& &一个好故事给我听。交代不要让那些小孩知道,是专门为我和依母讲的。次日晚依母为他泡一杯茶,拿了碗筷(充当评& &话道具),扶他坐在靠背椅上,我坐在他右膝前的凳子上,依母在他身边。他的声音嘶哑,我不忍心,叫他别说了,等& &以后再说......他对我苦笑了几声说以后见不到依伯,故事就听不成了。他有模有样的模仿说书先生,又唱又说。说完& &后要我复述一遍给他听,并要说出故事主要表达的意思。我不慌不忙,回答得滴水不漏。他夸我很聪明,将来会是大夫& &第的女状元,要我好好读书,要记住他今晚说的这首故事。(现在我依稀还记得他说的是《潘间祭》故事,讲的是一个& &齐国人,人们称他为齐人,家有妻妾都很贤惠,因为家道败落,他经常背着妻妾出门乞讨。他假装和达官贵人交往获取& &她们的尊重。清明节上坟,他又故技重施,到潘间这个地方乞讨,被他的妻妾发现,把他叫回家里教育他的故事。后人& &把乞食称为齐人就是从这故事来的。依伯对伯母说他自己有些像齐人,对不起伯母。还教育我说做为女孩子、将来作为& &妇道人家,要像齐人的妻妾那样对待丈夫。过两天大伯父去世了。时间是1960年农历八月,享年55岁。)&&&&&&& 二房的毓桢伯解放后在福建省公安厅社会处工作,为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毓桢妻林望平伯母解放初安置于乌山& &路省儿童学园工作,深得张鼎丞夫人路凯同志的赏识,1958年离职,旅居江西。1984年二月江西省委组织部文件:同意& &林望平党龄从1946年6月算起。(毓桢伯在办公社化那年和公安厅几个朋友一起回老家,拉过家常后就去稻田抓老鼠,我& &依稀也记得跟他们到田里观看的一些情景。他在1958年6月因病去世,享年57岁。林望平伯母于1987年四月病逝,享年76& &岁。省公安厅于1987年8月在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为他们夫妇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摘自1、省公安厅闽公政【& &号文件;游毓桢自传。)& &&&(12)&&&&&&&&&振江次子仲康(乳名春官),出生于清宣统已酉元年三月(1909年)。少年时遵林孺人的意见学经商,在家乡&&& &附近锻炼些时便在八闽之间流连,累积些经验,有了谋生的本领也有了些积蓄,便打算出远门走走。恰好此时有一伙生& &意里的朋友邀他一起去江西学做粮食生意,他和祖母、母亲商量后从水路带家乡的特产香料到江西换回谷子,因古时交& &通不便多走水路(坐船)。江西众所周知土地肥沃、湖泊甚多、物产丰富,乃鱼米之乡。把那里的谷子(长途运输,谷& &子不易腐烂)运回乡间加工后卖给米店,再买香料运去江西,来回了几趟也获利颇丰。春官是孝顺的孩子,买完货后总& &是把余钱交给奶奶贴补家用(此时一家大小十多口都在一个锅里吃饭),春官打点停当后便像往常一样告别家乡亲人前& &往江西。不料在途中染上了疥疮,奇痒难当,手脚部位特严重,有的都化脓溃疡、苦不堪言。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在外& &地得了病也着实可怜,住在旅馆里老板怕他会把疥疮传染给其他旅客,要他自己另找地方住。幸好他在这旅馆熟悉了一& &位江西籍的女服务员名叫李桂英,与他同龄。桂英认识春官时便觉得他长得英俊、谈吐不俗、为人大方,难免向他献殷& &勤,招待他茶水果点分外周到;春官见她长身蜂腰有几分姿色,且伶牙俐齿精于世故、服务周到,也颇具好感。桂英见& &此情景二话不说拉起春官往自己家走。她孤身一人居住,亲自服侍春官汤药和患处清洗等工作,见春官手臂有个脓包很& &严重,即用嘴把脓吸干净后再上好药。这件事令春官感动得热泪盈眶,终身难忘。两个青年人原本就互有好感,再这样& &肌肤相亲一段日子感情加深,特别是春官情窦初开再加上感恩,爱的痴迷热烈,便私定下终身。等到病好买好稻谷后动& &身回家,把这桩事当成第一件大事禀报大人。可想而知他吃了闭门羹,因为按照家规桂英许多方面条件是不符合当大夫& &第的子媳。于是春官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道给大人听。不说犹可,这一说更是惹祖母生气,说如此没规矩的女孩如何& &是好?这个话题告吹。春官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做生意颇有见解的人被初恋冲昏了头脑,根本不听祖& &母和母亲的劝说,反而偷偷把藏在家里的私储带走。到了江西后,找到桂英把家里两位大人的话转告她,两人抱头痛哭& &。桂英很有心计,建议他到建宁溪口镇的街边买店面和楼房,既可居住又可做生意。她说我们出门在外,两边的亲人都& &管不到,鞭长不及马腹。况且建宁盛产木头和稻谷,从溪口码头把这些货物雇人用竹排运到外地去卖,再从外地买其他& &用品回来,可以放在自己的店铺里卖,在这里的街上住生活等各方面也都很方便,岂不更好。于是春官就照办了。他们& &来个先斩后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林、陈俩孺人也无可奈何,只得默许了。&&&&&&&二三年后,生意一直很兴隆,春官在此地也有了名气,诸事顺意就是桂英一直未怀上孩子。于是桂英便张罗着买& &两个女孤儿来当养女,姐妹相差两岁都让她们读书识字。说是春官不在家身边有伴,也可以使唤。春官觉得这个主意不& &错,就写信禀告大人要求命名,二孺人考虑后把大的取名为瑞娥,小的取名瑞玉。现在桂英舒了口气,正正经经当有钱& &人的太太,结拜了几个好姐妹,楼上套间摆下麻将桌,和一些达官富人的太太交往,从中也谈些生意,日子过得红火。& &春官考虑到幼弟便于照顾问题,认为接到建宁和他的两个女儿(瑞娥1928年生人,只比季康小两岁)一起上学更好,于& &是季康结束了私塾的学习生活,踏上了建宁的土地上了学(就是现在的建宁实验小学、建宁一中)。1937年日寇飞机经& &常侵入福州领空,如入无人之境。每来一次必投三颗炸弹于王庄机场,然后扬长而去。因此许多乡人都陆续遣散到上路& &(古时福建山区一带的统称),这时林孺人已去世(病逝于1933年,她是活到最后的一位长辈,享年77岁),除了春官& &的长兄联源一家留守,春官把母亲和其余的家人都接去建宁生活,他的大弟敏官神出鬼没便让他自由来往。这样几乎等& &于搬了家,溪口济济一堂好不热闹。春官母亲陈三妹不习惯坐船,船才到闽江口已经吐得直不起腰,连嘴里的一副假牙& &也吐得掉下江里,赶忙花些钱让船家帮助打捞,找到假牙后她再也不肯上船,说就是死也要死在家里,于是她又打道回& &府。春官想尽孝道,见母亲如此辛苦也只好作罢。这样的日子过了些时,桂英又在心里盘算,眼看着敏官的男孩好可爱& &,自己还未生育,和他的结拜姐妹一通气便决定给春官娶妾,做个贤惠的样子给家人看看。但她的内心一百个不愿意,& &并非当初的林孺人要给振江买妾那样愿望迫切,只为图个虚名做个样子。所以她托姐妹一起物色个丑女,此女系建宁人& &刘德兴义女,名叫刘云英,1922年生,外号“抱鸡母”(即孵蛋的母鸡)矮胖黧黑,邋里邋遢。比他们夫妇小了十三岁& &。迎娶一应事项由桂英一手主持,她要刘云英按妻妾的礼数拜见她,逞了自己的威风。春官根本不愿意,只是顺从太太& &的意愿听之任之。新婚夜客人散了后,春官进房里一看就出来,和朋友喝酒到天亮。次晨桂英装模作样的训斥丈夫一通& &表示她的贤惠。熟悉她为人的人都很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捅破其中的奥妙而已。敏官的妻子大着肚子来的,这年底& &要分娩了,这天天上飘着大雪,天气格外寒冷,桂英很热情地把刚出生的小女婴抱到阳台上去洗澡,当晚婴儿发高热抽& &筋死了。此后家人有的回家,有的辗转到别处,只留下季康这个小叔子在那里继续求学。桂英见多识广,明白这个小叔& &子在丈夫心中的分量,也喜欢他的聪明灵巧,待他也还不错。十几岁的男孩子好玩,不会去留心家事,所以也相安无事& &。这样又过了两年,两个女人都没有怀孕的征兆,陈孺人托熟人去打听,才知道桂英专房,春官厌恶刘云英的丑陋,两& &个人根本没同过房。桂英知道自己不会生育,怕时间久了春官会生出他念,便想办法笼络他。先不让他外出做生意,再& &由她通过熟人代他做一笔交易,还对他说以后给小叔子季康找个女子成婚,生个儿子过继给他也好。春官凡事都听她安& &排也不做声。不久(1941年),桂英代做的那笔交易不知哪里出了问题,春官坐事入省军监三元梅列,后住沙县待保。& &待保期间许多人因各种原因都纷纷上门打扰,桂英便带着两女孩和小叔子回大夫第商讨主意。&&&&&&&陈孺人不像林孺人会拿主意,联源不管家事,玉梅也不好说什么。家里也没什么钱财,(因为不富裕季康亲事还& &没的说)三妹只是一味啼哭。这样住了些日子,建宁方面消息传来通知桂英去处理要事,桂英不把消息告诉家里人,只& &说要告辞返回建宁去设法保释春官。家里人凑了些大洋给她,她觉得不够,开口向陈孺人要去了她当年陪嫁的那两口箱& &子,说是可以典当些钱的。如果可以不典当,会留给季康作为婚用。季康当年才十四五岁,跟他二嫂回家后便失学在家& &。此后和建宁失去了联系,不久乡里的族人游松林从沙县传话来说桂英回到了建宁,把房子、店铺以及所有能变卖的都& &变卖了,然后把小妾刘云英也卖了,再把把长女瑞娥卖给当地的闽清龚姓人家作童养媳。她对外说变卖的钱一是要还清& &建宁所欠的债,二是要去沙县花钱保释丈夫。建宁的熟人只看到她带着小女儿瑞玉和行李从溪口码头坐船去了......至& &于她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而春官早在她去福州期间出事身亡,享年35岁。(到山上打柴,走到山脚时被半山上的滚石& &撞毙,因为通知建宁、福州后不见亲人来收尸,房叔父游松林恰好在此地,得到消息即往停尸所处理善后,把春官葬在& &这座山下。陈三妹自丈夫去世后,失去了和她相依为命的婆婆,现在晚年了又失去一个儿子,痛不欲生。若干年后,家& &人听到乡里有人说某人在某地见到了桂英,说是早已改嫁了。解放初期有位堂兄坐船去沙县,看到同船的一位少妇,觉& &得这个人很像是春官的小女儿瑞玉,便和她闲聊,话题刚要往主题上奔,可是船已靠岸......解放后季康打算去沙县迁& &葬二哥骨骸回来,因为不知道坟墓的具体的地点,便向房叔父松林了解,打听后得知松林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也一去& &没音讯,到了八十年代才听说他去台湾后不久也殒于台湾了。& &13.&&&&&&&长房的翰波自太原失守后对仕途很失意,此后辗转的十年间他的亲人死的死、离的离。连续不断的打击使他的精& &神一蹶不振,昔日的威风、英气逐渐消失显得沉沦郁闷。(1941年他的原配舜英去世、1942年19岁的长子大宝死于非命& &、1944年胞妹莲贞被日寇枪杀、1945年17岁的次女瑞芳病殒、1946年27岁的长女瑞瑜去世,已婚未育;同年继室继舜带& &着幼子瑞顺(四宝)出走不知去向、1948年次子二宝流落台湾),瀚波说到她的胞妹莲贞会唏嘘不已。想当年(1923年& &十月)莲贞出嫁,嫁到福州上渡望北台,丈夫是王姓的长乐人。礼单贽敬“省亲”开台戏双昼夜;礼盒数抬。每一抬的& &礼盒里都盛了上好的礼饼三百块,游族各家与本门亲戚均有分享。搭戏台于大夫第后落大厅,脱卸前后落六连门,让来& &宾观赏舒畅。如此盛况,乡邻皆为之喝彩。可如今,却惨死在日寇的枪弹下。(1944年八月十二日,日寇在福州连江登& &陆,十七日福州二度沦陷。二十三日清晨,一支日军在福州仓前山追击游击队,路经上渡望北台,莲贞正在厨房烧饭被& &击毙。)到解放时瀚波的身边只剩唯一的儿子瑞康(三宝)了。&&&&&&&好在解放初(1950年)十二月由他的堂弟毓桢介绍,受省公安厅委托为市台江汛江滨旅社正经理、堂弟联源为副& &经理。瑞康入福州印刷厂学习。三宝热爱此工作,经过勤学苦练不久后出师了,尔后历任本厂成品工段长......三宝的& &妻子是江边宅村的林双金,身体有些瘦弱,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她婆婆舜英当年的遗风。她懂得持家,是一个贤妻良母& &。婚后也在厂里干活,为了方便上班住在市里。瀚波晚年独居于他的后落厝,冬夏到前门晒太阳、乘凉,喜欢坐在厅堂& &的门槛上,一边吃着东西,一边闲聊。春秋两季则喜欢到处溜达,观赏风景。他不善于家务,也懈怠于清洗,因此他的& &儿子媳妇每周都要回家一次帮他挑水、洗衣、洗锅碗等。他除了会糊里糊涂的烧好三餐饭菜,其余的都不管,全丢在那& &里给他的儿媳回家来处理,双金一回来便忙个不停,临走还得带上一堆的脏衣被褥拿到福州家里洗晒好,下周再带回来& &备用。有时碰到儿子媳妇有事或小孩生病没回来,他照样不去清理。一年四季总穿着那几套旧军装,邋里邋遢,看不到& &他当年的风采了。政府分的几分自留地都种上不要经常拾掇的果树,果树下套种些番薯、蚕豆之类便于管理的植物。为& &了节约用水,他很少洗涤,也很少做个人卫生(以前没有自来水,水要去河里挑,厨房安几只水缸存水)。他懒剪指甲& &,两手脏兮兮的,地瓜和菜没洗干净也可以煮着吃。因为他年轻时长期在北方,喜欢吃臭豆腐、腌肉之类的食物。那时& &我们家乡很难得有这些东西,他干脆自己动手制作。可是他处理不当,豆腐和肉都生了虫,他也照吃不误。在那缺衣少& &食的年头,我们连草根都吃了,可是却不敢吃他煮的东西,他自己倒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煮出来的地瓜汤都是黑呼呼的& &。他很疼爱小孩,总招呼孩子们去他家装一些地瓜吃,可是所有的小孩都很客气呢!他很得意,觉得自己是不怒而威。&&&&&&&得空时,瀚波伯父(按排行我们称他二伯)会组织我们这一批小孩到他家后院去学习,要求我们写毛笔字、写作& &文。每周要交给他一篇作文,二张毛笔字。当时我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外号“头名哥”)所以最听话,都如期完成他所& &布置的作业。其他的叔伯兄弟姐妹,有的应付、有的干脆溜了。因此我是最被他看好的一个,(我在中小学时毛笔字和& &作文经常获奖,除了我伯父联源讲的特多故事对我的影响外也和他的这些辅导分不开的。文革后提倡写钢笔字、圆珠笔& &字,我的毛笔字就生疏荒废了)。二伯经常会奖励我,有时给我笔和本子,有时让我阅读他的书,这是我最喜欢的。他& &开心的时候,叫我和他一起吃他煮好的食物,我总是很礼貌地拒绝了。记得我写的一篇看刘三姐电影后的感想,得到了& &二伯极大的赞扬,除了给我照例的奖品,还外加一碗煮熟的盐水蚕豆。小孩子都有妒忌心,一是我老受表扬,二是我得& &到了在他们看来较好的食物,就故意起哄说风凉话。那一回他着实很生气,大声斥责这些淘气的小孩后挨家告状。每年& &的七夕,二伯总是把准备好的一小钢精锅的蚕豆,拿到前院的天井来让我们这些小孩都来分享。他要我们端出椅子坐在& &天井里,一边听他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边享用他煮的盐水蚕豆。好几个小孩都到齐了很少缺席,他们都想尝尝蚕豆的& &美味。传统故事听了几年几乎都会背诵了,与其说小孩喜欢听故事,倒不如说蚕豆可以剥皮吃,感觉上更好些。&&&&&&& 二伯最喜欢找我的十九母(叔康的妻子刘琼韻)聊天,一是时代语言投合,二是同病相怜。十九母一生遭遇也很& &曲折,下集会说到的。十九母生性乐观豁达,和老老少少都谈得来,因为很会安慰人的缘故,所以人缘好、寿命长。那& &年二伯的一棵番石榴树不知被谁砍倒了,他生气的写了一首打油诗来抨击,手上拿着诗稿从前院走到后院,边走边念。& &我仿佛还记得他那时抑扬顿挫的样子,拉长了声音每读一句都押上了韵,还加上“咿呀依约嘿”.....咏之。我当时年龄& &小形象记忆容易,抽象记忆难所以记得不多,把福州话译成文字大致是:花无千日红,人无百日好。天下本无事,谁把& &树砍倒?咿呀依约嘿~哟......凤凰落地也是鸟,虎落平阳犬莫咬。番石榴结果知多少,为何要把树砍倒?咿呀依哟嘿~& &哟......&他在前边走,后面跟着一堆小孩,边走边学他的样子跟着大声的哼唱。那滑稽的样子确实把我们的眼泪都笑出来了,又& &怕被二伯看见不高兴。本来是一件很伤心的事情,反而成了小孩的恶作剧。他回头一看,发现这些孩子在穷开心,气得& &拿起棍子追赶他们。幸好被十九母看到,用好言把他劝住了,否则二伯不是会摔倒就是会气出病来。我读中学后,常常& &把二伯晚年的形象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进行比较,觉得有某些相似之处,再进行联想,常常哑然失笑。时至今日,印象& &还很深刻,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文革期间,红卫兵和造反派到大夫第破四旧,瀚波敢怒不敢言。他很心疼那些文& &物遭到破坏,生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忙躲进屋里。可是红卫兵们不会放过他的,敲开他家的门到他家抄家,把他的书& &、铜火笼(烤火器具)铜帽子(头疼时扣在头上止疼)以及他的勋章、马刀、战袍、军大衣都拿走了。有一个红卫兵很& &大声的说那个铜的扣头是什么东西?帽子不像帽子,子弹带不像子弹带,一定是什么秘密武器,要他老实坦白......有& &个造反派还打算第二天抓他去游街。后来听说有关方面下达了保护指示才免遭于难,可是伴随他多年的心爱之物都丢失& &光了。他于1971年病逝,享寿80岁。& &14.&&&&&&&振江公的第三子联发(字叔康、乳名敏官),他在担任党的掩护工作那段时期曾用名承志。叔康生于1912年(民& &国壬子元年),在大夫第第十五世联字辈里排行第十九。他天资聪慧、玉树临风,与瀚波(行二)、毓桢(行十)一样,& &都具有一股的英气。他最突出的特点是思维敏捷、精通各种的窍门,凡是经他过目的器具皆能仿制,制作起来得心应手& &。无论是竹编、木刻、织网、制刃,甚至是制作鸟枪火药,在他来说视若小技一桩。敏官青少年时期,认识他的人都称& &赞他“绝顶聪明、无师自通”。倘若能得师传、倘若能持之以恒、倘若能专心于某一项,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 &他生平爱好打猎、钓鱼,瞄得准、钓得多,同伙都心悦诚服。&&&&&&& 敏官十五六岁时,随父到马来西亚的槟城服装店习艺。仅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就会裁剪,因为父亲不幸去世,他& &安葬好父亲、处理好后事,只身漂洋过海回国返榕。回家后,不知为何不想继续学习裁剪的手艺,偶尔高兴,帮族人朋& &友裁剪一些式样新颖的服装娱之。不久后便跟随二哥(春官,行十六)到建宁、邵武一带游走,来去如天马行空、无拘& &无束。因他的天性聪慧好动、富有胆识、豪放不羁,又经常神出鬼没的,熟人便送他一个水浒英雄“神行太保”的雅号& &。二十岁那年,他应朋友的邀请到邵武的一个山乡游玩,这个乡村居住的多是江西籍的移民。他在这个朋友家里玩得很& &开心,展示了他样样的特长,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竹编和钓鱼的技巧很得朋友父母的欢心和赏识,在那乡村可谓& &技高一筹。他的潇洒飘逸引起了朋友妹妹的青睐,打心眼里爱慕他。这个年方十四岁的小姑娘名叫刘金凤,如同她的名& &字一样,在这一带山乡可谓是飞出了一只金凤凰。二人接触了一些日子,敏官也对她产生了好感,她也不顾敏官比她年& &长了六岁,二人各自禀告了家里的尊长,在取得双方家长的同意下成了亲。成亲后敏官为她更名叫刘琴韵,意含夫妇百& &年好合、琴瑟和谐。当时林孺人已得了腹胀的病,以现在的医理来分析就是胃肠道的癌症。林孺人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 &不多了,能多看到一个孙子成家,就多了一份慰藉。刘琴韵漂亮贤淑、小鸟依人,很得林陈二孺人的疼爱,联源夫妇也& &觉得满意。此时小叔子季康在读私塾,六龄童少不更事,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欢乐。林孺人是她那辈妯娌中活得最久的& &一个,她唯一的遗憾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振江儿早逝),心里唯一放不下的是自己走了,留下陈氏这个儿媳备受孤苦& &。因为随着孙子一个个的长大成家,陈氏身边惟有幼子季康还得养育,心里实在很可怜她。于是她语无伦次的交代孙子& &孙媳要好好的孝敬婆婆疼爱小叔。林孺人的腹水到了晚期,已不能进食。她什么都不想,只想吃些红苋菜。这时正值清& &明时节,苋菜初长成,很是鲜嫩却为数不多。因为琴韵是刚来不久的新娘,对这里的生活还不适应,家里也得留个人照& &料,大家都忙活去了,琴韵看家侍奉林孺人。琴韵在房屋的周围寻寻觅觅,寻得一些鲜嫩的苋菜煮好喂林孺人吃,她吃& &了几口后感到很惬意。可是她的病情恶化常常呕吐,琴韵不怕脏臭,很殷勤周到地侍奉在她的身边直到她去世。&&&&&&& 陈孺人娘家有一哑巴的幼弟,他虽然残疾却有一技之长,精通于人物的绘画和肖像。陈孺人做闺女时就像母亲一& &样地照顾这个弟弟,因此他和这个姐姐很亲近,于是这个哑巴小舅舅经常在大夫第走动。敏官看到他的作品,心里很羡& &慕,二十三岁那年学画像于福州,仅两个月即告艺出师。族人有的不信请他试画,果然画得惟妙惟肖,众人皆赞叹不已& &。一日,他想为祖母林孺人画遗像,才画完面部便停笔不续,后来还是哑巴舅舅帮他完成,还替他的姐姐陈孺人也画张& &肖像。(这两张画像陈列在我家客厅的墙上,直到拆迁止。)乡里人和熟人慕名而来向叔康求画润笔,他均婉言谢绝,& &还把画具束之高阁,众人皆莫名其妙,不知他因何故?因此大家对他有异议,长辈恶之,斥之为“十学九废”之流。& &1937年敏官为了逃避壮丁,伪造关防印信,复辗转于邵武、建宁之间。1940年五月军校招生,敏官由二哥瀚波介绍考取&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赴湖南武冈分校学习。毕业后,出任十三补训处少尉军官,抗战胜利后被编遣回籍,自此& &他一心向着共产党,以堂兄毓桢的关系参加地下党的活动,先后公开职务为凤岗乡乡队附、后勤部第八教养院第五队中& &尉分队长,他的革命事迹载入他的本人档案。他的妻子琴韵一边养育着儿女一边帮助婆婆打理家务,她的孩子接二连三& &的死去,(逃难到建宁后,刚出生的女婴被李桂英在大雪天放阳台上洗澡受凉夭折;回家后,四岁的长子瑞展得了疟疾& &去世。)因时局动荡敏官东奔西走,她也时常流离在外,之后又生的一胎女孩名叫名瑞四岁时也夭折了,这些孩子的病& &痛叔康很少关心,因为他干革命很少居家,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放暑假有工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