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与父母情感对父母产生的依恋情感,是从出生持续到多少岁

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克服困难适应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开启一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也是为什么支教行为虽受人敬仰,却也仍然让人望而却步。支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暂的热情,更需要能坚持下去的毅力和传递知识的实力。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育儿快速导航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依恋感
核心提示:蓼蓼生下来不久,妈妈就重返工作岗位了,因为妈妈工作忙作,蓼蓼就整天和保姆生活在一块儿。妈妈经常早出日晚归,而且经常出差,蓼蓼整天见不着妈妈,就连睡觉也是和保姆在一起。
专家提醒: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 39健康网 ,发送 长高 查询结果。
  蓼蓼生下来不久,妈妈就重返工作岗位了,因为妈妈工作忙作,蓼蓼就整天和保姆生活在一块儿。妈妈经常早出日晚归,而且经常出差,蓼蓼整天见不着妈妈,就连睡觉也是和保姆在一起。
  对于蓼蓼来说,她虽然住在自己家里,却像被寄养的孩子一样缺少和父母处的机会。她倒是和保姆关系密切,每次保姆回家探亲,蓼蓼都不想让她走,好像比妈妈出差还要难过。
  在蓼蓼三岁时,保姆有了自己的假体,不能再带蓼蓼了,妈妈就给蓼蓼另外找了一个保姆。但是,蓼蓼却异常排斥新保姆,整天又哭又闹。妈妈无奈,只好再换保姆。但每次换的保姆,不管是好是坏,孩子都不接受。
  随着保姆走马灯似地更换,蓼蓼也到了懂事的年龄,不哭不阔了,但是,她却不愿跟别人说话。父母忙于工作,依然没有多少时间和孩子交流,孩子孤零零地生活。孩子上学了,不和别人说话,上课也不听老师讲课.一个人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和学校生活格格不入。后来,老师通知家长,蓼蓼的父母这下着急了。
  蓼蓼的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而问题的根据是自己不应该把孩子完全托付给保姆。当孩子形成对第一个保姆的依恋关系时,又接着给她换了别的保姆。妈妈又没有时间陪孩子说话、阅读和玩耍。致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冷漠,她总感到孤独,以至于完全封闭了自己。
  专家诊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开始于产前,并在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年中显著增长。虽然这种依恋在孩子整个生命过程中会持续发展,但是,早期的依恋对孩子的发育十分重要,它会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
  对妈妈的依恋在促使婴儿信任感发育的同时,上万亿个神经接点在大脑的语言、智力、感官和运动区域形成。婴儿在其生命中的第一年所经历的抚摸、拥抱、信任和鼓励将成为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部分。
  老威特就特别反对雇人照顾自己的孩子,他认为这是在推卸做母亲的责任。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来代替,孩子的教养必须由母亲来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别人,只能是不称职的母亲的做法。这会在无意中让孩子产生感,这是人生中的最大的憾事。
  如果孩子对妈妈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感,这种机会窗口将一直开放到孩子两岁的时候。过了这段时间,依恋感的发育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专家建议
  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做才是重视孩子的依恋感,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顺利地度过依恋期呢?
  建议一:多拥抱和抚摸孩子
  孩子的依恋是他们情感萌芽的开端。因此,对于刚出生的孩子,父母应多向他表达父母的爱,而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多抚摸孩子。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事实上,这是一种天性,一种与得到食物、水分一样的先天依恋,心理学家称之为“接触安慰”。
  心理学家对猴子进的母爱剥夺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即母子关系的必要特点,并不只是给予食物这么简单,它还包括母子身体紧密接触的舒服感。
  一个充分得到父母爱和抚摸、拥抱的孩子,依恋感的发育健康,身心发展也会比较健康、稳定,对外界环境比较信任,与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目后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而一个没有满足依恋感的孩子就会情绪不稳定,或者烦躁,或者冷漠,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感,与父母以及他人的关系比较。
  可见,拥抱和抚摸与要求食物一样,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依恋感,对于处在依恋期的孩子,要多拥抱和抚摸。
  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报道,即妈妈们在的指导下,每天对婴儿的身体进行按摩。接触按摩不仅适合婴儿,对幼儿同样适用。接触安慰的满足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也是今后形成自信的支柱和安全的保证。
  因此,母亲除了哺乳时和孩子充分接触外,每天还要有意识地接触孩子的身体。比如,可以每天给婴幼儿的身体进行按摩。让孩子在接触安慰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从而顺利度过依恋期。
  建议二:形成安全性的母子依恋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从出生开始到两岁半之间都比较强烈。这一时期,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母亲最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不要经常让孩子生活在被剥夺母爱的环境里。
  母亲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愿分离的情况下,也不要采取恐吓或打骂的行为,这会导致孩子不良的依恋后果,削弱亲子关系。
  夜间突然惊醒哭闹的孩子,除了因为晚上喂奶造成的外多数是因为分离造成的。这时候,妈妈最好能立刻给孩子抚慰,绝对不要对孩子发火。事实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让孩子安安静静睡眠的最好办法就是平时父母能多陪陪孩子,以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那些没有形成安全性母子依恋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以后他们会很难适应或者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玩玩具
  让孩子和妈妈一块玩玩具,创造母子同乐的机会,这对减少分离焦虑,促进孩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有很大的帮助。
  开始时,妈妈可以抱着宝宝玩玩具,然后让孩子一个人坐着,妈妈在旁边和他一起玩。这时,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共同参与最好不过了。比如,抛球游戏,或者利用木偶玩模拟的人物游戏等。
  妈妈可以先将游戏方法示范给孩子看,然后让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让他能够自己一个人玩。
  在孩子玩得很好时,妈妈可以去做一些家务事,但要记住,妈妈一定要呆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建议四:不要把孩子轻易送给别人照看
  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现在的许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责任给推出去了。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伤害,但是,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必将是影响孩子日后成长质量的一个隐患,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有一对父母,年轻而且家境又好,他们不想把时间都耗在家里,就想着到国外去看看,认为孩子大了就没有时间出去了。于是,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但亲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
  等孩子三岁,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无比惊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经常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更不服从父母的管教。这对父母尝到了苦果,以致后悔不已。
  由此可见,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同时,父母也不要整天只想着工作,对孩子的要求不理不睬,而是要认真地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寸时光,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建议五: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有些父母确实因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的,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比如,孩子不得不让别人带,也要提前先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临时抚养人建立感情,让孩子在心里先接纳他们。
  孩子不在身边时,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打电话,多沟通感情,并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着他,这样孩子的失落感会大大减少,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实习编辑:刘茵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育儿观点PK台
婴儿洗衣液评测
育儿频道精彩热文
育儿 相关话题
人气38256/2人气7402/7人气64554/2人气19921/5人气41243/11人气39234/2
向在线育儿专家提问
宝宝喂养、发育儿科
新生儿、儿童常见病儿科
儿童营养、心理行为儿科
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只要填资料就能免费领取巧虎早教课程...
宝宝需额外补DHA?专家说吃这些就够了....
如何预防春季咳嗽
39育儿频道
扫描关注智慧妈妈微信
宝宝有个风吹草动,新妈妈往往都很紧张,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了宝宝的健康。很多妈妈不知道,其实通过宝宝的小便就可以简单判断他是否有疾病或不适。本文就教大家几招,通过几种异常小便判断宝宝可能发生的状况。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孩子对父母有情感依恋,父母才能发挥心理影响力;少年儿童研究:从您的研究看,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李玫瑾:是的;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李玫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孩子对父母有情感依恋,父母才能发挥心理影响力。
少年儿童研究:从您的研究看,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吗?
李玫瑾:是的。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的现象。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 -18岁。12 -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23岁无故杀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
李玫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只要你别离开我!”但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在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 的隔阂。而且等 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
少年儿童研究:在您的研究中,犯罪问题和依恋是有重要关联的吗?
李玫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决定犯罪的因素很复杂。我把犯罪分为人格问题和心理障碍两大类。有人格问题的人,基本上是只要有机会,他随时都会犯罪,重复犯罪。他犯罪是必然的,他的人格障碍是天生的,没有道理。也许父母都很正常,孩子就很坏,父母管不了为他花多少心血也无法感动他。这种人根本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依恋情感。这种情况中反社会人格是比较典型的。
更多的情况是另一种,即由于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类孩子在6岁没有情感依恋对象,6岁至12岁时,无人管教,几乎是自生自灭,那么到1 8岁时,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对社会冷漠,残忍,作案可怕。
孩子一定要有固定的依恋对象,寄宿制幼儿园和学校不利于儿童情感发育。
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
李玫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祖父母带孩子,祖父母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因为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
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 李玫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你不当,明天就有人接着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了,做母亲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6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 2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所以,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1 5岁以后就没有问题了。像在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孩子8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
少年儿童研究:对于小学生的父母来说,还可以弥补以往对孩子的照料不够吗? 李玫瑾:依恋是在1 2岁之前,小学阶段有一个弥补过程。毕竟在12岁之前,孩子从生理上和身体的外形上,都没有成年,还是很弱小,特别需要身边有亲人的陪伴,所以花时间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想陪他,孩子也不让陪了。父母可以白天很忙,但是晚上一定要陪孩子入睡。我是反对孩子上寄宿制小学或者幼儿园的。
有一项研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创伤的孩子,被送到寄宿学校,由国家抚养。这些孩子智力没问题,但是性格有缺陷,自卑封闭,刻意表现等,很多孩子都存在情感障碍。人们发现,尽管在学校环境下,但是孩子仍然缺少依恋的对象。“依恋”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战争孤儿的研究引发出来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当中很多人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颠倒了,即自己外出挣钱,然后将钱给保姆让别人替自己养孩子,结果钱挣了不少,孩子却跟别人最亲。还有些人成天忙工作,似乎天下事比家事重要。其实,家事不亚于社会大事,一个孩子没教育好,他不仅让你生气伤心,更危险的是他会危害社会。所以,父母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责任在哪里。 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依恋对象?
李玫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
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
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玫瑾: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在社会当中历练较多,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些,不会那么哆嚎,那么琐碎。这些正好和母亲形成互补。
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需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少年儿童研究:父亲的行为榜样如果有缺陷的话,对孩子会有很大影响吗?
李玫瑾:这里有一个具体案例:今年1月,从事废品收购工作的熊振林连杀8人后逃离,在火车站办理假身份证准备逃跑时被公安局抓捕。被杀害的8个人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2岁。2月9日,湖北省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熊振林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熊振林作案的过程中,表现的对情人很依恋,当情人说你脸上怎么有伤时,他内心也很感动。但是情人拒绝和他结婚时,他就把情人杀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有人性的地方,也有特别残忍的地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整个成长中总缺少父亲的榜样。
熊振林的母亲是教师,前夫跳河自杀后,又和一个文化层次低于自己的工人结合,感情不是特别好,母亲经常住在学校。从这个经历,大致的判断是这个女人很需要男人的依靠,在孩子心目当中,母亲软弱,甚至委屈求全。熊振林更多是和母亲在一起,母亲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感情也不错。所以,从后来的情况看,他有有情义的一面。之所以残忍,是因为他是以女性的心理方式来对待女性,没有以男性心理对待女性,不够大度与宽容。他既想得到妻子的爱,又想跟着情人。可惜他两方面都没有得到,于是产生了仇恨。我认为,如果一个母亲离婚后再婚,就要好好过日子,照顾孩子,让家庭具备完整的家庭功能。有一些家庭尽管结构上健全,但是家庭功能欠缺,这也非常可怕。阴盛阳衰的家庭,男孩子就非常容易变态。他一方面想替男人即父亲出头,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母亲不满。一个是他依恋的对象,一个是他想帮忙的对象。因此,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对其他女性充满矛盾心态:一方面离不开女人,另一方面又恨女人。很多男性罪犯都是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
母亲如果不再婚,就要坚强一些,让孩子看到母亲坚毅的那一面,替代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尽管是单亲家庭,母亲能兼顾这两方面,孩子也会非常出色。
一个人言语迟钝,不善表达,很容易形成社会性交往障碍。
少年儿童研究:我们看到一些罪犯是那种性格内向,言语迟钝的人,这种性格和犯罪有什么必然关系吗?
李玫瑾:人的情感发展会影响到言语发展,而言语发展会影响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好的孩子愿意和人打交道,这样就能避免在内心积聚心理障碍。言语迟钝,表达不善,一定是情感较少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言语表达。
有的孩子说:我不知如何和别人玩到一起去?如果这个孩子能言善辩,说一会儿,别人可能就接纳他了。如果他不会说,但是有特别的资本,比如玩具、某种绝活等,也会比较快地和伙伴交往。可惜,孩子年龄小,具备这两样的也比较少,所以常常不知所措,有被人排斥的感觉。
为什么一些内向的人会出现很可怕的行为?首先,早年的言语迟钝增加面对这种局面的困难,形成了社会性缺陷。孩子会觉得,我害怕和人打交道,于是就转向自己玩。这样孩子越发展,就越封闭。孩子在独自娱乐的时候,没有干扰,注意力集中,稳定,他内心的活动很丰富,学习也很好。而且他遇到不顺心时,也不马上表现出来,但内心并没有画句号。其实,言语是人的一种内心的表达方式,如果他不善言语,不善表达,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想法,不等于他内心没有感受,他往往自己在心里说。久而久之,这种内必的感受就会以一种爆发的方式表达出来,凡是不善言语表达的人一定会以动作的方式表达,多为攻击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语的社会性发展不良,导致的孩子的行为问题。
少年儿童研究:有人可能会问,我也很内向,会不会出问题?
李玫瑾:内向的人,如果他身边的人很好,生活顺利,没有大问题。如果身边没有朋友,就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如驻马店杀人的黄勇,他就属于不善言语的人,从小在家里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饱尝孤独。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个顺序的,12岁之前,主要依恋对象是父母,12岁至16岁,依恋对象是同伴中同性别的人,同性恋就是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问题,1 6岁以后异性相恋。如果一个孩子在1 2岁之前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12岁之后又遭到同性伙伴的排斥,那么他再交异性朋友就非常麻烦。异性交往是要努力揣摩对方的力揣摩对方的心理的,可以说人的社会交往对象其难度是越来越大的。很多和性有关的男性犯罪,大部分都有我刚才说的这些障碍。
如果了解这些过程,很多犯罪心理一看就明白了,这些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我告诫父母,要注重和孩子的言语沟通。孩子上小学以后,要让孩子走出去和伙伴交往,教给孩子基本的处事方法。有时孩子会主动问,有时孩子可能不敢,父母要细心观察。如果不陪伴孩子的成长,父母就很难了解到孩子内心的各种困惑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青少年问题严重,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家庭是分离的,农村家庭分离,城市也如此。这是很让人焦虑的事情。有些父母是很好的人,有教养,可就是管不好孩子。我对他们说:你们管得太晚了。父母说孩子小时候可乖了。我说,就是他乖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引导,觉得什么都放心了,不去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了青春期就很麻烦了。
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少年儿童研究:家庭变故和父母溺爱都有可能令孩子走向犯罪。您认为哪一个更严重? 李玫瑾:溺爱影响最坏,观念和性格的培养最怕溺爱,性格就是社会行为的培养。如果说这孩子真聪明,老师一讲就能完成作业,这是他的智力表现。这孩子如果做事很急,这叫气质表现。这些都是先天的,不是性格。如果说“这孩子特别自私”,这就是性格,还有冷漠、宽容等都是描述性格的。观察一个人的性格最基本的内容是:是否任性,是否冲动,是否自私,是否娇气,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在孩子小时候,体现最多的就是冲动和任性。当发现孩子因为不合理的事情而闹的时候,父母不让步,这就是性格培养。
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对孩子的过错可以包容,是指有耐心,而不是迁就。耐心是父母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不爱听,也要说,让孩子早晚明白是非的界限。这和那种“你不爱听,我就不说了”是完全不同的。溺爱无法让孩子形成自我控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13李玫瑾关于儿童教育等内容。 
 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 在孩子这些反常 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一个个惨 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  开讲啦李玫瑾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开讲啦 李玫瑾演讲稿: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演讲时间: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开讲啦》第 150 ...  李玫瑾趁热打铁: “孩子 12 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3 岁之前,父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当孩子眷恋你,离不开你时, 你才对他有教育和控制的能力。所以家长们...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 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 别。 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 她的体会是, 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 如逃学、 撒谎...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系列访谈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系列访谈【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系列访谈】 【核心提示:为什么我的孩子总不愿意与我...  李玫瑾案例分析作业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李玫瑾老师案例分析作业。从...于是在儿童的潜意识中会害怕女 人,而且不能和她们相处 .这样的儿童在这样的...  对于家庭教育,李玫瑾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 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 的“依恋”心理,给...  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一、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记者】:如今,由于工作...【李玫瑾】: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 骂...多少家长还在盲目地追求高等教育?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陪伴!
多少家长还在盲目地追求高等教育?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陪伴!
最新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离婚率成正比、与生育率成反比 。这个调查结果确实正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越来越多在城市里生活、工作的夫妻不愿意生育孩子,或者觉得生育孩子很有压力。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压力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时间压力。现代生活中,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并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而这种让孩子和抚养者分离的情况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也是很多高受教育水平、高收入的家庭在夫妻双方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情况下选择丁克的原因,也是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妈妈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的原因。那么,对孩子的陪伴究竟有多重要?或者说,缺乏父母的陪伴,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呢?分离的伤痛读《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文 | 赵客转载已获作者授权分离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家人的分离,朋友的分离,爱人的分离。然而对于儿童来说,分离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小朋友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会非常不愿离开父母,有些会大哭不止拒绝去,有些即使去了在幼儿园里情绪也非常低落。这就是典型的分离。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正是论述了对于儿童来说,分离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关于人类以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数据,证明了分离对于人类恐惧的形成,和造成的依恋模式的原因。婴儿在大约六个月之后,开始对母亲形象或者是直接养育者产生了依恋。而分离则意味着,母亲形象在某段时间内的缺失;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母亲也许物理上存在,但是在情感上是缺失的。物理上的分离:中国现在大概有6000万留守儿童,他们基本上呆在农村,而父母亲进城务工,一年回家看望他们一次,每次持续几天。他们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是其他亲戚照顾抚养,除了在物理上的缺失和物理相和父母分离之外,在情感上也是缺失的。有时候忍不住遐想,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我们的国家会有一大群因为分离的伤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人吗?情感上的分离:而另外一类情感缺失,表现为尽管是母亲在身边,但是对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毫无反应,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母亲的抑郁、拒绝或者其他原因,这点对于孩子来讲,并不比母亲不在场好到哪儿去。相信很多人可能都记得,小时候听父母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啦。这种管教策略,可能会直接比直接忽视更具有危害性。实验证明了原生家庭对于个人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父母关系良好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相对而言长大后人格会比较健康;而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家庭生活烦乱,问题则比较大。《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这本书中还提及了家庭链式反应,即需要考虑祖父母辈的心理情况,以便于解开父子/母子之间的问题。《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要比《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相比有较少深奥的理论,而实验偏多,对于非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更简单易懂,很多父母可以从中学到养育孩子的方法。但是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温尼科特说过: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怎么做更重要。《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世图心理”帮助你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了解依恋理论,做好孩子最依恋的人;《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即将上架CCTV2《第一时间》栏目在09月06日推荐CCTV2《第一时间》栏目在09月13日推荐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有助于为人父母者了解孩子的情感发展,了解依恋关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父母应给予孩子积极、充分的关注,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更多约翰·鲍尔比作品推荐《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致曾经心碎的你,心理学家施琪嘉、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致缺乏安全感的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分享生活中的快乐 小知识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感依恋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