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经济贸易学校官网财经学院文史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兼修计算机专业吗

掌上高考app
广东金融学院
  学科:经济学&  门类:经济学类&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6.&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主干学科: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学习指数 :
生活指数 :
就业指数 :
高考志愿填报查看: 2471
2017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排名
大学生成长网微信公众号:dxsczw。
填报高考志愿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哪些比较好的大学,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大学生成长网根据各大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分数线,由高到低,整理的2017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排名第四的是,排名第五的是,供大家参考。
2017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排名
2017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中山大学2上海外国语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西南财经大学67891011121314151617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8192021威海分校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西安外国语大学61626364大连外国语大学6566四川外国语大学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浙江外国语学院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青岛滨海学院124125126127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128129130青岛黄海学院13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132三亚学院13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134广西外国语学院提示: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择校,选择一所尽量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学校来,切勿单纯的仅以排名来衡量学校的好坏。
相关阅读: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
width:100%">
大学生成长网微信公众号:dxsczw。
经济与贸易类其它专业大学排名
1、2016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排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好的大学
2、2016贸易经济专业大学排名 贸易经济专业最好的大学
width:100%">
Powered by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怎么样 - 职业圈
大连民族学院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怎么样(共7条)&&
已选条件:
就读专业:
专业点评 |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4毕业
专业评价: 面广,专业性不强 口碑详情: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4毕业
专业评价: 喜欢就好,不喜欢就不好。 口碑详情: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4毕业
专业评价: 英语非常重要 口碑详情: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4毕业
专业评价: 很好 口碑详情: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1毕业
专业评价: 涉猎广泛,没有专一性 口碑详情: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3毕业
大连民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3毕业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工资情况
最新汇总分享
相关学校口碑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关注高考派公众号
(igaokaopai)关注志愿填报讲座
每晚名师在线答疑
面包校园APP
大学生必备APP
您现在的位置: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长沙理工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类
)
学科优势:本专业依托我校在服务业、交通、电力、水利、轻工业等行业优势,在湖南省和全国享有一定盛誉,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主干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国家精品课程,现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国际贸易与投资、金融学、经济统计、产业经济、国民经济五个二级硕士学位点。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6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国外访学留学博士5人。本学科的主要带头人王耀中教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招收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复合型”的教学方针,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自主选择培养方向。主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能从事涉外经贸、金融、商务、管理等工作的研究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前景:继续读研深造;能够进入政府机关、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商业部门、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大型外向企业、工商贸易公司,以及交通、电力、水利、轻工业等行业,从事外贸经济管理、商贸经营、国际商务、对外投资、国际金融、涉外工程咨询、物流管理、国际项目管理等工作。近几年毕业生先后考入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以及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单位或部门的主要领导与业务骨干,为本专业打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一直保持较高就业率。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商务英语、商务谈判、商检与报关、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市场营销学、国际工程招投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统计学、财务管理等。
同类型大学推荐: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
高考期间全程陪伴-备考、真题、估分、查院校、选专业、报志愿,尽在高考帮。扫我→
打开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聊高考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什么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什么
09-12-21 &匿名提问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在各国之间的交换,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的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目录 [隐藏] 1 专业介绍 2 发展历史 3 学说理论 4 经济增长 5 技术外溢 6 研究与创新 7 对中国启示 8 相关词条 9 参考资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 &#160; &#160;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儿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7.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主干学科: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开办院校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160;(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160; 北京大学 &#160;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0; 中国人民大学 &#160;中国农业大学 &#160;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160;北京工业大学 &#160;北京化工大学 &#160;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0; 首都师范大学 &#160; 中央民族大学 &#160;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160;北京联合大学 &#160; 中央财经大学 &#160; &#160;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60; &#16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60; 北方工业大学 &#16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天津  南开大学 &#160; 天津师范大学 &#160; 天津工业大学 &#160; &#160;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160; 天津商学院 &#160; 天津外国语学院 &#160; 天津农学院  上海  复旦大学 &#160; &#160;上海交通大学 &#160;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60; 华东理工大学 &#160; 上海大学 &#160; &#160;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160; 上海理工大学 &#160; 上海外国语大学 &#160; 上海水产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 &#160; 上海海事大学 &#16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60;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60; &#160;上海杉达学院  湖北  湖北工业大学 &#160; 武汉大学 &#160; &#160; 中南民族大学[河北省]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山西省]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工业学院、辽宁工学院、抚顺石油学院、鞍山钢铁学院、大连民族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长春税务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佳木斯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南通工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经济学院、江南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淮阴工学院   [浙江]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浙江林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安徽] 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冶金学院、安徽财贸学院   [福建]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仰恩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烟台师范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河南]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洛阳工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财经学院、焦作工学院   [湖南]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商学院、常德师范学院、岳阳师范学院   [广东]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 广西大学   [海南省] 海南大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三峡学院   [四川省]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 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省] 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程科技学院、西北政法学院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变化,在赫克歇尔—俄林体系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学说已逐渐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编入教科书,另外部分仍在继续讨论之中,仍是贸易的前沿论题。国际经济与贸易-学说理论 &#160; &#160;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为贸易原因提出新解释的主要是从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1)a]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具体讲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增长 &#160; &#160;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已有许多理论阐述了技术在贸易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讨论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也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等结合起来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前沿课题。国际贸易理论的这一新发展的背景也与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有关。在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说明了当前“北北贸易”和同类产品之间贸易的原因之后,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有规模经济?产业的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说技术的差异与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技术又是怎样产生、发展、传递的?技术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关于国际贸易、技术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章很多。从其理论渊源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同时把技术发展作为科研、投资、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间的关系。1.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1)技术差异所形成的贸易模式除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贸易学说外,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上的差异亦被用来说明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在他们的研究中假设两国的资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产品生产需用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如果两国在生产技术上有某种细微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的贸易中,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戴维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其中第一种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而第二种产业生产两种不可完全替代的产品。假设其中一国在第二种产业的生产中与国外略有技术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略胜一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素价格的相等会使该国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而别国则会生产出口另一种产品。马库森、斯文森和戴维斯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intra—industry)的贸易。(2)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福利的影响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类国家: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亦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假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发展在于:假如技术变动了(而不管为什么会变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福利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对先进国家唯一的不利之处是对一些本来就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有可能变得不利。假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为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进口,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 国际经济与贸易-技术外溢 &#160; &#160;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贸易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发展是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也研究技术的进步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与社会福利的影响。技术变动有两种源泉,一种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这叫“干中学”(learningbydoing)。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另外一种是主动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技术革新一般是研究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的结果。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所谓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被称为技术“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又可分国际、国内、行业间和行业内几种不同情况。(a)国际技术外溢国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如通过贸易)的途径传播到了别的国家,从而使别国的生产者也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为了说明技术在国际间的外溢,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各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两国没有贸易时,各国的生产是由本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决定的,A国有生产X的比较优势,B国则有生产Y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会专门从事X的生产和出口,B国则专门生产和出口产品Y。这是贸易发生后的最初均衡。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技术是无法垄断的,可以通过商品贸易“外溢”到别国。贸易的结果,AB两国的生产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产技术并有可能对本国的生产进行调整。这种国际范围内的技术外溢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是,A国本来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B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A国引进了B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结果发挥了本国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A国的长期增长。另外,商品X本来就是B国相对短项,在两国实行分工和贸易后便不再生产。A国多生产X可以使B国的进口价格下降,也有利于B国。这种技术的外溢使原来由“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技术外溢的结果,两国都从中受益。但是如果B国生产商品Y的技术比A国先进,A国从B国中学到这种技术并用此来改进发展其本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Y。对A国来说,这种技术引进的结果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增长,但对B国来说则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A国生产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资源,对A国的长期发展也不一定有利。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b)国内的技术外溢国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在本国范围内的传播。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外溢比学习外国技术更快。八十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在克鲁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一系列产品。其中任何一国会在一些产品的生产技术中有最初的领先地位。尽管技术可以在国际间传播,但本国内的技术外溢会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较快的国内技术外溢过程,该国原先的领先的行业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国内技术外溢”也会使别国在他们原来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有领先地位,技术的国内传播使各国的差异扩大。卢卡斯(1988)的模型与克鲁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假设一系列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和Y。各国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对两种产品的技术知识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国家生产X,另一些国家生产Y,形成最初的国际分工。由于技术在国内的外溢,生产X和生产Y的国家都会在各自的专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各国对两种产品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很难改变,除非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改变原先国际分工的地位,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向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也只能是那些原来就在边缘上的国家(marginalcountry)。克鲁格曼和卢卡斯的分析说明:一个国家最初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可能与它本国的技术知识和资源配置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国内生产技术的外溢使得一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生产率比别国提高的更快,会使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擅长于一些行业,而另外一些国家擅长于另外一些行业,这与国内的技术外溢是有关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产业规模与国内的技术外溢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就会有利可图而继续存在。历史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行业间与行业内的技术外溢技术外溢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inter—industry)和同行业之内,许多行业虽然产品不同,但所用的资源有许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产率对各行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这里的“技术”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生产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因此,一个行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可能外溢到别的行业,使别的行业的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有不同的产业集团(industryclusters),各集团生产类似产品但生产技术不会完全相同。与国外类似的产业集团相比,生产上也会有不同的优势。国际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和技术外溢会缩短各产业集团的技术差距。 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与创新 &#160; &#160; 国际经济与贸易 技术变动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开发与研究的结果。新技术的开发主要表现在:a)提高要素生产率,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资源;b)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可以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现。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生产。同一企业中也可分为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每个部门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而在这个具体的零部件生产中,企业有可能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换句话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润不再只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性。对利润的追逐使生产的每个环节上都有改进技术的动力。开发型技术进步也常常是在对新产品的研制中获得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产生出新技术。与“干中学”不同,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证这些投资能够获利的条件下,企业才会去研制新技术。因此,一国能否获得大幅度的开发型技术进步,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没有保护的话,企业开发新产品所冒的风险与其收益不对称,也就没动力去投资、研究。(2)要鼓励对科研的投资。干中学虽然也能提高技术,但毕竟有局限性,毕竟只能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一个国家要想技术上领先,就必须有开发型的技术进步,但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资来保证的。国际贸易与开发型技术变动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新技术的开发不再只是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成为各国的共同努力。这里边也有一个技术开发的规模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贸易和技术的国际流动可以使开发研究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的科研开发成本。一项新技术从一国开始后,另一国可以马上引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不应重复同样一个过程。当然,这样做需要许多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另一方面,技术革新也会影响贸易模式。在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和“干中学”的模型中,最初的贸易模式都是给定的,都假定各国在生产技术上有差距但没有讨论为什么有差距。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则揭示了产生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技术的国际国内外溢和干中学的过程有可能缩短各国技术上的差距,本国原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对于一国的长期发展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发展研究的投资和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是改善一国的贸易地位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措施。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启示 &#160; &#160; 国际经济与贸易 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虽然在开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贸易政策上仍受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出口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是开放国内市场方面顾虑重重。在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的过程中,把扩大进口和开放市场看作是一种进关贸的代价,是为了获得某种权利而不得不承担的“义务”,其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怎样选择保护对象?采用什么方式来保护?保护的前景与代价是什么?我们必须充分估计为保护所付出的代价,并努力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我们发展先进或幼稚工业的目标。古典和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已经分析了保护给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福利所带来的损失。关于技术外溢。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还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的贸易理论揭示了当代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和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主的特征,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的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现代的国际策,如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许多产业有过保护。它将一个产业保护一段时期,然后就转移。保护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保护期内,让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和自行不断壮大的能力,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保护的时间是短暂的,保护的行业是不断变动的。克鲁格曼借用了吉文斯(Givens,1982)的说法,将其称做“狭窄的、移动的保护带”(theNarrowMovingBand)。无论是自由贸易的政策还是“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依据都是如何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要从静态上估计,也要从动态上考虑。对什么产业采取什么政策,都要有尽可能精确的利弊分析。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不是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简单地利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工业是一种被动和陈旧的方式,代价是不小的。而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某些产品(不一定是整个行业)实行保护也许会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但是这些产品不一定是幼稚产业,保护的手段也不一定是贸易壁垒,可以是代价较小的产业政策或消费政策,保护的时期应是短暂的,这种保护是一种积极的,有前途的保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念的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它涵盖了金融与财政专业和国际贸易,学习的科目有会计、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商务英语、税收学、世界贸易组织等等,很多,现在国贸的竞争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很多人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什么是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从国家的角度可称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编辑]2、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编辑]3、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因此,提到对外贸易时要指明特定的国家。如中国的对外贸易等;某些岛国如英国、日本等也称对外贸易为海外贸易。
香港葵涌货柜码头的繁忙景象[编辑]国际贸易的分类 [编辑]一、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进口贸易 (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2、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   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场销售,对丙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目前,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 [编辑]二、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没有实物形态的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例如,机器、设备、家具等都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这些商品的进出口称为有形贸易。专利使用权的转让、旅游、金融保险企业跨国提供服务等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其进出口称为无形贸易。 [编辑]三、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可分为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   例如,战后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机,但是风险也很大。我国的有些企业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时,大多是先把商品卖给伊拉克的周边国家,再由伊拉克的周边国家转口到伊拉克。 [编辑]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   这里,主要是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进行一些对比。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区别,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 [编辑]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共同性    1、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    2、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    3、基本职能相同,且都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编辑]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1、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    2、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    3、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等不同;    4、国际贸易的商业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 [编辑]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对参与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互通有无始终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国由于受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国国内既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产品过剩状况。而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从而调节了各国的市场供求关系。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在当今世界上,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劳动力富余而资本短缺,有的国家资本丰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国家土地广阔而耕作技术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通过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就可以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富余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   3、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   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扩大优势商品生产,缩小劣势商品生产,并出口优势产品从国外换回本国居于劣势的商品,从而可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5、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收入的来源   政府可从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国内税、为过境货物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初期,关税收入曾占联邦财政收入的90%。至今,关税和涉外税收仍然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过进口国内短缺而又是国内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进口比国内商品价格更低廉、质量更好、式样更新颖、特色更突出的商品,来使国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在现代,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这不仅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也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卷入国际经济生活之中。国际市场的竞争活动,也促使世界总体的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这不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在各国之间的交换,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的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目录 [隐藏] 1 专业介绍 2 发展历史 3 学说理论 4 经济增长 5 技术外溢 6 研究与创新 7 对中国启示 8 相关词条 9 参考资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 &#160; &#160;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儿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7.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主干学科: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开办院校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160;(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160; 北京大学 &#160;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0; 中国人民大学 &#160;中国农业大学 &#160;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160;北京工业大学 &#160;北京化工大学 &#160;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0; 首都师范大学 &#160; 中央民族大学 &#160;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160;北京联合大学 &#160; 中央财经大学 &#160; &#160;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60; &#16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60; 北方工业大学 &#16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天津  南开大学 &#160; 天津师范大学 &#160; 天津工业大学 &#160; &#160;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160; 天津商学院 &#160; 天津外国语学院 &#160; 天津农学院  上海  复旦大学 &#160; &#160;上海交通大学 &#160;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60; 华东理工大学 &#160; 上海大学 &#160; &#160;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160; 上海理工大学 &#160; 上海外国语大学 &#160; 上海水产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 &#160; 上海海事大学 &#16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60;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60; &#160;上海杉达学院  湖北  湖北工业大学 &#160; 武汉大学 &#160; &#160; 中南民族大学[河北省]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山西省]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工业学院、辽宁工学院、抚顺石油学院、鞍山钢铁学院、大连民族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长春税务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佳木斯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南通工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经济学院、江南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淮阴工学院   [浙江]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浙江林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安徽] 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冶金学院、安徽财贸学院   [福建]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仰恩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烟台师范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河南]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洛阳工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财经学院、焦作工学院   [湖南]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商学院、常德师范学院、岳阳师范学院   [广东]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 广西大学   [海南省] 海南大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三峡学院   [四川省]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 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省] 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程科技学院、西北政法学院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变化,在赫克歇尔—俄林体系中徘徊多年的国际贸易理论又活跃起来,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学说已逐渐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编入教科书,另外部分仍在继续讨论之中,仍是贸易的前沿论题。国际经济与贸易-学说理论 &#160; &#160;国际经济与贸易 为贸易原因提出新解释的主要是从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主要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1)a]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具体讲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但具体哪一国集中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竞争)产生,也可以协议分工。但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增长 &#160; &#160;国际经济与贸易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进行。在经济学文献中,虽然已有许多理论阐述了技术在贸易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讨论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也分析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把技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等结合起来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前沿课题。国际贸易理论的这一新发展的背景也与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有关。在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说明了当前“北北贸易”和同类产品之间贸易的原因之后,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有规模经济?产业的规模经济和国际分工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说技术的差异与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技术又是怎样产生、发展、传递的?技术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国际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学者们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关于国际贸易、技术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章很多。从其理论渊源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同时把技术发展作为科研、投资、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间的关系。1.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与增长理论(1)技术差异所形成的贸易模式除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贸易学说外,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上的差异亦被用来说明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在他们的研究中假设两国的资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产品生产需用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规模经济。但如果两国在生产技术上有某种细微的差别,劳动生产率就会略有不同。在两国的贸易中,各国都会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戴维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其中第一种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而第二种产业生产两种不可完全替代的产品。假设其中一国在第二种产业的生产中与国外略有技术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国略胜一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素价格的相等会使该国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而别国则会生产出口另一种产品。马库森、斯文森和戴维斯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intra—industry)的贸易。(2)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福利的影响克鲁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类国家: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亦分为两类:技术密集型产品与非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假设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发展在于:假如技术变动了(而不管为什么会变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福利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种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结果是没有坏处。第一,对发达国家来讲,它技术更高了,产品更先进了,由于本来就在技术上领先,更新的技术的产生并不面临什么竞争,也不威胁别国,别国也威胁不了它,所以技术进步对它有好处。第二,对落后国家也没坏处,因为技术差距拉大了,给后进国家更大的空间来发展和赶超。所以技术进步发生在先进国家对这两类国家均有利。对先进国家唯一的不利之处是对一些本来就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有可能变得不利。假如技术进步发生在后进国家呢?克鲁格曼认为结果是缩小了两类国家之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为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进口,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该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对先进国不利,二是如果这种产品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那么对后进国来说也不利。国际经济与贸易-技术外溢 &#160; &#160;国际经济与贸易 贸易理论的另外一方面发展是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也研究技术的进步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与社会福利的影响。技术变动有两种源泉,一种是被动的,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而是从看中、干中学会的,是通过经济行为学来的,这叫“干中学”(learningbydoing)。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另外一种是主动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种技术变动是一种革新(innovation)。技术革新一般是研究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的结果。所谓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所谓技术进步只是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这种学习过程有时并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也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被称为技术“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的过程。“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技术外溢,又可分国际、国内、行业间和行业内几种不同情况。(a)国际技术外溢国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如通过贸易)的途径传播到了别的国家,从而使别国的生产者也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为了说明技术在国际间的外溢,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各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在两国没有贸易时,各国的生产是由本国的生产技术和资源配置决定的,A国有生产X的比较优势,B国则有生产Y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会专门从事X的生产和出口,B国则专门生产和出口产品Y。这是贸易发生后的最初均衡。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技术是无法垄断的,可以通过商品贸易“外溢”到别国。贸易的结果,AB两国的生产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产技术并有可能对本国的生产进行调整。这种国际范围内的技术外溢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是,A国本来有生产商品X的比较优势,但B国生产X的技术更先进,有绝对优势。A国引进了B国生产商品X的技术,提高了本来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率。这种结果发挥了本国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有利于A国的长期增长。另外,商品X本来就是B国相对短项,在两国实行分工和贸易后便不再生产。A国多生产X可以使B国的进口价格下降,也有利于B国。这种技术的外溢使原来由“比较优势”决定的贸易模式变成了由“绝对优势”决定。技术外溢的结果,两国都从中受益。但是如果B国生产商品Y的技术比A国先进,A国从B国中学到这种技术并用此来改进发展其本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Y。对A国来说,这种技术引进的结果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增长,但对B国来说则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如果A国生产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资源,对A国的长期发展也不一定有利。贸易和技术外溢有可能将发展引入“错误”方向,使两国的长期发展速度都受影响。(b)国内的技术外溢国内技术外溢指的是技术在本国范围内的传播。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原因,国内技术外溢比学习外国技术更快。八十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在克鲁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一系列产品。其中任何一国会在一些产品的生产技术中有最初的领先地位。尽管技术可以在国际间传播,但本国内的技术外溢会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较快的国内技术外溢过程,该国原先的领先的行业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国内技术外溢”也会使别国在他们原来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有领先地位,技术的国内传播使各国的差异扩大。卢卡斯(1988)的模型与克鲁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假设一系列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和Y。各国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对两种产品的技术知识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国家生产X,另一些国家生产Y,形成最初的国际分工。由于技术在国内的外溢,生产X和生产Y的国家都会在各自的专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各国对两种产品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很难改变,除非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改变原先国际分工的地位,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向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也只能是那些原来就在边缘上的国家(marginalcountry)。克鲁格曼和卢卡斯的分析说明:一个国家最初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可能与它本国的技术知识和资源配置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产业结构一旦形成之后,国内生产技术的外溢使得一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生产率比别国提高的更快,会使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擅长于一些行业,而另外一些国家擅长于另外一些行业,这与国内的技术外溢是有关系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生产格局,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产业规模与国内的技术外溢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就会有利可图而继续存在。历史在决定一国长期的生产和贸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c)行业间与行业内的技术外溢技术外溢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inter—industry)和同行业之内,许多行业虽然产品不同,但所用的资源有许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产率对各行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这里的“技术”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生产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因此,一个行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可能外溢到别的行业,使别的行业的生产率也有所提高,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有不同的产业集团(industryclusters),各集团生产类似产品但生产技术不会完全相同。与国外类似的产业集团相比,生产上也会有不同的优势。国际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竞争和技术外溢会缩短各产业集团的技术差距。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与创新 &#160; &#160;国际经济与贸易 技术变动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开发与研究的结果。新技术的开发主要表现在:a)提高要素生产率,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用更少的资源;b)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可以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现。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生产。同一企业中也可分为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每个部门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而在这个具体的零部件生产中,企业有可能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换句话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润不再只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性。对利润的追逐使生产的每个环节上都有改进技术的动力。开发型技术进步也常常是在对新产品的研制中获得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产生出新技术。与“干中学”不同,技术创新或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资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证这些投资能够获利的条件下,企业才会去研制新技术。因此,一国能否获得大幅度的开发型技术进步,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没有保护的话,企业开发新产品所冒的风险与其收益不对称,也就没动力去投资、研究。(2)要鼓励对科研的投资。干中学虽然也能提高技术,但毕竟有局限性,毕竟只能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一个国家要想技术上领先,就必须有开发型的技术进步,但开发型技术进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资来保证的。国际贸易与开发型技术变动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启发的机会。新技术的开发不再只是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成为各国的共同努力。这里边也有一个技术开发的规模经济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贸易和技术的国际流动可以使开发研究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的科研开发成本。一项新技术从一国开始后,另一国可以马上引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不应重复同样一个过程。当然,这样做需要许多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另一方面,技术革新也会影响贸易模式。在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和“干中学”的模型中,最初的贸易模式都是给定的,都假定各国在生产技术上有差距但没有讨论为什么有差距。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则揭示了产生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技术的国际国内外溢和干中学的过程有可能缩短各国技术上的差距,本国原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对于一国的长期发展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发展研究的投资和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是改善一国的贸易地位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措施。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中国启示 &#160; &#160;国际经济与贸易 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虽然在开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贸易政策上仍受许多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出口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是开放国内市场方面顾虑重重。在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的过程中,把扩大进口和开放市场看作是一种进关贸的代价,是为了获得某种权利而不得不承担的“义务”,其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对某些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怎样选择保护对象?采用什么方式来保护?保护的前景与代价是什么?我们必须充分估计为保护所付出的代价,并努力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我们发展先进或幼稚工业的目标。古典和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已经分析了保护给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福利所带来的损失。关于技术外溢。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还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的贸易理论揭示了当代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和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主的特征,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的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现代的国际策,如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许多产业有过保护。它将一个产业保护一段时期,然后就转移。保护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保护期内,让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和自行不断壮大的能力,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保护的时间是短暂的,保护的行业是不断变动的。克鲁格曼借用了吉文斯(Givens,1982)的说法,将其称做“狭窄的、移动的保护带”(theNarrowMovingBand)。无论是自由贸易的政策还是“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依据都是如何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要从静态上估计,也要从动态上考虑。对什么产业采取什么政策,都要有尽可能精确的利弊分析。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不是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简单地利用贸易壁垒来保护幼稚工业是一种被动和陈旧的方式,代价是不小的。而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某些产品(不一定是整个行业)实行保护也许会带来长期的优势和利益,但是这些产品不一定是幼稚产业,保护的手段也不一定是贸易壁垒,可以是代价较小的产业政策或消费政策,保护的时期应是短暂的,这种保护是一种积极的,有前途的保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