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耶和华是上帝吗吗

老师就是上帝&&&——《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 & 一、爱学生 ,让简单分享的爱心退场
苏霍姆林斯基他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或等级中“差”等第。他认为获取知识后成功的欢乐情绪,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可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做法正相反,看到学生表现不好,恨不得给学生更低的分数,给学生更严厉的惩罚,以企图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老师这种缺乏温情和关爱的一厢情愿做法,只会加速学生学习过程的恶性循环的到来。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有个叫费佳的后进生故事里,小学教了他五年之久的苏霍姆林斯基给这个运用题特困生费佳专门编写一本特别的习题集,里面有200道运用题,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为增强费佳的理解力,又给他搜集了100多本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这套书可供他从三年级阅读到五年级,后来又根据情况给他配备了200多本图书。这些书都是和当时要学习的书本知识是有关联的,可以训练提升费佳的智力和能力。学困生费佳在五年级时由于大量对口阅读,学业成绩终于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看这个例子的时候,我更多的不是佩服这位教育家编书的高超本领,而是好奇他愿意为这位学困生编书的源动力究竟何在。很显然,如果没有对学生发自肺腑的深爱,没有对学生好学上进的强烈渴望,怎么可能牺牲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一个学生编写习题集和阅读书目呢?我坚定地认为,爱学生,是进行一切其他有效教育行为的先决条件。而爱学生,不是和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和他们一起烤土豆吃一起分享快乐这么简单。从愿意爱学生到有能力爱学生,是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具备权威的力量、生成中的思考、对学生前途的明智的引导、我们自己做事的执着信念和我们已经建立起的高尚情操,没有这么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做后盾,是没有办法真正爱学生的。那种通常意义上所谓的爱学生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是对教育非常危险的现象。
二、爱学科,让无动于衷的学生做到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文章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学校的老师,都在为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儿童的天赋素养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爱好、才能、志向和禀赋也能稳定地确立起来。深爱自己学科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室里设置了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等,用以唤醒那些对学习经常处于无动于衷麻木状态的学生,把他们从智力的惰性里设法挽救出来。这位大教育家根据教育实践,得出这样发人深思的结论:教育中应当使人担心的,是门门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可以使人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反思我们的教师队伍里,有多少人是真正深爱自己的所教学科的。当初填志愿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功利性,现在学科特点决定的任教时省力与否,所教学科的教学效果的显隐程度,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业余补课带来利润的多寡等等,都可能是我们爱或者不爱自己学科的理由。对那些把教师行业仅仅当做一份挣钱工作来做的老师而言,要想争取学生由衷喜爱你的学科,那就是镜中花水中月般飘渺的事儿了。爱学生进而爱自己所教学科,不仅仅是指老师对本专业有钻研的浓厚兴趣,更指我们老师如何千方百计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迷恋上你的学科,这才是我们教育取得最终效应的最佳做法。
三、爱思考,让卓有成效的行动跟进
《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里那个叫巴甫里克的可怜“差生”,在一个极其负责的女教师长期耐心教育之下,情况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个女教师一向认为:一个学生在课本前面坐的越久,他就会变得越聪明,所以她就常年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巴甫里克辛苦地补课。直到后来苏霍姆林斯基有机会接近该生,通过长时间观察该生在各种不同学科课堂上不同表现,也观察不同科任老师对他的不同教学状态,终于慧眼发现这个“差生”在植物方面有浓厚兴趣和天才特长。于是不断因势利导,最终使得原本思维“迟钝”的木讷学生巴甫里克幸运地获得了“思维觉醒”。之后巴甫里克不但在植物方面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过人的智慧,而且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在奇迹般好转。后来对植物研究充满激情的巴甫里克进了农业学院,成了一名农艺师。此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教师光有爱心而欠缺正确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真还不如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好,虽然这想法也许在有些特别负责的老师看来有点让学生自生自灭的味道。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一文中提到,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子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科学知识之光鲜明而长久的照耀。那就是千万不要靠无休止的补课,而要靠长久的阅读再阅读。学困生书读得越多,他的思考会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会越活跃。现实中我们的做法也是完全相反,成绩好的,我们认为有余力去看课外书;成绩落后的,就理所当然的要求他放弃课外阅读,用大量时间补课希望提高学业成绩。事实证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的也是我们主观上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小孩越学越费劲,家长老师花费大量精力而不见这学生成效,就会暗地里下结论,我已经尽力了,确实是孩子太不聪明。很少有教师或家长有能力科学反思,这是教育者自己的方法严重背离小孩的智育发展轨道的缘故。
改变现状的思考配套切合实际的措施以及落实到位的果敢执行力,使得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们成就了一代教育神话。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所做的大量考察调研思考、长期反复的实践总结,在我看来,最主要是居于他对祖国下一代最赤诚的爱,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最虔诚的爱。这份纯洁的师生之爱,会派生一个教师全力搞好学科的热情,对教育行为完善的终身思考,以及百折不挠的实践行为。缺乏了这份对学生对教育事业深入骨髓的热爱,所有其他的相关优点都是难于充分激发的。
由此联想到前段时间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节目里的一个案例,浙江海宁年轻的闵妍老师因为分班放心不下她带了一年的学生,就给下一任班主任写了37封本班学生的手写推荐信。每一封信里都向新班主任介绍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接触交流时需要的注意点。这个极具爱心的做法无疑是有创新价值的,是可资借鉴的,可是我们谁去真正这样做了?首先,我相信我们很多老师会说“没想到”,每一个自认为已经很爱学生的老师,我们是否可以先想一想,闵老师为什么“想得到”?如果不是居于对学生象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深层次的爱,我相信闵老师也会和众人一样“想不到”的。其次,那么现在闵老师已有先例提供,扪心自问,又有多少老师愿意结合自己的实情也在教育之路上来个创新,或者至少跟着名师去“如法炮制”一番的呢?我想很多老师当时想想也挺佩服人家的,最终真正落实行动的恐怕不会太多。我们的教师会以“我真的已经很忙很累,家里的老的小的一大堆事儿都搁着呢”“我的福利待遇那么少,可是这和职称晋升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犯不着那么自讨苦吃的”“写这个很花时间,我能完成领导明确交代的事儿已经不错啦”等等。
老师们反映的也确实是实情,我不能因为有人家一有高尚之举,就动辄对其他老师进行集体道德绑架。可是,我能否稍微追问一下,假如你送自己的子女上学,你是更希望送到哪一类老师的手里呢?是更愿意送交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倾尽一生心力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手里,还是随便送到一个整天抱怨工资待遇福利与自己的辛苦忙碌不相匹配的老师身边?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么,这样的优秀教师又从何而来?他们在为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的困难呢?这样想想,我们可否期待每一个教育人也做能一点自我牺牲,来为整个社会教育土壤的肥沃施肥加料呢?如果把我们每一个人单纯对别人的期待化作自己境界的努力提升,这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就会呈现良性循环状态。
&&&&&如果老师成了“万能”的上帝,那么学生就可以成为可爱的天使,学校就可以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天堂。担负着“救人”使命的上帝,最合适的应该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救人”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自觉履行的神圣使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强者自救,圣者救人”可以为此作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一个教师死后yu上帝 对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个教师死后yu上帝 对话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6,304 views)
(13,013 views)
(10,175 views)
(7,593 views)
(5,439 views)
(3,518 views)
(2,533 views)
(1,792 view)
(1,334 view)
cCompose new post
jNext post/Next comment
k Previous post/Previous comment
o 显示/隐藏 回复
h 显示/隐藏 帮助
shift + esc 取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