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李晓文化,就是我们学的文化,晓不得是撒子卵,说的这些道理不但对自己没好处对别人也没好处

我真的晓不得你们这些男的在想些撒子。【大英中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740贴子:
我真的晓不得你们这些男的在想些撒子。收藏
我只是想找个值得让我真心对待的人,就这么难?
温彻顿中学招生院校库,申请前50名院校,定制服务名校申请,赶快行动 点击进入
耍尼玛个朋友不敢承认。牛逼了。
老子真的承受不起这么多了。
说是真的不在乎,那是虚的。
感情是硬伤
伤了,痛了,废了
我只想说,空调开起的,双手发抖,身上冒虚汗,是钟撒子心态?
他当时说,他是真的很喜欢你。
我从来没有听他这样对我说一个女孩子
「中学教师资格证」「指定教材」「0首付分期」「指导报名」「点击咨询」学历/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_考试科目_&点击报名&
你们咋那么多复杂的感情问题
10可以解释一切
10可以解释一切
LZ,有缘哈,看头像。。
为什么是‘你们’?不是‘你’
我还不晓得你们这些女的是怎么想的?
恋爱 也许不过是人人期待中超越生活表象的一种幻术 带来麻醉和预约 其他别无用处 热烈地喜欢彼此 交换身体 情感 历史 和脆弱 要见到对方 要与之厮守 但也就是如此而已
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恋 就是如此的短暂 无常 会用尽 以后的局面如何支撑 要看对幻灭感的忍耐还能支持多久
我知道了。
就算整个世界的男人都不是好人,大胡子叔叔依然在你们身边!
感情问题是最难得问题
天空与大海共色之余,也需要承接。你的不合群,也只因为别人从来不知道你的颜色。 The sky and the sea has the same color, also need to undertake. You do not gregarious, only because others never know your color.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人本来在道中,人本来有道,自己认不得自己心性就是
人本来在道中,人本来有道,自己认不得自己心性就是道,偏要去修个道、找道......
自己把道理没有搞清楚,以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啊!因此一般人不是加了一点,就减少一点,以这种方法来认识这个道,修这个道——并不是在修道,错了!道就在你那里,这本来就是道哦!
  下面引用了《诗经》,引用中国上古文化《诗经》: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伐柯是干什么?砍木头。“柯”也是木头,木头的枝杈把它砍下来削好了以后,把它做斧头的、砍木头一个大斧头的把子,“柯”也是木头。古人作的诗,很妙,你不要看古人做的诗,就是不需要读书的,有什么感情在(就自然表达出来)。在山里头砍木头,换句话说,“伐柯伐柯”,我们用白话说:“砍啊!砍啊!”就是那么作的。你不要看到《诗经》——哦哟!古诗啊!经典呀!经典是记载的古人“砍啊!砍啊!”那么你再用白话来写“伐柯伐柯”,(写成)“咔嚓咔嚓”(是)一样道理;你这样懂了,读古书很轻松。你要(是)跟着古人看注解,什么叫“伐”?“伐”者,砍也;什么叫“柯”?“柯”者木枝也;什么叫“枝”?“枝”者,树干也;什么叫“树干”?“树干”者,树杈也!哦,要写它几十万字,那就叫做书呆子!我是不会读书,我也不敢读书,对书呆子没有兴趣。所以我读古诗啊,我觉得很好,古人诗真做得好,“伐柯伐柯”,砍木头啊砍木头啊!就是这个事,就是在山上砍木头。
  “其则不远”,怎么说呢?他说法则呀就在这里。砍木头砍惯了,看到这种木头,拿起斧头“咚”一下子就砍下来,砍惯了熟能生巧。那么在山里头砍木头,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嘴里一边念“嘿!嗬!”就砍下来了嘛!这很简单,就是“伐柯……”,就是这样。你以为做诗……没有特别的,就是这一套,因为我也会作诗,诗作会了以后——开始是真在作诗,学做诗,这个字要换那个字,那个字要换……做会了以后,诗者“嘶”也,乱嘶就嘶出来了!用脑子想一想不是好诗,真的好诗不用脑子想的,想出来那是诗匠的诗,不是诗人的诗。诗人的诗不用脑子想,所谓灵感;什么叫灵感?就是“伐柯伐柯”,就是这样一件事。
  “其则不远”,他说这个法则呀,摆在前面。那么怎么解释呢?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个解释妙得很了!“执柯以伐柯”,拿着一个斧头,然后像我们这些(人)到山里头割草、砍柴,我们一定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因为没有砍过嘛,人家拿把刀给你,这个要怎么砍啊?然后看着这个树,“睨而视之”,盯着这个树,砍这里啊?怎么砍啊?砍这里啊?砍下来!砍了半天也砍不下来,也砍不下去。
  “执柯以伐柯”,拿着木头又去砍木头,“睨而视之”,“睨”,中国字很多,眼睛看的很多字都是眼睛旁,所谓“穷睇眄于中天”《滕王阁序》那个“眄”字,就是那么看(师示);“瞻彼淇澳”那个“瞻”就是这样看(师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回眸”就是这个斜起来那么一撩(师示,众笑)。每一个字啊,每一个“目”字旁边啊,看那个形容那个眼睛看法不同。这个“睨”呀,那个眼睛瞪起来看,仔细打靶子,这个样子谓之“睨”。你要每个字要说清楚,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字要认得。
  他说砍木头,哎!我们这个外行砍木头拿着斧头,眼睛瞄着瞪着,就想一刀就把它砍下来,结果啊,树皮都砍不掉。所以“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哪!你越看越下不了手,砍不准。这个话你说是解释什么?你拿什么解释一个大概?最会讲的、乱吹的也吹到我这个样子为止了,没有办法解释,只好借用。借用什么?(借用)禅宗做以解释,这就是说人本来有道,这个道,人找不到道,禅宗有个比方:“骑牛觅牛”,你骑在牛背上说:“我牛在哪里呀?牛在哪里?”就是骑牛觅牛的道理。他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拿禅宗一解释,完了!就是形容人骑牛找牛,你永远也找不到。
  换句话说,人本来在道中,人本来有道,自己认不得自己心性就是道,偏要去修个道、找道,你一辈子也修不好了。所以修道永远没有看到人修成功,你在道中去修道,你怎么去找?所以由此你懂了以后,原来我们上古老祖宗的文化此道早就晓得了,不等禅宗兴起,已经都懂了。那就是“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就是儒家了,中庸之道始终不想你推到高远地方去,始终把高远之道拿到平常之间来,平常就是道。所以道真正用,用到人生的道理、政治的道理,“以人治人”,你不要把这个“治”又看成政治了,就错了。“治人”,管理,怎么样人管理人,你看到别人的错误,你晓得:哦!人、我不能做这样的事。看到人家随便发脾气、莫名其妙,你不要发脾气来,你不要与人(发脾气),你又做错了。看到人家做了莫名其妙的事,你不要再(做),自己就要反省到,我碰到对人处事不能做这样子。就象你看到人家穿的衣服不对,自己背后都在歪起嘴巴在笑;可你的衣服要穿好啊!结果你说他穿得不对,你自己的衬衫都没有塞到裤带里头去,一半露在外面的——你笑人家,人家后面还在笑你呢!这就叫“以人治人”,你观察别人,自己晓得做人。
  “改而止”。所以哪里有个标准啊?看到人家的错误,错误就是标准。佛在哪里?看到一切众生有苦,解脱出痛苦了就是佛;看到别人在莫名其妙起无明烦恼,你们的无明烦恼你哪里晓得去?就是《金刚经》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了。所以道哪里去找宝一样呢?你“执柯以伐柯”拿着斧头砍木头很容易呀!木头就在这里,你这么一砍就下去了。所以“以人治人,改而止”,别人的错误就是你的老师,那个错误的人就是你的老师。说怎么是老师?你看到他的时候给你一个警告,我不能做这个事;看到一个好人做了好事,他(也)是你的老师:哎!我应该效法这样做。所以“以人治人”。当然俗话讲,“人比人,气死人”;拿中庸讲,“人看人,好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改过来就懂了。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孔子所提倡,是传我们怎么样修道,怎么行道。孔子有一次传了密宗,孔子的密宗,你们晓不晓得?没有听到过啊?孔子在《论语》上传(过)。有一天,孔子看到(《论语》那个书上写得很妙)孔子莫名其妙,大概,(我想想哦,因为我久矣没有梦见他了!——一笑)坐在那里休息,好像正坐在摇椅上摇啊摇,曾子跑过来;曾子一定像我们这个禅堂在打七一样,天天在参话头啊、打坐啊,搞得昏头昏脑的,他前面刚刚跑过来,孔子把他一叫:“曾参啊!”叫他名字。那个曾子正在好好修道用功夫,听到老师一叫,头就一回转来:“做什么?”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这一句:“吾道一以贯之!”所以现在有个道叫“一贯道”,就是盗用孔子这个话来的(众笑)!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句书,你看《论语》上一读,妙得很噢!你读懂了这个书,趣味无穷!“参乎!”这个原文记载,孔子就叫:“某人!你过来!”曾子这时一回头;还没有等他开口,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曾子曰:”曾子一看:“唯(是)!”懂了,开悟了!“唯!”就是“是!”开悟了。
  “曾子出”,曾子开悟了,他们两个在这里头演戏,师徒两个传了密宗了!外面同学在外面等着:把他叫过去干什么?挨骂啊?还是给他东西呀?结果不晓得他们两个搞什么。“曾子出,门人问,”曾子一开门啊,这帮同学们问他:哎?老师有什么传你呀?“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没有什么,你不要怀疑,老师并没有传我什么,只告诉我做人做事“忠恕而已”。你看曾子是孔子学生的传道的最诚恳的人,结果说了慌话,出门就扯谎!(众笑)
孔子说,“一以贯之!”就是这个!他同学问他,他说成是“夫子之道”两个,“忠恕而已矣”!他(孔子)告诉他一个,他变成两个了;加上孔子“一以贯之”,三个了(众笑)!所以呢,你看《论语》这一节书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妙,我当时读到,“咦?!这个真妙!”当然学了禅宗以后再读的这个书。孔子传给他“道”。颜回死了,孔子那么多弟子,只有传道于曾参,可是曾参最鲁,“鲁”是个性,不是笨,最老实,话都讲不清楚,你叫他上台讲话,结结巴巴的,可是你说他人嘛,真诚恳、真老实,这样叫做“鲁”。所以他最后传道,“一以贯之”给他。他出来告诉人家“忠恕而已”。他看这一班同学功夫没有到,学问没有到,所以只好给他讲行,不讲道体。就是“这个”!这个是哪个呀?“一以贯之”,一以贯之贯到哪里呢?如果向心窝子灌,心脏出了毛病;向脑子里灌,脑会发炎;灌到哪里去呢?被日本人用刑,鼻子里灌上了辣椒水,那更不是“一以贯之”了!他说“这个!”禅宗所谓讲“这个!”他懂了。那么曾子出来呢,没有办法告诉同学们,因为晓得他们都没有到,你只要好好做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什么叫“忠恕”呢?推己及人。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恕之道。忠,推己及人;恕道,包容人家;就是讲行为了,这是恕,恕(就是)能够包容。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那么这里,所以进一步孔子传道于曾子,曾子做了他的心得,这(就)是《大学》这一篇。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学生,因为孔子的儿子早死,(只有孙子,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子又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著《中庸》,叙述他祖父的这个“道”。所以他这里解释:
“忠恕违道不远”,你注意一个字了吧?忠恕是不是违道这个“违”字。好了,他跟他老师俩讲两样的话了。曾子说:孔子叫他,“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门,同学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变成两个。那么,我们刚才提出来讨论,曾子没有把真正的孔子的心法(表达、)表达不出来,只好在行为上叫同学们:你慢慢去修吧!
  所以修道的东西并不是见道的东西,所以“忠恕”是行,不是见道。但是忠恕行道这个行,同“道”距离并不远,就是这个东西,一个手的(两面)这一面(和翻过来)这一面。所以呢,这里面特别注意一个字,就是画龙点睛一个眼睛,“忠恕违道不远”。忠恕怎么可以讲它“违”道呢?忠恕是行上、道的行,中庸重要是讲见道以后修道的,这一“见”很难。所以从“行”上来见道不是不可见,其实行道才能见道,由于短距离,所以忠恕违道并不远,它近似“道”。善行真的做到了,这个道你不要愁见,自然会悟道,就是(看)你的道德善行到家不到家。佛家也一样,佛家说《金刚经》也好,各种(经典)讲,你要善行功德圆满,你的智慧自然开发、自然会悟道了,会证得菩提,会得到般若。所以说“忠恕违道不远”。
  告诉青年同学们,读书不能马虎,像这些书也不是老师(教的。)我当年老师教我只晓得背,管他违道不违道,只要背了不错、不打手心就好了!为什么看到一个“违”字啊,管它(呢!)什么都不管。中年以后,自己慢慢懂了,哎呀?!怎么“忠恕违道不远”,这是干什么的呀?古人写文章不乱用一个字的,换不得的!所以“违道”这里是画龙点睛一只眼。所以他说“忠恕之行,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什么样的事情你自己不愿意人家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你不要加给别人身上去,这就是道。佛家的这就是慈悲。什么事情我不愿意接受的,你不要叫人家接受去做。换句话,剩饭酸了,我不愿意吃,但是说“某人,你喜欢吃酸的,你吃吧!”那就不忠恕,没有这个道理;宁可你把它倒掉。你都不愿意,为什么给人家?这个心太不好。所以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你不要叫人家去做,这是忠恕的道理。
  那么,他引用他的祖父孔子的话,然后再说(还是孔子的话):“君子之道四,丘”——我们小的时候不敢这样念——“某”,不敢念“丘”字哦!这个丘字你看少一笔,为什么少一笔呀?古文写到皇帝、圣人的名字不能完全写出来,写出来不得了哦!这是犯讳的!那不得了,帝王时代要杀头的呀!所以念到“丘”,“丘”是孔子的名字,孔丘,所以只好念“某”,是要这个样子的。所以后来因为帝王时代,姓“邱”的人,本来都是这个丘,为了避讳,所以“丘”字旁边加一个耳朵。你贵姓啊?我姓“邱”,我那个多一个耳朵的。其实都是一个“丘”。为了避开圣人的名字,所以多了一个耳朵来听一听,所以“丘”姓要写成这个“邱”。
  他说,“君子之道”有四种,人格有四种标准;“丘未能一焉”,你看孔子的谦虚!他说,我啊做人做一辈子一样都没有做到。哪四种?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他说我不是个孝子,真正做到做人的、儿子的本分,孔子说我很抱歉,很遗憾,我没有做到。因为孔子父亲早死,他是个孤儿,母亲后来死了,非常痛苦,又穷苦,有个哥哥还是跛子,还要他十二岁就要开始做事,养哥哥养姐姐,所以他讲“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其实他并不是不孝,父母早过世了。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让我好好做人家一个大干部、高级干部,我没有做到,很抱歉!怎么说呢?鲁国叫他做了三个月的司法行政部长,他上来把鲁国第一名人“少正卯”就杀掉,因此引起大家政治上的攻击、排挤他,三个月就下台。他想为鲁国真正做一点根本文化,治国平天下,他结果做不到,因此他只好离开自己的国家,周游列国,所以他觉得“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他说我也够不上,没有做到。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就是兄弟之间,他的兄弟、一个哥哥,后来靠他,年轻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干过,也给人家干过收税捐,跑去打工、收税、什么都搞过。他哥哥后来又早过世,他说我没有尽到对哥哥好好地伺候的责任。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对朋友之间呢?他说我也有遗憾,没有做到。“先施之,未能也。”这句话很严重,他的好朋友很多,魏国的***就是他的好朋友,齐国的人、小矮子宰相、历史上的贤宰相晏婴是他的好朋友,但是后来齐国大臣叛变、亡的时候,晏婴受难的时候,孔子没有办法救,那心里非常痛苦!他说我的朋友,“先施之”,我怎么先施之?我接受朋友的好处太多了,朋友布施给我的太多了,朋友没有困难,我先能够布施给朋友的他说我做不到啊!他一辈子穷,只能接受人家的好处多,他说人家没有给我好处、我先能够给人家好处我做不到噢!
所以都很痛苦!孔子的痛苦,一个人真正反省自己,你们还年轻不知道;到了几十岁,反省自己,家庭、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稍稍有道德修养的人,这种遗憾就来了,对朋友帮不上忙,那个心里无比的痛苦!
  他说我只有“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他说因此我只有这么办,“庸德之行”,最平凡的行为,做人最平凡的行为我不敢马虎,最平凡、最平常的行为、道德我都不敢马虎一点。“庸言之谨”,最平常一句话不敢乱说。当然不会说人家的坏话,也不会跟人家吵架,人家一句随便的话他说我都不敢乱说;人做人最困难:一个言、一个行,言行,说得出要做得到,做得到的才敢说。他说所以“庸德之行”,平常一般人你们说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妇人之仁都要做到啊!妇人之仁就是刘备告诉儿子的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你不要看到一点小善,“哎!不在乎!等到我有钱大布施。”现在的你的就是我的,先拿来,不行的啊?这是“庸德之行”。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他说在普通的言行上,我自己反省亏欠了一点,我自己就要鞭策自己,“不敢不勉”,尽量地努力。
  “有余不敢尽”,做人做事这句话非常重要。总保持最后有余,不要做绝了。你就是骂人吧,不要骂绝了;打人嘛,最后还留着可以伤口看得好的(一笑),总不要做绝了!换句话说,做人做事啊留一点后果给人家好转弯。也就是说,留一点道路给人家走,不要做绝了。什么风头给你出够了,留一点风头给人家出出。等于说上镜头嘛,我经常看到有些人上镜头,拼命挤过来……哎,你留一点空间给人家,照一只眼睛也蛮好,有些人偏要在那里照嘛(一笑)!像我们列位,碰到上镜头的事,老早就跑开了,人家想抢着赶快跑前面去嘛,就是留一点多余的给人家。
  “言顾行,行顾言。”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得到,做不到的事不要乱说。
  “君子胡不慥慥尔。”他说一个学君子之道,天天心里头(“慥慥”,)“慥慥”是什么?小小心心,不敢,不敢放肆、不敢马虎。子思引用他的祖父孔子的这一篇,讲中庸之道修道这个行为、做人这个行为要如此,所以他把他的祖父的话所讲的,引述了这个道理。其实修道不难,你不要看到后面他把祖父的话引申的那么难,“执柯以伐柯,睨尔视之,其则不远”哪!讲了半天还是这句话,“以人治人,改而止。”智慧,其他的人就是我们做人的一个镜子,看了人家的错,自己不要犯;看了人家的对,自己立刻要跟着学,“以人治人”的道理如此而已。
  《中庸》上次我们讲到第十二章,第十二章讲道的原则、如何见道,这个道的大原则在什么地方。第十三章今天开始是讲如何修道,那么在《中庸》讲修道的道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就是讲修道的道理。在《中庸》上讲修道的原则,基本上就是抱定一个字“素”,“素位而行”。素,我们都晓得就是朴素的素,素就是白净,单独中文字的解释。那么,如果借用的意义,它的意义、所谓素,就是非常平常、本分,所以真正一个见了道的人,如何去修道?修道的道理与法则非常简单,就是能够保持其平素而朴素。就是说拿现在讲,素的本位,在自己本来的岗位上不变动;所谓“素其位而行”,这个位就是本位,现在生命之岗(位),所谓岗位,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不愿乎其外”,就是说不管外来的影响,不受外界的刺激,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
  这个理论讲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此下面连着几点:
  “素富贵,行乎富贵”。本来自己出身富贵,或者是现在遭遇正在富贵中,并不是富贵里面不可以修道,非要跑到山里头去、到庙上去,或者把自己搞得可怜兮兮的像个叫化子一样的叫做修道,不一定。所谓“素富贵”,就在富贵的本位上可以修道。假设说现在的环境或者自己的本来是贫与贱,(富与贵是两件事哦!我们随便带过去,想是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多加解释。富是富,贵是贵,严格地讲起富贵两个解释有很多了。所以平常我们都看到过年的时候门口贴的“五福临门”,“五福”出在中国文化《书经》,中国文化的根本。五福里头不言“贵”,没得贵字,只有“富”。“贵”是后世人的观念,地位高了有权位叫做贵,这是后世的观念。但是贵有几种,譬如普通把权位这一些叫做贵;再有两种,还有清贵。过去所谓贵,多半没有钱。那么说真正的富贵两个连起来,解释所谓是“有钱”,是现在人的观念。所以富是富、贵是贵,这个不多做解释。)贫是贫,贫是穷哦!有人说笑话,中国字这个“贫”字跟“贪”字两个差不多的,贪过头了就变成贫了。那个上面一个命令,下面一个宝贝,那么你的宝贝可以命令归你,钞票等于是宝贝你可以指挥用,那就必须要贪。贪者,并不就是贪污的意思,就是你要贪、占有。但是过分了,宝贝就分掉了,“分”字下有个宝“贝”就是贫了。不过,古人把贫字还写得好一点,中国字很麻烦是“穷”字,“穷”比“贫”还厉害!你看我们经常说的看到穷(窮)字就有一点害怕,一个洞(上面是个“穴”),下面是个身体的身,身体都弓拢来见不得人,像一个弓一样钻到那个洞里不敢出来了,这就叫穷到极点了(一笑)!中国字往往有许多用象形、拆字一样可以解释。所以,贫是贫。“贱”,贱又是一种:劳苦,处处在痛苦中,衣食不能具足等等,谓之贱。所以贫贱又是一种。所以人在贫贱也可以修道;富贵也可以修道。
  夷狄,也是一个名词、两种:东夷、西狄。那么过去上古的文化,文化的重心在我们中国、中原,四边的边区地带还是落后地区,所谓南蛮、北狄,狄是北方,东夷、西戎,东边的边疆民族文化没有开化谓之“夷”,西面就是“戎”。所以夷狄,也就是代表边区文化落伍的地方。“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患难我们现在都连到一个名词在用,也是两个:
“患”是病苦,有病的痛苦;“难”是遭遇各种困难,做事情不顺利、环境不好、处处受打击,这个是难;合起来叫做患难,那么也可以说艰难困苦;在艰难困苦里头也可以修道。所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一个真正了解了“道”的人,没有在哪一个环境不自在的;说在这个环境不自在,另外要找高山上去,或者去住茅蓬那个里头才有道。(那没有道,小路都没有一条,大路在都市上,道在都市上——这个是笑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各安其本位,这是以道的理想而讲。那么中庸这种文化思想影响几千年,这个民族的精神每一个人安其本位,守其岗位,守着自己。但是你说这样不进步吗?不是的,而本位上是不断地“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进步而行道,那么下面说明一个理由,上面是讲原则。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这是下面引申这个理由了,这是特别要注意。一个人得志了、在上位,或者譬如说你做一个老板、工商界的董事长,还是大老板;或者在政治地位,或者在某一种地位,“在上位”,“不陵下”,都不要忘记了这个“素”字,“素位而行”,我还是个我;现在的权力、位置是在上面,但是我也是人,他也是人,人是平等,人性是一样,所谓在上位不欺凌下面,没有傲慢、没有自满,非常平淡、非常平凡。这是在上的人,可以说“素上位,其行上位”,就在上位中可以修道。
  “在下位”,什么叫下位?你是科长,我是科员,是你下位,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自己一生都是个平民老百姓,在过去就是所谓匹夫,普通一个人。“匹夫”这两个字,古文叫匹夫,现在就是个人,只有一个人。那么在中国过去文化上所谓布衣、白衣,这都是代表一个普通人,这个下位是这个意思;非常平凡,名不见经传,谁也不知道,就是个极普通的人。“不援上”,这个“不援上”简单明了,不向比我高、比我有钱、比我地位好的,不过分要求,不上爬,换句话说不拍马(现在讲不拍马屁),不想办法去钻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上不骄,在下不自卑,素位而行。那么,要如何做到这样呢?
  “正己而不求(于)人”。这就非常难了,完全要求自己,处处要求自己,身心方面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也不向人家求什么东西。所以孔子的学生、就是著《大学》的曾子就讲过:“求于人者畏于人。”一个人对别人有所要求,不管——你就是来求人家教你一个字,求人家听学问、听课,乃至于说求人家写封介绍信,无论如何,你乃至于说今天没有酱油到隔壁借一杯酱油,“求于人者畏于人”,心里不是味道。这个“畏”并不一定是可怕,自己就有点难过,自卑感自然就来。所以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做到无求于人,人品自然高了,人品要怎么样高呢?自己觉得了不起,超越于人,那是傲慢,那是狂妄。怎么样叫做人格高呢?“人到无求品自高”。怎么样无求呢?要正己,就是《大学》同《中庸》所谓“诚意正身”。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对这个社会、对人与人之间没有埋怨的心理,没有怨恨的心理。譬如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大家的经验都晓得,出去找事情,或者见一个人找不到了以后,埋怨得要命,埋怨社会、甚至埋怨政府、或者埋怨别人,都是他不对。赶不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拼命骂公共汽车;自己坐在公共汽车第一位的时候,看到人家赶不上,回去了还在笑呢!就是这样,普通人不能正己。要正己能做到无怨,一切无怨,无怨到什么程度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晓琳 中国矿业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