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找正常志愿者基因检测数据库 数据库

拒绝访问 | www.cdvolunteer.org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dvolunteer.org)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743c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寻亲找子可试试打拐DNA数据库 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组图)
(原标题:寻亲找子可试试打拐DNA数据库 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组图))
  阅读提示:对于孩子或女性亲属被拐卖的家人来说,最迫切的想法是尽快将亲人找回。但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多,除了公益性质的寻亲网站,人们往往会忽略另外一条或许更为实用的途径:打拐DNA数据库。如何向公安机关提请采血入库对比DNA?其中需要注意什么?2月24日,大河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郑州市警方打拐办的有关人员。
截至2015年8月,通过打拐DNA数据库已找到3800余名被拐卖儿童
  大河网讯2月15日,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对外通报了2015年度工作总结,其中在打拐方面的一个案例引发关注。
  案例显示,日,郑州警方打拐办根据“宝贝回家网”志愿者提供的线索,在航空港分局辖区采集到一名疑似幼年被拐人员的血样,后与洛阳市1992年发生的女童被拐案件的父母血样比对成功。
  无独有偶,2月22日,媒体报道的一条新闻显示,陕西一男孩5岁时被拐至河南,17年后首次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新闻当事人正是去公安机关把自己的DNA信息输入数据库后,才与远在陕西的亲生父母的DNA比对成功的。
  那么,DNA比对究竟是什么?DNA盲比技术助家庭团圆(资料图)
  打拐利器,DNA盲比技术
  其实,DNA比对应称为“DNA盲比”。
  2009年,公安部正式建立“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即俗称的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在这个“国家寻亲平台”上,浩如烟海的DNA信息自动检索比对,重合的信息会自动跳出,这一过程叫“DNA盲比”。当这种信息检索碰撞出“火花”,就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团圆。
  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8月,通过这个数据库已找到3800余名被拐卖儿童。
  打拐DNA数据库依赖于公安专用网络,采用网上作战的模式,基本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亲子鉴定的方法。失踪儿童所在地的公安机关采集儿童血样,检验DNA,入库;孩子父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采集父母血样,检验DNA,入库;两类数据借助计算机系统互相比对,如果符合遗传规律,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可以考虑三个血样来源于一家三口。
  这时,要结合调查和身体特征检查情况,综合确定孩子身份。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同一认定的方法。孩子的父母提供孩子失踪前使用的奶瓶、牙刷等,检验DNA,入库;与数据库中的失踪儿童数据对比,如果奶瓶、牙刷等的DNA数据与儿童的数据一致,并达到同一认定水平,就可以说这对父母找到了亲生孩子。使用流程  如何加入打拐DNA数据库?
  郑州市打拐办干警胡越峰告诉大河网记者,“如果孩子不幸被拐,或是自己怀疑是被拐卖的,可携带身份证,到所在地派出所报案,申请DNA入库检测。警方证实后,就会采集血样,将DNA入库。这一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同时,在进行血样采集时,父母最好都能到场,如果单亲到场,会降低信息比对成功的概率,增加寻找难度。
  另外,父母最好能将孩子的日常物品同时送检。因为这些物品上可能会采集到孩子的DNA信息。最容易提取孩子DNA信息的物品包括孩子用过的奶瓶、牙刷等,送检前一定不要清洗。
  相比传统打拐模式,DNA数据库有何优势?
  胡越峰介绍称,传统的打拐模式,主要根据被解救儿童的体貌特征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以此确定被解救儿童的来源,然后采集相关人员血样,进行DNA检测。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要组成专案组,奔波几千甚至上万公里,辗转多个省市,顺藤摸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有时,孩子被人贩子倒卖多次,中间链条极易断裂。
  而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建立后,DNA信息自动检索“碰撞”,警方可以异地查询,网上比对,能够快速高效地查找被拐卖儿童。
  在这一数据库成立之初,公安部就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将5类人员血样采集入库,具体包括:两类父母——已经确认的被拐卖儿童的亲生父母,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踪儿童亲生父母;三类儿童——解救的被拐卖儿童,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儿童。
  附: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使用流程
  根据《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儿童DNA检验技术应用规范》要求,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使用流程如下:
  (一)采血受理
  群众发现儿童丢失被拐后要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属于自己管辖的,依法立案审查,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为方便群众采血,被采集血样者可以选择其户口所在地、目前常住地或者案发地的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二)血样采集
  接警公安机关负责填写好《采集儿童血样信息表》和《采集儿童父母血样信息表》后,应派员陪同受害者到所在县级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采集血样。由于DNA检验的特点,血样提供者必须是失踪/被拐儿童的直系亲属,即亲生父母为第一优先采集对象,其次是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如果是继父继母或者养父养母,请务必加以说明,避免误导公安机关,干扰侦查破案。
  (三)血样送检
  负责采集血样的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应当于7个工作日内派专人将《鉴定委托书》和相应的“血样档案袋”等送至地市级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地市级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审核合格后,应当及时派专人统一将《鉴定委托书》和相应的“血样档案袋”等送至指定的52家DNA实验室之一。
  (四)DNA检验入库
  承担血样DNA检验任务的52家省级和地市级公安司法鉴定中心DNA实验室,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录入DNA数据库系统。
  (五)复核确认
  对于DNA数据库系统中的比中信息,受理DNA实验室必须通过增加检验基因座数量进行复核,对于疑难案件,还应该咨询公安部DNA专家组成员,或者送8个复核实验室之一进行复核检验。
  延伸阅读:暂无必要采集新生儿指纹和DNA
  新生儿的指纹在2岁之前都是不稳定的,差错率较高,技术上还难以解决。采集所有新生儿DNA也没必要,“采集DNA,实际上要解决的是核查孩子身份的问题。”现在的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实际上也能确认孩子的真实身份。
  作者:宋向乐
本文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56171条
评论77542条
评论64723条
评论56453条
评论51641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第1页/共2页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年2月第17卷第1期总第93期) 7)
基因数据库:个人选择和社会利益
Ruth Chadwick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ESRC 基因组计划经济学及社会学问题中心)
鲍贻倩译 翟晓梅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 100005)
1关键词2基因数据库; 个人选择; 社会利益; 伦理
1中图分类号2Q789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7-02
日出版的5科学6杂志上有一个关于建立美
国黑人基因库的建议。这一建议希望在五年内采集25000个
志愿者的DNA 样品, 以/有助于从各种因素中区分基因差异
和社会经济或其他环境因素对美国黑人疾病的影响0。同时
希望这一研究可以改变Tuskegee 梅毒试验以来美国黑人对医
学研究的不信任。正如这篇文章指出的, 种族差异在医学伦
理和政策中所起的作用是有争议的, 因为同一种族不同个体
之间的差异要比不同种族间的差异大得多。这支持了种族间
疾病发生率的不同可能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如种族歧视的影
响的观点。然而生物数据库可以使我们获得关于基因和环境
因素的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很早人们就意识到不同人群健康上的不平等这个医学伦
理学问题, 建立种群基因库的建议却使集体利益, 而非个人主
义的医学伦理问题更加突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虽然我们
正在向这个方向前进, 但是, 所谓基因研究的利益却越来越多
的成为一种个体利益, 例如有些科学家声称可以在将来根据
遗传药理学和遗传营养学开出个体化的处方。下面的引文就
是把基因看作获取个人能力的手段的一个例子。
随着科学的进步, 现在你可以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更多
的事。你可以了解家庭历史, 探查自己的种族起源, 确定自己
的遗传易感性, 选择所需的基因检测, 采取预防性行动, 制定
合适的体检计划, 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预防性治疗。这样, 你
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保持健康, 甚至挽救自己的生命(Milun -
sky, 2001, xv) 。政策性文件也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 ) 把
它作为方便个人选择的一种方式。英国卫生部白皮书:我们
的遗传, 我们的未来(2003) 中提到:
, 我们将能够更好的认识外界因素和遗传特性如何相互
作用引起疾病或使我们免受疾病困扰。这些信息使具有某些
遗传特性的人可以有意识的避免接触对他们有很大危险性的
食物、化学物质或环境因素(如吸烟) (DoH, 2003) 。
伦理和个人:自主权和个性
我们生活在崇尚个人选择的信息时代。这一看法受到各
种伦理观点, 包括个人自主权概念的支持。每一种伦理学理
论对个体都有一种独特的理解。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 个
体总是寻求利益最大化) ) ) 如果是一个理性的人, 他或她总
是希望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个人的
自主权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自己认为是好的选择。每个
人都通过获取相关信息, 例如未来的健康风险、对某些药物副
作用的易感性等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虽然有争议, 但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人群。一般来说个人在获得充分信
息的情况下做出的对未来的决定也会使社会利益最大化。虽
然在特殊情况下不让人们知情反而好些, 不少例子却让我们
看到人们的很多愤怒源于不知情) ) ) 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中。
所以提供充分信息帮助个人做出选择是受到支持的, 这种做
法往往导致最好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 个人自主权并不一定意味着追求个人
利益, 包括个人欲望或个人认为是好的东西; 而是作为一个理
性的有道德的人, 做出负责任的选择。为了担负对自己和对
他人的责任, 我们有义务获得充分的信息。现在的问题不是
获得这些信息是否可以使个人的效益最大化, 而是选择不去
了解这一遗传信息是否正确。让我们考虑这样一个例子:是, 遗/比别容易患肺癌? 选择不知道可以用于预防非正常死亡的信息是否能够得到支持? 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有权利选择不知道我们的遗传信息(Chad wich et al. , 1997) 。虽然应当提供信息使个人做出最好的知情选择, 但是可以获得信息并不等于强迫不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接受它们。在功利主义者们看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和对风险的态度, 因而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区分所谓的/风险偏好者0和/风险规避者0。退一步来说, 就算人们有责任知道可能救命的遗传信息, 符合这个标准的遗传信息也只不过占很小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个例子。虽然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基因不可能决定状态或性格, 却曾经在究竟是否有/同性恋基因0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遗传影响即便有, 也是非常复杂的, 在基因和性格之间不可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现在让我们假设有可能获知关于遗传因素对性倾向的影响的信息。现在我想讨论一下自主权和个性的问题。今天, 我们知道性对一个人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形成并保持一个人的个性与使其成为一个道德主体相比即便不是一个更丰富的概念, 也是一个更广阔的概念。维护自身形象的权利本身就是不知道某些遗传信息的权利的论据。Peter Widmer 曾经争辩说:/我没有义务接受哪些可能使我对自身看法做出我所不希望的改变的信息。0(Widmer, 1994) 。虽然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与现实相差太远的时候这种自我欺骗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引发一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却仍然有理由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自主权, 即在作决定的时候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 了解自己总的来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而不是在某个特定情况下该做什么) ) ) 例如, 考虑我是那种在事先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准备的人还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再去处理的人, 而不是考虑是否要做某某检查。/遗传0革命可能使某些情况下选择/问题发生后再说0的人越来越少。将来, 若是医生们不参考相关遗传信息就开处方甚至可能被认为是玩忽职守或违背医学伦理的, 无论我们自己是否想知道这些信息。基因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关系到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个性和灵魂有关, 现在却倾向于认为个性与基因有关(Nelkin and Lindee, 1995) 。从某种程度说这也是人们反对生殖性克隆的一个原因。但在另一方面, 这也是生殖性克隆支持者们的理由之一。例如, 失去了心爱的人的人们会希望通过克隆得到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人, 无论这是不是一种误导。虽然基因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个性, 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甚至比它对我们未来健康的影响还要大。如果真的像某些人所预言的, 可能在遗传因素和行为特性之间建立联系, 我们将可能得知我们倾向于乐观还是悲观的对待问题, 是乐于承担风险还是凡事小心谨慎等等。但是, 这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个人如何规划未来发展的问题, 随着基因组科学的发展, 我们发现还必须考虑与他人的关系。例如谁是我们的血亲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 还是发现他们与想象的不同, 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个打击,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根据与别人的关系塑造自己的个性。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不仅仅是作为个人, 也是作为不同群体的成员。在基因库的研究中这一点很重要。为了满足遗传药理学研究的需要, 现在正在建设大型生个领域的研传与常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年增长25%的消费基因检测:站在生命大数据风口,如何起飞和落地?_凤凰资讯
年增长25%的消费基因检测:站在生命大数据风口,如何起飞和落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来自动脉网
公元2026年,一位美国遗传学家在渥太华会议上展示了一份学术报告。这份报告宣称,只要做一种特定的基因测试,就能精确判断哪些人拥有艺术家的天赋。
这几乎是一颗投向科学界和文化界的炸弹。从此以后,所有文艺从业者都被迫接受基因“天赋检测”——没有文学基因?那没有出版社会出你的书。没有绘画基因?那么你的画作难登大雅之堂。没有音乐基因?对不起,任何人都不会真正赏识你的作品。
图片来源:Outer Places
上文其实是希腊小说《基因的秘密》中铺设的一个场景。我们也许永远不会迎来靠基因检测来审视人才的这一天。但如今,在距小说设定的2026年不到十年的2017,市场上早已出现许许多多能够“预知”体质、个性倾向,甚至号称能够预测天赋的消费基因产品。&
前段时间,动脉网(wechat:vcbeat)记者亲自体验了一把消费基因检测——据称,检测结果相当准确,酒精咖啡不耐受、注意离易分散、易晕车等倾向都一一应验,不得不叹“科学算命”的奇妙。
但在惊叹之余仔细想来,即使知道自己酒精不耐受,知道自己容易晕车,后续却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简单说来,这份检测是帮助记者更加了解了自己,但在后续健康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
抛开种种争议,消费基因可能是比临床和科研基因检测有更广阔潜力、却更“难搞”的市场:广阔,是因为它有别于临床科研基因这样高度专业化、垂直化的市场,可被用在保健、营养、运动、美容等众多领域,技术门槛也相对较低,最总要是用户更广;“难搞”,是因为消费基因要做到大量普及且有利可图还为时尚早。连Illumina全球CEO Francis deSouza也发话了,“基因测序作为大众消费产品的时代,远未到来。”&
但科技的力量终会让高高在上者走下神坛。80年代几万元的大哥大,三十多年后演变为今天千元的智能手机;而2001年1亿美元的基因测序,仅用了十几年就演变为今天的最低数百美元,其大众消费化的速度已经相当惊人。据Credence Research的数据,消费基因检测市场在年会达到25.1%的年复合增长率。&
未来,消费基因检测将不可阻挡地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落地则是目前的难点。在此,动脉网(微信:vcbeat)对消费基因在大众健康管理上的应用落地情况进行追踪。
长期的痛点:单一且“无用”?
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公众的健康意识正从“有病治病”过渡到“提前干预”。这样的背景下,以健康管理为目的的消费基因杀入健康管理市场。从分子层面的认知,无疑可以从最根本层面对人进行剖析和理解。&
但目前的消费型基因产品,大多的模式都停留在单一的检测层面,停留在“付费-检测-报告”阶段。用户拿到报告后,该如何使用,能如何使用,并没有人提供这样的服务。&
用户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这也就使得消费级基因目前似乎处于一个悬空且不可持续的状态。&
水母基因CTO赵南告诉动脉网记者:“消费者不是科研人员,他们的需求,更多是健康风险的提前预测。归根到底,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希望的是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知自己的状况,检测仅仅是个开始。&
在更“严肃”的医疗应用中,基因检测的核心是让传统医疗精细化。“消费基因检测在健康消费中的作用也应该如此。”赵南表示。&
他向记者解释,医疗分几个阶段——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康复。其中,诊断和治疗这两个环节是在医院完成的。将基因技术融入到这两个环节,呈现的是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比如NIPT技术、肿瘤靶向药物。&
但预防和康复环节,这两个环节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医疗人员。这两个环节的产品往往直接面对消费者,没有了中间环节的过渡和调解,仅仅是一个检测并不能实现这两个环节的精准化。&
中间服务层的缺失,导致服务的缺失。一部分从业人员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寻找中间环节的合作,希望通过补齐产业链角色,从而实现服务链的完善。
产业链补全:4种落地模式解析
动脉网对消费基因检测市场几种主要的落地模式进行了梳理:&
体检+基因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费基因检测的落地方式。体检本身的问题在于,即使较早检测到患病,也仍然只是“早知”而非“早防”。如果人们能通过检测了解到先天的易感基因,就能提早结束对自身情况的无知,采取最恰当的健康管理方式。&
和睦家的戴岩博士曾提到中美体检的不同:美国会首先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并且建议一些有某种疾病高危风险的人做基因检测,依此来作为体检的参考信息,以做到个性化体检。现在,体检中添加基因检测项目的风潮也正在传播至中国。&
从基因检测企业方的角度,诺辉健康CEO朱叶青表示:“总的来看,体检机构是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
首先,与体检机构合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获得比较优质的用户群:“体检机构与消费基因面对的用户群是一样的,都是有健康管理意识的自然人群。”而这样部分人,接受基因消费产品就要容易得多。另外,体检机构还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环境。“风险筛查的产品,并不是说一个产品展示就能解决问题,往往还需要面对面的沟通。”朱叶青表示,“体检机构的另一优势就是能提供这样的一个环境。”&
合作形式:
医疗体检机构与基因检测公司联手,打造面向广大人群的体检+基因检测产品,依托机构本身的大流量来扩大基因检测的受众,实现基因检测市场教育、人群精准健康管理数据积累的双重目标。另外,从体检机构得到的消费者基因数据通常要求相对严谨、全面,研究价值相对更高。
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
自定义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体检和预防医学入口的美年大健康,2016年入股了美因基因,建立起生态圈中以基因检测实施疾病预防的一环。其于三月底发布的年报表明,企业在过去一年之间全面推广了包含基因检测的体检业务。
美因基因背靠美年大健康庞大的体检数据资源,从面向体检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数据中提取信息。其做法是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匹配其基因数据和个体表型,建立基因-表型数据库,此类数据可作为人群基因健康研究的基础,在后续科研及临床上发挥作用。
除体检以外,“基因+保险”模式也占据主流,这算是最有潜力的消费基因应用之一。保险的一大关键词是风险控制,医疗健康保险公司迫切希望了解并参与管理用户的健康,而基因检测正好提供了一窥用户健康状况的窗口。险企和客户双方其实都希望化被动治疗为主动健康管理,降低双方负担。在全面知晓了患病风险之后,结合险企提供的后续服务来共同防病于未然。&
首次在医疗保险中覆盖基因测试是在2014年10月,美国保险机构Priorty Health和基因测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之间开展的合作。目前在美国,基因合作保险的案例非常之多。据Medscape 2016年对206家保险公司的调查,大约三分之一的保险公司有至少一种附带了基因检测的险种。不过美国一些保险公司的基因歧视现象一直未能良好解决。
早在2008年就通过的《遗传信息反歧视法案》(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GINA),要求医疗健康险不能凭基因检测来拒保高危人群,但对人寿保险、长期照护险、残障险并无规定,因此在这些险种上也出现过客户因携带高危基因而被拒保的情况。&
对于中国市场,健康险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但随着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提高,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健康险正在为人们所接受。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仍是新鲜事物的基因检测,也给保险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不过基因数据的具体用法,以及为避免“基因歧视”而出台相关规定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合作形式:
国内保险与基因企业目前的合作方式多为“买保险,送检测”,检测的结果与临床结果是否一致是保险公司赔付的判断标准。朱叶青表示:“新的技术出来后,消费者对技术的灵敏度和可靠性肯定会有一定的质疑,而保险这个角色恰好能给技术提供背书。”
众安&华大:知因保
众安保险与华大基因合作的知因保系列首款产品就是针对乳腺癌,在网上购买保险之后收到取样盒,进行口腔粘膜取样之后寄回,后续可在众安保险或华大基因官网查询到包含检测结果、饮食建议、生活习惯建议在内的报告书,并根据结果接受相应的体检服务。
光大银行、光大永明人寿&博奥颐和:光因保健康管家
此项合作中,博奥颐和将对中国人保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少儿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四大类型险种的投保人进行基因检测,内容达100余项。中国人保将以基因检测结果为依据,对投保人进行更精准的量化评估,实现投保方案的“个体化定制”。
未来,消费基因检测与保险合作的落足点可能是:一,通过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来指导医疗健康保险公司对用户进行长期的健康管理,从长减少保险的重病赔付;二,按基因检测结果来划分用户风险,作为用户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据此制定不同的保费方案,但保险公司是否能以客户的基因数据作为保险背景调查的参考材料,仍有争议。&
3.医美,运动健康、营养,甚至消费基因生态圈
尽管不如前两种模式普遍,“基因+医美”、“基因+运动”、“基因+营养”模式也悄然出现。据称,一些基因变异型能显示炎症反应和DNA修复、复制的速率,帮助决策“定制颜值”;一些变异型能告诉我们此个体对食物的代谢情况,是否容易因摄入烧焦食物而患癌、是否会患上乳糖不耐症等,所以能帮你量身定制营养计划;一些变异型可以显示爆发力、耐力、代谢等,据此可以让人们以健康的方式达到理想体重。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开始计划打造消费基因的生态圈,把各种基因检测的需求集成到一个大平台上,将基因库中的部分内容向消费者和相关厂商开放。
Habbit公司:基因营养定制
美国知名食品商金宝汤以3200万美元投资此基因营养定制企业,引起了大量关注。Habbit公司设计了一种包含糖、脂肪及碳水合物的“特殊饮料”,要求用户在喝饮料前后分别采集一份血样。之后公司对血样进行分析测序,并结合年龄、体重、身高、活跃程度等,选出最适合该用户的食物。
Helix APP:基因APP生态圈
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的子公司。通过各种类型的消费基因检测(如运动基因、某些食物不耐受基因的检测)来获取人们的外显子测序结果,然后形成自己的基因库存,有两种后续的变现方式——一是为各类消费者品牌、制药商等提供人群大数据信息;二是形成一个“基因应用程序商店”,提供更多种类的消费基因项目,消费者下次再来做其他类型的检测时可直接调取上次的结果,逐渐增加盈利。以此方式,能够把这个封闭的基因生态圈逐渐扩大,并不断引入下游的基因应用制造商。
4.娱乐化基因检测&
这类基因检测,如前段时间处于风口浪尖的天赋基因检测等,是最广受质疑的消费基因种类。国外的模式更为丰富:基因+喜好,基因+婚恋匹配,基因+红酒定制等。看起来,这些业务五花八门脑洞大开,但是否符合中国市场的国情,还有待考量。
以上几种模式,大部分都是利用基因检测的属性,从而提高本身服务的精准化。但又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营销大于效用,消费基因检测落地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保险方面,基因检测产品目前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新颖而引人注目的营销方法。实际操作上,基因与业务显得较为割裂,很多囊括了基因检测的保险业务并没有利用起检测的结果来实施风险控制。&
基因检测与保险深入合作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基因与险企的合作大多都是在市场层面,即保险经纪人,他们不一定具有生物背景,只是把基因检测技术作为保险销售的增值服务,以此增加客户的粘性。 &
基因检测与保险结合的点可能是降低保险的赔付率。23魔方CEO周坤告诉动脉网记者:“对于健康险来说,降低赔付率的本质就是要降低被保险人患病的概率。这个时候,就需要真正的健康管理介入。” &
随着基因数据的积累和基因数据解读技术的成熟,未来的基因检测很有可能帮助保险赔付产生革命性的优化。这样的冲击也许不亚于今天电商对商业的冲击,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来说都将是双赢。不过话说回来,用基因来指导医疗健康风险管理还需要非常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坤表示。&
图片来源:Motherboard&
“基因+体检”模式中,体检机构往往会更青睐可持续筛查性检测。这一类检测的频率与体检频率相当,即使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用户教育成本,对体检机构来讲,可持续性比较长,长期来讲是可观的。&
而像是遗传层面的易感基因检测,这一类检测通常只需要测一次。当体检机构投入用户教育成本后,换来的却是个“一锤子买卖”。因此,大多数机构在产品类型的选择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 &
在运动和医美领域中,基因检测显得相当小众。此领域尚未形成行业规范,故出现了一些打着基因技术牌子的浑水摸鱼者。同样,这里也存在和合作保险相似的问题:中间服务层缺乏生物背景。这也就使得基因检测的营销成分更重。&
另外,更大的问题是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自身也不一定认同者基因检测能产生多大的效果。比如在运动方案定制中,健身教练很可能更加依赖自己的经验判断,而不是检测结果。对于这一领域的用户人群来说,大多数有医美、健身需求的,有没有基因检测他们都会去做。
问题背后:低成熟度的市场、行业
最早期,基因检测技术的用户是科研和医疗机构,服务内容也仅是检测。&
测序行业得到飞速发展,NIPT这样的临床检测展现出的应用价值引发了消费者对这项技术的好奇心。随之,更多基于基因检测的消费产品出现,但早期的认知也被带到了消费市场中。&
然而这个市场直接面对的群体是消费者,是并不具备专业背景的人群。没有了具有专业背景的中间服务环节,这样的消费级基因产品很难像无创产检一样发挥作用。仅仅是把技术包装成产品,包装得更加简单易懂,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
以上几种模式中,无论是基因检测方还是健康管理方,双方的合作经验都基本为零。国外五花八门的模式表明他们其实也都在探索阶段,并没有成熟的模式供国内参考。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健康产业的从业者,都还缺乏对基因检测技术的科学认知。”博奥颐和总裁孙义民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用户教育外,健康产业的从业这对基因检测的认知有待提高。&
没有成熟的模式,也没有成熟的用户,甚至连合作机构的认知度也有待提高。就目前而言,消费基因与健康管理市场还十分青涩,这大概也是几种模式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另外,除了市场成熟度之外,行业的成熟度也有待提高。&
一是技术上,此前这项技术的应用更多是在科研和临床上,其技术大多也都是从科研上演变过来的,就消费市场而言,数据量还远远不够。&
二是市场管理上,新的技术诞生后,市场的监管往往存在滞后性。&
总体来看,整体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与健康管理行业的合作都还在浅层面,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不足与缺陷。&
“但这也是一个正常现象。”赵南表示:“任何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都要有一个过程。”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谁又能想到人类可以进入PC时代呢?
消费基因落地要素
1. 用户教育
“对于消费型基因检测,市场上有两种声音:要么认为它无所不能;要么认为它一无是处。”周坤表示:“这两种声音都是非常偏薄的。”
孙义民说,基因检测要进入消费市场,首先要让用户和中间服务环节对这项技术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企业不能过度渲染基因检测本身作用,不能提前去消费这个技术。用户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会导致对最终结果的失望,更严重的是如果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这对行业来讲可能将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2. 自我认知
除了让用户有明确认知外,企业也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消费型基因检测能做什么?消费者拿到检测结果之后又能有什么应用场景?&
企业是通过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自己从而自发的进行管理,还是通过连接中间环节打造产业闭环?&
3. 市场认知
此前与联想之星陆刚的交流中,他曾提到基因检测一定要与服务相结合。既是与服务结合,那么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满足用户需求就很重要。&
美因基因肖哲表示:“除了了解用户能不能看懂外,消费型基因企业还需要了解产品的检测内容是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中国人群适合做什么筛查,什么位点?在检测位点和解读方式上应该考虑中国人群的特点和消费需求。&
4. 数据积累
单个的基因组学数据意义可能不大,但从宏观上来看,当形成一定规模后,这些数据一定能够发挥巨大价值。
当今国内还没有像美国Ancestry或者23andme那样有上百万的大panel的人群基因数据库,虽然有少部分公司有临床上某个疾病相关几个位点的基因的百万样本数据库,但在整个未来基因数据库的意义上还远远达不到大家的期望。
朱叶青表示:“个人来讲意义不大,但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国家角度来看是有意义的。”比如以个人发病率为例,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就可以帮助国家的社保、医保定制提供参考,从而节约大量成本。
目前很多消费基因企业都是在花钱进行用户数据的积累,目的就是“圈地”基因库存,寻找更广阔的变现机会。这和互联网行业长期追逐的“流量红利风口”有类似之处: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追随,本身就为后续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新需求自然而然涌来,可以说是前期“苦钻”、后期“躺赚”;而消费基因检测以更丰富、新颖的产品、越来越低廉的价格来吸引人群,形成基因大数据入口,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为后续可能的“躺赚”奠定基础。
周坤认为:“基因检测数据会以非常快的速度普及,大家都知道未来这将是一个金矿。”但这座金矿在哪里,现在谁也没有办法定论。如同当年谁也不知道腾讯QQ的用户资源会从游戏中变现。&
5.市场监管
另外,随着行业的发展,相应的规范也应该慢慢建立起来,报告形式、实验室管理、质量监管都应该形成标准。
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这是一个新的行业,亟待更多监管和规范的逐渐落成。
特别鸣谢:博奥颐和总裁孙义民、美因基因肖哲、诺辉健康CEO朱叶青、水母基因CTO赵南、23魔方CEO周坤(按字母顺序排列),感谢以上几位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7095
播放数:593807
播放数:1839418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库查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