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音频式日度9月14日财经新闻闻总结?

第一篇:新闻传播学传播学基本常识
一:电视台知识了解: 一:中央电视台 1 基本状况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 年 5 月 1 日试播,9 月 2 日正式播 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 年 5 月 1 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国 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具有传播新闻、社会 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国 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中央电视台将秉承这一宗旨,坚持以改革发展为主线,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努力建设成为亚洲一流、 世界前列的电视大台。2 频道分类 中央电视台共设有十八套开路节目,通过有线网络和卫星网络覆盖。CCTV-1 综合频道 CCTV-2 经济频道 CCTV-3 综艺频道 CCTV-4 中文国际频道,包括亚洲版、欧洲版和美洲版 CCTV-5 体育频道 CCTV-6 电影频道(由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制作中心运营、中国电影集团管理,采用 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播出) CCTV-7 军事.农业频道(中国卫星电视节目平台:农业节目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运营,军事节目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 CCTV-8 电视剧频道 CCTV-9 英文国际频道 CCTV-10 科学.教育频道 CCTV-11 戏曲频道 CCTV-12 社会与法频道 CCTV-新闻频道 CCTV-少儿频道 CCTV-音乐频道 CCTV-E 西班牙文国际频道 CCTV-F 法文国际频道 CCTV-高清综合频道 3 主要节目 1 新闻联播:现任主播为邢质斌、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王宁、康辉、海霞、李梓萌、 郭志坚,上官文清。《新闻联播》每日晚七点播出,时长半小时。每日有两位主播播报新闻。每逢重大节庆(如春节、国庆等),《新闻联播》主播会改穿红衣,在过去,主播后面的背 景也会换成红色。2003 年,央视专门开设新闻频道来增加新闻类节目。2 走近科学: 1998 年 6 月 1 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3 大风车:该栏目由原有的六个栏目《七巧板》、《天地之间》、《蒲公英剧场》、《同一 片蓝天》、《聪明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整合而成。4 同一首歌:于 2000 年 1 月 27 日创立以来,坚持品牌定位,持续品牌打造,不断深化品牌 形象。此外还有“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大家”“焦点言谈”等。二:湖南电视台 1 基本状况
湖南电视台创建于 1960 年(时称长沙电视台),现有两套节目,其中一套节目于 1997 年 1 月 1 日上星播出,呼号为“湖南卫视”,;二套节目定位为文体节目,呼号为“湖 南文体频道”。2 频道及相关栏目 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卫星频道)现有自办节目栏目共 18 个,其中新闻专栏有《潇 湘晨光》、《午间新闻》、《湖南新闻联播》、《新闻观察》、《今日财经》、《卫 视经济报道》、《周末生活》、《晚间新闻》和《体育新闻》。社教栏目有《卫视中 间站》、《男孩女孩》、《玫瑰之约》、《你好湖南》、《乡村发现》。文体栏目《快 乐大本营》、《体育大观》、《聚艺堂》、《完全新时尚》。湖南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文体频道)主要播出以文体节目和电视剧为主的节目。3 快乐大本营主要主持人:谢娜,何炅,李维嘉,吴昕,杜海涛 二:广播电台知识积累 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台,是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英文译名为 CHINA NATIONAL RADIO,英文缩写为 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是于 1940 年 12 月 30 日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诞生的第一座人 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 年 3 月 25 日开始在北平播音,使用北平新华广 播电台呼号,1949 年 12 月 5 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共办有 9 套节目,每天播音 18 个小时,全部上卫星播出。第一套是新 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第二套是以经济、科技信息和生活服务为主的经济之声;第三套音乐 之声是调频立体声音乐节目音乐之声; 第四套都市之声是面向北京地区的都市之声; 第五套 中华之声、第六套神州之声是对台湾广播节目;第七套是普粤双语的华夏之声,对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播;第八套民族之声是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使用蒙、藏、 维、哈、朝 5 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播出;第九套是以评书、小说连播等语言类文艺 节目为主的文艺之声。经过多次节目改革,中央台的广播节目设置、制作运行模式正逐步朝 着&频率专业化、听众目标化、服务对象化&迈进。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 其宗旨是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和友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于 1941 年 12 月 3 日,最初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50 年 4 月 10 日,改称“北京广播电台”;1978 年 4 月 18 日,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1950 年 9 月 15 日创建,按照“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的思路,共拥有新闻、经济、交 通、戏曲、音乐、农村、旅游、信息 8 套专业广播,是全国专业广播套数最多的省级台之一, 每天播音 243.5 小时。三:新闻通讯社知识积累 一:新华社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 年 11 月 7 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7 年 1 月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目前,新华社 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被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二:中新社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由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于 1952 年 9 月 14 日在北京 发起成立的,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以海外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 胞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境内外媒体提供供稿服务总社设在北京。每天向海外播发大量新闻、专稿和图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 生活、港澳台新闻,稿件轻盈活泼,特色鲜明,广受欢迎。目前,海内外数百家新闻 传媒采用中新社稿件。新闻通稿:每日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国新闻》中文稿刊,提供给国内外新闻机 构和读者。专电特稿:每月提供专电、专稿和专栏、专刊稿300篇左右,其体裁包括评论、 通讯、专访、特写、杂文、游记等,题材广泛。新闻图片:每月播发约 1000 多幅重大新闻和专题新闻图片。
新闻网站:中新社目前开办有“中国新闻网”(.cn)、“中 国新闻图片网”()两个大型网站,为网络受众提供即时的新闻和 图片。各分社也都设有子网站。电影声像:由电影声像部拍摄制作,或与港台、海外影视界合作拍摄制作电影故 事片、纪录片,或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并制作和对外发行各种华语录像带。刊物出版: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周刊》、《中华文摘》月刊等, 一些分支机构在当地还出版了多种报刊。四:新闻报纸知识积累 一:人民日报 1 基本情况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 年以前中共中央机关报曾经是 《解放日报》(现在是上海市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于 1948 年 6 月 15 日, 毛泽东同志为该报题写报头,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二大的综合 性报纸,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报业协会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是国 际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报纸之一。2 内容及相关版面设计 人民日报每周一至周五 16 个版,周六、周日 8 个版。人民网(前身是人民日报 网络版)于 1997 年 1 月 1 日正式运行。要闻版、经济版、政治.法律.社会版、教育.科技.文化版、国际版、理论版、文 艺版、体育版深受各界群众喜爱;《今日谈》、《人民论坛》等栏目成为中国新闻界 的名牌栏目;《经济周刊》、《民主与法制周刊》、《假日生活周刊》、《大地周刊》 以贴近百姓生活、可读性强、信息量大、清新活泼的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人们喜闻乐 见的版面。二: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 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1951 年 4 月 27 日 在北京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为 中国青年报题写报名。目前,《中国青年报》每日有七个新闻版和一个副刊版,及时 报道国内外要闻和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以及青年普遍关注的新闻。三: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 1984 年 2 月 11 日,互联网址为 http:///。目前零售价格每份 3 元。《南方周末》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 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 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创刊 24 年,一纸风行,独步报林,发行量达 600 多万份,读者群主要是知识型读者。2008 年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评 为最具品牌的报纸,其中,《参考消息》第二,《人民日报》第三 四: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Beijing Evening News)是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的北京日报报 业集团主办并主管的综合性晚报,于 1958 年 3 月 15 日正式创刊,1964 年由毛泽东主 席亲笔题写报头。北京晚报是一份面向广大市民的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主流 纸质媒体。北京晚报以“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反映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为 办报宗旨,秉持“晚报,不晚报”和“今天,看今天的新闻”的办报理念,是一张贴 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纸。2004 年北京晚报经过全新改版,新闻版面由 24 个版扩大到 40 个版。主要新闻版 面有今日关注、北京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 前 40 个新闻版,后几版为“副刊”、“专刊”,专刊版面有周一 E 时代,周二汽车 周刊,周三人才周刊,周四楼宇周刊,周五主题地产(隔周出刊)。2005 年 1 月 15 日推出北京晚报周末刊“北京晚报星期六”。北京晚报拥有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特色 专栏,融入北京生活,以雅俗共赏的版面风格吸引了众多不同层次的读者。五: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Yangcheng Evening News)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 合性晚报,1957 年 10 月 1 日创刊,她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己任, 创办之初按照&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的宗旨开拓办报 新路, 1980 年遵循&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方针重振报业雄 风,《羊城晚报》都做到了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采编精良,作风严谨, 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新闻方面,《羊城晚报》则以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并 重。1998 年 5 月 18 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正式成立,目前已拥有《羊城晚报》、 《新 快报》、《新闻周刊》、《羊城体育》、羊城晚报电子系列报、《粤港信息日报》、 《广东建设报》等 7 份报纸,还有 1 家出版社、1 个网站以及 19 家包括经营电脑软件 开发、广告、发行、物业、电子商务网站等各类公司的报业集团。“面向家庭、办市民报纸、服务小康社会”,是羊城晚报现阶段的清晰定位。2003 年初,集团社委会提出办“百万大报、百年大报”的奋斗目标。秉着品牌创新的战略目标,羊城晚报推出以“年轻化、本土化、主流化、社区化” 为特征的全新改版,进行全新的品牌运作,打造中国报业强势品牌。六:大河报 创刊于 1995 年 8 月 1 日,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 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致力于“采缤纷天下事, 入寻常百姓家”,办一份让党和群众都满意的报纸。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兼顾 为读者日常生活资讯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河南的一个主流媒体 五:央视特别栏目积累: 一:焦点访谈 英 文:Topics in Focus 生 日:1994 年 4 月 1 日 创办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 栏目性质: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 时 长:13 分钟 首播时间:每晚 19:38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 简 历:《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 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 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 策依据和参考。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1997 年 12 月 29 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题辞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 年 10 月 7 日,朱F基总理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 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3 年 8 月 26 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赠言: 与祖国同在 与人民同行 与世界同步 与时代同进。人们称,《焦点访谈》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 程。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焦点访谈》采用制片人制。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 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 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在节目形态上,《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 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几年来,《焦点访谈》推出 的一批较为观众认可的记者和主持人,如敬一丹、水均益、方静、翟树杰等。《焦点访谈》目前有从业人员 80 人,由制片人、主持人、记者、策划和制作人 员组成,分为策划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记者三组 , 从事《焦点访谈》节目的日常采制和播出。《焦点访谈》在这些年的新闻评奖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罚”要依法》、 《巨额粮款化为水》、《难圆绿色梦》、《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粮食满仓”的
真相》、《吉烟现象》、《铲苗种烟 违法伤农》、《河道建起商品楼》、《洗不掉 的恶行》、《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想要通知书 先拿十万来》等节目曾经在社会 上引起广泛反响,并获得每年度中国新闻奖评论类大奖。《焦点访谈》曾两次被评为 “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栏目”,1999 年和 2001 年获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新闻名栏 目奖,1994 年至今,连续获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一等奖。二:新闻调查 一、栏目整体情况介绍 《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时长为 45 分钟,每周 1 期。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 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1、栏目创办背景: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 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 1996 年 5 月 17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如果说 1993 年 5 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 那么 1994 年 4 月 1 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 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2、关于栏目形态: 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确提出: “我们要做中国的 《60 分钟》 , ” 让大伙明白了要干什么,并由此自然而然地构想出未来节目的形态。《60 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视率最 高的 10 个节目之一,曾经连续 22 年高居全美收视排行榜前 10 名。在分析研究《60 分钟》节目的过程中,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并提出用 调查 的方式来做这种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理想中的节目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采 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使用专任出镜记者,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 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是开创性的。第一期开拍的节目:《西古县村纪事》 1996 年 4 月,中央电视台对晚间 9 点段实行竞标,共有近 10 几个栏目参加招标。为了迎接这次竞标,制片人张步兵确定了两个选题作为样片开拍,一个是西古县村纪 事,一个是宏志班。《宏志班》由夏骏负责,《西古县村纪事》由张洁负责。在张洁带领摄制组出发前,制片人张步兵交待了三句话:《焦点访谈》的题材、 《东方之子》式的采访、《生活空间》的拍摄方式。但是诞生于 1996 年的《西古县村纪事》,她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由于节目涉及到上访,涉及到三农,涉及到基层民主这些尖锐的矛盾,并且当时 还出现过类似节目播出后成百上千的人上访的现象,所以《西古县村纪事》在当年未 能播出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它使《新闻调查》不得不转换路数。首播节目《宏志班》 《新闻调查》开拍的第二个样片是《宏志班》。节目讲的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救助北京地区成绩优秀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将这 些学生编在一个班里, 学校免全部学费, 并在高中三年每年给予 1,500 元的生活补助。几个月以后,《宏志班》节目面世,制片人张步兵和王坚平意外地发现,节目比他们 想象的要好。《宏志班》这样一个小的题材,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让人感到很丰富饱满入情入 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闪现出理性的光辉。这给《新闻调查》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 路:小选题也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多层次透视。而这种多层次的 深刻理性,又可以 通过一些细节和故事来表达和展开。紧接着,《宏志班》作为《新闻调查》的样片参加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 节目 竞标,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1996 年 5 月 17 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开播时栏目 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 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
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 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3、栏目的理论探求: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 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 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 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 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 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 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 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 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 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 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4、运作机制: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 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 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 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 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 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为保证节目生产运作的效率,从 2003 年开始《新闻调 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家的帮助下,在中国电视界首次引入资源管理的概 念,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估体系;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 记者中心制;积极借助外脑等等。5、生产流程: 《新闻调查》的节目生产,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流程,选题 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 ―总结评价。选题申报: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栏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 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栏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 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 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 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 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前前期调查: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 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 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前期: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 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 好预案。后期剪辑: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 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6、节目营销: 为了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提高节目传播效果,从 2003 年开始,《新闻调查》逐 渐形成了一套节目营销的理念和体系。确立了单期节目的营销、栏目的营销和重大活 动营销等多种方式。就单期节目的营销来说,包括节目播出前的预告、节目播出后的 二次传播、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等。节目预告主要渠道是通过央视新闻频道《相约新七
天》和每日滚动的导视以及综合频道的导视等窗口进行。另外,《新闻调查》和多家 平面媒体和网络有合作,优秀的节目会被一些平面媒体和网络再次传播,形成舆论热 点。如果时机适合,还会组织节目的主创人员和网友交流。再者,每年《新闻调查》 还会把优秀节目结集出版,形成文本方便读者长久阅读。为了提升栏目的影响力,《新闻调查》还开展了多次校园行活动,和在校大学生 交流新闻理念和职业理想,并就栏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2003 年 12 月 12 日, 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了第一次校园行活动―― “电视调查性报道暨 《新 闻调查》栏目发展高级论坛”。2004 年 6 月 10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二次校园 行活动――“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栏目研讨会。2004 年 11 月又在上海复旦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华东地区的高校举行了 第三次校园行活动。7、节目播出时间: 2007 年 7 月 15 日的播出时间为: 首播:中央一套每周一 22:39 8、主持人:敬一丹、王志、董倩、长江、杨春等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均曾服 务于《新闻调查》栏目,目前《新闻调查》的固定出镜记者是柴静和古兵。9、现任制片人:张 洁 二、栏目发展阶段和具体定位 《新闻调查》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 1996 年到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调查》也经历了从多样化 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996 年―2000 年)――多元探索时期。第二阶段(2000 年到 2002 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第三阶段(2003 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 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新闻调查》创办的大型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于 2003 年的元月十一号正式开 播。2003 年 4 月,《新闻调查》在居庸关召开会议,新上任的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明确 提出调查性报道将作为栏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调查》在 电视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惟一优势。据央视公众资讯统计,自 2003 年第三季度起, 《新 闻调查》的观众会员量名列榜首。2004 年,在中央电视台所有栏目的综合排名中,满 意度居第六位。三:东方时空 栏目开办于 1993 年 5 月 1 日,这个 45 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 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 电视改革的先河”。经过 2000 年 11 月 27 日的一次大改版,《东方时空》从 45 分钟扩为 150 分钟, 以演播室为调度中心, 用直播方式将新闻、 实用资讯、 新闻专题等诸多内容有机串联 , 更加突出信息的时效性和服务性,还推出了《东方时空》所独有的周末版节目,构成 浑然一体的大型早间新闻杂志型节目,被兄弟媒体评价为 “中国新闻晨报”,中国 “新世纪传媒新动向的代言人”和“电子媒体发展的趋势”。2001 年 10 月,《东方时空》再次改版,将新闻及资讯节目分离出去,在保留原 有的《东方之子》、《百姓故事》、《世界》、《纪事》各子栏目的基础上,推出新 的子栏目《时空连线》。2004 年 9 月 1 日,《东方时空》移师晚间黄金时段,联手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焦 点访谈,推出晚间强档新闻版块。面对难得的机遇和空前的挑战,《东方时空》要以 新的起点,新的面貌,新的高度打造电视新闻杂志第一高度。黄金时间的《东方时空》继续坚持其一贯的主流性和新闻性,坚持对新闻事件和 人物进行全面、深度、个性化报道,在原有的各个版块基础上,新增《时空看点》、 《时空调查》和《媒体观点》三个新元素。整合后的《东方时空》将实现各部分弹性 互动,风格更加一致。
《时空连线》――第一时间直击新闻事件,为观众带来快速深入的现场报道。我 们的目标是成为 CCTV 当天国内重大新闻最权威、最及时的专题报道窗口。《时空看点》――纵评天下事,为您带来当日热点新闻最快的评论和分析。《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探求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努力在中国主 流媒体中创造更真实、更开放的谈话空间,力图为当代中国留下一份珍贵的口述的历 史。《百姓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关注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您共同分享人生。《时空调查》――聚焦社会热点,关注观众反馈,用数字表达观点,用数字解读 国计民生。《媒体观点》――汇聚百家之言,展示各方观点,全方位解读社会新闻热点,为 您提供观点碰撞和交锋的平台。在过去十五年成长过程中,《东方时空》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努 力提高节目内在品质。在将来的日子里,《东方时空》将一如既往地真诚面对观众, 内容上加强新闻性,更加贴近民生,形式上更加鲜活互动,风格更加统一,以全新的 面孔翻开中国电视新闻杂志崭新的一页。2008 年 3 月 24 日, 中央电视台开播已经 15 年之久的名牌电视新闻杂志性节目 《东 方时空》将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这次改版是《东方时空》开播以 来,第三次较大规模的改版。本次改版后的《东方时空》时长将由原来的四十五分钟 缩短为三十分钟, 首播由央视一套下午时段移入新闻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改版后的 《东 方时空》在节目构架上取消了原有的《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连线》三 个子栏目,使之成为一个相对通透和完整的板块。解决了原先三个板块风格不统一, 在定位和受众群体上兼容性较差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东方时空》的新闻专题特质。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流新闻专题节目,改版后的《东方时空》进一步明确了深度 报道的定位,致力于打造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时段的封面文章。在选题上更加追求新闻 的高度与硬度,在关注热点社会新闻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电视台的资源优势,积极 关注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新闻。在报道手段上,新《东方时空》将围绕当天或 近期的新闻热点进行全景式、多维度的报道。同时,充分运用多样化的电视技术和包 装手段,使节目在传播方式和手段上更显现代感和时尚感。改版之后的《东方时空》 将根据各方的反馈,对节目的样态和定位进行相应调整,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实施动态 改版。七:新闻网络媒体 新浪网新闻中心 提供滚动新闻、图片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 环保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新华通讯社-新华网 新华通讯社的官方网站。每天以中(简、繁体)、英、法、 西、俄、阿、日等 7 种语言,24 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每日更新量近 5000 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网上新闻信息总汇&。人民网 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也是互联 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等特 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网易新闻频道 国内门户网站网易的新闻综合频道。包含有社会新闻,图片中心, 图片新闻,网聚生色,时政新闻,时事评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军事,历史,网易专题, 深度报道,网易论坛,专业时事报道等内容。搜狐新闻 知名新闻资讯网站,纵览天下大事,聚焦新闻热点。提供最新、最快、 最全面、最详细的新闻报道。含分类新闻、文字直播,人物专题,图库、评论、访谈、 专题等,并设有文字版新闻报道,提供 RSS 订阅。中国新闻网-中新网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现开设有新闻大 观、图片、财经、图文专稿、电讯、专稿、专著、影视、出版、英才共十三个频道, 提供准确、迅速、多样化的文字、图片和在线音频、视频资讯。南方网(南方日报)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建管理的省重点新闻网站。开设新闻、 南粤、国际、港澳台、社会、财经、体育、娱乐、IT、教育、人才、房产、旅游、科 技、汽车、女性、动漫、理论、法制、社区和英文等多个新闻和信息资讯频道。
腾讯新闻 提供国内外财经新闻、科技动态、社会新闻、娱乐资讯、国内外时政、 国际态势、新闻图片、人物图片、教育新闻、要点回顾,新闻人物、文化、军事等的 大型专业新闻站点。国际在线-中文首页 含国际纵横,环球资讯报道。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 政府重点新闻网站,1998 年 12 月 26 日正式对外发布。“国际在线”主要提供新闻、 文化和经济类信息,并以丰富的音频节目为特色。TOM 新闻频道 提供国内、国际、娱乐、IT 等各方面新闻信息。含国内新闻、国 际新闻、新闻回顾、娱乐热辣焦点、时政要闻、即时热门新闻、焦点新闻等栏目。千龙网 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 北京晨报、北京现代商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主要媒体共同发起和创办的国内第一家 综合性新闻网站。南方报业网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出版并发行《南方日报》、 《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新京报》、《21 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南方体育》、 《城市画报》、《名牌》、《南方人物周刊》等。东方网 由上海主要新闻媒体和有关企业等 10 家单位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型综合性 互联网站。2000 年 5 月 28 日正式开通。自开通以来,推出免费邮件、新闻检索、在 线调查、投稿专线、投诉咨询、网上订票等多种功能性服务。中青在线 由中国青年报主办,包括新闻、教育、网络、生活、军事等内容。联合早报 世界著名华文网站,提供包括新闻在内的综合网络资讯服务。《联合 早报》是
的主要新闻来源。大洋网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创建,综合性新闻网站。包含新闻资讯、时尚娱乐、 投资理财、电子商务、虚拟社区等栏目。报业集团拥有十四家子报子刊, 《足球报》、 《新现代画报》、《南风窗》已是全国知名报刊。Yahoo!中国资讯 提供国内、国际、社会、体育、娱乐、科技、生活等新闻。含 财经热点、体育快讯、体育-娱乐特区、幻灯欣赏、嘉宾访谈、社区酷贴排行榜、全 球市场、NBA 比分直播等栏目。光明网 1998 年 1 月 1 日,光明日报电子版(《光明网》之前身)登上因特网, 这里荟萃了《光明日报》及其所属《生活时报》、《文摘报》、《书摘》杂志、《考 试》杂志及光明日报出版社图书等丰富的数字信息。河南报业网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包括《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 农村报》。荆楚网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湖北日报报业 集团主办。提供湖北的新闻,情感,IT,资讯等。
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教材上没有教我们怎么写现场新闻,只是笼统地教我们怎么写消息,怎 么写通讯,怎么写导语,怎么选择素材,怎么使用背景材料,所以刚一上班去跑现场新闻还 是边做边摸索。就现场新闻来说,它的一些具体采写要求真的有所不同,时常还要规避法律 风险。这几年做记者, 对现场新闻的采写感受就是要时常让“情景剧”这 3 个字在脑海中不断 浮现,不断骚扰自己。一是因为情景剧比较短,二是情景剧有对白有独白有旁白,还要运用 特写和白描等手法, 同时辅以音乐和色彩。作为情景剧的作者, 他必须调动身上所有的器官, 让口眼耳鼻和触觉一并动起来, 才能把一个情景剧写活, 而情景剧作者又必须是一个细腻的 人,对生活很敏感,善于调动各种器官观察和沟通。现场新闻的采写也是如此。如何采访现场新闻 好的现场新闻就是一场情景剧,首先它是短小精悍的,其次它要有现场感,而现场感恰 恰要调动看、问、听、闻等器官来捕捉现场新闻元素。具体怎么写现场新闻,将后面谈到, 先说说现场新闻的采访。对都市媒体来说现场新闻包括车祸、火灾、自杀、械斗群殴等,它的最大特点是稍纵即 逝,非常动态,所以现场新闻的采访,首先必须快速反应,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一般 报社都会专门给现场记者配车,便于快速反映。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新郎去银行取钱交晚上婚宴的钱,结果被人跟踪,抢劫者给了他两 枪,把钱抢走了。我接到报料跳上出租车第一个赶到现场,但还是晚了,现场已经拉起了警 戒线,围观的群众很多,中枪的人被送到附近医院。我没立即赶到医院,想在受伤者进手术 室之前拍到他的照片,还是来不及。后来只好返回现场采访目击者和警察,了解枪击案发生 的刹那间的情况。赶到现场后,如果没有摄影记者,你的第一件事是拍下现场的瞬间,然后再进行采访, 这样能抓住最感人、或最震撼人最具冲击力最具动感的一幕,其传播效果和感染力不亚于 500 字的描述。2005 年 4 月 6 日凌晨 3 点多,我刚跑完一个现场回来睡下,就接到读者报料说中山路 发生大火了。我家里现场很紧,在窗户边可以看到那边的天空被染红。我 5 分钟后赶到现场 时,消防官兵已经架起了 3 辆云梯车,调动 13 辆消防车、1 辆照明车、150 名消防官兵,后 来市长也亲临现场指挥。火势正处于猛烈燃烧阶段, 一层店面和二楼住宅的火势迅速向三楼 蔓延。我没时间采访其他人,一边观察一边拍照。我拍到一排房子被烧坏,每个窗户下都有 一个救火楼梯,消防官兵正在抢救的镜头,后来这张照片被评为当月好照片。在新闻现场, 如果事情正在发生, 记者不要急着去问目击者, 先调动所有感官紧盯现场, 待事情结束,再补充采访目击者关于记者赶到之前的情景。还说中山路那场火灾的采访。我拍照后,看着消防队员怎么灭火救人,顺带着听目击者 在说什么。我看到的是:“消防官兵分别在靠近中山路楼面升起 2 部云梯、架设 4 架拉梯,在楼房 的背面架起 3 架拉梯实施救人灭火。消防官兵很快又救出 3 名被困群众。由于现场浓烟大、 温度高,消防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从楼房靠中山路面的二楼、三楼破拆深入火场,采用前 后合击、内外夹攻战术,通过地面、车载水炮、民房屋顶、三节拉梯和云梯等途径,形成立 体灭火攻势,采取控制火势、逐片灭火的战术。” 在观察的同时,我听目击者说火灾刚发生时有人跳楼逃生。待火快扑灭后,我立即寻找 见到有人跳楼的目击者,从那里获得更多的现场细节。等天亮后,我和前来支援的记者去烧 毁的楼层察看,给报道增加现场素材。以上是记者赶到现场时, 现场仍在进行的采访技巧。但记者时常会碰到没有现场的情形, 遇到这种现场怎么采访? 只要目击者还在,记者就要尽可能多地采访目击者,并且不能只采访一位,因为当事人 已经不在现场,现场的一幕只有靠目击者来还原。一般来说,车祸、斗殴中的当事方受伤后都被送往医院,或者被带往派出所,这时记者 应跟先跟 120 联系,问问伤者送到哪个医院了,然后赶到医院采访当事人及其家属。若果当 事人被带到派出所,就一应该到辖区派出所了解情况。交通事故就要采访交警。现场新闻如何写 现场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再现现场,要有现场感。如何让现场新闻有现场感,我
觉得那就是要像写情景剧那样写现场。我们先来看杭州 《都市快报》 的一则现场新闻, 引题是“女: 房产都给你, 我不要! 男: 还是你拿去好了”,主题是“这对夫妻办离婚办晕一屋子人:哪有离婚都不要财产的”,标 题就很有现场感。内容如下―― 昨天上午,宁波鄞州区民政局离婚登记办公室里,一对办离婚的中年夫妻,面对财产的 归属,互相推让起来,把一屋子人都搞糊涂了。原来,女方觉得没了婚姻,要房产也没有意义;而男方长期赌博,心存愧疚,不好意思 再要房产。最终,因为证件没带齐,这对夫妻被大家劝回家了。昨天上午,到鄞州区办离婚的不少,很多夫妻都是匆匆忙忙而来,连协议书也没写。工 作人员给他们一人发一张协议书的草稿, 让还没有准备好的夫妻先去商量好, 填好协议再办 手续。张女士和李先生两个倒是带着协议来的,可工作人员一看,就觉得还是有点问题:“这 协议书上,怎么没有财产具体怎么分?” 协议书确实写得简单了:孩子已经独立成家;财产自行协商;债务各自承担。张女士和李先生笑了一下,“我们都商量好了,不用写了。” “商量好也得写清楚,不然以后万一吵架了你们会很麻烦。”工作人员很耐心地解释。张女士和李先生都快 50 岁了,在邱隘羊毛衫市场做生意,他们的共同财产除了市场里 的店面房,还有家里居住的房子等。李先生把笔递给张女士,捅了捅她的胳膊笑着说:“那你写吧,房产都归你。”张女士 则拉下脸来:“房产都给你,我不要!”“你拿去吧,给你好了!” 两人当场就互相推让起来,还没办完离婚手续的一个女士忍不住了:“人家离婚了,抢 财产还来不及,打官司的都有,怎么你们都不要啊?” 张女士看了她一眼,小声地说:“婚姻都没了,还要财产有什么用?” 李先生不说话,也不肯在协议书上写财产归自己。“既然你们都这么谦让,干吗还要离婚呢?”工作人员也好奇了。“你们不知道,他太要赌了!” 李先生一听,不好意思地躲到人群后面。“那干吗两人都不要财产呢?” 李先生转过身解释说:“她跟着我,已经吃了不少苦,这财产我是不好意思要的。而且 有了财产,我更难戒赌了。” “财产问题,你们是一定要写清楚的。”工作人员一边查他们的证件一边说,“户口簿 有没有带来?” “户口簿也要?我们早就弄丢了!”张女士着急起来。“没有户口簿,不能办离婚的。或者去你们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打户籍证明。”工作人 员整理好两人的证件,递还给张女士。李先生一下子搂住张女士的肩膀说:“办不了?那好啊!那咱们不离了!”张女士挣脱 他的手,板着脸还坚持要离。一个小伙子说话了: “既然他不想离, 你就不要坚持了, 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对啊! 再给他一次机会吧!”小伙子的母亲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张女士急红了脸:“我都不知道给他多少次机会了,他老是不改。” “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工作人员对李先生说,“赌博害人,你得改啊!” 李先生在屋里转着圈,讪笑着:“是是??我改,我一定改。” “咱们走吧??”李先生一把拉过张女士的手,满脸堆笑地离开了办公室。这则千字新闻通过夫妻俩的对话、 工作人员的插话和其他人的旁白, 再现了这个离婚故 事的现场,几乎不用改动就可以做一个都市情景剧的剧本了。特别要注意的直接引语和动词的运用, 这往往是再现现场的两把宝剑。我们来看看文中 生动传神的动词: 起初是丈夫把笔“递”给妻子, “捅了捅”她的胳膊“笑着说”那你写吧, 房产都归你, 妻子则“拉”下脸来说我不要。妻子说丈夫太要赌了,丈夫不好意思地“躲”到人群后面。然后丈夫一下子“搂住”妻子的肩膀说不离了, 妻子却“挣脱”他的手, “板着脸”还坚持 要离。最后丈夫在屋里“转着圈”,“讪笑”着说一定改。”“拉过”妻子的手,“满脸堆 笑”地离开了办公室。
“捅了捅”、“笑着说”、“躲”把丈夫愧疚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妻子“拉下脸 来”则说明她还在生气。“搂住”是丈夫的示好动作,“转着圈”,“讪笑着说”表明丈夫 很着急,想悔改。“拉过”这个动作是亲朋好友之间常用的动作,表示关系不一般。这个报 道,让人感受到新闻中的主角和配角一直在动,所以整篇新闻才会动感十足。再来看我本人采写的一篇现场新闻, 被评为厦门市新闻一等奖, 它的成功除了事情罕见 感人外,写法上精炼生动,运用了对话和许多动词。标题是《特别的礼物给特别的他》 ,写 一个女孩在情人节下午把火车站广场打扫干净,再拿着玫瑰去见男友的感人故事。(见 2004 年 2 月 15 日厦门晚报)具体内容如下: 本报讯 (记者 查本恩实习生吴珊珊)“火车站一个女孩很奇怪,她不是清洁工,却一 手拿着玫瑰一手拿着扫把打扫卫生。”昨天,途经此地的潘先生向本报市民热线 5589999 报料说。昨天下午 3 时多,记者来到火车站时,那个背着背包、弯腰打扫卫生的女孩仍在,从她 身边经过的人都禁不住奇怪地看上一眼。那朵火红的玫瑰花夹在她的背包上,花很小,和情 人节市场上出售的大朵大朵娇艳欲滴的玫瑰相比,显得娇小淡雅。她说那朵玫瑰花是她准备的情人节礼物, 不过要等到把整个火车站都打扫干净后才会把 花送给男友。记者对这种做法感到纳闷。她说:“因为他让我成长了,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让我 懂得了要时刻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切。他曾经帮助我走过了一次又一次困境。我四年前一个人 从永安来厦门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是他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能 像今天一样生活下去,我要用这种方式把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下午 3 点钟的厦门,天气很热。陪她打扫卫生的记者已满头是汗,建议先到阴凉的地方 休息。满脸汗水的她还是摇头拒绝。“火车站这么大,你今天可能扫不完。”记者说。“可以的!一定可以的!我相信爱情的力量,它可以战胜一切!”她一边说着,一边蹲 下身去,将深陷入泥土中的一根根木签拔出放到垃圾桶中。“我一定要把火车站打扫得干干净净,无论多晚,因为这里是我们相遇的地方。我要让 所有来火车站的人们都能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她还说,等把火车站广场的垃圾扫完了,她 就拿着玫瑰去见男朋友。不管怎样打听,她就是不愿说出自己的名字,说她男朋友不知道她这样做,她也不想让 他知道。单个场景的现场新闻比较好写, 遇到多个场景组合在一起的大的混乱的现场, 怎么写? 1912 年,袁世凯在北京东华门附近被刺,他的澳大利亚幕僚乔治?莫里森目睹了现场, 这位做过记者的老外是这样描述现场的: “一匹马冲过追赶的人, 片刻沉寂之后, 只见袁世凯乘坐的马车在卫兵的保护下迅速从 出事地点冲出来??袁世凯安然无恙。但是又一匹马从街上狂奔而过, 可以看到士兵也狂奔 而来??被炸断的电话和电报线缆散落在地, 纠缠在一起。士兵和警察迅速控制了出事地点, 一队士兵向靠近街角的第三所房子冲过去??他们用枪托砸破窗户, 破门而入??一个卫兵 倒在马路中间,面部朝下,如同刚刚被宰杀的猪一样,一股股鲜血不断涌出,他很快就要死 去??往远处看, 还有一匹被炸死的马。炸弹是在消防栓附近爆炸的??在临街的一家商店 里发现了多枚炸弹,路上还有一枚没有爆炸的??一名肇事者很快就被捕了。不久,另外两 个投掷炸弹的凶手也被抓获。他们中间有一个是留着小胡子、 穿着中式长衫的年轻人??” (见张功臣选编《历史现场》第 125 页) 这么一个混乱的刺杀现场,莫里森从眼前近处写起,然后写到街角,关注点从袁世凯到 士兵到凶手不断地转移, 富有冲击力的动词和短句描绘了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刺杀现场, 犹 如电视电影里所见的画面一样,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莫里森的这种现场写法,就是大的、混乱的、由多个场景组成的新闻现场的写法。写作 上要有场景转换,转换的方式可以是由近及远,也可是由远及近;可以是由现场中心向四周 散开,也可是从四周望中心聚焦。我们再来看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现场新闻《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是合众国际社记 者目击肯尼迪总统被刺的现场写就的, 记者非常注意场景的转换, 尽管这种转换是随着事情 的不断发展顺其自然的,却把肯尼迪总统被刺、约翰逊飞机上宣誓等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了。第一个场景是肯尼迪被刺的一刹那: “突然, 我们听到三声巨响, 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
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我朝总统专车望去,既没 见到总统,也没见到陪同他的州长。” 接着,他找到电话给总部报道肯尼迪总统被刺的消息,接着第二个场景出现:“当我们 一到值班室门口,就听见里头在大声地喊:请安静!吉尔达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宣布:约翰? 肯尼迪总统约在一点钟逝世。” 之后,他通过几个细节描述了第一夫人:“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走来了,身上仍然穿着那 件粉红色的羊毛外衣,这天早上,她就是穿着这件衣服站在丈夫身边,兴奋地同机场上欢迎 的人们一一握手??她面色苍白,眼泪都哭干了。” 这时,第三个关键场景出现了――法官叫肯尼迪举起右手跟着他念:我庄严地宣誓,我 将忠实地履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职责??我祈求上帝保佑。总统宣誓完毕,“约翰逊首先转向他的夫人、紧紧地搂住她的双肩,亲吻她的面颊。接 着,他又转向肯尼迪的遗孀,用左臂挽住她,吻了吻她的面颊。” 后面还有一个约翰逊在飞机上发表短暂声明,悼念肯尼迪。前面 3 个关键场景展示了决定美国命运的 3 个短暂时刻: 肯尼迪被刺刹那间的现场、 总 统受伤过重逝世、 新总统飞机上宣誓就职。据说后来关于肯尼迪被刺的电影很大程度上参照 了这篇报道,再现整个事情经过。现场新闻如何规避风险 现场新闻要求在短时间内报道出事情的基本真相,一不小心就会出错,甚至吃官司,所 以一定要小心。1. 拿不准的细节不要写进稿件; 2. 模糊也是一种准确,特别是在伤亡人数方面,如果没有警方的权威数字,最好模糊 处理; 3. 不偏信目击者,要采访多个目击者,尽可能采访到当事人; 4. 警察在场时要采访警察,如果被警察拒绝,最好把被拒绝这一事实写进稿件,表明 你履行了采访程序; 5. 预估法律风险,最好录音; 6. 报道要平衡,当事双方都要采访; 7. 对没有结果或正在调查的事件,在稿件最后加上“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表示报 道的并不是最后的结论,这样报道出现偏差,也可用这句话来开脱。
西方主流传媒新闻报道规范
一、关于消息来源 一、关于消息来源的几个基本问题 1、使用消息来源的基本原则 (1)诚实原则:即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时必须诚实,不欺骗造假。路透社:我们提供消息来源时决不应误导读者,把消息来源公开说的事情作为背景性的东 西来引用,或者当我们只有一个消息来源的时候,却以多个消息来源的形式来引用。《华盛顿邮报》:如果一个报道引用多个消息来源,我们必须有多个消息来源。如果报道 说某人拒绝评论,那也必须是事实。我们不能企图通过不准确地写作――他们拒绝我们的 采访来保护消息来源。[1] 诚实是使用消息来源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根据路透社等传媒的规范,传媒在使用消息来源 时应避免以下不诚实的行为: .谎报消息来源的数量,无中生有,以少充多 .以欺骗的方式保护消息来源 .虚假描述消息来源提供信息的方式 (2)透明原则:即尽可能向受众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以使受众对消息来源的情况有 一个比较具体明确的认知,以便对消息来源及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能有所判断。美联社:我们应提供消息来源的全名和确认该消息来源身份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消息来源 的年龄,头衔,所在公司、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名称,还有家乡。并解释为什么他或她是可 信的。[2] 《华盛顿邮报》:应在报道中最大可能限度向读者披露信息的消息来源。我们应该使我们 的报道尽可能地对读者透明,以便他们可以知道我们怎样和从哪里获得我们的信息。即使对匿名消息来源,也应尽量提供一些信息,力求在一定程度上透明。路透社:(匿名)消息来源应尽可能详细而明确。努力同消息来源协商使其同意对其做十 分准确的描述以使读者相信我们匿名消息来源的可靠性。没有进一步描述的“一位消息人 士”、“几位消息人士”“几位观察员”是含糊和不可接受的。“消息灵通人士”“可靠 消息人士”的用法也是如此。上述传媒的规范可归结为一点,就是尽可能具体、准确地交代消息来源的信息,匿名消息 来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消息来源越透明,报道的可信度就越高。美联社认为,透明度 是其可信性的关键。(3)多源核实原则:即通常情况下,报道应具有多个消息来源相互佐证,而不应依靠单一 消息来源做报道。美联社:在正常情况下,美联社的报道应寻求不止一个消息来源,以便信息能被其他消息 来源证实或详述。路透社:只要可能,应反复核实信息。两个或更多消息来源好于一个消息来源。根据上面案例,记者在进行多源核实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使用消息来源的数量应与新闻的重要、敏感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通常,新闻 越重要、敏感、复杂,就越需要记者采访核实更多的消息来源。采访的消息来源越多,新 闻的可靠性往往就可能越高。.注意消息来源的平衡性。即一般情况下,争议双方或多方消息来源的数量要保持适当的 平衡,不能“一头热”只采访争议一方的消息来源,否则采访的消息来源愈多就越可能适 得其反。.注意采访中立方的意见。比如“后妈虐童”案例中提到的公安部门和医院。它们是中立 者,而且对事件的发言具有权威性,是报道不可缺少的消息来源。.注意消息来源之间的独立性。就是提防消息来源之间有串谋,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单一消息来源做报道?美联社的要求如下: 只有在很少情况下,一个消息来源才是足够的,也就是当资料来源于一个权威人物,而他 提供的信息如此详细以至其准确性毫无疑问时。根据美联社的规定,使用单一消息来源做报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来源权威,二 是信息的准确性毫无疑问。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来源权威,并不能保证其提供信息的准 确可靠。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权威来源也可能提供不准确的信息。
(插页)路透社记者应熟悉的使用消息来源的技巧: .只要有可能使用实名消息来源,因为他们为自己提供的信息负责,即使我们仍然要为报 道的准确、平衡和法律安全负有责任。敦促消息来源公开行事。.当必要时,路透社将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即他们提供的市场或公众利益信息不能公开利 用。我们为这种信息的准确性单独负责。.当同消息来源交谈时,永远要确信双方谈话的基本规范是清楚的。访问时要记笔记,并 录音。.只要有可能,应反复核实信息。两个或更多消息来源好于一个消息来源。评估匿名消息 来源时,应权衡该消息来源的业绩记录、职位和动机。使用你的常识。如果信息听起来是 错误的,应进一步核实。.采访交易、争论、谈判或冲突的各方的消息来源。.在使用消息来源以及获得信息方面应诚实。尽可能多的提供有关消息来源的背景和资料 以鉴别他们提供的信息,无论是实名消息来源还是匿名消息来源。对你不知道的东西也应 态度鲜明。.在例外情况下,当新闻来自直接了解情况的可信赖的消息来源并且信息可靠时,路透会 播发来自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的新闻。单一消息来源报道要经过特别的批准程序。.同消息来源有约定的是路透社,而非记者。如果有合理的编辑理由,期望你向你的主管 透露你的消息来源。保护消息来源的秘密,对记者和主管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做首创性报道时,努力证伪和证实你的报道。.准确始终是第一位的。出错比时效慢更糟糕。在播发稿件前,应考虑你将怎样应对挑战 或否认。.始终保护权威消息来源。.路透社将给予遵守消息来源指导方针和相应批准程序的记者以支持。(来源:A handbook of Reuters journalism) 2.关于消息来源审稿的政策 在实践中,一个棘手问题经常困扰记者,一些消息来源会要求记者在稿件发表前给他们看 稿或读稿(通称审稿――作者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实际上是消息来源对稿件的一 种审查或干预。要不要给消息来源审稿呢?对这一问题存有争议。一些记者会主动给消息 来源审稿,而有一些记者和传媒则坚决反对给消息来源审稿。下面是路透社、《华盛顿邮 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相关规范: 路透社的规范包括三点: .路透社决不在发表前提供报道、手稿或图像给消息来源审查。这违背我们的独立性。.出于我们自己的意志,我们会与消息来源反复核实以验证引语或事实性信息的可靠性, 直到我们满意为止。.不给消息来源收回或实质上改变引语或信息以突出其优点的机会。(插页)美国《圣荷西信使报》记者如何向消息来源核实内容的指引: .是否让消息来源校阅有关的段落,应由记者凭专业判断决定。.让有关人士校阅全文的做法并不常见,但该报并不反对这样做。如果有关的报道涉及技 术性题材时,请专家校阅文稿中技术性的部分是适当的。.给被引述者读出文稿中他/她本人的话语时,要小心处理。如果能够使文稿更加公平、准 确,可以让事主改变原先讲的话,但不应该借此加插专业术语。事主改动后的内容应该是 全新的观点,而非修饰原本的话语。更不能让政府官员借机隐藏身份,该为不具名的报道。.在公共场合发表的声明、谈话,社会领袖发表的演讲,发表时都不得修改。.记者必须明白,自己才是内容的把关人,而不是消息来源或新闻主角。.消息来源则需要明白,他/她提供的消息会经过编辑处理才发表。.在个别情况下,可允许当事人收回言论。比如,出口后才意识到,见报的话可能遭到解 雇、起诉,或者被要求离婚。但如果发言者基于职业,理应懂得面对传媒,即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来源:《最佳方案:公平报道的美国经验》) 二、关于匿名消息来源 匿名消息来源问题是消息来源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纽约时报》等一些西方传媒对此有 专门的规约。下面是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主流传媒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一些规范: 1、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条件
一般情况,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应具备下述条件: (1)来源可靠,信息准确而重要 使用匿名消息的条件首要条件是,来源可靠,信息准确而重要。路透社:我们相信他们(指匿名消息来源――作者注)在提供准确、可靠并有新闻价值的 信息??。匿名消息来源必须直接知道他们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或者代表直接知道该信息 的权威机构。《洛杉矶时报》:匿名消息来源应用来传播重要信息给我们的读者。我们不应用匿名消息 来源来发表不重要的、显而易见的或一心谋私利的资料。[3] 此外,美联社将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对报道至关重要,消息来源可靠并处于拥有准确 信息的位置,作为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条件。(2)非观点性、推测性、攻击性言论 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第二个条件是,通常情况下,不应以匿名的方式来发表观点、推测, 尤其是攻击性言论。《洛杉矶时报》:决不允许消息来源利用匿名做掩护来发表推测或怀有偏见的攻击。《华盛顿邮报》:我们不应刊印未披露姓名的消息来源怀有偏见的引语。想要在我们 报纸上向某人开火的消息来源应用自己的名字。路透社:我们决不能允许我们的消息来源以匿名为掩护做断言、有争议的声明或漫骂式的 抨击。如果就冲突中他方发生的事情引用一方的匿名消息来源,使用他们只能用来获得事 实,而不是观点。如果一个消息来源想对个人、机构、公司或国家进行漫骂式的抨击,他 或她必须公开表示意见。美联社也有类似的规定。可以看出,上述传媒的政策基本一致,即不应使用用匿名消息来源传播观点、推测,尤其 当他们带有攻击性、有争议或有偏见时。(3)不得以使用 即使匿名消息来源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也应严格限制,就是要在 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使用,要将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作为最后的诉诸手段。这是使用匿名消息 来源的第三个条件。《纽约时报》:匿名消息来源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的才可使用――以别的方式报纸就不能 出版它认为可靠而有报道价值的信息。[4] 路透社:??这种信息我们通过任何其他方式不可能获得。当我们使用实名消息来源 容易得到同样的信息时,就不应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美联社:除非被迫接受消息来源的匿名条件,否则就不能使用其提供的信息。《华盛顿邮报》也规定,不应随意地或不经思考地同意消息来源匿名,只有在别无选 择的情况下才允许消息来源匿名。上述传媒共同申明了一个原则,即在不得以或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匿名消息来源, 这种不得以表现在,如果不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或者不答应消息来源匿名的条件,记者和传 媒就无法获得和披露其所认为的重要信息。相反的做法,随意轻率地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则 被上述传媒所禁止。在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时除了要记住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外,从西方传媒的实践来看,记者还 应注意以下技巧: .不应轻易通过承诺匿名来获得采访机会或信息。.在承诺匿名前应与相关编辑商量征得同意。.关于匿名承诺的内容应确保双方完全清楚没有异议且简单易行。.匿名承诺应尽可能留有余地,并努力说服消息来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透露其名。.避免赋予消息来源修改批准稿件的权利。.强奸受害人,未成年人等在某些情况下应自动予以匿名,除非当事人自愿披露身份 那么什么情况下,记者可以对要求匿名的消息来源说不呢?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认为有 以下几种情况: .材料有公开记录 .材料人人皆知 .材料可以从好几个来源得到 .记者本人是目击者 插页)《纽约时报》关于匿名消息来源使用的规范:
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匿名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必须直接知道其提供给的信息。.消息来源必须是为时报所知的了解这种信息的权威人士。.事情高度敏感,消息来源可能因提供消息面临法律诉讼危险或因此丢掉生计。.由于政策的原因,权威政府官员不能代表政府讲话。《纽约时报》规定,即使在这种情形下,采访后,“记者应力劝消息来源公开透露其有新 闻价值的信息”。在下列情况下不准予匿名: .平常采访中,禁止不经思考的匿名或者把匿名作为一个假定条件。也就是,日常报道不 应准予消息来源匿名。.当消息来源容易得到时,不应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不应准予投机商匿名,“除非其投机行为真实并具有新闻价值,并能清楚地表明事实真 相。” .利用匿名做掩护进行个人或党派攻击。.价值不高或寻常的评论(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Confidential News Sources) 2.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应注意的问题 (1)谨慎评估 由于匿名消息来源可信度最低、风险系数最大,所以记者在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前必须谨慎 地予以评估。对此,路透社有如下要求: 评估匿名消息来源时,应权衡该消息来源的业绩记录、职位和动机。记者和编辑应质疑远 离事件的消息来源提供信息的准确性。根据路透社规定,评估匿名消息来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消息来源提供信息的业绩记录如何? .消息来源是否处于能够接近信息的位置? .消息来源提供信息的动机如何? .消息来源距离事件远还是近? (2)多源核实 多源核实是使用消息来源的核心原则,而对于匿名消息来源应以更高的标准来进行多源核 实。一般来说,依靠匿名消息来源所做的报道必须要通过另外一个或多个消息来源的反复 证实,以此确保报道的真实性,避免依赖单一匿名消息来源来做报道。路透社:基于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尤其需要反复核实,通常应有两或三个消息来源。(3)予以解释 一般情况下,记者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时,应对消息来源匿名的原因、动机等予以解释,例 如害怕报复,尽可能清楚告知读者一些有关匿名消息来源的信息,以使读者能对消息来源 的可信度有所判断。这也是使用消息来源透明原则的要求。美联社:我们必须在报道中解释为什么消息来源要求匿名。与此相应,我们必须描述消息 来源披露信息的动机。如果报道以文件为主而不是靠采访,记者必须至少描述文件是怎样 获得的。《华盛顿邮报》:我们必须努力尽可能多地告诉我们的读者,为什么我们的匿名消息来源 值得我们信任。我们努力提供更多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当消息来源拒绝被指明身份 时,应向读者表明邮报力图指明消息来源身份,并解释不能指明其身份的原因。例如说, “消息来源只有在其不被指出姓名的条件下才愿意谈”?? 路透社:我们应尽可能清楚地告知读者我们相信消息可靠的原因和我们已为确保不为人操 纵采取了什么措施。当我们描述消息来源时,这种做法很有效。《纽约时报》:在同意匿名时,记者的职责是找到措辞――它们能尽可能少地隐瞒读者用 来估量消息来源可靠性的信息。根据上述传媒的规范,记者在报道中对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做解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消息来源要求匿名的原因或动机 .如果消息来源是文件之类,应说明文件获得的途径 .解释记者为指明消息来源所做的努力 .尽可能告知受众匿名消息来源可靠的原因以及为避免被其操纵采取的措施
.其他能够证明匿名消息来源及其提供信息可靠性的信息。(4)编辑的权力和责任 在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时,相关编辑有权力或责任知道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记者应向相关 编辑透露其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路透社:一经要求,记者被期望向他们的直接主管披露消息来源。拒绝这样做可能会导致 报道被推迟以做进一步的斟酌。主管有责任确保消息来源及获得信息的适当性,尤其是敏 感报道。如果主管对消息来源有疑问,记者应向主管作出说明。《华盛顿邮报》:编辑有责任了解报道中所使用消息来源的身份,以便能与记者共同评估 使用他们的适当性。一些消息来源或许坚持记者不要向编辑透露其身份,我们对此应予以 抵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记者应解释,这样获得的信息不可能刊印。出现在报纸上的任 何事的消息来源应至少为一个编辑所知。BBC(英国广播公司):无论何时,相关编辑有权知道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为避免卷入重 要指控,应当抵制任何不向高级编辑披露消息来源身份的企图。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记 者应当清楚,这一秘密获取的信息可能不被播发。[5] 编辑有权力知道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记者应向相关编辑披露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是现 当今许多西方主流传媒的一个基本要求。(插页)《纽约时报》关于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时编辑责任的规定: .在常规报道中,部门主管有责任知道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并可以全权处理此消息来源。经记者同意,可以授权下级责任编辑知道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一经要求,执行总编辑和总编辑有权知道消息来源的身份。.在适度敏感的报道中,如果记者只希望和执行总编辑或总编辑知道消息来源的身份,应 予以尊重。.在异常敏感的报道中,如果至关重要的法律问题或国家安全问题的消息来源暴露会面临 可怕的后果,那么记者可以要求执行总编辑完全保密。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总编辑可以决 定要求记者对消息来源仅仅做一个有限描述,并放弃知道消息来源完全身份的权力,但前 提是执行总编辑批准这种请求。(5)获得批准 记者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必须获得相关编辑的批准,否则不能在报道中擅自使用匿名消息来 源。也就说,相关编辑不仅有知晓记者所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真实身份的权力,也有批准记 者能否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权力。美联社:想要使用来自匿名消息来源资料的记者在发送报道给编辑台之前,必须获得其新 闻主管的批准。《洛杉矶时报》:在实践中,记者开始考虑为保护消息来源而同意匿名之前应咨询编辑。(6)遵守诺言 一旦承诺匿名,记者和相关编辑必须遵守诺言,保护消息来源的秘密。这是西方新闻业的 一个基本原则。BBC:保护消息来源是新闻业的一个基本原则,当承诺匿名时,必须谨慎,要恰当地遵守诺 言,包括为此违抗法庭之命。《纽约时报》:任何了解消息来源身份的编辑必须像记者一样严守秘密。编辑不能向其他 记者或未被授权的编辑泄露消息来源的身份,并且不可以使用此消息来源,无论是现在还 是以后。没有必要被授权知道秘密消息来源身份的普通编辑为知道哪个编辑已知道消息来 源的身份负有责任。日本民间放送联盟报道指针:明示信息发送源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为了保护信息提供 者而不得不隐匿信息源时,严守秘密是广播人基本的伦理(道德)。[6] 此外,《洛杉矶时报》也要求记者必须遵守匿名承诺。3、使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 通常,记者应特别要避免依靠单一匿名消息来源做报道,因为这类消息来源是所有消息来 源中可信度最低的一类,可能使报道的风险系数达到最高值。下面是《华盛顿邮报》、路 透社的相关规范: 《华盛顿邮报》:使用单一秘密消息来源的判断取决于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消息来源 提供信息的动机。只有在执行总编辑、总编辑等人深思熟虑之后,才应刊印来自单一秘密 消息来源的信息。
路透社:当新闻来自直接了解情况的可信赖的消息来源并且信息可靠时,路透社会播发来 自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的新闻。使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应是例外,并需经直接主管批 准。这些信息应受到特别详细的审查,以保证我们不被操纵。《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的上述规定内容基本与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大体相同。此外,值得 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对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进行特别详细的审查;二是深思熟虑后方 可使用。因为使用单一匿名消息来源的风险很高,所以执行更为严格的政策。(插页)美联社使用基于匿名消息来源的其他新闻机构报道的规定: 当我们认为基于匿名消息来源的其他新闻机构的报道适合我们报道时,需要对它们 做最小心的详细审查。(1)资料必须真实的并没有其他方式能获得。(2)报道必须真正重要并有新闻价值。(3)所获资料的使用必须经主管授权。(4)报道必须平衡,且必须予以解释。(5)必须真正做出努力使它公开发表,或者最低限度,通过自己的消息来源证实它。(6)如果有任何疑问,不应再用此报道。(7)如果资料最终被采用,必须将它归属于原创人员,并注意他们对消息来源的描 述。三、归属 归属(Attribution)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指明信息或引言的来源,多用于使用非自己 采集资料的情况。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传媒的新闻规范中都对归属 有专门的规定。1.必须归属的情况 (1)使用他人资料时 记者在写一篇报道时,除了自己的原创性的内容,常常还要使用来自他人的资料。在使用 他人资料时,一般情况下,必须做归属。路透社的规范如下: 应在报道中将非我们自己采集资料清楚地归属于消息来源,包括当消息来源是我们的竞争 对手时。这种透明是必需的,做不到这一点,会使我们面临剽窃的指控。第一种情况,使用其他传媒的报道 路透社:来自他人的报道必须指明消息来源,无论是报纸、网站、广播或通讯社,甚 至路透社的竞争对手。??唯一的例外是,当报道是基于一个在电视上露面的明显容易认 出的消息来源(例如政府部长或知名公司执行官)。第二种情况,使用独家的、有争议的或敏感资料 美联社:当资料是独家的、有争议的或敏感的时,我们总是归属它。并且我们不以其最初 形式播发这些报道;我们改写他们,以便其形式、内容、结构和长度符合我们的要求并适 合我们服务的更广泛的受众。使用他人资料时,除了必须归属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资料可靠 美联社:在考虑其他来源的信息时,??我们必须使我们自己确信,我们自己报道所 用资料是可靠的。如果它不符合美联社标准,我们就不使用它。也即只有在确信他人的资料可靠时才能使用,否则就不应使用。二是必须核实 路透社:尽一切努力核实来自别人的报道。如果我们不能获得证实,在报道中澄清 我们的努力。美联社:我们可以使用新闻稿的信息和引语,但我们必须核实该资料,用其他来源 的信息补充它,然后写成我们自己的报道。(2)断言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事发生时 《华盛顿邮报》:尽管记者没有亲眼所见,但是却断言某事实际上发生过,这种断言 应被归属。所以,描述一个事件的叙述策略,如果就像证人在向我们叙述,那么这种叙述 策略必须包含归属。如果我们重建人们之间的讲话或交流,而它基于那些人或听见他们讲 话的证人的回忆,那么我们必须一目了然地归属那些回忆。2.归属必须诚实 除非记者本人是事件的目击者,否则所有的事实都应是来自其他渠道,因此必须诚实 归属,不能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或混淆不清。
《华盛顿邮报》:我们对信息的消息来源必须诚实。报道中的事实和引语,如果不是源自 我们自己的报道,必须被归属。读者应能区分开记者看见的东西和记者从其他消息来源得 到的东西,如通讯社、记者团、电子邮件、网站等。如果记者没有出现在报道中所描述的 现场,报道应澄清那一点。(插页)《纽约时报》关于匿名消息来源归属应注意事项的规定: (1)应区别高级和低级的行政人员或官员。(2)不应使用难以辨认的归属。例如“消息人士说”,它等同于“有人说。”“消息灵通人士”或“可靠消息人士”也并 没有改进。这些归属因缺少富有意义的修饰成分而显得空洞。(3)归属应尽可能详细。措辞过于含糊可能使人怀疑消息来源可能就是记者。(4)在写到文件时,只要可能,应详细说明是怎样得到它们的。(5)避免机械地提及消息来源“坚持匿名”或“要求匿名”。当可能时,应精练地解释记 者和消息来源实际达成何种谅解,并且应说明原因和消息来源的动机。(6)在没有同为保密承担义务的记者商量的情况下,编辑决不能改变对消息来源的描述。(7)诚实归属。归属的每个字都必须真实,不为消息来源做掩饰。四、与消息来源打交道 与消息来源打交道是记者职业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消息来源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记 者极为重要的资源。那么,记者与消息来源打交道应遵循哪些原则,注意哪些问题? 1、务求公正 所谓公正,就是要公平地对待消息来源,不能偏袒或偏见,这是记者与消息来源打交 道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华盛顿邮报》:我们努力公平地对待消息来源。这意味着,把我们所引用的陈述放 进背景,并以公认公平和准确的方式概述我们所引用人的观点。??我们不应刊印未披露 姓名的消息来源怀有偏见的引语。路透社:记者也不可以报道或引用家庭成员,以避免给人偏袒或偏见的感觉。2.保持距离 即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应保持在适当的职业关系范围之内。路透社:我们鼓励职员培养消息来源,但也期望他们知道与消息来源保持一定距离的 必要性。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在站在争议的一方培养或联合消息来源。在此有理由提出疑问, 是否这种关系已超越适当的职业关系的范围。??职员应向适当的主管透露其同消息来源 或可能成为采访对象的人罗曼蒂克或家庭式的情感。3.诚实无欺 即不欺骗误导消息来源。一般情况下,记者与消息来源打交道时,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 过电话、电子邮件,都应明确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工作单位和采访意图,并以此作为打 交道的基础。路透社:路透社记者不通过欺骗来获取新闻。我们始终表明自己为路透社工作。我们既不 冒充记者之外的人,也不假装来自其他新闻机构。伪装身份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即为了新 闻采集的缘故,允许假装也许是适当的。职员应根据常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决定做什么。如果遇到挑战,在一切情况下,必须说明自己是路透社记者。《华盛顿邮报》:我们不欺骗或误导消息来源。当明确我们自己的身份时,我们说我们是 邮报的记者。我们的报道应是可敬的;我们应准备公开解释我们为得到报道所做的任何事 情。4.慎重许诺 记者不应轻易在向消息来源做任何自己不宜做或不能履行的许诺,最好是避免任何许诺。《纽约时报》:我们不对消息来源许诺,我们将不做另外的报道,或不努力证实已报道的 信息。我们不对消息来源许诺,我们将不就报道对象寻求来自他人的评论。(然而,我们 可以同意有限的延迟进一步的调查――比如,直到股票交易结束)。5.避免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记者与消息来源打交道时应尽量避免的行为之一。如接受消 息来源提供的礼物、旅行等。禁止记者接受消息来源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限制可能会造 成利益冲突的活动,已成为西方传媒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指南。关于利益冲突问题本书有专 章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章 准确性 一、消息来源与准确性 在所有影响新闻报道准确性的事项中,消息来源是对报道准确性影响最大的一个。因为记 者是依赖消息来源工作的。消息来源对报道准确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息来源提 供信息的准确性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二是记者能否合理使用消息来源直接决定着记 者能否获得准确的信息。因此,在路透社等一些西方主流传媒有关准确性的规范中,有关 消息来源的内容占很重要的位置。路透社:准确意味着对非来源于我们资料的消息来源做适当归属,无论是报道、图片或动 态影像。准确必须要诚实溯源。我们准确和无偏见的声誉取决于我们消息来源的可信性。BBC:我们应努力目击事件,收集第一手信息。如果不可能,我们应采访第一手消息来 源。必要时,要证实他们的证词。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公众应该有尽可 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可靠性。[7] 二、事实与准确性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寻找事实、求证事实是记者的使命。事实方面的不准确要比 语法错误对新闻报道的危害大得多,在某些情况下会严重损毁传媒的声誉,可以说,新闻报 道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新闻事实的准确。路透社:准确意味着我们的图像和报道必须反映事实。以夸张的手法或以耸人听闻的 方式处理资料对记者是有诱惑力的,但这样做会歪曲事实,误导读者和观众。同样,视觉新 闻不应以任何方式增加或减少影像中的事实, 因为在一些情况下, 这种做法可能造成虚构并 严重损坏我们的声誉。如此行事可能招致包括解雇在内的纪律处罚。美联社:我们既不会有意将错误的信息置于用来出版或广播的资料中,也不会改变图 片或影像内容。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可以捏造任何东西。我们不使用笔名、合成人物或虚 构的名字、年龄、地点、日期。在视频或音频报道中,我们不导演或再现事件,不用把一个 事件的音响效果或图像、 声音用于另一个事件。我们不以欺骗的方式通过添加声音来修饰或 虚构一个事件。引入任何中性声音(例如环境音)必须事先同资深编辑商量。BBC:我们不应歪曲所知道的事实,将杜撰的材料充当事实,或者有意做任何误导我们 受众事情。我们可能需要对材料进行标注以避免产生此类问题。道琼斯公司:道琼斯在新闻和信息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在于我们的用户相信我们告诉他 们的是事实。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事实,那么道琼斯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例如,如果我们的 用户不能确定我们提供的事实是准确而公正的,公司就会受到损害。[8] PCC(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报纸和期刊应小心不要刊登包括图片在内的不准确的、 误导的或歪曲的资料。[9] (插页)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关于“准确性”规范 新闻记者应该忠实、公正和勇敢地搜集报道和转述信息。新闻记者应该: 检验来自所有来源的信息的准确性,小心避免无意的错误。绝不允许故意扭曲。努力找到报道对象,给他们对据称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的机会。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公众应该有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判断消息来源的 可靠性。在承诺保证信息来源匿名之前,永远要质问一下信息来源的动机。要对为换取信息而 作出的承诺中各种可能的情况都做出清楚的说明,一旦承诺,则保守诺言。确保标题、导读和其他突出处理的材料、照片、音像、图表、声音和印语都没有误表 达。避免在转述和连续性的报道中误导。如果有必要转述别的媒体一条新闻, 可以这样做, 但要标识清楚。三、核实与准确性 核实是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疏于核实是新闻报道失之准确的一个主要原因。BBC:我们必须检查核实信息、事实和文件,特别是那些从因特网上获得的东西。这可能包 括确认公布资料的人或组织及其资料的准确性。即使因特网上最令人信服的资料也可能徒 有其表。
《洛杉矶时报》:质疑所有可疑的断言是派稿编辑和文字编辑的职责。假借诸如“可 论证地”或“可能”之类的词、使用未经证实或无法核实的断言是不可接受的。我们的工作 就是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是。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检验所有来源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小心避免无意的错误。此外,丹麦《全国新闻伦理规约》规定,新闻界的职责就是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并 尽最大努力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四、署名与准确性 为什么要重视署名的问题?因为署名是新闻报道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准确与否也事关 报道的准确性,因此,西方传媒对此有严格要求。通常,新闻报道署名的使用,不仅表明报道的作者是谁,也表明作者就在新闻的事发 地点或者在消息头注明的地点, 同时意味着署名者要为报道的内容负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 记者应该获得署名,署名应注意那些问题?路透社和美联社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路透社:只有当作者或在编辑部做报道的记者出现在电头注明的地点时,我们的报道 才在标题下署名。其他有贡献于报道的记者或自由记者, 应在报道末附加行提到他们的名字 和所在地点。美联社对署名也做了专门的规定(见插页)。五、消息头与准确性 消息头包括电头和讯头两种形式。它不仅是一个传媒重要的标志, 而且也向受众传达了 一些重要的事实性信息,即记者报道的地点或主要地点、报道的发稿时间,这些信息能够凸 现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而不当使用消息头就会向受众传达错误的信息, 会误导欺骗受众, 这同样是新闻报道不准确的表现。《纽约时报》:因为可信的一手新闻采集是时报的特点,所以电头必须小心地详细说 明报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讯头保证记者(如果有署名的话,就是署名者),在所提供的日 期在被指明的地点提供主要的信息。如果延期出版, 文章应使用记者或特约记者在现场并更 新或再次确认事实的最近的日期。如果延期超过一个星期,日期应该从讯头中拿掉。[10] 美联社:当带有电头的报道包含从另一个地点获得的补充性信息,我们应在报道中予 以注明。电视或广播的电头必须是所描述事件实际发生的地点。对音频报道来说,电头必须 是记者正在说话的地点。如果记者在一个地点采访一个报道, 而在另外的地点从提供稿件的 角度做现场报道,那么电头应是提供稿件的地点。通常,消息头由三个要素构成,传媒名称、发稿地点、发稿时间。它告知受众这样的 事实――记者是在消息头显示的日期和地点写报道或提供主要信息。(插页)路透社关于电头使用的规范 电头告诉读者记者写报道的地点或主要地点,如果我们在现场有职员并且我们正从在 现场的他们或特约记者获取消息的话。我们将只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电头: 我们有职员或自 由记者在电头注明的现场做文字、 图片或电视报道并且我们正在依靠他们获取信息。对新闻 报道来说,如果记者已离开现场,我们能使用该电头最多 24 小时,否则将暗示我们目击了 在我们离开现场后发生的事情。在路透社职员或特约记者到达现场前, 我们决不能使用现场 的电头。对特稿来说,在总部的记者离开当地后保留使用当地的电头最长为两周,在两周之 后,必须恢复为记者所在总部的电头。在非常很少的情况下,披露电头可能危及职员或消息 来源的安全, 或者否定路透社有获得涉及广泛公众或市场利益信息的途径, 而这一途径能证 明报道的正当性。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路透社可以使用没有电头的报道,负责的专家编辑在 与相关部门主管商量后才能批准这样做, 这时报道应配发一个解释性的编者按, 在指出消息 来源时应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以弥补电头的缺失,但前提是不危及消息来源。六、记录与准确性 一般情况下,除非记者记忆力过人,只要允许,记者都应做记录,无论是做笔记,还是录 音录像或者二者兼之。由于记录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准确性,因此,应务求准确, 来不得半点疏忽。对此 BBC 有详细的规范: 我们必须准确、可靠、同步记录所有重要的调查谈话和其他相关信息。我们必须准确记录 同匿名消息来源和嘉宾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我们必须保存调查记录,包括书面和 电子邮件,背景记录和文件。记录应适当保存以备再次核实,特别在写稿时,并且如果必 要可供其他制作组人员使用。当我们播出匿名消息来源的重要指控时,必须保存作为报道 基础的全部采访、谈话和信息记录。
第三章公正性 一、避免偏见 偏见是公正的大敌,与公正水火不相容。因此,一些西方主流传媒对如何避免偏见有 明确的规约。路透社:如果不能避免偏见,路透社就不成为路透社。我们是一个“无国籍”的新闻 机构,我们的编辑部欢迎多样性,但要求所有的职员将其国籍和政见置之门外。我们必须避 免不适当地提及性别、种族、宗教、文化现象、年龄和性取向。《洛杉矶时报》:我们新闻和特写报道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是非意识形态化。这是 一种苛求。它要求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立场,从而远离它们。它也要求我们检查我们工 作中的意识形态环境, 由于我们消息来源、 同事和社会的偏见可能歪曲我们对客观现实的判 断力。BBC:公正性要求我们持公平无偏见之心来调查证据,权衡所有重要事实,并做到客观,甚 至把我们做事的方式告知采访对象。(插页)BBC 对公正性的承诺: .我们寻求提供全面平衡的服务,它由广泛的主题和观点构成,并在所有我们产品中 占一个适当比例。当涉及政治、产业论争或与当前公共政策相关的主要问题时,我们特别要 谨慎。.我们力图反映广泛范围的观点,探究一个范围和相冲突的观点,以便不使某些重要 的思想被有意地忽略或低估。. 我们行使我们的编辑权在讨论范围的任何点制作任何主题的内容, 只要有好的编辑理由这 样做。.我们能探究或报道一个论点的具体方面,或者为个别的观点提供表达的机会,但是 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如实地叙述对立的观点。它们或许也需要答辩权。.涉及有争议的主题时,我们必须保证避免偏见或观点的失衡。.BBC 报道的方法、语气必须始终反映我们的编辑价值观。节目主持人、记者和通讯 员是 BBC 公开的脸面和声音,他们会对我们的公正性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新闻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包括那些新闻和时事节目的人,可以提供专业的判 断,但不能就公共政策问题、政治或产业争议发表个人意见。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受众不应 能对 BBC 节目或其他 BBC 产品与我们记者、节目主持人的个人观点之间作出区分。.我们为艺术家、作家和演艺人员提供在戏剧、艺术和娱乐节目中个性化表达的机会,并 且我们寻求反映其广泛的才能和观点。.有时我们需要报道或采访那些其观点会严重冒犯许多观众的人。我们必须确信,在适当 的介绍之后,清楚的公众利益超过可能的冒犯。.我们必须严格检验采访中受访者发表的有异议的观点,同时给他们一个公平的机会,陈述 其对我们提问的全部回答。.我们不应机械地假定,其他组织的学术界人士和记者就是公正的,并且当受访者涉及一种 不寻常的观点时,我们要向受众澄清这一点。二、中立 在报道冲突、指控、批评或争议时,要做到公正,记者必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月15日财经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