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网官网网页版官网没有权限提问是什么意思

中公图书:2013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o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
书&&&& 名: 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出& 版 人: 董& 伟作&&&& 者: 李永新责任编辑: 宋&& 娜  赵&& 墨封面设计: 中公教育设计中心出版发行:■社&&&& 址: 北京金台西路2号邮政编码: 100733发行热线: (010)65369527 65369512 65369509 65369510邮购热线: (010)65369530编辑热线: (010)网&&&& 址: www.peopledailypress.com经&&&& 销: 新华书店印&&&& 刷: 三河市祥达印装厂开&&&& 本: 850&1168&& 1/16字&&&& 数: 504千字印&&&& 张: 21印&&&& 次: 2012年5月第1版 2012年5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定&&&& 价: 50.00元&&&
中 公 教 育 核 心 研 发 团 队
李永新&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具有十多年公务员考试辅导与实战经验,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主持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专项突破等全系列教材和辅导课程,讲课系统、全面、有效,倍受考生欢迎和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张永生&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中公教育资深专家,顶级辅导教师。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参与编撰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培训针对性强、真题命中率高的特点。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邓湘树&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曾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熟悉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博大精深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面试经验。辅导课程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吴红民&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对申论和面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完美的授课艺术,是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公务员考试相关科目的研究自成一格,独具特色。张红军&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讲授深刻、系统、精彩,深受考生欢迎。刘辉籍&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全国特级教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多年。曾长期担任国家公务员职务、市级公务员招考面试考官,深入研究公务员面试考试,对面试教学作出重大革新,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广大学员欢迎。王学永& 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和技巧,特别是对公务员考试的难点(演绎推理部分)有深入的研究,将理论与实战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最新成果,能让学员在备考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史广帅& 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对各省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特点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擅于从小角度切入理论核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理论核心和框架,洞悉考试规律,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提高方案。易&& 琨& 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法学硕士,获得律师资格证,高校从教多年。授课逻辑清晰,思路严谨,善于在短时间内迅速突破公共基础知识的瓶颈,教学经验丰富,针对性强,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苟振伟& 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丰富的事业单位考试实战经验,对各省事业单位考试有深入研究,授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抓住要点,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参与研发各类公职类考试辅导课程和教材图书,深受广大学员好评。方&& 健& 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多年来潜心致力于事业单位考试的研发与辅导工作,尤其对公共基础知识有着独到的研究,授课严谨细腻、深入透彻、知识点明确、针对性极强,备受考生的信赖和拥护。&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www.huoffcn.Com&&&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的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公开招聘由用人单位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法进行。考试内容为招聘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考试科目与方式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通过分析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市、区的真题,我们发现《公共基础知识》学科的考试已经成为必考和常规考试的科目。公共基础知识,顾名思义,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已,它的灵活性有限,也不要求有多高的解题技巧,但是其题量大、考试时间短,所以备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关键就是要进行充分的复习,对知识点的记忆要精准。因此,考生应在明确考查范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一些质量较高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为复习备考做好充分的准备。考 试 特 点一、事业单位概况与职业道德(一)事业单位概况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主要内容有:事业单位的内涵、特征和类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A.脱钩、分类、放权、搞活&&&&&B.集中、分类、放权、搞活C.定编、定责、分类、搞活&&&&&D.公开、公正、分类、搞活【答案】A。【解析】&脱钩、分类、放权、搞活&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四条基本思路。&脱钩&就是实行政事分开,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分类&就是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不同及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放权&就是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搞活&就是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权威点拨】作为事业单位考试,对事业单位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要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职业道德的功能和行为规范。例:爱岗敬业是(&&& )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A.奉献&&&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D.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答案】D。【解析】爱岗敬业是对各行各业工作人员最普通、最基本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权威点拨】在社会生活中,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社会作用,这是一般社会道德所不能代替的。一个行业或部门的职业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本行业、本部门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考生要注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的相关知识。二、政治政治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类知识是对考生基本政治素养的考查,侧重了解考生对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信息的掌握。这部分往往是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基本国情、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展开考查。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B.走共同富裕道路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答案】A。【解析】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十分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这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十分具体的着力点。《决定》指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八项重点工作。【权威点拨】最近几年&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和谐&更是我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之一,因此必须重视。三、法律法律部分包括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其中宪法、行政法是常考考点,考生需要多加关注。例:下列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是(&&& )。A.修改宪法B.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C.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D.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答案】C。【解析】《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A、B、D三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权威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宪法》中关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规定。这是法律部分重点考查的法条之一,考生需引起重视。四、经济经济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及组织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此外,也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当前国内外经济热点等问题。经济类知识的考查强调考生对经济学基本知识及一般原理的掌握,并能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例:从我国对外贸易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丧失(&&& )。A.产品结构优势&&&B.管理成本优势&&C.技术含量优势&&D.价格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同一种出口商品在人民币升值后它的国内价格不变,但它的国外货币价格就会上升,于是我国出口商品会丧失价格竞争优势。D选项正确。【权威点拨】近几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问题格外受关注。此题通过与时事热点的结合,重点考查考生对人民币升值与我国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关注热点,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五、管理对管理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行政管理学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管理学基本知识、政府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政策和行政监督等知识点。总体来讲,这部分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考生对管理知识相关概念的理解记忆能力。例:&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句话启发我们在用人方面要坚持(&&& )。A.德才兼备原则&&&B.适才适用原则&&C.法治管理原则&&D.任人唯贤原则【答案】B。【解析】&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体现了扬长避短的用人艺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每个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课题。做到以岗定人,让人在岗位上有施展空间,产生成就感,体现了适才适用的原则。本题正确答案为B。【权威点拨】近年来,事业单位不断进行改革,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原则,逐渐成为重要考点。六、公文处理和写作公文知识主要包括公文基础知识、常用法定公文写作和公文处理等方面。其中,几种常见易混淆的文种间的区别是重点,比如:公告与通告、通知与通报、报告与请示等。例:行政公文中成文日期应写为(&&& )。A.11年4月15日&&&&&&&B.一一年四月十五日C.2011年4月15日&&&&&&D.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答案】D。【解析】行政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在标题之下或者标在文尾署名的下方,并且要用汉字的全称标注。【权威点拨】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公文这一考点是其死穴,因为这部分内容平时很少有机会涉猎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也比较少。同时,公文的文种比较多,相互之间的相似度也比较高,特别容易混淆,难度较大,考生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七、科技科技方面主要涉及我国的相关科学发展规划、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最新科技常识等内容。例:下列有关能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目前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方式分为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B.氢气是一种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能源C.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光化学转换D.可燃冰是一种稀缺的能源资源【答案】B。【解析】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为核裂变,排除A;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光电效应和光化学效应并非同一概念,目前以光电效应为主,排除C;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新能源&,储量惊人,只是受限于现有的开发水平才未被广泛使用,排除D。【权威点拨】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新能源。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科技部&十二五&能源战略把支持重点放在新能源产业上。考生要特别重视新型能源的相关知识储备。八、人文历史人文历史部分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既有国内、国际的文学知识,又有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还包含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例: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 )。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②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④产生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北洋政府的军阀专制使得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成为了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一战的爆发使得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促进下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权威点拨】人文历史部分知识内容涵盖面大,知识点比较零散,从古至今、由国内到世界,这需要考生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九、国情省情(一)国情知识例:有关我国湖泊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B.艾丁湖是我国海拔最低的湖,位于新疆吐鲁番C.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D.森里错湖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答案】A。【解析】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权威点拨】国情知识多考查国家的自然地理状况、矿产资源等内容。大家在备考中要多关注,多记忆。(二)省情知识例:下列名人是湖北人的是(&&& )。A.李白 &&&B.郦道元 &&&C.徐霞客 &&&D.陆羽【答案】D。【解析】陆羽,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权威点拨】省情知识的考查,整体难度不大,但这些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认真识记。要特别关注一些湖北特有的民歌、名胜古迹、文化名家等等。十、材料作文湖北公共基础知识中的材料作文,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例:材料: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成为了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显现出来。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学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价值观,同意&金钱至上&的学生占3.98%。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学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学生占51.81%。2010年年初,皮尤研究中心(Pew)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80后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80后被要求对&买房&、&成名&、&婚姻成功&、&做好父母&等人生的各大目标进行归类排序。结果表明,&做好父母&受到最多80后的追捧,有52%的80后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婚姻成功&位居第二,30%认为&最重要&;排在第三的是&帮助他人&,21%认为&最重要&;&买房&以20%&最重要&的支持率屈居第四;排在最后的是&成名&,86%的绝大多数认为这&不太重要&或&根本不重要&。请结合以上材料,自拟题目,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进行论述,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有说服力。【权威点拨】本题在写作前先要读懂材料。材料开端即点明主题&&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成为了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并且在接下来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说明材料的主旨,也是写作的主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材料中美国的调查结果可以作为写作的正面论据,说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考 试 趋 势1.考查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化公共基础知识这一考试科目的测查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考查范围广泛,才能够从答卷上看出考生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所以,这一科目将继续保持涉及知识面广这一特点,在内容上变化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时事政治部分,国际国内形势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考生平时应多留意新出台的新文件和政治色彩很强的新法律,多关心国家的政治。2.考试题量可能稍微增大现在的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开始表现出题量大这一特点。对于覆盖知识面广,题目难度不大的试题来说,增大题量是可以理解的,增多的这一部分题,以法律知识为主,适当涉及科技、常识或者文学方面的知识。3.出题方式趋向于客观化客观题具有出题范围拓宽、考查方式灵活的特点,同时也便于采用机器阅卷。考 试 指 南针对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情况,我们建议考生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复习备考:1.备考要趁早,了解考试内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首先了解考试内容,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比较多而杂,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公文处理和写作、科技、人文、历史、省情国情以及材料作文等相关知识。鉴于考试特点,该科目的复习宗旨是打牢基础,系统有序。2.备考有针对,把握考试特点综合常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对事业单位相关知识的认识等。物理记忆和理解记忆是复习的关键点。另外,考生还需要对地方特色、人文历史等加以了解。3.知识与做题齐头并进复习之前,要读懂大纲,熟悉题型,掌握题目难度和出题技巧。复习时注重记忆,练习时增强反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事业单位考试不像公务员考试那样注重解题技巧,而更多地依靠博闻强记,考查到的某个知识点,没有接触过或者记忆不准,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对于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在备考时分阶段学习,合理分配时间,做题与知识复习齐头并进。因为考查的多是基础知识,灵活性有限,不要求过高的解题技巧,关键就是对知识点的记忆要精准;练习是必需的,它的作用首先在于加强记忆、巩固记忆,其次才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尤其是考前有针对性地挑选几本权威的资料以及往年的真题,进行模拟练习把握规律,获得解题的敏锐性和临考经验。4.地方时政要格外关心要做有心人,搜集一年左右的时事新闻,或者在相关网站积累资料,比如人民网、半月谈、人民日报,紧跟党的政策方针,符合时代潮流导向。多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多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有关青海的热点事件。对于一些社论,可在复习枯燥时大声朗读,加深记忆。如果能对近一年的时政有所掌握、加深理解,并能对一些问题提出个人观点、看法的话,对于后面的面试环节也将是大有裨益的。&&&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基本素质测试》应试攻略(1)■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况(2)&&第一节& 事业单位概述(2)&&第二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3)&&第三节&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13)第二章& 职业道德(20)&&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道德(20)&&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22)&&第三节&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25)&&第四节& 团队及团队精神(29)&&第五节& 公务礼仪(32)真题实战演练(37)&参考答案及解析(38)■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0)&&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40)&&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41)&&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3)&&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46)&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50)&&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50)&&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52)&&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54)&&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55)&&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57)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8)&&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8)&&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60)&&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62)真题实战演练(64)&参考答案及解析(65)■第一章& 法理学(68)&&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的形式(68)&&第二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改变或撤销(70)第二章& 宪法(71)&&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71)&&第二节& 国家性质(71)&&第三节&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72)&&第四节& 中央国家机关(74)第三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81)&&第一节& 总论(81)&&第二节& 行政处罚(81)&&第三节& 行政强制(83)&&第四节& 行政许可(83)&&第五节& 行政复议(85)&&第六节& 行政诉讼法(86)&&第七节& 国家赔偿(90)&第四章& 刑法(93)&&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93)&&第二节& 犯罪和犯罪构成(93)&&第三节&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95)&&第四节& 未完成罪(96)&&第五节& 共同犯罪(96)&&第六节& 刑罚(97)&&第七节& 刑罚裁量与执行(98)&&第八节& 刑法各论(99)第五章& 民法(102)&&第一节& 民法总论(102)&&第二节& 物权法(105)&&第三节& 合同法(109)&&第四节& 婚姻法(114)第六章& 经济法(119)&&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119)&&第二节& 劳动法律制度(120)&&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法(123)真题实战演练(124)&参考答案及解析(125)■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8)&&第一节& 经济体制(128)&&第二节& 市场经济(130)&&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31)第二章& 微观经济(133)&&第一节& 市场主体(133)&&第二节& 市场机制(134)&&第三节& 市场竞争(137)&&第四节& 收入分配(139)第三章& 宏观经济(140)&&第一节& 概述(140)&&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141)&&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143)&&第四节& 收入分配政策(147)&&第五节& 扩大内需(148)第四章& 国际经济及组织(151)&&第一节& 关税与贸易壁垒(151)&&第二节& 汇率(154)&&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贸易政策(156)&&第四节& 世界经济组织(158)真题实战演练(163)&参考答案及解析(164)■第一章&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166)人本原理(166)激励原理(166)能级原理(166)系统原理(167)权变原理(167)效益原理(168)第二章& 行政管理(169)&&第一节& 政府职能(169)&&第二节& 行政组织(171)&&第三节& 行政决策(175)&&第四节& 行政执行(177)&&第五节& 行政监督(179)真题实战演练(183)&参考答案及解析(184)■第一章& 公文的基础知识(186)&&第一节& 公文的概念和特点(186)&&第二节& 公文的格式(189)&&第三节& 公文的行文规定(193)第二章&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196)&&第一节& 决定& 通知(196)&&第二节& 公告& 通告(198)&&第三节& 报告& 请示& 批复(199)&&第四节& 通报& 函(202)&&第五节& 几组常用文种的比较(204)第三章& 公文处理(206)&&第一节& 公文的发文办理(206)&&第二节& 公文的收文办理(208)&&第三节& 办毕公文的处理(211)真题实战演练(213)&参考答案及解析(214)■第一章&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16)我国的科学技术规划(216)&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218)第二章& 前沿科技(219)&&第一节& 能源技术(219)&&第二节& 材料工程(221)&&第三节& 生物科技(223)&&第四节&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224)&&第五节& 空间技术(226)第三章& 科技史(228)&&第一节& 三次科技革命(228)&&第二节& 航天发展大事(231)真题实战演练(233)&参考答案及解析(234)■第一章& 文学常识(236)&&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236)&&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239)&&第三节& 外国文学(240)第二章& 历史常识(242)&&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242)&&第二节& 党的建设初期(247)&&第三节&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250)&&第四节&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253)真题实战演练(258)&参考答案及解析(259)■第一章& 国情知识(262)&&第一节& 国土与资源(262)&&第二节& 人口、国民素质与民族(265)&&第三节& 社会经济结构(268)&&第四节& 综合国力与居民生活水平(269)第二章& 省情知识(271)&&第一节& 湖北概况(271)&&第二节& 湖北发展战略(275)真题实战演练(279)&参考答案及解析(279)■&第一章& 材料作文题的作答技巧与策略(282)&&第一节& 应试写作准备(282)&&第二节& 审题和立意(283)&&第三节& 布局(298)&&第四节& 选材(302)&第二章& 材料作文题的常见误区(305)&&第一节& 观点性错误(305)&&第二节& 材料性错误(307)&&第三节& 表达性错误(310)中公教育&2013年湖北省事业单位笔试、面试辅导班课表(319)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20)&&&&&&■
■一、事业单位的内涵2004年6月,《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指出事业单位就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按照上述概念,事业单位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与行政单位、企业单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二、事业单位的特征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运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不属于公共行政权力机关,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它只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社会提供诸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经费来源的国家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由国家财政统一拨给各项事业经费,这是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又一个基本特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日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部门和领域,其主体具有多元性,其规模具有宏大性。三、事业单位的分类(一)按性质和特点分(1)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即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计划生育协会等。(2)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即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如养老院、大专院校,中小学校、重要的医疗卫生单位、疗养院、考试管理中心等。(3)具有生产经营性质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即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科研院所、广播电视台、报纸、刊物和出版社、城市公用方面的市政管理、房产管理、园林设计等单位。(二)按财务管理形式分按照财政资金的供给方式及管理办法,通常可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全额预算管理是全部支出由国家财政拨款,收入全部上交国家财政;差额预算管理是首先用自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其列入国家预算的仅是自身收支之间的差额数;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亦称企业化管理单位,其支出由自己解决,收入由自己支配,收支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1998年后,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分别称为财政补助单位、财政适当补助单位和经费自理单位。四、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每一种社会组织的产生都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事业单位既不同于政府行政机关,不同于非政府组织,也不同于企业及人民团体,其存在有着客观的社会基础。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有:(1)满足公共需要;(2)弥补市场缺陷;(3)节制政府失灵;(4)防止契约失效;(5)弥补志愿不足。■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概述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指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它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的规定。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1)公开平等原则;(2)竞争择优原则;(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4)依法管理和精简原则。(一)人事管理制度的特征1.国家是事业单位真正的用人主体国家制定统一的人事制度,国家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的关系,国家确定事业单位编制,国家制定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国家运用行政与计划手段调配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用人权,事业单位仅仅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事业单位仅仅代表国家管理其工作人员、执行有关的人事制度与政策。2.不存在独立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实行一体化的人事制度。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的工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任用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的任用关系属于公职关系从法律观点看,即属于行政法律范畴的行政任用关系,而非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人事制度。(二)人事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事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1)人事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它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2)事业单位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决策、执行、沟通、协调、监督等工作都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因此,能否科学地选人、用人,是事业单位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3)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事业单位要具备活力和生机,建立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必须围绕&因事择人、因人任用、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这一中心开展。这样不仅可以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充分利用,而且还能通过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的效率。2.人事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人事管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人事管理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3)人事管理是推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内容(一)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事业单位实行特定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1)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2)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3)国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4)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5)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人事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行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6)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2.岗位类别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3.岗位设置权限(1)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3)地(市)、县(市)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二)公开招聘制度为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提高人员素质,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1.公开招聘的范围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范围包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其中,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和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除外。2.公开招聘的原则(1)公开招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2)公开招聘要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三)聘用制度{1}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用人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制度。聘用制度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1}处理人事争议工作为了保障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聘用合同订立后,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双方都应严格遵守并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受聘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聘用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负责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聘用单位应当保障受聘人员的工作条件,保障受聘人员享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应当享受的待遇。妥善处理人员聘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公正合理地处理、裁决人员聘用中的争议问题。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定期或者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结果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1.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和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2.聘用制度的实施范围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都要逐步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可以采用招聘或者任命等形式。使用事业单位编制的社会团体录用专职工作人员,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外,也要参照相关法律规章试行人员聘用制度。3.规范解聘辞聘制度聘用单位、受聘人员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1)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2)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3)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4)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5)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的,或者被劳动教养的。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聘用单位也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2}。{2}不符合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情况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1)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3)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4)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5)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6)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受聘人员与所在聘用单位的聘用关系解除后,聘用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四)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1.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的原则工资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的分配方式,是有关工资形式、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原则、办法的总称,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体现了以下原则:(1)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机关的工资制度脱钩。(2)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工资中活的部分,通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津贴、奖励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克服平均主义。同时将一部分物价、福利性补贴纳入工资。(3)建立正常增加工资的机制,使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计划地增长,并与企业相当人员的工资水平大体持平。(4)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使工资管理体制逐步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5)发挥工资的导向作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及在苦、脏、累、险岗位工作的人员,在工资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通过建立地区津贴制度,理顺地区工资关系。2.事业单位工资的分类管理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对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1)全额拨款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70%,活的部分为30%。这些单位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节余的工资,单位可自主安排使用。(2)差额拨款单位,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执行。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活的部分为40%。差额拨款单位,根据经费自立程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有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3)自收自支单位,有条件的可实行企业化管理或企业工资制度,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工资正常调整机制(1)正常增加薪级工资从2006年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的1月起执行。(2)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执行新聘岗位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以下办法确定:①由较低等级的岗位聘用到较高等级的岗位,原薪级工资低于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执行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第二年不再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原薪级工资达到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薪级工资不变。②由较高等级的岗位调整到较低等级的岗位,薪级工资不变。③由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之间变动的,薪级工资按新聘岗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重新确定。(3)调整基本工资标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关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原因,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4)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适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标准。(五)培训制度1.培训的内涵培训是指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培养和训练。事业单位的培训,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以更新、补充、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为目的的培养和训练。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更新和充实培训的内容,完善培训制度,是事业单位各类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培训的特点事业单位的培训与其他培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从性质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属于一种继续教育,是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拓展。(2)从目的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3)从内容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根据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而实施的。(4)从形式上看,事业单位的培训可以根据单位及职工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3.培训的原则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和讲求实效的原则。4.培训的基本内容(1)培训的对象事业单位的培训对象就是工作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2)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方式按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目的等可以有不同的划分。①从培训与工作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在职培训和非在职培训。②从培训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正规学校培训、非正规学校培训等形式。③从培训的目的来分,有学历培训、文化补课、岗位职务培训等。(3)培训的内容①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基本素质的培训。②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的培训。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六)考核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是为了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对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及其他素质进行考察了解,作出客观评价,并为其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等提供依据的制度。1.考核原则与范围考核原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范围:考核范围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2.考核的内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业务技术提高、知识更新情况。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考核的等次及标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具体标准在政府人事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德、能、勤、绩表现较差,在年度考核中难以确定等次的人员,可先予以告诫,期限为三至六个月。告诫期满有明显改进的,可定为合格等次;仍表现不好的,定为不合格等次。4.考核的方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要注重实效,简便易行,宜于操作。考核由事业单位负责人负责。必要时,事业单位负责人可以授权同级副职或有关机构负责人负责考核。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与改革(一)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发展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以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结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精简冗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目标: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科学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适合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各自岗位规律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基本思路:走&脱钩、放权、分类、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使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脱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制度。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加快建设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下面四个:第一,全面推行制度改革,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型的任用关系与用人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搞活内部分配为关键,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来不断深化制度改革。第二,继续实行分类指导。事业单位情况复杂,种类繁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机构体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相协调的原则,研究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特点,分类推进改革。第三,加快制定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与聘用制相配套的其他人事管理规定,规范聘用合同的签订,制发聘用合同样本,研究未聘人员安置办法,加快建立人事争议处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要积极研究配套政策措施,把握改革的各个环节,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第四,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完善整体功能为目标,通过观念变革、制度创新、机制优化,调整、优化事业单位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三)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1.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1)全面推行聘用制度①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所有事业单位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②建立解聘、辞聘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建立解聘、辞聘制度,疏通事业单位人员出口渠道,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③加强聘后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完善考核制度{3},研究修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3}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聘用单位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必要时,还可以增加聘期考核。考核在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聘用工作组织在群众评议意见和受聘人员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聘用单位负责人员集体决定。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或者调整岗位的依据。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岗位变化后,应当相应改变该受聘人员的岗位工资待遇,并对其聘用合同做相应变更。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的,聘用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2)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式,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一定程序,可实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3)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①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实行岗位管理。对专业技术岗位,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②通过深化职称改革,强化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化评价的机制,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交给用人单位。③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对工勤岗位,要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4)建立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要制定具体的招聘考试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事业单位中来,提高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素质,把好选人用人关,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5)逐步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变现有单一的固定用人方式,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2.建立形式多样、灵活自主的分配激励机制(1)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2)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内部分配;对国家逐步减少经费拨款的,经批准,逐步加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对经费完全自理的,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同时,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3)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允许各地区、各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事业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有贡献的人员;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根据有关规定,实行重奖。(4)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和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继续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分配办法时,对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应适当给予倾斜。3.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1)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精简冗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的要求,就是要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这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未聘人员,要以单位、行业或系统为基础,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探索多种形式给予妥善安置,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2)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农村和企业,使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对专业技术人员,要为他们提供创办或进入企业的优惠条件,引导他们把专业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3)要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创造条件。事业单位的未聘人员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有专门的未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提供信息、帮助指导、创造条件。4.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1)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监督。要保障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利,保证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要发挥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依法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制度。对主要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工资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各类人员及职务结构比例的宏观管理办法,健全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调控体系,建立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人员增长的调控办法。(3)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处理工作。要推进人事争议立法,积极开展人事仲裁工作。要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及时受理和仲裁人事争议案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4)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以《事业单位聘用条例》为基础的政策法规,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5.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缜密实施。(2)突出重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逐步推进。要以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为重点,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3)积极稳妥,稳步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的机构改革、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摸清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改革现状、人员结构等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总体背景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发展。传统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步打破;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社会利益需求结构、社会利益供给和需求开始逐步分化。与此同时,原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显得十分僵化,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和建立,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逐步扩大,市场化剧烈地冲击着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4}{4}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最早开始于1979年在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进行的试点准备工作。从1979~1984年,此间主要是恢复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的各种制度,理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制,调整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置;恢复职称评审工作,推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适当下放事业单位的组织人事权,并开始了机关后勤化的试点。从1985年开始,先后开始了有关科教文卫等单项事业单位的改革。1986年制定通过的《民法通则》,明确了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关于制止机构编制和干部队伍膨胀的通知》,开始了干部选举制和聘用制的办法。十三大进一步确定了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下放了经营管理权,在人事制度上改革进一步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体制,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纷纷出台。1993~2000年,此阶段是改革具体措施的具体落实,主要包括:下放人事、财务权力,扩大事业单位管理自主权;对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并实行归口管理;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2001年以来,事业单位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确立了科学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考核等多方面的试点工作都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二)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有关体制以及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限制了事业单位的改革与正常发展,而且还成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制改革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当时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行政化,导致政事不分事业单位性质决定其机构设置必须由政府部门决定。事业单位的定员定编,都是由政府部门下达的文件确定其规格的,有些行政机关甚至与事业编制的人员混同办公,这方便了对事业机关的统一管理,但却使得这种管理体制行政化,导致了政事不分。2.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单位面临生存困境当时的事业单位由于供应范围过大,财政包揽项目过多,导致了财政负担沉重。从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角度来看,财政资金大多用在人头费上了,干事业的经费不足,个别事业单位甚至人头费也远远不足,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生存困境。3.机构人员膨胀,人才闲置情况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职工急剧膨胀,这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多由各级政府主办,在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许多分流人员进入了事业单位。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本身又缺乏竞争机制,造成了大量人才的闲置,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致使事业单位缺乏生机和活力。4.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脱节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许多科研单位搞开发研究注重理论轻视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重成果轻推广,科研成果不能尽快转为生产力。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成果放到档案柜里,更为明显的是事业单位与企业生产的运行机制相脱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5.布局结构不合理,同一地区机构重复设置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条块分割,各自形成封闭运行体系,造成了事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都存在诸多问题,致使事业单位机构庞大、效率低下。6.规模效益不佳事业单位规模按照行业性质、层次特点和服务范围的不同,有的没有集中力量,有的小型分散、不能方便群众。相对于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它对社会的贡献很不成比例。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一)改革的理论依据:现代事业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的理论指导,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建构起相应的理论。现代事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体制。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客观上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改造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就是需要重新界定、划分和规范政府、企业、事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性质、目标、功能、职责、权力、利益、行为方式、运作机制等。通过改变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我国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转换,理顺各种关系。1.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现代事业管理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运作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事业单位发展规律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制度的总和。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是现代事业组织。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社会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拥有独立的资产,向社会提供公共性、或准公益公共产品或劳务的社会组织形式。现代事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组织。现代事业组织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和建立的,市场是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现代事业组织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或劳务,而政府则主要提供纯公共物品。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由于受到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这一区分还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三是现代事业组织也不同于现代企业组织。现代企业组织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而事业单位往往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对于当前事业单位中半公益事业单位需要做一定的区分)。2.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的框架现代事业组织是一种组织形式,现代事业管理制度是一整套社会管理制度的总和,它包含事业内部、外部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其特征是政事分开、责任明确、多元投资、管理科学、强化约束。现代事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健全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这是现代事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事业制度的基础与前提。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因此,建立完善的事业法人制度将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所有权、经营权、监督管理权限的分离。第二,多样化的组织模式。由于事业单位所提供公共产品的对象的需求不同,事业单位组织的组织模式也因此有所差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公司型、社会型、社团型、研究中心等多种组织模式。第三,多元化的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独立的资财是事业单位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其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的基础。然而,我国事业单位组织往往是非营利性,其内在属性决定了其财政来源的有限性。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是基本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这直接影响和限制了事业单位组织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支出的份额。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积极探寻事业单位组织投资和经营补偿的制度将有助改变传统事业单位财政支持单一的情况。第四,科学民主的领导制度。事业单位组织的管理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体制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程度。因此,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领导制度是实现组织管理科学与民主的关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明晰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监管权有效分离;另一方面是建立事业单位管理的负责制度,相关的领导对于事业单位组织的运作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五,完善的具体运作制度。在事业单位的运作与管理中,需要建立和完善其相关的具体运作制度,主要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监管制度等多项制度。通过对事业单位运作过程的制度化管理实现组织活动运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确保事业单位管理目标最终贯彻落实。(二)改革的有益借鉴:西方国家公共事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西方国家对公共事业部门的改革和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模式是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重要参考对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进行公共行政改革,重塑政府、行政改革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期,改革重点转向承担公共服务的事业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是1988年英国开始的&执行机构&化改革和1998年日本开始的&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5}{5}英国&执行机构&化改革和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1988年,英国政府的效率咨询小组经过两年半的调查研究之后,提出关于行政改革的《下一步行动方案》(TheNextsteps)决定将部分负责政策执行和改革服务的事业组织改建为&执行机构(Executive Agency)&。这一方案对执行机构的运作程序、制度、具体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它有效地推动了公共管理领域机构分化与合理分权,而且将政府对公共事业部门的监督与控制,由原来的重视规制、约束和过程监督转向了重视结果的评价。这一改革模式相继被德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等采用。从1997年12月起,日本的桥本内阁实行了&独立行政法人&制度,重新建构了政府与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建立独立行政法人的经营管理制度、独立行政法人的人事管理制度、独立行政法人的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日本事业单位管理的发展与进步。三、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一)明确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目标1.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建立基础(1)是在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而合理的安排;(2)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着重强调部分领域、关键领域的重点改革;(3)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重视和关心人的发展和成长;(4)是改革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5)是改革需要在保持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够以牺牲整个社会秩序为代价来进行;(6)是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以确保事业单位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维护与实现为基础,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率。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以及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其基本原则是政事分开。2.改革的总体目标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应实现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往往交织在一起。这在客观上使得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部门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在根本上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有效分离,实现政事职能分开、政事机构人员编制分开、政事经费分开预算、政事管理方式的分开。(2)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传统事业单位管理表现为典型的人治性,事业单位的运作是在上级部门、领导的计划和命令下进行。由于领导者主观意识受到个人知识、主观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得事业单位运作难以得到最大的优化。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确保事业单位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增强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学技术法等在内的事业管理法律、法规。(3)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事业单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将有助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将有助于社会在资源配置上实现最优组合。有效地利用社会化参与,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优化将有助于事业单位效率的提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4)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传统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市场化,这也是制约社会单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弊端。事业单位活动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新西兰、英国、荷兰和瑞典,其中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最为典型的是新西兰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公共服务的竞争性供给、区别性需求、有效价格、对称信息和最小交易成本。这一模式为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5)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而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扩大事业单位主体的范围。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事业当中,以实现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格局。(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式是进行分类改革。在我国传统的分类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诸如重视单一政治控制、忽视组织管理效率和从财政的角度来进行的分类,这样的划分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建立和完善必要分类管理体制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确立合理的分类管理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具体而言,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实现依据事业单位公共产品的供给来进行分类管理。1.建立和完善分类管理体制由于事业单位满足社会的需求往往具有很大差异性,对提供这些产品的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分类管理。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在本质上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提供有三种基本方式: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依据事业单位所提供产品的公益性程度进行分类管理:一是纯公共性事业单位。这是指事业单位中提供纯公共物品,缺乏经济效益的机构。二是准公益性事业单位。这是指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共事业,但能够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机构,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三是半公益性事业单位。这是指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生产和经营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能够获得相当经济效益的机构。针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类别的差异性,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例如,对于相关的文化产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相关的市场运作和管理的政策支持体制。相关的主管部门需要做好监管、政策支持等领域的活动。而对于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则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财政、政策扶持等机制,确保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和实现。2.明晰事业单位的权、责、利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首要的问题是要明晰事业单位的范围,明确事业单位在社会中权、责、利等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依据事业单位的产品产出和社会效应来进行区分,明晰事业单位范围、职责等相关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的前提下,对于收益性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管理体制。同时,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注意区分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切实有效地转换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角色与职能。(三)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也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具体而言可以结合改革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国情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管理体制,需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总体而言,需要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人员自主选择、科学分类管理、配套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在人事管理体制中需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机制。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人事的职位等级、晋升、辞退、奖励、考核等相关制度。通过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中一个关键和核心的内容就是需要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创新,基本落脚点要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做好运算资金的管理,要依照《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有效地管理事业单位资金;二是建立事业性资产的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增值;三是对于国有资产的转让需要重视监督管理,防止国有事业单位资产的非法流失。3.创新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体制首先,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目标管理体制建设。目标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模式,它要求单位和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以确保自己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目标管理有助于从客观上确保监督的实现。其次,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体制。事业单位的运作需要财政的支持,而如何保证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审计体制。同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确保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四)完善事业单位主体运作模式1.实现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部门与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业单位或组织要积极吸纳社会投资、管理和运作,增强社会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的合理需求。2.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动力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关配套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相当一部分的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3.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从&政府控制&模式向&社会选择&模式转变政府控制与社会选择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两种不同的模式。政府控制模式是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最为根本和核心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组织(即政府)将权力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取而代之的是社会选择模式。所谓社会选择模式是指让事业单位组织对社会和集体的需求作出及时的反映,社会通过自己内在的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决定事业单位组织的发展道路。社会选择模式不仅有助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而且还有助于事业单位摆脱政府长期的控制,使其得到健康发展。(五)优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环境1.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应政策、法律、法规我国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市场化以及相关的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支持,特别是针对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来讲,由于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其自主性相对更加宽广。这就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2.积极培育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主要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要有效地处理好事业单位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客观上需要中介组织的介入。3.积极完善配套体制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与之相配套的改革体系。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人事、财政、福利保障、税收、登记等相关领域的诸多问题,因此,如果相关领域的体制不能很好地改革和完善,并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就很难从根本上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4.强化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监督是确保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对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言主要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内部监督有助于减少管理体制中漏洞的出现,较少管理决策失误和腐败等问题;外部监督将在客观上有助于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整体推进。同时,在强调监督的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行政学理念来优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
■一、职业职业是指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从事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具有特定义务的相对稳定的工种,通俗表示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集中地体现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责、权、利。责: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职责。这些职责是职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其社会职能的具体化,其中就包括一定的社会道德职能和责任。权: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即职权。职权不论大小都来自社会,是社会整体和公共权利的部分。利: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在实现职业分工的社会里,职业劳动是为社会创造经济、政治、文化效益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个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二、道德(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中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与标准。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二)道德的功能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的功能是道德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道德以自己特殊的职能和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社会价值正是通过道德功能加以实现的。道德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道德的认识功能: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能帮助人们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的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在这一层面,道德是一种认知,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认识自我和创造人生的指南,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自己的周围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非对抗性的矛盾范围内,就需要道德加以调节,即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个人与朋友之间、个人与领导之间、个人与集团之间乃至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它以&应该怎样&为尺度,来衡量和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人们的行为现状符合于&应当&的尺度。道德的评价功能: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人们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的。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人们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道德的服务功能: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又反过来为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所以,道德的服务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用&的问题。从道德的产生可以看出,道德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反过来又为经济基础和人们的生活服务。任何道德的产生都是用自己的标准评价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合理性,否定危害它的社会关系的思想和行为。所以,道德为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并通过一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三、职业道德(一)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是指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范围内应当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一定社会范围内道德基本要求在不同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技能等方面。(二)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的准则规范,具有体现其自身性质的鲜明特征:鲜明行业性: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生活、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所规范的是每一种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只是用于本行业,不具有全社会的普遍适用性。例如,商业职业道德强调公平交易、诚实守信,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强调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都体现了行业特点而无普遍性。所以,行业性是职业道德最显著的特点。适用范围的有限性:职业道德虽有共同的特征和要求,存在职业道德的通用内容,如敬业、诚信、互助等,但在某一特定的行业和具体的岗位上,必须有与该行业和该岗位相适应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例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要求不适用于医务工作者,而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要求不适用于教师。因此,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不是普遍的,而是特定的,有限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千差万别,各行各业为了使职业道德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归纳整理出适应本行业的行业公约、规章制度、员工守则、行为须知、岗位职责等,行业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具体化、通俗化,使职业道德在形式上也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特征。一定的强制性:职业道德除了通过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调节之外,它的另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公教育网官网电脑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