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被奥数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孩子的一代人

奥数教师:别让一代更比一代累 - 长江商报官方网站
长江商报新闻热线:027-
当前位置: > 奥数教师:别让一代更比一代累
奥数教师:别让一代更比一代累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upload_files/szb//images/CJBO_s.jpg" width="137" height="104" title="奥数教师:别让一代更比一代累" />
本报讯 7月底,奥数教师咏鹏在三联书店出版新书《奥数是个替死鬼:别让一代更比一代累》,从奥数出发,抽丝剥茧,将目光从奥数延展到教育方式,延展到我们的国情和体制,延展到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之所以不单就教育范畴之内谈论教育问题,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指望教育能够脱离整个社会而独立发生大的变化”。
本报记者 卢欢
《奥数是个替死鬼》
作者:咏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7月出版
教育与体制 以物理原理谈社会问题
锐读:很多人把教育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体制问题,显然你不这么想。书中很大的篇幅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现代社会的问题,比如“熵增加原理”。能解释下你对这条自然法则的理解吗?
咏鹏:熵增加原理,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半世纪前西方科学家提出的。在我看来,它就是给“欲速则不达”、“越挠越痒”、“越发展越疲惫”等感觉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些科学家认为将之用于社会生活有不严谨之处,但我觉得不能因噎废食,这个思路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是非常宝贵的,熵增加原理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挥威力。
当把教育的问题归结为体制时,其基础通常是与“西方样板”之间的比较。我在书里谈到了一些典型国家在教育上的发展趋势,如与我们有同样人口、负担沉重的印度、日本,还有通常被视作榜样的英国、美国。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只不过把一个恶性的大趋势充分放大了而已。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丢得更彻底、对西方体系相信得更盲目、人与资源的矛盾更激烈。
学生与学习 充满感激地看待自然界
锐读:书中总结了教育问题中的很多个“恶性循环”,始作俑者是知识量、忙碌和人性。至于“恶性循环”如何过渡为“良性循环”,改变的第一步,您主要有怎样的思考?
咏鹏:恶性循环是相辅相成的,要找始作俑者其实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要找转折点,似乎也是这样,它可能需要一种广泛的共识,也许只能是自下而上地去做。
从我的角度,我希望中国的学校能有自己的主见,多花点时间教些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让所有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外语和应付考试这两件“大事”上。具体来说,学生在学校里应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境界,而不是感叹他们的落后。通过学习,孩子们应该充分了解到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家用电器等生活用品的来龙去脉,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巨大副作用在如何威胁我们的生活;能够充满感激地去看待太阳、风、江河、闪电……知道这些东西对我们的生存所具有的关键意义。
物质与成长 利益在局部,损失是全局
锐读: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富足,并不像大多数人预想的那样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和学习,据你说,甚至让他们成长更艰难。那怎样的成长环境才是比较理想的,一定需要去物质化、去科技化吗?
咏鹏:物质和科技都是人为的,而现在人为的东西又几乎完全受到商业利益的左右。我们对科技的态度是十分盲目的,“更高、更快、更强”几乎不问理由。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手机、聊天工具在减少人与人的沟通;汽车在扩张城市、降低交通效率;医疗设备在取代医生的水平;空调在破坏人体的调节能力、威胁环境……所有的利益都在局部,而损失都是全局性的,这就是熵增加的思路。由于局部利益很明显,全局代价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大家仍旧乐此不疲。
人作为一种生物是有其成长规律的,我们的进化跟生活方式的变化相比,几乎可以视为静止。我们现在越来越不相信本能,却总是给孩子很多商家“假想的好处”。而他们更需要的是主动地探索和面对面地交流,这需要一个纯朴的环境。去物质化、去科技化这样的词有点大,我不敢用,也不该成为一种新的煽动。我觉得每个人还是应该根据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去做出选择。
利益与生活 每个人都追得很辛苦
锐读:谈到社会的未来,你认定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那种可持续、合乎自然法则的生活。有人会说你的这种观点不现实,毕竟现代化的生活也会带来便利,人们对于高级、先进、成功的进取心也不会停止。
咏鹏:现状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必然的。我并不指望大局有什么变化,只想为那些觉得自己很忙、很累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我们在这个信息时代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上是由商业利益所左右,我们每个人在其中追得很辛苦。
通常,高级物件会带来局部的便利和整体的损失。但是,当这些东西足够高级的时候,就连躲在光鲜局部的使用者本人也难逃侵害了。我在书中举了汽车的例子,一个人要买车,“别人有”或者舆论煽动都不该是理由,他应该在全面的审视之后做出决定。看看除了某些时刻的便捷,它是如何给拥有者的健康、时间、自由、金钱、情绪、习惯、精力等等造成负面影响的。单独说能源和环境问题,大部分人会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大关系,但上面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许,这有希望成为人们回归纯朴的动力。
咏鹏,一位跨学科、年级的自由教师——在社会辅导班上教过小学生奥数、中学生物理、大学生吉他。他从出生、上幼儿园一直到读研究生都是在清华大学校园里度过的,这种经历让他感到很幸运,并觉得不单调。
咏鹏目睹了同一个地方,二十年,两代学生的变化。当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对“奥数”颇有责难时,他却说“奥数是个替死鬼”,指出“正是商品社会、工业文明体系的病态结构,让我们远离了生活的真谛、幸福的根本。而这一切,才是‘奥数’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
智商来自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有效率地交流,而这些都越来越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商下降、生育率降低,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正常反击。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像自己标榜的那样脱离“动物”,就看人类的傲人理性能否扭转乾坤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些职业看得高人一等,对他们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他们一旦出事儿就是重大丑闻,像医生、教师、牧师、律师等。其实每个行业对社会的影响都很大,比如说移动运营商、游戏开发者,他们这些年对社会的改变恐怕远远大于教师的工作。
教师,由于是以更纯朴的方式接触孩子,所以应该比其他行业的人更真实、纯朴一些。
关于好老师
教学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基础是互相信任和理解。我回想自己小时候,似乎并不存在一个觉得自己比周围大人幼稚很多的阶段,现在我面前的孩子们应该也是这样。而且,有时候他们的道理可能更本性、更真实。
越是想追求有序
越是会制造无序
小时候清华大学校园内外的风景区别并不大,而现在,它们的天壤之别对咏鹏来说极有冲击力。
“小时候的中关村南路是舒缓的S型,道路左右、包括中间的隔离带都是双排参天大杨树,而今,双向八车道的高端配置,每天汽车和人潮却在一寸一寸地争夺空间。烈日当头,只有天桥下有几处零星阴影。”
咏鹏的观察视野还放在了现在的学校、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比如空调,越来越成为必需品,解决了局部问题,整体环境却因此恶化。实现了“冬暖夏凉”,但也一定程度上搞乱了人自身的调节能力,随之产生的是巨大的工作量:制造、买卖、装拆、维护……他说,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其他的科技产品,大多可以理出这样的思路。
这就是咏鹏在书中表达的最重要的议题——“熵增加原理”发挥作用的实例。科技和物质解决的都是局部问题,但同时增加了整体的负担和工作量。我们越是想要追求有序,就越是会大量地制造无序,而这些无序又会成为巨大的工作量挡在我们追求有序的路上。
在他看来,如果整个社会都在嗅着金钱的气息,大人们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张,那么压力必定会传递,痛苦也不会徘徊在局部,必然造成一代人比一代人更累。“在这条越走越黑的追求之路上,全民的工作量和知识量与日俱增,但越是疲惫,人们就越是想通过努力来挣脱这一切,从而陷入新一轮恶性循环。”
书里,作者咏鹏并不仅仅是在为“奥数”伸冤,讨论教育问题,他还心系地球能源与环境问题,关心个人幸福,他还有个希望我们能停下来想一想的美好愿望。
本报记者 卢欢国际学校家长必读:是否孩子真的离经叛道|玩偶|孩子|笼子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国际学校家长必读:是否孩子真的离经叛道
  在生活中,总有老一辈的人感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难教育。可是,现在的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听话呢?
  亦或是大环境的变化,孩子成长的方式早已不像以前那样死板和教条,而部分没能跟上时代脚步的人,会因此觉得孩子离经叛道呢?
  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
  各位父母,你真的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
  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
  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1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杭州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跳广场舞。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行,他才不会有一考试就焦虑。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2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3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杭州,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4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5当今都市里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中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有负责德育的校长,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6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7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作为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杭州,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希望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本文转自《》的新浪博客,点击。
  快戳“”[]免费抢票吧!
  手机报名直通车[]扫描二维码即可抢票!
TIE2017国际学校择校巡展索票通道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
  责任编辑:尹菲
  更多信息请访问:& &
(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43012人已测试
88033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切身体会:孩子真的很有必要上奥数班
14:52:08 点击: 次&
全新升级 火热来袭,欢迎各同学咨询????????
一向觉得奥数是个好东西,但是小美五年级上了一学期了,还从没上过奥数班。主要原因就是回龙观没有,远的地方我们懒得送,还有就是觉得自己也能教点。这个寒假学而思终于在回龙观开了奥数班,我们赶快给小美报了一个尖子班(还有更高级的竞赛班)。在当代的中国,小学生不上奥数班,我认为童年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很感谢学而思在回龙观开班,使得我们不必花费很大代价就能让小美的童年完整起来,哈哈。小美按理说应该是挺聪明的,可是我们教她学奥数时候就不会这么想了,总是不开窍。也许年龄还未到?鬼知道。在家主要是小美妈妈教,不够系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做题,所以教了忘,忘了教,水平总是上不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个新开的班吧, 这次的尖子班开始只有4个孩子,有两个是老奥数了,其中有一个据家长说还是中关村二小的年级第一。小美第一堂课就露怯了:对老师的提问反应不够快或者想不出,做题也不会或老错,和另两个孩子有明显差距。小美在学习上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技不如人的场面,所以有时急得想哭。奥数班是连着7个晚上,每晚3小时。第一堂课后接下来的六天,小美从早到晚都在小美妈妈辅导下学数学。我们发现,她连基本的脱括号都不会,比如,6-(4 - 3) 能脱括号成了6-46-3 , 6乘( 4-3 )能写成 6 乘 4 - 3 之类,好像还不是一时糊涂,是真的不会,不知道她五年级的数学是怎么都考90多分的。我们就一起骂她以及互相感叹,说“你真是个猪脑子啊!”“没错,你就是!”,“这下你知道了吧,她就是一个猪脑子啊!” ,“真不知道咱俩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生出这么蠢的孩子。” 连分数乘除都没学过,八分之五就是5除以8都搞不清楚,第一节奥数班上的就是包括一堆分数小数的简算,难怪一塌糊涂。要说让9岁的孩子学5年级的奥数,好像还真有点拔苗助长,不管它,拔就拔了,不能让小美过得太舒服。拔了7天以后,小美大有进步,奥数课上的表现也是基本上一次比一次好,最后的结课考试上考了118.5分(总分120),虽然没有另两个牛小孩做得快,也没人家分数高,我想差距还很大,不过我们也很满意了,毕竟还有一两个同班的孩子还不得要领呢。老师说她第一节课时想小美肯定肯定跟不上了,没想到这么有潜力。小美在家学奥数的时候,每次都会被训得很惨,奇怪的是这也没有使她讨厌奥数。经过这一段奥数班和强化练习,小美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思考。比如原来可能一道题最多想5分钟就会放弃,再想也只能原地踏步; 或者最多只能想出一个绕弯的地方,现在变成能坚持想个十几分钟,想出两三个绕弯了,总之是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就是有点开窍了。我的理解就是原来她大脑中的某些部分从来没有被激活过,经过训练后,这部分可能就被激活,今后就能参与思考,也能思考得更深了。这就是奥数的好处。同班的一个家长也说上奥数班对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就跟你老练哑铃肌肉必然变得发达是一个道理)。小美还主动要求报学而思的春季班,说做奥数题挺有意思的。我们就给她报了,还是回龙观的。不过我不喜欢女孩说喜欢做数学题,女孩喜欢点打扮、芭蕾什么的不好,喜欢数学题,简直变态。学习这个事情,我希望小美有能力做好,但并不希望她喜欢,不讨厌就行了。我认为喜欢学习的女孩恐怕生活情趣会比较差。鉴于小升初可能会用得着,她现在喜欢奥数(鬼知道真假)我不但不反对,反而还挺高兴。我们希望小美开学能考上北大附小的数学兴趣小组。总之,奥数真的很有用,如果你不嫌麻烦,就早点送孩子上奥数班,不论小升初是不是会用到,不论你的还是是否适合学奥数这个假期小美还真的没怎么玩了,以前的假期都是几乎天天和小区里的小孩玩得很高兴。不让她玩还因为她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小美从西二旗小学转学到北大附小一个学期,平时考试成绩都很不错,期末班里评选4个“学习标兵”,她还以最高票数当选了,说明她学习不错,人缘也不错,我们都很高兴。可是期末考试只考了班级第9名。我们和她说:“你爸妈小学的时候什么时候考过第9名这么糟糕的成绩了,你下学期再考第9名就让你留级!” 不知道我们元旦给小美请假两天去黄山和杭州玩,加上大雪回不了北京在外面混了7天对小美期末考试是否有影响。现在这个时代,孩子玩的太多,真的是不行的,我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凭小聪明就能进名牌大学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上一篇:阅读下一篇:
找课114全国免费课程咨询热线,为您推荐口碑最好的中小学课外辅导、少儿英语、成人英语、出国留学机构(其他课程咨询恕不接待)
北京 400-001-&上海 400-001-&广州 400-001- 深圳 400-001-&天津 400-001-&杭州 400-001- 南京 400-001-&苏州 400-001-&济南 400-001- 青岛 400-001-&武汉 400-001-&重庆 400-001-
成都 400-001-&西安 400-001-&宁波 400-001-大连 400-001-
温馨提示:拨打招生免费咨询电话方法,先拨通400-001-9911,再根据语音提示按分机号,等待接通,欢迎您的来电。(电话接听时间段:周一至周日上午9:00―晚上20:00)
??????????
????????????????????
??????????
??????????
???????????????
音频公开课
9804
4159
5014
3790
4306
4303
6042
3809
15123
4391
6477
6071
5832
11644
10060
9951
9051
16176
14042
13947
三百六十行,欢迎各培训机构加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毁掉一个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