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类群居动物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讲的主要因素是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完美版 2016山东聊城中考历史试题附有答案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完美版 2016山东聊城中考历史试题附有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68|
上传日期: 04:35:5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完美版 2016山东聊城中考历史试题附有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概要1.doc 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20 &&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概要1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年山东省滨州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共50分)
1.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人类叫什么吗?(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2.生活在距今约71万﹣23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采集,懂得使用天然火,吃上了熟食。”请你判断他属于(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
3.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不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居住地区不同
②体质特征不同
③取火方式不同
④装饰品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5.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黄帝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6.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8.株洲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神农湖、神农阁、神农坛等景观,这些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
A.炎帝 B.黄帝 C.禹 D.舜
9.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通过学习历史,小明得出一个认识:统治者残暴无道导致国家的灭亡。他是从哪些统治者身上得出这一结论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礼仪教化是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礼仪教化的实质是(  )
A.维护奴隶主统治 B.调节社会矛盾
C.稳定社会秩序 D.讨好劳动人民
12.如果你是生活在西周初年的一个男性平民,下列表述中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你可以与其他平民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
B.你可以拥有家庭副业
C.你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工具
D.你可以同一个卿大夫的女儿结婚
1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14.“楚庄王时期,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水、洛水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重量,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故事所指的成语是(  )
A.一箭之仇 B.退避三舍 C.问鼎中原 D.朝秦暮楚
15.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战国七雄中,处于最南方的诸侯国是(  )
A.韩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7.某班同学以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编排课本剧,剧中主人公应当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宋襄公
18.《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有位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夫差
19.铁工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商西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0.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如图所示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司母戊鼎 B.
鱼纹彩陶盆 C.
甲骨文 D.
冰裂纹瓷器
21.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渔米之乡”得益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白渠
22.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歌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这种文字(见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晋朝
23.下列这些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荀子 D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人工取火的发明C.
饲养水平的提高D.
生产工具的改进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故选D.
为您推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重要性的认识.
本题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考点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扫描下载二维码示范教案一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_学霸学习网
示范教案一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时) 示范教案一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课时)示范教案一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2.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 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 2.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让学生查阅关于争夺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 ●教学方法 1.进述法。对于课本上一些难度较大、定性的内容如“我国最早的人类”一目,“北京人的发现”一题, 北京人群居生活原因,“氏族”的概念等,都适合采用此法。 2.比较法。对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和资料,再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课堂讨论法。对于北京人会用火的问题在山顶洞人洞穴里发现鱼骨和海蚶壳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 讨论得出应有的结论。 4.课后读书法。适宜于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比如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可以通过在课 堂布置需看书目等方式,让学生课后自行解决,从而扩大知识面。 ●教具准备 1.自己制作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原始人类图片。 2.投影仪。 3.北京人模拟石膏像(自己制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 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 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这个答案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导入框” 中的内容,能否得到一些提示呢? [学生回答]答案一: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二 人生活在伊甸园里,生活得非常愉快,后来,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结为夫妻, 有了羞耻感。但这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伊甸园,到人间受难,他们成为人类的祖先。 答案二:宇宙最初是一片混沌状态,后来,盘古把它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有个女 神叫女娲她把黄土揉到一块,捏出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了一种比较 简便的方式,即用一根藤绳从泥中一抽。甩出来不少泥点,泥点也变成了一个个小人。 答案三:你们所说的都是神话传说,没有事实依据。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才是科学的说法。 答案四:…… [教师总结]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我也希望我们历史课永远都这么活跃。我把刚才同学们所提 到的几种人类产生方式作一个小结。上帝造人说,是源于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创世纪》。它主要提到现 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的子孙后代,中国的女娲也是。现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究竟是神 造了人,还是人造了神?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亚洲神的 样子和欧美及非洲神的样子截然不同。非洲的神,一般都是黑皮肤;亚洲的神,一般都是黑头发,黄皮肤; 而欧美的神则都是高鼻梁,白皮肤…… [学生回答]这说明神是人造的。 [教师讲述]对,按本国人的样子造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到底是 什么样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相信,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板书]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人类是从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是我们大多 数人都知道的。那么,这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说是有的。唯物论者对人类起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早在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人是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过着流浪结群的生活。 (薛格洛夫主编,王子野译:《西洋哲学史简编》)后来,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 1859 年写了《物种起 源》 一书,阐述了进化论的观点,揭示了生物起源和发展的规律。1863 年,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发表了 《人 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阐述了人猿共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猿发展而来的。摩尔根以自己的调查和研究, 于 1877 年发表了 《古代社会》 一书,进一步丰富了由猿到人的理论。但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在于 1876 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该文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 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样,我们可以承 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从上帝的手中解放了出来,那么恩格斯关于劳动在由猿到 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论断,则把人从动物中解放了出来。 请注意,刚才我们所讲到的,不管说它如何科学,总还是缺乏实物作为证据。不要着急,请同学们 看一下课本第 1 页上标题为元谋人的牙齿的图。这是 1965 年 5 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冈上发 现的,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的原因还有一 点,就是随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 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 170±10 万年。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一百 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了。 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约在二三百万 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 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 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 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 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 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 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 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 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 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 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 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 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 上一会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使我们 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能否从本课的第 二个问题――北京人这里找到一些答案? [板书]二、北京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将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 遗址位于北京西南 48 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最早是 1921 年开始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 1927 年开始。 1929 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1935 年至 1937 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 遗址共发现头盖骨 6 个,下颌骨 15 件,牙齿 157 枚,以及其他的遗骨化石,共属于 40 多个个体。北京人 的丰富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 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 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发明证明 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 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看一下北京人一目中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回 答下列问题:第一,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二,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 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第三,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发挥你的想像力,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把三个问题写在幻灯 片上,用投影仪打出来) 学生看完书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 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第二问需要教师引导,答案应该为这说明当时 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 果实。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第二问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其答案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 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 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第三个问题前两问答案: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使北京人又向前大 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第三问答案一:是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了烧熟的动物的尸体,从而知 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 答案二:因为天气干燥,森林草木自然生火,北京人得到了火种。 答案三:露天煤的自然起火,给北京只提供了火种。 答案四:北京人在制造工具中,偶然摩擦生火。 …… [教师设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是 群居生活,又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不妨再想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讨 论、辩论、看书的方式找出答案(学生认为是正确的,且符合常理的) [学生看书]…… [学生讨论,辩论]…… [答案例示一]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 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 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 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答案例示二]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 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 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教师过渡]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其实, 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中,除元谋人、北京人以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距今一万八 千年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 [板书]三、山顶洞人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看一下山顶洞人这一子目里的内容,然后大家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 京人有哪些进步? [学生看书,讨论]……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看书、讨论过程中,可以分作两步: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 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同学们可以看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也可以用投影仪放大),请思考:山顶洞人会 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能够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 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 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山顶洞人已开始进入氏族生活。 [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正确,为了使同学们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一 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列一个表格作对比: [学生在下面大声说出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填写表格]代表文 化 代距今年 态 约 70 万 年~20 万年体质形 造 保留猿 的某些特征 器工具制 动 打制石 猎 开始掌 握磨光、钻孔 技术、骨针 猎生产活观念社会组 织 原始人 群北京人采集狩山顶洞 人约 18000 年和现代 人基本一样采集、 渔 美懂得爱氏族[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通过填表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目 了然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向你们讲清楚,那就是氏族这个概念。课本上提到氏族 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呢?我们说,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象我们前面所讲 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 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伦理观念。属于群婚性质,也就是不仅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 也即任何一对异性都可以婚配。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 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个时候的婚姻形态属于族外群婚 ,即两个集 体之间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由于还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所以只能按照母亲 方面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体,这就是氏族。我们同学只要抓住六个字即“血缘”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即可。 [板书]“血缘”“公有”“平等”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到现在为止,就讲完了。下面,我们再进行一个活 动,使这一课的印象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得更深一些。在搞活动以前,我先把同学们课后需要看的书布置一 下:读本是胡峰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上下五千年》中国社会历史卷(上)第一篇《天地 人之初》,第二篇《黄帝战蚩尤》,第三篇《广施仁德的尧和舜》第四篇《大禹治水》。 ●板书设计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三、山顶洞人 四、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 代表文 化 代 约 70 万 年~20 万年 距今年 态 保留猿 的某些特征 器 开始掌 握磨光、钻孔 技术、骨针 猎 体质形 造 打制石 猎 工具制 动 采集狩 群 生产活 社会组 织 原始人观念北京人山顶洞 人约 18000 年和现代 人基本一样采集、 渔 美懂得爱氏族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7:14:16| 分类: 初一历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 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 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 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 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 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 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等问题来学 习本课内容。这种引导思考可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 3.联系讲述法。这种方法在讲述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时要用到。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罗列。 4.图表法。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离现在又远,学生单凭想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图表法 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这种状况。 5.图片分析法。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时代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物图画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 ●教具准备 1.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条件不具备,可利用课本插图)。 2.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关于人类产生的种 种传说。今天,我们再来听几个故事。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 上又称为庖牺氏或宓牺氏。在《三皇本纪》里记载了伏羲氏“养牺牲以供庖厨”,即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 肉食。在《周易》里又记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即教民结网捕鱼。到唐朝时,历史学家 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合到了一块:“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供庖厨,故曰庖牺。”这是把 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兽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关于导入框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 说,在古书上多有记载。框中故事出自《拾遗记》,其原文为:“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 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那么,这两个故事是否可信?如果不可信,它们还会给我们提供哪些重要的线 索呢?我相信,我们学习了本课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注意:在讲故事时,对于文献中的原文讲 解要翻译清楚让学生听懂;二要把引文内容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屏幕上或者书写在黑板上)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 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 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 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 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 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 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 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 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 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 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 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 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 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 生活。 [板书]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 1973 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 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 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 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 8 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 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 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 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 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 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 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 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 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 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 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 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 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 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 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 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 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 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板书]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 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 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 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 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 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 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 低。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 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 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 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 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 出土的纺轮”,这是 1955 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 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 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 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其示意图为: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 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 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 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 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 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 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 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 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 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 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 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 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 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 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 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 社会开始解体。 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 [投影显示] 原始家畜 饲养业 业 原始手工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河姆渡原 始居民 半坡原始 居民 大汶口原 始居民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原始家畜饲 养业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原始 居民 年距今约七千 姆渡 距今约五、浙江余姚河磨制石器耒 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玉器和原始乐器 大汶半坡原始居磨制石器耒六千年[]陕西西安 耜开垦荒地石刀饲养猪、狗制作彩陶、 刻画符号、纺线、 民半坡村收割、种植粟等动物 农耕经济有 更大发展, 磨制石 镰织布、制衣 制作黑陶、 白陶, 手工业比以 前有更大进步原始居民]距今约四、 五千年 汶山东泰安大填完表格以后,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概念,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 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 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 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 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 略) [布置作业]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 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 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板书设计 课时) 示范教案一 第 3 课 华夏之祖 (1 课时) 17:13:21| 分类: 初一历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示范教案一 第 3 课 华夏之祖 (1 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其对华夏族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 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解体的基本过程。 2.奠定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文明演进的基础。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的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课本中所引具体材料的分析,推导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 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通过对原始社会整体知识的梳导,培养学生联系,系统地思考问题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 2.通过本课的学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 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黄帝其人及其对华夏族形成所做的贡献及人们对黄帝的缅怀可以用此法,讲解时应声 情并茂。 2.影视辅助法。对于黄帝在中华民族中间所起到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作用,可用此法。 3.图示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 区域,从而了解华夏族的主干――汉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4.讲解法。对于课文中所引材料原文和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及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可用此法。 ●教具准备 1.《祭祖盛典》录相带。 2.挂图《炎黄战蚩尤》。 3.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段录像《祭祖盛典》,请同学们在看录像时细心一点,看完后有三个问题供我 们思考。 (放录像……) 这三个问题是: (1) 录像中海内外华夏人士祭奠的是谁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2) 为什么要祭拜他,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特殊的贡献?(3)祭拜他的陵墓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 我们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以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第一课时,让同学们下去看一些书。其中有一篇叫《黄帝战蚩尤》,那是一 个黄河流域远古时代两个部落战争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我想同学们已经清楚了。那么,黄帝除了 打败蚩尤以外,还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奉为华夏族的祖先?我相信,我们学了这一课后,这些问题都会 解决的。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我们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这里的“炎”和“黄” 分别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关系如何?为什么被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 课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和《原始的农耕生活》两课内容,对原始社会的 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课。我们先看一下导入框中的内容,看完以后, 同学们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黄帝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2)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3) 毛泽东和朱德在 1937 年抗日战争前夕特地写了《祭黄帝文》,并派人前往扫墓,这在当时有什么特殊含 义?学过本课,你将会了解这些内容。 [板书]第 3 课 华夏之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挂图,它是《炎黄战蚩尤》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炎帝、 黄帝和蚩尤部落的位置。然后,请几位同学讲一下关于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学生在图中找出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位置) [学生讲述]黄帝与炎帝是住在黄河流域的两个部族,他们因争夺地盘发生战争,最终以黄帝获取 而告终。从此黄帝声威远扬,各部族纷纷前来归附,黄帝的势力不断扩大。再加上四方安定,国泰民安, 黄帝渐渐产生了享受一番的念头,于是大修宫殿都城,开始耽于享乐。九黎族的首领见黄帝荒废政事,就 起兵反叛。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场大战。黄帝的兵士被蚩尤布下的毒雾包围,黄帝踏上指南车指挥他 们冲出毒阵。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助战,黄帝请天女帮忙,使风停雨散,并乘机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驯 养猛兽彻底打败了蚩尤,并将他杀死。不久,另外一个叫刑天的人反叛,也被黄帝打败,黄帝从此兢兢业 业,勤于政务。与炎帝精心合作,和睦相处。两个部落共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教师总结]关于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关系,说法很多。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都 生活在黄河中下游。黄帝是姬姓部落的首领,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他们有着近亲关系,结成了联盟。 最初都居住在陕西渭水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炎帝部落在行进过程中,与东方的类人九黎族 相遇,九黎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于是双方大战,结果蚩尤得胜。炎帝部落逃到了涿鹿(今河北涿鹿),与 迁徙到这里的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推黄帝为统帅,与蚩尤进行战斗。最后蚩尤战败被杀。九黎部落被打败 之后,一部分加入炎黄两部落,一部分南下,同苗蛮部落杂居。后来,炎黄两部又发生战争,最后黄帝部 落获胜。此后,这两个部落进一步结合起来,连同夷人九黎部落一部分,组成了以黄帝部落为主的部落联 盟。后来,黄帝率众南下,占据中原,逐步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史称“华夏”或“诸 夏”,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开拓者。但华夏文化是炎黄文化吸收其他文化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各部族共同创造 的结晶。因为中原文化以黄帝为代表,因此黄帝被视为华夏族的祖先。一般中国人又都把自己视为黄帝的 后代,是炎黄子孙。 还有一种典型的说法是在陕西兴起的炎帝部落沿渭水向黄河在风陵渡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发展,从 山东兴起的九夷部落以蚩尤为首沿黄河向三角地带扩张,生活在河南的黄帝部落也向三角地带靠拢。于是 彼此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先是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争斗,炎帝部落大败。接着,炎帝与黄帝部落结盟,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 野,涿鹿即浊陆,是浊流充斥的平原之野。据考证,就是在今天山西解州盐池一带。传说蚩尤有兄弟 81 人,铜头铁额,善用魔法。战斗中他搬来大雾,使皇帝的军队辩不清方向,无法继续战斗。在这紧急关口, 黄帝的谋臣风后创制了指南车,指导军队脱离了危险。后来又出主意调来应龙,破除了蚩尤的军队,活捉 了蚩尤,把他杀掉了。蚩尤身首异处,分解成两半的那个地方,后来就叫做“解”,也就是今天山西的解州, 解州附近有一个盐池,方圆百里,池中盐水鲜红,传说这就是蚩尤被杀时流出的鲜血染成的,俗称“蚩尤血”。 传说这次大战中,风后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风后死后,黄帝十分悲痛,把他安葬在秦、晋、豫交界处的 渡口上,今天的风陵渡就是因此得名的。 不久,黄帝与炎帝又战于阪泉之野。黄帝胜利。在中原一带建立起以炎黄联盟为核心,包括蚩尤余 部在内的部族。这个部族人多、势大、地域广,号称“华夏”。黄帝成了华夏族最高军事首领。从此,他声 威大振,被华夏族尊为始祖。 [教师分析]同学们,我们讲了这么多,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实际上,我们介绍炎黄战胜蚩尤,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 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这是我们所学习的第一个问题――炎黄战蚩 尤。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帝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的贡献。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指导]现在,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阅读黄帝――“人文初祖”一目的内容。阅读完之后,动脑筋想 一想,课本中关于黄帝的神话,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怎样看才更科学?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传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 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像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就 掌握了这门技术。制造舟车,在河姆渡遗址也出现过木桨等。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 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 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 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这个问题学生 回答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及时引导。如果进展太慢,则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要注意联系前边学过的内 容。)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一起看了黄帝――“人文初祖”一目,而且确定了哪些有神话色彩,哪些是可信 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阅读一下孙中山的一段话和插图《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从 另一个角度印证一下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华夏子孙对他的尊敬之情。我们说,黄帝不仅为人 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华夏始祖,而且在以后几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巩固都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时期,黄帝作为中华民族象征,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御外侮的地 位就显得异常重要。祭奠黄帝陵,是体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抵御外侮的主要形式。1931 年“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日本的侵略,促使了中华民族抗日情绪的高涨,民族矛盾日益上升,国内阶 级矛盾降居次要地位,出现了全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西安事变后,这种可能性逐渐转 化为现实。国民党与共产党加紧接触,进行有关团结抗日的会谈。就在这种形势下,1937 年清明节,国共 两党举行了共同祭祀黄帝陵的活动。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 府主席孙蔚如参加祭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派代表林祖 涵(林伯渠)参加祭祀。下面是国共两党在祭文中提到的团结抗日的内容。国民党在祭文中提到了“追怀先 民功烈”“焕发我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中华苏维埃政府的祭文是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请同学们看屏慕 上显示的内容。 [投影显示]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茂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意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屡俱备,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教师总结]祭文中集中表现的是中华民族要求团结统一、抵御外侮的精神。此后,从抗日战争胜 利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在清明佳节,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尤其近年来,通过祭祀黄帝,更 体现了中华民族要求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 1994 年 4 月 5 日清明节,在陕西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典礼时,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士,来自世界各地, 有大陆同胞的代表,有港、澳、台同胞的代表,有海外侨胞的代表,同时台湾中原大学教职工还派出一个 祭陵代表团,在黄帝陵前,集体合唱《追思黄帝歌》,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和两岸同胞骨 肉相连的感情。 1995 年 4 月 5 日清明节,来自大陆和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等 5000 多名代表和参加祭祀活 动的 2 万多名群众,聚集在黄帝陵前,举行祭陵仪式。会上宣读了祭文,提到“华夏腾飞,相遇适然,惟愿 两岸,各弃前嫌,一国两制,携手向前……兼容新知,再创辉煌。”表达了两岸同胞的心愿。 同学们,我之所以在此讲述祭祀黄帝的活动,也是为了使我们同学们明白,只有炎黄子孙达到最广 泛的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过的是关于黄帝的历史。传说,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 首领还有尧、舜、禹。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一课最后一个子目的内容。思考、讨论“禅让制”的内容和实 质。 [板书]三、尧舜禹的“禅让”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下,什么是“禅让制”? [学生回答]相传,黄帝以后,尧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 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教师提问]那么,这种“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变更,或者直接向学生说明:禅让制的实 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教师提问]既然“禅让制”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做法。那我想问一下,什么样的人 才具备被推选的资格?请同学们看一下包括小字在内的这一子目的内容,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包括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与 群众同甘共苦,一心为群众着想……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我们可以想一下,尧、舜、禹的生活 阶段和前面我们讲过的内容在时间上相吻合的是哪一部分?现在,我们把本课第二子目下面的小字内容谈 一下,看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无帮助。 [学生阅读]关于黄帝时期的发明传说,我们可从考古实物中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都 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址;山西夏县和浙江湖州,发现了四五千年前的蚕茧和绢布;半坡和大汶口陶 器上的刻画符号,更与仓颉造字的记述相符。 [教师引导]大家刚才读了关于黄帝时期发明的传说,里面提到了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仓颉 造字的记述相符,那说明黄帝生活的时代不会早于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早多少。而据司马迁的《史 记》记载:黄帝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颛顼。继任颛顼之位的帝喾是黄帝的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孙子,即 黄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儿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黄帝到尧,前后五代。尧在位七十多年,舜在位三 十九年,这样看来,到禹即位时,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如果和前面所讲过的内容相对照的话,应该 属于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时代的后期。也就是说,禹即位时,原始社会即将解体,奴隶社会即将开始。而 禹也确实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请同学们看幕屏显 示: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没有私有制的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 量才能取得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没有剩余产品,因此不可能有私有财产,也没有私有观念。原始农 耕生活开始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饲养业的发展,使劳动产品有了一定的剩余,私有制产 生的基础出现了。到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私有财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反映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多寡不 均、贫富悬殊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 最多的达 180 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 梳和象牙雕筒的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 财富又刺激着人们的贪欲,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不断扩大,靠权力占据和靠战争掠 夺的财富使氏族内部极少数人富裕起来,形成了氏族贵族。战争中抓来的俘虏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杀死,而 是作为奴隶,被迫无条件地劳动,创造财富。在贫富分化中欠债的氏族成员和犯罪的平民也逐步转化为早 期奴隶,而那些氏族贵族则逐渐脱离了劳动,依靠剥削和掠夺过生活。其职务也由原来选举产生逐步变为 长时期固定或世袭,早期奴隶主形成,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到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从原始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 制国家的国王。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教师总结]由此看来,在最后一目里,我们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尧舜禹的“禅让”;二是原始社会的 解体。 [板书]1.尧舜禹的“禅让” 2.原始社会的解体 [单元总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原始社会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根据我们学过 的知识,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个小结。我们说,原始社会发展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或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原始人群的打制石器到原始农耕生活时代的磨 制石器到后来出现铜,即金石并用时期。(课本上没有明确提出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但教师可以让学生 联系“炎黄战蚩尤”一目里提到的东方的蚩尤部落,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的内容得出结论)。 二是根据生活方式: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由于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为了 寻找食物,他们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到河姆渡人、半坡人时,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开始定居、建造 房屋。 三是根据组织形态:有一个由原始人群到氏族再到部落的过程,一直到 2070 年出现奴隶制国家―― 夏朝。从内容上看, 北京人属于原始人群阶段,山顶洞人开始过氏族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进入氏族组 织的繁荣期、大汶口人属于氏族组织的晚期。 四是根据神话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到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有巢氏教 民构屋,燧人氏教民取火,伏羲氏教人文化再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也能看出原始社会发展的轨迹。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整理一下本单元的具体内容。 [投影显示] 代表文 化距今时间使用工具生活方式生产活动社会组织北京人约七十~ 二十万年打制石器原始群居 迁徙采集、狩猎原始群居山顶洞 人 千年约一万八开始掌握磨 光和钻孔技术、 骨 针 迁徙原始群居氏族是以 采集、狩猎、捕鱼 血缘关系组成的 集团 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 人约七千年磨制石器、 耒耜定居生活建造房屋、种植水稻、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 制作陶 公社 器、玉器、乐器 原始的农耕生活、母系氏族半坡人约五、六 千年普遍使用磨 制石器耒耜、 石刀定居生活建造房屋、种植粟、饲养 家畜、制作彩陶、刻画符 公社 号、纺线、织布、制衣母系氏族大汶口 人 千年约四、五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手工 业都有很大进步 公社父系氏族[布置作业]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答案:D 2.传说中编出乐谱的人是 A.黄帝 B.嫘祖 答案:C 3.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 3 课 华夏之祖 一、炎黄战蚩尤 二、黄帝――“人文初祖” C.蚩尤 D.尧 C.伶伦 D.仓颉 C.舜时期 D.禹时期 三、尧舜禹的“禅让”教案一( 寻找历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示范 教案一(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17:12:24| 分类: 初一历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人的天性是不断的探索,学习历史同样脱不开这个范畴。 大江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淘不尽的却是他们曾经奋斗过、挣扎过的历史的痕迹。一座古城 池、一个古战场、一块石碑,一枚古币、一幅字、一卷画、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居摆设,都会勾起人们的联 想,这时候,历史就不再遥远,不再抽象。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就是要还历史一个生动逼真的形象,给学生一个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能力目标 1.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则是一个深刻的学习过程。课本上所学的历史,是纯文字的堆积,缺 乏趣味性、真实性,但却有系统性、理论性,犹如船上的罗盘。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去充实理论, 不仅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找到各种寻找历史的途径之后,需要去逐个落实,这是一个学习相关知识的最佳环节,也是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过程。 3.将寻找历史的活动过程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版报、钱币展览、演讲等形式),可培养学生的 独立思维、创新意识、写作概括能力、表演能力等。 德育目标 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追寻搜索,使学生转变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生动的、具体的。 其次,通过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灿烂的现代文明是祖先们艰辛努力的结果,人类的每一个进 步都充满着艰难与曲折。 最后,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关于过去的一门学问,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 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感悟宝贵的人生启迪,“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 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活动准备 [说明]拓宽寻找范围,不要局限于某一朝代或是某一段历史,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竭尽 全力地上下求索,寻找的途径越多,收获就会越大,成就感、自信心就会越强。 在活动课前,教师应该动员全班同学献计献策,然后将大家的意见进行集中,大致列出寻找途径, 学生可以自行挑选“研究课题”,可以自由组合搞“承包”,也可自成一家搞单干。但教师必须明确指出,各人 或各组的活动成果必须在活动课上进行公开展示。 [教师]同学们,翻到课本第 16 页,我们知道了下节历史课是活动课:寻找历史,很多同学有些迷 惑不解了,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谁也无法让时间倒流,又怎样去寻找 呢?不要着急,先来看一段话,投影或出示小黑板: 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 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 ――柯林武德语 读完这段意味颇深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文明并非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几 十千年的历史根基,没有祖先的构木为巢,就不会有今天的摩天大楼,没有祖先的养蚕、缫丝,就不会有 今天 T 型台上的五彩缤纷。如果不承接人类科技发展的火炬,创造出一个个科技成果,也许我们还在茹毛 饮血。也许我们还在刀耕火种,也许我们住的还是山窟石洞,赶路还靠驴、牛、马,而不是汽车、飞机、 磁悬浮列车。 历史的发展总是环环相扣的,又像接力赛每一棒的传递,都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几十代人的 智慧。尽管他们的身影已走入历史,但他们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土地却留下了他们曾经的足迹。 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几万年过去了,你我他,我们如何去寻找历史,同学们展开讨 论。 在黑板上列出讨论的结果: 1.收集古钱币。 阅读相关书籍,看一看每一枚古币的具体特征、图案、形状、所刻文字,想一想为什么会造成这个 样子、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把收集的古币论资排辈先后排列起来,看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发展?为什 么要改进?先前有什么弊端?今天的纸币有什么好处?信用卡、支票是怎么回事?一种货币在全国范围、 乃甚世界范围内要得到很好的流通,需要什么条件? 2.参观历史博物馆。 这里是岁月的沉淀,这里是凝固的往事,伴随着解说员娓娓的叙述,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用心去感 受那些逝去的、不再鲜活的生命与朝代,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来一个跨时空的换位思考,把你的所见所 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告诉同学们。 3.游览名胜古迹。 曾经歌舞升平,曾经纸醉金迷,曾经刀光剑影,曾经金戈铁马,狼烟滚滚、流血飘橹……面对遗址、 面对古迹,你能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看电视,从电视上获取一些有效信息,没有条件实地考察,你依然可以独坐斗室放眼天下,说不准 在看连续剧时,还能挑导演好些历史的刺呢。 5.留意自己,看看你的衣和衫,瞧瞧你的鞋和袜,动脑筋想想人们服饰演变的过程,这难道不是历史 吗?从最早的先民用树叶遮羞,用兽皮保暖,到用纺轮纺麻线、到丝绸、到棉、到今天的化学纤维,这是 衣料的发展史。衣服的样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一代王朝一代衣!服饰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着、前进着。 而在我们今天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回归自然风”刮得很猛,为什么?想想看。 6.进一次陶吧,体会一下做陶的感觉。想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想想半坡原始居民,在无任何经验的借 鉴下制陶,是多么了不起,再看看你盛米饭的精致的小瓷碗,想想人类前进的每一步是多么的艰难! 7.留意身边有没有人在减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这是一种审美观,大部分人觉得苗条好,那么 审美观有没有历史呢?当然有了。汉朝因赵飞燕小巧玲珑,深得皇帝宠爱,因此许多宫女、上层社会的女 性便束腰绝食进行减肥。而唐朝的杨贵妃又是一位可爱的“肥姐”,因此,唐时,女性曾一度以肥为美。还 有你见过缠小脚的老太太吗?为什么要那么做?这是一种摧残人性的、畸形的审美观,它源于何时终于何 时?你对时下流行的“骨感美”有什么看法,你的审美观是什么?带着批判、带着赞扬、带着你的个性和同 学们一起讨论。 8.收集邮票、一些有意义的图片。 9.读一些各朝代的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帮助你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比 如说,杜甫的诗,就非常全面地仔细地记述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开元盛世”的富足与强大、安史之乱 的动荡和不安以及在这些大的历史背景下,庶民百姓的具体生活,都在他的笔下悠悠的再现出来。 10.收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老照片,让他们讲关于他们的童年。 …… [教师]同学们,讨论到此为止,寻找历史的途径不单单只有这些,运动你的脑筋,还会找出好多 来。 把你寻找到的“宝藏”,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以你最具个性的方式告诉 同学们,让大家共同学习。●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大家紧张而仔细的探索,我相信在寻找历史的征程上,我们又开辟了、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航 路”,条条道路通历史,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各位“历史导游”的指引,去寻找、重温已逝的岁月。 为了保证活动的良好秩序,我们把各位导游又具体分了几组: 演讲组: 带着你的观点,带着你的热情,向同学们阐述你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 展览组: 三尺书案,现在就是你私人的历史博物馆。把你的文物亮出来,让同学们开开眼界,并告诉大家关 于这些“宝贝”的故事。 导游组: 这是一个展示你口才的绝佳机会,不管你去没去过,只要你有关于它的组织,你就可以在这儿展示 了。 [主持人] 为了提高我们的活动质量,给同学们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机会,我们还要特邀几位 知识渊博的同学,代表他们各自的历史小组提问。 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主角登场了。首先邀请演讲组的同学们。 (演讲组的学生自行排列,逐个登场) …… 展览组、导游组表演。 ●教师总结 1.肯定活动的成功,表扬学生的创作力。肯定大家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告诉学生,团结就是力量,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让每个同学在分享成功的同时,平添一份为班级争光的集体主义精 神。 2.就活动内容,提出一些悬念性问题,让学生课后自行解决,这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永不妥协的优秀品质。 ●活动延伸 1.学生自己制作一两期历史黑板报,或是手抄报。 2.自编自演一些历史短剧。示范教案一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 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通过学习课本中提供的“周初形势图”,培养学生查阅历史地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 步性;又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难点 分封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一些线索型的内容,如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衰亡过程,西周的分封制等。 2.讲述法。对于一些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内容,如“桀把人当坐骑”“牧野之战”“周文王访贤遇文 王”等。 3.图示法。对一些仅凭讲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夏朝的疆域等,需要用图来说话。 4.比较法。通过把夏、商、西周三幅疆域图挂在一起比较,加深对各自范围的印象。 5.课堂讨论法。比如,商纣王的作恶多端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类问题不需要做出结论,但可以给 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 2.投影仪/电脑/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搜神记》里,有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它是这样记载的: [投影显示]“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住,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其意思是:羿从西 王母那里求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奔向月宫。将去之前,嫦娥请有黄用蓍草给 她占卜。有黄占卜后说:“大吉大利。你独自轻轻地往西边去吧。如果遇到天色灰暗,你不要惊慌,不要害 怕,以后会美好起来的。”于是,嫦娥就飞进了月宫,这就成为月宫里的蟾蜍。 [教师讲解]同学们,《搜神记》提到的嫦娥和后羿据说都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那么,夏朝是如 何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当我们学习完本课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 而解。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 [投影显示]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教师讲解]云母屏风指的是用云母石制作的屏风。深是暗的意思。长河指银河。这首诗写的是嫦 娥盗不死药上天但又不耐天上寂寞生活的心情,借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那么,诗中提到的 嫦娥是什么人?她从哪里盗来的不死药?有人说,她是夏朝人,那夏朝又是怎么回事?与它相关联的朝代 有哪些?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先来看一组投影,题目叫《中国历史朝代歌》。 [投影显示] (一) 唐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体。 (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教师讲解]我们所看到的两首朝代歌里,显示的第一个朝代都是夏朝(因为尧、舜、禹都是传说 中人物),那么夏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有哪些特点?在它后面建立起来的是哪两个朝代,我们应从中 了解什么?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到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在国家“九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里面,有一个项目叫“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项目已取 得重大成果,并有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
年阶段成果报告》问世。那么,什么叫“夏商周断代 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那么,夏商周在我国历 史上占据什么地位,怎么样才能了解到每个朝代的历史,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收获的。 [板书]第 4 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教师讲述]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 舜。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晚 期,随着禹势力的不断扩大,约在公元前 2070 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原始社 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板书]1.夏朝的建立和启继禹位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前两段内容,看完后和同学讨论一下,回答几个问题:(1)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试结合所学内容回答。(2)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3)夏朝奴隶制国 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启继父位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以上问题 可提前写在小黑板上或用投影或用电脑显示)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在原始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也没有国家。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私有制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社会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 隶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防止奴隶阶级的反抗,开始设置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在这种情 况下,奴隶制国家产生。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第 2 个问题。 [学生回答]夏朝建立后,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法,设置监 狱。 [教师提问]第 3 问: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教师引导]在回答第 4 问之前。必须先弄清四个概念:即“世袭制”“禅让制”“公天下”和“家天下”。“世 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一般由两点组成,一是父死子继,二是兄终弟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亲 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儿子来继承。如果在位的国王没有后代,怎么办呢?就由他的同胞弟弟来接位。 “禅让制”我们前面学过,它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 落联盟首领的做法。被推选人必须具备德和才两个方面的条件,比如舜、禹。“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 会,因为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被后来的儒家视为“天下 为公”的理想社会。“家天下 ”指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原来的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私,垄断权力出现,世 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儒家把此种情况叫做“小康”,是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相对应的。 [学生回答]启继禹位,使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天下为私的阶级社会,由“大同”进入“小康”,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出现。所以说,启继禹位意味着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板书]2.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实质。 [教师讲解]刚才我们学习了夏朝的建立、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实质。现在我们来看本 月的第三个内容:夏朝的衰落。 [板书]3.夏朝的衰落 [教师讲解]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中间曾几度反复。在启继禹位后,东方的伯益就打着传统的“军 事民主制”的旗号,兴兵争夺王位,结果被启所败。这在古书上叫“益干启位,启杀之。”《淮南子》里记载 了有扈氏被启打败,其原因为:“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义”为守旧的意思,即因为守旧而不 知变更导致了失败。这些都说明夏朝建立后,曾有一段时间相当不稳定。启死后,太康继立,不久五子(指 太康的五个兄弟)内讧,夏王朝内部发生争立的动荡,接着又发生武装叛乱。太康在挫败政敌取得政权后, 很快就沉缅于享乐,不关心民间疾苦。这就使有穷方伯后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这在历史上被 称为“太康失国”。(应向学生指出,后羿即前边提到的嫦娥的丈夫,古代由于他善射,射落天上九日为民 造福的传说,但他从西王母处求来的不死药被嫦娥所盗,故有了奔月一事。)后来,太康的侄孙少康又重 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复国”。从少康开始,夏王朝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但到孔甲即位后,又开 始进入衰落期。《史记》记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孔甲三传到桀 时,夏朝就走到了它的尽头。 [教师引导]夏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一幅插 图“夏桀把人当坐骑。”然后,看书、讨论、归纳一下夏桀的暴政表现。 [学生看书、讨论、归纳]…… [学生回答]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 ;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饮酒作乐, 并把大臣在酒池子里淹死;和宫女们嬉笑为乐…… (学生可在互相补充中回答完全)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把夏桀的暴政都归纳了出来。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夏桀的残暴统治终 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最后被商汤所灭。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问题:商汤 灭夏和武王伐纣。 [板书]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汤灭夏,建商 [教师讲述]同学们,刚才我们讲了夏朝的兴衰一目。在上一目里,我们学习了夏的建立,夏朝奴 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实质,知道了夏朝建立特别是夏启即位后,世袭代替了禅让,天下为家代替了天 下为公。我们还学习夏朝的衰落和夏桀的暴政。我们说,当夏朝衰败时,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 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约在公元前 1600 年,汤战胜夏桀,夏朝 灭亡,商朝建立。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 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教师提问]谁能讲一讲关于商汤的故事?比如网开三面…… [学生讲述]商汤有一次外出巡视,看见捕鸟的人,张开四面捕鸟的网,便说:“若是这样,鸟就叫 你全打没了。除了夏桀谁能这样呢?”商汤便叫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又叫捕鸟的人祈祷说:“从前 蜘蛛用钳子结网,现在的人也学会了织网。你们(指鸟兽)想往左就往左走,想住右就往右走,想高飞便 高飞,想入洞便入洞,我只捕那些该死的。”汉南各国知道后,说:“汤真仁慈,他的恩德已施舍鸟兽身上 了。”于是有四十多个国家顺了他。 (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故事,可用其他故事取代。也可用第二套方案,即,教师讲述这个故事,让 学生回答,从这个故事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教师提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一、可以看到商汤是个仁慈的人,他不忍心伤害哪些鸟兽,故而得到了其他小国的归 顺和支持。最后灭掉了夏桀。 [教题引导]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刚才你说的意思。 [学生回答]一、得道多助。 [学生回答]二、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商汤有环保意识,不滥捕滥杀鸟兽。 [学生回答]三、从中可以看出夏桀非常残暴。 [教师提问]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是“若是这样,鸟叫你全打没了。除了夏桀,谁能这样呢?”一句。 [教师引导]那么,谁知道网开三面在现在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一下成语词典。 [学生回答]现在比喻当捕不捕,予以宽大处理,引申为给出路,放宽一些政策,使得有更多的活 动余地。 [教师过渡]很好,刚才我们讲的是商王汤的故事,他的主要事迹是建立商朝,使商朝强大。但在 商汤去世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诸侯或不至”的情况,也就是诸侯不来朝见,这说明商朝的统治 有了问题。最起码有一件事可以表明,那就是商朝的都城一迁再迁。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商都 分布示意图》,上面作过商朝都城的地方一共是六处。如此频繁的迁都,对国家是很不利的。一直到公元 前 14 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盘庚迁殷。 [板书]2.盘庚迁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课本上关于盘庚迁殷的一段话看一下,从中找出迁都的原因,作用和长远 影响。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盘庚迁殷以前的迁都是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盘庚迁殷是为了稳定政局,迁都以后, 商王朝的政局稳定下来,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在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教师补充]在盘庚之前,商都先后迁了五次。但由于史料缺乏,迁都的原因无法确切说明。从史 称“九世之乱”来推断,可能与王室内部的争斗有关。到盘庚继位时,政治上的混乱仍然相当严重,阶级斗 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稳定政局,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 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所在。但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反对迁都。但由于盘庚的坚持,还是 在公元前 14 世纪初,将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之后,“行汤之政”,出现了“百姓安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 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崭新时期。因为殷成为盘庚迁都后全国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所以后人把商朝又叫做殷朝。 [教师过渡]盘庚廷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商王武丁在位期间,商朝的疆域达 到了最大。到商王祖甲时,已有了内乱的苗头,到商纣王时,社会各种矛盾都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最 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板书]3.商纣的残暴统治和武王伐纣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影视作品和书籍记载讲一讲关于商纣王残暴统治的故事。 [学生讲述]…… (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就以教师补充讲解为主) [教师补充]商纣即位的时候,商朝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开始激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商纣王 采取了以下措施:(1)严厉打击贵族,削弱贵族的权力。由于他的严厉打击,许多人叛逃他处,这使得统 治机构趋于涣散。贵族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同他对立,纣则给予不同的打击,如:微子多次劝谏,纣王 不纳,微子逃往于荒野。纣的叔父、太师箕子因屡谏无效,只得装疯,被纣王囚禁起来。另一叔父比干, 是当时有明的贤臣,且非常聪明(《红楼梦》里提到林黛玉的聪明曾用“心比比干多一窍”一句)以死进谏, 竟被卸成八块,剖心而死。这种恐怖政策,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2)加强对人民的搜刮,来充实 自己之用。纣即位后,大修离宫别馆,课本上提到在殷都附近建造巨桥粮仓和高大的鹿台,用来堆积从全 国夺来的粮食和财宝。即课文插图中所引 《史记》 内容: (商纣)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 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3)残暴镇压人民,施用炮烙之刑。 [教师提问]什么是炮烙之刑?谁能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炮烙之刑就是让犯人在烧红的铁柱子上行走,直到掉到火里烧死为止。 [教师过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纣王沉 缅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西边渭水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国君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并任用贤人姜 尚等人,国力逐步强大。在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开始伐纣灭商。下面,同学们自己看一下周武王 灭商的内容,找出灭商的背景、时间、关键性战役,并从中找出西周的建立时间和都城。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周武王灭商的背景是商朝政治混乱,并和西方与南方的小国、部落联合起来。灭商的 时间是公元前 1046 年,关键性战役为牧野之战。 [教师板书]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以群居物以类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