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家长们活得这么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么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8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10-14 12:54
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有中国的家长这么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承载着如此大的压力。渺小的家长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魔咒一样的社会磁场中,只能被动适应和跟随这个起跑线,而无力抗拒。竞争总使有些家长会用力过猛,于是起跑线不断前移。上了发条的社会,不断前置的起跑线
  北京部分家长为孩子进重点小学花费竟然高达25万!这是2011年时一家媒体的报道,这则报道面世后,引发了舆论热烈的讨论。这25万是什么,是择校费。当时,这样的择校费在北京海淀区稍微知名一点儿的重点小学,动不动就要6万以上。而且要找关系,找了关系才有交钱上学的机会,不然能交钱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各地都在治理择校费,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家长在积极择校,所以择校费总能以各种方式借尸还魂。    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有中国的家长这么累,心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承载着如此大的压力。孩子一出生,孩子在哪上学就成为压在家长心头的一座大山,操碎了心。为了孩子上学,换工作、买学区房、找关系、搬无数次家。    看到“部分家长为孩子进重点小学花费竟然高达25万”这条消息时,除了想批评学校之外,还想批评家长,为什么要挤这样的学校呢,为什么要交这么多钱。正是家长往这样的重点小学挤,挤得头破血流,才助长和哄抬着这样畸高的择校费。可说实话,这种对家长的批评,我是没有底气说出来的——因为我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这样的家长,我知道,等我孩子长大后,作为家长,我可能也会去挤这样的学校。到处都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广告,很难不受影响。    我儿子快满两岁时,我就替他报了一个早教班,很贵,每节课两百多块钱,其实根本教不了什么东西,就是一群小孩儿一起玩儿。早教班还宣传说,我们是双语教学,真是大忽悠,汉语还没学会说两个字,就双语教学了。可明明知道是忽悠,看到邻居的家长都给宝宝报了名,也都争相报名,自己实在担心孩子未来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了,这个起跑线也越来越前移了,恨不得在胎教、在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竞争了。    虽然教育部的官员一再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忽悠,不过我相信,这些官员作为家长,一定比谁都更在意这个起跑线,这真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问题,很多人在理性上,都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但是,当置换成家长的身份后,进入到那种焦躁的社会氛围中后,立刻变得不理性了,立刻被卷入了那种对“起跑线”的焦虑和追求中,很早开始就焦虑于孩子的上学问题,交很高的择校费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起跑线”是家长身上的枷锁,也是孩子的枷锁,家长们坐一起聊起这个话题,总是眉头紧锁非常沉重。    这不是哪个人、哪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氛围。到处都是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竞争暗示,每天都害怕落在起跑线之后,时时都处于竞争压力下,这让教育变得非常焦虑和浮躁,孩子在这种紧张的驱赶下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学习也没有快乐。    我的一个朋友,他在一所著名的大学任教,那一年他担任某一新生班的班主任,他一向反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竞争,大学新生第一课,他给新生的演讲题目就叫《削减可能削减的竞争》,他推荐一种“没有竞争的教育”,他在演讲中极力淡化大学教育的竞争性,明确否认大学同学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他说:新生们经过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名牌大学,他们都是竞争的胜利者。应试教育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节奏和竞争的“惯性”,仍然在他们体内兴奋地活跃着,这对他们是危险的。他认为,学习比竞争美好得多,对知识的求索和思考,应该是非竞争性的。    他的基本观点是,现在过于激烈的竞争,可能给社会、给人格的发生,带来了许多非常负面的影响,加剧了社会的冲突。他觉得,我们应该淡化竞争的压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可我相信,朋友在作这番演说时,可能也缺乏底气,这种“无竞争的教育”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一个乌托邦,如今整个社会都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时钟,竞争无处不在,我们真的很难进行这种没有竞争的教育。学生们很快就会进入残酷的竞争,奖学金、实习机会、保研机会等等。但是,我很欣赏朋友提出的这个观点,它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充满路怒情绪的公路是当下的一个隐喻,遇到很小的拥堵,如果有及时疏导,或者车主们保持等待的耐心,很快就会畅通――可我们常见的是,大家都立刻焦躁地按喇叭催促前方,其实这样按喇叭对于缓解拥堵并没有什么用,相反却加剧了拥堵,让大家更加焦躁――可是,谁也不愿意耐心地等待,而是想通过按喇叭发泄情绪,既加剧了自己的焦虑,也让拥堵变得更糟。细想一下,不断前移的起跑线,不也是如此吗?渺小的家长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魔咒一样的社会磁场中,只能被动适应和跟随这个起跑线,而无力抗拒。竞争总使有些家长会用力过猛,于是起跑线不断前移。    我们的身上都被上了发条,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98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10-14 12:55
写给家长:人生是一场不必抢跑的马拉松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教育一旦把考试作为研判教育的唯一手段,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尺度之后,教育者所遵从的就只有知识、分数,只有空洞的说教、僵硬的制度和束缚人的铁笼,而唯独没有“人”、没有“人性”。那样,教育就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得以自然地生长,这是常识。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提及最重要的东西——幸福。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学校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没有一点幸福可言,又怎能为孩子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以“可怜天下老师心”、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胁逼孩子,把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完全压在孩子身上,并给教育附加了太多的功能,那么,教育中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等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惊了。    孩子的校园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他们的校园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应是缤纷绚丽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作业试题、分数成绩重要得多,这是常识。    孩子喜欢的教育是顺应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这是常识。如果我们忽视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一把尺子卡到底,一个标准量到底,要么会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要么会把孩子教成越来越像同一个人。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和质疑;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在思考中多转几个弯;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教育,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和奇妙的科学世界;教育,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力。这些都是常识。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心急火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孩子加重学习任务,特别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只能将孩子葬送在起跑线上。    孩子成长需要我们陪伴,但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干预,需要我们呵护,但不需要我们一味地溺爱,需要我们引导,但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地去替他们做人生规划,这也是常识。然而我们总是怕孩子摔倒,这可能正是孩子在成人后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的原因。我们总担心孩子未来人生不幸福,这恰恰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不幸福的真正原因。
用户等级:小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3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5-10-14 13:09
看到标题就觉得累
Powered by&#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家长会 文档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家长会 文档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42:20|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xe60b;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xe71b; 700 积分
&#xe602;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家长会 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家长为何拥有不同教养方式
核心提示:为什么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亲,却会习惯用这样一些教养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为什么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亲,却会习惯用这样一些教养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我们尝试来分析造成家长如此做的原因:
  传统“家长文化”的影响: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做家长。所以我们只能从生活中去模仿我们的家长是如何做家长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括我们生活的家庭中,家长们是需要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的,而这些威信如何树立呢?你只要看看《家》这部小说或者电影,就可以明白我们传统的“家长文化”是如何在影响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而且这种影响代代相传,在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和很多家长在对话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用这样的两个理由为自己辩解:我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是现在挺好吗?别人家的父母也是这样教孩子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别人在做的一定是对的,父母曾经做过的也一定是对的。这就是很多家长的思维模式。面对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才会有很多教育专家会感慨道:改变孩子其实很容易,但是改变家长实在是太难了!
  不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做过幼儿教师的我,在和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蹲下来,还有改变说话的语调。所以至今我说话的风格仍然抹不去一种“孩子味”。蹲下来,变换语调。这是很小的两个细节,但却表明了你是否愿意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和孩子对话。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擅长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为出发点。
  比如前面所提到那个做NAC行为调整的男孩,他的价值观里,朋友是最重要的,而在他妈妈的眼里,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培训师问他:“你认为妈妈如何做,你才可以变得更好一些呢?”孩子回答说:“我希望妈妈少管我一点,我就可以变得更好。”孩子的回答让现场的妈妈感觉很下不了台,但是这是事实,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话,那么有一天一定也会遭遇和这个母亲相类似的尴尬。
  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在第一关,我们已经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包括很多的层次,但是很多父母只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比较关注,对孩子的穿着、冷暖、营养、健康等等非常关注,而对孩子社交、尊重、爱和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满足相对来说比较忽视,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很难做到真正满足孩子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实作为一个人,孩子和家长一样,他们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内心的安全和快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安全感和快乐,那么再丰富的物质条件都无法弥补孩子内心的缺憾。
  我曾经为一个初二的男孩做过心理治疗。刚认识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的表情。第一次交流,他给我的回答全部是“不知道”。后来我尝试在QQ上和他聊天,他的QQ签名是“我的世界,很静很静……”,我的内心感觉到一阵寒意。他内心的孤独、寂寞是非常强烈的。他的父母双双都是企业家,他们给予他的物质生活相当的丰厚,她妈妈早就在预算给儿子的户头上存入2000万元。但是孩子真正快乐吗?
  发泄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很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前面我曾经提到过的那个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的朋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也曾经接待过一个四十来岁的家长,她告诉我因为他们夫妻关系不好,她内心有很多对丈夫的抱怨,但是因为丈夫几乎每天都不在家里,所以她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异常。
  后来她的孩子参加我的训练营,在最后一天的成长仪式上,发生很大改变的孩子终于拥抱了他的妈妈,妈妈泪流满面。后来在妈妈的动员下,孩子的爸爸也来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我跟他讲述了孩子在训练营中说出来的一些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讲了他妻子内心的痛苦,并希望他们夫妻俩以后能够在家庭里营造一种对孩子身心发展更有利的和谐氛围。
  为了让这个孩子进一步感觉到亲情的可贵,我也曾经带着这个孩子和其他一些孩子去福利院看望那些非常不幸的孩子。在福利院里,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指责、命令、怀疑等等方式,只是我们自己无能的表现。因为孩子的问题令我们感觉束手无策,而这种束手无策让我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愤怒,而愤怒正是来源于一个人的无能感,是一个人遭受到挫折后的本能反应。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家长在向孩子发火的时候,就可以明白一点:这个家长对孩子没有办法了,他找不到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时候,惟一能帮助他的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经听陶宏开教授讲过一个网络孩子的故事,那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制止孩子继续玩网络游戏,一怒之下,不惜当着孩子的面割开了自己的手腕,你们知道孩子怎么做吗?孩子也同样割开了手腕,然后和母亲比赛谁的血液流的更快。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尝试想用命令、指责、惩罚、怀疑等等“武器”来制服你的孩子,那么这个家长的例子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孩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切切实实的好方法啊!
  迷失了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虽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那么辛苦地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认真做完过第一关练习的家长或许可以很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我用自己的方法寻找到的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从个体意义上来讲,是帮助孩子去实现他快乐、和谐、幸福、有价值的人生;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平、健康、幸福、安宁,让整个宇宙系统变得更加平衡。
  虽然我们通过不断向上归类可以明确我们今天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有个好工作”、“有个好的前途”,但是我们在明确了目标之后,也会发生迷失的现象。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受到一些困扰和阻力,也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难,如果我们的信念不够坚定,能量不够充足,那就很有可能会半路放弃了我们的目标,而会去做一些急功近利、舍本取末的事情,而那些有很大偏差的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就很容易发生了。这也正是很多家长虽然改变了教育观念,但却往往在行动中依然不能够完全做到的原因。
(实习编辑:张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女性在孕期情绪上的“癫狂”多少和体内荷尔蒙的变化有关,因为那个小家伙也要算是个“外来异物”,心理上的接受与排斥会同时存在。为了让宝贝成长顺利,丈夫帮助妻子通过发泄来达成情绪的舒缓是非常重要的。
约会是谈情说爱的一种浪漫方式,爱情也常因约会而不断升温。但在约会恋爱中的男女总会不断地猜测对方的心思,其实,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能反映出对方的内心世界,与其盲目猜测,何不留意对方的表情及其肢体语言?
你有没有发现,在公交或地铁里似乎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即便平时脾气很好的人,也容易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动肝火。西装革履的帅小伙在地铁里因为被挤了一下与人大打出手,白衣飘飘的淑女在公交车上因抢座而与人恶语相向。
六一儿童节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一个节日,它的专属性会…… []
饮茶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分季节饮茶,还要依据个人…… []
肺功能失常是一种很常见的健康现象,肺功能失常引起…… []
大多数夫妻的备孕都需要一个过程,为了尽量缩短备孕…… []
每年11月中旬左右,北方地区都会开始室内供暖,但随…… []
自立秋以来小编跟大家介绍过几道关于胡萝卜以及山药…… []
本期是由三公仔小儿七星茶联合39育儿为您推出的参与…… []
为什么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亲,却会习惯用这样一些教养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着为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