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残骸"就是在深潜试验中沉没

解放军核潜艇差点沉没: 一人力挽狂澜
解放军核潜艇差点沉没: 一人力挽狂澜
每日军事社区
[解放军核潜艇差点沉没: 一人力挽狂澜]本文要讲述的试验是核潜艇最危险的试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一条核潜艇“长尾鲨”号在进行这种试验的时候发生事故,艇上的129人全部葬身海底。这艘潜艇进行的试验就是极限深潜试验,也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试验。在不少关于潜艇的电影之中,我们也会看到有的潜艇实在扛不住驱逐舰在上面用深水炸弹进行五雷轰顶,不得不突破操作规定进行极限下潜作业,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进行极限下潜的时候,艇体嘎吱作响,船上的人神经极度紧绷,因为他们知道,哪怕潜艇有一丁点儿的问题,海水的巨大压力都会把他们挤碎。危险性就不多强调,下面我们继续来说极限深潜试验。黄旭华总师深潜试验往往是在服役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检查环节,也是交艇试验的重要试验项目之一。进行这种试验已经是全球主流潜艇制造国家的惯例了。深潜试验通常由首制艇来进行,目的就是要评估潜艇耐压船体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强度要求。除此之外,深潜试验也是一个难得的科学试验机会,可以用来收集研究数据,评估强度计算方法是否准确。理论上证明一千遍,不如实际试验一遍,这很危险,但又不得不玩命。深潜试验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对所选择潜艇的设计质量和建造质量进行复查,并检查全部的验收文件,从而证实耐压船体在设计、建造、液压试验等诸多环节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如果首制艇达不到要求,那么根本就不会选择作为深潜试验的潜艇。确定潜艇合格,并做好相应准备之后,才可以做深潜试验。[解放军核潜艇差点沉没: 一人力挽狂澜]深潜试验往往是在服役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检查环节在进行深潜试验的时候,应当采用分阶段下潜,每次逐级增大下潜深度,从而谨慎地达到最大的极限深度。在各阶段的下潜深度时,需要测量变形和应力,了解船体的结构性能,掌握它的强度情况,判定其距离破坏的程度,从而为能否继续安全下潜提供结构强度的依据。如果接近破坏,那么潜艇就必须进行报警,停止继续下潜。1988年的时候,我国的“汉”级攻击型核潜艇就进行了这种非常危险的深潜试验,采用的艇是长征404号艇。该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已经62岁,但仍然坚持亲自和这艘核潜艇一起做深潜试验,并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之中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个人。而根据老一辈舰艇工业人的回忆,在进行试验之前,船厂还给参加深潜试验的十多名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在万一失败的时候,作为最后的纪念。解放军汉级核潜艇这次试验不光光要进行深潜试验,还要进行其他科目的试验,总共用了三个航次。长征404号艇朝着极限深度进发期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小插曲。[解放军核潜艇差点沉没: 一人力挽狂澜]大洋上航行的中国核潜艇当时,长征404号艇里面共有19处漏水,参试人员亲眼看到指挥舱内有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随着核潜艇的下潜而逐渐弯曲。幸运的是,长征404号艇最终通过测试,所有人悬着的心真正踏实下来,而这次试验也创造了我国潜艇历史上的一个最高深潜纪录。黄旭华总师敢于同404号艇一起做深潜试验,充分表明了他对我国潜艇设计人员,对我国潜艇建造质量的信任。极限潜深是潜艇的关键参数之一,也是潜艇保命的参数之一。这次深潜试验是我国攻击型核潜艇的首次此类试验,对我国研制后续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也是我国核潜艇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黄旭华总师是中国舰艇工业人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每日军事社区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军事知名达人,每日分享精彩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年 曾亲自参与深潜试验
图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此生无悔!”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停泊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去年10月15日,它在游弋大洋40多年后退役。
但它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之中。
7月4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了黄旭华。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身体状况只允许他每天工作半天,黄旭华觉得时间不够用,每个工作日上午8时30分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整理过去数十年积累的资料。这位“志探龙宫”一辈子的“痴翁”,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留给下一代。
93岁的黄旭华,戴着运动手环,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在看一部传记电影。为研制国之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看似默默无闻,却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黄旭华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从没见过核潜艇的他34岁便担纲总设计师
1954年,全球第一艘核潜艇——美国“鹦鹉螺号”首次试航。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58年,我国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黄旭华,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被选中参加研究。
之后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毛主席说出了让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到一个月,黄旭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汇集到了那个寄托着他们理想的荒山半岛。“中国核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黄旭华回忆:“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才。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模样,也许会大大缩短研制过程。”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外型是水滴型,因为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美国在研制中谨慎地选择了三步走。我们是也分三步走,还是三步并作一步?研制队伍发生激烈争论。3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毅然选择了后者,“时间紧迫,我们只能少走弯路。”
没有犹豫彷徨,黄旭华带领大家通过大量计算和反复论证,仅用三个月就提出了五个艇型方案,然后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实验室。
这仅仅是开始。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核动力装置、水下通讯、发射装置等七项重大技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摸索着一步一步往前闯。我们有的,只是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说。
算盘是主要计算工具土法造出“长征一号”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这把算盘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他和同事们常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出现不同结果就重新再算,直到结果一致。为了一个数据,“噼噼啪啪”的算盘声经常一响就是一整夜。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曾于1988年跟随黄旭华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他对用算盘计算核潜艇数据感到不可思议:“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要运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模型。”
但在一穷二白的当时,黄旭华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他们就像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集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谁也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不敢肯定拼出来的设计图是否靠谱。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国外弄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如获至宝:“我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一万年,也没有一千年、一百年,只用了十年,我们就建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三次刻骨铭心的眼泪诉说精忠报国的一生
回望过去93年,黄旭华说,自己曾三次流泪,让他刻骨铭心。
第一次是1988年4月,中国首次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所有参试人员都明白,这次试验非常重要,也十分危险。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试验开始前,参试人员宿舍气氛凝重。他们有的给家人写遗书,有的唱起《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为了鼓励大家,64岁的黄旭华决定和同事们一起下水。潜艇越潜越深,他指挥若定,“其实内心高度紧张。”
当实验成功,这位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激动得满脸都是泪水。出艇后,他即兴写下这样一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57年至1986年,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30年未能与父母谋面,唯一联系就是一个信箱号码。
直到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发表了关于黄旭华的报道,他给母亲寄了一本。母亲把报道看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后来,当妹妹告诉他这件事时,黄旭华又一次落泪了。
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时,母亲已经93岁。“我离家30年,家人只知道我在北京的邮箱号。父亲重病,我回不去;他去世了,我回不去……”在父亲坟前,黄旭华第三次流下热泪。
国家使命让黄旭华失去了很多天伦之乐。婚后不久,他便与妻子分别6年,他与三个女儿也是聚少离多。他的大女儿黄燕妮,循着父亲的家国情怀和人生轨迹,也投身到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中。
目睹山河破碎改初衷弃医走上造船强国路
海边长大的黄旭华,似乎注定要和大海一生结缘。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我原本的志向是和父母一样学医,结果日本人的轰炸让我改变了初衷。”
抗战爆发后,黄旭华不得不辗转韶关、桂林、重庆等地求学。一路颠沛流离,一路山河破碎,少年黄旭华开始思考:祖国那么大,为什么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思考的结果是,我决定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造军舰抵御海上的侵略!”
1945年,黄旭华放弃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的保送资格,以第一名考上被称作“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前身)造船系。
日,在120周年校庆之际,上海交大官方微博转发了一张照片:校庆活动中,92岁的老学长黄旭华,推开为他准备的椅子,坚持站着演讲。
面对风华正茂、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们,黄旭华说:“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此生无悔!”
k7体育网官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k7体育网为您提供最新足球比分数据
k7体育网为您提供专业足球比分数据
今日搜狐热点&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打捞记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打捞记
摘 要: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NO593)在作深潜试验时突然沉没。这是美国发生的第一起核潜艇沉没事故。“长尾鲨”号是美同当时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于1960年下水,1961年交付海军使
【题 名】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打捞记
【作 者】无
【机 构】
【刊 名】《航海》2009年 第1期 29-30页 共2页
【关键词】攻击型核潜艇 美国海军 打捞 沉没事故 深潜试验 下水
【文 摘】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NO593)在作深潜试验时突然沉没。这是美国发生的第一起核潜艇沉没事故。“长尾鲨”号是美同当时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于1960年下水,1961年交付海军使用,耗资4500万美元。它的沉没使美国海军当局极为震动。海军当局不惜人力、物力,请来了“超潜蛙人”――“特里斯脱”,企图把它打捞起来,结果没有成功,只捞起几块碎片。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攻击型核潜艇,美国海军,打捞,沉没事故,深潜试验,下水
上一篇:暂无泪目!国之重器背后的那些人|论道
泪目!国之重器背后的那些人|论道
北京日报公道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小家”同“大国”从来密不可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始终祸福相依。”昨天,公道君(ID:bjrbplb)给大家介绍了被逼出来的“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建造背后的故事。今天,接着这个话题,我们再来讲一讲这些国之重器背后的那些人,感受他们“勤奋报国”的赤子之心。1“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两弹一星”研制期间,邓稼先等一大批知识精英放下一切,隐姓埋名到大漠戈壁工作,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过着“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的生活。赶赴戈壁滩前,邓稼先对妻子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这天起,作为优秀青年物理学家的邓稼先便在国内外的关注目光中销声匿迹了。可是,邓稼先的研究刚展开,苏联核专家就全部撤走了。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苦读各种书籍,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走在路上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竟连人带车掉到了沟里。就这样,十余载春秋,邓稼先一刻不停,最终成就了“两弹一星”的功绩。一生呕心沥血的他,直到1986年去世时,仍在鼓励后辈继续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叮咛道:“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2“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如邓稼先一样,抛家舍命、为国争先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也是其中一个。半个世纪前,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彼时,听到这句话,年轻的黄旭华心潮澎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时,中国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完全要从零开始。一穷二白的岁月里,黄旭华等科研工作者抱着“前进”牌算盘演算数据,一步一步摸索着往前走。从1957年到1986年,这一干就是三十年。30年间,隐姓埋名的黄旭华未能与父母见上一面,父亲去世,他也没能回去。彼时,为了国家的大事业,黄旭华等人不仅无悔地付出着汗水与青春,也时刻准备着挥洒自己的热血。1988年,中国首次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所有参试人员都明白,这次试验非常重要,也十分危险。要知道,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试验开始前,参试人员宿舍气氛凝重。他们有的给家人写遗书,有的唱起《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为了鼓励大家,64岁的黄旭华决定和同事们一起下水。实验成功后,他即兴写下这样一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如今,每天早上,93岁的黄旭华还会到办公室,工作一上午。他期盼着,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3“我这一辈子,4个字就概括了”像黄旭华一样,仍在笔耕不辍的老前辈也不在少数。“我正在补充近年来钢铁领域的新进展,准备后年再版这本书。”92岁的“钢铁院士”崔崑说的是其81岁时动笔、耗时六年写就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本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1754页,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全由80多岁的他独自完成。这本书,是他“钢铁人生”的缩影。1960年,崔崑从莫斯科钢铁学院学成归国。那时,我国工业生产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却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多少个数不清的夜晚,崔崑和研究人员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熔炉旁,一盯就是一个通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研发出了低铬模具钢,含铬率降低到4%,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打破了国外垄断。此后,崔崑先后研制出10种新型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模具钢,在数十家工厂得到应用,按当时的标准,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而就是这样一个院士,一件衬衣却穿了30年。对自己“抠门”的老人,对他人却无比大方。2013年,他们夫妇两人把积攒下的420万元积蓄全捐了,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4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崔崑如此说。就这么数下去,黄大年、南仁东、柯俊、钟扬……公道君(ID:bjrbplb)还能说出很长一串名字。他们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只为中国不落于人后;他们用一生的热血拼搏,只为人民生活得安宁;他们用一生的热忱守候,只为国家兴盛发达。今天,我们赞叹大师们的“功勋章”,也更应致敬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什么是家国情怀?
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小家”同“大国”从来密不可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始终祸福相依。作为新兴大国,我们不再如昔日一样窘迫,有人认为,对今日之中国,生死存亡不再是主要矛盾,重集体、重奉献的家国情怀应是历史名词。其实,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从未改变。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依然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使命自觉。只有沉淀在民族基因里的家国情怀长在,中华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资料来源: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楚天都市报等。【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本期编辑:晁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北京日报公道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言之大者,为国为民,出以公心,自在人心。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尾鲨号核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