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个图纸 中国柴窑研究会图纸

看看谁将宋仿柴窑当真品(组图)
从北宋宫廷“易定”瓷器的风格看完全不同于柴窑瓷器,这说明北宋朝廷没有仿制五代宫廷柴窑瓷器,但北宋朝廷继承了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的特殊釉种,并垄断了这种特殊釉恰恰给后人鉴别柴窑瓷器的真伪提供了依据。宋代民窑仿制柴窑甚多,宋代专仿柴窑的两大民窑是:一是南方的吉州窑,二是北方的东窑(因在汴京以东的陈留县而名东窑)。笔者认为宋代民窑仿柴窑有几大难处:一是没有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的蓝本,𠄞是“青如天”的釉色,三是“薄如纸”的胎釉,四是釉的配方,五是釉的种类,六是制瓷工艺,七是制瓷原料。
柴窑釉是“青如天”,在没有亲眼见过真品柴窑器的情况下将“天”理解为蓝、绿、豆青、蓝带灰色等,因此后仿的柴窑釉多以汝窑釉、蓝、绿色釉为标准,仿者哪知柴窑还有红、黄等色釉。柴窑胎釉是“薄如纸”,是胎薄如纸呢?还是釉薄如纸呢?或者是胎釉薄如纸呢?胎釉薄如纸的实际厚度标准是多少呢?这些问题是仿者吃不准的,因此就臆造。柴窑器是用失蜡法工艺制造岀胎釉厚度仅1.35mm的琢器。你用旋车拉坯仿柴窑怎么能呢?宋代的拉坯旋车轴的误差尺寸可能比1.35mm还要大,如何达到“薄如纸”?是不可能的。柴窑釉是矿物质配方是朝廷制瓷的绝密绝对不会将配方秘诀流入民窑。优质的瓷石原料和失蜡法制瓷工艺是官方垄断的,民窑绝对不能仿制柴窑瓷的四大特征(优点)。柴窑瓷釉的配方所产生的特点是胎釉不透光和釉中无气泡。仿者往往以石灰碱为釉仿岀的柴窑瓷釉中必然有较多的气泡和透光度很强。
清末的鉴藏家赵汝珍以柴器的“四大”优点来辨柴器的真伪,他的&&古董辨疑&&云:“总之,只要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兹润细媚有细纹者,再不背于时代便谓之柴窑可也。”赵汝珍很重视器物的时代特征,这是民间收藏研究器物的优良传统。可能赵如珍见了故宫收藏的柴窑与“四大”优点和时代特征𣎴符才在&&古董辨疑&&云:“且今世故宫所存之柴器,其真伪亦无法确定。”赵汝珍是一个鉴藏家,在清末时就对世间所藏柴窑有质疑,因当时无柴窑真品他对柴窑的认定较客观地说了一句“无法确定。&&清秘藏&&𠄞卷,明张应文载:“论古代精美瓷器一定要说到柴、汝、官、哥、定等窑。柴窑是不能见到了。我曾见一片残瓷,嵌在带钩上,釉色光泽符合记载,可是胎子较厚。”可见张应文说的那柴窑残片不是真正的柴窑残瓷。因此,柴窑瓷器一定要符合四大优点。
因笔者没有见过故宫旧藏柴窑的图像不加评说,从民间收藏的柴窑图像看,它的各种特征一点不象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外,其它四大优点和笔者发现的几大特征与柴窑完全不同,只要将柴窑实物特征比较一下它们的真伪就各自自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柴窑不是五代最好的瓷器(图片18张,有比较才有美丽)
本主题共8楼
柴窑不是五代最好的瓷器(图片18张,有比较才有美丽)
发表于 14:47
柴窑不是五代最好的瓷器(图片18张,有比较才有美丽)
柴窑不是五代最好的瓷器(图片18张,有比较才有美丽)
古人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柴为诸窑之冠。”明、清时期的古人,对历史上各窑口所烧造瓷器质量的好坏、珍罕程度进行的评价排名,也就有了“柴窑”,“五大名窑”,“秘色”瓷等名瓷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除了诸窑之冠的“柴窑”,“五大名窑”,“秘色瓷”,较有名的窑还有:“龙泉窑、湖田窑、建窑、邢窑、耀州窑、磁州窑等。”我们今天认识、收藏各种珍贵古窑器,也是延续、继承了古人的追求。只是柴窑世不一见,才有了今人“汝窑为魁”的说法。但不知为何,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的古窑器,钧窑、湖田窑、邢窑、耀州窑均不在列。难道是曹昭认为钧窑、湖田窑、邢窑、耀州窑等器物的质量不好而未收入其中?
当时连“秘色瓷”和“汝窑”都没称诸窑之冠,而唯独认定“柴为诸窑之冠。“片柴值千金。”其它窑口的器物或是精品、极品又无法与“秘色瓷”和“汝窑”相比。这就很清楚的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之所以“柴为诸窑之冠。”“片柴值千金。”是因为,柴窑虽是五代后周烧造,但不是五代时期某个窑口最好的瓷器,而是整个瓷器烧造史上最好的。柴窑的烧造技术是任何时期任何窑口无法逾越的颠峰,最好的无与伦比的窑器才能称为瓷皇。如果把一种不能超越唐“秘色瓷”宋“汝窑”的窑器称作柴窑(瓷皇)。那怎会“片柴值千金”又怎会配称作瓷皇呢?
看似汝窑的天青色柴窑花口盘,见附图11,附图46,会出现欧泊石般的五颜六色(见附图4、附图5、附图26、附图32),又会出现钻石般璀璨夺目光芒(见附图22、附图36)。如此美丽神话般的景像出现在人工烧造的柴窑(瓷皇)中,让人无法相信是真的,但又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再看柴窑花口盘与图1----图3的汝窑比,与图4----图7的宝石王后欧泊石比,与图8-----图9的宝石之王钻石比。只有比较了才知柴窑无与伦比的美丽又神奇。
【每日热点】: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4:50
【每日热点】:
沙发,,,,,,,,,,,,,,,,,,,,,,,,,,,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4:58
【每日热点】:
看似汝窑的天青色柴窑花口盘,见附图11,附图46,会出现欧泊石般的五颜六色(见附图4、附图5、附图26、附图32),又会出现钻石般璀璨夺目光芒(见附图22、附图36)。如此美丽神话般的景像出现在人工烧造的柴窑(瓷皇)中,让人无法相信是真的,但又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5:01
【每日热点】:
再看柴窑花口盘与图1----图3的汝窑比.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5:03
【每日热点】:
与图4----图7的宝石王后欧泊石比.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5:05
【每日热点】:
与图8-----图9的宝石之王钻石比.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5:08
【每日热点】:
只有比较了才知柴窑无与伦比的美丽又神奇。如果把一种不能超越唐“秘色瓷”宋“汝窑”的窑器称作柴窑(瓷皇)。是否可说,是对陶瓷史不敬的嘲弄。柴窑也就不会“片柴值千金”,不再是瓷皇了。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8:51
【每日热点】:
五楼的无纹水仙盆是个馆藏复制品,原件是青绿色釉,一般人是无法看到的
最新精华贴
发表于 18:56
【每日热点】:
关注。看下底行吗?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京公网安备号后周柴窑新图谱鉴藏_鉴藏知识_新浪收藏_新浪网
后周柴窑新图谱鉴藏
■ 后周柴窑瓷瓶
  ◆&张大根
  五代后周柴窑瓷器时隔千年,第一次有了研究的专著,这部专著由红雨楼主人富华编著。富华老师在海外游历了二十多年,学习、交友、收集中国古瓷器和文房四宝,籍此拓展视野,汲取艺术源泉,充实学养并节衣缩食,收得了数百件来之不易的中国古陶瓷和文房四宝。在遵照妻子一位善良的英国知识女性多乐喜的遗愿“把这些东西带回你的祖国,让它落叶归根吧”。富华回到上海,这批保管、运输艰难的古陶瓷和文房四宝也陆续地运回了祖国。
  富老师回上海后我又多了一个好去处红雨楼,因为我们意气相投,都喜欢玩文房四宝收集古物,记得在两年前一次造访红雨楼,见到富老师的友人为富老师在优讯中国网上录下的一篇文章“失传千年的柴窑在日本露面”,文章中说有一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天空般青色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首度公开展出,日本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千年的中国柴窑作品,引起了日本文物界的关注,并且此青百合花瓶还经过牛津大学释光法进行年代测定为七百年到一千一百年前烧制,这基本和后周柴窑时间相符合,此花瓶的身世来历也介绍的很清楚,是约六百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动画片一休哥中的那位将军,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当时富老师问我你知道柴窑吗?我说在三十多年前听我老师大壮先生讲起过柴窑,天青色,薄如纸,上手极轻,几乎不敢信其为瓷器。富老师说你等着,我拿几件你看看。不一会儿富老师捧出了一个老青布盒子,我打开青布盒子,只见一只天青色的象耳尊躺在白缎子盒心中,煞是好看。富老师说你上上手试试,我小心翼翼地捧出象耳尊,真的一点儿份量也没有,尽管我心里早有准备,还是给闪了一下,太轻了!此尊个头不小,近四十厘米高,雨过天青色,两边有象耳周身开片,底有柴字款,不可思议。
  来源:新民晚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一篇有关“柴窑”的报道  引发的感慨(窑器图片请慎)
我的图书馆
一篇有关“柴窑”的报道  引发的感慨(窑器图片请慎)
一篇有关“柴窑”的报道& 引发的感慨
&&&&&&&&&&&&&&&&&&&&&&&&&&&&
今天,四川汶川的一位朋友,搭乘卡拉齐至成都转北京的飞机,给我带来一份当天(12月1日)的《华西都市报》。报纸中有一篇题为《罕见中国国宝,首度露面日本》的报道,全文如下:
“一件有着雨过天晴后天空般青色的千年古陶瓷‘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露面并首度展出。由于这件珍宝被日本文物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数百年的中国柴窑的作品,引起日本文物界的关注,甚至连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慕名前往参观。根据日方介绍,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后来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介绍,为了让中日两国的学者合作开展研究,早日揭开柴窑千古失传之谜,将尽力促成这件青百合花瓶早日回国‘省亲’。”
&以这篇报道为线索,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国内众多媒体在12月1日争相报道了这一消息。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对国内发现的柴窑疑似器物、国内的柴窑研究状况,我们的媒体为什么就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呢?真的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吗?从内心讲,这不能怪媒体的记者,在少数具有绝对话语权的体制内“专家”们统治的中国文博界、这个铜墙铁壁般的“独立王国”里,谁都没有言论的自由,连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对他们都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记者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谁敢涉足民间收藏?谁愿意冒丢掉饭碗的风险为民间收藏和民间收藏家正义直言、说几句公道话?幸好,在文博界之外,广大民间收藏家还能充分享受党和政府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由此,引起了我的诸多牢骚与感慨。但我明白:“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学者、“青百合花瓶”的收藏者、《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的著作者对中如云先生是我的好朋友、我十分敬重的良师。为了一件“青百合花瓶”,对中先生整整花费了八年的光阴,遍访全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遍查浩如烟海的中国古陶瓷文献,亲自上手一万多件中国古陶瓷器物,最后他认定,“青百合花瓶”就是中国五代后周的柴窑瓷器。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座谈会”上,对中先生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这一发现。然而,无论中国官方还是民间,对这一惊世骇俗的发现,所持的态度是冷漠的,甚至是否定的。我作为一名柴窑收藏、研究爱好者,被对中先生对中国历史文物的深情与执著深深感动,受到极大鼓舞。为此,我曾在《“柴窑”与“柴窑”研究》一文里,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章,抒发了我个人的感想和体会。
我有幸于1987年3月收藏到四件柴窑疑似器物,但一直深藏不露、从未示人。在对中如云先生精神的感召下,我决心在柴窑的研究上下一番功夫。于是我写了一篇《凭实物,说柴瓷》的文章,并在文章中配发了我所收藏的四件柴窑疑似器的照片,发表在国内多家网站,结果反响甚微。日,我参加了“首届郑州柴窑研讨会”,并宣读了《浅议“柴窑”与“柴窑”研究》的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之后,我又撰写了四万余字的《“柴窑”与“柴窑”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柴窑釉色之我见》,并发表在“中国文物网”等几家收藏网站上,但依然是反应平平,根本没有受到主管部门和媒体的丝毫关注。其间,我还干了一件大傻事:就我当时的印象,认为马某某先生是一位民间收藏家,听说他对柴窑瓷器也很感兴趣,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并附上四件柴窑疑似器的照片,信中明确表示,愿将四件瓷器无条件提供给他,供他研究。信是以挂号邮件寄出的,而且是市内邮件,我想很快就会得到他对回音。但几年过去了,却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看到,连一块柴窑疑似瓷片都没有的马某某,竟然在大讲特讲柴窑瓷器,其表现出的无知与闹下的笑话,我都替他害臊!现在我才意识到,我看错了人、错误相信了人。马某某原来是一个连中国人笃信的“有来无往非礼也”,这个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的无良之辈,亵渎了我的一片诚意。
常言道“黑了东方有西方”,国内的局面打不开,借助外力来推进中国柴窑瓷器的研究,也不失为一条途径。于是竭力促成了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日文化交流暨柴窑研讨会”,有资料为证:
“中日文化交流暨柴窑研讨会会议纪要
日下午,以柴存才(树青)教授为组长的“郑州柴窑研究总会”的代表,与“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知名学者、文物鉴赏家对中如云先生、“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汉和协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岚女士进行了融洽的学术交流和会谈,就中国与日本两国学术机构在今后文化往来及学术交流诸方面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如下共识:
一、“(中国)郑州柴窑研究总会”与“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建立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
二、“(中国)郑州柴窑研究总会”邀请对中如云先生、俞岚女士参加预定于2009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郑州柴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先生、俞岚女士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对中先生表示,届时将带多名日本的柴窑研究学者以及他本人收藏的“青百合花瓶”一同参会。
&&&&三、适当时候,双方共同组织中国柴窑研究者携带柴窑精品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四、对中先生承诺,将个人出资对柴荣陵进行保护性修缮。
参加会议的还有:“郑州柴窑研究总会”代表母智德、费永强、黄金洲、严宝兴、赵小华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络部部长杨焰女士也参加了会谈。
自左至右:严宝兴(北京景龙动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州柴窑研究总会北京分会副会长)、黄金洲(金融学博士、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河南金汇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州柴窑研究总会副会长)、柴存才(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第三十六代孙、郑州柴窑研究总会会长)、对中如云、母智德(炎黄文化博物馆、河南省陶瓷行业管理协会顾问、郑州柴窑研究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小华(《中国现代企业报》记者部主任、郑州柴窑研究总会北京分会副会长)、费永强(央视导演、郑州柴窑研究总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俞岚(《至宝·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一书的翻译者、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汉和协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母智德代表黄金洲博士向对中如云先生赠送礼品(不是母智德不懂礼仪,而是母智德刚把话说完,译员还在翻译,对中先生就已经站了起来。当然,礼物还是站着奉送给对中先生的)。
左起:母智德、对中先生、俞岚女士(在鉴赏柴窑疑似器物的过程中,俞岚女士始终跪在地上转递器物)
“在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事务长胡斌女士与母智德合影。
&&&&&&&&&&&&&&&&&&&&&&&&&&&&&&&&&&&&&&&&&&&&&&&&&&&&&&&&&&&
&&&&&&&&&&&&&&&&&&&&
*&&&&&&&&&&&&&&&&&&&&&&&&&&&&&&&&&&&&&&&&&&&
从以上《会议纪要》可以看出,对中先生收藏的“青百合花瓶”,原本没有打算首先在日本展出,而是先带到今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郑州柴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中国的同仁们展示,并进行交流、探讨。但是,因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虽经本人心力憔悴的百般努力,却没能得到某个方面的协助,致使日本方面未能参加这次会议,中日双方的学术交流、“青百合花瓶”的展示以及对中如云先生个人出资对柴荣皇帝陵进行保护性修缮的计划,统统付诸东流。
我收藏的四件柴窑疑似器物,对中如云先生和俞岚女士都是上过手的,没有提出异议。他们对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与虔诚,把它们当着“神灵”一样加以崇拜。所以,他们是跪着鉴赏这四件柴窑疑似器的,令我十分感动!
新加坡的柴窑研究者伍德南先生,在互联网上看到我有关柴窑研究的文章和实物照片后,专程飞到北京,鉴赏我的藏品,并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切磋。他对我的四件藏品感到震惊,但同时又对中国文物主管部门和媒体反映出的冷漠表示不可理解。
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古陶瓷收藏鉴赏家、“四合一鉴瓷法”的倡创者、年近八旬的易惟谦老师,几年来,多次亲赴北京,鉴赏、研究我的柴窑疑似器。易老治学的态度是严谨的,在2008年10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被台湾评为五大畅销书之一的《易氏鉴瓷》一书中,把我的柴窑疑似器照片,作为“高古瓷”收录于书中,未作任何鉴评;在其近期出版的《古瓷实鉴百例》中,易老运用他的“四合一鉴瓷法”,肯定了我的藏品应属柴窑古瓷。下面是易老书中的原文:
第一部分 高古瓷系例
鉴定要点及说明
高古瓷一般指唐宋两个时代的陶瓷制品。我这里将宋代五大名窑分开单列,只讲唐和辽宋时期那些陶到瓷过渡阶段的陶瓷。虽然有的器物还处于近似于陶的阶段,但人们习惯地把它们当作瓷了。另外唐与辽只隔9年,唐宋之间仅隔53年,故此过渡期间统称唐末宋初。
高古瓷一般胎质是紫金土、红粘土或北方粘土,都不是白色瓷土。其釉也统称青釉,虽名为青釉,但釉色各不相同,很难用文字精确描述。只要有点色,无论是灰、黄、蓝、绿,习惯上统称它为青釉。因为这些釉色都不纯正,甚至在千万个色标中也找不到它的色谱。
鉴定高古瓷的要点与元明清瓷有所不同,它不重色也不多考虑胎的容重,因为胎质沒有使用后世统一的瓷土胎泥,其容重相差很大。鉴定的关键是看包漿。鉴定方法以目测法为主,微观法很关键,容重作参考。
高古瓷进行比色很难,但它的釉色现在造不出来。容重不是白瓷的范围,有小的小于2.30,也有大的可大于2.30,所以在这方面鉴定意义不大。只因唐宋时的烧造和上釉的工艺多为热融釉法,与后世不同,釉里见不见气泡很重要。至今绝大多数是看不到气泡的,这就为断代起了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唐瓷基本上为陪葬品,大多是出土的,出土的必有土咬。土咬与人工作旧或用泥浆水煮是完全不同。真土咬的土斑是点状分散在釉的毛细孔中,同时也夾在裂缝中。人工土染是靠胶体粘在釉表或夾在缝中间。开片现象在不同时代各有不同,唐宋时期许多器物是“龟裂”开片,其缝隙宽,片周边往下弯。因此通过微观可发现仿制与真的各不相同。有了这几点知识能很快得出结论,而且不会走眼。
总的来说,只要目测和微观通得过,容重又在规定范围内就绝对可信了。
特别强调一点,在测容重的水中称重时一定要把被测物里面的气体排净。如果留有气体在里面或里面有封闭的空间,则容重是测不准的。往往错误发生在此。
1.青瓷单色釉六方形喇叭口瓶 收藏人 母智德
目测法:此瓶为六方形,下窄上宽收颈,瓶口外张成喇叭形。底足边矮不足半公分,在底中心刻有“内府”二字。局部没有釉,可见黑色胎质。通体为天蓝色釉,釉面光亮质地硬且有玻璃质感。釉色鲜艳且包浆很浓厚,在边棱处磨蚀很明显,色略浅,一看便知是老器。在轴下开小片纹往下凹,与唐三彩开片特征相同。靠底部釉面有被腐蚀痕迹。
瓶高38.5cm,每边长5.0cm,壁厚1-2mm,总重485g。见图(1-1-1)、图(1-1-2)。
断代为唐-宋时期青瓷,疑似柴窑器。至今尚未见任何实物标准展示过柴瓷,柴瓷为何样无人定议,只有文字述说“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是柴窑特点。同时大多认为是天青色,也有说其他色。此器有些近似,在全国柴窑研讨会上大多数人认定是柴瓷。因此从目测法也可定为柴瓷。(仅供参考)。
比色法:据流传下来的少有记述,皆认为柴窑色美又艳,且胜过汝瓷。此器有这一特点。
其色标为:C-100,M-20,K-50。在唐宋时期能达到这种色调的釉是很难能可贵的,由此可定性为唯有柴瓷才能达此水平。故定为柴窑真品。
容重法:在空气中称重为494g,水中称重为215g,体积相当于494-215=279cm3。
容重E=494/279=1.77。这个值是适合的,也只有唐末宋初时的实物才可能有这么小的容重。
图(1-1-1)&&&&&&&&&&&&&&&&&&&&&&&&&&&&&&&&&&&&&&&&&&&&&&&&&&&
图(1-1-2)
微观法:在图(1-1-3)的微观图上看不见釉内气泡,开片的特点很明朗。它的开片很小,周边向下弯与唐三彩开片极相似,称为“龟裂”。这是独特的断代标志,也证明它的时代性。
同时它原有釉色很美,
是天蓝色,釉上有层玻璃层。又从图(1-1-4)可见底下部位被腐蚀过的状况,决非现代仿品,已有明显的包漿可以说明问题。
总结:为高古瓷,又不是五大名瓷,可不亚于五大名瓷,且近似汝瓷,还比汝瓷更美更薄,所以只能推论为柴瓷。
图(1-1-3)&&&&&&&&&&&&&&&&&&&&&&&&&&&&&&&&&&&&&&&&&&&&&&&&&&&
图(1-1-4)
2、青瓷单色釉八棱形蒜头瓶& 收藏人&
目测法:这是一只八方形蒜头瓶,与上一件同出一个窑口。除造形不同外,胎釉完全一致。腹部为腰鼓形,肩部有环形玄纹,颈小头大像大蒜头。足圈略厚,足顶不施釉。釉色天蓝而艳,周身开细
片。腐蚀很明显,下部剥融釉层很多。包桨明显,很开门。
器高38.5cm,口径6.0cm,足边长2.6cm,口边厚1.5mm,底部有膜糊不清的凸形款。与上一件柴瓷特征完全相同,应按同一结论断代。见图(1-2-1)、图(1-2-2)和图(1-2-3)。
图(1-2-1)&&&&&&&&&&&&&&&&&&&&&&&
图(1-2-2)(上)&&&
图(1-2-3)(下)
比色法:与一号鉴品相似,可能因在土中腐蚀程度严重一些,其色调略老化,欠艳丽。其色标为:C-80,M-0,K-40。
此类釉色尚不曾出现在其他瓷上,但与汝瓷有相似之处。所以只能按同1号鉴品作定论。
容重法:在空气中称重为526g,在水中称重为260g克,体积相当于520-260=266cm3。
容重E=526/266=1.97。比1号鉴品略大,但均为唐宋时瓷品的正常容重范围。
微观法:图(1-2-4)中所见其釉色是十分美丽的,与1号鉴品相同。其中亦看不到气泡,为唐宋古瓷特点。开片细小,釉层厚且向下凹,是与三彩开片纹相同,叫“龟裂”。
从图(1-2-5)也看到釉面腐蚀了的地方被碱性物浸入,造成许多灰白色膜层影响釉的外观。故说明此器决不是后仿或现代高仿品。
图(1-2-4)&&&&&&&&&&&&&&&&&&&&&&&&&&&&&&&&&&&&&&&&&&&&&&&&&&&
图(1-2-5)
总结:1号与2号鉴品为相同产品,应为高古瓷。在缺乏资料的条件下,断为唐宋时代与五大名瓷相比美。疑似柴窑之传世品。(目前文物界对柴窑一直是个悬案,无标准型对照)
&&&&&&&&&&&&&&&&
&*&&&&&&&&&&&&&&&&&&&&&&&&&&&&&&&&&&&&&&&&&&&&&&&&&&&&&&&
今年10月下旬,我收到“在日本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及“汉和协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的邀请,参加于12月7、8、9日在日本召开的“青百合花瓶”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告诉我,他们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多家主流媒体莅临会议,还特别告知王刚先生也将作为媒体的代表参加会议。他们仅邀请了两位中国的柴窑研究者出席这次会议。一位是五代后周柴荣皇帝的第三十六代孙、郑州柴窑研究总会会长柴存才教授,另一位就是我,并且承诺,往返的机票以及在日本期间的食宿费用一律由日方承担。不巧的是,正在此时,汶川地震灾区有需要我去尽的义务,我权衡再三,认为为地震灾区尽义务,比去日本开会更重要,于是放弃了去日本的大好机会。对此,我自己感到痛心,日本方面也深表遗憾。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把国内媒体报道“青百合花瓶”在日展览的消息通报给了日本方面,并在邮件中写道:“我相信,对中如云先生‘青百合花瓶在日本的成功展示,以及即将召开的柴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必将对中国柴窑瓷器的研究产生良好的影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认为,研究柴窑,就是在为摘取中国古陶瓷皇冠上的明珠做有益的尝试;破解柴窑的千古之谜,就是在攻克中国古陶瓷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然而,困难重重、阻力巨大、举步维艰、任重道远。为此,我再次呼吁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媒体的有识之士,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不要让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民间柴窑研究者老是处在迷茫、彷徨、痛心与失望的阴影之中。当然,我们永远不会、也不敢奢求,在中国能够像日本朝野那样,高度关注和重视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甚至连前首相这样的人物也会去参观一件“青百合花瓶”。果真如此,中国1800万件珍贵文物就不会流落异邦,成为失去“亲娘”的“弃儿”,更不会出现大批文物仍在源源不断、堂而皇之通过海关,输出国门。
总之,我认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应当采取断然措施,,像当年的邓小平先生那样,对文博界来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让“相信群众”、“依法治国”、“科学发展”的阳光普照中国的文博领域。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但是,当今的中国文博界却反其道而行之。“羊”跑了,而且是成群结队地跑了,他们不但不吸取教训,赶紧把“羊圈”修好,反而大拆“羊圈”,用鞭子大驱“羊群”;更不去惩罚那些拆“羊圈”、赶“羊群”的人,而只是派人去四处寻找流失的“羊群”。即使找回了一些,却没有关栏“羊群”的“羊圈”,那些没有受到惩罚、尚未吸取教训的人又会用他们那无情的皮鞭驱赶“羊群”,使之四散逃亡。说白了,那些“羊群”就是中国的历史文物,那些“拆羊圈”、赶“羊群”的人,正是体制内的某些无法无天的伪专家。国家文物局的官员们,你们津津乐道地标榜你们派了许多人到国外去追讨流失文物,难道你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理政之大忌吗?中国文博界乱象重重的症结何在?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根源何在?你们究竟是真不明白,还是有意把水搅浑?
&&&&&&&&&&&&&&&&&&&&&&&&&&&&&&&&&&&&&&&&&&&&&
&& 二00九年十二月二日
&&&&&&&&&&&&&&&&&&&&&&&&&&
&&&&&&&&&&&&&&&&&&&&&&&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窑瓷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