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有不好的习惯,后来发现妹妹也有不好的习惯,既然这样,相互帮忙多好。只用手或者口。这样可以么?

做人做事好习惯
我的图书馆
做人做事好习惯
□ 养成良好的谈话风度
  一个人是否具有谈话的魅力,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对对方具有吸引力,关系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影响到他能否在与别人谈话时表现出自信,能否具有自如谈话的勇气。所以,我们在训练自己谈话的自信心时,要注意增强自己谈话的魅力。  组成谈话魅力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每个人谈话的内容,谈话时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的材料、手段,谈话的语气、语调,谈话的身姿、手势、表情……都可以折射出他是否具有谈话的魅力。  我们先来讲讲谈话的风度。  所谓风度,是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及表情等。谈话的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使自己的谈话具有风度,是增强谈话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谈话风度,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男士谈话中那刚毅稳健的气质,还是女士谈话中那风姿绰约的魅力;不论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还是政治家那稳重雄健的言论,都会令人仰慕不已、倾心无比。正如德国戏剧家莱辛所说:“风度是美的特殊再现形式。”  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风度正是外在语言和内在气质的恰当融合。首先,风度是一种品格和教养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优雅的个性情趣,其谈话必然是粗俗鄙陋、琐秽不雅。其次,风度是一种性格特征的表现。比如性格温柔宽容、沉静多思的人,往往寥寥几句的轻声细语就能包含浓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犷豪放、性情耿直者,谈话则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再次,风度是涵养的一种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后,风度是一个人谈话的遣词造句、语气腔调、手势表情等等的综合表现。如法官在法庭谈话时,则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逻辑缜密。  谈话的风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是风度,只言片语、适时而发也是风度;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是风度,温文尔雅、含而不露也是风度;解疑答难、沉吟再三是风度,话题飞转、应对如流也是风度;轻声慢语、彬彬有礼是风度,慷慨陈词、英姿飒爽也是风度。每个人在培养自己的谈话风度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另外,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其谈话的风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与在家里跟家人闲聊时,则表现为两种相差甚远的风度。  谈话的风度是人的一种自然特色,是与时代相吻合的。我们反对脱离时代追求风度,我们也反对脱离自己的个性、身份去讲究风度。任何东施效颦、搔首弄姿、没有个性的谈话都毫无风度可言。  在日常的谈话、判断或讲座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话,这个人说,我们就很愿意接受,而换成另一个人说,我们不但不愿接受,还会产生一些反感情绪。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人谈话的态度问题,而谈话态度又是谈话人风度的最直接体现。  我们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人,让他人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们。如果说了话,别人没什么反应、不信服或产生反感,这就没有意义了,说了还不如不说。那么,怎样才能锻炼出一种说一句是一句的理想口才呢?这就要求谈话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对方,力争营造出一种相互了解的气氛。  也许,人人都懂得,对方无论讲什么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如果态度好,大家都愿意跟他谈,即使他不同意我们的意见、不满意我们的行为,我们也仍然愿意跟他谈。如果态度不好,就是再好的话题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态度呢?就是对人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充分的同情,这两点是良好态度的基本内容。然而如何把我们对人的了解与同情让对方感觉到呢?态度良好的重要表现正体现于此。如果我们不注意这种表现,那么即使我们是很有同情心的人,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冷漠、骄傲、自私的人。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别人的心目中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且要设法了解在别人的心目中希望我们是什么样子,喜欢我们是什么样子。  那么,在一般的情形下,即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普通朋友的正常交际场合中,别人会希望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首先,别人希望我们对他的态度是友好的,希望我们愿意和他做朋友;别人希望我们能体谅他的困难、原谅他的过失;别人还希望我们能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思考他们的问题,并对他们提供有用的建议,与他们成为友好的、忠实的、热心的朋友。  其次,别人希望我们对他本人、对他所做和所讲的事情均感兴趣。因而,我们最好能做一个对什么都感兴趣的人。本来我们的兴趣也跟一般人一样,常常容易被有趣味的人物、谈话所吸引,而却忽略了不太引人入胜的人或物。如果我们是同情心很强的人,就不该如此,而应该学会能顾及全体,并且特别照顾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当我们谈话时,我们要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看到,我们的双眼,要随时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停留片刻,对于那些没有讲什么话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别要注意,要设法找些话题跟他们交谈,以便解除他的紧张和不安。  总而言之,别人希望我们对他讲的东西都感兴趣,并希望我们的态度是友善的、良好的。作为一个成功的谈话者,我们要力争做到如此。谈话时给人良好的态度,是展现我们谈话魅力的保证。
□ 简洁而有条理
  “不要让你栽种的花儿被丛丛杂草所湮没”,老师常对学生们这样说。  不懂节制是最恶劣的语言习惯之一。那些说话漫无边际、累赘重复、东拉西扯、废话连篇的人很快就能发现:他们其实只是在自言自语,因为听众早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那只小猫一样灵魂出窍了。  当堂吉诃德指责桑丘·潘沙讲的故事重复太多、条理混杂时,桑丘为自己辩解道:“这就是我给同胞讲故事的方式,大人要我改变旧习惯是不公平的。”也许大多数人会对此有些同感。  无论是和一位朋友交谈,还是在数千人的场合演讲,如果说有什么应该用红色标出来的要点的话,那就是“说话简明、扼要、切题”。那些担任企业行政主管职务的人几乎都认为:在商业场合中,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说话不讲究条理。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时光都因此被销蚀一空——浪费在那些信口开河、多余无聊的话题中去了。有时只用两滴胶水就可以贴好的东西,而人们往往要用5滴或更多的胶水,但这样不但无法将物品贴好,反而还需要工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把多余的胶水擦掉。  同样,谈话也往往会有多余之处,一个字就可以说明白的话,偏偏要用上整整一行字。特别是那些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空闲时间开始越来越多的女人,她们说话时不惜在种种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的口舌,投入无数的光阴,而这些话只有理发师或者指甲师才会去听——也许是因为付给他们的报酬就包括这么一项吧。  以下是卡内基举的一个例子:  “约翰”,史密斯太太说:“我记得你上次打电话是在礼拜二的中午11点,因为就在接你的电话前,乔治太太来向我借过面粉。我记得清楚极了,因为她当时穿了一件粉红色的、缀着金色纽扣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平跟咖啡色皮鞋……”  卡内基希望这位史密斯太太的言谈,不会让你联想到自己。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扯得太远。  漫无边际的谈话,可能是思路混乱的表现,也可能是委婉曲折地达到目的的手段。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纠正这种习惯其实比一个烟鬼戒掉多年烟瘾要容易得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有信口开河的习惯,不妨想像你是在花高价打国际长途电话。
□ 攻人之恶,勿太严
  做人做事要多给自己留些余地。给自己留下的余地同时也是给别人留下余地。给他人留下余地,为人处事就多了有效沟通的空间。  有效沟通就是以和为贵。比如同事、朋友之间发生口角,首先要想到这是暂时的,终究还要言归于好。若是双方出现矛盾时,立马拉开架势恶语相向,什么短都敢揭,什么坏事都敢说,什么坏话都敢骂,这不叫留有余地,而叫自断后路。  《菜根谭》中有“攻人之恶,毋太严”的戒训。其意就是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本着忍让的精神,有理性地吃点亏,别人就欠着你的情,从而你也有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你因为要惩戒一个人而令自己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终日想着如何整治那人,以报复他对你的伤害,你可算是用心良苦。不过,像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举动,未免是太愚蠢了。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被人伤害的滋味。你可能因此而气得嘴唇发颤、脸色苍白、想出拳击倒眼前那人,但最后你还是把怒火强自压制下来,总算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只是你心中含恨,无法忘怀那被羞辱的一刻。你希望做个宽宏大量的人,却不知如何消除不快的记忆。俗语有云:“大人不记小人过。”可惜你仍未达至“大人”的度量,站在“想报复”及“忘记它”两者之间,无所适从,那是煎熬!在这种煎熬中你忘却了多给自己乃至他人留些余地所能达到的境界,因此你不是在这种煎熬中爆发,就等着在这种煎熬中失败!  紧张的心情会给你带来无形的压迫感,你的心胸也会变得狭隘、多疑善妒;不快的回忆会勾起你各种恶念,你的痛苦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还被自我愚弄一番。然而在留有余地的空间,让你憎恨的人,也会有可爱可敬的一面。谁是敌人与朋友?那是很狭义的二分法。  与人争辩时也一样。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未必非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不可。因为只要大略想想就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很愚蠢的,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且终究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受到对方的攻击。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记住。  《韩非子》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生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鳞则几矣!”传说龙在温顺的时候,人可以骑在它的背上,但是它咽喉下有直径一尺左右逆生的鳞,如果有人触及那片逆鳞,它必定会吃掉你。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如果以对方有错为借口盛气凌人地斥责对方,使对方感到无地自容,那么你就应当小心了,因为对方总有一天会报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应该斥责对方时,也要为其留一点退路。让对方没有退路、没有余地的人注定很失败!
□ 撒谎并非人生妙招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祖母会告诉我们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放羊的小孩,总是喊着“狼来了,狼来了”。刚开始时人们信以为真,都去帮他,怕他的羊被狼吃掉,后来人们渐渐地不相信他了。有一天狼真的来了,这个孩子声嘶力竭地喊着:“狼来了,狼来了。”人们以为他还是在撒谎开玩笑,没有一个人去救他的羊,于是他的羊被狼吃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老祖宗早就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乎?”可是千百年来,撒谎这个人类所深恶痛绝的性格缺陷却仍然无法克服,诚实的人被视为“大傻冒”,而那些欺上瞒下、以撒谎为家常便饭的人却被视为“能人”,于是撒谎也成了完美人生的妙棋!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能够永远瞒住别人的谎言,正如“纸包不住火”一样,真相终有一天会大白的。有一位瞎眼的乞丐带了女儿在街头行乞,有位老妇人每天经过总会给他们几个小钱。天长日久,老妇人和小女孩混熟了。有一天,她问女孩:“可怜的孩子,旁边这位是你的父亲么?”小孩子点头应道:“是的,夫人。”老妇人怜悯地问:“真是可怜,他看不见么?”小女孩回答:“是的,夫人,我的父亲是个瞎子。”老妇人继续问道:“唉,命运真是捉弄人,你父亲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的?”小女孩天真地回答:“每天早晨9点钟。”  人为什么会撒谎?每一次撒谎的背后都有一些深刻的动机。某个政客竞选时允诺日后降低税率、提高人民福利待遇,后来他食言了,他的这种撒谎无非是自我吹嘘、多捞一些政治选票而已。撒谎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方面:  1.为了自己的利益  朋友甲乙关系很好,一日乙因单位分房,需掏钱去买,但一时半会无法凑够,便去向甲借。甲自忖钱在银行里还没到期,借给乙不知什么时候还上,便说:钱前几天被自己岳父借去装修房子了。这人谎撒得圆满。乙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大多数人撒谎的动机都是因为利害关系,就像孩子向母亲撒谎说他被老师表扬了一样。  2.自我吹嘘  很多人把撒谎、吹牛当作夸大自己的一种手段,因为他撒谎后,看到别人眼里那种钦佩、羡慕、崇拜的眼光,撒谎者的心里极其舒服,他的虚荣心被极大地满足了,然而他没有想到总有露馅的那天。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属于这种类型,某风流成性、骗奸不少女青年的男性流氓就是撒谎高手,说自己是某某高干子弟、某国家政要的私人秘书,甚至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些与某某人合影的照片来欺骗涉世未深者。这种人通常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勾”的心态。  3.为了好玩  有很多人吹牛、撒谎是为了好玩,目的无非是逗人。前文中的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就是这样,他发现撒谎可以让人们紧张、忙碌起来。就像“烽火戏诸侯”中的周幽王为了让美人开口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将四面八方的诸侯像耍猴一样逗逗,好寻开心、闹着玩儿,果然美人千金难买的玉口张开笑了,可这个糊涂的国王却忘记了他已失信了诸侯,临头的大祸即将来了。  4.出自习惯  这习惯有可能是天性中与生俱来的,就像古代的那些帝王将相们欺骗世人,说他们生时“红光满室”、“金甲天神”、“赤龙飞升”,他们撒的这谎不是出于天性么?  这习惯也有可能是后天养成,像撒谎世家长大的孩子肯定是个撒谎高手,音乐世家出来的后代会拉小提琴一样,所以做父母的千万记住,别对自己的孩子说谎话。  我们也许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子,有一次他的老婆上街时,儿子抱着妈妈的腿死活缠着要一块去,曾子的老婆说:“孩子,乖,待会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肉”。孩子高兴极了,他不知道妈妈为了应付他,撒了个谎。曾子老婆从街上回来,看见曾子在那儿磨刀霍霍,这才知道曾子真的要杀猪。曾子为了不让孩子有撒谎、欺骗的概念,果然就将自家的猪给杀了。今天很多为人父母者,看到曾子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汗颜么?  在现实生活中,撒谎可以有好几种类型。以对象来说,有对自己撒谎的,即人们常说的自欺。像“掩耳盗铃”就属于这种类型,明知道偷铃会被人发现,却自我撒谎道:只要捂住耳朵,别人就发现不了。常见的是撒谎给别人,即人们常说的欺人。  另外,以撒谎的意图来看,有善意的撒谎。某位病人已病入膏肓,他的女儿对他撒谎说,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苏格拉底曾经说,对敌人撒谎是善行。这都是善意的撒谎。有恶意的撒谎,这类撒谎者内心卑污,巴不得别人倒霉,他好看热闹、笑话。某个寂静的夜里,一栋大楼上突然传出急促的叫声:地震啦!地震啦!很多从睡梦中醒过来的人慌得连裤子都来不及穿就跑了出去,拥拥挤挤半天,这才知道这是那个平日里吊儿郎当的小青年在那儿撒谎骗大家,原来是闹着玩!大家万分气愤,而那个小青年却在那儿哈哈大笑。  有人对这种撒谎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一些原本职业声望很高的人员,如政府要员、民意代表、司法人员、律师在撒谎的几率上要远远高于那些社会中的普通人。为什么这些居高位者、当权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却都喜欢撒谎这种人所不齿的行径呢?  1.是否这种说谎、狡猾、奸诈的人容易成功?也许。战国时期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家们似乎个个都是撒谎的高手。秦国的张仪到楚国撒谎,愿以六百里地来换楚与齐的断交。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深信不疑,可一等张仪回到了秦国,答应的六百里立刻变成了六里地,楚王的肺岂不要气炸了?所以兵法上的“兵不厌诈”、同“瞒天过海”之类,不都是说谎与欺骗融为一炉么?  2.这些人是公众人物。千百双眼睛盯着他,他说一百句话中有两三句不诚实时就会被人指为撒谎,这些人容易留下撒谎的“罪证”。  3.乐于开“空头支票”。尤其是官场上的人,或者打保票、许诺,或者是向老百姓预支一些理想色彩浓厚的东西,如“大同社会”“乌托邦”,最终实现不了,便成了撒谎。  4.说归说,做归做。这些公众人物通常情况下行与言两样,典型的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与莱温斯基的桃色关系上,几次撒谎欺骗世人。他们一旦身居高位,有了权力与名望,实在舍不得下来,所以当初说什么也就不管了。世界体坛的那些权力老人就经常干这样的事,说好过了多少年便退休让位,等到了时候,或闭口不谈或干脆再延长一届。  中国人讲究为人要讲信用,西方人也高唱“诚实为上策”,这实际上即要求人们克服自己爱撒谎的毛病,因为撒谎确非人生妙招:  1.它会让人对你失去信任。没人喜欢一个乐于撒谎的人,就像牧人们最后不相信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就像“烽火戏诸侯”后的周幽王,没人再相信他一样。  2.它会让人对你心存芥蒂。面对一个爱撒谎的人,大家都会对他大摇其头,都会说:“这个人的话你还相信?”或者“这个人的话要反着听!”又或者是“这个人的话得打着折扣听!”  3.它会让人对你增加猜忌。本来人就疑心重重,要是再面对一个爱撒谎的人,就更要注意:这个人是什么目的?有什么企图?即使你说的是很正经的事,也常不被人重视或被误解。  4.撒谎的人劳心劳力、辛苦异常。这种人通常都费心费力地在“算计”、“折磨”、“对付”别人,时时考虑为自己圆谎,时时担心自己的撒谎被揭穿而真相大白,实在是痛苦!  正如前文所言,撒谎最终是要露出原形的,所谓“欲盖弥彰”,撒谎者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最终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红楼梦》上的“偷梁换柱”一时看起来是个妙招,但最终还是个昏招!  所以,诚实是通向成功的最佳选择。前苏联著名英雄奥列格的母亲柯歇娃娅在《我的儿子》中说:“我努力培养奥列格成为忠诚老实的人,以自觉的态度对待真理和谎言。我对儿子说:‘我对你的错误是永远会原谅的,但是不老实——我是任何时候都不原谅的。’”  诚实是谎言的天敌。不被拆穿的唯一诀窍即永远正直、诚实。  克制自己企图说谎的欲望,靠坚强的意志力或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克服自己说谎的不良习惯。可以让你的父母、朋友、爱人来督促你、监督你,你在严密的监控下会一步步克服这个坏习惯的。
□ 吹牛要拿捏好分寸
  有一则笑话:三个人在一块吹牛,甲说:“我一伸手就可以够着天。”乙不甘示弱地说:“我一抬头就可以碰着天。”丙沉吟着说:“我可不得了,一开口说话,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挨着地。”于是甲、乙问丙:“兄弟,那你的脸呢?”丙说:“吹牛的人就不要脸。”  这就是社会上老百姓对那些爱自吹自擂的人的看法:没有人喜欢吹牛皮的人。  虽然吹牛皮不是一个好的性格特点,可社会中却到处是吹牛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别人就看不起,自己心里那种痒痒无法止息,直至吹牛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  自吹自擂也许一时一事一地可能会捞到好处,蒙别人一把,满足自己一下,可从长远来看,若养成信口开河、自吹自擂的习惯,那你必定招致周围人的讨厌,影响你事业的成功、做人的完美。  1.自吹自擂败坏自己的人格形象  你能想像你是这样的人么:某某的话不能信,十句有八句半是吹牛皮的,还有一句半是不兑现的。你在人们心目中是这样的印象,谁还会跟你合作、做你的朋友、相信你呢?  自吹自擂不但被人嘲笑挖苦,也破坏自己的形象。你在那儿吹得天花乱坠,唾沫星子四溅,可周围的听众要么打哈哈,要么揭破你的牛皮,要么在那儿取笑你,要么干脆走开。你这样的人在那些正经人的眼中,无异于人生舞台上的跳梁小丑,丑态百出,愚不可及。  2.自吹自擂给自己招事,惹麻烦  某男,在酒桌上多喝了几杯,便开始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简直有通天的本事,似乎无所不能。几位朋友说起生意上或事业上的难处,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说:“好说好说,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发觉他摊上了麻烦,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帮人办事,也许找人能办事,可也得大费周折,求爷爷告奶奶。这牛吹的,把自己都给难住了。帮不上忙,朋友面前多没面子,可真要帮忙,还确实是力不从心,强人所难,真是尴尬。  既然自吹自擂对自己毫无好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自信心  有些人老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借助吹牛来掩饰自己的贫乏,抬高自己,好让人刮目相看,可一旦自吹自擂真相大白,人们会更看不起他。  2.虚荣心  很多人在那儿天花乱坠地吹牛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吹来吹去无非是面子问题。  3.客观环境  现在我们周围吹牛的人越来越多,仿佛要成功就必须在那儿自吹自擂,必须学会夸夸其谈。客观环境要求人人都会表现、自夸、炫耀,而沉默的人被认为不合乎时代,所以人人都开始吹牛皮,连小小的孩童也不例外。  自吹自擂是在现实中常见的通病。一般来说,在社交场合,牛皮不可一点也不吹,有时候吹牛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进退之间的攻势或守势,这就要求把握好分寸和力度,并且需要学习有关技巧。  1.吹牛皮别撑破  有时候,为了活跃交际场合的气氛,给大家助兴,开开玩笑吹吹牛,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一笑置之,并不往心里去。记住,自吹自擂要适度,别吹得太大,如果你吹到云山雾绕,驴头不对马嘴,油嘴滑舌时还卖弄才学,这就属于过度了。  2.吹牛别损面子  自吹自擂最好别伤你的面子,也别伤大家的面子。鲁迅先生有一则笑话:一个绅士有钱有势,人们都以能和他攀上话说而引以为荣。有一天一个爱吹牛皮的小瘪三跟别人吹牛说:“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别人问他,“跟你说什么?”小瘪三回答说,“我站在他家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的确,吹牛本是为抬高自己,如果吹得不适当,吹得愚蠢,就反而有损自己形象,让你难以下得了台。  3.吹牛应高雅一些  有的人吹牛极其庸俗,比如捡黄色段子来吹。吹牛要有艺术性,文雅而有涵养,吹得低级庸俗就没水平、无价值、降低身份,贬损自己的人格魅力。  4.吹牛要讲求对象、场合  有些人吹牛不看对象、不分场合,比如面对一些正经、严肃的人吹,或者在一些重要的会议、谈判场合吹,这样往往是自取其辱、自讨没趣,真的是招人嫌了。  对于自吹自擂这种不良的性格特征,我们应尽力去克服。主要的办法即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和经验,不要让无谓的虚荣心害了自己,只要你变得自信、自尊起来,你自然就不会再去自吹自擂。  给自己找一个感兴趣的事,将过多的精力都投入其中。自吹自擂大都出现在时间充裕、甚至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像办公室里喧嚣的吹牛声总是接连不断。你有了感兴趣的事,就会将注意力由吹嘘转移到爱好上面了。
□ 保持必要的沉默
  沉默对于领导者来说,是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智慧要诀。适当地应用它,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是金,懂得沉默也是一种能力。  不要以为一位面面俱到的领导,就是一位无微不至的好领导。你的唠唠叨叨、啰啰嗦嗦会使你周围的人变得异常紧张,人们会以为你没有把他们当作成年人,对他们自己的决断思考能力还表示怀疑。久而久之,你便会成为他们厌烦的对象与不愿意靠近的人。  言简意赅地表达你的看法,然后你就保持沉默,留一个宁静的空间给别人好好思考,一个意想不到的主意也许就因此诞生了。  在你批评别人时,适当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通常来讲,当你批评他人时,那人一定情绪相当激动。他也许不但不虚心接受意见,而且还会反唇相讥,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开脱。这时的你,最好就保持沉默吧。请相信,你的无言是对当事人的一种威慑。这既显示出了你宽广的胸怀与大度的品格,又使对方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麻烦制造者,他的态度也会就此改变。  你的沉默并非是对错误的迁就,而是在提醒对方,冷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无声的战场上,越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越是会被周围的人判定为事端的挑起者。  沉默要诀是你的缓兵之计,也许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就是别人之间的内部争执。争执的结果是将和谐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谁还能安心专注于做事呢?  适当保持沉默吧,在争执的双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奋、精疲力竭之后,再发表你的意见。请记住头脑发热时的人只想向外发散热量,哪儿会再去接受别人的善言呢?  你的沉默使矛盾冲突趋于缓和,当人们争辩得不可开交时,看到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位静静的旁观者,他们也许会后悔于那丑态百出的激烈交锋。  搬弄是非的人似乎在哪里都能找到生存的环境,也许在你的企业中也存在着一小撮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对待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  沉默并不是对搬弄是非者的纵容,在一定程度上它制止了是非的蔓延。那些人事秘书们最爱做的就是向像你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听众汇报某某今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都会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一旦你对此发生了兴趣,进而刨根问底,这些人事秘书们会立刻觉得自己的第二职业得到了领导的承认与赏识,他们便会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是非被闹得满城风雨,企业的人际关系被搅得一塌糊涂。  让那些爱嚼舌头的人从你身边索然无味地走开,你的沉默会让他们觉得特别的无趣,在咬了他们自己的舌头之后,是非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源头。  记住吧,适当沉默是你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无声武器,也体现了你处理问题的能力。
□ 管住自己的嘴巴
  提起“精工”手表,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本田精工差不多独占了日本手表零配件的供应市场,但是“本田精工”的总经理本田秀即使在今天接受采访时,仍是小心翼翼,劈头就说:“千万别这么讲,干我们这一行,嘴巴守紧一点儿,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手表行业受到大规模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其中以下游手工业者集中地的长野县郭诹访一带,遭受的直接冲击最大。然而现在诹访一带的企业,却出乎意料地稳固,有人说这与诹访人的守口成性有关。诹访一带素有“东洋瑞士”之称,当地技术最进步、收益也最丰硕的“本田精工”,就是最具备这种诹访气质的企业团体。  “不轻露口风”在商场上是极重要的大事。本田秀曾斩钉截铁地说过以下一番话,“我们的工厂一向不给人看。一方面,只要是专家,看了马上就会知道厂中诀窍;另一方面,保密也是我们能提供给买主的一个销售特点。”因此,向“本田精工”采购零件的买主,都不必担心会在零件采购单上,泄露了他们自己正在制造什么新产品的秘密。这就是本田秀做生意成功的诀窍——言多必失、不轻露口风。  生意人在外面跟人谈生意,最忌讳的就是说话时嘴边没有把门的,什么都说。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教导。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韩非子更是在《说难》一文中指出:“周泽未济,而语之极,如此者身危。”  很多人总觉得只要自己光明磊落,便凡事无不可对人言,但假如对方是个小人时,你的三分话已经显得太多了。在生意场上如果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你却跟人家谈得很深,这就显示你自己没有知人之明。若是你的话题涉及对方本人,但他与你根本就不熟悉,你却硬跟别人说一些纯属私人的事情,就显得唐突冒昧。再说,如果谈话本身涉及商业机密,因为你一时的“畅所欲言”,便将自己的底牌一股脑地兜售给对方,岂不是太过愚蠢了吗?实际上,在生意场上,与一般的客户交谈,三分话已经是太多了。  另外,任何人都有自己不愿让人知道的隐私,因此在谈话时千万不要追根问底、探听别人的隐私,这是生意人最忌讳的事。虽说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此时最好还是将你的好奇心收起来。  生意人在与客户谈判时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延下去,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而必须仍由你支持局面时,就要另找新鲜话题,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但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像说到某一件事时可征求他对该事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讲述自己的经验等,使对方不致只听不说,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无将发言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做主动发言的表示时,你应该设法把这个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  因此,与生意伙伴交往应酬时,假如人家根本就没有谈兴,你一定要知趣地及时刹车。即使在所谈的三分话里,也要注意回避自己的商业机密,最好只谈一些风花雪月、天象气候及时事政治之类的一般性话题,虽然言之无物,却不妨谈得趣味横生、逗乐多多,既消磨了时间,又加深了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 不要使谈话陷入僵局
  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观念也没有,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谈话方式简直不为别人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对方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相信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却这样做了。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乐于与人接触的人,但是,不幸养成了这种习惯,朋友和同事们都会离你而去。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都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误的。把对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做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绝不会乐意接受的。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谈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因此,你千万要谦虚一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要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  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致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但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人们的谈话经常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如果双方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因为表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而得罪了朋友。因此,有许多人和书总是劝人们不要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其实,这种做法是很片面、很肤浅的,而且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无论一个人是多么爱面子,除了极少数、极愚蠢、极狂妄的人以外,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喜欢拥有忠实的朋友。不信你就试一试,如果你认识一个人,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随声附和,不说一个“不”字,也许第一次见面他很喜欢你,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圆滑的人。到处都做随声附和的应声虫,是没有人会看得起的。  那么,与别人意见不合时,我们究竟该如何表态呢?首先,你要明白一个事实,如果细心观察社会和人生,你应该发现:只要方法得体,向别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是会受到欢迎的。  你必须明白,得罪人的不是你的意见,而是你对别人的态度。  你要遵守一个原则:在你表达意见的时候,要假定自己的意见也可能有错误,不要强迫别人立即同意你的意见,要给人充分的时间来考虑你的意见,而且既不言听计从,也不固执武断。一方面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真正的看法;另一方面,又诚诚恳恳地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才是理想的交谈方式。  我们常常看见人们谈话,谈着谈着就争执起来了。他们争论的不外是一些极其微小的事情,他们的观点大体上一致,但是,都以为对方完全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弄得大家非常不愉快。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矛盾,可是谁也无法制止。  造成这种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表示不同意之前,忘记说或者以为不必先说同意的部分。  人们常常听了对方的长篇大论之后,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于是立即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这话,以为自己的意见完全被否定了,当然不高兴。  在这样的场合,一定要记住,先说明你赞同的方面,然后再说明在某一点上你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距离有多大、分歧多么严重,只要你不表现出绝对不可商量的态度就行了。相反,我们要表现出一切都可以商量,并且使对方相信,无论有多大分歧,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谈话的人,你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使谈话陷入僵局,只要谈话之门没有关上,那就永远不愁无话可说。
□ 为他人着想,为自己铺路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道:  “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或‘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情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就是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过分地相信自我的标准。因为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遭遇太多的争论,造成太多心与心的嫌隙。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争论中,我们竭尽全力地护卫着那些并不全面、并不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足称道的意见,我们给予太隆重的对待。一场狂风暴雨的唇枪舌剑过后,我们得到的仅是“心乱”,失去的却是“亲密无间”,此外,我们还能得到些什么?在过后的日子里,我们发现那是嫌隙与隔膜。感谢上帝,我们因此又多了一个“敌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我们那“锐不可当”的口才。  卡耐基极为悲观地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在争论中,并不产生胜者,所有不愿敌对的人在争论中都只能充当失败者,无论他(她)愿意与否。因为,十之八九的争论的结果都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或者,即使你感到自己有错误,却也决不会在对手跟前俯首认输。在这里,心服与口服无法达到应有的统一,人的固执性,将双方越拉越远,到争论结束,双方的立场已不再是开始时的并列,一场毫无必要的争论造成了双方可怕的对立。所以,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你在争论中可能有理,但要想改变别人的主意,你就错得太徒劳了。从人称自己是万物之灵的那一刻起,其个性似乎就已犯上了同样的毛病,一种自我优越感、自我权威感在内心、在头脑、在全身滋长着,并借着社会心理的奥妙遗传,一代代地继承了下来。当“能够承认自己错误”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可供称赞的美德时,那一种“优越”与“权威”便在社会上取得了其普遍的地位,并因而在体内确立了其支配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廉颇的负荆请罪、李世民的善于纳谏千古传颂。“认错”这一简单的行为,在现代人的心中有着何等沉重的分量。我们难道能说这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推翻那心中的“自我权威”,并进而消灭多余的“自我优越”?我们心中有那么一种毁灭的冲动,却冲不破那一层古怪的心理障碍。  在热闹的争论中,我们日益变得孤立。当所有人都不对我们表示好感时,我们终于体会到“人多时候最寂寞”的悲凄。佛祖释迦牟尼来到我们的面前,在一片祥和中,告诫我们:“恨不消恨,端赖爱止。”争强疾辩绝不可能消弭误会。所以,我们不再固执,我们准备抛弃争论,重头做起。  但我们却犹豫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内似乎永不休止的辩论,让我们再一次怀疑自己做出的决定是否正确。佛祖永远不会了解那些辩论对人类的重要性,因为他生活的是另外一个纯爱的世界。作为世人,我们无法对此熟视无睹。我们在迷惑中,习惯性地准备重新拾起争论的大棒。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思考,并进而发现把自己与联合国相提并论时,我们便不禁哑然失笑。个体与集团各自有其很大的特殊性,莽撞的类比,往往是荒谬而毫无意义的。当我们正在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时,却一再顾虑联合国这一庞大的特殊组织,无疑是毫无道理的。  所以,让我们回到平凡的生活中来,听一听林肯是如何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的。  “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了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上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然是你对的事情就让步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  是的,我们承担不起后果,“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所以我们宁愿在一定基础上做出让步,以避免争论。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已经下定决心尽量避免争论。然而,麻烦的是,我们并不太明白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子是有可能遭至“自我优越”与“自我权威”的反攻倒算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承认自己也许会错”。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门徒:“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唔,是这样的!我也有一种想法,不过也许不对,我常常出错,不过希望我被原谅,啊,依我看,这是……”结果,我们在任何场合下都畅行无阻,因为没有人会反对“你也许不对”的看法。  所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我们便已备下了灭火剂,但这也许并不够,因为灭火剂也会有“没招”的时候。所以,我们在小心翼翼地试图指出对方显然是错的地方时,不得不讲究一个适当的方式。  英国19世纪一位叫查士德·斐尔的爵士对他儿子说: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300年前的伽利略说:  “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我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以若无实有的方式开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因为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指责别人——眼神、语调、手势,只要你告诉他他错了,他就绝不会与你善罢甘休。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他绝不会改变他的想法,他只想反击,人类的好斗性此刻暴露无遗。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黑格尔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在日常的琐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感情,所以我们开始尊重对方的意见,并不直截了当地指出他错了。  我们似乎已完全避免了争论。事实上,从一方面来看,确实是做到了。我们千言万语地要求人们推翻心中的“自我优越”与“自我权威”,我们自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后来的行动中,我们却一直假定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我们一直以一种“正确者”的高姿态在谈论其实我们也可能有错的“争论”。因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先承认自己是错了。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是“正确者”,我们也有“错误”的时候。苏格拉底的谦虚,使得我们任何一人都不敢妄自称大。  事实上,在前面我们已深深领教了“死要面子”的苦果,所以此时,我们不再面临任何的障碍,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用来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比起为自己争辩要有效和有趣得多。  避免争论,我们赢得了好感,在人海中,我们不再孤立。
□ 时间管理是一门学问
  一个成功的人一日拥有24小时,一个失败的人也拥有24小时,不学无术的人同样拥有24小时。就时间的长短来说,上天是公平的,但是,把同样的工作交给不同的人,他们完成所耗费的时间却各有不同。有些人办事效率很高,有些却是光说不练,所以最终就不会有什么成就。  结果当然是差别很大。有些人要花上一星期才完成的工作,有些人却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这除了学识和能力不同外,同样重要的理由,是因为时间管理不同。做事效率高的,往往时间管理较佳;而做事效率低的,则时间管理十分差。  很多人都有目标、有理想,但是,那些目标却很令人怀疑。因为他们的梦想和行动脱了节,心中希望得到这样,却没有认认真真去做,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最佳的借口就是:“没时间。”  无疑,人都很忙碌,包括每一个人,除了日常工作外,还有很多生活琐事。  要使自己向目标迈进,那就一定要做好时间管理。尽早付出时间办事,就可以尽早达到目标。时间管理是追求成功必备的条件之一,一日的时间不多不少,就只有24个小时,时间管理做得再好,也不能令一日的时间增加一些;可是,却能够使你用得更加有效率,不至于白白浪费。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很多人抱怨时间不够用,那其实并不是真的不够用,而是由于时间管理不善,不知道自己把时间浪费在哪里了。事实上,每一天的时间稍稍浪费一下,就会发觉时间已经流失,原本可以半小时完成的事,结果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却还没有做完。但那些善于管理时间的人,相等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却比前者多几倍。哪一个较容易成功,自然是一目了然了。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精神问题。时间管理,首先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一意。在读书时读书,游戏时游戏,不要把心神分散。我们的社会有太多信息和事情,不像以前那样简单纯朴,所以人们的心思也变化多样,不能集中起来。  真正的效率是要专心,每一刹那都全神投入在当前的事务上,这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现代人的精神缺陷之一,就是集中精神比较困难。当前,很多人的工作都要用电脑,你不妨留意一下,你在工作时,有多少时间是离开了电脑而在想其他事情的。年轻人尤其容易有幻想,对着电脑感到有一些沉闷时,幻想就很容易出现,因而天马行空,幻想自己在干什么。这样一来就已经浪费了若干个小时。  时间一去不复回,后悔也无用。所以,首先要精神集中起来。如果精神集中不起来,那也会物无所用,效果大打折扣。集中精神需要很强的自律,时时提醒自己,命令自己现在做些什么事。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要精神集中就必须经常做自律训练,才能获得好成绩。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之后,才可以进一步考虑方法问题。首先,就是写好每日的时间表和备忘录,每一天要做些什么事情,按照时间表上的计划行事。每个项目大约花多少时间,也要有所预算,不可以任其发展,以致简单的工作可能拖上几小时,或一个原本只有半小时的会晤,最后却花上数小时。  其次,时间长短有所改动,并不是不能,但总要有恰当的理由才行。这个理由必定要具有说服力。例如,你给一家公司的营业代表,以半小时介绍业务和让对方游说你,半小时已经定下了,可是,在见面以后,你却因为对方是漂亮的女士而让她继续讲下去,以致一两个小时都未完,妨碍了工作进度,这是不容许的。唯一可容许的理由,是你发现她提供的服务十分适合你的公司,对公司有极大好处,因而打乱了原来的计划。  最后应该建议时间管理不妨弹性一些。不要限制自己如何划分时间表上的时间单位,最紧要的是看看自己的情况,把时间切成几大块:一块是用在工作上,一块用在学习上,一块用来寻找机会,一块用在吸收业内消息情报,一块用来休闲娱乐,一块用于社交。诸如此类,在大块和大块之间,有一些空挡,只要想想法子去填充这些空挡,或是用来思考,或是逛书店,或是听讲座,或是办理琐碎事,或是用作临时的约会等。  随着事业走上正轨,重要的事项越来越多,很多琐事,最好交给其他人代劳。现在是电脑化时代,电讯科技甚为发达,电脑的普及带来很大的便利。它的功能非常复杂精细,用途极广,很多工商业机构及政府部门,都使用了电脑办事,这为取得服务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你也应该善用电脑及各类因电脑而变得非常迅速快捷的服务。  时间就是金钱,不要轻率放过任何时间。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那么,不要犹豫,别再浪费时间,现在就检讨自己的时间运用,好好去管理它。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多;时间又是最不公平的,每个人每天取得的成就绝不会一样多。那是因为每个人在时间观念上的认识不同所致。智者利用时间创造机会,所以他的成功机会永远比别人多;庸者等待时间给予机会,所以他只有极少数的成功机会;愚者浪费时间错过机会,所以他永远都没有成功的机会。由于对时间观念的认知不同,所以对时间的运用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及命运。  时间控制了我们的一切。能够控制时间,就能够掌握我们自己一生的成败。没有时间观念,就会走到时间的后面。一个人没有时间观念的因素虽然有很多,而最主要的是没有时间管理的观念。  没有时间管理观念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时间还早,认为错过了还有其他的机会,晚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不懂得规划,不会善用时间管理等。  当人们逐渐地养成了没有时间观念的习惯后,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愈无法掌控时间,对时间的观念就愈加淡漠。  有的人很珍惜时间,但也总觉得没有时间。富兰克林曾精辟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这是一个借口,一个普遍的借口。  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年代里,人们似乎每天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做完想做的事,所以许多念头就此打消了。但世界上仍有许多人用坚定的意志,坚持每天至少挤出一小时来满足自己的个人爱好。事实上,往往越忙碌的人,他越能挤出这一小时来。  当今世界著名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为“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这种个人情趣其实也是高质量生活的一个侧面,它反映了这个人健康向上的内心世界。  当然这一小时不一定用来工作,也可以用它来调剂身心,以便于更好地工作。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时常强迫自己挤出一小时来集邮,借以摆脱周围的一切。他把自己关在里面,摆弄着各色邮票。他来的时候脸色阴沉、心情忧郁、疲惫不堪,等到他走出屋子时,精神状态完全变了,变好了,似乎整个世界变得明亮了。对这位总统来说,这点时间的独自清静换来了他全新的精神面貌。  要得到这样的收益,无论多大年纪的人都可以马上做起。有一位老人,他从78岁起每天抽出一小时学习欣赏音乐。他说:“我很快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每天听一小时的音乐。我要培养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随着年岁增高,等到我不得不靠静坐度日时,就用得上它了。”  一天安排出一小时来静心,排除疲劳,即使看来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情来,但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是有收益的。至少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理清头绪,为自己定出一个明确的目标。  要挤出这一小时并不容易,需要有决心和恒心,关键还在于如何设法得到这一个小时,并且有效地利用它。  大家已经知道时间管理观念的重要性,平时就要注意一些生活上的细节,调整自己生理时钟的准确度:有规律的作息,可以让自己养成生理上的时间感。  刚开始要做到这些,可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来逐一分段地实施。先严格地要求自己去做,然后渐渐地养成一种行为上的自然反射,日子久了很自然就形成习惯了。  当我们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之后,渐渐你就会发觉,由于时间观念的改变,你做事的成功率也愈来愈高,你的人生已经慢慢地在改变,让你更加有信心来面对一切挑战。  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和无限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其实都只是懂得把握时间的人,因为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事实上距离梦想就不会太远;每天只需要求自己进步一点,一年365天,你就会发现已经超越以前的自己。  从今天起,面对人生或工作时,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时间,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间,让时间有价值地增长。
□ 做到准时和敏捷
  有一位哲人曾经指出,在现代各类事务的活动中,构成伟大的要素有两条——能力与敏捷。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因为,一个人能够懂得光阴的可贵,而不肯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则最后的生命,总会印上“准时”的标记。  凡是真正成功的领导,身上都透射着一种“做事敏捷”的习惯。一个人做事常常不准时,赴约会常常迟到,付款常常延缓,则在人际活动中,别人对他会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他的内心也许是很忠诚、很可靠的,但是别人却不管这点。  在人际活动中,从事事业的最重要要求,就是“准时”与“敏捷”。所以,凡是不能敏捷做事,不能准时赴约,必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纵然他心怀忠诚。仅仅心中的忠诚,又如何弥补他行动的迟缓?  一个人做事,能够不错过一分一秒,他在事业上,一定能大获成功。拿破仑说他之所以能击败奥国的军队,就因为奥国的军人不懂得“5分钟”时间的价值。“每错过一分钟时间,”拿破仑说,“即是多给予‘不幸’以一分可乘之机。”  事情进展到关键时,准时做事的人,能够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他人的时间,因此,他的目标更容易得到实现。拿破仑有一次请他的将士同他聚餐,因为各将士不能依时而到,所以就一人独嚼起来。待到各将士姗姗而来时,拿破仑已经要餐罢离座了,说:“诸位!餐时已过,现在我们应立刻办公了!”  有的人就因为不能敏捷、不能准时,遂至失掉了晋升及得到高位的机遇。  在那些珍惜时间并肩负重任的人看来,不能准时是一种不可宽恕的过失。  有一次,樊德比尔总约一个青年人在上午10时到他办公室谈话。事先,这位青年人曾经委托樊德比尔替他介绍一份工作。这天,樊德比尔预备在谈话之后领他去见一位铁路总办,因为铁路上正需要一个职员。青年在10时20分去约见,但樊德比尔已经不在办公室了。他已赴另一个约会去了。几天以后,青年请求樊德比尔重新会见。樊德比尔问他为何上次不准时到来?青年回答说:“先生!我是在那天的10时20分到的。”樊德比尔立刻提醒他,“但我是约你在10时来的!”“是的,我知道,”青年支吾地回答:“但是20分钟的相差,没有什么大关系吧!”“不!”樊德比尔严肃地说,“能否准时,是大有关系的。你不能准时,所以就失掉了你想得到的位置。因为就在那一天,铁路上已经录用了一个职员,而且容我告诉你,青年人,你没有权利可以这样看轻我20分钟时间的价值,而劳累我在这段时间苦苦等候你。在这段时间中,我正要赶赴另外一个重要的约会呢!”  已故的莫尔士告诉他的朋友,他将他自己的每一小时的时间,当做价值1000元。青年人都承认以莫尔士那样的人,把自己时间的价值,说得这样高贵实在不为夸张;然而他们自己,却常虚掷宝贵的光阴。他们没想到光阴对于自己,是同对于莫尔士一样的贵重!  鲁迅说得好:“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  凡是对于今日的事务不能当日料理清楚而要挪用“明日”时间抵补的人,能够期待他在事业上得到成功吗?只有机警敏捷、一呼即应的人,才是能够得到胜利的人。  敏捷、准时习惯的养成,像别的习惯一样,来自一个人幼年的环境与训练。凡是一个儿童,在父母吩咐他做事时,常说“等一等”;教师吩咐他做功课,常常会忘掉;而在他游戏没有完毕以前,不肯去做任何正事,这个儿童长大以后,一定是一个不能敏捷、不能准时的人,一定是一个坐失良机、懒惰的人。  纳尔逊侯爵说:“我一生事业的成功,就在每做一件事,必提前一刻钟下手。”  “准时在君王是一种礼貌,在臣民是一种义务,对办事的人是像衣食一般的需要。”
□ 别漠视业余时间
  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在一生中能有多少呢?这些业余时间往往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一个城郊的居民区住着三户人家,他们的平房紧紧相邻着,三个男人都从农村招工进了一家炼铁厂。  厂里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下班了,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活。一个到城里去蹬三轮车,一个在街边摆了一个修车摊,还有一个在家里看书,写点文章。蹬三轮车的人钱赚得最多,高过工资;修车的也不错,能对付柴米油盐的开支;看书写字的那位虽没有收入,但也活得从容。  有一天,三个人说起自己的愿望。蹬三轮车的人说:“我以后天天有车蹬就很满足了。”修车的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城里开一间修车铺。”喜欢看书写东西的那个人想了很久才说:“我以后要离开炼铁厂,我想靠我的文字吃饭。”其他两位当然都不信。  5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10年后,修车的那位真的在城里开了一家修车铺,自己当起了老板。蹬三轮车的那位还是下班了去城里蹬车。15年后,看书写字的那位发表的一些作品,在地区引起了不少关注。20年后,他的作品被一家出版社看中,本人也调到省城当了编辑。  时间无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把时间拉长的人就拥有了更多做事情的本钱。  人的生命是有时限的。  伟人们所到达并保持着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辛苦地往上攀登……  时间是双重性格的东西,最长也是最短,最慢也是最快,最小也是最大。  时间像是海绵,要靠一点一点挤;时间更像边角料,要会合理利用,一点一滴地累计,才会得到长长的时间。  那时杰克大约只有14岁,年幼疏忽,对于卡尔·华尔德先生那天告诉他的一个道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尔后他从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卡尔·华尔德是他的钢琴教师。有一天,给他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每天要花多少时间练琴,他说大约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  “我想这样才好。”杰克说。  “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后,或在休息余暇,5分、10分钟地去练习。把练习的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当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他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他白天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一字未动,他的借口是没有时间,这时,他才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他的话。  到了下一个星期,他就把老师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5分钟的空闲时间,他便坐下来写作100字或短短几行。  出乎他意料之外,在那个周末,他竟写出相当数量的稿子了。  后来他用同样的方法积少成多,创作长篇小说。他的授课工作虽然十分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同时还练习钢琴。他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他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利用短时间,其中有一个诀窍,你要把工作进行得迅速。事前思想上要有所准备,到了工作时间来临的时候,立即把精神集中在工作上。  卡尔·华尔德先生对于杰克的一生有极为重大的影响。由于他,杰克发现了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  向时间要效益,合理利用时间就是与时间争夺宝贵的生命。“忙里偷闲”,会这样做的人,才是会生活的人。
□ 把“每日备忘录”刻在办公桌上
  高效工作者的“每日备忘录”是引导充分开展有效性行动的重要环节。为了让你的“每日备忘录”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你最好养成习惯,每天早上去看看自己记了些什么事情。为了让它十分有用,要养成一种习惯,把你所能想到的,你现在有的、想的或做的,以及以后你想要提及的事都记在上面。  “每日备忘录”只是一种帮助你记忆的手段,而几乎每个人都会用这种方法提醒自己记住许多事。比如说,在台历上记着你每次看病的时间,你就设定了一定的“备忘录”。台历本身就是一个“备忘录”,若你加以利用的话,让它发挥更大的效力。台历的不便之处在于:它可能太小了,让你无法把所有的事都记下来,或者它没有多余的地方,让你写得更详细些。  理论上,你的“每日备忘录”该是一些大信封、卷宗、档案夹、活动时间、抽屉或盒子,从1号到30号,或从1月到12月,加以编号。  “每日备忘录”是你想记却又不愿长久记在脑海里的信息、文件和资料的存储器,同时需要时可以找出来的地方。  比如说,你决定在下周三洗头、理发或吹风,不妨在“每日备忘录”的日期上做个记号(或者卷角也行)。要是定在星期三一大早,你可以在星期二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移到星期三,以便再看一次。  或者,假如你每个月得缴纳1000元的购车分期付款,不妨用付款单或其他东西来提醒自己,早做准备,一月接一月地缴纳。  假定你8号要参加某个会议,而你想带些重要资料去。把文件放进号的纸夹里,并在上面注明会议的地点、时间、与会人员、性质和原因。也许你偶尔会忘了开会或一时找不到资料,可是只要你记得每天早上查对你的“每日备忘录”,你将会记得这些东西的。  现在你已知道,自己为什么不用把文件堆满床就能记得事的缘故了吧。把这些文件放进你的档案袋里,并在放置的地方和你想要使用的时间处做个记号。  你可以在往后的时间里翻阅这些文件。然后,在每个月的1号打开当月的卷宗,按照预定的时间将文件放进去。  只要你早上花些功夫打开当天的卷宗,就可以找到你所要的东西。你会因为没有把事情忘记而心神安定,你可以把回想的功夫省下来,用在其他事情上;在适当时候,你便知道你的约会、计划和文书工作,你也因用不着分心于其他事,而相当有效率。我们确信“每日备忘录”这种方法,能让你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增进工作效率。你不妨试一两个月,看看它所带来的好处吧。  这方法也能作为你活动、前进或停滞不前的最佳记录。比如说,你想开始读亨利·米勒的作品,或找位朋友到公园钓鱼,还是上一个烹饪班。一两个月前在“每日备忘录”里做个记号。在事情再度发生时,你会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情况,想想自己以前是否做过,而现在是否还想再试试。不管怎样,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在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变化。结果可能引导你走向新的目标与方向。  “每日备忘录”是一种能够帮助你和朋友、同事保持联络的方法。你无需因为要回信而把他们的信刻意搁着(也许夹在一大堆文件中),你只要把信件放在“每日备忘录”里,当时间到时再动手写或打电话保持联络。它真正具有促进你与他人保持联络的能力。  “每日备忘录”对你作决定也颇有助益。它能抑制你的冲动,让你明智地作出判断。比如说,你接到一封广告函说,只要花999元就能买到一部录像机,而你也有些心动。那么不妨把表格填满,装进信封,然后把信夹在截止期限前一周的“备忘录”里。当时间到时再看看表格,这次感觉没有上次来得吸引人。可是只要你这么做了,就算做了一半。经过一番考虑后,你可以把信寄出去,心里确认自己的决定不会有错。  或者说,有人想听听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和建议,此时你无需凭空臆测,只要通过你所看到的,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就行了。隔天再把问题和答案记在“每日备忘录”——可能的话不要隔得太久。当你再看一次时,你便可以借机把原先的判断当成是别人的,而重新加以评估。这样做你将会惊异地发现,你做了多少愚蠢、仓促和肤浅的判断。  等到你对这种方法相当熟悉时,你将觉察到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的其他用途。  在任何时候,高效工作都是“每日备忘录”的直接延伸,当然,任何人都要在“每日备忘录”上精心策划!
□ 安排时间的诀窍
  你可以使用一本黄色的活页簿,来安排每天的事情。每一天用一页,在每页的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上要打电话给哪些人,右边记下该人的事情。也可以在口袋里放一些卡片,用来记下在公司与部属交谈的一些重点,以及要转记到活页簿上的资料。  每个人用来安排时间的方法不同,有的很简单,有的很精密。有的人顺手在一张纸上写上一个星期内该做的事,依此逐条逐项完成,有的人有厚厚的一大本行事历,分类细密繁多。但对这个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对另一个人并不见得合适,但是一个成功的人不能没有一套安排自己时间的行事方法。  即使有了最好的方法,如果不注意一些自己和别人的毛病,即使安排井然有序,也很可能被弄得章法大乱、面目全非。以下是5则诀窍。  1.先做容易的事  假如你今天有11件该做的事情,其中有8件你可以算准处理它们所需要的时间,有两样是可以大致估计,而有一样可能会牵涉范围较深较广,你会先做那一样呢?  很多人会先做最后一样,然后到了最后,一项事情也没有完成。你应先努力去做可以如期完工的8件事情。做完这些事后,会带给你愉悦的成就感和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较艰难的工作。容易做的事可以当做一种享受来完成它们,而不该轻视它们,或觉得做完了也没什么了不起。  2.不要逞英雄,也不要做牺牲品  很多人喜欢在时间上逞英雄,他们总是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也许他们觉得在一个钟头内,挤进两个钟头才能做得完的事,虽然早知无法做完,但也是很英勇的吧!其实这与英雄气概无关,而且这种人总是进度落后,并且拖累别人。  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有人跟你约下午下班后6点钟见面,但在和他会面之前,还得打几个电话和满城奔波去办几件难事,结果不出所料,他到7点才姗姗来迟。你要避免成为他的牺牲品,你可以先问:“6点钟?你还得做那么多事,6点怎么来得及?你还是先把事情做好,我们7点钟见面。”  当然,你不能天真地希望,你的时间永远不受别人影响或干扰,其中一例就是——有人会取消约会,但是有些人似乎有种常常取消约会的习惯,你就不应该任其牵制。  3.安排打电话的顺序  找一天做以下这个实验:不论对方是谁,都限制打电话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你一定会发现,你忽然对自己打电话的方式特别留意,而且也会注意对方打电话时的习惯。  有的人喜欢简短扼要,有的人则长篇大论,因此你应用心思考打电话的顺序,如果在半个钟头内要打7个电话,有6个是平均每两分钟就可以交代清楚,而有一个可能会唠唠叨叨,最好先打那干脆利落的6个电话,把这拖泥带水的留到最后。这样,当你被耗在这个“长途”电话上时,至少不会感到焦躁,担心自己没有时间去打另外6个电话。  4.列单子  你可以罗列一下一天当中该做的事情。每次当你在纸上划掉一项已经做完的事时,会有说不出的快感。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做事有规律而又系统的人,并不是看你可以列出多少该做的事,而是看你在一天结束之时,划掉了多少完成了的事。理想中的单子是当一天终了,今天该做的事已经都被划掉。今日事今日毕,单子上该做的事都已解决。
□ 建立工作的优先权
  心智的持续专注是提高任何工作、学习效率的关键,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时间表,定时、定量地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主要的职责上。  1.有效安排计划  (1)步骤一:简单地叙述你的选择  在你对自己决定的现有工作方式感到满意时,再做一次职责表吧。现在,用不同的符号,在每项的左端标示你愿意花更多、更少或同样的注意力。  一旦你确定自己的选择,把每一职责的现有价值加以考虑,哪一个值得你去做,或在完成时,将有什么样的报酬或好处。另外,对于职责的未来价值,你得一并考虑。在你完成此事后,有什么有价值的报酬或其他好处。  (2)步骤二:计算所需的时间  在每个选择的左边,写下两个数字:①每个月花在工作上最少而有效的劳动——若少于这数字,将无法完成任何事。某些项目可能会没有。②每个月花在职责上最适宜且有效的劳动——这数字可以平衡你所花的心血和得到的好处。许多项目的数字可能比这还少。  比如说,你考虑在专业学识上提高自己。显然地,你想花适宜的时间。每个月你最少得花5个小时。如果你花的时间太少,你可能无法赶上进度。而你最适合的时间是10个钟头,这足够让你应付工作里的变化和差异,并有足够的时间使你明白发展趋势。  建立最少且适宜的时间分配,将帮助你更有效率和更有耐心地去平衡新的安排和要求。它们限定你所需的时间,帮你达到目标。当你分配注意力时,不妨考虑一下,那么你将不会把太多或太少的注意力,放在一项职责上。限定你所需要的时间,能帮你在最经济的时间内,有效地达到目标。  2.合理分配你的精力  在你研究过你的职责、理想的时间和优先权后,就应该决定对每一项目花多少注意力。这计划要你先用心于最重要的职责内工作。然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那些较不重要的事。这一方法让你自己控制时间,并帮助你做好更多的事,而不让你的工作时间为琐事和毫不相关的客户所占据。  (1)步骤一:轻松地再做一次  调查你优先选择的事、潜力和所需的时间。然后,每个月写下你愿意花的时间。这只是近似值而已。  (2)步骤二:立即做调查  确认你对职责分配的时间等于你每个月应负责的时间。在这方面,你有必要做出调整。依据所需的时间,尽可能地用心,以便在最好的机会和最重要的职责上有所进展。  最好的方式是采取适当的安排。这就像以最经济的方式开车一样,你能省下不少汽油,到最后,适当的安排让你更快地朝目标迈进。你所做的分配越完善,你将越有效率。  (3)步骤三:以后的调整  让那些比较不重要的事越少越好。由于新方法产生有效的影响,你在每个月里,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而且无需加班。可是,在它们未发生作用前就计算,是不太适宜的。相对地,在你能行使职权时,不妨调整你原先所做的分配。  3.一股劲地工作  现在,你已拟出应付主要职责的计划,你可以心无旁骛地采取行动。大多数的专门人员用头脑去处理重要的事,因为心智的持续专注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此,在你觉得最有能力时,该把你大部分的力量用在主要的职责上。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时间表,定时、定量地把精力用在这些事情上。  (1)步骤一:不间断地工作  至少把一个礼拜后的事,在月历上做个记号。画圈号表示你对每项职责的分配。如果你无法一次完成一项工作,那么你最好毫无间断地把大部分的工作做好,并把剩下的事集中在一起,直到做完为止,然后再接下去做另一项工作。  比如说,假使你的主要工作包括3个有关顾客的重要计划,以及每个礼拜最少花两个小时读书和思考。你可以安排一周的工作:毫无间断地完成一项计划,再做其他的。那么你便可以在时间表里加上一些不重要的事。  这种方式相当不错。它包括一两个或三个小时的空挡,去应付特别的顾客。表格上要留有给你去处理琐事和例行公事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把重要的工作记在表上和你的心里。表上再也没有琐事干扰和所谓的“急事”,耗费你太多的精神和时间。  (2)步骤二:不改动原时间表  这个预定好而不间断的工作时间,在你需要时,可帮助你在时间截止之前把重要事务做好。有了这个方法,你将能维持一个工作流程,并避免草草结束。  可是,你也不一定能得到这些好处,除非你照这方式去做,不管任何干扰、耽搁和反对,都不变更原时间表。  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你达到所愿:  第一,除非是记在日历上的事否则不做。这样,你将会在日历上记载的事和你实际做的事之间,建立起相关的关系。这是你执行计划习惯最简短而不可避免的步骤。  第二,在你晚上离开办公室前,做好明天的时间表。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效果,想想你若没有完成明天的时间表,那么今天的事就不算全部做完。制定严格的标准,你将很快就能看到成果:控制自己的时间,压力减少,做事顺心,而每天做的事自然也就多了。  第三,在你专心于某一特别的计划时,试着不要为别的事分心。禁止他人打扰,并严格限制电话和朋友来访。如果你真正专注于工作的话,别人是会谅解的。可是,假使你常常破例的话,他们也会跟着做的。为了补偿你的不便,不妨在某些时间内,让自己自由些。要是你能在开头几天排除别人的干扰,就可以开始享受到你常盼望的自在和有效率。这将提高你的兴趣,并帮你发挥更大的意志力去抵制干扰。  (3)步骤三:评估你的表现  在月底时,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朝着目标迈进。看看自己是否用心在做,还是时做时停。拿目前的工作方式去核对你的结果和成就,是否合乎要求。为了更精确些,对以下项目从①到⑤给自己打个分数吧:①履行职责;②及时完成工作;③有效地分配时间;④对新方式的满意程度;⑤本月的成就。
□ 将计划订得灵活些
  一旦在脑海里形成了什么计划的话,这个计划一定是灵活的,可变通的,以便应付实际情况中所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变化。一个真正行之有效的计划需要坚强的毅力与耐心才能完成。然而,很多人在形成自己的计划之前考虑不周的地方往往太多,以至于有意外发生时,他们的行事方案往往受到影响,事物的延误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因此而苦恼不已。  一位作家曾谈到过他对变通计划的一些看法。他说,自己通常喜欢在凌晨创作他的大部分作品。他一般会先拟订一个计划,赶在家里的其他人还没起床之前就完成其中的一两条。但是如果他四岁的小女儿有一天突然早起到书房来看他,他的计划当然会被打乱,他又是如何应付这种情况的呢?他通常在这种时候会将可以做的事提到前面来做——他也只能这样做。试想,如果一个人计划在去上班之前要先进行晨练,而他办公室突然打来紧急电话使他不得不改变计划时,他又该如何对待呢?所以,还是将计划安排得灵活一点好。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一些事情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发生,致使我们不得不改变计划:你的朋友答应你的事却没有做到;你发现口袋里的钱并没有你原来计划的那么多;有人未经你的允许而打扰了你的午休;突然冒出来的什么事使你赴约的时间没有你预料中那么充裕……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发生,你正确的反应应该是:第一,坦然地接受事实,而不是一味抱怨甚至恼怒;第二,思考一下,想想哪件事情乃当务之急而其他事务则可延后。  由于计划改变而导致你的某些事情不能如期完成,你可不能以此为借口,认为处理不好是很自然的事,因而原谅自己的过失——这时,你应该想办法弥补。你应该认识到,造成这种过失的真正原因在于你错误地判断了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拿前面的例子来说,是严格地完成写作计划重要,还是陪一陪四岁的小女儿重要?不管怎样,你总得二者择其一——不可因“犹豫不决”而白白浪费掉30分钟时间而什么也不做。通常我们考虑的都是“到底什么更重要?是做当时该做的还是继续履行计划?或者将计划变通一下?”显然,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能镇定自若的话,那么你最好在订计划时就别做得过于死板,试着考虑一些你事先预想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并为其留足余地,使计划不至于一遇麻烦就付诸东流。事先将计划做得有一定变通性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帮助极大的。如果你在预想中允许存在这种变通性,则一旦有什么事突然发生了,你就可以平静地对自己说:“这是预料中的事”。  还有,当你习惯于将计划做得很灵活时,你会发现生活中又有了许多美妙的事情:处理事务时你会觉得很轻松,用不着再多花气力。自然,你也用不着为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苦闷不堪。当然,灵活性不应成为你拖拉懒散的借口,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干扰,你就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我一定要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此,你得对自己负责,不可自我弱化。这样,你身边的人们也会认为你很好相处:一旦你的计划有所变动,他们也用不着小心翼翼地应付你。
□ 每天都要提高1%
  马克3年前在一家合资企业担任网络通讯设备销售总监,因为3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干杯”声中一晃3年就过去了。3年后的今天,他的一名下属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经验也在数年的商海中获得了积累,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将马克取而代之,留给马克的除了美好回忆和一个“将军肚”外,惟有一声叹息。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欧美一些未来学家曾预言:“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每周的工作时间将压缩到36小时,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但当历史真正迈入21世纪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相当多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无限延伸,而那些不想工作、只重娱乐的人都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和抛弃了。未来学家们的美好预言被残酷的事实无情地击了个粉碎!假如你不提高自己,可能就会被别人超越。  “每天提高1%”。这是一位经理人时刻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只有每天不断地进步与突破,你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一个人要获得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获取一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都是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假如你每天都没有进步,没有成就,那么在心理上你可能永远都不会认同自己,没法获得必胜的信心。  音乐大师们每天都必须进行练习,为了保持现有水平,他们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一位古典音乐家坦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妻子知道。三天不练,听众知道。”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每天提高1%并非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制作某种小型器具,你一小时能生产100个,把效率提高1%后,每小时就能生产101个。开动机器,说干就干!你不需要对生产方法进行根本性变革,也无需有超人般的生产速度,只需稍微加把劲。当你实现这一目标后,你会发现几乎任何事情提高1%的效率都不难做到,而这少许的努力将产生不菲的回报。  把效率提高1%需要你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那么怎样安排更科学合理呢?  1.将起床时间提前1%  你想寻求一种能提高个人办事能力的简便有效方法吗?那么就请你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上班。提前的这一个小时不会使你感到困倦,相反只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少浪费1%的时间  尽力避开浪费时间的活动,比如参加那些专业协会、社区联防队、志愿者团体等,你一定要肯定其确有价值而且自己感兴趣才行,不要去参加那种自始至终你都是一个盲目跟从者的会议,即使你在该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那样也只会浪费你和别人的时间。  3.让思考速度提高1%  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思考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它可以被传授,被学会,可以被实践和发展。  4.多获取1%的能量  在实施全套提升体能计划之前,工作中注意以下两点:午饭不要过饱,否则会使你恹恹欲睡;应试着“少食多餐”。  5.较高的工作效率只能保持一两个小时,这是集中精力工作的最佳时间长度  研究表明,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90~120分钟后,精力便难以继续集中。这时你需要休息一会儿,以便于体内进行生化反应,恢复体能。  6.在工作时不要饮酒  酒精会使你睡眼惺忪,影响思维能力。在工作午餐时,可以要一杯柠檬汽水或冰茶,而非葡萄酒或鸡尾酒。  “每天提高1%”的威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你进步的程度会让自己都感到惊讶。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提高1%,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高你自己。假如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相比没有进步的话,那么你就会被竞争无情地淘汰。
□ 展示开朗的一面
  人们都喜欢个性开朗而不是沉闷忧郁的人,因为你的情绪能感染周围的人,除非你周围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他们嫉妒你的快乐。  你比你想像中的自我伟大得多,你永远没有瞧不起自己的理由,了解这一点,你就不会郁闷,而会开朗地面对人生。  1.先开口打招呼  你有没有在路上与你认识的人相遇的经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这个时候,你是主动与对方打招呼,还是等对方主动打招呼后才会回应对方?一般来说,你若是先开口打招呼,那么,则可以基本断定:你在多数人心目中是比较开朗的。  在欧洲各地的旅馆中,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们也都面带微笑,亲切地向他人打招呼,这的确使人感到人性的温暖。  为什么一个简简单单先开口的“嗨”,就能使人觉得这么愉快呢?这是因为打招呼是认可对方、尊重对方的表示。被打招呼者会马上产生一种对方很在乎自己的感觉,一种愉快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不主动先开口而等对方开口之后才去回应,则不会有这种感觉,人家只会觉得你的招呼只不过是礼节性的反应而已,并不认为你尊重他。  如果我们在先开口打招呼的同时,伴上真诚的笑容,给予对方的好印象必然更强,笑容恰恰是亲切的表现。  因此,遇见他人时,无论是谁都主动先开口打招呼的人,无异于在他的脸上贴这样一个标签“我能接受每一个人”。这样的人,到哪儿都不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同时,人们对于他的开朗亲切、心胸宽阔,也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呢?  相反,见面不打招呼的人或是等他人打招呼才回礼的人,很可能会给人留下高傲轻漫、不愿与人来往的不好印象,尽管他内心很可能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如火的人。  所以说,是否先打招呼,是判定一个人性格开朗或忧郁的重要方面,这绝非夸大之辞。  不管你本性是否外向,只要你永远抢先一步开口打招呼,你的开朗形象必将大大增强。  2.将步伐加快1/3  心理学家认为,缓慢的步伐,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极大关系。因此,有许多人喜欢从他人的步伐中观察他的内心。  一般来说,缓慢的步伐表明了他对自己、对外界的一种消极和不愉快的态度,而快速的步伐则相反。  如果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个性开朗、态度积极的人,不妨将你的平常步伐加快1/3。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加快你的步伐频率来改变你的心理,进而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  身体动作是思维心理活动的结果,那些怨天尤人、意志消沉的人,走路也必然是无精打采、拖拖沓沓,只能给别人留下无能的印象。  平常人的步伐亦很平常,似乎是在告诉别人:“我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作为积极向上的你,一定会通过敏捷矫健的步伐向全世界宣告:“我必须尽快到达我的目的地,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我去处理,更重要的是,我会以最快的时间处理完我的事情。”努力让你的步伐比平常快1/3,你对自己的印象、别人对你的印象必会大大改观。  3.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多少年以前,多少年以后,都没有另外一个人和你完全相同,如果有也只是克隆人,但他也无法与你形同神同。  美国联邦调查局有上亿个指纹档案,但没有两个指纹是完全相同的。  这是无可争议的,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个你。只有你这样的相貌、你这样的身材、你这样的声音、你这样的个性才能糅合在你的身上,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美国总统也不能做到。从这一点说,你永远都是最具个性的、最优秀的“头号人物”!  你应该看重自己、珍惜自己、爱护自己,你永远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  你生来与众不同。洒脱地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就能给别人留下开朗的印象。  4.整理服装,调整表情  不少人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遇上重要的事情必须与别人会谈之前,会在洗手间里的镜子面前梳理自己的头发、整理凌乱的外衣,或是将领带扯直,并且将表情调整调整。  关于这一点,影视明星们的理解是最深刻的,而且身体力行得最完美。他们在上舞台之前,定会请高明的化妆师为其化妆,然后在镜子面前照10分钟,调整出需要的表情来,这才姗姗地走到台前。这也难怪,因为表情就是他们的门面,是他们表演能力的体现,他们要是有所疏忽,非得砸饭碗不可。  虽然我们并不是什么明星,但他们的做法却值得效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他人打交道,明星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人,我们普通人虽然不必面对这么多人,但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和支持,这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怎么说呢?人们都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可事实上往往相反,最不了解自己的恰恰就是自己。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你知道你的哪种表情最受人欢迎吗?恐怕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吧。  所以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